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圣君:汉文帝、宋仁宗和明孝宗的施政得失
庆历新政何以失败
庆历新政何以失败自与契丹签订澶渊之盟以后,北宋进入比较安定的和平时期,至宋仁宗庆历年间,经济、文化都有很大的发展,俨然一派盛世景象。
这时候,宋仁宗满以为能够解决西夏的边患问题,于是北宋与西夏进行了全面战争。
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北宋军队三战皆败,同时国内还出现诸多兵变、叛乱和民变事件。
宋仁宗并非昏君,面对内忧外患的局势,他没有无动于衷,而是力图化解危机。
庆历三年(1043年),宰相吕夷简病退,宋仁宗起用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让他们主持朝政,“兴致太平”。
当年九月,宋仁宗召见范仲淹、富弼,给笔札,责令条奏政事。
范、富二人随即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谏官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宋仁宗大都予以采纳,并渐次颁布实施。
这便是史称的“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主要体现在范、富二人所提出的十项主张里,具体内容分别为:一曰明黜陟;二曰抑侥幸;三曰精贡举;四曰择长官;五曰均公田;六曰厚农桑;七曰修武备;八曰减徭役;九曰推恩信;十曰重命令。
不难看出,以上“药方”可谓对症下药,意在整饬吏治、厉行法治、富国强兵。
除了恢复府兵制,因“辅臣共以为不可而止”,大多主张都在宋仁宗的认可下得以施行。
庆历三年底,范仲淹选派了一批精明干练的按察使去各路考察,自己坐镇中央,每当得到按察使的报告,他就翻开各路官员的花名册,将不称职者的名字勾掉。
枢密副使富弼见他毫不留情地罢免一个又一个官员,不免替他担心,于是婉言提醒:“您一笔勾下去,就会有一家人在痛哭呢!”范仲淹坚决地说:“一家人哭,岂能与一路人哭相比。
”经过严格考核,一大批碌碌无为或贪腐的官员被除淘汰,一批务实能员被提拔到重要岗位,官府行政效能提高了,财政、漕运等状况有所改善,萎靡的政局开始有了起色。
正直的士大夫纷纷赋诗填词,赞扬新政;民众也为之欢欣鼓舞,仿佛看到了复兴的希望。
庆历新政所推行的种种改革,在方方面面或多或少触犯了权贵们的既得利益,尤其是限制了大官僚的特权。
因此,不肯让权让利的保守势力十分痛恨新政,以致迁怒于新政的主导者及支持者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人,并试图将他们赶下台,逐出朝廷,以中止新政。
历史趣谈:宋仁宗赵祯:细数中国第一仁君的那些善政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宋仁宗赵祯:细数中国第一仁君的那些善政导语:由于被宋朝羸弱的名声连累,宋仁宗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出名,但却是资深史学家公认的真正担得起“仁”字的明君。
民间传说“狸猫换太子”的太子由于被宋朝羸弱的名声连累,宋仁宗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出名,但却是资深史学家公认的真正担得起“仁”字的明君。
民间传说“狸猫换太子”的太子就是他。
首先是有“仁心”。
他吃饭的时候吃到砂子,故意盖着碗,不让人看见。
皇后问何故,他说这事要泄露了,御厨估计就要遭罪了。
晚上批阅奏章,突然觉得饿了,想喝一碗羊肉汤,皇后要去弄,他又制止,说今天要是喝了这碗羊肉汤,以后御膳房就会形成定例,每天都会杀一头羊来准备着,太浪费了。
他年少的时候刘太后垂帘听政,有当武则天的野心,少数趋炎附势之徒大加造势。
后来他亲政,这些人相继被告发,他不当回事,反而擢升了部分有真才实学的人。
他的仁心到了什么程度,后宫嫔妃刘氏给他戴了绿帽子,他愤怒至极,但下不了杀手,只是把她打发到尼姑庵出家了事。
其次是讲“仁义”。
宋仁宗严格遵守了宋朝“不杀上书言事者和士大夫”的祖训,大量提拔有识之士甚至是异见人士。
大文豪苏轼在进士考试卷里面举例说有人传言皇上沉迷歌舞,不关心百姓疾苦。
主考官认为苏轼道听途说,污蔑皇帝,要严加惩处。
宋仁宗看了之后说,一个读书人有这样进言的气魄,应该提拔。
四川有个秀才写反诗,鼓动成都太守独立。
太守吓得赶紧抓了秀才。
宋仁宗说,这不就是泄泄愤嘛,给个官给他吧。
胸怀至此。
他想给自己的老丈人搞个官职,结果被包拯极力反对。
包拯拦着他不让下朝,口水都溅到他的脸上。
他没有办法,只能屈服。
包拯不仅没有受到打击,还得到了重用。
在他的治下,欧阳修、狄青、包拯、司马光、王安石、富弼、韩琦、文彦博、曾公生活常识分享。
宋仁宗的政治措施
宋仁宗的政治措施
宋仁宗赵祯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政治措施,这些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重视人才选拔:宋仁宗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他延续了宋太祖赵匡胤的祖训,以仁德治国、以文官治国。
他注重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并且善于发现并留住人才。
2. 改革官制:宋仁宗在位期间,对官制进行了改革。
他废除了唐朝以来的“两税法”,实行“一条鞭法”,将原来的实物税改为货币税,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3. 发展经济:宋仁宗重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他鼓励农民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
同时,他还支持手工业的发展,特别是纺织业、陶瓷业等。
4. 加强中央集权:宋仁宗在位期间,加强了中央集权。
他削弱了地方藩镇的权力,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5. 实行宽容政策:宋仁宗本人具有宽容的性格,他在位期间实行宽容政策,对官员的冒犯指责听之任之。
这种宽容政策有利于政治氛围的宽松,也有利于人才的发挥。
6. 关心文化事业:宋仁宗在位期间,非常关心文化事业。
他下令对图书馆的藏书进行编次和整理,成《崇文总目》66卷,是北宋一部重要的官修目录。
总的来说,宋仁宗的政治措施主要体现在人才选拔、官制改革、经济发展、中央集权、宽容政策和文化事业等方面。
这些措施为宋朝的繁荣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宋仁宗赵祯生平简介:千古第一仁君!
宋仁宗赵祯⽣平简介:千古第⼀仁君!TEL'152 **** ****宋仁宗赵祯(1010年—1063年),中国北宋第四代皇帝(1023年—1063年在位)。
初名受益,宋真宗的第六⼦,⽣于⼤中祥符三年(1010年),1018年⽴为皇太⼦,赐名赵祯,1023年即帝位,时年13岁。
1063年驾崩于汴梁皇宫,享年53岁。
在位四⼗⼀年。
在位时候宋朝⾯临官僚膨胀的局⾯,冗官冗兵特多,⽽对外战争却⼜屡战屡败,虽然西夏已向宋称⾂,但边患危机始终未除。
后来虽⼀度推⾏“庆历新政”,但未克全功。
其陵墓为永昭陵。
谥号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物简介】宋仁宗(1010—1063),即赵祯,真宗⼦。
⼤中祥符⼋年(1015)封寿春郡王,天禧⼆年(1018)封王,⽴为太⼦。
乾兴元年(1022)即位。
天圣、明道10余年间,由章献太后垂帘听政。
他在位期间,宋代科学⽂化有⼀定发展,但各种社会⽭盾也进⼀步尖锐,⼟地兼并⽇趋严重,皇佑元年(1049)全国军队总数增⾄140万,达到北宋养兵的⾼峰。
军费开⽀占财政收⼊的⼗之七⼋。
官员数⽬也超过真宗时约⼀倍。
康定、庆历年间,西夏⼏次⼤举进犯,宋军都⼤败,后与西夏订⽴和议,每年给西夏⼤量银、绢、茶。
对辽也屈辱求和,增纳岁币。
农民起义、兵变、少数民族反抗⽃争,⼀年多于⼀年。
为了解决统治危机,仁宗曾于庆历年间,任⽤范仲淹、韩琦、富弼等⼈充执政,企图对吏治作⼀些整顿,史称庆历新政,但很快就取消了。
仁宗懦弱⽆能,在位虽长达42年,却⽆所作为。
【⼈物⽣平】不过在宋仁宗统治时期,国家安定太平,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化得到了很⼤的发展,仁宗皇帝当政期间,政府正式发⾏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官交⼦”。
仁宗皇帝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还能够约束⾃⼰,因此他受到历代历史学家,政治家的称赞,有⼀次,时值初秋,官员献上蛤蜊。
仁宗问从哪⾥弄来的,⾂下答说从远道运来。
⼜问要多少钱,答说共28枚,每枚钱主⼲。
对明朝的各位皇帝总结与评价
对明朝的各位皇帝总结与评价总体来说,明朝的皇帝们在各自的领域内有着不同的表现,既有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皇帝。
以下是对明朝各位皇帝的总结与评价:1. 明太祖朱元璋:他是一个极具政治才能和军事能力的皇帝,创立了明朝,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他具有深远的眼光和卓越的治国能力,实行了许多有益的政策,如移民、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等。
然而,他的统治手段也较为残酷,对开国功臣的杀戮和政治清洗使得明朝的政治环境异常残酷。
2. 明惠宗朱允炆:他是一个仁慈、有理想和抱负的皇帝,试图以温和的手段解决藩王问题,但最终在“靖难之役”中失败。
他的理想主义色彩浓厚,但缺乏实现这些理想的能力。
3. 明太宗朱棣:他是一个极具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的皇帝,指挥了多次对外战争,如对安南、鞑靼、瓦剌等地的征讨。
同时,他也组织了大规模的迁都和下西洋活动,对明朝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明仁宗朱高炽:他虽然寿命较短,但展现出了卓越的治国能力。
他的统治期间,明朝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和繁荣。
5. 明宣宗朱瞻基:他既有理想又有能力,继承了其祖父和父亲的优点,是明朝的一位中兴之君。
6. 明英宗朱祁镇:他在位期间出现了宦官专政的情况,且在第二次登基后错误地杀害了民族英雄于谦。
7. 明代宗朱祁钰:他在风雨飘摇之际被推上皇位,但能力平庸,无法开创盛世。
8. 明宪宗朱见深:他在位期间出现了许多弊政,如西厂、皇庄、传奉官等,给明朝的统治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9. 明孝宗朱佑樘:他是一位仁慈、勤勉的皇帝,努力治理国家,是明朝的中兴之主。
10. 明武宗朱厚照:他是个浪荡公子,文治武功均无太大成就。
11. 明世宗朱厚熜:他聪明绝顶却执迷修仙,导致朝政混乱。
12. 明穆宗朱载垕:他虽然受到张居正等人的辅佐,但个人纵欲无度,导致后期政治疲软。
13. 明神宗朱翊钧:他在位期间虽然有所作为,但后期因私人恩怨撤换官员,导致政治动荡。
14. 明光宗朱常洛:他在位时间极短,且早年经历凄惨,“梃击之案”更是让他备受打击。
2022国考行测常识之中国封建社会盛世篇
2022国考行测常识之中国封建社会盛世篇在公务员考试学习过程中,考生常常不太重视行测常识知识的学习,认为技巧性的方法很少,只需要死记硬背即可。
但其实行测常识知识很容易混淆,学习时最好先进行总结,再理清思路进行记忆,并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下面中公教育就针对常考的中国封建社会盛世做一个总结示范。
一、文景之治西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无为政策,迅速恢复国力,是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盛世。
二、汉武盛世汉武帝时期,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开启了中国文明富强的序幕。
三、孝宣之治汉宣帝刘询承六世之基业,开创了西汉国力强盛、四夷宾服、经济繁荣昌盛的局面,西汉进入最鼎盛时期。
四、光武中兴光武帝刘秀,东汉的建立者,以“柔道”治理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生产。
五、开皇之治隋文帝称帝后,厉行节约,废除不必要的杂税,当时社会民生富庶,政治安定。
六、贞观之治唐太宗知人善任,广开言路,虚怀纳谏,以农为本,四方来朝,号称“天可汗”。
七、贞观遗风贞观遗风又称小贞观之治,《资治通鉴》认为唐高宗在位初期的永徽之治有贞观遗风,中国学者郭沫若认为武则天的统治有贞观遗风。
八、开元盛世唐玄宗在政治上任用贤能,整顿吏治,使得唐朝政治经济水平达到顶峰。
九、建隆之治宋太祖统治时期,是北宋繁荣昌盛的第一个时期,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百姓富裕,国库充足。
十、咸平之治宋真宗统治时期,勤于政事,订立澶渊之盟,维持了宋辽和平,商业蓬勃发展。
十一、嘉佑之治宋仁宗嘉祐年间,宋朝各方面达到全盛时期,被后世誉为“圣明有道唐虞世,日月无私天地春”。
十二、乾淳之治宋孝宗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宋朝相对进入到一个兴盛时期。
十三、洪武之治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实行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提倡农桑,减免赋税,严惩贪官,打造了明朝三大盛世之首。
十四、永乐盛世明成祖朱棣时期,发展经济,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以至称赞该时期“远迈汉唐”。
从汉文帝宋仁宗身上想到今天
从汉文帝、宋仁宗身上想到今天汉文帝、宋仁宗分别是汉代第三位皇帝和宋朝第四个皇帝。
我觉得他们两个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皇帝。
虽然他们并非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雄主,但他们两个就品行来说不仅是当时,而且至今都应该为人景仰。
汉文帝在位23年,一直奉行俭朴的作风,整整23年,没有增加任何宫室、车马、御服。
据记载:他曾经想建一座露台,后来计算之后需要一百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家产。
汉文帝就因此打消了这个念头,汉文帝为人俭朴这一点,一直受到史家颂扬。
宋仁宗是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达42年。
他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较能约束自已,一次,有官员向仁宗献上28枚蛤蜊,每枚蛤蜊是一千钱,仁宗知道后说:“吃几枚蛤蜊就要花28000钱,我吃不下。
”他也就没有吃,又有一次仁宗处理事务到深夜;又累又饿,想吃羊肉汤,却忍饥不说,第二天皇后问起时,仁宗说:“宫中一时索取,会让外面看成惯例,今后御厨便会夜夜宰杀,一年下来要数百只,为我一碗饮食而花销巨大又伤生害物,我于心不忍。
”上面所述,汉文帝和宋仁宗都有俭朴、克己私欲的作风。
而正是他们这种良好的作风,让他们受到民众爱戴、尊敬。
因此国家在他们任上国力大增、人才涌现。
汉文帝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而宋仁宗时期的宋朝国家太平、经济繁荣,包拯、范仲淹、欧阳修、柳永、王安石、狄青、苏轼、沈括。
这些至今令人称颂的名字都是出现在宋仁宗时期的。
今天的我们应该从这两位贤君身上学到什么呢?看看在今天的中国不时就有曝出地方政府的豪华政府办公楼,这些办公楼装修华丽、气势宏大。
造价在几百万到上亿不等,如清远市某县某镇的新办公楼占地5000平方米,总投资600万元,而这还是一个镇而已啊!许多县市如今都兴起建豪华办公楼。
在这些豪华办公楼的背后是价值观和腐败的问题,想想汉文帝想建露台却因费用相当十家之产而作罢。
而我们今天这些“豪华办公楼”的价值已经是相当“十家之产”了。
而是相当“百家之产”“千家之产”甚至是“万家之产”了。
历史趣谈:推行仁政却被低估的皇帝宋仁宗赵祯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推行仁政却被低估的皇帝宋仁宗赵祯导语:赵祯在位四十二年,为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也是最富盛名的皇帝,他的庙号里充满了仁慈和善,他统治时期不逊于任何一个朝代所谓的盛世,赵祯在位四十二年,为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也是最富盛名的皇帝,他的庙号里充满了仁慈和善,他统治时期不逊于任何一个朝代所谓的盛世,他是一位被低估了的皇帝。
他就是宋仁宗赵祯。
一位仁慈的君主。
我国历史上一位推行仁政却被低估的皇帝。
在古代,君权,相权,官僚体制横行的时代,君主的个人能力和人格魅力对社会进程就起到很大作用。
一个明君的作用肯定大于一个昏君的作用,因为他更具促进作用。
赵祯是一代明君,他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还能够约束自己,受到历代历史学家,政治家的称赞。
在宋代,包括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曾巩、胡安国、刘光祖、周必大、杨万里、王璧、陈俊卿、刘克庄、赵汝腾、叶适、王十朋、文天祥等的许多人都赞美、歌颂赵祯。
“仁”就是对他的最高评价,“为人君,止于仁。
”他在位期间,宋朝四海雍熙,八荒平静,士农乐业,文武忠良。
史上有“庆历、嘉祐之治”之称,尤以“嘉祐之治”为多。
总体而言,赵祯算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
他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但其中也不乏悲天悯人的情怀。
此外他还善于纳谏。
包拯在担任监察御史和谏官期间,包拯屡屡犯颜直谏,唾沫星子都飞溅到赵祯脸上,但赵祯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接受他的建议,竟然未怪罪他。
有一次,包拯要拿掉三司使张尧佐的职务,理由是他平庸了些,张尧佐是仁宗宠妃的伯父,赵祯有点为难,想了办法,让张尧佐去当节度使,包拯还是不愿意,言辞更加激烈,带领七名言官与赵祯理论,赵祯生气地说“岂欲论张尧佐乎?节度生活常识分享。
盘点历史上的八大王朝中兴,最后一个简直吐血,名不副实
盘点历史上的⼋⼤王朝中兴,最后⼀个简直吐⾎,名不副实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既有开国之君,也有所谓中兴之主。
中兴顾名思义就是中途振兴王朝,虽然王朝延续时间的长短并不是衡量中兴成的根本标准,但是时间长也更容易出中兴之主,这是⼀个概率问题。
那么,究竟都有哪些中兴之主呢?1、夏朝——少康。
少康是夏朝君主,⼜名杜康,姒姓,夏朝中兴之主。
少康虽出⾝王族,但⽇⼦过的不怎样,在他的伯祖⽗太康在位时,太康挥霍⽆度,引起民众不满。
旁边东夷的有穷⽒⾸领后羿(不是神话传说中射⽇的那个)充分调动起了民众的情绪,趁机攻夺了夏朝的政权,将太康驱逐,史称'太康失国'。
后羿后来被部将寒浞(zhuó)所杀,寒浞占据夏⼟,⽽夏后⽒的残余拥⽴太康的弟弟仲康为主,仲康病死后,其⼦相即位,相就是少康的⽼爹。
⽽寒浞⼀直在追杀夏后⽒,相被迫逃往商丘,依附同姓的诸侯于斟寻⽒和斟灌⽒,但还是被寒浞攻杀。
相死的时候,他的妻⼦后缗(mín)逃回娘家有仍⽒,⽣下了遗腹⼦少康。
少康长⼤后成为有仍⽒的牧正,但为了躲避寒浞,⼜逃到虞国。
虞国国君虞思将其⼥⼆姚许配给少康,并帮助少康积极争取夏后⽒遗民。
少康⼀⽅⾯积蓄实⼒,另⼀⽅⾯派出间谍刺探情报,在同姓的斟灌⽒和斟寻⽒的帮助下,少康最终攻灭了寒浞,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
复国后,少康⼤有作为,史称'少康中兴'。
2、商朝——盘庚、武丁。
⾃汤击败夏朝建⽴商朝以后,中丁之后经历了长达九世的混乱,商朝都城⼏经变迁。
传到盘庚时,盘庚将商朝都城迁到了殷,从此趋于稳定,王室内部的⽭盾得到缓解,社会经济也⼤为发展,所以盘庚也被称为中兴之主。
武丁是盘庚的弟弟⼩⼄之⼦,⼦姓。
盘庚去世之后,其两位弟弟先后即位,国势有所衰落,接着王位就传到武丁⼿⾥。
武丁励精图治,对外征服四夷,对⿁⽅、⼟⽅、羌⽅、⼈⽅、虎⽅等⽅国进⾏征讨,经常出动数千军队(在那个时代算⼤军),拓疆数千⾥;对内关⼼民间疾苦、任⽤贤能,将商朝推向最⿍盛的时期,史称'武丁中兴'。
中 国历史上哪些皇帝最具争议
中国历史上哪些皇帝最具争议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帝制历史中,有许多皇帝因其复杂的性格、政策和行为而备受争议。
以下几位皇帝的功过是非,至今仍在史学界和民间引发着广泛的讨论。
隋炀帝杨广,一个充满矛盾和争议的人物。
他在位期间,开凿大运河,这一工程无疑对后世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促进了贸易的发展和地区间的交流,使得物资运输更加便捷。
然而,这一浩大的工程也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给当时的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同时,杨广频繁发动对外战争,三征高句丽,劳师远征却未能取得显著的成果,反而导致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不安。
他的奢侈生活和滥用民力,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导致了隋朝的迅速灭亡。
秦始皇嬴政,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
他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统一度量衡、文字等举措,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但他实施的严刑峻法、繁重的赋税和徭役,使得百姓生活困苦。
焚书坑儒更是对文化的一次重大打击,摧残了先秦时期的许多珍贵文献和思想。
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耗费了大量的资源,其统治后期的独断专行也引发了诸多不满。
汉武帝刘彻,统治时期汉朝达到了鼎盛。
他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在军事上,多次出击匈奴,拓展了汉朝的疆域。
然而,他长期的对外战争也导致了国力的损耗。
为了筹集军费,加重了赋税,百姓生活受到影响。
同时,汉武帝晚年的巫蛊之祸,造成了大量无辜人员的死亡,社会动荡。
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被视为明君的典范。
他虚心纳谏,任用贤能,轻徭薄赋,使得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治清明。
但他通过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兄弟,逼迫父亲李渊退位,这种手段在道德层面上备受争议。
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政权,建立了宋朝。
他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如杯酒释兵权,防止了武将专权。
但他重文轻武的政策,导致宋朝军事力量相对薄弱,在对外战争中常常处于被动。
不是李世民,宋仁宗才是千古第一明君!
不是李世民,宋仁宗才是千古第一明君!说到明君,我们都会想到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李世民大帝。
然而玄武门之变是他一辈子洗不白的事实。
实际上,要拍千古第一明君,这位历史上默默无闻的宋仁宗赵祯是一个有力的争夺者。
宋仁宗赵祯是宋朝第四位皇帝,在位时间42年,是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
赵祯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还能够约束自己,对下属宽厚以待,让百姓休养生息,因此受到历代历史学家,政治家的称赞。
他知人善用,因而在位时期名臣辈出。
赵祯在位期间,宋朝四海雍熙,八荒平静,士农乐业,文武忠良。
史上有“嘉祐之治“之称。
宋仁宗统治时期,国家安定太平,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仁宗皇帝当政期间,政府正式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官交子”。
宋仁宗皇帝不光对人仁慈宽厚,身为九五至尊,但对自己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衣食非常简朴。
一次,宋仁宗在散步,时不时就回头看,随从们都不知道皇帝在干吗?宋仁宗回到宫中,立刻让嫔妃倒水,嫔妃问他在外面为什么不让随从伺候饮水,而要忍着口渴?他称,屡屡回头,没见随从带水,如果问起,怕随行受处罚。
包拯在担任监察御史和谏官期间,包拯屡屡犯颜直谏,唾沫星子都飞溅到仁宗脸上,但仁宗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接受他的建议。
还有一次,谏官王素劝谏仁宗不要亲近女色,怕陛下为女色所惑,宋仁宗命令太监,给这些被送进宫的女子每人三百贯,然后马上送她们离宫。
苏轼、苏辙考中进士以后,宋仁宗看了他们的文章后,赞叹不已,称为子孙物色到了两个宰相之才。
而北宋时期,诗坛、词坛、文坛最辉煌灿烂的时刻,基本都是在他在位时期。
这一切,肯定与仁宗皇帝的仁慈、宽厚密切相关。
宋仁宗驾崩,百姓无不哭泣。
公元1063年,宋仁宗驾崩,时年54岁,仁宗驾崩的消息传出后,“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烧纸钱哭于大内之前。
”洛阳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洛阳城,以至天日无光,偏远地区的人们也带孝帽哀悼。
三大圣君:汉文帝、宋仁宗和明孝宗的施政得失
第十章:治乱得失一、三大“圣君”:汉文帝、宋仁宗和明孝宗的施政得失在讲接下来的故事之前,我们先对孝宗朱佑樘的执政理念做一个比较和总结。
明朝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朱国桢曾经这样评价孝宗:“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
”这跟《明史》的评价很一致,都把朱佑樘的地位捧的很高,但比《明史》更夸张。
《明史》把朱佑樘和明仁宗、明宣宗并列。
朱国桢则把他和汉文帝、宋仁宗并列。
那么我们就来看一看,在正统儒家学者眼中,跟孝宗并列的几个皇帝,到底把国家治理得怎么样?汉文帝的治国政策主要是无为而治,轻徭薄赋、勤俭节约,还有就是废除了残酷的肉刑,建立了比较文明的刑罚体系;对外政策则是韬光养晦,跟匈奴和平相处。
这个政策的最终效果是不错的。
“文景之治”以后,汉朝国力强盛、财政收入大增,汉武帝在此基础上发动了一系列开疆拓土的战争。
但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它也同时导致了地方豪强势力的崛起,土地兼并和贫富分化问题严重。
武帝在后期从战争转向内部治理,就任用酷吏,用铁腕手段整治贪官和豪强。
并因此和太子刘据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这些故事我们在前面都讲过了。
孝宗的政策与文帝十分相似,但效果却比“文景之治”要差得多。
关键的原因在于:文帝处在汉王朝的开国初期,国家刚刚经历战乱,人少地多,虽然豪强地主占据了大量土地,但新开垦一块土地还是比较容易的,贫富差距尚不足以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同时,官僚体系刚刚建立,腐化堕落的程度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搞无为而治、修生养息,社会经济就会快速恢复,从而掩盖或者缓解官僚豪强阶级与底层人民的矛盾,总体来说对国家利大于弊。
但孝宗朝处在帝国的中期,开国已经上百年。
这个时候,国家人口众多、土地不再稀缺,贫富差距已经很大了。
豪强地主多占一点,老百姓就必然损失一点;官僚体系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已经非常腐化堕落,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固的利益集团。
在这种情况下,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铁腕肃贪、整顿吏治、打击豪强,才能实现国家的振兴。
中国历代统治者评价 -回复
中国历代统治者评价 -回复
中国历代统治者的评价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根据不同人的观点和立场,他们的评价会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评价:
1. 成功的统治者:这些统治者被认为在国家发展、治理和统一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武帝开创了汉朝的繁荣时期、唐太宗建立了历史上的盛唐时期等。
2. 明君:这些统治者被认为贤明、有德行,并且励精图治。
他们通常在文化、经济和政治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例如,宋太祖开创了宋朝的繁荣时期、明成祖创造了明朝的开国之治等。
3. 暴君:这些统治者被认为残暴、专横和无能。
他们通常对百姓进行压迫和剥削,并导致国家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出现衰败。
例如,商纣王被认为是一个暴君,导致商朝的灭亡。
4. 独裁者:这些统治者通常通过专制和压制手段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剥夺百姓的自由和权益。
例如,清朝的满洲皇帝依靠封建制度和特权地位维持统治。
5. 善政者:这些统治者尽力为百姓谋福利,改善社会制度,重视法治、教育和文化发展等。
例如,南宋的理学王朝被认为在治理方面取得了相对较好的成就。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评价,对于每一位统治者的评价也会因为历史背景、学术观点和个人意见而有所不同。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政治评价顺序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政治评价顺序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评价顺序如下:第一、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其政治得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得失:1.得:夏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了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在当时起到了统一政权、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2.得:夏朝实行黜陟制度,对官员进行评定,可以实现选拔能臣、罢免无能者的目的,提高了政府的管理效率;3.得:夏朝设立了礼崇儒术的制度,推行儒家的思想和道德观念,维护了社会稳定和秩序。
第二、商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其政治得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得失:1.得:商朝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官制和官僚制度,提高了政权的管理效率,增强了国家的统一性;2.得:商朝在江河流域开展治水工程,利用水资源进行灌溉,有利于农业生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社会生活;3.失:商朝王权过于集中,世袭制导致了君主专制,使国家陷入腐败和衰败的状态;4.失:商朝社会分化严重,贵族扩大了对农民的压迫,导致了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加剧,同时也加剧了社会矛盾。
第三、西周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王朝,其政治得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得失:1.得:西周采取封建体制,推行分封制度,将地方政权分封给帝王的亲属和功臣,提高了国家的统一性和稳定性;2.得:西周实行宗法制度,推行礼乐制度,使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统一了思想文化,有利于社会稳定;3.失:西周末年,权臣专权,国家衰落,社会动荡加剧,不断出现地方割据和战争;4.失:西周宗制过于僵化,导致了贵族特权,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的利益诉求,加剧了社会矛盾。
第四、东周东周是中国历史上第四个王朝,其政治得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得失:1.得:东周实行了公行制度,加大农民和商人的经济活动自由度,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2.得:东周实行了分封制度,将大片土地分封给诸侯,增强了国家的统一性和稳定性;3.失:东周时期,权臣专权成为常态,朝廷衰弱,诸侯割据现象增多,国家失去了对地方统治的有效掌控;4.失:东周周人失去了对社会的控制,社会矛盾加剧,尤其是中央权力与地方势力的矛盾尖锐化。
历史上最完美的三个皇帝,一生只娶一个皇后
历史上最完美的三个皇帝,一生只娶一个皇后本文导读:一:光武帝-刘秀从一介草衣到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励志的典范。
虽然刘秀是刘邦的后人,不过在当时家族早已落魄,刘秀只是一个很普通的草衣。
刘秀不仅具有很杰出的军事才能,几乎百战百胜。
刘秀和阴丽华的爱情佳话,也一直流传至今。
贤德的阴丽华知书达理,把后宫治理的仅仅有条,而且虽然身居高位却从不干涉朝政,让刘秀毫无后顾之忧。
光武帝建立东汉后,勤于政事,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开创了著名的“光武中兴”时代。
据说光武帝是史上情商最高的皇帝,在他和阴丽华的言传身教下,东汉后来后没有发生过杀害废太子和非己所处皇子的事情。
二:宋仁宗-赵祯赵祯是宋朝第四个皇帝,他是乾隆最佩服的皇帝之一,去世的时候,百姓痛苦数日,甚至耶律洪基都为此大哭,还为宋仁宗建立了衣冠冢。
宋仁宗时期的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发达,科技最兴盛,政治最廉洁,文教最发达的时期之一。
虽然这些功劳未必都能够算到宋仁宗的头上,但是能够统治这样时代的君主,确实非常值得尊敬。
宋仁宗在位期间节俭勤勉,不铺张浪费,在富贵之中能够维持本心,实在是一件非常难能可贵的事情。
宋仁宗不喜奢华,虽然国家非常富有,但是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
曾经晚上处理政事到深夜,想喝吃一碗羊肉汤,都忍着饥饿没有说出来。
在宋仁宗的时代,文学艺术事业非常发达,其中唐宋八大家中有六家,都是活跃在这个时期,还涌现了很多名臣比如包拯,范镇,唐介等,在这期间的文学艺术成果累累,是一个人才鼎盛的时期。
三:明孝宗-朱佑樘虽然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明朝的皇帝和贤明挂不上钩,不过明孝宗朱佑樘却是明朝皇帝中的一股清流。
明孝宗是明朝的第九个皇帝,和其他坐拥三千后宫佳丽的皇帝相比,明孝宗一生只娶了一个老婆张皇后。
明孝宗的生母被父亲的宠妃万贵妃害死,但是明孝宗即位之后,没有追究万贵妃加家人的责任,这也体现了他的宽宏仁慈。
除了在感情上非常专一之外,明孝宗在治理国家方面,也是一个贤明的君主。
中国古代皇帝列表及评价
中国古代皇帝列表及评价一、夏朝1. 夏禹:夏朝的开国君主,被尊为中国古代帝王的始祖,以治水功绩著称。
二、商朝1. 商汤:商朝的开国君主,为夏朝太康之后,以勤政和解决洪水问题而被人们所敬仰。
三、周朝1. 周武王:周朝的开国君主,他在战争中推翻了暴虐的商朝,建立了著名的西周王朝。
他以勇猛善战而闻名于世。
四、秦朝1. 秦始皇:秦朝的开国皇帝,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度的大一统国家。
他的统一政策为后世的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但也因其暴政而备受争议。
五、汉朝1. 汉高祖刘邦:汉朝的开国皇帝,他推翻了秦朝,建立了西汉王朝。
他以宽仁厚德而受到人们的爱戴。
2. 汉武帝刘彻:西汉时期的皇帝,他扩大了汉朝的疆域,推行了许多改革政策,使汉朝达到了鼎盛时期。
他注重教育和文化发展,被尊为“文武皇帝”。
六、三国时期1. 曹操:三国时期魏国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统一北方,为建立魏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以雄才大略和严明的军纪而为后世所称道。
七、南北朝时期1. 齐武帝高欢:北齐的开国皇帝,他恢复了北方的统一,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使北齐得以繁荣发展。
他重视农业生产和水利工程,为北方地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八、隋朝1. 隋文帝杨坚:隋朝的开国皇帝,他统一了南北朝,建立了隋朝。
他重视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使隋朝达到了繁荣的顶峰。
九、唐朝1.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他扩大了唐朝的疆域,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他注重军事和文化建设,为唐朝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十、宋朝1. 宋太祖赵匡胤:宋朝的开国皇帝,他在五代十国混战中崛起,建立了宋朝。
他注重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为宋朝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十一、明朝1. 明太祖朱元璋:明朝的开国皇帝,他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
他重视农业生产和军事建设,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为明朝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二、清朝1. 清太祖努尔哈赤:清朝的开国皇帝,他统一了满洲各部,建立了后来的清朝。
历史趣谈:宋仁宗是不是好皇帝 宋仁宗命令为何无人执行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宋仁宗是不是好皇帝宋仁宗命令为何无人执行
导语:宋仁宗在位时期,社会一片繁荣景象。
而之所以提到宋仁宗是不是个好皇帝这个问题是因为宋仁宗一生都十分和善,治理国家所采用的方式是文治,
宋仁宗在位时期,社会一片繁荣景象。
而之所以提到宋仁宗是不是个好皇帝这个问题是因为宋仁宗一生都十分和善,治理国家所采用的方式是文治,因此对于国家军队建设方面成就不是很大,在战争时期宋仁宗时期的军队经常打败仗,因此产生了宋仁宗是不是个好皇帝的问题。
但要判断宋仁宗是不是个好皇帝还得看宋仁宗的整体政绩,宋仁宗在位时期,他对国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得当时社会上一片好景。
在经济方面,因为社会十分安定,经济发展速度快,在宋仁宗时期便出现了交子,这是一种更便于交换货物的方式,这个方式的出现使得经济发展更加迅猛。
在文化建设方面,宋仁宗关心国家的文化事业,大力支持建设图书馆,对历史古籍进行整理和收藏,而且还提倡民众捐献书籍,同时还会给与很大的奖励,这个措施大大激发了民众创作的热情,从而使得文化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而在政治方面,宋仁宗对官吏的选拔进一步规范,对于官员的业绩要有严格的审查制度,严格执行选拔人才的正当途径,重视国家农业的生产。
除此之外,宋仁宗还颁布了许多可以减轻民众生活压力的措施,如减轻徭役,加大力度来贯彻朝廷内部对民众所实施的惠民政策。
这些措施使得当时社会上一片繁荣景象,阶级矛盾有所改善。
通过对宋仁宗政绩的分析,可以肯定的说宋仁宗是一位好皇帝。
宋仁宗忍饿
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历代皇帝与其政策分析
中国历代皇帝与其政策分析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各个皇帝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每位皇帝都在他们的统治期间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这些政策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历代皇帝与其政策的分析。
一、夏朝:禹的水利工程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禹是夏朝的开国皇帝。
禹以其水利工程而闻名于世,他致力于治理洪水,开挖河渠,修建堤坝,使得中国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禹的水利工程不仅有效地减少了洪水灾害的发生,还为中国的农民提供了更多的耕地和灌溉设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二、商朝:太康的农业政策商朝的第六任皇帝太康致力于农业的发展。
他实行了一系列的农业政策,包括减轻农民赋税负担,推动农田水利建设,提供种子和农具的支持等。
这些政策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了粮食的产量,促进了商朝社会的繁荣。
三、秦朝:秦始皇的中央集权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秦始皇是秦朝的创立者。
他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以巩固自己的权力,包括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和文字的使用,修筑万里长城等。
这些政策有效地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度,统一了中国的法律体系和行政管理,为中国历史上的统一王朝奠定了基础。
四、汉朝:汉武帝的扩张政策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和最富有影响力的王朝之一,汉武帝是汉朝的第七位皇帝。
他实施了一系列的扩张政策,包括继续推进战国时期的分封制度,征服南方的南越国,派遣使者到西域开展外交贸易等。
这些政策使得汉朝的领土扩展到了巅峰,国力强盛,文化繁荣,被后世奉为典范。
五、唐朝:贞观之治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贞观之治是这个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
唐太宗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以促进国家的繁荣和稳定,包括设置科举制度,修筑大运河,进行内外交通的发展等。
这些政策有助于提高官员的选拔制度,加强国家的统治能力,推动经济的繁荣。
六、明朝:崇祯帝的抵抗政策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崇祯帝是明朝的末代皇帝。
历史趣谈:明孝宗是怎样治理国家的?统治后期又是怎样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明孝宗是怎样治理国家的?统治后期又是怎样的
导语:理性治国由于幼年生活的坎坷,孝宗一直身弱多病。
但孝宗却勤于政事,不仅早朝每天必到,而且重开了午朝,使得大臣有更多的机会协助皇帝办
理性治国
由于幼年生活的坎坷,孝宗一直身弱多病。
但孝宗却勤于政事,不仅早朝每天必到,而且重开了午朝,使得大臣有更多的机会协助皇帝办理政务。
同时,他又重开了经筵侍讲,向群臣咨询治国之道。
孝宗还开辟了文华殿议政,其作用是在早朝与午朝之余的时间,与内阁共同切磋治国之道,商议政事。
朱佑樘提倡直言进谏,为人宽厚仁慈,躬行节俭,不近声色,勤于政事,重视司法。
孝宗皇帝的勤政终于得到了回报,弘治朝吏治清明,任贤使能,抑制官宦,勤于务政,倡导节约,与民休息,是明朝历史上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和平时期。
被史家称为“弘治中兴”。
统治后期
由于孝宗多难的童年使得他的身体一直不好,他希望通过佛道之术能改变自己的身体状况。
因此一些奸佞之辈再次混入宫中,再次祸乱朝政。
宦官李广就是其中之一,深得孝宗的宠信。
后来李广畏罪自杀,孝宗以为李广家中有天书,命人搜寻,却搜出了李广贪污、受贿的账本,孝宗这才醒悟。
李广事件唤醒了那个沉睡多年的励精图治的孝宗皇帝,他开始了生命中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勤政时期。
朱佑樘开始不断反思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重新远佞臣而重用刘大夏、戴珊等贤臣,大力整顿朝纲,可是过大的工作强度也彻底拖垮了他的身体。
公元1505年,即大明弘治18年,一代英主朱佑樘病逝于乾清宫,生活常识分享。
事业单位备考《中国历史上三个皇帝的有关考点》
事业单位备考:中国历史上三个皇帝的有关考点吉林华图教育中国历史称“五千年”,但皇帝也不过几百位,本文挑选三个比较有名的皇帝的事迹展开讨论,他们一生当皇帝做过的大事都是事业单位考试中比较常见的考点,在这里做一个小的总结,希望考生读完之后,能在历史的知识点记忆上有所提高,形成一个清晰的考点框架。
汉武帝刘彻:刘彻肯定是西汉雄才大略的皇帝,可以说在中国家喻户晓,他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西汉王朝在他的治下达到了顶峰,但是同时他穷兵黩武,好大喜功,花费巨大,也把汉高祖刘邦和文景二帝留给自己的“家底”完全掏空,刘彻死后,西汉逐渐衰落。
且看刘彻的作为:1、政治:张骞通西域,又称凿空之旅,常考点,不再赘述;2、经济:桑弘羊向刘彻建议发行五铢钱,这是一个厉害的创造,桑弘羊可以称为我国古代第一个经济学家,在经济史上很有地位。
五铢钱,“天圆地方”,至隋唐才最终退出流通,桑弘羊功不可没,刘彻彪炳千秋;3、军事:北击匈奴,涌现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名将,但是军费消耗巨大,给百姓造成了极大的战争负担,国库被掏空,给日后帝国的动荡买下了隐患;4、文化:司马迁因为给北击匈奴兵败被俘投降的将军李陵说了一句好话,被处腐刑,但是刘彻还是没有杀掉司马迁,让其完成了旷世名著《史记》。
大秦天王苻坚:苻坚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大王,注意,苻坚没有称帝,但是他有皇帝之实。
苻坚是一个很有特点的人,今天我们熟悉他是因为淝水之战,淝水之战的战败让“看官”觉得苻坚是一个可笑的小丑皇帝,但是苻坚在中国的历史地位,不可谓不高,且看苻坚之作为:1、政治:统一北方,采取民族融合的政治方针,比如重用前燕鲜卑人慕容垂、羌族领袖姚苌等,同时灭亡前燕、代国等国家,统一北方,却不杀亡国之君,十分仁义。
但是“亲外人,远族人”,本末倒置,给淝水之战之后前秦的迅速瓦解买下了祸根;2、军事:平定西域,继续保持两汉以来对西域的管辖,多亏秦王苻坚;3、文化:提倡汉文化,这一点很难得,北魏孝文帝改革那是苻坚之后很久的事情,在北方第一个大张旗鼓推行儒学的是氐族人苻坚,这一点应该得到应有的肯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治乱得失一、三大“圣君”:汉文帝、宋仁宗和明孝宗的施政得失在讲接下来的故事之前,我们先对孝宗朱佑樘的执政理念做一个比较和总结。
明朝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朱国桢曾经这样评价孝宗:“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
”这跟《明史》的评价很一致,都把朱佑樘的地位捧的很高,但比《明史》更夸张。
《明史》把朱佑樘和明仁宗、明宣宗并列。
朱国桢则把他和汉文帝、宋仁宗并列。
那么我们就来看一看,在正统儒家学者眼中,跟孝宗并列的几个皇帝,到底把国家治理得怎么样?汉文帝的治国政策主要是无为而治,轻徭薄赋、勤俭节约,还有就是废除了残酷的肉刑,建立了比较文明的刑罚体系;对外政策则是韬光养晦,跟匈奴和平相处。
这个政策的最终效果是不错的。
“文景之治”以后,汉朝国力强盛、财政收入大增,汉武帝在此基础上发动了一系列开疆拓土的战争。
但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它也同时导致了地方豪强势力的崛起,土地兼并和贫富分化问题严重。
武帝在后期从战争转向内部治理,就任用酷吏,用铁腕手段整治贪官和豪强。
并因此和太子刘据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这些故事我们在前面都讲过了。
孝宗的政策与文帝十分相似,但效果却比“文景之治”要差得多。
关键的原因在于:文帝处在汉王朝的开国初期,国家刚刚经历战乱,人少地多,虽然豪强地主占据了大量土地,但新开垦一块土地还是比较容易的,贫富差距尚不足以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同时,官僚体系刚刚建立,腐化堕落的程度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搞无为而治、修生养息,社会经济就会快速恢复,从而掩盖或者缓解官僚豪强阶级与底层人民的矛盾,总体来说对国家利大于弊。
但孝宗朝处在帝国的中期,开国已经上百年。
这个时候,国家人口众多、土地不再稀缺,贫富差距已经很大了。
豪强地主多占一点,老百姓就必然损失一点;官僚体系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已经非常腐化堕落,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固的利益集团。
在这种情况下,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铁腕肃贪、整顿吏治、打击豪强,才能实现国家的振兴。
搞修生养息、无为而治,必然造成民不聊生、贪官横行的局面,大量的失地农民变成流民,政府和军队都变得腐朽不堪,社会矛盾尖锐、国力进一步衰落。
从宏观上来看,孝宗朝的人口是继续增长的、财政收入基本保持不变甚至略有增加,社会比较稳定,没有爆发较大的农民起义。
所以才有人将这段时期称之为“弘治中兴”。
但对外军事斗争的一系列失利已经暴露出来了国家内政方面的积弊,孝宗去世三年之后,他治理过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就爆发了较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就像前面说的,经过朱见深的“治乱、治民、治吏”三阶段治理,朱佑樘继承的是一个强大和繁荣的江山。
他勤俭节约、努力工作十八年,保证了国家没有出现大的动荡,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但要说是中兴,那是远远算不上的。
只能算是一个守成的君主。
与明孝宗最具可比性的是宋仁宗。
提起宋朝,对外军事战争可谓一塌糊涂,“积贫积弱”是北宋和南宋的基本特征。
但要翻开正史看北宋的历代皇帝,除了最后亡国的徽钦二宗以外,还都挺不错的,没有什么昏君暴君。
这种现象看起来很矛盾,但我们把明孝宗的治理脉络搞清楚之后再来看,就会发现其实一点也不矛盾:这些皇帝都跟明孝宗似的,被文官集团忽悠得很不错,像朱元璋、朱棣、朱见深这种用铁腕手段来对付贪官豪强的一个都没有。
文官集团拿着很高的俸禄,每天高谈阔论,日子过得相当舒服,当然要把他们描写成明君圣主。
宋仁宗,就是北宋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皇帝,于北宋开国之后六十五年登基,在位时间长达四十二年。
他的治国方式跟明孝宗朱佑樘基本是一样的,不用多说。
翻开各种介绍他的文章,基本都把他夸得像花一样,就是如何的仁慈宽厚、任用贤能、从谏如流、勤俭节约、与民休息等等。
他的治国成果也跟朱佑樘差不多。
首先是对外战争接连失利,跟西夏的战争打得那叫一个惨不忍睹,西夏是我国西北地区一个只有几十万人的少数民族——党项族建立的政权。
党项族是羌族的一支。
他们从唐朝中期开始占据夏州——今天的陕北地区。
不管中原政权如何变化,都始终表示臣服,接受册封,割据一方但是不宣布独立。
一直到宋仁宗时期,党项族首领李元昊才宣布脱离宋朝独立建国。
宋仁宗遂决定派兵镇压。
有七千万人口的北宋和西夏的第一仗发生在1040年,宋仁宗当了二十年皇帝之后。
地点在今天陕西延安附近的三川口。
宋军全军覆没,阵亡一万多人,多员大将被俘;一年后,又在附近的好水川打了一仗,宋军再次全军覆没,又阵亡一万多人;第三年,定川寨之战,宋军继续惨败,主将以下十五员将领战死,士兵阵亡九千多人。
取胜之后,西夏军队在周边地区大肆烧杀抢掠,范仲淹在《让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表》里面向朝廷汇报说,三次战争北宋方面军民死伤、被俘总数超过二十万。
连续的惨败,迫使宋仁宗同意议和。
1044年,北宋终于向几十万人口的小国低下屈辱的头颅,达成和议:1、北宋每年“赐给”西夏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
2、宋夏战争中西夏所占领的宋朝领土从中间划界,西夏分走一半;3、另外,宋朝每年还在春节等三个主要节日,每个节日赐给西夏白银22000两,绢23000匹,茶1万斤。
——有人认为,这点钱对于当时北宋的财政收入来说只是很小的比例,用这点钱来换取和平是很明智的。
这个道理当然讲得通,在屡战屡败的情况下,委屈求和肯定比不要命的死磕到底更加明智。
就好像清朝在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每一次都以割地赔款来换取和平,也是很明智的——因为实在打不过嘛,割地赔款总比亡国要强。
但问题是:你一个七千万人口的大国跟一个四十万人口的小国在家门口打仗,难道不是应该轻松取胜吗?一打就全军覆没,那肯定军费开销大啊。
战争物资全被对方拿走了。
你要是一战而胜,岂不是可以节约下来更多军费?更何况,军费并没有节约下来。
宋仁宗时代,冗兵现象严重。
国家养着一支120万人的大军,比开国初期增长了六倍。
而汉朝、唐朝和明朝的军队在王朝中期,都维持都在五十万左右。
也就是说,宋朝以不足唐朝一半的国土面积,养着两倍于唐朝的军队。
养着这么多兵但就是不会打仗,天天吃财政饭。
国家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七十都用来养兵了。
派到前线去一打就全军覆没。
签订了和平协议之后,军队数量也没见减少,该花的军费还是继续花。
清朝后来被英国、法国、日本轮流虐,战争赔款还有个总数。
宋朝倒好,无限期赔款,年年都有,一年赔四次,还是季付。
而且,这笔赔款并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轻松。
宋朝的财政收入到底是多少,缺乏可靠的资料。
国家税收包括白银(单位是两)、丝绢(单位是匹)、铁钱和铜钱(单位是贯)、草料(单位是束)、粮食(单位是石)等等,在加总的时候不区分单位,统称为“贯石匹两束”。
宋朝最高年财政收入是“1.6亿贯石匹两束”。
宋仁宗时期的全国财政总收入是“一亿贯石匹两束”,里面银子、丝绢、铁钱、铜钱、草料、粮食各占多少不知道,折算标准也有争议,只能估计。
有人,比如袁腾飞,不顾历史常识,直接把1.6亿“贯石匹两束”改为1.6亿两白银,然后根据宋朝官方声称的“十五税一”比例推算出国民经济总量,就得出结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富裕的朝代,财政实力超强,对外赔款相对于国力和财政收入来说简直就是毛毛雨。
这十分可笑,中间每一次推理都是错误的。
宋朝“钱法”很乱,有铜钱、铁钱,还有铅锡钱,同时流通,各州都有权自行铸钱,还存在私人铸钱的情况。
钱的大小不一、成分不一、价值多变,非常混乱。
川陕地区通行铁钱,十个换一个铜钱;长江南岸和北岸流通的钱也不一样。
一贯实际有多少个钱也是不确定的,有800或850个为一贯的,也有480个为一贯。
皇帝也曾经下诏要以770个为一贯,而各州“私用则各随其俗”,完全是笔糊涂账。
这种混乱的钱法,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宋朝中央政权缺乏威信、地方政府各自为政的体现。
宋朝还出现了类似于纸币的“交子”,但它不是出现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沿海地区,而是落后的内陆四川地区。
“交子”的出现并非商品经济发达的产物,而是因为四川地区缺铜(更缺银子,整个宋朝都缺银子,宋朝连统一的金属货币都没有出现,更别说纸币了。
中国真正实现货币白银化是在明朝晚期,西班牙殖民者从美洲挖出了大量的白银,明朝通过商品贸易把其中四分之三以上的部分都赚了过来),国家又没有统一的货币,所以只能用铁铸钱。
铁钱价值很低,十枚铁钱还换不来一枚铜钱,又很重,不方便携带,所以商人才想出了“交子”这个方法:把钱存入钱庄,换来纸质的存钱证明,用于携带和交易。
这种方法在历史上并不是首创,唐朝的“飞钱”就远比它出现的早。
后来宋朝政府发现了“交子”的好处,就用官方名义开始滥发,官方的“交子”每年都在大幅度贬值,开创了政府利用通货膨胀来掠夺民间财富的先河。
所以,宋朝不是发明了纸币——这个荣誉属于唐朝。
宋朝只是发明了“政府用纸币来搜刮民间财富的方法”。
而这个方法就是在宋仁宗执政时期被发明出来的。
综合来说,宋朝的一两银子大概可以买到4-8石米,一贯钱大约等于0.5两银子,一束草就更不值钱。
所以宋仁宗时期的“一亿贯石匹两束”折合下来也就是两三千万两银子。
这些钱当然也不少,但宋朝财政大部分时间都是入不敷出:百分之七十用来养活军队,剩下的就是给各级官僚发高工资。
宋仁宗时代的名臣包拯,他的工资大约相当于今天的一千万人民币,还是税后。
省部级官员的工资全都在百万以上。
宋朝官员数量还特别多,因为赵匡胤为了防止大臣专权,经常一个职位设好几个官,而且各种交叉任职。
兵多、官多、工资高,这就是宋朝著名的“冗兵、冗官、冗费”问题。
发完军队和官僚集团的工资之后,就基本剩不下来钱了。
新增的赔款还不是只能找老百姓搜刮。
这就好像一个家庭,税后年收入100万,国家突然宣布提高个人所得税税率,100万要多交5万块钱的税。
这当然看起来很少,无所谓啦。
但是如果他们花钱不知道节制,贷款买了上千平米的豪宅,每年房贷就要还90万,物业费取暖费加起来要两万,然后还能剩下八万用于水电、吃喝、小孩上学、看病之类的开销。
这个时候,再叫他们多交5万块钱的税,还能说很轻松、无所谓吗?由于急于求和,跟西夏的协议条款没说清楚。
当时宋朝的“斤”分为大斤和小斤。
小斤跟今天的一斤相当。
而一大斤相当于六小斤。
协议上只说了斤,没说大斤小斤。
西夏后来要的时候就按照大斤要,每年总共是五万大斤茶叶,也就是三十万斤。
对此,名臣欧阳修在《论与西贼大斤茶》的奏章里面说:“中国大货利止于茶盐而已,今西贼(西夏)一岁三十万斤,北虏(辽国)更要二三十万,中国岂得不困?”可见,在欧阳修看来,给西夏和辽国的战争赔款,光茶叶一项就已经让国家感到吃力,更别说每年几十万两的银子和几十万匹丝绢了。
同时代的另一位名臣司马光也总结说:“自其(西夏)始叛,以至纳款,才五年耳,天下困敝,至今未复。
”显然,当时的人们并不像后代的“宋粉”一样,觉得战争赔款对国计民生影响不大。
等宋朝和西夏达成和平协议以后。
北边的辽国一看,宋朝这个肥佬给西夏的好处不少啊,之前我们跟他议和要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