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圣才出品】
刘守华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神 话)【圣才】
第3章神话3.1 复习笔记一、神话的界定与分类(一)含义神话是人类各共同体(氏族、部落、民族或国家)集体创造、代代相承的一种以超自然形象为主人公、以特定宗教信仰为内核并为其服务的神圣叙事。
它既是一种经典性的文学体裁,也是远古人类的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
(二)神话在历史上的存在方式1.作为综合文化现象的神话神话作为各民族早期历史上的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在创作和讲述过程中往往结合着宗教祭祀、巫术操作、文学叙事、音乐和舞蹈表演等多种活动,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现象。
2.作为单纯文学体裁的神话(1)“活态神话”:学术界把现代依然在口头流传的神话称为“活态神话”。
(2)神话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凝聚着他们的基本世界观与价值观。
(3)神话和原始宗教关系密切。
(4)从思维机制上看,神话具有艺术创作的不自觉性。
(三)神话的分类1.神话内容庞杂,如果将世界各民族神话资料汇集起来,数量十分巨大。
2.目前,国内外研究者主要从民族、题材、母题三个角度来考察神话的基本形态进而作出科学分类。
3.三种分类方式各有长短:(1)按民族划分神话的方式简便但笼统,不能深入内容;(2)按题材划分神话可以归纳各族神话的共同主题,但不能进入细节;(3)按母题划分能深入神话内容的细节,但比较繁琐。
二、中国神话的基本内容中国神话按照其表现的内容,可以分为宇宙起源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洪水再生神话和其他灾难神话、族群起源神话、文化发明神话、战争神话六大类。
(一)宇宙起源神话宇宙起源神话是原始人解释宇宙来源和宇宙基本面貌的神话,一般包括天地的形成,日月星辰的出现和运行,以及其他自然现象起源的神话。
(二)人类起源神话1.所有民族的神话都会讲述人类如何起源及其最初发展的过程,这就是人类起源神话。
2.关于人类如何起源大体分为三类:(1)自然变化;(2)神灵生育;(3)神灵创造。
(三)洪水再生神话和其他灾难神话1.这类神话讲述的是人类在遭遇洪水几乎灭绝之后重新繁衍的故事。
刘守华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民间传说)【圣才】
第4章民间传说4.1 复习笔记一、民间传说的界定与分类(一)民间传说的界定1.德国民俗学家格林兄弟于1816年出版了《德国传说》。
1835年,他们将民间叙事划分为民间故事、传说和神话,并进行了初步的区分。
2.1971年,美国学者乔治斯认为,民俗学家尽管对于民间传说的界定有不同看法,但有三点是共同的:(1)传说是故事或叙事;(2)传说的故事或叙事被置于发生过的历史中;(3)传说的故事或叙事被它的讲述者和听众相信是真实的。
3.在20世纪的中国,出现了几种民间传说的定义,这些定义的表述方式大同小异,即认为民间传说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传播,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相关的故事。
4.日本著名民俗学家柳田国男在《传说论》中提出:“传说这个词,既有人用于广义,也有人用于狭义。
”(1)广义,是指把所有古来的传承,自然包括人们记忆流传在口上的说谈,以及较为奇特的信仰或习俗,只要问起就能得到某种说明的,都看着是传说。
(2)狭义,只认为其中的一部分,即仅限于我国发展起来的,分布各地,广泛流传的有情节的故事才称作传说。
民间传说定义:民间传说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
5.根据我国传说理论研究进展,将民间传说定义加以充实,表述为:民间传说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
(二)民间传说的分类1.以民间传说的情节为核心编制的分类系统(1)以情节为核心编制的民间传说分类系统明显受到芬兰学者阿尔奈和美国学者汤普森编制的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的影响,并且这个索引本身也包含了大量的民间传说。
(2)以情节为中心的民间传说分类并不强调民间传说的思想内容的表达和人物形象的描述,而是聚焦于叙事情节的展演,这种分类方法本身就是一种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学术性。
2.以民间传说的内容为核心编制的分类系统(1)以内容为核心的民间传说分类系统受到很多学者的青睐,奥尔里克曾将民间传说分为两种,即起源传说和轶闻趣事。
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12年民间文学概论(代码803)真题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金枝》2.顾颉刚3.《民俗》周刊4.历史地理学派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民间故事在内容上有哪些特征?2.民间叙事长诗的艺术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3.民间谚语有哪些特色?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试举例论述神话的文化史价值。
2.试举例论述民间歌谣的艺术特色。
四、阅读分析题(共50分)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答题:1.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
(10分)2.你是如何理解“神于天,圣于地”这句话的?(10分)3.对这篇神话作一分析。
(30分)盘古开天辟地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
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
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
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后乃有三皇。
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12年民间文学概论(代码803)真题及详解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金枝》答:《金枝》是弗雷泽创作的一部研究原始信仰和巫术活动的人类学著作。
弗雷泽在书中运用历史比较法,对涉及世界各民族的原始信仰(如灵魂观念、自然崇拜、神的死而复生、巫术、禁忌等)的丰富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提出交感巫术说和人类社会巫术——宗教——科学发展三阶段说。
该书搜集了丰富的人类学资料,被称为人类学的百科全书。
2.顾颉刚答:顾颉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
他是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史学大师。
他将史学上的创见运用到民间文学、民俗学领域来,为之贯注新血液,探讨新方法。
他在孟姜女故事和歌谣学、民俗学诸方面的研究,赢得了很高的荣誉。
其主要论著有《古史辨》《崔东壁遗书》《当代中国史学》《汉代学术史略》等。
刘守华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民间文学的审美价值)【圣才】
第15章民间文学的审美价值15.1 复习笔记一、民间文艺的美学蕴涵(一)民间文艺美学的悠久历史积淀中国各民族民间文学负载着民间审美文化的历史积淀。
各民族自成一体的远古文化根脉,历经沧桑,经久不变,生生不息,流注于各民族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之中。
(二)民间文艺美学的广阔衍生空间中国的民间文艺美学是由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审美文化构成的统一体,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要是有族群聚居的地方,就有民间文艺的流传。
(三)审美范畴与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体现1.民间文艺具有悠久历史积淀和全民参与传承的特点,意味着形形色色的审美范畴都广泛存在于民间文艺作品中,其间既有震撼人心的雄奇壮丽的崇高之美,也有到处充溢着的秀丽温婉的阴柔之美。
2.民间文艺是各民族人民对人生、社会、宇宙的一种感知,一种体认,一种审美创造外化的产物,其中蕴涵着千姿百态的审美思维模式、审美意识和审美特征,也包含着各民族广大民众的美学观念以及潜在的美学思想。
3.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繁复,奠定了美学风格多样化的坚实基础。
二、民间文艺的审美特征(一)缘事而发的原生性民间文艺美学的原生性主要是指民间文学和艺术作品的孕育、萌芽、诞生和流传,始终缘于特定的生活情境,具有自我发源和不自觉的艺术加工的特点。
(二)天籁之音的率真性民间文艺美学的精髓,在于率性而作,人的感情真实流露,不假掩饰,艺术风格淳厚朴实,真切清新,有如“天籁之音”,洋溢着朴拙而动人的艺术魅力。
民间文艺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有一种天然的联系。
(三)多元交融的复合性1.民间文艺美学具有多样性的存在载体民间文艺美学具有多样性的存在载体,或与本民族的宗教信仰水乳交融,是宗教人士念唱的文本;或与人生礼仪习俗相互依存,或由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创作主体共同介入审美创造的过程,在现代传媒多样化的时代,民间文艺审美形态多元交融的复合性特征更加突出了。
2.民间文艺审美特征的多元复合性的表现(1)创作主体的多元性;(2)审美载体的多元性;(3)文本形态的多元性;(4)还有表演场域和审美效应的多元性。
刘守华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中国民间文学史略)【圣才】
第17章中国民间文学史略17.1 复习笔记一、中国古代民间文学(一)先秦古籍对民间文学资料的记录与保存先秦时期,古籍杂陈,很多民间文学资料从这时起就有了零散的记载。
1.在先秦古籍的《尚书》《禹贡》《国语》《左传》《庄子》《韩非子》《穆天子传》《楚辞》《逸周书》《山海经》《吕氏春秋》等书中,都记载有古代神话资料。
其中最主要的是《山海经》《穆天子传》和《楚辞》。
2.我国民间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还口头流传着许多古神话故事和表现创世内容的神话史诗。
3.与神话相比,先秦古籍中保存的歌谣更为丰富。
4.除古神话、民歌外,先秦古籍中还记载有大量的寓言。
战国时代是寓言产生和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寓言创作的黄金时代。
(二)两汉时期的民间文学两汉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向上的时代,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经济也较发达。
这时期记载民间文学资料的书籍很多,民间文学本身也比较繁荣。
1.对于神话的记载虽说历史化倾向渐浓,但却比较丰富完整,以《淮南子》和《史记》记述最多。
2.至于两汉时的寓言,其题材和手法大多因袭先秦,且主旨是为空前统一的汉王朝寻求长治久安之道,所以这时的寓言便成为在政治上、生活上给人们以劝戒的“劝戒寓言”。
3.汉代文学的精华是汉代民歌。
乐府是一个专门掌管音乐的机构,当时配合俗乐在普通场合演唱的歌辞,主要是从各地搜集来的民歌,其采录范围实际上并不限于赵、代、秦、楚。
4.现存汉乐府民歌虽不过40首左右,但内容广泛,农民、城市贫民、游民、士兵、病妇、孤儿的生活以及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反映。
5.两汉民谣和其他时期的民谣一样,也是最敏感的社会晴雨表。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间文学1.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文言小说粗具规模,分为志怪小说和轶事小说,合称为笔记小说。
2.南朝宋范晔所撰的《后汉书》中,记述了不少民族族源传说和英雄传说,为我国民族民间文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材料。
3.这个时期,还出现了被称为“天下之笑林,调谑之巨观”的中国第一部笑话专集,三国时魏邯郸淳所撰的《笑林》。
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 章节题库 (民间文学的鉴赏与研究)【圣才出品】
第16章民间文学的鉴赏与研究一、填空题1.《保护民间创作建议草案》是在芬兰学者________的主持下起草的。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劳里·航柯【解析】1989年联合国第二十五届大会向委员国提交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草案》是由芬兰学者劳里·航柯主持下起草的。
2.日本学者柳田国男提出“________”,用以研究民间故事中反复出现的那些情节;“________”,认为距离文化发达的城市越远,方言和民俗也就保存得越多。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重出立证法;文化周圈论【解析】“重出立证法”即比较研究法,又称“蒙太奇式照相法”。
这种方法是从多次重复出现的民族现象中去分析哪些是基本部分,哪些是有所变异的派生部分。
通过比较研究,找出其先后关系,根据现实生活中的横断面来书写历史。
柳田国男认为“方言的地方差异大体标明古语退化的过程”,这就是说,语言的变化一般从文化中心开始,发生于文化中心的新词语像圆形波纹一样不断向四周传播,其影响力越来越小,因此边远地区保存着较多的古语。
这个研究方法应用到一般民俗事象上,用以研究文化传播的规律,就发展为“文化周圈论”。
3.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________。
【答案】田野调查法、历史追溯法、共时比较法【解析】科学的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是由英国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奠定的。
其最重要的研究手段之一就是参与观察。
它要求调查者要与被调查对象共同生活一段时间,从中观察、了解和认识他们的社会与文化。
二、名词解释1.神话学派(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神话学派是欧洲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的第一个流派。
由格林兄弟创立,兴起于欧洲浪漫主义时期,以谢林的浪漫主义美学为理论基础,认为民间文学是各个民族的集体的和无意识的创作,其源头则是神话。
运用历史比较研究法,可以在各种民间文学作品中发现某些共同的重要形象和情节,进而可以复原印欧语系各民族的原始共同神话。
语言是神话学派研究民俗文化的切入点,然而这一学派的缺陷也正是其过于重视语言而忽略了神话的其他因素。
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 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第2版)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名词解释1.民俗答: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又称民间风俗。
在我国,“民俗”一词很早就已出现,《礼记•缁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
”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2.宗族答:宗族是同聚落居住的父系血亲按伦常建立的社会组织。
通常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一定的共同文化,具有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功能。
宗族由家庭组成。
家庭是亲子所构成的生儿育女与养老送终的群体,通常作为宗族的一份子而存在。
3.巫术答:巫术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人或事物施加影响,以达到某种目的的方术。
它是最古老,最普遍的信仰。
巫术本来是准宗教现象,与鬼神无关。
但是随着鬼神观念的发展和巫术形式的变化,巫术多掺入了鬼神观念。
可以将巫术分为两类:一类是模仿或相似巫术,即以相似的事物代替当事人或事,作为施行巫术的对象。
另一种为行为巫术,言行结合,如求偶巫术、生产巫术。
4.母题答:母题是英文Motif的音译,意为情节的最小单位,又称“情节单元”、“小情节”等。
它主要源于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研究,从国外引进。
母题是构成神话作品的基本元素。
这些元素在传统中独立存在,不断复制。
它们的数量是有限的,但通过不同排列组合,可以转换出无数作品;并能组合入其它文学体裁和文化形态之中,母题表现了人类共同体的集体意识,并常常成为一个社会群体的文化标识。
5.一国民俗学答:一国民俗学是日本民俗学者柳田国男提出的民俗学理论观点,出自其著述的《民间传承论》。
柳田国男主张,民俗学应首先是研究本民族和本国的学问,是“自我认识”的学问。
当务之急是对本国民俗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
刘守华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民间文学的鉴赏与研究)【圣才】
第16章民间文学的鉴赏与研究16.1 复习笔记一、民间文学的鉴赏(一)幻想故事《张打鹌鹑李钓鱼》鉴赏1.故事来源1954年,孙剑冰在内蒙乌拉特前旗傅家圪堵村采风,从一位具有出色口头文学才能的汉族故事家秦地女口中,忠实地记录下她讲述的一篇穷小伙子娶龙女为妻的故事《张打鹌鹑李钓鱼》。
2.思想生活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上的特征及其价值(1)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2)幻想与实际巧妙融合;(3)粗细结合,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4)塑造了一位富有光彩的“女强人”形象。
(二)怎样鉴赏民间文学1.充分注意民间文学的特殊性质民间文学是一种以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为主要特征的特殊的文学,这是我们鉴赏和研究民间文学时必须牢牢记住的。
即使面对书面文本,我们也须联系它本来的传承和表演情况来领会它的特征与魅力。
2.鉴赏与研究的不同要求民间文学鉴赏就是研究的起点,独具慧眼的鉴赏性评论也是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鉴赏和研究并没有严格的界限。
我们这里所讲的民间文学鉴赏,主要就广大普通读者(特别是青少年)理解和接受民间文学文本,从文学角度欣赏和吸取其思想与艺术成果而言。
至于从多学科角度来研究民间文学,深入发掘其多重学术价值,则是另一课题。
(1)鉴赏的要求:民间文学的本体毕竟是文学,因而鉴赏着重在理解和吸取其文学价值。
但必须充分考虑到它作为口头传承之作的特殊性质。
(2)研究的要求:至于研究工作,则在于深入发掘其多重学术文化价值。
鉴赏和研究不宜截然分开,而应由浅入深地展开。
研究须以鉴赏为基础,研究成果的普及又有助于提高人们对民间文学的鉴赏水平。
二、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一)比较研究的兴起及其意义1.在民间文学研究领域里使用比较方法的要求(1)必须服从于先进的观点和基本方法(辩证法)。
(2)还须精细地检查所比较作品相同点或差异点的大小、轻重,并考虑作品流传地域的社会、文化、民俗等有关情况,特别要严格考察那些作品中的相同点或差异点,跟流传地人民的思想及民间文艺的特点是否有亲密的关系。
刘守华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民间文学的语境)【圣才】
第13章民间文学的语境13.1 复习笔记一、语境民间文学的传承既具有相对稳定性,也具有可变性与不确定性。
相关研究成果表明,民间文学的这种传承特点与传承人进行表演的语境息息相关。
(一)语境的类别1.功能学派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分类(1)情景语境:指言语行为发生时的具体情景。
(2)文化语境:指说话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背景。
2.美国表演理论的代表人物理查德·鲍曼的分类(1)文化语境与社会语境①文化语境,理解文化需要了解的信息,主要指意义系统和符号性的相互关系;②社会语境,主要指社会结构和社会互动层面。
(2)在文化语境与社会语境上的进一步划分①意义语境,理解“这意味着什么”需要了解的信息;②风俗制度语境,主要回答文化各方面如何相互关联、如何相互适应的问题;③交流系统语境,主要回答一个文化中的特定民俗形式如何与别的形式相关联的问题;④社会基础,回答“该民俗关联到何种社会认同的特点”,需要了解的信息包括地域、民族、职业和年龄集团、家庭和社区等;⑤个人语境,包括个人生活史、个人讲述资料库的结构和发展等;⑥情境性语境,事件的结构是由许多情境性因素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其中包括物质环境、参与者的身份和角色、表演的文化背景原则、互动和阐释原则、行动发生的顺序等。
这些因素将决定选择什么来表演、表演的策略、新生文本的形态,及特定情境的自身结构;⑦历史语境。
(二)语境的两层含义1.首先是指话语、语句或语词的上下文,或前后关系、前言后语;2.其次是指话语或语句的意义所反映的外部世界的特征,说明言语和文字符号所表现的说话人与周围世界相互联系的方式,可扩展为事物的前后关系、境况,或者扩展到一个特定“文本”、一种理论范式以及一定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诸多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
二、语境的构成(一)时间1.含义即传承人表演过程中共时态的自然时间。
2.具体内涵(1)传承人表演过程中的时间是自然时间。
刘守华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民间文学田野作业与科学写定)【圣才】
第14章民间文学田野作业与科学写定14.1 复习笔记一、田野作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一)田野作业的含义田野作业,又称野外作业,或田野调查,它作为一种可操作的科学调查研究方法,是与案头作业相对应的到被调查对象所在地搜集实际资料的方法,是一种直接进入自然生态环境或社会文化环境进行观察、了解、记录、调查的方法。
(二)田野作业的必要性1.田野作业是民间文学的基础,如果没有田野作业,民间文学研究者既不能获得可供研究的文本,也无法感受到民间文学在现实生活中传承时的那种环境、和气氛,以及它所发挥的独特社会功能。
民间文学必须使用田野作业的方法是由民间文学的口头性和“展演性”所决定的。
2.“民间文学”是口头文学,因此也必定是现场表演的文学。
作为现场表演的“民间文学”决定因素不是文本,而是表演。
(三)田野调查的意义对于学习民间文学课程的学生以及民间文学研究者来说,民间文学的田野作业既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又具有实践的意义。
1.通过到实地观察、了解和采录各种民间文学作品,甚至是深入到最下层的民众之中,从而发现、记录和整理现存的民间文学作品,获得真实可靠的第一手民间文学资料,使民间文学的学习和研究建立在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础上。
2.民间文学的田野作业,可以使参与者感受到鲜活的民间文学形态,激发起对民族历史、民众文化历史,以及民众日常生活更浓厚的兴趣,进一步认识民族历史文化的渊源和变迁、民众伦理观念的继承和发展、民众思维方式的因袭和变化,进一步提高对民间文学的审美鉴赏力。
3.民间文学田野作业,可以使参与者采录到优秀的民间文学作品,抢救某些濒临失传的宝贵的民间文学遗产;可以保护优良的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丰富中华民族文化的宝库;还可以为当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提供新的素材和艺术借鉴,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
4.民间文学田野作业,可以进一步深化和扩展在课堂上所获得的民间文学知识,增强对民间文学的实际感受力,掌握采录和写定民间文学的基本技能,为今后从事民间文学工作奠定较好的基础。
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 章节题库 (10-14章)【圣才出品】
第10章民间说唱与民间小戏一、填空题1.冯梦龙编著的________,是一部著名的民间笑话集。
(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广笑府》【解析】冯梦龙编著的《广笑府》是一部著名的民间笑话集。
《广笑府》共13卷,分《儒箴》《官箴》《九流》《方外》等14部,总计401条。
因体制、内容和明乐天大笑生所纂《解愠编》大同小异,故推断此书可能是冯梦龙在《解愠编》之基础上增补而成的。
全书总旨是针砭人情世态。
2.宋代以来,城市勾栏瓦舍的日常营业和城乡宗教节日活动中演剧已成习俗,它们或称“院本”,或称“杂剧”,共同的特点是________。
(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案】以歌舞演故事【解析】宋代以来,城市勾栏瓦舍的日常营业和城乡宗教节日活动中演剧已成习俗,共同特点都是以歌舞演故事。
3.说书艺人________的《武松》用的是评话体裁。
(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王少堂【解析】说书艺人王少堂的《武松》用的是评话体裁。
王少堂是评话艺术家,“王派《水浒》”的代表人物。
20岁时成为扬州评话界四大名家之一。
代表作品《武松》《宋江》。
二、简答题1.简述民间说唱的源流和特点。
答:(1)民间说唱的源流①先秦时期的倡优(又称俳优)表演可以说是民间说唱最早的萌芽。
②汉代在保留滑稽表演的同时已逐步向说书艺术迈进。
③到了唐代说唱艺术正式形成,寺庙里和尚用来宣讲佛法经文的“变文”,是民间说唱的直系祖先。
④说唱艺术至宋代进入了繁荣期。
⑤元代、明代有词话、弹词、鼓词等说唱形式兴起。
⑥清中叶以后,由于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大型的鼓词讲唱逐渐为“摘唱”所代替,民间艺人出于生计所需,常将大部鼓词中的精华部分摘出单唱,这样,讲说部分压缩,成为纯粹的唱类曲种。
⑦新中国的成立,迎来了民间说唱发展的春天,它以其短小灵活、深刻有趣等特色吸引着广大观众。
⑧进入新时期后,我国曲艺团体走出国门,到不少国家进行友好访问演出,受到外国观众的欢迎,民间说唱正在走向世界,成为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
刘守华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各族民间文学的交流整合)【圣才】
第12章各族民间文学的交流整合12.1 复习笔记一、发生学意义上的多源共生(一)民间文学传统的共享1.极不相同的生态环境,使生存于其中的不同族群发明了不同的适应策略,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域文化;各个民族在历史发展道路上经历的风风雨雨,给他们的集体意识打下了不同的文化印记。
2.各具特色的民俗生活中世代传承、添加和累积的一些集体共创、共有、共享的民间文学传统,成为他们的历史记录和生活写照,同时也化为他们集体意识与民族灵魂的寓所和文化身份的鲜明标志。
(二)中国民间文学的多源共生1.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在新石器晚期的7000多处文化遗址中得到了充分证明。
2.中国民间文学发生的多源性,从古代文献资料到当代田野调查都有许多证据:(1)当代对中国各民族民间文学传承的田野调查,不仅进一步证实了中国民间文学源头众多,而且表明这些不同的传统在漫长的历史中有着旺盛的原创力与顽强的生命力。
(2)中国大地上各民族以自己的集体智慧与艺术天才,用自己的语言、体裁、风格来进行创作和传承的民间文学,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民间文化宝库,表现出一种多源共生、异彩纷呈的整体文学景观。
二、历史交流中的互渗互补1.中国民间文学的格局出自多源文化传统的中国民间文学,在漫长的历史交流中互渗互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影响我、我影响你的互动格局。
2.中国各民族民间文学相互交流和渗透的原因中国各民族的分布,在空间上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在许多地方,聚族而居的一个民族往往与同样聚居的他民族毗邻,这就使各族民间文学在保持特定传承环境的同时,也不断与其他民族的民间文学相互交流和渗透。
3.渗透结果的表现在许多相邻民族之间,流传着相同的神话母题、故事类型和民歌形式。
中国各民族的民间文学之间不仅互渗,而且互补。
三、国家统一过程中的交融整合(一)费孝通描述的中华民族的形成其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刘守华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民间谚语与民间谜语)【圣才】
第9章民间谚语与民间谜语9.1 复习笔记一、民间谚语(一)民间谚语的界定1.谚语的几层含义(1)它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并广为流传的;(2)是一种简洁凝练并且定型化的语句;(3)具有一定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
2.谚语的定义民间谚语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并广为流传的、简洁凝练的、具有一定认识和教育作用的定型化语句。
(二)民间谚语的分类1.传统的三分法(1)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农业谚语是其中最主要的,另外还有风土谚语﹚;(2)反映阶级斗争情况和经验的谚语﹙时政谚语﹚;(3)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生活谚语﹚。
2.《中国谚语集成编辑细则》中的八分法改法使用了八“纲”(类)若干“目”的分法。
(1)时政类:祖国,家乡,阶级,敌我,抗争,政策。
(2)事理类:思维,真理,实践,知识,是非,爱憎。
(3)修养类:理想,德行,胆识,学习,智慧,谨慎。
(4)社交类:集体,个人,团结,工作,谈吐,教训。
(5)生活类:幸福,勤俭,婚恋,卫生,医药,保健。
(6)自然类:时令,天文,气象,物候,山水。
(7)生产类:农,林,牧,副,渔,园艺,管理。
(8)其他:不能列入以上各类的。
3.在传统分类的基础上将民间谚语分为四大类(1)时政谚语①定义:反映阶级对立和社会斗争的现实状况,表现人民大众的觉醒意识和褒贬时政的谚语,都属于时政谚语。
②特点:这类谚语大都直接描绘特定的社会现实状况,表明人民大众对社会现实的评价态度,反映出强烈的爱憎情感,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讽刺色彩。
③时政谚语和时政歌谣的区别:a.时政谚语一般为对称的两句子形式,而时政歌谣多为四句子形式的短谣。
仅仅一句的就不能算时政歌谣而只能算时政谚语。
b.从功利目的上看,时政歌谣既鞭挞假丑恶,也赞颂真美善,表达了民众希望建立良好的社会风尚的愿望。
而时政谚语多是针砭、揭露和讽刺政治生活的黑暗和阶级斗争的对立状况,表达出民众的批判意识和斗争精神,可以说它又是人民大众斗争的武器。
(2)生活谚语①定义:生活谚语是总结民众日常生活知识与经验的谚语。
刘守华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民间故事)【圣才】
第5章民间故事5.1 复习笔记一、民间故事的界定与分类(一)民间故事的界定民间故事是广大民众创作并传承的反映人类社会生活以及民众理想愿望的口头文学作品。
1.广义的民间故事是指民众口头创作并流传的所有散文体叙事作品。
2.狭义的民间故事是指神话、传说之外的散文体口头叙事。
在民间文艺学中,对这一定义的理解与使用主要是狭义的。
(二)民间故事的“AT分类法”方法1.提出由芬兰学者阿尔奈提出,后经美国学者汤普森所完善的一种编制故事类型索引的方法。
国际上将这种方法称为“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AT分类法”。
2.含义“AT分类法”即按相对有限的情节类型,将故事进行分类编目的一种分类方法。
3.分类“AT分类法”将故事划分为五大类,共有2500个故事类型。
具体分类如下:(1)动物故事(1号~299号);(2)普通民间故事(300号~1199号);(3)笑话(1200号~1999号);(4)程式故事(2000号~2399号);(5)未分类的故事(2400号~2499号)。
4.不足之处(1)尽管多次增补,但世界上一些重要国家的故事仍未列入或列入较少,中国便是其一;(2)关于故事范围的界定、故事类别的划分以及类型编排的顺序等,“AT分类法”也有许多不够合理之处。
尽管如此,《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仍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内容全面的国际通用的检索工具书。
5.三部体现中国民间故事分类构想的类型索引(1)《中国民间故事类型》德国学者沃·爱德哈德于1937年在曹松叶的协助下编纂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一书。
该书的特点:①把中国民间故事作为相对独立的对象,并按照中国民间故事的特点加以概括写成。
②归纳出300多个类型,涵盖了中国常见故事的大多数。
③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故事类型,还发表了许多对中国民间故事各方面事项的见解。
(2)《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美籍华人学者丁乃通1978年出版了《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一书。
(3)《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类型索引》台湾学者金荣华于2000年在台北出版了《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类型索引》一书。
刘守华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民间长诗)【圣才】
第7章民间长诗7.1 复习笔记一、民间长诗界说1.民间长诗分类民间长诗分民间叙事长诗和民间抒情长诗。
2.民间叙事长诗(1)定义民间叙事长诗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以第三人称进行叙事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并注重人物刻画的长篇韵文或韵散相间的诗歌作品,也称“故事歌”或“故事诗”。
(2)与民间歌谣的区别民间歌谣篇幅短小,以抒发感情为主,某些歌谣虽然包含一定的叙事成分,但也只是为抒发感情而设置的场景或情节片段;民间叙事长诗篇幅较长,少则数百行,多则数千行,叙述首尾完整的故事,刻画生动具体的典型人物形象。
(3)与史诗的异同①同:都有叙述故事、刻画人物、采用韵文体式。
②异:史诗产生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国家形成的初期,是在神话的基础上产生的大型口头创作;民间叙事长诗则多为阶级社会的产物,没有史诗庄严的特点、宏大的规模、总汇民族知识的功能。
3.民间抒情长诗(1)定义民间抒情长诗是人民群众创作、口头流传的以抒情为主的长篇韵文或韵散相间的诗歌作品,往往采用第一人称歌唱,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结构也比较灵活,一部分民间抒情长诗主要抒发世俗生活中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的情感,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民间婚丧、生产习俗、宗教活动中的情感抒发,是民间礼仪活动的组成部分。
(2)与民间叙事长诗的区别①故事完整度不同民间叙事长诗要叙述完整的故事,其故事有头有尾,多以主人公的曲折经历为线索单线递进发展,环环相扣,一波三折。
而民间抒情长诗重在抒情,没有故事情节,多由一组组短歌连缀而成;一部分首尾连贯的抒情长诗虽然有一定的叙事性,但也只是事件的梗概或情节的片段与若干过去生活的画面,它们的出现不是为了讲述完整的故事,而是为了配合主人公的抒情。
②叙述视角不同民间叙事长诗多以第三人称叙事,被视为全知全能的视角,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叙述不同事件的发展和各种人物的言行,甚至还可以随意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各种人物内心的思想和情感。
民间抒情长诗则多以第一人称进行抒情,倾诉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和愿望。
刘守华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圣才】
第2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2.1 复习笔记一、集体性(一)集体性的含义及表现1.含义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指的是民间文学由某个民族、地域或历史时期的广大民众共同创作、共同传承而显现出来的特性。
2.对照作家文学阐述民间文学的集体性(1)作家文学是作家个体精神劳动的重要体现。
民间文学则不然,它的创作活动(包括传承中的再创作)是在一些群体中进行的。
(2)作家文学一旦定型,即不再受流传时间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而民间文学作品则随着流传的时间变化而演变,流传越长,作品受到加工、修改的机会就越多,附着于作品中的集体意识(代表某个民族、地域或时代)的文化积淀也就越厚重。
(3)与作家文学相比,民间文学的生活属性,决定了它必然表达历史的集体意识。
3.集体性表现在创作与流传方式上,民间文学的集体性表现主要有三种形态:(1)集体情境中的集体创作集体情境中的集体创作,在现代社会民族节日的广大民众即兴对歌中表现得非常突出。
在这种情境下,集体创作是在歌唱群体之间的互相激发、歌者与听众的双向交流和配合中完成的。
(2)由个人创作出作品的雏形后,再由许多人添枝加叶,逐渐完善民间文学在不断地传唱或讲述的过程中,受到无数的唱述者的加工、琢磨。
在这种加工、琢磨中,不但渗入那些唱述者的思想、感情、想象和艺术才能,也包括那些听众所反映的意见和情趣在内。
(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这类创作就其创作前期看,是由个人独立完成的,但这里的“个人”是作为集体的代言人或民间艺术的集大成者的身份参与创作的,吸收了广大民众的创作思路与审美理解,所以这类创作具有集体性这一特性,而且表达的是集体观念与生活情趣,很容易在集体中流传,并在流传中得到集体的认可。
同时,人们在传承中也对其进行加工、修改,从而不断地丰富个人创作,成为集体意义鲜明的民间文学。
(二)集体性的形成与发展1.形成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形成于人类必须结成一定群体才能生存下来的原始社会。
2.发展由于文字的产生和阶级分化引起社会的大分化,出现了作家书面创作与民间口头创作的分野。
刘守华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圣才】
第11章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11.1 复习笔记同样作为文学形式,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人类情感的表达形式,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这两种文学形式从来没有绝对地隔绝过,而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相互联系和影响,彼此借鉴和融合,并日益走向深入和多样化。
一、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一)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艺术形式借鉴1.就诗歌形式而言,《诗经》三百篇孕育了后来四言、五言、七言诗的萌芽;词的兴起也与民间俗曲的发现和传播密不可分;散曲同样是源于民间的一种诗歌体裁。
2.韵文文学如此,散文体叙事文学小说的源头同样在民间,肇始于民间文学形式。
3.戏剧文学的最初形式也在民间。
宋元时期,中国戏曲的产生有两个源头,一是以中原为中心的元杂剧,一是以江浙为中心的南戏。
4.中国现代文学中某些体裁的形成、发展也有相似的经历。
1918年~1937年的歌谣运动吸引了众多文学家的参与,他们自觉地搜集歌谣,研究歌谣,希望从中发现中国文学特别是新诗的出路。
(二)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作品的融入作家文学常常有意或无意地融入民间文学作品或其艺术手法,这大致有三种情形:1.直接嵌入即作为作品内容的一部分直接纳入作家的叙事之中。
民间文学作品本身保持了自己整个作品或某一作品片段的相对完整性,在叙事中,为了表现人物的某种特征或形成文体的某种特色(活跃叙事),作家往往会有意识地插入民间文学的整个作品或某个片段。
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都是如此。
2.题材利用主要形式有解构与结构。
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题材运用,或者说两种文类有机融合的典型事件发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开启了这一先河。
“故事新编”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一种新型文体,由鲁迅先生开创并推向成熟。
3.原型的借用与再造小说人物与叙事模式对此的运用较多。
(1)直接的运用,即顺承民间文学作品的叙事模式、人物特征和思想倾向,进行重新加工;(2)民间文学作为一种“隐形结构”对文学叙事起着结构作用。
(三)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理论建设的作用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创作实践上,还表现在作家文学理论的建设上,而且这种传统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影响深远。
刘守华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民间说唱与民间小戏)【圣才】
第10章民间说唱与民间小戏10.1 复习笔记一、民间说唱(一)民间说唱的界定和分类1.定义民间说唱是以说说唱唱的形式来敷演故事或刻画人物形象的口头文学作品。
有些论著称为“曲艺”和“民间曲艺”。
2.民间说唱与民间曲艺的区别曲艺是各种说唱艺术的总称,属于艺术的范畴,它是以文学为基础,配以音乐和表演的综合性艺术,包含着文学、声乐、器乐、表演等因素;而民间说唱侧重于文学方面,主要是从文学角度探讨作为曲艺表演底本的构成与特点,属于民间文学的范畴。
3.民间说唱的分类(1)段宝林等编的《中国民间文艺学》分为快板、快书、评话评书、弹词、鼓词大鼓、琴书、牌子曲、杂曲、走唱、相声等十类。
(2)倪仲之《中国曲艺史》从历代说唱形式出发分为演唱类、说书类、滑稽类、模仿类、问答类、背诵类六类。
(3)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曲艺”类包括了弹词、评话、大鼓、鼓词、词调、说书、坠子、琴书、善书、宣卷等诸多门类,也有地域特色明显的山东落子、四川金钱板、内蒙古好来宝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萨克族的铁尔麦、黑龙江省赫哲族的伊玛堪、鄂伦春族的摩苏昆等。
(4)习惯上归纳为鼓曲类、说书类、相声类、韵诵类。
(5)从民间说唱的内容和形式上综合考虑,同时参考有关研究成果,分为唱故事、说故事、说笑话三个类别。
①唱故事类a.定义:所谓唱故事,是指这一类作品的故事情节主要采用韵文形式表现出来。
其中有腔有调、有辙有韵,并有鼓板丝弦伴奏的称为演唱体;无乐器伴奏,只击节吟诵并具有一定音乐性的则称为韵诵体。
b.内容:演唱体或韵诵体的民间说唱大都是从民歌、小调、民间曲牌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
内容上以反映广大民众的现实生活为主,有的表现历史题材,讴歌农民起义,揭露旧社会的黑暗;有的抨击封建礼教,表达人们追求婚姻自主的美好愿望;有的则表现民众的诙谐情趣,洋溢着喜剧色彩。
c.特点:形式上篇幅不长,妙趣横生,唱词有的以精炼明快取胜,有的以细腻刻画见长。
②说故事类a.定义:以说为主,采用散文叙述形式的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绪论1.1复习笔记一、民间文学的定义与范围(一)民间文学的性质1.民间文学的定义(1)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里集体创作、在漫长历史中传承发展的语言艺术。
它既是该民族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有关历史、科学、宗教及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也是该民族集体持有和享用的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生活文化。
(2)民间文学属于文学的一个特殊类别,是与作家文学、通俗文学相并行的一门独特语言艺术。
2.文学的分类(1)从时间上可以分为古典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2)从体裁上可以分为诗歌、小说、散文和剧本;(3)从国别上可以分为中国文学、外国文学;(4)从民族上可以分为汉族和苗族、壮族、白族、满族等许多民族的文学;(5)依据文学作品的创作主体、流传方式以及其他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分为作家文学、通俗文学和民间文学。
3.民间文学的特点(1)在漫长的历史中,人民在创造了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物质生活资料的同时,也以独特的艺术方式创造了大量美丽动人的神话、史诗、传说、故事、歌谣等,人们统称为“民间文学”。
(2)民间文学作为一个民族共有的文化传统,固然包含了该民族各个阶层的共同创造,但从创作主体来讲,它主要还是占人口大多数的下层人民的作品,是相对独立于官方文化和作家文学之外的一种民间文化形态。
民间文学不仅具有民族性,而且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学现象。
(3)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间文学与静态的物质文化遗产不同,它是一种“活”着的、与时俱进的、始终保持着新鲜生命力的文化现象。
(4)民间文学创作和传播的主要载体是口语。
(二)民间文学的范围1.主要体裁一个民族集体创造和传承的口头文学,主要体裁有:神话、民间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长诗、民间谚语、民间谜语、俗语、歇后语、民间说唱、民间小戏等。
2.民间文学与非民间文学的界限民间文学与非民间文学的范围界限常混淆不清,常见的一种情况,是将通俗文学统统看成是民间文学。
另一种情况,是将个人取材于民间文学的创作成果,简单地看做是民间文学。
3.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异同点(1)相同点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形式上都通俗易懂。
(2)不同点①创作者不同,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集体创作,通俗文学则是个人的创作;②创作流传形式不同,民间文学主要以口语来创作和流传,通俗文学则是书面创作和流传;③内容与思想倾向不同,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集体的创作,反映了整个民族或某一个群体的思想与情趣,通俗文学是个人创作,它反映的内容出自个人的生活感受,创作的动机多与商业因素相关,故其思想和艺术水平也良莠不齐。
当然,这些区别都是相对的,在民间文学与非民间文学之间,很难划出一条截然异质的分界线,无论在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之间,还是在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之间,都存在着少量彼此交叉的“模糊地带”。
“模糊地带”毕竟只是少数情况,绝大多数民间文学作品是可以明显地与通俗文学、作家文学相区别开来的。
二、中国民间文学的发生与发展(一)中国民间文学的起源1.外在特征民间文学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口头文学活动。
民间文学与生活文化混融一体,在生活语境中创作、传承和发展,至今仍是其最基本的外在特征。
2.原始形态的民间文学的三个方面(1)建立在劳动节奏基础之上,渗透于生活各个方面的歌谣活动原始歌谣:原始社会时期,先民曾经有过无数的歌谣创作,并且常与舞蹈相结合。
(2)宗教活动中与仪式行为相伴随的神圣叙事,人们今天称之为“神话”神话是原始社会中十分繁盛的民间文学形式之一。
神话的起源,既与先民们为争取生存而与大自然的斗争有关,也与人类心理的特定发展阶段联系在一起。
人类在自己的童年时代,遵循着生存与自卫的本能,赤手空拳与自然搏斗,在自然的伟力面前感到惶惑、赞叹和神往。
他们的原始思维还不能将自己与大自然区别开来,因此按照自己的形象,将种种自然力量人格化、神圣化,创造出了形形色色的神的形象,对其无比信仰和敬畏。
由这种信仰与敬畏,他们又编出了许许多多关于神的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神话”。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神话,只是远古时代的残存物。
(3)休闲时借以消遣的传说与故事民间传说和故事:原始人平日的闲暇中,很可能会讲一些较为轻松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传说与故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始的神话逐渐衰亡,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逐渐成为民间文学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叙事作品。
(二)中国民间文学的丰富遗产1.民间文学的传承方式(1)文献辑录。
(2)民俗活动。
(3)工艺美术。
(4)口头传承。
2.中国民间文学的丰富遗产(1)民间歌谣中国民间歌谣不仅是文学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直接哺育了诗歌的创作。
(2)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叙事文学的源头。
中国古代神话不仅铸造了中华民族最早的民族脊梁,而且成为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滥觞。
民间笑话、志怪笔记、宗教传说与故事成为中国民间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间说书艺人的讲故事活动“说话”和故事底本“话本”对中国小说的形成起决定性的作用,“说话”也成为许多曲艺形成的起源。
(3)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珍品西部和北方少数民族以《格萨尔》《江格尔》和《玛纳斯》为代表的英雄史诗群,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以《人类迁徙记》《阿细的先基》《苗族古歌》等为代表的创世神话系列,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广内涵的经典之作,它们只能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由全民族共同参与才能产生,由于这种条件现在已经永远一去不返,因而显得弥足珍贵。
少数民族的传说与长诗,如《嘎达梅林》《阿诗玛》《孔雀公主》,少数民族的歌舞和格言谚语等,都是我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国民间文学事业的新发展五四运动使中国民间文学的命运发生了根本变化,这主要表现在:1.民间文学本身的转变(1)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中国民间文学的未来产生种种疑虑。
民间文学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民间文学正在无可挽回地衰亡,另一种看法则认为民间文艺正走向复兴。
(2)民间文学三种类型:①原生态民间文学指现在仍活在民众口头和实际生活中的传统民间文学,这一类民间文学正在逐渐衰亡。
②再生态民间文学指经过整理和改编,转化为书面或视听文学样式的民间文学,这一类民间文学转变形态后,重新走向千家万户,比以前传播更为广泛。
③新生态民间文学指从当代社会生活中自然产生,反映人民某些意愿与时代风尚的新的故事、笑话、歌谣、谚语等。
它们将不断涌现,恐怕永无枯竭之日。
(3)今天,民间文学在生活中的许多实用功能已经完全丧失或大大减弱。
但是它的娱乐、反映社情民意等功能却得到了强化。
2.人们认识上的转变(1)从1920年北京大学成立的歌谣研究会起,我国学术界已经有意识地将民间文学看做一种科学研究的对象而认真搜集了。
(搜集目的:一个是学术的,即将民歌作为民俗学的一种重要资料,以此来观察中国的社会;另一个是文艺的,即从民歌中引出将来的民族的诗的发展道路。
)(2)五四运动以后,西方现代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不断被引入中国。
一些在国外学习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的留学生回国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他们将国外现代人文科学多种学派的理论方法传入中国,或培养学生,或开展研究,为建立现代科学意义上的中国人文科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中国民间文学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在全国范围内采录民间文学的活动以空前的规模展开了。
(4)1950年3月,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成立。
(5)文革期间,民间文学领域深受其害。
(6)1979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恢复活动,民间文学领域迅速出现繁荣的景象。
(7)1984年,文化部、国家民族工作委员会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签发了《关于编辑出版<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的通知》。
(8)进入21世纪,中国民间文学事业进入一个新时期。
2003年开始启动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从2006年起,将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将保护文化遗产的工作纳入法制轨道。
(9)近些年来,包括民间文学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进程中,也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经济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五个方面:①口头文学和语言;②表演艺术;③民俗活动;④传统手工艺;⑤包括民间信仰在内的民间知识和文化空间。
(10)当今世界处在人类文化从未有过的大交流、大汇通时代,多元文化在这个狭小的“地球村”中并存、冲突、沟通、互惠,每个人都不得不从自己的文化“根”中寻找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角色与定位。
民间文学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中最鲜明的符号,受到了来自政府和民间的共同重视。
三、民间文艺学的性质与任务(一)民间文艺学的学科性质1.民间文艺学是专门研究民间文学的一门科学。
民间文艺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指人民大众的口头文学创作,但不包含民间工艺美术和民间舞蹈。
2.从民间文艺学的学科性质来看,它是一门既具有交叉性又具有独立性的学科。
3.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关系:民俗学是一门研究民间生活文化传承的学问,民间文学也是一种集体传承的生活文化,因此民间文学是民俗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民间文学与民族学的关系:民间文学的研究是民族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5.民间文艺学也需要紧紧依靠语言学,因为民间文学是以口语为载体的。
6.民间文艺学还与哲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关系密切。
(二)民间文艺学的国际性1.民间文艺学是一门具有国际性的科学,在世界各国学者的共同推进下,这门学科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在世界学林中占有一席之地,吸引着千千万万的研究者。
2.英国是开展民俗学研究最早的国家之一。
在英国,研究民间文学的主要方法,早期是将民间文学看做原始文化遗留物的进化论方法,后期是将民间文学作为一种发生着独特作用的社会现象的功能方法。
3.芬兰是当代世界民间文学研究活动的中心。
国际民俗学家协会、国际民间叙事研究协会和北欧民俗学会的会址都在芬兰。
目前在世界上影响很大的历史地理学派,由于主要是芬兰学者们所创造和发扬的,因此也被称为芬兰学派。
按照芬兰学派的方法编纂的《民间故事的类型》和《民间文学母题索引》,成为民间文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书。
4.在德国,民间文学研究也有着辉煌的历史。
格林兄弟的童话研究、太阳神话学派、流传学派,在世界民间文艺学史上都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对国际民间文艺学研究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
5.在俄国,对民间文艺学的研究也很重视。
俄国民间文艺学家普罗普的《民间故事形态学》成为风靡一时的西方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奠基之作。
以唯物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