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叶色素含量的季节性变化测定实验方案复习过程
枫叶变红的研究报告

枫叶变红的研究报告1. 研究背景枫叶变红是枫树在秋季时叶片颜色由绿色转变为红色的自然现象。
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并且吸引了大量科学家的研究。
本报告旨在探讨枫叶变红的原因和机制,并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
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深入了解枫叶变红的过程和机制,为进一步研究气候变化对枫树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树木生理学和生态学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3.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实地观察和实验室分析的方法。
首先,我们在不同地理位置的枫树群落中进行了枫叶变红的长期观察和记录。
然后,我们收集了大量的叶片样本,并使用光谱仪、显微镜、色差计等工具对叶片的颜色和结构进行了详细分析。
同时,我们还对环境因素、植物激素和基因表达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4. 研究结果4.1 枫叶变红的观察结果经过多年观察和记录,我们发现枫叶变红通常发生在秋季温度逐渐降低、日照时间变短和天气干燥的环境下。
变红的过程从叶片边缘开始,逐渐向叶片中央延伸。
同时,叶片的颜色由绿色转变为黄色、橙色,最终变为鲜红或紫红色。
4.2 枫叶变红的结构和生理变化通过对变红和绿色叶片的比较,我们发现变红的叶片中含有更多的花青素和类胡萝卜素。
这些色素在夏季起到光合作用的防护作用,而在秋季起到抗氧化剂的作用。
同时,变红的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逐渐降低,而红色素的合成增加。
4.3 环境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温度、日照和水分是枫叶变红的重要环境因素。
温度的下降和日照时间的减少,会触发植物体内激素的变化,从而导致叶片的颜色变化。
此外,干燥的天气会加速叶片中的色素合成过程,使叶片更快地变红。
4.4 基因调控机制研究发现,枫叶变红还受到一系列基因的调控。
一些基因的表达在变红过程中显著上调,而另一些基因的表达被抑制。
这些基因调控了色素的合成、叶片的衰老和细胞死亡等关键过程。
5. 结论通过对枫叶变红的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枫叶变红是一种适应环境的生理现象,可增加树木抵抗低温和干燥等压力的能力。
枫叶色素含量的季节性变化测定实验方案

枫叶色素含量的季节性变化测定实验方案实验原理:枫叶中的色素,当叶子中所含的叶绿素占主导地位时,绿色就为主色调,抑制了其他色素展现本来面目。
入秋后,气温逐渐下降,叶绿素的合成速度受阻,破坏却与日俱增,到后来叶片中只剩下花青素、类胡萝卜等色素,于是它们便有机会尽情展现自己的如花娇颜。
另外,随着秋季不断降温,尤其是霜降之后,为适应即将到来的寒冷气候,叶肉内积累了较多的糖分,这些糖分经过复杂的反应,形成了花青素,也由此形成了秋叶变红的重要基础花青素:花青素是具有2-苯基苯并吡喃阳离子结构的衍生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水溶性天然色素。
花青素在自然状态下常与各种单糖形成糖苷,称为花色苷。
溶液PH不同,花色苷的存在形式也不同。
对于一个给定的PH值,在花色苷的4种结构之间存在着平衡:蓝色的醌式(脱水)碱,红色的花烊正离子,无色的甲醇假碱和查尔酮。
花色苷在PH值很低时,其溶液呈现最强的红色。
随着PH值的增大,花色苷的颜色将褪至无色,最后在高PH值时变成紫色或蓝色。
PH示差法测定花色苷含量的依据是花色苷发色团的结构转换是PH的函数,起干扰作用的褐色降解物的特性不随PH变化。
因此在花青素最大吸收波长下确定两个对花青苷吸光度差别最大但是对花色苷稳定的PH值。
根据Fuleki T经验公式花青素含量(mg/100g)=△TO.D/(avE%1cm ×W ×10);△TO.D=△A×DV×VF; △A=A(pH1.0)-A(pH4.5).其中:DV-----稀释体积;VF-----稀释倍数;W------样品重量;A-----总吸光值;avE%1cm------平均消光系数代入数值计算:叶绿素a.b:叶绿素是由叶绿酸、叶绿醉和甲醇组成的二醇酷,是四毗咯衍生物,其中的叶琳环是处于二氢形式,中心的金属原子为镁。
蔬菜中的叶绿素有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两类。
叶绿素在植物细胞中与蛋白质结合成叶绿素蛋白质,由多种叶绿素蛋白复合物构成叶绿体,当细胞死亡之后,叶绿素就游离出来。
枫叶的彩色变化教案

枫叶的彩色变化教案教案标题:枫叶的彩色变化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枫叶的彩色变化是由于叶绿素逐渐减少、其他色素逐渐显现的过程。
2. 能够描绘枫叶的彩色变化,并描述其中的科学原理。
3. 能够培养学生观察和记录的能力,以及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
教学内容:1. 枫叶的形态特征和生长环境。
2. 枫叶的彩色变化过程及其科学原理。
3. 枫叶的观察和记录方法。
教学准备:1. 枫叶标本或图片。
2. 彩色铅笔、画笔、纸张等绘画工具。
3. 实验器材:酒精、滤纸、显微镜等。
教学过程:引入:1. 引发学生对枫叶彩色变化的兴趣,可以使用图片或实物展示枫叶的不同颜色。
2. 提问学生是否注意到枫叶的颜色变化,并引导他们思考枫叶为什么会变色。
探究:1. 通过简单的实验,展示叶绿素和其他色素在枫叶中的存在。
a. 将一片枫叶放入酒精中,观察酒精的颜色变化。
b. 将酒精中的枫叶取出,放在滤纸上晾干。
c. 使用显微镜观察晾干后的枫叶,观察叶绿素和其他色素的存在情况。
讲解:1. 解释叶绿素在夏季时起主要作用,使枫叶呈现绿色。
2. 随着秋季的到来,光照减少,气温下降,树木逐渐停止养分吸收。
3. 叶绿素逐渐减少,其他色素如类胡萝卜素、花青素等逐渐显现,使枫叶呈现黄、橙、红等色彩。
实践:1. 学生观察校园或周边地区的枫叶,记录不同枫叶的颜色和形态特征。
2. 学生使用彩色铅笔或画笔绘制枫叶的彩色变化图。
总结:1. 回顾枫叶的彩色变化过程,并让学生回答为什么枫叶会呈现不同的颜色。
2. 引导学生总结彩叶变化的科学原理。
拓展:1. 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其他植物的彩色变化,比如银杏、槭树等。
2. 学生可以了解不同气候条件下枫叶的变化情况,进一步探究影响枫叶彩色变化的因素。
评价:1. 观察记录的准确性和详细程度。
2. 绘制的彩色变化图是否准确反映了枫叶的变化过程。
3. 对枫叶彩色变化原理的理解程度。
教学延伸:1. 在户外进行枫叶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枫叶彩色变化的过程。
2024年观察叶子中含有哪些色素大班教案

2024年观察叶子中含有哪些色素大班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自然观察》第五章第三节,主要内容为观察叶子中含有哪些色素。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叶绿体色素的种类、分布和功能,掌握使用简单实验方法观察和提取叶绿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叶绿体色素的种类、分布和功能,提高学生的生物知识水平。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观察方法。
2. 教学重点:叶绿体色素的种类、分布和功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滤纸、剪刀、镊子、滴管、酒精、碘液、叶绿素溶液。
2. 学具:每组一台显微镜、滤纸、剪刀、镊子、滴管、酒精、碘液、叶绿素溶液。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季节树叶颜色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树叶会变色?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1)介绍叶绿体色素的种类、分布和功能。
(2)讲解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观察方法。
3. 实践操作:(1)分组进行叶绿素提取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2)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绿素提取液,识别叶绿体色素。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通过观察叶绿素提取液来判断叶绿体色素的种类。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不同树叶中叶绿体色素的种类。
六、板书设计1. 叶绿体色素的种类、分布和功能。
2. 叶绿素提取和观察方法。
3. 例题解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分析家中绿植的叶子,判断其中叶绿体色素的种类。
2. 答案:根据观察结果,描述叶绿体色素的种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了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观察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叶绿体色素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以及如何保护植物叶绿素,提高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中的难点与重点1.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观察方法(1)提取方法:在实验过程中,使用酒精作为溶剂,将叶绿素从叶片中提取出来。
枫叶变红总结报告

枫叶变红总结报告1. 引言枫叶变红是一种独特而令人惊叹的现象,在秋季时分,枫树叶片的颜色从绿色逐渐转变为红色。
这一现象吸引了众多科学家的关注,并引发了许多学术研究和探讨。
本报告旨在对枫叶变红的原因、影响因素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增进对该现象的理解。
2. 枫叶变红的原因枫叶变红是由于叶片中的叶绿素逐渐退化,而其他颜色的色素(如红色的花青素和黄色的类黄酮)逐渐显露出来。
这一过程涉及到多个生理和生物化学过程,包括色素合成和降解、叶片老化以及温度和光照变化等。
首先,叶绿素是叶片中最主要的色素,它主要参与光合作用。
在秋季时分,叶片中的叶绿素开始逐渐分解,导致其颜色从绿色变为黄色。
同时,花青素和类黄酮这些本来被叶绿素遮掩的色素开始合成和积累,使得叶片呈现出红色、橙色和黄色等不同的色调。
其次,温度和光照变化对枫叶变红也有重要影响。
低温和充足的日照时间是促进枫叶变红的关键因素。
在秋季,气温的降低和日照时间的减少导致叶片中的叶绿素分解加快,从而加速了枫叶变红的速度。
3. 枫叶变红的影响因素枫叶变红的过程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植物的遗传性、环境条件以及激素和营养物质的相互作用等。
首先,植物的遗传性在枫叶变红中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种类的枫树在变红的时间和颜色上存在差异。
例如,一些品种的枫树可能在秋季早期就开始变红,而其他品种可能要等到秋季晚期才会变红。
这种差异主要是由植物内部基因的不同表达所导致的。
其次,环境条件对枫叶变红也有重要影响。
充足的阳光和温度适宜的气候是促进枫叶变红的关键。
如果气候过于干燥或寒冷,枫叶变红的速度会减慢。
此外,富含矿物质的土壤和适量的水分也对枫叶变红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最后,激素和营养物质的相互作用也影响着枫叶变红。
植物体内的激素水平(如脱落酸)会影响叶绿素和其他色素的合成和降解过程。
此外,营养物质的供应也会影响叶片的生长和发育,从而影响枫叶变红的过程。
4. 相关研究成果许多科学家和学者对枫叶变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色素提取学生实验报告

10121910122 生物科学专业方莹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报告姓名:班级:实验时间:枫叶在不同季节会显现出不同的颜色,我们在感受色彩斑斓的世界的同时,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叶片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呢?其实叶片的颜色与其所含色素有关,那么叶片中究竟含有哪些色素,它们的相对含量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以菠菜的绿叶为例进行探究吧!一、实验原理1、色素提取的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于中,故可用提取色素。
2、色素分离的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不只一种,且它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
溶解度大的色素,在滤纸上随层析液的扩散速度;反之,则。
此方法也称为法。
二、实验目的1、进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2、探究绿叶中含有几种色素。
三、材料用具1、实验材料新鲜的绿叶(菠菜绿叶)2、药品试剂无水乙醇,层析液(由石油醚、丙酮、苯混合而成)、二氧化硅、碳酸钙。
3、器材设备干燥的定性滤纸,试管,棉塞,试管架,研钵,玻璃漏斗,尼龙布,毛细吸管,剪刀,药匙,量筒,天平。
四、实验步骤课前预习实验步骤,并完成相应填空:实验步骤、1越细越好,尽量去除叶脉等部分。
2无水乙醇。
前两种是粉末状药品,各加少许,时是1、取菠菜新鲜叶片5g,洗净,擦干,去掉中脉,分。
、上的滤纸条一端剪去两个角使之呈理,于里边扩散的速度,条离这一端1cm处用铅笔画一条细的横线。
、最好之前用铅笔轻轻地画一道线,放置色素带重叠,好几次,弄破纸条。
用铅笔可以划得整齐,这样让每一种色素都有次。
、置于烧杯中的层析液中,不要将滤液细线浸没在层析液中,因为溶剂,五、结果分析1、滤纸条上有几条不同颜色的色带?其排序怎样?宽窄如何?这说明了什么?请在下图画出你所观察到的色素在滤纸条上的分布情况2、你的结果与老师总结的结果相同吗?如果不同,可能的原因有哪些?3、结合你的实验结果与教师讲解内容,完成相应表格或填空:②色素的位置和功能叶绿体中的色素存在于。
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起着的作用。
枫叶变化个人研究过程综述小例文500字

枫叶变化个人研究过程综述小例文500字枫叶变化是一种十分美丽的自然现象,每年秋天,枫树叶子的颜色会从绿色逐渐变成橙红色,给大自然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
我对枫叶变化的个人研究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观察、调研、实验和总结。
我进行了大量的观察。
我在家附近的公园里选择了几棵枫树进行观察,每天都去观察它们的叶子颜色变化。
我注意到,枫树的叶子从夏天的绿色逐渐变成橙红色,整个过程大约需要两个月的时间。
通过观察,我发现枫叶变化的速度和气温、湿度等环境因素有关。
接下来,我开始进行调研。
我阅读了大量关于枫叶变化的科学书籍和文章,了解了枫叶变化的原理和机制。
我了解到,枫叶变化是由于冬季来临,气温下降,树木内部的营养物质逐渐转移到树干和根部,导致叶子中的叶绿素分解,暴露出隐藏在叶子中的橙红色素。
这个过程被称为“秋天的色彩”。
在调研的基础上,我决定进行实验。
我选择了几棵不同的枫树,并观察它们的叶子颜色变化。
为了控制环境因素的影响,我在实验过程中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温度和湿度。
我每天都记录下枫叶的颜色变化,并测量叶子的颜色深度。
通过实验,我发现不同的枫树在变化的速度和颜色深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我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总结。
通过观察、调研和实验,我得出了一些结论。
首先,枫叶变化是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气温和湿度。
其次,不同的枫树在变化的速度和颜色上存在差异,可能与它们的基因和生长环境有关。
通过这个个人研究过程,我不仅对枫叶变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提高了自己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观察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探索和理解大自然的奥秘。
探究枫叶为什么会变红的研究小结

探究枫叶为什么会变红的研究小结枫叶为什么会变红一直是植物学中的一个有趣而引人研究的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枫叶变红的原因,并探讨一些与此现象相关的科学解释。
枫叶的颜色变化是由于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在秋季逐渐消失,而叶黄素和花青素逐渐显现。
这一过程是由于光合作用减弱,树木停止营养物质的合成而引起的。
我们需要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
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氧气和葡萄糖的过程。
在光合作用中,叶绿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色素,它可以吸收太阳光的能量并转化为化学能。
叶绿素是绿色的,这就是为什么多数植物的叶子是绿色的原因。
在秋季,天气逐渐变冷,日照时间减少。
这些因素导致植物停止光合作用,逐渐停止叶绿素的合成。
叶绿素逐渐分解,并被树木回收,以供将来使用。
叶绿素分解的同时,叶黄素和花青素逐渐显现出来。
叶黄素是一种黄色的色素,而花青素是一种紫红色的色素。
这些色素在秋季的阳光照射下变得更加明显,使枫叶呈现出鲜艳的红色。
然而,枫叶变红的过程并不仅仅是由于色素的变化。
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温度。
在秋季,温度的变化会影响叶绿素的分解速度和色素的合成速度。
较低的温度会加速叶绿素的分解,从而使枫叶更快地变红。
另一个影响枫叶变红的因素是土壤中的营养物质。
研究表明,土壤中富含磷和钾的地区,枫叶的颜色更加鲜艳。
这是因为这些元素可以促进叶黄素和花青素的合成。
光照条件也对枫叶的颜色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充足的阳光照射会使枫叶的颜色更加鲜艳。
相反,阴暗的天气会减弱枫叶的颜色变化。
总结起来,枫叶变红是因为叶绿素的分解和叶黄素、花青素的显现。
温度、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和光照条件都会影响枫叶的颜色变化。
这个过程是植物对秋季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机制。
枫叶变红的景色吸引了无数游客和摄影爱好者,也成为了秋季的一个独特景观。
然而,尽管我们已经对枫叶变红的原因有了一定的了解,仍然有许多细节和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希望未来的科学研究能够揭示更多关于枫叶变红的奥秘,让我们对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有更深的认识。
枫叶红了大班科学教案

枫叶红了大班科学教案一、教案背景和目标枫叶是秋天的标志之一,而枫叶变红的原因又是一个有趣的科学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孩子们将了解枫叶变红的原因和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探究精神。
教案目标:1. 学习枫叶变红的科学知识。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探究精神。
3. 提高孩子们的动手实验能力。
二、教学准备1. PowerPoint 或黑板/白板。
2. 多种颜色调色盘。
3. 枫叶样本(如果有)。
4. 纸板、剪刀、胶水等手工材料。
5. 实验用具:长颈漏斗、过滤纸、酒精、酱油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用幻灯片或者黑板/白板展示一张红色的枫叶图片,引发学生对枫叶变红现象的兴趣。
例如,问学生们对于枫叶为什么变红有什么想法。
2. 探究枫叶变红的原因(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枫叶会变红?他们可以先假设一些有关枫叶变红的原因,然后各小组互相分享并共同讨论出他们认为最可能的原因。
教师介绍:告诉学生,枫叶变红是因为秋天气温变化的影响。
秋天天气变冷,叶子中的绿色素被分解,红色素得以显现出来。
接着教师用简单的语言解释为什么会有绿色素和红色素存在于叶子中。
3. 枫叶变红的实验(30分钟)教师开始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进一步加深学生们对于枫叶变红原因的理解。
实验步骤:a.准备一些新鲜的绿色枫叶样本,并放在热水中煮沸一段时间。
b.煮熟的枫叶从热水中取出并立即放进冷水中。
c.观察枫叶的颜色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们回答以下问题:a.枫叶在热水中煮沸之前的颜色是什么?b.煮熟的枫叶变成了什么颜色?c.为什么煮熟的枫叶会变成这个颜色?4. 制作枫叶手工工艺品(30分钟)学生们可以使用颜色调色盘、纸板、剪刀和胶水等材料制作枫叶手工工艺品。
步骤:a.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一张枫叶的样本,并让他们观察枫叶的形状和颜色。
b.学生们可以用剪刀在纸板上画出枫叶的形状。
c.用颜色调色盘选择适当的颜色,给枫叶上色。
d.完成后,学生们可以把枫叶手工工艺品带回家展示给家长和朋友。
叶子变色原理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和掌握叶子变色的原理,探究环境因素对叶子颜色变化的影响,加深对植物生理学中色素代谢过程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植物叶子中的主要色素包括叶绿素、叶黄素、胡萝卜素和花青素等。
其中,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关键因素,其含量在春夏季节较高,使得叶子呈现出绿色。
随着季节的变化,叶绿素的合成减少,其他色素逐渐显现出来,导致叶子颜色发生变化。
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环境条件下叶子颜色的变化,分析影响叶子变色的因素,进一步揭示叶子变色的原理。
三、实验材料1. 实验植物:常绿树、落叶树各一棵2. 实验工具:剪刀、放大镜、透明容器、温度计、湿度计、光照计3. 实验试剂:蒸馏水、pH试纸、氮、磷、钾等无机盐溶液四、实验步骤1. 观察实验植物的叶子颜色,记录初始状态。
2. 分别对常绿树和落叶树进行以下实验:(1)温度实验:将实验植物分别放置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如20℃、25℃、30℃),观察并记录叶子颜色变化。
(2)湿度实验:将实验植物分别放置在不同湿度条件下(如50%、60%、70%),观察并记录叶子颜色变化。
(3)光照实验:将实验植物分别放置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如全光照、半光照、遮光),观察并记录叶子颜色变化。
(4)氮、磷、钾实验:将实验植物分别施用不同浓度的氮、磷、钾溶液,观察并记录叶子颜色变化。
3. 对比分析不同实验条件下实验植物的叶子颜色变化,总结影响叶子变色的因素。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温度实验:在20℃条件下,实验植物的叶子颜色变化不明显;在25℃条件下,叶子颜色逐渐由绿色变为黄色;在30℃条件下,叶子颜色变为红色。
说明温度对叶子变色有显著影响,高温有利于红色素的合成。
2. 湿度实验:在50%湿度条件下,实验植物的叶子颜色变化不明显;在60%湿度条件下,叶子颜色逐渐由绿色变为黄色;在70%湿度条件下,叶子颜色变为红色。
说明湿度对叶子变色也有一定影响,高湿度有利于红色素的合成。
3. 光照实验:在全光照条件下,实验植物的叶子颜色变化不明显;在半光照条件下,叶子颜色逐渐由绿色变为黄色;在遮光条件下,叶子颜色变为红色。
关于枫叶颜色变化的实验探究

关于枫叶颜色变化的实验探究发布时间:2022-05-12T02:21:11.440Z 来源:《教育学》2021年11月总第267期作者:韩丽莎[导读] 植物叶子颜色是由含有的色素种类和数量决定的。
三种常见的重要的色素为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
叶绿素决定树叶为绿色。
潍坊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二七一实验初级中学山东潍坊261202摘要:植物叶子颜色是由含有的色素种类和数量决定的。
三种常见的重要的色素为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
叶绿素决定树叶为绿色。
春天和夏天,树叶里叶绿素最多,所以经常看见树叶呈现绿色。
到了秋天,天气温度降低,一些树木的叶绿素遭到了破坏,另一种花青素就会使叶片呈现红色,类胡萝卜素含量高,叶片呈现橙色或黄色。
基于以上理论,通过实验一验证不同颜色枫叶中色素种类是不同的,实验二探究糖对枫叶颜色的改变。
关键词:枫叶叶绿素花青素糖颜色变化一、课题的由来在春天万物复苏,所有的植物都生机勃勃,但是一到了秋天,落叶满地。
枫叶是我们学校的一大风景,每到秋天树叶的颜色都变了,有的变成了红色,有的变成了黄色,为什么枫叶会改变颜色呢?二、研究方案1.方法。
观察法与实验法相结合。
2.步骤。
(1)观察秋天枫叶有哪些颜色。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颜色变化的理论依据。
(3)设计实验,验证颜色变化的原因。
3.材料。
不同颜色的枫叶、酒精、烧杯、石棉网、酒精灯、镊子、糖。
三、研究过程1.观察。
7-12月,每隔一个月,在同一颗枫树下的同一位置,随机抓取50片树叶,统计不同颜色树叶的数量。
通过记录结果,我发现:7月到12月,从夏天到秋天,枫树叶子,从绿色逐渐变成红色,最后黄色最多。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我决定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
2.查阅资料。
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枫叶颜色变化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
植物叶子颜色是由含有的色素种类和数量决定的。
三种常见的重要的色素为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
胡萝卜素,是普遍存在于叶绿体中的橙红色色素。
园林植物叶片光合色素的季节变化

由图 4 可知ꎬ 三裂绣线菊、 华北绣线菊、 毛樱桃
301 42%ꎬ 增长幅度最大ꎻ 其次为毛樱桃 ( 51 28%) 、
和毛白杨叶片胡萝卜素含量呈现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
绣线菊 ( 6 12%) ꎮ 三裂绣线菊叶片叶绿素含量在 6
卜素含量则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ꎮ 三裂绣线菊、
华北绣线菊 (48 17%) 、 白杜卫矛 ( 14 59%) 、 三裂
2 个峰值出现在 7 月、 9 月ꎮ 5 种园林植物的叶绿素 a、
叶绿素 b 及叶绿素含量均在 10 月达到最低ꎬ 三裂绣线
菊、 华北绣线菊、 毛樱桃、 白杜卫矛和毛白杨叶片 10 月
的叶 绿 素 含 量 分 别 为 0 561mg g 、 0 529mg g 、
-1
-1
0 200mgg 、 1 550mgg 和 0 161mgg ꎮ
碎放入研钵内ꎬ 加入 95%乙醇研磨成匀浆ꎬ 定量转移至
10mL 容量瓶定容ꎬ 充分摇匀倒入离心管ꎬ 3000rmin
-1
收稿日期: 2023-07-31
基金项目: 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和旅游研究项目 ( 项目编号: HB22-YB026)
作者简介: 任文俊 (1986-) ꎬ 男ꎬ 硕士ꎬ 工程师ꎮ 研究方向: 风景园林与植物景观规划设计ꎻ 通讯作者柴诗瑶 ( 1991-) ꎬ 女ꎬ 硕士ꎬ 讲
2 3 5 种园林植物叶片叶黄素含量的年变化
由图 5 可知ꎬ 不同园林植物叶片叶黄素的季节变
化趋势不同ꎮ 三裂绣线菊、 华北绣线菊和毛白杨叶片
叶黄素含量呈现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再下降的趋势ꎬ
峰值出现在 5 月、 8—9 月ꎻ 毛樱桃和白杜卫矛叶片叶
黄素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ꎬ 其含量最大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叶子变色原因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叶子变色原因概述在秋天,我们常常能够观察到树叶变色的现象。
在绿色的枝干上,红、黄、橙等多种颜色的叶子交相辉映,构成了美丽的秋景。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分析,探究叶子变色的原因。
实验材料•透明玻璃容器•水•不同颜色的树叶(如红叶、黄叶、绿叶等)•刀子•酒精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透明玻璃容器清洗干净,并用纸巾擦干表面水迹,确保容器干燥无水珠。
•准备不同颜色的树叶,可以在室内或户外采集。
•使用刀子小心地将树叶从树枝上剪下,并确保树叶完整无损。
•酒精用于处理实验材料,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实验步骤1.将准备好的透明玻璃容器装满水,水的温度可以与室温相同。
2.将不同颜色的树叶分别放入不同的容器中。
3.观察容器中树叶的颜色变化并记录下来。
4.在另外一组容器中,将酒精适量加入水中。
5.将相同颜色的树叶放入加有酒精的容器中。
6.观察容器中树叶的颜色变化并记录下来。
3. 结果分析与讨论1.对照组的结果观察:比较不同颜色的树叶在水中的变化情况。
2.观察组的结果观察:比较不同颜色的树叶在酒精中的变化情况。
3.讨论树叶变色的原因以及酒精对树叶颜色变化的作用。
结果分析与讨论1.对照组的结果观察:–青绿色的树叶在水中保持原有的绿色;–红色的树叶在水中逐渐褪色,变成浅红色;–黄色的树叶在水中逐渐变成透明,失去颜色。
2.观察组的结果观察:–青绿色的树叶在加有酒精的水中逐渐褪色,变成浅绿色;–红色的树叶在加有酒精的水中逐渐变成透明,失去颜色;–黄色的树叶在加有酒精的水中逐渐变成透明,失去颜色。
3.讨论树叶变色的原因以及酒精对树叶颜色变化的作用:树叶的颜色变化与叶中的色素有关,主要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两种。
叶绿素是一种绿色的色素,能够吸收光能并参与光合作用。
在秋季天气变冷,光照减少的情况下,树叶停止了光合作用,叶绿素逐渐分解,绿色逐渐消失。
另一方面,类胡萝卜素是黄色或橙色的色素,对光的吸收能力较强。
在秋季,随着光照减少,树叶停止光合作用后,叶绿素分解后露出的黄色类胡萝卜素得以显示。
实验法案例

无关变量的控制方法
1、消除法:客观物理条件,如声、光、 温度可采用此法。 2、恒定法:让变量保持相同的条件。 3、随机化法 4、匹配法 5、兼作组法:既作实验组,又作控制组。
第三步:实施实验,收集资料
观测天数与黄叶数量对照表
天数 温室 A秋季 (实验组) B夏季 (控制组)
1 0 0
乙同学
如果能控制日照时间,而仅仅让温度变化; 或控制温度,仅仅让日照时间变化,进而 观察结果,那么,就能断定究竟是温度影 响了枫叶的颜色,还是日照时间影响了枫 叶的颜色;或者温度和日照时间都对枫叶 颜色有影响,还是二者均没有影响。 那么,如何来控制温度呢?这就是乙学生接 下来进行的工作。
第二步:进行实验设计,制订实验方案
六、教育实验需要反复进行
教育实验具有特殊的复杂性。
例如,上海某区进行的小学算术两种教法的比
五、严格控制无关变量
被试的控制——机体变量控制(知识基础、态
度、兴趣、性别、年龄、被试效应) ……) 实验者的控制(期望效应、经验、态度……) 实验时间的控制 实验刺激顺序的控制 实验条件的控制(设备、仪器……) 实验环境的控制
变量的混淆与控制
顺序效应 实验者效应(期望效应)
七、变量的操作定义 即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可度量的事物、事件、 现象对变量作具体的规定和说明,从而使变 量成为一种直观的、可感知、可操作的规定。
下操作定义的意义表现在:
(1)提高研究结果的可比性;
(2)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
(3)提高研究成果的客观性。
变量操作定义的方法:
实验法案例及注 意事项
二、实验法的实施过程
提出问题,建立假设 ↓ 进行实验设计,制订实验方案 ↓ 实施实验 ↓ 收集整理资料 ↓ 分析实验材料,揭示因果关系 ↓ 验证假设,撰写报告
幼儿园中班枫叶红了教案科学

幼儿园中班枫叶红了教案科学教案标题:幼儿园中班枫叶红了教案科学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枫叶为什么会变红。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好奇心。
3. 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教学内容:1. 枫叶的颜色变化原理。
2. 枫叶变红的季节和环境条件。
3. 利用实验模拟枫叶变红的过程。
教学准备:1. 枫叶标本或图片。
2. 红色、黄色和绿色的水彩笔。
3. 水、玻璃杯和吸管。
4. 枫叶变红的相关图片或视频。
教学活动:活动一:观察枫叶的颜色变化(15分钟)1. 教师向幼儿展示枫叶标本或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枫叶的颜色。
2. 提问:大家知道为什么枫叶会变红吗?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观点。
活动二:讲解枫叶变红的原理(15分钟)1. 教师简要讲解枫叶变红的原理,例如秋季气温下降、阳光减少等因素影响叶绿素的合成和分解,导致叶子颜色变化。
2. 利用图片或视频辅助讲解,让幼儿更直观地理解枫叶变红的过程。
活动三:实验模拟枫叶变红(30分钟)1. 教师向幼儿展示三个玻璃杯,分别装满红色、黄色和绿色的水。
2. 鼓励幼儿用吸管将三个颜色的水混合在一起,观察颜色变化。
3. 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变化?4. 引导幼儿理解枫叶变红的过程,即叶绿素逐渐分解,红色的花色素暴露出来。
活动四:绘制枫叶变红的图画(20分钟)1. 分发纸张和水彩笔给每位幼儿。
2. 鼓励幼儿用红色、黄色和绿色的水彩笔绘制枫叶变红的图画。
3. 提醒幼儿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不同的叶子状态。
教学延伸:1. 带幼儿到户外观察真实的枫叶变红过程。
2. 通过观察不同季节的树叶颜色变化,让幼儿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长特点。
评估方式:1. 教师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幼儿绘制的图画是否能够准确表达枫叶变红的过程。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幼儿可以了解枫叶变红的原理和过程,并通过实验和绘画的方式加深对这一现象的理解。
同时,这个教案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好奇心和科学思维能力。
利用光谱仪测定植物叶片色素含量的方法

利用光谱仪测定植物叶片色素含量的方法植物叶片色素含量是评估植物生长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光谱仪作为一种常用的仪器,可以通过测量植物叶片反射光谱来间接推断叶绿素和其他色素的含量。
本文将介绍利用光谱仪测定植物叶片色素含量的方法及其应用。
一、光谱仪的原理和工作方式光谱仪是一种用于测量物体反射、透射或发射光谱的仪器。
它利用光的波长和强度信息来分析物体的成分和性质。
光谱仪通常由光源、光栅或棱镜、光电二极管和计算机等组成。
光源发出的光经过光栅或棱镜的分光作用,被光电二极管接收并转化为电信号,最后由计算机进行处理和分析。
二、测定植物叶片色素含量的方法1. 准备样品:选择一片健康的植物叶片作为样品。
确保叶片表面干燥、无污染和损伤。
2. 测量光谱:将样品放置在光谱仪的采样台上,调整仪器参数并启动测量程序。
光谱仪会发出一束光线照射到叶片上,同时记录叶片反射的光谱。
3. 数据处理:将测得的光谱数据导入计算机,使用专业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常用的处理方法包括去除背景噪声、平滑光谱曲线、提取感兴趣波段等。
4. 色素含量推断:根据已知的光谱-色素关系模型,将处理后的光谱数据转化为色素含量。
常用的模型包括线性回归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等。
三、光谱测定法的优势和应用1. 非破坏性测量:光谱测定法无需破坏植物叶片,可以在不影响植物生长的情况下进行多次测量。
2. 高精度和高效性:光谱仪能够快速、准确地测量大量样品,提高测量效率。
同时,光谱测定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和重复性。
3. 应用广泛:光谱测定法在植物学、农业、生态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可以用于评估植物叶片光合作用效率、监测植物叶片营养状况、研究植物对环境胁迫的响应等。
4. 潜在的挑战:光谱测定法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挑战。
例如,不同植物物种和生长阶段的光谱特征可能存在差异,需要建立针对不同植物的模型。
此外,样品的准备和测量条件的控制也对测量结果有一定影响。
综上所述,利用光谱仪测定植物叶片色素含量是一种快速、准确的方法。
枫叶变红总结报告

枫叶变红总结报告枫叶变红总结报告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事:大家好!今天我将向大家汇报我们对枫叶变红现象的研究总结。
在过去的几个月中,我们团队对枫叶变红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调查和实验,我们成功揭示了枫叶变红的原理和过程,对于这一现象给出了科学而合理的解释。
首先,我们对枫叶的色彩变化进行了仔细观察。
我们发现,当秋季来临时,日照减少,气温下降,枫叶中的绿色素和叶绿素逐渐被植物体内的其他色素所覆盖,尤其是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
这些色素在秋季的阳光照射下,会呈现出红、橙、黄等暖色调,给人一种温暖而美丽的感觉。
其次,我们通过实验验证了气温对于枫叶变红的影响。
我们在温室中分别调节了不同的气温条件,观察了枫叶的变化。
实验结果表明,较低的气温有利于枫叶变红,而较高的气温则会抑制枫叶变红的过程。
这个发现进一步证明了气温对于枫叶变红的重要性。
此外,我们还研究了其他环境因素对枫叶变红的影响。
研究发现,干燥的环境会使得枫叶的变红速度加快,而湿润的环境则会减缓变红的速度。
此外,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和光照强度也会对枫叶变红产生一定的影响。
我们团队还对不同品种的枫树进行了研究比较,发现不同品种的枫叶变红的时间和颜色略有差异。
这一发现有助于深入研究枫叶变红的机制,并为构建多样化的景观提供了参考。
最后,我们还提出了关于枫叶变红的保护与利用的建议。
鉴于枫叶变红是一种自然现象,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减少对枫叶生长的干扰。
同时,枫叶变红也可作为旅游景点吸引游客,促进经济发展,我们可以通过景观设计和旅游营销的手段,充分利用这一独特的自然资源。
总之,通过对枫叶变红现象的系统研究,我们对枫叶变红的原理和过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景观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我们更好地利用枫叶资源提供了依据和方向。
谢谢大家!。
幼儿园秋季枫叶观察教案计划

幼儿园秋季枫叶观察教案计划幼儿园秋季枫叶观察教案计划一、引言1. 介绍秋季的特点和枫叶的背景。
2. 解释为什么观察枫叶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
二、观察枫叶的准备1. 准备枫叶观察装备,如放大镜、本子、颜色笔等。
2. 带幼儿一起学习枫叶的特征,并让他们了解如何辨别枫叶的种类。
三、戶外实地观察1. 带领幼儿到校园或公园,一起观察并搜索枫叶。
2. 辅导幼儿使用放大镜观察枫叶的细节。
3. 引导幼儿用本子和颜色笔记录所观察到的枫叶的形状、颜色和纹理。
四、枫叶图画创作1. 提供不同材料,如彩纸、颜料和画刷,鼓励幼儿使用自己观察到的枫叶来创作画作。
2. 引导幼儿用不同颜色和形状的纸张剪出枫叶,并组合成一个秋季的艺术品。
五、枫叶探索活动1. 制作一个枫叶探索工作坊,提供一些枫叶的样本和模型,并引导幼儿主动探索。
2. 与幼儿一起讨论枫叶的功能和作用,例如光合作用和调节气温。
六、课堂讨论1. 组织一次课堂讨论,要求幼儿分享他们在观察枫叶时收集到的信息和有趣的发现。
2. 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并与他们一起探索问题的答案,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提问技巧。
七、总结与评估1. 给幼儿展示他们在这次观察活动中的成果和进展。
2. 进行总结性讨论,回顾整个教案计划,帮助幼儿理解他们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3. 提供反馈和评估,鼓励幼儿继续进行观察和探索。
个人观点和理解:幼儿园秋季枫叶观察教案计划是一个很有趣和富有实践性的活动。
通过观察枫叶,幼儿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
幼儿还可以学习到关于植物、季节和自然界的知识。
这个教案计划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如户外观察、艺术创作和课堂讨论,为幼儿提供了全面的学习机会。
在观察枫叶的过程中,幼儿不仅仅是学习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他们可以用枫叶来创作画作,这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美术技能,还可以让他们对图像的表达和组合有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探索枫叶的不同特点和功能,幼儿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研究和探索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叶绿体色素含量的测定实验流程

叶绿体色素含量的测定实验流程
取新鲜的植物叶子(或其他绿色组织)或干燥的材料,擦去组织表面的污垢,去除中脉,切块。
称取2g新鲜切碎的样品,放入研钵中,加入少量石英砂、碳酸钙粉和3mL 95%乙醇,研磨成均质浆液,加入10mL乙醇,继续研磨至组织变白.静置 3 到 5 分钟。
取1张滤纸放入漏斗中,用乙醇润湿,沿玻璃棒倒出提取液。
倒入漏斗中,滤液流入100mL棕色容量瓶中;用少量乙醇冲洗研钵、杵和残渣数次,最后与残渣一起倒入漏斗中。
用滴管吸去乙醇,将滤纸上的叶绿体色素全部洗入容量瓶中。
直到滤纸和残渣没有绿色为止。
最后,用乙醇定容至 100 mL,摇匀。
取叶绿体色素提取物,在665nm、645nm和652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以95%乙醇作为空白对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枫叶色素含量的季节性变化测定实验方案
实验原理:
枫叶中的色素,当叶子中所含的叶绿素占主导地位时,绿色就
为主色调,抑制了其他色素展现本来面目。
入秋后,气温逐渐下降,叶绿素的合成速度受阻,破坏却与日俱增,到后来叶片中只剩下花
青素、类胡萝卜等色素,于是它们便有机会尽情展现自己的如花娇颜。
另外,随着秋季不断降温,尤其是霜降之后,为适应即将到来
的寒冷气候,叶肉内积累了较多的糖分,这些糖分经过复杂的反应,形成了花青素,也由此形成了秋叶变红的重要基础
花青素:花青素是具有2-苯基苯并吡喃阳离子结构的衍生物,
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水溶性天然色素。
花青素在自然状态下常与各
种单糖形成糖苷,称为花色苷。
溶液PH不同,花色苷的存在形式也
不同。
对于一个给定的PH值,在花色苷的4种结构之间存在着平衡:蓝色的醌式(脱水)碱,红色的花烊正离子,无色的甲醇假碱和查
尔酮。
花色苷在PH值很低时,其溶液呈现最强的红色。
随着PH值
的增大,花色苷的颜色将褪至无色,最后在高PH值时变成紫色或蓝色。
PH示差法测定花色苷含量的依据是花色苷发色团的结构转换是PH的函数,起干扰作用的褐色降解物的特性不随PH变化。
因此在
花青素最大吸收波长下确定两个对花青苷吸光度差别最大但是对花
色苷稳定的PH值。
根据Fuleki T经验公式
花青素含量(mg/100g)=△TO.D/(avE%1cm ×W ×10);
△TO.D=△A×DV×VF; △A=A(pH1.0)-A(pH4.5).
其中:DV-----稀释体积;VF-----稀释倍数;W------样品重量;A-
----总吸光值;avE%1cm------平均消光系数代入数值计算:
叶绿素 a.b:叶绿素是由叶绿酸、叶绿醉和甲醇组成的二醇酷,是四毗咯衍生物,
其中的叶琳环是处于二氢形式,中心的金属原子为镁。
蔬菜中的叶
绿素有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两类。
叶绿素在植物细胞中与蛋白质结
合成叶绿素蛋白
质,由多种叶绿素蛋白复合物构成叶绿体,当细胞死亡之后,叶绿
素就游离出来。
叶绿素是一种不稳定的物质.不耐光、热、酸、
不溶于水,易溶于碱、乙醉与乙醚,在碱性溶液中,皂化为叶绿素
碱盐。
叶绿素a、b在长波的最大吸收峰分别在663nm、645nm,据Lamber-Beer 定律,可得浓度C与光密度D间的关系式:
D663=82.04Ca +9.27Cb
D645=16.75Ca +45.6Cb (浓度单位:
g/mL)
叶绿素a的浓度:Ca= 12.72D663 – 2.59D645
叶绿素b的浓度:Cb= 22.88D645 – 4.68 D663
总叶绿素的浓度:Ct = 20.29D645 +8.02D663 (浓度单位:mg/L)
材料与用品:枫叶提取液,乙醇95%(AR),盐酸仪器:PHs-3B
型酸度计,紫外分光光度计丙酮、石英砂、碳酸钙分光光度计、天平、剪刀、研钵、移液管、漏斗、大试管
实验步骤:
1.花青素测定:
1,将花青素取液稀释至一定的体积,用稀氢氧化钠和稀盐酸调节PH,观察提取液在不同PH下的颜色变化。
对提取液进行200~800nm
全波长扫描,绘制光谱图
取枫叶花青素提取液用5%HCL-EtOH(15:85)溶液稀释至一定
体积,进行光谱扫描,确定最大吸收波长。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3.PH示差法中PH的选择
在选定PH时应考虑以下因素:在此两个PH处测定的花青素的
吸收值差异应是最显著的;单一PH的轻微变动,对花青素吸光值的
影响是极小的;花青素在所处的两个PH下,应是相当稳定的。
由于
花青素只有在酸性介质中是稳定的,因此只测定PH小于7条件下花
青素吸光值的变化。
PH为1.0时,花青素以红色的2-苯基苯并吡喃
的形式存在PH为4.5时,花青素以无色的甲醇假碱的形式存在。
因
此选择PH为1.0和4.5。
4.平衡时间的确定
因为花青素在溶液介质中存在4种结构形式,这4种结构形式在某一PH下处于动态平衡,当PH改变时,动态平衡发生转移,总的趋势是PH降低时,平衡向红色的2-苯基苯并吡喃阳离子移动;PH升高时平衡向蓝色醌式移动。
一定时间后达到一个新的平衡。
因此提取液用缓冲液稀释后,必须静置一段时间,等动态平衡处于稳定后,才能测定吸光值。
花青素在缓冲液中的吸光度值与时间的变化关系(λ= nm)
结果表明,花青素在缓冲液中的吸光度值随时间变化,在
PH1.0( )基本稳定,在PH4.5时( )基本稳定。
所以综合考虑,选择平衡时间为
5.火棘果花青素含量的测定移取浓缩液2ml,用5%HCL-EtOH稀释、定容至100ml,分别移取10ml,用PH1.0和PH4.5的缓冲液稀释至100ml,平衡()min,在波长处测定吸光值。
根据Fuleki T经验公式
花青素含量(mg/100g)=△TO.D/(avE%1cm ×W ×10);
△TO.D=△A×DV×VF; △A=A(pH1.0)-A(pH4.5).
2.叶绿素a.b测定:
称1.25g叶用丙酮研磨
↓
匀浆过滤(用80%丙酮洗研钵及残渣,合并滤液)
↓
滤液用80%丙酮定容至25mL
↓
适当稀释后测A645、A663
1 取样:称取1.25g剪碎的叶片(提供的样品即为剪碎后冻于-80℃的叶片)放入研钵中。
注意取样时要避开大的叶脉。
2 研磨提取:向研钵中加入80%丙酮2.5ml,以及少许(约0.002g)CaCO
3 (中和酸性,防止叶绿素酯酶分解叶绿素) 和石英砂,研磨成匀浆,再加入3ml 80%丙酮,继续研磨至组织变白,在暗处静止
3~5min后,用一层干滤纸过滤到25ml容量瓶中,用滴管吸取80%丙酮将研钵洗净,清洗液也要过滤到容量瓶中,并用80%丙酮沿滤纸的周围洗脱色素,待滤纸和残渣全部变白后,用80%丙酮定容至刻度。
3 读取吸光度:取厚度为lcm的洁净比色皿,注意不要用手接触比色皿的光面,先用少量色素提取液清洗2~3次,注意清洗时要使清洗液接触比色皿内壁的所有部分,然后将色素提取液倒入比色皿中,液面高度约为比色皿高度的4/5,将撒在比色皿外面的溶液用滤纸吸掉(注意不能擦),再用擦镜纸擦干擦净。
将比色皿放入仪器的比色皿架上,注意不要将溶液撒入仪器内。
第一个位置放盛有80%丙酮的比色皿,做为空白对照。
将仪器波长分别调至663、645nm处,以80%丙酮做为空白对照调透光率100%,分别测定溶液在上述2个波长下的吸光度。
每个样品重复测定3次。
注意,每次在转换波长时,都要用80%丙酮调透光率100%。
结果计算:
根据Fuleki T经验公式
(1)花青素含量(mg/100g)=△TO.D/(avE%1cm ×W ×10);
△TO.D=△A×DV×VF; △A=A(pH1.0)-A(pH4.5).
其中:DV-----稀释体积;VF-----稀释倍数;W------样品重量;A-----总吸光值;avE%1cm------平均消光系数代入数值计算:
(2)
D663=82.04Ca +9.27Cb
D645=16.75Ca +45.6Cb (浓度单位:g/mL)
叶绿素a的浓度:Ca= 12.72D663 – 2.59D645
叶绿素b的浓度:Cb= 22.88D645 – 4.68 D663
总叶绿素的浓度:Ct = 20.29D645 +8.02D663 (浓度单位:mg/L)
14级生物科学植物生理学研究性实验第二组()小组
组员:黄志高(20140704011044)陈星艳(20140704011044)
李浩民(20140704011044)母哲(20140704011044)
施俊雄(20140704011044)冯欢(2014070401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