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中国思想和服饰变迁
中国近现代思想变迁
• 经世思潮的影响: • 是西学传入中国的中介和桥梁。梁启超:“居今日 而言经世,与唐宋以来之言经世者又稍异。必深通 六经制作之精意,证以周秦诸子及西人公理公法之 说,以为之经,以求治天下之理;必博观历朝掌故 沿革得失,证以泰西希腊罗马诸古史,以为之纬, 以求古人治天下之法;必细察今日天下郡国利病, 知其积弱之由,及其可以图强之道,证以西国近史 宪法章程之书及各国报章,以为之用,以求治今日 之天下所当有事,夫然后可以言经世。”(舒新城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第1册,第46-47页,中 华书局1982年版。)
• 经世致用,或称通经致用,或称明体达用 ,或称经邦济世,或称经济时务。 • 经世致用是伦理——政治型的中国文化的 一种传统精神,是封建士人赖以安身立命 的崇高信条。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来看 ,经世致用这一传统一直绵延不绝,只是 随历史条件变化而有起伏而已。
• 经世思想“是中国儒家知识分子所特 有的一种以积极入世的价值观、政治 本位的人生观和佐君教民的事业观为 核心内容的意识形态”。(胡维革: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研究》,第83页 。) • 龚书铎《中国文化概论》,第85页: “经世致用的基本意思是深究古今治 乱得失,通家国天下治安之计,以为 ‘济世利民’”。
• 研究边疆史地: 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加深,一系列不平 等条约的签订,东南沿海门户逐步被打开 ,西南、西北、东北边疆也出现了严重危 机。一些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究 心边疆史地,目的是要巩固边防,抵御外 侮。因此,这一时期的边疆史地研究,是 作为经世致用之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蔚然 兴起的。主要有姚莹的《康輶纪行》、张 穆的《蒙古游牧记》、何秋涛的《朔方备 乘》。
• 经世思想 • 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一种传统精神。 • “经世”一词首见于《庄子 齐物论》:“春秋经世, 先王之志”。此处作典谟、规则解。《后汉书 西羌传 》:“忘经世之远略”,此时才具备了经世致用一词 中“经世”的涵义。 • 经世致用观念由来已久。作为一种古老的学术传统, 从先秦诸子开始,中国士人就以关怀社会,参与政治 ,服务人生为自己学业价值的最高体现。西汉“独尊 儒术”后,历代儒生又以通经致用作为读书治学的目 标和抱负,经世致用观念这才演变成为儒家文化的一 种传统精神,具有相当积极的入世价值取向。
近现代中国服饰的变迁
刚建国时期——新旧交替,革命特 色
• 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 的样式。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 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 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 中共干部通常穿中山装,夫人还是旗袍。 • 之后,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西装和 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 渐消失了将近20年。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民的普 遍选择。
中国人对着装的追求已经转向个性化、多元化!
衣是人的生活必需,是艺术要求、美学追
索,是人的文明史,是人类史中的大篇章。 从中国百年的服装变迁看来,我们的祖国 经历了太多,我们的文明变化了太多。 从清初长衫马褂到如今的斓衣翩翩,中国的社 会性质、政治格局、经济状况、审美观念、生 活习惯改变了太多:
社会性质 政治格局 经济状况 审美观念 生活观念 半殖民地半封建 专制主义中央集 白银流失,举借 宽袍长袖以盖体 等级森严 社会 权封建王朝 外债,由列强控 制经济命脉 独立的社会主义 工人阶级领导的 经济逐渐恢复和 大方适体显美丽 民主平等 国家 以工农联盟为基 发展成为世界第 础的社会主义国 二大经济体 家
“毛式中山装”
新时代的“毛氏中山装”
60年代
(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
:
• 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 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 • 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 • 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 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样、季节不 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
读书组“绝不停蹄”!
完
政治领域的大变革渐渐蔓延到服装领域,中国 民众开始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近现代中国女性服饰文化与变迁
近现代中国女性服饰文化与变迁作者:周丹肖乾琴来源:《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3年第05期摘要:服饰是一个国家形象历史变迁的缩影,也是一个民族文化和艺术的象征,近现代时期是中国服饰继承传统与发扬创新的重要时期,从清朝、民国到近现代中国传统服饰的形质、色彩、面料、图案上能窥探到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和人们的审美情趣.随着我国与外界文化交流的密切,我国的传统服饰也逐渐融合了他国服饰的特点,呈现出一番新的风尚。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女性服饰文化与历史服饰是一定时期的物质生产和思想文化的综合反映。
衣冠服饰的演变,同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生活习俗、各民族之间以及各国之间交往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因此,服饰史是一个国家历史的一个方面,特别是在思想文化发展史中,也是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各种思想意识和习俗,都会在服饰上有所反映。
一、近代清朝女性服饰特点从近代的清朝开始,北方旗女的袍服和江南妇女的襦裙共同组成了清代的女装,并一直延续了很久。
直到晚清,这两种服饰才慢慢发生了相互渗透和融合,最显著的特点是袍服的袖部,不但袖端有挽袖,袖肘部还有着多条状的装饰。
(图1)在一些隆重场合所穿的礼服,还保留有游牧骑射的标志物箭袖,其造型也变得较宽大;而江南襦裙中的上襦,它的形制则逐渐向旗人的袍服所靠拢,日益变得长大,下摆逐渐移至膝,在生活中的名称也多用褂、袄、衫来代替;清朝裙子的式样是由前后内外裙门加侧裥再加腰头所构成的马面裙,由于裙腰是系于上衣之内的,腰头多用粗棉布等廉价而耐用的材料制成,所以裙的装饰多集中于下部的近裙摆处。
民国初年,由于留日学生甚多,服装式样受到很大影响,出现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袄和黑色长裙,不施质纹、不戴髻钗、手镯、耳环、戒指等饰物,以区别于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清代服装,而被称之为“文明新装”。
众所周知,清代汉族的女子多缠足,世人称之为“三寸金莲”,与此相适应的绣花鞋,它制作精美、形状娇小。
当时认为缠足的美在于女子着鞋后的造型——走路步履维艰,因此看起来身段婀娜,惹人怜爱。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生活习俗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代生活习俗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 .近代社会生活:1840—1949:列强侵华,逐步沦为两半社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西方民主思想逐渐传入原因:①列强侵略,西方文明传入带来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②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③历届政府的推动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倡导,民主思想不断传播表现:①衣:鸦片战争洋布、洋装进入中国;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学生装、新式旗袍(特点:由拘谨、呆板、等级森严——美观、适体、平民化转变)②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④习俗:⎩⎪⎨⎪⎧戊戌变法时期: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民国时期: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949——1978——至今(1)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成立,文革期间左倾错误严重,强调阶级斗争;计划经济体制①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2)1978—至今: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解放思想;民主法治不断健全于发展①物质生活⎩⎪⎨⎪⎧衣:服装颜色五彩缤纷。
食:到1987年,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
住:1995年,国家启动“安居工程”。
②社会风尚: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命题:1.就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及影响2.就男女关系转变、婚姻习俗角度命题例1:早婚是古代社会的一种风尚,城乡皆然。
清末民初,上海等大都市出现了婚龄推迟的现象。
20世纪20年代末以后,农村传统的早婚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
这反映了A. 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和程度的不均衡B. 妇女地位提高C. 清政府推动社会习俗变革D.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思想解放例2: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
近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PPT课件
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
趋势: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向 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思考:以中国近代以来女性服饰的变化为例,说 明中国服饰的发展趋势
二、食——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1)近代西方文化的影响
因素 (2)受自然物产条件的限制
(3)生活习俗的制约
⑴中国传统四大菜系:鲁、粤、川、淮扬菜
概况
阶段 鸦片战争后— —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 后——十一届 三中全会
表现 长袍马褂 上衣下裙 西装、中山装 旗袍 列宁装 制服装 绿军装
十一届三中全 异彩纷呈 会至今
服饰特征
时代特征
中式与西式、传 半殖民地半封 统与现代并存 建社会
政治色彩强烈与 独立自主 革命相关的服饰 巩固独立 成为主流
美观大方 彰显个性
20世纪80年代后 截止2003年
成就
外国人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
通信技术迅猛发展
电话业务居世界第一位,固定电话和 移动用户各占一半
报刊
阶段 时期或时间
19世纪中前期 形成
1873年
发展
戊戌变法时期
辛亥革命时期 五四运动时期
新民主主 义革命时期
新中国 成立初期
繁荣 改革开放后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①代表性服饰: 列宁装、中山装(“干部服”)、绿军装
②服饰特征: 政治性、保守性( 强烈的政治色彩,朴素单一)
时代特征:独立自主、巩固独立
③本阶段服饰变迁的原因:
受当时政治、经济、思想状况的影响和制约; 政治因素:政治运动频繁;国家政策:如建国初与苏联的关系;文化大革命 经济因素:生产力水平低 ; 思想因素:封闭保守。
最新中国近现代思想变迁
• 理论体系尚显浮浅、粗糙,思想内涵不够精 致、深刻。
• 社会功效和影响:
• 新思潮对近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由旧到新 的转变,即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产生 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与巨大的启蒙作用。
• 新思潮不断鼓舞着中国人民起来进行反帝反 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斗争,在不同程度上削 弱和瓦解了封建主义的统治以及帝国主义的 半殖民地统治秩序。
• 3、社会思潮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时代不同 ,社会环境不断变化,以及社会思潮载体( 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兴衰起伏,其运 行过程都不是永恒不变和常盛不衰的。在特 定时空条件下运行的各种社会思潮,有它的 勃兴、高涨,也有它的低潮和衰熄,因而呈 现出历史的阶段性和时代特征。
• 如早期维新派到康梁维新派。
• 西学东渐与中西思想文化激烈碰撞和相互融合,中 国知识界对西学如饥似渴地吸纳,甚至兼收并蓄, 或者把西学视作洪水猛兽,激烈排拒,造成思想界 诸说并起、中西相争,因而思潮杂陈的局面。
(1)1840—1860:经世思潮和太平天国 农民革命思潮
(2)1860—1895:洋务思潮和早期维新 思潮
(3)1895—1903:戊戌维新思潮 (4)1903—1915:革命民主主义思潮 (5)1915—1919:新文化思潮
(2)1860—1895:洋务思潮和早期维新 思潮
(3)1895—1903:戊戌维新思潮 (4)1903—1915:革命民主主义思潮 (5)1915—1919:新文化思潮
• 近代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近代中国 思想的复杂性。
• 近代中国社会的急剧发展,决定了近代中 国思想发展的快速多变。
• 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使命,决定了反 帝反封建的思想追求必然是近代中国进步 思想发展趋势。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总结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840年——中国近代史——1949年——中国现代史——1978年——中国当代史——今)一个观点: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对特定阶段经济、政治的反映。
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服饰(衣)阶段: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传统)、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传入,民国后流行)、中山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综合中西服装优点)、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中山装与旗袍是近现代民族服饰。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具体表现在建国初,与政治生活联系,中山装和列宁装、连衣裙等苏式服装普遍,文革时期,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现代服装改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总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饮食结构(食):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
19世纪四十年代起,西方饮食文化传入。
西餐馆各通商口岸陆续传入近代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西餐中的一些常用蔬菜、调味品、西式糖果、糕点、饮料进入百姓饭桌,受到国人欢迎。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改革开放前衣、食等凭票供应,改革开放后变化很大。
产品丰富。
政府的“菜篮子工程”深得民心。
当今中国产品丰富主要因素: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工农业产品增加;实行开放政策,引进先进品种;科学技术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高涨。
3.住宅(住):①传统民居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风俗等的变迁【讲稿】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风俗等的变迁1、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变迁的表现(衣食住行用)、特征、原因及影响。
2、中国近现代精神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和大众传媒(文化娱乐)的变迁。
近代(旧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鸦片战争后(1840-1911年);辛亥革命后(1912-1949年)。
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服饰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变化、住宅的变化。
2、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婚姻风俗的变化、丧葬礼俗的变化以及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
3、近代以来出现的交通工具、通信工具。
4、近代以来报刊的出现。
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服饰: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
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
清代官服:清时官员的服饰有严格的规定,依品质,数量,颜色的不同来区分官位的大小,是不许滥用的。
服饰大致有下列五种:一,顶戴,二,蟒袍,三,补服,四,腰带,五,坐褥。
中山装里隐含有哪些信息: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广州、上海等地的买办穿起西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0世纪20年代以后,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随着洋布的涌入,百姓穿洋衣洋袜的渐多。
新中国成立后,列宁装成为建国初期的主要服装样式;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装由封闭走向开放。
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子:宽松肥大→旗袍、上衣下裙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并存(中西合璧,不土不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走向近代化);由朴素单调走向丰富多彩;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中西方服装并存。
中国近代服装变迁
中国近代服装变迁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灿烂历史的文明礼仪之邦,而服装作为一种礼仪标志,也是一种语言,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文化,它的变迁是以非文本的方式记载着社会与生活的变迁,并成为时代发展的一个永恒的烙印和缩影。
服装,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忠实映像,它有时会成为守旧传统的堡垒,有时会成为革命势力的旗帜,抑或两者交锋的导火线。
纵观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就很容易发现,社会形态的变革与生产、生活方式的演变,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人类服装的衍化。
反过来,服装的变化又会加速人们变革社会形态的决心。
人们常这样形容中国近现代的服装,说是宛如一个服装博览会,前清的、民国的、西洋的、东洋的、国民党的、共产党的,代表着各种思想与文化的服装尽在这百年之中。
近代以来,一些有志于改革的人从这种传统理念出发来提倡变革。
如康有为为了给他的变法寻找社会基础,不止一次地上书,提出中国“守旧者固结甚深,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足见服装对造就中国人社会心理的影响之深。
在物资匮乏的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穿新衣对普通人来说一直都是一种奢侈。
举国陷入了买布凭证的年代,要积攒够做一件新衣裳所需的布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那时候,计划生育还未普及——一个家庭少则一、两个孩子,多则达到六、七个孩子。
因此,为做一件新衣裳,父母亲们都会在心里及早提前算计一番,并对子女进行一次排队。
家家户户几乎都是:一件新衣裳,今年老大穿了,明年老二穿,后年老三穿……在父母的心里,孩子大了,心眼也开了,知道“臭美”了,就要穿得尽量体面些,小屁孩就不一样了,懵懵懂懂,只要能吃饱穿暖,就会忘乎所以,衣裳新与旧就显得微不足道,根本顾不上样式过时不过时,大小合身不合身。
于是,在一个家里,老大孩子总是责任和干活最多,但也往往是穿新衣裳机会最多的一个。
然而,穿着打补丁的衣裳却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一种现象,以至于打补丁在农村一些妇女中也成了一门很吃香的手艺。
近代中国的物质文化
女子:旗袍
宽松肥大 合身适体、 短袍窄袖
• 现代的变化状况 1、50年代:列宁装、连衣裙
苏
式
紧紧地跟政治
连
联系在一起
衣
裙
2、60年代:军装、干部装
文化大革命色彩单一, 紧紧跟政治色彩联系起来
3、改革开放以后:
美观大方、彰显个性
不 走 寻 常 路 !
• 变化的趋势:
拘谨、保守、呆板、 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 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其他风俗的变化:民国以后
简便易服、破令放足、 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
活动开展 实施公立、点头鞠躬、握手 成为日常生活的礼节 思想观念发生变化、 女子地位提高
探究:
近代以来我国的物质生活 和社会习俗为什么会发生 如此大的变化?
外因: 西方外来文化 的影响 政治变革
内因: 经济发展
思想解放
在国外的一些大场 合,我从来都是 穿唐装、中山装, 我想告诉所有人, 我很骄傲,我是中 国人 可能因为这一点, 香港大使、申奥大 使 都找我来当…… 我很传统,不希望 忘记自己的文化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食) 中国的四大菜系 鲁菜、 粤菜、川菜、 淮扬菜
为什么会有区域性的 菜系呢?
鲁 菜 : 四 喜 丸 子
粤 菜 : 钵 钵 鸡
川 菜 : 水 煮 肉 片
粉淮 蟹扬 狮菜 子: 球清
炖
西餐的传入:鸦片战争以后
必胜客
KFC
论一论?
•你知道中餐和西 餐都有哪些区别 吗?
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开展民国以后实施公立点头鞠躬握手成为日常生活的礼节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女子地位提高近代以来我国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 社会生活的变迁
历史知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
历史知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中山装、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具体表现在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成为社会的流行。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饮食结构: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
近代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住宅: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促使变革的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
二是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
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习俗变迁的特点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向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独立化。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交通: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中国有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
1906年天津有轨电车,1924上海公共汽车。
中国近代轮船业发端于洋务运动时期。
(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
变化:从“衣”来说,由清末的笨拙的旗人服装转变为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从“食”来说,引进了西餐,而且更多的考虑到膳食结构和营养配餐;从“住”来说,以传统的平房为主转变为整洁宽敞的楼房为主;原因: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涌进我国;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也通过近代以来的战争和交往,发现了自己的落后,所以也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3.居室建筑变化: ①建国后:住房基本解决,但总体较拥挤, 家具陈设简单 ②改革开放后: 住房状况改善
▲原因: ①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 ② 1995年政府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 收入职工能较低价格买到合适的住房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4.习俗风尚变化: ①新中国成立后(50-70年代) A取缔黄赌毒,涤荡封建糟粕 B1950年《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 男女平等新婚姻制度,促进妇女解放、移风易俗 C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 成为时尚,社会风气根本变化 ②改革开放后(80年代后) A树立新风尚,休闲方式多样化,生活质量提高 B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等风尚正在形成
中国近现代社会 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服饰变化: ①男装: 长袍马褂 西装
中山装
▲西装流行的原因: A.西方列强入侵,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受西方文化 影响 B.洋务运动兴起(买办、留学幼童) C.向西方学习要求的反映
②女装: 旗装
改良旗袍
③变化趋势:由等级森严走向平民化; 由拘 谨、呆板走向美观、得体、方便;由“保守” 走向 “开放” ④变化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 服饰并存,中西合璧,不土不洋 2.饮食变化: 饮食丰富、习惯多样 (1)中国传统饮食: 地方特色鲜明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宣传维新改良思想 ⑴戊戌变法 : 《时务报》 ⑵辛亥革命: 《民报》 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⑶五四新文化运动:《新青年》 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 作用:成为宣传先进思想的武器,发挥 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 国民党:《中央日报》 作用:为夺取民主革命的 胜利发挥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 《人民日报》 作用: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 《光明日报》 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变迁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变迁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
这些变迁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也对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文化面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变迁。
一、哲学思想的演变中国近代哲学思想的演变可以追溯到19世纪晚期。
此时,中国正处于晚清时期,西方的思想观念逐渐传入中国。
这激发了中国知识分子们进行全面变革的欲望。
其中,代表性的思想家有康有为、梁启超等人。
他们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试图将中西文化融合在一起,开创一种崭新的思想文化体系。
20世纪初,伴随着“五四”运动的兴起,中国的哲学思想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此时,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推动了中国的革命进程,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标准。
同时,胡适、郭沫若等人也倡导了一种新的“文化自觉”,提倡自主思考和创造性的思想,这为后来的文化革命提供了深远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思想文化又迎来了一次巨大的变迁。
当时,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积极借鉴并学习西方现代化的经验和先进技术。
此时,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和世界观相对主义等思想观念在中国社会扩散开来,成为了中国人的重要思想选择。
二、文学艺术的革新中国近代文学艺术也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变迁。
19世纪末,李鸿章提出“西学中用,中学西用”的口号,鼓励文学艺术界吸收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审美观念。
这推动了新文学运动的兴起,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得以重大变革,成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
20世纪初,“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盛行。
此时,许多中青年知识分子纷纷加入了反封建的行列,提倡自由、民主和民族独立,倡导文化自觉和文艺自由创作的思想。
同时,文艺也开始大量吸收西方的现代主义思潮,试图带来一种新的、现代化的文学艺术,这是中国文学史的一个重要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文学艺术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审美意识和文化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此时,流行文化、现代艺术等新领域不断涌现,中国文学艺术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现代化的面貌。
近现代中国的文化与思想变迁
近现代中国的文化与思想变迁近现代中国是一个极其丰富而又多变的历史阶段,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文化与思想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转变。
这种变迁不仅仅影响了中国社会的面貌,也对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探讨近现代中国文化与思想的变迁。
一、政治思想与制度变革近现代中国的政治思想与制度变革是文化与思想变迁的重要体现。
从晚清开始,中国人民不断探索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与思想,试图摆脱外来侵略与内部封建秩序的困扰。
辛亥革命的爆发标志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开始,无数思想家和政治家提出了各种政治理论和构建新制度的设想。
其中,五四运动中的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以及国共两党的兴起等都对中国的政治思想和制度变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些变革不仅推动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也为后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科学与知识的传播文化与思想的变迁离不开科学与知识的传播。
近现代中国,在面对西方列强强烈的侵略压力下,意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开始借鉴西方科学知识和现代教育制度。
近现代中国的科学家、思想家纷纷出国留学,引进西方学术和科学成果。
他们不仅将西方知识传播到中国,也将中国优秀的文化传播到世界。
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中国的文化与思想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方向。
三、文化产业与全球化近现代中国的文化变迁与全球化的影响密不可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开放,中国的文化产业逐渐崛起,并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的文化产品,如电影、音乐、文学作品等,逐渐受到国际市场的关注。
同样,世界各国的文化也进入中国,为中国的文化和思想带来全新的视野和观念。
这种互动与交流不仅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样性,也为中国的文化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四、价值观念与个人主义的崛起近现代中国的文化与思想变迁还体现在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个人主义的崛起上。
在传统封建社会中,个人主义思想受到压制,人们更多地注重集体利益而非个人利益。
新中国服饰变迁的特点及趋势
新中国服饰变迁的特点及趋势20世纪下半叶是一个风云骤变的时代,新中国的建立,这是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不相同的。
50多年来,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遭遇了一些挫折和磨难,这种时代变迁的印记必然在表现力极强的服饰文化中有所反映。
中国人的衣着装饰作为社会生活领域中最为直观的物质文化现象,从来没有超然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外而独立存在,而是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这些因素的干预支配。
因此,总结中国服饰变迁的特点以及趋势,可以使我们更深刻的了解社会变革,更深入地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一)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服饰变迁的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50多年来的服饰变迁,是一个变动非常大、非常剧烈的时期,新中国50年来的服饰变迁呈现出以下特点。
l中国服饰泛政治化服饰是最直观的物质文化现象。
在政治变革、或局势不稳定的社会里,政治对服饰的影响力更大,决定着服饰的种种表现。
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政治变革。
对服饰变化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服饰的泛政治化是20世纪50一70年代中国服饰变迁最大的特点。
首先,服饰的变迁由于社会政治的变革而明显呈现出阶段特色:第一阶段:1949一1965年,国家意识通过舆论引导的方式发生着作用,并没有采取强制力。
服饰以朴素、实用为主。
第二阶段:1966一1976年,受极左思想的影响,在社会生活方式上批判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暴力摧毁有象征意味的服饰,如旗袍、布拉吉、西装等。
中国服装舞台上成了军便服的天下,服饰发展走向极端。
第三阶段:1978一2000年,思想上的束缚得到解放。
服饰发展有了相对的独立性,不再依附于政治,中国服饰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其次,服饰变革与社会政治形势变化密切相关,政治运动往往在短时间内造成服饰习俗的急剧变革。
例如文革时期的破四旧运动,作为社会变革的有机组成部分的服饰变革,需要找出代表旧制度的革命对象:旗袍、中山装、布拉吉、西装、长袍、马褂:同时也树立了作为革命和新时代象征的新的服饰样板,军便服伴随着红卫兵运动而登上了服饰舞台的中心。
中国近代服饰发展史
中国近代服饰发展史聊聊咱们中国近代服饰的那些事儿,那可真是花样繁多,色彩斑斓,就像一部活生生的历史大戏,你瞧,每一幕都换着不同的衣裳,讲述着不同年代的故事。
想当年,清朝那会儿,人们穿的是长袍马褂,男的长袍及膝,马褂紧身,显得文质彬彬又不失干练;女的呢,旗袍的前身——旗装,那叫一个端庄大气,绣花滚边,尽显皇家风范。
走在街上,男女老少,个个都像从画里走出来的,古色古香,韵味十足。
那时候,衣服不仅是遮体避寒的工具,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你穿啥样的衣裳,别人一眼就能瞧出你的家底儿。
转眼到了民国,风气大开,服饰也跟着变了样。
男士们开始流行西装革履,领带一系,油头一梳,那叫一个精神抖擞,仿佛一夜之间,大家都成了洋气的绅士。
女士们呢,更是不得了,旗袍成了新宠,紧身的剪裁,高开叉的设计,走起路来摇曳生姿,尽显女性曲线之美。
那时候,穿旗袍的女人,个个都像是从旧上海的弄堂里走出来的名媛,优雅中带着几分风情万种。
说到民国,不得不提的就是学生装了。
那时候,学生们都爱穿中山装或者学生装,简洁大方,朝气蓬勃,仿佛每一颗年轻的心都在为国家的未来而跳动。
那时候的衣裳,虽然简单,却充满了对自由、平等的向往,每一件衣服都像是无声的宣言,宣告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再到后来,新中国成立,一切都焕然一新。
人们穿上了工农兵装,蓝色的工装,绿色的军装,成了那个时代的潮流。
那时候的衣服,没有华丽的装饰,却充满了质朴和力量,仿佛在告诉世界,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建设一个新中国。
改革开放后,那可真是天翻地覆的变化。
西装、牛仔裤、T恤、裙子……各种款式的衣服像潮水一样涌来,让人眼花缭乱。
人们开始追求个性,追求时尚,衣服不再是单一的色彩和款式,而是变得多姿多彩,各具特色。
走在街上,每个人都是一道风景线,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现在,咱们的衣服更是五花八门,从复古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各种风格应有尽有。
人们不再满足于基本的穿着需求,而是更加注重衣服的品质和文化内涵。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知识梳理(一)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民主的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步步向现代化迈进,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
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衣: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和现代化的程度。
辛亥革命前,有不少仁人志士率先奋起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治的决心。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出现中山装和旗袍;同时废除了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
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
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
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
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
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
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
这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变化。
但在广大的农村,贫苦农民仍旧是吃糠咽菜,西方食品在那里根本没有市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
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主要是饮食多样化,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变迁特点: ①形式上
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 发展不平衡——沿海与内地, 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 城市和乡村差异明显 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清朝末年,北京城流行的竹枝词反映了当时的 社会生活景象。如: “分科大学指开堂,功课启蒙教育良” “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 “洋式高楼近百寻,门外电灯明似昼” 问题:依据材料,指出清末北京城市生活出现的 新现象给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生活:改变生活方式; •思想:促进思想解放; •教育:近代教育发展
唐胥铁路
京张铁路
航空
水运
移风易俗
天足
看报纸
看电影
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歌女红牡丹》
1905年中国第一部自己拍摄的影片
1935年 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一、近代社会生活变迁
项目
衣 食 住 行 习俗 通讯 传媒
1840——1911——1949
鸦片战争 辛亥革命
“竞上洋装” “异味争尝” 洋房 中西合璧建筑
1.变迁原因
铁路、公路 水运、航空
剪辫易服、废止裹足 鞠躬握手、文明婚礼
电报、电话 读报刊、看电影
变迁原因: 政治因素:政治运动的推动 政府政策的支持
服饰体现了社会风尚,并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中 国废除服饰分贵贱的冠服制度(见右图),并实现服 饰制度根本转变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
风 剪辫易服 俗 废止裹足 鞠躬握手 文明婚礼
中国近代史——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 (3)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
化的色彩。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
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2.认识: (1)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
社 会 生
活
的
报刊、影视
变 迁
促进经济 文化发展
改变人们 思想观念
丰富人们 社会生活
交流联系 更加便捷
推动社会 进步
由传统向西式化发展,逐渐多元化,呈现出追新慕异、 去土存洋、新旧并存、中西融合的特点。 一、物质生活 (1)衣着: ①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②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欢迎。 (2)饮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吃西餐成为有钱人 的一种时尚。 (3)住房:出现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制造舆论,唤醒民众;(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期间成宣传
改良,革命及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武器)
娱乐大众、传播新知。(通俗报,满足市民文化消遣,丰富生活;
专业报,传播新知)
2.电影事业的发展 (1)19世纪末期,电影传入中国。 (2)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
事业开始起步。 (3)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 (4)1931年,中国诞生了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结束了中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物质生活中,衣冠服饰是衣食住行之首,它最显著、最充分地表现人们的身份地位,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在衣冠服饰上有极其强烈的反映,这在中外概不例外,在中国又与礼制相结合,并成为礼制的重要内容。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制"、"舆服制"、"丧服制"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从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式都有详尽的规定,不遗琐细地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这是华夏族的传统。所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这说明我们的祖先自古以来就以衣冠礼仪的美誉"华夏"作为族称,这既有重视仪容的方面,也包括用服装区分尊卑贵贱这一套规章制度,使森严的等级管制深入到穿衣戴帽,在华夏文明中形成衣冠之治的传统,这是中国服饰制度的特色。
A.中西餐并行于世B.西装是流行的服饰
C.公历在民国成立后的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D.列宁装受青睐
5、近代中国第一家西式饭馆最有可能出现在()
A.北京B.上海C.重庆D.青岛
布
置
作
业
课堂纪ຫໍສະໝຸດ 律教学后
记
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
补服顶带
一品:仙鹤(御史为獬豸)红宝石
二品:锦鸡珊瑚
三品:孔雀蓝宝石
四品:雁青金石
五品:白鹇水晶石
六品:鹭鸶砗磲
七品:鸂鶒素金
八品:鹌鹑镂花阴文
九品(含未入流):练雀镂花阳文
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欧、美百数十年前,人皆辫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出入不便,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康有为
衣:
③变化趋势:由等级森严走向平民化;由拘谨、呆板走向美观、得体、方便;由“保守”走向“开放”
④变化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中西合璧,不土不洋
食: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也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西式的糖、烟、酒和饮料传入。
住:四合院和小洋楼
风俗:
教
学
过
程
四、课堂巩固
封建思想:
封建思想是“封建”与“思想”两个词组合而成,是一个因历史而成的特定词语,一般是指维护封建统治的旧道德、旧礼教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的泛称。
封建思想基础是儒家的礼制思想,核心是”三纲五常“。所谓“三纲五常”是指:“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理、智、信”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所谓的“四德”是指:德、容、言、工,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是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言语(指与人交谈要会随意附义,能理解别人所言,并知道自己该言与不该言的语句)和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
社会变迁背景: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明主、平等的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趋势。思想上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民主的趋势。(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二、讲授新课
封建社会:
中国的封建社会正式开始于公元前221年,结束于公元1911年。也就是自秦朝建立开始,至清朝灭亡结束。封建社会是指实行封建制度的社会状态,封建社会”是指地主或领主占有土地并剥削农民或农奴的社会形态;地主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社会是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社会形成的自然经济是以土地为基础,农业与手工业结合,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具有自我封闭性、独立性,以满足自身需要为主的经济结构组织。
近代以来影响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
(1)列强的侵略,西方生活方式和习俗(文化影响)的
传入和影响(根本原因在于近代西方文明的先进性)。
(2)进步人士的鼓吹与提倡
(3)政府的政策
(4)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
特点:
①受西方影响明显。
②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色彩。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最典型的特征。
③发展不均衡,空间范围主体上
1、近代农村社会受西方影响较小的根本原因是()
A、农民过着田园牧歌式的幸福生活
B、小农经济的落后和封闭
C、远离大城市
D、西方列强侵略程度较轻
2、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点头鞠躬,握手等社会习俗的出现,最早开始于()
A.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
C.戊戌变法D.中华民国成立
3、下列现象不属于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的是()
与礼仪挂钩的话,浅的来讲,各种场合有不同的服饰要求;深的来讲,总不能逾距,穿戴一些不应或不适合的服饰——现代要好一些了,古代私制龙袍又穿上的话,那是大罪;而各级官员只要一看官服颜色,那就跟现在咱部队里的军衔似的,一目了然,更别说官服上绣的图案了,那个也是讲究的很。反正中国人总讲个合情合理以便处处事事以合中庸之道,服饰上也就有很多规定、要求等等;若是违反,即逾礼。)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名教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即名份,教即教化,名教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政治制度。五常又称“五典”,即五种行为规则。语出《尚书·泰誓下》:“狎辱五常”。唐孔颖达疏云:“五常即五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又有五常:仁、义、礼、智、信。
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妻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亦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三纲皆取于阴阳之道。具体地说,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阳”面,臣、子、妻体现了天的“阴”面;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
④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文化冲突,又有东西文化碰撞,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农村:基本状况: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
新变化:只有少量的“洋油”、“洋火”、“洋布”等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
服饰变化:
清朝皇帝穿龙袍,龙袍以明黄色为主也可用金黄杏黄等色。古时称帝王之位,为九五之尊。九、五两数,通常象征着高贵,在皇室建筑、生活器具等方面都有所反映。清朝皇帝的龙袍,据文献记载,也绣有九条龙。从实物来看,前后只有八条龙,与文字记载不符,缺一条龙。有人认为还有一条龙是皇帝本身。其实这条龙客观存在着,只是被绣在衣襟里面,一般不易看到。
课题
中国近现代中国思想和服饰变迁
周次
授课时间
月日
教学
目标
认识和了解中国近现代中国思想和服饰变迁
重点
近现代中国思想
难点
近现代中国思想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____《左传.定公十年》
衣服所以表贵贱也。——《管子·君臣》
圣人所以制衣服何?以为絺紘蔽形,表德劝善,别尊卑也。——班固《白虎通义》
同学们,上述几句话说明了中国什么统治方式呢?(衣冠之治,自古就有“衣冠”的说法。所谓衣冠之治也就是所谓的服饰制度吧。
最早时,是作为区分文明与野蛮人,后来就越来越那啥了。在传统社会,服饰的政治功能被突出、强化,成为统治者治民的重要部分。对“民生”来说,穿衣戴帽是最平常但也最重要之事,所以传统文化要从“发生学”的意义将其神圣化,衣帽鞋袜的创始者都是黄帝等圣人。《易经》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管子》说“衣服,所以表贵贱也”,《白虎通义》提出,圣人之所以要“制衣服”,除了“蔽形”以外,主要是为了“表德劝善,别尊卑也”。历代王朝都有“车服制”、“章服品第”一类对着装等级制度的严格规定,早在周代即产生了比较完整的衣冠制度,自天子至大夫、士卿,服饰各有区别定制。至魏晋时期,王公贵族虽然“服无定色”,但仍有八品以下不得着罗、纨、绮等高级丝绢织物的规定。唐代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开放的时代,但从唐高祖李渊起就正式颁布衣服之令,对皇帝、皇后、群臣百官、命妇、士庶等各级各等人士的衣着、服饰、配饰诸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规定。总之,中国古代服饰的核心是等级制度,在所谓华夏衣冠之治中,衣冠服饰是尊卑贵贱等级序列的标志,不同等级享用不同的款式、质地、颜色、纹样,任何人都不得僭越。
皇后穿凤袍,皇后常服样式,与满族贵妇服饰基本相似,圆领、大襟,衣领、衣袖及衣襟边缘,都饰有宽花边,只是图案有
所不同。本图展示的服装纹样为凤穿牡丹。整件服装在鲜艳的蓝色缎地上,绣八只彩凤,彩凤中间,穿插数朵牡丹。牡丹的颜色处理得净穆而素雅,色彩变化惟妙,具有传统的山水画特点。与此相反,凤的颜色比较浓重,红绿对比度极为强烈,具有典型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