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 字怀英》翻译注释
旧唐书狄仁杰传文言文翻译

旧唐书狄仁杰传文言文翻译旧唐书狄仁杰传文言文翻译 1《旧唐书·狄仁杰传》原文及翻译旧唐书原文: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也。
仁杰儿童时,门人有被害者,县吏就诘之,众皆接对,唯仁杰坚坐读书。
吏责之,仁杰曰:“黄卷之中,圣贤备在,犹不能接对,何暇偶俗吏,而见责耶!”后以明经举,授汴州判佐。
仁杰孝友绝人,在并州,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充使绝域。
仁杰谓曰:“太夫人有危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而行。
时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谓曰:“吾等岂独无愧耶?”由是相待如初。
仁杰,仪凤中为大理丞,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
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坐误斫昭陵柏树,仁杰奏罪当免职。
高宗令即诛之,仁杰又奏罪不当死。
帝作色曰:“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
”左右瞩仁杰令出,仁杰曰:“臣闻逆龙鳞,自古以为难,臣愚以为不然。
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易。
臣今幸逢免、舜,不惧比干之诛。
昔汉文时有盗高庙玉环,张释之廷诤,罪止弃市。
且明主可以理夺,忠臣不可以威惧。
今陛下不纳臣言,瞑目之后,羞见释之于地下。
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賜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从今日为始。
古人云:‘假使盗长陵一杯土,陛下何以加之?’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
”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
初,中宗在房陵,而吉顼、李昭德皆有匡复谠言,则天无复辟意。
唯仁杰每从容奏对,无不以子母恩情为言,则天亦渐省悟,竟召还中宗,复为储贰。
既已,奏曰:“太子还宫,人无知者,物议安审是非?”则天以为然,乃复置中宗于龙门,具礼迎归,人情感悦。
(《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九》,选文有删节)译文: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
仁杰小时候,家中的一个仆役被人杀了,县衙里来人盘问调查,家里人都忙着接待,接受问询。
只有仁杰一动不动的坐在那里读书。
狄仁杰_文言文翻译

狄仁杰,字怀英,河内人。
年十四,举明经,累迁大理寺丞。
仁杰明察秋毫,决狱如神,百姓称之曰“青天”。
时武后临朝,朝政日非,仁杰屡进直言,屡遭贬谪。
一日,仁杰上书曰:“陛下,今朝政不修,奸佞当道,百姓困苦,国事日非。
臣虽不才,愿竭尽全力,辅佐陛下,还我大唐盛世。
”武后览书,大怒,贬仁杰为地州司马。
仁杰至地州,虽居卑位,仍心系国家,日夜操劳,体察民情。
地州百姓感激仁杰,皆称其为“狄青天”。
仁杰闻之,笑曰:“青天何足道哉?吾之所为,不过尽忠报国耳。
”时地州有盗贼为患,仁杰亲临前线,调查研究,终将盗贼捉拿归案。
武后闻之,叹曰:“狄仁杰果然不凡,吾之贬谪,实为错失良才。
”不久,武后召仁杰回京,任为宰相。
仁杰居相位,清廉自守,励精图治,荐贤授能,使朝政逐渐清明。
武后深信仁杰,委以重任,朝中百官,皆敬重之。
一日,武后问仁杰:“朕欲立太子,众说纷纭,不知何人可为?”仁杰对曰:“陛下,立储之事,关乎国家社稷,臣不敢妄言。
然据臣观察,李显、李旦皆贤良,陛下可择其一,以定国本。
”武后从之,立李显为太子。
仁杰又进言:“陛下,李显虽贤,然年幼无知,恐难担当重任。
臣愿辅佐太子,以保国家安定。
”武后应允。
李显即位,是为中宗。
中宗感激仁杰,封其为梁国公。
仁杰虽位极人臣,仍谦逊有礼,关心百姓,体恤民情。
百姓皆称仁杰为“忠臣良相”。
中宗崩,睿宗即位。
睿宗年幼,国事多由武后干预。
仁杰劝睿宗亲政,睿宗不听。
仁杰忧心忡忡,乃上书睿宗:“陛下,国家安危,系于一人。
陛下若不能亲政,何谈国家兴旺?臣愿为陛下出谋划策,以保国家长治久安。
”睿宗见仁杰忠心耿耿,遂听从其言,亲政。
仁杰辅佐睿宗,竭尽全力,使国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仁杰晚年,体弱多病,但仍关心国事。
一日,仁杰病重,武后亲自探望,泪曰:“狄相,朕知你忠心耿耿,然国家重任,不能一日无你。
朕愿为你求医问药,以保你安康。
”仁杰答曰:“陛下,臣死而无憾。
但愿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
”仁杰不久病逝,享年七十一岁。
《狄仁杰 字怀英》翻译注释

《狄仁杰,字怀英》翻译注释狄仁杰,字怀英,并州(bīng zhōu古州名。
相传禹治洪水,划分域内为九州,并州为九州之一。
其地约当今河北保定和山西太原、大同一带地区。
)太原人。
为(wéi 做)儿.(儿童)时,门人有被害者(定语后置句。
中心语:门人;定语:被害。
正确语序:有被害门人者。
),吏就.(靠近,走近,趋向。
这里译为:前往)诘.(责备,质问),众争辨对(辨论,答对),仁杰\诵书不置.(舍弃),吏让.(责怪)之,答曰:“黄卷(古人写书用纸,以黄蘗(bò)汁染之防蠹,故称书为黄卷)中方.(正)与圣贤对.(对答),何暇(哪里有闲暇)与吏语耶?以经义取者为明经,以诗赋取者为进士。
句意:通过明经科考试及第),调(调任)\汴州参军。
狄仁杰使.(出使)岐州,遇\背(背弃)军(军队)(的)士卒(士兵和步卒)数(shù 几)百人,夜\纵.(放纵,随心所欲)剽掠(剽=掠:抢劫,掠夺),昼\潜山谷,州县擒(拿)捕(拘)系狱(囚禁于牢狱。
系:拘囚)者数十人。
仁杰曰:“此途穷(走投无路或处境困窘)者,不辑.(使……安定)之,当.(应当)为.(成为)患。
”乃.(于是,就)明.(使明白,清楚。
这里译为:张贴)榜(于)要路(重要的道路),许.(答应)以陈首(自己供认所犯的罪行。
也可译为“自首”)。
高宗喜曰:“仁杰识国家大体。
”乃(于是)颁.(颁布法令)示.(告示)天下,宥.(宽恕,饶恕)其同类。
武则天将不利(于)王室(武则天准备自立为帝),越王贞(李贞)\于.(在)汝南举兵(起兵),不克.(战胜,成功),士庶坐死者(士:士人。
庶:百姓。
坐死:因连坐而获死罪。
定语后置句。
中心语:士庶;定语:坐死。
正确语序:坐死士庶。
)六百余人,(财产)没官(mò 没收入官)五千余口。
司刑使(掌管行刑的官使)\相次(相继)而至,逼促行刑。
时\狄仁杰\检校刺史(唐中前期,加“检校”官职虽非正式拜授,但有权行使事职,相当于“代理”官职。
逐字翻译狄仁杰字怀英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也。
祖孝绪,贞观中尚书左丞。
父知逊,夔州长史。
仁杰儿时,门人有被害者,吏就诘,众争辩对,仁杰诵书不置,吏让之,答曰:“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与吏语耶?”以明经举,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
祖父狄孝绪,担任贞观年间的中尚书左臣。
父亲狄知逊,做夔州长史。
狄仁杰小时候,家里有个门客被人杀害,官吏前来询问情况,众人争着争辩对答,狄仁杰读书不止,官吏责备他,他回答说:“我正在和书中的圣贤对话,哪有时间同官吏说话呢?”考取明经科,担任汴州判佐。
授汴州判佐。
后荐授并州都督府法曹。
其亲在河阳别业,仁杰赴并州,登太行山,南望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在此云下。
”后来又被推荐担任并州都督府法曹。
狄仁杰的父母在河阳,狄仁杰前往并州时,登上太行山,向南望见一片白云孤飞,对身边的人说:“我父母居住的地方,就在它的下面。
”瞻望伫立久之,云移乃行。
仁杰孝友绝人,在并州,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充使绝域。
远望伫立了很长时间,云彩飘走了,他才离开。
仁杰孝顺父母,友爱亲朋超出常人。
在并州时,同府的参军郑崇质母亲年岁大而且有病,按规定他应该出使边远的地方。
仁杰谓曰:“太夫人有危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而行。
狄仁杰对他说:“您的母亲有重病,您却要出使远方,怎么能让您的母亲为远在万里之外的您担忧呢?”狄仁杰就到了长史蔺仁基那里,请求代替郑崇质前往。
仁杰,仪凤中为大理丞,周岁断滞狱万七千人,无冤诉者。
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坐误斫昭陵柏树,仁杰奏罪当免职。
仪凤年间,狄仁杰担任大理丞,一整年里审判了长期积压不决的案件涉及的人多达一万七千人,没有一个喊冤申诉的。
当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因误伐昭陵柏树获罪,狄仁杰上奏认为应该被免职。
高宗令即诛之,仁杰又奏罪不当死。
帝作色曰:“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
”高宗下诏立即杀了他。
狄仁杰又上奏说罪不应该死,皇帝恼怒得变了脸色,说:“权善才砍了昭陵柏树,这是让我做不孝顺的人,一定要杀了他。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原文及译文赏析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原文及译文赏析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
为儿时,门人有被害者,吏就诘,众争辨对,仁杰诵书不置,吏让之,答曰:“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与吏语耶?”举明经,调汴州参军。
狄仁杰使岐州,遇背军士卒数百人,夜纵剽掠,昼潜山谷,州县擒捕系狱者数十人。
仁杰曰:“此途穷者,不辑之,当为患。
”乃明榜要路,许以陈首。
高宗喜曰:“仁杰识国家大体。
”乃颁示天下,宥其同类。
武则天将不利王室,越王贞于汝南举兵,不克,士庶坐死者六百余人,没官五千余口。
司刑使相次而至,逼促行刑。
时狄仁杰检校刺史,哀其诖误①,止司刑使,停斩决,飞奏表曰:“臣欲闻奏,似为逆人论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意。
奏成复毁,意不能定。
此辈非其本心,愿矜其诖误。
”表奏,特敕配流丰州。
诸囚次于宁州,宁州耆老郊迎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耶?”相携哭于碑侧,斋三日而后行。
诸囚至丰州,复立碑纪德。
初,张光辅以宰相讨越王,既平之后,将士恃威,征敛无度,仁杰率皆不应。
光辅怒曰:“州将轻元帅耶?何征发之不赴?仁杰,汝南叛乱,一越王耶?”仁杰曰:“今一越王已死,而万越王生。
”光辅质之,仁杰曰:“明公亲董戎旃②二十余万,所在劫夺,远迩流离。
创巨之余,肝脑涂地,此非一越王死而万越王生耶?且胁从之徒,势不自固,所以先著纲③理之也。
自天兵暂临其弃城归顺者不可胜计绳坠四面成蹊奈何纵求功之人杀投降之人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将请尚方断马剑斩足下。
遂为光辅所谮,左授复州刺史。
寻征还魏州刺史,威惠大行,百姓为立生祠。
迁内史,及薨,朝野凄恸。
则天赠文昌左相。
中宗朝,赠司空。
睿宗朝,追封粱国公,哀荣备于三朝,代莫与之比。
(节选自《大唐新语》)【注】①诖(guà)误:贻误,连累,牵累。
②戎旃(zhān):军旗,这里指军队。
③著纲:颁布法令。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仁杰诵书不置,吏让之让:谦让B.宥其同类宥:饶恕C.恐乖陛下存恤之意乖:违背D.愿矜其诖误矜:怜悯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反映狄仁杰果敢有为的吏治作风的一组是(2分)()①颁示天下,宥其同类②时狄仁杰哀其诖误③止司刑使,停斩决④将士恃威,征敛无度,仁杰率皆不应⑤将请尚方断马剑斩足下⑥威惠大行,百姓为立生祠A.①④⑥B.③④⑤C.②③⑤D.④⑤⑥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狄仁杰小时候就表现不凡,出言不俗;在歧州时做事,被高宗称赞“识国家大体”。
狄仁杰文言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
为儿时,门人有被害者,吏就诘,众争辨对,仁杰诵书不置,吏让之,答曰:“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与吏语耶?”举明经,调汴州参军。
翻译:狄仁杰,字怀英,出生在并州的太原。
在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家中有人被杀害,官吏前来调查,众人纷纷争辩,狄仁杰却埋头读书,官吏责备他,他回答说:“我正在阅读书籍,与圣贤对话,哪有时间与你交谈?”后来,他通过明经考试,被调任汴州参军。
赏析:狄仁杰自幼聪慧,读书不倦,即使面对官吏的责备,也能保持镇定,专心致志地读书。
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体现了他的高尚品质。
同时,他的回答也彰显了他的机智与从容,不因外界干扰而改变自己的志向。
原文:狄仁杰使岐州,遇背军士卒数百人,夜纵剽掠,昼潜山谷,州县擒捕系狱者数十人。
仁杰曰:“此途穷者,不辑之,当为患。
”乃明榜要路,许以陈首。
高宗喜曰:“仁杰识国家大体。
”翻译:狄仁杰出使岐州,途中遇到数百名逃兵,他们在夜晚纵火抢劫,白天则隐藏在山谷中。
州县官员抓捕了数十名逃兵,关押在狱中。
狄仁杰说:“这些人走投无路,如果不加以安抚,必将成为祸患。
”于是,他在要道上张榜,承诺只要他们自首,就予以宽恕。
高宗皇帝很高兴地说:“狄仁杰能识破国家大局。
”赏析:狄仁杰在面对逃兵问题时,能够冷静分析,从国家大局出发,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他的举措既体现了他的智慧,也彰显了他的仁爱之心。
高宗皇帝对他的赞赏,也表明了他在朝中的地位与声望。
原文:武则天将不利王室,越王贞于汝南举兵,不克,士庶坐死者六百余人,没官五千余口。
司刑使相次而至,逼促行刑。
时狄仁杰检校刺史,哀其诖误,止司刑使,停斩决,飞奏表曰:“臣欲闻奏,似为逆人论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意。
奏成复毁,意不能定。
此辈非其本心,愿矜其诖误。
”翻译:武则天图谋篡位,越王贞在汝南起兵,未能成功,导致士庶死伤六百余人,官府没收了五千余户的财产。
司刑使相继到来,逼迫执行死刑。
当时,狄仁杰担任检校刺史,对他们的遭遇感到惋惜,阻止司刑使执行死刑,上奏皇帝,请求宽恕:“我想上奏,似乎在为叛逆之人辩护;但知道而不说,又恐怕违背陛下体恤之意。
狄仁杰传的文言文翻译

狄仁杰,字怀英,太原人也。
生于唐高宗永徽四年,卒于武则天天授三年,享年七十一岁。
仁杰幼而聪慧,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尤精律令。
弱冠之年,登进士第,累官至大理寺卿。
仁杰为官,清正廉明,刚正不阿,深得民心。
其在大理寺任职期间,审理案件,公平无私,民无冤抑。
时值武则天当朝,政事繁多,仁杰辅佐武后,屡献良策,深得信任。
一日,武则天命仁杰审理一桩重大案件。
案犯为一名贵族,罪行重大,众人皆以为必死无疑。
仁杰审理此案,不避权贵,严查证据,终使罪犯伏法。
此事传至武则天耳中,武后大悦,谓仁杰曰:“卿之审理,公正无私,朕甚嘉之。
”仁杰在朝为官,不畏权势,敢于直言。
时有一宦官,骄横跋扈,横行不法。
仁杰闻之,遂上疏弹劾,言其罪行。
武后览疏,怒曰:“朕岂不知此宦官之恶?然朕用之已久,不忍加罪。
”仁杰对曰:“陛下若不忍加罪,则当罢免其职,以绝其恶。
”武后深以为然,遂罢免此宦官之职。
仁杰不仅政绩卓著,而且文学造诣亦深。
其所作诗文,清新脱俗,韵味悠长。
时有名士柳宗元,亦对仁杰之文赞不绝口。
狄仁杰晚年,武后虽重用之,然亦有所猜忌。
一日,武后密召仁杰,谓曰:“朕欲立太子,然不知立何人为宜。
”仁杰对曰:“陛下宜立长子,以安天下。
”武后默然。
又问:“卿有何良策,可使国家长治久安?”仁杰对曰:“陛下宜广开言路,任贤使能,以收民心。
”武后深以为然,遂采纳仁杰之策。
天授三年,狄仁杰因病辞官,归乡养病。
武后闻之,深为惋惜,遣使慰问。
仁杰病重,知命不久矣,遂上疏武后,荐举贤能,以辅佐朝政。
疏曰:“臣今病重,恐不久于世。
陛下宜广求贤才,以继国家大业。
”武后览疏,泪如雨下,深为仁杰之忠诚所感动。
狄仁杰病逝后,武后辍朝三日,追赠其为司徒,谥曰“文惠”。
仁杰之子狄景晖,亦官至侍中。
狄氏一门,为唐室名门,仁杰之德,后世传颂。
狄仁杰者,才德兼备,清正廉明,刚正不阿,为国家社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生平事迹,载于史册,流芳百世,堪为后世楷模。
狄仁杰传文言文翻译刘肃

狄仁杰,字怀英,太原人也。
少孤贫,好学不倦。
弱冠之年,便以文章知名于世。
咸亨初,应举及第,授大理寺丞。
仁杰才识过人,深得当时名士裴炎、宋璟等之赏识,声名远播。
仁杰为官,公正无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在位之日,屡破奇案,惩恶扬善,百姓安居乐业。
当时,武则天当朝,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仁杰不畏权势,敢于直言进谏,力挽狂澜,为国家百姓谋福祉。
一日,有百姓来告,称其家中古井忽现奇观,井中涌现出一尊佛像。
仁杰闻之,立即派人前往调查。
经过一番勘查,发现井中所现佛像,实为当年被奸臣陷害而遭流放的僧人静渊。
静渊被流放后,心怀愤懑,苦修佛法,终于感动天地,使得佛像重现人间。
仁杰深知此事非同小可,遂上奏武则天,请求追查当年陷害静渊的奸臣。
武则天闻言,下令严查。
在仁杰的追查下,真相大白,当年陷害静渊的奸臣被绳之以法。
仁杰因此事名声大噪,成为武则天心目中的得力助手。
又一日,有盗贼潜入皇宫,盗走了一颗珍贵的宝石。
武则天下令全国搜捕盗贼,却毫无音讯。
仁杰受命负责此案,经过一番调查,发现盗贼竟是一名江湖侠士。
侠士盗取宝石,是为了救其好友。
仁杰深知侠士为义气所驱使,便放过了他,并将宝石归还给了皇宫。
仁杰为官,不仅才能出众,而且品德高尚。
他关心百姓疾苦,爱护部下,深受朝野上下尊敬。
然而,命运多舛,仁杰在位不久,便因奸臣陷害,被贬为地方官。
在地方任职期间,仁杰仍然不忘为国家百姓谋福祉。
他推行新政,减轻赋税,治理水患,使得当地百姓安居乐业。
后来,武则天幡然醒悟,重新起用仁杰,任命他为宰相。
仁杰在相位,力挽狂澜,为国家百姓鞠躬尽瘁。
他坚决反对武则天滥杀无辜,为无数冤屈之人昭雪。
然而,仁杰终究未能改变武则天的暴政,最终在悲愤交加中辞世。
狄仁杰的一生,可谓传奇。
他才华横溢,品德高尚,为国家和百姓立下了赫赫功勋。
后世之人,无不敬仰他的英名。
刘肃有云:“仁杰之才,非同寻常;仁杰之德,世无其匹。
”狄仁杰,真乃一代英杰也!。
狄仁杰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狄仁杰,字怀英,太原人也。
少孤,母教以孝。
年十七,举明经,累迁监察御史。
仁杰以刚正不阿,直言敢谏,为武后所器重,累擢为宰相。
仁杰在相位,清正廉明,政事修举,百姓乐业,国势日盛。
太宗闻其名,召见之,谓曰:“卿材器甚伟,朕欲用卿为相,如何?”仁杰对曰:“臣才薄德浅,不足以当此重任。
”太宗曰:“朕知卿才器,卿勿谦。
”仁杰曰:“臣若得此重任,愿竭尽所能,以报陛下。
”太宗大喜,遂拜仁杰为相。
仁杰在相位,勤于国事,竭诚尽智,无所顾忌。
时武后欲以太子李贤为储君,仁杰力谏,曰:“太子贤明,宜为储君。
”武后不听。
仁杰又曰:“太子贤明,陛下何疑?”武后曰:“朕欲传位于太子,恐生变故。
”仁杰曰:“陛下传位太子,是顺天应人,何变故之有?”武后终不听,太子李贤不得立。
仁杰又言:“陛下宜早立太子,以安天下之心。
”武后曰:“太子既立,何须再立?”仁杰曰:“太子既立,天下人心已定,陛下何忧?”武后曰:“朕意已决,卿勿复言。
”仁杰曰:“臣不敢逆陛下之意,然臣实为太子之事忧虑,愿陛下三思。
”武后终不听,太子李贤不得立。
仁杰又曰:“陛下宜早立太子,以定国本。
”武后曰:“朕意已决,卿勿复言。
”仁杰曰:“臣不敢逆陛下之意,然臣实为太子之事忧虑,愿陛下三思。
”武后终不听,太子李贤不得立。
仁杰在相位,忠诚为国,勤政爱民,国势日盛。
武后知其忠心,遂赐予铁券,免其三死。
仁杰感激涕零,曰:“臣愿竭尽所能,以报陛下。
”武后曰:“朕知卿忠心,卿勿忧。
”仁杰遂竭尽所能,为国家尽力。
译文:狄仁杰,字怀英,太原人。
幼年丧父,母亲教他孝顺。
十七岁时,参加明经考试,连续升迁至监察御史。
狄仁杰以刚正不阿、直言敢谏而受到武则天的赏识,连续提拔为宰相。
狄仁杰在相位上,清廉正直,政事修举,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日益强盛。
唐太宗听说他的名声,召见他,对他说:“你的才能非常出众,我想用你为相,怎么样?”狄仁杰回答说:“我才能浅薄,德行不高,不足以承担这个重任。
”唐太宗说:“我知道你的才能,你不要谦虚。
文言文狄仁杰原文及翻译及注释

《大唐新语·狄仁杰》原文及翻译大唐新语原文: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
为儿时,门人有被害者,吏就诘,众争辨对,仁杰诵书不置,吏让之,答曰:“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与吏语耶?”举明经,调汴州参军。
狄仁杰使岐州,遇背军士卒数百人,夜纵剽掠,昼潜山谷,州县擒捕系狱者数十人。
仁杰曰:“此途穷者,不辑之,当为患。
”乃明榜要路,许以陈首。
高宗喜曰:“仁杰识国家大体。
”乃颁示天下,宥其同类。
武则天将不利王室,越王贞于汝南举兵,不克,士庶坐死者六百余人,没官五千余口。
司刑使相次而至,逼促行刑。
时狄仁杰检校刺史,哀其诖误①,止司刑使,停斩决,飞奏表曰:“臣欲闻奏,似为逆人论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意。
奏成复毁,意不能定。
此辈非其本心,愿矜其诖误。
”表奏,特敕配流丰州。
诸囚次于宁州,宁州耆老郊迎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耶?”相携哭于碑侧,斋三日而后行。
诸囚至丰州,复立碑纪德。
初,张光辅以宰相讨越王,既平之后,将士恃威,征敛无度,仁杰率皆不应。
光辅怒曰:“州将轻元帅耶?何征发之不赴?仁杰,汝南叛乱,一越王耶?”仁杰曰:“今一越王已死,而万越王生。
”光辅质之,仁杰曰:“明公亲董戎旃②二十余万,所在劫夺,远迩流离。
创巨之余,肝脑涂地,此非一越王死而万越王生耶?且胁从之徒,势不自固,所以先著纲③理之也。
自天兵暂临其弃城归顺者不可胜计绳坠四面成蹊奈何纵求功之人杀投降之人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将请尚方断马剑斩足下。
遂为光辅所谮,左授复州刺史。
寻征还魏州刺史,威惠大行,百姓为立生祠。
迁内史,及薨,朝野凄恸。
则天赠文昌左相。
中宗朝,赠司空。
睿宗朝,追封粱国公,哀荣备于三朝,代莫与之比。
(节选自《大唐新语》)【注】①诖(guà)误:贻误,连累,牵累。
②戎旃(zhān):军旗,这里指军队。
③著纲:颁布法令。
译文:狄仁杰字怀英,是并州太原人,当他还是儿童时,家里有位门人被杀害了,当官府来查问时,众人争相申辩回答,唯独狄仁杰自顾看书不理睬公人,官人责问他,他说:“在书中正与圣贤对答,哪有时间和世俗的官吏说话呢?”狄仁杰通过明经科考试及第,调任汴州做参军。
狄仁杰文言文翻译旧唐书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也。
父孝孙,仕隋为将作少监。
仁杰年十七,举明经,授并州法曹。
仁杰性刚毅,有节操,常以天下为己任。
属高宗朝,迁侍御史,以弹劾不避权贵,迁宁州司马。
仁杰以宁州荒僻,民多逃亡,乃上疏曰:“宁州地接吐蕃,边陲之地,久无宁日。
今朝廷虽设州县,而官吏贪虐,民不聊生。
臣愿以微躯,为国家守此边疆,虽死无恨。
”高宗览疏,深加叹异,遂以仁杰为宁州刺史。
仁杰到任,励精图治,兴利除弊。
先是,宁州百姓流离失所,饥寒交迫。
仁杰乃广开屯田,招徕流民,使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
又选贤能之士,为州县官,以惠养百姓。
于是,宁州境内,百姓安居乐业,政通人和。
俄而,吐蕃大举进犯,仁杰率兵抵御。
仁杰身先士卒,英勇杀敌,士气大振。
吐蕃兵败,不敢再犯。
仁杰以功迁洛州刺史。
仁杰在洛州,治绩尤著。
时太宗子李治为太子,仁杰常以太子事为已任。
太子乳母长孙氏,性贪婪,与左庶子李义府交通,私受金帛,事发,仁杰劾奏其罪。
太子乳母惧,乃请仁杰曰:“吾儿素无过,何至为此?”仁杰曰:“吾为朝廷,岂以私恩废公法!”太子乳母无奈,只得认罪。
仁杰以刚直敢言,常忤权贵。
时李义府为宰相,专权跋扈,仁杰屡次弹劾其罪。
李义府怀恨在心,遂构陷仁杰,诬其谋反。
高宗大怒,下仁杰于狱。
仁杰在狱中,备受酷刑,终不屈节。
高宗闻之,始悟李义府之奸,遂赦仁杰,复其官职。
仁杰出狱后,感慨万分,上疏曰:“臣以微躯,蒙陛下厚恩,得以尽忠报国。
然臣以言获罪,实为朝廷之不幸。
愿陛下以臣为戒,严惩奸臣,以安社稷。
”高宗览疏,深为感动,遂擢仁杰为宰相。
仁杰为相,以公心办事,勤于政事。
时李义府虽已贬谪,然其党羽尚在朝中。
仁杰屡次弹劾其党羽,使得朝政清明。
仁杰在相位,勤勉谨慎,深得朝野称颂。
仁杰晚年,因病告老还乡。
归途中,遇盗贼,被劫持。
仁杰对盗贼说:“吾为朝廷大臣,虽遭不幸,然吾忠心耿耿,愿以命相托。
”盗贼感其言,放仁杰归。
仁杰归家后,不久病逝。
朝廷闻之,为之辍朝三日,追赠司徒,谥曰“文惠”。
狄梁公文言文翻译

狄梁公,字怀英,卫州人。
少孤贫,博学多才,尤精法律。
唐高宗时,累官至大理寺丞。
时武则天临朝,梁公以直道进身,屡有政绩。
武则天尝谓梁公曰:“朕大用卿,卿知所自乎?”梁公对曰:“臣以文章直道进身,非碌碌因人成事。
”武则天久思,曰:“朕比不知卿,卿之遭遇,实师德之力也。
”遂命左右取筐箧,得十许通荐表,以赐梁公。
梁公阅之,恐惧引咎,则天不责。
出于外曰:“吾不意为娄公所涵!”而娄公未尝有矜色。
梁公与娄师德同为相国。
狄公排斥师德非一日,则天问狄公曰:“朕大用卿,卿知所自乎?”对曰:“臣以文章直道进身,非碌碌因人成事。
”过了一会,武则天对他说:“我曾经不了解你,你作了高官,全仗娄师德提拔。
”于是令侍从拿来文件箱,拿了十几篇推荐狄仁杰的奏折给狄仁杰。
狄仁杰读了之后,害怕得连忙认错,武则天没有指责他。
狄仁杰爱好医术,特别擅长针灸。
显庆年间,应皇帝征召入关,路上经过华州街市北面时,看到很多人在围观。
狄仁杰拉住马远远望去,看到一块高大的牌子,上面写着八个大字:“能疗此儿,酬绢千匹。
”狄仁杰(下了车,)走上前去观看。
原来是个富家的孩子,年纪约十四五岁,躺在招牌下面。
孩子的鼻子下面生了个肿瘤,拳头那么大,根部连着鼻子,像筷子那么细。
要是摸摸它,就感到刺骨的疼痛。
(因为肿瘤大,)两只眼睛也被往下拉,两眼翻自。
孩子的病情十分危急,气息奄奄。
狄仁杰看了很心痛,于是说:“我能给他治疗。
”孩子的父母及亲属(立即)叩头请求他医治,并叫人拉来车子,把一千匹绢放在狄仁杰旁边。
狄仁杰叫人把孩子扶起来,用针在他的脑后扎进去一寸左右,便问孩子:“你的瘤子上有感觉吗?”病孩点点头。
狄仁杰马上把针拔出来,刹那间肿瘤竞从鼻上掉落下来,两眼也顿时恢复了正常,病痛全部消失。
孩子的父母及亲戚边哭边磕头,一定要把一千匹绢送给狄仁杰。
狄仁杰笑着说:“我是可怜你儿子性命危在旦夕。
这是急病人之急,为病人解除痛苦罢了,我不是靠行医吃饭的。
”狄仁杰径自离开了。
狄梁公一生廉洁奉公,为官清正,深受百姓爱戴。
文言文《狄仁杰传·旧唐书》

狄仁杰在仪风年间担任太理丞,一年之内审理判达了积压案件达 17000件,没有一个认为冤屈再要求申诉的。 时武卫太将军权善才坐误斫昭陵柏树,仁杰奏罪当免职。
当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因不慎砍伐了太昭陵上的柏树而获罪,仁杰 上奏,认为他的罪过应当免去其官职。 高宗令即诛之,仁杰又奏罪不当死。 高宗下诏命令立即处死他,秋仁杰又上奏说此人罪过不当处死。 帝作色曰:“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频杀之。”高宗变了脸色, 说:"权善才欣昭陵的柏树,是让我背上不孝的罪名,必须处死他。" 左左瞩仁杰令出,仁杰曰:“臣闻逆龙鳞,自古以为难,臣愚以为不然。 居桀、封时则难,尧、舜时则易。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 左右大臣都示意狄仁杰退出宫廷,狄仁杰说:“我听说违抗圣意,自 古以来都是很难的事,我以为并非如此。如果处在桀鲋时代,的确很 难办;但但如果处在尧舜时代,就容易做到了。我现在碰上像尧舜一 样的贤君,我不担心被像比干一样被诛杀。 昔时有盗高庙玉环,张释之廷诤,罪止弃市。过去有盗贼偷了太庙的 玉环,张释之在朝廷上争辩,最终小偷没有被斩首弃市。 且明主可以理夺,忠臣不可以威惧。 况且,明君可以用道理来使他改变,忠臣却不能被威权所恐吓。 今陛下不纳臣言,暝目之后,羞见释之于地下。 如今陛下不米納我的谏言,我死后,没脸面去见地下的张释之。
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
陛下制定法律,悬挂在像魏之上,流放、处死等刑罚,都有其等级次 序,哪有所犯并非死罪,就叫判处死刑的法律 法既无常,则万何所措其手足? 既然没有准则,那老百姓该(怎么办呢?)把手脚安放到何处呢? 陛下必欲变法,请从今日为始。
陛下如果一定要改变法律,请从今天开始吧。 古人云:假使盗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之?” 古人说:如果盗取长陵一捧泥土,陛下如何治他的罪? 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
狄仁杰故事文言文翻译

唐之狄仁杰,字怀英,太原人也。
其为人刚直,才识超群,历官显赫,威震四方。
仁杰少孤,事母至孝,母病,尝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故得母心欢悦。
年二十,举明经,累迁侍御史,以刚直闻于朝。
一日,唐高宗李治驾幸东都洛阳,有盗贼横行,百姓苦之。
仁杰闻之,遂上疏曰:“臣闻王者以民为本,贼盗横行,民不聊生,实为朝廷之耻。
愿陛下速遣臣往洛阳,安抚百姓,捕拿盗贼,以安社稷。
”高宗览疏,深以为然,遂命仁杰为洛阳令。
仁杰至洛阳,即命属官严查盗贼。
一日,有老妪哭诉于府门,言其子被贼所害。
仁杰命人查访,果有盗贼踪迹。
仁杰乃密令手下,佯装失物,引贼至府,一一擒获。
盗贼皆伏法,洛阳百姓皆大悦。
时有一巨盗,名唤李元芳,横行乡里,无人能制。
仁杰闻之,欲亲自擒之。
乃易服潜入李元芳府中,与其同席而坐,饮酒作乐。
李元芳不知仁杰真实身份,与之交谈甚欢。
酒酣耳热之际,仁杰突然起身,大声曰:“吾乃狄仁杰也,今特来擒尔!”李元芳大惊,欲逃,已被仁杰擒住。
洛阳百姓闻之,皆曰:“狄令果然神勇,吾等幸甚!”仁杰在洛阳任职数年,政绩卓著,百姓安居乐业。
一日,有使者自京师来,言高宗有疾,召仁杰还京。
仁杰临行,洛阳百姓纷纷前来送别,依依不舍。
仁杰辞曰:“吾虽去,但心系洛阳,愿百姓安好,吾自当尽心尽力。
”仁杰还京,高宗见其,喜曰:“朕闻洛阳治理有方,百姓安居乐业,皆因狄爱卿之故也。
”遂赐仁杰金帛,以示嘉奖。
仁杰不受,曰:“臣之所得,非陛下所赐,乃百姓之福也。
”后仁杰屡经风波,然始终刚正不阿,忠心耿耿。
至武则天时,封为文昌右相,位列三公。
仁杰虽居高位,仍谦逊有礼,深得朝野敬仰。
狄仁杰之才识,非同寻常。
其治世之能,犹如砥柱中流,扶危济困,救民于水火。
故世称狄仁杰为“神探”,以其智慧与勇气,解民于倒悬,实为我国历史上之杰出人物。
(注:以上故事为后人根据狄仁杰生平事迹所编撰,部分情节可能有所夸大或虚构。
)。
狄仁杰文言文翻译注释

【注释】1. 字怀英:狄仁杰的字,怀英表示他胸怀宽广,英明睿智。
2. 并州太原人:狄仁杰的籍贯,并州为古地名,太原为其下辖的一个郡。
3. 为儿时:指狄仁杰年幼时。
4. 门人有被害者:指狄仁杰家中有人被害。
5. 吏就诘:官吏前来审问。
6. 众争辨对:众人纷纷辩解。
7. 诵书不置:专心致志地读书,不问世事。
8. 吏让之:官吏责备他。
9. 黄卷中方与圣贤对:在黄卷中与圣贤对话,表示专心读书。
10. 举明经:通过明经考试,明经是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
11. 调汴州参军:被调任汴州参军,汴州为古地名,参军为官职。
12. 为吏诬诉:被官吏诬告。
13. 黜陟使阎立本召讯:被黜陟使阎立本召回审问,黜陟使为官职,阎立本为其姓名。
14. 异其才:对他的才能感到惊异。
15. 谢曰:回答道。
16. 仲尼称观过知仁:孔子曾说观察过错可以了解一个人的仁德。
17. 君可谓沧海遗珠矣:你真可以称为沧海遗珠了。
18. 荐授并州法曹参军:推荐任命为并州法曹参军,法曹为官职。
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望之久,云移乃得去。
”同府参军郑崇质母老且疾,当使绝域。
仁杰谓曰:“君可贻亲万里之忧乎?”诣长史蔺仁基请代行。
仁基咨美其谊,时方与司马李孝廉不平,相语曰:“吾等可少愧矣!”则相待如初,每曰:“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
”【注释】1. 亲在河阳:狄仁杰的亲人住在河阳。
2. 登太行山:狄仁杰登上太行山。
3. 反顾见白云孤飞:回头看,只见白云孤独地飞舞。
4. 谓左右曰:对左右的人说。
5. 吾亲舍其下:我的亲人住在那里。
6. 瞻望之久:长时间地眺望。
7. 云移乃得去:云彩移动后才能离开。
8. 同府参军郑崇质:同一府的参军郑崇质。
9. 母老且疾:母亲年老且生病。
10. 当使绝域:应当被派往偏远的地方。
11. 君可贻亲万里之忧乎:你能否给亲人留下万里的忧虑?12. 诣长史蔺仁基请代行:前往长史蔺仁基那里。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大唐新语 狄仁杰》原文及翻译

《大唐新语·狄仁杰》原文及翻译原文: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
为儿时,门人有被害者,吏就诘,众争辨对,仁杰诵书不置,吏让之,答曰:“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与吏语耶?”举明经,调汴州参军。
狄仁杰使岐州,遇背军士卒数百人,夜纵剽掠,昼潜山谷,州县擒捕系狱者数十人。
仁杰曰:“此途穷者,不辑之,当为患。
”乃明榜要路,许以陈首。
高宗喜曰:“仁杰识国家大体。
”乃颁示天下,宥其同类。
武则天将不利王室,越王贞于汝南举兵,不克,士庶坐死者六百余人,没官五千余口。
司刑使相次而至,逼促行刑。
时狄仁杰检校刺史,哀其诖误①,止司刑使,停斩决,飞奏表曰:“臣欲闻奏,似为逆人论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意。
奏成复毁,意不能定。
此辈非其本心,愿矜其诖误。
”表奏,特敕配流丰州。
诸囚次于宁州,宁州耆老郊迎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耶?”相携哭于碑侧,斋三日而后行。
诸囚至丰州,复立碑纪德。
初,张光辅以宰相讨越王,既平之后,将士恃威,征敛无度,仁杰率皆不应。
光辅怒曰:“州将轻元帅耶?何征发之不赴?仁杰,汝南叛乱,一越王耶?”仁杰曰:“今一越王已死,而万越王生。
”光辅质之,仁杰曰:“明公亲董戎旃②二十余万,所在劫夺,远迩流离。
创巨之余,肝脑涂地,此非一越王死而万越王生耶?且胁从之徒,势不自固,所以先著纲③理之也。
自天兵暂临其弃城归顺者不可胜计绳坠四面成蹊奈何纵求功之人杀投降之人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将请尚方断马剑斩足下。
遂为光辅所谮,左授复州刺史。
寻征还魏州刺史,威惠大行,百姓为立生祠。
迁内史,及薨,朝野凄恸。
则天赠文昌左相。
中宗朝,赠司空。
睿宗朝,追封粱国公,哀荣备于三朝,代莫与之比。
(节选自《大唐新语》)【注】①诖(guà)误:贻误,连累,牵累。
②戎旃(zhān):军旗,这里指军队。
③著纲:颁布法令。
译文:狄仁杰字怀英,是并州太原人,当他还是儿童时,家里有位门人被杀害了,当官府来查问时,众人争相申辩回答,唯独狄仁杰自顾看书不理睬公人,官人责问他,他说:“在书中正与圣贤对答,哪有时间和世俗的官吏说话呢?”狄仁杰通过明经科考试及第,调任汴州做参军。
狄仁杰翻译

数日,授(被任命)侍御史。左司郎中 王本立怙(依靠)宠自肆(放纵任意), 仁杰劾奏其恶(罪过),有诏原(宽恕) 之。仁杰曰:“朝廷借(假使)乏贤 (有才的人),如本立者不鲜(不少)。 陛下惜(怜惜)有罪,亏(破坏、毁坏) 成法(既定的法律),奈何(怎么办)? 臣愿(希望)先斥(斥责),为群臣戒 (警戒)。”本立抵罪(因犯罪而受相 应惩罚)。由是朝廷肃然(恭敬)。
仁杰谓曰:“君可(岂能,哪能:此情 可待成追忆)贻(遗留/赠送)亲万里 忧乎?”诣长史蔺仁基请代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仁基咨美(叹美、赞美)其谊,时方 与司马李孝廉不平(不和),相语 (相对说)曰:“吾等可少(稍微) 愧(感到惭愧)矣!”则相待如初, 每(常常)曰:“狄公之贤,北斗以 南,一人而已。”
稍(逐渐)迁大理丞,岁(一年)中断 (审理裁决)久狱(积压久的案件)万 七千人,时称平恕(公平宽恕)。左威 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 坐误斧昭陵柏,罪当(判罪)免,高宗 诏诛之。仁杰奏不应死,帝怒曰:“是 使我为不孝子,必杀之。”
• 圣历三年卒,年七十一。赠文昌右 相,谥曰文惠。仁杰所荐进,若张
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皆 为中兴名臣。中宗即位,追赠司空。
• 使岐州,亡卒(逃亡士兵)数百剽 (抢劫)行人,道不通。官捕系(拘 囚)盗党穷(极力)讯(审问),而 余曹(辈)纷纷(混乱)不能制。仁 杰曰:“是其计穷(方法用尽),且 为患。”乃明开首原(自首者免罪) 格(条例),出系者,禀(赐人以谷) 而纵(释放)之,使相晓,皆自缚 (捆绑)归。帝叹其达权宜(变通的 方法)。
• 仁杰曰:“汉有盗高庙玉环,文帝欲 当(判罪)之族,张释之廷诤曰: ‘假令取长陵一抔土(一捧土),何 以(用什么)加其法?’于是罪止 (只)弃市(死刑)。陛下之法,固 (本来)有差等(差别等次),犯不 至死而致(导致)之死,何哉(为什 么)?今误伐一柏,杀二臣,后世谓 陛下为何如(怎样)主?”遂免死。
狄仁杰荐弟文言文翻译

狄仁杰,字怀英,唐朝名臣也。
仁杰兄子,名光远,亦一时之才。
光远性敏而好学,年未弱冠,已通五经。
仁杰以兄子为才,欲荐之于朝,乃作书一封,以达其意。
书曰:吾兄之子光远,年未弱冠,已通五经,才识过人,实为后学之楷模。
吾闻朝廷求贤若渴,光远才学卓越,堪为朝廷之栋梁。
是以敢荐光远于陛下,愿陛下察其才,赐以任用,使光远得展其所长,为国家效力。
昔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光远之才,实非易得。
吾观光远,其心志坚定,志在天下,非为富贵而求官。
是以吾敢以兄子荐之,望陛下明察,勿以吾言为过。
吾兄光远,为人正直,品行高洁,不附权贵,不结党营私。
其才虽未显于世,然其德已为世人所敬。
吾以为,才德兼备者,方能担当国家重任。
光远才德兼备,实为国家之栋梁之才。
陛下,自古圣贤,莫不以才德为重。
光远之才,虽未显于朝,然其德已为天下所知。
陛下若能用之,必能使国家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是以吾敢荐光远,愿陛下明察。
吾闻君子之才,如玉在璞,不雕琢则不能显其光。
光远之才,正如此玉,若陛下能识之,必能使之大放异彩。
光远若得陛下之识,必能报国恩,尽忠职守,不负陛下之望。
陛下,仁杰以兄子荐弟,非敢自矜,实因光远才德兼备,堪为国家之栋梁。
望陛下明察,赐以任用,使光远得展其所长,为国家效力。
《狄仁杰荐弟》翻译:狄仁杰,字怀英,是唐朝著名的贤臣。
他的哥哥的儿子,名叫光远,也是一代英才。
光远性格敏捷,勤奋好学,年纪还未到二十岁,就已经通晓五经。
狄仁杰认为他的侄子有才,想要向朝廷推荐他,于是写了一封信,表达自己的意图。
信中写道:我哥哥的儿子光远,年纪还未到二十岁,就已经通晓五经,才华横溢,确实是后辈学习的楷模。
我听说朝廷急需贤才,光远才华出众,完全可以成为国家的栋梁。
因此,我大胆地向陛下推荐光远,希望陛下能发现他的才华,给予他任用的机会,让光远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为国家效力。
孔子曾经说过:“人才难得,难道不是这样吗?”光远的才华,实属不易得。
我看光远,他的心志坚定,志向在天下,不是为了富贵而追求官职。
狄仁杰传文言文翻译

狄仁杰传文言文翻译原文狄仁杰,字怀英,太原并州人。
为儿时,门人有被害者,吏就诘,众争辨对,仁杰诵书不置,吏让之,答曰: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与吏语耶?举明经,调汴州参军。
为吏诬,黜陟使阎立本召讯,异其才。
谢曰: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
荐授并州法曹参军。
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
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
同府参军郑崇质母老且疾,当使绝域。
仁杰谓曰:君可贻亲万里忧乎?诣长史兰仁基请代行。
仁基咨美其谊,时方与司马李孝廉不平,相语曰:吾等可少愧矣!则相待如初,每曰: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
稍迁大理丞,岁中断久狱万七千人,时称平恕。
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坐误斧昭陵柏,罪当免,高宗诏诛之。
仁杰奏不应死,帝怒曰:是使我为不孝子,必杀之。
仁杰曰:汉有盗高庙玉环,文帝欲当之族,张释之廷诤曰:假令取长陵一抔土,何以加其法?今误伐一柏,杀二臣,后世谓陛下为何如主?帝意解,遂免死。
数日,授侍御史。
左司郎中王本立怙宠自肆,仁杰劾奏其恶,有诏原之。
仁杰曰:朝廷借乏贤,如本立者不鲜。
陛下惜有罪,亏成法,奈何?臣愿先斥,为群臣戒。
本立抵罪。
由是朝廷肃然。
使岐州亡卒数百剽行人道不通官捕系盗党穷讯而余曹纷纷不能制。
仁杰曰:是其技穷,且为患。
乃明开首元格,出系者,禀而纵之,使相晓,皆自缚归。
帝叹其达权宜。
圣历三年卒,年七十一。
赠文昌右相,谥曰文惠。
仁杰所荐进,若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皆为中兴名臣。
始居母丧,有白鹊驯扰之祥。
中宗即位,追赠司空。
【参考译文】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
还是小孩时,门人有人被害,官吏前来询问情况,众人争着争辩对答,狄仁杰不停读书,没有放在心上,官吏责怪他,他回答说:我正在给书中的圣贤对话,哪有时间同你这个俗吏说话呢?考取明经科,任职汴州参军。
(狄仁杰)被衙役诬陷,黜陟使阎立本召他来问询,认为他的才能出众,道歉说:孔子称道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狄仁杰,字怀英》翻译注释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bīng zhōu古州名。
相传禹治洪水,划分域内为九州,并州为九州之一。
其地约当今河北保定和山西太原、大同一带地区。
)太原人。
为(wéi 做)儿.(儿童)时,门人有被害者(定语后置句。
中心语:门人;定语:被害。
正确语序:有被害门人者。
),吏就.(靠近,走近,趋向。
这里译为:前往)诘.(责备,质问),众争辨对(辨论,答对),仁杰\诵书不置.(舍弃),吏让.(责怪)之,答曰:“黄卷(古人写书用纸,以黄蘗(bò)汁染之防蠹,故称书为黄卷)中方.(正)与圣贤对.(对答),何暇(哪里有闲暇)
与吏语耶?
以经义取者为明经,以诗赋取者为进士。
句意:通过明经科考试及第),调(调任)\汴州参军。
狄仁杰使.(出使)岐州,遇\背(背弃)军(军队)(的)士卒(士兵和步卒)数(shù 几)百人,夜\纵.(放纵,随心所欲)剽掠(剽=掠:抢劫,掠夺),昼\潜山谷,州县擒(拿)捕(拘)系狱(囚禁于牢狱。
系:拘囚)者数十人。
仁杰曰:“此途穷(走投无路或处境困窘)者,不辑.(使……安定)之,当.(应当)为.(成为)患。
”乃.(于是,就)明.(使明白,清楚。
这里译为:张贴)榜(于)要路(重要的道路),许.(答应)以陈首(自己供认所犯的罪行。
也可译为“自首”)。
高宗喜曰:“仁杰识国家大体。
”乃(于是)颁.(颁布法令)示.(告示)天下,宥.(宽恕,饶恕)其同类。
武则天将不利(于)王室(武则天准备自立为帝),越王贞(李
贞)\于.(在)汝南举兵(起兵),不克.(战胜,成功),士庶坐死者(士:士人。
庶:百姓。
坐死:因连坐而获死罪。
定语后置句。
中心语:士庶;定语:坐死。
正确语序:坐死士庶。
)六百余人,(财产)没官(mò 没收入官)五千余口。
司刑使(掌管行刑的官使)\相次(相继)而至,逼促行刑。
时\狄仁杰\检校刺史(唐中前期,加“检校”官职虽非正式拜授,但有权行使事职,相当于“代理”官职。
),哀其诖误①,止\司刑使,停\斩决,飞(飞骑)奏表(上奏表文)曰:“臣欲闻奏(奏闻:上奏使帝王听到),似为.(替)逆人(叛逆之人)论理(说理);(但是)知而.(表转折)不言,恐乖.(违背)陛下存恤(慰问,怜悯)之意。
奏(奏表)成(写成)复(又)毁(毁掉),意不能定。
此辈非其本心,愿矜.(怜悯)其诖误。
”表(奏表)奏(上奏),(帝)特敕(特别下令)配流(发配流放)丰州。
诸.(这些)囚(囚犯)\次.(临时驻扎和住宿)于.(在)宁州,宁州耆老(德高望重的老人)郊.(在郊外)迎之,曰:“我狄使君\活.(救活)汝耶?”(评分细则:“次”1分;“耆老”1分;“郊”1分;“活”1分;句意1分)。
(诸囚)相携(相互搀扶着)哭于碑侧,斋三日而后行。
诸囚至丰州,复立碑纪德(纪念狄仁杰恩德)。
初,张光辅\以宰相(凭借宰相的身份)讨\越王,(越王叛乱)既.(已经)平(平定)之后,将士恃.(依靠,倚仗)威,征敛(征=敛:征收)无度(没有节制,没有限度),仁杰率皆(率=皆:都)不应.(回应,响应)。
光辅怒曰:“州将.(jiāng岂,难道)轻.(轻视)元帅耶?何.(为何)征发(征集调遣人力或物资)之不赴.(前往,去)?
仁杰,汝南叛乱,一越王耶(难道仅仅是一个越王吗?)?”仁杰曰:“今一越王已死,而万越王生。
”光辅质.(质问)之,仁杰曰:“明公(指张光辅)亲董.(统帅)戎旃②二十余万,所在(所处或所到之处)劫夺(抢劫掠夺),远迩(远近。
形容词用作名词:远近的百姓)流
离(流转离散),肝脑涂地(势必不惜生命造反),此非.(不是)一越王死而万越王生耶?且.(况且)胁从(被迫想从)之徒,势不自固.(坚守),所以(朝廷)\先\著纲③(颁布赦免的法令)\理.(处理,办理)之也。
自天兵暂临.(到,至),其.(那些)弃城归顺者不可胜计(不可胜数),绳坠四面成蹊(那些投降的人用绳子从城上滑下来,在城池的四周踏出一条条的小路。
蹊:小路),奈何(为何)纵(放纵)求功(贪求功名)之人,杀投降之人?但.(只)恐.(怕)冤声腾沸,上(向上)彻.(通)于天,将.(jiāng必,必定)请\尚方断马剑(尚方:古代制造帝王所用器物的官署。
尚方制作的御用剑﹐因极锋利﹐言可斩马﹐故名。
)\斩足下(您)。
”遂.(于是,就)为.光辅所.(为……所:被动1分)谮.(zèn无中生有地说人坏话。
可译为:诬陷,中伤。
1分),左授(降官,贬职1分)复州刺史。
寻.(不久1分)征(征召)还(恢复)魏州刺史,威惠(声威恩泽)大行(广为流传),百姓为.(替)(他)立\生祠。
(句意:1分)
迁.(调任)内史,及薨(去世),朝野凄恸(凄惨悲痛)。
则天\赠.(赠封)\文昌左相。
中宗朝,赠\司空。
睿宗朝,追封\粱国公,哀荣(死后的荣誉)备于三朝,代.(当代)莫.(没有人)与之比。
(节选自《大唐新语》)【注】①诖(guà)误:贻误,连累,牵累。
②戎旃(zhān):军旗,这里指军队。
③著纲:颁布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