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九章知识点苏教版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九章知识点苏教版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九章知识点苏教版如果想要提高数学成绩,可以在做数学题的过程中多研究规律。

不要总是硬套公式,试着进行思维的转换,这样有助于数学思维的开发。

下面是整理的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九章知识点苏教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九章知识点苏教版1不等式及其解集用或号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取值范围,叫做不等式解的集合,简称解集。

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2不等式的性质不等式有以下性质:不等式的性质1 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的性质2 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的性质3 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3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解一元一次方程,要根据等式的性质,将方程逐步化为x=a的形式;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则要根据不等式的性质,将不等式逐步化为xa)的形式。

4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把两个不等式合起来,就组成了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几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由它们所组成的不等式的解集。

解不等式就是求它的解集。

对于具有多种不等关系的问题,可通过不等式组解决。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

一般先求出其中各不等式的解集,再求出这些解集的公共部分,利用数轴可以直观地表示不等式组的解集。

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技巧这几点很关键重视“四个依据”读好一本教科书——它是教学、中考的主要依据;记好一本笔记——它是教师多年经验的结晶;做好做净一本习题集——它是使知识拓宽;记好一本心得笔记,最好每人自己准备一本错题集注意前后联系复习、巩固相关的内容,同时新知识的学习常常由旧知识引入或要用到前面所学过的内容,甚至是已有知识的综合、提高与延续。

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以便达到巩固与提高的目的。

初中数学最简二次根式知识点若二次根式满足: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这样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七年级下册数学主要包括相交线与平行线、实数、平面直角坐标系、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这几个板块。

一、相交线与平行线1、相交线对顶角相等。

邻补角互补,即相加等于 180°。

垂线的性质: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点到直线的距离: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

2、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平行线的判定: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平移: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直线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图形的平移实质上是它的点的平移,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

二、实数1、平方根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 a ,那么这个数叫做 a 的平方根。

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0 的平方根是 0;负数没有平方根。

正数 a 的正的平方根叫做 a 的算术平方根,记作“\(\sqrt{a}\)”。

2、立方根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 a ,那么这个数叫做 a 的立方根。

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0 的立方根是 0 。

3、实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三、平面直角坐标系1、相关概念在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水平的数轴称为 x 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 y 轴或纵轴,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坐标:对于平面内任意一点 P ,过点 P 分别向 x 轴、y 轴作垂线,垂足在 x 轴、y 轴上对应的数 a 、b 分别叫做点 P 的横坐标、纵坐标,有序数对(a ,b )叫做点 P 的坐标。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第一章整式的运算【第一节整式】一、整式的有关概念:(1)单项式的定义:像1.5V,78n2,13a2h等,都是数与字母的乘积,这样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注:①单独一个数与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②形如x+12形式的代数式不是单项式.(2)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注:单独一个数的次数是0次.(3)多项式的概念: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注:①多项式概念中的和指代数和,即省略了加号的和的形式.②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4)多项式的次数: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5)整式的概念: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二、定义的补充:(1)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注:①单个字母的系数为1;②单项式的系数包括符号.(2)多项式的项数:多项式中单项式的个数叫做多项式的项数.【第二节整式的加减】一、整式加减运算的一般步骤:一般地,几个整式相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去括号,然后在合并同类项.整式的加减运算实质上就是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说明:(1)去括号是要依据去括号法则,特别是括号前是“-”时更应注意,合并同类项依据合并同类项法则,不要漏项.(2)整式加减后的次数比原整式的次数小或不变.二、整式的化简求值:给出整式中字母的值时,应将原式先化简,再代入所给字母的值,化简的过程就是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的过程.说明:化简基本运用分配律、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有时反复运用,有时也要“整体”合并同类项.【第三节同底数幂的乘法】一、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即a m∙a n=a m+n(m,n都是正整数).说明:(1)使用公式时,底数必须相同,底数不同的几个幂相乘,不能运用此法则,如32×23≠32+3≠22+3.(2)此公式可以推广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同底数幂相乘,例如:a m∙a n∙a p= a m+n+p(m,n,p为正整数).二、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的逆用a m+n=a m∙a n(m,n都是正整数).说明: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的逆用可以有多种表达形式,一定要灵活运用.如:37=32×35=31×36=33×34等.【第四节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乘法法则:(a m)n=a mn(m,n都是正整数),即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说明:(1)乘方公式可以推广,如[(a m)n]p=a mnp(m,n,p都是正整数).(2)公式中底数可以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3)幂的乘方运算法则可以逆用.乘方法则:(ab )m=a n ∙a m (m 为正整数),即积的乘方等于每一个因式乘方的积.说明:(1)三个或三个以上因式的积的乘方也具有这样的性质,如(abc)n =a n b n c n (n 为正整数).(2)公式中底数可以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3)注意积的乘方是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不能漏项,并且积的乘方运算法则同样可以逆用.【第五节 同底数幂的除法】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a m ÷a n =a m−n (a ≠0,m,n 都是正整数,且m>n).说明:(1)底数a 不能为0,若a 为0,则除数为0,除法就没有意义了.(2)公式成立的条件“a ≠0,m,n 都是正整数,并且m>n ”是此法则的一部分,不要漏掉.(3)公式中的a 可以是数,也可以是整式,如(a −3b)5÷(a −3b)2=(a −3b)5−2=(a −3b)3.(4)该除法法则可以推广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情况,如m a ÷m b ÷m c =m a−b−c (m ≠0,a,b,c 为正整数,且a>b+c).(5)单独一个字母,某指数为1,而不是0.零指数幂:a 0=1(a ≠0),即任何不等于0的数0次幂都等于1.说明:①a 0不能理解成0个a 相乘.②a 0=1(a ≠0)只是一种规定,规定的合理性可运用乘除法的逆运算关系来说明:a m ∙a 0=a m+0=a m ,所以a 0=a m ÷a m =1(a ≠0,m 为正整数).③指数概念从正整数指数幂推广到零指数幂以后,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法则仍然适用.④零的零次幂无意义,当底数的值不确定时,要注意讨论.负整数指数幂:a−p=1(a≠0,p为正整数).a p必须满足a≠0,零的负整数指数幂是无意义的.说明:①a−p=1a p②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对负整数指数幂仍然适用.【第六节整式的乘法】一、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1、单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2、系数相乘时,注意符号.3、相同字母的幂相乘时,底数不变,指数相加.4、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中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一起写在积里,作为积的因式.5、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结果仍是单项式.6、单项式的乘法法则对于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单项式相乘同样适用.二、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1、单项式与多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率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中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即:m(a+b+c)=ma+mb+mc.2、运算时注意积的符号,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3、积是一个多项式,其项数与多项式的项数相同.4、混合运算中,注意运算顺序,结果有同类项时要合并同类项,从而得到最简结果.三、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1、多项式与多项式乘法法则: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即:(m+n)(a+b)=ma+mb+na+nb.2、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必须做到不重不漏.相乘时,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即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在未合并同类项之前,积的项数等于两个多项式项数的积.3、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含它前面的符号,确定积中每一项的符号时应用“同号得正,异号得负”.4、运算结果中有同类项的要合并同类项.5、对于含有同一个字母的一次项系数是1的两个一次二项式相乘时,可以运用下面的公式简化运算:(x+a)(x+b)=x 2+(a+b)x+ab.【第七节 平方差公式】1、(a+b )(a-b)=a 2-b 2,即: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等于它们的平方之差.2、平方差公式中的a 、b 可以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3、平方差公式可以逆用,即:a 2-b 2=(a+b )(a-b).4、平方差公式还能简化两数之积的运算,解这类题,首先看两个数能否转化成(a+b )•(a-b)的形式,然后看a 2与b 2是否容易计算.【第八节 完全平方公式】1、即: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它们的积的2倍.2、公式中的a ,b 可以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3、掌握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变形公式:(1)(2)(3)4、完全平方式:我们把形如:的二次三项式称作完全平方式.5、当计算较大数的平方时,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可以简化数的运算.222222()2,()2,a b a ab b a b a ab b +=++-=-+22222212()2()2[()()]a b a b ab a b ab a b a b +=+-=-+=++-22()()4a b a b ab +=-+2214[()()]ab a b a b =+--22222,2,a ab b a ab b ++-+6、完全平方公式可以逆用,即:【第九节 整式的除法】一、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1、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一般地,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2、根据法则可知,单项式相除与单项式相乘计算方法类似,也是分成系数、相同字母与不相同字母三部分分别进行考虑.二、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用字母表示为: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注意多项式各项都包括前面的符号.第二章 平行线与相交线【第一节 余角与补角】1、如果两个角的和是直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为互余,称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2、如果两个角的和是平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简称为互补,称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3、互余和互补是指两角和为直角或两角和为平角,它们只与角的度数有关,与角的位置无关.4、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5、余角和补角的性质用数学语言可表示为:(1)则(同角的余角(或补角)相等).2222222(),2().a ab b a b a ab b a b ++=+-+=-().a b c m a m b m c m ++÷=÷+÷+÷00001290(180),1390(180),∠+∠=∠+∠=23∠=∠(2)且则(等角的余角(或补角)相等).6、余角和补角的性质是证明两角相等的一个重要方法.7、对顶角(1)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其中不相邻的两个角是对顶角.(2)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3)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4)对顶角的性质在今后的推理说明中应用非常广泛,它是证明两个角相等的依据及重要桥梁.(5)对顶角是从位置上定义的,对顶角一定相等,但相等的角不一定是对顶角.【第二节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一、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了8个角.2、同位角:两个角都在两条直线的同侧,并且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同旁,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3、内错角:两个角都在两条直线之间,并且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两旁,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4、同旁内角:两个角都在两条直线之间,并且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同旁,这样的一对角叫同旁内角.5、这三种角只与位置有关,与大小无关,通常情况下,它们之间不存在固定的大小关系.二、六类角1、补角、余角、对顶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六类角都是对两角来说的.2、余角、补角只有数量上的关系,与其位置无关.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只有位置上的关系,与其数量无关.00001290(180),3490(180),∠+∠=∠+∠=14,∠=∠23∠=∠4、对顶角既有数量关系,又有位置关系.三、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4、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平行于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5、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第三节平行线的特征】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第四节用尺规作线段和角】1、在几何里,只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图称为尺规作图.2、尺规作图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作图方法,通常叫基本作图.3、尺规作图中直尺的功能是:(1)在两点间连接一条线段;(2)将线段向两方延长.4、尺规作图中圆规的功能是:(1)以任意一点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作一个圆;(2)以任意一点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一段弧;第三章生活中的数据1.科学记数法:对任意一个正数可能写成a ×10n 的形式,其中1≤a <10,n 是整数,这种记数的方法称为科学记数法.2.利用四舍五入法取一个数的近似数时,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对于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精确到的数位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3.统计工作包括:①设定目标;②收集数据;③整理数据;④表达与描述数据;⑤分析结果.第四章 概率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人们通常用1(或100)来表示必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用0来表示不可能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二、游戏是否公平:游戏对双方公平是指双方获胜的可能性相同.三、摸到红球的概率:1、概率的意义P (摸到红球)={摸到红球可能出现的结果数摸出一球可能出现的结果数2、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概率:(1)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记作P (必然事件)=1(2)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P (不可能事件)=0(3)如果A 为不确定事件 ,那么0<P(A)<13、概率的求法:一 般 地,如 果 在 一 次 试 验 中,有n 种可能的结果,并且它们发生的可能性都相等,事件A 包含其中的m 个结果,那么事件A 发生的概率为P (A )=m n .第五章 三角形【第一节 认识三角形】一、三角形概念1、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称为三角形,可以用符号“Δ”表示.2、顶点是A 、B 、C 的三角形,记作“ΔABC ”,读作“三角形ABC ”.3、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即边AB 、BC 、AC ,有时也用a ,b ,c 来表示,顶点A 所对的边BC 用a 表示,边AC 、AB 分别用b ,c 来表示;4、∠A 、∠B 、∠C 为ΔABC 的三个内角.二、三角形中三边的关系1、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用字母可表示为a+b>c,a+c>b,b+c>a ;a-b<c,a-c<b,b-c<a.2、判断三条线段a,b,c 能否组成三角形:(1)当a+b>c,a+c>b,b+c>a 同时成立时,能组成三角形;(2)当两条较短线段之和大于最长线段时,则可以组成三角形.3、确定第三边(未知边)的取值范围时,它的取值范围为大于两边的差而小于两边的和,即.三、三角形中三角的关系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0.2、三角形按内角的大小可分为三类:(1)锐角三角形,即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2)直角三角形,即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我们通常用“Rt Δ”表示“直角三角形”,其中直角∠C 所对的边AB 称为直角三角表的斜边,夹直角的两边称为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a b c a b -<<+(3)钝角三角形,即有一个内角是钝角的三角形.3、判定一个三角形的形状主要看三角形中最大角的度数.4、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两直角边乘积的一半.5、任意一个三角形都具备六个元素,即三条边和三个内角.都具有三边关系和三内角之和为1800的性质.6、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包含一个等式,它是我们列出有关角的方程的重要等量关系.四、三角形的三条重要线段1、三角形的三条重要线段是指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线.2、三角形的角平分线:(1)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2)任意三角形都有三条角平分线,并且它们相交于三角形内一点.3、三角形的中线:(1)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中线.(2)三角形有三条中线,它们相交于三角形内一点.4、三角形的高线:(1)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做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为三角形的高.(2)任意三角形都有三条高线,它们所在的直线相交于一点.【第二节图形的全等】一、全等图形1、两个能够重合的图形称为全等图形.2、全等图形的性质:全等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3、全等图形的面积或周长均相等.4、判断两个图形是否全等时,形状相同与大小相等两者缺一不可.5、全等图形在平移、旋转、折叠过程中仍然全等.6、全等图形中的对应角和对应线段都分别相等.二、全等分割1、把一个图形分割成两个或几个全等图形叫做把一个图形全等分割.2、对一个图形全等分割:(1)首先要观察分析该图形,发现图形的构成特点;(2)其次要大胆尝试,敢于动手,必要时可采用计算、交流、讨论等方法完成.【第三节全等三角形】1、能够重合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用符号“≌”连接,读作“全等于”.2、用“≌”连接的两个全等三角形,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这是今后证明边、角相等的重要依据.4、两个全等三角形,准确判定对应边、对应角,即找准对应顶点是关键.【第四节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2、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角边角”或“ASA”.3、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角角边”或“AAS”.4、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角边”或“SAS”.5、注意以下内容(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中必须是三个元素,并且一定有一组边对应相等.(2)三边对应相等,两边及夹角对应相等,一边及任意两角对应相等,这样的两个三角形全等.(3)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不能判定两三角形全等.6、熟练运用以下内容(1)熟练运用三角形判定条件,是解决此类题的关键.(2)已知“SS”,可考虑A:第三边,即“SSS”;B:夹角,即“SAS”.(3)已知“SA”,可考虑A:另一角,即“AAS”或“ASA”;B:夹角的另一边,即“SAS”.(4)已知“AA”,可考虑A:任意一边,即“AAS”或“ASA”.7、三角形的稳定性: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SSS)可知,只要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了,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 【第五节作三角形】1、作图题的一般步骤:(1)已知,即将条件具体化;(2)求作,即具体叙述所作图形应满足的条件;(3)分析,即寻找作图方法的途径(通常是画出草图);(4)作法,即根据分析所得的作图方法,作出正式图形,并依次叙述作图过程;(5)证明,即验证所作图形的正确性(通常省略不写).2、熟练以下三种三角形的作法及依据.(1)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作三角形.(2)已知三角形的两角及其夹边,作三角形.(3)已知三角形的三边,作三角形.【第六节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1、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实际上是利用已有的全等三角形,或构造出全等三角形,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对应边相等),把较难测量或无法测量的距离转化成已知线段或较容易测量的线段的长度,从而得到被测距离.2、运用全等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1)先明确实际问题应该用哪些几何知道解决;(2)根据实际问题抽象出几何图形;(3)结合图形和题意分析已知条件;(4)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第七节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1、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2、“HL”是直角三角形特有的判定条件,对非直角三角形是不成立的;3、书写时要规范,即在三角形前面必须加上“Rt”字样.第六章变量之间的关系一、理论理解1、若Y随X的变化而变化,则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自变量是主动发生变化的量,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量,数值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2、能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式:相关公式:①路程=速度×时间,②长方形周长=2×(长+宽),③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④本息和=本金+利率×本金×时间,⑤总价=单价×总量,⑥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3、若等腰三角形顶角是y,底角是x,那么y与x的关系式为y=180-2x.二、列表法:采用数表相结合的形式,运用表格可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列表时要选取能代表自变量的一些数据,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列出,再分别求出因变量的对应值.列表法最大的特点是直观,可以直接从表中找出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对应值,但缺点是具有局限性,只能表示因变量的一部分.三、关系式法:关系式是利用数学式子来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等式,利用关系式,可以根据任何一个自变量的值求出相应的因变量的值,也可以已知因变量的值求出相应的自变量的值.四、图像注意:a.认真理解图象的含义,注意选择一个能反映题意的图象;b.从横轴和纵轴的实际意义理解图象上特殊点的含义(坐标),特别是图像的起点、拐点、交点.五、两种图像的区别平行于横轴的线段的含义1.V-t(速度与时间)说明:线段OA表示汽车正在加速行驶;线段AB表示汽车正在均速行驶(v不变);线段BC表示汽车正在减速行驶;线段CD表示汽车停止了(v=0).2.S-t(距离与时间)说明:线段OA表示汽车正在离开出发地;线段CD表示汽车已经回到出发地并停止了(S=0,v=0).注意:理解平行于横轴的线段的不同含义(在这段时间内因变量不变).六、变化速度的比较在相同的时间内因变量变化速度的比较:哪一只图像更陡一些,这只图像代表的因变量变化会快一些.1.增长速度甲图像更陡,所以甲增长的更快.2.下降速度甲图像更陡,所以甲下降的更快.七、编写实际背景结合图像的变化趋势,编写一段合情合理的实际背景,特别要注意的是编写内容必须紧扣“变化趋势”和“合情合理”既符合实际情况.八、事物变化趋势的描述:对事物变化趋势的描述一般有两种:1.随着自变量x的逐渐增加(大),因变量y逐渐增加(大)(或者用函数语言描述也可:因变量y随着自变量x的增加(大)而增加(大));2. 随着自变量x的逐渐增加(大),因变量y逐渐减小(或者用函数语言描述也可:因变量y随着自变量x的增加(大)而减小).注意:如果在整个过程中事物的变化趋势不一样,可以采用分段描述.例如在什么范围内随着自变量x 的逐渐增加(大),因变量y逐渐增加(大)等等.九、估计(或者估算)对事物的估计(或者估算)有三种:1.利用事物的变化规律进行估计(或者估算).例如:自变量x每增加一定量,因变量y的变化情况;平均每次(年)的变化情况(平均每次的变化量=(尾数-首数)/次数或相差年数)等等;2.利用图象:首先根据若干个对应组值,作出相应的图象,再在图象上找到对应的点对应的因变量y的值;3.利用关系式:首先求出关系式,然后直接代入求值即可.第七章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1、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2、轴对称:对于两个图形,如果沿一条直线对折后,它们能互相重合,那么称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可以说成:这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3、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的区别:轴对称图形是一个图形,轴对称是两个图形的关系.联系:它们都是图形沿某直线折叠可以相互重合.4、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一定全等.5、全等的两个图形不一定成轴对称.6、对称轴是直线.7、角平分线的性质: (1)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该角的对称轴.(2)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8、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又叫线段的中垂线.(2)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9、轴对称图形有:等腰三角形(1条或3条)、等腰梯形(1条)、长方形(2条)、菱形(2条)、正方形(4条)、圆(无数条)、线段(1条)、角(1条)、正五角星(5条).10、等腰三角形性质:①两个底角相等.②两个条边相等.③“三线合一”.④底边上的高、中线、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直线是它的对称轴.11、①“等角对等边”∵∠B=∠C ∴AB=AC②“等边对等角”∵AB =AC ∴∠B=∠C12、角平分线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OA平分∠CAD OE⊥AC,OF⊥AD ∴OE=OF13、垂直平分线性质: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OC垂直平分AB ∴AC=BC14、轴对称的性质(1)两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后,能够重合的点称为对应点(对称点),能够重合的线段称为对应线段,能够重合的角称为对应角.2、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

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7.2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知识点

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7.2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知识点

7.2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知识点知识点一、平行线的性质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PS:只有当两直线平行时,才会有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以及同旁内角互补.例:如图,将长方形纸片ABCD沿对角线BD折叠,点C的对应点为E.若∠CBD=35°,则∠ADE的度数为()A.15°B.20°C.25°D.30°【分析】根据折叠的性质和平行线的性质,可以得到∠ADB和∠EDB的度数,然后即可得到∠ADE的度数.【解答】解:由折叠的性质可得,∠CDB=∠EDB,∵AD∥BC,∠CBD=35°,∴∠CBD=∠ADB=35°,∵∠C=90°,∴∠CDB=55°,∴∠EDB=55°,∴∠ADE=∠EDB﹣∠ADB=55°﹣35°=20°,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知识点二、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区别条件结论作用判定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由角的数量关系确定直线的位置关系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从角的关系得到两直线平行,是平行线的判定;从平行线得到角相等或互补关系,是平行线的性质. 例:下列说法中:①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②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③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就是这个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④同一平面内两条不相交的直线一定平行.其中正确的有()A.1个B.2个C.3个D.4个【分析】依据平行公理,平行线的判定,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判定即可.【解答】解:①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故本选项错误;②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故本选项正确;③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就是点到直线的距离,故本选项错误;④同一平面内两条不相交的直线一定平行,故本选项正确,综上所述,说法正确的有②④共2个.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等,熟记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巩固练习一.选择题(共12小题)1.如图,将长方形纸片ABCD沿EF折叠后,点C,D分别落在点C′,D′处,若∠AFE=68°,则∠C′EF等于()A.68°B.80°C.40°D.55°2.将一张长方形纸片(足够长)折叠成如图所示图形,重叠部分是一个三角形(△ABC),BC为折痕,若∠1=42°,则∠2的度数为()A.48°B.58°C.60°D.69°3.如图,直线a∥b,直线l与a、b分别相交于A、B两点,过点A作直线l的垂线交直线b于点C,若∠1=60°,则∠2的度数为()A.60°B.40°C.30°D.20°4.如图,AB∥CD,∠EGB=50°,∠CHF=()A.25°B.30°C.50°D.130°5.如图,将矩形纸片ABCD沿BD折叠,得到△BC′D,C′D与AB交于点E,若∠1=40°,则∠2的度数为()A.25°B.20°C.15°D.10°6.如图,已知直线AB∥CD,直线EF分别与AB、CD交于点M、N,点H在直线CD上,HG⊥EF于点G,过点作GP∥AB.则下列结论:①∠AMF与∠DNF是同旁内角;②∠PGM=∠DNF;③∠BMN+∠GHN=90°;④∠AMG+∠CHG=270°.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A.1个B.2 个C.3个D.4个7.如图,CD∥AB,点O在AB上,OE平分∠BOD,OF⊥OE,∠D=120°,∠AOF的度数是()A.20°B.30°C.40°D.60°8.如图,l1∥l2,则∠1、∠2、∠3关系是()A.∠2>∠1+∠3 B.无法确定C.∠3=∠1﹣∠2 D.∠2=∠1+∠39.如图,给出下列条件:①∠1=∠2;②∠3=∠4;③AB∥CE且∠ADC=∠B;④AB∥CE且∠BCD=∠BAD;其中能推出BC∥AD的条件为()A.①②B.②④C.②③D.②③④10.如图,AC∥BD,AE平分∠BAC交BD于点E,若∠1=64°,则∠2=()A.116°B.122°C.128°D.142°11.如图,AB∥CD,∠1=∠2,∠3=130°,则∠2等于()A.30°B.25°C.35°D.40°12.如图,AD∥BC,∠D=∠ABC,点E是边DC上一点,连接AE交BC的延长线于点H.点F是边AB 上一点.使得∠FBE=∠FEB,作∠FEH的角平分线EG交BH于点G,若∠DEH=100°,则∠BEG的度数为()A.30°B.40°C.50°D.60°二.填空题(共12小题)13.如图,已知a∥b,∠2=95°,∠3=140°,则∠1的度数为.14.一副三角板按如图所示放置,AB∥DC,则∠CAE的度数为.15.如图,点F在∠BAC的平分线AP上,点E在AB上,且EF∥AC,若∠BEF=40°,则∠AFE=°.16.如图,直线AB∥CD,∠A=60°,∠D=40°,则∠E=.17.如图,一束光线从点C出发,经过平面镜AB反射后,沿与AF平行的线段DE射出(此时∠1=∠2),若测得∠DCF=100°,则∠A=.18.将一把直尺和一块含30°角的三角板ABC接如图所标的位置放置,如果∠CDE=42°,那么∠BAF的度数为.19.如图,若AB∥CD,BF平分∠ABE,DF平分∠CDE,∠BED=90°,则∠BFD=.20.如图,如果∠1=∠3,∠2=64°,那么∠4的度数为.21.如图,AB∥CD,∠A=50°,则∠1=.22.如图,已知AM∥CN,点B为平面内一点,AB⊥BC于B,过点B作BD⊥AM于点D,点E、F在DM 上,连接BE、BF、CF,BF平分∠DBC,BE平分∠ABD,若∠FCB+∠NCF=180°,∠BFC=3∠DBE,则∠EBC的度数为.23.如图,已知AB∥DE,∠ABC=76°,∠CDE=150°,则∠BCD的度数为°.24.如图,已如长方形纸片ABCD,O是BC边上一点,P为CD中点,沿AO折叠使得顶点B落在CD边上的点P处,则∠OAB的度数是.三.解答题(共6小题)25.几何说理填空:如图,F是BC上一点,FG⊥AC于点G,H是AB上一点,HE⊥AC于点E,∠1=∠2,求证:DE∥BC.证明:连接EF∵FG⊥AC,HE⊥AC,∴∠FGC=∠HEC=90°().∴∥().∴∠3=∠().又∵∠1=∠2,∴∠1+∠3=∠2+∠4.即∠DEF=∠EFC∴DE∥BC().26.如图,∠1=∠BCE,∠2+∠3=180°.(1)判断AC与EF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2)若CA平分∠BCE,EF⊥AB于F,∠1=72°,求∠BAD的度数.27.如图,∠ABC=∠ADC,BF平分∠ABC,DE平分∠ADC,∠1=∠2.问AB与CD,AD与BC平行吗?请说明理由.28.如图:已知,∠HCO=∠EBC,∠BHC+∠BEF=180°.(1)求证:EF∥BH;(2)若BH平分∠EBO,EF⊥AO于F,∠HCO=64°,求∠CHO的度数.29.如图,直线AB∥CD,CD∥EF,且∠B=30°,∠C=125°,求∠CGB的度数.30.已知EM∥BN.(1)如图1,求∠E+∠A+∠B的大小,并说明理由.(2)如图2,∠AEM与∠ABN的角平分线相交于点F.①若∠A=120°,∠AEM=140°,则∠EFD=.②试探究∠EFD与∠A的数量关系,并说明你的理由.(3)如图3,∠AEM与∠ABN的角平分线相交于点F,过点F作FG⊥BD交BN于点G,若4∠A=3∠EFG,求∠EFB的度数.一.选择题(共12小题)1.如图,将长方形纸片ABCD沿EF折叠后,点C,D分别落在点C′,D′处,若∠AFE=68°,则∠C′EF等于()A.68°B.80°C.40°D.55°【分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以得到∠CEF的度数,然后根据折叠的性质,即可得到∠C′EF的度数,本题得以解决.【解答】解:∵∠AFE=68°,AD∥BC,∴∠AFE=∠CEF=68°,由折叠的性质可得,∠CEF=∠C′EF,∴∠C′EF=68°,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2.将一张长方形纸片(足够长)折叠成如图所示图形,重叠部分是一个三角形(△ABC),BC为折痕,若∠1=42°,则∠2的度数为()A.48°B.58°C.60°D.69°【分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以得到∠1=∠4,∠4=∠5,再根据∠1=42°和折叠的性质,即可得到∠2的度数,本题得以解决.【解答】解:如右图所示,∵长方形的两条长边平行,∠1=42°,∴∠1=∠4=42°,∠4=∠5,∴∠5=42°,由折叠的性质可知,∠2=∠3,∵∠2+∠3+∠5=180°,∴∠2=69°,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折叠的性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3.如图,直线a∥b,直线l与a、b分别相交于A、B两点,过点A作直线l的垂线交直线b于点C,若∠1=60°,则∠2的度数为()A.60°B.40°C.30°D.20°【分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1+∠2+90°=180°,由∠1=60°可求解∠2的度数.【解答】解:∵a∥b,∴∠1+∠2+∠BAC=180°,∵∠ABC=90°,∠1=60°,∴∠2=30°,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平行线的性质,掌握平行线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4.如图,AB∥CD,∠EGB=50°,∠CHF=()A.25°B.30°C.50°D.130°【分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EHD=∠EGB=50°,再利用对顶角的性质可求解.【解答】解:∵AB∥CD,∠EGB=50°,∴∠EHD=∠EGB=50°,∴∠CHF=∠EHD=50°.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平行线的性质,对顶角的性质,属于基础题.5.如图,将矩形纸片ABCD沿BD折叠,得到△BC′D,C′D与AB交于点E,若∠1=40°,则∠2的度数为()A.25°B.20°C.15°D.10°【分析】根据矩形的性质可得CD∥AB,∠1+∠CBD=90°,可求解∠CBD的度数,由平行线的性质可求解∠ABD的度数,结合折叠的性质可得∠2+∠ABD=∠CBD,进而可求解.【解答】解:在矩形ABCD中,∠C=90°,AB∥CD,∴∠1+∠CBD=90°,CD∥AB,∵∠1=40°,∴∠CBD=50°,∠ABD=∠1=40°,由折叠可知:∠2+∠ABD=∠CBD,∴∠2+∠ABD=50°,∴∠2=10°.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矩形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折叠与对称的性质,由折叠得∠2+∠ABD=∠CBD 是解题的关键.6.如图,已知直线AB∥CD,直线EF分别与AB、CD交于点M、N,点H在直线CD上,HG⊥EF于点G,过点作GP∥AB.则下列结论:①∠AMF与∠DNF是同旁内角;②∠PGM=∠DNF;③∠BMN+∠GHN=90°;④∠AMG+∠CHG=270°.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A.1个B.2 个C.3个D.4个【分析】由平行公理的推论可求AB∥CD∥GP,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和三角形的外角性质依次判断可求解.【解答】解:∵∠AMF与∠DNF不是同旁内角,∴①错误;∵AB∥CD,GP∥AB,∴AB∥CD∥GP,∴∠PGM=∠CNM=∠DNF,∠BMN=∠HNG,∠AMN+∠HNG=180°,故②正确;∵HG⊥MN,∴∠HNG+∠GHN=90°,∴∠BMN+∠GHN=90°,故③正确;∵∠CHG=∠MNH+∠HGN,∴∠MNH=∠CHG﹣90°,∴∠AMN+∠HNG=∠AMN+∠CHG﹣90°=180°,∴∠AMG+∠CHG=270°,故④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垂线的性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定义,掌握平行公理的推论是本题的关键.7.如图,CD∥AB,点O在AB上,OE平分∠BOD,OF⊥OE,∠D=120°,∠AOF的度数是()A.20°B.30°C.40°D.60°【分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AOD=60°,易得∠DOB=120°,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DOE=60°,由角的和差易得结果.【解答】解:∵CD∥AB,∠D=120°,∴∠AOD+∠D=180°,∴∠AOD=60°,∠DOB=120°,∵OE平分∠BOD,∴∠DOE=60°,∵OF⊥OE,∴∠FOE=90°,∴∠DOF=90°﹣60°=30°,∴∠AOF=∠AOD﹣∠DOF=60°﹣30°=30°.故选:B.【点评】此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关键是根据平行线的性质解答.8.如图,l1∥l2,则∠1、∠2、∠3关系是()A.∠2>∠1+∠3 B.无法确定C.∠3=∠1﹣∠2 D.∠2=∠1+∠3【分析】过∠2的顶点,作射线l,使l∥l1,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得到∠1、∠2与∠α、∠β的关系,从而得出∠1、∠2、∠3关系.【解答】解:过∠2的顶点,作如图所示的射线l,使l∥l1,∵l1∥l2,l∥l1,∴l1∥l2∥l.∴∠1=∠α,∠2=∠β.∵∠α+∠β=∠2,∴∠1+∠3=∠2.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作l与l1平行并利用平行线的性质是解决本题的关键.9.如图,给出下列条件:①∠1=∠2;②∠3=∠4;③AB∥CE且∠ADC=∠B;④AB∥CE且∠BCD=∠BAD;其中能推出BC∥AD的条件为()A.①②B.②④C.②③D.②③④【分析】根据平行线的判定条件,逐一判断,排除错误答案.【解答】解:①∵∠1=∠2,∴AB∥CD,不符合题意;②∵∠3=∠4,∴BC∥AD,符合题意;③∵AB∥CD,∴∠B+∠BCD=180°,∵∠ADC=∠B,∴∠ADC+∠BCD=180°,由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可得BC∥AD,故符合题意;④∵AB∥CE,∴∠B+∠BCD=180°,∵∠BCD=∠BAD,∴∠B+∠BAD=180°,由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可得BC∥AD,故符合题意;故能推出BC∥AD的条件为②③④.故选:D.【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关键是掌握判定定理: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10.如图,AC∥BD,AE平分∠BAC交BD于点E,若∠1=64°,则∠2=()A.116°B.122°C.128°D.142°【分析】根据邻补角定义可得∠3+∠4的度数,再根据角平分线定义可得∠4的度数,根据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即可求出∠2的度数.【解答】解:∵∠1=64°,∴∠3+∠4=180°﹣64°=116°,∵AE平分∠BAC,∴∠3=∠4=116°÷2=58°,∵AC∥BD,∴∠2+∠4=180°,∴∠2=180°﹣58°=122°.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平行线的性质.11.如图,AB∥CD,∠1=∠2,∠3=130°,则∠2等于()A.30°B.25°C.35°D.40°【分析】先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求出∠GAB的度数,再根据邻补角的定义求出∠BAE的度数,最后根据∠1=∠2求出∠2即可.【解答】解:∵AB∥CD,∠3=130°,∴∠GAB=∠3=130°,∵∠BAE+∠GAB=180°,∴∠BAE=180°﹣∠GAB=180°﹣130°=50°,∵∠1=∠2,∴∠2∠BAE50°=25°.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2.如图,AD∥BC,∠D=∠ABC,点E是边DC上一点,连接AE交BC的延长线于点H.点F是边AB 上一点.使得∠FBE=∠FEB,作∠FEH的角平分线EG交BH于点G,若∠DEH=100°,则∠BEG的度数为()A.30°B.40°C.50°D.60°【分析】AD∥BC,∠D=∠ABC,则AB∥CD,则∠AEF=180°﹣∠AED﹣∠BEG=180°﹣2β,在△AEF中,100°+2α+180°﹣2β=180°,故β﹣α=40°,即可求解.【解答】解:设FBE=∠FEB=α,则∠AFE=2α,∠FEH的角平分线为EG,设∠GEH=∠GEF=β,∵AD∥BC,∴∠ABC+∠BAD=180°,而∠D=∠ABC,∴∠D+∠BAD=180°,∴AB∥CD,∠DEH=100°,则∠CEH=∠F AE=80°,∠AEF=180°﹣∠FEG﹣∠HEG=180°﹣2β,在△AEF中,在△AEF中,80°+2α+180﹣2β=180°故β﹣α=40°,而∠BEG=∠FEG﹣∠FEB=β﹣α=40°,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平行线的性质,涉及到角平行线、外角定理,本题关键是落脚于△AEF内角和为180°,即100°+2α+180°﹣2β=180°,题目难度较大.二.填空题(共12小题)13.如图,已知a∥b,∠2=95°,∠3=140°,则∠1的度数为125°.【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的关系,可以求得∠5的度数,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到∠1的度数,本题得以解决.【解答】解:∵∠3=140°,∠3+∠4=180°,∴∠4=40°,∵∠2=95°,∠2=∠5+∠4,∴∠5=55°,∵a∥b,∴∠1+∠5=180°,∴∠1=125°,故答案为:125°.【点评】本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14.一副三角板按如图所示放置,AB∥DC,则∠CAE的度数为15°.【分析】根据题意和图形,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可以得到∠BAE的度数,再根据∠2=30°,即可得到∠CAE的度数.【解答】解:由图可知,∠1=45°,∠2=30°,∵AB∥DC,∴∠BAE=∠1=45°,∴∠CAE=∠BAE﹣∠2=45°﹣30°=15°,故答案为:15°.【点评】本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15.如图,点F在∠BAC的平分线AP上,点E在AB上,且EF∥AC,若∠BEF=40°,则∠AFE=20°.【分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和角平分线的性质,可以得到∠AFE的度数.【解答】解:∵AP平分∠BAC,∴∠BAP=∠CAP,∵EF∥AC,∴∠EF A=∠CAP,∴∠BAP=∠EF A,∵∠BEF=40°,∠BEF=∠BAP+∠EF A,∴∠BAP=∠EF A=20°,即∠AFE=20°,故答案为:20.【点评】本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16.如图,直线AB∥CD,∠A=60°,∠D=40°,则∠E=20°.【分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以得到∠1的度数,再根据∠1=∠E+∠D,即可得到∠E的度数.【解答】解:∵AB∥CD,∠A=60°,∴∠A=∠1=60°,∵∠1=∠E+∠D,∠D=40°,∴∠E=∠1﹣∠D=60°﹣40°=20°,故答案为:20°.【点评】本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17.如图,一束光线从点C出发,经过平面镜AB反射后,沿与AF平行的线段DE射出(此时∠1=∠2),若测得∠DCF=100°,则∠A=50°.【分析】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1=∠2=∠A,由外角的性质可求解.【解答】解:∵DE∥AF,∴∠2=∠A,∵∠1=∠2,∴∠1=∠2=∠A,∵∠DCF=∠A+∠1=2∠A=100°,∴∠A=50°,故答案为:50°.【点评】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掌握平行线的性质是本题的关键.18.将一把直尺和一块含30°角的三角板ABC接如图所标的位置放置,如果∠CDE=42°,那么∠BAF的度数为12°.【分析】由DE∥AF得∠AFD=∠CDE=42°,再根据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可得答案.【解答】解:由题意知DE∥AF,∠CDE=42°,∴∠AFD=∠CDE=42°,∵∠B=30°,∴∠BAF=∠AFD﹣∠B=42°﹣30°=12°,故答案为:12°.【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平行线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与三角形外角的性质.19.如图,若AB∥CD,BF平分∠ABE,DF平分∠CDE,∠BED=90°,则∠BFD=45°.【分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和角平分线的性质,可以求得∠BFD的度数,本题得以解决.【解答】解:∵AB∥CD,∴∠ABE=∠4,∠1=∠2,∵∠BED=90°,∠BED=∠4+∠EDC,∴∠ABE+∠EDC=90°,∵BF平分∠ABE,DF平分∠CDE,∴∠1+∠3=45°,∵∠5=∠2+∠3,∴∠5=∠1+∠3=45°,即∠BFD=45°,故答案为:45°.【点评】本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20.如图,如果∠1=∠3,∠2=64°,那么∠4的度数为116°.【分析】根据∠1=∠3,可以得到AB∥CD,从而可以得到∠2=∠5,再根据∠5+∠4=180°,即可得到∠4的度数.【解答】解:∵∠1=∠3,∴AB∥CD,∴∠2=∠5,∵∠2=64°,∴∠5=64°,∵∠5+∠4=180°,∴∠4=116°,故答案为:116°.【点评】本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21.如图,AB∥CD,∠A=50°,则∠1=130°.【分析】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出∠2,根据对顶角相得出∠1.【解答】解:如图:∵AB∥CD,∴∠A+∠2=180°,∵∠A=50°,∴∠1=∠2=180°﹣∠A=180°﹣50°=130°.故答案为:130°.【点评】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能够根据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和对顶角相等进行分析解答.22.如图,已知AM∥CN,点B为平面内一点,AB⊥BC于B,过点B作BD⊥AM于点D,点E、F在DM 上,连接BE、BF、CF,BF平分∠DBC,BE平分∠ABD,若∠FCB+∠NCF=180°,∠BFC=3∠DBE,则∠EBC的度数为105°.【分析】先过点B作BG∥DM,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出∠ABF=∠GBF,再设∠DBE=α,∠ABF=β,根据∠CBF+∠BFC+∠BCF=180°,可得(2α+β)+3α+(3α+β)=180°,根据AB⊥BC,可得β+β+2α=90°,最后解方程组即可得到∠ABE=15°,进而得出∠EBC=∠ABE+∠ABC=15°+90°=105°.【解答】解:过点B作BG∥DM,如图:∵BF平分∠DBC,BE平分∠ABD,∴∠DBF=∠CBF,∠DBE=∠ABE,由(2)可得∠ABD=∠CBG,∴∠ABF=∠GBF,设∠DBE=α,∠ABF=β,则∠ABE=α,∠ABD=2α=∠CBG,∠GBF=β=∠AFB,∠BFC=3∠DBE=3α,∴∠AFC=3α+β,∵∠AFC+∠NCF=180°,∠FCB+∠NCF=180°,∴∠FCB=∠AFC=3α+β,△BCF中,由∠CBF+∠BFC+∠BCF=180°,可得(2α+β)+3α+(3α+β)=180°,①由AB⊥BC,可得β+β+2α=90°,②由①②联立方程组,解得α=15°,∴∠ABE=15°,∴∠EBC=∠ABE+∠ABC=15°+90°=105°.故答案为:105°.【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的运用,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作平行线构造内错角,运用等角的余角(补角)相等进行推导.余角和补角计算的应用,常常与等式的性质、等量代换相关联.解题时注意方程思想的运用.23.如图,已知AB∥DE,∠ABC=76°,∠CDE=150°,则∠BCD的度数为46°.【分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以求得∠BCF和∠DCF的度数,从而可以得到∠BCD的度数.【解答】解:过点C作CF∥AB,∵AB∥DE,∴AB∥DE∥CF,∴∠ABC=∠BCE,∠CDE+∠DCF=180°,∵∠ABC=76°,∠CDE=150°,∴∠BCF=76°,∠DCF=30°,∴∠BCD=46°,故答案为:46.【点评】本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24.如图,已如长方形纸片ABCD,O是BC边上一点,P为CD中点,沿AO折叠使得顶点B落在CD边上的点P处,则∠OAB的度数是30°.【分析】根据折叠,得出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根据中点得出DP AP,进而得出∠DAP=30°,再根据折叠对称,得出答案.【解答】解:由折叠得,∠BAO=∠OAP,AB=AP,∵长方形纸片ABCD,∴AB=CD,∠D=∠DAB=∠B=90°,∵P为CD中点,∴PC=PD CD AP,在Rt△ADP中,∠DAP=30°,∴∠OAB=∠OAP(90°﹣30°)=30°,故答案为:30°.【点评】考查矩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折叠轴对称的性质等知识,根据折叠对称相等的角和线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三.解答题(共6小题)25.几何说理填空:如图,F是BC上一点,FG⊥AC于点G,H是AB上一点,HE⊥AC于点E,∠1=∠2,求证:DE∥BC.证明:连接EF∵FG⊥AC,HE⊥AC,∴∠FGC=∠HEC=90°(垂直的性质).∴FG∥HE(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4(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又∵∠1=∠2,∴∠1+∠3=∠2+∠4.即∠DEF=∠EFC∴DE∥B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分析】要证明DE∥FC,可证明∠DEF=∠EFC,由于∠1=∠2,可证明∠3=∠4,需证明EH∥FG,可通过垂直的性质得到.【解答】证明:连接EF∵FG⊥AC,HE⊥AC,∴∠FGC=∠HEC=90°(垂线的性质).∴FG∥HE(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4(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又∵∠1=∠2,∴∠1+∠3=∠2+∠4.即∠DEF=∠EFC∴DE∥B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故答案为:垂线的性质;FG,HE,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4,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点评】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并学会分析是解决本题的关键.26.如图,∠1=∠BCE,∠2+∠3=180°.(1)判断AC与EF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2)若CA平分∠BCE,EF⊥AB于F,∠1=72°,求∠BAD的度数.【分析】(1)由∠1=∠BCE,可得到直线AD与EC平行,可得到∠2与∠4间关系,再由∠2+∠3=180°判断AC与EF的位置关系;(2)由(1)的结论及垂直可得到∠BAC的度数,再由平行线及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到∠2的度数,利用角的和差关系可得结论.【解答】解:(1)AC∥EF.理由:∵∠1=∠BCE,∴AD∥CE.∴∠2=∠4.∵∠2+∠3=180°,∴∠4+∠3=180°.∴EF∥AC.(2)∵AD∥EC,CA平分∠BCE,∴∠ACD=∠4=∠2.∵∠1=72°,∴∠2=36°.∵EF∥AC,EF⊥AB于F,∴∠BAC=∠E=90°.∴∠BAD=∠BAC﹣∠2=54°.【点评】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垂直的性质等知识点,综合性较强,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是解决本题的关键.27.如图,∠ABC=∠ADC,BF平分∠ABC,DE平分∠ADC,∠1=∠2.问AB与CD,AD与BC平行吗?请说明理由.【分析】先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2∠ABC,∠CDE∠ADC,由于∠ABC=∠ADC,则∠2=∠CDE,根据∠1=∠2,可得∠1=∠CDE,然后根据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得到AB∥CD,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由AB∥CD得到∠ADC+∠A=180°,由于∠ABC=∠ADC,则∠ABC+∠A=180°,再根据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可判断AD∥BC.【解答】解:AB与CD,AD与BC平行.理由如下:∵BF平分∠ABC,DE平分∠ADC,∴∠2∠ABC,∠CDE∠ADC,∵∠ABC=∠ADC,∴∠2=∠CDE,∵DE∥BF,∴∠1=∠2,∴∠1=∠2=∠CDE,∴AB∥CD,∴∠ADC+∠A=180°,∵∠ABC=∠ADC,∴∠ABC+∠A=180°,∴AD∥BC.【点评】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28.如图:已知,∠HCO=∠EBC,∠BHC+∠BEF=180°.(1)求证:EF∥BH;(2)若BH平分∠EBO,EF⊥AO于F,∠HCO=64°,求∠CHO的度数.【分析】(1)要证明EF∥BH,可通过∠E与∠EBH互补求得,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说明∠EBH=∠CHB 可得结论.(2)要求∠CHO的度数,可通过平角和∠FHC求得,利用(1)的结论及角平分线的性质求出∠FHB 及∠BHC的度数即可.【解答】证明:(1)∵∠HCO=∠EBC,∴EB∥HC.∴∠EBH=∠CHB.∵∠BHC+∠BEF=180°,∴∠EBH+∠BEF=180°.∴EF∥BH.(2)∵∠HCO=∠EBC,∴∠HCO=∠EBC=64°,∵BH平分∠EBO,∴∠EBH=∠CHB∠EBC=32°.∵EF⊥AO于F,EF∥BH,∴∠BHA=90°.∴∠FHC=∠BHA+∠CHB=122°.∵∠CHO=180°﹣∠FHC=180°﹣122°=58°.【点评】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角平分线的性质等知识点,理解题意学会分析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29.如图,直线AB∥CD,CD∥EF,且∠B=30°,∠C=125°,求∠CGB的度数.【分析】根据平行公理的推论可得直线AB∥CD∥EF,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BGF=∠B=30°,∠C+∠CGF=180°,求出∠CGF=55°,即可得出答案.【解答】解:∵AB∥CD,CD∥EF,∴AB∥CD∥EF,∵∠B=30°,∠C=125°,∴∠BGF=∠B=30°,∠C+∠CGF=180°,∴∠CGF=55°,∴∠CGB=∠CGF﹣∠BGF=25°,【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以及平行公理的推论,牢记“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等平行线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30.已知EM∥BN.(1)如图1,求∠E+∠A+∠B的大小,并说明理由.(2)如图2,∠AEM与∠ABN的角平分线相交于点F.①若∠A=120°,∠AEM=140°,则∠EFD=60°.②试探究∠EFD与∠A的数量关系,并说明你的理由.(3)如图3,∠AEM与∠ABN的角平分线相交于点F,过点F作FG⊥BD交BN于点G,若4∠A=3∠EFG,求∠EFB的度数.【分析】(1)过A作AQ∥EM,判定AQ∥BN,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求解;(2)①由(1)的结论可求解∠ABN=100°,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可求∠DEF=70°,∠FBC=50°,再结合平行线段的性质可求解;②可采用①的解题方法换算求解;(3)设∠EFD=x,则∠A=2x,根据4∠A=3∠EFG列方程,解方程即可求解.【解答】解:(1)过A作AQ∥EM,∴∠E+∠EAQ=180°,∵EM∥BN,∴AQ∥BN,∴∠QAB+∠B=180°,∵∠EAB=∠EAQ+∠QAB,∴∠E+∠EAB+∠B=360°;(2)①由(1)知∠AEM+∠A+∠ABN=360°,∵∠A=120°,∠AEM=140°,∴∠ABN=100°,∵∠AEM与∠ABN的角平分线相交于点F,∴∠DEF=70°,∠FBC=50°,∵EM∥BN,∴∠EDF=∠FBC=50°,∴∠EFD=180°﹣∠DEF﹣∠EDF=180°﹣70°﹣50°=60°,故答案为60°;②由(1)知∠AEM+∠A+∠ABN=360°,∴∠ABN=360°﹣∠AEM﹣∠A,∵∠AEM与∠ABN的角平分线相交于点F,∴∠DEF∠AEM,∠FBC∠ABN,∵EM∥BN,∴∠EDF=∠FBC∠ABN,∴∠EFD=180°﹣∠DEF﹣∠EDF=180°∠AEM∠ABN=180°(360°﹣∠A)∠A,即∠A=2∠EFD;(3)设∠EFD=x,则∠A=2x,由题意得4•2x=3(90+x),解得x=54°,答:∠EFB的度数为54°.【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角平分线的定义,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注意方程思想的应用.。

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详细全面精华)

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详细全面精华)

第七章图形的认识(二)一、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8个角。

(3线8角)1.同位角:(在两条直线的同一旁,第三条直线的同一侧)在两条直线的上方,又在直线EF的同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同位角。

如:∠1和∠5。

2.内错角:(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两侧)在两条直线之间,又在直线EF的两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内错角。

如:∠3和∠5。

3.同旁内角:(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同侧)在两条直线之间,又在直线EF的同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同旁内角。

如:∠3和∠6。

二、平行线及其判定(一) 平行线1.平行:两条直线不相交。

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互为平行线。

a∥b(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3.平行公理推论: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如果b//a,c//a,那么b//c(二)平行线的判定:1.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如果a∥b,a∥c,则 b ∥c 。

推论: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三、平行线的性质(一)平行线的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相等)(二)命题、定理、证明1.命题的概念: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2.命题的组成:每个命题都是题设、结论两部分组成。

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知识点考点梳理、重点题型分类巩固练习)(提高版)(家教、补习、复习用)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知识点考点梳理、重点题型分类巩固练习)(提高版)(家教、补习、复习用)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重难点突破知识点梳理及重点题型巩固练习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知识讲解【学习目标】1.了解“三线八角”模型特征;2.掌握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并能从图形中识别它们.【要点梳理】要点一、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1. “三线八角”模型如图,直线AB、CD与直线EF相交(或者说两条直线AB、CD被第三条直线EF所截),构成八个角,简称为“三线八角”,如图1.图1要点诠释:⑴两条直线AB,CD与同一条直线EF相交.⑵“三线八角”中的每个角是由截线与一条被截线相交而成.2.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定义在“三线八角”中,如上图1,(1)同位角:像∠1与∠5,这两个角分别在直线AB、CD的同一方,并且都在直线EF的同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2)内错角:像∠3与∠5,这两个角都在直线AB、CD之间,并且在直线EF的两侧,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3)同旁内角:像∠3和∠6都在直线AB、CD之间,并且在直线EF的同一旁,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要点诠释:(1)“三线八角”是指上面四个角中的一个角与下面四个角中的一个角之间的关系,显然是没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2)“三线八角”中共有4对同位角,2对内错角,2对同旁内角.【平行线及其判定403102三线八角】要点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位置特征及形状特征要点诠释:巧妙识别三线八角的两种方法:(1)巧记口诀来识别:一看三线,二找截线,三查位置来分辨.(2)借助方位来识别根据这三种角的位置关系,我们可以在图形中标出方位,判断时依方位来识别,如图2.【典型例题】类型一、“三线八角”模型1.(1)图3中,∠1、∠2由直线被直线所截而成.(2)图4中,AB为截线,∠D是否属于以AB为截线的三线八角图形中的角?【答案】(1) EF,CD; AB.(2)不是.【解析】(1)∠1、∠2两角共同的边所在的直线为截线,而另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被截线.(2)因为∠D的两边都不在直线AB上,所以∠D不属于以AB为截线的三线八角图形中的角.【总结升华】判断“三线八角”的关键是找出哪两条直线是被截线,哪条直线是截线.类型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辨别2.如图,(1)DE为截线,∠E与哪个角是同位角?(2)∠B与∠4是同旁内角,则截出这两个角的截线与被截线是哪些直线?(3)∠B和∠E是同位角吗?为什么?【答案与解析】解:(1)DE为截线,∠E与∠3是同位角;(2)截出这两个角的截线是直线BC,被截线是直线BF、DE;(3)不是,因为∠B与∠E的两边中任一边没有落在同一直线上,所以∠B和∠E不是同位角. 【总结升华】确定角的关系的方法:(1)先找出截线,由截线与其它线相交得到的角有哪几个;(2)将这几个角抽出来,观察分析它们的位置关系;(3)再取其它的线为截线,再抽取与该截线相关的角来分析.举一反三:【变式】(2016春•邹城市校级期中)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1和∠3是同位角B.∠1和∠5是同位角C.∠1和∠2是同旁内角D.∠5和∠6是内错角【答案】B解:从图上可以看出∠1和∠5不存在直接联系,而其它三个选项都符合各自角的定义,正确.3.(2014秋•太康县期末)如图,用数字标出的八个角中,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分别有哪些?请把它们一一写出来.【答案与解析】解:内错角:∠1与∠4,∠3与∠5,∠2与∠6,∠4与∠8;同旁内角:∠3与∠6,∠2与∠5,∠2与∠4,∠4与∠5;同位角:∠3与∠7,∠2与∠8,∠4与∠6.【总结升华】要分析各对角是由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直线所截的,可以把复杂图形按题目要求分解成简单的图形后,结论便一目了然.举一反三:【变式】如图∠1、∠2、∠3、∠4、∠5中,哪些是同位角?哪些是内错角?哪些是同旁内角?【答案】解:同位角:∠5与∠1,∠4与∠3;内错角:∠2与∠3,∠4与∠1;同旁内角:∠4与∠2,∠5与∠3,∠5与∠4.【平行线及其判定403102三线八角练习(2)】4. 分别指出下列图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答案与解析】解:同位角:∠B与∠ACD,∠B与∠ECD;内错角:∠A与∠ACD,∠A与∠ACE;同旁内角:∠B与∠ACB,∠A与∠B,∠A与∠ACB,∠B与∠BCE.【总结升华】在复杂图形中,分析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应把图形分解成几个“两条直线与同一条直线相交”的图形,并抽取交点处的角来分析.举一反三:【变式】请写出图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答案】解:∠1与∠5,∠2与∠6,∠3与∠7,∠4与∠8是同位角;∠2与∠8,∠3与∠5是内错角;∠2与∠5,∠3与∠8是同旁内角.类型三、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大小之间的关系5. 如图直线DE、BC被直线AB所截,(1)∠1和∠2、∠1和∠3、∠1和∠4各是什么角?每组中两角的大小关系如何?(2)如果∠1=∠4,那么∠1和∠2相等吗?∠1和∠3互补吗?为什么?【答案与解析】解:(1)∠1和∠2是内错角;∠1和∠3是同旁内角;∠1和∠4是同位角.每组中两角的大小均不确定.(2) ∠1与∠2相等,∠1和∠3互补. 理由如下:①∵∠1=∠4(已知)∠4=∠2(对顶角相等)∴∠1=∠2.②∵∠4+∠3=180°(邻补角定义)∠1=∠4(已知)∴∠1+∠3=180°即∠1和∠3互补.综上,如果∠1=∠4,那么∠1与∠2相等,∠1和∠3互补.【总结升华】在“三线八角”中,如果有一对同位角相等,则其他对同位角也分别相等,并且所有的内错角相等,所有同旁内角互补.举一反三:【变式1】若∠1与∠2是内错角,则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 ) .A.∠1=∠2 B.∠1>∠2 C.∠1<∠2 D.∠1=∠2或∠1>∠2或∠1<∠2 【答案】D【变式2】下列命题:①两条直线相交,一角的两邻补角相等,则这两条直线垂直;②两条直线相交,一角与其邻补角相等,则这两条直线垂直;③内错角相等,则它们的角平分线互相垂直;④同旁内角互补,则它们的角平分线互相垂直,其中正确的个数为().A.4 B.3 C.2 D.1【答案】C (提示:②④正确).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重难点突破知识点梳理及重点题型巩固练习【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如图,直线AD、BC被直线AC所截,则∠1和∠2是( ).A.内错角 B.同位角 C.同旁内角 D.对顶角∠构成同位角的有( ).2.如图,能与αA.4个 B.3个 C.2个 D.1个3.(2016春•迁安市期中)下列命题中,真命题有()(1)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3)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4)如果一条直线和两条直线中的一条垂直,那么这条直线也和另一条垂直.A.1个B.2个C.3个D.4个4.若∠1与∠2是同位角,则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A.∠1=∠2 ; B.∠1>∠2 ;C.∠1<∠2; D.∠1=∠2或∠1>∠2或∠1<∠2.5.(2015•宿迁)如图所示,直线a,b被直线c所截,∠1与∠2是()A.同位角B.内错角C.同旁内角 D.邻补角6. 已知图(1)—(4):在上述四个图中,∠1与∠2是同位角的有().A.(1)(2)(3)(4) B.(1)(2)(3) C.(1)(3) D.(1)7.如图,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5与∠2是对顶角; B.∠1与∠3是同位角;C.∠2与∠3是同旁内角; D.∠1与∠2是同旁内角.8.在图中,∠1与∠2不是同旁内角的是().二、填空题9.(2015•鞍山二模)如图,当直线BC、DC被直线AB所截时,∠1的同位角是_______,同旁内角是_______;当直线AB、AC被直线BC所截时,∠1的同位角是________;当直线AB、BC被直线CD所截时,∠2的内错角是________.10.如图,(1)∠1和∠ABC是直线AB、CE被直线________所截得的________角;(2)∠2和∠BAC是直线CE、AB被直线________所截得的________角;(3)∠3和∠ABC是直线________、____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得的________角;(4)∠ABC和∠ACD是直线________、________被直线所截得的________角;(5)∠ABC和∠BCE是直线________、________被直线所截得的________角.11.如图,若∠1=95°,∠2=60°,则∠3的同位角等于________,∠3的内错角等于________,∠3的同旁内角等于________.12.(2016春•昆明校级期中)如图,标有角号的7个角中共有对内错角,对同位角,对同旁内角.13.如图,直线a、b、c分别与直线d、e相交,与∠1构成同位角的角共有________个,和∠l构成内错角的角共有________个,与∠1构成同旁内角的角共有________个.14.如图,三条直线两两相交,其中同旁内角共有对,同位角共有对,内错角共有对.三、解答题15.如图,∠1和哪些角是内错角? ∠1和哪些角是同旁内角? ∠2和哪些角是内错角? ∠2和哪些角是同旁内角?它们分别是由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线截成的?16.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17.(2015春•惠城区期中)指出图中各对角的位置关系:(1)∠C和∠D是角;(2)∠B和∠GEF是角;(3)∠A和∠D是角;(4)∠AGE和∠BGE是角;(5)∠CFD和∠AFB是角.【答案与解析】一、选择题1. 【答案】A【解析】∠1与∠2是直线AD、BC被直线AC所截而成,且这两角都在被截线AD、BC之间,在截线AC两侧,所以为内错角.2.【答案】B∠能构成同位角的有:∠1,∠2,∠3.【解析】如图,与α3. 【答案】B【解析】(1)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正确;(2)应为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故本选项错误;(3)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正确;(4)应为如果一条直线和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垂直,那么这条直线也和另一条垂直,故本选项错误.所以(1)(3)两项是真命题.4. 【答案】D【解析】由两角是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得不出它们大小之间的关系.5. 【答案】A.6. 【答案】C【解析】图(2)或图(4)中的∠1与∠2没有公共边,不属于“三线八角”中的角.7. 【答案】D8. 【答案】D【解析】选项D中∠1与∠2没有公共边,不属于“三线八角”中的角.二、填空题9.【答案】∠2, ∠5, ∠3, ∠4【解析】先看哪两条线被哪一条线所截,再判断它们的关系.10.【答案】(1)BD(或BC), 同位; (2)AC, 内错; (3)AB, AC, BC, 同旁内;(4)AB, AC, BC,同位; (5)AB, CE, BC,同旁内.【解析】可以从复杂图形中抽出简单图形进行分析.11.【答案】85°, 85°, 95°【解析】∠3的同位角和内错角均与∠1互补,故它们的度数均为:180°-95°=85°,而∠3的同旁内角是∠1的对顶角,所以∠3的同旁内角的度数等于∠1的度数.12.【答案】4对内错角:分别是∠1和∠4,∠2和∠5,∠6和∠1,∠5和∠7;2对同位角:分别是∠7和∠1,∠5和∠6;4对同旁内角:分别是∠1和∠5、∠3和∠4、∠3和∠2、∠4和∠2.13.【答案】3,2,2【解析】如图,与∠1是同位角的是:∠2, ∠3,∠4;与∠1是内错角的是:∠5, ∠6;与∠1是同旁内角的是:∠7,∠8.14.【答案】6, 12, 6【解析】每个“三线八角”中共有4对同位角,2对内错角,2对同旁内角,而两两相交,且不交于同一点的三条直线共有三个“三线八角”,所以同旁内角共有:326⨯=(对),同位角共有:3412⨯=(对),同旁内角共有:326⨯=(对).三、解答题15. 【解析】解:∠1和∠DAB 是内错角,由直线DE 和BC 被直线AB 所截而成;∠1和∠BAC 是同旁内角,由直线BC 和AC 被直线AB 所截而成;∠1和∠2也是同旁内角,是直线AB 和AC 被直线BC 所截而成;∠1和∠BAE 也是同旁内角,是直线DE 和BC 被直线AB 所截而成;∠2和∠EAC 是内错角,是直线DE 和BC 被直线AC 所截而成;∠2和∠BAC 是同旁内角,是直线AB 和BC 被直线AC 所截而成;∠2和∠1也是同旁内角,是直线AB 和AC 被直线BC 所截而成;∠2和∠DAC 也是同旁内角,是直线DE 和BC 被直线AC 所截而成.16.【解析】解:如图,可分解成三个基本图形,由图(1)得内错角:∠BAD 和∠B ;由图(2)得同位角:∠DAE 和∠C ,同旁内角:∠CAD 和∠C ;由图(3)得同位角:∠BAE 和∠C ,内错角:∠B 和∠BAE ,同旁内角:∠B 和∠C ,∠B 和∠BAC ,∠C 和∠BAC .即原图形中共有两组同位角,两组内错角,四组同旁内角.17.【解析】解:(1)∠C 和∠D 是同旁内角;(2)∠B 和∠GEF 是同位角;(3)∠A 和∠D 是内错角;(4)∠AGE 和∠BGE 是邻补角;(5)∠CFD 和∠AFB 是对顶角;故答案为:(1)同旁内角 (2)同位角 (3)内错角 (4)邻补角 (5)对顶角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重难点突破知识点梳理及重点题型巩固练习平行线及其判定(提高)知识讲解【学习目标】1.理解平行线的概念,会用作图工具画平行线,了解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2.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3.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并能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要点梳理】要点一、平行线的定义及画法1.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如果直线a与b平行,记作a∥b.要点诠释:(1)平行线的定义有三个特征:一是在同一个平面内;二是两条直线;三是不相交,三者缺一不可;(2)有时说两条射线平行或线段平行,实际是指它们所在的直线平行,两条线段不相交并不意味着它们就平行.(3)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平行两种.特别地,重合的直线视为一条直线,不属于上述任何一种位置关系.2.平行线的画法:用直尺和三角板作平行线的步骤:①落:用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②靠:用直尺紧靠三角板另一条直角边.③推:沿着直尺平移三角板,使与已知直线重合的直角边通过已知点.④画:沿着这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所画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要点二、平行公理及推论1.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2.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要点诠释:(1)平行公理特别强调“经过直线外一点”,而非直线上的点,要区别于垂线的第一性质.(2)公理中“有”说明存在;“只有”说明唯一.(3)“平行公理的推论”也叫平行线的传递性.要点三、直线平行的判定判定方法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如上图,几何语言:∵∠3=∠2∴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判定方法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如上图,几何语言:∵∠1=∠2∴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判定方法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如上图,几何语言:∵∠4+∠2=180°∴AB∥C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要点诠释:平行线的判定是由角相等或互补,得出平行,即由数推形.【典型例题】类型一、平行线的定义及表示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不相交的两条线段是平行线.B.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C.不相交的两条射线是平行线.D.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答案】D【解析】平行线定义中三个关键词语:“同一平面内”,“不相交”,“两条直线”.【总结升华】本例属于对概念的考查,应从平行线的概念入手进行判断.类型二、平行公理及推论2.在同一平面内,下列说法:(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2)两条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3)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4)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苏教版

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苏教版

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苏教版一:有理数概念、定义:1、大于 0 的数叫做正数 (positive number).2、在正数前面加上负号“ - ”的数叫做负数 (negative number).3、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rational number).4、人们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 , 这条直线叫做数轴 (numberaxis).5 、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 这个点叫做原点 (origin).6、一般的 , 数轴上表示数 a 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 a 的绝对值(absolute value).7、由绝对值的定义可知: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 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0 的绝对值是 0.8、正数大于 0,0 大于负数 , 正数大于负数 .9、两个负数 , 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10、有理数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 , 取相同的符号 , 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 , 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负号 , 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3)一个数同 0 相加 , 仍得这个数 .11、有理数的加法中 , 两个数相加 , 交换交换加数的位置 , 和不变 .12、有理数的加法中 , 三个数相加 ,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 , 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 , 和不变 .13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 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14、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 , 同号得正 , 异号得负 , 并把绝对值向乘. 任何数同 0 相乘 , 都得 0.15、有理数中仍然有:乘积是 1 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16、一般的 , 有理数乘法中 , 两个数相乘 , 交换因数的位置 , 积相等 .17、三个数相乘 , 先把前两个数相乘 , 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 , 积相等 .18、一般地 , 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 , 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 , 再把积相加 .19、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不等于 0 的数 , 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20、两数相除 , 同号得正 , 异号得负 , 并把绝对值相除 .0 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 0 的数 , 都得 0.21、求 n 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 , 叫做乘方 , 乘方的结果叫做幂(power). 在 an 中,a 叫做底数 (basenumber),n 叫做指数 (exponeht)22 、根据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可以得出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 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 显然 ,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 的任何次幂都是0.23、做有理数混合运算时 , 应注意以下运算顺序:(1)先乘方 , 再乘除 , 最后加减 ;(2)同级运算 , 从左到右进行 ;(3)如有括号 , 先做括号内的运算 , 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24、把一个大于 10 数表示成 a×10n 的形式 ( 其中 a 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 ,n 是正整数 ), 使用的是科学计数法 .25、接近实际数字 , 但是与实际数字还是有差别 , 这个数是一个近似数 (approximate number).26、从一个数的左边的第一个非 0 数字起 , 到末尾数字止 , 所有的数字都是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significant digit)注:黑体字为重要部分二:整式的加减:概念、定义:1、都是数或字母的积的式子叫做单项式 (monomial), 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2、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 (coefficient).3、一个单项式中 , 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degree of a monomial).4 、几个单项的和叫做多项式 (polynomial), 其中 , 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 (term), 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constantlyterm).5、多项式里次数项的次数 , 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degree of a polynomial).6、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 , 叫做合并同类项 . 合并同类项后, 所得项的系数是合并前各同类项的系数的和 , 且字母部分不变 .7、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 , 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同 ;8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 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反 .9、一般地 , 几个整式相加减 , 如果有括号就先去括号 , 然后再合并同类项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三 : 一元一次方程:概念、定义:1、列方程时 , 要先设字母表示未知数 , 然后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 , 写出还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equation).2、含有一个未知数 ( 元), 未知数的次数都是 1, 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linear equation withone unknown).3、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 利用其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4、等式的性质 1:等式两边加 ( 或减 ) 同一个数 ( 或式子 ), 结果仍相等 .5、等式的性质 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 , 或除以一个不为 0 的数 , 结果仍相等 .6 、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 叫做移项 .7、应用:行程问题: s=v×t 工程问题:工作总量 =工作效率×时间盈亏问题:利润 =售价 - 成本利率 =利润÷成本× 100%售价 =标价×折扣数× 10% 储蓄利润问题:利息=本金×利率×时间本息和 =本金 +利息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四: 图形初步认识概念、定义:1、我们把实物中抽象的各种图形统称为几何图形(geometric figure).2、有些几何图形 ( 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等 ) 的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 , 它们是立体图形 (solidfigure).3、有些几何图形 ( 如线段、角、三角形、长方形、圆等 ) 的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 , 它们是平面图形 (planefigure).4、将由平面图形围成的立体图形表面适当剪开 , 可以展开成平面图形 , 这样的平面图形称为相应立体图形的展开图 (net).5、几何体简称为体 (solid).6、包围着体的是面 (surface), 面有平的面和曲的面两种 .7、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线(line), 线和线相交的地方是点(point).8、点动成面 , 面动成线 , 线动成体 .9、经过探究可以得到一个基本事实: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 , 并且只有一条直线 . 简述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 公理 ).10、当两条不同的直线有一个公共点时 , 我们就称这两条直线相交(intersection),这个公共点叫做它们的交点 (pointof intersection).11、点 M把线段 AB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 AM和 MB,点 M叫做线段AB的中点 (center).12、经过比较 , 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关于线段的基本事实:两点的所有连线中 , 线段最短 . 简单说成:两点之间 , 线段最短 .( 公理 )13、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 , 叫做这两点的距离 (distance).14、角∠ (angle) 也是一种基本的几何图形 .15、把一个周角 360等分 , 每一份就是 1 度(degree) 的角 , 记作 1°;把一度的角 60 等分 , 每一份叫做 1 分的角 , 记作 1′; 把 1 分的角 60等分 , 每一份叫做 1 秒的角 , 记作 1″.16 、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 把这个角分成相等的两个角的射线, 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angular bisector).17、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 90°( 直角 ), 就是说这两个叫互为余角(complementaryangle), 即其中的每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18、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 180°( 平角 ), 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supplementaryangle),即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19、等角的补角相等 , 等角的余角相等 .。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在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的数学学习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数学知识点。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一、有理数的四则运算有理数包括整数和分数,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法则。

在计算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相同符号的两个数相加或相乘保持符号不变,不同符号的两个数相加或相乘要记住结果的符号。

二、图形的认识与运算我们学习了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性质,包括线段、射线、直线、角的概念以及平行线、垂直线等性质。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图形的定义和性质,学会使用图形的性质进行运算和证明。

三、比例与比例方程比例是相等的比的意思,我们学习了比例的定义和性质,可以根据已知的比例关系求解未知数量。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还学会了建立比例方程,通过比例方程求解未知数。

四、百分数的认识与运用百分数是百分之一的意思,我们学习了百分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并学会了将百分数转化为小数和分数形式,以及进行百分数的加减运算。

五、一次函数与图像我们学习了一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了解了一次函数的图像特点和函数图像的变化规律。

通过解析一次函数的表达式,我们可以画出函数的图像并进行函数相关计算。

六、直角三角形与勾股定理我们学习了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了解了勾股定理的原理和应用。

在解决与直角三角形相关的问题时,我们可以利用勾股定理求解未知边长和角度。

七、投影与立体图形我们学习了在平行投影下,平面图形在不同位置的投影形状。

同时,我们还了解了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棱锥等,并学会计算这些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八、统计与概率统计是指对一定范围内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描述,我们学习了一些常见的统计方法,如频数、频率、众数、中位数等。

概率是用来描述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概念,我们学习了概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以上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规律和应用,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全册知识点总结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全册知识点总结

10、相反数:符号不同,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0的相反数是0.在数轴上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表示的点,分居在原点两侧,并且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相反数等于本身的数只有0.在一个数前面添上“+”号还表示这个数,在一个数前面添上“—”号,就表示求这个数的相反数。

二、实数大小的比较11、在数轴上表示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12、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三、实数的运算13、加法:(1)同号两数相加,取原来的符号,并把它们的绝对值相加;(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任何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14、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15、加减法运算统一为加法后,可以省略加号。

也可以使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任意交换加数的位置,任意把两个数相加,不过移动位置时一定要连同加数的符号一起移动。

16、乘法:(1)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2)n个实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0,积就为0;若n个非0的实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当负因数为奇数个时,积为负。

(3)乘法可使用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4、除法:(1)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0除以任何不等于0的数都等于0,(2)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3)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0没有倒数,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有的面是平面、有的面是曲面。

我们知道,面与面相交成线,在棱柱与棱锥中,面与面的交线叫做棱。

(edge)其中,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叫做侧棱棱柱的棱与棱的交点叫做棱柱的顶点(vertex)棱锥的各侧棱的公共点叫做棱锥的顶点。

棱柱的侧棱长相等,棱柱的上下底面是相同的多边形,直棱柱的侧面都是长方形。

棱锥的侧面都是三角形图形都是由点(point)、线(line)、面(plane)构成。

苏教版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

苏教版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

苏教版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苏教版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概述一、数与代数1. 有理数- 有理数的概念- 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 有理数的比较大小- 有理数的绝对值- 有理数的科学计数法2. 整式的运算- 单项式与多项式- 整式的加减运算- 整式的乘法运算- 整式的除法运算- 因式分解3. 线性方程与不等式-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不等式及其解集- 一元一次不等式及其解集-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整数解二、几何1. 平面图形的认识- 平行线与垂线- 平行线的性质- 三角形的基本概念- 特殊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 平行四边形的基本概念2. 图形的变换- 平移- 旋转- 轴对称3. 角与相交线- 角的度量与比较- 角的和差- 垂直与平行线的性质- 相交线的性质三、统计与概率1. 统计- 统计调查- 频数与频率- 统计图表(条形图、折线图、饼图)2. 概率- 随机事件- 概率的初步认识- 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四、解题方法与技巧1. 解题策略- 分析问题- 寻找规律- 归纳总结2. 技巧应用- 代数运算技巧- 几何证明技巧- 不等式解题技巧以上是苏教版初一下册数学的主要知识点概述。

这些知识点构成了初中数学的基础,对于后续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掌握这些知识点,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应用来加深理解。

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重视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苏科版

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苏科版

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苏科版
以下是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的归纳(苏科版):
1.有理数运算:
-正数、负数的加法和减法
-正数、负数的乘法和除法
-有理数的乘方
2.平方根与立方根:
-正数的平方根
-正数的立方根
3.比例与比例的应用:
-比例的概念
-比例的性质
-比例的简化与放大
-比例的四则运算
-百分数及其应用
4.图形的认识与运动:
-平面图形的基本概念
-相似与全等的图形
-图形的旋转、平移和翻转
5.三角形与四边形:
-三角形的分类与性质
-三角形的面积
-四边形的分类与性质
-正方形、长方形、菱形和正多边形的性质
6.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调查和统计
-数据的整理与表示
-数据的分析与解读
7.线性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与性质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集求法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8.坐标系与直线:
-坐标系的概念与性质
-直线的方程与性质
-直线的斜率与截距
9.几何体与表面积:
-几何体的概念与性质
-空间几何体的展开图
-几何体的体积和表面积
以上是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的归纳,希望对你有帮助!。

苏教版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七年级数学公式大全1 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2 1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3 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4 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5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6 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7 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8 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9 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 正方形C周长 S面积 a边长周长=边长×4 C=4a面积=边长×边长S=a×a 2 正方体 V:体积 a:棱长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 3 长方形C周长 S面积 a边长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4 长方体V:体积 s:面积 a:长 b: 宽 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 V=abh 5 三角形 s面积 a底 h高面积=底×高÷2 s=ah÷2三角形高=面积×2÷底三角形底=面积×2÷高 6 平行四边形 s面积 a底 h高面积=底×高 s=ah 7 梯形s面积 a上底 b下底 h高面积=(上底+下底)×高÷2s=(a+b)× h÷2 8 圆形S面积 C周长∏ d=直径 r=半径 (1)周长=直径×∏=2×∏×半径C=∏d=2∏r(2)面积=半径×半径×∏ 9 圆柱体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c:底面周长(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 (4)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 圆锥体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体积=底面积×高÷3 总数÷总份数=平均数和差问题的公式(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和倍问题和÷(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 (或者和-小数=大数) 差倍问题差÷(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 (或小数+差=大数) 植树问题七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统计科学记数法:一个大于10的数可以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1小于等于A小于10,N是正整数。

七年级下学期-数学-知识点总结(苏教版)

七年级下学期-数学-知识点总结(苏教版)

七年级下学期-数学-知识点总结(苏教版)苏教版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1. 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 所有的负数都在0 的左边,即负数都比0 小。

所有的正数都在0 的右边,即都比0 大。

因此负数都比正数小。

3. 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可以先比较与其对应的两个正数的大小,对应的正数大的那个负数反而小。

4. 圆柱两个底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

一个圆柱有无数条高。

5. 圆柱的侧面沿高剪开,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其中长等于圆柱底面圆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6. 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底面周长×高S 侧=2πrh7.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即S 表=2πrh+2πr28. 圆的半径=周长÷2π圆的直径=周长÷π9. 一个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圆柱的体积。

10.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即V=πr2h11. 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圆锥只有一条高12. 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3 V=πr2h÷313. 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14.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15.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16.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17.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18.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x 和y 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 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式子表示。

19.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x 和y 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 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式子x×y=k(一定)表示。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不等式及其性质(提高)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不等式及其性质(提高)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重难点突破知识点梳理及重点题型巩固练习不等式及其性质(提高)知识讲解【学习目标】1.了解不等式的意义,认识不等式和等式都可以用来刻画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2. 知道不等式解集的概念并会在数轴上表示解集.3. 理解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并会简单应用.【要点梳理】知识点一、不等式的概念一般地,用“<”、“>”、“≤”或“≥”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用“≠”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也是不等式.要点诠释:(1)不等号“<”或“>”表示不等关系,它们具有方向性,不等号的开口所对的数较大.(2)五种不等号的读法及其意义:(3)有些不等式中不含未知数,如3<4,-1>-2;有些不等式中含有未知数,如2x>5中,x表示未知数,对于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当未知数取某些值时,不等式的左、右两边符合不等号所表示的大小关系,我们说不等式成立,否则,不等式不成立.知识点二、不等式的解及解集1.不等式的解: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2.不等式的解集:对于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它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3.不等式的解集的表示方法(1)用最简的不等式表示:一般地,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有无数个解,其解集是一个范围,这个范围可用最简单的不等式来表示.如:不等式x-2≤6的解集为x≤8.(2)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可以在数轴上直观地表示出来,形象地表明不等式的无限个解.如图所示:要点诠释:借助数轴可以将不等式的解集直观地表示出来,在应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时,要注意两个“确定”:一是确定“边界点”,若边界点是不等式的解,则用实心圆点,若边界点不是不等式的解,则用空心圆圈;二是确定方向,对边界点a而言,x>a或x≥a向右画;对边界点a而言,x<a或x≤a向左画.注意:在表示a的点上画空心圆圈,表示不包括这一点.【一元一次不等式37004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知识点三、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用式子表示:如果a>b,那么a±c>b±c.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用式子表示:如果a>b,c>0,那么ac>bc(或a bc c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用式子表示:如果a>b,c<0,那么ac<bc(或a bc c <).要点诠释: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掌握应注意以下几点:(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是对不等式变形的重要依据,是学习不等式的基础,它与等式的两条性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注意总结、比较、体会.(2)运用不等式的性质对不等式进行变形时,要特别注意性质2和性质3的区别,在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时,必须先弄清这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如果是负数,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典型例题】类型一、不等式的概念1.有数颗等重的糖果和数个大、小砝码,其中大砝码皆为5克、小砝码皆为1克,且下图是将糖果与砝码放在等臂天平上的两种情形.判断下列正确的情形是()【思路点拨】根据图示可知1个糖果的质量>5克,3个糖果的质量<16克,依此求出1个糖果的质量取值范围,再在4个选项中找出情形正确的.【答案】D【解析】解:由图(1)知,每一个糖果的重量大于5克,由图(2)知:3个糖果的重量小于16克,即每一个糖果的重量小于163克.故A 选项错;两个糖果的重量小于3221033=克故B 选项错;三个糖果的重量大于15克小于16克故C 选项错,四个糖果的重量小于166********⨯==克故D 选项对.【总结升华】观察图示,确定大小.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不等式,涉及的数学思想是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是根据图示信息列出不等式.举一反三:【变式】【答案】类型二、不等式的解及解集2.若关于x 的不等式x ≤a 只有三个正整数解,求a 的取值范围.【思路点拨】首先根据题意确定三个正整数解,然后再确定a 的范围.【答案】3≤a <4【解析】解:∵不等式x ≤a 只有三个正整数解,∴三个正整数解为:1,2,3,∴3≤a <4,【总结升华】此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整数解,做此题的关键是确定好三个正整数解.3. (2015春•安县期末)如图所示,图中阴影部分表示x 的取值范围,则下列表示中正确的是( )A .-3≤x <2B .-3<x ≤2C .-3≤x ≤2D .-3<x <2【思路点拨】x 表示-3右边的数,即大于-3,并且是2以及2左边的数,即小于或等于2的数.【答案】B【解析】解: A 、因为-3≤x <2,在数轴上-3的点应该是实心的圆点;C 、因为-3≤x≤2,在数轴上-3和2的点应该都是实心的圆点;D 、因为-3<x <2,在数轴上-3和2的点应该都是空心的圆点;故选B .【总结升华】在数轴上 表示解集时“≥”,“≤”要用实心圆点表示;“<”,“>”要用空心圆点表示,“>”,“≥”向右画;“<”,“≤”向左画.举一反三:【变式】根据如图所示的程序计算,若输入x 的值为1,则输出y 的值为________.【答案】4提示:由程序图可知,计算求值时所使用的数学表达式为224y x =-.把x =1输入求值,若求得的结果大于0,则直接得到输出值y ;若求得的结果小于0,则需要把得到的结果作为输入值再代入计算,循环往复,直到使最终的结果大于0为止.类型三、不等式的基本性质4.若关于x 、y 的二元一次方程组3133x y a x y +=+⎧⎨+=⎩的解满足x+y <2,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思路点拨】观察方程组不难发现只要把两个方程相加即能求出x+y 的值.因为x+y <2,故可以构建关于a 的不等式.然后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就能求出a 的取值范围.【答案】a <4【解析】解:将两方程相加得:4x+4y =4+a .将方程的两边同除以4得 44a x y ++=. 依题意:424a +<. 将不等式的两边同乘以4得4+a <8.将不等式的两边同时减去4得a <4.故a 的取值范围是a <4.【总结升华】解关于x 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就是要将不等式逐步化为x >a 或x <a 的形式,化简的依据是不等式的性质.举一反三:【变式1】(2015春•沙河市期末)若关于x的不等式(1﹣a)x>3可化为,则a的取值范围是.【答案】a>1.解:关于x的不等式(1﹣a)x>3可化为,1﹣a<0,a>1.【一元一次不等式370042练习3】【变式2】a、b是有理数,下列各式中成立的是( ).A.若a>b,则a2>b2;B.若a2>b2,则a>bC.若a≠b,则|a|≠|b| D.若|a|≠|b|,则a≠b【答案】D。

七下数学知识点归纳苏教版

七下数学知识点归纳苏教版

七下数学知识点归纳苏教版一、引言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它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好数学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篇文章将针对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

二、知识点归纳1. 实数(1)实数的概念及分类:实数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有理数又可分为整数和分数,无理数则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2)实数的运算:包括加、减、乘、除、乘方等运算,与有理数一样,实数也可以进行各种运算。

2. 整式加减法(1)单项式的加减:注意系数和字母要一起相加减,不能漏乘字母。

(2)多项式的加减:去括号时要注意符号,结果整理后要验证结果的系数和字母前边的符号,以保证结果正确。

3. 一元一次方程(1)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一次的整式方程。

(2)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4. 图形认识初步(1)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立体图形是由二维图形或三维图形组成的图形。

(2)几何图形的分类: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

三、学习方法建议1. 重视基础,掌握概念:数学概念是数学学习的基石,只有熟练掌握概念,才能进行正确的运算和解题。

2. 勤于练习,加深理解:数学是一门需要大量练习的学科。

通过练习,可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提高解题能力。

3. 善于总结,形成体系:每学完一个知识点,要及时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方便记忆和理解。

4. 学会反思,不断提高:每次解题后要学会反思,思考是否有其他解法,比较各种解法的优劣,从而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常见问题及解答1. 为什么我总是算错数?答:可能是因为你没有正确地理解概念,或者在运算过程中没有仔细核对数字。

建议重新复习概念,并确保在运算中仔细核对每一个数字。

2. 我总是解不出一元一次方程,怎么办?答:不要灰心,一元一次方程是相对简单的方程类型。

苏教版七年级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苏教版七年级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七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一、平行线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定义两条线(a,b)被第三条(c)直线所截,在截线的同旁,被截两直线的同一方,把这种位置关系的角称为同位角(corresponding angles) 如图:∠1与∠8,∠2与∠7,∠3与∠6,∠4与∠5均为同位角。

两条线(a,b)被第三条(c)直线所截,两个角分别在截线的两侧,且在两条被截直线之间,具有这样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如图:∠1与∠6,∠2与∠5均为同位角。

两条线(a,b)被第三条(c)直线所截,两个角都在截线的同一侧,且在两条被截线之间,具有这样位置关系的一对角互为同旁内角(interior angles of thesame side)。

如图:∠1与∠5,∠2与∠6均为同位角。

2、平行线的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3、平行线的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4、平移平移是指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图形的平移(translation),简称平移。

5、平移的性质经过平移,对应线段平行(或共线)且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点所连接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平移变换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和方向(平移前后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1)图形平移前后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变化,只是位置发生变化;(2)图形平移后,对应点连成的线段平行且相等(或在同一直线上)(3)多次平移相当于一次平移。

(4)多次对称后的图形等于平移后的图形。

(5)平移是由方向,距离决定的。

(6)经过平移,对应线段平行(或共线)且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点所连接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二、三角形1、由三条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依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的性质1)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由此得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2)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度(在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角大于等于60度,也至少有一个角小于等于60度)(一个三角形的3个内角中最少有2个锐角)3)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4)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与它不相邻的内角)5)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的中线,底边的高重合,即三线合一6)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三条高线的所在直线交于一点,三条中线交于一点7)三角形的外角和是360°8)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9)三角形的任意一条中线将这个三角形分为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汇总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汇总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汇总第一章平行线与相交线•平行线的概念与性质:理解平行线的定义,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如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及判定方法(如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相交线的性质:了解相交线的概念,掌握对顶角相等、邻补角互补等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作图与尺规作图:掌握基本的作图工具使用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尺规作图,如作一条线段的垂线、平分线等。

第二章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识别二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包括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等,并能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能够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如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等。

第三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数据的收集:了解数据的收集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验观测等,理解数据收集的重要性和基本步骤。

•数据的整理:掌握数据的整理方法,如分类、排序、分组等,能够将原始数据整理成有条理的形式。

•数据的描述:学习用统计图表(如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频数分布直方图等)描述数据,理解各种统计图表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

第四章三角形•三角形的概念与性质: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内角和(180°)等性质。

•三角形的分类:了解三角形的分类方法,包括按角分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按边分类(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三角形的全等与相似:初步了解三角形全等与相似的概念,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第五章变量之间的关系•变量与函数:理解变量的概念,初步认识函数,了解函数表示法(如解析式、列表、图像)。

•一次函数:初步了解一次函数的概念,掌握一次函数的图像(一条直线)及其性质,理解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如根据实际问题建立一次函数模型,求解函数值等。

苏教版七年级数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七年级数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七年级数学重要知识点总结七年级数学知识点变量之间的关系一理论理解1、若Y随X的变化而变化,则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自变量是主动发生变化的量,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量,数值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3、若等腰三角形顶角是y,底角是x,那么y与x的关系式为y=180-2x.2、能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式:相关公式①路程=速度×时间②长方形周长=2×(长+宽)③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④本息和=本金+利率×本金×时间。

⑤总价=单价×总量。

⑥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二、列表法:采用数表相结合的形式,运用表格可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列表时要选取能代表自变量的一些数据,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列出,再分别求出因变量的对应值。

列表法的特点是直观,可以直接从表中找出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对应值,但缺点是具有局限性,只能表示因变量的一部分。

三.关系式法:关系式是利用数学式子来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等式,利用关系式,可以根据任何一个自变量的值求出相应的因变量的值,也可以已知因变量的值求出相应的自变量的值。

四、图像注意:a.认真理解图象的含义,注意选择一个能反映题意的图象;b.从横轴和纵轴的实际意义理解图象上特殊点的含义(坐标),特别是图像的起点、拐点、交点八、事物变化趋势的描述:对事物变化趋势的描述一般有两种:1.随着自变量x的逐渐增加(大),因变量y逐渐增加(大)(或者用函数语言描述也可:因变量y随着自变量x的增加(大)而增加(大));2.随着自变量x的逐渐增加(大),因变量y逐渐减小(或者用函数语言描述也可:因变量y随着自变量x的增加(大)而减小).注意:如果在整个过程中事物的变化趋势不一样,可以采用分段描述.例如在什么范围内随着自变量x的逐渐增加(大),因变量y逐渐增加(大)等等.九、估计(或者估算)对事物的估计(或者估算)有三种:1.利用事物的变化规律进行估计(或者估算).例如:自变量x 每增加一定量,因变量y的变化情况;平均每次(年)的变化情况(平均每次的变化量=(尾数-首数)/次数或相差年数)等等;2.利用图象:首先根据若干个对应组值,作出相应的图象,再在图象上找到对应的点对应的因变量y的值;3.利用关系式:首先求出关系式,然后直接代入求值即可.初一下册数学《三角形》知识点一、目标与要求1.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意义,认识三角形的边、内角、顶点,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七章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七章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七章知识点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七章知识点在学习中,说起知识点,应该没有人不熟悉吧?知识点是指某个模块知识的重点、核心内容、关键部分。

为了帮助大家更高效的学习,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七章知识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同一个平面上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两条数轴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简称直角坐标系。

(2)两条数轴分别置于水平位置与垂直位置,取向右与向上的方向分别为两条数轴的正方向。

水平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垂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x轴y轴统称为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3)x轴y轴将坐标平面分成了四个象限,右上方的部分叫做第一象限,其他三个部分按逆时针方向依次叫做第二象限、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

第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横、纵坐标相等;第二、四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横、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4)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一一对应。

有序数对: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

(5)关于x轴成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横同纵反)(6)关于y轴成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纵坐标相同,横坐标互为相反数。

(横反纵同)(7)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的点的.坐标,横坐标与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与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横纵皆反)(8)第一象限中的点的横坐标(x)大于0,纵坐标(y)大于0(9)第二象限中的点的横坐标(x)小于0,纵坐标(y)大于0。

(10)第三象限中的点的横坐标(x)小于0,纵坐标(y)小于0。

(11)第四象限中的点的横坐标(x)大于0,纵坐标(y)小于0。

(12)x轴上的点,纵坐标都为0。

(13)y轴上的点,横坐标都为0。

初一学数学的最快方法课前预习阅读预习课文时,要准备一张纸、一支笔,将课本中的关键词语、产生的疑问和需要思考的问题随手记下,对定义、公理、公式、法则等,可以在纸上进行简单的复述,推理。

(完整版)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 平面图形的认识(二)一、知识点:1、“三线八角”① 如何由线找角:一看线,二看型。

同位角是“F ”型;内错角是“Z ”型;同旁内角是“U ”型。

② 如何由角找线:组成角的三条线中的公共直线就是截线。

2、平行公理: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平行。

简述: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补充定理: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也平行。

简述: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3、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 判定定理 性质定理 条件结论 条件 结论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 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 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4、图形平移的性质:图形经过平移,连接各组对应点所得的线段互相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并且相等。

5、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若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a 、b 、c ,则b a c b a +<<-6、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中线。

注意:①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中线都是线段。

②高、角平分线、中线的应用。

7、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3个内角的和等于180°;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意一个内角。

8、多边形的内角和:n 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第八章幂的运算幂(power)指乘方运算的结果。

a n指将a自乘n次(n个a相乘)。

把a n看作乘方的结果,叫做a的n次幂。

对于任意底数a,b,当m,n为正整数时,有:am•a n=a m+n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am÷a n=a m-n (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am)n=a mn (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ab)n=a n a n (积的乘方,把积的每一个因式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a0=1(a≠0) (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等于1)a-n=1/a n (a≠0) (任何不等于0 的数的-n次幂等于这个数的n次幂的倒数)科学记数法:把一个绝对值大于10(或者小于1)的整数记为a×10n的形式(其中1≤|a|<10),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复习知识点:1.乘方的概念:a中,a 叫做底数,求n 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一、平行线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定义两条线(a,b)被第三条(c)直线所截,在截线的同旁,被截两直线的同一方,把这种位置关系的角称为同位角(corresponding angles) 如图:∠1与∠8,∠2与∠7,∠3与∠6,∠4与∠5均为同位角.两条线(a,b)被第三条(c)直线所截,两个角分别在截线的两侧,且在两条被截直线之间,具有这样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如图:∠1与∠6,∠2与∠5均为同位角.两条线(a,b)被第三条(c)直线所截,两个角都在截线的同一侧,且在两条被截线之间,具有这样位置关系的一对角互为同旁内角(interior angles of thesame side) . 如图:∠1与∠5,∠2与∠6均为同位角.2、平行线的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3、平行线的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4)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4、平移平移是指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图形的平移(translation),简称平移.平移的性质经过平移,对应线段平行(或共线)且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点所连接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平移变换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和方向(平移前后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1)图形平移前后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变化,只是位置发生变化;(2)图形平移后,对应点连成的线段平行且相等(或在同一直线上)(3)多次平移相当于一次平移.(4)多次对称后的图形等于平移后的图形.(5)平移是由方向,距离决定的.(6)经过平移,对应线段平行(或共线)且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点所连接的线段平行且相等.二、三角形1、由三条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依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2、三角形的性质1)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由此得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2)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度(在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角大于等于60度,也至少有一个角小于等于60度)(一个三角形的3个内角中最少有2个锐角)3)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4)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与它不相邻的内角)5)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的中线,底边的高重合,即三线合一6)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三条高线的所在直线交于一点,三条中线交于一点7)三角形的外角和是360°8)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9)三角形的任意一条中线将这个三角形分为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3、三角形的分类1)按边分①不等边三角形②等腰三角形(含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2)按角分①锐角三角形②直角三角形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可统称为斜三角形)三角形的有关定义1)三角形的高:在三角形中,从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为高. 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一点,这一点叫三角形的垂心.垂心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2)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也叫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都在三角形的内部,并交于一点,这一点叫三角形的内心. 三角形的内心到三边的距离相等 .3)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的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的三条中线在三角形的内部,并交于一点,这一点叫三角形的重心.每条三角形中线分得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三、多边形1、多边形:由三条或三条以上的线段首位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多边形.按照不同的标准,多边形可以分为正多边形和非正多边形、凸多边形及凹多边形等.2、n边形内角和为(n-2)*180°3、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4、正n边形的一个外角为360°/n5、n边形具有不稳定性(n>3)第八章幂的运算幂(power)指乘方运算的结果.ɑn指将ɑ自乘n次(n个ɑ相乘).把ɑn看作乘方的结果,叫做ɑ的n次幂.对于任意底数ɑ,b,当m,n为正整数时,有ɑm•ɑn=ɑm+n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ɑm÷ɑn=ɑm-n (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ɑm)n=ɑmn (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ɑb)n=ɑnɑn (积的乘方,把积的每一个因式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ɑ0=1(ɑ≠0) (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等于1)ɑ-n=1/ɑn (ɑ≠0) (任何不等于0 的数的-n次幂等于这个数的n次幂的倒数)科学记数法:把一个绝对值大于10(或者小于1)的整数记为a×10n的形式(其中1≤|a|<10),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第九章从面积到乘法公式一、单项式、多项式、整式代数式:由数和表示数的字母经有限次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等代数运算所得的式子,或含有字母的数学表达式称为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者字母也是代数式.单项式:由数字与字母或字母与字母的相乘组成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字或字母也是单项式).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分母含有未知数的式子不属于单项式.因为单项式属于整式,而分母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是分式.例如,1/x不是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字或字母也是单项式.例如,1和x2y也是单项式.如果一个单项式,只含有字母因数,如果是正数的单项式系数为1,如果是负数的单项式系数为-1.单项式书写规则:数与字母相乘时,数在字母前;乘号可以省略为点或不写;除法的式子可以写成分数式;带分数与字母相乘,带分数要化为假分数多项式:若干个单项式的和组成的式子叫做多项式(减法中有:减一个数等于加上它的相反数).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这些单项式中的最高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整式是有理式的一部分,在有理式中可以包含加,减,乘,除四种运算,但在整式中除数不能含有字母.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次数也分别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合并同类项: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可以合并,叫做合并同类项,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去、添括号法则1)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后,原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不改变.2)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后,原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要改变.(改成与原来相反的符号)3)若括号前是数字因数时,应利用乘法分配律先将数与括号内的各项分别相乘再去括号4)遇到多层括号一般由里到外,逐层去括号,也可由外到里.数"-"的个数.单项式乘单项式,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单项式乘多项式,就是根据乘法分配律,用单项式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多项式乘多项式,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二、乘法公式1、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2、平方差公式:(a+b)(a-b)=a2-b23、完全立方公式:(a±b)3 =a3±3a2b+3ab2±b34、立方和公式:a3+b3= (a+b)(a2+ab+b2)立方差公式:a3-b3= (a-b)(a2+ab+b2)三、因式分解公因式:各项都含有的公共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因式分解(分解因式)Factorization: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最简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作分解因式.因式分解的方法:⑴提公因式法:如果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到括号外面,将多项式写成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⑵运用公式法:运用乘法公式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的方法叫运用公式法.⑶分组分解法:把各项适当分组,先使分解因式能分组进行,再使分解因式在各组之间进行.⑷十字相乘法:有些二次三项式,可以把第一项和第三项的系数分别分解为两个数之积,然后借助画十字交叉线的方法,把二次三项式进行因式分解,这种方法叫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和整式乘法是互逆的两种运算.通常,把一个多项式分解因式,应先提公因式,再应用公式法,或者其他方法.进行多项式因式分解时,必须把每一个因式都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第十章二元一次方程组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linear equations of two unknowns) .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中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代入消元法:把二元一次方程中一个方程的一个未知数用含另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再带入另一个方程,实现消元,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这种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加减消元法:当方程中两个方程的某一未知数的系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时,把这两个方程的两边相加或相减来消去这个未知数,从而将二元一次方程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最后求得方程组的解,这种解方程组的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可概括为“审、找、列、解、答”五步,即:(1)审:通过审题,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分析已知数和未知数,并用字母表示其中的两个未知数;(2)找:找出能够表示题意两个相等关系;(3)列:根据这两个相等关系列出必需的代数式,从而列出方程组;(4)解:解这个方程组,求出两个未知数的值;(5)答:在对求出的方程的解做出是否合理判断的基础上,写出答案.十一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不等式1、概念:一般地,用符号“<”(或“≤”),“>”(或“≥”)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不等式的解不唯一,把所有满足不等式的解集合在一起,构成不等式的解集.2、解不等式: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解不等式.3、不等式组:由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所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4、不等式组的解集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5、等式基本性质:(1)在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2)在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0),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6、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注:移项要变号,但不等号不变.)(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4)若a>b, 则a+c>b+c;(2)若a>b, c>0 则ac>bc若c<0, 则ac<bc7、不等式的其他性质:(1)反射性:若a>b,则b<a.(2)传递性:若a>b,且b>c,则a>c.8、解不等式步骤:(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合并同类项(4)系数化为1.9、解不等式组步骤:(1)解出不等式的解集(2)在同一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10、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实际问题步骤:(1)审题(2)设未知数,找关系式(3)设元,根据关系式列不等式(4)解不等式组,检验并作答.第六章证明1、对事情作出判断的句子,就叫做命题.2、命题结构:(1)条件:条件是已知的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断出的事项.(2)结论:由条件所推出的结果.(3)反例:要说明一个命题是一个假命题,通常可以举出一个例子,使它具备命题的条件,而不具有命题的结论.这种例子称为反例.3、证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的基本步骤:(1)根据题意,画出图形.(2)根据条件、结论,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3)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在证明时需注意:(1)在一般情况下,分析的过程不要求写出来.(2)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