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一览表

合集下载

魏晋南北朝的著名人物及其作品

魏晋南北朝的著名人物及其作品

魏晋南北朝的著名人物及其作品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和文化作品。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回顾一下这个时期的一些著名人物及其作品。

一、曹操曹操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开国皇帝,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在诗词歌赋和文学创作方面也非常有成就。

曹操的代表作包括《短歌行》、《观沧海》等,这些作品深受后人的喜爱。

二、诸葛亮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谋士之一。

他不仅有卓越的智慧和才干,还兼备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

诸葛亮的代表作包括《出师表》、《诫子书》等,这些作品不仅流传至今,而且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珍品和经典之作。

三、王羲之王羲之是晋朝时期著名的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他的书法风格沉雄大气,构思精严,笔力磅礴,流畅自然。

王羲之的代表作品包括《兰亭序》、《十七帖》等,这些作品不仅对后世书法家产生深远影响,也被视为中国书法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四、陶渊明陶渊明是晋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作品充满了浓郁的田园气息和朴实的人文精神。

陶渊明的代表作品包括《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这些作品深受后人的喜爱,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不可磨灭的一道风景线。

五、嵇康嵇康是晋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音乐家,他被誉为“世外高人”。

嵇康的文学作品以散文为主,具有丰富的人文情怀和艺术感染力。

嵇康的代表作品包括《琴赋》、《原道》等,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大瑰宝。

六、陆机陆机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被誉为“文学鬼才”。

陆机的文学作品以散文和诗歌为主,语言流畅、文字精炼,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人文情怀。

陆机的代表作品包括《文赋》、《吴歌》等,这些作品不仅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佳作,也被视为东方文学史上的一道奇观。

七、庾信庾信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兼备文学才华和政治头脑,以小说和诗歌为主,作品内容丰富,情感饱满。

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一览表

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一览表

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一览表《中国古代文学史概论作业》魏晋南北朝诗歌文学一览表文学时期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特点建安文学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桀、徐干、阮瑀、刘桢、应玚蔡琰诗歌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

五言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盛起来的新诗体,桓、灵之世"古诗"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初步成熟。

而"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扬,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

如徐干的《室思》就比同一题材的《青青河畔草》或《冉冉孤生竹》写得细腻深厚。

而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瑀《驾出北郭门行》等都作于汉末战乱发生之前,其写作时间不一定比"古诗"晚,它们在五言诗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就更加值得重视。

辞赋"七子"写了大量的小赋,他们在张衡、蔡邕等已经取得的成就基础上,为小赋的进一步繁荣作出了贡献。

"七子"的小赋有三点值得注意:①取材范围更加扩大,题材的普通化、日常化进一步冲淡了过去大赋的贵族性质;②反映社会现实的功能更趋加强,直接描写政治事件的作品有所增多;③抒情色彩愈益浓厚。

对于"七子"的赋,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曾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也表示了同样的意见,还特别认为王粲、徐干二人是曹魏一代的"赋首",说他们可与宋玉、司马相如、左思、潘岳等并列。

散文孔融的章表,陈琳、阮瑀的书记,徐干、王粲的论说文,在当时都能独树一帜。

它们的共同优点就是曹丕所说的"文以气为主"(《典论·论文》),贯注了作者独特的气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从黄巾起义到魏明帝景初末年,大约五十年时间。

在东汉末群雄并峙逐鹿中原的争夺兼并中,曹操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并吸引大批文士,形成了以曹氏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团。

建安诗歌便是社会由分裂动荡趋向统一这一历史时期的产物。

3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简述

3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简述

• 《文心雕龙》
• 《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文学创作和 文学批评的专著,作者是梁代的刘勰。强调文学 的社会功能,指出文学既应有充实的内容,也要 有华美的形式(《风骨》);批判了“贵古贱今”、 “各执一隅”的不良风尚,提出文学批评要“六 观”,实事求是,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对 我国古典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发展有巨大的奠 基意义。
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简述
汉魏六朝时期的文学,在诗歌、辞赋、 散文、小说、文学理论、文学批评
等方面都卓有成就
一、诗
• (一)乐府民歌 乐府民歌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民间 创作,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而且具有高 度的思想性。 代表作:《陌上桑》、《孔 雀东南飞》
(二)古诗十九首
(三)建人小说《世说新语》
•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魏晋志人小说的集大 成之作,主要记述汉末至东晋士族人物的玄虚清 谈。它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分成36门, 反映士族阶层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揭露魏晋 时期的黑暗社会、腐败政治以及统治集团的残暴 和荒淫。其内容体现了当时一些真实的社会史实 和文学思想,对后世笔记文学有很大的影响。
• 竹林七贤
• 蔡文姬《悲愤诗》
• 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 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山水诗标志着人与 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自 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其代表人 物是谢灵运、谢佻。
• 陶渊明
• 陶渊明的田园诗通过 对田园景物的恬美、 田园生活的简朴的描 写,表达自己悠然自 得的心境。
• 南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与《木兰诗》
• 南北朝民歌继承了乐府民歌的特点,反 映了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但由于南北朝 时代南北的长期对峙,北朝又受鲜卑贵族 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 自然环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朝民歌 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所谓“艳曲 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乐府诗 集》),正是这种特征的扼要说明。

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一览表

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一览表

《中国古代文学史概论作业》魏晋南北朝诗歌文学一览表文学时期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特点建安文学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桀、徐干、阮瑀、刘桢、应玚蔡琰诗歌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

五言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盛起来的新诗体,桓、灵之世"古诗"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初步成熟。

而"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扬,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

如徐干的《室思》就比同一题材的《青青河畔草》或《冉冉孤生竹》写得细腻深厚。

而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瑀《驾出北郭门行》等都作于汉末战乱发生之前,其写作时间不一定比"古诗"晚,它们在五言诗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就更加值得重视。

辞赋"七子"写了大量的小赋,他们在张衡、蔡邕等已经取得的成就基础上,为小赋的进一步繁荣作出了贡献。

"七子"的小赋有三点值得注意:①取材范围更加扩大,题材的普通化、日常化进一步冲淡了过去大赋的贵族性质;②反映社会现实的功能更趋加强,直接描写政治事件的作品有所增多;③抒情色彩愈益浓厚。

对于"七子"的赋,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曾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也表示了同样的意见,还特别认为王粲、徐干二人是曹魏一代的"赋首",说他们可与宋玉、司马相如、左思、潘岳等并列。

散文孔融的章表,陈琳、阮瑀的书记,徐干、王粲的论说文,在当时都能独树一帜。

它们的共同优点就是曹丕所说的"文以气为主"(《典论·论文》),贯注了作者独特的气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从黄巾起义到魏明帝景初末年,大约五十年时间。

在东汉末群雄并峙逐鹿中原的争夺兼并中,曹操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并吸引大批文士,形成了以曹氏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团。

建安诗歌便是社会由分裂动荡趋向统一这一历史时期的产物。

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学

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学

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学【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学】“文学的自觉”“骈文”1、三国两晋时期骈文(“四六文”)、骈赋、志人志怪小说三国:魏(220-265);蜀(221-263);吴(222-280)正始体、竹林七贤、建安七子、曹操《短歌行》『“古直悲凉、慷慨沉雄”』、曹丕《典论》、曹植(第一位大力创作五言诗的文人)『“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诗品》』《白马篇》、王粲、蔡琰、阮籍“咏怀诗”『“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诗品》』、稽康两晋:西晋(265-317);太康体(三张、二陆、两潘、一左)、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左思“咏史诗”(开拓了借咏史以抒怀的新路)《三都赋》(“洛阳为之纸贵”)、刘琨(闻鸡起舞)、郭璞“游仙诗”『文体相辉,彪炳可玩。

始变永嘉平淡之体,故称中兴第一。

《诗品》』东晋(317-420):玄言体、陶渊明“田园诗”『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轼)』、谢灵运“山水诗”『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文心雕龙》』小说:干宝《搜神记》(志怪小说)2、南北朝时期南北朝:南朝:宋(420-479)元嘉体、鲍照“乐府七言歌行”『雄健豪放』、小说:刘义庆《世说新语》(志人小说)齐(479-502谢脁“山水诗”、刘勰《文心雕龙》(文学理论专著)梁(502-557)宫体诗、箫统《文选》、钟嵘《诗品》(五言诗研究专著)徐陵编辑诗歌专集《玉台新咏》(《孔雀东南飞》)陈(557-589)南朝民歌《乐府诗集.清商曲辞》(《西洲曲》)北朝:北魏(386-534)东魏(534-550)北齐(550-577)西魏(535-556)庾信『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杜甫)』、沈约北周(557-581)北朝民歌《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敕勒歌》、《木兰诗》)骈文骈赋(04)魏晋南北朝时期,赋体受到诗歌讲究对偶,声律,辞藻风气的影响,趋向骈化,出现骈赋。

魏晋南北朝散文名篇

魏晋南北朝散文名篇

魏晋南北朝散文名篇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该时期的散文创作精彩纷呈,代表作品许多。

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散文名篇:《文心雕龙》:该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批评理论的代表著作,全书共分八十篇,通过对文学现象进行分析,提出了“文以载道”的文学观点。

《世说新语》:该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本语录书,记录了当时名士的言行,对古代文化和历史有着重要的价值和影响。

《文选》:该书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部文学选集,收录了当时众多文学家的作品,其中以《齐物论》、《论衡》等文章特别著名。

《庄子》:该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主张“道”是这个世界的本质,具有宽广的阐释和启示价值。

《山海经》:该书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集锦,收录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历史记载,以及丰富的地理知识和民俗文化。

以上这些散文名篇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及之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中国文学的传统。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代表作品与特点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代表作品与特点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代表作品与特点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代表作品1.建安七子:曹操《短歌行》、曹植《七步诗》、曹丕《典论·论文》、王粲《七哀诗》、徐干《中论》、阮璃《咏怀诗》、应玚《公宴诗》。

2.正始文学:何晏《景福殿赋》、夏侯玄《离合诗》、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向秀《思旧赋》。

3.两晋诗坛:陶渊明《归园田居》、谢灵运《山居赋》、鲍照《芜城赋》、庚信《哀江南赋》。

4.南北朝诗歌:北朝民歌《木兰辞》、庾信《哀江南赋》、南朝山水诗谢灵运、鲍照、谢朓、颜之推《颜氏家训》。

5.骈文:萧统《陶渊明集序》、萧纲《与朱异书》、江淹《恨赋》《别赋》、庾信《哀江南赋》。

6.小说:干宝《搜神记》、刘义庆《世说新语》、萧统《陶渊明集序》、萧纲《与朱异书》、江淹《恨赋》《别赋》、庾信《哀江南赋》。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特点1.文学创作风格的多样化:既有建安七子的豪放,又有正始文学的玄妙,还有两晋诗坛的婉约,以及南北朝诗歌的南北交融。

2.文学题材的广泛:涉及政治、历史、山水、田园、爱情、友情等多种题材。

3.文学形式的创新:骈文的兴起,标志着中国散文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4.文学理论的成熟:曹操的《典论·论文》、刘勰的《文心雕龙》等,对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5.文学教育的普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成为士人必备的素养,推动了文学创作的繁荣。

6.文学交流的促进: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交流,使南北文学相互借鉴,丰富了文学创作。

7.民间文学的兴起:北朝民歌《木兰辞》等,展现了民间文学的魅力。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具有丰富的代表作品和独特的特点,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为后世文学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习题及方法:1.习题:请问建安七子中,哪位作家的作品以豪放见长?解题方法:回顾建安七子的代表作品,分析作品风格,找出以豪放见长的作家。

答案:曹操。

2.习题:请问正始文学中,哪位作家的作品以玄妙见长?解题方法:回顾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品,分析作品风格,找出以玄妙见长的作家。

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哪些著名的文化和艺术成就

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哪些著名的文化和艺术成就

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哪些著名的文化和艺术成就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文化繁荣、艺术创新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文化和艺术成就,对于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就这些成就进行探讨。

一、文学成就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出现了众多文学家和文学作品,对后世的文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中最著名的文学成就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世说新语》《世说新语》由刘义庆撰写而成,是一部以散文形式记载有关魏晋时期人物言行的著作。

这本书以生动的语言、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成为了魏晋文化的重要见证。

1.2 玄学思潮玄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传播。

玄学家以王弼、郭象、王犁等为代表,在对儒释道经典的解读和研究中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3 乐府诗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乐府诗歌的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

乐府诗歌主要是指以民间民歌为基础,加以改编和创作的诗歌形式。

这些诗歌结构简洁、语言朴实,表达了人民的苦难和情感,深受各个阶层人民的喜爱。

二、艺术成就除了文学成就外,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艺术成就。

以下是其中几个著名的艺术成就:2.1 丹青绘画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和创新。

在这个时期,画家们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绘画题材,而是更加注重表现个人情感和审美感受。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家有顾恺之、阮籍等。

2.2 版画技艺南朝时期的版画技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石刻和木刻作品。

这些版画作品以栩栩如生的形象、丰富的细节和精确的构图,展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独特的艺术风格。

2.3 文玩制作在这个时期,文玩制作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以玉器制作为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玉器制作工艺精湛,作品风格多样,丰富了中国的艺术宝库。

以上只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和艺术成就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其他方面也有突出的表现。

这个时期的文化和艺术成就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一页。

古代文学作品选(魏晋南北朝)

古代文学作品选(魏晋南北朝)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 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 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 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 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 之进退,实为狼狈。
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孤魂翔故 域,灵柩寄京师。存者忽复过,亡殁身自衰。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 晞。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 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慇懃。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 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短歌行
朝代:魏晋
作者:曹操
原文: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谈讌 一作:谈宴)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海 一作:水)
咏史八首·其一
朝代:魏晋
作者:左思
原文: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 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 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 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 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 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画工弃市
作者:葛洪
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 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 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

魏晋南北朝文学书目

魏晋南北朝文学书目

《六朝美学》袁济喜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魏晋南北朝史》王仲荦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版《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门阀制度与永明文学》刘跃进著三联书店1996年3月版《六朝世族中的谢氏集团》丁福林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世族与六朝文学》程章灿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刘师培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版《中古文学史论集》王瑶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中古文学系年》陆侃如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6月版《中古文学史论文集》曹道衡著中华书局1986年版《中国中古诗歌史》王仲陵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5月版《中古文学论稿》陈庆元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2月版《中古文学理论范畴》詹福瑞著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版《中古文学文献学》刘跃进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版《中古文学与文化研究》刘文忠著学苑出版社2000年6月版《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林庚等编中华书局1962年8月版《三国两晋十六国诗文纪事》周建江辑校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版《南北朝隋诗文纪事》周建江辑校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版《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罗宗强著中华书局1996年10月版《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王运熙、杨明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6月版《魏晋南北朝文学史》胡国瑞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年5月版《八代诗史》葛晓音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2月版《魏晋诗歌艺术原论》钱志熙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1月版《魏晋南北朝诗学》陈顺智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版《汉魏六朝诗讲录》叶嘉莹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版《汉魏六朝文学论集》逯钦立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版《汉魏六朝文学论集》詹福瑞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乐府文学史》罗根泽著北平文化学社1931年1月版《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萧涤非著中国文化服务社1943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3月再版)《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黄节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罗宗强著中华书局1996年10月版《汉魏六朝小说史》侯忠义著春风文艺出版社1989年3月版《汉魏六朝小说史》王枝忠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版《魏晋南北朝赋史》程章灿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2月版《六朝文章新论》 谭家健著 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4月版《后汉书》 范晔撰 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三国志》 陈寿撰 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晋书》 房玄龄等撰 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建安文学概论》 沈达材著 北平朴社1932年1月版《三曹诗选》 余冠英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8月版《曹子建诗注》 黄节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6月版《魏武帝魏文帝诗注》 黄节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2月版《胡笳十八拍讨论集》 中华书局1959年11月版《曹氏父子与建安文学》 李宝均著中华书局1962年版(上海古籍出版 社1978年10月再版)《曹操集译注》 安徽亳县《曹操集》译注小组 中华书局1979年1月版 《王粲集》 俞绍初校点 中华书局1980年5月版《三曹资料汇编》 中华书局1980年9月版《曹丕》 章新建著 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版《三曹年谱》 张可礼著 齐鲁书社1983年5月版《王粲集注》 吴云、唐绍忠注 中州书画社1984年3月版《曹植集校注》 赵幼文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6月版《建安文学讨论集》 《艺谭》编辑部编 黄山书社1984年11月版 《曹植新探》 钟优民著 黄山书社1984年12月版《建安文学编年史》 刘知渐著 重庆出版社1985年3月版《建安文学论稿》 张可礼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9月版《建安七子集》 俞绍初校点 中华书局1989年7月版《建安七子集校注》 吴云主编 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11月版《曹丕集校注》 夏传才、唐绍忠校注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10月版 《建安文学新论一一全国第三届建安文学讨论会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建安文学述评》 李景华著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版《建安七子综论》 韩格平著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版《魏晋文学史》 徐公持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9月版《阮籍评传》 韩传达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版《嵇康集校注》 戴明扬校注 中华书局1962年7月版《嵇康集译注》 夏明钊译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1月版 《阮步兵咏怀诗注》 黄节注 《阮籍集校注》陈伯君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4月版中华书局1987年10月版《陆机集》 金涛声校点中华书局1982年1月版 黄葵点校 中华书局1988年8月版《潘岳集校注》 董志广校注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5月版《郭璞研究》 连镇标著 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7月版 《东晋文艺综合研究》 张可礼著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版《东晋诗歌论稿》 陈道贵著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版《志怪小说与人文宗教》 王连儒著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 《搜神记》 干宝撰 汪绍楹校注 中华书局1979年9月版《陶渊明》 梁启超著 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古直著中华书局1926年版 傅东华著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 萧卿望著 开明书店1947年7月版 李长之(张芝)著棠棣出版社1953年版 陶澍注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排印本 王瑶编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8月版《陶渊明讨论集》中华书局1961年5月版 《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中华书局 1962年1月版《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 陶渊明卷》 中华书局1962年11月版《陶渊明集》 逯钦立著 中华书局1979年5月版《陶渊明》 廖仲安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7月版《陶渊明论集》 钟优民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5月版《陶渊明论稿》 吴云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4月版《陶渊明诗文浅注》 唐满先著 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版《陶渊明论略》 李文初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2月版《陶渊明年谱》 许逸民著 中华书局1986年4月版《陶渊明诗文赏析集》 李华著 巴蜀书社1988年3月版《陶渊明诗文赏析》 陶文鹏、丘万紫著 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9月版 《陶渊明探稿》 魏正中著 文津出版社1990年12月版《陶渊明年谱》 邓安生著 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8月版《陶渊明新论》 李华著 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年11月版《山水田园诗派研究》 葛晓音著 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1月版《陶渊明集译注》 魏正中译注 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陶渊明新探》 邓安生著 台湾文津出版社1995年7月版《陶渊明评传》 魏正中 文津出版社1996年3月版《陶学史话》 钟优民著 台湾允晨文化实业有限公司1996年版《陶靖节年谱》《陶渊明年谱》《陶渊明批评》 《陶渊明传《陶渊明集校笺》龚斌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版《陶诗佛音辨》丁永忠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2月版《陶渊明研究》袁行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版《澄明之境一一陶渊明新论》戴建业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版《20世纪陶学论著》魏正中著花城出版社1999年8月版《陶渊明论丛》赵治中著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11月版《陶渊明及其研究论》魏正中著文津出版社1999年11月版《文心雕龙札记》黄侃著北平文化学社1927年版(中华书局1962年9 月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三)郭绍虞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魏晋六朝文学批评史》罗根泽著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朱东润著开明书店1944年版《谢宣城诗注》郝立权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谢灵运诗选》叶笑雪选注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谢康乐诗注》黄节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洛阳伽蓝记校注》范祥雍校注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2月版《庾信诗赋选》谭正璧、纪馥华选注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2月版《文心雕龙注》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月版《诗品注》陈延杰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洛阳伽蓝记校释》周祖谟校释中华书局1963年版(上海书店2000年4月版)《鲍参军集注》钱仲联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文心雕龙校证》王利器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颜氏家训集解》王利器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庾子山集注》(清)倪皤注许逸民校点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版《庾信选集》舒宝章选注中州书画社1983年5月版《世说新语笺疏》余嘉锡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世说新语校笺》(上下)徐震堮校笺中华书局1984年2月版《江文通集汇注》(明)胡之骥注中华书局1984年4月版《水经注校》王国维校袁英光、刘寅生整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5 月版《庾信生平及其赋之研究》许东海著台湾文史出版社1984年9月版《玉台新咏笺注》(清)吴兆宜注、程琰删补中华书局1985年版《水经注研究》陈桥驿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5年5月版《谢灵运论稿》 钟优民著 齐鲁书社1985年10月版《文选李注义疏》 高步瀛疏 中华书局1985年11月版《文选》(1 — 6)萧统编、李善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6月版《中国文学理论史》 蔡钟翔、黄保真、成复旺著 北京出版社1987年6 月版 《谢灵运集校注》顾绍柏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望乡诗人庾信》 钟优民著 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年3月版《水经注疏》 杨守敬、熊会贞疏 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6月版《文选学》 骆鸿凯著 中华书局1989年11月影印本《历史的庾信与庾信的文学》 张翥、杨萌著 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年12 月版 《中国志人小说史》 《谢宣城集校注》 《南北朝文学史》 《文心雕龙义证》 《文心雕龙今译》 《文心雕龙讲疏》 《世说新语笺疏》《诗品集注》 曹旭集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0月版《沈约集校笺》 陈庆元校笺 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月版《文心雕龙学综览》 文心雕龙览编委会 上海书店1995年6月版《谢朓与李白研究》 茆家培、李子龙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9月版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 罗宗强著 中华书局1996年10月版《北朝文学史》 周建江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7月版《庾信传论》 鲁同群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版《世说新语研究》 蒋凡著 学林出版社1998年4月版《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 曹道衡著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7月版 《世说新语译注》 张万起、刘尚慈译注 中华书局1998年8月版《中外学者文选学论集》 中华书局1998年8月版《昭明文选研究》 穆克宏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世说新语》(上下) 刘义庆撰 中华书局1999年2月版《鲁迅辑录古籍丛编》(1 — 4)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7月版《谢灵运集》 李运富编注 岳麓书社1999年8月版《论刘勰及其文心雕中国文心雕龙学会 学苑出版社2000年2月版《文心雕龙研究》(第四辑) 中国文心雕龙学会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宁稼雨著 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10月版 曹融南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1月版 曹道衡、沈玉成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12月版 詹锳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版 周振甫译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版 王元化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版 余嘉锡笺疏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庾信研究》 林怡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5月版《玉台新咏研究》 刘跃进著 中华书局2000年7月版《南北朝文学编年史》 曹道衡、刘跃进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11月 《文心雕龙校注拾遗补正》 杨明照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版 张文勋著 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版 俞绍初校注 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7月版 王守信、孔德志著 齐鲁书社2001年9月版 张少康等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版 石家宜著 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版 《文心雕龙研究》(第五辑) 中国文心雕龙学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年1月版《文心雕龙义疏》 杨明照、吴林伯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版 《南朝佛教与文学》 普慧著 中华书局2002年2月版《文心雕龙的传播与影响》 汪春泓著 学苑出版社2002年6月版 《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 王运熙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 《汉魏六朝诗选》 余冠英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6月版 《乐府诗述论》 王运熙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6月版 《文心雕龙研究史》 《昭明太子集校注》 《刘勰与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研究史》 《文心。

(完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一览表

(完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一览表

《中国古代文学史概论作业》魏晋南北朝诗歌文学一览表文学时期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特点建安文学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桀、徐干、阮瑀、刘桢、应玚蔡琰诗歌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

五言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盛起来的新诗体,桓、灵之世"古诗"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初步成熟。

而"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扬,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

如徐干的《室思》就比同一题材的《青青河畔草》或《冉冉孤生竹》写得细腻深厚。

而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瑀《驾出北郭门行》等都作于汉末战乱发生之前,其写作时间不一定比"古诗"晚,它们在五言诗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就更加值得重视。

辞赋"七子"写了大量的小赋,他们在张衡、蔡邕等已经取得的成就基础上,为小赋的进一步繁荣作出了贡献。

"七子"的小赋有三点值得注意:①取材范围更加扩大,题材的普通化、日常化进一步冲淡了过去大赋的贵族性质;②反映社会现实的功能更趋加强,直接描写政治事件的作品有所增多;③抒情色彩愈益浓厚。

对于"七子"的赋,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曾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也表示了同样的意见,还特别认为王粲、徐干二人是曹魏一代的"赋首",说他们可与宋玉、司马相如、左思、潘岳等并列。

散文孔融的章表,陈琳、阮瑀的书记,徐干、王粲的论说文,在当时都能独树一帜。

它们的共同优点就是曹丕所说的"文以气为主"(《典论·论文》),贯注了作者独特的气质。

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从黄巾起义到魏明帝景初末年,大约五十年时间。

在东汉末群雄并峙逐鹿中原的争夺兼并中,曹操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并吸引大批文士,形成了以曹氏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团。

建安诗歌便是社会由分裂动荡趋向统一这一历史时期的产物。

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一、建安、正始文学(一)建安文学:包括建安年间和魏朝前期的文学。

主要成就是诗歌。

以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曹操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一生戎马生活,对现实有较多的接触,他的作品如《蒿里行》、《苦寒行》等诗都能反映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流离失所的苦痛生活,在《短歌行》、《步出厦门行》等作品中则抒写了他要求建功立业的意志。

他的诗歌全部采用乐府旧题抒写实事,感情深沉,情调苍凉悲壮。

曹植是建安文学的主将。

年轻时显示出文学才华,他的一生以曹丕即位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受曹操宠爱,乐观自信,思想积极奋发,早期作品如《白马篇》、《杂诗》抒发了自己追求的理想和抱负;曹丕即位后,政治上受到了压抑《赠白马王彪》、《吁嗟篇》、《野田黄雀行》等作品就强烈地反映了这种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自己受压抑的不满情绪。

他的作品注意用词的形象生动和词采的华美,对后世文人五言诗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是建安时期成就最高的一位诗人。

七子中一些诗人亲身经历了社会动乱,王粲《七哀诗》、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瑀《驾出北部门行》反映社会现实。

七子中以王粲的成就最高。

曹氏父子及其周围的文人作品,一方面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一方面抒发建立功业的抱负,风格慷慨悲凉,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与“七子”相颉颃的女作家蔡琰。

代表作五言《悲愤诗》是一首长篇叙事诗。

写作者自己在汉末战乱中被虏入南匈奴的痛苦经历和晚年回乡时同儿子分别的悲痛心情。

通过自身不幸遭遇的叙述,控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

(二)正始文学正始是魏王曹芳的年号。

正始诗人有所谓“竹林七贤”,即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戌、刘伶。

而以阮籍、嵇康为代表。

阮籍,生活在魏晋政权变易的时代,对司马氏集团基本上采取了不合作的态度,他的诗表现了愤世嫉俗、反抗虚伪礼法的思想,也流露了虚无厌世、全身远祸的消极成分。

代表作82首《咏怀诗》,内容大都表达对当时政治的不满和自己无法解脱的苦闷心情,由于生活在尖锐复杂的魏晋易代之际,表达时采取了隐晦曲折的手法。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

• 名句积累 •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 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 月。 •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 柽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 多趣味。 •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Ps:经常会考默写
• 魏晋南北朝小说:志怪小说
至人小说
• 志怪小说:记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 异物、佛法灵异,以及一些民间故事和传说 • 至人小说:记述人物的逸闻轶事、言谈举止
• • • •
元嘉之雄 才华横溢 恃才傲物 不得志 游山玩水,常常把自己的差事放在一边 谢公屐
• 代表作:《登池上楼》
• 玄学:指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糅合 儒家经义以代替繁琐的两汉经学的一种哲学 思潮。 • 中心问题:宇宙最终存在的根据问题﹐亦即 本体论的问题 • 奉《老子》、《庄子》、《周易》为经典, 注重形而上的“有无之辨”
《七步诗》 诗的前四句描述了 燃萁煮豆这一日常 生活现象。曹植以 “豆”自喻,一个 “泣”字充分表达 了受害者的悲伤与 痛苦。诗的前四句 描述了燃萁煮豆这 一日常生活现象。
煮豆持作羹, 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 建安七子: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今邯郸 临漳)中,又号“邺中七子” “七子”的创作各有个性,各有独特的风貌。 孔融长于奏议散文,作品体气高妙。王粲诗、 赋、散文,号称"兼善",其作品抒情性强。刘 桢擅长诗歌,所作气势高峻,格调苍凉。陈琳 、阮瑀,以章表书记闻名当时,在诗歌方面也 都有一定成就,其风格的差异在于陈琳比较刚 劲有力,阮瑀比较自然畅达。徐干诗、赋皆能 ,文笔细腻、体气舒缓。应玚亦能诗、赋,其 作品和谐而多文采。
《木兰诗》:又称《木兰辞》,作者郭茂倩 诗歌内容:描写巾帼英雄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一览表)

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一览表)

魏晉南北朝文學建安文學三曹曹操《薤露行》(詩歌)《蒿裏行》(詩歌)《短歌行》(詩歌)《龜雖壽》(詩歌)《觀滄海》(詩歌,通過遼闊雄壯的滄海景色表現了詩人開闊的胸襟,是我國詩史上的一首比較完整的寫景詩)曹丕《燕歌行》(現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詩)《雜詩》(五言詩)《清河作》(五言詩)-《典論》(我國文學批評史較早的專門論文)-《與吳質書》,《又與吳質書》(散文)-《答繁欽書》(散文)曹植《白馬篇》(詩歌前期)- [充滿豪壯的樂觀的精神]《雜詩》(詩歌後期)-[表現了壯志不得施展的憤激不平之情]《贈白馬王彪》(詩歌後期)-[表現了豐富的複雜的感情,客觀上深刻地暴露了統治階級內部萁豆相煎的殘酷]《籲嗟篇》(詩歌後期)-[以轉蓬為喻形象地描寫了他“十一年中而三徙都”的生活處境和痛苦心情]《野田黃雀行》(詩歌後期)-[表現了他對迫害的憤怒和反抗] 反映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的疾苦 表现政治理想和宏大的 抱负 描写男女爱情和离愁别恨 写对深厚的爱情的向往 悼念亡友,凄楚感人 体现建安文学的时代精神七子孔融《論盛孝章書》(散文)《薦禰衡表》(散文)《汝潁優劣論》(散文)-[表現精神境界和性格情操]《六言詩》(最早的完整的六言體作品,詩歌)-[熱情讚揚曹操]《臨終詩》(詩歌)-[對自身最後遭遇做總結,有自省,更有責人 ]《雜詩》(詩歌)-[ 寫悼子之情,哀痛欲絕]陳琳《移豫州檄》(書檄)-[討曹操之文]《為曹洪與魏太子書》(章表書記)《飲馬長城窟行》(詩歌,樂府歌辭)- [揭露了當時繁重的徭役給人民帶來的痛苦與災難]《武軍賦》(賦)《神武賦》(賦)王粲《七哀詩》(詩)-[ 是漢末現實的真實寫照]《登樓賦》(賦,抒情小賦)-[ 寫思鄉懷土之情,表現了作者處於亂世壯志不得伸展的沉痛感情]《從軍詩》(詩)-[對曹操的讚頌和自身的功名欲望]《鶯賦》(賦)《出婦賦》(賦)《寡婦賦》(賦) 《七釋》(賦)《仿連珠》(賦)为推荐人物 而作叙征战徐幹《中論》(論文)- [抨擊儒者之弊]《室思》(情詩)《答劉楨詩》(詩)-[表現誠篤友情]《齊都賦》(賦)《七喻》(賦)阮瑀《文質論》(論文)-[主張文質兩通]《駕出北郭門行》(詩)-[家庭悲劇]應玚《文質論》(論文)-[強調文]《弈勢》(文)-[演弈棋陣勢及變化]劉楨《贈從弟詩》(詩)-[ 寫出有理想有抱負之士守志不阿的節操] 《魯都賦》(賦)《遂志賦》(賦)《諫曹植書》(箋記)《雜詩》(詩)-[說明產生厭煩情緒之原因]《處士國文甫碑》(篇帙)蔡琰《悲憤詩》(五言詩)《悲憤詩》(騷體詩)《胡笳十八拍》(騷體詩)正始文學嵇康《酒會詩》(詩)《答二郭》(詩)《幽憤詩》(四言詩)《贈秀才入軍》(四言詩)《秋胡行》(四言詩)《雜詩》(四言詩)《贈秀才詩》(五言詩)《述志詩》(五言詩)《思念詩》(六言詩)《與山巨源絕交書》(散文)《與呂長悌絕交書》(散文)《養生論》(論文)《答向子期難養生論》(論文)《聲無哀樂論》(論文)《蔔疑》(文章)《家誡》(文章)《太師箴》(文章)《聖賢高士傳》(傳)阮籍《詠懷詩》(詩)- [表現了詩人一生的複雜的思想感情] 《大人先生傳》(散文)《達莊論》(玄學論文)《通易論》(玄學論文)《通老論》(玄學論文)《樂論》(玄學論文) 《大人先生傳》(傳) 《元父賦》(賦)《首陽山賦》(賦) 《獼猴賦》(賦)《鳩賦》(賦)西晉文學傅玄《傅子》(書)《豫章行》(漢樂府) 《秋胡行》(漢樂府) 《秦女休行》(漢樂府) 《苦相篇》《昔思君》(詩)《正都賦》(大賦) 《七謨》(序文)《連珠》(序文)張華《鷦鷯賦》(賦)《壯士篇》《遊獵篇》《輕薄篇》《博陵王宮俠曲》(詩) 《情詩》《答何劭詩》《勵志詩》(四言詩) 《女史箴》《晉武帝哀策文》《甲乙問》(短小雜記) 《博物志》(小說)陸機《長歌行》(詩)《門有車馬客行》(詩) 《長安有狹斜行》(詩) 《悲哉行》(詩)《壯哉行》(詩)《擬古詩》(詩)《赴洛道中作詩》(詩) 《歎逝賦》(賦)《感時賦》(賦)《述思賦》(賦)《行思賦》(賦)《感丘賦》(賦)《懷土賦》(賦)《思歸賦》(賦)《吊魏武帝文》(文章) 敷词结句,藻采绮丽,寄托不深客居游宦情绪及故土之思《演連珠》(文章)《文賦》(論文)-[代表作]《辨亡論》(論文)《五等論》(論文)《吊魏武帝文》(哀吊)潘嶽《金穀集作詩》(貴遊之詩)《關中詩》(應詔詩)《於賈謐坐講漢書詩》(贈答酬唱詩) 《魯公詩》(贈答酬唱詩)《為賈謐作贈陸機詩》(贈答酬唱詩) 《北芒送別王世胄詩》(贈答酬唱詩) 《金穀會詩》(貴遊之詩)《河陽縣作詩》(述志詩)《懷縣作詩》(述志詩)《東郊詩》(述志詩)《悼亡詩》(親情之詩)《懷舊賦》(抒情小賦)《寡婦賦》(抒情小賦)《悼亡賦》(抒情小賦)《西征賦》(大賦)《秋興賦》(大賦)《籍田賦》(大賦)《閒居賦》(大賦)《笙賦》(大賦)《哀永逝文》(文章)《陽城劉氏妹哀辭》(誄文) 《馬汧督誄》(誄文)左思《三都賦》(賦)《齊都賦》(賦)《蜀都賦》(賦)《五都賦》(賦)《魏都賦》(賦)《白髮賦》(賦)《七諷》(賦)《詠史詩》(詩)《雜詩》(詩)《嬌女詩》(詩)張協《雜詩》(五言詩)《七命》《詠史詩》(詩)劉琨《扶風歌》(詩)《重贈盧諶》(詩)《答盧諶詩》(詩)《為並州刺史到壺關上表》《勸進表》《與石勒書》東晉文學郭璞《答賈九州愁詩》(詩) 《遊仙詩》(詩)《江賦》(大賦)《南郊賦》(賦)《流寓賦》(賦)《鹽池賦》(賦)《因天變上書》 (書) 《諫留任穀宮中疏》(疏) 《客傲》(文)葛洪《抱樸子。

魏晋南北朝文学大事年表

魏晋南北朝文学大事年表

魏晋南北朝文学大事年表公元 220年魏文帝黄初元年汉亡。

曹丕称帝,魏王朝建立。

三国时期开始。

公元 223年魏黄初四年曹植的《洛神赋》和五言诗《赠白马王彪》作于本年。

公元 227年蜀汉建兴五年诸葛亮于伐魏前作《出师表》,为三国时期散文代表作品之一。

公元 232年魏明帝太和六年曹植卒(生192年)。

曹植后期作品还有五言诗《野田黄雀行》等。

公元240年魏齐王正始元年正始时期,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号“竹林七贤”。

阮籍、嵇康齐名,并称“嵇阮”,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

正始时期与整个曹魏后期的文学风貌,后人称之为“正始体”。

正始时期,诗歌中开始出现玄理,为后来玄言诗之滥觞。

公元 263年魏元帝景元四年阮籍卒(生于210年)。

阮籍作有五言《咏怀》诗82首,为时代较早、规模较大的个人抒情组诗;又作有散文《大人先生传》等。

嵇康卒(生于 223年)。

嵇康作有散文《与山巨源绝交书》等。

公元 265年晋武帝泰始元年魏亡。

晋王朝建立。

公元280年晋武帝太康元年太康时期,代表作家有张载、张协、张亢、陆机、陆云、潘岳、潘尼、左思等,后人称之为“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三张”一作张华、张载、张协)。

太康年间及其前后一段时期的诗风,后人称之为“太康体”。

公元 285年晋太康六年陈寿的《三国志》成书。

为继《汉书》之后又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作。

公元303年晋惠帝太安二年陆机卒(生于261年)。

陆机作有《文赋》,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系统的创作论。

公元305年晋惠帝永兴二年左思卒〔?〕(生于250年?)。

左思作有《三都赋》,为继承汉赋传统的散体大赋代表作品;又作有《咏史》诗 8首等,为西晋时期五言诗代表作品。

公元311年晋怀帝永嘉五年挚虞卒(生年?)。

挚虞作有《文章流别论》(系后人集中其《流别集》中对各种文体的评论而成,今佚)。

西晋后期,士大夫间形成清谈风气,崇尚黄老玄学,其后至东晋时期玄言诗盛行,代表作家有孙绰、许询等。

(完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一览表

(完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一览表

(完整版)魏晋南北朝⽂学作品⼀览表《中国古代⽂学史概论作业》魏晋南北朝诗歌⽂学⼀览表⽂学时期代表⼈物代表作品特点建安⽂学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孔融、陈琳、王桀、徐⼲、阮瑀、刘桢、应玚蔡琰诗歌七⼦"以写五⾔诗为主。

五⾔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盛起来的新诗体,桓、灵之世"古诗"的出现,标志着五⾔诗已经初步成熟。

⽽"七⼦"的优秀五⾔之作,写得情采飞扬,变化多致,使五⾔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

如徐⼲的《室思》就⽐同⼀题材的《青青河畔草》或《冉冉孤⽣⽵》写得细腻深厚。

⽽陈琳《饮马长城窟⾏》、阮瑀《驾出北郭门⾏》等都作于汉末战乱发⽣之前,其写作时间不⼀定⽐"古诗"晚,它们在五⾔诗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就更加值得重视。

辞赋"七⼦"写了⼤量的⼩赋,他们在张衡、蔡邕等已经取得的成就基础上,为⼩赋的进⼀步繁荣作出了贡献。

"七⼦"的⼩赋有三点值得注意:①取材范围更加扩⼤,题材的普通化、⽇常化进⼀步冲淡了过去⼤赋的贵族性质;②反映社会现实的功能更趋加强,直接描写政治事件的作品有所增多;③抒情⾊彩愈益浓厚。

对于"七⼦"的赋,曹丕在《典论·论⽂》中曾给予了相当⾼的评价,刘勰在《⽂⼼雕龙·诠赋》中也表⽰了同样的意见,还特别认为王粲、徐⼲⼆⼈是曹魏⼀代的"赋⾸",说他们可与宋⽟、司马相如、左思、潘岳等并列。

散⽂孔融的章表,陈琳、阮瑀的书记,徐⼲、王粲的论说⽂,在当时都能独树⼀帜。

它们的共同优点就是曹丕所说的"⽂以⽓为主"(《典论·论⽂》),贯注了作者独特的⽓质。

⽂学史上的建安时期从黄⼱起义到魏明帝景初末年,⼤约五⼗年时间。

在东汉末群雄并峙逐⿅中原的争夺兼并中,曹操完成了统⼀北⽅的⼤业,并吸引⼤批⽂⼠,形成了以曹⽒⽗⼦为核⼼的邺下⽂⼈集团。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

3.魏晋南北朝文学(1)建安风骨①“三曹”(初中)“三曹”指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因他们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

“三曹”与也是父子兄弟以文学见称的宋代“三苏”(苏洵、苏轼、苏辙)齐名。

a.曹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人。

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代表诗作有《观沧海》(初中)《龟虽寿》(初中)《短歌行》(初中)等。

b.曹丕曹丕,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三国时代第一位杰出的伟大诗人。

其《燕歌行》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他的五言和乐府清绮动人;所著《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题论文,所论的“文”是广义上的文章,也包括文学作品在内,涉及了文学批评中几个很重要的问题,虽不免有些粗略,但在文学批评史上起了开风气的作用。

c.曹植曹植,字子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

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他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

他的诗歌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

南朝大诗人谢灵运更是赞许有佳:“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成语“才高八斗”便是由此得来。

曹植诗歌创作成就:(小学、高中)曹植的五言诗创作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和成就,是建安诗坛上最杰出的诗人。

诗歌内容丰富充实。

举凡军旅政事、宴游送别、咏史游仙、抒情抒志,无不发之于诗。

曹植用他的笔描绘了广阔的社会人生,表达了自己丰富的思想感情。

曹植的诗歌被誉为“骨气齐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就是说他的诗歌内容充实丰富,多慷慨悲愤之气,在艺术表现上又生动形象,注意辞藻华美、对仗工整和音韵流畅,达到了建安诗歌的最高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史概论作业》魏晋南北朝诗歌文学一览表
文学时期代表人

代表作品特点
建安文学三曹:
曹操、
曹丕、
曹植;
七子:
孔融、
陈琳、
王桀、
徐干、
阮瑀、
刘桢、
应玚
蔡琰
诗歌
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

五言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
盛起来的新诗体,桓、灵之世"古诗"的出现,标志着五言
诗已经初步成熟。

而"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
扬,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

如徐干的
《室思》就比同一题材的《青青河畔草》或《冉冉孤生竹》
写得细腻深厚。

而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瑀《驾出北
郭门行》等都作于汉末战乱发生之前,其写作时间不一定
比"古诗"晚,它们在五言诗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就更加值得
重视。

辞赋
"七子"写了大量的小赋,他们在张衡、蔡邕等已经取
得的成就基础上,为小赋的进一步繁荣作出了贡献。

"七
子"的小赋有三点值得注意:
①取材范围更加扩大,题材的普通化、日常化进一步
冲淡了过去大赋的贵族性质;
②反映社会现实的功能更趋加强,直接描写政治事件
的作品有所增多;
③抒情色彩愈益浓厚。

对于"七子"的赋,曹丕在《典
论·论文》中曾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刘勰在《文心雕
龙·诠赋》中也表示了同样的意见,还特别认为王粲、徐
干二人是曹魏一代的"赋首",说他们可与宋玉、司马相如、
左思、潘岳等并列。

散文孔融的章表,陈琳、阮瑀的书记,徐干、王粲的论说
文,在当时都能独树一帜。

它们的共同优点就是曹丕所说
的"文以气为主"(《典论·论文》),贯注了作者独特的气
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从黄
巾起义到魏明帝景初末年,大
约五十年时间。

在东汉末群雄
并峙逐鹿中原的争夺兼并中,
曹操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
并吸引大批文士,形成了以曹
氏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
团。

建安诗歌便是社会由分裂
动荡趋向统一这一历史时期
的产物。

“世积乱离,风衰俗
怨”的时代特征,建安文人开
阔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远
大抱负、积极通脱的人生态
度,直抒胸臆、质朴刚健的抒
情风格,形成了建安诗歌所特
有的梗概多气、慷慨悲凉的风
貌。

为中国诗歌开创了一个新
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
骨”这一诗歌美学风范。

建安时期是文学的自觉
时期,建安文学中所反映的人
在社会角色义务之外,还有个
人的情趣,爱好,公共的社会
生活之外还有私人的日常生
活。

建安文学是充分展示个体
生命的文学,它充分展示着伟
大的生命精神,具有恒久的魅
力和价值.。

东汉王朝恢复,曹操便制
订了“外定武功,内兴文学”
质。

"七子"散文名篇有孔融《荐祢衡疏》、《与曹公论盛孝章书》,陈琳《移豫州檄》、《为曹洪与魏太子书》,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王粲《务本论》、《荆州文学记官志》等。

"七子"散文在形式上有逐步骈化的趋向,尤以孔融、陈琳比较显著。

他们的一些作品对偶整饬,又多用典故,成为从汉末到西晋散文骈化过程中的一个不能忽略的环节。

作品集
"七子"著作,原集皆已佚,今独存徐干的政治伦理专论《中论》。

明代张溥辑有《孔少府集》、《王侍中集》、《陈记室集》、《阮元瑜集》、《刘公干集》、《应德琏休琏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清代杨逢辰辑有《建安七子集》。

的治国方针。

曹操在逐个消灭各个割据势力,消除战乱,实施一系列富国强兵措施的同时,身体力行,积极领导发展文学事业,“御军三十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他的儿子曹丕、曹植以及追随他们的建安七子:孔融(唯其与曹操政见不一)、王灿、陈琳、徐干、阮瑀、应瑒,刘桢及一、二十位文人学士亦仿照曹操
积极努力创作。

建安时期,无论是诗歌、辞赋,文章等都获得了极大的进步,尤其是诗歌,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的创作高潮,使汉乐府诗完全成熟,五言诗体得以发展,七言诗体从此开创。

曹操又率先冲破儒学的禁锢,打破当时盛行的骈体文格式,采用通脱的文体作文章,追随他的文人学士亦积极响应。

在北方,不仅出现了一个文学繁荣的局面,而且使一代文风得以转变。

这一时期的文学被称之为“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为推动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尤其是对后来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始文
阮籍著有《大人先生传》、《达庄论》、《通易论》、
五言咏怀八十二首,嵇康作品有《赠兄喜秀才入军诗》十
九首、《幽愤诗》一首、《叙志诗》二首、《游仙诗》一
首、《六言诗》十首、《重作四言诗》七首、《思亲诗》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
发生了重大变化。

建安文学的
昂扬的基调是对於建立不朽
功业的渴望和自信。

但是,也

嵇康、
阮籍、一首、《答二郭诗》三首、《与阮德如诗》一首、《酒会
诗》七首、《杂诗》一首
书《与山巨源绝交书》、《与吕长悌绝交书》赋《琴
赋》、《酒赋》、《蚕赋》、《怀香赋》

《声无哀乐论》、《养生论》及《答难养生论》、《释
私论》、《管蔡论》、《明胆论》《难宅无吉凶摄生论》
及《答解宅无吉凶摄生论》、《难自然好学论》
其他
《琴赞》、《灯铭》、《卜疑》、《太师箴》、《家
诫》、《圣贤高士传赞》、《春秋左氏传音》
存在另外一方面,就是对于个
体生命能否实现其应有的价
值的怀疑。

阮瑀的诗已有这样
的内容,曹植后期的某些作品
更为突出。

正始文人面对远为
严酷的现实,很自然的发展了
建安文学中表现“忧生之
嗟”的一面,集中抒发了个人
在外部力量强大压迫下的悲
哀。

换言之,建安文学中占主
导地位的、高扬奋发、积极进
取的精神,在正始文学中已经
基本消失了。

由于周围环境危机
四伏,动辄得咎,也由于哲学
思考的盛行,正始文人很少直
接针对政治现状发表意见,而
是避开现实,以哲学的眼光,
从广延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来
观察事物,讨论问题。

也可以
说,他们把从现实生活中所得
到的感受,推广为对整个人类
社会生活和历史的思考。

这就
是正始文学呈现出浓厚的哲
理色彩。

深刻的理性思考和
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
文学最基本的特点。

正始时期著名的文
人,有所谓“正始名士”和
“竹林名士”。

前者代表人物
、王弼、夏侯玄。

他们主要成
就在哲学方面。

后者又称“竹
林七贤”,指阮籍、稽康、阮
咸、山涛、向秀、王戎、刘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