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突变实验综合分析及评价..
致突变试验综合分析及评价(毒理学教研室20150507)
![致突变试验综合分析及评价(毒理学教研室20150507)](https://img.taocdn.com/s3/m/776eb5d7ce2f0066f533227e.png)
第六部分: 19. 以上四种实验方法注意事项有哪些? 20. 结合以上四个实验结果,对 96%二氯吡啶酸原药的致突变性进行综合评 价。 21. 如仅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结果为阳性,其余试验结果均为阴性 时,应进一步如何设计试验方案?
讨论方式:①各实验室分成六小组(各实验室组长安排分组) ,每小组同学针对 下述 6 个问题进行讨论,并负责制作其中一个部分的 PPT(独立完成,不重复) 。 ②课堂上从各实验室抽签确定相应组别进行相关内容的 PPT 汇报, 其他同学针对 汇报内容进行提问、 补充和讨论。③课后请学习委员收齐所有小组同学 PPT 交教 研室。 上课时间:5 月 12 日,下周三,4602 教室
表 3 96%二氯吡啶酸原药在 CHL 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结果 组别 阴性对照 溶剂对照 (DMSO) S9 对照 95%二氯吡 啶酸原药 S9 剂量 (µg/ml) 0 0 0 1250 2500 5000 + + + + + 观 察 细 染色体异 胞 数 常细胞数 (个) (个) 200 11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16 10 17 16 18 15 19 14 16 畸变类型 g 6 8 0 10 6 10 5 9 5 5 b 11 13 10 16 15 15 5 19 11 16 t 0 0 0 0 0 0 0 0 0 0 r 0 0 0 0 0 0 0 0 0 0 m 0 3 0 1 2 3 10 0 3 0 畸变细 其 胞 率 它 (%) 0 5.5 1 0 0 0 0 0 0 0 0 8 5 8.5 8 9 7.5 9.5 7 8
致突变试验综合分析及评价
某单位欲对农药—— 96% 二氯吡啶酸原药,进行致突变试验综合分析及评 价,见相关资料。 现请根据所学知识,查阅资料和文献,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第二次--第七章 外源性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第二次--第七章 外源性化学物致突变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be33168e312b3169a551a4b3.png)
点试法:用作定性试验,适用于短期大量筛选
表层培养基+指示菌±S9 受试物10μl
阳性
培养48小时
阴性
39
平板掺入法:用作定量测定
表层培养基+指示菌±S9+受试物 阳 性
培养48小时
阴 性
40
Ames试验结果判断
阳性结果判定: ①平均每皿回变菌落数为对照(自发回变菌落数)的2倍及 以上 ②可重复性,用一个相应菌株重复 (阴性全套菌株重复); ③有剂量-反应关系。
(二)成套的观察项目 没有一种致突变试验能涵盖所有的遗传学 终点,故需用一组试验配套进行检测。
31
成套的观察项目中试验可入选原则:
一组可靠的试验系统应包括: 每一类型的遗传学终点 包括几个进化程度不同的物种:包括原核细胞
和真核细胞。 体内试验与体外试验相结合,体外实验要有活
化系统 生殖细胞和体细胞
(2)检测外源性化学物对哺乳动物生殖细胞的遗 传毒性,预测其对人类的遗传危险性。
(3)各种遗传毒物的监测和评价,为化学物的可 使用性研究和卫生标准制定提供依据。
21
基本原理: 将化学物与生物测试系统接触,然后
观察该生物系统是否发生致突变性检测指 标病及的毒哺、乳改细动变菌物,、等真以菌判、定植物其、是昆否虫、具培有养致的哺突乳变动性物细。胞 凡• 能昆虫使生果物蝇、测蟾试蜍系等 统发生突变的化合物, 即• 可哺乳认动为物具细胞有株致(突C变HO作、用V79。、人类淋巴细胞等)
58
59
(五)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 (sex-linked recessive lethal test,SLRL )
1、光修复(光 裂合酶):
修复由紫外线 损伤产生的胸 腺嘧啶二聚体。
2.“适应性”反应
卫生毒理学 42-10-3第十章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卫生毒理学 42-10-3第十章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d7de93f52f60ddccdb38a063.png)
第十章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一、名词解释1、管理毒理学答:将毒理学的原理、技术和研究结果应用于化学物质管理,以期达到保障人类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免遭破坏的目的。
2、危险度答:在特定条件下,因接触某种水平的化学毒物而造成机体损伤、发生疾病甚至死亡的预期概率。
3、安全性答:化学毒物在特定条件下不引起机体出现损害效应的概率。
4、可接受危险度答:公众和社会在精神、心理等各方面均能承受的危险度。
5、实际安全剂量答:与可接受危险度相对应的化学毒物的接触剂量。
6、参考剂量答:人群(包括敏感人群)在终身接触该剂量水平待评物质的条件下,预期一生中发生非致癌或非致突变有害效应的危险度可低至不能检出的程度。
7、安全系数答:又称为外推系数或转换系数,在计算RfD时,把实验动物的NOAEL 或LOAEL缩小一定倍数来校正误差,确保安全,这一缩小的倍数即不确定系数。
8、危险度评价答:危险度评价是以定量的概念,在人类接触环境危害因素后,对健康的潜在损害的程度进行估测或鉴定。
9、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答:通过动物试验和对人群的观察,阐明待评物质的毒性及潜在的危害,决定其能否进入市场或阐明安全使用的条件,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减少其危害作用、保护人民身体健康的目的。
二、选择题(选择一个最佳答案)1、关于危险度评价的结果在管理毒理学上的应用不正确的是 ( D )A、确定化学物的ADIB、分析使用外源化学物的利弊C、为制定卫生标准提供主要依据D、确定环境污染治理的顺序2、一种食品添加剂,亚慢性试验最大无作用剂量为人可能摄人量的90倍,依据食品毒理学评价程序,该化学物 ( A )A、毒性较强应予以放弃B、可进行慢性毒性试验C、可考虑允许使用于食品并制定ADID、需由专家评议决定3、关于致突变试验结果的判定,依据食品毒理学评价程序下列哪项不正确 (D )A、三项阳性者一般应予放弃B、两项阳性者由专家评议C、一项阳性补做二项均为阳性应予放弃D、一项阳性补做二项有一项阳性者也应放弃4、危险度是指 ( D )A、化学毒物损害机体的能力B、化学毒物损害机体的可能性C、对化学毒物损害机体的可能性的定性估计D、对化学毒物损害机体的可能性的定量估计5、危险度评定一般分以下几个步骤,除了 ( D )A、对机体损害作用的评定B、剂量一反应关系的估计C、确定接触途径和接触剂量D、确定最大耐受量6、危险度评定的核心内容是 ( C )A、定性评定B、人类接触情况评定C、剂量一反应关系的确定D、毒性大小的评定7、有关分阶段进行化学毒物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的叙述,不正确是 ( D )A、按一定顺序进行B、省时、经济C、必要是可免去不必要的试验项目D、每一化学毒物需按程序先后进行四个阶段的毒理学试验项目8、一用于食品添加剂的化学毒物,其慢性毒性试验的最大无作用剂量为人可能摄入量的120倍,依据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该化学毒物应该 ( C )A、毒性较大,予以放弃B、需由专家评议决定C、可考虑用于食品,并制定其ADID、应重复进行一次慢性毒性试验9、用于食品的化学毒物需进行二阶段遗传毒性试验,试验项目如下,除了( D)A、鼠伤寒沙门氏茵/哺乳动物微粒体酶试验(Ames试验)B、小鼠骨髓微核率测定C、小鼠精子畸形分析D、传统致畸试验10、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时,若4项必做的遗传毒性项目中2项为阳性,则( C )A、表示该受试物很可能有遗传毒性B、表示该受试物很可能有致癌作用C、需补充短期喂养试验辅助决定D、需重复一项遗传毒性试验11、食品毒理学评价评价程序中规定,需进行全部四个阶段毒理学试验项目的化学毒物为 ( A )A、凡属我国创新的化学毒物B、任何国外进口的化学毒物C、所有农药均需进行D、任何新资源食品12、化学毒物的安全性概念中,错误的是 ( C )A、化学毒物安全性是指无危险或危险度极低。
化妆品申报时毒理检验的审查要点及评价(2)皮肤变态反应、皮肤光毒、Ames
![化妆品申报时毒理检验的审查要点及评价(2)皮肤变态反应、皮肤光毒、Ames](https://img.taocdn.com/s3/m/3c1144e3c1c708a1284a44ae.png)
化妆品备案毒理学检验的审查要点及评价(二)在化妆品备案申报时,产品都要在国家认可的检验机构按照《化妆品卫生规范》的要求进行检验。
虽然这些试验的具体操作都由检验机构来完成,但如果申请企业的研发申报人员能够对主要试验方法、审查要点和评价标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研究产品配方、调整产品工艺及把控产品质量都会有所帮助。
下面北京天健华成国际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化妆品注册部就主要的毒理试验帮大家进行简单的梳理,供您参考。
化妆品备案毒理学检验之皮肤变态反应试验实验方法◆ 动物数试验组至少20只,对照组至少10只。
◆ 剂量水平诱导接触受试物浓度为能引起皮肤轻度刺激反应的最高浓度激发接触受试物浓度为不能引起皮肤刺激反应的最高浓度。
试验浓度水平可以通过少量动物(2-3只)的预试验获得。
◆ 对于化妆品产品而言,一般使用原霜或原液◆试验方法可靠性的检查使用已知的能引起轻度/中度致敏的阳性物每隔半年检查一次。
局部封闭涂皮法至少有30% 动物出现皮肤过敏反应。
阳性物一般采用2,4-二硝基氯代苯。
试验步骤(1)试验前约24 h ,将豚鼠背部左侧去毛,去毛范围为4cm2-6cm2。
(2)诱导接触:将受试物约0.2mL(g)涂在实验动物左侧去毛区皮肤上,以二层纱布和一层玻璃纸覆盖,再以无刺激胶布封闭固定6 h。
第7d和第14d以同样方法重复一次。
(3)激发接触:末次诱导后14-28d,将约0.2mL的受试物涂于豚鼠背部右侧2cm×2cm 去毛区(接触前24h脱毛),然后用二层纱布和一层玻璃纸覆盖,再以无刺激胶布固定6h。
(4)激发接触后24h和48h观察皮肤反应,按表1评分(5)试验中需设阴性对照组,使用(2)和(3)的方法,在诱导接触时仅涂以溶剂作为对照,在激发接触时涂以受试物。
对照组动物必须和受试物组动物为同一批。
在实验室开展变态反应试验初期,或使用新的动物种属或品系时,需同时设阳性对照组结果判定(1)当受试物组动物出现皮肤反应积分≥1时,按表2判为该动物出现皮肤变态反应阳性,按表3判定受试物的致敏强度。
oecd化学品测试准则,第4部分,细菌回复突变试验”
![oecd化学品测试准则,第4部分,细菌回复突变试验”](https://img.taocdn.com/s3/m/c2f9b250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0d.png)
oecd化学品测试准则,第4部分,细菌回复突变试验”1. 引言1.1 概述在化学品安全评估领域,确保人类和环境的健康至关重要。
为了评估化学品对生物体的影响,国际上采用了一系列的标准测试方法来确定其毒性和潜在风险。
其中,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化学品测试准则是行业内广泛认可的标准之一。
1.2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详细介绍OECD化学品测试准则中第4部分的内容,即"细菌回复突变试验"。
通过这个试验方法,我们可以评估化学品对细菌群体的遗传突变能力,从而判断潜在的基因毒性。
1.3 重要性基因突变是化学物质对生物体产生毒性作用的主要机制之一,也是判断其潜在危害程度的关键指标。
通过该试验可以获得有关某种特定化学物质与细菌反应后引起遗传突变的信息,进而为该化学物质是否具有潜在致癌性等基因毒性提供判断依据。
此外,在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方面,这一试验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以确保化学品的合规性及人类和环境的安全。
综上所述,本文将深入探讨OECD化学品测试准则第4部分中的"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包括其原理、实施方式与条件、评价标准以及应用范围与限制。
希望通过该文的阐述,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和认识这一重要试验方法,并对化学品的基因毒性评估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2. oecd化学品测试准则概述2.1 什么是oecd化学品测试准则oecd化学品测试准则是指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制定的规定化学品评估和测试方法的指导原则和标准。
这些准则旨在提供全球范围内评估化学品在环境和人体健康方面的潜在风险所需的科学数据,并确保这些数据具有可比性和可靠性。
2.2 oecd的背景与目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是一个由36个成员国组成的国际组织,致力于推动经济增长、就业、社会发展和环境可持续性。
oecd的目标之一是促进在成员国之间协调安全、健康和环境方面相关政策的制定。
对于化学品风险评估和测试方法,oecd通过制定统一的准则来实现这一目标。
Ames试验与MLA试验检测两味含马兜铃酸中药的致突变性
![Ames试验与MLA试验检测两味含马兜铃酸中药的致突变性](https://img.taocdn.com/s3/m/dda5558c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37.png)
Ames试验与MLA试验检测两味含马兜铃酸中药的致突变性陆华;马康目;孙皎;陈灵【摘要】背景与目的:检测单味马兜铃及复方龙胆泻肝丸的遗传毒性.材料与方法: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 test)检测含马兜铃酸的两味单、复方中药的细菌回复突变率;采用96孔微孔板接种法进行小鼠淋巴瘤细胞tk基因突变试验(mouse lymphoma assay,MLA),经单、复方含马兜铃酸浓度5 μg/ml对L5178Y/tk(+/-)-3.7.2c细胞进行染毒,分别测定其接种效率(PE),相对总增长率(RTG)和突变频率(MF).结果:Ames试验结果为阴性,而小鼠淋巴瘤试验显示单味马兜铃具有一定细胞毒性并诱导tk基因突变,产生突变集落;而复方龙胆泻肝丸未诱发tk基因突变.结论:受试的单味马兜铃具有一定的遗传毒而复方龙胆泻肝丸具有对马兜铃的减毒效应.【期刊名称】《癌变·畸变·突变》【年(卷),期】2007(019)006【总页数】3页(P484-486)【关键词】马兜铃酸;Ames试验;小鼠淋巴瘤细胞试验;tk基因突变;遗传毒理【作者】陆华;马康目;孙皎;陈灵【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生物材料研究测试中心,200023;上海交通大学生命技术学院,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生物材料研究测试中心,200023;上海交通大学生命技术学院,上海【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2.71;Q754随着中国传统中药进入国际市场,中药的全球化面临着机遇和考验。
马兜铃酸中药引起的中草药肾病(CHN)目前已受到广泛关注,其体内的药理毒性已经有了广泛的研究[1-2],但如何在临床应用前进行快速、有效的生物学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实验旨在通过传统的Ames试验和小鼠淋巴瘤细胞tk基因突变试验(mouse lymphoma assay,MLA),对单味马兜铃和复方龙胆泻肝丸(含马兜铃)的遗传毒性进行测试和评价。
第六章致突变作用及其评价
![第六章致突变作用及其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2c0c5671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fd.png)
第六章致突变作用及其评价一、物理致突变作用物理致突变作用包括辐射和高温等。
辐射致突变作用主要有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两类。
电离辐射直接作用于DNA分子,产生切割和离子化,导致碱基的改变和突变;非电离辐射通过激发态分子产生自由基,再与DNA发生反应,引起碱基缺失、骨架断裂等突变。
高温致突变作用主要通过破坏DNA的双螺旋结构,导致碱基的改变和突变。
评价物理致突变作用的方法主要有突变频率、突变谱和克隆肥大度等。
突变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和单位器官细胞中突变细胞的比例,可以通过突变频率实验来测定。
突变谱则是指突变细胞中各类突变的比例,可以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测序方法来分析。
克隆肥大度是指突变细胞在培养基上形成的克隆的大小和数量,可以通过克隆形成试验来测定。
二、化学致突变作用化学致突变作用包括化学射击和化学诱变剂两类。
化学射击是指化学物质直接与DNA发生反应,引起碱基改变和突变。
化学诱变剂则是通过诱导DNA产生加合法或错配法复制,导致突变。
常见的化学诱变剂有碱基类似物、交联剂和DNA切割剂等。
评价化学致突变作用的方法主要有突变频率、突变谱和鉴定突变基因等。
突变频率的测定方法与物理致突变作用的评价方法相同。
突变谱的分析和鉴定突变基因的方法则需要借助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等多种技术手段,如突变谱分析和基因克隆。
三、生物致突变作用生物致突变作用是指生物体内的内源性或外源性因素引起的突变。
内源性因素包括细胞自身的突变机制和DNA复制错误等,外源性因素则包括病毒、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的感染。
评价生物致突变作用的方法主要有突变频率、突变谱和鉴定突变基因等。
突变频率和突变谱的测定方法与物理致突变作用和化学致突变作用的评价方法相似。
鉴定突变基因的方法则需要借助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等多种技术手段,如基因进行克隆和功能验证。
综上所述,对致突变作用的评价可以通过突变频率、突变谱和鉴定突变基因等多种方法来进行。
不同的致突变作用可能对生物体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在评价致突变作用时需要综合考虑不同评价指标的结果。
食品安全学第七章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五篇范例]
![食品安全学第七章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五篇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bb231a3b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55.png)
食品安全学第七章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五篇范例]第一篇:食品安全学第七章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第七章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目的与要求:←了解食品毒理学、食品毒物、LD50等概念;了解食品毒理学、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学习重点:毒理学、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过程和各阶段的主要目的.前言←应用食品毒理学的方法对食品进行安全性评价, 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安全使用食品添加剂(包括营养强化剂)、开发食品新资源和新资源食品及保健食品的开发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为我们正确评价和控制食品容器和包装材料、辐照食品、食品及食品工具与设备用洗涤消毒剂、农药残留及兽药残留的安全性提供了可靠的操作方法。
←食品中有毒物质的毒理学数据主要从动物毒理学实验中获得.第一节食品毒理学原理一、食品毒理学基本概念←1.食品毒理学(food toxicology):应用毒理学方法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及其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科学。
毒理学定义是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危害的科学。
一、食品毒理学基本概念它是研究外源性化学物及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有机体的有害作用及其作用机理,预测其对人体和生态环境的危害,对毒性作用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包括毒性反应、严重程度、发生频率和毒性作用机制,为确定安全限值和采取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的一门学科。
毒理学按照其研究目的及所研究的化学物质特性和用途可分为工业毒理学、军事毒理学、环境毒理学、药物毒理学、法医毒理学和放射毒理学等。
一、食品毒理学基本概念←2.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就能够对生物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生物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称为毒物。
食物中的毒物来源有:天然的或食品变质后产生的毒素、环境污染物、农兽药残留、生物毒素等,以及食品接触所造成的污染。
←3.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是存在于外界环境中,而能被机体接触并进入体内的化学物;它不是人体的组成成分,也不是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致突变试验评价实验流程
![致突变试验评价实验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72a65d99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dd.png)
致突变试验评价实验流程一、实验准备阶段。
这就像是一场奇妙的冒险前的准备工作呢。
我们得先把各种实验用品都找齐咯。
像那些测试用的微生物呀,比如说细菌,得保证它们是活力满满的。
还有各种培养基,这就像是微生物的“小食堂”,要准备得妥妥当当的。
化学试剂也不能少,它们在这个实验里可是关键的“小助手”。
对了,别忘了那些专门用来培养微生物的小器皿,像培养皿之类的,得洗得干干净净的,不然微生物住着可不舒服,那实验结果可能就不准啦。
我们还得把实验室的环境弄得好好的。
温度和湿度要控制在合适的范围里,就好像给微生物和试剂们创造一个舒适的“小天地”。
要是温度太高或者太低,微生物可能就“闹脾气”,不好好配合实验了。
而且呀,在这个准备阶段,我们得把实验计划再好好看几遍,确保每一个步骤都在脑袋里清清楚楚的,可不能到时候手忙脚乱的。
二、样本处理环节。
现在开始处理样本啦。
这个过程就像是给我们的“小演员”(样本)化妆一样呢。
如果是检测化学物质的致突变性,那就要把这个化学物质按照不同的浓度配好。
这个浓度的调配可得小心啦,就像厨师做菜放调料一样,多一点少一点可能味道就完全不一样了。
而且要确保化学物质完全溶解或者均匀分散在溶液里,不然有些微生物可能就会“遭遇”浓度过高或者过低的情况,这样测出来的结果就会有偏差。
要是样本是生物性的,比如说细胞之类的,那也要好好照顾它们。
把细胞从培养瓶里取出来的时候,要轻轻的,就像对待娇嫩的小花朵一样。
然后把它们放在合适的溶液里,让它们舒舒服服地准备接受后面的考验。
三、正式实验过程。
如果是检测细胞的致突变性,可能会用到一些特殊的技术,比如说细胞遗传学检测。
这时候细胞就像是一群小士兵,我们要观察它们的染色体有没有发生变化。
在显微镜下看着那些细胞的染色体,就像在看一幅神秘的小画,要是发现染色体有断裂、缺失或者其他奇怪的变化,那就可能意味着这个测试样本有致突变的能力。
四、结果观察与分析。
实验进行了一段时间后,就到了收获结果的时候啦。
致突变作用及其试验方法与评价
![致突变作用及其试验方法与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cdb6781eb52acfc789ebc995.png)
③环状染色体(ring chromosome) 染色体两臂各发生一次断裂,其带有着丝粒 的节段的两断端连接形成一个环时,称为环 状染色体。
④倒位(inversion) 当某一染色体发生两次 断裂后,其中间节段倒 转180再重接,称为 倒
二、突变类型
遗传毒理学家主要关注两类遗传学损伤: 基因突变
染色体畸变
端粒
着丝粒
姊 妹 染 色 单 体
端粒
染色体畸变 染色体的结构及数目改变。
组 蛋 白
基因突变 一个或几个DNA碱基对的改变。
碱基对
双 螺 旋
这些损伤多因DNA受损所致,也可能因DNA
以外的靶组织受损所致。
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及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本
无误 修复
染色体分 离异常
重组事件 SCE 有丝分裂性交换
染色体结 构异常
基因 突变
细胞 死亡
非整倍体 多倍体
常用的致突变试验
1、细菌回复突变试验 (Ames试验) 2、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突变 试验 3、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 4、染色体畸变分析 7、显性致死试验 8、小鼠可遗传易位试验
9、细菌DNA修复试验
4、细胞周期、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
细胞周期指细胞一次分裂结束,并开始生长,到下一次分裂
终了所经历的过程。
G0 :DNA合成前期; G1 :DNA合成期;
S:完成DNA复制;
G2:为有丝分裂做准备;
M:有丝分裂期
有丝分裂过程
有丝分裂指细胞核分 裂的过程,一个细胞 由此生成两个子细胞,
毒理学试验
![毒理学试验](https://img.taocdn.com/s3/m/d4dafdb865ce0508763213b7.png)
茶多酚毒理学试验及其评价方案摘要:本文为茶多酚急性毒性试验、蓄积性试验和致突变试验的方案。
确定大鼠口服LD50,毒性强弱,是否可作为食品添加剂,及其添加用量。
关键字:茶多酚、L—EGCG、急性毒性试验、蓄积性试验、致突变试验茶多酚(Tea Polyphenols)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
研究表明,茶多酚等活性物质具解毒和抗辐射作用,能有效地阻止放射性物质侵入骨髓,并可使锶90和钴60迅速排出体外,被健康及医学界誉为“辐射克星”。
为了使作为天然抗氧化剂广泛应用于食品和医药等产品中, 必须探讨T P 的安全性.。
本文对T P 进行了毒性试验及遗传毒理试验外, 还增加了某些亚急性毒性试验及慢性毒性试验。
1 材料1.1受试物: TP, 淡棕色粉剂, 由桂林实力天然食品有限公司提供,密闭干燥保存, 临用时以生理盐水溶解配制成溶液。
1.2实验动物:昆明种小白鼠,体重(20±2) g。
Wistar大白鼠, 5周龄,体重(105±25)g。
1.3仪器: 日立7170A 生化全自动分析仪(日本日立公司) ,AC920 血球全自动分析仪(瑞典)。
2 方法2.1大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改良寇氏法):2.1.1大鼠急性毒性预试验: 按卫生部卫法监发(2003)42号文5《保健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检验方法规范》及所附小鼠、大鼠。
选取体重为(200±20) g 的雄性白鼠24只,按体重随机分为4 组, 每组6只, 禁食12 h 后,按0.2ml/10 g 一次性灌胃给药, 给药剂量分别为4.5、3.0、2.5、1.8 g/kg。
给药后观察14 d白鼠死亡数及死亡分布情。
2.1.2 LD50测定: 根据预试验结果, 确定100%的死亡剂量为LD100, 0% 的死亡剂量为LD0, 100%致死和100%存活量之间设5个剂量,根据i=(lgLD100-lgLD0)/(n-1)确定组距。
选取体重为(20±2) g大鼠5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5组, 每组10 只, 禁食12 h 后, 各组按0.2ml/10 g 一次性灌胃给药, 观察14 d 死亡情况。
毒理学基础案例讨论(二)
![毒理学基础案例讨论(二)](https://img.taocdn.com/s3/m/984e51cc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29.png)
毒理学基础案例讨论(二)【目的要求】1.掌握致畸、致癌、致突变的基本概念。
2.熟悉生殖和发育毒性的评价方法【案例1】上世纪60年代初,欧洲各国陆续发生了一种可怕的现象:许多刚出生的婴儿出现一种罕见的畸形,他们的手脚比正常人短,甚至根本没有,很像海豹的鳍足, 这种症状被称为海豹肢症。
1957年到1962年间,联邦德国就有5500名海豹肢症患儿出生,英国则高达8000多名。
恐慌在蔓延,人们急切地寻找着其中的原因。
此时,澳大利亚的产科医生威廉·麦克布里德也发现了类似的患儿。
经调查,相关产妇都曾服用过早期妊娠止吐药物沙利度胺(即反应停) 。
他的第一反应就是两者肯定有内在联系,深入的调查更是证实了他的猜想。
1961年,英国著名杂志《柳叶刀》刊登了威廉的来信。
信中指出,反应停是导致海豹肢症的罪魁祸首,海豹肢症患儿是药物检测失控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问题讨论1】 1. 什么是生殖毒性?2. 什么是发育毒性?发育毒性有哪些具体的表现?3. 出生缺陷包括哪些?“反应停”在1957年作为镇静催眠剂上市。
美国一家小制药公司梅里尔公司获得“反应停”的经销权,梅里尔公司研究过“反应停”对怀孕大鼠和孕妇的影响,并没有发现异常。
人们后来才知道,大鼠和人不一样,体内缺少一种把“反应停”转化成有害异构体的酶,不会引起畸胎。
“反应停”的副作用则发生于怀孕初期(怀孕前三个月),即婴儿四肢形成的时期,梅里尔公司所试验的孕妇都是怀孕后期的。
经过调查证实,母亲从停止月经算起,34-54天之内,服用此药后,迟早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症状。
基因上的生命密码在正常情况下,手脚的长度,以及5个手指等都应当按照指令有规律地形成。
可是反应停能使这种指令在某一部位受到障碍,其结果就产生畸形儿。
通过对数十种不同种属动物进行的致畸试验表明,反应停对大约15个种属的动物有不同程度的致畸作用,并且致畸作用有明显的种属差异。
小鼠和大鼠的大部分种系不敏感。
家兔的几个种系和绝大部分灵长类动物较敏感,并可观察到与人相似的缺肢或短肢畸形。
第六章--致突变作用及其评价
![第六章--致突变作用及其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096ccdde647d27284a7351db.png)
国际环境致突变物致癌物防护委员会 〔ICPEMC〕于1979年曾把致突试验按其观察的 遗传学终点分为四类:
〔1〕基因突变; 〔2〕染色体畸变; 〔3〕不别离; 〔4〕原发性DNA损伤。
1983年重新提出将致突变试验所反响的遗传学终点 分为5类:
〔1〕DNA完整性的改变〔形成加合物断裂、交 联〕;
〔2〕 DNA重排或交换;
1. 试验动物:多用雄性大鼠或小鼠进行。
2. 动物接触被检物的时间:可为一次、5~7天或3个月。 其中3个月者效果较好。然后将雄性与雌性动物按1:2比例 交配,雌性动物不接触化学受试物。小鼠连续交配6周,大 鼠8周,每周更换一批雌鼠。
3. 观察指标
雌鼠受孕后12~13天剖腹取出子宫,检查并记录活胎 数、早期死亡胎数、晚期死亡胎数,并计算总着床数〔可 按早期与晚期死亡胎数和活胎数计算〕以及每只受孕动物 平均着床数。
3 姊妹染色单体交换〔sister chromatid exchange,SCE〕 试验
遗传学终点:①染色体完整性改变②DNA重 排或交换
4 显性致死突变试验〔dominant lethal mutation test〕
遗传学终原理点::通染过色哺体乳完动物整生性殖改细变胞染色体畸变进行的致
突变作用试验。哺乳动物生殖细胞染色体发生突变时,往 往不能与异性生殖细胞正常结合,易出现受精卵在着床前 死亡和胚胎早期死亡。显性致突变的机理可能是生殖细胞 染色体的断裂和易位。
观察对象:嗜多染红细胞〔PEC〕中的微核发生率, PEC是红细胞成熟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此时红
细胞主核已经排出,因细胞质内含有核糖体,Giemsa染色 后呈兰灰色,便于与成熟红细胞鉴别〔成熟红细胞Giemsa 染色后呈桔红色〕,微核与细胞核一致,呈紫红色或紫兰 色。
化学毒物致突变作用及其评价
![化学毒物致突变作用及其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60e9f0e4c77da26925c5b08f.png)
倒位(inversion)
倒位的细胞学效应和遗传学效应
• 细胞学效应:倒位杂合体在减数分裂同源染 色体配对时,形成倒位环。
• 遗传学效应:倒位区内重组,形成不可育配 子。被称为“抑制重组。”
易位 (translocation)
易位的细胞学和遗传学效应
易位是指染色体片段的转移,既可发生在 非同源染色体间,亦可发生在同一条染色 体的不同位置。 易位往往造成基因移位或断裂,影响基因 功能。
化学毒物致突变作用及其评价
基本概念
• 变异(variation)--亲代之间或子代个体之间出 现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变异
• 突变(Mutation)--遗传物质的结构改变而引起的 遗传信息改变,均可称为突变。
• 按突变原因分为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自发突变 与物种的进化有关;诱发突变指人为的造成突变。
T
A
G
C
转换
颠换
基因突变------转换与颠换示意图
基因突变—— 碱基置换 (错配)
原 DNA
A
T
GC
T
GGC
T
A
CGA
CCG
颠换 转换
A
c
GT
T
GGC
T
G
CA
A
CCG
A
T
GC
A
CTG
T
A
CG
T
G AC
基因突变—— 框移突变( frame-shift mutation )
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指改变从mRNA到蛋白质翻译过程 中遗传密码子读码顺序的改变。如图:
人类23对染色体核型
染色体结构的畸变
食品添加剂的毒理学评价方法 申报材案例
![食品添加剂的毒理学评价方法 申报材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cdce8f2a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4f.png)
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改善食品的品质和特性而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添加的物质。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可以提高食品的口感、色泽、保鲜效果等,但同时也引起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
对食品添加剂的毒理学评价方法变得至关重要。
一、毒理学评价方法概述食品添加剂的毒理学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急性毒性评价:通过动物试验,确定食品添加剂对生物的急性毒性。
通常采用LD50(半数致死量)试验法,评估食品添加剂对生物的致死剂量。
2. 亚慢性毒性评价:通过连续给动物饲料添加一定浓度的食品添加剂,观察其对动物的影响,以评估食品添加剂的长期毒性。
3. 致突变性评价:通过不同的试验方法,评估食品添加剂对生物遗传物质的致突变作用。
4. 致癌性评价:通过长期饲喂、转基因小鼠等试验方法,评估食品添加剂对动物的致癌作用。
5. 生殖毒性评价:通过观察食品添加剂对动物生殖系统的影响,评估其生殖毒性。
二、申报材料案例以某种新型食品添加剂A为例,介绍其毒理学评价方法的申报材料:1. 急性毒性评价:参考国家卫生标准GB15193.3-2014,对小鼠进行口服LD50试验。
结果表明,食品添加剂A的LD50值为2000mg/kg,属于无毒级别。
2. 亚慢性毒性评价:按照GB15193.4-2014标准,连续给大鼠饲料添加食品添加剂A,观察其对大鼠的影响。
结果显示,长期摄入食品添加剂A对大鼠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
3. 致突变性评价:采用细菌反转突变试验和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突变试验,评估食品添加剂A对遗传物质的致突变作用。
结果显示,食品添加剂A未表现出致突变的作用。
4. 致癌性评价:采用转基因小鼠和长期饲喂试验,评估食品添加剂A 对动物的致癌作用。
结果表明,食品添加剂A对动物没有致癌作用。
5. 生殖毒性评价:通过对大鼠进行繁殖和发育试验,评估食品添加剂A对生殖系统的影响。
结果显示,食品添加剂A对大鼠的生殖系统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
三、结论以上所述的毒理学评价方法是食品添加剂申报材料中常见的内容。
致突变试验评价实验流程
![致突变试验评价实验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925b15a8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dd.png)
致突变试验评价实验流程致突变试验评价可是个挺有趣又很重要的事儿呢,咱来好好唠唠这个实验流程。
一、试验前的准备。
咱得先确定要测试的物质是什么呀。
这个物质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可能是新研发出来的化学品,也可能是从大自然里新发现的啥玩意儿。
然后呢,就得找合适的实验对象啦。
这个实验对象有时候是小细菌,像鼠伤寒沙门氏菌就经常被拉来“干活”呢。
为啥选它呢?因为它繁殖快呀,而且对某些致突变物质特别敏感,就像个小小的“警报器”一样。
除了细菌,有时候也会用细胞,比如说哺乳动物的细胞。
选好了实验对象,实验的环境也得安排好。
这就跟咱们人住房子一样,得舒舒服服的。
温度、湿度这些条件都得合适。
还有那些个实验用到的仪器设备,像培养箱啊,得提前检查好,可不能在实验做到一半的时候出岔子,那就像炒菜炒到一半锅坏了一样糟糕。
二、进行致突变试验。
要是用细菌做实验对象的话,就会有个叫Ames试验的方法挺常用的。
把细菌放到含有待检测物质的培养基里,就像是把小鱼放到不同的水里,看看小鱼会不会有啥不一样的反应。
这个时候呢,细菌就会在这个特殊的环境里生长繁殖。
如果这个待检测物质是有致突变性的,那细菌的基因就可能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会表现在细菌的生长形态或者生长速度上呢。
要是用细胞做实验对象,就会有像微核试验这样的方法。
细胞在接触了待检测物质之后,我们就要仔细观察细胞里面的小结构啦。
微核就像是细胞里的一个小“异常标志”,如果这个待检测物质有致突变性,那细胞里出现微核的概率就可能会增加。
这就好比一个正常的班级里,突然多了几个很特别的“小捣蛋”,这些“小捣蛋”就是微核啦。
三、试验后的观察与分析。
做完了实验,就到了特别关键的观察阶段啦。
这就像寻宝一样,要很仔细地去找那些可能存在的变化。
如果是看细菌的生长情况,就得拿着小工具,一点一点地去数细菌的数量,看看和正常情况下有啥不一样。
要是看细胞里的微核呢,就得用显微镜,眼睛瞪得大大的,把细胞一个一个地看过去。
药物致突变试验评价实验流程
![药物致突变试验评价实验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b3a2b97d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e7.png)
药物致突变试验评价实验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一、目的药物致突变试验是一种评估药物潜在遗传毒性的重要方法,通过该试验可以判断药物是否会对人体基因组造成突变,从而为药物的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结果判断[4]
若96%二氯吡啶酸原药的回变菌落数超过自发回变菌落数
的两倍以上,且各剂量组间呈剂量一反应关系,则该药对
鼠伤寒沙门菌标准突变型菌株有诱发基因突变的作用,反 之,这无该作用。
2018/10/6
统计分析
2018/10/6
统计分析
对照组
单因素方 差分析
阴性
P>0.05,不拒绝 H0。
实验方案
四、试验步骤 1、受试物[5]:95%二氯吡啶酸原药,白色絮状固体。 2、溶剂:二甲基亚砜(DMSO),光谱纯,无菌。 3 、 Ames 菌株:鼠伤寒沙门菌标准突变株 TA97 、 TA98 、 TA100和TA102。 剂量:采用平板掺入法,在加S9(+S9)和不加S9(一S9)条 件下进行测试。在不加S9的条件下测试该药对 TA100菌株 产生的最小毒性的浓度作为剂量选择的依据。查阅相关文 献后(若没有相关文献则根据预实验结果)以每皿5 000ug为最高剂量,按5倍组距下设每皿1 000、200、40、 8ug4个剂量组。 4、对照组:设自发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 阳性对照组不加 S9 的 TA97 、 TA98 和 TAl02 菌株用敌克松 (Dexon),TAl00菌株用叠氮钠(NaN3);阳性对照组加S9的 TA97、TA98和TAl00菌株用2-氨基芴(2-AF),TAl02菌株用 1,8·二羟基蒽醌(1,8-HAQ)。37℃培养48 h后计数每皿 2018/10/6 回变菌落数,每个剂量作3个平行皿。
2018/10/6
参考文献
[1]王心如.毒理学基础[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62.
[2]GB 15193.4-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细菌回复突变试
验(S)
[3]GB15670-1995,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 (S)
[4]张爱华,张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验教程 [M].科学
出版社,2012, 130-135.
[5]95%二氯吡啶酸原药 重庆双丰化工公司—盖德化工网.
2018/10/6
谢谢聆听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欢迎提问答疑
致突变实验综合分析及评价——第二部分
CONTENTS
01 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
02
实验方案
03
结果判断依据
04
分析评价
2018/10/6
背景资料
某单位欲对农药——96%二氯吡啶酸原药,进行致
突变试验综合分析及评价,见相关资料。
现请根据所学知识,查阅资料和文献,思考并讨
论以下问题。
阴性 Dunnet-t
不拒绝 H0
实验组
检验
阳性, 剂量反 应关系 阳性 P≤0.05 ,拒绝 H0,接受 H1. 拒绝 H0, 接受 H1。 阴性 不存在
阳性
存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018/10/6
结果评价
结果评价[4]:试验结果表明,受试物各剂量组对各测试菌 株在加或不加S9的条件下,其回变菌落数均未超过阴性对 照组回变菌落数的 2倍,亦无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 而阳性对照组各测试菌株的回变菌落数均明显增加,并超 过阴性对照组回变菌落数的 2倍以上。因此可认为 95%二 氯吡啶酸原药无诱发菌株基因突变活性。
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1]
Ames 试验是利用突变体的测试菌株,观察受试物能否纠
正或补偿突变体所携带的突变改变,判断其突变性。
原理:采用鼠伤寒沙门菌组氨基酸缺陷突变株作为指示微
生物,检测受试物致突变的实验。鼠伤寒沙门菌突变型菌 株为组氨基酸缺陷型(his-),不能自行合成组氨酸,在无组 氨酸的选择性培养基上不能正常生长,而在含组氨酸的培 养基上则可正常生长,当受到致突变物诱变后突变型回复 突变为野生型(his+),表现为在无组氨酸的培养基上也 能生长的菌落数。如图示:
正向突变
野生型细菌( his+ ) (his-)
2018/10/6
突变型细菌
实验方案[2-5]
一、实验名称: 96%二氯吡啶酸原药的鼠伤寒沙门氏菌回 复突变试验 二、实验目的:观察95%二氯吡啶酸原药对鼠伤寒沙门菌 回复突变试验 (Ams 试验)菌株基因突变,初步探讨其致突 变性的强弱。为该农药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三、实验原理:鼠伤寒沙门菌突变型菌株为组氨基酸缺 陷型(his-),不能自行合成组氨酸,在无组氨酸的选择性培 养基上不能正常生长,而在含组氨酸的培养基上则可正常 生长,当受到致突变物诱变后突变型回复突变为野生型 (his+),表现为在无组氨酸的培养基上也能生长的菌落 数。根据试验菌株在无组氨酸的培养基上能否形成菌落以 2018/10/6 及形成菌落的多少,判定受试物是否具有致突变性及致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