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X《地理数据普查及地理数据建库技术规范》

合集下载

地理国情普查数据采集要求

地理国情普查数据采集要求

一、数据采集总体要求
3.影像资料使用原则
1)普查区内有2010年北京国遥航拍的 DMC影像数据,分辨率为0.5米,该影像资料是 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提供,作为我省地理国情普查数据采集的主要影像数据源。 2)普查区内有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提供的WORLDVIEW2影像共1039景,分辨率为0.5 米。其中具有同时相全色及多光谱数据的有 338 景,影像获取时间为 2011 年 4 月至 2012年11月,该部分影像符合要求,但复盖较为分散,因此在复盖成片的区域可作 为地表复盖和重要地理国情数据采集的首选影像数据源;其余 363景影像由于缺少 多光谱数据,故不符合要求,只能作为国情数据采集的参考数据源使用。 3)在吉林省中朝边境地区有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提供的 Pleiades影像共27430平方千 米,分辨率为0.5米,影像获取时间为2012年4月至2013年6月,该部分影像可作为 中朝边境地区地理国情数据采集的首选影像数据源。 4)成片的分辨率优于1米的卫片是国情数据生产的首选。在没有分辨率优于1米的卫片 区域,选择DMC影像对国情数据进行采编。如果有时相好满足普查要求的资3影像 ,可以用其为补充影像资料源,与DMC影像套合比较,对发生变化区域进行数据提 取。并且核查底图运用资3影像制作。
类型
Short Integer LONG Integer DOUBLE FLOAT TEXT
必填项(M)默认值
-8,888 -88,888,888 -88,888,888 -88,888,88 “/”或特殊规定
可选项(O)默认值 条件必选项(C)默认值
-9,999 -99,999,999 -99,999,999 -99,999,99 “-”或特殊规定 -7,777 -77,777,777 -77,777,777 -77,777,77 “\”或特殊规定

(技术规范标准)附地理数据普查及地理数据建库技术规范

(技术规范标准)附地理数据普查及地理数据建库技术规范

地理数据普查及地理数据建库技术规范1.技术标准依据(1)CJJ8—99《城市测量规范》(简称《规范》)(2)CJJ 73-97《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简称《规程》)(3)GB/T 7929-1995《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简称《图式》)(4)GB/T 18316—2001《数字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和质量规定》(5)GB/T2260—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6)CJ/T 214-2007《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编码及数据要求》(7)CJ/T 215-2005《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地理编码》(8)CJ/T 213-2005《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单元网格划分与编码规则》(9)CH/Z1002-2009《可量测实景影像》2.地理数据普查建库与实景三维影像采集3.坐标系统及测量基准平面坐标系: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中央子午线为120°,高斯—克吕格投影,3度分带。

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4.万米单元网格及责任网格划分原则单元网格是城市市政监管信息化所定义的基本管理单位.在基本地形图上,根据实际城市监管工作需要,划分的边界应清晰,并呈多边形的闭合图形.单元网格作用在于:作为城市监管的基本单位,将城管部件和事件划分在固定的区域内,便于管理;责任网格的基本组成部分(责任网格是由一个或多个单元网格组成的)是对街道、社区及城市监督员的责任鉴定的最小单位.其划分原则是:(1) 法定基础原则:单元网格的划分应基于法定的地形测量数据进行。

(2)属地管理原则:单元网格的最大边界为社区的边界,不应跨越社区分割.(3)地理分布原则:按照城市中的街巷、院落、公共绿地、广场、桥梁、空地、河流、湖泊等地理自然布局进行划分.(4)现状管理原则:单位自主管理的独立院落超过10 km2,不应拆分,以单位独立院落为单位进行划分.(5)方便管理原则:按照院落出行习惯,考虑步行或骑车方式能方便到达.(6)管理对象原则:兼顾建筑物、市政管理对象的完整性,网格的边界不应穿越建筑物、市政管理对象,并使各单元网格内的市政管理对象的数量大致相等.(7)无缝拼接原则:任意一个下级区域(如社区对于街道)必须完全包含于上级区域内;与其他区县相邻的街道办事处边界必须和区县边界吻合;下级区域与所属上级区域如有接边,必须保证接边正确;同级区域必须正确接边,不能互相叠压或出现空隙;单位网格之间的边界应无缝连接,不得重叠.5.城管部件普查需求部件普查的范围为建湖县建成区公共区域范围的室外地面公共空间的城市管理公共设施.根据文献的有关规定,结合建湖县实际,按照城市管理功能体系设定为7大类(分别为公用设施类、道路交通类、市容环境类、园林绿化类、房屋土地类、其它设施类及扩展部件)和88小类。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国土)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国土)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二〇〇七年十二月前言为规范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的内容、程序、方法及要求,保证数据库成果质量,促进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的管理和共享,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以下简称《规程》)的相关要求,制定《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

其中,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依据《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金土工程试行)、《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 1016-2007),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依据《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TD/T 1015-2007)。

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本地区实际需要,对本规范的未尽事宜制定补充规定,但不得与本规范相抵触,并须报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全国土地调查办”)备案。

本规范的附录A、附录B、附录C………. 附录R均为规范性附录。

本规范由国土资源部提出并归口。

本规范起草单位:全国土地调查办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温明炬、韩永顺、张炳智、孙毅、曾珏、高莉、李琪、吴明辉、辛丽璇参加编写人员:杨祝晖、戴建旺、胡小华、陈红兵、梁耘、曾巍、陈金、王莉、王永俊、刘凤君目录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第一部分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 (2)4 总体设计 (2)4.1 建设任务 (2)4.2 数据库体系结构 (2)4.3 数据库逻辑结构 (3)4.4数据库内容及分层 (4)4.5 数据字典 (5)4.6 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 (5)4.7基本要求及技术指标 (5)4.8 数据库建设主要步骤 (6)5 准备工作 (8)5.1 方案制定 (8)5.2 人员准备 (8)5.3 软硬件准备 (8)5.4 管理制度建立 (9)5.5 数据源准备 (9)6 数据采集与处理 (12)6.1 数据采集原则 (12)6.2 数据采集方法 (12)6.3 各要素数据采集 (22)7 数据入库 (26)7.1 数据入库流程 (26)7.2 数据检查 (27)7.3 数据库参数设置 (28)7.4 矢量数据入库 (28)7.5 DEM数据入库 (29)7.6 正射影像数据入库 (29)7.7 元数据入库 (29)7.8 系统运行测试 (29)8 质量控制 (30)8.1 质量控制原则 (30)8.2 数据源质量控制 (30)8.3 数据采集质量控制 (30)8.4 接边拓扑处理质量控制 (30)8.5 数据入库质量控制 (31)8.6 数据建库信息管理 (31)9 数据库成果要求 (31)9.1 成果内容及要求 (31)9.2 成果质量评价 (33)10 数据库更新 (36)10.1 更新目的与原则 (36)10.2 更新方法及要求 (36)11 数据库管理功能 (36)11.1 数据处理功能 (36)11.2 数据管理与应用功能 (37)第二部分城镇土地调查(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 (38)12 总体设计 (38)12.1 建设任务 (38)12.2 数据库逻辑结构 (38)12.3 数据库内容 (39)12.4 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 (40)12.5 基本要求及技术指标 (40)12.6 数据库建设主要步骤 (40)13 准备工作 (41)13.1 方案制定 (41)13.2 人员准备 (41)13.3 软硬件准备 (41)13.4 管理制度建立 (42)13.5 数据源准备 (42)14 数据建库 (44)14.1 数据建库过程 (44)14.2 数据采集方法 (45)14.3 数据采集方式选择 (48)14.4 各要素数据采集 (49)14.5 数据检查 (49)14.6 数据入库 (50)14.7 成果输出 (51)15 质量控制 (51)15.1 质量控制原则 (51)15.2 数据源质量控制 (51)15.3 数据采集质量控制 (51)15.4 数据入库质量控制 (52)15.5 数据建库信息管理 (52)16 数据库成果 (52)16.1 成果内容及要求 (52)16.2 成果质量评价 (54)17 数据库更新 (55)17.1 数据库更新目的与依据 (55)17.2 数据更新方法及要求 (55)18 数据库管理功能 (55)18.1 数据采集与处理功能 (55)18.2 数据管理与应用功能 (56)第三部分:土地调查数据库安全管理与维护 (57)19 土地调查数据库安全管理与维护 (57)19.1 基本要求 (57)19.2 管理制度 (57)19.3 数据库安全 (58)19.4 数据库维护 (60)附录 A (规范性附录) 作业情况记录表 (61)附录 B (规范性附录) 重大问题协商解决处理情况记录表 (62)附录 C (规范性附录) 图历簿 (63)附录 D (规范性附录) 数据源说明表 (64)附录 E (规范性附录) 数字形式数据源说明表 (65)附录 F (规范性附录) 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检查内容表 (66)附录G (规范性附录) 数据源质量检查表 (68)附录H (规范性附录) 质量控制检查及处理表 (69)附录I (规范性附录) 交接检查卡 (70)附录J (规范性附录) 数据入库前质量检查表 (71)附录K (规范性附录) 数据入库后质量检查表 (72)附录L (规范性附录) 数据库安全运行检查表 (73)附录M (规范性附录) 文字报告编写参考提纲 (74)附录N (规范性附录) 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成果质量评价指标 (76)附录O (规范性附录) 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缺陷分类表 (77)附录P (规范性附录) 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成果质量评价指标表 (78)附录Q (规范性附录) 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成果扣分标准表 (79)附录R (规范性附录) 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员日志登记表 (81)1范围本规范规定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的内容、程序、方法、成果质量要求、成果质量评价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功能要求等,适用于全国范围内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和城镇土地调查(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更新与维护。

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建设和应用的技术

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建设和应用的技术

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建设和应用的技术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的建设和应用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

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的建设和应用技术,可以保证地理信息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进而提高地理信息分析和应用的效果。

本文将从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的概念、建设过程和应用技术三个方面,详细介绍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的技术。

一、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的概念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是指根据特定的质检标准和要求,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集中管理和统一管理的数据库。

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可以记录和管理地理信息数据的属性、拓扑关系和空间位置等信息,通过数据质量评估和质检方法,对数据进行质量监控和质量控制,从而提高地理信息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

二、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的建设过程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的建设过程包括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质量标准制定、质检方法选择和数据质量评估五个步骤。

1. 数据采集数据采集是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建设的第一步。

数据采集可以通过现地调查、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多种方式进行。

采集的数据应具有空间位置信息和特定的属性信息。

2. 数据预处理数据预处理是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建设的第二步。

数据预处理主要包括数据清洗、数据整合和数据转换三个步骤。

数据清洗是指清除数据中的噪声和异常值。

数据整合是将多源数据进行融合和整合。

数据转换是将数据转换为可供质检和应用的格式。

3. 质量标准制定质量标准制定是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建设的第三步。

质量标准制定可以根据地理信息数据的具体要求和应用需求进行。

质量标准包括数据的几何精度、拓扑关系、属性准确性等多个方面。

5. 数据质量评估数据质量评估是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建设的最后一步。

数据质量评估可以通过定量和定性两种方式进行,常用的评估指标包括准确性、精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等。

三、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的应用技术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的应用技术可以分为数据质检和质检结果可视化两个方面。

地理国情普查基本统计对普查成果数据的要求

地理国情普查基本统计对普查成果数据的要求

地理国情普查基本统计对普查成果数据的要求(非正式版)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2013年06月目录1. 环境要求 (1)1.1.硬件要求 (1)1.2.软件要求 (1)2. 普查成果数据库要求 (1)3. 普查成果数据质量要求 (3)3.1.拓扑问题 (3)3.1.1. 一个图层自身拓扑 (3)3.1.2. 两个图层之间拓扑 (3)3.1.3. 拓扑问题修复 (3)3.2.要素属性项检查 (3)3.2.1. 填写标准检查 (3)3.2.2. 完整性检查 (4)3.2.3. 填写格式检查 (4)4. 地理实体要求 (4)4.1.实体层内容 (4)4.2.操作 (4)4.2.1. 铁路 (4)4.2.2. 公路 (7)4.2.3. 河流(线实体) (8)4.2.4. 湖泊 (8)5. 交通网络要求 (9)6. 统计单元要求 (19)6.1.统计单元处理 (19)6.2.坡度带处理 (20)6.2.1. 坡度带提取 (20)6.2.2. 坡度带分层 (26)6.2.3. 坡度带融合 (27)7. 临时图层 (30)7.1.图层命名 (30)7.2.手工生成步骤 (32)8. 软件配置 (33)9. 统计策略 (33)10. 常见问题 (34)本文件非正式文件,编写本文件的目的是为了用户能够更好更快的完成基本统计工作。

本文件所述内容可参照执行,文中所述普查成果数据库格式和地理实体的处理等内容,在相关方案未正式下发前有效,下发后以下发方案为准。

本文件所述坡度带的处理过程为辅助内容,即可用软件提取,也可按照该部分所述步骤进行,其中,坡度带的融合建议在计算之前按照3.2.2将不大于1个像元的图斑融合。

本文件内容将会不定时更新。

1.环境要求1.1.硬件要求硬盘:建议500GB或1TB固态硬盘,1TBSATA硬盘CPU:建议一个及以上CPU,单个CPU8核及以上内存:16GB及以上1.2.软件要求操作系统:建议Win7 64位ArcEngine:10.1版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2.普查成果数据库要求基于行政区划与管理单元、地形单元和规则地理格网单元的地理国情普查基本统计计算要求数据源采用经纬度坐标系,在建库方案未正式下发前,所有数据源要求以File Geodatabase 格式分县存储。

地理国情普查数据规定与采集要求

地理国情普查数据规定与采集要求
4.1 总体说明 ............................................................................................................................................... 3 4.2 地表覆盖分类数据................................................................................................................................ 5 4.3 地理国情要素数据.............................................................................................................................. 10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
编号集要求
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3 年 8 月
目录
1 范围 ............................................................................................................................................................. 1
4.3.1 道路要素 .................................................................................................................................. 10 4.3.2 水域要素 .................................................................................................................................. 10 4.3.3 构筑物要素 .............................................................................................................................. 11 4.3.4 地理单元要素 .......................................................................................................................... 13

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建设和应用的技术

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建设和应用的技术

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建设和应用的技术地理信息质量检查(GQC)是数字化地理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的是改善地理信息的可靠性,精确性和一致性,对所提供的产品质量进行检查和改进,并有助于减少或避免使用不可靠地理信息所造成的损失。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检查和评审,才能以超出用户期望的高质量完成数字化地理信息的生产。

要实现地理信息系统完整质量控制,首先需要搭建一个地理信息质量检查数据库,以保存检查结果,以便追溯和回顾,使批准方有效、一致的参与数字化地理信息的制作过程。

其次,地理信息质量检查数据库应有良好的信息收集、存储、管理和更新能力,实现地理信息元数据技术标准,以实现可重复使用的数据质量检查结果,使得检查成果易于比较和评估,为后续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通过完善质检数据库的建设,可以实现进行有效的质量检查,保障数字地理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可以提高质量检查的效率,简化质量检查的过程;可以提高数据中心的运营管理水平,减少办公规范性文件的制订繁琐,提高保存、记录、追踪和回收技术规范性文件上的实用性。

在应用上,地理信息质量检查数据库可以以不同形式存在,以便于指导各类专业质量检查实践;可以应用在项目质量检查和质量认证两个阶段;可以用于对用户提交的地理信息产品进行检查和确认;也可以应用在地理信息质量审核、质量评估、数据库维护和质量控制等多个方面。

在操作上,地理信息质量检查数据库应采用灵活的管理维护机制,使各检查人员的工作能够有效的达到连接状态,与本质检系统相结合,以形成完整的质检体系,对检查结果形成可重复使用、及时反馈的流程管理。

通过以上方面,完善质量检查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有助于提升地理信息数据的质量,提高地理信息质量管理的效率,给用户提供值得信赖的可靠的地理信息产品,是合理完成数字化地理信息的重要步骤。

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建设和应用的技术

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建设和应用的技术

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建设和应用的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发展为地理信息的收集、存储、分析和展示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而地理信息数据库作为GIS的核心组成部分,其质检工作对于确保地理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探讨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建设和应用的技术,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1.基础数据的质检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的建设首先需要对基础数据进行质检。

基础数据是GIS系统的基础,包括地形、地貌、水系、地形地貌等信息。

在建设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时,需要对这些基础数据进行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保证其准确性和一致性。

同时可以采用多种技术手段进行基础数据的质检,如GPS测量、卫星遥感、传统测绘等,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质检规范和标准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的建设需要依据相关的规范和标准进行。

将质检规范和标准纳入到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的建设中,可以保证质检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提高质检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质检规范和标准还可以对质检过程进行规范和统一,提高质检效率和质检成果的可比性。

4.自动化质检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化质检技术在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自动化质检技术,可以大大提高质检效率,减少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

自动化质检技术可以采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自动化的质检,提高质检成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5.多源数据融合技术1.数据可视化技术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的应用需要依托于数据可视化技术。

数据可视化技术可以将地理信息数据通过图表、地图、统计图等形式进行可视化呈现,使得地理信息数据更加直观和易于理解。

通过数据可视化技术,可以帮助用户更加直观和准确地了解地理信息数据的情况,提高地理信息数据的应用效果和效率。

2.空间分析技术3.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在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的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建设和应用的技术

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建设和应用的技术

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建设和应用的技术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建设是指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检查、验证和评估,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完整性。

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的建设和应用需要运用多种技术手段,以提高质检的效率和精确度。

本文将介绍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建设和应用的一些常用技术。

1. 数据采集技术: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的建设需要从各个渠道采集大量的地理信息数据,包括卫星遥感数据、地面调查数据、数字地图数据等。

数据采集技术可以包括卫星遥感技术、GPS定位技术、无人机航拍技术等,以获得高质量的数据来源。

2. 数据处理技术: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的建设需要处理多种类型的数据,包括矢量数据、栅格数据、文本数据等。

数据处理技术可以包括数据清洗、数据转换、数据编码等,以提高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3. 数据质量评估技术: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的建设需要对数据进行质量评估,以检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数据质量评估技术可以包括数据可视化、统计分析、模型验证等,以评估数据的质量水平。

4. 数据可视化技术: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的应用需要将数据可视化展示,以帮助用户理解和分析地理信息。

数据可视化技术可以包括地图绘制、图表制作、三维模型展示等,以展示地理信息的空间分布和时空变化。

5. 数据挖掘技术: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的应用需要挖掘数据中的隐藏信息和规律,以提供决策支持。

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包括聚类分析、关联规则挖掘、分类预测等,以发现数据中的模式和规律。

6. 数据共享技术: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的应用需要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换,以促进数据的利用和增值。

数据共享技术可以包括标准化、元数据管理、服务接口定义等,以实现数据的互操作和共享。

7. 数据安全技术: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的应用需要保障数据的安全和隐私,以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

数据安全技术可以包括数据加密、访问控制、水印技术等,以确保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

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建设和应用的技术

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建设和应用的技术

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建设和应用的技术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越来越广泛,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的建设和应用变得日益重要。

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是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和管理的数据库,旨在保证地理信息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完整性。

本文将重点介绍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建设和应用的技术。

在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建设方面,技术的应用非常重要。

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的建设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技术支持,如数据采集技术、数据存储技术、数据管理技术、数据分析技术等。

数据采集技术是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建设的基础,包括传感器技术、遥感技术、空间数据库技术等。

数据存储技术则是解决地理信息数据的存储和访问问题,包括数据压缩技术、数据索引技术、分布式存储技术等。

数据管理技术主要是指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和维护的技术,包括数据模型、数据字典、数据标准等。

数据分析技术则是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的技术,包括空间分析技术、地理统计分析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

在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应用方面,技术的应用同样非常重要。

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的应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质量评估,二是质量控制。

质量评估是指通过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质量分析和评估,得出地理信息数据的质量指标,以评估地理信息数据的质量状况。

这可以通过数据可视化、统计分析、专家评审等方法来实现。

质量控制是指通过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和纠正,以提高地理信息数据的质量水平。

这可以通过数据清洗、数据修复、数据更新等方法来实现。

在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应用中,技术的应用尤为重要,对地理信息数据的质量评估和质量控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建设和应用的技术

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建设和应用的技术

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建设和应用的技术地理信息质检是指对地理信息数据库进行规范、准确和一致性的检查和验证,以确保地理信息数据的可靠性和高质量。

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的建设和应用涉及多种技术和方法。

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的建设需要有完善的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

数据采集系统可以利用遥感技术、GPS定位、数字地形模型等手段获取地理信息数据。

数据处理系统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管理,包括数据格式转换、数据清洗、数据合并等。

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的建设需要有一套完善的质检标准和规范。

这些标准和规范包括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完整性等方面的要求。

地理坐标点的准确性可以通过与GPS定位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线、面数据的一致性可以通过拓扑关系检测进行验证。

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的建设需要有一些数据质量评估的方法和指标。

可以利用误差椭圆、定性定量分析等方法对地理信息数据的准确性进行评估;可以利用拓扑一致性检测、逻辑校验等方法对地理信息数据的一致性进行评估。

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的应用还涉及到数据的可视化和查询。

通过地理信息显示和交互查询,可以使用户更直观地了解地理信息数据库中的数据质量状况。

可以利用地理信息查询系统,实现对质检结果的查询和分析,提供决策支持和数据质量监控等功能。

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的应用还需要进行数据的更新和维护。

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地理信息数据也需要进行定期的更新和维护,以保持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更新和维护可以利用数据校正、数据更新、数据备份等方法进行。

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的建设和应用需要利用一系列的技术和方法,包括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质检标准和规范、数据质量评估、数据可视化和查询、数据更新和维护等。

这些技术和方法的应用可以提高地理信息数据的可靠性和高质量,为地理信息的有效利用和决策提供支持。

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建设和应用的技术

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建设和应用的技术

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建设和应用的技术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地理信息数据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也越来越明显。

而质检是地理信息数据应用的关键,为了保障地理信息数据的质量,需要建设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

本文将探讨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建设和应用的技术。

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是一种用于存储、管理和利用地理信息数据的系统,旨在保障地理信息数据的质量。

其意义在于:1. 提高数据质量。

通过建设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可以对数据进行准确性、完整性、时效性等方面的质量检测,确保数据的质量。

2. 提高数据利用价值。

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可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精度,从而提高数据的利用价值。

该数据库对地理信息的处理和分析提供了高质量的基础数据支持。

3. 保障行业应用需求。

建设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可以为相关行业应用提供数据保障,满足教育、军事、园林等领域的应用需求。

1. 数据采集技术地理信息数据的采集需要选择合适的数据源,比如全球定位系统、卫星遥感图像、数字化地图等。

在采集过程中需要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需要建立高效的数据存储结构,如现代数据库技术。

数据库系统需要能够满足数据的快速存储和查询,以保证地理信息数据的高效利用。

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常用的数据处理技术包括数据去重、数据清洗和数据校验等。

1. 基础地图应用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可以作为基础地图的数据服务平台。

通过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可以提供高质量、可靠的基础地图数据,实现相关行业的应用。

2. 城市规划应用3. 军事安全应用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可以为军事安全提供数据保障。

通过该数据库,可以方便地查看军事基地等重要设施的空间位置信息,并对其进行安全保护。

总之,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的建设和应用对于保障地理信息数据的质量和实现相关行业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过程中需要使用多种技术手段,确保数据库的高质量和可靠性。

同时,该数据库也为基础地图、城市规划、军事安全等行业应用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保障。

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库建库技术导则

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库建库技术导则

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库建库技术导则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库的建库技术导则是指在建立这样的数据库时需要遵循的技术指导原则。

这些原则涉及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和管理等方面,旨在确保数据库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来详细解释这些技术导则。

首先,在数据采集方面,建库技术导则要求确保采集到的数据具有高精度和高分辨率。

这可能涉及到使用先进的遥感技术、GPS定位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来获取地理空间数据。

同时,还需要考虑数据的时空一致性,确保不同时间和地点采集的数据能够进行有效的比较和分析。

其次,在数据存储和处理方面,建库技术导则要求采用合适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来存储和管理数据。

这需要考虑到数据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特点,以及数据的安全性和可扩展性。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数据的备份和恢复机制,以及数据的版本管理和更新策略。

另外,在数据质量管理方面,建库技术导则要求建立完善的数据质量控制体系,包括数据清洗、去重、纠错和验证等环节。

这有助于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确保数据能够被可靠地应用于科研和决策支持等领域。

此外,建库技术导则还涉及到数据的共享和开放原则。

在建立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库时,需要考虑到数据的共享和开放,以促进跨部门和跨领域的数据交换与共享。

这可能涉及到制定数据共享的政策和标准,以及建立数据服务平台和开放接口等机制。

总的来说,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库建库技术导则涵盖了数据采集、存储、处理、质量管理和共享等方方面面,旨在确保数据库的可靠性、可用性和可持续性。

遵循这些技术导则有助于建立高质量的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数据库,为科研和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数据库标准及建库技术规范和补充规定

数据库标准及建库技术规范和补充规定
统一了数据库标准的文档结构和表达形式 统一了要素(信息)分类代码、要素引用 规则和子类扩展原则 统一了数据文件命名规则
4
2、面向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的 需求,与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进行 了协调统一
术语与概念 相同要素的名称、代码、分层 以及层的属性表等进行协调一致
5
3、面向二次调查的需求,在内容上 作了较大的修改
QSDWMC1
Char
60
非空
M
13
权属单位代码 2
QSDWDM2
Char
16
见表10注3 O
14
权属单位名称 2
QSDWMC2
Char
60
非空
O
15
扣除图斑编号 1
KCTBBH1
Char
8
非空
M
16
扣除图斑权属 KCTBDWDM 单位代码1 1
Char
16
见表10注3 M
17
扣除图斑编号 2
KCTBBH2
注意区别和联系 软件设计时可灵活处理,注意与GIS 平台的技术特点相结合 农村部分权属主要是指集体土地所 有权
20
(2)土地利用要素
图斑与线状地物的关系描述在形式 上的变化
地类界线属性表的变化,强调了曾 建拓扑关系的管理
21
11
权属单位代码 1
QSDWDM1
Char
16
见表10注3 M
12
权属单位名称 1
18
三、面向二次调查工作的扩展
3、数据跨带处理规定
对各地数据库涉及跨带处理的方法不作统一规 定,要求数据库中的影像和矢量数据应作统一 处理,叠加显示正确无误。同时,应具体说明 跨带处理方法和相关投影参数,经跨带处理的 影像数据应随数据库一同汇交至全国土地调查 办。

地理国情普查数据采集要求

地理国情普查数据采集要求

一、数据采集总体要求

1.数据提取


1)在成果数据提取中,因下列数据层中有国情普查需要的要素,所以需要 保留的分类有:水系(HYDA、HYDL、HFCA、HFCL、HFCP)、居民地 及设施(RESA、RESP、RFCA、RFCL、RFCP)、交通(LRRL、LRDL 、LFCA、LFCL、LFCP)、管线(PIPP)、境界与政区(BOUA、BOUL 、BRGA、BRGL)、地貌(TERA)、植被与土质(VEGA)、地名及注记( AGNP)。 2)在国情普查数据生产中需要留作参考的分类有:定位基础(CPTL)、 居民地及设施(RESL)、境界与政区(BOUP)、地貌(TERL、TERP)、 植被与土质(VEGL)。 3)在国情普查数据生产中没有用途可以直接删除的分类有:定位基础( CPTP)、水系(HYDP)、管线(PIPL)、境界与政区(BRGP)、植被 与土质(VEGP)、地名及注记(AANP)。
生产标记信 息(用于标 记生产过程 TAG(M) 中与图斑状 态有关的信 息)
一、数据采集总体要求

7.关于属性
地理国情要素数据 地理国情信息分类码(CC) :即在《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中定义的类
型编码。 基础地理信息分类码(GB) :即要素类对应的基础地理信息分类代码,如果
基础地理信息中没有相应的类,设为999999。如果只能对应到基础地理信息中
一、数据采集总体要求
2.技术路线
• 按照《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及吉林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
查数据采集方案的要求,以遥感正射影像为基础,利用收集整 理的基础地理信息和其他专业部门的资料,开展地表覆盖类型
内业判读与解译,同时,补充或更新水域、交通、构筑物以及

地理国情普查基本统计技术规定

地理国情普查基本统计技术规定
表 1 全国高程带分级对照表
分级代码 0 50 100 200 500 800 1000 1200 1500 50 100 200 500 800 1000 1200 1500
3
分级范围(米) 50 100 200 500 800 1000 1200 1500 2000
2000 2500 3000 3500 5000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
编号: GDPJ 02—2013
地理国情普查基本统计技术规定
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3 年 8 月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2.1 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 1 2.2 项目技术规范 ..................................................................... 1 3 基本统计原则 ........................................................................ 1 4 统计单元 ............................................................................ 2 4.1 规则地理格网单元 ................................................................. 2 4.2 行政区划与管理单元 ............................................................... 3 4.3 地形单元 ......................................................................... 3 5 基本统计指标 ........................................................................ 4 5.1 点状要素 ......................................................................... 4 5.2 线状要素 ......................................................................... 5 5.3 面状要素 ......................................................................... 6 5.4 地理实体 ......................................................................... 8 6 基本统计内容 ........................................................................ 8 6.1 自然地理要素分类统计 ............................................................. 8 6.2 人文地理要素分类统计 ............................................................ 19 6.3 地理要素汇总统计 ................................................................ 35 7 基本统计流程 ....................................................................... 35 7.1 数据预处理 ...................................................................... 37 7.2 统计单元提取 .................................................................... 37 7.3 统计配置 ........................................................................ 37 7.4 统计计算 ........................................................................ 38 7.5 统计成果生成 .................................................................... 39 8 基本统计成果与要求 ................................................................. 39 8.1 数学基础与精度 .................................................................. 39 8.2 成果文件格式 .................................................................... 39 8.3 成果内容 ........................................................................ 40 附 附 附 附 录 录 录 录 A (规范性附录)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基本统计汇总报表 ...................... 43 B (资料性附录) 长度/面积计算 ............................................... 57 C (资料性附录) 表面长度/面积计算 ........................................... 61 D (资料性附录) 东西和南北长度计算 .......................................... 64

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建库技术要求

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建库技术要求

项目编号: ZXPR-SU020-2003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地理数据库建设技术要求Version: 2.1本文档使用部门:■主管领导■项目组□客户(市场)□维护人员□用户执行ISO9001:2000标准编制:评审:项目评审委员会日期:日期:分发编号:目录1.前言 (4)1.1范围 (4)1.2引用标准 (4)2.总则 (4)2.1编制目的 (4)2.2数据库建设的主要工作 (4)2.3数据成果 (4)2.3.1成果资料 (4)2.3.2成果格式 (5)3.基础地理数据集规范 (5)3.1数据文件命名 (5)3.2图层名称结构 (5)3.3图层定义 (6)3.3.1测量控制点(POINT)*A01P (8)3.3.2测量控制点辅助线(LINE)*A02L (8)3.3.3测量控制点注记(POINT)*A03P (8)3.3.4居民地(POLY、LINE、POINT) *B01A、*B01L、*B01P (9)3.3.5居民地附属物(POLY、LINE、POINT) *B02A、*B02L、*B02P (9)3.3.6居民地注记(POINT)*B03P (10)3.3.7工矿建(构)筑物(POLY)*C01A (10)3.3.8工矿建(构)筑物辅助线点(LINE、POINT)*C02L、*C02P (10)3.3.9工矿建(构)筑物注记(POINT)*C03P (11)3.3.10交通道路(POLY 、LINE)*D01A、*D01L (11)3.3.11交通道路辅助设施(LINE、POINT)*D02L、*D02P (11)3.3.12交通道路注记(POINT)*D03P (11)3.3.13管线(LINE)*E01L (12)3.3.14管线辅助设施(POINT)*E02P (12)3.3.15管线注记(POINT)*E03P (12)3.3.16水系(POLY、LINE)*F01A、*F01L (13)3.3.17水系辅助设施(LINE、POINT)*F02L、*F02P (13)3.3.18水系注记(POINT)*F03P (13)3.3.19境界(POLY、LINE、POINT)*G01A、*G01L、*G01P (14)3.3.20境界注记(POINT)*G03P (14)3.3.21地貌与地质(POLY)*H01A (14)3.3.22高程点(POINT)*H01P (14)3.3.23等高线(LINE)*H01L (15)3.3.24地貌与地质辅助设施(LINE、POINT)*H02L、*H02P (15)3.3.25地貌与地质注记(POINT)*H03P (15)3.3.26植被(POLY、LINE、POINT)*I01A、*I01L、*I01P (15)3.3.27植被辅助设施(LINE、POINT)*I02L、*I02P (16)3.3.28植被注记(POINT)*I03P (16)3.3.29图幅索引图层(POLY)*INDEX01 (16)4.数据转换流程 (16)4.1数据转换技术流程 (16)4.2代码转换、数据分层 (17)4.2.1测量控制点 (18)4.2.2居民地及垣栅 (18)4.2.3工矿建(构)筑物及其它设施 (20)4.2.4交通及附属设施 (26)4.2.5管线及附属设施 (29)4.2.6水系及附属设施 (30)4.2.7境界 (33)4.2.8地貌和土质 (34)4.2.9植被 (35)4.2.10注记 (36)4.2.11其他特殊要求 (36)4.3数据接边处理 (36)4.4数据检查 (36)4.4.1质量控制指标 (36)4.4.2自(互)检 (36)4.4.3过程检查 (36)4.4.4最终检查 (37)5.地名数据技术规范 (37)5.1图层及属性定义 (37)5.1.1物理分层 (37)5.1.2地名代码 (38)5.2数据编辑流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建设和应用的技术

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建设和应用的技术

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建设和应用的技术1.需求分析在进行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的建设之前,首先需要进行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的目的是明确用户需求和数据要求,以便确定数据库的结构和内容。

需求分析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几点:(1)确定地理信息质检的目的和范围;(2)确定数据来源和数据质量标准;(3)确定数据库的结构和关键字段。

2.数据收集和整理数据收集和整理是建立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的重要环节。

数据收集的方式可以采用人工调查和自动获取两种方式。

在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数据要来源清晰可靠,能够满足地理信息质检的要求;(2)数据要进行规范化处理,以便存储和管理。

3.数据库设计根据需求分析和数据整理的结果,设计数据库的结构。

库设计的目的是建立完整、明确、可维护的数据模型,以便对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在数据库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确定数据表和关系;(4)设计索引以提高数据检索效率。

4.数据库建立和维护根据数据库设计的结果,建立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

数据库建立完成之后,需要定期进行维护,包括备份数据、优化查询性能、维护数据库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的应用可以为地理信息的质量管理和控制提供支持。

主要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质量分析对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质量分析,包括数据完整性、一致性和精度等方面。

通过对数据质量进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地理信息数据中的问题。

2.质量建议管理3.问题跟踪管理针对地理信息质检中发现的质量问题,进行问题跟踪管理。

通过问题跟踪管理,实时记录并跟踪问题解决的过程。

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4.制度监督管理制定地理信息质检制度并进行监督管理。

通过制度监督管理,可以对地理信息质检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并确保地理信息数据的质量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综上所述,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可以对地理信息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空间库建库规范

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空间库建库规范

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库建库规范1遥感影像数据库建库规范1.1.1建设方案(一)建设模式遥感影像数据是一种海量、昂贵且时效性强的信息资源,它的获取、更新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

它的获取和更新应由指定职能部门具体负责,根据政府部门的实际需求,制订影像采购计划,进行统一获取、处理,并建立相关机制确保为各部门提供共享使用。

采用“市财政统一支付、全市共享使用”的方式,开展遥感影像的获取,并通过基础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服务平台面向全市各应用部门提供分发和共享使用,实现“一次投资、重复使用、多方受益”集约化建设模式。

(二)建设内容根据《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数据标准(CJJ103-2004)》以及国家测绘局《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技术大纲(试行)》相关规定要求,鄂尔多斯市遥感影像数据库的建设应满足以下方案:其中,一类地区包括城市建成区、重点规划区(如全市16个工业园区、沿黄河地区等)及旗区主要城镇;二类地区包括城市近郊、旗区主要城镇近郊和人口聚集区;三类地区包括城市远郊、沙漠和草场、林地等。

地区分类的数据比例尺精度为:一类地区影像数据分辨率应优于1m;二类地区影像分辨率应优于5m;三类地区影像分辨率应优于5m。

考虑遥感影像的采集成本,结合鄂尔多斯市基本需求,遥感影像数据库将以航天数据为主、航空数据为辅,以航天、航空相结合的手段,构建立体数据体系,形成一个多尺度(1:500~1:2000、1:2000~1:5000、1:5000~1:10000等)、多类型(光学、光谱、微波、激光雷达等)的数据体系,满足不同区域、不同部门的应用需求。

(三)组织模型遥感影像是一个大对象,包括空间数据、属性数据。

综合考虑鄂尔多斯市建设需求,遥感影像数据采用瓦片金字塔组织模型,支持基于文件管理方式、基于文件和数据库混合管理方式等多种数据管理方式。

图1 瓦片金字塔组织模型(第二层以18度,第三层以9度划分)本方案特点为:1. 满足遥感影像多尺度的特性;2. 具有高效空间数据索引和空间数据查询能力;3. 满足遥感影像数据多源性的要求;4. 满足遥感影像数据库的无缝性;5. 实现海量遥感数据的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数据普查及地理数据建库技术规范
1.技术标准依据
(1)CJJ8—99《城市测量规范》(简称《规范》)
(2)CJJ 73-97《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简称《规程》)
(3)GB/T 7929-1995《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简称《图式》)(4)GB/T 18316—2001《数字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和质量规定》
(5)GB/T2260—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6)CJ/T 214-2007《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编码及数据要求》
(7)CJ/T 215-2005《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地理编码》
(8)CJ/T 213-2005《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单元网格划分与编码规则》(9)CH/Z1002-2009《可量测实景影像》
2.地理数据普查建库与实景三维影像采集
3.坐标系统及测量基准
平面坐标系: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中央子午线为120°,高斯—克吕格投影,3度分带。

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4.万米单元网格及责任网格划分原则
单元网格是城市市政监管信息化所定义的基本管理单位.在基本地形图上,根据实际城市监管工作需要,划分的边界应清晰,并呈多边形的闭合图形.单元网格作用在于:作为城市监管的基本单位,将城管部件和事件划分在固定的区域内,便于管理;
责任网格的基本组成部分(责任网格是由一个或多个单元网格组成的)是对街道、社区及城市监督员的责任鉴定的最小单位.其划分原则是:
(1) 法定基础原则:单元网格的划分应基于法定的地形测量数据进行。

(2)属地管理原则:单元网格的最大边界为社区的边界,不应跨越社区分割.
(3)地理分布原则:按照城市中的街巷、院落、公共绿地、广场、桥梁、空地、河流、湖泊等地理自然布局进行划分.
(4)现状管理原则:单位自主管理的独立院落超过10 km2,不应拆分,以单位独立院落为单位进行划分.
(5)方便管理原则:按照院落出行习惯,考虑步行或骑车方式能方便到达.
(6)管理对象原则:兼顾建筑物、市政管理对象的完整性,网格的边界不应穿越建筑物、市政管理对象,并使各单元网格内的市政管理对象的数量大致相等.
(7)无缝拼接原则:任意一个下级区域(如社区对于街道)必须完全包含于上级区域内;与其他区县相邻的街道办事处边界必须和区县边界吻合;下级区域与所属上级区域如有接边,必须保证接边正确;同级区域必须正确接边,不能互相叠压或出现空隙;单位网格之间的边界应无缝连接,不得重叠.
5.城管部件普查需求
部件普查的范围为建湖县建成区公共区域范围的室外地面公共空间的城市管理公共设施.
根据文献的有关规定,结合建湖县实际,按照城市管理功能体系设定为7大类(分别为公用设施类、道路交通类、市容环境类、园林绿化类、房屋土地类、其它设施类及扩展部件)和88小类。

部件普查要采集和录入部件的基本属性包括标识码、名称、主管部门、权属单位、养护单位、所在单元网格、位置描述、状态、现势性、初始时间、变更时间、源比例尺分母和数据来源等;部件的附加属性是根据行业特点和专业需要增加的属性项,如井盖部件的规格、材质等。

地址普查的对象包括区域、地片与小区、街巷、门(楼)牌、标志物、兴趣点。

地址普查主要获取调查对象的边界范围和地址数据(包括地点描述信息和坐标信息等),建立地址数据库。

对相对独立并封闭管理的区域(如住宅区、工业区、农贸市场、仓储区、公园、建筑工地、学校、部队、企事业单位等),则作为一个大部件(特殊部件)进行普查.
6.部件定位精度要求
根据建设部CJ/T 214-2007《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编码及数据要求》中关于部件定位精度的要求,地理信息数据、正射影像应与现行城市地理基准一致。

依据城市部件空间位置或边界的明确程度,以及城市管理对部件位置精度的实际需求,将本次普查区域内的城市部件划分为A、B、C三类,各类部件的位置精度指标如下:
表6-1 城市管理部件定位精度要求
表6-2 城市管理部件定位精度分类表
7.数据普查错漏率指标
(1)部件定位精度要求
每平方公里内位置误差超出允许范围的个数与该范围内部件总数之比,应不超过5%。

(2)部件普查遗漏允许指标
每平方公里内遗漏个数不得超出总数的5%。

(3)部件普查属性错误允许指标
部件属性中有一个属性项错误即认为该部件的属性错误,每平方公里内部件属性错误个数不得超出部件总数的5%。

(4)地理编码普查错误允许指标
地理编码普查中所属街道和小区属性错误每平方公里不得超出总数的3%,门牌号错误不等超出3%,超出任何一项指标均为不合格。

(5)地理编码普查遗漏允许指标
每平方公里内遗漏个数不得超出总数的5%。

8.数据质量检查与入库
质量检查是数据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投标单位应对数据质量检查、数据建库、入库等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详细实施方案,并将作为考察投标单位是否具备承担此项工作的重要依据。

投标单位阐述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质量检查内容;
(2)部件数据库结构检查;
(3)网格数据及其他影像数据等质量检查;
(4)数据入库;
(5)数据共享与更新。

8.1数据入库与实景影像处理
数据入库是指根据对照表将数据存到数据库中。

根据数据分类及系统使用功能需求,将形成基础地理数据、网格和地理编码数据、城市管理事件数据、城市管理部件数据、城市管理业务数据、城市实景影像库和其他数据等数据库。

(1)建库原则
无缝原则:部件数据、地理编码数据、基础底图数据和影像数据之间在逻辑上建成一个整体的空间无缝数据库,物理上分工作区存储,统一参照系。

先进性原则:采用当前先进的空间数据库管理和建库软件平台。

高效化运行原则:软硬配置要互相协调,进库数据符合规范要求,建立的空间数据库系统要能够业务化运行。

可扩展性原则:数据库应具有可扩展性,便于数据库管理。

标准规范性原则:采用国家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并符合建湖县实际。

安全使用原则:采用技术手段,保证数据库安全的同时并能实时地为数字城管提供服务。

(2)部件数据建库
将调查后的部件信息逐一核实后输入到部件数据库中。

要求以常用的空间数据格式和属性格式对普查的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录入,形成完整的部件库。

同时为保证空间基准的统一,应采用与业主提供的建湖县地形图相一致的空间参考。

(3)地理编码数据建库
将调查后的数据逐一核实后输入到地址数据库。

要求对普查的地理编码数据全部录入,并采用与业主提供的建湖县地形图相一致的空间参考。

(4)城市实景影像建库
采用移动测量系统快速采集可量测实景影像数据,数据成果符合国家测绘局颁发的数据标准《可量测实景影像》(CH/Z1002-2009)。

在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主界面上每个采集点的数据可显示为道路前方32:9超宽幅影像,分辨率不低于200万像素,能清晰识别沿街部件,并能完成对目标的几何尺寸进行测量,且建立城市影像库与部件数据库之间的关联。

(5)360度单点全景影像数据
利用全景相机采集城市管理重点场所的360度单点全景影像数据,数据可实现视向的自由选择浏览。

(6)目标街区专题影像图数据采集与建库
对建湖县重点商业区进行目标街区影像专题图数据采集与建库。

目标街区专题影像图能够实现对道路两侧沿街影像卷轴式的浏览和交互。

(7)门前三包专题影像数据采集与建库
基于移动测量系统技术进行门前三包的基本情况普查,建立可视化的们门前三包业务管理数据库。

将门前三包的信息标注在电子地图上,对每个信息单元(编号、门前三包单位名称、责任单位地址、所属街道位置、责任单位负责人、责任单位电话、责任单位负责人电话、管理单位名称(房屋产权单位)、管理单位地址、管理单位负责人、管理单位负责人电话、“三包”单位类型等)信息进行录入、监管、分析、处理。

(8)实景影像数据管理软件
提供实景影像库的访问接口,该接口支持与建湖县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GIS平台和业务软件进行集成,实现数据定位、浏览、搜索、标注、链接、测量等多种应用功能。

同时也可提供嵌入式实景影像管理软件(PDA)。

8.2影像处理要求
(1)实景影像图形数据的处理
按照普查所得的城市部件内容以及对应的标识码进行图形数据录入,并按照规定的符号进行符号配置,完成图形数据的处理。

(2)属性数据的处理
根据普查所得的部件的属性纪录,对照部件图形数据进行属性数据挂接。

要求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一一对应,属性内容全面。

(3)实景影像数据处理要求
要求建立影像数据与图形数据、属性数据的关联。

9.成果要求
按照质量要求和精度要求提供普查范围区的单元网格划分、责任网格划分、地理编码普查、基础数据建库等工作成果,包括如下纸制和电子等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