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导学案)

合集下载

敕勒歌导学案

敕勒歌导学案

敕勒歌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2)三、全诗译文 (3)四、中心思想 (4)五、读文感知 (5)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6)一、学习目标领略《敕勒歌》独特的韵律,熟读成诵,感受敕勒民族的风土人情,领略其草原的壮丽景象。

通过学习,我们深入理解诗中描绘的草原之美,感受到诗人对草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同时,我们也要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情感共鸣。

关注诗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学习诗人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自然景色,提升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首古诗不仅让我们更深入了解敕勒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还帮助我们拓宽视野,培养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让我们一起沉浸在这首诗的美妙世界中,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领略敕勒民族在草原上绘制的风情画卷。

领略这首古诗的节奏和旋律,仿佛可以听到那熟悉的歌词在耳边回荡,感受到敕勒民族的生活气息。

想象那无边无际的草原,牛羊成群,骏马奔腾,心中涌起对这片土地的敬畏和赞美。

通过学习诗中的描绘手法,我们仿佛置身于那片草原,感受阳光洒在身上的温暖,微风拂过脸颊的轻柔。

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草原的壮美景色,使我们领略到自然之美的同时,也体会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这首古诗还教会我们如何去欣赏多元文化。

在敕勒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中,我们看到了不同的风土人情和信仰。

通过学习这首古诗,我们可以更加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拓宽我们的视野,培养出更加包容的心态。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的世界,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领略敕勒民族的风情画卷。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敕勒歌》是一首_____(朝代)时期的民歌,描绘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2.诗中“敕勒川,阴山下”一句点明了敕勒川位于_____(方位)阴山脚下。

3.“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绘了一幅_____(特点)的草原画卷。

二、选择题1.下列对《敕勒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敕勒川,阴山下”,诗歌一开头就以高亢的音调,吟咏出北方的自然特点,无遮无拦,高远辽阔。

《敕勒歌》教案(精选8篇

《敕勒歌》教案(精选8篇

《敕勒歌》教案(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敕勒歌》,位于古诗文单元。

详细内容包括:诗歌的朗读与欣赏,了解敕勒民族的历史背景,掌握诗歌中的生僻字词,解读诗句的意象和寓意,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和民族生活的赞美。

二、教学目标1. 熟练朗读《敕勒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生僻字词,了解敕勒民族的历史文化。

3. 领悟作者对大自然和民族生活的赞美之情,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句的解读和意象的把握。

2. 教学重点:朗读与欣赏,生僻字词的学习,诗歌情感的领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敕勒川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敕勒民族的生活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让学生跟随多媒体课件朗读《敕勒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详细解读诗句,分析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4. 例题讲解:挑选诗句进行详细解析,让学生了解如何解读诗歌意象。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择一句诗句,尝试自己解读其意象和寓意。

6. 欣赏:分析诗歌中的美,如景色美、情感美等,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和民族生活的赞美。

六、板书设计1. 诗歌《敕勒歌》2. 生僻字词:勒、穹庐、苍苍、茫茫、见牛羊3. 诗句解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学到的解读方法,分析《敕勒歌》中的另一句诗句。

示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答案:这句诗句描绘了广袤的敕勒川,天空湛蓝,草原一望无际。

风吹过,草低伏,露出成群的牛羊。

诗句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敕勒民族的生活环境,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朗读、讲解、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敕勒歌》的基本内容。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适当调整教学策略。

敕勒歌导学案

敕勒歌导学案
(2):把第二题改为“诗中没有写人,是否无人?”
(3):来个时空穿梭,你回到千年前的敕勒川草原,你一定回答得出“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这道题的。也许——你能从专家的朗诵中听出来!现在,你好觉得课后题还难吗?
展示评价
六、小组就探究结果作展示。
1、师生评价。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为大家展示精彩的朗诵。内容自选,时间3分。
2、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展示你们组合作学习成果。有不同意见老师作引导后再次探究展示
3、组间评价与师生评价相结合,并为表现优秀的小组记分。
4、老师评价,并对如何进行课堂探究作辅导和要求。
达标
检测
六、默写这首诗,看看谁写的字最漂亮。
归纳总结
《敕勒歌》,选自,是一首朝时的一首民歌,主要描写了草原的广阔,牧草的丰茂,牛羊的肥美和牧民生活的,反映了民族对的热爱。
(四)·交流讨论,深入理解。(思考了,就有收获;积极发言,锻炼胆量和自信;树桩让别人去做。)
1、这首诗一共几句,分别写了什么?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2、《敕勒歌》是一首民歌,描绘了的风光,
抒发了的感情。
3、思考课后问题,如果有困难,请仔细思考教师提示
教师提示:
(1):把第一题中的“诗人”改为“牧民”。
课堂流程及设计:
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展示评价——达标检测——总结反思
自主探究
第1课时
一·预读诗歌,写出你认为难写、难认、难懂的字词。
二·展示交流自主学习结果
三、了解《乐府诗集》及敕勒族的有关知识。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集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兼集先秦歌谣,共一百卷。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导学案第【1】篇〗教材分析本课为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二首》中第二首古诗。

本单元围绕“想象”为主题进行编排,语文要素是“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教学中要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利用文中插图,想象诗中描写画面,感受草原的高远辽阔。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针对这一理念,本设计以北朝民歌《敕勒歌》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观察课文插图,理解诗意并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并在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

教学目标1.掌握“川、似、穹庐、苍茫、见”等字的形音义,会写“野、茫”二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草原的高远辽阔。

教学重点:1.掌握“川、似、穹庐、苍茫、见”等字的形音义,会写“野、茫”二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草原的高远辽阔。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同学们,这学期我们一起领略了黄山奇石的秀丽神奇,欣赏了日月潭的风光秀丽,感受了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今天老师想带你们欣赏一个美丽的地方。

(播放视频)看看这是哪?用一句完整的话形容一下这个地方。

(这是美丽的大草原)2.介绍本课诗歌背景,引入课文。

同学们,在南北朝时期,当时的北方有一个游牧民族,就生活在这辽阔的大草原上,他们是敕勒族(板书“敕勒”)。

敕勒族人民能歌善舞,在这片草原上就流传着一首优美的民歌,它叫敕勒歌。

板书课题,强调“歌”的书写。

这首民歌被收集整理在《乐府诗集》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民歌。

【设计意图】诗歌教学注重景的描绘、情的生成。

情景交融才能感受到诗歌的意境。

壮美秀丽的草原风光出现在孩子面前,调动了他们内心的情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引情入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导学案第1篇】一、教材分析▼《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

敕勒,当时北方少数民族之一。

民歌歌咏了大草原苍茫辽阔、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本课是本学期继第四单元接触古诗后第二次学习古诗,与之前的古诗学习不同的是这首是南北朝时期的北朝民歌代表作之一,这与其它的格律诗在格式与韵律节奏上还是有所区别的。

除了感受古诗的特点外,还可以再渗透一点民歌的特色。

再则,对于“敕勒”这一古代少数民族以及他们生活的大草原江南的学生也是比较陌生的。

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尽量符合二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

基于本诗中的生字比较简单,在学习生字更注重关注识字方法的运用,引导学生利用识字方法科学识记生字。

在学习诗歌时,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与其它课文朗读的不同,利用“小棒”分隔线来帮助学生学习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感与韵律。

在理解诗句时,不拘泥于本诗的学习,关注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前的联系与区别,学习“川”字时,与第四单元《望庐山瀑布》中的诗句“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川”字比较着理解,让学生根据字典中的意思选一选,辨一辨,既巩固了之前所学,又理解了的新意思,提升了学生语言实践能力,同时又让学生感受到相同的字在不同的诗句中的不同含义,积累学习古诗的经验、方法。

本单元学习主题是“想象”,在本课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想象诗中的画面,帮助学生对于诗句的理解,加深对大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感受,通过想象,感受草原的美丽景色,体会敕勒歌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一)认识5个生字,会写“阴”等字。

(二)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把握古诗的节奏和韵律,背诵古诗。

(三)结合课文插图,展开想象,感受大草原的美丽富饶和敕勒人民热爱家乡情感。

三、教学准备▼(一)学生准备:语文书、铅笔盒(二)教具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图片四、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激趣揭题1.听《敕勒歌》相关的小故事。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导学案第1篇】《敕勒川》教案[教学目标]1. 会认5个字,注意多音字“见”。

2.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 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

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朗读古诗,熟读成诵,在朗读中感受诗所描写的景色和牧民的生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1.师:同学们,我们在《画家乡》这篇课文中认识了一位小朋友青青,他的家乡在哪儿?对,他的家乡在美丽的大草原,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草原去看看。

(课件出示:大草原图片并配乐)2.师: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指名学生回答3.师:天蓝蓝,山高高,牛羊成群,多美的画卷呀!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

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字概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语,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课件出示课题:敕勒歌 )4.齐读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结合注释,读通古诗。

2.检查生字出示:敕勒穹庐笼罩见3.多种形式认读生字4.学生自读整首诗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些什么?5.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评议从读正确方面进行)三、品读诗文,熟读成诵1.课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的蒙古包师:你看到了什么?由学生说出大意即可。

师:诗中哪句是描写图中的内容?指名朗诵在图片旁出示: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自由读这4句,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质疑老师针对课件讲述;敕勒是一种族名,敕勒川是这种族人居住的地方,它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

好I大家看图,这就是阴山,多么雄伟壮阔呀!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

谁愿意来读读这4句诗呢?赶快试试吧!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评: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

示范读第1、1句。

师评:草原可真大呀!“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敕勒歌》 学历案

《敕勒歌》 学历案

《敕勒歌》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能够熟练背诵《敕勒歌》,做到字音准确、节奏流畅。

2、理解诗歌中描绘的敕勒川的壮丽景象,感受其辽阔与壮美。

3、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培养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关键的字词和意象,如“敕勒”“川”“阴山”“穹庐”等。

(2)体会诗歌所展现的画面感,感受草原的辽阔与苍茫。

2、难点(1)领会诗歌中蕴含的民族风情和文化内涵。

(2)尝试从诗歌的语言和形式中领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学习过程1、导入播放一段关于草原风光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草原的广袤和美丽。

提问学生:“看到这样的景色,你们想到了哪些词语来形容?”从而引出《敕勒歌》。

2、诗歌朗读(1)教师示范朗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

(3)请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再集体朗读。

3、诗歌解读(1)解释诗题“敕勒歌”是南北朝时期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是种族名,“歌”即歌曲。

(2)字词理解①敕勒川: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今内蒙古中部。

②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③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④见:同“现”,显现,出现。

(3)诗句理解① “敕勒川,阴山下”:描绘了敕勒族生活的地域,在雄伟的阴山脚下。

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把天空比作巨大的蒙古包,笼罩着大地。

形象地写出了天空的辽阔和草原的无边无际。

③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天空湛蓝,原野辽阔,风儿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成群的牛羊。

这一句生动地展现了草原的丰饶和生机勃勃。

4、诗歌意境体会(1)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朗读诗歌,在脑海中描绘出诗歌所展现的画面。

(2)小组交流,分享自己所想象的画面,互相补充和完善。

(3)教师展示一些草原的图片,进一步帮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意境。

5、诗歌情感探究(1)思考: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引导学生从对草原景色的描绘中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从对敕勒族生活环境的描述中感受诗人对民族生活的热爱。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导学案(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导学案第【1】篇〗目标导航1、会认“敕”、“勒”、“穹”、“笼”、“见”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设计说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强调的是朗读在学古诗中的重要性。

初读古诗时,要求学生自身对照拼音,做到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正确,读通顺。

利用课件播放大草原的风景,引导学生在图中了解诗句的意思,让学生的耳、脑、口、眼协调活动,从中感受到诗中所描写大草原的美丽和辽阔无边以和牧民富足的生活,从而渐入古诗意境。

课堂描述: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一定去过不少地方,看过不少的美景。

什么样的景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生1:我去过汉口江滩,那儿的景色很美。

我还在那里放了风筝的。

生2:我到过张家界,那儿的山泉可以喝,喝起来很清凉。

生3:我到咸宁的星星竹海去玩过,那里的竹子很多就像一片竹子的大海,所以就叫星星竹海。

师:看样子,大家去过的地方还真不少。

你们去过美丽的大草原,见过草原的美丽景色吗?生(深思一下,摇摇头小声):没去过。

师:今天,咱们就一起到敕勒川去看看草原的美景。

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个字概括了我们用话语也形容不完的草原美景。

就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师(板书诗题):谁来读读诗题?生(纷纷举手,请一生读):敕勒歌(“敕”读成了平舌音)。

师(给“敕勒”注上拼音):看看拼音,再来试试。

生:敕勒歌。

师(笑了):这次读准了!(又请几名学生读,齐读诗题)诗写得可美了!我们一起来读读吧!(师在黑板上写了“39”,生立刻翻书)二、初读古诗师:大家自由地读一读古诗,借助拼音把每个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生迫不和待地自由读古诗,师巡视,指导读准字音)师(出示双横线里的生字):这些字谁会读?生(生举手,请一生读):“敕”“勒”“穹”“笼”“见”(把“见”成“jiàn”了)师(指着“见”):看看拼音,这个字在这儿读什么音?生:见(xiàn)师(笑着点点头):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字吧。

敕勒歌导学案

敕勒歌导学案

敕勒歌导学案( 比一比看谁表现最好!拼一拼力争人人过关)【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敕勒歌》。

2、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豁达的思想感情。

【作品简介】《敕勒歌》是我国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鲜卑族间流传的一首民歌,在中国古典文学和古代史研究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敕勒,中国古代民族,属于原始游牧部落。

相关知识:乐府:乐府最初始于秦代,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

公元前112年,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由宋代郭茂倩所编。

乐府双璧为《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

一、预习1、积累常识及字词给下列词语注音并解释词意:①敕()勒()川:___________②穹()庐:________③见():____________2、完成下列问题:(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2)一词多义:风吹草低见牛羊斗折蛇行,明灭可见3、指导朗读:朗读时应注意: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4、听朗读录音。

5、学生自由朗读: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诗歌读通、读懂。

二、合作探究1、讨论一下你在诗中都看到了什么?在哪里看到的?从诗中看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看见了天空,是什么样子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能看到草地,又是什么样子的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怎么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能看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草怎么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头再看一看,天空、草地是什么状态的景物描写?(动态,还是静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草低、见牛羊什么状态的景物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敕勒川,阴山下”一句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诗中为什么不写人?是否无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在浩瀚苍茫的自然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特别为人称道,请你分析这句的意境。

八年级敕勒歌导学案

八年级敕勒歌导学案

八年级敕勒歌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敕勒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

2、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敕勒歌》。

3、理解诗歌中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感。

4、学习诗歌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展现的敕勒川的壮丽风光。

(2)感受诗歌所传达的豪迈奔放的情感。

2、难点(1)体会诗歌中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

(2)理解“天苍苍,野茫茫”所营造的意境。

三、学习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想象法:在阅读中发挥想象,构建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3、讨论法:小组讨论,共同探究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色。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有一首民歌描绘了北方大草原的壮丽景象,它就是《敕勒歌》。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歌,领略大草原的独特魅力。

(二)知识链接1、作者及背景《敕勒歌》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

敕勒族是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他们生活在广袤的大草原上。

这首民歌反映了他们的生活和情感。

2、文体知识《敕勒歌》属于乐府诗。

乐府是古代朝廷设立的音乐管理机构,负责收集和整理民间歌谣以及文人的诗歌作品。

(三)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准节奏和语调。

3、学生跟读,模仿教师的朗读。

4、学生分组朗读,互相纠正读音和节奏。

(四)诗歌解读1、敕勒川,阴山下。

(1)“敕勒川”指的是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今内蒙古中部一带。

(2)“阴山”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山脉。

这两句诗交代了敕勒川的地理位置,在雄伟的阴山脚下。

2、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1)“穹庐”指的是游牧民族居住的帐篷,用毡子做成,中央隆起,四周下垂,形状像天。

(2)“笼盖四野”形容天空像一个巨大的帐篷,笼罩着辽阔的大地。

这两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天空比作巨大的帐篷,形象地写出了天空的广阔和草原的辽阔。

3、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运用学过的识字法,认识“似、庐”等6个生字,通过观察,会写”阴、似、野“等五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古诗,理解”苍苍、茫茫“等词语的意思,并熟读成诵。

3.通过抓景物、想画面的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草原的高远辽阔。

教学流程:开门见山,认识题目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北朝民歌,谁能读好题目?认识”敕勒”。

敕勒是一个民族,我们就可以说:“敕勒族”。

谁能读好这些和“敕勒“有关的词语:敕勒川、敕勒术、敕勒歌。

(生读)3.再读课题。

二、初读民歌,自主识字1.自由读读《敕勒歌》,圈画出你认为不好认的字。

2.学情反馈。

(1)”敕勒“(2)“似”:组词。

相机教学第二种读音“似的”(shì)(3)“穹庐”:《望庐山瀑布》、出示图片蒙古包。

(4)笼盖:找近义词。

(笼罩)(5)野:组词。

(6)苍苍:注意平舌音、后鼻音。

(7)茫茫:注意后鼻音。

(8)见:结合注释教学,同“现”。

(古今字)3.齐读学生提取出的难认字。

三、再读民歌,读出节奏。

1.读好了生字,我们把生字宝宝送回句子,你还会读吗?请你自由朗读,读正确读流利。

2.抽生朗读。

3.划分歌词节奏。

4.自由练读。

5.抽生读。

6.全班齐读。

想想这首民歌写了哪些景物?四、抓景物,想画面,走进民歌。

1.民歌描写了哪些景物?(天空、草原、草、牛羊)2.诗人通过写这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美丽图画呢?让我们逐句走进它。

“敕勒川,阴山下“齐读,教学“敕勒川“,”川“和什么有关,(水),”川“字(出示图片),中间是水,两边是岸,所以这里的“川”是平原的意思。

所以“敕勒川”便是敕勒草原。

请你看看插图,找一找敕勒川,再找一找阴山,敕勒川就在?(阴山下)再读诗句。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出示图片,你看,这就是穹庐。

认识它吗?(蒙古包)天空就像蒙古包一样笼盖住了敕勒草原。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导学案(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阴、似”等六个生字,正确地书写“苍、茫”二字,借助生活经验,在语境中理解字词含义。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画面,大致了解诗句含义。

4.感受到草原天野辽阔、牧草丰茂,牛羊成群的美丽景象,体会敕勒族人民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想象画面,大致了解诗句含义。

【教学过程】一、激趣入题,了解背景1.谈话引入孩子们,你们的家乡在哪里?那里有什么特别美的景物吗?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学生交流家乡的景色。

)2.背景介绍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她也想向大家介绍一下她的家乡,你看,她来了......(勒勒出场,介绍自己的民族、家乡。

)3.相机识字根据字理理解“阴”字,并学会用“阴”组词。

(1)通过勒勒的介绍,你知道了什么?预设:我知道了她的家乡在阴山脚下。

(出示词语“阴山”及阴山图)(2)原来勒勒的家乡有一座山叫作“阴山”,和老师读——“阴山”。

4.创设情境勒勒介绍自己的生活场景,并歌唱《敕勒歌》,邀请同学们进行比试。

5.板书课题那咱们就来学一学来自勒勒家乡的这首民歌《敕勒歌》。

(相机板书课题。

)一起读一读它的名字。

生齐读——《敕勒歌》。

过渡:这首敕勒族民歌呀,在一千多年前的北朝时期就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直到现在,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它是一首北朝民歌。

二、读课文,正字音1.自由读文师:那现在咱们借助拼音自己先读一读,还不熟悉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师巡视指导。

2.同桌互读师:读好了吗?要是读好了,咱们读给同桌听一听,他读得好,请你竖起大拇指给他点个赞,有不准确的地方你就当当小老师帮他纠正一下。

3.指生读诗歌,请同学评价、正字音,注意“似”和“见”的读音。

4.齐读诗歌。

三、想象与理解,随文识字1.朗读、理解诗歌第一句。

(1)认识“穹庐”。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粗犷古朴的意境,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感受草原的美丽。

3、感受中华经典诗词的魅力,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与传承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难点: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

感受诗中意境,感受草原的美丽。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丰富认知1、师:这节课,老师将带着同学们一道去领略大草原的美丽风光,请看大屏幕——2、出示PPT1:看!草原的天空,蓝得如此纯净;地上的牧草,长得如此丰茂!PPT2:这一碧千里的草原啊,看一眼,就会让人心醉神迷!PPT3:看这些小丘(用教鞭指示),它们的线条是那么柔美!PPT4:看这些在草原上纵马飞奔的牧民们,他们的生活是多么快乐而美好!3、(出示PPT5)看了这些草原风光图,请你说说草原给你留下的印象好吗?指名说。

4、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去过草原,并且对草原的美景作了生动的描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舍先生是怎么说的——(出示PPT6,师配乐朗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5、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美吗?为了表现草原的美。

老舍先生这段话共用了200多个汉字。

然而,早在15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仅仅用了27个汉字、短短的一首诗歌,就把草原的美表现出来了。

你们知道是哪首诗歌吗?6、指名说、背。

师:对!正是我们早已熟悉的那首(指板书)——《敕勒歌》(课前用黑纸覆盖)二、练习朗读,读出韵味1、(出示PPT7)听师范读《敕勒歌》(配乐)2、学生跟师练习朗读《敕勒歌》,要求注意速度、重音和停顿,读出诗歌的味道。

3、四人小组内合作读古诗。

合作要求:①按组号顺序依次读古诗,别人读时要认真听。

②读完后选出读得好的同学作为本组代表参加朗读展示。

4、请各组代表上台诵读古诗,强调只请前五名,要求各组代表争取机会,踊跃上台。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境1、师:大家的诗歌读得真好,可我想问一句:读懂了吗?“敕勒”是什么意思?“敕勒”是我国古代一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它后来与另一个少数民族鲜卑族融合到了一起。

《敕勒歌》 学历案

《敕勒歌》 学历案

《敕勒歌》学历案一、学习主题《敕勒歌》赏析与探究二、学习目标1、能够熟练背诵《敕勒歌》,理解诗歌的大意。

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草原风光,体会敕勒族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语言、意境、结构等。

4、培养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学习资源1、《敕勒歌》原文及注释。

2、相关的诗歌赏析文章。

3、描绘草原风光的图片、视频资料。

四、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入1、请同学们在课前自行查阅资料,了解敕勒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尝试朗读《敕勒歌》,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二)诗歌解读1、原文呈现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2、词语注释敕勒川: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

川,平川、平原。

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苍苍:青色。

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见:同“现”,显露。

3、诗句翻译辽阔的敕勒平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空仿佛圆顶帐篷,广阔无边,笼罩着四面的原野。

天空蓝蓝的,原野辽阔无边。

风儿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众多牛羊。

(三)诗歌赏析1、意境之美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了敕勒川的地理位置,给人一种雄浑开阔的感觉。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以独特的视角把天空比作巨大的蒙古包,形象地写出了天空的辽阔和草原的广袤,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天苍苍,野茫茫”进一步渲染了天地的苍茫辽阔,而“风吹草低见牛羊”则以动态的画面展现了草原的富饶和生机,风吹草动,牛羊忽隐忽现,充满了生活气息。

2、语言特色诗歌语言质朴简洁,却又生动形象。

如“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用简单的几个字就把天空的形状和笼罩大地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一个“见”字,化静为动,使得整个画面活灵活现。

同时,诗句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敕勒歌》 学历案

《敕勒歌》 学历案

《敕勒歌》学历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背诵《敕勒歌》,理解诗歌的大意。

2、引导学生感受《敕勒歌》所描绘的壮丽景象,体会其中蕴含的豪放、壮阔的情感。

3、帮助学生了解北朝民歌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描绘的景象,如草原、天空、牛羊等。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豪放、广阔的意境和情感。

2、教学难点(1)感受北朝民歌质朴、粗犷的语言风格。

(2)理解诗歌中一些词语的含义,如“敕勒川”“阴山”等。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和背景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扫除理解障碍。

3、想象法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在脑海中构建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增强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4、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播放一段关于草原风光的视频或展示一些草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草原的景象。

(2)提问学生:“你们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敕勒歌》的作者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这首诗歌产生的时代和文化环境。

(2)讲述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状况和文化特点,为理解诗歌的风格和内容做好铺垫。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上的错误。

4、诗歌解读(1)逐句讲解诗歌的意思,重点解释一些生僻的词语和意象,如“敕勒川”“阴山”“穹庐”等。

(2)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草原的辽阔和壮美。

5、情感体会(1)让学生讨论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是豪放、喜悦还是其他的感受?(2)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深入分析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如对家乡的热爱、对大自然的赞美等。

6、再次诵读(1)学生带着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再次诵读,注意读出诗歌的韵味和情感。

《敕勒歌》 导学案

《敕勒歌》 导学案

玉门三中 八 年级 语文(上)导学案 主备人 赵玉松 审核人 高艳花 编号 学生姓名: 班级: 等级 时间把规范修炼成一种习惯,把认真内化成一种性格课题_敕勒歌【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领略辽阔壮美的草原风光,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体会甚至能够多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精读感知,品味交流1、认真完成预习自测部分作业,准备教师检查。

2、通过小组帮扶完成自主学习,标好疑点、难点。

准备展示、讨论。

【预习案】一、 知识链接:1、《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所编。

“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

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

歌词来源一部分是文人专门创作的,一部分是从民间收集的。

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统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辞,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变成了诗体名称。

郭茂倩所编的这部《乐府诗集》现存100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

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多数是优秀的民歌和文人用乐府旧题所作的诗歌。

它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

《木兰诗》、《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2、质朴粗犷,豪迈雄壮,是北朝民歌最显著的特色。

这和北朝的地理环境、民俗文化、生活方式有直接的关系。

北朝民歌大多出于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他们原来都是以游牧为生的,社会结构又有军事化的性质,他们的生活相对充满了变化和风险。

在于自然和敌人斗争的过程中造就了民众的强悍气质,出自他们之口的民歌正是他们这种气质和性格的体现。

3、《敕勒歌》产生的背景:公元42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派左仆射安原将军率部将一万余骑进军贝加尔湖。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启发学生体会诗歌语言的简洁朴素,风格的雄浑豪放。

4.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草原的富饶、广阔和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1.理解诗意,感受意境。

2.体会这首诗歌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悟意,启发想象。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蓝天以其辽阔深邃使人向往,高山以其巍峨雄伟令人震撼,大海以其宽容恒久给人启迪,美丽的草原又将带给我们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北朝民歌——《敕勒川》,感受草原的魅力。

二、简介《敕勒歌》的文学常识《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

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

南北朝时敕勒族相当繁盛,史书记载有十二个部落。

而歌中的敕勒川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周围的广大地区。

北有大青山挡风,南有黄河迂曲补水,乃是游牧民族十分向往的冬夏两宜的肥美牧场。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记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和先秦歌谣,共一百卷。

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三、请学生借助注释扫除字词障碍,正确朗读,理解诗意。

1、检查;①正确读出下列字词的读音敕勒(chì lè)穹庐(qióng)见牛羊(xiàn)天似(sì)笼盖(lǒng)②说说对句意的理解。

辽阔的敕勒川在阴山脚下。

天空像一座巨大的帐篷,笼盖了整个原野。

苍天辽远空旷,草原一望无际,微风吹过,牧草低伏,露出了正在吃草的肥硕的牛羊。

强调:见,通“现”,显现。

四、启发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草原的辽阔富饶,体会情感。

1.通过读诗,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它们都有什么特点?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课题:敕勒歌导学案
主备人审核时间授课点拨
【学习目标】
1、认识少数民族的民歌的特点,了解乐府民歌的特色。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学习鉴赏这首诗动静结合体现草原的美的写法,感受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主动参与,激情发言,展现自我。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鉴赏这首诗动静结合体现草原的美的写法,感受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方法点拨】朗读、探究讨论点拨法
【导航塔】
【导学流程】
一、课前自主预习(整理在作业本上)
1、朗读背诵全诗,说说这首诗描写了草原怎样的景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合作探究展示
1、自主测评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北朝民歌()敕勒歌()见牛羊()穹庐()笼盖()(2)、《敕勒歌》是南北朝时期()敕勒族的民歌。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

《乐府诗集》是()代()编著的乐府诗歌总集,主要辑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兼集先秦歌谣,共一百卷,传世名篇众多如:《》《》等。

2、走进文本
(1)、明确学习目标。

(2)、小组互动:(选择你最喜欢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节奏,并谈谈读后的感受。

(朗读声音洪亮,语调抑扬顿挫,情感丰富。

)要求:小组协作,积极参与,小组成员点评)
(3)探究展示(注意:把讨论结果写下来)
【探究】:先独立思考,有疑难再与本组成员共同讨论。

【展示】:积极发言,快速高效,板书工整规范,语言简明扼要,倾听认真仔细,做好笔记。

【问题】1、这首民歌是怎样描写敕勒川大草原的景象?从歌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全歌表达了敕勒族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问题】2、现在的敕勒川,到处是一片黄沙飞舞,早以不现昔日“风吹草低现牛羊”的壮美之景,请结合你知道的信息,谈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乐府民歌“乐府”一词,在古代具有多种涵义。

最初是指主管音乐的官府。

汉代人把乐府配乐演唱的诗称为“歌诗”,这种“歌诗”在魏晋以后也称为“乐府”。

同时,魏晋六朝文人用乐府旧题写作的诗,有合乐有不合乐的,也一概称为“乐府”。

南朝乐府民歌大部分被保存在《乐府诗集》的“ 清商曲辞”和“ 杂曲歌辞”中。

但当时人把南方民间歌曲叫“吴声”或“西曲”。

吴声和西曲产生的地点。

北朝民歌北朝民歌,产生于黄河流域,歌辞的作者主要是鲜卑族,也有氐、羌、汉族的人民。

传世的约六十多首,以《敕勒歌》最为著名。

歌辞的主要内容,有的反映战争和北方人民的尚武精神(如《木兰诗》),有的反映人民的疾苦,有的反映婚姻爱情生活,有的描写北方特有的风光景色(如《敕勒歌》)。


三、归纳总结环节学习结束后你有什么收获?请写下来
四、测评反馈环节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敕勒川()笼盖四野()苍苍()
茫茫()见()
2、阅读《敕勒川》理解。

(1)诗中哪一句点明了敕勒川的地理位置?
(2)诗中以“穹庐”喻天,有何特色?
(3)这首诗中有动有静,形成一种动静结合的美,试着举例分析一下?(4)诗中“风吹草低现牛羊”与“天苍苍,野茫茫”都属于景物描写,两处景物描写有什么不同?
(5)请你品析一下“风吹草低现牛羊”这句的意境?
(6)从这首歌中,你感受到草原牧民怎样的情感?
课后反思:内容丰富,语言质朴,风格豪放;形式上以五言四句为主,也有七言四句的气绝体和七言古体及杂言体,对唐代的诗歌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北朝民歌主要收录在《乐府诗集》中。

今存60多首。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朝敕勒族的民歌,收录在《乐府诗集》中。

乐府,是汉代设立的一个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是制礼作乐、搜集歌辞和训练乐员。

所搜集的配乐的诗歌,就叫乐府诗,有的出于文人之手,有的是民歌。

敕勒族,古代少数民族,今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时期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一带。

这个民族在北方辽阔的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住随时可以搬动的“穹庐”(今俗称“蒙古包”)
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