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北征》
北征杜甫原文及注释
北征杜甫原文及注释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大多是真实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的。
其中《北征》就是一篇反映唐代军事情况的诗歌。
下面就围绕“北征杜甫原文及注释”来讲一讲。
一、杜甫的北征北征是杜甫的一首七言古诗,共六十句。
全诗从开头的“唐从北海来,战死沙场数万裁。
”就表明了这是关于唐朝在北方作战的故事。
杜甫通过描写士兵的战争生活,表达了对于战争的深深忧虑。
二、北征杜甫原文唐从北海来,战死沙场数万裁。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当时明月在,曾照彝陵城。
若个曾参战,胡马大如象。
战伐两凋瘵,愁看白日长。
千里一戎衣,单于万马狂。
蜀国门庭犬,荆王宅里鸡。
欲知生死事,请看说创业。
胡未灭兮鬼不绝,祭扫犹在河西。
圣人痛释危机,谁为挽狂澜止沸翁?远瞳犇目不暇接,群情鼎沸故障中。
三、北征杜甫注释1. 北海:指的是较远的北方,与唐朝中央相隔甚远。
2. 数万裁:指战死士兵达到了数万之多。
3. 千里无鸡鸣:形容战争的恐怖,使得田间万物无声。
4. 华山:位于政治中心的西北,是一个战略要地。
5. 彝陵城:位于今天的宜宾市境内,与蜀国相隔,是对南部地区的防守要塞。
6. 胡马:指敌方骑兵。
7. 两凋瘵:指战争损失太大,使得军队饥饿而致病。
8. 千里一戎衣:指战士们在长途行军中,只有一袍一甲,无法更换。
9. 单于:即匈奴的领袖。
10. 府门庭犬:指桀骜不驯的汉族骑兵。
11. 荆王宅里鸡:指贵族家族饱食终日的寓言。
12. 创业:指李世民发动的革命,这是唐朝汉族打败胡族的第一步。
13. 痛释危机:指杜甫希望国家能看到内忧外患,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浅析杜甫《北征》的叙事艺术
2020年5月May. ,2020第□卷第3期Vol. 11, No. 3长安学刊Changan Xue Kan浅析杜甫《北征》的叙事艺术靳明圆(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00)摘 要:杜甫的五言长篇裁事诗《北征》是具有“史诗”性质的名作。
本文从具体的叙事学理论出发,从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叙述节奏三个方面分析了此诗的丰富而高超的叙事艺术,以此探寻诗人杜甫忧国爱家、感时念乱的圣贤之心。
关键词:杜甫;歳述;叙事诗文章编号:978 -7 -80736 -771 -0(2020)03 -162 -03诗歌作为一种抒情性文体,从《诗经》时代已经出现 了带有史诗性质的诗歌,如《大雅》中的《生民》《皇矣》等;《商颂》中的《玄鸟》《长发》等诸篇,抒情过程中都穿 插着叙事。
直至两汉乐府叙事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 代叙事诗的成熟。
如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直接叙述了焦仲卿和刘兰芝二人的爱情婚姻悲剧,其故事情节 跌宕起伏,叙事艺术成熟。
建安时期女诗人蔡琰的《悲愤诗》中叙事与抒情相结合,人物与画面描写地真实而生动。
到了唐代,这种叙中抒情,以情带事的叙事诗已 经成为我国古典叙事诗的主要类型。
杜甫的名篇《北征》受到前人叙事诗的影响,用叙事手法写时事,把叙事手法发展到了新的高峰。
法国叙事学研究者热奈特提 出,人们谈论的叙事学中的“叙述”这个词包括了三种不同的概念:一个是所讲述的故事内容,一个是讲述故事 的语言组织,还有一个就是叙述行为。
因此本文借用此概念来分析《北征》一诗的叙事艺术。
一、叙述内容1•故事叙事就是讲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讲,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就是故事。
只要是叙事,它的叙述就必然是某种“事件”——在某种环境中的某个或某些人身上发生了 些什么,上述的诸种因素仍在不同意义上起着作用。
“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
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
拜辞诣阙下,怵惕久未出。
”“东胡反未已,臣甫愤所切。
挥涕恋行在,道路有恍惚/⑴《北征》的开篇是由杜甫自叙自己北征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形容乱世乱象的古诗词
形容乱世乱象的古诗词
1. 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
出自唐·杜甫《北征》。
此写战争之后的惨象。
“寒月”对“白骨”,一个在天,一个在地,且都是白色,都是令人顿生寒意的的景象,由此凄惨肃杀的气氛便充溢于天地之间矣。
2. 音书断绝干戈后,亲友相逢梦寐中。
出自唐·李频《春日思归》。
音书,报告消息的书信。
干戈,代指武器,此指战争。
此写战乱中亲友之间音书断绝、彼此牵挂担心的忧虑之情。
3.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出自唐·杜甫《新婚别》。
刚刚结婚一天,丈夫便离家出走,婚礼还没有完成,因此名分还没有定结,有怎么去拜见自己的公公婆婆呢?这首诗描写了唐朝战争的残酷,人民被迫去当兵。
4.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出自唐·李白《关山月》。
由来,自古以来。
此言战争的残酷。
5.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出走唐·杜甫《春望》。
诗人讲花和鸟都人格化了,花朵因为国事而感伤的流下了眼泪,鸟儿因为人们与家人分别而触目惊心。
杜甫《北征》诗词鉴赏
杜甫《北征》诗词鉴赏北征唐代:杜甫北归至凤翔,墨制放往鄜州作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
维时遭艰虞,朝野少暇日。
拜辞诣阙下,怵惕久未出。
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
挥涕恋行在,道途犹恍惚。
靡靡逾阡陌,人烟眇萧瑟。
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
邠郊入地底,泾水中荡潏。
菊垂今秋花,石戴古车辙。
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
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
坡陀望鄜畤,岩谷互出没。
鸱鸟鸣黄桑,野鼠拱乱* 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
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
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
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
顾惭恩私被,诏许归蓬荜。
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
东胡反未已,臣甫愤所切。
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
所遇多被伤,*更* 。
前登寒山重,屡得饮马窟。
猛虎立我前,苍崖吼时裂。
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悦。
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
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
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
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
遂令半秦民,残害为异物。
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
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
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
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
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
天吴及紫凤,颠倒在裋褐。
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
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栗。
粉黛亦解苞,衾裯稍罗列。
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
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
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
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
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
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聒。
新归且慰意,生理焉能说。
尚蒙尘,几日休练卒。
仰观天色改,坐觉祆气豁。
阴风西北来,惨澹随回鹘。
其王愿助顺,其俗善驰突。
送兵五千人,驱马一万匹。
此辈少为贵,四方服勇决。
所用皆鹰腾,破敌过箭疾。
圣心颇虚伫,时议气欲夺。
伊洛指掌收,西京不足拔。
官军请深入,蓄锐何俱发。
此举开青徐,旋瞻略恒碣。
昊天积霜露,正气有肃杀。
祸转亡胡岁,势成擒胡月。
胡命其能久,皇纲未宜绝。
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
*臣竟菹醢,同恶随荡析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
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
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
微尔人尽非,于今国犹活。
杜甫关心百姓疾苦的诗句
杜甫关心百姓疾苦的诗句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很多作品都体现了他关心百姓疾苦的情怀。
以下是几个例子:
1.《病起书怀》中写道:“庾开府骑驴来,遥想公瑾当年。
小才常有存世事,长使英雄泪满巾。
”
2.《丽人行》中写道:“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兵车动,相顾无言,独卧草原落红。
夜涉黄河远兴,沙头公月愁煞。
”
4.《北征》中写道:“沙场秋点兵,马作都铎行。
冀北已经沦,壮士饥渴伤。
”
这些诗句都充满了杜甫对人民疾苦的关怀和深深的同情。
长篇叙事诗北征【唐】杜甫
课外思考
1、为何称杜甫之诗为“诗史”,称其人为 “诗圣”?从诗篇中梳理出诗人忧国忧民思 想的具体表现。 2、如何理解杜诗“沉郁顿挫”之特点 3、诗中第二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何特点?背诵 第二段。
杜 甫 《 北 征 》
一、背景简介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李隆基逃往四川, 长安陷落,756年,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只身 从鄜州投奔肃宗,半路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期间亲眼目 睹叛军罪行。 至德二载(757年)四月,杜甫冒生命危险逃出长安, 赴肃宗行在凤翔。后因疏救好友房琯,得罪肃宗,险遭杀身 之祸,经宰相张镐相救,幸免一死。是年闰八月,肃宗特许 杜甫会鄜州探亲,实则有意疏远,对杜甫是一次沉重打击。 怀着十分复杂的心情,杜甫走上了探亲之路,写下了千古名 篇《北征》。 鄜州在凤翔的东北方,故诗题为《北征》
诗人内心矛盾冲突之二:恋家与忧国(喜忧
参半,身在家而心在国)
(四)记叙了唐肃宗向回纥借兵的事件,并表 达了诗人对此事的看法。——议论当前形势。 充分肯定了回纥骁勇善战、破敌迅猛的 特点,含蓄点出此辈少用为贵的道理。表达 了破贼应以官军为主的主张。 此段议论重在说明当前谨慎处理军国大 事是争取中兴的关键。 诗人内心矛盾冲突之三:对战争及回纥的态度
《北征》可以说是作者在被放逐的背景下所
作的《陈情表》
(二)返家途中所见所闻
按白天到入夜的时间顺序描写一路上山 川地貌的变化、好恶不齐的景色,交织着随 时触发的感想,刻画出一个背负沉重精神负 担,在寒山荒谷、战场旷野中踽踽独行的诗 人形象。
(三)备述到家景况——悲喜交加、百感 交集
1、先从大乱之后衣衫褴褛的艰难景况着笔,琐细 而又切合人之常情。 2、妻女梳妆一节,以幽默风趣笔致描摹女儿模仿 母亲描眉涂唇情状,憨态可掬,极为传神。 3、天伦之乐,谐趣热闹 4、因种种喜悦欣慰皆发自乱中生还的独特感受, 所以“翻思在贼愁”四句自然将家庭琐事转到国家 大事上来,引出了最后两大段忧国忧民的议论。
关于描写老虎的诗句
关于描写老虎的诗句
1. 李白《秦女休行》:“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弓摧南山虎,手接太行猱。
2. 李白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朱门拥虎士,列戟何森森。
3. 杜甫《北征》:“林间虎啸声震天,壮士心惊胆亦寒。
4. 韩愈《猛虎行》:“猛虎潜深山,长啸自生风。
5. 李贺《雁门太守行》:“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6. 张籍《猛虎行》:“猛虎下山百兽惊,威风凛凛震林梢。
7. 康与之《菩萨蛮令·金陵怀古》:“龙蟠虎踞金陵郡,古来六代豪华盛。
8. 解缙《应制题虎顾众彪图》:“壮哉于菟豪且雄,猛气不与凡兽同。
9. 元好问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腰悬相印作都统,气吞虎豹声如雷。
10. 张洪范《射虎》:“黑风万骑卷空山,怒吼岩林出锦斑。
第六讲--杜甫《北征》
杜甫生平简介
❖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此前)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始漫 游吴越,过着“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旳生活。5年之后归洛阳应 举,不第。再漫游齐赵。后来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 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 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 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旳生活,最终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 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旳小官。
❖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暴发,潼关失守, 杜甫把家安顿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半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因为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 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杜甫生平简介
❖ 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伴随九节度官 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 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旳生活。严 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 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严,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 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据 《旧唐书.杜甫传》记载, 杜甫在耒阳游岳庙,“大水遽至, 涉旬不得食,县令馈送牛肉白酒,甫饮过多,一夕而卒”。
❖ 全诗五大段,按照“北征”即从朝廷所在旳凤翔到杜甫家小所在旳鄜州旳历程, 依次论述了蒙恩放归探亲、告别朝廷登程时旳忧虑情怀;归途所见景象和引起 旳感叹;到家后与妻子子女团聚旳悲喜交集情景;在家中关切国家形势和提出 怎样借用回纥兵力旳提议;最终回忆了朝廷在安禄山叛乱后旳可喜变化和体现 了自己对国家前途旳信心、对肃宗中兴旳期望。它象上表奏章一样,写来年月 日,谨称“臣甫”,遵守臣节,忠悃陈情,先说离职旳旳不安,次叙征途旳观 感,再述家室旳情形,更论国策旳得失,而归结到歌功颂德。这一构造合乎礼 数,尽其谏职,顺理成章,而见美刺。不难看到,诗人采用这么旳陈情表旳构 思,显然出于他“奉儒守官”旳思想涵养和“别裁伪体”旳创作要求,更凝聚 着他与国家、人民休戚与共旳深厚感情。
杜甫《北征》赏析
杜甫《北征》赏析
《北征》是杜甫的名篇,它极具象征意义,写出了令人动容的军魂振奋之情,表达了民族解放奋斗的激情,是战争文学的里程碑,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精神文本之一。
在此诗歌里,杜甫以抒情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于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他用充满爱意的语言描绘出了他对北征的憧憬。
他用朴素生动的语言表现了自己对征战的豪情洋溢和极大的热情,他说:“把剑看作一把利斧,它可以砍碎牢笼,可以破除阻挠。
是时候,把我的血泼在国家的土地上了!”这句话表达了杜甫对祖国的深厚的爱护之情,他热爱祖国,以夸张的方式,用极大的勇气和英勇的行为,去拯救自己的国家。
在象征意义上,《北征》代表了中国人在困难时刻顽强抗争的精神,也折射出了中国人民斗争可能性的极大,让人们懂得要在不断的抗争中坚持,不要轻言放弃,才能取得胜利。
杜甫在《北征》中用他激情四射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凸显了自己作为一个国人的责任感,也传递出了一种社会正能量。
《北征》的意义在唱和着杜甫的抒情之歌时,这首诗歌也激励着我们,让人凝聚在一起,把杜甫表达的豪情勇气,以及战胜困难的信念,发扬光大,传承到更为广阔的社会空间。
《北征》不仅仅只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歌,它更是一篇激发人们爱国之心的伟大著作。
它不单是一篇文学作品,它更是把中华民族的灵魂打包的的一篇伟大史诗,它使人们在斗争之中愿意为祖国奉献一
切,并在风雨中奋起,为祖国之大义而勇敢地赴汤蹈火。
杜甫北征韵脚
杜甫北征韵脚
一、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人称他为“诗圣”。
杜甫一生创作诗歌约千余首,作品丰富多样,主题深刻,风格独特。
二、北征概述
《北征》是杜甫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文共五十句,分为五个部分。
诗中描绘了杜甫在北征途中所见所闻,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残酷和社会的动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与关切。
三、韵脚分析
《北征》韵脚丰富多样,运用了平声、仄声、三声、四声等多种韵脚,使诗歌节奏鲜明,富有音乐性。
同时,杜甫在韵脚的运用上具有很高的技巧,使得诗歌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味。
四、作品鉴赏
《北征》以纪实的手法,描绘了战乱年代百姓的疾苦。
诗中写到:“肌肤销铄瘦,面目生皱稜”,生动地反映了战乱时期人们生活的艰辛。
此外,杜甫还通过描绘边塞风光,表现了对祖国的热爱:“雪山独立天地间,迥临飞鸟上”。
五、总结
《北征》是杜甫的一部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佳作,展现了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之心。
杜甫北征
上一页
下一页
如写路途所见:“猛虎立我前, 苍崖吼时裂。”,写战场上“鸱鸟 鸣黄桑,野鼠拱乱穴。”,联系诗 人对动乱的感受,似乎都意有所指; 写回纥兵来是“阴风西北来,惨澹 随回纥。”,显然暗含着诗人的隐 忧,实际暗示了自己对借兵回纥的 不赞成态度;
上一页
下一页
• “昊天积霜露,正气有肃杀。”用 天象气候来概括当时的评叛形势, 也属于比兴手法,这种手法无疑扩 大、深化了诗的思想感情的容量和 深度。
上一页
下一页
• 1、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 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上一页
下一页
•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 2、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 岁) •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 炙,到处潜悲辛。
• 一、杜甫生平经历和相关诗歌创 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 茅。 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 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 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下一页
• • • • • • • •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上一页
下一页
另外,杜甫在诗歌创作中锤炼 字句、“字字不闲” 的创作精神, 对后来宋代“江西诗派” 强调 “无一字无来处”,“以故为新, 以俗为雅”,欲以奇句硬语惊人的 诗学追求更有直接的启迪。 • 韩愈曾说:“李杜文章在,光 焰万丈长”
杜甫《北征》赏析
杜甫《北征》赏析唐肃宗至德元载(756),杜甫自鄜州(今陕西富县)赴灵武,中途为胡兵所扶,被解送长安困居。
二载(757)正月,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二月,肃宗自彭原(今甘肃宁县)迁凤翔(在今陕西)。
四月,杜甫逃出长安,奔赴凤翔,到达后,在五月十六日受任左拾遗。
就在此月,上疏论房琯不当罢相,触怒肃宗,几陷不测,得宰相张镐解救,乃免。
杜甫出于为国而奋不顾身,仍想积极履行谏诤职责,肃宗对此并不乐意,在八月底下“墨制”(皇帝用黑笔亲书的诏令)准他鄜州探家。
闰八月初一日,杜甫自凤翔出发赴鄜州,到达后写了这首《北征》。
鄜周在凤翔东北,“北征”即北行之意。
《北征》可分为四大段。
第一段,自起句至“忧虞何时毕”,写作者奉诏探家,将要离开朝廷的复杂心情;第二段,自“靡靡逾阡陌”至“又归尽华发”,写跋涉旅途的所见所感;第三段,自“经年至茅屋”至“生理焉得说”,写到家后和妻儿团聚的情况;第四段,自“至尊尚蒙尘”至结束,写对时局的感想和对国家中兴的期望。
通过这些内容,反映“安史之乱”带给人民(特别是关中军民)的创伤,表现了诗人对政治形势和国家命运的关切,是继《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后的又一篇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全诗一百四十句,七百字,是杜甫最长的一篇五言古诗。
作为一篇伟大作品,《北征》有其独具而不易企及,并且成为统一整体、不可分割的特色。
现分四点略作说明:(一)宏大与精微的统一。
《北征》不但整篇内容丰富,规模宏伟,而且篇中的议论,都很正大。
例如第四段的议论:其一,指出回纥兵虽作战勇敢,但唐朝不宜过分依赖他们,说“此辈少为贵”,后来的事实证明,依赖回纥兵以收京,又造成很大的祸患。
其二,希望乘着“祸转亡朝岁”的有利时机,依靠官军力量“蓄锐”、“深入”,做到“此举开青徐,旋瞻略恒碣”,向山东、山西、河北进军,直捣叛军的巢穴,使他们失去根据地,进退不利,便于肃清他们,这和李泌的正确的战略决策是一致的。
其三,批评唐肃宗眼光短浅,一意孤行,不能接受臣下建议,使得言路不开,“时议气欲夺”。
博大精深的现实主义诗篇——杜甫《北征》论析
博大精深的现实主义诗篇——杜甫《北征》
论析
杜甫的《北征》是一首充满现实主义的诗篇,他把战争的
残酷描绘的淋漓尽致,肃穆哀怨地表达出了他对战争的不满。
诗的开篇,杜甫用肃穆而深情的语言,描述了军队出征前
的情景:“满城鼙鼓动地来,百战百胜空须回。
”杜甫用晦涩的
语言表达出军队出征时的壮阔景象,但他也不免对战争的残酷
性有所感叹:“军书十二行,朔风吹雁塞。
”这里的“军书”暗指
军队出征的令,令人唏嘘的是,这令可能会令许多士兵永远离
乡背井,而“雁塞”则代表了军队远行无归的凄凉。
接下来,杜甫描写了军队出征时的情景:“营中排鼓收,
马鞭催西东。
”杜甫用简洁的语言把军队出征时的场景描绘得
淋漓尽致,士兵们在排鼓声中奋勇前行,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接着,杜甫用激昂的语言描述了士兵们在战场上的痛苦抗争:“车轮滚滚来,戈壁沙中行。
”这里的“车轮滚滚”暗指士兵
们奔赴战场的壮丽景象,而“戈壁沙中行”则代表了士兵们在战
场上的艰苦抗争。
最后,杜甫在诗的最后一句,用凄凉的语言表达了他对战
争苦难的不满:“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里的“草心”暗
指士兵们无私奉献的精神,而“三春晖”则暗示了士兵们毫无回
报的悲情。
总之,杜甫的《北征》是一首充满现实主义的诗篇,他对战乱的残酷性深有感受,用淋漓尽致的笔触,肃穆而哀怨地表达了他对战争的不满。
杜甫叙事诗 《咏怀》与《北征》
【课外阅读】杜甫叙事诗《咏怀》与《北征》“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这是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留下的名言。
游览过黄山的人,很难说出山上什么最使他留恋:是波涌浪翻的云海?别具风韵的奇松?还是千姿万态的怪石?但说起黄山主峰,则非天都、莲华莫属了。
同样,读过杜诗的人,也很难说出他最喜爱哪一首诗。
杜诗山峙海涵,千汇万状,排天斡地,穷高极远,无论抒情、记事、写景、咏物,都已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
但说起杜甫的代表作,历来一致的公论是《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和《北征》。
邵子湘说这两首诗“皆杜集大篇。
子美自许沉郁顿挫,碧海鲸鱼,后人赞其铺陈排比,浑涵汪茫,正是此种”(郭曾炘《读杜札记》引)。
杨伦说“尤为集内大文章,见老杜平生大本领。
所谓巨刃摩天,乾坤雷硠者,惟此种足以当之”(《杜诗镜铨》)。
而《唐宋诗醇》更断言这两首诗“具备万物,横绝太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有五言古以来,无此大文字”。
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杜甫自长安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亲,途经骊山,耳闻目睹了玄宗、杨贵妃等人荒淫无度的宴乐,回到家中,又见到幼子饿死的惨状,悲愤异常,写了《咏怀》。
肃宗至德二年(757)八月,杜甫自凤翔(今属陕西)回鄜州(今陕西富县)探亲,一路都是荒凉萧瑟的景象,回到家中,更觉凄苦不堪,百忧交集,写了《北征》。
这两首诗集中体现了杜甫的思想认识、艺术修养水平,将安史之乱前后社会各方面的情状,和杜甫当时所经历的种种可伤可悲之事,上自朝廷政事,下至百姓生计,大自整个国家的艰危,小至一个家庭的不幸,都浓缩在其中,誉为“诗史”,确非虚美。
清人朱庭珍认为:“少陵大篇,最长于此,往往叙事未终,忽插论断;论断未尽,又接叙事;写景正迫,忽入写境;写境欲转,遥接生情。
大开大阖,忽断忽连,参差错综,莫测端倪。
如神龙出没云中,隐现明灭,顷刻数变,使人迷离。
此运《左》《史》文笔为诗法也,千古独步,勿庸他求矣。
”(《筱园诗话》)在表现手法上,这两首诗都抚时叹事,感慨身世,或赋或兴,或开或阖,忽正忽反,忽离忽合,若整若乱,若断若续,中间忽自叙,忽叙人,忽言情,忽写景,忽记事,忽立论,如山出云,如水赴壑,起伏转折,波澜层叠,过接无痕,照应有情,极排荡顿挫、纵横悠肆之奇。
杜甫北征拼音注释翻译赏析
杜甫北征拼音注释翻译赏析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其作品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中,《北征》是他的一首名篇,曾被誉为“千古绝唱”。
下面我们来对这首诗进行拼音注释翻译和赏析。
北征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戍:边防军队。
鼓:表示时间的打击乐器。
断:停止。
人行:行走的人。
边秋:边境地区的秋季。
一雁声:一声雁鸣。
露:晚上的露水。
故乡:家乡。
分散:散开,离散。
无家:没有家。
问:关心、想念。
死生:生死。
寄书:邮寄信件。
长:久远的。
不达:未送到。
况:何况。
未休兵:还没有停止战争。
翻译:当边防军队的鼓声停止,行走的人们便不再前行。
边境地区的秋季只有一声雁鸣,露水从今晚开始变白了,月亮变得和故乡一样明亮。
我的弟弟们都已分散,没有家可回,我也不知道他们的生死。
我写信给他们,但往往收不到回信,更不用说他们会收到我的念想。
何况战争尚未停止呢?赏析:这首诗描写了唐代的边塞士兵的生活,表达了士兵们的离愁别恨和对家乡的思念。
作者以简练的语言、深刻的哲理、凝练的艺术形式展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无奈。
整首诗语言简练,悲怆而又深沉,表达了士兵的疲惫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强烈的爱国情感。
总之,杜甫的《北征》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诗篇,它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北征》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名称:北征创作年代:唐代作者:杜甫作品体裁:五言古诗作品出处:全唐诗:卷217_13作品原文北征(北归至凤翔,墨制放往鄜州作。
)(1)皇帝二载秋(2),闰八月初吉(3)。
杜子将北征(4),苍茫问家室(5)。
维时遭艰虞(6),朝野无暇日。
顾惭恩私被(7),诏许归蓬筚(8)。
拜辞诣阙下(9),怵惕久末出(10)。
虽乏谏诤姿(11),恐君有遗失。
君诚中兴主(12),经纬固密勿(13)。
东胡反未已(14),臣甫愤所切(15)。
挥涕恋行在(16),道途犹恍惚。
乾坤含疮痍(17),忧虞何时毕(18)?靡靡逾阡陌(19),人烟眇萧瑟(20)。
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
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21)。
前登寒山重,屡得饮马窟(22)。
邠郊入地底(23),泾水中荡潏(24)。
猛虎立我前(25),苍崖吼时裂。
菊垂今秋花,石戴古车辙(26)。
青云动高兴(27),幽事亦可悦。
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28)。
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
雨露之所濡(29),甘苦齐结实。
缅思桃源内(30),益叹身世拙(31)。
坡陀望鄜畤(32),岩谷互出没。
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33)。
鸱鸮鸣黄桑(34),野鼠拱乱穴。
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
潼关百万师,住者散何卒(35)?遂令半秦民,残害为异物(36)。
况我堕胡尘(37),及归尽华发。
经年至茅屋(38),妻子衣百结(39)。
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
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
见耶背面啼(40),垢腻脚不袜(41)。
床前两小女,补缀才过膝(42)。
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
天吴及紫凤(43),颠倒在短褐。
老夫情怀恶(44),呕泄卧数日。
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栗(45)。
粉黛亦解包(46),衾绸稍罗列。
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47)。
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
移时施朱铅(48),狼藉画眉阔(49)。
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
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50)?翻思在贼愁(51),甘受杂乱聒(52)。
新归且慰意,生理焉得说(53)?至尊尚蒙尘(54),几日休练卒(55)?仰观天色改,坐觉妖氛豁(56)。
杜甫《北征》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杜甫《北征》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北征》是一首抒发雄痛的勇士诗,描绘了大唐军队踏上征途,在苦难中展现出澎湃的民族魂在其中。
诗中热血丰满,对大唐政权蜕变新局布局的历史热情及革命英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该诗具有浓郁的革命思想内涵,在长三千里的征程中,大唐将军穿越了河山,他们不停地发出勇猛的吼声,力挽狂澜,披荆斩棘,推翻那强如金山的异族军队。
表面看来,这是诗人对英勇精神的高度称颂,但更深一层的思想内涵是,面对强大的侵略势力与艰难的环境,汉族子孙也要英勇奋斗,力挽狂澜,实现民族解放,并取得新生,杜甫以此激励了此时此刻正处压力与困难之中的子民们,勉励他们求真务实,不负众望。
《北征》的情绪高昂,语言富有激情和运动性,行文流畅,抒发出深沉的革命热情。
诗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把锐利的锋芒和金属般机械步伐表现得清新异常。
全诗以勇猛钝重的武士气概开篇,后把这些英雄就是铁壁,千斤,大海一样顽强地前行,傲气敌天,无畏怯从未在心头消散的奋发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
《北征》是杜甫以人民英雄色彩描绘当时大局的一首充满浓烈革命热情的诗。
表达的兴奋和激昂,热枕的思想内涵,以及博大精深的艺术特色都值得人们继续研究并参考。
描写国家战乱的诗句
描写国家战乱的诗句
1.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2.杜甫《石壕吏》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3.杜甫《北征》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
4.白居易《长恨歌》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
5.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6.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
7.杜牧《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8.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沙尽,南望王师又一年。
”
9.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
10.文天祥《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五部分阐明了第一部分所说的“恐君 有遗失”的主题思想,同时兼顾了对两代皇 帝的批评和希望。 诗人思绪几起几落之后,在篇终达到高 潮,以振兴太宗宏业的远大展望收束全诗。
这篇长篇叙事诗,实则是政治抒情诗, 是一位忠心耿耿、忧国忧民的封建士大夫履 职的陈情,是艰难度日、爱怜家小的平民当 家人忧生的感慨,是一位坚持大义、顾全大 局的爱国志士述怀的长歌。
,敏感而又有洞察力的杜甫,一面对回纥兵的帮
助表示担忧,另一方面又歌颂着他们的骁勇善 战,因为他们可能是能使国家安定的有生力量, 也有可能是新的动乱根源。
(五)表达对唐朝中兴的希望 以今比古,将马嵬之变与商、周之亡相 比较。赞美陈玄礼扭转国运的功绩,肯定了 朝廷除去奸臣祸根的意义,分析唐运未衰的 原因,表示了寄中兴于肃宗的希望。
3、战乱流离与为官时期(45——48岁,
756——759),现实主义完全成熟。 安史乱起之后,杜甫落入叛军手中,被押解 到陷落的长安。 此后还写了《羌村三首》、《北征》、 “三 吏”、“三别”。乾元二年(759年)秋, 他终于弃官,携家入蜀,于岁末抵达成都, 开始了他晚年飘泊西南的生活。
诗人内心矛盾冲突之二:恋家与忧国(喜忧
参半,身在家而心在国)
(四)记叙了唐肃宗向回纥借兵的事件,并表 达了诗人对此事的看法。——议论当前形势。 充分肯定了回纥骁勇善战、破敌迅猛的 特点,含蓄点出此辈少用为贵的道理。表达 了破贼应以官军为主的主张。 此段议论重在说明当前谨慎处理军国大 事是争取中兴的关键。 诗人内心矛盾冲突之三:对战争及回纥的态度
4、漂泊西南时期(49——59岁),人生的
最后时期,漂泊,这时期,直接反映人民疾 苦的诗歌比前期相对减少,而在抒情诗里渗 透进爱国热情,并带上浓重悲凉的时代色彩。
二、杜甫的思想可以作如下概括: “穷年忧黎元”——关心人民。经常推己及人。 这种思想和他所受教育及儒家“仁政”有关 关心政治。突破了儒家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局 限,始终关心国家, “葵藿倾太阳”——忠君。既有愚忠色彩,又 与爱国、爱民联系。
一生分四个时期: 1、读书和壮游时期(35岁前,712——
746,“开元盛世”),创作准备时期。 “读万卷书”,为创作打下了坚实的文化艺 术修养基础。 “行万里路”,二十岁后,漫游吴越,随后 北游齐赵,扩大了眼界和胸襟。和许多盛唐 诗人一样,他有巨大抱负,自谓能立登要路, 致君尧舜。但这幻想在天宝五载(746) 到长安之后,便彻底破灭了。
2、困守长安时期(35—44岁,746——
755),创作趋向成熟,也是走向现实主义 的开始。 十载长安,历尽辛酸。“卖药都市,寄 食友朋”(《献三大礼赋表》)。“朝扣富 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 辛”(《奉赠书左丞》)。这对于他的诗歌 创作来说,是意义巨大的。(《兵车行》、 《前出塞九首》、《丽人行》和《自京赴奉 先县咏怀五百字》)
《北征》可以说是作者在被放逐的背景下所
作的《陈情表》
(二)返家途中所见所闻
按白天到入夜的时间顺序描写一路上山 川地貌的变化、好恶不齐的景色,交织着随 时触发的感想,刻画出一个背负沉重精神负 担,在寒山荒谷、战场旷野中踽踽独行的诗 人形象。
(三)备述到家景况——悲喜交加、百感 交集
1、先从大乱之后衣衫褴褛的艰难景况着笔,琐细 而又切合人之常情。 2、妻女梳妆一节,以幽默风趣笔致描摹女儿模仿 母亲描眉涂唇情状,憨态可掬,极为传神。 3、天伦之乐,谐趣热闹 4、因种种喜悦欣慰皆发自乱中生还的独特感受, 所以“翻思在贼愁”四句自然将家庭琐事转到国家 大事上来,引出了最后两大段忧国忧民的议论。
杜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
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 「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被奉为「诗圣」。
杜甫把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推向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杜甫的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学遗产中最宝贵的一部 分。它的许多诗歌是当时社会的正式写照,反映 了唐朝由盛而衰的过程。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 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 河南河北》公元763年)
三、艺术赏析 1、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
杜 甫 《 北 征 》
千古诗圣
—杜甫
南宋刻本《杜工部草堂诗笺》
一、诗人生平与创作
杜甫(711-770)字子美,京
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西南) 人,生于巩县(今属河南), 是晋朝名将杜预之后,祖父杜 审言,初唐著名诗人。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 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主要生活 在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急剧变化 的时代。正是时代的苦难,玉 成了杜甫的伟大,使他走向人 民,走向社会,并逐渐攀登上 现实主义的高峰。
杜诗的特点及成就 1、深广的忧国忧民思想; 2、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 3、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 4、雄浑跌宕的作品结构; 5、苍凉悲壮的语言风格; 6、出神入化的律诗成就。
《 北征》
一、背景简介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李隆基逃往四川, 长安陷落,756年,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只身 从鄜州投奔肃宗,半路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期间亲眼目 睹叛军罪行。 至德二载(757年)四月,杜甫冒生命危险逃出长安, 赴肃宗行在凤翔。后因疏救好友房琯,得罪肃宗,险遭杀身 之祸,经宰相张镐相救,幸免一死。是年闰八月,肃宗特许 杜甫会鄜州探亲,实则有意疏远,对杜甫是一次沉重打击。 怀着十分复杂的心情,杜甫走上了探亲之路,写下了千古名 篇《北征》。 鄜州在凤翔的东北方,故诗题为《北征》
二、内容述评
(一)返家之前辞别皇帝的经过,交代回家 的时间和原因。
郑重、严肃,表明主要写国家大事——交代 此行目的为归省家人——回念国事 ——开篇将“家”“国”紧密联系在一起, “思家、恋主,是全诗的纲领。” 最后指向忧国忧民的宗旨:“乾坤含疮痍, 忧虞何时毕?”
诗人内心矛盾冲突之一:恋阙与归家 (犹豫而恋恋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