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合集下载

试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

试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

试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建设: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实体经济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 政治建设: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党的组织、制度、纪律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3. 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

4. 社会建设:构建人人有责、人人有功、人人有获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强社会管理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5. 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推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这些主要内容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建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体系,不断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不断地发展和建设 和谐文化,其根本任务是用“和谐”的思想方法来思 考问题、解决矛盾。必须建立和发展以和谐为核心的 价值体系,作为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的思想内核;大力 倡导和谐的思想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和谐的价值 取向;建立健全各种制度以及法律规范、行为准则, 以指导和约束各种社会行为。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
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 由发展的条件”,未来社会将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 制的基础上,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之间的对立和差别,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社会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行各尽所能、 各取所需,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人与人之间、人 与自然之间都形成和谐的关系。
民公 诚 人充 安主平 信 与满 定法正 友 自活 有治义 爱 然力 序和谐相处
愿才依 积 调 到 善 社 就全望能法极,正,会是就体就就得得治因人确社保生就是人是是到到国素民处会持产是能民社社尊发方得内理秩安发全够平会会重挥略到部,序定展社使等主个组,,得广矛社良团,会一友义方织创创到泛盾会好结生互切爱民面机造造切调和公,。活帮有、主的制活成实动其平人富互利融得利健动果落。他和民裕助于洽到 益 全得得实社 正 群,、社相充得,到到,会义众生诚会处分到社支肯各矛得安态实进。发妥会持定方盾到居良守步扬善管,。面得切乐好信的,协理创业。,创完造,造 实维护和实现 。
(1)社会管理理念不科学 (2)社会管理体制不健全 (3)社会管理法律政策不完善 (4)社会管理方法不适应发展需要
三、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3.把握创新社会管理领域新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和进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历史进程,旨在不断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目标。

本文将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四个方面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就。

一、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核心是经济建设。

中国近四十年来的经济改革和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的计划经济向开放市场经济的转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特点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在经济发展进程中,中国注重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还注重区域均衡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实现了经济发展的全面、快速和稳定。

二、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目标在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中国注重加强党的领导,并建立健全了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特点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依法治国,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在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特点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中国注重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还注重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

四、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在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特点是坚持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中国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
民主法治: 民主法治: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 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 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 到妥善协调, 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 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 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 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全社会互帮互助、 诚信友爱: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 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邓小平: 邓小平:奠定了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 建设理论的重要基础; 建设理论的重要基础; 江泽民: 江泽民: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关于 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过程
十六大, 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重要目标; 社会的重要目标; 十六届四中全会, 十六届四中全会,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并明确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即形成全 体人民各尽其能、 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 社会。 社会。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十七大, 十七大,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 性,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出部 署。
(2)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想 (3)关于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 思想 (4)关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思想 (5)关于兼顾不同阶层利益的思想 (6)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思想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制度和 体制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 ——劳动就业制度 劳动就业制度 ——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管理制度 社会管理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布局。

这一战略布局旨在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的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多个方面,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一、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超过了世界上其他绝大部分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经济建设主要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驱动等方式来推进。

中国政府注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科技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新兴产业等。

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推动自由贸易,促进经济一体化发展。

二、政治建设政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政治建设主要包括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中国政府通过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法治建设等措施,以确保党始终成为最坚强的领导核心。

此外,中国也注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提高政府工作效能,增加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沟通和参与。

三、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环节。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发展,致力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弘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文化建设主要包括加强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创新、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等。

中国政府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

四、社会建设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

中国政府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社会建设主要包括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深化教育医疗改革、加强环境保护等。

中国政府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教育和医疗资源配置、加强环境治理等措施,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提升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包容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形成的关于社会建设的理论框架和指导思想。

一、社会建设的重要性与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社会建设涉及到人民群众的经济福祉、政治文明、社会和谐以及生态文明等方方面面,具有丰富多样的内涵。

社会建设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法治国、创新驱动、改革开放、统筹城乡发展、社会公平正义、生态文明建设等。

这些原则旨在保障和促进社会建设的方向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指导。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点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

这些领域相互关联、相互依存,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格局。

1. 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目标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社会生产力水平。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经济政策,包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等。

2. 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核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这些制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目标。

3. 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社会主义文化风尚,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审美水平。

中国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文化相结合的发展模式,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增长。

4. 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核心在于人民群众的福祉和社会和谐。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一、社会建设概述

由于我国目前正处在体制转换、结构调整和社会 变革过程中,也是各种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易发多 发期,就业问题、腐败问题、分配不公问题、社 会治安问题等,是当前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 和谐社会对当前中国社会是相当有针对性的。包 括教育、医疗、社保等社会热点在内的基本公共 服务均等化,以及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拓宽社情 民意表达管道等都是和谐社会理论的具体内容。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


3.收入分配、社会保障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 制经济共同发展。 公有制就是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注意:人们在生产资料上是平等占有的;生产的收益必须是共 同占有,这才是公有制的真正实现。


一、社会建设概述

人自身心灵的冲突——精神危机
第三,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消极腐败现象及社会上的坏风气, 会冲击人们的心灵。会使人们的思想、思维结构以及价值体系产生 裂痕,带来困惑,使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失去平衡。 第四,人自身的不和谐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据北京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在中国, 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有200万人自杀未遂。平均每两分钟就 有1人死于自杀,2人自杀未遂。 此外,在社会剧烈变迁过程中,还出现了精神分裂症、抑郁症 等多种精神疾病,导致人自身不和谐。


一、社会建设概述

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来源:
中国古代的和谐社会思想 西方的和谐社会思想 科学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思想 中国共产党的和谐社会思想

一、社会建设概述

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背景: 和谐社会的提出,对当前中国社会有相当的针对 性。当前中国社会是和谐社会吗? 有一种解读是,中央之所以提出“和谐社会”, 是因为现在社会出现了不和谐。社会和谐是科学 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指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通过党的领导以及人民的共同努力,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这些要求是为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推动国家和人民的发展和进步。

要做到坚持党的领导,就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实现党对一切工作的统一领导,并将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保证党能有效地领导和推动社会主义建设。

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要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通过民主选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形式,确保人民能够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管理,让人民真正成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

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全面发展人,注重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同时,关注人的全面发展,重视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环境等方面的发展,为人民创造更加健康、幸福、有尊严的生活环境。

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要注重社会、经济、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避免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公平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公平和社会保障,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点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点领域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经济建设是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要推动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人民的富裕。

具体包括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强对外开放等。

政治建设是保证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顺利进行的基础,要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保证国家政权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发展道路的根本选择,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方面。

社会建设是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标是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幸福、富裕、和谐的社会环境。

一、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特点是:1.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人民是社会的主体,社会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建设要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3. 均衡发展:社会建设要注重区域间、城乡间的均衡发展,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发展的红利。

4. 创新驱动:社会建设要紧紧围绕科技、教育、文化等创新领域,推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

5. 网络普及和信息化:社会建设要紧密结合信息化,推动数字经济和智慧社会建设,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

6. 依法治国:社会建设要坚持以宪法为核心、以法治国为基本原则,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加强社会公平正义。

7. 生态文明:社会建设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

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1. 教育事业建设:加强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培养民族复兴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 文化事业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传播,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

3. 卫生事业建设:加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医疗资源配置,改善人民群众的医疗服务水平,构建健康中国。

4.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5. 就业和扶贫事业建设:积极推进就业政策,通过扶贫政策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

6. 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注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3.这一理论是在改革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 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期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阶层群体冲突增加 ▲流动性问题 ▲维权意识更加强烈 ▲社会失范引发风险
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说明,在新世纪新阶段, 社会结构的调整、社会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体制的 改革已经成为关系到能否保持经济继续快速发展 和社会能否平稳前进的重大问题。只有从理论上 和实践上解决好社会建设问题,把全党和全国人 民的力量从单纯地关注经济建设转到经济社会的 协调发展上,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 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社会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 正是适应了这种形势的需要而提出来的。
1994-2007,全国群体性事件从1万起增加 到10万起,参与人数从75万增到307万起
1.主要建设领域往往与群体性事件伴随
2.无利益相关群体性事件、泄愤性 恶性案件引人注目
3.非制度化的应对方式导致“维稳怪圈”
(三)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前30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依靠的比较优势
▲改善就业的捷径之一是通过结构 性改革来调节资源配置的方向,使 资源向私人资本和中小企业倾斜。 ▲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 场,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 服务 ▲加强职业培训和择业观念教育, 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
(二)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扭 转差距扩大趋势
1.初次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劳动报酬增长缓慢
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 定
(一) 对社会管理的概念厘清 社会管理,是由国家或 社会团体对社会运行过程进 行组织调控的活动,其目的 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生存和 发展的基本需求,解决社会 问题,使社会系统能够协调 发展,提高社会生活质量。
社会管理涉及方方面面的事务,归纳起来包 含在三个方面: 社会秩序性事务,主要是社会治 安、公共安全的事务,特别是在恐怖主义威胁的 加剧,极端自然灾害频发等情况下,各国如何应 对和化解公共危机; 社会基础性事务,主要是为 了支撑和促进社会发展所必须的教育、交通等事 务; 社会保障性事务,主要是为了促进再就业, 解决失业问题,医疗保障等福利性质的事务。

5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5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与制度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1)构建和谐社会理论(2)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论(3)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理论(4)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5)兼顾不同阶层利益的理论(6)创新社会治理理论创新社会治理,就是要实现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观念转变,从单一社会管理主体向多元社会治理主体转变,从简单行政命令管理方式向多元、民主、协调治理方式转变。

对社会建设的认识过程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决定,从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始,将“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易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

此后,人口、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卫生健康、科技教育、社会管理等内容逐步补充。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增加了“社会更加和谐”国家建设目标。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四位一体的新格局。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行全面部署,对社会建设的任务和政策进行专章论述。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重点放在以人为本(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等),将创新社会管理和改善民生并列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对比“社会治理”(Governance)和“社会管理”两个概念,社会治理必须强调“过程”、“调和”、“多元”和“互动”。

社会制度,是指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等相对应的社会领域的制度。

(1)教育制度(2)劳动就业制度(3)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目标是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必须遵循公益性、公平性和可及性原则(4)社会保障制度制定有关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安抚和社会安置等一系列规则和原则的总称。

(5)社会治理制度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是一种合理的社会状态,包括社会成员之间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第六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第六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1.1 (2)中国共产党几代主要领导人的社会建设思 想
毛泽东的社会建设思想: A.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 想。 B.是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思想。 C.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协调利益关系的思想。
邓小平的社会建设思想: A.是立足基本国情,推进社会建设的思想。 B.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推进社会建设的思 想。 C.是坚持稳定、全面协调发展,推进社会建设的思想。
(1)是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 (2)是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想,保障和改善民 生是社会建设的重点; (3)是关于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思想,社会 公平正义。
(4)是关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思想; (5)是关于兼顾不用阶层利益的思想; (6)是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思想;

社会建设是按照社会发展规律,通过有目的、 有规划、有组织的行动,构建公平合理的社 会利益关系,增进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福祉, 优化社会结构,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现 代化的过程。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制度 教育制度 劳动就业制度 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管理制度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述 保障和改善民生 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十六大所提经济指标超前完成社会指标倒退

新时期的战略任务是推进社会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名誉 会长、北京工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陆学艺指出, 2010年,中国进入新的历史转折时期。但站在一个 新的起点上,“经济指标超前完成,社会指标不光 是没有完成,有几个指标还是倒退的。社会结构严 重滞后于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得搞社会 建设,而要调整社会结构必须通过社会建设来实 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3)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 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 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 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 注重公平。 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 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 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工 资集体协商制度,保护劳动所得。 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 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 重大作用——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
根本目的——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基本途径——一是‚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的高度,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二是‚必须‛以 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三是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 革。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 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 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 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 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 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3.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建设的认识和深化过程
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决定,从第六个五年




计划开始,《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易名为《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增加了‚社会发展‛内 容。 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增 加了‚社会更加和谐‛这一国家建设的重要目标。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任务和‚社会建设‛的概念。 中共十七大进一步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的社会建设‛进行全面部署,对社会建设的任务和 政策进行了专章论述。 中共十八大专章论述了‚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 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基本原则--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坚持统筹协调、 源头治理;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坚持 依法管理、综合施策;坚持科学管理、提高 效能;坚持立足国情、改革创新。
目标任务-- 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牢牢
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 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 求,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
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
实的利益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大计,事关人 民幸福安康。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顺应全国 各族人民过上更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紧紧围 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这条主线,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 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推动“十二五”时期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认真贯彻 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
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城镇居民和农 民的关系,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努 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要不断深化对社会主 义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 进程中,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和共同发展。
五、关于兼顾不同阶层利益的思想
在中国,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以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题
中应有之义。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 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 我们党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 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十六大以来,党中 央反复强调要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未来发展的重 要任务 。
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指出,要把统筹
城乡发展、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 济结构的体制,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实现城乡经济协调 发展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经济 生活的各个方面。要牢固树立城乡一体、协 调发展的新理念,对城市规划区内的产业布 局、分区功能、社会结构和基础设施建设等 要通盘规划,整体安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在十八大的报告中,对教育公平又有了新的要求:“大力促进教育 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缘、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 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 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这些要求非常明确,要通过 缩小区域、城乡、特殊群体之间的教育差异,给每个学生提供相对公平的 教育机会,让孩子们通过接受教育,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
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1、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已覆盖7.48亿人,其中, 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99亿人,“新 农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居保”(城镇居民社 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49亿人。1.24亿城乡老年居民 按月领取养老金,“新农保”和“城居保”在全国范围基 本实现制度全覆盖。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截至2011年底,我国 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 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合计超过 13亿人,比2005年增长近三倍;全国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已 达1.7亿人,其中相当一部分为农民工。
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就业关系到个人的家庭幸福、社会的繁荣稳定和国 家的长治久安。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拥有 众多劳动力的同时也亟须众多的就业岗位。
十八大报告的表述中,“更高质量”成为亮眼的词 汇。不仅要有饭碗,还要有更好的饭碗,这是每位劳动 者的愿望。 近年来,我国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 政策,城镇新增就业连续5年超过千万,2011年更是达到 了1221万。但就业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依然非常大。 2012年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达2500万人,比“十一五” 时期的年均数多100万人。另外,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ppt课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ppt课件
(4)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是为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 与生活需要而制定的有关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 救助、社会优抚和社会安置等一系列规则和原则的总 称。社会保障制度对保障公民基本生活需要、增进全 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和文化福利、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 有重要作用。
1
(5)社会治理制度 社会治理制度是为维护人民群众权益、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而 制定的各种规则和原则的总和。要建立健 全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文化、 社会和生态文明要求相适应的新型社会治 理体系,形成社会治理和服务的合力。
1
(4)关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思想 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 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关系,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 构矛盾,努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1
(5)关于兼顾不同阶层利益的思想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兼顾社会各阶层群众的利 益,充分发挥社会阶层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我国现阶段的阶层划分情况(社会学家陆学艺):
学有所教 老有所养 劳有所得 病有所医 住有所居
1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多 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 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 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 正义,在幼有所育、学 有所教、劳有所得、病 有所医、老有所养、住 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 断取得新进展。
1
(3)关于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思想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 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 理,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0
本章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述 二、统筹协调解决我国社会利益问题 三、着力推进我国社会治理创新
1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件 第5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件 第5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
1.当前存在的主要民生问题
党的十八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 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 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 的。”
1.当前存在的主要民生问题
• 这一思想从两个方面提出了改善民生在社会建设中 的突出地位。
• 一是指出社会建设的实质就是改善民生,不改善民 生,说社会建设实际上是空话,社会建设就是解决 民生的基本问题,这要成为社会建设的基本指导思 想,也是发展观念转变的重要体现。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理论
•一是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属性,是社会建设的目标引领和价值取向。 •二是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想。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 设的重点。 •三是关于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思想。 •四是关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思想。城乡协调发展是社会建 设的基础。 •五是关于兼顾不同阶层利益的思想。兼顾不同阶层利益是社 会建设的关键。 •六是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思想。创新社会管理是推动 社会建设发展的动力。
(二)特殊经验
第四,社会共识与农民的作用。 • 北欧社会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共识政治” 。社会建设
需要社会各阶级的参与互动。在此进程中,农民阶级起到 了积极作用,发起了主张普遍主义福利模式的民众运动。 • 在中国,农民阶级在中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进程中所起 的作用十分有限。因此,在社会建设过程中,农民所起到 的作用以及如何在社会建设的目标和诸多问题上达成共识 就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主要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提出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 三、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提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一)当前我国社会建设旳总体特征及未来发展趋势
1.社会组织的主体作用将得到进一步发挥
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居于主体地位已经被社会发展实践所检验,但是,我国社会组织由于受到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行政化色彩依然比较严重,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明显的对立,也不适应我国社会建设的要求。

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主体作用的发挥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一是行政色彩将被逐渐打破,发挥空间进一步增大。

相当长时期以来,我国多数社会组织形式上独立的,实际上一般都挂靠政府或事业单位,其主要作用是服务政府而难以在社会建设中起到独立发声的作用。

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建设中自治程度不足的根本原因还是由于政社不分、政社混同的传统机制。

它脱胎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对社会建设全方位控制和管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的职能己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但是政社不分的思维模式并没有从本质上得到破除,在经济改革取得辉煌成就的背景下,民众对于社会建设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呼声更加强烈。

二是定位逐渐清晰,功利化倾向进一步淡化。

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其公益性质。

但在市场经济的熏陶下,部分社会组织在履行社会建设的主体作用地位时,过于强调市场化却淡化了公益性质。

尤其是在行业协会、医疗卫生单位、社会福利单位等以盈利为目的的倾向尤为严重_。

因此,社会组织在明确自身定位,行使自身使命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未来的社会组织应基于其自身的公益性,服务于社会。

克服社会组织的趋利化倾向,关键之一就是要明确自身定位,不能违背服务社会的宗旨和原则,才能有效的发挥其社会建设主体地位的功能。

三是管理体制将会更加健全。

目前由于我国相关规章制度不健全,一些社会组织基本的登记注册手续缺乏,致使不少社会组织缺乏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

应当看到,制度的不健全加大了社会组织实际功能有效发挥的成本,他们的很多实践活动受到了很多的制约或限制,因此,要破除这一问题就要从根本上破除社会组织登记机关与业务主管单位双重管理的困境。

作为社会组织开展业务的主管部门其担负的行政管理职能界限应当明确,使得社会组织自身能够实现独立的运转,尤其是涉及人事、财务、运营等问题应给予社会组织足够的自我管理的权限。

而相关主管部门同样应该明确自身职责,做好建章立制等服务监督工作,确保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产品或者公共服务的同时,能够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2.社会建设发展整体进入新阶段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幵放水平己经发展到了新的高度,国家面貌和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薪新的时期。

其主要表现包括以下八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达到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上已经迈出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步伐;同时还应当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当中很多不可持续的因素依然存在,推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任务依然很重。

二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己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影响市场经济持续完善的障碍尚未完全克服,继续深化改革的任务仍会十分艰巨。

三是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我国总体上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平。

同时,我国社会收入差距、区域发展差距、城乡差距等问题依然突出,在扭转水平差距过大,统筹协调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完成。

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渐完善。

完善民主法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广大人民群众深切期盼,但是我国的法律体系还存在很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尤其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五是转变经济体制,以市场为主要手段来进行资源分配,激发了我国人民的活力。

这种体制机制的转变以及国家的变革,使得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等发生转变,因此在进行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有大量旳工作需要我党以及人民去处理。

(二)发展建议
当前,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核心地位依然没有动摇,基于这一判断本文认为,在多元化主体的社会建设实践的背景下,我国的社会治理应当选择以政府为主导,社会组织、公众等多中心参与的社会治理体系。

因此,做好政府自身建设也是开展社会治理的必经之路。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成为社会各阶层的一致呼声。

同时,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种社会组织,完善政府指导下的多元化社会治理结构,面提升社会治理的质量和效果。

不断完善社会建设的制度体系是加强社会治理的重要保障。

完善的制度建设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治理实践的准绳。

归结到底,推动社会治理的髙效运行就是要完善社会建设的科学决策体系、覆盖更加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科学合理收入分配体系以及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等。

这四大体系的健全将为民生的改善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治理中推进社会建设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