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类型与分布

合集下载

中国主要的农业自然灾害

中国主要的农业自然灾害

中国主要的农业自然灾害1.气象灾害。

我国的气象灾害包括洪涝、干旱、低温冷害、冰雹、沙尘暴等。

在诸多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最大。

气象灾害的分布与气候及地形条件密切相关。

例如旱涝灾害集中分布于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平原。

与温度有关的低温冷害、冰雪灾害等主要发生在气候寒冷的东北地区及地势高峻的青藏高原地区。

暴风(包括台风)灾害则以冬季风强盛的西北、北部地区及夏季风强盛的东南、东部沿海地区最为严重。

每年我国由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各种自然灾害总损失(平均每年约720—870亿元人民币)的57%;由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约占全部自然灾害死亡人数(平均每年约1~2万人)的40%。

特别是20世纪的最后十年,我国就发生了十几次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

本世纪初,重大自然灾害也是频发,造成损失巨大,在1990年至2006年的10多年间,年平均经济损失已达到1 762亿元。

尤其是2008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20个省(区、市、)不同程度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1 111亿元。

因灾死亡107人,紧急转移安置151.2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 77亿亩,绝收2530亩;森林受损面积近2. 6亿亩;倒塌房屋35. 4万间。

2.生态灾害。

生态灾害显见于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及南方丘陵山地,这些地区生态条件比较恶劣,易受自然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其中,荒漠化集中于西北及长城沿线以北地区,如塔里木盆地周围、额尔多斯高原、河西走廊等地区是我国荒漠化多发重发区。

水土流失灾害以黄土高原、太行山区及江南丘陵地区最为严重。

据了解,黄土丘陵地区的灾害性水土流失面积达5万平方千米,我国现有的水土流失总面积约150万平方千米,且水土流失面积和速度居世界各国之首。

仅肥力损失每年就多达70多亿元。

石漠化则以我国的云、贵、桂三省区最为严重。

其中以贵州省的面积最大。

此外,海洋带发生的赤潮、海岸侵蚀也是我国不可忽视的几大生态问题。

中国的自然灾害分布及其特点

中国的自然灾害分布及其特点

中国的自然灾害分布及其特点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涝、干旱、地震、台风、梅雨、山洪、泥石流等。

这些灾害分布广泛,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特点。

本文将对中国自然灾害的分布及其特点进行详细分析。

一、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中国最常见、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

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珠江流域、淮河流域等。

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最为严重,被称为“长江流域防汛重中之重”。

洪涝灾害多发生在春末夏初和秋季,尤其是梅雨季节和台风雨季节。

二、干旱灾害干旱灾害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和西部地区,如华北平原、东北地区、西北地区等。

干旱灾害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但以春季和夏季为主。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干旱灾害有加剧的趋势。

三、地震灾害中国地震活动频繁,是世界上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

主要地震带分布在青藏高原及边缘地带,如四川、云南、西藏、新疆等地。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强、次生灾害多的特点。

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3年的雅安地震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四、台风灾害台风主要影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如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

台风灾害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具有强烈的风力、暴雨和风暴潮特点。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台风路径和强度出现了一定的变化,给中国沿海地区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五、梅雨灾害梅雨灾害主要影响中国东部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地区、江淮地区等。

梅雨季节降水量大、持续时间长,容易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梅雨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特点。

六、山洪、泥石流灾害山洪、泥石流灾害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和山区,如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等。

这些地区地形陡峭,地质破碎,降水量大,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等灾害。

山洪、泥石流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强、救治难度大的特点。

七、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1.区域性:中国自然灾害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不同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不同。

如东部地区以洪涝、台风为主,西部地区以干旱、地震为主。

我国的自然灾害

我国的自然灾害
梅雨过后,受副高控制,形成伏旱,春旱不算 旱,夏旱减一半
夏秋旱为主 雨带北移,降水减少,而日射强烈,气
华南 春旱次之 温很高,土壤蒸发及植物蒸腾都很强。
四季皆可能
西南 干旱,冬春 西南季风环流,干热风、高温大气等。
连旱严重
2.形成原因: (1)夏季风带来的降水:
不同地区降水季节变化是我国旱灾形成的基础 即根本原因
2.1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
高三地理组
1、种类繁多:各种类型自然灾害都有分布
在各类灾害中,以洪涝、干旱和 地震危害最大。
2.频率高: 高于世界各国平均的频率
据史料统计,自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的2155年中,共发生水灾2029 次,较大的旱灾1056次,几乎水旱灾害年年有之。1949年以来,平均每年 出现旱灾7.5次,洪涝灾害5.8次,登陆台风7.0个,低温冻害2.5次,7级以 上地震1.3次,沿海重大风暴潮7次,较大的崩塌、滑坡、泥石流每年近100 次,严重农作物病虫害每隔3~4年发生一次,森林病虫害每年发生面积800 万公顷,草原虫鼠害每年发生2000万公顷,都远远超过世界平均频度。根 据国家气象局资料统计,我国自然灾害平均发生频率呈增长趋势,如气象 灾害50年代是19.56次,60年代为26.20次,80年代达28.18次。
C.气候多样且不稳定:尤其是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大小 及位置的移动,导致我国频繁的旱涝灾害。
我国各类自然灾害的专业管理部门
灾害类型
灾种
干旱、洪涝 气象灾害 热带气旋、低温、高温、雹、雾
专业管理部 门
水利部
中国气象局
海洋灾 害
地质灾害
风暴潮、海冰、海潮、海浪、 海雾
地震、火山
滑坡、泥石流、山崩、地面塌陷

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具有哪些特征?

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具有哪些特征?

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具有哪些特征?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其自然灾害的分布具有以下特征:
1.多灾害区域分布:中国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涵盖了高山、
平原、河流、湖泊和海洋等丰富的地貌类型。

因此,中国
的自然灾害具有多样性和多样性。

主要的自然灾害包括地
震、洪水、台风、干旱、泥石流、山火和沙尘暴等。

2.地理分布分异:自然灾害的分布在中国各个地区存在一定
的地理差异。

一般来说,西部地区和南部地区更容易发生
地震、干旱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而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
更容易受到台风和洪水的影响。

3.季节性变化:中国的自然灾害通常具有季节性变化。

比如,
台风主要在夏秋季节发生,洪水和泥石流主要集中在梅雨
季节和夏季,干旱多发生在春季或秋季等。

这与中国的气
候季节变化和降水分布有关。

4.高灾害风险区域:中国也有一些高灾害风险的区域,比如
四川盆地、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云贵高原、青藏高原等
地区。

这些地区常常面临地震、洪水、干旱和山地灾害等
威胁,需要特别的关注和防灾减灾工作。

5.影响人口和经济:由于中国土地面积广阔、人口众多和经
济发展快速,自然灾害对人口和经济的影响非常大。

自然
灾害频繁发生,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社会
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挑战。

正因为中国的自然灾害分布具有这些特征,灾害管理和减灾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加强防灾措施、提高灾害预警能力、完善应急响应措施等,可以减少灾害的影响,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与灾害地理特点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与灾害地理特点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与灾害地理特点自然灾害是人类无法预测和控制的自然力量所导致的灾害事件。

由于中国位于复杂的地理环境中,包括地质构造复杂、气候多样、地形变化剧烈等因素,导致了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地理特点。

一、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中国最为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主要由于长江、黄河等河流的泛滥、雨水过多以及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等情况所引起。

长江、黄河和淮河流经多个省份,其中尤以四川、湖南、浙江、河南等地更为频繁。

洪涝灾害不仅对农业造成重大影响,还对城市造成严重破坏,损失巨大。

二、地震灾害地震灾害是中国的另一个常见自然灾害,中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活动频繁。

中国的地震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东北地区和台湾等地。

其中最严重的地震有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

地震不仅造成人员伤亡和房屋倒塌,还会引发次生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

三、台风灾害台风灾害主要影响中国的沿海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

台风带来的狂风和豪雨对当地的农作物、建筑和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破坏。

福建、广东、浙江等省份是台风最为频繁和严重的地区。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台风的频率和强度在近年来有所增加,对中国的影响也愈发严重。

四、干旱灾害干旱灾害主要集中在中国西北地区,尤其是甘肃、宁夏、新疆等省份。

干旱导致土地水分不足,农作物生长受阻,牲畜缺水,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

中国西北地区的地势高、气候干燥,加之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干旱灾害的频率和持续时间逐渐增加。

五、滑坡与泥石流灾害由于中国地势复杂,包括高山、丘陵、河流等地形,滑坡与泥石流灾害时有发生。

滑坡灾害多发生在山区,土地下滑导致房屋和道路的破坏,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泥石流灾害主要发生在植被稀疏的山区,雨水冲刷土壤形成泥石流,造成山洪、堰塞湖溃坝、村庄毁灭等后果。

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份是滑坡与泥石流灾害最为频繁和严重的地区。

列出我国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范围。

列出我国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范围。

列出我国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范围。

以下是中国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范围:
1.地震灾害:中国是世界上地震频发的国家之一。

地震主要
分布在五个主要地震带,包括青藏高原地震带、欧亚大陆
边缘地震带、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东北地震带和台湾地震
带。

2.洪水灾害:洪水是中国最为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尤其在
东部和南部地区较为严重。

主要受影响的地区包括长江流
域、黄河流域、珠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

3.台风灾害:台风主要影响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尤其是福
建、台湾、浙江、广东和海南等省份。

高风险的地区包括
台湾海峡、琼州海峡和台湾东部沿海。

4.干旱灾害:中国干旱主要发生在西部地区,包括新疆、内
蒙古、青海、甘肃和西藏等地。

这些地区的降水分布不均
匀,加上气候变化的影响,使得干旱问题日益突出。

5.泥石流灾害:泥石流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山
地地区,如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陕西、甘肃和广西等地。

陡峭的山地和强降雨是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原因。

6.山火灾害:山火主要发生在北部和西部地区的森林和山地。

内蒙古、东北地区、云贵高原、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森
林和草原是山火的高发地区。

7.沙尘暴灾害:中国沙尘暴主要发生在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
特别是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和辽宁等地。

这些地区的干旱和风力较大,导致了沙尘暴的形成和扩散。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是常见自然灾害的大致分布范围,具体的灾害发生还会受到地区的地貌、气候、人口分布和土地利用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实施灾害管理和防灾减灾措施时需考虑具体的地方条件和特点。

中国主要自然灾害

中国主要自然灾害

中国主要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力量引发的具有毁灭性的灾难,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的事件。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因此常年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

本文将对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进行介绍。

一、地震地震是地球表面地壳发生断裂时释放的能量造成的。

中国位于地震带上,地震频发。

特别是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和甘肃等省份,地震活动非常活跃。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引起了全国的关注。

二、洪水洪水是由于降雨过多、雪融过快或者河流湖泊溢出等原因导致水位上升,超过堤坝和河道容纳能力而引发的灾害。

中国的大江大河众多,包括黄河、长江和珠江等,流域面积广阔。

每年的梅雨季节和台风来临时,中国的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都可能受到洪水的威胁。

洪水常常导致城镇乃至整个村庄被淹没,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困扰。

三、干旱干旱是指长时间的低降雨量或者无雨的气候条件,导致土地缺水,影响农田灌溉和作物生长。

中国地广人稀,大部分地区都集中在干旱和半干旱区域。

特别是中国的西北地区,包括新疆、甘肃和宁夏等省份,干旱问题非常严重。

干旱导致农田失收,饮水困难,甚至导致人类和动物的死亡。

为了应对干旱,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水利工程和节水措施。

四、台风台风是热带海洋中发展起来的旋转风暴,给沿海地区带来猛烈的风雨。

中国沿海省份经常受到台风的袭击,特别是福建、广东和海南等地。

台风一般伴有暴雨和强风,可以引发山洪、风灾和海上事故等。

为了减少台风的危害,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防灾减灾措施,包括加强预报预警和做好紧急疏散工作等。

五、雪灾雪灾主要发生在寒冷气候的地区,包括东北地区和青藏高原。

寒冷的冬季,大雪可以导致交通中断,农田生产受阻,甚至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南方地区也经常出现罕见的雪灾,导致城市陷入瘫痪,给人民生活造成了巨大困扰。

综上所述,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地震、洪水、干旱、台风和雪灾等是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中国自然灾害分布

中国自然灾害分布

中国自然灾害分布
(1)种类多:我国的自然灾害中,最主要的是气象、气候灾害,其次是地质地貌灾害.其中以洪涝、干旱和地震的危害最大.
(2)频率高:高于世界各国平均的频率
(3)分布范围广:
①西北、黄土高原和华北——春秋季的干旱;
②东部季风区,集中在七大江河流域——夏季的暴雨、洪涝;
③东北和西南林区——冬春季的森林火灾;
④西南、西北和华北的活动构造带——地震;
⑤青藏高寒地区——低温冻害和冰雪灾害;
⑥东南沿海地区——台风、风暴潮.
(4)地区差异大:
①东部自然灾害区——华北地区沿海地区、江淮地区(华中区)、东北地区
②中部自然灾害区——北方农牧交错带西南地区、贵州高原地区(湘黔桂川接壤地区)
③西部自然灾害区——西北河谷及山前绿洲地区藏南谷地内蒙古高原藏北高原
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
(1)沿海灾害带:
多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干旱、海水入侵、地震等自然灾害
(2)沿江灾害带:多暴雨、干旱、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①旱灾和涝灾:下游最频繁,中游次之,上游最少.
②滑坡、泥石流灾害:上游地区是沿江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最集中、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③沿江地带多自然灾害的原因:一是森林面积的急剧减少;二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
(3)山前灾害带:
多地震、泥石流、滑坡以及冰雹等自然灾害.
两对关系:
1、自然灾害的成灾程度与人口数量的关系:
自然灾害的成灾程度与人口数量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东部,使得成灾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

中国的自然灾害

中国的自然灾害
热带风暴给中国沿海、日本海沿岸、印 度、东南亚和美国东南部带来大量的雨 水,约占这些地区总降水量的1/4以上, 对改善这些地区的淡水供应和生态环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 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 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 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 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 的特殊洪流。
当发生泥石流时,应向 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 坡上跑。
如果在 山间游 玩碰见 泥石流 怎么办?
我国自然灾害频发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也是世 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灾害的防控
灾害的防控
防灾减灾 地震的预防
泥石流的 预防
防灾减灾
自然灾害经常发生,防灾减灾工作就显得特别重要。我国 在多个方面一直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评价园地
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D) A. 寒潮 B. 地震 C. 洪涝 D. 车祸
2.下列现象中属于气象灾害的是( C ) A. 地震 B. 滑坡 C. 台风 D. 泥石流
3.有关自然灾害的说法,错误的是( B) A .春夏季节我国江淮地区常见洪涝灾害 B.一个地方发生旱灾后,不会再发生其他自然灾害 C. 地震是指地上建筑物的震动或倒塌 D.不同自然灾害有时会连续发生
自然灾害复习
自然灾害概念
自然环境经常发生异常变化,其中有些会造成资源破 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危害,这样的异常变化叫做自 然灾害。
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等。 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灾害。
复习课标
• 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1、1909号超强台风“利奇马” 2、6月上中旬广西广东江西等6省(区)洪涝灾害 3、贵州水城“7·23”特大山体滑坡灾害 4、四川“8·20”强降雨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 5、7月上中旬长江中下游洪水 6、南方地区夏秋冬连旱 7、四川长宁6.0级地震 8、四川木里“3·30”森林火灾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四节自然灾害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四节自然灾害
第 四 节
自 然 灾 害
一、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
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寒潮、冰雹、 冻雨、沙尘暴、雾霾…
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
地面塌陷… 其他灾害:生物灾害等
干旱
干旱:长时间降水异常偏 少甚至无降水,造成农作 物 减产, 人畜饮水困难等。 分布;黄河中下游地区
洪涝
长时间连续降水或短时间 高强度降水, 造成低洼地 被淹没, 设施被冲毁等。 分布;南方地区
寒 潮 寒潮: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现象。伴有大风、雨雪、
冰冻等形成灾害。 分布;西北、华北、东北
台风
台风是来自热带洋面的强大气旋, 与它相伴的狂风 破坏植物、建筑, 暴雨形成洪涝等灾害。 分布:东南沿海
地震
地震:大地的强烈震动,导致房屋倒塌、交通和通信 中断、人员伤 亡等。 分布:台湾、西南地区及主要断裂带
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 频发生,危害重。 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 不同地区同时发生各种灾害。 同一地区连续发生各种灾害。
2.我国自然灾害分布规律
自然灾害
干旱
洪涝 台风 寒潮 滑坡、 泥石流
主要分布区
形成原因
西北地区
降水较少,尤其是春季;人口稠 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
南方地区,尤其 降水丰富而且集中;
是河流中下游 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东南沿海
邻近热带海洋——台风源地
西北、华北、 东北 二级阶梯山区 尤其西南地区
邻近亚欧大陆内部 ——强冷空气源地 地势陡峻,岩石破碎, 降水集中,植被破坏。
三、防灾减灾
监测、预报
我国运用遥感卫星等技术,能够比较精确地预报台风、寒潮等灾害。图为 我国东部海域的一张热带风暴(台风)卫星云图。

我国自然灾害分布规律-精品文档

我国自然灾害分布规律-精品文档

14
东北地区灾情居于全国中等偏下水平,绝对灾情 指数高于西北、华北地区,以旱灾和风雹灾害为 主。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是仅次于内蒙古的 全国旱灾严重受灾的省份,黑龙江是仅次于内蒙 古的全国风雹灾害受灾最严重的省份。 西北地区是全国灾情较轻的区域,绝对灾情指数 仅高于华北地区。陕西省洪涝( 滑坡、泥石流) 灾 害受灾较重,新疆风雹灾害受灾较重。
作业2:
阐述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对我国而 言,可采取哪些减灾措施促进经济社会生态 的可持续发展?
1
我国正好位于世界上两个典型灾害带 (环太平洋灾害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灾害 带)的交汇处,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广 泛、灾种多样、灾情严重的国家之一。我 国自然灾害类型多样,全球多种自然灾害 在中国都有发生,尤其以地震、干旱、洪 涝、台风、风暴潮的危害最为严重。
12
西南地区灾情仅次于华中,也是全国灾情
最为严重的区域,以洪涝( 滑坡、泥石流) 、 旱灾、地震和风雹灾害为主。四川是全国 洪涝( 滑坡、泥石流)最严重的省份之一, 云南是全国风雹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 同时两省也是全国旱灾严重受灾的地区。
13
华东地区是全国灾情较为严重的区域,绝对灾情 指数仅次于华中和西南地区,以洪涝( 滑坡、泥 石流) 和台风灾害为主。安徽是全国洪涝( 滑坡、 泥石流) 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浙江、福建 是全国台风灾害最严重的两个省份。 华南地区灾情在全国居于中等水平,以台风灾害 为主。广东是全国台风灾害最严重的 3 个省份之 一,海南、广西位居全国台风灾害较为严重的地 区。
8
(5)地震灾害。大致以北纬35°N和东经
105°E这两条线为界,可将我国地震灾害 的分布分为4个象限。西南、西北地区地震 最多,华北地区次之,东南和东北地震最 少(台湾除外)。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课件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课件

并解释原因。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我国寒潮发生频次的变化规律是 呈波动起伏。第(2)题,春季主要为播种季节、秋季主要为收获 季节,农作物受灾影响最大。第(3)题,读图即可判断;寒潮是 冷空气的快速移动形成的,频次越高,冷空气活动越频繁,气 温越低。 答案:(1)C (2)D (3)大致呈负相关(温度距平越低,寒潮频次越高)。 温度低的年 份,亚洲高压强盛,冷空气活动频繁,寒潮频次高。
我国主要的地质、地貌灾害 1.地震
分布范围广 (1)特点 频率高、强度大
震源浅、危害大 (2)多发的原因: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会 处,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分布不均,分为西部地震带和东部地震带 (3)分布
大陆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弱
2.滑坡和泥石流
滑坡
分布
4.台风 热力条件:比较高的温度(至少在26℃ 以上)
(1)形成条件 水汽条件:源源不断的充沛的水汽 动力条件:垂直方向上空气强烈辐合上 升,水平方向上受强烈地转偏向力作用 时间:每年的5~10月,尤以7~9月最
(2)时空特点 多(夏秋季节) 空间:东南沿海,势力强时也影响到北方 甚至内陆
(3)危害:造成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经济损失较大。 (4)登陆路径。
【知识拓展】华北地区多气象灾害的原因分析
4.(2012·衡阳模拟)下图为我国年寒潮路径及等次数线分布图,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区域寒潮次数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
A.从西北向东南递减
B.从西北向东南增加
C.从西向东递减
D.从西向东增加
(2)寒潮来临时,我国北方农民常用熏烟办法防寒,保护农作物,
原因是( )
A.烟雾可以阻止寒潮前进

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1.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及区域分布
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实战演练|
本题为2015年山东高考题,与今天答题模板给出的方法相关,希望同平哥一起完成这道题目,并熟练运用今天模板的知识。

1.滑坡是斜坡岩土体沿着贯通的剪切破坏面所发生的滑移地质现象。

读下图回答问题。

(1)据图说明最容易发生滑坡的条件。

(2)为防止该区域滑坡的发生,请提出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
(1)坡度15°左右滑坡发生的可能性最大;砂质土壤发生滑坡的可能性最大。

(2)岩土体改造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加强监测与预警预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等;植树造林(封山育林)。

(其他答案合理也可)
【试题解构】
第(1)题,据图可得出正确结论。

左图从坡度与滑坡面积关系、右图从土质与滑坡关系进行分析。

图中信息可判断坡度15°左右滑坡的可能性最大;沙质土壤发生滑坡的可能性最大。

第(2)题,应对该区域滑坡多发的措施有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加固稳定变形土体等工程措施,以及加强监测与预警预报、加强宣传教育等非工程措施。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1.主要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旱灾——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北洪涝灾害——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地震灾害——台湾、华北、西北、西南泥石流、滑坡——西南台风——东南沿海不同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华北——旱涝、地震华东、华南——台风、旱涝西北——风沙、地震西南——地震、滑坡、泥石流东北——旱涝、低温灾害2. 主要特点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广泛、灾种多样、灾情严重的国家之一.(1)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中国正好位于世界上两个典型灾害带的交汇处,灾害多发.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多样,全球多种自然灾害在中国都有发生,尤其以地震、干旱、洪涝、台风、风暴潮的危害最为严重.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强度大.全球20世纪发生的54起重大自然灾害中,我国占了8起.我国灾种多、灾次频的原因可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概括.我国处在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处.我国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我国2/3的面积是山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不稳定,尤其是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强弱、位置移动的快慢导致了我国不同地区频繁交替的旱涝灾害.将这些影响灾害形成的因素与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地区对应起来,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异规律,如:从夏季风的推进和锋面雨带的推移两个方面解释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主要发生在华北、西北和西南板块活动地区;从地貌、气候和植被的影响方面解释滑坡、泥石流主要发生在西南区;从纬度与气候方面分析低温冷害主要发生在东北地区;从海陆位置和台风的形成机制来解释台风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2)成灾人口多,农业灾情严重自然灾害的成灾程度与人口数量的关系我国人口分布自东南向西北递减,沿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画一条人口分界线,此线东南集中了全国90%以上的人口,此线西北人口稀疏.人口的这种不平衡分布,与水旱等自然灾害多发区相结合,使得我国成灾人口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河北、四川、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西等省.自然灾害的成灾程度与人口数量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东部,使得成灾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农作物成灾面积与播种面积的关系农作物成灾面积与播种面积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耕地集中分布在东部,影响农业的灾种也集中在东部,使得农业灾情特别严重.我国东部农作物播种面积比较大的地区,如山东、河南、江苏等省,都是成灾面积较大的省.农业灾情区域分布我国地域差异显著,东西部不同的农业类型(种植业和畜牧业),遭受不同的灾害,形成了不同的灾情(种植业灾情和牧业灾情).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气候、地形湿润、半湿润;平原、丘陵干旱、半干旱;高原、山地土地类型耕地面积大草原广阔农业部门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主畜牧业经营方式舍饲、半舍饲,高密度养畜靠天养畜主要受灾灾种洪涝、干旱、冷冻、风雹雪灾、旱灾、虫灾风险农业灾害风险大牧业灾害风险大灾情表现农作物受灾面积等牲畜掉膘、死亡(3)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中国自然灾害区划分布地区主要灾害形成原因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1.海洋灾害带主要指东部和南部海域以台风、风暴潮、赤潮等自然灾害为主受海洋环境的影响对海洋渔业和石油平台、船舶、港口造成灾情2.东南沿海灾害带主要指连云港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以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等自然灾害为主受海洋与陆地双重环境的影响对城市、港口、海水养殖场等造成严重灾情3.东部灾害带主要指第三级阶梯,洪涝、旱灾、病虫害是主要的自然灾害.此外,东北的霜冻、华北的地震也很显著是许多大江大河的下游地区对农业和城市危害严重4.中部灾害带主要指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以暴雨、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为主,而且水土流失、风蚀沙化等土地退化问题严重是中国自然环境最为复杂、地表物质最不稳定的大斜坡地带对农业、交通设施与建筑物造成严重危害.其中,内蒙古的雪灾、黄土高原的暴雨洪水和干旱、西南地区的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尤为突出5.西北灾害带主要指西北内陆的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西部地区以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为主是中国的干旱区对绿洲农业、城市建筑和畜牧业造成灾害6.青藏高原灾害带主要指西藏、青海和四川西北部以暴风雪、地震、寒潮、雪崩等自然灾害为主对畜牧业造成严重灾害①1、2、3和4灾害带位于季风区,以暴雨、洪水、内涝、台风、风暴潮、虫灾、冷冻等气象灾害为主要灾害(受不稳定的大气环流影响),地震也是本区的主要灾种(位于环太平洋构造带,地壳运动活跃).②第二级阶梯是中国自然环境最为复杂的地区.这里是中国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农业向牧业过渡,湿润和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干旱区过渡的复杂地带.③东部灾害带是洪水、暴雨集中地区,这里地势低平,而且有大面积的内涝区;东南沿海受台风、暴雨、大风的影响;北部有旱灾和虫灾,本带是我国的重灾区.中部灾害带位于第二级阶梯上,南北差异显著,南部地区地壳不稳定,降水多,加上植被破坏严重,滑坡和泥石流多发,而北部则以虫灾、雪灾、旱灾为主.④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西部地区分为南北两个灾害带.同一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异地域分异原因旱灾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为多发区季节降水和年际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衡洪涝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为多发区受夏季风的影响大,受夏威夷高压实力的大小、雨带进退快慢的影响地震台湾省、华北、西北、西南为多发区台湾位于亚欧板块和菲律宾板块交界区;西南区位于地中海---希玛拉雅地震带上;华北、西北位于环太平洋构造带上.滑坡、泥石流西南为多发区西南地区地形崎岖,地质构造复杂,大斜坡多,降水历时长低温冷害东北地区为多发区纬度高、气温低,接近冬季风源地台风东南沿海为多发区濒临西北太平洋我国东西部人口数量、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异对灾情的影响:我国沿黑河一腾冲一线为界,东南地区人口多,社会经济水平高,建筑物密集,受灾体的价值高,尽管防御能力较强,但灾害风险大,受灾后灾情严重;西北地区人口稀疏,社会经济水平低,相比东部来说尽管防御能力差,但灾害风险相对比较小,灾情相对弱,经济损失也少.。

中国的地理环境与自然灾害

中国的地理环境与自然灾害

中国的地理环境与自然灾害中国位于东亚,东临黄海和东海,西北与印度、尼泊尔等国接壤,北部与俄罗斯、蒙古国相邻,西南与缅甸、老挝等国接壤,南部与越南、菲律宾等国相望。

中国的地理环境多样,横跨亚洲大陆,拥有辽阔的土地和多样的地形。

然而,这样复杂多变的地理环境也使得中国经常面临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与挑战。

一、地理特点中国地理环境多样,包括高山、平原、丘陵、河流、湖泊、海洋等多种地貌类型。

高山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其中喜马拉雅山脉、祁连山脉和昆仑山脉等是中国的重要山脉。

平原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包括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河中下游平原等,是我国的主要农业区。

丘陵地带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地貌起伏较为明显。

中国境内还有数量众多的河流湖泊,如长江、黄河、淡水湖、青海湖等。

二、地理环境与自然灾害中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使得其面临多种自然灾害。

以下就几种常见的自然灾害进行论述。

1. 地震中国是全球地震频发国家之一,这与中国位于欧亚大陆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碰撞带有关。

地震的灾害性十分严重,经常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

例如2008年的汶川地震,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无数建筑物被毁坏。

2. 水灾中国是一个水资源丰富的国家,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地理条件等原因,水灾经常发生。

暴雨引发的洪水、河流泛滥等都是中国常见的水灾。

尤其是南方地区,由于降雨量大、地势低洼,水灾的发生频率更高。

3. 干旱尽管中国有丰富的水资源,但干旱也是中国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

中国西部和北部地区干旱问题尤为突出。

干旱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4. 台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常常受到台风的侵袭,这是由于中国东海、南海等海域具有适宜台风生成的气候条件。

台风带来的暴风雨和风力往往造成严重的破坏,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5. 山体滑坡与泥石流中国地势复杂,有很多山地区域,山体滑坡与泥石流是中国常见的自然灾害。

这种灾害常常在陡峭的山坡上发生,由于地质条件和水土流失等原因,导致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对周边的居民和基础设施造成严重损失。

中国主要的「地震带」——分布、成因、危害与自救逃生

中国主要的「地震带」——分布、成因、危害与自救逃生

地震的分布、成因我国火山、地震的分布我国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挤压,地震带十分发育。

20世纪以来,我国6级以上的地震共发生800余次,主要的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如下图所示,其中规模较大的火山群有:五大连池、长白山天池、卡尔达西,规模较大的地震带有:西北地震带、华北地震带、南北地震带、喜马拉雅地震带、滇西地震带、东南沿海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

图1 中国主要的火山地震带分布地震的成因地震的形成,有多种可能的诱导因素,由此可以将地震分为五类:①构造地震,地壳运动时,各个板块之间相互挤压,使得岩层受力变形,在地壳薄弱的部位发生断裂错动;②火山地震,火山爆发喷出地面时,引起的震动;③塌陷地震,溶洞陷落或矿井顶部塌陷引起的地表震动;④诱发地震,由于水库蓄水等引起地地震;⑤人工地震,炸药爆破、地下核爆炸等原因引起的地表震动。

图2 地震的示意图板块运动引起的构造地震,占全世界地震地90%以上。

世界共有六大板块,板块之间主要有两种边界:①生长边界,即两个板块相互远离,产生海岭、断层和新的大洋(红海正在逐渐扩大);②消亡边界,即两个板块相互挤压,产生山脉、海沟、火山与地震带。

世界六大板块的边界如下图所示,其中我国位于亚欧板块,受到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挤压,火山、地震频发。

图3 世界六大板块分布图地震震动的特点地震波由震源产生,迅速向四周扩散。

地震波分为横波(S)、纵波(P)和面波(L),其中纵波传播速度最快,横波次之。

因此在地震发生时,地表建筑物往往先开始上下摇动、再左右晃动。

图4 横波与纵波的传播速度自救、逃生地震的危害地震发生时,会以地震波的形式快速地释放能量,使得地表产生振动,引起地表建筑物地倒塌、滑坡、崩塌、地裂缝、海啸等自然灾害,并有可能引发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等次生灾害。

图5 地震造成的地裂缝自救、逃生从地震开始发生,到对建筑物造成损害,平均只有12秒。

在发生地震时,可以择机选择以下几种方式逃生:①在平房或者低楼层,可迅速跑向室外的开阔地带,远离房屋等建筑;②在楼房高层,不可乘坐电梯,应迅速躲到洗手间、桌子、床铺下面,在第一波地震后迅速撤离,以防强余震;③在学校、影院等人口密集区,切勿慌乱,就近躲到墙角、桌椅下面;④如果有充足的时间,关闭电源、煤气。

中国的五大自然灾害:地震、洪水、火灾、旱灾、风灾

中国的五大自然灾害:地震、洪水、火灾、旱灾、风灾

中国的五大自然灾害:地震、洪水、火灾、旱灾、风灾知识点:中国的五大自然灾害1.地震: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地震通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破坏,还会引起次生灾害,如山崩、滑坡、海啸等。

2.洪水:洪水是指河流、湖泊等水域因降雨、融雪、冰凌等原因导致水位急剧上升,淹没周边土地和建筑物,给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损失的自然灾害。

洪水分为流域性洪水、地区性洪水和城市洪水等类型。

3.火灾:火灾是指因自然或人为原因引发的火灾事件,火势迅速蔓延,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的自然灾害。

火灾的原因包括雷击、电线短路、炉火失控、吸烟不慎等。

4.旱灾:旱灾是指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量明显偏少,导致土地干燥、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影响人们生活和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

旱灾分为阶段性旱灾和区域性旱灾。

5.风灾:风灾是指强风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的破坏,包括台风、龙卷风等极端天气现象。

风灾具有突发性、破坏力大、影响范围广等特点。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细节可能因教材和课本的版本不同而有所差异。

习题及方法:1.习题:地震发生时,下列哪种行为是正确的?A. 迅速跳楼逃生B. 躲到墙角或家具下C. 乘坐电梯下楼D. 恐惧不敢动方法/答案:正确答案是B。

地震发生时,应保持冷静,迅速躲避到墙角或坚固的家具下,保护头部,避免被坠落的物品砸伤。

不要选择跳楼逃生或乘坐电梯下楼,这会增加危险。

2.习题:下列哪种情况最容易引发火灾?B. 电线短路C. 炉火失控D. 吸烟不慎方法/答案:正确答案是D。

吸烟不慎是最容易引发火灾的行为,因为烟头燃烧过程中可能会掉落在易燃物品上,引发火灾。

雷击、电线短路和炉火失控也可能导致火灾,但相对而言,吸烟不慎更容易发生。

3.习题:旱灾通常发生在哪些地区?A. 沿海地区B. 内陆干旱地区D. 湖泊流域方法/答案:正确答案是B。

旱灾通常发生在内陆干旱地区,这些地区降水量较少,土地容易干燥,农作物生长受影响。

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②华北区、台湾地区地震多发的成因是该区处 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带。地壳活动 强烈。西南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的成 因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挤压碰撞。
案例①——中国河北唐山地震
1976年7月28日,在中国河北省的唐山发生了里氏7.8 级强烈地震。这次地震的震中位于唐山市区,即北纬 39.6°,东经118.2°。这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罕见的 城市地震灾害,北京市和天津市受到严重波及,地震破 坏范围超过30万千方千米,有感范围广达14个省、自 治区、直辖市,相当于全国面积的1/3。唐山地震造成 数十万人伤亡,民房和公共设施遭受严重破坏,灾情之 大举世罕见。
②地震频率高,强度大-------20世纪平均
每年发生一次里氏7级以上地震;
③地震震源浅,危害大--------浅源地震,
破坏严重
3.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①我国地震分布特点是东少西多,地质构造特 点是以105°E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中国西 部地区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活跃、最强烈和最 密集的地区。环太平洋地震带对我国台湾及其 附近海域影响最大。
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但灾情却东重西轻。虽然我国西部地 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因此灾情 也就相应小得多;而东部地区有着占我国城市总数46% 的城市,90%以上的人口,又是我国经济发达、资产密 集区,这就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
二、泥石流的分布与危害
1.概念: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 它饱含泥砂、石块以至巨大砾石,破坏力 极强。如图所示:
2.分布:云南西北和东北山区﹑四 川省西部﹑陕西省南部秦巴山区 ﹑甘肃省南部白龙江流域﹑辽宁
省东部山地和西藏自治区喜马拉
雅3.危山害地:。 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 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 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 环境造成很大危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类型与分布
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拥有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因此也面临着各种自
然灾害的威胁。

在中国的自然灾害中,主要包括地震、洪水、旱灾、台风和滑坡等。

这些灾害类型各有特点,分布也不均匀,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地震是中国最常见和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中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
欧亚大陆板块交界处,地震频发。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许多大地震,如1976年唐山
大地震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

地震不仅造成人员伤亡,还会导致房屋倒塌、基础
设施损毁和社会秩序混乱等后果。

地震的分布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这些地区的地壳活动频繁,地震风险较高。

其次,洪水是中国另一个主要的自然灾害类型。

中国的江河众多,水资源丰富,但也带来了洪水的威胁。

每年夏季和秋季,中国的南方地区经常发生洪水。

洪水不仅会造成农田受灾和农作物减产,还会导致城市内涝和房屋倒塌等问题。

洪水的分布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等水系丰富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地势平坦,易受洪水侵袭。

第三,旱灾也是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中国地域广阔,气候多样,部分地
区常年面临水资源短缺和干旱的威胁。

旱灾不仅会导致农作物歉收和水资源紧张,还会造成饮水困难和生活用水不足等问题。

旱灾的分布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和华北平原等干旱地区,这些地区的降水量少,蒸发大,容易发生旱灾。

此外,台风是中国沿海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

中国东南沿海是台风的主要活动
区域,每年夏季和秋季都会受到台风的袭击。

台风带来的强风和暴雨会导致海上交通中断、农田受灾和房屋损毁等问题。

台风的分布主要集中在福建、广东和台湾等地区,这些地区的地理位置靠近热带海洋,台风易于生成和发展。

最后,滑坡是中国山区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

中国拥有大片的山地,山坡陡峭,土壤松散,容易发生滑坡。

滑坡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房屋毁坏,还会导致交通中断和土地资源浪费等问题。

滑坡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等山区地区,这些地区的地势陡峭,雨水和重力等因素容易引发滑坡。

综上所述,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包括地震、洪水、旱灾、台风和滑坡等。

这些灾害类型各有特点,分布也不均匀。

了解和研究这些自然灾害的类型和分布,对于科学防灾减灾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也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