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背影》优秀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影》教学设计

Megan

第一课时

1. 导入新课。可以由歌颂父亲的歌曲导入,可以由“感动”“亲情”等话题导入,也可以从作者生平导入。

2. 检查预习生字、生词的情况。重点检查学生读书的正确流利情况,了解学情,确定教学基点。注意适时评价。

(1)让学生一个接一个地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从文中画出自己读不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教师关注同学读书情况。

(2)师生互动交流评价读书情况,给读错的字正音,把读破的句子读流利。

(3)教师检查。指名学生上黑板听写“狼藉”“交卸”“妥帖”“踌躇”“颓唐”“琐屑”等词语。如果有错误,师生共同纠正。特别注意这些字的结构和笔顺。注意区分“狼藉”的“藉”和“书籍”的“籍”的偏旁。

3. 听教师(或录音)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1)听准字音;(2)概括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思考:课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主要事件:父子车站送别。中心:父疼子,子念父,父子情深。

指导:常见的提炼中心的方法有:(1)抓文眼拎中心;(2)抓点题句概括中心;(3)抓材料概括中心;(4)抓结尾概括中心。教学该文可根据首

段的文眼提炼出中心,即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表达了父爱子、子敬父的浓厚感情。(通过点拨教给学生读出中心的方法)

4. 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思考:文中共几次写到父亲的背影?从文中画出有关背影的描写。

明确:“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全文可以概括为三个部分。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三个部分的分界线,划出三个部分后,归纳大意,要求用同样的句式(字数、结构形式大体相同),训练概括能力。

“那年冬天”是现在与回忆的分界线。“这几年来”是回忆与现在的分界线。第一部分,首段;第二部分,首、末之间的段落;第三部分,末段。各部分的大意可以归纳如下:①开篇寄思;②往事回忆;③结尾怀念。此概括不是唯一的,概括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表述方式,不能约束学生发挥自己见解的能力及创造能力。当然,这种概括必须是正确的、符合文意的。如学生能用“背影”作线索概括,也应肯定:①不忘背影;②描写背影;③思念背影。

5. 小结:这篇文章把父亲的背影作为叙述的主线,从中传达出父亲爱子的一片深情。

第二课时

1. 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2. 默读课文,赏析重点段。

(1)课文四次写到背影,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第二次:买橘子时的背影)

(2)指定学生单个朗读,比较哪个学生朗读得比较好,教师指导朗读技巧。找出应重读的词,加以体会,教师适时加以引导。

(3)提问:作者是怎样描写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的?

明确: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刻画,作者首先写了父亲的衣着:(让学生齐读课文)“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描写父亲的穿着突出了什么颜色?(黑色)为什么突出黑色?(穿黑色衣服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作者接着又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让学生齐读课文)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蹒跚)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动手写一写这个词,并想一想,作者为什么用“蹒跚”这个词?你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吗?(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作者又写了什么?(父亲爬月台)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学生齐读课文)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动作描写)这个句子作者运用了哪几个动词?(“攀”“缩”“倾”)为何用“攀”不用“抓”?(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用“缩”字有什么好处?(“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紧张啊!)同样,用“倾”字用得也十分巧妙。(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4)要求学生齐读这几句话,要突出应重读的词。

3. 总结“背影”。

作者通过送别时,对望父买橘子时“背影”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让我们体会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同时,从作者的四次流泪中,我们也看到了儿子由不理解到慢慢地理解了父亲,在儿子的泪光中,我们仿佛也看到那个肥胖的、穿着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父亲的背影。同时,我们也更明白,生活中,还有太多的“背影”感动着我们,需要我们去发现,去理解。

4.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1. 对听写中出现错误多的生字进一步强化。

2. 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感受父爱。

思考: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除了为儿子做了这么多细小的琐事以外,还以什么方式表达这种关爱?明确:语言。

(1)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又很朴实、简短,却含义丰富。在课文中找出父亲说的话。

(2)指名朗读这几句话,师生共同体味父亲言语里面蕴含的深厚感情。

3. 合作讨论,体会儿子对父亲的亲情。

(1)儿子理解了父亲吗?从哪里可以看出?谈谈你的看法。

(2)体会三次流泪,两次自责。

4. 师生交流写作方法。

我们描写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描写肖像的正面为主。比如:“皱纹很深”“两鬓苍苍”等等,本文的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而只写父亲的背影呢?(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适当予以肯定)

明确: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特点擅长选取表达感情的聚焦点。本文的聚焦点就是“背影”。这张“背影”就凝聚着深深的父爱。日常生活中,蕴含父爱的细节还有很多,而作者只去写“背影”,正好获得了以精练的材料表达丰富感情的效果。这个聚焦点“背影”留给我们的印象也就十分深刻了。

5. 拓展迁移,说话练习。

生活中,你有过被父母感动的记忆吗?面对父母的关怀,我们应当为父母做些什么?请以“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为开头说一段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