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第三单元)》示范课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课时教学设计课题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单元 3 学科语文年级九学习目标1、在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理解词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基调。
3、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比较同一流派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4、背诵默写本词。
重点1、在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理解词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基调。
3、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比较同一流派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难点1、在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理解词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基调。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背诵带“月”的诗词。
今天我们来学习辛弃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板书课题。
背激趣讲授新课展示学习目标:1、在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理解词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基调。
3、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比较同一流派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4、背诵默写本词。
作者简介: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
他的词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意境高远、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派词风,成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
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辛弃疾的经历:22岁之前,参加北方反抗金人的义军,英勇杀敌的读读笔记明确目标壮举。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教学设计 教案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教材分析:这首词是部编版九下新编入的课外古诗词,和课内的《破阵子》都是退隐之后的作品,但两首词的写作时间相隔较长,《太常引》这首词是写于辛弃疾退隐早期,词人虽然内心苦闷,哀叹年华逝去,白发徒增,但其实当时的辛弃疾只有三十五岁。
写白发不过是借此抒发内心的愁绪,但好在词人并没有一直沉浸在这种低落的情绪中,词的下阕笔锋一转,词人要乘风直上高空,俯视祖国河山,同时借“斫去桂婆娑”来抒发自己立志抗金,收复河山,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所以在教学中体悟作者的情感和志向是教学的难点。
由于这首词是课外古诗词,所以教学中适当地进行了拓展延伸,希望学生对辛弃疾的词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学情分析:这节课所用的学生是八年级的学生,并且是借班上课,一方面我对于学生并不熟悉,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说,九年级的诗词难度还是比较大的。
所以课前要求学生预习并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词的意思,在教学中主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通,读懂,读透,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1.掌握诗歌的主要内容,赏析词的美点,领悟作者情感。
2.初步了解辛弃疾词的特点。
学习重点:掌握诗歌的主要内容,能够简单地品读诗歌,赏析写词的美点。
学习难点:领悟作者情感,初步了解辛弃疾词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解题导入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词,一起读题。
1.从标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词牌名,题目,写作的时间、地点,写作的目的)2. 辛弃疾在中秋夜会写些什么,又想告诉友人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诗词去学习探究。
二、初读,知意1.字正腔圆,读准字音。
(抽生读,正音后齐读)2.结合注释,自由读,描述词所写的内容。
三、品读,体境1.咬文嚼字地品读,圈点勾画,写一写,你觉得哪个字,哪那个词,写得好,为什么?预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1)秋影:以影写月,侧面描写,写出月夜的朦胧美。
之前我们学过类似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研讨课教案_0

《浣溪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朗读中感受本词清丽婉约的风格特点。
2、在品读中感受边塞词的意象和画意。
3、结合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理解纳兰性德借景抒发的情感。
4、在经典诵读和积累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诗词鉴赏的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意象、把握感情。
教学难点:文学素养和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学法指导:朗读法,自主、讨论、点拨、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在浩如烟海的诗坛,有一类诗人,他们有PPT1“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豪放旷达,PPT2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雄浑悲壮,PPT3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磅礴瑰丽,PPT4也有“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的思乡思亲,他们就是边塞诗人。
其实,边塞诗人也不乏缠绵细腻、清丽婉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词,PPT5领略他笔下边塞的景象,领略我国经典古词的魅力。
(板书《浣溪沙》纳兰性德)二、美词我来读。
1、遇见诗词,便是遇见美好!美美的一天,美好的一课,让我们从美美的读词开始吧!2、PPT6活动一:美词我来读。
(1)听读该词。
轻声跟读,注意字音,体会停顿、节奏、重音、语气、语速。
(2)模仿朗读。
一读,读准字音,读响韵脚。
PPT8检查学案中的基础达标——PPT8读准字音,PPT9划出韵脚。
二读,读清节奏,读准重音。
PPT10检查学案中的基础达标——划分节奏,标出重音。
(3)PPT11反馈朗读。
组内交流,朗读表演。
三、美词我来绘。
1、诗词,美在意境。
读诗词,我们常常感觉到扑面而来的诗情画意。
(板书:画意诗情)。
现在先让我们一起来品读纳兰性德的《浣溪沙》,感受字里行间渗透的画意。
(1)PPT12默读词,借助注释和学案疏通词句意思,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2)PPT13检查学案中的基础达标——解释词义。
(3)学生疏通词句。
出示PPT14-15疏通词句2、PPT16活动二:美词我来绘读纳兰性德的词,我看到了(意象),感受到(画面)。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临江仙 夜登小阁 忆洛中旧游》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课时教学设计课题临江仙·夜登小阁单元 3 学科语文年级九学习目标1、在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理解词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基调。
3、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比较同一流派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4、背诵默写本词。
重点1、在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理解词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基调。
3、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比较同一流派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难点1、在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理解词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基调。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出示: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译文:滚滚长江向东流,不再回头,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争什么是与非、成功与失败,都是短暂不长久,只有青山依然存在,依然的日升日落。
江上白发隐士,早已习惯于四时的变化,和朋友难得见了面,痛快的畅饮一杯酒,古往今来的纷纷扰扰,都成为下酒闲谈的材料。
这是明代文学家杨慎在四川泸州创作的一首词。
词的上阕通过历史现象咏叹宇宙永恒、江水不息、青山常在,而一代代英雄人物却无一不是转瞬即逝。
下阕写词人高洁的情操、旷达的胸怀。
把历代兴亡作为谈资笑料以助酒兴,表现了词人鄙夷世俗、淡泊洒脱的情怀。
全词基调慷慨悲壮,读来只觉荡气回肠、回味无穷,平添万千感慨在心头。
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临江仙》,看它又抒发怎样的情呢?板书课题。
听激趣讲授新课展示学习目标:1在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教学实录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归乡何处?——《定风波》教学实录【设计说明】:《定风波》是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的第一部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悟苏轼达观的处世态度。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背诵。
教学重点:理解内容,感悟形象,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归”向何处,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1、由生活场景导入。
2、回顾旧知。
【教学实录】:(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有没有在路上被突然而至的雨淋过呢?你当时的心情怎样?有没有写一篇作文记下来?请同学们来自由畅谈。
生1:夏季淋雨爽。
(生笑。
)生2:考试考差了,心情不好,蒙蒙细雨更加难受。
生3:离开家来学校,如果下雨更是不舍。
师:同学们都能谈出自己对淋雨的感受,但是情境最重要。
一千多年前,文化巨人苏轼也被雨淋过。
你们认识苏轼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回顾。
【屏显】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诗与黄庭坚齐名,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齐名并称“苏辛”,文章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等人并称“宋四家”,在画方面也擅长文人画,墨竹、怪石、枯木等。
师:这么一个有才华的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被雨淋呢?你觉得他被淋后会做什么?会不会想把它记录下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定风波》。
(二)初步感知,诵读诗歌。
师:我们先来读一读小序,看看小序部分会交代那些内容。
(生齐读。
)生4:交代写这首诗的原因,时间,地点。
师:还有哪位同学来补充?生5:还有当时状况。
师:这位同学看的比较仔细,那我们来具体分析。
首先看看作者什么情况下被雨淋?生5:去沙湖道中遇雨,没有雨具,因而被淋。
师:同行人与苏轼分别有什么感受?请一位同学来概述。
生6: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师:别人被淋很狼狈,而诗人却不以为然,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再次朗读小序。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研讨课教案_0

《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教学流程:一、导入1、与置身于社会底层,潦倒不得志的柳永截然不同,晏殊身为宰相,生活是安逸的。
不同的主人公,同样是面对春色,同样是登高饮酒,晏殊抒发的情怀会与柳永有什么不同呢?二、品读语言理解内容1.朗读这首词,说一说这首词上下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疏通这首词的大意2.圈划这首词中作者所见的景物,说说随着所见景物的不同,诗人的心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3.体会这首词中的“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落花”“归燕”分别象征什么?“去年天气”,“旧亭台”——生命之中看似不变的事物、“夕阳”——时光的一去不回“落花”——生活中消逝的美好“归燕”——似曾相识的新的美好4.品读下片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无可奈何”、“似曾相识”两个词包含了怎样的情感?诗人面对“花落去”“燕归来”的眼前之景,悟到了什么哲理?生活之水向前流淌,其间会有失去,但新的美好也会以新的方式再次出现,虽然花开花落,每年的花朵都是不同的,但是生活之树常青。
三、比较迁移、深入把握1.从思想内容上看,晏殊的这首《浣溪沙》与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有哪些异同?相同之处:都通过今昔对比,表达对失去时光的不舍与怀念,且两者对生活都充满热爱,以平静乐观的心态看待生命之中的得失。
不同之处:晏殊体认到了生命之中的美好会以不同方式再次出现;崔护以审美的生命态度,将逝去的美好化作浪漫的记忆珍藏心间。
2.从语言风格上看,晏殊的这首《浣溪沙》与柳永的《蝶恋花》有哪些异同?相同之处:婉约含蓄不同之处:《浣溪沙》更为清丽自然,圆通晓畅。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PPT

这首诗叙述了诗人被俘后随元军北行途中路过梅岭的所见所感,抒写了作者的悲苦心情,表现了作者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对元人 的蔑视以及饿死殉国、舍生取义的崇高气节。
经过梅岭,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越 ”诵读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丰富思想,有利于培养对语言的感受、领悟能力。
还能到哪里去分辨真和假?眼睁睁地看着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江水枯竭鹅儿都飞光啊! 诵读古诗,读出每个句子的节奏。
为国家间无论怎样争斗,终究会在历史的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军人听了军人愁,百姓听了百姓怕。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长河中渐渐湮灭,在无尽的沧桑中被遗忘, 四年,与鲁王监国密通事发被捕,押解南京。
品读古诗 结合诗歌内容和课本解说,思考:这首诗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写了作者抗清的坎坷经历以及 被俘后与故乡诀别的不舍,表达了对山河 沦陷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 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体现出作者视 死如归的崇高气节。
品读古诗 在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个句子?说说你 喜欢的理由。 我喜欢“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从这两句我感受到了作者的满腔悲愤。作 者一直盼望明王朝东山再起,可时运不济, 命运多舛,恢复国土、重整山河的宏愿一 次次落空,令作者感到深深的失望。
课外古诗词诵读
新课导入
苏轼曾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诵读 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丰富思想,有利 于培养对语言的感受、领悟能力。本节课, 让我们诵读诗词,体会中国古诗词的魅力。
南安军
文天祥
写作背景
祥兴二年(1279),南宋最后一个据点 崖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文天祥在前一 年被俘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庾岭,经南安 军时写此诗。
品读古诗 在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个句子?说说你 喜欢的理由。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同步上课说课稿《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同步上课说课稿《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教材分析《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的一单元内容。
本单元选入了五首古诗词,分别是《泊船瓜洲》、《长沙行》、《钱塘湖春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这些诗词都是经典之作,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成就,展现了诗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个人情感的独特见解。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提高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对诗词的韵律、意境和表达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鉴赏古诗词时,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对诗词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入,对诗人情感的把握不够准确等。
此外,学生在朗读和背诵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朗读节奏不当、情感把握不准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这些困难,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单元的诗词,使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知识,了解诗词的韵律、意境和表达手法,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词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人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诗词的韵律、意境和表达手法。
2.教学难点:对诗词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以及对诗人情感的把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诗词图片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简要介绍本单元的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世界。
2.教学诗词:对每首诗词进行详细解析,分析诗词的韵律、意境和表达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
3.诗词鉴赏:学生进行诗词鉴赏,让学生谈谈对诗词的感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研讨课教案_1

登临诗专题教案《咸阳城东楼》《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比较阅读学情与教材分析:初三学生已先后学过《登幽州台歌》《望岳》《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登鹳雀楼》等登高题材的诗词,对“登临诗”有一定认知基础,但对这类诗词的深层文化内涵尚未系统地进行思考。
本课设置在初三下半学期专题复习期间,旨在通过回顾九年级上册课外诵读篇目《咸阳城东楼》总结“登临怀古诗”的特点,进而引发对《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的深层解读。
《临江仙》一词中多有情感的突转,看似不合逻辑实则包含词人深情,需学生自主质疑后解决问题。
通过比较阅读两首登临诗词,可以归纳总结,深入思考古人“登临”的意义。
教学目标:1.通过解说连贯诗意,体会诗人的波澜起伏的丰富情感。
(重点)2.联想同题材诗词,总结“登临诗”中登高的文化内涵。
(难点)课前导学:1.请尝试用第一人称“我”代入《咸阳城东楼》进行解说,描绘诗人所见的画面,所联想的情景。
(注意:不仅是翻译字面意思,还要让语言前后连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注释读陈与义的《临江仙》,你有什么疑问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教学:一、《咸阳城东楼》(15分钟)1.导入:在你读过的诗里,有哪些是登高后写的?(背篇名)看来古人好像特别喜欢登高,或者说是他们特别喜欢登高后写诗,我们就把这一类题材的诗叫做“登临诗”。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吟咏,熟读成诵2.抓住关键意象与关键词,分析思想内涵3.小组讨论,赏析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方法4.了解苏轼的旷达洒脱的人生观,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取向教学重点:分析关键词和意象的思想内涵教学难点:理解苏轼旷达的心胸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程导入同学们,当你淋雨时,你是什么心情呢,你是欣喜于这烟雨潇潇,涤荡而下,还是全副武装,心情郁闷。
在历史上,曾有这么一个人,他也遇到了这么一场雨,并且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词,接下来,让我们去仔细的看看他到底写了什么呢?是否心情与我们一样呢?(部编本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定风波》)二、介绍作者,了解背景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
(提问:“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三苏: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子)苏轼生活在宋神宗时期,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变法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弊端反对变法;变法失败,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可取之处又支持变法,受到了双方的排挤和打击,一生仕途坎坷,三起三落。
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李定等人诬告将他以“谤讪新政”、“毁谤君相”之罪弹劾入狱,被囚于乌台,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坐牢103天,苏轼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最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教师介绍本词背景)介绍词牌:词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容与情感。
2.多角度赏读,探究用词与写法之妙。
1课时一、导入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诵读古诗词,可以让我们触摸古人的思想,体会古人的情感。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词,领略那个唯美、洒脱的诗意世界。
【设计意图】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入手,用简洁的语言导入,直接明了。
二、了解写作背景生根据课本上的注释,查阅资料,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
师补充。
写作背景:1.《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非常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2.《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这首词大概是在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或六年(1136)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作,作者时年四十六或四十七岁。
陈与义是洛阳人,二十多年前,那时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天下还承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那时候的作者,“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与抗”(《宋史》本传)。
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艰苦备尝,而南宋朝廷仅能自立。
他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百感交集,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此词可能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中秋夜,为赠友之作。
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今江苏南京)。
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
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
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养子赵眘(shèn)(孝宗),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
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事实证明赵眘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
乾道元年(1165),作者上《美芹十论》,后反复陈说恢复旧国之事,但始终被冷落一旁,未被采纳。
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诉说自己的心愿。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教案设计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求识记的内容过多,检测同学们背诵的时间少。
九年级的学生具备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可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古诗词的基本内容。通过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四、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理解词意。
2.体会词人作品中蕴含的真挚而深沉的思想感情。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学会选择和坚守。
【纳兰性德】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人。2、写作背景
《定风波》: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偏居荒野,躬耕自乐。是年春,苏轼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词人陈与义也因之开始了流亡生涯,饱受国破家亡的痛苦,历经颠沛流离。他在南宋都城临安回想起青壮年时在洛阳与友人诗酒交游的情景,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上片: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下片: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4)《浣溪沙》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中秋夜,是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浣溪沙》: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使觇(chān)梭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课件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 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 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
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
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 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 坷的超然情怀。
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
人生险途。
主旨探究
《定风波》体现词人在自然风雨中镇
定自若,在仕途风雨中坦然处之,在痛苦 中旷达自解等一系列复杂而深邃的情致。
板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词的内容,赏析词语言。
2.能够体会词人深沉的思想感情。
写作背景
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词人陈与义也 因之开始了流亡生涯,饱受国破家亡的痛苦, 历经颠沛流离。他在南宋都城临安回想起青 壮年时在洛阳与友人诗酒交游的情景,不禁 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赏析词句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 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 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来。“何 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走近作者
【陈与义】(1090—1138), 字去非,号简斋。北宋末、
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名师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把握诗词大意,背诵古诗词,学习鉴赏古诗词的技巧。
2.感受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阅读兴趣。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体会《咸阳城东楼》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体会《无题》中烘托、比喻、象征手法的运用。
学习《咸阳城东楼》【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走近诗人师:咸阳在古时候叫什么?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学生回答)师:当诗人和一个充满历史故事的城市相遇的时候,会生发出什么样的情思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咸阳城东楼》。
想要对一首诗有更深刻的理解,我们需要对作家及作品的写作背景有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相关内容。
资料助读1:作者简介课件出示: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丹阳(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
著有《丁卯集》。
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五七律尤多,句法圆熟工稳,声调平仄自成一格,即所谓“丁卯体”。
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
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评价他。
资料助读2:写作背景课件出示:诗人在宣宗大中三年(849)任监察御史的时候,大唐王朝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
一个秋天的傍晚,他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见夕阳西沉,乌云滚来,凉风阵阵……诗人的忧愁思乡之情和吊古伤今之感袭上心头,交织在一起,于是即兴写下了这首七律。
【设计意图】解读题目,了解作者,熟悉背景,这是理解诗歌的三个基础要素。
通过这三个要素,学生对诗人和诗歌有了一个整体印象,有助于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人的情感。
二、熟读古诗,明白诗意1.读通顺,读准字音节奏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学生自主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预设:蒹葭..(tīnɡzhōu)绿芜.(wú)秦苑.(yuàn)..(jiānjiā)汀洲2.找意象,明确特点,发挥想象,生动描绘句意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容与情感。
2.多角度赏读,探究用词与写法之妙。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以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教学难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四首词的作者和写作背景的资料。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激情导入教师:(出示课件1)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人们用诗歌诉说的一个个故事,至今为人们传唱;他们抒写的缕缕情怀,感动了代代中国人;他们创设的种种意境,迷醉了古今多少读者。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今天,就让我们漫步在这个风光旖旎的古诗词苑,去吟唱,去感动,去陶醉吧!板书课题:课外古诗词诵读(出示课件2)二、学习新词定风波(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作者简介教师:同学们,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词的作者苏轼吧。
预设:(出示课件5)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有很大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2.写作背景教师:我们一起来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预设:(出示课件6)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二)新词学习,整体感知教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出示课件7)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细读本词,精读细研教师: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这首词,用自己的话说说词句的意思。
1.词句出示:(出示课件8)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注释】沙湖: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
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已而:过了一会儿。
(学生朗诵词句,自主尝试翻译。
)预设:(出示课件8)【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赶上了下雨,有人带着的雨具先走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我)就作了这首词。
教师:说一说:根据你们的理解,古诗词中的“序”有什么作用?(出示课件9)教师点拨:序“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
预设:主要是介绍作者写这首词的经过和目的,也就是当时的背景和作者的心情。
2.词句出示:(出示课件10)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注释】穿林打叶声:指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吟啸:高声吟咏。
芒鞋:草鞋。
蓑:蓑衣,用棕等制成的雨披。
(学生朗诵词句,自主尝试翻译。
)预设1:(出示课件10)【译文】不要害怕听到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为什么不高声吟咏,从容而行呢?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呢?披上一件蓑衣就可以在江湖风雨中度过一生。
(学生朗诵词句,自主尝试赏析。
)(出示课件11)预设2:“莫听”,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预设3:“何妨吟啸且徐行”,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的“谁怕”。
“何妨”二字透出一点儿俏皮,更增加了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预设4: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教师:上阕小结。
(出示课件12)词的上阕表现出词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3.词句出示:(出示课件13)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料峭:形容微寒。
斜照:偏西的阳光。
向来:方才。
萧瑟: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学生朗诵词句,自主尝试翻译。
)预设1:(出示课件13)【译文】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了,身上略微感到有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来迎接我。
回首方才风雨潇潇的情景,离去时,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学生朗诵词句,自主尝试赏析。
)(出示课件14)预设2:“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到的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预设3:这句话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四)深读本词,合作探究教师:同学们,再读这首词,思考以下问题:1.词的上阕哪些词语表现了作者豁达的胸襟?(出示课件15)(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
2.如何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出示课件15)(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在作者眼里,风雨交加也好,晴天丽日也好,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
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他显然是用来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态度。
3.“山头斜照却相迎”中的“相迎”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你分析其表达效果。
(出示课件15)(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相迎”一词,表现出词人经过风雨之后,感受到夕阳斜照给他带来的雨后清新的喜悦。
(五)课堂小结1.这首词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这首词的主题。
(出示课件16)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2.我们一起明晰这首词的写法,体会它的写作特色。
(出示课件17)预设1:即景生情,语言诙谐,笔调风趣幽默。
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表现了作者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预设2:意境深邃,内蕴丰富。
诠释了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出作者的精神追求。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作者简介教师:同学们,我们来了解这首词的作者陈与义。
预设:(出示课件19)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
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
南宋初官至参知政事。
诗尊杜甫,也推重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被元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
宋室南渡时,经历了战乱生活,颇多感怀时事的作品,诗风大变。
又能词。
有《简斋集》《无住词》。
2.写作背景教师:我们一起来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预设:(出示课件20)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或六年(1136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
他追忆二十多年前的洛中旧游,那时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天下太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
那时候的作者,“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与抗”(《宋史》本传)。
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艰苦倍尝,他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百感交集,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二)新词学习,整体感知教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出示课件21)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三)细读本词,精读细研教师: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这首词,用自己的话说说词句的意思。
1.词句出示: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出示课件22)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注释】旧游:昔日的游览。
午桥:在洛阳城南十里。
豪英:才干出众的人。
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
(学生朗诵词句,自主尝试翻译。
)预设1:(出示课件22)【译文】回忆年轻时在午桥上畅饮,座中多是杰出的英雄才俊。
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悄然无声。
对着杏花疏落的清影,我们吹笛直到天明。
(学生朗诵词句,自主尝试赏析。
)(出示课件23)预设2:用“忆”字开篇,直截了当把往事展开来。
预设3:“杏花”点明在春天的夜晚,豪杰们抚琴弄笛,那情致高雅的笛声此起彼伏。
预设4:作者以初春的树林为背景,利用明月的清辉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下来的稀疏花影,与花影下吹奏出来的悠扬笛声,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作者那种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
2.词句出示:(出示课件24)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释】新晴:新雨初晴。
晴,这里指晴夜。
渔唱起三更:渔歌在夜半响起。
(学生朗诵词句,自主尝试翻译。
)预设1:(出示课件24)【译文】二十余年如同做了一场梦,此身劫后虽存,但想起一切,就觉得魄悸魂惊。
如今我闲登小楼,观赏雨后初晴的月夜美景。
感叹古往今来多少兴亡旧事,都寄托在这三更唱起的渔歌声中。
(学生朗诵词句,自主尝试赏析。
)(出示课件25)预设1:“二十余年”点明追忆的是二十多年前的往事,又可见时间之长。
预设2:“如一梦”喻示作者身经浩劫,如历恶梦的心境。
预设3:“惊”字写出了靖康之变,北宋沦亡,作者逃到南方,饱尝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痛苦。
预设4:“新晴”与“长沟流月”照应,巧妙地将忆中之事与目前的处境联系起来,作者今昔不同的精神状况从中得以再现。
预设5:词人以清新之语,写怅惘之情,在追昔抚今中,抒发了落寞孤寂的情怀。
(四)深读本词,合作探究教师:同学们,再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1.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描写往昔情景的用意是什么?(出示课件26)(学生诵读本词,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词的上阕描绘了往昔在洛中,大家曾在午桥豪饮,座中多是杰出的英雄。
月光随着长沟的水波静静东流。
在杏花疏影里,大家借着酒兴,畅谈理想,尽情游乐,吹笛到天明的图景。
与下阕如今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进而感慨抒怀。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出示课件27)(学生诵读本词,讨论分析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