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及其动态知识总结

合集下载

生物高二必修三种群知识点

生物高二必修三种群知识点

生物高二必修三种群知识点在生物学中,种群是指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

研究种群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的群体行为、群落结构以及动态平衡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详细介绍高二生物必修三中的种群知识点。

一、种群的定义和特征种群是指属于同一物种、经常或者偶尔互相交配并能够形成繁殖共同体的个体集合。

种群有以下几个特征:1. 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者单位体积内个体的数量。

种群密度与资源的利用、竞争以及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

2. 种群的分布:种群的分布可以是聚集的、均匀的或者随机的。

这取决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条件。

3. 种群的增长方式:种群的增长可以是指数增长或者饱和增长。

指数增长是指种群的个体数量随时间呈指数级增长,饱和增长则是指当种群个体数量接近环境承载量时,增长速度趋于稳定。

二、种群的动态变化种群的动态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以及种群的年龄结构等。

以下是种群动态变化的常见模式:1. 稳态种群:当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并且迁移率较低时,种群数量将保持相对稳定。

2. 种群扩张:当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并且迁移率较低时,种群数量将呈指数增长。

3. 种群衰退:当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并且迁移率较低时,种群数量将逐渐减少。

4. 周期性变动:有些种群会出现周期性的数量变动,这通常是由于种群中的天敌、食物供应或者季节等因素的变化所导致的。

三、种群遗传与进化种群的遗传变异与进化也是种群生物学的重要内容。

以下是与种群遗传和进化相关的知识点:1. 突变:突变是指基因或染色体水平上的遗传变异。

突变是种群进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它提供了新基因型的可能性。

2. 基因流动:基因流动是指遗传物质在不同种群之间的交换。

这种交流可以增加种群之间的遗传多样性,促进物种的进化。

3. 遗传漂变:遗传漂变是指由于随机因素导致的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动。

在小规模的种群中,遗传漂变的影响更为显著。

4. 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适应性进化的主要机制,是种群适应环境的结果。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1.1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所形成的集合。

分析:大明湖里所有的鱼一个种群;大明湖里所有的鲤鱼一个种群(填“是”或“不是”)。

2.种群密度: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逐个计数法—适用于调查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2)估算法①样方法范围:试用于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虫的卵、作物上蚜虫的密度、蜘蛛、跳蝻等。

步骤:准备;确定调查对象(一般选择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丛生或蔓生,不好辨别);确定样方的大小:一般以1m正方形为宜;随机取样: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随机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计数:对于边界上的调查对象,采取“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方式,然后计算密度;计算:以所有样方的种群密度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②标记重捕法范围: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比较大的生物。

步骤:第一次捕获生物量,记为M,并做好标记,放回一段时间,保证充分混合。

第二次捕获生物量,记为N,其中带标记的生物量记为m。

设种群的生物总量为X,则M/X=m/N。

注意:若标志物易脱落,或生物带标记后易被天敌捕杀,导致m减小,测得X偏大;若第一次标记后,在较短时间内进行重捕,则会导致测得X值偏小。

③黑光灯诱捕法范围:适用于有趋光性的昆虫。

④抽样检测法范围:适用于微生物。

4.与种群数量有关的其他因素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无法体现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因此还需研究其他数量特征。

出生率:指在单位时间内新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死亡率: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迁入/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年龄结构:一个种群中各年龄群的个体数目所占的比例。

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1.2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的“J”形增长模型假设: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 选择性必修二 第1章第2节 种群的数量变化 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 选择性必修二 第1章第2节 种群的数量变化 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生物与环境 第一章 种群及其动态第2、3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知识点总结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构建步骤: 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②提出合理的假设。

③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④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3、表达形式:二、种群的“J”形增长:1、含义:自然界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 ”型。

2、模型假设(适用条件):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

●或以下情况之一:物种入侵早期阶段、没有环境阻力、理想条件下。

3、数学模型:N t =N 0λt其中: N 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 为时间N t 表示t 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年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4、增长率:(1)定义:该年种群数量比上一年种群数量多了多少倍。

必修1相关知识链接: 模型1、模型定义: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

2、模型形式: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

3、物理模型: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

●注意:拍摄的实物照片与视频不是模型。

4、概念模型:是指以文字表达来抽象概括出事物本身特征的模型。

(2)增长率与λ的关系:增长率=λ-1。

①λ>1,增长率>0,种群数量上升,该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②λ=1,增长率=0,种群数量不变,该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③λ<1,增长率<0,种群数量下降,该种群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3)“J”型曲线增长率:由于“J”型曲线的λ是常数,值不变,所以其增长率不变。

5、增长速率(看斜率):(1)定义: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

(2)计算方法:(3)“J”型曲线增长率:持续增加。

高考生物种群及其动态梳理汇总(新教材学生版)

高考生物种群及其动态梳理汇总(新教材学生版)

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1.P2问题探讨:2015年,我国科学家基于长期的野外观测查明:在我国东北长白山脉北部地区,共监测到东北豹42只,其中,幼体2只,雄性和雌性的成体分别为21只和17只,未能判断性别的成体2只。

讨论(1)调查东北豹的种群数量对于保护它们有什么意义?(2)调查东北豹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数目对于预测该种群的发展趋势有什么意义?2.P3旁栏思考:东北豹的繁殖能力和鼠的差别有多大?这对于它们的种群数量有哪些影响?3.P4思考·讨论:分析种群的年龄结构(1)图1-3中A、B、C三种年龄结构种群,哪种类型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大,于增长型?哪种类型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小属于衰退型?哪种类型的种群数量会在一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属于稳定型?为什么?(2)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吗?年龄结构为退型的种群呢?(3)据统计,1990-2013年的24年间,我国0-14岁少年儿童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由27.69%下降到16.41%;15-64岁人口的比例由66.74%上升到73.92%;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比例由5.57%上升到9.67%。

这说明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3.P5探究·实践: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1)为什么要强调随机取样?(2)样方的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吗?(3)比较各小组对同一种群的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就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

4.P6练习与应用一、概念检测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判断下列与种群密度有关的表述是否正确。

(1)一块草地上所有蒲公英的数量就是这个蒲公英种群的种群密度。

( )(2)调查青蛙等活动范围不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

( )(3)种群密度与出生率成正比。

()2.科技人员为了检验某新型除草剂对麦田杂草猪殃殃的防治效果,随机选3块麦田,在每块麦田中做对照实验,施药60天后调查猪殃殃密度。

种群的生长动态与调控机制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种群的生长动态与调控机制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种群的生长动态与调控机制例题和知识点总结在生态学中,种群的生长动态与调控机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了解种群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管理自然资源以及解决生态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些例题来深入探讨这个主题,并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种群生长动态的基本模式1、指数增长(J 型增长)特点:种群数量以恒定的增长率连续增长。

数学模型:Nt =N0λ^t (其中 Nt 表示 t 时刻的种群数量,N0 为初始种群数量,λ 为周限增长率,t 为时间)例题:在理想条件下,某种细菌每 20 分钟繁殖一代,初始种群数量为 100 个。

经过 10 小时后,种群数量是多少?解答:10 小时共有 30 个 20 分钟,即 t = 30。

λ = 2(因为每 20 分钟繁殖一代,数量翻倍),N0 = 100。

代入公式可得 Nt =100×2^30 ≈ 1073741824 个。

2、逻辑斯蒂增长(S 型增长)特点:种群增长初期近似指数增长,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 值)时,增长停止。

数学模型:dN/dt = rN(1 N/K) (其中 dN/dt 表示种群的瞬时增长率,r 为内禀增长率,N 为种群数量,K 为环境容纳量)例题:某草原上野兔的环境容纳量为 1000 只,内禀增长率为 05。

初始种群数量为 100 只,求种群数量增长到 500 只所需的时间。

解答:首先将已知数据代入模型,得到 dN/dt = 05×N×(1N/1000)。

然后通过积分求解这个微分方程,计算过程较为复杂,此处略去。

最终得到所需时间约为 69 年。

二、影响种群生长动态的因素1、内部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增减。

年龄结构: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反映种群的发展趋势。

性比:影响种群的繁殖潜力。

2、外部因素食物和资源:充足的食物和资源有利于种群增长,反之则限制种群发展。

种群的生长动态与调控机制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种群的生长动态与调控机制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种群的生长动态与调控机制例题和知识点总结一、种群的生长动态种群是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其生长动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种群的生长动态可以通过种群数量的变化来体现,常见的生长模型包括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蒂增长。

(一)指数增长指数增长是指在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以几何级数增长。

其数学表达式为 Nt =N0 × λ^t ,其中 Nt 表示 t 时刻的种群数量,N0 为初始种群数量,λ 为种群的周限增长率。

例如,假设某种细菌每20 分钟繁殖一代,初始种群数量为100 个,那么 1 小时后种群数量将变为多少?首先计算周限增长率λ,由于 1 小时有 3 个 20 分钟,所以细菌繁殖了 3 代,每代数量翻倍,λ = 2。

则 1 小时后种群数量 Nt = 100 × 2^3 = 800 个。

指数增长的特点是增长速度快,但这种增长模式在自然界中通常是短暂的,因为现实环境中存在着各种限制因素。

(二)逻辑斯蒂增长逻辑斯蒂增长是一种更符合实际情况的种群增长模型。

它考虑了环境容纳量(K 值)的限制。

其数学表达式为,其中 N 为种群数量,K 为环境容纳量,r 为种群的内禀增长率。

例如,某草原上野兔的环境容纳量为 1000 只,内禀增长率为 05,当前种群数量为 500 只,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

首先计算种群增长速率,然后根据增长速率的正负来判断种群数量是增加还是减少。

逻辑斯蒂增长曲线呈“S”型,初期增长缓慢,随后加速,当接近环境容纳量时增长速度逐渐减慢,最终达到稳定状态。

二、种群的调控机制种群的数量不是无限制增长的,而是受到多种调控机制的影响,以维持种群的稳定和生态平衡。

(一)密度制约因素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

例如,传染病在种群密度较大时更容易传播,导致种群数量下降;食物资源在种群密度过高时相对不足,也会限制种群的增长。

(二)非密度制约因素非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的影响与种群密度无关。

高二生物种群及其动态知识点

高二生物种群及其动态知识点

高二生物种群及其动态知识点生物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由同一物种的个体组成的总体。

种群动态是指种群在数量和结构上的变化过程。

了解种群及其动态对于生物学学习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键的高二生物种群及其动态的知识点。

一、种群数量的变化与调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到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和增殖率的影响。

种群数量增加的因素有繁殖和迁移,减少的因素则包括死亡、灭绝和迁移。

种群数量的调节主要通过人工控制、天敌、食物供应等因素实现。

二、种群结构的变化与调节种群结构涉及种群中不同年龄、性别、大小、生殖状态等因素的分布情况。

种群结构的变化可以通过增长、老化、繁殖和选择等因素引起。

种群结构的调节可能通过自然选择、人工选择和种群迁移等方式实现。

三、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的个体数目。

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资源的丰富程度、环境的适宜程度、种群间的竞争等。

种群密度趋势的变化可能是线性、指数或周期性的。

四、种群的生存策略种群的生存策略是种群根据环境条件和资源分配所采取的适应性策略。

种群的生存策略可以是迅速繁殖、迁移、充分利用资源、与其他物种共生等。

不同生态位的物种可能采用不同的生存策略。

五、生态系统中的种群相互关系生态系统中的种群相互关系包括竞争、共生、捕食、寄生和共存等。

竞争是指种群之间争夺有限资源的关系;共生是指种群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捕食是指食物链中的物种相互捕食的关系;寄生是指寄生虫和寄主之间的关系;共存是指多个物种在同一生态位上共存的关系。

六、种群的演化与遗传种群的演化是指在长时间内基因频率的变化,包括突变、遗传漂变、基因交流、自然选择和隔离等因素的作用。

种群的演化导致了物种的适应性与多样性。

通过对以上知识点的掌握,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生物种群及其动态的特征和变化规律。

这些知识不仅有助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理解,还对生物学研究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系统地了解高二生物种群及其动态的知识点,并在学习和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

生态系统中的种群动态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生态系统中的种群动态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生态系统中的种群动态例题和知识点总结在生态系统中,种群动态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研究领域。

种群动态关注的是种群数量的变化、种群的分布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让我们通过一些具体的例题来深入探讨,并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例题分析例题 1:在一片森林中,某种昆虫的初始种群数量为 500 只。

该昆虫每年的出生率为 03,死亡率为 01。

计算五年后该昆虫种群的数量。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种群数量的增长公式:Nt =N0 × λ^t ,其中Nt 表示 t 年后的种群数量,N0 表示初始种群数量,λ 表示种群的周限增长率。

周限增长率λ = 1 +出生率死亡率= 1 + 03 01 = 12那么五年后的种群数量 N5 =500 × 12^5 ≈ 12288(只)由于昆虫数量必须为整数,所以五年后该昆虫种群的数量约为 1229 只。

例题 2:在一个湖泊中,鱼群的种群增长符合逻辑斯蒂增长模型。

已知该湖泊对鱼群的最大容纳量为 10000 条,当前鱼群数量为 2000 条,种群的内禀增长率为 05。

计算鱼群数量达到 8000 条所需的时间。

逻辑斯蒂增长模型的公式为:dN/dt = rN(1 N/K) ,其中 r 为内禀增长率,K 为环境容纳量,N 为当前种群数量。

首先,将公式变形为:(1/N)dN = r(1 N/K)dt ,然后两边积分可得:ln(N/(K N))= rt + C (C 为常数)已知初始条件 N = 2000 时,t = 0 ,代入可得 C = ln(2000/(10000 2000))= ln(1/4)当 N = 8000 时,ln(8000/(10000 8000))= 05t + ln(1/4) ,解得 t ≈ 693 (年)二、知识点总结(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个体数量。

2、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死亡率则是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解析生物种群动态知识点

解析生物种群动态知识点

解析生物种群动态知识点生物种群动态是生态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对了解生物种群的演变、影响因素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种群概念、种群增长与变动、种群密度调控等方面解析生物种群动态的知识点。

一、种群概念生物种群指生态学中的基本单位,是指同一物种在一定时期内生活在同一地域范围内、相互之间可以发生交配和繁殖的个体总体。

种群具有空间、时间和动态的特点,可以通过种群数量、密度、分布和结构等指标进行描述和分析。

二、种群增长与变动种群的增长受到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的影响。

种群增长模式常见的有指数增长和对数增长两种模式。

1. 指数增长指数增长也称为几何增长,是指种群数量呈指数函数增长。

当种群资源充足、环境条件良好时,个体繁殖能力充分发挥,种群数量迅速增加。

然而,受到资源限制和环境容量的影响,种群数量最终会达到一个平衡点,即饱和密度。

2. 对数增长对数增长是指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种群数量逐渐达到一个稳定水平。

种群数量达到饱和密度后,出生率和死亡率趋于平衡,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对数增长是生物种群在自然界中常见的增长模式。

种群变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因素、资源利用方式、捕食者压力等。

环境变化会引起种群数量和密度的波动,而资源竞争和捕食者压力则会导致种群数量的减少。

三、种群密度调控种群密度调控是指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的自我调节能力。

这种调控主要通过负反馈机制实现,即种群数量增加会引起资源竞争的加剧和捕食者的增加,从而限制种群的增长,使种群数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1. 资源竞争资源竞争是种群密度调控的重要机制之一。

当种群数量增加时,个体之间对有限资源的竞争加剧,导致个体生存率降低、出生率减少,从而抑制种群的增长。

2. 捕食者压力捕食者压力也是种群密度调控的重要因素。

当种群数量增加时,捕食者的食物资源也会增加,捕食者的数量相应增加,从而限制种群数量的进一步增长。

但是,种群密度调控并非完全可靠,有时种群数量可能会超过环境容量,导致种群崩溃或暴发,这取决于环境条件和种群自身的特性。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 选择性必修二 第1章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 选择性必修二 第1章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知识点总结1、种群: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

2、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关系图解:①种群密度②出生率和死亡率③迁入率和迁出率④年龄结构⑤性别比例3、种群的空间特征:(1)定义: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分为:集群分布、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

一、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1、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2、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3、种群密度的常见调查方法:(1)逐个计数法:适用于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数量较少的种群。

①黑光灯诱捕法:适用于有趋光性的昆虫。

(2)估算法②样方法③标记重捕法④抽样检测法:适用于藻类、酵母菌等体积较小的生物(11页)⑤其他方法:详见生物科技进展(见文末)。

4、样方法:是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1)操作程序(定义):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统计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

(2)适用于双子叶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虫卵、蚜虫、跳蝻等。

(3)具体操作要求见后面探究实践。

5、标记重捕法:(1)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操作程序(定义):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算种群密度。

(3)计算公式:●思考:算出的个体总数是否就是种群密度?不是(4)标记重捕法是一种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因此存在误差:①某些因素的存在会让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大。

如:●动物在被捕获一次后,被重捕机会会降低。

●动物具有很强活动性,有时会引起标记物脱落。

●标记个体易被天敌捕食。

●在被标记个体稀少处捕获。

②些因素的存在会让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小。

种群及其动态知识点总结

种群及其动态知识点总结

种群及其动态知识点总结一、概念和基本原理1. 种群的定义种群是指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具有一定联系的种群群体总称。

它是指某一地区内所有的个体以及它们形成的不同亚种。

2. 种群结构种群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所呈现出的种群个体数量、种群密度、种群分布和种群组成的一种状态。

3. 种群动态种群动态是指某一地区的生物种群数量、密度和分布范围的时时变化规律和过程。

4. 种群动态学种群动态学是研究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随着时间和环境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以及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

5. 种群的增长和衰退种群的增长是指种群数量的持续上升,而种群的衰退是指种群数量的持续下降。

二、种群数量动态1. 种群的生态位和种群的数量- 种群的生态位指的是种群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的生存位置和功能;- 种群的数量是指某一类型的生物在某一地区内的数量。

2. 种群数量的影响因素种群数量的影响因素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主要包括:种群自身的繁殖力和生存能力;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外界环境和其他种群的影响。

3. 种群数量的调节种群数量的调节主要包括密度调节和个体调节。

密度调节是指种群数量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个体调节指的是种群内部的个体之间通过资源、领域、捕食等关系的相互调节。

4. 种群数量的波动种群数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周期性的波动,这种波动是种群数量动态的一种重要特征。

5. 种群数量的稳定性种群数量的稳定性是指种群数量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波动,不会发生暴涨暴落的情况。

三、种群分布动态1. 种群分布的类型种群分布主要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三种形式。

均匀分布是指个体在一定范围内分布均匀、稀疏;随机分布是指个体在一定范围内没有规律可循,分布不规则;而集群分布是指个体在一定范围内呈现成群的现象。

2. 种群分布的影响因素种群分布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生境、气候、资源、捕食和竞争等自然因素。

3. 种群分布的变化原因种群分布的变化原因主要包括气候变化、自然灾害、人类活动等外部原因以及种群自身繁殖能力、生存能力等内部原因。

种群的结构与动态特征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种群的结构与动态特征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种群的结构与动态特征例题和知识点总结一、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种群中的个体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

例如,一个池塘里的所有鲤鱼就是一个种群,一片森林里的所有马尾松也是一个种群。

二、种群的结构(一)种群的年龄结构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通常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

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数量多,老年个体数量少,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会逐渐增加。

例如,一个国家的人口中,青少年比例较高,就属于增长型。

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出生率和死亡率大致相等,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衰退型种群中,老年个体数量多,幼年个体数量少,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会逐渐减少。

(二)种群的性别比例种群的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性别比例对种群的出生率有很大影响。

例如,在蜜蜂群体中,雄蜂的数量远远少于雌蜂,但这并不影响种群的繁衍,因为蜜蜂的生殖方式较为特殊。

(三)种群的空间分布种群的空间分布包括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

均匀分布是指种群中的个体在空间上分布均匀,如人工种植的稻田里的水稻。

随机分布是指个体在空间上的分布是随机的,没有一定的规律,如森林中地面上的一些矮小的草本植物。

集群分布是指种群中的个体常成群、成簇、成块或成斑块地密集分布,如蚂蚁的巢穴。

三、种群的动态特征(一)种群数量的变化1、“J”型增长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呈“J”型增长。

其数学模型为:Nt =N0λt ,其中 N0 为起始数量,λ为该种群数量每年的增长倍数,t 为时间。

例如,在实验室中,在理想的环境下培养细菌,细菌的数量可能会呈现“J”型增长。

2、“S”型增长在自然环境中,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等因素,种群数量会呈“S”型增长。

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 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

比如,在一个有限的草原上,羊的数量增长会受到草的数量等因素的限制,最终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数量。

高中生物种群及其动态必背知识点附图

高中生物种群及其动态必背知识点附图

1. 1.种群的特征(1)种群具有种群密度(最基本数量特征,是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特征。

2.种群:一定范围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3.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是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是间接,其中年龄结构可以预测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可以影响出生率(记住,不影响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

4.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5.种群密度不能反映种群的未来变化趋势6.杂草不是一种草,出生率大不一定增长,可能死亡率更大7.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逐个计数法(分布范围小,个体大的种群)8.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1)植物和活动范围小和活动力弱的,用样方法,原则是随机取样,取样方法是等距取样法和五点取样法。

(2)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用标记重捕法,公式是:种群数量=第一次捕捉的乘以第二次捕捉的除以第二次捕捉中带标记的9.样方的边界上正好有生物,我们用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只计两边夹角10.样方的面积越大,越接近实际值,草本植物的样方一般为1平方米,灌木的16平米,乔木一般100平米11.标记重捕法的时候,标记物不能容易脱落,不能过于醒目。

如果标记物容易脱落,或容易被天敌捕食,会造成比实际数量偏大,如果标记的容易被人类捕捉,会造成比实际的偏小12.黑光灯诱捕法范围:适用于有趋光性的昆虫。

13.抽样检测法范围:适用于微生物。

14.种群的J型增长,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竞争物种,也就是理性状态,数学公式是N t=N0λt,其中N 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N0表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t表示时间。

15.λ小于1表示衰退,大于1表示增长型,等于1表示稳定型16.增长率大于0,种群就是增长,注意和λ的区别17.数学模型(如J型增长)和曲线图,数学模型更加的直观和准确,曲线图没有公式准确18.当一个种群迁入一个新的适宜环境,最初的一段时间,可以认为接近J型19.J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减去S型增长的数量,是环境阻力减少的数量20.种群的S型增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不是最高点,是稳定的点),原因是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现实状态)21.S型的前期是增长缓慢的,原因是个体数量少。

笔记1种群及其动态

笔记1种群及其动态

笔记1:种群及其动态►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包括全部雌雄个体)形成种群。

1.数量特征►种群的特征 2.空间特征: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3.遗传特征:进化、遗传、繁殖的单位;种群有一定的基因库,以区别其他物种。

1.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2)出生率和死亡率、(3)迁入率和迁出率、(4)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1)种群密度①定义: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②种群密度是种群数量的最基本特征。

③调查方法:逐个计数法、;标志重捕法)、估算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黑光灯诱捕法学生批注:黑光灯诱捕法:不属于样方法,是:去除取样法原理是:在一个封闭的种群里,用同样的方法连续捕捉被调查动物,随着连续的捕捉,导致种群内个体数逐渐减少,造成每次捕获数逐次递减,但捕获的总累积数则逐渐增加,当单次捕获数降到0时,捕获的总累积数就等于该种群的总个体数。

误差比较大,和历年的数据进行比较得出种群数量的等级评估出危害程度(2)出生率和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3)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4)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①年龄组成--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②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直接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2.种群的数量变化►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出率►种群数量变化的类型:增长、稳定、波动、下降(1)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方法:构建数学模型。

①定义: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性质的数学形式。

包括数学公式法(科学、准确)和坐标曲线图(直观)②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检验或修正。

(2)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图解分析模式图种群年龄组成情况出生率和死亡率情况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所属类型A 幼年多,老年少出生率>死亡率增加增长型B 各年龄期比例适中出生率=死亡率波动稳定型C幼年少,老年多出生率﹤死亡率降低衰退型曲线图甲图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属于增长型,而乙图相反,应为衰退型柱形图图A,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为衰退型图B,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为增长型图C,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为稳定型【注意】1.年龄组成稳定≠种群数量稳定。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全册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复习必背)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全册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复习必背)

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所形成的集合。

例:大明湖里所有的鱼不是一个种群;大明湖里所有的鲤鱼是一个种群(填“是”或“不是”)。

2.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最基本特征)、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包括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性别比例。

3.种群密度: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①调查分布范围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采用逐个计数法。

②估算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对于狭长的峡谷、河流一般采用等距取样法,而一般比较方正的样地常选用五点取样法。

草本植物样方大小一般以1m2的正方形为宜。

测量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样方,计算出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每个样方的计数原则: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计右(即相邻两边及其夹角)③估算动物种群密度的方法标志重捕法,适用范围: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测量方法: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计算公式:N=M×n/m。

(N代表个体总数,M代表初次捕获标记数,n代表再次捕获个体数,m重捕获的标志个体数)。

③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的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也可以采用样方法。

④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还可以采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⑤微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抽样检测法4.与种群数量有关的其他因素①出生率、死亡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意义: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②迁入率和迁出率:!1!2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意义: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种群密度)起直接决定作用。

③年龄组成;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b.类型:增长型(A )、稳定型(B)、衰退型(C);c.意义: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④性别比例: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b.意义: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

种群的知识点总结

种群的知识点总结

种群的知识点总结一、种群的定义种群是指生态学上生物体群体的总称,是由一群在空间和时间上能够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的个体组成。

种群内的个体具有生活习性相似,种群是由一群相同种的个体组成,动植物都有种群。

种群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合作,形成了地球上独特的生态系统。

二、种群的数量种群数量是指种群的个体数量,也称为种群密度,它是生态学中一个重要的指标。

对于数量的研究以及保护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所有的种群数量都是受到环境影响的。

当数量过多时,种群间的竞争可能会激烈,导致资源匮乏、疾病传播等问题;当数量过少时,种群可能会濒危甚至灭绝。

因此,保护种群数量很重要。

三、种群的结构种群结构是指种群内个体的特征,包括性别比例、年龄比例、空间分布等。

不同的物种种群结构各不相同,这些特征对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定位、生活方式以及对环境的适应都有影响。

比如,性别比例不均衡可能会影响繁殖,并可能导致种群数量下降。

四、种群的生态学种群生态学是种群学中的重要分支,它研究了种群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种群的数量、分布、种群结构等都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生态平衡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维持都有重要作用。

种群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种群生态学的核心内容。

五、种群的动态种群动态是指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种群数量的动态可以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比如环境变化、种群内部的竞争、疾病传播等。

种群数量的动态状况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以及物种适应能力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六、种群的保护由于人类的开发活动,很多物种的种群数量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可能会导致物种灭绝。

因此,种群的保护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禁止过度捕猎等方式,可以有效保护种群的数量、结构和生态系统。

以上是关于种群的相关知识点总结,种群学作为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以及物种适应能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种群的数量、结构、生态学、动态以及保护等都是种群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2册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章末总结1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2册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章末总结1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章末总结
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2 配人教版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构建·知识网络
构建·知识网络
归纳·专题小结
典练·素养提升
对话·命题专家
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2 配人教版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构建·知识网络
归纳·专题小结
典练·素养提升
对话·命题专家
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2 配人教版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构建·知识网络
归纳·专题小结
典练·素养提升
对话·命题专家
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2 配人教版
2.(2019·江苏卷)下图是一种酵母通气培养的
生长曲线,a、b是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次培养的
结果,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A.a批次中可能有大量细菌污染
B.b批次的接种量可能高于a批次
C.t1时两批次都会产生较多的乙醇 D.t2时两批次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剩余量相同 【答案】B
构建·知识网络
归纳·专题小结
典练·素养提升
对话·命题专家
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2 配人教版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2.(科学思维)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
的变化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构建·知识网络
归纳·专题小结
典练·素养提升
对话·命题专家
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2 配人教版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 h、10 h、23
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构建·知识网络
归纳·专题小结
典练·素养提升
对话·命题专家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知识点一、种群及其动态1.种群: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

2.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3.种群密度调查方法:逐个计数法、估算法(黑光灯诱捕;样方法;逐个计数法)(1)逐个计数法:调查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濒危生物个体数量特别少的可以采用这种方法)(2)样方法步骤: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算值。

①取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②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③计数原则:计数样方内的和上边、左边及这两边夹角上的(3)标记重捕法:适用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珍稀动物,入江豚、狮子老虎不用该方法,可采用红外相机拍摄等方法)4.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值,来估算种群密度。

若标记物易脱落计算值偏大5.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可以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6.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改变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使出生率下降,从而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

7.种群数量变化:增长、波动、爆发、下降8.J 形增长出现的条件:理想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特点: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N t=N0λt :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λ-19.S 形增长出现的条件:空间资源有限,种内竞争加剧,存在天敌。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第一节种群的数量特征一、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

种群既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又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提示一定的区域,是指连续的区域,中间不能有间隔(地理隔离),如两个湖泊,这是两个区域。

二、种群的数量特征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③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的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逐个计数法和估算法。

逐个计数法适用于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估算法适用于逐个计数非常困难的种群。

估算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有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1.“两看法”选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2.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应注意的问题(1)一般不选丛生或蔓生的单子叶草本植物,而选择个体数目容易辨别的双子叶草本植物。

(2)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

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虫卵、蚜虫、跳蝻等也可用样方法调查。

(3)植物的大小不同,样方面积也应不同。

如乔木的样方面积为100 m2,灌木为16 m2,草本植物为1 m2。

(4)选取样方时,要注意随机取样。

例如对于方形地块常用五点取样法,狭长地块常用等距取样法。

(5)样方法中的计数要准确: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3.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应注意的问题(1)标志重捕法中标记物要合适,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2)标志重捕法中两次捕捉期间种群数量要稳定: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

(3)计算公式: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包括数学公式和曲线图两种表现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群及其动态知识总结
一、种群的概念
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集合。

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结构单元之一。

二、种群的特征
1. 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个体数量等,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

2. 空间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和分布方式,如均匀分布、随机分布或集群分布等。

3. 遗传特征:种群的遗传组成反映了该种群的进化历史和适应能力,是影响种群动态的重要因素。

三、种群的数量变化
1. 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死亡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
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

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影响了种群数量的变化。

2. 迁入和迁出:迁入是指种群中新加入的个体数;迁出是指种群中离开的个体数。

迁入和迁出也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3. 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增长比例,是出生率减去死亡率的结果。

自然增长率决定了种群数量的增长速度和趋势。

四、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1. 年龄结构:指种群中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数量分布情况。

了解年龄结构有助于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2. 性别比例:指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数量比例。

性别比例会影响种群的繁殖能力和遗传多样性。

五、种群调节与生态对策
1. 种群调节:指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各种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制约作用。

常见的种群调节因素包括食物、天敌、疾病、竞争等。

2. 生态对策:指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环境的生
存策略。

不同的生物有不同的生态对策,如r对策和K对策等。

六、种间关系
1. 竞争:指两种或多种生物在资源利用上存在相似性,导致相互之间为争夺资源而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竞争分为直接竞争和间接竞争。

2. 捕食: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捕食关系通常会导致被捕食者的数量减少,对被捕食者的种群动态产生影响。

3. 寄生:指一种生物寄生于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并从寄主身上获取营养的现象。

寄生关系会对寄主和寄生者的生存和繁殖产生影响。

4. 互利共生:指两种生物相互依赖,共同生存的现象。

互利共生关系可以促进双方的数量增长和繁殖能力。

七、总结
种群及其动态知识是生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种群的分布、数量、遗传特征以及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了解种群及其动态知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生物
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机制,预测物种的进化趋势和生态系统的发展变化,对于生态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