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流体研究进展
纳米流体
![纳米流体](https://img.taocdn.com/s3/m/e773f1dba1c7aa00b52acb24.png)
2.2纳米流体稳定性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
如此多的研究者之所以对纳米流体在强化传热方面的应用上不 懈地研究,其目的都是为了是纳米流体能更加广泛地应用到传热、冷 却等各个领域,在能源紧缺情况下,能提供一条有效缓解甚至解决能 源危机的切实有效的途径。在此基础上,已经有不少研究者提出了纳 米流体的新应用。
title
1.通过将纳米粒子与液体直接混合 , 并添加分散剂及超声振动制备了氧
化铝-水纳米流体。这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更加适合。沉降照片和粒径分 布显示这种方法制备的纳米流体悬浮稳定性较高;
结 论
2.观察了不同pH 值对氧化铝粉体分散效果的影响,发现pH 值约在8.0 时, 溶液的zeta 电位绝对值较高, 吸光度也较大, 说明此时较分散效果较好
A. 杨硕、朱冬生 [29] 等人早在 2000 年就提 出了关于纳米流体在相变蓄冷方面的应用 。由于在水基液中加入氧化铝纳米颗粒能 明显降低其成核过冷度,增大结冰速率, 缩短相变时间,而且在相同蓄冷时间段内 ,纳米流体的蓄冷量大于纯水的蓄冷量, 所以纳米流体在相变蓄冷材料中具有明显 优势,值得推广。 B.2011年彭稳根、刘元春[30] 等进行了发动 机冷却系统内纳米流体强化换热模拟的实 验,提出以二氧化钛、氧化铝、氧化铜纳 米流体作为发动机内的冷却介质发动机的 散热性有明显的提高效果。但是同时也提 出了可能会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会少量增 加泵的消耗,会造成局部较低的换热系数 ,更重要的是此实验是在常壁面温度条件 下模拟的,与实际不可避免地存在出入。
2.2纳米流体稳定性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
如王补宣 [10]等人研究了粒子质量分数、粒径、基液质量分数对 CuO 、 悬浮液稳定性的影响, 饶坚[11]等人 则分析了PH值对纳米流体稳定性的 影响,结果发现这些因素都对纳米流体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 彭小飞、俞小莉[12]等人研究了纳米粒子种类、粒径、密度、质量 分数、基础液体性质、分散剂、 p H 值和超声振动对纳米流体稳定性 的影响。袁文俊、周勇敏 [13] 就提出过造成纳米颗粒团聚的原因,并 且也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措施。之后,刘铃声、熊晓柏 [14]等提出了改 善纳米分体表面特性,解决纳米粉体的团聚问题,以进一步改善纳米 粉体的分散性和悬浮液的稳定性。
纳米流体强化吸收CO2的研究进展
![纳米流体强化吸收CO2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c71dc09f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7a.png)
河南科技He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工业技术总778期第八期2022年4月纳米流体强化吸收CO2的研究进展张帅杜敏(重庆交通大学,重庆400074)摘要:纳米流体是纳米级颗粒混合于某些液态物质中形成的均匀稳定的溶液,其因良好的导热以及传质特性被广泛应用。
传统胺法吸收CO2因其传质速率和能耗问题近年来不断被改进。
将纳米流体用于胺类CO2吸收剂是一种关键新兴技术,可显著改善CO2的吸收并降低CO2解吸能耗。
本研究综述了纳米流体的制备、特性以及强化传质研究现状,提出试验工况、纳米流体配比等因素的优化方向,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纳米流体;制备方法;CO2吸收中图分类号:TQ02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5168(2022)8-0051-04 DOI:10.19968/ki.hnkj.1003-5168.2022.08.011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Enhanced CO2Absorption by NanofluidsZHANG Shuai DU Min(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Chongqing400074,China)Abstract:Nanofluids are uniform and stable solutions formed by nanoparticles mixed in certain liquid substances.It is widely used for its good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mass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The tra⁃ditional amine method for CO2absorption by alkanolamine has been continuously improved in recent years due to its mass transfer rate and energy consumption.The use of nanofluids for amine CO2absor⁃bents is a key emerging technology that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CO2absorption rate and reduce CO2de⁃sorption energy consumption.The characteristics,preparation and mass transfer enhancement of nanoflu⁃ids in recent years are reviewed.The optimization directions of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and nanofluid ra⁃tio are proposed,and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 is also prospected.Keywords:nanofluids;preparation method;CO2absorption0引言纳米流体一般指的是利用金属或者聚合物的微小颗粒(粒径1~100nm)等制作的胶体悬浮液。
生物医学中微纳米流体研究的新进展与挑战
![生物医学中微纳米流体研究的新进展与挑战](https://img.taocdn.com/s3/m/a94786f2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b3.png)
生物医学中微纳米流体研究的新进展与挑战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对医疗健康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
生物医学是目前医疗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而微纳米流体作为研究手段的新进展,广泛应用在生物医学领域之中,能有效帮助科研人员探索生物学及医学的未知领域。
一、概述微纳米流体技术是指通过微观和纳米尺度上的流体动力学原理,研究流体在微米和纳米结构中的变化和行为。
近年来,该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中,包括药物输送、细胞分析、组织工程等领域。
微纳米流体技术研究领域难度较高,但是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二、微纳米流体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1. 药物输送:微纳米流体技术可以将药物精准地输送到患处,避免了药物在整个机体中的扩散,减轻了不必要的副作用。
同时,药物在微纳米流体中的精准输送也能够提高药物的疗效。
2. 细胞分析:微纳米流体技术能够精确控制微量流体的流动,能够将细胞分离和分析。
这种分析方法能够精确测量细胞内部物质的含量和属性,同时也可以帮助寻找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3. 组织工程:微纳米流体技术能够创造大约与自然细胞尺寸相同的微纳米流通道,为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提供合适的环境,促进组织工程的发展。
三、微纳米流体技术的挑战1. 技术难度大:微纳米流体技术研究领域难度较大,需要熟练掌握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同时需要有较强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
2. 设备复杂:微纳米流体技术的实验环境要求非常苛刻,需要高精度的仪器设备和稳定性好的实验室条件,这些对于每一个研究者都是一个非常大的负担。
3. 数据处理复杂:微纳米流体技术自身的优势在于其显微、高通量、高灵敏、快速给生物体系设置相应的环境等诸多特点,但同时因其对管壁与材料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表面摩擦力等的敏感,若要获得合理的实验结果需对数据进行深入剖析和准确处理。
四、总结微纳米流体技术作为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新进展,为医学研究人员提供了可靠的手段。
但技术的提高和难度也需要身处其中的科研人员借助精湛的专业技能与快速创新意识,逐步突破技术难关,不断推动生物医学领域的发展。
新型的无溶剂纳米流体的研究进展
![新型的无溶剂纳米流体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8160989c680203d8ce2f2499.png)
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第3 5 卷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化合 成过程 的方 法 , 以及分 析验 证纳 米 类 流体 潜 在 的应 用
趋势 。
。本 文 归纳 了近 年来 纳 米 类 流体 的合 成
方法 , 分 析 了不 同合 成 方 法 的优 缺 点 , 详 细 地 介 绍 了 纳米 类 流 体 的应 用 , 展 望 了纳 米类 流体 的发 展 的
1 / 5.
通过 离子键 再嫁 接一 部分有 机长链 , 形成 阴 阳离 子表 面双 电层结 构 。通常 来说 , 两个 常见 的方 法是 离子 交换 和酸碱 中和反应 。离子 交换 反应 是基 于勒 夏特 列原 理 , 通 过增 加 额外 的带 电有机 链 形 成 双 电
层结构。关于基于二氧化硅的纳米类流体体系, G i a n n e l i s 等 利用烷基化反应之后残余 的氯离子与烷 基醚磺酸钾进行离子交换 。在离子交换反应之后 , 剩余的电解质和额外 的带 电有机链会影 响纳米类流 体 的性 能 , 如 电导率 和机 械性 能 , 因此需要 将其 去 除 。可 以通 过离 心分 离 、 透 析和 过滤等 方法 得 以实现 。 例如 , M a c c u s p i e 等 , 在使 用过 量 的配体 和表 面活性 剂去嫁 接 到 固体颗 粒 表面 后 , 利用 离 子交 换 、 迭代 离心分离和在水和乙醇中进行再悬浮等方法去除多余的表面活性剂和配体。连续沉淀物中无机物的质 量从 1 0 %变 8 0 % 。笔者认 为考 虑后 续步 骤带来 经 济 的问题 , 这些 方法 不 适合 广 泛应 用 。S u r y a等 用 离 子交 换 的方 法 , 首先制 备 了 阴阳离子 表面 双 电层 结 构 , 随后 再嫁 接 到 纳米 粒 子上 去 合 成纳 米 类 流体 。
纳米流体新型能源材料研究进展
![纳米流体新型能源材料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65a41d6c48d7c1c708a145cf.png)
2 Eet m cn a egnen lg ; i in n)¥ ,ea igia 4 10 , hn ) . l r eh i l n i r gc l e Xn a gu i r H n nXnxng 50 3 C i co c ei oe x  ̄ e a
Ab t a t sr c :Na of i a sa d n a o p r ce a i o a d a a d r d c o g n o s tb e ih—p r r n e n l d me n d i g n n a t l st t dt n l u i or i me i n l o u eh mo e e u ,sa l ,h s p ef ma c o n w me im. R c n e e r h s o st a a o trf i e du e e trs ac h w h t n mee ud,d et sh g h r l o d cii n ud i h p ca rp r n l u i ih te ma c n u t t a d f i n t es e i p o e - Ot vy l l
De e o m e f n w ne g m a e i lna u d v l p nto e e r y t ra no f i l
L e i W n—x n i g 一,Ya g Ja n in—x i n L —mi g i ,L a i n
( . l t m cn a nier gclg ; ea n e i i c t hooy L oagH n n 4 0 , hn 1Ee r eh i l gnei oee H n nu i rt o s e e& e nl , uyn ea 7 03 C i co c e n l v sy f c n c g 1 a;
微纳米流体力学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微纳米流体力学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https://img.taocdn.com/s3/m/e75d4dc0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33.png)
微纳米流体力学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不断的发展,微观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微纳米流体力学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领域。
它涉及了很广泛的研究领域,包括工程学、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等,其研究成果和应用前景在科学界和工业界都备受瞩目。
一、微纳米流体力学的相关背景微纳米流体力学是研究微观流体现象的一门交叉学科,它主要研究物质在微米甚至纳米级别下的流动、传热、物质转移和反应等现象。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微纳米制造技术的发展,微观领域中越来越多的微纳米结构和器件开始被开发和应用。
而这些微纳米器件和结构中的流体现象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微观领域内的流体现象受到了较大的且不易预测的表面张力、纳米粘弹性和较大的比表面积以及宏观领域内缺失的经典统计物理变量的影响。
另外,微观领域内的热和质量传递通常也表现出非常奇特和独特的行为,例如微比例尺下的纳米级流体的热传递以及液体分子扩散行为。
二、微纳米流体力学的研究进展微观领域的流体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最初是基于微硅管的实验技术和数值模拟。
20世纪80年代,研究者应用光学技术和集成电路制造技术,成功地实现了微流控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随着计算机科学和纳米制造技术的迅速发展,微型流体动力学领域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
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已经开始向更加复杂和细致的方向发展。
研究者对微纳米流体力学的探索涵盖了不同的范围,如微纳米流体驱动、悬浮在毛细管、微流体芯片和液滴动力学、微流体特征与控制、纳米流体的流动起伏、分子力学、热力学、气体的分子动力学等。
同时,相关的微观领域流体现象的理论模型、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也相继涌现。
三、微纳米流体力学的应用前景微纳米流体力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应用前景在工业、医学和生物领域中都十分广泛。
例如,微纳米流体技术已经被应用于药物筛选、基因测序、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
在这些领域中,微纳米流体技术不仅可以大幅提高实验效率和降低成本,而且能够提供更准确的分析结果。
纳米流体的研究进展
![纳米流体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b7e07b71168884868662d607.png)
理论上讲, 几乎所有 导热系数 高的固 体粒子都 可以作 为纳 米流体的添加物。文献中经常报道的纳米流体的添加物有以下 几类[2 ) 15] : ( 1) 金属 纳米 粒子 ( Cu、Al、Fe、A u、Ag ) ; ( 2) 非 金属 纳米粒子( A l2 O 3 、CuO、F e3 O4 、T iO2 、SiC) ; ( 3) 碳纳米管; ( 4) 纳 米液滴。常用的基液有水、机油、甲苯、丙酮 、乙二醇等。常用添 加物和基液的热导率如表 1 所示。
Cho i[2] 采用一步物理方法制备了 Cu/ EG 纳米 流体。Cu 蒸 气和流动的低 蒸 气压 液体 乙 二 醇接 触 直接 凝 聚成 纳 米 粒子。 Liu[ 3] 首次应用化学还原 法合成了 Cu/ 水纳米流体。Chih- H ung Lo 等[18, 19] 采用埋弧纳米粒子 合成系 统( SA NSS) 制备 了 CuO/ 去离子水纳米流体。这种方法有 效避免 了纳米 粒子聚 集, 形 成 了均匀分布且尺寸可控的 CuO / 去离子 水纳米流体。Zhu [ 20] 提 出了一步湿化学还原法制备纳米 流体, 在微 波辐射条 件下以 次 亚磷酸钠( N aH2 P O2 # H2 O ) 为还 原剂 在乙二 醇中 还原 五水 硫 酸铜( CuSO 4 # 5H 2 O) 来 制备 Cu/ 乙二 醇纳 米流 体。这 种方 法 得到了悬浮稳定无团聚的 Cu/ EG 纳米流体。
研究者 们 采 用 了 许 多 方 法 来 提 高 纳 米 流 体 的 稳 定 性。 Ho ng 等[ 21] 通过超声分散的 方法 来提 高 F e/ EG 纳米 流体 的稳 定性。Xuan 和 L i [ 4] 分 别以 盐 和油 酸为 分 散剂 来提 高 Cu/ oil 和 Cu/ H 2 O 纳 米 流 体的 稳 定性。 M urshed 等[9] 用 油酸 ( O leic acid) 和 CT A B( Cetyl trimet hy l ammo nium bro mide) 为分散剂来 提高纳米流体的稳定性。Xie[ 15] 利用浓 硝酸来分散 缠绕的 碳纳 米管聚集, 得到 了稳 定 和 分散 均 匀的 CN T s/ D W ( 去离 子 水) 、 CNT s/ EG( 乙 二醇) 、CN T s/ DE ( 癸烯) 纳米 流体。 Yu 等[26] 通 过改变金刚石纳米 粒子 表面特 性的 方法 使金 刚 石纳 米粒 子获 得更强的亲水性, 从而得 到了更稳定的纳米流体。
纳米流体研究进展
![纳米流体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03df0c37e2bd960590c67748.png)
纳米流体研究进展摘要:纳米流体作为一种新型换热工质展现出异常良好的换热性能和良好的稳定性目前,人们对于纳米流体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纳米流体各种特性的机理尚不清楚。
进一步开展纳米流体各种特性的机理研究,有助于加深人们对纳米流体的认知,能够促进纳米流体的工程应用,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本文综述了纳米流体制备、纳米流体的稳定性、传热特性、导热系数研究进展。
并对其在应用上作出了展望。
关键词:纳米流体;稳定新;传热特性;导热系数1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热交换设备的传热负荷和传热强度日益增大,传统的纯液体换热工质已很难满足一些特殊条件下的传热与冷却要求,低传热性能的换热工质已成为研究新一代高效传热冷却技术的主要障碍。
随着纳米科学与技术的进步,纳米尺度材料和技术越来越多地进入强化传热工作者的视野。
1995年美国Argonne国家实验室的Choi等[1]率先提出了纳米流体的概念。
所谓纳米流体,是指以一定的方式在液体介质中添加纳米粒子或纳米管而形成的悬浮液。
纳米流体与传统换热介质相比,在增强传热方面有着优良的特性。
研究表明:纳米流体能显著提高传统换热介质的导热系数[2]。
此外纳米流体在氨水鼓泡吸收实验中也表现出了很好的强化氨气吸收效果。
制备导热系数高、换热性能好、传质效果强的纳米流体也必定会促进其在能源、化工、微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发展[3]。
纳米流体概念的提出给强化传热技术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希望。
开展纳米流体强化传热机理研究,搞清楚影响纳米流体强化传热的主要因素,对于促进纳米流体在传热领域的应用有重要的意义。
基于此,本文主要从纳米流体制备、纳米流体的稳定性、传热特性、导热系数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叙述。
2纳米流体的制备关于纳米流体的制备,己有许多相关综述可以参考,文献中采用的制备方法主要有两步法和一步法[4, 5]:两步法是最为便利、经济的制备方法。
纳米粉体工业已经较为成熟,可以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制备出金属或非金属的纳米颗粒、纳米管等纳米材料。
《2024年微管道中纳米流体流动及传热研究》范文
![《2024年微管道中纳米流体流动及传热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38150a6d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37.png)
《微管道中纳米流体流动及传热研究》篇一一、引言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微纳米技术的发展与纳米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引发科研人员极大的关注。
这其中,关于微管道中纳米流体流动与传热的研究尤为重要。
微管道的尺度缩小为纳米级别,为流体的流动与传热提供了全新的研究平台。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微管道中纳米流体的流动特性及其传热机制,为进一步优化微纳流体技术提供理论支持。
二、微管道中纳米流体的流动特性1. 纳米流体的定义与特性纳米流体是一种新型的流体材料,其基本特性在于其内部含有纳米级别的固体颗粒。
这些颗粒的尺寸远小于传统流体的颗粒,因此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在微管道中,这些纳米颗粒的分布和运动对流体的整体流动特性产生重要影响。
2. 流动特性分析在微管道中,由于尺度效应和表面效应的作用,纳米流体的流动特性与传统的流体有很大的差异。
流体的速度分布、粘度变化、剪切力分布等因素均需重新考量。
研究人员利用高精度的实验设备与计算流体动力学模型(CFD)等手段,对这些特性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三、微管道中纳米流体的传热机制1. 传热特性的影响因素微管道中的纳米流体由于其高比热容和优良的热导率,具有显著的传热特性。
其传热性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纳米颗粒的种类、大小、形状以及浓度等。
此外,流体的流动状态和微管道的材质和结构也对传热效果有重要影响。
2. 传热机制的研究方法研究人员通过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两种方式对微管道中纳米流体的传热机制进行研究。
实验研究通过观察和分析流体的温度分布、热流密度等参数,揭示其传热机制。
数值模拟则通过建立复杂的物理模型,模拟流体的传热过程,从而预测和解释实验结果。
四、研究进展与展望随着科技的发展,微管道中纳米流体的流动与传热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研究者们通过多种方法,揭示了纳米流体在微管道中的流动特性和传热机制。
同时,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也不断涌现,如高精度测量技术的开发、新的数值模拟算法等,这些都为深入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纳米流体传热性能研究进展与问题
![纳米流体传热性能研究进展与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2e7758c1d5bbfd0a795673b1.png)
纳米流体传热性能研究进展与问题李新芳,朱冬生华南理工大学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广州 510641E-mail xtulxf@摘要:介绍了纳米流体的制备技术,重点阐述了纳米流体传热性能特异性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同时对今后纳米流体研究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纳米流体;制备;传热性能1. 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1,2],热交换设备的传热负荷和传热强度日益增大,传统的纯液体换热工质已很难满足一些特殊条件下的传热与冷却要求,低传热性能的换热工质已成为研究新一代高效传热冷却技术的主要障碍。
提高液体传热性能的一种有效方式是在液体中添加金属、非金属或聚合物固体粒子。
由于固体粒子的导热系数比液体大几个数量级,因此,悬浮有固体粒子的液体的导热系数要比纯液体大得许多。
自从Maxwell 理论发表以来,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关于在液体中添加固体粒子以提高其导热系数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然而,这些研究都局限于用毫米或微米级的固体粒子悬浮于液体中,由于这些毫米或微米级粒子在实际应用中容易引起热交换设备磨损及堵塞等不良结果,而大大限制了其在工业实际中的应用。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人员开始探索将纳米材料技术应用于强化传热领域,研究新一代高效传热冷却技术。
1995年,美国Argonne国家实验室的Choi等[3]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概念-纳米流体:即将1~100nm的金属或者非金属粒子悬浮在基液中形成的稳定悬浮液,这是纳米技术应用于热能工程这一传统领域的创新性研究。
研究表明[4-6],在液体中添加纳米粒子,可以显著增加液体的导热系数,提高热交换系统的传热性能,显示了纳米流体在强化传热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由于纳米材料的小尺寸效应,其行为接近于液体分子,不会像毫米或微米级粒子易产生磨损或堵塞等不良结果。
因此,与在液体中添加毫米或微米级粒子相比,纳米流体更适于实际应用。
纳米流体的合成及应用的研究进展
![纳米流体的合成及应用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82929a9b767f5acfa0c7cd5f.png)
纳米流体的合成及应用的研究进展纳米流体具有导电性、催化活性等特性,离子液体有宽电化学窗口和导电性,以两者合成的离子液体基纳米流体在生物医学、光催化、电化学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
本文介绍了纳米流体常用的两种制备方法,并讨论了各制备方法的优缺点。
标签:离子液体;纳米流体纳米流体自20世纪90年代提出后广受关注,离子液体基纳米流体是离子液体及纳米材料在一定条件下用特定方法合成的复合物,不仅具有离子液体的性质,也具有纳米流体的性质。
离子液体因其特性,能够对纳米粒子进行表面修饰,并且能够阻止纳米粒子团聚特性,为纳米流体的合成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离子液体基纳米流体的研究逐渐被报导。
目前较成熟制备纳米流体的方法有:一步合成法和两步合成法。
1 一步合成法一步法是直接在纳米颗粒制备的同时把金属颗粒沉积到液体基质中。
一步法中,纳米颗粒通过气相沉积制得再混溶于基液中。
此方法制得的流体中纳米微粒稳定且粒径小,分散性好并不易团聚,不加分散剂也能长期稳定。
能用在金属纳米流体的合成,但是此方法条件苛刻,要求在低蒸气压条件下且必须在流体介质中反应。
此方法适用于对纯度要求高的少量產物合成,但是此法产量低且对设备要求高,不适合工业化生产。
2 两步合成法两步法是将纳米微粒的制备与流体的合成过程分开首先,是目前比较普遍的合成方法。
主要采用气相沉积法或别的方法如机械球磨法和化学还原法,将制备出的纳米颗粒,通过超声、搅拌、加入分散剂等其他方法,使纳米颗粒稳定、均匀地分散到基液中。
由于纳米微粒制备的技术日趋完善已达工业化水平,使得两步法在工业中应用有明显优势。
两步法合成纳米流体的缺点就是,制得的纳米流体不够稳定,还需要不断研究改善。
合成纳米流体后,需要对其稳定性、形貌、性质等进行表征。
表征纳米流体的方法主要有:通过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纳米颗粒大小及形貌进行表征,此方法需要将纳米颗粒分离,在分离过程中会造成纳米微粒形貌改变以及因为分子间的范德华力发生团聚现场。
纳米流体的制备和应用研究
![纳米流体的制备和应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1375047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36.png)
纳米流体的制备和应用研究纳米流体是一种具有非常小粒径的颗粒状物质,其粒径通常在1至100纳米之间。
这种物质在生物医学、能源、电子技术和环境科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介绍纳米流体的制备方法和应用研究进展。
一、纳米流体的制备方法1. 溶胶凝胶法溶胶凝胶法是一种将溶解的金属盐溶液与表面活性剂混合,然后经过涂层、干燥、加热等步骤制备纳米流体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制备纳米银、纳米二氧化钛、纳米氧化铝等不同类型的纳米流体。
2. 超声波辅助方法超声波是可以产生剧烈的机械震动和高温高压的一种物理方法,可以利用它来制备纳米流体。
超声波辅助方法具有操作简便、高效快速等优势,常用于制备纳米氧化钨、纳米碳等纳米流体。
3. 纳米粒子的还原方法金属离子还原法是一种将溶解的金属盐或化合物溶液与还原剂混合,形成金属纳米粒子的方法。
这种方法常用于制备纳米铜、纳米铁、纳米银等纳米流体。
二、纳米流体的应用研究进展1. 水净化纳米流体在水净化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研究表明纳米铁流体能够有效地去除水中污染物,如重金属离子、无机物和有机物等。
此外,纳米氧化铝流体还可用于去除水中氟离子。
2. 生物医学纳米流体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其中最为热门的是纳米银流体。
这种流体因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在医疗器械、口腔护理、消毒等方面被广泛应用。
同时,纳米银流体也可用于肿瘤治疗,其针对肿瘤靶向性好,对肿瘤细胞具有较强的杀伤作用。
3. 能源技术纳米流体在能源领域的应用主要是针对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复合材料等方面。
研究表明,纳米二氧化钛流体作为太阳能电池的光催化剂,能够大大提高电池的转换效率。
此外,纳米铁流体还可用于燃料电池的催化剂。
4. 电子技术纳米流体在电子技术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研究表明,纳米碳流体具有较高的导电性和热导性,适用于生产纳米电子器件。
同时,纳米硅流体也可用于生产半导体芯片。
三、总结纳米流体是一种常见的纳米粒子状物质,其制备方法多样化,应用领域也非常广泛,涉及到生物医学、能源、电子技术和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
纳米流体力学研究中的新进展及应用
![纳米流体力学研究中的新进展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0bf561f1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01.png)
纳米流体力学研究中的新进展及应用近年来,纳米科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已经成为了当代科技领域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纳米领域的不断发展为科技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应用场景,同时也促进了纳米材料的研究和应用的不断深入。
其中,纳米流体力学研究作为纳米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成果和应用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探究。
纳米流体力学是对流体的微观性质进行研究的学科,其主要研究对象为深层次的物理和化学过程,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表面现象、粘度、渗透性、扩散等等。
近年来,随着仪器和技术的完善与进步,纳米流体力学的研究也日趋深入,研究领域也逐渐拓宽。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纳米流体力学的新进展和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并且有望成为未来的技术热点。
首先,纳米流体力学的新进展主要集中在纳米颗粒的应用上。
通过对纳米颗粒的研究,可以取得一系列能够改变其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研究成果。
例如,对于聚合物纳米颗粒的研究,可以通过微观的改变其颗粒形貌和交联网络结构,进而改变其磁性、光学性和生物相容性等。
这种方法可以为制备出更为高效、多功能的纳米材料提供一种重要而可靠的途径,应用前景十分广泛。
此外,还有一些操控纳米结构的新方法被进行研究。
例如,基于电场操控的微流控技术和光驱动的纳米机器人等,可以实现对微观世界进行更为高效和精确的控制。
其次,随着更多的技术应用到纳米流体力学研究中,其应用拓展也越来越广泛。
例如,利用纳米管的过滤作用和出色的分子稀释性等优势,纳米过滤技术在水处理、分子筛、药物分离、电解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基于纳米器件的纳米流控芯片在医学、生物材料等领域也开始成为研究热点,实现了更为高效、快捷和低成本的实验方法;利用电泳的原理,在纳米颗粒的制备和操控中也有了广泛应用。
最后,纳米流体力学研究还可以与其他学科与技术相互结合,打造出更为高效、智能、多功能的纳米材料和技术。
例如,将纳米流体力学与纳米自组装技术相结合,制备出更为复杂的纳米结构;将纳米流体力学与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等学科相结合,研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表面现象,实现对微观世界的更为深入地认识。
纳米流体力学的研究进展
![纳米流体力学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06c2e3c9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ac.png)
纳米流体力学的研究进展纳米流体力学是指研究微观尺度下的流体性质和行为的一门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是纳米级别的流体介质,如生物体内的细胞、血液、淋巴液和纳米技术中的液体晶体、纳米粒子悬浮液等。
纳米流体力学在生物医学、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纳米流体力学研究的关键是了解纳米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流体行为。
这需要使用一些先进的实验手段和计算方法。
最近几年,很多研究者致力于纳米流体力学的深入探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
一、纳米流体力学的研究进展1. 纳米流体的制备技术纳米流体的制备技术对纳米流体力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主要的纳米流体制备技术包括机械法、化学法、物理法等。
机械法是指通过机器剪切或受力破碎等方式制备纳米流体,例如高压均质法。
化学法是指通过化学反应合成纳米流体,例如反应沉淀法和电化学法。
物理法是指利用物理场如激光、电磁场等来制备纳米流体,例如激光蒸发等。
这些技术可以有效地制备出不同尺寸和结构形态的纳米流体,从而为纳米流体力学的研究提供了充分的样品。
2. 纳米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纳米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对其流体行为的理解和预测有着重要的影响。
目前,研究者对纳米流体的表面张力、黏度、热容量、热导率等物理性质进行了许多研究。
例如,研究者发现了抑制黏度变化的纳米粒子团聚和表面修饰的影响因素,同时发现了一些新型的减少黏度的方法。
3. 纳米流体行为的研究纳米流体的流体行为对其在生物医学和纳米技术领域的应用有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者通过大量的实验和模拟,探究了纳米流体的流变学行为、湍流流动、热传递等。
例如,控制湍流流动的粘性湍流现象是一种新型的流体控制方法,对纳米粒子悬浮液的分散和分离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纳米流体力学的未来研究方向纳米流体力学的研究还有许多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未来研究者进一步探究。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研究方向:1. 研究纳米流体与固体界面相互作用的性质和影响因素。
2. 探究纳米流体行为的临界点和相变现象。
纳米流体力学的研究现状和应用
![纳米流体力学的研究现状和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139a5f7c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11.png)
纳米流体力学的研究现状和应用随着纳米科技的迅速发展,纳米流体力学理论的研究也日趋重要并且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因为在纳米尺度上,两个相邻的表面之间的距离甚至比普通液体分子直径还小,其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对流体特性的影响会变得非常明显。
因此,对于纳米流体力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1. 纳米流体力学的研究现状目前,纳米流体力学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吸引了物理学、化学、数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研究者。
纳米流体力学主要研究纳米尺度下流体的流动特性与介观尺度分子相互作用的关系,其研究内容包括纳米流体的微观结构、热力学性质、动力学行为等。
纳米流体力学的主要研究手段是计算模拟和实验研究。
计算模拟可以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蒙特卡罗模拟等方式,对纳米流体的结构和性质进行深入研究,以此能够进一步发掘纳米尺度下各种力学现象的规律和特性。
此外,实验研究也是纳米流体力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过各种复杂的实验技术可以直接测量和观察纳米流体的行为,从而为理论模型和计算方法提供有效的验证和改进。
2. 纳米流体力学的应用纳米流体力学的研究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还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
以下是纳米流体力学的一些应用方面:(1) 生物医学应用纳米流体力学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例如,通过研究纳米尺度下的药物输送系统,可以找到更加有效的药物输送方法。
同时,纳米流体力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了解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从而能够开发出更加准确的检测方法。
(2) 能源材料应用纳米流体力学研究可以为不同领域的能源材料的开发提供重要参考。
例如,在新能源领域,纳米流体力学的研究可以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并可以开发出更加高效的能源储存器。
(3) 纳米加工技术纳米流体力学的研究可以为纳米加工技术提供重要参考。
例如,在微电子制造领域,纳米流体力学的研究可以为制造更小、更准确的电子元器件提供技术支持。
(4) 环境治理纳米流体力学的研究对于环境污染的治理也有一定的帮助。
微流体与纳流体技术的研究进展
![微流体与纳流体技术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14d7ff9f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a0.png)
微流体与纳流体技术的研究进展引言微流体与纳流体技术是一门涉及微尺度流体行为的研究领域,它旨在理解和控制微观尺度下流体的性质和行为。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微流体与纳流体技术在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包括生物医学、生物传感、化学分析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微流体与纳流体技术的研究进展,并探讨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1. 微流体与纳流体技术的概念和原理1.1 微流体技术微流体技术主要研究微米尺度下液体在微通道中的行为和性质。
微流体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微液滴、微流体、微颗粒等微米尺度下的流体物理现象。
微流体技术通过微通道、微阀门、微泵等微器件对微观流体进行控制和操作,实现对流体的精确控制和分析。
1.2 纳流体技术纳流体技术研究纳米尺度下流体的行为和性质。
纳流体技术涉及到纳米级流体通道的制备和性能研究,以及纳米材料在流体中的输运和动力学行为。
纳流体技术可以通过纳米管道、纳米孔隙等纳米结构实现对纳米尺度下流体的控制和分析。
2. 微流体与纳流体技术的关键技术及应用2.1 微流体技术的关键技术2.1.1 微流控芯片制备技术微流控芯片是微流体技术的关键设备。
微流控芯片制备技术包括软光刻、硅基微加工、喷墨打印等技术,用于制造微米级别的微通道和微结构。
2.1.2 微流体控制技术微流体控制技术包括液滴生成、混合与分离、操纵和检测等技术,用于实现对微液滴和微流体的精确操控和操作。
2.1.3 微流体传感技术微流体传感技术用于检测微流体中的物理和化学参数。
常用的微流体传感器包括微电极阵列、微型输液器等,可用于实时监测微流体中的温度、压力、pH值等参数。
2.2 纳流体技术的关键技术2.2.1 纳米材料制备技术纳流体技术涉及到纳米材料在流体中的应用,因此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是纳流体技术的关键。
纳米材料制备技术包括溶胶-凝胶法、热蒸发法、气相沉积法等,用于制备具有纳米尺度特性的材料。
2.2.2 纳米流体通道制备技术纳流体技术中的纳米流体通道制备技术是关键。
纳米流体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
![纳米流体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492c56bc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a0.png)
纳米流体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随着纳米科技的不断发展,纳米流体也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之一。
纳米流体是指在纳米尺度下流动的流体,它具有比一般流体更强的表面和界面效应,以及更高的比表面积和化学反应活性。
纳米流体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微纳尺度下的流体力学和传热传质规律,还有很多的应用前景,比如生物医学、化学反应、石油开采等领域。
一、纳米流体的性质纳米流体的特殊性质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表面效应和量子效应。
表面效应是指当物体的尺寸缩小到纳米尺度时,其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增大,表面吸附的现象增强,表面张力也会发生变化。
而量子效应则是指当粒子的尺寸越小,其波长与粒子间距的相对大小越大,从而产生量子力学效应。
这些特殊性质导致纳米流体的运动规律和热力学性质与宏观流体的不同。
二、纳米流体的研究进展纳米流体的研究已经涉及到了各个领域,尤其是微纳尺度的流体力学和热传导研究方面,例如微通道流体力学、纳米流体传输和分离、纳米流体传热等。
其中微通道流体力学是目前较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微通道具有高比表面积和流阻损失小的特点,可应用于微流控芯片、微反应器、纳米电池、微电子冷却等。
此外,纳米流体在生物医学、油田开采、水处理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在生物医学上,纳米流体可以用于药物输送、肿瘤治疗和影像学诊断。
在油田开采中,纳米流体可以改进油井回注效果和增加油田采收率。
在水处理领域,纳米流体可以用于海水淡化、废水处理和水垢控制等。
三、纳米流体的未来发展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纳米流体的研究也将会得到更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
未来纳米流体的应用方向也将更加多元化,比如在太阳能电池、环境治理、食品加工等领域的应用将更为广泛。
同时,在纳米流体的制备、性能调控和动力学研究方面仍然存在很多挑战和难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总之,纳米流体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其研究对于解决当今重要科学和技术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纳米流体力学的最新研究
![纳米流体力学的最新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9409858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fd.png)
纳米流体力学的最新研究纳米流体力学是研究微观尺度流体运动的学科,以纳米米级别的长度尺度为主要研究对象。
它的研究对象包括分子、微粒子、细胞等微观粒子在流体中的运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近年来,随着微纳米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模拟技术的成熟,纳米流体力学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一、纳米流体的渗透和过滤在许多工业和环境应用中,需要将微观颗粒从流体中剔除。
利用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进行滤除,成为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
纳米材料的孔径大小在水平上越来越小,从几百纳米到几十纳米不等。
然而,在这种超低渗透条件下,流体的流动特性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是有所不同的。
因此,研究纳米流体的渗透和过滤机制,是理解纳米材料渗透机理的基础。
基于粗粒子模型和分子动力学模型,纳米体系中的流体运动和微观流体结构可以得出。
研究表明,由于纳米材料的孔径很小,流体分子和粉尘颗粒之间的距离较近,容易产生分子和颗粒间的相互作用。
另外,纳米材料的墙面与流体分子交互作用的强度决定了流体的物理性质。
通过对这些相互作用的精细分析,可以研究纳米材料的滤波性能,例如水的渗透和离子选择性过滤。
二、纳米薄膜的运动和特性随着纳米技术的成熟应用,纳米流体力学在移动纳米薄膜和运动学方面有了更多的应用,例如制造微机电系统(MEMS)中的纳米阀门、刻蚀和纳米加工。
纳米薄膜的研究不仅关注薄膜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更关注纳米薄膜的粘附和摩擦,以及薄膜的传递性质和渗透性质等。
将纳米薄膜模拟成多模态材料或多元素薄膜可以更好地描述其运动和特性。
纳米流体理论模型可通过微观世界的相对论,有效地解释科学现象、对新型纳米材料展开制备、应用和性能研究及量子力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领域都可重点探究。
再如,纳米薄膜理论模型的应用领域包括,纳米阀门,微纳米流控制系统,生物物理学领域中的DNA测序和DNA纳米芯片技术,甚至在空气净化和水处理等多个领域中。
三、纳米流体的非线性问题经典的纳米流体力学模型是基于牛顿流体动力学建立的。
纳米流体与生命科学研究发展态势整理
![纳米流体与生命科学研究发展态势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387753f7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cd.png)
纳米流体与生命科学研究发展态势整理概述纳米流体是指在纳米尺度下呈现出流体特性的物质,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流动行为。
近年来,纳米流体在生命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本文将对纳米流体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发展态势进行整理。
纳米流体在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纳米流体在细胞生物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纳米流体在细胞内传递活性分子和药物时具有优异的性能。
纳米流体可以通过其特殊的物理性质,如高表面积、高扩散速率和可控的粒径大小,实现对药物和活性分子的封装和导引,从而实现对细胞的有针对性治疗。
其次,纳米流体还可以用于细胞内部分子机制的研究。
通过将纳米流体植入到细胞内,可以观察细胞内部分子的动态变化,揭示细胞的生理和病理过程。
此外,纳米流体还可以作为细胞图像学和荧光标记的载体,实现对细胞的高分辨率成像和标记。
纳米流体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纳米流体在生物传感器开发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生物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检测生物分子或生物事件的装置,可以应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监测。
纳米流体作为生物传感器的核心部件,可以通过其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优点,实现对生物分子的高效检测和定量分析。
纳米流体还可以用于提高生物传感器的灵敏度和稳定性,降低检测的时间和成本。
此外,纳米流体还可以实现生物传感器的微缩化和集成化,使得生物传感器更加便携和易用。
纳米流体在生物医学成像中的应用纳米流体在生物医学成像研究中的应用也日益受到关注。
生物医学成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技术,可以用于检测和诊断疾病。
纳米流体作为一种理想的生物医学成像探针,具有高对比度和高分辨率的特点,可以用于对细胞和组织的成像。
纳米流体可以通过与目标分子的结合,对其进行标记和增强,从而实现对疾病的早期发现和定位。
此外,纳米流体还可以作为磁共振成像(MRI)的对比剂,通过其磁性特性,提高MRI成像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纳米流体在药物传输与递送中的应用纳米流体在药物传输与递送领域的应用也逐渐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核电系统中纳米流体的应用研究进展浅析
![核电系统中纳米流体的应用研究进展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a7387920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85.png)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0引言,。
、、,,。
、、、,[1-3]。
,。
,,;,,。
,、、、pH ,。
,,。
1纳米流体优越特性1886,Maxwell 。
Maxwell ,,,[4]。
,Maxwell 。
Jeffrey、Davis、Grosser [5]。
1995,Argonne Choi ,[6]。
Maxwell ,。
2.1纳米流体的导热研究,,。
,,,。
,、、、、。
,。
1。
,;,核电系统中纳米流体的应用研究进展浅析贾凝晰王洪亮(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北京100840)【摘要】文章从纳米流体的导热、对流换热以及CHF 强化等方面介绍了纳米流体的优越特性,指出了纳米流体在核电领域展现出的巨大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并且总结了国内外现有的纳米流体核电应用设计方案,针对目前在应用方面的技术瓶颈提出了合理的优化设计方案。
【关键词】纳米流体;核电系统;应用;优化中图分类号:TL362文献标识码:ADOI:10.19694/ki.issn2095-2457.2021.21.54【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dvantages of nanofluids in terms of heat conduction,convective heattransfer and CHF enhancement,points out the great research value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nanofluids in the field of nuclear power,and summarizes the existing application design schemes of nanofluids in nuclear power athome and abroad,as well as in view of the present technical bottleneck in the application aspect,proposed the reasonable optimization design plan.【Key words 】Nanofluids;Nuclear power system;Application;Optimization149. All Rights Reserved.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10.8%-(25nm)18%[7]24%-(23.6nm)23%[8]3 1.33%-(40nm)75%[9]40.55%-(10nm)18%[10]50.5%-(40nm)17.9%[11]6 4.3%-(13nm)32.4%[12]74%-(38.4nm)24%[13]84%-(28.6nm)36%94.18%-(26nm)17%[14]10 3.5%-(26nm)1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纳米流体研究进展摘要:纳米流体作为一种新型换热工质展现出异常良好的换热性能和良好的稳定性目前,人们对于纳米流体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纳米流体各种特性的机理尚不清楚。
进一步开展纳米流体各种特性的机理研究,有助于加深人们对纳米流体的认知,能够促进纳米流体的工程应用,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本文综述了纳米流体制备、纳米流体的稳定性、传热特性、导热系数研究进展。
并对其在应用上作出了展望。
关键词:纳米流体;稳定新;传热特性;导热系数1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热交换设备的传热负荷和传热强度日益增大,传统的纯液体换热工质已很难满足一些特殊条件下的传热与冷却要求,低传热性能的换热工质已成为研究新一代高效传热冷却技术的主要障碍。
随着纳米科学与技术的进步,纳米尺度材料和技术越来越多地进入强化传热工作者的视野。
1995年美国Argonne国家实验室的Choi等[1]率先提出了纳米流体的概念。
所谓纳米流体,是指以一定的方式在液体介质中添加纳米粒子或纳米管而形成的悬浮液。
纳米流体与传统换热介质相比,在增强传热方面有着优良的特性。
研究表明:纳米流体能显著提高传统换热介质的导热系数[2]。
此外纳米流体在氨水鼓泡吸收实验中也表现出了很好的强化氨气吸收效果。
制备导热系数高、换热性能好、传质效果强的纳米流体也必定会促进其在能源、化工、微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发展[3]。
纳米流体概念的提出给强化传热技术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希望。
开展纳米流体强化传热机理研究,搞清楚影响纳米流体强化传热的主要因素,对于促进纳米流体在传热领域的应用有重要的意义。
基于此,本文主要从纳米流体制备、纳米流体的稳定性、传热特性、导热系数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叙述。
2纳米流体的制备关于纳米流体的制备,己有许多相关综述可以参考,文献中采用的制备方法主要有两步法和一步法[4, 5]:两步法是最为便利、经济的制备方法。
纳米粉体工业已经较为成熟,可以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制备出金属或非金属的纳米颗粒、纳米管等纳米材料。
两步法是指直接将纳米粒子分散到基液中的方法。
首先,通过气相沉积法、化学还原法、机械球磨法或其它方法制备出纳米粒子、纳米纤维或纳米管,然后通过超声波振动、添加活性剂或分散剂、改变溶液pH值的方法,使纳米颗粒均匀地分散到基液中。
由于两步法将纳米粒子的制备和纳米流体的制备分离开来,造成纳米粒子在两步操作过程中容易聚集,尤其是在纳米粒子干燥、储存、运输过程中。
纳米颗粒的聚集容易造成微管堵塞、热导率降低。
由于纳米粉体合成技术日益完善,已经达到工业化生产水平,两步法在工业化合成纳米流体发展方向上具有明显优势,但是,如何使悬浮液获得长期稳定性却是一个尚未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
宣益民等[6]将Al,Cu纳米颗粒,通过超声分并利用分散剂分散到机油传热液中得到浮到纳米流体。
Hong等[7]通过两步法将Fe纳米晶粉末直接分散于EG(乙二醇)中制备了Fe/EG纳米流体。
谢华清等[6]将碳纳米管,SiC纳米颗粒经超声振动和磁力搅拌添加到水,泵油中得到纳米流体。
一步法就是在颗粒制备的同时将颗粒分散到基液中去。
在这种方法中,纳米粒子通过物理气相沉积法或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出来并直接混溶于基液中。
由于这种方法避免了纳米粒子的干燥、储存、运输和分散过程,纳米粒子不易团聚,制备出来的纳米流体稳定性较好。
但该法仅适合在低蒸气压的流体中制备含金属粒子的纳米流体,并且对设备要求较高,费用高,产量小,不易于工业化生产。
Zhu[8]提出了一步湿化学还原法制备纳米流体,在微波辐射条件下以次亚磷酸钠(NaH2PO2·H2O)为还原剂在乙二醇中还原五水硫酸铜(CuSO4·5H2O)来制备Cu/乙二醇纳米流体。
这种方法得到了悬浮稳定无团聚的Cu/EG纳米流体。
朱海涛[9]将纳颗粒湿化学法与纳米流体制备相结合(一步湿化学法),制备出石墨一水,Cu0一水等纳米流体。
3纳米流体的稳定性纳米流体的稳定性好坏是制备成功与否的关键。
由于纳米粒子间具有相互连接面,其表面能的趋势、体系的稳定与否取决于颗粒间的排斥力和吸引力。
前者是稳定的主要因素,后者是聚沉的主要因素。
所以在纳米流体的制备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增加纳米颗粒间的排斥力、降低吸引力,使纳米流体处于稳定状态。
而在纳米流体中起降低纳米粒子间引力作用的主要是溶液的pH值和分散剂,因此两者也就成为了影响纳米流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3.1pH值的影响pH值影响纳米流体稳定性的理论基础是金属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电位与H+和OH-的吸附密切相关,从而能够对分散性产生一定影响。
通过调节溶液的pH 值能增加或抑制颗粒表面酸碱基团的解离,也就是改变了颗粒表面的电荷量,从而能起到影响体系分散性的作用[10]。
针对不同的纳米流体,pH值都能对纳米流体的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但是不同的制备条件和纳米流体的不同所需要的最佳的PH值各不相同,且目前并未找到一定的影响规律,因此配制纳米流体时需根据纳米颗粒的种类、粒径、分散剂的种类、含量与基液的性质等诸多因素,调节pH值从而改善其稳定性[11]。
3.2分散剂的影响分散剂能够降低纳米颗粒的表面张力,优化颗粒表面的润湿特性,减弱颗粒间的吸引力,在颗粒间形成有效空间位阻以提高排斥力等等。
因此向液体系中添加分散剂能够增强纳米流体稳定性。
纳米流体采用不同分散剂时稳定效果各不相同,同样,不同纳米流体所对应的最佳分散剂也不同。
且分散剂的种类及浓度同样是纳米流体稳定性的重要影响因素。
且不同的纳米流体所对应的最佳分散剂种类和含量也不同,故为确定合适的分散剂种类及浓度只能运用实验手段来探寻最合适的分散剂种类和所对应的浓度[12]。
3.3其他除了前面提到的PH值和分散剂以外还有诸多因素影响纳米流体的稳定性,包括纳米流体中各项组分的含量、纳米颗粒粒径、基液黏度、温度等。
研究者们采用了许多方法来提高纳米流体的稳定性。
Hong等[13]通过超声分散的方法来提高Fe/EG纳米流体的稳定性。
Xuan和Li[14]分别以盐和油酸为分散剂来提高Cu/oil和Cu/H2O纳米流体的稳定性。
Murshed等[15]用油酸(Oleicacid)和CTAB(Cetyltrimethylammoniumbromide)为分散剂来提高纳米流体的稳定性。
Xie[16]利用浓硝酸来分散缠绕的碳纳米管聚集,得到了稳定和分散均匀的CNTs/DW(去离子水)、CNTs/EG(乙二醇)、CNTs/DE(癸烯)纳米流体。
综上所述,影响纳米流体热导率的因素很多,包括添加物的尺寸、形态、体积分数、热导率,基液的粘度、温度、热导率以及纳米颗粒与基液之间的固-液界面层的性质。
研究者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4纳米流体的传热特性研究纳米流体最终的目的便是将其应用于工业产生中,而在实际应用中人们所最关心的便是其对流换热系数、沸腾换热系数等传热性能。
目前关于纳米流体对流换热的实验研究主要集中在水平细长圆管内的对流换热特性。
研究了颗粒体积分数、纳米颗粒属性、管径、温度、纳米流体的流动状态(层流、湍流)、Re数等对纳米流体对流换热的影响[17-19]。
由于所采用的纳米流体不同、实验条件不同,所获得的影响规律也存在不少分歧。
此外,纳米流体在自然对流、微孔道中的换热研究也有报道,但存在传热恶化与强化的分歧[17, 19]。
纳米流体对流换热的实验研究还较少,研究结果也不一致。
在纳米流体对流换热机理方面,人们采用均相模型、分散模型、颗粒迁移模型、非均相热平衡模型、格子-波尔兹曼等方法进行了研究[17]。
由于对纳米颗粒的运动规律缺乏深入了解,提出的模型难以全面考虑纳米流体强化传热的影响因素,并且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缺乏比较,因而现有的模型尚待改进。
目前纳米流体的沸腾换热以池沸腾为主,核沸腾换热和临界热流密度作为池沸腾换热曲线最重要的两部分备受关注。
在核沸腾换热方面,研究了纳米颗粒含量、腾表面粗糙度、热流密度、超声等的影响,并对气泡、沸腾前后表面粗糙度的变化进行了研究[17, 18, 20]。
部分研究认为纳米颗粒在沸腾表面沉积,导致核沸腾换热恶化,有的则认为添加纳米流体的研究进展及其关键问题是减小液体表面张力、增加汽化核心数目,使核沸腾换热强化。
孟照国等[20]在颗粒临界热流密度方面,研究了纳米颗粒大小及含量、基液种类、纳米流体稳定性等的影响,结果均发现纳米流体能大幅增加临界热流密度。
此外,纳米流体在微通道中的流动沸腾换热、在热管中的沸腾换热也有报道。
人们从纳米流体的热物理参数、沸腾界面特征等方面研究了沸腾传热机制,发现导热系数的提高及表面张力的降低对沸腾换热起积极作用;纳米颗粒在沸腾表面的沉积是影响纳米流体沸腾换热的主要因素,但纳米颗粒的沉积使沸腾界面的特性异常复杂。
对沸腾界面特性的系统全面表征有望揭示纳米流体沸腾传热的机制。
5纳米流体导热系数研究进展纳米流体热导率的测量方法主要分为稳态和非稳态法。
稳态方法主要是传统的稳态平板法[21],非稳态方法有瞬态热线法[22]、3ω 方法[23]。
在以上几种方法中,瞬态热线法由于其测量设备简单且测量速度快成为目前最常用的方法,而基于谐波探测技术的3ω 方法由于其测量精确,而且一定条件下能同时测量纳米流体的热导率和热扩散系数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采用[24]。
纳米颗粒的体积分数、大小、种类以及形状,本相流体的种类、温度、添加剂、酸碱等因素都会影响纳米流体的热导率,其影响表现在:①随着纳米颗粒体积分数的增加,纳米流体热导率提高,并且提高程度是非线性的[25];②随着纳米颗粒尺寸的减小,纳米流体的热导率增加。
如Li 等[26]的实验结果表明对Al2O3-H2O 纳米流体,在相同的体积分数和测试温度下,36 nm 的粒子构成的纳米流体其热导率要高于47 nm 的体系。
但是,纳米颗粒在何种范围内,纳米流体的热导率随着颗粒的减小而增大,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相反地,最近有研究结果发现,当纳米粒子的尺寸减小至量子尺寸时,纳米流体的热导率与本相流体相比并没有提高,此结果表明小粒子的纳米流体体系更为复杂;③XIE 等[27]和TIMOFEEV A 等[28]的研工作都表明.拉长形状(例如柱状)的纳米粒子组成的纳米流体其热导率要高于球形纳米粒子;④纳米颗粒的种类对纳米流体热导率的影响分两种情况,对热导率较低的纳米颗粒(例如金属氧化物[29]),纳米颗粒种类不影响纳米流体的热导率;而对于热导率较高的纳米颗粒(例如金属[30])则不然,在一定的纳米颗粒体积分数下,不同种类的纳米颗粒组成的纳米流体的热导率相差比较大;⑤本相流体热导率越低,则其相应的纳米流体的热导率提高的程度越大[31];⑥纳米流体的热导率强烈地依赖于温度[25],这一点目前可以达成共识,并且其原因主要是纳米粒子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