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精选20篇
初中24篇文言文和40首古诗
文言文24篇1.《论语》十则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②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伤仲永(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 "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3.口技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隅,施八尺屏幛。
口技人坐屏幛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幛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丈夫呓语。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精选20篇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精选20篇学校:年级:班级:姓名:基础义务教育资料XXX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20篇1.XXX对XXX而慧。
祖父XXX,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XXX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XXX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XXX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
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
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
“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
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
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1、解释:①诏-旨意;②奇-惊讶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XXX想了想他的回答,但并不清楚情况;②即以其言应诏-于是他的话被用于回答旨意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①XXX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XXX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③XXX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XXX描述的日食后的样子是怎样的?2.神童庄有恭努力研究1报效祖国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XXX入索取。
诸役以其神格非凡,XXX:“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XXX:“对,小事耳,XXX!”将军曰:“能对几字?”XXX:“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
”将军以其XXX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XXX:“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
”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XXX,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
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
初中文言文44篇
初中文言文(44篇)七上《童趣》、《<论语>十则》《山市》《世说新语》两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寓言两则(《智子疑邻》、《塞翁失马》)(7篇)七下《伤仲永》、《孙权劝学》、《口技》、《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狼》(6篇)八上《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核舟记》、《大道之行也》、《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观潮》、《湖心亭看雪》(10篇)八下《与朱元思书》、《五柳先生传》、《马说》、《送东阳马生序》、《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8篇)九上《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出师表》(4篇)九下《公输》、《<孟子>两章》、《鱼我所欲也》《<庄子>故事两则》、《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愚公移山》(9篇)(1)言志篇:《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五柳先生传》《鱼我所欲也》《惠子相梁》(2)战争篇:《唐雎不辱使命》《公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曹刿论战》(3)学习篇:《〈论语〉十则》《伤仲永》《孙权劝学》《送东阳马生序》(4)山水篇:《山市》《三峡》《答谢钟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观潮》《湖心亭看雪》《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5)治国篇:《大道之行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6)人物传记篇:《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五柳先生传》(7)劝谕篇:《出师表》《邹忌讽齐王纳谏》《公输》《马说》(8)民间艺术篇:《口技》《核舟记》(9)生活情趣篇:《陈太丘与友期》《童趣》《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咏雪》(10)寓言神话篇:《智子疑邻》《塞翁失马》《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狼》《愚公移山》1、言志篇《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鱼我所欲也》《惠子相梁》《五柳先生传》⏹在一定程度上都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意志情趣⏹《桃花源记》寄托了陶渊明的向往美好生活的理想。
初中课外文言文并带译文20篇
初中课外文言文并带译文20篇(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
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30篇文言文
30篇文言文1. 《论语十则》: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
2.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
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孟子·告子下》,意思是处在忧虑祸患中可以使人或国家生存,处在安逸享乐中可以使人或国家消亡。
4. 《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5.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6.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邹忌以自身经历劝说齐威王广纳群言,改良政治的故事。
7. 《出师表》: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前夕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8. 《桃花源记》: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9. 《三峡》: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作,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10. 《马说》: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11. 《陋室铭》:唐代刘禹锡所作,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
12. 《小石潭记》: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13. 《岳阳楼记》: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
七到九年级所有文言文
七到九年级所有文言文人教版七到九年级文言文:七年级上册。
- 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 重点字词:内集(家庭聚会)、儿女(子侄辈)、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欣然(高兴的样子)、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未若(不如,比不上)。
- 主题:通过谢家子弟咏雪一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
- 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 重点字词:期行(相约同行)、日中(正午时分)、舍去(丢下他而离开)、乃(才)、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同“否”)、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引(拉,牵拉)、顾(回头看)。
- 主题: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七年级下册。
- 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 重点字词:当涂(当道,当权)、辞(推托)、治经(研究儒家经典)、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涉猎(粗略地阅读)、见往事(了解历史)、及(到,等到)、才略(才干和谋略)、非复(不再是)、更(重新)。
- 主题: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 原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中考必考文言文24篇
中考必考文言文24篇1、《陋室铭》唐代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2、《爱莲说》宋代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3、《小石潭记》唐代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4、《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宋代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送东阳马生序》明代宋濂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初中语文精选课内文言文21篇
目录初中精选课内文言文1.咏雪【魏晋】《世说新语》2.陈太丘与友期行【魏晋】《世说新语》3.《论语》十二章【先秦】4.诫子书【三国】诸葛亮5.狼【清】蒲松龄6.陋室铭【唐】刘禹锡7.爱莲说【宋】周敦颐8.三峡【北魏】郦道元9.与朱元思书【南朝梁】吴均10.富贵不能淫【先秦】《孟子》11.周亚夫军细柳【西汉】司马迁《史记》12.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13.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先秦】《庄子》14.马说【唐】韩愈15.岳阳楼记【北宋】范仲16.湖心亭看雪【明】张岱17.鱼我所欲也【先秦】《孟子》18.送东阳马生序【明】宋濂19.曹刿论战【先秦】《左传》20.邹忌讽齐王纳谏【先秦】《战国策》21.陈涉世家【西汉】司马迁《史记》1.咏雪【魏晋】《世说新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陈太丘与友期行【魏晋】《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论语》十二章【先秦】(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初中文言文大全必背及翻译【12篇】(最新)
初中文言文大全必背及翻译【1】《核舟记》明代:魏学洢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箬篷一作:篛篷)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翻译明朝有一个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雕刻成各种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图案。
核舟的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
旁边开设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
打开窗户,可以看到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关上窗户,就看到一副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都涂成了石青色。
初中全部文言文
初中全部文言文1.《论语十二章》1.原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2.注释:1.时习:按时温习。
时,按时。
2.说:同“悦”,愉快。
3.愠:生气,恼怒。
4.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5.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省,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
6.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7.信:诚信。
8.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9.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10.惑:迷惑,疑惑。
11.天命:上天的意旨。
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
12.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13.逾矩:越过法度。
14.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5.殆:疑惑。
16.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17.堪:能忍受。
18.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一说,指仁德。
19.好:喜爱,爱好。
20.乐:以…… 为快乐。
21.饭:吃。
22.疏食:粗粮。
初中文言文精选20篇
原谷谏父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之。
谷年十有五,谷谏父曰:“祖育女生儿,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
”父不从,作舆,捐祖于野。
谷随,收舆归。
父曰:“汝何以收此凶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
”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释词原谷:人名。
祖:这里指爷爷奶奶。
厌憎:讨厌,憎恨。
欲:想要。
捐:抛弃,丢弃。
之:代指他,文中的爷爷。
有:通“又”,文中指十岁再过五年的意思。
谏:好言相劝。
岂有:怎么可以。
是:这,此。
负义:违背道义。
负:辜负。
从:听从,顺从。
作:通“做”。
舆:手推车。
于:在,到。
谷随:省略句,谷随(之)。
随:跟随。
之:他,指父亲。
归:回来汝:你。
凶:不吉利。
养:养活,指能生活下去。
更:再。
是以:即“以是”,因此。
有:加,加之。
从:听从,顺从。
他日:以后,将来。
是以:即“以是”,因此。
何以:做什么。
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乃:于是,就悔之:对自己做的这件事感到很后悔,之,代词,代指这件事。
释句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之。
译文:原谷的爷爷老了,原谷的父母很讨厌他,就想抛弃他。
道理为人子女的一定要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文章中的原谷先晓之以理,后动之以情,最终运用自己的智慧使父亲幡然悔悟。
文言知识“谏”:在文言中作“好言规劝”或“用委婉的语言劝说”讲。
上文“谏父”,意为原谷对父亲好言劝说。
又,“莫不谏”,意为没有人不规劝的。
这种“谏”只能用于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
如“大臣谏曰”,意为大臣对皇上委婉地劝说。
反之,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要用“诫”、“告”、“戒”等。
(《明史·海瑞传》列举了中国古代的三大刚劲直谏之臣:汉代汲黯、宋代包拯、明代海瑞以及如唐朝之魏征、房玄龄、杜如晦、明朝之杨继盛、袁可立、春秋之介子推等。
[1-2])纯孝之报吴郡陈遗,家至孝。
母好食铛①底焦饭,遗作郡主簿②,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③焦饭,归以遗母。
后值孙恩④贼出吴郡⑤,袁府君⑥即日便征。
初中文言文大全必背及翻译【12篇】(最新)
初中文言文大全必背及翻译【1】《核舟记》明代:魏学洢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箬篷一作:篛篷)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翻译明朝有一个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雕刻成各种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图案。
核舟的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
旁边开设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
打开窗户,可以看到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关上窗户,就看到一副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都涂成了石青色。
初中生必背文言文
初中生必背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于初中生来说,掌握一定数量的必背文言文,不仅有助于提高语文素养,还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
以下是为初中生精心挑选的一些必背文言文。
《论语十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开篇的三句,就教导我们要时常温习所学知识,以朋友的到来为乐,更要有宽广的胸怀。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提醒我们要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在为人做事、交友等方面是否做到了忠诚、守信。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则告诉我们复习旧知识能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让我们明白学习与思考要相结合,缺一不可。
《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以山水起兴,引出陋室。
虽然屋子简陋,但因为主人品德高尚而变得不再平凡。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描写了陋室的环境清幽,来往的都是有学问的人,在这里可以弹琴读书,没有世俗的喧嚣和繁杂的公务。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以古代名人的居所作类比,强调陋室不陋,再次点明主题。
《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作者开篇点明不同的人对不同的花有不同的喜爱,然后着重描绘莲花的高洁品质。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将菊花比作隐士,牡丹比作富贵之人,莲花比作君子,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和对追名逐利世风的鄙夷。
《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初中文言文,必背精选
初中文言文,必背精选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并背诵一些经典的文言文,不仅有助于提高语文素养,还能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理解。
以下为大家精选了一些初中文言文,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论语十二章》《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其中的许多章节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道德教诲。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对待他人不了解自己时应有的态度。
学习之后按时温习,会感到快乐;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也会感到快乐;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恼怒,这才是君子的风范。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告诉我们要经常反思自己,在为他人做事时是否尽心竭力,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温习。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则指出温习旧知识能够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开篇以山水起兴,引出陋室。
虽然房子简陋,但只要居住的人品德高尚,就不会觉得简陋。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描绘了陋室的环境清幽和主人高雅的情趣。
在这里,与博学之士谈笑风生,没有世俗的纷扰,展现了一种宁静淡泊的生活境界。
《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作者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莲花生长在淤泥中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可以远远地观赏但不能玩弄它。
《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初中必背古文20篇原文及翻译
初中必背古文20篇原文及翻译1.《论语》——杂篇原文: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研究然后知道,不会觉得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来,不是会感到欣喜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愤怒,不是有君子的风度吗?”2.《论语》——学而篇原文: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术业不专,无大志小事为之,又何足道乎?翻译:研究然后知道,不会觉得高兴吗?有技艺而不专精,没有追求大志向,为一些微小的事情奔波,又有什么值得称道呢?3.《论语》——为政篇原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翻译:可以让人民去做,但不要让他们理解。
4.《论语》——八佾篇原文: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翻译:君子胸怀坦荡,小人心理总是忐忑不安。
5.《论语》——述而篇原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竟不及今之人。
翻译:只是阐述别人的意见而不产生自己的观点,只追求古代的美好,最终会落后于现代人。
6.《论语》——尧曰篇原文:爱之,则能勿劳;忠焉,则能勿谤。
翻译:爱他,可以使他不感到疲劳;忠诚于他,可以使他不受到诽谤。
7.《易经》——系辞上篇原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翻译:天空中的阳气运行不休,君子也应该自我增强,爱护自己,不断发展。
8.《诗经》——小雅·车辖之什·常棣原文:笾豆之事未半,橐簋之慶將始。
翻译:还未成功地种植出豆笾,就已经开始庆祝篮筐的丰收。
9.《诗经》——小雅·车辖之什·青青陵上柏原文:青青陵上柏,绿绿谷中兰,今天不幸被砍下,从此没有人在山林赏读了。
翻译:青翠欲滴的山上的柏树,清香四溢的谷中兰草,如今被斧头砍倒,再也没有人在山林间欣赏了。
10.《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谷风原文:有风自南,吹彼棘心。
翻译:南方的风吹来,让那些心中充满刺的虚弱感一扫而光。
11.《诗经》——大雅·国风·大东原文:商旅所至,无不翕宿。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100篇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100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七年级全部文言文
七年级全部文言文人教版七年级文言文有:- 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 重点字词:- 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 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 文义:文章的义理。
- 俄而:不久,一会儿。
- 骤:急。
- 欣然:高兴的样子。
- 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
差,大体。
拟,相比。
- 未若:不如,不及。
- 译文: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文章的义理。
不久,雪下得更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大笑起来。
(谢道韫)就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 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 重点字词:- 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 日中:正午时分。
- 舍去:丢下(他)而离开。
舍,舍弃。
去,离开。
- 乃:才。
-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 不:同“否”。
-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
委,舍弃。
- 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 引:拉,牵拉。
- 顾:回头看。
-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
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太丘就丢下(他)而离开,(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仅七岁,在门外玩耍。
客人问元方:“令尊在不在?”(元方)回答说:“(父亲)等您很久(您)却没有到,(他)已经离开了。
”友人就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初中学生文言文必读40篇
初中学生文言文必读40篇一、序言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为了增强中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特为初中学生准备了这40篇精选的文言文读物。
这些文章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等各个领域,希望通过阅读这些经典之作,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自主思考能力。
二、古文选读1.《荀子·劝学篇》这篇文章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包含了荀子的思想观点,对于学生了解儒家思想、明确学习态度有很大帮助。
(正文叙述)2.《庄子·齐物论》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这篇文章寓意深远,讲述了自然界万物相互依存的关系,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辩证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正文叙述)3.《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这篇文章选自《左传》,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让学生领悟到了尊重、谦虚等重要品德的重要性,并对历史事件的发生背后的原因进行深入思考。
(正文叙述)4.《孟子·尽心下》这是孟子的代表作品之一,通过对孟子的言行和思想观点的描述,让学生了解到了孟子的仁爱之道,并对道德修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正文叙述)5.《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这篇文章来自《史记》,讲述了白起王翦两位秦代名将的事迹,让学生了解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英雄人物,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正文叙述)三、文学名篇赏析1.《红楼梦·金陵春》这是《红楼梦》中的一篇描写春天景色的章节,通过诗意的文字描绘,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学生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可以培养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正文叙述)2.《西游记·大闹天宫》这是《西游记》中的一篇激烈的战斗场面,通过精彩的描写和独特的幽默风格,让读者对孙悟空的英勇形象有深刻的印象。
学生通过阅读这篇文章,不仅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神话故事,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幽默感和创造力。
(正文叙述)3.《古文观止·卖油翁》这是元代文学家文天祥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一个卖油的老人的日常生活描写,展现了普通人的中庸之道和宽容心态。
初中课内文言文20篇阅读训练
课内文言文20篇阅读训练1.《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②无论魏晋()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④遂与外人间隔()2.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C.欲穷其林林尽水源D.未果后遂无问津者3.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A.出:既出,得其船皆出酒食B.乃:乃大惊乃不知有汉C.复:复前行不复出焉D.舍:便舍船屋舍俨然4.简答。
①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②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③文中总写渔人感受的一个词是:④“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5.“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请用简短的话回答。
2.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谷谏父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之。
谷年十有五,谷谏父曰:“祖育女生儿,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
”父不从,作舆,捐祖于野。
谷随,收舆归。
父曰:“汝何以收此凶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
”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释词原谷:人名。
祖:这里指爷爷奶奶。
厌憎:讨厌,憎恨。
欲:想要。
捐:抛弃,丢弃。
之:代指他,文中的爷爷。
有:通“又”,文中指十岁再过五年的意思。
谏:好言相劝。
岂有:怎么可以。
是:这,此。
负义:违背道义。
负:辜负。
从:听从,顺从。
作:通“做”。
舆:手推车。
于:在,到。
谷随:省略句,谷随(之)。
随:跟随。
之:他,指父亲。
归:回来汝:你。
凶:不吉利。
养:养活,指能生活下去。
更:再。
是以:即“以是”,因此。
有:加,加之。
从:听从,顺从。
他日:以后,将来。
是以:即“以是”,因此。
何以:做什么。
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乃:于是,就悔之:对自己做的这件事感到很后悔,之,代词,代指这件事。
释句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之。
译文:原谷的爷爷老了,原谷的父母很讨厌他,就想抛弃他。
道理为人子女的一定要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文章中的原谷先晓之以理,后动之以情,最终运用自己的智慧使父亲幡然悔悟。
文言知识“谏”:在文言中作“好言规劝”或“用委婉的语言劝说”讲。
上文“谏父”,意为原谷对父亲好言劝说。
又,“莫不谏”,意为没有人不规劝的。
这种“谏”只能用于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
如“大臣谏曰”,意为大臣对皇上委婉地劝说。
反之,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要用“诫”、“告”、“戒”等。
(《明史·海瑞传》列举了中国古代的三大刚劲直谏之臣:汉代汲黯、宋代包拯、明代海瑞以及如唐朝之魏征、房玄龄、杜如晦、明朝之杨继盛、袁可立、春秋之介子推等。
[1-2])纯孝之报吴郡陈遗,家至孝。
母好食铛①底焦饭,遗作郡主簿②,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③焦饭,归以遗母。
后值孙恩④贼出吴郡⑤,袁府君⑥即日便征。
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⑦归家,遂带以从军。
战于⑧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
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注释1.食:吃。
2.铛(chēng):一种铁锅。
焦饭:即锅巴。
3.主簿(bù):主要指掌管文书机要,办事务的官吏。
4.贮录:贮藏,收集。
5.孙恩:东晋末,孙恩聚众数万,攻陷郡县。
后来攻打临海郡时被打败,因被迫跳海死。
6.贼出吴郡:指在吴郡作乱。
7.袁府君:即袁山松,时任吴国太守。
8.未展:来不及。
9.于:在。
10.征:出征11遗:指陈遗遗(wèi)(归以遗母)意为:给予感悟古人云:“百善孝为先”。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孝顺我们的父母,有付出,一定就会有回报。
我们孝顺了父母,上苍也会感动,我们的孝心,一定也会和陈遗一样得到回报。
魏晋提倡以孝道治天下,这是什么原因呢?鲁迅先生在他著名的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一针见血地指出:“(魏晋)为什么要以孝治天下呢?因为天位从禅让,即巧取豪夺而来,若主张以忠治天下,他们的立足点便不稳,办事便棘手,立论也难了。
”篡权夺位者往往借提倡孝道来标榜自己,镇压别人,汉末魏晋的许多大名士死于“不孝”的罪名,如孔融、嵇康等等。
应该指出,统治者的提倡孝道是虚伪的,是一种权术而已,这是不争的事实。
然而,不管怎么说,这个故事的喻世作用还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宁愿看到它的积极意义和正面效果。
小时候在鲁迅先生的文章中知道了“二十四孝图”,知道了“老莱子娱亲”,那么一大把年纪了,还要学小孩子做顽皮动作以博年纪更大的父母亲一笑;但这没有什么危险,如果要我去卧在冰上把冰化了去抓鱼来给父母亲吃,那我可能做不到。
我想,让我学学这个陈遗,背着一些锅巴逃命,除了有些累,可能落在别人后面,暂时可能还不是太难,当然如果太重跑不快,可能就有性命之虞,但总之还好些。
特别到最后,大家都饿得要死,有的已经饿死了,这时候的一块锅巴,那作用可就大了。
所以你看,孝顺父母不光是应该的,而且还有报应,因此,我们不应该提倡孝道吗?今天来讲这类故事,应该还有一些警示作用。
忠孝乃儒家礼教之根本。
但要看到,许多时候,许多朝代,统治者对“忠”的教育是乐此不疲的,他们热衷于“忠”,“无限忠于”、“三忠于四无限”等等,我们记忆犹新。
这很好理解,对统治者的“忠”以至于“愚”,这统治便容易得多。
而对于“孝”,我们真的是久违了,虽然偶然也能见到某处在评好媳妇、好家庭,但总没有成为主流,而只能是细脉流传,官家不加肯定,也不加弘扬。
这其中是什么原因,需要好好体会。
歌颂了陈遗的孝心。
知胜之道原文故知①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②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③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④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⑥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⑤;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注释1、知:预见。
2、众寡之用:兵多兵少的运用(方法)。
3、虞:准备。
4、御:驾御,这里指牵制。
5、殆:危险。
6、故:缘故;原因7、百:虚指,多次的意思8、彼:他人,对方阅读启示既了解对方各方面的情况,也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不打无准备之仗、只有这样才不会置身于危险中,这就是孙子提出的一个著名作战原则:“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出处孙子《谋政篇》盲苦明.刘元卿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堕深渊矣。
过者告曰:“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
”盲人不信,握楯长号。
久之,力惫,失手坠地。
乃自哂曰:“嘻!早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夫大道甚夷。
沉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贤奕编.应谐》1.涸:干枯2.楯:栏杆上的横木,此处指“桥的栏杆”。
3.沉空守寂:指陷在空想中。
沈:同“沉”,沉溺,拘泥。
4.蚤:同“早”5.道:经过6.攀:抓住7.兢兢握固:小心谨慎地抱住。
兢兢:小心谨慎8自分:自己认为。
分:预料,料想。
9毋怖:不要害怕。
毋:不要10第:尽管11马上12.长号:大哭大叫13 之:无实义14.力惫:筋疲力尽15.自哂:自嘲自讽哂:讥笑,嘲笑16夷:平坦17 沈空守寂:指陷在空中想。
沈:同“沉”。
沉溺,拘泥。
18执:拿19隅:角落,此指方面。
20 以:来21.矜言:矜持自负22 此:这个人23.省:反省24.已:通”矣“,了25.甚:很,非常26自分:自己估计自己。
己:通“矣”,了。
27苦:以…为苦我们不能沉沦于空虚苦受寂寥,固执地握住的一角自以为矜持严谨。
盲人固执己见,不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一味相信自己,作茧自缚,真当可笑。
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敢于尝试,勇于实践,不要被困难或自己的假想所吓倒。
有盲人经过干枯的小溪。
(盲人)在桥上不小心掉了下去,两手抓住栏杆上的横木,小心谨慎地牢牢抱紧(栏杆),自己认为手如果没有抓紧一定会掉进深渊了!过路人告诉他:“不要害怕,只管放手就是实实在在的地面啊。
”盲人不信,握住栏杆大哭大叫。
时间长了,(盲人)筋疲力尽,手没有握紧掉到地上,于是自己嘲笑自己说:“哈哈!早知道是实地,何必累那么久自己把自己害苦了呢!”大路是很平坦的.只限于在空中想,守着某个一点矜持自负的人,看到这个故事该醒悟了吧!遭见贤尊原文有一大虫,欲向野中觅食,见一刺猬仰卧,谓是肉脔,欲衔之。
忽被猬卷着鼻,惊走,不知休息。
直至山中,困乏,不觉昏睡,刺猬乃放鼻而走。
大虫忽起欢喜,走至橡树下,低头见橡斗,乃侧身语云:“旦来遭见贤尊,愿郎君且避道!”贤尊:父亲大虫:老虎肉脔(luán):肉块。
脔:切成小块的肉。
橡斗:即橡栗,或栎实。
橡树(栎树)的果实,外壳有刺毛欲:想要衔:咬,叼走:逃跑之:肉觉;不知不觉旦:早上谓:以为云:说郎君:对年轻男子的尊称约不可失原文魏文侯①与虞人②期③猎。
是⑩日,饮酒乐,天雨④。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⑾焉⑤之⑥?”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⑦可不一会期哉?”乃⑧往,身自罢⑨之。
魏于是乎始强。
(选自《魏文侯书》)注释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曾任西门豹为邺守。
②虞人:掌管山泽的官。
③期:约定。
④雨:下雨. 名词活用动词⑤焉:什么。
⑥之:到……去。
⑦岂:副词。
表示反问。
可以解释为"难道“、"怎么”。
⑧乃:便。
⑨罢:停止,取消。
⑩是:这⑾将:将要,准备。
⑿哉:语气助词,啊。
(13):乃往:前往。
引导1.《魏文侯书》是后人编撰的以记载魏文侯生平事迹为主,兼及当时社会风情的史书.2.一个在平时生活中始终信守诺言的人,永远会得到别人的尊重.魏文侯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与他言必行,行必果的优秀品质有关.道理做人应该守信用,一诺千金,无论对任何事物绝不可言而无信.文学常识魏文侯(?~前396)中国战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
姬姓,魏氏,名斯。
一曰都。
公元前445年,继魏桓子即位。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被周王与各国正式承认为诸侯,成为封建国家。
在位时礼贤下士,师事儒门子弟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为相,乐羊、吴起为将。
这些出身于小贵族或平民的士开始在政治、军事方面发挥其作用,标志着世族政治开始为官僚政治所代替。
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北灭中山国(今河北西部平山、灵寿一带),西取秦西河(今黄河与洛水间)之地,遂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
魏文侯名斯,是魏武侯的父亲,魏国百年霸业的开创者。
魏文侯任用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国强兵,抑制赵国,灭掉中山,连败秦、齐、楚诸国,开拓大片疆土,使魏国一跃为中原的霸主。
更为重要的是,魏文侯任用李悝主持魏国的变法工作和法制建设,影响了中国政治两千年。
后来的秦国献公、孝公和商鞅变法都是以魏国为蓝本的。
魏文侯拜子夏为师,把儒的地位提到了从来未有的高度,达到了收取士人心的政治目的,是后世帝王尊儒笼络知识阶级的始作俑者。
魏文侯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的策略,为后世的帝王所推崇,魏文侯的施政经验是中华帝国的一个经典样本。
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即位。
魏文侯继承的家业是魏桓子在三家分晋时建立的魏国。
在三家分晋时,赵氏获利最多,魏、韩得到的要少一些。
赵氏得到了晋国北部的大片土地,并向东越过太行山,占有邯郸、中牟。
魏氏与韩氏笼罩在赵氏的南边,魏氏偏西,韩氏偏东。
赵氏占有的智地正压在魏氏的脑门上,魏氏很压抑。
魏国西边是一河之隔的秦国,北边是强大的赵国,东边是新兴的韩国,南边越过中条山和黄河是秦、楚、郑拉锯争夺的陕地(今河南三门峡渑池、陕县和灵宝地区)。
魏国被紧紧地裹在晋东南一隅。
魏氏集中在晋东南,虽然在东面还有几块飞地,但都很不巩固,难以建成战略基地。
魏国的核心地区是运城谷地,北部是吕梁山,南部是中条山,东部是王屋山,黄河的大拐角包住了魏国的西部和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