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 错误解题分析 1-3-1,1-3-2,1-3-3 且(and)或(or)非(not)

合集下载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三课件《1-3-1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三课件《1-3-1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

7.用辗转相除法求 108 与 45 的最大公约数,再用更相 减损术验证.
[解析] 辗转相除法:108=45×2+18, 45=18×2+9, 18=9×2+0, 所以 108 与 45 的最大公约数为 9. 更相减损术:因为 108 与 45 不都是偶数,
所以 108-45=63, 63-45=18, 45-18=27, 27-18=9, 18-9=9, 所以 108 与 45 的最大公约数为 9.
[分析] 将 80 作为大数,36 作为小数,执行辗转相除法 和更相减损术的步骤即可.
[解析] 用辗转相除法: 80=36×2+8, 36=8×4+4, 8=4×2+0. 故 80 和 36 的最大公约数是 4.
用更相减损术检验: 80-36=44, 44-36=8, 36-8=28, 28-8=20, 20-8=12, 12-8=4, 8-4=4. 故 80 和 36 的最大公约数是 4.
这样的问题,也有人称为“韩信点兵”.它形成了一类 问题,也就是初等数论中解同余式.这类问题的有解条件和 解题方法被称为“中国剩余定理”,这是由中国人首先提出 的.
在本节中我们将通过一些典型的算法案例,来体会我国 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和显著特色.
自主预习 阅读教材 P34-39,回答下列问题: 1.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 (1)辗转相除法. ①算法步骤: 第一步,给定两个正整数 m,n. 第二步,计算 m 除以 n 所得的余数 r.
行结果是________.
i=1 s=1 WHILE i<=4 s=s*x+1 i=i+1 WEND PRINT s END
[答案] 31
[解析] s=1×2+1=3 时,i=1+1=2;s=3×2+1=7 时,i=2+1=3;s=7×2+1=15 时,i=3+1=4,所以 s= 31.

高中数学选择题做题方法及重难点归纳总结

高中数学选择题做题方法及重难点归纳总结

高中数学重点难点归纳总结函数是贯穿高中数学的一条主线,近几年对函数的考察既全面又深入,保持了较高的内容比例,并达到了一定深度。

题型分布总体趋势是四道小题一道大题,题量稳中有变,但分值基本在35分左右。

选填题覆盖了函数的大部分内容,如函数的三要素,函数的四性(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对称性)与函数图像、常见的初等函数,反函数等。

小题突出考察基础知识,大题注重考察函数的思想方法和综合应用。

高中数学重点难点归纳总结——三角函数三角部分是高中数学的传统内容,它是中学数学重要的基础知识,因而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同时它也是解决数学本身与其它学科的重要工具,因此具有工具性。

高考大部分以中低档题的形式出现,至少考一大一小两题,分值16分左右,其中三角恒等变形、求值、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解三角形是支撑三角函数的知识体系的主干知识,这无疑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高中数学重点难点归纳总结——立体几何承载着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与运算能力考察的立体几何试题,在历年的高中数学考试中被定义于中低档题,多是一道解答题,一道选填题;解答一般与棱柱,棱锥有关,主要考察线线与线面关系,其解法一般有两种以上,并且一般都能用空间向量方法来求解。

高中数学重点难点归纳总结——数列与极限数列与极限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进一步学习高中数学的基础,每年高考占15%。

高考以一大一小两题形式出现,小题主要考察基础知识的掌握,解答题一般为中等以上难度的压轴题。

由于这部分知识处于交汇点的地位,比如函数、不等式,向量、解几等都与它们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大题目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灵活性和思维的深刻性。

高中数学重点难点归纳总结——解析几何直线与圆的方程,圆锥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几何性质是支撑解析几何的基础,也是高中数学在高考命题的重点,以下三个小题一道大题的形式出现约占30分。

客观题主要考察直线方程,斜率、两直线位置关系,夹角公式、点到直线距离,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几何性质等基础知识。

高中数学 错误解题分析 2-2-1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高中数学 错误解题分析 2-2-1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2.2 椭 圆 2.2.1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双基达标 限时20分钟1.设P 是椭圆x 225+y 216=1上的点,若F 1,F 2是椭圆的两个焦点,则|PF 1|+|PF 2|等于( ).A .4B .5C .8D .10解析 由椭圆的标准方程得a 2=25,a =5.由椭圆的定义知|PF 1|+|PF 2|=2a =10. 答案 D2.已知F 1,F 2是定点,|F 1F 2|=8,动点M 满足|MF 1|+|MF 2|=8,则动点M 的轨迹是 ( ). A .椭圆 B .直线 C .圆 D .线段 解析 ∵|MF 1|+|MF 2|=8=|F 1F 2|, ∴点M 的轨迹是线段F 1F 2,故选D. 答案 D3.如果方程x 2a 2+y 2a +6=1表示焦点在x 轴上的椭圆,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A .a >3B .a <-2C .a >3或a <-2D .a >3或-6<a <-2解析 由于椭圆焦点在x 轴上,∴⎩⎪⎨⎪⎧a 2>a +6,a +6>0,即⎩⎪⎨⎪⎧(a +2)(a -3)>0,a >-6. ⇔a >3或-6<a <-2.故选D. 答案 D4.已知椭圆的焦点在y 轴上,其上任意一点到两焦点的距离和为8,焦距为215,则此椭圆的标准方程为________. 解析 由已知2a =8,2c =215, ∴a =4,c =15, ∴b 2=a 2-c 2=16-15=1, ∴椭圆标准方程为y 216+x 2=1.答案y 216+x 2=15.已知椭圆x 220+y 2k=1的焦距为6,则k 的值为________.解析 由已知2c =6, ∴c =3,而c 2=9, ∴20-k =9或k -20=9, ∴k =11或k =29. 答案 11或296.求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1)焦点在y 轴上,焦距是4,且经过点M (3,2); (2)焦距是10,且椭圆上一点到两焦点的距离的和为26.解 (1)由焦距是4可得c =2,且焦点坐标为(0,-2),(0,2). 由椭圆的定义知2a =32+(2+2)2+32+(2-2)2=8, 所以a =4,所以b 2=a 2-c 2=16-4=12.又焦点在y 轴上,所以椭圆的标准方程为y 216+x 212=1.(2)由题意知2c =10,2a =26,所以c =5,a =13,所以b 2=a 2-c 2=132-52=144,因为焦点所在的坐标轴不确定,所以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 2169+y 2144=1或y 2169+x 2144=1.综合提高(限时25分钟)7.已知椭圆的焦点是F 1,F 2,P 是椭圆上的一动点,如果延长F 1P 到Q ,使得|PQ |=|PF 2|,那么动点Q 的轨迹是 ( ). A .圆 B .椭圆 C .双曲线的一支 D .抛物线解析 如图,依题意:|PF 1|+|PF 2|=2a (a >0是常数). 又∵|PQ |=|PF 2|,∴|PF 1|+|PQ |=2a ,即|QF 1|=2a .∴动点Q 的轨迹是以F 1为圆心,2a 为半径的圆,故选A. 答案 A8.设F 1,F 2是椭圆x 29+y 24=1的两个焦点,P 是椭圆上的点,且|PF 1|∶|PF 2|=2∶1,则△F 1PF 2的面积等于 ( ). A .5 B .4 C .3 D .1 解析 由椭圆方程,得a =3,b =2,c =5, ∴|PF 1|+|PF 2|=2a =6, 又|PF 1|∶|PF 2|=2∶1, ∴|PF 1|=4,|PF 2|=2,由22+42=(25)2可知△F 1PF 2是直角三角形,故△F 1PF 2的面积为12|PF 1|·|PF 2|=12×2×4=4,故选B. 答案 B 9.若α∈(0,π2),方程x 2sin α+y 2cos α=1表示焦点在y 轴上的椭圆,则α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解析 方程x 2sin α+y 2cos α=1可化为x 21sin α+y 21cos α=1.∵椭圆的焦点在y 轴上, ∴1cos α>1sin α>0.又∵α∈(0,π2), ∴sin α>cos α>0, ∴π4<α<π2. 答案 (π4,π2)10.椭圆x 212+y 23=1的两个焦点为F 1和F 2,点P 在椭圆上,线段PF 1的中点在y 轴上,那么|PF 1|是|PF 2|的________倍.解析 依题意,不妨设椭圆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为F 1(-3,0),F 2(3,0),设P 点的坐 标为(x 1,y 1),由线段PF 1的中点的横坐标为0,知x 1-32=0,∴x 1=3.把x 1=3代入椭圆方程x 212+y 23=1,得y 1=±32,即P 点的坐标为(3,±32), ∴|PF 2|=|y 1|=32由椭圆的定义知|PF 1|+|PF 2|=43, ∴|PF 1|=43-|PF 2|=43-32=732, 即|PF 1|=7|PF 2|. 答案 711.已知椭圆的中心在原点,两焦点F 1,F 2在x 轴上,且过点A (-4,3).若F 1A ⊥F 2A ,求椭圆的标准方程.解 设所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 2a 2+y 2b2=1(a >b >0).设焦点F 1(-c ,0),F 2(c ,0)(c >0). ∵F 1A ⊥F 2A ,∴F 1A →·F 2A →=0, 而F 1A →=(-4+c ,3), F 2A →=(-4-c ,3),∴(-4+c )·(-4-c )+32=0, ∴c 2=25,即c =5. ∴F 1(-5,0),F 2(5,0). ∴2a =|AF 1|+|AF 2|=(-4+5)2+32+(-4-5)2+32 =10+90=410. ∴a =210,∴b 2=a 2-c 2=(210)2-52=15.∴所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 240+y 215=1.12.(创新拓展)如图,在圆C :(x +1)2+y 2=25内有一点A (1,0),Q 为圆C 上一点,AQ 的垂直平分线与C ,Q 的连线交于点M ,求点M 的轨迹方程.解 由题意知点M 在线段CQ 上, 从而有|CQ |=|MQ |+|MC |.又点M 在AQ 的垂直平分线上,则|MA |=|MQ |, ∴|MA |+|MC |=|CQ |=5. ∵A (1,0),C (-1,0),∴点M 的轨迹是以(1,0),(-1,0)为焦点的椭圆,且2a =5,故a =52,c =1,b 2=a2-c 2=2541=214. 故点M 的轨迹方程为x 2254+y 2214=1.。

高中数学排列组合中的典型例题与分析(三)

高中数学排列组合中的典型例题与分析(三)

排列与组合的八大典型错误、24种解题技巧三大模型一、知识点归纳二、基本题型讲解三、排列组合解题备忘录1.分类讨论的思想2.等价转化的思想3.容斥原理与计数4.模型构造思想四、排列组合中的8大典型错误1.没有理解两个基本原理出错2.判断不出是排列还是组合出错3.重复计算出错4.遗漏计算出错5.忽视题设条件出错6.未考虑特殊情况出错7.题意的理解偏差出错8.解题策略的选择不当出错五、排列组合24种解题技巧1.排序问题相邻问题捆绑法相离问题插空排定序问题缩倍法(插空法)定位问题优先法多排问题单排法圆排问题单排法可重复的排列求幂法全错位排列问题公式法2.分组分配问题平均分堆问题去除重复法(平均分配问题)相同物品分配的隔板法全员分配问题分组法有序分配问题逐分法3.排列组合中的解题技巧至多至少间接法染色问题合并单元格法交叉问题容斥原理法构造递推数列法六.排列组合中的基本模型分组模型(分堆模型)错排模型染色问题七.排列组合问题经典题型与通用方法(一)排序问题1.相邻问题捆绑法:题目中规定相邻的几个元素捆绑成一个组,当作一个大元素参与排列.例1.,,,,A B C D E 五人并排站成一排,如果,A B 必须相邻且B 在A 的右边,则不同的排法有()A、60种B、48种C、36种D、24种解析:把,A B 视为一人,且B 固定在A 的右边,则本题相当于4人的全排列,4424A =种,答案:D .2.相离问题插空排:元素相离(即不相邻)问题,可先把无位置要求的几个元素全排列,再把规定的相离的几个元素插入上述几个元素的空位和两端.例2.七人并排站成一行,如果甲乙两个必须不相邻,那么不同的排法种数是()A、1440种B、3600种C、4820种D、4800种解析:除甲乙外,其余5个排列数为55A 种,再用甲乙去插6个空位有26A 种,不同的排法种数是52563600A A =种,选B .3.定序问题缩倍法:在排列问题中限制某几个元素必须保持一定的顺序,可用缩小倍数的方法.例3.A,B,C,D,E 五人并排站成一排,如果B 必须站在A 的右边(,A B 可以不相邻)那么不同的排法有()A、24种B、60种C、90种D、120种解析:B 在A 的右边与B 在A 的左边排法数相同,所以题设的排法只是5个元素全排列数的一半,即551602A =种,选B .11.定位问题优先法:某个或几个元素要排在指定位置,可先排这个或几个元素;再排其它的元素。

高中数学 错误解题分析 2-3-2 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高中数学 错误解题分析 2-3-2 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2.3.2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双基达标 限时20分钟1.双曲线mx 2+y 2=1的虚轴长是实轴长的2倍,则m 的值为 ( ). A .-14 B .-4 C .4 D.14解析 由双曲线方程mx 2+y 2=1,知m <0,则双曲线方程可化为y 2-x 2-1m=1,则a 2=1,a =1,又虚轴长是实轴长的2倍,∴b =2,∴-1m =b 2=4,∴m =-14A.答案 A 2.双曲线3x 2-y 2=3的渐近线方程是( ).A .y =±3xB .y =±13xC .y =±3xD .y =±33x 解析 令x 2-y 23=0,则y =±3x .答案 C3.已知中心在原点,对称轴为坐标轴且经过点P (1,3),离心率为2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 ( ). A.x 24-y 24=1 B.y 24-x 24=1 C.x 28-y 28=1 D.y 28-x 28=1 解析 由离心率为2,∴e 2=c 2a 2=a 2+b 2a 2=1+b 2a2=2,即a =b ,∴双曲线为等轴双曲线,故设所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x 2-y 2=λ(λ≠0),又点P (1,3)在双曲线上,则λ=1-9=-8,∴所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y 28-x 28=1.故选D. 答案 D4.与双曲线x 2-y 24=1有共同的渐近线,且过点(2,2)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是________.解析 依题意设双曲线的方程x 2-y 24=λ(λ≠0),将点(2,2)代入求得λ=3,所以所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x 23-y 212=1.答案x 23y 212=1 5.双曲线x 24y 2k=1的离心率e ∈(1,2),则k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解析 双曲线方程可变为x 24-y 2-k =1,则a 2=4,b 2=-k ,c 2=4-k ,e =c a =4-k2,又∵e ∈(1,2),则1<4-k2<2,解得-12<k <0. 答案 (-12,0)6.求双曲线x 2-y 24=1的顶点坐标、焦点坐标、实半轴长、虚半轴长与渐近线方程.解 把方程化为标准方程为x 212-y 222=1,由此可知实半轴长a =1,虚半轴长b =2,顶点坐标是(-1,0),(1,0),c =a 2+b 2=12+22=5,焦点的坐标是(-5,0),(5,0),渐近线方程为x 1±y2=0,即y =±2x .综合提高(限时25分钟)7.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双曲线的中心在坐标原点,焦点在y 轴上, 一条渐近线的方程为x -2y =0,则它的离心率为 ( ). A. 5 B.52C. 3 D .2 解析 由题意知,这条渐近线的斜率为12,即a b =12,而e =c a=1+(b a)2=1+22=5,故选A.答案 A8.若0<k <a 2,则双曲线x 2a 2-k -y 2b 2+k =1与x 2a 2-y 2b2=1有 ( ).A .相同的虚轴B .相同的实轴C .相同的渐近线D .相同的焦点 解析 a 2-k >0,b 2+k >0,所以a 2-k +b 2+k =a 2+b 2=c 2. 所以两双曲线有相同的焦点.答案 D9.若双曲线中心在原点,焦点在y 轴,离心率e =135,则其渐近线方程为________.解析 由已知设双曲线方程为y 2a 2-x 2b2=1(a >0,b >0).由e =135e 2=c 2a 2=a 2+b 2a 2=1+b 2a 2=16925.∴b 2a 2=14425,则b a =125, ∴渐近线方程为y =±a b x =±512x . 答案 y =±512x 10.过双曲线的一个焦点F 2作垂直于实轴的弦PQ ,点F 1是另一个焦点,若∠PF 1Q =90°,则双曲线的离心率等于________.解析 设F 1、F 2分别是双曲线的左、右焦点,由题意知在焦点三角形F 1PF 2中,|PF 1| =22c ,|PF 2|=2c ,又|PF 1|-|PF 2|=2a ,故有e =2+1. 答案2+111.求与双曲线x 216-y 291共渐近线且过A (33,-3)的双曲线的方程.解 设与x 242-y 232=1共渐近线且过A (33,-3)的双曲线的方程为x 242-y 232=λ,则(33)242-(-3)232=λ,从而有λ=1116,所求双曲线的方程为x 211-16y 299=1.12.(创新拓展)已知点N (1,2),过点N 的直线交双曲线x 2-y 22=1于A 、B 两点,且ON →=12(OA →+OB →). (1)求直线AB 的方程;(2)若过点N 的直线交双曲线于C 、D 两点,且CD →²AB →=0,那么A 、B 、C 、D 四点是否 共圆?为什么?解 (1)由题意知直线AB 的斜率存在. 设直线AB :y =k (x -1)+2,代入x 2-y 22=1得(2-k 2)x 2-2k (2-k )x -(2-k )2-2=0.(*)设A (x 1,y 1),B (x 2,y 2),则x 1、x 2是方程(*)的两根,∴2-k 2≠0.且x 1+x 2=2k (2-k )2-k 2.∵ON →=12(OA →+OB →),∴N 是AB 的中点, ∴x 1+x 22=1,∴k (2-k )=-k 2+2,k =1, ∴直线AB 的方程为y =x +1. (2)共圆.将k =1代入方程(*)得x 2-2x -3=0,解得x =-1或x =3,∴A (-1,0),B (3,4). ∵CD →²AB →=0,∴CD 垂直AB , ∴CD 所在直线方程为y =-(x -1)+2,即y =3-x ,代入双曲线方程整理得x 2+6x -11=0, 令C (x 3,y 3),D (x 4,y 4)及CD 中点M (x 0,y 0) 则x 3+x 4=-6,x 3²x 4=-11, ∴x 0=x 3+x 42=-3,y 0=6,即M (-3,6). |CD |=1+k 2|x 3-x 4| =1+k 2(x 3+x 4)2-4x 3x 4 =410,|MC |=|MD |=12|CD |=210,|MA |=|MB |=210,即A 、B 、C 、D 到M 的距离相等, ∴A 、B 、C 、D 四点共圆.。

高中数学 错误解题分析 2-3-1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

高中数学 错误解题分析 2-3-1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

2.3 双曲线2.3.1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双基达标限时20分钟1.平面内有两个定点F1(-5,0)和F2(5,0),动点P满足|PF1|-|PF2|=6,则动点P的轨迹方程是( ).A.x216-y291(x≤-4) B.x29-y216=1(x≤-3)C.x216-y291(x≥4) D.x29-y216=1(x≥3)解析根据双曲线的定义可得.答案 D2.双曲线x210-y22=1的焦距为 ( ).A.3 2 B.4 2 C.3 3 D.4 3解析由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可知,a2=10,b2=2.于是有c2=a2+b2=12,则2c=4 3.故选D.答案 D3.已知双曲线的a=5,c=7,则该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 ).A.x225-y224=1B.y225-x224=1C.x225-y224=1或y225-x224=1D.x225-y224=0或y225-x224=0解析因为b2=c2-a2=49-25=24,且焦点位置不确定,所以所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x225-y224=1或y225-x224=1.答案 C4.若双曲线8kx 2-ky 2=8的一个焦点坐标是(0,3),则实数k 的值为________.解析 因为双曲线焦点在y 轴上,所以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y 2-8k -x 2-1k=1,所以k <0,又(0,3)是双曲线的一个焦点,则c =3,于是有-8k -1k=32=9,解得k =-1.答案 -1 5.已知P 是双曲线x 264-y 236=1上一点,F 1,F 2是双曲线的两个焦点,若|PF 1|=17,则|PF 2|的值为________.解析 由双曲线方程x 264-y 236=1知,a =8,b =6,则c =a 2+b 2=10.∵P 是双曲线上一点, ∴||PF 1|-|PF 2||=2a =16, 又|PF 1|=17,∴|PF 2|=1或|PF 2|=33. 又|PF 2|≥c -a =2, ∴|PF 2|=33. 答案 336.(1)求经过点P (-3,27)和Q (-62,-7)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2)已知双曲线与椭圆x 227+y 236=1有共同的焦点,且与椭圆相交,一个交点A 的纵坐标为4,求双曲线的方程.解 (1)设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nx 2+my 2=1(m ·n <0), 又双曲线经过点P (-3,27)和Q (-62,-7), 所以⎩⎪⎨⎪⎧28m +9n =1,49m +72n =1,解得⎩⎪⎨⎪⎧m =125,n =-175,所以所求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y 225-x 275=1.(2)因为椭圆x 227+y 236=1的焦点为(0,-3),(0,3),A 点的坐标为(±15,4),设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y 2a 2-x 2b 2=1(a >0,b >0),所以⎩⎪⎨⎪⎧a 2+b 2=9,16a 2-15b 2=1,解得⎩⎪⎨⎪⎧a 2=4,b 2=5,所以所求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y 24-x 25=1.综合提高(限时25分钟)7.已知方程(1+k )x 2-(1-k )y 2=1表示焦点在x 轴上的双曲线,则k 的取值范围为 ( ).A .-1<k <1B .k >1C .k <-1D .k >1或k <-1解析 由题意得⎩⎪⎨⎪⎧1+k >0,1-k >0,解得⎩⎪⎨⎪⎧k >-1,k <1,即-1<k <1. 答案 A8.已知双曲线C :x 29-y 216=1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 1、F 2,P 为C 右支上的一点,且|PF 2|=|F 1F 2|,则△PF 1F 2的面积等于 ( ). A .24 B .36 C .48 D .96解析 依题意得|PF 2|=|F 1F 2|=10,由双曲线的定义,得|PF 1|-|PF 2|=6,∴|PF 1|=16. ∴S △PF 1F 2=12×16×102-(162)2=48.故选C.答案 C9.双曲线 x 2m -y 2m -5=1的一个焦点到中心的距离为3,那么m =________.解析 (1)当焦点在x 轴上,有m >5, 则c 2=m +m -5=9, ∴m =7;(2)当焦点在y 轴上,有m <0, 则c 2=-m +5-m =9, ∴m =-2;综上述,m =7或m =-2. 答案 7或-210.已知椭圆x 24+y 2a 2=1与双曲线x 2a -y 22=1有相同的焦点,则实数a =________.解析 由双曲线x 2a -y 22=1可知a >0,且焦点在x 轴上.根据题意知4-a 2=a +2,即a 2+a -2=0,解得a =1或a =-2(舍去),故实数a =1.答案 111.已知方程kx 2+y 2=4,其中k ∈R ,试就k 的不同取值讨论方程所表示的曲线类型. 解 (1)当k =0时,方程变为y =±2,表示两条与x 轴平行的直线; (2)当k =1时,方程变为x 2+y 2=4表示圆心在原点,半径为2的圆; (3)当k <0时,方程变为y 24-x 2-4k=1,表示焦点在y 轴上的双曲线. (4)当0<k <1时,方程变为x 24k+y 24=1,表示焦点在x 轴上的椭圆;(5)当k >1时,方程变为x 24k+y 24=1,表示焦点在y 轴上的椭圆.12.(创新拓展)已知双曲线的方程为x 2-y 24=1,如图,点A 的坐标为(-5,0),B 是圆x 2+(y -5)2=1上的点,点M 在双曲线的右支上,求|MA |+|MB |的最小值.解 设点D 的坐标为(5,0),则点A ,D 是双曲线的焦点,由双曲线的定义,得|MA |-|MD |=2a =2. ∴|MA |+|MB |=2+|MB |+|MD |≥2+|BD |,又B 是圆x 2+(y -5)2=1上的点,圆的圆心为C (0,5), 半径为1,故|BD |≥|CD |-1=10-1,从而|MA |+|MB |≥+|BD |≥10+1,当点M ,B 在线段CD 上时取等号,即|MA |+|MB |的最小值为10+1.。

高中数学 错误解题分析 1-1-2,1-1-3 四种命题 四种命题间的相互关系

高中数学 错误解题分析 1-1-2,1-1-3 四种命题 四种命题间的相互关系

1.1.2 四种命题1.1.3 四种命题间的相互关系双基达标限时20分钟1.命题“若a∉A,则b∈B”的否命题是 ( ).A.若a∉A,则b∉B B.若a∈A,则b∉BC.若b∈B,则a∉A D.若b∉B,则a∉A解析注意“∈”与“∉”互为否定形式.答案 B2.命题“若A∩B=A,则A∪B=B”的逆否命题是 ( ).A.若A∪B=B,则A∩B=AB.若A∩B≠A,则A∪B≠BC.若A∪B≠B,则A∩B≠AD.若A∪B≠B,则A∩B=A解析注意“A∩B=A”的否定是“A∩B≠A”.答案 C3.命题“对于正数a,若a>1,则lg a>0”及其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四种命题中真命题的个数为( ).A.0 B.1 C.2 D.4解析原命题“对于正数a,若a>1,则lg a>0”是真命题;逆命题“对于正数a,若lg a>0,则a>1”是真命题;否命题“对于正数a,若a≤1,则lg a≤0”是真命题;逆否命题“对于正数a,若lg a≤0,则a≤1.”是真命题.答案 D4.“若x、y全为零,则xy=0”的否命题为__________.解析由于“全为零”的否定为“不全为零”,所以“若x、y全为零,则xy=0”的否命题为“若x、y不全为零,则xy≠0”.答案若x、y不全为零,则xy≠05.命题“当AB=AC时,△ABC是等腰三角形”与它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这四个命题中,真命题有______个.解析原命题为真命题,逆命题“当△ABC是等腰三角形时,AB=AC”为假命题,否命题“当AB≠AC时,△ABC不是等腰三角形”为假命题,逆否命题“当△ABC不是等腰三角形时,AB≠AC”为真命题.答案 26.将命题“正数a的平方大于零”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并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解原命题可以写成:若a是正数,则a的平方大于零;逆命题:若a的平方大于零,则a是正数;否命题:若a不是正数,则a的平方不大于零;逆否命题:若a的平方不大于零,则a不是正数.综合提高(限时25分钟)7.命题“若a>b,则ac2>bc2(a,b,c∈R)”与它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中,真命题的个数为 ( ).A.0 B.2 C.3 D.4解析原命题“若a>b,则ac2>bc2(a,b,c∈R)”为假命题,逆命题“若ac2>bc2,则a>b(a,b,c∈R)”为真命题,否命题“若a≤b,则ac2≤bc2,(a,b,c∈R)”为真命题,逆否命题“若ac2≤bc2,则a≤b(a,b,c∈R)”为假命题.答案 B8.若命题p的否命题是q,命题q的逆命题是r,则r是p的逆命题的( ).A.原命题 B.逆命题C.否命题 D.逆否命题解析设命题p为“若k,则s”;则其否命题q是“若綈k,则綈s”;则命题q的逆命题r是“若綈s,则綈k”,而p的逆命题为“若s,则k”,故r是p的逆命题的否命题.答案 C9.命题“正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的逆命题是________.解析将命题“正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改写为“若一个数是正数,则其绝对值等于它本身”,所以逆命题是“若一个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则这个数是正数”,即“绝对值等于它本身的数是正数”.答案绝对值等于它本身的数是正数10.已知原命题“两个无理数的积仍是无理数”,则:(1)逆命题是“乘积为无理数的两数都是无理数”;(2)否命题是“两个不都是无理数的积也不是无理数”;(3)逆否命题是“乘积不是无理数的两个数都不是无理数”;其中所有正确叙述的序号是________.解析 原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叙述正确.逆否命题应为“乘积不是无理数的两个数不 都是无理数”.答案 (1)(2)11.给出两个命题:命题甲:关于x 的不等式x 2+(a -1)x +a 2≤0的解集为∅;命题乙:函数y =(2a 2-a )x 为增函数.(1)甲、乙至少有一个是真命题;(2)甲、乙有且只有一个是真命题;分别求出符合(1)(2)的实数a 的取值范围.解 甲为真时,Δ=(a -1)2-4a 2<0,即A =⎩⎨⎧a ⎪⎪⎭⎬⎫a >13或a <-1; 乙为真时,2a 2-a >1即B =⎩⎨⎧a ⎪⎪⎭⎬⎫a >1或a <-12; (1)甲、乙至少有一个真命题时,应取A ,B 两集合的并集,这时的a 的取值范围是⎩⎨⎧a ⎪⎪⎭⎬⎫a >13或a <-12. (2)甲、乙有且只有一个真命题时,有两种情况:当甲真乙假时,13<a ≤1;当甲假乙真时, -1≤a <-12,所以甲、乙中有且只有一个真命题时,a 的取值范围为 ⎩⎨⎧a ⎪⎪⎭⎬⎫13<a ≤1或-1≤a <-12. 12.(创新拓展)求证:已知函数f (x )是(-∞,+∞)上的增函数,a ,b ∈R ,若f (a )+f (b )≥f (-a )+f (-b ),则a +b ≥0.证明 法一 原命题的逆否命题为“已知函数f (x )是(-∞,+∞)上的增函数,a ,b ∈R ,若a +b <0,则f (a )+f (b )<f (-a )+f (-b )”.若a +b <0,则a <-b ,b <-a ,又∵f (x )是(-∞,+∞)上的增函数,∴f (a )<f (-b ),f (b )<f (-a ),∴f (a )+f (b )<f (-a )+f (-b ).即原命题的逆否命题为真命题,∴原命题为真命题.法二 假设a +b <0,则a <-b ,b <-a ,又∵f (x )在(-∞,+∞)上是增函数,∴f(a)<f(-b),f(b)<f(-a),∴f(a)+f(b)<f(-a)+f(-b),这与已知f(a)+f(b)≥f(-a)+f(-b)相矛盾,因此假设不成立,故a+b≥0.。

高中数学 错误解题分析 2-1-2 求曲线的方程

高中数学 错误解题分析 2-1-2 求曲线的方程

2.1.2 求曲线的方程双基达标限时20分钟1.已知动点P到点(1,-2)的距离为3,则动点P的轨迹方程是( ).A.(x+1)2+(y-2)2=9B.(x-1)2+(y+2)2=9C.(x+1)2+(y-2)2=3D.(x-1)2+(y+2)2=3解析设P(x,y),由题设得(x-1)2+(y+2)2=3,∴(x-1)2+(y+2)2=9.答案 B2.已知等腰三角形ABC底边两端点是A(-3,0),B(3,0),顶点C的轨迹是( ).A.一条直线 B.一条直线去掉一点C.一个点 D.两个点解析注意当点C与A、B共线时,不符合题意,应去掉.答案 B3.已知两定点A(-2,0),B(1,0),如果动点P满足|PA|=2|PB|,则点P的轨迹所围成的图形的面积等于( ).A.π B.4πC.8π D.9π解析设P(x,y),由|PA|=2|PB|,得(x+2)2+y2=2(x-1)2+y2,整理得x2-4x+y2=0,即(x-2)2+y2=4.所以点P的轨迹是以(2,0)为圆心,以2为半径的圆,故S =4π.4.以(5,0)和(0,5)为端点的线段的方程是________.解析 由截距式可得直线为x 5+y 5=1⇒线段方程为x +y -5=0(0≤x ≤5). 答案 x +y -5=0(0≤x ≤5)5.已知A (-1,0),B (2,4),△ABC 的面积为10,则动点C 的轨迹方程是________. 解析 由两点式,得直线AB 的方程是y -04-0=x +12+1,即4x -3y +4=0,线段AB 的长度|AB | =(2+1)2+42=5.设C 的坐标为(x ,y ),则12×5×|4x -3y +4|5=10,即4x -3y -16=0或4x -3y +24=0.答案 4x -3y -16=0或4x -3y +24=0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点B 与点A (-1,1)关于原点O 对称,P 是动点,且直线AP与BP 的斜率之积等于-13.求动点P 的轨迹方程. 解 由点B 与点A (-1,1)关于原点对称,得点B 的坐标为(1,-1).设点P 的坐标为(x ,y ),由题意得y -1x +1·y +1x -1=-13,化简得x 2+3y 2=4,且x ≠±1.故动点P 的轨迹方程为x 2+3y 2=4(x ≠±1).综合提高(限时25分钟)7.已知A (1,0),B (-1,0),动点M 满足|MA |-|MB |=2,则点M 的轨迹方程是( ).A .y =0(-1≤x ≤1)B .y =0(x ≥1)C .y =0(x ≤-1)D .y =0(|x |≥1)解析 由题意可知,|AB |=2,则点M 的轨迹方程为射线y =0(x ≤-1).答案 C8.在△ABC 中,若B 、C 的坐标分别是(-2,0)、(2,0),中线AD 的长度是3,则A 点的轨迹方程是 ( ).A .x 2+y 2=3B .x 2+y 2=4C .x 2+y 2=9(y ≠0)D .x 2+y 2=9(x ≠0)解析 易知BC 中点D 即为原点O ,所以|OA |=3,所以点A 的轨迹是以原点为圆心,以3为半径的圆,又因△ABC 中,A 、B 、C 三点不共线,所以y ≠0.所以选C.9.到直线4x +3y -5=0的距离为1的点的轨迹方程为________.解析 可设动点坐标为(x ,y ),则|4x +3y -5|5=1, 即|4x +3y -5|=5.∴所求轨迹为4x +3y -10=0和4x +3y =0.答案 4x +3y -10=0和4x +3y =010.已知点A (0,-1),当点B 在曲线y =2x 2+1上运动时,线段AB 的中点M 的轨迹方程是________.解析 设点B (x 0,y 0),则y 0=2x 02+1.①设线段AB 中点为M (x ,y ), 则x =x 02,y =y 0-12. 即x 0=2x ,y 0=2y +1,代入①式,得2y +1=2·(2x )2+1.即y =4x 2为线段AB 中点的轨迹方程.答案 y =4x 211.已知B (-3,0)、C (3,0),△ABC 中BC 边上的高的长为3,求△ABC 的垂心H 的轨迹方程.解 设H 的坐标为(x ,y ),则A 点的坐标为(x ,3)或(x ,-3),当A 的坐标为(x ,3)时, ∵AB ⊥CH ,∴k AB ·k CH =-1,即3-0x -(-3)·y -0x -3=-1(x ≠±3). 化简,整理,得y =-13x 2+3(x ≠±3). x =±3,y =0时也适合此方程,所以方程y =-13x 2+3为所求轨迹方程.当A 的坐标为(x ,-3)时,同理可得H 的轨迹方程为y =13x 2-3. 总之,△ABC 的垂心H 的轨迹方程是y =-13x 2+3或y =13x 2-3. 12.(创新拓展)已知两点M (-1,0),N (1,0),动点P 使MP →·MN →,PM →·PN →,NM →·NP →成公差大于零的等差数列,求动点P 的轨迹方程.解 设动点P (x ,y ),由已知M (-1,0),N (1,0).∴MP →=(x +1,y ),MN →=(2,0),∴NM →=(-2,0),PM →=(-x -1,-y ),PN →=(1-x ,-y ).∴NP →=(x -1,y ).∴MP →·MN →=2(x +1),PM →·PN →=(-x -1)(1-x )+(-y )2=x 2+y 2-1. NM →·NP →=-2(x -1).依题意有:⎩⎪⎨⎪⎧2(x 2+y 2-1)=2(x +1)-2(x -1)-2(x -1)-2(x +1)>0 化简得:x 2+y 2=3且x <0.所以动点P 的轨迹方程是x 2+y 2=3(x <0).。

高中数学 错误解题分析 3-1-4 空间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标表示

高中数学 错误解题分析 3-1-4 空间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标表示

3.1.4 空间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标表示双基达标 限时20分钟1.对于空间中的三个向量a ,b ,2a -b .它们一定是( ).A .共面向量B .共线向量C .不共面向量D .以上均不对 答案 A2.若向量MA →,MB →,MC →的起点M 和终点A ,B ,C 互不重合且无三点共线,则能使向量MA →,MB →,MC →成为空间一组基底的关系是 ( ). A.OM →=13OA →+13OB →+13OC →B.MA →=MB →+MC →C.OM →=OA →+OB →+OC →D.MA →=2MB →-MC →解析 对于选项A ,由结论OM →=xOA →+yOB →+zOC →(x +y +z =1)⇒M ,A ,B ,C 四点共面 知,MA →,MB →,MC →共面;对于B ,D 选项,易知MA →,MB →,MC →共面,故只有选项C 中MA →,MB →,MC →不共面.答案 C3.已知A (3,4,5),B (0,2,1),O (0,0,0),若OC →=25AB →,则C 的坐标是 ( ).A.⎝⎛⎭⎫-65,-45,-85B.⎝⎛⎭⎫65,-45,-85C.⎝⎛⎭⎫-65,-45,85D.⎝⎛⎭⎫65,45,85 解析 设点C 坐标为(x ,y ,z ),则OC →=(x ,y ,z ).又AB →=(-3,-2,-4),OC →=25AB →,∴x =-65,y =-45,z =-85.答案 A4.设{i ,j ,k }是空间向量的一个单位正交基底,a =2i -4j +5k ,b =i +2j -3k ,则向量a ,b 的坐标分别为____________.解析 a ,b 的坐标即为i ,j ,k 前面的系数,故a 的坐标为(2,-4,5),b 的坐标为(1, 2,-3).答案 (2,-4,5) (1,2,-3)5.设命题p :{a ,b ,c }为空间的一个基底,命题q :a 、b 、c 是三个非零向量,则命题p 是q 的________条件.解析 {a ,b ,c }为空间的一个基底,则a ,b ,c 不共面,所以a ,b ,c 是三个非零向量, 但反之不成立,故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答案 充分不必要6.如图,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以底面正方形ABCD 的中心为坐标原点O ,分别以射线OB ,OC ,AA 1的指向为x 轴、y 轴、z 轴的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试写出正方体八个顶点的坐标.解 设i ,j ,k 分别是与x 轴、y 轴、z 轴的正方向方向相同的单位坐标向量.因为底面正方形的中心为O ,边长为2,所以OB = 2.由于点B 在x 轴的正半轴上,所以OB →=2i ,即点B 的坐标为(2,0,0). 同理可得C (0,2,0),D (-2,0,0),A (0,-2,0). 又OB 1→=OB →+BB 1→=2i +2k ,所以OB 1→=(2,0,2). 即点B 1的坐标为(2,0,2).同理可得C 1(0,2,2),D 1(-2,0,2),A 1(0,-2,2).综合提高(限时25分钟)7.已知空间四边形OABC ,M ,N 分别是OA ,BC 的中点,且OA →=a ,OB →=b ,OC →=c ,用a ,b ,c 表示向量MN →为 ( ).A.12a +12b +12B. 12a -12b +12c C .-12a +12b +12c D .-12a+12b -12c 解析 如图所示,连接ON ,AN ,则ON →=12(OB →+OC →)=12(b +c ),AN →=12(AC →+AB →)=12(OC →-2OA →+OB →) =12(-2a +b +c ) =-a +12b +12c ,所以MN →=12(ON →+AN →)=-12a +12b +12c .答案 C8.已知点A 在基底{a ,b ,c }下的坐标为(8,6,4),其中a =i +j ,b =j +k ,c =k +i ,则点A 在基底{i ,j ,k }下的坐标为( ).A .(12,14,10)B .(10,12,14)C .(14,10,12)D .(4,2,3) 解析 8a +6b +4c =8(i +j )+6(j +k )+4(k +i ) =12i +14j +10k∴点A 在{i ,j ,k }下的坐标为(12,14,10). 答案 A9.设a ,b ,c 是三个不共面的向量,现在从①a +b ;②a -b ;③a +c ;④b +c ;⑤a +b +c 中选出使其与a ,b 构成空间的一个基底,则可以选择的向量为________.解析 构成基底只要三向量不共面即可,这里只要含有向量c 即可,故③④⑤都是可以 选择的.答案 ③④⑤(答案不唯一,也可以有其它的选择)10.如图所示,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B ⊥AC ,D ,E 分别为AA 1,B 1C 的中点,若记AB →=a ,AC →=b ,AA →=c ,则DE →=________(用a ,b ,c 表示).解析 DE →=DA 1→+A 1E →22=12AA 1→+12(AB →+AC →-AA 1→) =12c +12(a +b -c ) =12a +12b. 答案12a +1211.如图所示,在平行六面体ABCD -A ′B ′C ′D ′中,AB →=a ,AD →=b ,AA ′=c ,P 是CA ′的中点,M 是CD ′的中点,N 是C ′D ′的中点,点Q 在CA ′上,且CQ ∶QA ′=4∶1,用基底{a ,b ,c }表示以下向量:(1)AP →;(2)AM →; (3)AN →;(4)AQ →. 解 连接AC ,AD ′.(1)AP →=12(AC →+AA ′→)=12(AB →+AD →+AA ′→) =12(a +b +c ). (2)AM →=12(AC →+AD ′→)=12(AB →+2AD →+AA ′→) =12(a +2b +c ). (3)AN →=12(AC ′→+AD ′→)=12[(AB →+AD →+AA ′→)+(AD →+AA ′→)] =12(AB →+2AD →+2AA ′→) =12a +b +c . (4)AQ →=AC →+CQ →5=15AC →+45AA ′→ =15AB →+15AD →+45AA ′→ =15a +15b +45. 12.(创新拓展)已知{i ,j ,k }是空间的一个基底设a 1=2i -j +k ,a 2=i +3j -2k ,a 3=-2i +j -3k ,a 4=3i +2j +5k .试问是否存在实数λ,μ,υ,使a 4=λa 1+μa 2+υa 3成立?如果存在,求出λ,μ,υ的值,如果不存在,请给出证明.解 假设存在实数λ,μ,υ使a 4=λa 1+μa 2+υa 3成立,则有3i +2j +5k =λ(2i -j +k )+μ(i +3j -2k )+υ(-2i +j -3k )=(2λ+μ-2υ)i +(-λ+3μ+υ)j +(λ-2μ-3υ)k ∵{i ,j ,k }是一组基底, ∴i ,j ,k 不共面,∴⎩⎪⎨⎪⎧2λ+μ-2υ=3,-λ+3μ+υ=2,λ-2μ-3υ=5,解之得⎩⎪⎨⎪⎧λ=-2,μ=1,υ=-3, 故存在λ=-2,μ=1,υ=-3使结论成立.。

高中数学 错误解题分析 3-1-3 空间向量的数量积运算

高中数学 错误解题分析 3-1-3 空间向量的数量积运算

3.1.3 空间向量的数量积运算双基达标 限时20分钟1.对于向量a 、b 、c 和实数λ,下列命题中的真命题是( ).A .若a ²b =0,则a =0或b =0B .若λa =0,则λ=0或a =0C .若a 2=b 2,则a =b 或a =-b D .若a ²b =a ²c ,则b =c解析 对于A ,可举反例:当a ⊥b 时,a ²b =0; 对于C ,a 2=b 2,只能推得|a |=|b |,而不能推出a =±b ; 对于D ,a ²b =a ²c 可以移项整理推得a ⊥(b -c ). 答案 B2.如图,已知空间四边形每条边和对角线长都等于a ,点E 、F 、G 分别是AB 、AD 、DC 的中点,则下列向量的数量积等于a 2的是 ( ). A .2BA →²AC → B .2AD →²DB → C .2FG →²AC → D .2EF →²CB →解析 2BA →²AC →=-a 2,故A 错;2AD →²DB →=-a 2,故B 错; 2EF →²CB →=-12a 2,故D 错,只有C 正确.答案 C3.空间四边形OABC 中,OB =OC ,∠AOB =∠AOC =π3,则cos 〈OA →,BC →〉的值为 ( ).A.12B.22 C .-12 D .0 解析 因为OA →²BC →=OA →²(OC →-OB →)=OA →²OC →-OA →²OB →=|OA →||OC →|cos 〈OA →,OC →〉- |OA →||OB →|cos 〈OA →,OB →〉,又因为〈OA →,OC →〉=〈OA →,OB →〉=π3, |OB →|=|OC →|,所以OA →²BC →=0,所以OA →⊥BC →,所以cos 〈OA →,BC →〉=0. 答案 D4.已知a ,b 是空间两个向量,若|a |=2,|b |=2,|a -b |=7,则cos 〈a ,b 〉=________. 解析 将|a -b |=7化为(a -b )2=7,求得a ²b =12,再由a ²b =|a ||b |cos 〈a ,b 〉求得cos 〈a ,b 〉=18.答案185.已知空间向量a ,b ,c 满足a +b +c =0,|a |=3,|b |=1,|c |=4,则a²b +b²c +c²a 的值为________.解析 ∵a +b +c =0,∴(a +b +c )2=0,∴a 2+b 2+c 2+2(a²b +b²c +c²a )=0, ∴a²b +b²c +c²a =-32+12+422=-13.答案 -136.已知长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AB =AA 1=2,AD =4,E 为侧面AA 1B 1B 的中心,F 为A 1D 1的中点.求下列向量的数量积: (1)BC →²ED 1→;(2)BF →²AB 1→解 如图所示,设AB →=a ,AD →=b ,AA 1→=c ,则|a|=|c|=2,|b|=4,a²b =b ²c =c²a =0. (1)BC →²ED 1→=BC →²(EA 1→+A 1D 1→)=b ²[12(c -a )+b ]=|b |2=42=16.(2)BF →²AB 1→=(BA 1→+A 1F →)²(AB →+AA 1→)=(c -a +12b )²(a +c )=|c |2-|a |2=22-22=0.综合提高(限时25分钟)7.已知在平行六面体ABCD -A 1B 1C 1D 1中,同一顶点为端点的三条棱长都等于1,且彼此的夹角都是60°,则此平行六面体的对角线AC 1的长为 ( ). A. 3 B .2 C. 5 D. 6解析:∵AC 1→=AB →+AD →+AA 1→∴AC 1→2=(AB →+AD →+AA 1→)2=AB →2+AD →2+AA 1→2+2AB →²AD →+2AB →²AA 1→+2AD →²AA 1→=1+1 +1+2(cos 60°+cos 60°+cos 60°)=6,∴|AC 1→|= 6. 答案:D8.已知a ,b 是异面直线,A 、B ∈a ,C 、D ∈b ,AC ⊥b ,BD ⊥b ,且AB =2,CD =1,则a 与b 所成的角是 ( ). A .30° B .45° C .60° D .90°解析 ∵AB →²CD →=(AC →+CD →+DB →)²CD →=AC →²CD →+|CD →|2+DB →²CD →=|CD →|2=1,∴cos 〈AB →,CD →〉=AB →²CD →|AB →||CD →|=12,∴a 与b 的夹角为60°. 答案 C9.已知|a |=32,|b |=4,m =a +b ,n =a +λb ,〈a ,b 〉=135°,m ⊥n ,则λ=________. 解析 由m ⊥n ,得(a +b )²(a +λb )=0,∴a 2+(1+λ)a ²b +λb 2=0,∴18+(λ+1)³32³4cos 135°+16λ=0,即4λ+6=0,∴λ=-32.答案 -3210.如图,已知正三棱柱ABC -A 1B 1C 1的各条棱长都相等,M 是侧棱CC 1的中点,则异面直线AB 1和BM 所成的角的大小是______.解析 不妨设棱长为2,则AB 1→=BB 1→-BA →,BM →=BC →+12BB 1→,cos 〈AB 1→,BM →〉=(BB 1→-BA →)²(BC →+12BB 1→)22³5=0-2+2-022³5=0,故填90°. 答案 90°11.如图所示,已知△ADB 和△ADC 都是以D 为直角顶点的直角三角形,且AD =BD =CD ,∠BAC =60°. 求证:BD ⊥平面ADC .证明 不妨设AD =BD =CD =1,则AB =AC = 2.BD →²AC →=(AD →-AB →)²AC →=AD →²AC →-AB →²AC →,由于AD →²AC →=AD →²(AD →+DC →)=AD →²AD →=1,AB →²AC →=|AB →|²|AC →|cos 60°=2³2³ 12=1.∴BD →²AC →=0,即BD ⊥AC ,又已知BD ⊥AD ,AD ∩AC =A ,∴BD ⊥平面ADC . 12.(创新拓展)如图,正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底面边长为 2.(1)设侧棱长为1,求证:AB 1⊥BC 1; (2)设AB 1与BC 1的夹角为π3,求侧棱的长.(1)证明 AB 1→=AB →+BB 1→,BC 1→=BB 1→+BC →. ∵BB 1⊥平面ABC ,∴BB 1→²AB →=0,BB 1→²BC →=0.又△ABC 为正三角形,∴〈AB →²BC →〉=π-〈BA →²BC →〉=π-π3=2π3. ∵AB 1→²BC 1→=(AB →+BB 1→)²(BB 1→+BC →) =AB →²BB 1→+AB →²BC →+BB 1→2+BB 1→²BC →=|AB →|²|BC →|²cos 〈AB →,BC →〉+BB 1→2=-1+1=0, ∴AB 1⊥BC 1.(2)解 结合(1)知AB 1→²BC 1→=|AB →|²|BC →|²cos 〈AB →,BC →〉+BB 1→2=BB 1→2-1. 又|AB 1→|=(AB ―→+BB 1―→ )2=2+BB 1―→2=|BC 1→|.∴cos 〈AB 1→,BC 1→〉=BB 1→2-12+BB 1→2=12,∴|BB 1→|=2,即侧棱长为2.。

高中数学 错误解题分析 2-2-2第1课时 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

高中数学 错误解题分析 2-2-2第1课时 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

2.2.2 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 第1课时 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双基达标 限时20分钟1.已知椭圆以两条坐标轴为对称轴,一个顶点是(0,13),另一个顶点是(-10,0),则焦点坐标为( ).A .(±13,0)B .(0,±10)C .(0,±13)D .(0,±69)解析 由题意知椭圆焦点在y 轴上,且a =13,b =10,则c =a 2-b 2=69,故焦点坐 标为(0,±69). 答案 D 2.椭圆x 2+4y 2=1的离心率为( ). A.32 B.34 C.22 D.23解析 将椭圆方程x 2+4y 2=1化为标准方程x 2+y 14=1,则a 2=1,b 2=14,即a =1,c =a 2-b 2=32,故离心率e =c a =32. 答案 A3.已知椭圆C 的左、右焦点坐标分别是(-2,0),(2,0),离心率是63,则椭圆C 的方程为( ).A.x 23+y 2=1 B .x 2+y 23=1 C.x 23+y 22=1 D.x 22+y 23=1 解析 因为c a =63,且c =2,所以a =3,b =a 2-c 2=1.所以椭圆C 的方程为x 23+y2=1. 答案 A4.已知椭圆的短轴长等于2,长轴端点与短轴端点间的距离等于5,则此椭圆的标准方程是________.解析 设椭圆的长半轴长为a ,短半轴长为b ,焦距为2c ,则b =1,a 2+b 2=(5)2,即a 2=4.所以椭圆的标准方程是x 24+y 2=1或y 24+x 2=1.答案x 24y 2=1或y 24+x 2=15.已知椭圆x 2k +8+y 29=1的离心率为12,则k 的值为________. 解析 当k +8>9时,e 2=c 2a 2=k +8-9k +8=14,k =4;当k +8<9时,e 2=c 2a 2=9-k -89=14,k =-54答案 4或-546.求椭圆x 24y 2=1的长轴和短轴的长、离心率、焦点和顶点的坐标.解 已知方程为x 24+y 21=1,所以,a =2,b =1,c =4-1=3,因此,椭圆的长轴的长和短轴的长分别为2a =4,2b =2, 离心率e =c a =32,两个焦点分别为F 1(-3,0),F 2(3,0), 椭圆的四个顶点是A 1(-2,0),A 2(2,0),B 1(0,-1),B 2(0,1).综合提高(限时25分钟)7.已知椭圆x 2+my 2=1的焦点在y 轴上,且长轴长是短轴长的2倍,则m = ( ). A.14 B.12 C .2 D .4 解析 将椭圆方程化为标准方程为x 2+y 21m=1,∵焦点在y 轴上, ∴1m>1,∴0<m <1.由方程得a =1m,b =1.∵a =2b ,∴m =14.答案 A8.过椭圆x 2a 2+y 2b21(a >b >0)的左焦点F 1作x 轴的垂线交椭圆于点P ,F 2为右焦点,若∠F 1PF 2=60°,则椭圆的离心率为 ( ). A.52 B.33 C.12 D.13解析 记|F 1F 2|=2c ,则由题设条件,知|PF 1|=2c 3,|PF 2|=4c 3,则椭圆的离心率e =2c2a =|F 1F 2||PF 1|+|PF 2|=2c 2c 3+4c 3=33,故选B.答案 B9.已知椭圆G 的中心在坐标原点,长轴在x 轴上,离心率为32,且G 上一点到G 的两个焦点的距离之和为12,则椭圆G 的方程为________.解析 依题意设椭圆G 的方程为x 2a 2+y 2b2=1(a >b >0),∵椭圆上一点到其两个焦点的距离之和为12. ∴2a =12,即a =6. ∵椭圆的离心率为32, ∴e =c a =a 2-b 2a =32,∴36-b 26=32,∴b 2=9.∴椭圆G 的方程为x 236+y 29=1.答案x 236+y 29=1 10.已知中心在原点,对称轴为坐标轴,长半轴长与短半轴长的和为92,离心率为35的椭圆的标准方程为________.解析 由题意知⎩⎪⎨⎪⎧a +b =92,c a =35,a 2=b 2+c 2,解得⎩⎨⎧a =52,b =4 2.但焦点位置不确定. 答案x 250+y 232=1或x 232+y 250=111.已知椭圆长轴长是短轴长的2倍,且过点A (2,-6).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解 法一 依题意a =2b .(1)当椭圆焦点在x 轴上时,设椭圆方程为x 24b 2+y 2b2=1.代入点A (2,-6)坐标,得44b 2+36b 2=1,解得b 2=37,∴a 2=4b 2=4³37=148, ∴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 2148+y 237=1.(2)当焦点在y 轴上时,设椭圆方程为y 24b 2+x 2b2=1.代入点A (2,-6)坐标得364b 2+4b 2=1,∴b 2=13,∴a 2=52.∴椭圆的标准方程为y 252+x 213=1.综上所述,所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 2148+y 2371或y 252+x 213=1.法二 设椭圆方程为x 2m +y 2n=1(m >0,n >0,m ≠n ),由已知椭圆过点A (2,-6),所以有4m +36n=1.①由题设知a =2b ,∴m =2n ,② 或n =2m ,③由①②可解得n =37,∴m =148. 由①③可解得 m =13,∴n =52. 所以所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 2148+y 237=1或x 213+y 252=1. 12.(创新拓展)已知椭圆E 的中心在坐标原点O ,两个焦点分别为A (-1,0),B (1,0),一个顶点为H (2,0). (1)求椭圆E 的标准方程;(2)对于x 轴上的点P (t ,0),椭圆E 上存在点M ,使得MP ⊥MH ,求实数t 的取值范围. 解 (1)由题意可得,c =1,a =2,∴b = 3. ∴所求椭圆E 的标准方程为x 24+y 23=1.(2)设M (x 0,y 0)(x 0≠±2),则x 024+y 023=1.①MP →=(t -x 0,-y 0),MH →=(2-x 0,-y 0),由MP ⊥MH 可得MP →²MH →=0, 即(t -x 0)(2-x 0)+y 02=0.②由①②消去y 0,整理得t (2-x 0)=-14x 02+2x 0-3.∵x 0≠2,∴t =14x 0-32.∵-2<x 0<2, ∴-2<t <-1.∴实数t 的取值范围为(-2,-1).。

高中数学 错误解题分析 3-2第4课时 空间向量与空间距离(选学)

高中数学 错误解题分析 3-2第4课时 空间向量与空间距离(选学)

第4课时 空间向量与空间距离(选学)双基达标 限时20分钟1.若O 为坐标原点,OA →=(1,1,-2),OB →=(3,2,8),OC →=(0,1,0),则线段AB 的中点P 到点C 的距离为 ( ). A.1652 B .214 C.53 D.532解析 由题意OP →=12(OA →+OB →)=(2,32,3),PC →=OC →-OP →=(-2,-12,-3),|PC →|=4+14+9=532.答案 D2.已知平面α的一个法向量n =(-2,-2,1),点A (-1,3,0)在a 内,则P (-2,1,4)到α的距离为( ).A .10B .3 C.83 D.103解析 设点P 到α的距离为h , 则h =|PA →·n ||n |=103答案 D3.长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AB =BC =a ,AA 1=2a ,则D 1到直线AC 的距离为 ( ). A.3a B.3a 2 C.22a 3 D.32a2解析 连结BD ,AC 交于点O , 则D 1O =(2a )2+(22a )2=322a 为所求. 答案 D4.二面角α­l ­β的平面角为60°,A 、B ∈l ,AC ⊂α,BD ⊂β,AC ⊥l ,BD ⊥l ,若AB =AC =BD =1,则CD 的长为________.解析 ∵CD →=CA →+AB →+BD →,AC ⊥l ,BD ⊥l ,A ,B ∈l . ∴CA →·AB →=0,AB →·BD →=0,∴|CD →|=CA ―→2+AB ―→2+BD ―→2+2CA ―→·BD ―→ =3-2×12= 2.答案25.正方形ABCD 与ABEF 边长都为a ,若二面角E ­ AB ­ C 的大小为30°,则EF 到平面ABCD 的距离为________.解析 直线EF 到平面ABCD 的距离即为点E 到平面ABCD 的距离, ∴d =a2.答案a26.已知直线l 过点A (1,-1,2),和l 垂直的一个向量为n =(-3,0,4),求P (3,5,0)到l 的距离.解 ∵PA →=(-2,-6,2).∴PA →·n =(-2,-6,2)·(-3,0,4)=14, |n |=32+42=5.∴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为|PA →·n ||n |=145.综合提高(限时25分钟)7.如图,正方体ABCD -A1B 1C 1D 1的棱长为1,O 是底面A 1B 1C 1D 1的中心,则O 到平面ABC 1D 1的距离是 ( ). A.12 B.24 C.22 D.32解析 以D 为坐标原点,以DA ,DC ,DD 1所在直线分别为x ,y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 标系,则有D 1(0,0,1),D (0,0,0),A (1,0,0),B (1,1,0),A 1(1,0,1),C 1(0,1,1).因O 为A 1C 1的中点,所以O (12,12,1),C 1O →=(12,-12,0),设平面ABC 1D 1的法向量为n =(x ,y ,z ),则有 ⎩⎪⎨⎪⎧n ·AD 1→=0,n ·AB →=0,即⎩⎪⎨⎪⎧-x +z =0,y =0, 取n =(1,0,1)∴O 到平面ABC 1D 1的距离为:d =|C 1O →·n ||n |=122=24. 答案 B8.在长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底面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高为4,则点A 1到截面AB 1D 1的距离为 ( ). A.83 B.38 C.4334 解析 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 -xyz ,则A (2,0,0),A 1(2,0,4),B 1(2,2,4),D 1(0,0,4),∴D 1B 1→=(2,2,0),D 1A →=(2,0,-4),AA 1→=(0,0,4), 设n =(x ,y ,z )是平面AB 1D 1的法向量,则n ⊥D 1B 1→,n ⊥D 1A →, ∴⎩⎪⎨⎪⎧n ·D 1B 1→=0,n ·D 1A →=0,即⎩⎪⎨⎪⎧2x +2y =0,2x -4z =0,令z =1,则平面AB 1D 1的一个法向量为n =(2,-2,1). 由AA 1→在n 上的投影可得A 1到平面AB 1D 1的距离为d =|AA 1→·n ||n |=43.答案 C9.直角△ABC 的两条直角边BC =3,AC =4,PC ⊥平面ABC ,PC =95,则点P 到斜边AB 的距离是________.解析 以C 为坐标原点,CA 、CB 、CP 为x 轴、y 轴、z 轴 建立如下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A (4,0,0),B (0,3,0),P (0,0,95),所以AB →=(-4,3,0), AP →=(-4,0,95),所以AP →在AB 上的投影长为 |AP →·AB →||AB →|=165, 所以P 到AB 的距离为d =|AP |2-(165)2=16+8125-25625=3. 答案 310.已知长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AB =6,BC =4,BB 1=3,则点B 1到平面A 1BC 1的距离为______. 解析 如图所示,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 1(4,0,3),B 1(4,6,3),B (4,6,0),C 1(0,6,3),A 1C 1→=(-4,6,0),A 1B →=(0,6,-3), BC 1→=(-4,0,3),A 1B 1→=(0,6,0),设平面A 1BC 1的法向量为n =(x ,y ,z ), 由⎩⎪⎨⎪⎧n ·A 1C 1→=0,n ·A 1B →=0,解得n =(1,23,43).∴d =|A 1B 1→·n ||n |=122929.答案122929 11.已知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1,PD ⊥平面ABCD ,且PD =1,E ,F 分别为AB ,BC 的中点. (1)求点D 到平面PEF 的距离; (2)求直线AC 到平面PEF 的距离.解 (1)建立以D 为坐标原点,DA ,DC ,DP 分别为x 轴,y 轴,z 轴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则P (0,0,1),A (1,0,0),C (0,1,0),E (1,12,0),F (12,1,0),EF →=(-12,12,0),PE →=(1,12,-1),设平面PEF 的法向量n =(x ,y ,z ),则n ·EF →=0,且n ·PE →=0,所以⎩⎪⎨⎪⎧-12x +12y =0,x +12-z =0.令x =2,则y =2,,z =3,所以n =(2,2,3), 所以点D 到平面PEF 的距离为 d =|DE →·n ||n |=|2+1|4+4+9=31717,因此,点D 到平面PEF 的距离为31717.(2)因为AE →=(0,12,0),所以点A 到平面PEF 的距离为d =|AE →·n ||n |=117=1717,所以AC 到平面PEF 的距离为1717. 12.(创新拓展)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4,M 、N 、E 、F 分别为A 1D 1、A 1B 1、C 1D 1、B 1C 1的中点,求平面AMN 与平面EFBD间的距离.解 如图所示,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 ­xyz ,则A (4,0,0),M (2,0,4),D (0,0,0),B (4,4,0), E (0,2,4),F (2,4,4),N (4,2,4),从而EF →=(2,2,0),MN →=(2,2,0), AM →=(-2,0,4),BF →=(-2,0,4),∴EF →=MN →,AM →=BF →,∴EF ∥MN ,AM ∥EF ,EF ∩BF =F ,MN ∩AM =M . ∴平面AMN ∥平面EFBD .设n =(x ,y ,z )是平面AMN 的法向量, 从而⎩⎪⎨⎪⎧n ·MN →=2x +2y =0,n ·AM →=-2x +4z =0,解得⎩⎪⎨⎪⎧x =2z ,y =-2z .取z =1,得n =(2,-2,1),由于AB →=(0,4,0),所以AB →在n 上的投影为n ·AB →|n |=-84+4+1=-83.∴两平行平面间的距离d =|n ·AB →||n |=83。

2019-2020年高中数学 1.4逻辑联结词“且,或,非”二教案 北师大选修1-1

2019-2020年高中数学 1.4逻辑联结词“且,或,非”二教案 北师大选修1-1

2019-2020年高中数学 1.4逻辑联结词“且,或,非”二教案北师大选修1-1教学过程:学生探究过程:1、引入在当今社会中,人们从事任何工作、学习,都离不开逻辑.具有一定逻辑知识是构成一个公民的文化素质的重要方面.数学的特点是逻辑性强,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所学的数学比初中更强调逻辑性.如果不学习一定的逻辑知识,将会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经常犯逻辑性的错误.其实,同学们在初中已经开始接触一些简易逻辑的知识.在数学中,有时会使用一些联结词,如“且”“或”“非”。

在生活用语中,我们也使用这些联结词,但表达的含义和用法与数学中的含义和用法不尽相同。

下面介绍数学中使用联结词“且”“或”“非”联结命题时的含义和用法。

为叙述简便,今后常用小写字母p,q,r,s,…表示命题。

(注意与上节学习命题的条件p与结论q的区别)2、思考、分析问题1:下列各组命题中,三个命题间有什么关系?(1)①12能被3整除;②12能被4整除;③12能被3整除且能被4整除。

(2)①27是7的倍数;②27是9的倍数;③27是7的倍数或是9的倍数。

学生很容易看到,在第(1)组命题中,命题③是由命题①②使用联结词“且”联结得到的新命题,在第(2)组命题中,命题③是由命题①②使用联结词“或”联结得到的新命题,。

问题2:以前我们有没有学习过象这样用联结词“且”或“或”联结的命题呢?你能否举一些例子?例如:命题p:菱形的对角线相等且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命题q:三条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或两个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3、归纳定义一般地,用联结词“且”把命题p和命题q联结起来,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q,读作“p且q”。

一般地,用联结词“或”把命题p和命题q联结起来,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q,读作“p或q”。

一般地,对一个命题p全盘否定,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读作“非p”或“p的否定”。

命题“p∧q”与命题“p∨q”即,命题“p且q”与命题“p或q”中的“且”字与“或”字与下面两个命题中的“且”字与“或”字的含义相同吗?(1)若x∈A且x∈B,则x∈A∩B。

高中数学 错误解题分析 3-1-5 空间向量运算的坐标表示

高中数学 错误解题分析 3-1-5 空间向量运算的坐标表示

3.1.5 空间向量运算的坐标表示双基达标 限时20分钟1.已知a =(2,-3,1),则下列向量中与a 平行的是( ).A .(1,1,1)B .(-2,-3,5)C .(2,-3,5)D .(-4,6,-2)解析 若b =(-4,6,-2),则b =-2(2,-3,1)=-2a ,所以a∥b . 答案 D2.已知a =(1,5,-2),b =(m ,2,m +2),若a⊥b ,则m 的值为 ( ). A .0 B .6 C .-6 D .±6 解析 ∵a⊥b ,∴1³m +5³2-2(m +2)=0,解得m =6. 答案 B3.若a =(1,λ,2),b =(2,-1,2),且a 与b 的夹角的余弦为89,则λ=( ).A .2B .-2C .-2或255 D .2或-255解析 因为a²b =1³2+λ³(-1)+2³2=6-λ,又因为a²b =|a||b|²cos 〈a ,b 〉=5+λ2²9²89=835+λ2,所以835+λ2=6-λ,解得λ=-2或255.答案 C4.已知向量a =(-1,0,1),b =(1,2,3),k ∈R ,若k a -b 与b 垂直,则k =________. 解析 因为(k a -b )⊥b ,所以(k a -b )²b =0, 所以k a²b -|b|2=0,所以k (-1³1+0³2+1³3)-(12+22+32)2=0,解得k =7. 答案 75.已知点A (-1,3,1),B (-1,3,4),D (1,1,1),若AP →=2PB →,则|PD →|的值是______. 解析 设点P (x ,y ,z ),则由AP →=2PB →,得(x +1,y -3,z -1)=2(-1-x ,3-y ,4-z ),则⎩⎪⎨⎪⎧x +1=-2-2x ,y -3=6-2y ,z -1=8-2z ,解得⎩⎪⎨⎪⎧x =-1,y =3,z =3,即P (-1,3,3), 则|PD →|=(-1-1)2+(3-1)2+(3-1)2=12=2 3. 答案 2 36.已知a =(1,-2,4),b =(1,0,3),c =(0,0,2).求 (1)a²(b +c );(2)4a -b +2c. 解 (1)∵b +c =(1,0,5),∴a ²(b +c )=1³1+(-2)³0+4³5=21.(2)4a -b +2c =(4,-8,16)-(1,0,3)+(0,0,4) =(3,-8,17).综合提高(限时25分钟)7.若A (3cos α,3sin α,1),B (2cos θ,2sin θ,1),则|AB →|的取值范围是 ( ).A .[0,5]B .[1,5]C .(1,5)D .(0,5) 解析 |AB →|=(2cos θ-3cos α)2+(2sin θ-3sin α)2+(1-1)2 =13-12cos (α-θ),∵-1≤cos(α-θ)≤1,∴1≤|AB →|≤5. 答案 B8.已知AB →=(1,5,-2),BC →=(3,1,z ),若AB →⊥BC →,BP →=(x -1,y ,-3),且BP ⊥平面ABC ,则BP →等于 ( ).A .(407,157,-3) B .(337,157,-3) C .(-407,-157,-3) D .(337,-157,-3) 解析 因为AB →⊥BC →,所以AB →²BC →=0, 即1³3+5³1+(-2)z =0,所以z =4. 因为BP ⊥平面ABC , 所以BP →⊥AB →,且BP →⊥BC →,即1³(x -1)+5y +(-2)³(-3)=0, 且3(x -1)+y +(-3)³4=0. 解得x =407,y =-157,于是BP →=(337,-157,-3). 答案 D9.已知点A (λ+1,μ-1,3),B (2λ,μ,λ-2μ),C (λ+3,μ-3,9)三点共线,则实数λ+μ=________.解析 因为AB →=(λ-1,1,λ-2μ-3),AC →=(2,-2,6),若A ,B ,C 三点共线,则AB →∥AC →,即λ-12=-12=λ-2μ-36,解得λ=0,μ=0,所以λ+μ=0. 答案 010.已知空间三点A (1,1,1),B (-1,0,4),C (2,-2,3),则AB →与CA →的夹角θ的大小是________.解析 ∵AB →=(-2,-1,3),CA →=(-1,3,-2),∴cos 〈AB →,CA →〉=AB →²CA →|AB →||CA →|=(-2)³(-1)+(-1)³3+3³(-2)14³14=-714=-12, 又0°≤〈AB →,CA →〉≤180°,∴θ=〈AB →,CA →〉=120°. 答案 120°11.已知△ABC 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 (1,2,3),B (2,-1,5),C (3,2,-5). (1)求△ABC 的面积; (2)求△ABC 中AB 边上的高.解 (1)由已知得AB →=(1,-3,2),AC →=(2,0,-8), ∴|AB →|=1+9+4=14,|AC →|=4+0+64=217,AB →²AC →=1³2+(-3)³0+2³(-8)=-14, cos 〈AB →,AC →〉=AB →²AC →|AB →|²|AC →|=-1414³217=-14217,sin 〈AB →,AC →〉=1-1468=2734. ∴S △ABC =12AB →|²|AC →|²sin 〈AB →,AC →〉=12³14³217³2734=321. (2)设AB 边上的高为CD ,则|CD →|=2S △ABC|AB →|=3 6.12.(创新拓展)在正方体AC 1中,已知E 、F 、G 、H 分别是CC 1、BC 、CD 和A 1C 1的中点. 证明:(1)AB 1∥GE ,AB 1⊥EH ; (2)A 1G ⊥平面EFD .证明 如图,以A 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正方体棱长为1,则A (0,0,0)、B (1,0,0)、C (1,1,0),D (0,1,0)、A 1(0,0,1)、B 1(1,0,1)、C 1(1,1,1)、D 1(0,1,1),由中点性质得E (1,1,12)、F (1,12,0),G (12,1,0)、H (12,12,1).(1)则AB 1→=(1,0,1),GE →=(12,0,12),EH →=(-12,-12,12)∵AB 1→=2GE →,AB 1→²EH →=1³(-12)+1³12=0,∴AB 1→∥GE →,AB 1→⊥EH →. 即AB 1∥GE ,AB 1⊥EH .(2)∵A 1G →=(12,1,-1),DF →=(1,-120),DE →=(1,0,12),∴A 1G →²DF →=12-12+0=0,A 1G →²DE →=12+0-12=0,∴A 1G ⊥DF ,A 1G ⊥DE .又DF ∩DE =D ,∴A 1G ⊥平面EFD .。

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2021年整理)

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2021年整理)

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word版可编辑修改)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数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对于所有的高中生来说,要学好这门学科,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大多数高中生对数学的印象就是枯燥、乏味、没有兴趣。

但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又不得不学。

“怎样才能学好数学?”成了学子们问得最多的问题。

而怎样回答这个问题便成了教师们的难题。

很多人便单纯的认为要学好数学就是要多做题,见的题多了,做的题多了,自然就熟练了,成绩就提高了!于是,“题海战术”便受到很多教育工作者的青睐.熟话说,“熟能生巧”,当然,多做体肯定对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有一定的好处。

但长期这样,只会使数学越来越枯燥,让学生越来越厌烦,于是出现厌学、抄作业等现象。

众所周知,数学题是做不完的。

我认为要使学生学好数学,还是要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上下工夫。

要利用书本上有限的例题和习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利用一切有用条件,进行对比、联想,采取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的形式进行教学。

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探索性、灵活性、独创性无疑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另外,能力提高的过程中,学生的成就感自然增强,并且在不断的变化和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中,兴趣油然而生.对于传统的数学教学来说,教学过程的重点不外乎为:讲解定义推导公式,例题演练,练习,及习题的安排。

高中数学 错误解题分析 1-2-1,1-2-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高中数学 错误解题分析 1-2-1,1-2-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2.1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2.2 充要条件双基达标限时20分钟1.“x2>2 012”是“x2>2 011”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解析由于“x2>2 012”时,一定有“x2>2 011”,反之不成立,所以“x2>2 012”是“x2>2 011”的充分不必要条件.答案 A2.“|x|=|y|”是“x=y”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解析因|x|=|y|⇒x=y或x=-y,但x=y⇒|x|=|y|.答案 B3.函数f(x)=x2+mx+1的图象关于直线x=1对称的充要条件是( ).A.m=-2 B.m=2 C.m=-1 D.m=1解析当m=-2时,f(x)=x2-2x+1,其图象关于直线x=1对称,反之也成立,所以f(x)=x2+mx+1的图象关于直线x=1对称的充要条件是m=-2.答案 A4.给定空间中直线l及平面α,条件“直线l与平面α内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是“直线l与平面α垂直”的______条件.解析“直线l与平面α内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直线l与平面α垂直”.答案充要条件5.下列不等式:①x<1;②0<x<1;③-1<x<0;④-1<x<1.其中,可以为x2<1的一个充分条件的所有序号为________.解析由于x2<1即-1<x<1,①显然不能使-1<x<1一定成立,②③④满足题意.答案②③④6.判断p:|x-2|≤5是q:x≥-1或x≤5的什么条件,说明理由.解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p:|x-2|≤5的解集为P={x|-3≤x≤7};q:x≥-1或x≤5就是实数集R.∴P⊆R,也就是p⇒q,q p,故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综合提高(限时25分钟)7.在△ABC中,“sin 2A=32”是“A=30°”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解析若A=30°,显然有sin 2A=32sin 2A=32时,在△ABC中,有2A=60°或2A=120°,即不一定有A=30°,故“sin 2A=32”是“A=30°”的必要不充分条件.答案 B8.在下列3个结论中,正确的有( ).①x2>4是x3<-8的必要不充分条件;②在△ABC中,AB2+AC2=BC2是△ABC为直角三角形的充要条件;③若a,b∈R,则“a2+b2≠0”是“a,b不全为0”的充要条件.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解析对于结论①,由x3<-8⇒x<-2⇒x2>4,但是x2>4⇒x>2或x<-2⇒x3>8或x3<-8,不一定有x3<-8,故①正确;对于结论②,当B=90°或C=90°时不能推出AB2+AC2 =BC2,故②错;对于结论③,由a2+b2≠0⇒a,b不全为0,反之,由a,b不全为0⇒a2 +b2≠0,故③正确.答案 C9.设集合A={x|x(x-1)<0},B={x|0<x<3},那么“m∈A”是“m∈B”的________条件(填“充分不必要”、“必要不充分”、“充要”或“既不充分又不必要”).解析由于A={x|0<x<1},则A B,所以“m∈A”是“m∈B”的充分不必要条件.答案 充分不必要10.已知条件p :|x -1|>a 和条件q :2x 2-3x +1>0,则使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的最小正整数a =________.解析 依题意a >0.由条件p :|x -1|>a得x -1<-a ,或x -1>a ,∴x <1-a ,或x >1+a .由条件q :2x 2-3x +1>0,得x <12,或x >1. 要使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即“若p ,则q ”为真命题,逆命题为假命题,应有⎩⎪⎨⎪⎧1-a ≤12,1+a ≥1,解得a ≥12. 令a =1,则p :x <0,或x >2,此时必有x <12,或x >1. 即p ⇒q ,反之不成立.答案 111.已知p :x <-2或x >10,q :1-m ≤x ≤1+m 2,若綈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解 綈p :A ={x |-2≤x ≤10},q :B ={x |1-m ≤x ≤1+m 2},∵綈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A B . ∴⎩⎪⎨⎪⎧1-m <-2,1+m 2>10,1-m <1+m 2,∴m >3.故所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为(3,+∞).12.(创新拓展)证明:“0≤a ≤16”是“函数f (x )=ax 2+2(a -1)x +2在区间(-∞,4]上为减函数”的充分不必要条件.证明 充分性:由已知0≤a ≤16,对于函数f (x )=ax 2+2(a -1)x +2, 当a =0时,f (x )=-2x +2,显然在(-∞,4]上是减函数.当a ≠0时,由已知0<a ≤16得1a≥6. 二次函数f (x )=ax 2+2(a -1)x +2图象是抛物线,其开口向上,对称轴方程为:x =1-a a =1a-1≥6-1=5. 所以二次函数f (x )在(-∞,4]上是减函数.非必要性:当a ≠0时,二次函数f (x )=ax 2+2(a -1)x +2的图象是抛物线,其对称轴为:x =1-a a =1a-1. 因为二次函数f (x )在(-∞,4]上是减函数,所以⎩⎪⎨⎪⎧a >01a-1≥4⇔0<a ≤15. 显然,函数f (x )=ax 2+2(a -1)x +2在(-∞,4]上是减函数时,也有a =0.由于[0,16⊆[0,15,所以0≤a ≤16不是函数f (x )=ax 2+2(a -1)x +2在区间(-∞,4]上为减函数的必要条件.综上所述,命题成立.。

高中数学解题中常见错误成因及应对策略 (4)

高中数学解题中常见错误成因及应对策略 (4)

高中数学解题中常见错误成因及应对策略高中数学解题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考验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方式。

但是,由于知识点繁杂、思维难度大,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

因此,对于高中数学解题中的错误成因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错解问题错解问题是指由于解题者的疏忽、粗心或不规范导致的错误。

这种错误往往是解题者没有认真审题或没有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解题所导致的。

实际上,许多错解问题的原因都比较简单,例如计算错误、符号错误、漏写关键步骤等。

具体如下:1.计算错误:计算错误常常是解题者精神状态不佳或缺乏细心造成的。

例如:35÷(10-5)=5,而很多学生却把它算成了7。

2.符号错误:符号错误是解题中比较常见的错误。

例如:$(-1) \\times (1-2)=-1$,而很多学生却把它算成了2。

3.漏写关键步骤:解题中若漏写关键步骤,同样也会导致错误的产生。

例如:要求求出$f(x)=\\sqrt{1-x}$在$x=-1$处的导数,但很多学生不会注意到要使用链式法则进行求导,而直接算出来为$-\\frac{1}{2}$。

应对策略:解决错解问题的办法就是增强自己的细心和认真态度,攻克解题中常见的易错点:1.认真审题:在做题之前认真审题,理解题目要求,确定具体解题步骤。

2.重视符号:识别符号、理解符号意义、确定符号使用范围,避免符号误用。

3.多核对:解题之后要认真核对,核对答案是否正确,核对解题步骤是否齐全。

二、既得论证问题既得论证问题是指解题者从已有出发,带有主观性地证明某个命题。

这种错误的产生往往是解题者对基本概念、定理及证明不了解或不理解,从而误导自己进行不当的推理。

例如:已知$PA=PB$,$\\angle A=60^\\circ$,$\\angle P=70^\\circ$,$AB=1$,则$AP=BP$。

错误的证明:由已知$PA=PB$,得$\\triangle PAB$是等边三角形,再由$\\angle P=70^\\circ$,$\\angle A=60^\\circ$可知$\\angle PBA=50^\\circ$,又由余角定理可得$\\angle ABP=80^\\circ$,因此$\\angle PAB=50^\\circ$,所以$\\triangle PAB$是等腰三角形,故$AP=BP$。

课件2:1.3.1且(and)~1.3.2或(or)

课件2:1.3.1且(and)~1.3.2或(or)

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命题 p 为真命题,命题“p 或 q”不一定是真命题 B.命题“p 且 q”是真命题时,命题 p 一定是真命题 C.命题“p 且 q”是假命题,命题 p 一定是假命题 D.命题 p 是假命题,命题“p 且 q”不一定是假命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案] B
[解析] 因为 p、q 都为真命题时,“p 且 q”为真命题.
∴0≤a<4.故 q 真:0≤a<4,q 假:a<0 或 a≥4. 由命题 p 且 q 为假命题,p 或 q 为真命题可知,命题 p 与命题 q 有且只有一个为真. 若 p 真 q 假,则-1<a<0;若 p 假 q 真,则 3≤a<4. 综上可知,实数 a 的取值范围是(-1,0)∪[3,4).
跟踪练习 1 分别指出下列命题的形式及构成它的命题. (1)相似三角形周长相等或对应角相等; (2)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
两段弧.
[解析] (1)这个命题是 p∨q 的形式,其中 p:相似三角形 周长相等,q: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2)这个命题是 p∧q 的形式,其中 p:垂直于弦的直径平 分这条弦,q: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所对的两段弧.
(4)这个命题是 p 且 q 的形式,其中,p:这些文学作 品艺术上有缺点;q:这些文学作品政治上有错误.
[点评] 1.正确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的含义是解 题的关键,应根据组成上述各复合命题的语句中所出现的 逻辑联结词,或语句的意义确定复合命题的形式.
2.用逻辑联结词“且”“或”联结两个命题时,关键是正 确理解这些词语的意义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同义词,选择合 适的联结词,有时为了语法的要求及语句的通顺也可进行 适当的省略和变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1.3.1 且(and)
1.3.2 或(or)
1.3.3 非(not)
双基达标限时20分钟
1.命题:“方程x2-1=0的解是x=±1”,其使用逻辑联结词的情况是( ).
A.使用了逻辑联结词“且”
B.使用了逻辑联结词“或”
C.使用了逻辑联结词“非”
D.没有使用逻辑联结词
解析“x=±1”可以写成“x=1或x=-1”,故选B.
答案 B
2.已知命题p:2+2=5,命题q:3>2,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p或q”为假,“非q”为假
B.“p或q”为真,“非q”为假
C.“p且q”为假,“非p”为假
D.“p且q”为真,“p或q”为假
解析显然p假q真,故“p或q”为真,“p且q”为假,“非p”为真,“非q”为假,故选B.
答案 B
3.已知p:∅⊆{0},q:{1}∈{1,2}.由他们构成的新命题“p∧q”,“p∨q”,“綈p”中,真命题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解析容易判断命题p:∅⊆{0}是真命题,命题q:{1}∈{1,2}是假命题,所以p∧q 是
假命题.p∨q真命题,綈p是假命题,故选A.
答案 A
4.命题p:方向相同的两个向量共线,q:方向相反的两个向量共线,则命题“p∨q”为________.
解析方向相同的两个向量共线或方向相反的两个向量共线,即“方向相同或相反的两个向量共线”.
答案方向相同或相反的两个向量共线
5.若命题“綈p∨綈q”为假命题,则命题“p∧q”是______命题(用“真”、“假”填空).解析命题“綈p∨綈q”为假,其否定为“p∧q”,是真命题.
答案真
6.分别写出由下列各组命题构成的“p∧q”“p∨q”“綈p”形式的命题:
(1)p:π是无理数,q:e是有理数;
(2)p: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q:三角形的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
的任一个内角.
解(1)“p∧q”:π是无理数且e是有理数.
“p∨q”:π是无理数或e是有理数.
“綈p”:π不是无理数.
(2)“p∧q”: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且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一个
内角.
“p∨q”: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或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一个内角.“綈p”:三角形的外角不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综合提高(限时25分钟)
7.若命题p:x∈A∪B,则綈p是 ( ).A.x∉A或x∉B B.x∉A且x∉B
C.x∈A∩B D.x∉A或x∈B
解析因x∈A∪B⇔x∈A或x∈B,所以綈p为x∉A且x∉B,故选B.
答案 B
8.已知命题s:“函数y=sin x是周期函数且是奇函数”,则
①命题s是“p∧q”命题;
②命题s是真命题;
③命题綈s:函数y=sin x不是周期函数且不是奇函数;
④命题綈s是假命题.
其中,正确叙述的个数是 ( ).A.0 B.1 C.2 D.3
解析命题s是“p∧q”命题,①正确;命题s是真命题,②正确,④正确;命题綈s:函数y=sin x不是周期函数或不是奇函数,③不正确.
答案 D
9.命题“若a <b ,则2a <2b ”的否命题为________,命题的否定为________.
解析 命题“若a <b ,则2a <2b ”的否命题为“若a ≥b ,则2a ≥2b ”,命题的否定为“若 a <b ,则2a ≥2b ”.
答案 若a ≥b ,则2a ≥2b 若a <b ,则2a ≥2b
10.对于函数①f (x )=|x +2|;②f (x )=(x -2)2;③f (x )=cos(x -2).有命题p :f (x +2)
是偶函数;命题q :f (x )在(-∞,2)上是减函数,在(2,+∞)上是增函数,能使p ∧q 为真命题的所有函数的序号是______.
解析 对于①,f (x +2)=|x +4|不是偶函数,故p 为假命题.对于②,f (x +2)=x 2是偶函
数,则p 为真命题:f (x )=(x -2)2在(-∞,2)上是减函数,在(2,+∞)上是增函数,则 q 为真命题,故p ∧q 为真命题.对于③,f (x )=cos(x -2)显然不是(2,+∞)上的增函数,
故q 为假命题.故填②.
答案 ②
11.已知命题p :1∈{x |x 2<a },命题q :2∈{x |x 2
<a }.
(1)若“p 或q ”为真命题,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2)若“p 且q ”为真命题,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解 若p 为真,则1∈{x |x 2<a },所以12<a ,即a >1;若q 为真,则2∈{x |x 2<a },即a >4.
(1)若“p 或q ”为真,则a >1或a >4,即a >1.故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1,+∞).
(2)若“p 且q ”为真,则a >1且a >4,即a >4.故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4,+∞).
12.(创新拓展)已知命题p :x 1和x 2是方程x 2-mx -2=0的两个实根,不等式a 2-5a -3≥|x 1
-x 2|对任意实数m ∈[-1,1]恒成立;命题q :不等式ax 2+2x -1>0有解.若p ∧q 是假
命题,綈p 也是假命题.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解 ∵p ∧q 是假命题,綈p 是假命题,∴命题p 是真命题,命题q 是假命题.
∵x 1,x 2是方程x 2-mx -2=0的两个实根,
∴⎩⎪⎨⎪⎧x 1+x 2=m ,x 1x 2=-2. ∴|x 1-x 2|=(x 1+x 2)2-4x 1x 2=m 2+8,
∴当m ∈[-1,1]时,|x 1-x 2|max =3.
由不等式a 2-5a -3≥|x 1-x 2|对任意实数m ∈[-1,1]恒成立,可得a 2
-5a -3≥3.
∴a ≥6或a ≤-1,
∴当命题p 为真命题时,a ≥6或a ≤-1.
命题q :不等式ax 2+2x -1>0有解,
①当a >0时,显然有解;
②当a =0时,2x -1>0有解;
③当a <0时,∵ax 2+2x -1>0,∴Δ=4+4a >0, ∴-1<a <0.
从而命题q :不等式ax 2+2x -1>0有解时,a >-1. 又命题q 是假命题,∴a ≤-1.
综上所述:⎩⎪⎨⎪⎧a ≥6或a ≤-1,
a ≤-1⇒a ≤-1.
所以所求a 的取值范围为(-∞,-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