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_库仑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高二物理选修3-1 1.2《库仑定律》教学设计方案与反思
![人教版高二物理选修3-1 1.2《库仑定律》教学设计方案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ffa6e5d6c85ec3a86c2c519.png)
《库仑定律》教学设计方案与反思课题名称《库仑定律》科目高中物理对象高二年级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学情分析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由于社会舆论,对高中课程充满神秘感,心理就有一些胆怯阴影的存在;家长、亲人对学生期望很高,这一殷切希望未能从学生实际出发,却变为学生的负担与压力,成为心理发展的阻力。
由于个性很强,据自己的爱好,有严重的学科倾向性,在学习过程中物理无疑成为个别学生放弃的对象……,诸如这些方面,直接影响学生物理课学习的活动状态、活动方式、活动进程、活动效率与效果。
对此我们就要研究,寻找良好的对策。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掌握库仑定律,知道点电荷的概念,并理解真空中的库仑定律.2、会用库仑定律进行有关的计算.二、过程与方法1、渗透理想化方法,培养学生由实际问题进行简化抽象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2、渗透控制度量的科学研究方法三、知识与技能通过元电荷的教学,渗透物质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难点1.库仑定律和库仑力的教学.2.关于库仑定律的教学教学资源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活动1一、库仑定律:1、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提问:那么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和什么有关系呢?结论、电荷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力的大小与电量的大小、电荷间距离的大小有关,电量越大,距离越近,作用力就越大;反之电量越小,距离越远,作用力就越小。
作用力的方向,可用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的规律确定。
2、库仑定律:内容:真空中两个静止的点电荷的相互作用跟它们所带FQrFmrFFQGm mF F 122222122121 21919113127160160910167=kQ=Gm=kQ=9.01010106.67101010=2.310 111939,,·×××××××××××....-----(2)电荷间作用力为一对相互作用力,遵循牛顿第三定律。
高中物理_2 库仑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2 库仑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6430cac784868762caaed59c.png)
1.2《库仑定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⑴概念:知道点电荷的概念,⑵规律:理解并掌握库仑定律的内容及适用条件2.科学思维⑴方法:类比的方法进行知识的迁移,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⑵方法:体会科学研究中理想模型⑶思维:了解库仑扭秤实验所蕴含的设计思想3.科学探究经历:通过演示实验定性了解电荷之间的作用力大小与电荷量的多少以及电荷之间距离大小的关系4.科学态度与责任⑴态度:通过静电力和万有引力的类比,让学生体会到自然规律有其统一性和多样性⑵态度:通过库仑定律建立的历史回顾,培养崇尚科学、大胆猜测、实证与推理相结合的态度【重难点】重点:库仑定律的建立过程及内容的理解,库仑力的计算难点:库仑定律建立的过程分析各因素进行过渡理解点电荷的概念教师:变量越多,实验过程越复杂,我们可采用相对简单的模型,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
提问:如何忽略外部因素的影响,比如湿度?提问:如何忽略体积的影响?我们可以类比质点的建立过程引导:两个带点小球在距离非常近时能看成点电荷吗?什么情况下可以看成点电荷呢?总结:点电荷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回答问题:真空中思考讨论问题:把带电体抽象成点电荷实验探究提问:如何研究电荷间作用力与电量、距离之间的关系,采用什么实验方案?展示实验器材,进行演示完实验:保持电荷量不变,研究作用力与距离之间的关系;保持距离不变,改变电荷量,研究作用力与电荷量之间的关系。
结论:1.q不变时,r增大,F减小2.r不变时,q增大,F增大回答:控制变量法观察实验总结结论定量实验(介绍库伦扭秤)过渡:我们这个实验是定性实验,电量的具体大小不知道,三者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定量关系?解决这个问题的科学家是库伦。
展示“库伦扭秤”提问:在当时,没有测量电量的仪器,如何改变电量的大小呢?介绍实验仪器,播放视频。
提问:力的大小如何观察?总结:电荷之间的作用力非常小不易测量,库伦用这样的实验方法可以很明显的观察力的大小变化,这种思想是一种“放大法”回答问题:通过接触可以让电量呈现倍数关系。
高中物理_人教版选修3-1第一章静电场第二节《库仑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人教版选修3-1第一章静电场第二节《库仑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0af3445216fc700aba68fc1f.png)
《库仑定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明确点电荷是个理想模型,知道带电体简化为点电荷的条件。
②会用文字描述库仑定律的内容与公式表达,能用库仑定律计算真空中两个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
③了解库仑扭秤实验和库仑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探究④初步了解人类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探究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对库仑定律建立过程的探究与学习,初步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一般程序,认识物理实验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与地位②体会研究物理问题的一些常用的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理想模型法、测量变换法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验探究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探究物理的兴趣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用实验来验证”的探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与思路③通过静电力与万有引力的对比,体会自然规律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多媒体课件、静电力演示器材、有关库仑定律建立的历史背景资料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Mini游戏:由老师演示泡沫摩擦起电,让泡沫靠近易拉罐,吸引易拉罐。
再请另外两名同学再用一泡沫摩擦起电,从相反的方向靠近易拉罐,比赛看谁的力量大。
同时提出问题:泡沫为什么能吸引易拉罐?并提出问题:取胜的技巧是什么?学生回答。
老师分析:摩擦起电,感应起电。
即然易拉罐的两侧带有不同的电荷,为什么泡沫板对易拉罐能吸引呢? 电量越多,距离越小,吸引力越大,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的与带电体电量、距离成怎样的定量关系呢?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力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吗?本节课我们就探究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定量规律。
一、猜想与假设教师引导猜想:通过这个实验,你认为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会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学生猜想小结:与两带电体的电荷量、距离、形状大小、电荷分布、质量等有关。
教师分析;1、与质量的关系,物体有质量,物体间存在万有引力;不是我们这里要讨论的。
2、带电体的形状、电荷分布情况千变万化很难研究。
我们为了简化问题的研究,捉住电量、距离这两个主要矛盾,我们需要建立最简单的物理模型。
库仑定律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库仑定律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f886542576c66137ee06199a.png)
引问:现在我们已经知道F与R、Q1、Q2有关,但这只是定性的,那么,F与Q1、Q2、r 之间有什么样的定量关系呢?下面我们来具体研究这个问题。
提问:我们可用什么方法来研究F与Q1、Q2、r三个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呢?引问:科学研究过程中,都是有一定目标和计划的,所以过程中充满了不断的猜测和验证的过程,那么下面我们在已有结果的基础上,猜测一下,F与Q1、Q2、r三个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可能是什么样的?学生:猜测出不同的符合已有结果的表达式。
提问:下面,我们要做的是设计实验来验证猜测,那么,如图2所示的装置能不能来验证猜测。
问题: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怎么测?电荷间的距离怎么测?问题:电荷的电量怎么定量测定?可采用一个带电量为Q的球和若干完全相同的不带电球接触,则小球所带电量会依次变为Q/2、Q/4、Q/8……,采用这种方法就可以得到确定量的带电小球。
思考:我们现在的实验装置能否很好的来验证F与Q1、Q2、r三个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呢?可以如何来改进实验装置。
引出库仑的扭称装置,如图3。
说明:解释装置的特点和实验原理。
领会光放大的方法设计探究方案,得出结论,介绍物理学史,库仑的实验得出探究结论:真空中两个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电力,跟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引导写出定量表达式F=kQ1.Q2/r2说明式中各量的物理意义,注意库仑力,点电荷的概念,k的数值推想并确定公式的适用注意事项引导学生探讨:请将本式与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对比一下,有什么异同提示:从大小、方向和力的性质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四、学以致用见课本例题1,通过计算,比较并体会微观粒子中这两个力的大小五、拓展延伸引导思考,如果多个电荷间相互作用,该如何处理呢见课本例题2,通过讨论分析得出多个点电荷及带电体间库仑力的计算处理方法六、总结归纳本节与作业布置(略)本节自测1. 关于元电荷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元电荷就是电子B. 元电荷是表示跟电子所带电荷量数值相等的电荷量C. 元电荷就是质子D. 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2. 对点电荷的理解,你认为正确的是()A. 体积很大的带电体都不能看作点电荷B. 只有体积很小的带电体才能看作点电荷C. 只要是均匀的球形带电体,不管球的大小,都能被看作点电荷D. 当两个带电体的形状对它们的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可忽略时,这两个带电体都能看作点电荷3. 两点电荷相距为d,相互作用力为F;保持两点电荷电荷量不变,改变它们之间的距离,使之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变为4F,则两电荷之间的距离应变为()A. 4dB. 2dC. d/2D. d/44.带电荷量分别为4q和-6q的两个相同的金属小球保持一定的距离(比小球的直径大得多),相互作用的静电力为F;若将它们接触后分开,并再放回原处,它们的相互作用力为()A. 24FB. 25FC. F/24D. 25F/245.真空中有两个点电荷Q1和Q2,相距18cm,已知Q1是正电荷,其电荷量为1.8×10-12C,它们之间的引力大小为F=1.0×l0-12N,求Q2的电荷量及带电性质。
《库仑定律》教学设计(通用8篇)
![《库仑定律》教学设计(通用8篇)](https://img.taocdn.com/s3/m/580d0539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7f.png)
《库仑定律》教学设计《库仑定律》教学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库仑定律》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库仑定律》教学设计篇1【课题】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1)》第一章第二节《库仑定律》【课时】1学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点电荷的概念,理解并掌握库仑定律的含义及其表达式;2、会用库仑定律进行有关的计算;3、知道库仑扭称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库仑定律得出的过程,体验从猜想到验证、从定性到定量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会通过间接手段测量微小力的方法;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结果及结合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点电荷的研究,让学生感受物理学研究中建立理想模型的重要意义;2、通过静电力和万有引力的类比,让学生体会到自然规律有其统一性和多样性。
【教学重点】1、建立库仑定律的过程;2、库仑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库仑定律的实验验证过程。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法。
【教学过程和内容】<引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这让我们对电荷间作用力的方向有了一定的认识。
我们把电荷间的作用力叫做静电力,那么静电力的大小满足什么规律呢?让我们一起进入本章第二节《库仑定律》的学习。
<库仑定律的发现>活动一:思考与猜想同学们,电荷间的作用力是通过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来表现的,因此,我们应该研究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
可是,生活中带电体的大小和形状是多种多样的,这就给我们寻找静电力的规律带来了麻烦。
早在300多年以前,伟大的牛顿在研究万有引力的同时,就曾对带电纸片的运动进行研究,可是由于带电纸片太不规则,牛顿对静电力的研究并未成功。
《库仑定律》教案
![《库仑定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b15274a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7b.png)
《库仑定律》教案《库仑定律》教案「篇一」一、任务分析本节课使用的课本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物理选修3-1。
本节课的内容是第一章第二节库仑定律。
本节内容的核心是库仑定律,它是静电学的第一个实验定律,是学习电场强度的基础,是电磁学的基本定律,也是物理学的基本定律之一。
库仑定律阐明了带电体相互作用的规律,为整个电磁学奠定了基础,因此在本章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具有质点的理想化模型的思维方法,知道两轻质小带电体因相互作用而吸引或排斥。
育才中学是一所扶贫寄宿制学校,学生大多数来自宁南山区。
他们缺乏自主动手能力,合作探究的意识,交流评估的习惯。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的鼓励和引导。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主线有两条,第一条为知识层面上的,首先通过“演示”栏目中“探究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的定性实验导入。
在此基础上,展示库仑定律建立的历史背景。
掌握真空中点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即库仑定律;第二条为方法层面上的,即研究多个量之间关系的方法,间接测量一些不易测量的物理量的方法,及研究物理问题的其他基本方法。
体会控制变量法、理想模型法、类比法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规律,掌握库仑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2)通过演示实验,先定性了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进而明确库仑定律及适用条件。
2.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电荷间的作用规律。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静电力与万有引力的对比,体会自然规律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3)体会研究物理问题的一些常用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理想模型法、类比法等。
三、重点和难点重点:电荷间相互作用力与距离、电荷量的关系。
难点:库仑定律的内容、适用条件就应用。
四、教学资源1.视频片段:库仑扭秤2.演示实验:探究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的实验3.课件:PPT幻灯片五、设计思路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目标,要求重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学习过程中丰富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去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应用等,在参与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知识与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库仑定律》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库仑定律》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8b13f76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8e.png)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库仑定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 教材基本信息•书名: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库仑定律》•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适用对象:高中学生,一般为高二或高三学生•主要内容:介绍了电荷与电场、库仑定律、电场强度、电势能、电势差等概念和原理2. 教材特点•知识难度:属于高中物理必修中的相对难度较大的章节之一•技术性内容:引入了向量概念,需要学生掌握向量运算•实验参与性:包含一些涉及实验的内容,能够增加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实际体验和理解3.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库仑定律的基本原理,能够解决简单的电荷及电场相关问题•能力目标:掌握运用库仑定律解决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库仑定律》这一章节主要涉及以下内容:•电荷与电场:介绍带电粒子的电荷性质以及电场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库仑定律:讲解库仑定律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并通过实例加深学生对库仑定律的理解•电场强度:解释电场强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进行实例讲解•电势能与电势差:介绍电荷在电场中的电势能和电势差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并进行相关实例演练•电偶极子:简单介绍电偶极子的概念和性质2. 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讲解基本概念和原理,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
教师可以使用示意图和类比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
•实验法:通过进行一些简单的电荷和电场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感受电场的存在和作用,加深对电场的理解。
•解析法:通过解析一些典型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库仑定律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库仑定律的定义和计算公式•掌握电场强度和电势能的计算方法•运用库仑定律解决相关物理问题2. 教学难点•学生对向量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学生对库仑定律的抽象概念的理解四、教学步骤与展示1.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通过提问或讲解引入电荷的概念,引发学生对电荷的思考。
教科版选修3《库仑定律》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科版选修3《库仑定律》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cb8166cb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ea.png)
教科版选修3《库仑定律》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1. 教学目标•了解库仑定律的基本概念、公式和单位;•能够运用库仑定律计算电场强度、电荷之间的作用力和电势能差;•能够分析和解决一些与电场、电势能等有关的问题。
2. 教学内容1.库仑定律的概念;2.库仑定律的公式及单位;3.电场强度的定义及计算;4.电荷之间的作用力公式及计算;5.电势能差的概念及计算。
3.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与电场、电势能等有关的现象或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氛围。
例如:•实验室中充满电场的铁丝球;•同性电荷相斥异性电荷相吸;•电场能够做功等现象。
步骤二:概念讲解向学生介绍库仑定律的概念和基本意义,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家康普顿是如何发现库仑定律的。
步骤三:公式公示向学生展示库仑定律公式及单位,让学生了解电场强度、电荷量、电势能、距离等物理量的计量单位。
步骤四:计算演示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库仑定律,计算电场强度、电荷之间的作用力和电势能差等问题。
步骤五:情境模拟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粒子在电场中的受力•点电荷不同位置上的电势能差步骤六:综合实践设计一些小实验或课堂作业,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对电场、电势能差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计算。
4.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教学和作业检查,对学生掌握库仑定律中的基本概念、公式及计算方法进行评价。
二、教学反思《库仑定律》是高中物理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知识点,涉及到电学基础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原理,枯燥的理论教学和复杂的公式计算都使得学生对这一知识点望而却步。
针对这一情况,我在教学中通过一些方法和策略,使学生更加轻松地掌握和理解库仑定律。
首先,我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用形象的语言、具体的场景开启了这一知识点的教学。
比如我用日常中通用的无线充电器为例,引出电荷相斥相吸的现象,电场强度标志着充电器上真空中的电场强度大小,而电势能则是衡量电荷在不同位置上的电能变化程度。
这样的例子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更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
高中物理_库仑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库仑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ac32d52bceb19e8b8f6baec.png)
库仑定律教学设计库仑定律的学情分析1.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电学的基本知识,知道了关于静电现象的一些实例,比如:摩擦起电;2.通过上节电荷及电荷守恒定律的学习,学生进一步了解了起电的方式,以及两种电荷间的排斥和吸引作用,从而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3.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推理演算能力。
比如:学生已经具备对带电体进行受力分析的能力,并且能在老师指导下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一些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学生可以独立思考,设计实验并进行解决问题。
4.提前让学生结合学案中的自学提纲预习教材,了解本节的主要内容,先独自解决部分问题。
库仑定律的效果分析1.通过引入练习,学生对前期的知识掌握还可,能通过观察得出电荷间哪种作用的结果。
2.通过实际研究对象和理论研究对象的类比得出点电荷,强化研究物理问题的思路,是从简单到复杂,结合质点,确定了点电荷这个理想化模型。
学生对点电荷的接受和理解及其意义还可,基本把握以质点去衡量是否看成点电荷的前提。
3.通过猜想,确立实验方法,到方案设计到方案是实施操作,学生基本都能达标,会通过观察,定性或定量的分析所研究问题的关键。
4.通过定性实验,学生能得出库仑力跟电荷量及电荷间距的定性关系。
5.通过观看视频和动画,学生理解库仑定律实验的过程方法,并了解库仑如何利用电荷平分思想解决问题的方法。
6.学生对库仑定律的内容理解及应用,接受也可以,知道了表达式的物理意义与数学形式的区别,并会用表达式解决了相应问题。
7.展示学生的收获过程中,学生能进一步呈现课堂思路和内容。
总之,本节课达到预期的效果,把在演示实验基础上,加入学生的定性探究实验,模拟规律探究的过程,使学生思维积极活跃,有认知冲突,有精彩观念;而且通过展示学生的计算结果和学生的互评环节,使学生参与度提高,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而且各环节中,师生交流对话充分,教学相长,形成民主和谐、相互尊重、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反映出浓厚的课堂。
高中物理库仑定律教案
![高中物理库仑定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5209ee6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10.png)
高中物理库仑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库仑定律的发现过程,掌握库仑定律的内容和适用范围。
2. 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库仑定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自然界中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库仑定律的内容、适用范围和公式。
2. 教学难点:库仑定律的发现过程,以及如何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库仑定律的发现过程、内容和适用范围。
2. 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库仑定律。
3. 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验现象,增强学生对库仑定律的理解。
四、教学内容1. 库仑定律的发现过程:介绍库仑定律的发现背景,回顾库仑实验。
2. 库仑定律的内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的电荷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3. 库仑定律的适用范围: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4. 库仑定律的公式:F = k Q1 Q2 / r^2,其中F为电荷间相互作用力,k 为库仑常数,Q1和Q2分别为两个电荷的电荷量,r为它们之间的距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个章节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库仑定律的学习。
2. 讲解库仑定律的发现过程:介绍库仑定律的发现背景,回顾库仑实验。
3. 讲解库仑定律的内容和适用范围:引导学生理解库仑定律的基本概念和条件。
4. 讲解库仑定律的公式:解释公式中的各个物理量的含义和关系。
5. 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分析、归纳库仑定律。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课后思考和自主学习。
7. 布置作业:布置有关库仑定律的应用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库仑定律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了解他们对库仑定律公式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第九章 2 库仑定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三册
![《第九章 2 库仑定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三册](https://img.taocdn.com/s3/m/7bc11c4a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ae.png)
《库仑定律》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库仑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2. 能够运用库仑定律解决简单的静电力问题。
3. 通过对库仑定律的探究,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库仑定律,掌握其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准确应用库仑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图片、动画、公式等。
2. 准备教学用静电力实验器材。
3. 准备与库仑定律应用相关的问题。
4. 制作一些用于课堂讨论和互动的小道具。
四、教学过程:1. 引入课题(1)通过日常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电场和电荷,激发学生对电场和电荷的好奇心。
(2)回顾电荷的基本性质,让学生了解电荷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之一,具有正负两种基本性质。
(3)介绍库仑定律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 介绍库仑定律的基本内容和规律(1)讲解库仑定律的内容和意义,强调其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的联系。
(2)介绍库仑力与电荷量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3)介绍库仑定律的适用范围和限制条件,让学生了解其局限性。
3. 实验探究(1)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
(2)组织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数据。
(3)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并验证库仑定律。
4. 课堂讨论与总结(1)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和结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库仑定律。
(2)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重点和难点。
(3)布置课后作业和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5. 拓展延伸(1)介绍电场强度、电势、电容等电学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电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介绍静电感应、静电屏蔽等电学现象和应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更多有关电学的知识和应用,激发学生对电学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库仑定律的内容和适用条件。
2. 掌握库仑力计算公式,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库仑定律》高中物理教案
![《库仑定律》高中物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fd8fe03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92.png)
《库仑定律》高中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掌握库仑定律的内容、表达式和适用范围。
o理解库仑定律与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关系。
o能够应用库仑定律解决简单的静电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o通过实验观察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与距离、电荷量的关系。
o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o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库仑定律的形成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o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库仑定律的内容、表达式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库仑定律的实验验证及适用条件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库仑扭秤、带电小球、绝缘细线等。
2.多媒体课件:包含库仑定律的相关内容、实验演示视频、例题解析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o回顾电荷的概念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引出库仑定律的探究。
o简要介绍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及其对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研究。
2.新课内容讲解o库仑定律的内容: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与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o库仑定律的表达式:F = k * (q1 * q2) / r^2,其中F为作用力,k为静电力常量,q1和q2为两个点电荷的电荷量,r为它们之间的距离。
o适用范围:库仑定律仅适用于真空中静止的点电荷。
3.实验探究o演示库仑扭秤实验,让学生观察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与距离、电荷量的关系。
o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验证库仑定律的正确性。
4.课堂练习与讨论o出示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库仑定律进行计算和问题解决。
o讨论库仑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
5.课堂小结o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库仑定律在静电学中的重要性。
o提醒学生注意库仑定律的适用范围和限制条件。
6.布置作业o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o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库仑定律的历史背景和应用实例,下节课分享交流。
高中物理_库仑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库仑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136ae5204a1b0717ed5dd82.png)
2.库仑定律整体设计教材分析1.库仑定律既是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又是学习电场强度的基础不仅要求学生定性知道,而且还要求定量了解和应用。
2、展示库仑定律的内容和库仑发现这一定律的过程,并强调该定律的条件和远大意义。
教学分析本节内容的核心是库仑定律,它是静电学的第一个实验定律,是学习电场强度的基础。
本节的教学内容的主线有两条,第一条为知识层面上的,掌握真空中点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即库仑定律;第二条为方法层面上的,即研究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间接测量一些不易测量的物理量的方法,及研究物理问题的其他基本方法。
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定性了解电荷之间的作用力大小与电荷量的多少以及电荷之间距离大小的关系.2.明确点电荷是个理想模型,知道带电体简化为点电荷的条件.3.了解库仑扭秤实验.4.掌握库仑定律的文字表达及公式表达.教学重点难点1.电荷间相互作用力与距离、电荷量的关系。
2.库仑定律的内容、适用条件及应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1.探究、讲授、讨论、实验归纳2.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探索能力;2.使学生学到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是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常用的科学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具准备有机玻璃棒两根、丝绸一块、细丝线一条、枕形导体两个、球形导体(均带绝缘柄)大小各一个。
教学过程【预习导航】1.自然界中存在正、负两种电荷,同号电荷相斥,异号电荷相吸.2.质点的性质:在物体的大小和形状不起作用,或者所起的作用并不显著而可以忽略不计时,我们近似地把该物体看作是一个只具有质量而其体积、形状可以忽略不计的理想物体。
3.点电荷是当一个带电体本身的大小比它到其他带电体的距离小很多,以至在研究它与其他带电体的相互作用时,该带电体的形状大小以及电荷在其上的分布状况均无关紧要,该带电体可看做一个带电的点。
点电荷类似力学中的质点,它也是一种理想化模型.4.(1)库仑定律内容:真空中两个静止的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斥力或引力)与这两个电荷所带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之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沿着这两个点电荷的连线。
库仑定律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库仑定律的教学设计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c655b04a16fc700abb68fcbd.png)
库仑定律的教学设计与反思关岭民中叶红艳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的核心是库仑定律,它既是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又是学习电场强度的基础。
因此,在本单元教学中对电荷间的相互作,不仅要求学生定性知道,而且通过库仑定律的教学还要求定量了解,但对库仑定律的解题应用。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带电体可看成是点电荷;2.了解电荷的相互作用,并能应用库仑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知道元电荷是实验得出的最小电量,元电荷e=1.60×10-19c。
(二)能力目标:1、使学生获得处理信息、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2、使学生获得将书本知识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1、介绍元电荷时适当扩展,渗透物质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3、通过开展模拟实验室,培养学生进行科学观察、时间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库仑定律的内容.难点: 库仑定律的应用.教学过程:教师提问:自然界中存在哪几种形式的电荷?初中我们已学过摩擦起电,请问: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什么电?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又带什么电?学生回答:正负两种电荷,玻璃棒带正电,橡胶棒带负电。
教师提问:起电方式?学生回答:摩擦起电、接触起电。
教师用验电器演示验证摩擦起电和接触起电。
教师用实验演示感应起电,并用实验验证一端带正电,一端带负电。
(感应起电后,用带正电的玻璃棒靠近两端丝带,一端丝带与棒吸引,一端排斥,从而说明感应起电后,铜壳一端带正电,一端带负电)教师提问: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三种起电方式的微观机理是否相同?起电实质是什么?学生回答:相同,都是电荷转移和得失。
教师提出电荷守恒定律,同时简单介绍密立根油滴实验,提出元电荷量的概念。
教师提问:这是一个包有铝箔的不带电的小球,现在把它悬挂起来。
当我们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小球时,请大家猜想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回答:小球被吸引,小球被排斥,先吸引后排斥……教师:大家的猜想对不对,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一下。
《第九章 2 库仑定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九章 2 库仑定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02231f54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eb.png)
《库仑定律》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库仑定律的基本观点和公式。
2. 能够运用库仑定律解决简单的静电力问题。
3. 培养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库仑定律,并能运用其解决静电力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和限制。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视频或图片,展示静电力现象。
2. 准备相关例题和练习题,以稳固库仑定律的应用。
3. 准备实验设备,进行简单的静电力实验。
4. 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电学基础知识,以便进行教学。
四、教学过程:1. 引入课题教师通过展示带电物体互相作用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带电物体之间的互相作用力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引出库仑力这个观点。
教师介绍库仑力的大小和方向如何计算,并引出库仑定律。
2. 讲授库仑定律教师介绍库仑定律的内容和意义,并诠释如何用数学公式表示库仑定律。
教师通过举例说明库仑定律的应用,如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带电物体之间的互相作用等。
3. 实验验证库仑定律教师介绍历史上科学家验证库仑定律的实验方法和原理,并介绍摩登科技手段(如计算机模拟)对验证库仑定律的作用。
学生思考如何用摩登科技手段验证库仑定律,并展开讨论。
4. 探究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库仑定律的应用,如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电磁感应等,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猜想。
学生通过实验或讨论等方式探究学习,加深对库仑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5. 教室小结和作业安置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并安置相应的作业以稳固所学知识。
课后反思和评判:教师和学生共同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和评判,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库仑定律,能运用该定律进行定量计算。
2. 学会分析两个点电荷之间的互相作用力干系。
3. 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库仑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库仑定律教材分析
![库仑定律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7b0d1e75ef7ba0d4a733b2e.png)
1.2库仑定律(教材分析)一.地位与作用本节课使用的课本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物理选修3-1。
本节课的内容是第一章第二节库仑定律。
本节内容的核心是库仑定律,它是静电学的第一个实验定律,是学习电场强度的基础,是电磁学的基本定律,也是物理学的基本定律之一。
库仑定律阐明了带电体相互作用的规律,为整个电磁学奠定了基础,因此在本章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知识结构本节内容的核心是库伦定律,它阐明了带电体相互作用的规律,为整个电磁学奠定了基础。
因此整节课的教学围绕库伦定律展开。
从定性探究到定量探究。
由于中学阶段完成库伦定律的实验探究比较有难度,同时由于没有器材,在教学中采用视频和演示实验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的方式,尽量让学生了解和经历实验的过程,使得到的结果更具有说服力。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①学生会用库仑定律计算真空中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
②让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一些常用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静电实验的操作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四.三维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要求分析:知道点电荷的概念;理解库仑定律,会计算真空中两个点电荷间的库仑力;初步了解人类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探究过程。
2.学习能力要求分析:通过实验演示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通过对实验方案的制定和操作,加深对研究物理问题的一些常用的方法如:控制变量法、放大法、测量变换法等实验方法的理解。
3.情感态度要求分析:通过对库仑定律建立的回顾,以及相关物理史实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
五.学生学习心理分析:1、知识基础分析:①掌握了电荷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且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②掌握了电荷守恒定律,并会简单的运用。
③会处理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并会通过偏转角度的变化判断受力的变化。
④初步掌握了研究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常用方法—控制变量法2、学习能力分析:①学生的观察水平不断的提高,能够初步地、独立发现事物的本质及各个主要细节,发现事物的因果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库仑定律整体设计教材分析1.库仑定律既是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又是学习电场强度的基础不仅要求学生定性知道,而且还要求定量了解和应用。
2、展示库仑定律的内容和库仑发现这一定律的过程,并强调该定律的条件和远大意义。
教学分析本节内容的核心是库仑定律,它是静电学的第一个实验定律,是学习电场强度的基础。
本节的教学内容的主线有两条,第一条为知识层面上的,掌握真空中点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即库仑定律;第二条为方法层面上的,即研究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间接测量一些不易测量的物理量的方法,及研究物理问题的其他基本方法。
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定性了解电荷之间的作用力大小与电荷量的多少以及电荷之间距离大小的关系.2.明确点电荷是个理想模型,知道带电体简化为点电荷的条件.3.了解库仑扭秤实验.4.掌握库仑定律的文字表达及公式表达.教学重点难点1.电荷间相互作用力与距离、电荷量的关系。
2.库仑定律的内容、适用条件及应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1.探究、讲授、讨论、实验归纳2.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探索能力;2.使学生学到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是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常用的科学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具准备有机玻璃棒两根、丝绸一块、细丝线一条、枕形导体两个、球形导体(均带绝缘柄)大小各一个。
教学过程【预习导航】1.自然界中存在正、负两种电荷,同号电荷相斥,异号电荷相吸.2.质点的性质:在物体的大小和形状不起作用,或者所起的作用并不显著而可以忽略不计时,我们近似地把该物体看作是一个只具有质量而其体积、形状可以忽略不计的理想物体。
3.点电荷是当一个带电体本身的大小比它到其他带电体的距离小很多,以至在研究它与其他带电体的相互作用时,该带电体的形状大小以及电荷在其上的分布状况均无关紧要,该带电体可看做一个带电的点。
点电荷类似力学中的质点,它也是一种理想化模型.4.(1)库仑定律内容:真空中两个静止的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斥力或引力)与这两个电荷所带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之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沿着这两个点电荷的连线。
(2)库仑定律的表达式 F =122q q kr, 其中k 是比例系数,叫做静电力常量,k 的数值为9.0×109N ·m 2/C2 [新课导入]电荷间存在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人们最早就是通过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认识电荷的。
在牛顿力学成功地研究了物体的机械运动之后,18世纪的物理学家们很自然地把带电物体在相互作用中的表现,与力学中的作用力联系起来了。
那么,电荷之间作用力的大小决定于哪些因素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探究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新课教学]一.点电荷1.点电荷实际的带电体都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状,带电体的大小、形状及电荷的分布等因素都会影响电荷间的作用力。
在中学物理中,在一定条件下,可不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这时将带电体看作点电荷。
(1)点电荷将带电体看做带电的点,叫做点电荷。
点电荷将实际的带电体抽象成一个带电的点,是一种理想模型,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点电荷的概念类似质点的概念,也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
(2)把带电体处理为点电荷的条件在实际情况中,带电体能否看作点电荷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只从带电体本身的大小或带电量的多少来判断。
①当带电体的大小、形状及电荷的分布对相互作用力没有影响或影响可忽略时,可将带电体看作点电荷。
②当带电体的线度比起相互作用的距离小很多,不考虑大小和电荷的具体分布时,带电体可视为点电荷。
任一带电体都可看成是由许多点电荷组成的。
二、探究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跟什么因素有关?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演示】探究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O 是一个带正电的物体。
把系在丝线上的带正电的小球先后挂在图中P 1、P 2、P 3等位置,比较小球在不同位置所受带电体的作用力的大小。
这个力的大小可以通过丝线偏离竖直方向的角度显示出来。
使小球处于同一位置,增大或减少小球所带的电荷量,比较小球所受作用力的大小。
哪些因素影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这些因此对作用力的大小有什么影响?在两带电物体所带的电荷量不变的情况下,两带电物体的位置不同,悬挂小球的丝线与竖直方向的偏角不同,且距离越近,偏角越大。
偏角越大,说明小球所受电力越大,即两球距离越小,电荷间的作用力越大。
在两带电物体的距离不变的情况下,增大或减少小球所带的电荷量,带电量越大,偏角越大。
说明带电量越大,电荷间的作用力越大。
+ O F P 1 P 2 P 3实验表明:电荷之间的作用力随着电荷量的增大而增大,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这隐约使我们猜想: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会不会与万有引力具有相似的形式呢?也就是说,带电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会不会与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事实上,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与引力的相似性早已引起当年一些研究者的注意,卡文迪许和普里斯特利等人都确信“平方反比”规律适用于电荷间的力。
然而,他们也发现,引力与电荷间的力并非完全一样,而且我们上面的实验也仅仅是定性的,并不能证实我们的猜想。
这一科学问题早在我国东汉时期已经掌握了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定性规律,定量讨论电荷间相互作用,则是两千年之后的法国物理学家库仑。
库仑做了大量实验,于1785年得出了库仑定律。
三、库仑的实验1.库仑扭秤如图所示,细银丝的下端悬挂一根绝缘棒,棒的一端是一个带电的金属小球A ,另一端有一个不带电的球B ,B 与A 所受的重力平衡。
当把另一个带电的金属球C 插入容器并使它靠近A 时,A 和C 之间的作用力使悬丝扭转,通过悬丝扭转的角度可以比较力的大小。
改变A 和C 之间泊距离r ,记录每次悬丝扭转的角度,便可找到力F 与距离r 的关系,结果是力F 与距离r 的二次方成反比,即F ∝21r 在库仑那个年代,还不知道怎样测量物体所带的电荷量,甚至连电荷量的单位都没有。
库仑发现,两个相同的带电金属小球互相接触后,它们对相隔同样距离的第三个带电小球的作用力相等,所以他断定这两个小球所带的电荷量相等。
如果把一个带电金属小球与另一个不带电的完全相同的金属小球接触,前者的电荷量就会分给后者一半。
库仑就用这个方法,把带电小球的电荷量q 分为2q ,4q ,8q ,…… 这样库仑又发现了电荷间的作用力与电荷量的关系:力F 与q 1和q 2的乘积成正比,即 F ∝q 1q 2综合上面的两个方面,有F ∝122q q r2.库仑定律公式如果用q 1和q 2表示两个点电荷的电荷量,用r 表示它们之间的距离,用F 表示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库仑定律的公式为:F =122q q k r式中的k 是比例系数,叫做静电力常量。
在国际单位制中,电荷量的单位是C ,力的单位是N ,距离的单位是m ,上述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都已确定,k 的数值就要由实验来测定,结果是k =9.0×109N ·m 2/C 2。
(“二重九”)这就是说,两个电荷量为1C 的点电荷在真空中相距1m ,相互作用力是9.0×109N ,差不多相当于一百万吨的物体所受的重力!由此可见,库仑是一个非常魇电荷量单位,我们几乎不可能做到使相距1m 的两个物体都带1C 的电荷量。
通常,一把梳子和衣服摩擦后所带的电量不到百万分之一库仑,但天空中发生闪电之前,巨大的云层中积累的电荷可达几百库仑。
三、库仑定律1.库仑定律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再根据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进一步确定。
2.如果用q 1和q 2表示两个点电荷的电荷量,用r 表示它们之间的距离,用F 表示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库仑定律的公式为:F =122q q kr 式中的k 是比例系数,叫做静电力常量。
这个规律叫做库仑定律。
电荷间这种相互作用力叫做静电力或库仑力。
3.关于库仑定律的说明(1)适用条件:真空(干燥的空气)、静止点电荷;(2)计算时q 1、q 2仅取电荷量的绝对值,方向再判断。
(3)各物理量均取国际制单位。
(4)两个电荷间的静电力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如果点电荷不止两个,点电荷受到的静电力等于各点电荷独立作用时所受各力的矢量和。
库仑定律给出的虽然是点电荷间的静电力,但是,任何一个带电体都可以看成是由许多点电荷组成的。
所以,如果知道带电体上的电荷分布,根据库仑定律和平行四边形定则就可以求出带电体间的静电力的大小和方向。
(5)在库仑定律中,当r →0时,两个电荷间的作用力F →∞,这是没有物理意义的。
因为这时的两个带电体已不能看作点电荷,不能直接用库仑定律来计算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6)库仑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都遵从二次平方反比规律,但仍是性质不同的两种力。
万有引力只能是相互吸引的力,绝没有相排斥的力。
人们至今还不能说明它们的这种相似性,物理学家还在继续研究,希望大家能学有所成,以后在这方面的研究有所突破。
但两者是有的。
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总是引力,两带电体的库仑力既有引力,也有斥力。
对于微观的带电粒子,它们间的库仑力要比万有引力大得多。
小试身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点电荷是一种理想模型,真正的点电荷是不存在的B 、点电荷就是体积和带电量都很小的带电体C 、根据库仑定律可知,当r → 0 时,F → ∞D 、一个带电体能否看成点电荷,不是看它的尺寸大小,而是看它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是否可以忽略不计【例题1】 在真空中,一个电荷量为 2.0×10–9 C 的点电荷q ,受到另一个点电荷Q 的吸引力为 8.1×10-3 N, q 与Q 间的距离为 0.1 m , 求Q 的电荷量? 解:C kq Fr Q 99232100.2100.91.0101.8--⨯⨯⨯⨯⨯=-=C 6105.4-⨯-=【例题2】真空中有三个点电荷,它们固定在边长50cm 的等边三角q 1形的三个顶点上,每个点电荷都是+2×10-6C ,求它们各自所受的库仑力。
解析:按题意作图。
每个点电荷都受到其他两个点电荷的斥力,情况相同,只要求出一个点电荷(例如q 3)所受的力即可。
q 3共受F 1和F 2两个力的作用,q 1=q 2=q 3=q ,相互距离r 都相同,所以 2122q F F k r===0.144N 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合力是F =2F 1cos30º=0.25N合力方向沿q 1与q 2连线的垂直平分线向外。
【巩固练习】1.两个相同的均匀带电小球,分别带Q 1=1C ,Q 2=-2C ,在真空中相距r 且静止,相互作用的静电力为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