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教案首页
《计算机网络》教案(第三章)

IPv 6
IPv6是下一代互联网协议,它的出现是为了解决IPv4地址空间不足的问题。 IPv6的背景、发展和特点使其成为未来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路由和转发
路由是指确定数据包从发送端到接收端的路径的过程。路由器是网络中的关键设备,负责根据路 由表进行转发决策并将数据包转发到下一个节点。
网络地址转换(NAT)
NAT是一种在计算机网络中广泛使用的技术,它用于将私有IP地址转换为公网 IP地址,以实现局域网与公网之间的通信。NAT具有很多优点和应用场景。
计算机网络教案(第三章)
这是一份关于计算机网络第三章的教案,我们将深入探讨网络层的概述、IP协 议、路由和转发、网络地址转换(NAT)以及IPv6等内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网络层概述
网络层位于计算机网络的中间层次,负责在网络中传输数据包,并提供一些 必要的服务和功能,如分组交换、路由和转发等。
IP协议
IP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的核心协议之一,它负责将数据分组打包并发送到目标 主机。IP数据报的格式和字段定义了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方式。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变;2.掌握常见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规律;3.建立对物质状态变化过程的概念和认识。
二、教学重点1.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变;2.常见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规律。
三、教学难点1.物质状态变化过程的概念和认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内容:“空气往往被看作是呈现温度的存在,但人们从来没有见过温度,那么温度是什么呢?”通过这个问题向学生引出本节课的内容,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基础。
2. 讲解知识点•物质的三态:以水为例,讲解固体、液体、气体的特点。
•物质态的转变:通过实验或者生活中的例子向学生展示固体-液体-气体的转变规律,让学生理解物态变化的本质。
•常见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规律:讲解实验或者生活中常见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规律。
3. 练习和讨论在理解了物质状态变化的基本规律后,以最为常见的水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各个温度下水的状态变化过程。
例如:当水温升高时,水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当水的温度降到何时,水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4. 拓展应用通过生活中实际案例对本章内容进行拓展。
例如,如何在不同温度下煮开一壶水?在夏季热天,如何利用温度跨度生产饮用水?在寒冷的冬天,为什么路面上的雪需要加盐?5. 总结回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确定学生是否理解了物质状态变化的基本规律,并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巩固和复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有趣的引入,让学生对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效地拉开了本节课的帷幕。
讲解知识点时,采用具体的实验或生活例子,让学生能够形象地理解物质状态变化的本质,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深刻思考和探究各个温度下水的状态变化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练习和讨论环节,让学生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巩固和加深对本章内容的理解。
在教学的最后进行总结回顾,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梳理,确保学生掌握了本章的关键思想和基本知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案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5)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6)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7)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授课学时:6学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
导课:【教师复习提问】:旧唯物主义的基本缺陷是什么?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同自然界的运动发展一样,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也有其自身的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深刻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等一系列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趋势,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原则。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1、唯心史观的基本缺陷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历史唯心主义(唯心史观)坚持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观点。
宿命论:认为神秘的客观精神、天命决定历史(客观唯心主义);唯意志论:认为少数英雄人物的意志决定历史(主观唯心主义)。
它们的主要缺陷是:其一,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其二,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初中化学第三章讲解教案

初中化学第三章讲解教案
主题:物质的化学组成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化学元素的概念和性质。
2.掌握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3.了解化合物的概念和结构。
4.能够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物的成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难点:掌握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1.引入
通过展示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组成及其特点。
2.讲解
(1)化学元素:介绍元素的概念和性质,以及元素符号的表示方法。
(2)元素周期表:简要介绍元素周期表的组织结构和分类原则。
(3)化合物:介绍化合物的概念和结构,以及化学式的表示方法。
3.实践
让学生完成一些化学式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拓展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
5.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实验,加深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四、作业
完成相关练习题,并思考一个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子。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物质的化学组成,通过讲解和实践引导学生掌握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第3章《代数式单元》教学设计-优质教案

(3)
n
m
d
1. 长、宽分别为acm 、b cm 的长方形,则周长为________cm ,面积为_______cm
2.
2. 小明在电脑上1min 录入汉字50个,小明的妈妈1min 录入汉字40个.如果各录入x 个汉字,那么小明比妈妈少用 min .
3. 用字母表示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
4.
有一列数1,2,3,4,5,6,…,按顺序从第2个数数到第6个,
共数了 个数;按顺序从第m 个数数到第n 个数(n ﹥m ), 共数了 个数.
5.已知n 是整数.则 ①2n+3与 ②4n-1中,能表示“任意奇数”的是( ) A .只有① B .只有② C .两个都是 D . 一个也没有 6.观察下列各式:9-1=8,16-4=12,25-9=16,36-16=20,…
这些等式反映自然数间的某种规律,设n (n ≥1)表示自然数,用关于n 的等式 表示这个规律为 .
9. 教学反思与改进
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好搭图形的材料,让学生根据已有的含有字母的式子搭相应的图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灵活的掌握本节内容。
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4 第3章 三角恒等变换 3.1.1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一、教学目标掌握用向量方法建立两角差的余弦公式.通过简单使用,使学生初步理解公式的结构及其功能,为建立其它和(差)公式打好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探索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2. 教学难点:探索过程的组织和适当引导,这里不但有学习积极性的问题,还有探索过程必用的基础知识是否已经具备的问题,使用已学知识和方法的水平问题,等等. 三、教学设想: (一)导入:问题1: 我们在初中时就知道 2cos 452=,3cos302=,由此我们能否得到()cos15cos 4530?=-=大家能够猜测,是不是等于cos 45cos30-呢?根据我们在第一章所学的知识可知我们的猜测是错误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探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cos ?αβ-= (二)探讨过程:在第一章三角函数的学习当中我们知道,在设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1P ,cos α等于角α与单位圆交点的横坐标,也能够用角α的余弦线来表示。
思考?.1角函数线来探求公式怎样联系单位圆上的三(1) 怎样构造角β和角αβ-?(注意:要与它们的正弦线、余弦线联系起来.)?)2(的余弦线和余弦线的正弦线怎样作出角βαβα-,、、思考2:怎样联系向量的数量积探求公式?(1)结合图形,明确应该选择哪几个向量,它们是怎样表示的?(2)怎样利用向量的数量积的概念的计算公式得到探索结果?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βαβαβαsin sin cos cos )cos(⋅+⋅=-(三)例题讲解例1、利用和、差角余弦公式求cos 75、cos15的值. 解:分析:把75、15构造成两个特殊角的和、差.()231cos75cos 4530cos 45cos30sin 45sin 30222=+=-=⨯=()231cos15cos 4530cos 45cos30sin 45sin 302222=-=+=⨯=点评:把一个具体角构造成两个角的和、差形式,有很多种构造方法,例如:()cos15cos 6045=-,要学会灵活使用.例2、已知4sin 5α=,5,,cos ,213παπββ⎛⎫∈=- ⎪⎝⎭是第三象限角,求()cos αβ-的值.解:因为,2παπ⎛⎫∈ ⎪⎝⎭,4sin 5α=由此得3cos 5α===-又因为5cos ,13ββ=-是第三象限角,所以12sin 13β===-所以3541233cos()cos cos sin sin 51351365αβαβαβ⎛⎫⎛⎫⎛⎫-=+=-⨯-+⨯-=- ⎪ ⎪ ⎪⎝⎭⎝⎭⎝⎭点评:注意角α、β的象限,也就是符号问题.思考:此题中没有),2ππα⎝⎛∈,呢? (四)练习:不查表计算以下各式的值:︒︒+︒︒20sin 80sin 20cos 80cos 1)(︒+︒15sin 2315cos 212)(解: ︒︒+︒︒20sin 80sin 20cos 80cos 1)( 2160cos )2080cos(=︒=︒-︒= (五)小结:两角差的余弦公式,首先要理解公式结构的特征,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熟知由此衍变的两角和的余弦公式.在解题过程中注意角α、β的象限,也就是符号问题,学会灵活使用.(1)牢记公式.S S C C C ⋅+⋅=-)(βα(2)在“给值求值”题型中灵活处理已、未知关系. (六)作业3.1.2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一、教材分析本节的主要内容是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为了引起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理解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为基础,推导两角和、差正弦和正切公式的方法,体会三角恒等变换特点的过程,理解推导过程,掌握其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对本章内容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第三章电容器教案

第三章电容器一、本章教学目的:1、理解电容器和电容的概念。
了解决定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因素,并掌握它的计算公式。
2、了解常用电容器的分类和额定值的意义。
3、掌握电容器串、并联的特点和使用条件,以及电路计算。
4、了解电容器充放电的过程。
掌握电场能的计算。
二、教学步骤:(共七课时)1、第一节电容器与电容一课时;2、第二节电容器的参数和种类一课时;3、第三节电容器的联接二课时+一课时练习课;4、第四节电容器中的电场能一课时;5、机动一课时。
三、基础知识:1、电荷电量的概念;2、电源的内部结构;3、回路电压定律:U=U1+U2+U3。
四、教学过程:1、第一课时:3 一、新课导入:1.莱顿瓶的故事:1745年荷兰莱顿大学的科学家马森布罗克发现,使电学史上第一个保存电荷的容器诞生了。
法国人诺莱特在巴黎一座大教堂前所作的表演,诺莱特邀请了路易十五的皇室成员临场观看莱顿瓶的表演,他让七百名修道士手拉手排成一行,队伍全长达900英尺(约275米)。
然后,诺莱特让排头的修道士用手握住莱顿瓶,让排尾的握瓶的引线,一瞬间,七百名修道士,因受电击几乎同时跳起来,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口瞪目呆,诺莱特以令人信服的证据向人们展示了电的巨大威力2.导语:莱顿瓶就是简单的电容器,是电路的基本元件之一,在各种电子产品和电力设备中,有着广泛的作用。
教师:叙述,导入学生:集中精力,聆听第三章电容器第一节电容器与电容一、电容器:1.特性:储存电荷。
2.定义:被绝缘介质隔开的两个导体的总体。
(极板,介质)3. 充电:使两个极板带上等量异种电荷的过程。
4.放电:两极板带的电荷互相中和,电容器不带电。
12五、课堂例题讲解:(多媒体投影) 1.书本例1。
2.书本例2。
3.平行板电容器充电后,保持电容器两极板与电池两极相连,电容器的C 、Q 、U 、将怎样改变?师生互动3六、小结,布置作业: 1.学生小结,老师指正。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你认为哪些重要?2.作业:p56练习,补充一(多媒体投影)指导学生整理思路2. 第二课时第三章 电容器 第一节 电容器与电容 一、 电容器: 1.特性:储存电荷。
第三章圆(教案)

在新课讲授中,我着重强调了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以及圆的方程。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公式的推导和应用掌握得还不够熟练,需要加强练习。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我将增加一些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们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圆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测量硬币的直径和周长,从而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圆》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圆形物体?”(例如:车轮、硬币、圆桌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圆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圆的基本概念:圆的定义、性质、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以及圆周率π的认识。
-重点举例: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圆是由所有与定点等距离的点构成的几何图形,强调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以及圆周率π在计算中的应用。
-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
-重点举例:详细讲解圆的周长C=2πr和面积S=πr²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深刻理解并掌握这两个核心公式。
《现代汉语》第三章 文字教案

第三章文字(8学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汉字的概貌,加深对现代汉字的认识,提高正确运用汉字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汉字的形体和结构;汉字的整理和标准化;汉字的规范化三、教学难点汉字的结构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读书指导法、讨论法、实践法五、教学过程第一节汉字概说一、文字概况(一)文字的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文字是辅助性的交际工具”。
它为什么是辅助性的呢?说它是辅助性的必然有一个最重要的。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人类自身在漫长的形成过程中,同时也逐渐形成了语言,语言的历史和人类的历史一样漫长、古老。
只有到了距离现在大约一万年左右,才开始出现原始文字。
文字的历史和语言的历史相比,要短得多。
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知道,先有语言,后有文字;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
语言是主要的交际工具,作为交际工具,语言有自身的局限性,它存在于口耳之间,稍纵即逝,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今天说的话,明天就听不见;在北京说的话,在长治也听不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社会交际范围逐渐扩大,人们不仅需要把自己的思想告诉给面前的人,而且需要告诉给远方的人和我们的后代。
显然,有声语言是满足不了这种需要的。
为了克服时空限制,使语言可以传到后世,传到远方,于是便用文字来记录语言。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二)文字的种类文字是记录语言的,那么文字的基本单位记录的是什么样的语言单位?文字的基本单位是指文字体系中能和语言成分相对应的最小的单位。
英文的基本单位是字母,日文的基本单位是假名,汉字的基本单位是单字。
语言从它的内部结构说是个层级体系,分为上下两层,下层是语音层,包括音位、音节两级。
语言的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这一层又分若干级。
第一级是语素(语言中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第二级是由语素构成的词,第三级是由词构成的句子。
毛概第三章 教案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通过介绍近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三大法宝等内容,以使学生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本内容及重大意义,领会到:作为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结晶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指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教学重点和难点:1、正确认识中国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特征。
2、正确认识中国革命“两步走”之间的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辨正统一关系。
3、正确认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4、正确认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在中国革命中的伟大作用和相互关系。
计划学时: 6学时.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谁领导革命?领导谁进行革命?怎样领导革命?进行什么样的革命?怎样进行革命??????所谓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就是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理论。
广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包括所有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中国近代的国情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前提: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本身的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性质和前途、对象和动力、纲领和路线、任务和目的等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形式和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农民问题,统一战线问题,武装斗争和农村包围城市的问题等等(第三章内容广义上内容)。
狭义——指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就是关于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领导、前途等根本问题的科学理论。
在近代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人民进行革命?中国革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胜利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艰苦努力,不懈探索,成功地解决了中国革命面临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创立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使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数学分析》第三章 函数极限教案

f (x) A (x x0 ) 。
下面我们举例说明如何应用 定义来验证这种类型的函数极限。请读者特
别注意以下各例中 的值是怎样确定的。
例 3 设 f (x) x 2 4 ,证明 lim f (x) 4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x2
x2
证 由于当
时, f (x) 4 x 2 4 4 x 2 4 x 2 , x2
证 任给 0 ,由于
arctan x ( ) 2
(2)
等价于 arctan x ,而此不等式的左半部分对任何 x 都成立,
2
2
所以只要考察其右半部分 x 的变化范围。为此,首先限制 ,则有 2
. 4.
x
tan(
)
tan(
)
2
2
故对任给的正数
,只须取 M
tan(
lim f (x) A lim f (x) A, lim f (x) A
x
x
x
例 1 证明 lim 1 0 。 x x
(1)
证
任给
0 ,取 M
1
,则当
x
M
时,有:
1 0 1 1
x
xM
所以 lim 1 0 。 x x
例 2 证明:1) lim arctan x ;
x
2
2) lim arctan x x
) ,则当 x
M
时,便有
2
2
(2)式成立。这就证明了 1)。类似地可证 2)。
注 由结论(1)可知,当 x 时 arctan x 不存在极限。(为什么?)
二. x 趋于 x0 时函数的极限
设 f (x) 为定义在 x0 某个空心邻域U 0 (x0 ) 内的函数。现在讨论当 x 趋于 x0 (x x0 ) 时,对应的函数值能否趋于某个定数 A 。
语文初中教材第三章教学方案

语文初中教材第三章教学方案第一节:课程背景介绍第三章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个重要章节,主要涵盖了写作技巧、修辞手法等内容。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并且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
第二节: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描写、叙述、议论等;2. 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3. 能够在文章中灵活运用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4. 能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深入理解其中的修辞手法,并从中获取灵感。
第三节:教学内容和方法3.1 写作技巧的讲解与实践在本节课中,我将重点讲解不同的写作技巧,并通过实例演示给学生。
在讲解过程中,我将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引导他们参与讨论,提升他们对写作技巧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我还将设计一些练习,让学生有机会实践并且互相评价。
3.2 修辞手法的学习与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互动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我会引导学生理解修辞手法在作品中的运用,并鼓励他们在写作中进行尝试。
我会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度,让他们发挥创造力,写出自己富有特色和魅力的文章。
3.3 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在本节课的最后,我将推荐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给学生,并指导他们如何进行深入的阅读和欣赏。
我将告诉他们如何发现文学作品中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并鼓励他们从中获取灵感,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第四节:教学评估针对本章的教学内容,我将采用多种评估手段,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
评估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观察学生是否理解了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2. 书面作业:设计一些书面作业,考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包括练习题、写作题等。
3.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积极参与讨论、思维活跃、作品展示等方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精彩教案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授课对象:一年级本科生教学时间:8学时教学目的:要求学生全面理解掌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把握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
要求学生了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弄清阶级斗争、革命和改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向学生讲清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而非少数“英雄人物”,让学生掌握历史人物的作用和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
重点难点:本章的教学重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难点在于讲课过程中贯彻唯物史观的整体性原则和历史与逻辑一致的原则以及分析说明历史和现实中的重大事件,史论结合,把基本原理讲活。
课外阅读文献:1.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课外讨论: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就“自私是不是人的本质?”进行讨论,并做好课堂交流的发言准备。
分课时教学安排:第1-2课时:讲解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第3-4课时:讲解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第5-6课时:讲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第7-8课时:课堂讨论交流教学内容设计(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实施方案):本章的教学内容可围绕以下三个核心问题展开: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有没有规律?其依据和特点是什么?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什么?最后课堂讨论交流“自私是不是人的本质?”将上述问题作一个理论上的整体总结。
在讲授“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有没有规律?其依据和特点是什么?”时,可以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引导性问题,师生之间围绕这些问题在课堂上相互问答,教师再根据学生在问答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讲授,通过这种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使学生主动人类历史的规律进行思考。
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三章教案

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三章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压力的概念,掌握压力的计算方法。
2.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计算方法。
3. 让学生能够区分压力和重力,并能够运用压力和重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压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重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3. 压力和重力的区分及应用。
教学难点:1. 压力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2. 重力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压力计。
3. 重力计。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压力和重力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压力和重力。
2. 提问:压力和重力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二、讲解(20分钟)1. 讲解压力的概念:压力是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其计算公式为P=F/A,其中P表示压力,F表示力,A表示面积。
2. 讲解重力的概念:重力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吸引力,其计算公式为G=mg,其中G表示重力,m表示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
3. 讲解压力和重力的区分:压力是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重力是作用在物体内部的力。
压力与物体接触面的形状和大小有关,重力与物体的质量和重力加速度有关。
三、实验(15分钟)1. 使用压力计测量不同压力下的数值,让学生亲自体验压力的作用。
2. 使用重力计测量不同重力下的数值,让学生亲自体验重力的作用。
四、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运用压力和重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一个物体在特定面积上的压力,计算一个物体的重力。
2.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五、总结(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压力和重力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区分。
2. 强调压力和重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醒学生关注身边的压力和重力现象。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和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压力和重力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区分。
在实验环节,学生亲自体验了压力和重力的作用,增强了直观感受。
在练习环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了所学内容。
高中生物--必修1--第三章教案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一、细胞膜(一)、细胞膜的成分:1、细胞膜成分:主要是脂质...,还有少量糖类..和.蛋白质①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②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③少量糖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外侧外侧,与细胞识别有关2、细胞膜的结构模型(流动镶嵌模型)①磷脂双分子层----基本骨架②蛋白质分子-------镶、嵌、贯穿③糖蛋白------------外侧外侧,与细胞识别有关3、细胞膜的特点(1)结构特点:一定的流动性...①原因:膜结构中的蛋白质分子和脂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②表现:变形虫的变形运动、细胞融合、胞吞、胞吐及载体对相应物质的转运等。
③影响因素:主要受温度影响,适当温度范围内,随外界温度升高,膜的流动性增强,但温度超过一定范围,则导致膜的破坏。
(2)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和数量....的种类.....(取决于载体蛋白①表现:植物根对矿质元素的选择性吸收,神经细胞对K+的吸收和对Na+的排出,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小肠的吸收等。
②原因:遗传性决定载体种类、数量决定选择性。
(3).二者的区别与联系①区别:流动性是细胞膜结构方面的特性,选择透过性体现了细胞功能方面的特性,主动运输能充分说明选择透过性。
②联系:细胞膜的流动性是表现其选择透过性的结构基础。
因为只有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细胞才能完成其各项生理功能,才能表现出选择透过性。
相反,如果细胞膜失去了选择透过性,细胞可能已经死亡了。
4、细胞膜制取:①用滴管吸取少量红细胞稀释液,滴一滴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②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待观察清楚时,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蒸馏水,同时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注意不要把细胞吸跑。
可看到浸水的部分红细胞发生变化:凹陷消失,细胞体积变大,很快细胞破裂,内容物流处。
注意:选用红细胞的原因是“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二)、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细胞间信息交流方式①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如激素),随血液到达全身,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将信息传给靶细胞。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第三章电能专题教案(1)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第三章电能专题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浙教版九年级科学第三章“电能”专题。
具体内容包括:第1节“电能的概念与单位”,第2节“电能的转化与守恒”,第3节“电能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能的概念,掌握电能的单位及其换算。
2. 使学生了解电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培养节能环保意识。
3. 让学生掌握电能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能的概念、单位、转化与守恒定律。
难点:电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能演示装置、多媒体设备。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电能应用实例,引发学生对电能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电能的概念、单位及其换算,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a. 电能的概念b. 电能的单位及换算3. 电能的转化与守恒:引导学生探究电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
a. 电能转化实例分析b. 电能守恒定律讲解4. 电能的应用:介绍电能的实际应用,让学生了解电能的重要性。
a. 电能在家用电器中的应用b. 电能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5. 随堂练习: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六、板书设计1. 电能的概念、单位、换算2. 电能的转化与守恒3. 电能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电能的单位换算b. 电能转化与守恒定律的应用c. 电能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分析2. 答案: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电能的更多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附录:作业答案1. a. 1千瓦时(kWh)= 3.6×10^6 焦耳(J)b. 电能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电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c. 例如:电灯、电视、洗衣机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电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应用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3. 板书设计的关键信息展示4.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难度和答案的详尽性详细补充和说明:一、电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1. 电能转化:电能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机械能、热能、光能等。
第三章 行列式(教案)

设给定了一个含有 n 个未知量 n 个方程的线性方程组 a 11 x 1 +a 12 x 2 +……+a 1 n x n =b 1 , a 21 x 1 +a 22 x 2 +……+a 2 n x n =b 2 , …………………… a n1 x 1 +a n 2 x 2 +……+a nn x n =b n . 利用方程组的系数可以构成一个 n 阶行列式 a11 a12 ... a 1n a a 22 ... a 2n 21 (1) D ... .... ... ... a n1 a n 2 ... a nn 这个行列式叫做方程组(1)系数的行列式. 定理 3.5.1 (克莱姆(Cramer)规则) 一个含有 n 个未知量 n 个方程的线性方程组 当它的行列式 D0 时,有且仅有一个解 D D D x1 1 , x 2 2 , , x n n (2) D D D 此处 Dj 是把行列式 D 的第 j 列的元素换以方程组的常数项 b1,b2,……bn.而得到的 n 阶行列式 例 解线性方程组 2 x1 + x 2 -5x3 +x4 =3, x 1 -3x 2 -6x 4 =9 2x 2 -x3 + 2x4 =-5 x1 +4x 2 -7x3 +6x4 =0
a11 D a i1 a n1
a11 a i1 D a j1 a n1
a12 ai 2 a j2 an 2
a1n ain a jn ann
的某一行(列)的元素与另外一行(列)的对应元素的代数余子式的乘积的和等于 零: a i1 A j1 a i2 A j2 a in A jn 0(i j), (5) a 1s A1t a 2s A 2t a ns A nt 0(s t) (6) 3、行列式的一般计算方法[Ⅱ]: 行列式计算既可通过运用性质化为三角形等特殊形式进行计算,也可结合依行依 列展开定理,将行列式降阶进行计算,或依此找出规律,用迭代或递推等方法求解。 例 4 计算四阶行列式 3 1 1 2 5 1 3 4 D 2 0 1 1 1 5 3 3 例 5 计算阶行列式 x 1 0 0 0 0 x 1 0 0 0 0 x 0 0 n 0 0 0 x 1 a n 1 a n 2 an 3 a 2 x a1 例6 计算行列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首页第三章医院急诊科管理第一节急诊科的任务与设置急诊科的任务急诊科的任务:急诊、急救、培训、科研(一)急诊:急诊科要求24小时随时应诊,急诊护士负责接收、预检分诊、参与诊治和护理就诊的病人,随时接收院外转来的伤病员,并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后续救治.(二)急救:急诊护士应与医师密切配合,对重病人或伤员,及时、有效的抢救,必要时在急诊科进行急诊手术抢救生命.(三)培训(四)科研二、急诊科的设置(一)基础设置急诊科的设置主要为预检分诊室、急诊诊断室、急诊抢救室、治疗室、清创缝合室、重症监护室、观察室、隔离室8个部门。
(二)辅助设置与布局辅助科室包括急诊挂号室、收费室、药房、化验室、放射科等.辅助科室也应在急诊区域内。
(三)急诊绿色通道:急诊绿色通道即急救生命绿色安全通道,是指对危重病人一律实行优先抢救、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的原则,医疗相关手续按情补办。
1.进入急救绿色通道的病人范围:原则上所有生命体征不稳定和预见可能危及生命的各类急、危、重病人均应纳入急救绿色通道。
2。
急救绿色通道的硬件要求(1)方便有效的通讯设备(2)急救绿色通道的就诊流程图(3)急救绿色通道的醒目标志(4)急救绿色通道的医疗设备:可移动推车和床、可充电或带电池的输液泵、心电图机、多功能(心电、血压、经皮血氧饱和度等)监护仪、吸引器、气管插管、除颤起搏设备、简易呼吸机等。
3.急救绿色通道的人员要求4。
急救绿色通道的相应制度(1)首诊负责制是急诊科的工作制度之一。
首诊医护人员根据病人的病情决定启动急救绿色通道,并及时报告科主任和护士长或相关院领导,科主任和护士长应随叫随到,组织抢救工作。
首诊科室:凡是第一个接待急诊患者的科室。
首诊医师:凡是第一个接待急诊患者的医师。
首诊医院:凡是第一个接待急诊患者的医院.首诊医师发现涉及他科或确系他科患者时,应在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写好病历并进行必要的紧急处置后,才能请有关科室会诊或转科.不得私自涂改科别,或让患者取预检分诊处改科别。
凡是遇到多发伤、跨科疾病或诊断未明的伤病员,首诊科室和首诊医师应首先承担主要诊治责任,并负责及时邀请有关科室会诊.在未明确收治科室前,首诊科室和首诊医师应负责到底.如需要转院,且病情允许搬动时,由首诊医师向医教科(医务处)汇报,落实好接受医院后方可转院。
(2)急救绿色通道的记录制度:纳入急救绿色通道的病人应有详细的登记,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址、就诊时间、陪护人员及联系电话、生命体征及初步诊断等。
病人的处方、辅助检查申请单、住院单等单据上须加盖“急救绿色通道”的标志,保证病人抢救运输的通畅。
(3)转移护送制度(4)备用药管理制度:常规抢救药品专人负责保管、清点以保证齐全可用。
抢救急救绿色通道病人时,可按急需先用药,后付款。
第二节急诊科护理的工作程序一、急诊科护理的工作特点1.急??病情紧急、心情急。
2.工作繁忙,责任重大.3.随机性大,可控性小.4.病谱广泛、专业性强。
5。
向心抢救,多方协作6。
连续工作,服务性强涉法及暴力事件多。
二、急诊科的工作流程(一)急诊接诊1、接诊方法护理体检注意“三清”。
ð听清??病人或陪伴者的主诉;ð问清??与发病或创伤有关的细节;ð看清??与主诉相符合的症状和体征及局部表现;(1)望:(2)闻:通过听觉和嗅觉(3)问:(4)触:2、急诊分诊概念:是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区分病情的轻、重、缓、急及隶属专科,进行初步诊断、安排救治的过程。
分诊重点:病情分诊和学科分诊。
(一)分诊目的1。
安排就诊顺序,优先处理危急症,提高抢救成功率。
2.提高急诊工作效率.3。
有效控制急诊室内就诊人数,维护急诊室内秩序并安排适当的诊治地点.4.增加病人对急诊工作满意度.分诊系统功能1.经初步评估,根据病情决定优先诊治顺序。
对需要抢救的危重患者开放绿色通道,并立即通知有关医师进行急救。
病情稳定后再挂号收费。
2。
给予病人初步的救护措施.如止血、吸氧等。
3。
根据病情,优先安排病人进行简单的化验检查,缩短病人就诊时间。
4..减轻病人和家属的焦虑心情.5.保证急诊通道通畅,减少病人等待就诊时间.6。
解答病人及家属的询问。
7.遇到暴力事件及时和保安部门联系。
(二)分诊技巧SOAP公式Subjective(主诉):收集病人或陪护人告诉的资料Objective(观察):运用观察手段对病人进行病情观察,获得初步印象。
Assess(估计):综合上述情况对病情进行分析。
Plan(计划):组织抢救程序,进行专科分诊。
(三)病例分析?1病例:病人驾驶摩托车,因避让行人,不慎从车上摔下,被交警送入医院。
目前病人神志不清,头上有一5cm左右的头皮裂伤,出血不止,无呼吸困难、无脑脊液漏。
S(主诉):病人驾驶摩托车,因避让行人,不慎从车上摔下,被交警送入医院。
O(观察):病人神志不清,头上有一5cm左右的头皮裂伤,出血不止,无呼吸困难、无脑脊液漏。
A(估计):病人有明确颅脑外伤,是否还有颅骨骨折、颅内损伤需要神经外科检查.P(计划):立即送入急诊手术室,止血。
呼叫神经外科医生进行处理。
(1级)病例分析?2患者,女,55岁.午饭后感到上腹部疼痛,胸闷,本人有恐慌感故前来就诊.病人心律快、脉律不整,口唇、甲床轻度发绀,呼吸浅速.S(主诉):午饭后感到上腹部疼痛,胸闷,本人有恐慌感故前来就诊。
O(观察):心律快、脉律不整,口唇、甲床轻度发绀,呼吸浅速。
A(估计):病人消化系统以外症状占主要地位,心脏病可能性最大。
P(计划):内科诊室,优先就诊.(2级)(四)PQRST公式?描述疼痛病人主诉Provokes(诱因):疼痛的诱因是什么?怎样可以缓解?怎样加重?Quality(性质):疼痛的性质?Radiates(放射):疼痛的位置?有无放射?Severity(程度):相当于1~10哪个数字?Time(时间):疼痛开始时间?持续时间?病例分析患者,男,34岁.饱餐后出现腹痛,伴恶心、呕吐,疼痛似刀绞一样,弯腰时疼痛加重。
疼痛位于右上腹,并向右肩部放射。
疼痛剧烈但勉强忍受,如果用数字1~10表示,病人说自己的疼痛“大约相当于8”。
以往曾有2次类似发作,每次均在饱餐后,持续时间不等.P(诱因):饱餐后出现腹痛,伴恶心、呕吐,弯腰时疼痛加重。
Q(性质):疼痛似刀绞一样R(放射):疼痛位于右上腹,向右肩部放射。
S (程度):疼痛剧烈但勉强忍受,病人说自己的疼痛“大约相当于8"。
T(时间):以往曾有2次类似发作,每次均在饱餐后,持续时间不等.A (估计):可能是急性胆囊炎。
P(计划):外科诊室,优先就诊。
多个病人同时来诊病人1:男性,60岁,建筑工人。
主诉急性后腰疼痛.病人弯腰捂背,直不起腰来。
病人2:16岁,男性。
主诉踝部疼痛,由朋友搀扶来急诊室。
一脚着地。
踝部红肿。
病人3:男性,27岁。
病人呼吸骤停,由救护车送至急诊室。
急救医师正在经气管插管给病人做辅助呼吸。
心电监测显示:窦性心动过速,144次/分.病人4:女性,76岁.主诉在家呕血并感到头晕.病人面色苍白,BP:80/50mmHg,P:130次/分。
A(估计)、P(计划)病人3:呼吸骤停。
立即送抢救室。
病人4:休克的可能。
立即送抢救室。
病人1:腰扭伤可能性最大.外科诊室,优先就诊。
病人2:踝关节扭伤可能性最大。
急诊骨科候诊。
(五)病情等级:一般分Ⅳ级。
一级:(急危症)1.病人情况:有生命危险。
生命体征不稳定需要立即急救。
如心搏呼吸骤停、剧烈胸痛、持续严重心律失常、严重呼吸困难、重度创伤大出血、急性中毒及老年复合伤。
2。
决定:进入绿色通道和复苏抢救室.3。
目标反应时间:即刻。
每个病人都应在目标反应时间内得到治疗。
2。
二级:(急重症)1.病人情况:有潜在的生命危险,病情有可能急剧变化。
如心、脑血管意外;严重骨折、突发剧烈头痛、腹痛持续36小时以上、开发性创伤、儿童高热等.2.各诊室优先就诊。
3.目标反应时间:<15分钟。
即在15分钟内给予处理,能在目标反应时间内处理95%的病人。
三级:(亚急症)1.病人情况:生命体征尚稳定,急性症状持续不能缓解的病人.如高热、寒战、呕吐、闭合性骨折、轻度腹痛等。
2。
决定:各诊室候诊。
3。
目标反应时间:〈30分钟。
能在目标反应时间内处理90%病人.四级:(非急诊)1.病人情况:可等候,病情不会转差的非急诊患者。
如轻、中度发热、皮疹等。
2。
决定:可在急诊候诊或去门诊候诊。
3。
目标反应时间:<180分钟。
能在目标反应时间内处理90%病人.(二)急诊处理1.一般急诊病人处理由分诊护士送到相关科室就诊,病情复杂难以确定科别的,按首诊负责制度处理。
2.危重病人处理在紧急情况下,在医生带来之前,抢救护士可酌情予以急救处理,如吸氧、建立静脉通道、心肺脑复苏、吸痰、止血等,凡抢救病人都应有详细的病例和抢救记录。
3.成批伤病员处理应通知上级部门,协助调配医护人员参加抢救,复合伤病人涉及两个专科以上的,应由病情严重的科室首先负责处理,其他科室密切配合4.病人转运处理途中均应有医护人员陪送监护,并做好交接记录。
5.病人的血、尿、粪、生化检查均由护工送检。
需做X线、B超等检查应有专人陪送。
6。
严格交接班制度、查对核对制度、口头医嘱复述制度、伤情疫情报告制度。
第三节急诊科的工作管理急诊科的人员管理二、急诊科的设备管理(一)贵重仪器及设备管理各室仪器、设备做到定位、定人、定时、定班负责日常清洁检测,有损坏立即报告,以便及时排除故障,使之保持随时备用状态。
保养要做到“五防一上”:防潮、防震、防热、防尘、防腐蚀,定期上油.(二)消耗品和固定设施的管理各单元的主班负责每天检查管道系统的正常与否,对中心氧气和负压吸引管道的检测尤为重要。
定期维修和更新。
课后作业:1、名词解释:“五防一上”2、简述急诊科护理工作的特点.B型题(3~6题共用备选答案)请选出下列病情相应等级AⅠ级BⅡ级CⅢ级DⅣ级EV级3、开放性骨折4、中度发热5、心脏呼吸骤停6、闭合性骨折选择题3B 4D5A6C问答题:7.何谓“首诊负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