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技术野外工作方法反射波法,折射波法共55页文档

合集下载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嘿,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啊,那咱就来唠唠。

哎呀,这地震勘探野外工作可不是件轻松的事儿呢。

“嘿,得好好准备。

”首先呢,得选好地方。

不能随便找个地儿就开始,得根据地质情况、地形地貌啥的来选。

“哎呀,就像找宝藏得选个有希望的地方。

”看看哪里有可能有油气啊、矿产啊这些资源。

然后就是布置设备啦。

那些仪器可金贵着呢,得小心安放。

“嘿,就像摆宝贝一样。

”把地震检波器啊、震源啊这些东西放在合适的位置,可不能乱放。

要是放得不对,那数据就不准了。

接着就是放炮啦。

可不是放鞭炮那种小打小闹哦,是用专门的震源放炮。

“哎呀,动静可大了。

”这一放炮,地就会震动,那些检波器就会接收到地震波的信号。

放完炮后,就得收集数据了。

这数据可重要了,就像宝贝一样。

“嘿,得赶紧收好。

”把检波器收到的信号传到仪器里,记录下来。

这时候得小心,不能出岔子,不然数据丢了就麻烦了。

还有就是要注意安全。

野外工作可不是闹着玩的,有各种危险。

“哎呀,可得小心点。

”可能会有蛇啊、虫子啊,还有陡峭的山坡啥的。

得穿好防护装备,小心走路。

我给你讲个事儿吧。

有一次我跟着一群搞地震勘探的人去野外。

他们可认真了,选地方的时候讨论了好久,布置设备的时候小心翼翼的。

放炮的时候,那声音大得吓人。

他们收集数据的时候,眼睛都盯着仪器,生怕出问题。

有个人不小心差点滑倒,还好旁边的人拉了他一把。

“哈哈,这地震勘探野外工作还真不容易。

”总之呢,地震勘探野外工作要选好地方、布置好设备、放炮、收集数据,还要注意安全。

这样才能做好地震勘探,为找资源提供准确的信息。

“哎呀,可不能马虎。

”。

地震野外数据采集技术与方法[荟萃知识]

地震野外数据采集技术与方法[荟萃知识]
• 1. 相遇观测法:双边(排列两端激发)的 观测方法。
• 2. 相邻两道检波器间的距离—道间距x 一般为目的层深度的1/10。很深时不按 此比例。工程地震中,常采用5-10m的 道间距。
专业精制
16
3. 最大炮检距应选为目的层深度的7-10倍 以上;为连续追踪折射界面,一般按6-12 个检波点设置一个震源点来进行设计。
24
图 3.2-4 观测系统图示
b 单边激发简单连续观测系统; c 中间激发简单连续观测
系统;d 间隔激发 单次覆专盖业精连制续观测系统
25
2.单次覆盖间隔连续观测系统 激发点与接收排列的第一道间隔一段距
离远离激发点接收,以避开声波和面波干 扰,见3.2-4(d)
3. 延长时距曲线观测系统 在测线上遇到障碍物时采用的观测系统, 见图3.2-5.
专业精制
39
第三节 地震波的激发
• 一、炸药震源
• 特性:1.激发的是脉冲波,频带宽, 能量强,高频成分丰富。地震脉冲波 的视周期与炸药量的关系是
T*
1
KQ3
(3.3.1)
专业精制
40
• 式中K是常数,炸药量大,激发产生 • 的视周期越大,频率越低。 • 见图3.3-1和图3.3-2所示。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应采用小药量激发, 一般为几十克到几百克;
专业精制
22
二、观测系统
• (一)反射波法观测系统 • 1. 单次覆盖简单连续观测系统; • 图3.2-4(a)是双边激发单次覆盖观测
系统,上边是综合平面图,下边是时距 平面图; •
专业精制
23
• 3.2-4(b)是每激发一次,排列沿测线向 前移动一个排列长度,称单边激发简单 连续观测系统;

地震勘探原理和方法

地震勘探原理和方法

地震勘探原理和方法地震勘探是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通过研究地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规律来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

本文将介绍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地震波传播原理、地震波探测方法、数据采集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地质解释技术、地球物理测井技术和地震勘探仪器设备等方面。

1.地震波传播原理地震波是指地震发生时产生的波动,包括纵波和横波。

纵波是压缩波,在地壳中以波的形式传播,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以扭动的方式传播。

当地震波在地壳中传播时,遇到不同密度的岩层会发生反射、折射和透射等现象,这些现象是地震勘探的基础。

2.地震波探测方法地震波探测方法包括折射波法和反射波法。

折射波法是通过测量地震波在地壳中传播的速度和时间来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

反射波法是通过测量地震波在地壳中反射回来的信号来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采用折射波法和反射波法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地震勘探的精度和分辨率。

3.数据采集技术数据采集技术是地震勘探的关键之一,它包括野外数据采集和室内数据采集。

野外数据采集是在野外布置观测系统,通过激发地震波并记录地震信号来进行数据采集。

室内数据采集则是在室内通过计算机系统对野外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4.数据处理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是地震勘探的关键之一,它包括预处理、增益控制、滤波、叠加、偏移、反演等步骤。

预处理包括去除噪声、平滑处理等;增益控制包括调整信号的幅度和相位;滤波包括去除高频噪声和低频干扰;叠加是指将多个地震信号进行叠加,以提高信号的信噪比;偏移是指将反射回来的信号进行移动,以纠正地震信号的偏移;反演是指将地震信号转换为地下岩层的物理性质,如速度、密度等。

5.地质解释技术地质解释技术是地震勘探的关键之一,它包括构造解释、地层解释和储层解释等方面。

构造解释是指根据地震信号推断地下岩层的构造特征和形态;地层解释是指根据地震信号推断地下岩层的年代、沉积环境和地层组合;储层解释是指根据地震信号推断地下油气储层的性质和特征。

第一部分 地震勘探原理及野外工作方法 绪 论

第一部分 地震勘探原理及野外工作方法 绪 论
2013-8-9 6
绪 论
三 、地震勘探方法及勘探能力
1、方法的分类
按波的形成和路径,地震勘探可以分为反射波法、 折射波法和透过波法。 目前应用最多的是反射波法,因为反射波法施 工方便、成本低,效果好。 地震波传播到地下分界面上时将产生反射波、 折射波和透过波。
2013-8-9 7
绪论
1) 反射波法:用接收反射波来进行勘探。
反射信息中既可得到不同的弹性分界面反射回地 面的地震反射波运动学特征(时间、时距关系等); 而且还可以得到与地下岩石密切相关的具有不同动 力学特征(振幅、频率、相位、速度等)的地震波 形。利用这些信息可以推断地下岩石的构造特征、 岩石性质等,并且可以识别出背斜、断层、尖灭、 不整合。 特别是利用地震反射波的动力学特征和运动学特 征来识别岩性和进行油气预测已经发展了很多成熟 的方法。
2013-8-9
19
2013-8-9 2
绪论
物探方法: 重力勘探:利用岩石的密度差异 磁法勘探:利用岩石的磁性差异 电法勘探:利用岩石的电性差异 地震勘探:利用岩石的弹性差异 放射性勘探:利用岩石的放射性差异
2013-8-9
3
绪论
二、地震勘探
1、概念及特点 地震勘探:它利用岩石的弹性差异来进行矿产勘
17
第三部分 地震勘探处理技术
地震资料处理流程 动、静校正及水平叠加处理方法 振幅处理及提高信噪比、分辨率的处理方法 反射地震资料的偏移处理 地震速度参数提取方法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进展简介
2013-8-9
18
第四部分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 • • • 构造解释 地层解释 岩性解释和烃类检测 综合解释
仪器向遥控、高采样率、多道采集系统

051野外工作方法与地震勘探技术

051野外工作方法与地震勘探技术
随机干扰频谱很宽,不能利用频率滤波压制。 随机干扰分为三类:
第一类:地面微震和其它外界干扰。如风吹草动、人为因素 引起的无规则振动,特点是频带宽(1~200Hz); 第二类:仪器在接收时或处理过程中的噪音;
第三类:震源激发后产生的不规则干扰。
随机干扰表面上不规则,实际遵循统计规律。
工作中,利用统计规律,采用组合检波、水平叠加、垂直叠加 方法压制随机干扰。
在干燥或疏松的岩土中激发时,对有效波吸收强烈,面波能量相对 增强;
爆炸井深时面波减弱,井浅时面波增强。
3)多次反射 当地下存在强波阻抗界面时会产生多次反射。 特点:与一般反射波相似,但视速度稍低,通过时差分析来识别。
2.外界干扰波 1)随机干扰 定义:指无一定规律、无一定频率及视速度、杂乱无章的振动。
相干干扰波记录
3、干扰波调查
为了了解各种干扰波的分布特征,以便采取一系列压制干扰波 的方法技术,在野外地震数据采集之前,必须进行干扰波调查。
1.震源干扰波调查
震源干扰波调查(a) 干扰波调查记录 (b) 解释结果
目的:确定反射波和干扰波的分布特征,确定有效的观测系统。
具体做法:以小道间距埋置检波器,在零偏移距处激发,随 后移动检波器排列或移动激发震源。每次移动距离应等于一个 排列长度,以保持干扰波同相轴的连续性。
2)相干干扰 定义:指外界产生的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干扰。
特点:在地震记录上表现为有规律的振动,具有一定的 频率和视速度。
相干干扰产生:在 大型厂矿附近,机器有 规律地连续振动,江、 河波浪冲击岸坡等。如 图5.13所示。
3)工业电干扰
在城市工作,当地
震测线通过输电线路时, 检波器电缆会感应50Hz 电压,形成工业电干扰。

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

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

第二节 地震测线布置
2、面积普查
查清含油气的远景区域,寻找可能的储油气带,查明大 的局部构造。
• 布置测线要求:主测线垂直构造走向,测线间距不
漏掉局部构造,线距不应大于预测构造的一半,(测
线间距达几百米—几公里),有联络线。
3、面积详查
在已知构造上查明其构造特点(范围、形态、目的层厚 度、断层大小及分布等等),提供最有利的含油气带, 为钻探准备井位。
观测系统覆盖次数与排列和移动道数
• 在施工中,每放一炮,排列和炮点向前移动的道数m为:
N S 2n
• 式中: N是排列中的接收道数:n是覆盖次数;S是一端 放炮时等于1,两端放炮时等于2。
• 例如,24道接收,三次覆盖一端放炮,放完一炮后,炮 点的排列向前移动4道检波点距。若十二次覆盖,则应 移动1道检波点距。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1、排列的概念
• 用来记录反射地震波的炮点与检波点(检波器) 组合中心之间的相对位置。在一个工区,此关系 是固定的。
2、排列的类型
• 纵排列 —单边放炮、中点放炮、双边放炮
• 非纵排列 —T型排列、L型排列
• 交叉排列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态,必须连续追踪各界面的地震波, 就要沿测线要许多个激发点分别激发进行连续多次接收。
单边放炮六次覆盖 观测系统示意图
• 观测系统示意图,用 综合平面法。
• 将标所在有同炮一点水平O1线、上O2。等 • 从各炮点向排列前进
方向作一条与炮点呈 45o的直线,将同一排 列上的24道分别投影 到这些45o斜线上,每 一根斜线表示一个排 列,获得一张原始记 录。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沿测线方向布设多条平行的检波器线。每次激发时, 这些检波器线同时接收,获得纵、横方向上的多次覆 盖信息。处理结果除可得到地震剖面外,还可精确地 测定反射层的横向倾角。

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方法

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方法

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方法论文摘要地震勘探就是石油勘探方法中很重要的一种。

野外工作是地震勘探的生产工作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的任务是在地质工作和其它物探工作初步确定的有含油气希望的地区布置侧线,人工激发地震波,并用野外地震仪把地震波传播的情况记录下来,野外生产工作的组织形式是地震队,这一阶段的成果是得到一盘盘记录了地面震动情况的磁带。

野外工作是整个地震勘探中重要的基础工作,它的基本任务是采集地震数据。

是从地震队的组织形式来完成的,分试验工作和生产工作。

主要内容:激发地震波、接收地震波、以及地震测线,激发点、接收点的测定。

正文一、试验工作(一)、干扰波的调查,调查干扰波的类型及其特点。

1、地震波波场的特点:地震震源激发以后,在地质介质中产生的振动的总和就是波场L1(x,y,z,t),震源性质以及地质介质中的弹性参数分布情况决定了波场的特点。

在陆地震勘探时,广泛使用浅井、炸药包和它在井中安置的不对称性也会产生一定强度的横波和面波,当采用非炸药震源的激发的波场更加复杂,有的主要激发纵波,有的主要激发横波,但这些震源也不会是纯的,它们总是激发出两种体波以及面波。

各种震源之中,有些是脉冲型的,激发出很短的(约50ms)不超过3~4个周期的振动,有的产生变频正弦振动,其延续时间达若干秒震源激发的振动形状对波场的总形态有重大影响,它会改变不同类型和不同形式的波所引起的振动之间的关系,当波的震源传播到具有大量界面的地质介质时,产生多次生波(各种类型的一次波和多次波)波场是由数目不多的强一次波和部分二级波加上许多弱的一次波和多次波构成的,当存在折射界面时,则除了反射波外,还有折射波,除了地震震源引起的振动外,波场中还包括外部震源激发的振动→微震。

由于吸收的影响,波在传播过程中,它的振幅逐渐减小,主频逐渐降低,在勘探深度达到4—5 km反射波法工作中,纵波的主频一般为30~70HZ,最高频率达150~200HZ (在坚硬岩石层出露地表面以有在坑道、井中、工程地质勘探时)反之,当进行偏移距达数百公里的区域工作时,纵波的主频不超过3~5HZ,横波的频率一般小于相同路径纵波频率约1.8~2.2倍,瑞雪面波和勒末波之间频率比纵波的小3~5倍)。

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方法

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方法

第二章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方法(10学时)野外工作是整个地震勘探中重要的基础工作,它的基本任务是采集地震数据。

第一节野外工作方法是从地震队的组织形式来完成的,分试验工作和生产工作。

主要内容:激发地震波、接收地震波、以及地震测线,激发点、接收点的测定。

一、试验工作目的:了解本地区的地震地质情况,确定解决任务所需要的最佳野外方法。

1、干扰波的调查,调查干扰波的类型及其特点。

2、地震地质情况的调查。

⑴调查低降速带的厚度及速度V2>V1在潜水面具有很强的反射,则透射的就少,找油而不是找水,则希望在低降速带的底部爆处,潜水面的深度决定了打井深度。

⑵工区速度的分布规律,一般速度是深度的垂直,这个任务由地震测井来完成。

⑶调查有无标准层:标准层:大面积连续追踪的地下反射界面。

3、选择最佳的激发条件:炸药埋藏深度,药量、炸药组合方式。

4、选择合适的接收条件:确定检波器的组合方式,合适的观测系统。

比如:道间距的为多少最好,第一个检波器与炮点多远,选择合适的仪器因素。

二、生产工作根据试验得出的结论进行野外生产第二节干扰波一、地震波波场的特点:地震震源激发以后,在地质介质中产生的振动的总和就是波场L1(x,y,z,t),震源性质以及地质介质中的弹性参数分布情况决定了波场的特点。

在陆地震勘探时,广泛使用浅井、炸药包和它在井中安置的不对称性也会产生一定强度的横波和面波,当采用非炸药震源的激发的波场更加复杂,有的主要激发纵波,有的主要激发横波,但这些震源也不会是纯的,它们总是激发出两种体波以及面波。

各种震源之中,有些是脉冲型的,激发出很短的(约50ms)不超过3~4个周期的振动,有的产生变频正弦振动,其延续时间达若干秒震源激发的振动形状对波场的总形态有重大影响,它会改变不同类型和不同形式的波所引起的振动之间的关系,当波的震源传播到具有大量界面的地质介质时,产生多次生波(各种类型的一次波和多次波)波场是由数目不多的强一次波和部分二级波加上许多弱的一次波和多次波构成的,当存在折射界面时,则除了反射波外,还有折射波,除了地震震源引起的振动外,波场中还包括外部震源激发的振动→微震。

地震勘探基础及浅层折射反射波法课件

地震勘探基础及浅层折射反射波法课件

因此可以通过观测和分析地震波振幅和波形的衰 减变化特征,来确定断层或破碎带的存在。
•部分岩土的α 值 见教材 P 25 表 1.4.3
2、 α 与地震波的关系
• α 与f 的关系
由胶结摩擦理论 由弹性理论
即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其高频能量的衰减大于低频。
• α 与P、S 波的关系 实验表明
三、浅层地质条件对地震勘探的影响
1、反射和透射过程
•平面波 AB 向界面 R 入射;
•依据惠更斯原理,波前面A´B´ 是新震源;
• △t时间后,B´的子波到达C 点;A´的子波在V1中到达 D点、 在V2中到达 E点;
• ∴CD是反射波前面,CE是透射波前面。
• α是入射角;β反射角;γ是透射Βιβλιοθήκη 。2、斯奈尔定律(snell)
α=∠B’A’C γ=∠A’CE
由地震勘探的各 种资料统计得到
某一浅层地震的干扰波调查剖面,
经频谱分析后得到其频谱特征; 不同地区、同一地
区不同地层、不同 折射波 仪器及工作方法;
采集的地震波的频 谱会有所不同

面 波
射 波
声 波
面波主频~30--40Hz 折射波主频~50Hz 反射波主频~75Hz 声波频谱> 80Hz
4、地震波的振幅及其衰减规律
六、地震波的绕射和散射
1、绕射现象
由于断层或岩层尖灭点的存在, 使反射界面突然中断,地震波在 断点处的传播现象。
无反射波
2、绕射波的特点
•断点R处是新震源,其上方绕射 波信号最强,两侧渐弱;
•绕射波振幅随波前传播距离的增加而衰减; •绕射波振幅与入射波的频率成反比;
3、散射
地震波遇到起伏不平界面 产生的波的漫射现象。

1实验一地震勘探实验(折射波法)

1实验一地震勘探实验(折射波法)

1实验一地震勘探实验(折射波法)实验一地震勘探实验(折射波法)一、实验原理地震勘探是根据人工激发(爆炸或撞击地面)的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遇到弹性性质不同的地震界面后,在地层中产生反射和折射,部分地传回地表,用专门的仪器记录返回地面的波的旅行时间,研究振动的特征,来确定产生反射或折射的界面的埋深和产状,并根据所观测的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速度及波的振幅与波形变化,探讨介质的物性与岩性。

就波的传播特点而言,地震勘探一般可分为反射波勘探和折射波勘探。

二、实验目的1.了解地震勘探的原理;2.了解地震勘探工作布置及观测方法;3.掌握地震勘探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熟练操作相关软件。

三、实验仪器Strata Visor NZⅡ数字地震勘探仪。

Strata Visor NZⅡ地震勘探系统一般由主机、多芯电缆、检波器、触发器、震源(大锤或炸药)、铁板、直流电源、直流电源线以及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软件等。

四、实验步骤1.在工区布设测线在工区布设测线,原则:由南向北、由西向东测线号与测点号依次增大。

使用皮尺标注检波器位置与激发点位置。

2.连接仪器的各个部分将主机、电源、多芯电缆、检波器、大锤、触发器按正确的方式一一连接起来。

注意:各接口均使用“防呆”设计,电缆插头与对应的插槽才能连接,电缆插头与非对应的插槽不能连接。

禁止暴力插拔各插头、插槽,以防仪器损坏。

3.采集开机后,直接进入SCS软件。

(1)survey--new survey菜单:设置测区名称和测线号;(2)system--set date/time菜单:设置时间、日期;(3)geom--survey mode菜单:设置地震勘探类型,本次实验为折射波勘探,即refraction;geom--geophone interval菜单:设置检波器距离,即道间距,本次实验设为2m;geom--group/shot location菜单:设置shot coordinate炮点坐标、geophone coordinate检波器坐标(自动或手动设置)、gain 增益(本次实验设为HIGH 36)、use道设置(可选DATA、INACTIVE等,本次实验设为DATA)、freeze道冻结(叠加冻结,本次实验设为NO)等;(4)acquisition--sample interval/record length菜单:设置时间采样间隔、记录长度(时窗)和delay延迟,本次实验sample interval设为0.25ms,record length设为0.25m,delay 设为0;acquisition--filter菜单:滤波器设置,本次实验屏蔽采集滤波器,设为FILTER OUT;acquisition--correlation菜单:相关设置,本次实验屏蔽相关,设为OFF;acquisition--stack option菜单:叠加设置,本次实验设为auto stack,即自动叠加;acquisition--specify channels菜单:选定某些道,屏蔽某些道。

测绘技术中的物探勘察方法详解

测绘技术中的物探勘察方法详解

测绘技术中的物探勘察方法详解引言:测绘技术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涉及到地理信息、地形测量和地质勘察等多个领域。

在测绘过程中,物探勘察方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测绘技术中的物探勘察方法,包括电法勘探、地震勘探和地磁勘探三个方面。

一、电法勘探电法勘探是一种利用电流在地下的传导特性来探测地下结构的方法。

它通过在地表上设置电极,通过施加电压和测量电流的方式来获取地下信息。

电法勘探在地质勘察和矿产资源勘探中被广泛运用。

电法勘探的主要原理是根据地下不同材料的电导率差异来判断地下结构。

一般来说,导体的电导率较高,而绝缘体的电导率较低。

通过测量地下电流的分布情况和电阻率的变化,可以推测地下是否存在矿藏或岩层。

在电法勘探中,常用的测量方法有直流电法、交流电法和中心极化电法等。

直流电法是最基本的电法勘探方法,它通过施加直流电压来测量地下电阻率。

交流电法则是通过施加交流电压,并测量电流和电压的相位差来判断地下的电导率。

二、地震勘探地震勘探是一种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特性来推断地下结构的方法。

它通过记录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速度和振幅变化,进而了解地下的岩层、断层和地下水等信息。

地震勘探在地质灾害预测和石油勘探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是地震波在地壳中传播的速度和路径会受到地下结构的影响。

不同材料对地震波的传播有不同的阻碍作用,因此可以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特性来推断地下结构。

地震勘探中的主要方法包括折射波法和反射波法。

折射波法是利用地震波在不同岩层间的折射现象来判断地下结构。

反射波法则是通过记录地震波在地下岩层反射的情况来分析地下结构。

三、地磁勘探地磁勘探是一种利用地球磁场的变化来获取地下信息的方法。

地球磁场在地下的分布情况受到地下结构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测量地磁场的变化来推断地下的磁性物质和矿产资源。

地磁勘探在矿产勘探和环境地质中有重要应用。

地磁勘探的基本原理是地球磁场在地下不同材料中的磁导率差异会引起地磁场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