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劝学、过秦论、石钟山记 文言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师说》文言常识

《师说》文言常识
知识点总结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词 3、实词活用 4、一词多义 5、特殊句式
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1、用来…的 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2、…的原 因/凭借。 (今)表因果关系。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4、其皆出于此乎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 怪也欤 6、吾其还也
代,他。 代,那些。 代,指圣人。 语气,大概。 前指士大夫 后表语气 表祈使语气,还是
特殊句式
判断句 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 (今)没有。
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到。(今) 初等教育的学校。
吾从而师之:(古)跟随 并且。(今)连 词,表目的和结果
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 许多的人。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古)所说 的。(今)含不承认的意思
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今) 不需要。
③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者也也
被动句 ①不拘于时
宾语前置句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状语后置句
①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②而耻学于师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 ④学于余 省略句 ①吾从(之)而师之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道理 道理 道德学问 风尚 风尚 规律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3、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4、句读之不知 /我之谓也 5、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6、君将哀而生之乎 7、蚓无爪牙之利 8、吾欲之南海

《师说》文言文知识整理

《师说》文言文知识整理

《师说》文言文知识整理《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

这篇文章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以下是对《师说》这篇文言文的知识整理。

一、文学常识1、作者韩愈(768 年-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2、文体“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

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

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

今义: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4)无贵无贱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

(5)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3、一词多义(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学习)③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2)传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3)道①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③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惑①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4、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词用作动词,低于。

(3)而耻学于师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4)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5)位卑则足羞羞: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羞耻。

10.《劝学》《师说》文言知识清单

10.《劝学》《师说》文言知识清单

劝学一、通假字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或“揉”,用火烘木使弯曲)生非异(生,通“性”,资质、天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

暴,同“曝”,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二、古今异义1、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古义:检验。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加入。

3、假古义:凭借,借助。

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4、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

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黄金。

5、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

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6、用心古义:因为用心。

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7、绳古义:墨线。

例:木受绳则直今义:绳子,绳索。

8、跪古义:腿脚。

例:蟹六跪而二螯今义:跪下9、疾古义:疾劲,强,大,这里指声音宏大。

例:声非加疾也今义:疾病10、致古义:达到(而致千里)今义:赠送,给予11、寄托古义:这里指藏身(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今义:大致指心灵、精神的某种依靠三、词类活用1、名词做状语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2、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3、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4、形容词作名词①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③积善成德(善:形作名,善行)5、形容词用作动词故木受绳则直(直:变直,形容词用作动词)6、形容词作使动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7、数词作形容词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8、动词作名词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流:流水)四、一词多义1、于:(1)寒于水(比)(2)善假于物也(介词,不译。

引进作用)(3)取之于蓝(从)2、而:(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关系,并且)(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关系,而且)(3)终日而思矣(表修饰)(4)而见者远(表转折)(5)锲而舍之(表假设或承接)(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承接)(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关系,却)(8)锲而不舍(表假设,如果)(9)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3、者:(1)假舟楫者(代词,指……的人)(2)不复挺者(……的原因)4、焉:(1)风雨兴焉(兼词,“于之”,意为在这里)(2)圣心备焉(语气词)5、利:(1)金就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2)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6、之(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音节助词)(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代词代青)7、假(1)善假于物也(借助)(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8、疾(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强)(2)君有疾在腠理(疾病)9、绝(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停止(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与世隔绝(3)以为妙绝(《口技》)极了(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5)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断绝关系10、强(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强壮(2)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3)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勉强五、文言实词文言实词兴文言翻译xīng 起;兴起。

《石钟山记》文言知识要点总结

《石钟山记》文言知识要点总结

《石钟山记》文言知识要点总结石钟山记文言知识要点总结本文是一篇文言文短篇小说《石钟山记》的知识要点总结。

该文以写实手法,通过描写主人公与一位神秘老人相遇并相互讲述故事的方式,展现了人物的成长和人生的意义。

文言知识要点1.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具有较复杂的词汇和句法结构。

2. 文言文通常使用古代汉字,需要了解古代汉字的意义和用法。

3. 文言文的写作风格庄重、含蓄,注重修辞手法和形象语言的运用。

4. 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排比等,这些手法可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5. 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多为主谓宾,但也有并列、独立等其他句型结构。

6. 文言文表达方式较为间接,需要通过推理和总结理解文章的意思。

7. 文言文中常使用古代典故和寓言,需要熟悉相关典故和寓言的背景故事。

《石钟山记》要点总结1. 故事背景是主人公在石钟山寻找答案的过程,同时与神秘老人展开对话。

2. 神秘老人通过叙述故事,引发主人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3. 故事的主题是人生的追求和价值观的转变。

4. 故事中出现了丰富的动词形容词等文言词汇,通过修辞手法增强了表达的力度。

5. 文中运用了排比叠字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富有节奏感。

6. 故事结尾采用开放性的叙事方式,留给读者空间进行思考。

总结《石钟山记》是一篇典型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通过对文言知识要点的了解,可以更好地领悟文章的意义和美感。

阅读和理解这篇文章,有助于提高对文言文的驾驭能力,进一步欣赏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以上是《石钟山记》文言知识要点的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师说、劝学、过秦论、石钟山记文言知识点整理

师说、劝学、过秦论、石钟山记文言知识点整理

一.字词1. 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同“授”,传授,讲授。

)2)或不焉(冋“否”)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 求学的人。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2)小学而大遗古: 小的方面。

今:学校。

3)今之众人古: 般人。

今:表示很多人。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 用来……的。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吾从而师之古: 跟随并且。

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6)句读之不知古: 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

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 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8)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 无论。

今:没有,否定副词。

3•词类活用1)n. T意动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2) a. T n.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愚人)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大的方面)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3)n. T v.: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4) a. T v.:惑而不从师(形容作动,遇到疑难问题)5)使动: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使……学习)4. 一词多义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吾从而师之(名词意动,以……为师)吾师道也(名词意动,以……为师)2)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 a n,名词,解释六经的著作)3)道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惑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惑而不从师(形容作动,遇到疑难问题)5. 重点实词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2)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难道)3)犹且.从师而问焉(尚且,还)4)士大夫之族.(类)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6)圣人无常.师(固定的)7)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赏)8)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普遍)9)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6. 虚词1. 而1)连词,表承接人非生而.知之者吾从而.师之择师而.教之2)连词,表转折惑而不从师小学而.大遗3)连词,表并列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4)连词,表修饰则群聚而.笑之5)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如是而.已2. 于1)介词,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介词,向:而耻学于.师3)介词,对于:于.其身也4)介词,从:其皆出于.此乎5)介词,表被动,被:不拘于.时3.也1)句中语气词,表停顿: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其可怪也欤4.乎1)介词,相当于“于”,在;表比较: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语气助词,表反问,吗: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语气助词,表揣测,吧:其皆出于此乎 .4)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唉: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5.其1)代词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疑难问题)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生乎吾前”的人)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2)副词,表揣测,大概:其.皆出于此乎3)副词,与“也欤”配合表示反问,相当于“这不是……吗”:其.可怪也欤6.之1)助词,主谓之间消除独立性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口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的2古之学者必有师3)代词,这,这一类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4)代词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这件事)人非生而知之.者(代知识,道理)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代里子)5)助词,的彼童子之师6)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1 .句式1) 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文言知识点梳理

《师说》文言知识点梳理

《师说》文言知识点梳理《师说》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二、词类活用。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2.吾未见其明也。

3.吾从而师之。

4.而耻学于师。

5.孔子师郯子。

6.小学而大遗三、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今义: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今义: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今义:4.吾从而师之。

古义:今义:5.今之众人。

古义:今义:6.小学而大遗。

古义:今义:7.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四、虚词归纳(一)之1.青,取之于蓝。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人非生而知之者。

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6.郯子之徒。

7.作师说以贻之。

8.彼童子之师。

9.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10.古之学者必有师。

1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1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5.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6.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二)于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善假于物也。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而耻学于师。

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6.其皆出于此乎?7.不拘于时,学于余。

(三)乎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其皆出于此乎?5.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6.呜乎!师道之不复也可知矣!五、一词多义(一)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吾从而师之。

4.吾师道也。

5.齐师伐我。

6.师心自用7.巫医乐师百工之人8.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二)传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4.舍相如广成传舍(三)所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圣人之所以为圣。

六、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2.吾从而师之3.而耻学于师4.孔子师郯子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6.小学而大遗7.吾未见其明也8.惑而不从师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七、文言句式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的归纳整理:一、文体知识《师说》属于古代文体中的“说”,这种文体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

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和说明寄寓的道理。

二、虚词1. 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2. 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转)。

三、通假字1. 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传授)。

2. 或不焉,或师焉(不通否)。

四、古今异义1.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指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指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的原因(或缘由)。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指无论,不论。

今指没有。

五、其他知识点1. 《师说》中强调了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提出了“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观点。

2. 作者通过对比古今学者的态度,批评了当时士人自命清高、不愿从师学习的风气。

3. 文章以“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作结,表达了作者对师道失传的惋惜之情。

以上是关于《师说》文言文知识点的归纳整理。

《过秦论》《师说》《石钟山记》《劝学》的复习

《过秦论》《师说》《石钟山记》《劝学》的复习

合 比
孔子从师的言行 (例证法、引证法)
李蟠从师行古道 (身边活例)
(立)
(立)
《石钟山记》结尾段的有什么作用?
1.点明本文主旨:“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以反问表肯定的 论断,即凡事必须目见耳闻,不可主观臆断。
2.点明写作意图并照应开头,“余是以记之”,既肯定了郦道元的见解,又批 评郦道元之简,嘲笑李渤之陋。 3.总结全文,分析石钟山命名来由的疑团得不到解决的原因:其一,“士大 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不肯”照应前文环境使人骇怕; 其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是指不能很好地用语言表达出来或用文 字记载下来。
《师说》第一段 提出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正面阐述道理: 1、从师的原因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也
2、从师的标准
《师说》第二段对比论证的具体内容 比较的对象 正确态度
古之圣人与 今之众人比
错误态度
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
2.分析《师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最后一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总结全文,照应前文,升华主 旨。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既是对他不从流俗 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耻学于师” 的时弊,又进一步倡导了从师学习的态度。
四.《师说》论证特色
破 正 学必从师 (说理:为什么/怎么样) (立) 老师的作用 / 择师的原则 立 反 结 对 讽喻时弊:士大夫耻学于师 (三层对比) (反面现象)(破)

主旨---《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
文章记叙了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过程,对郦道元和李渤关于石钟 山得名的说法进行了分析批评,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 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表现了作者注重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

《过秦论》、《师说》知识点归纳

《过秦论》、《师说》知识点归纳

词类活用
• 吾师道也:师,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 • 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 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 形容词作 名词:圣人、愚人 • 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 面、大的方面
•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盛 形容 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 盛: 势盛位高的人 • 吾未见其明也。明:形容词作名词,高明。
《师说》知识点归纳
通假字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 “授”,教授 ) •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读:通“逗” ) • 或师焉,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作“专门技艺 人”讲 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则耻师:v. 动词 拜师
• ⑤ 尊贤而重士(形容词“重”带宾语 “士”,用作动词:敬重、看重。) • ⑥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名词“席”、“包”、“囊”分别作 “卷”、“举”、“括”的状语,表示动 作行为的状态: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 像口袋一样。) • ⑦ 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方位名 词“内”、“外”分别作“立”、“连” 的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方法:对内,对 外。)
特殊句式
【判断句】 • 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 人,尊贤而重士 • 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 迁徙之徒也 • 3、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 之业也 • 4、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倒装句】 1、定语后置: • 铸以为金人十二 2、宾语前置: •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介词短语后置: •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 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銛于 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 也

必修上文言文新课标重点翻译句子《劝学》《师说》《赤壁赋》《登泰山记》

必修上文言文新课标重点翻译句子《劝学》《师说》《赤壁赋》《登泰山记》

《劝学》翻译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译:木材笔直得合乎墨线,用火烘烤木材使它弯曲成车轮,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规画出的圆,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用火烘烤使它成为这样的。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见识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译: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善于奔走,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

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就会得到非凡的智慧,具备圣人的心怀。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心思专一啊。

6、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容身,这是因为它内心浮躁啊。

《师说》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我学习的是道,哪管他出生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译: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给他们理,解答他们的疑难问题的人。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不通晓断句的方法,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劝学》《师说》文言知识整理

《劝学》《师说》文言知识整理

词类活用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特殊句式 ……者, ……也,表判断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介宾短语后置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介宾短语后置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判断句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判断句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省略句,“及”后省略了“之”
吾从而师之 特殊句式 省略句,“从”后省略了“之” 而耻学于师 介宾短语后置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介宾短语后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句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被动句
• 1、輮以为轮 • 以为,把……做成 • 2、金就砺则利 • 金,指金属的刀类 •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博学,广泛地学习 • 4、蟹六跪而二螯 • 跪,脚 • 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 寄托,藏身
古今异义
1、而
一词多义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连词,表转折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连词,表转折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连词,表递进,而且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连词,表并列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连词,表修饰,可译为“着”;连词,表转折
重点语句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 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人不可能生下来就懂得道理,谁能没有疑惑?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 是小呢?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因此,无论地位高贵还是地位低贱,无论年长还是年 少,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吾从而师之
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名词作动词,学习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下,名词作动词,低于;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 为耻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师,名词作动词, 从师学习 小学而大遗 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师,名词作动词,

《劝学、师说、赤壁赋、登泰山记》文言现象、重点句子翻译

《劝学、师说、赤壁赋、登泰山记》文言现象、重点句子翻译

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全册文言现象、重点句子翻译及答案 教材古文目录:第10课一、劝学/荀子 二、师说/韩愈 一、《劝学》/荀子一、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糅以为轮,其曲中规:通假字,“敕”通“燃二用火烤使木弯曲,使……弯曲 ②知明而行无过:通假字,“知”通“智=智慧 ■③君子生非异也:通假字,“生”通”性)资质、禀赋 ・④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通假字,“有”通“又2 “暴”通“曝二晒 ■ -⑤君子博学:古今异义,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今义:知识、学识 ♦ ♦ 的渊博。

⑥F1参省乎己:古今异义,古义:验,检查。

今义:参加,参考。

■⑦声非加疾也:古今异义,古义:强C 今义:疾病,快。

■⑧假舆马者:古今异义,古义:凭借,借助。

今义:与“真”相对C ■⑨金就砺则利。

:古今异义,古义:金属制的刀剑。

今义:金银。

■⑩蚓无爪牙之利:古今异义,古义:爪子和牙齿。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 •⑪用心_也用:古今异义,古义:因为;今义:使用。

⑫蟹六版而二螯:古今异义,古义:脚或腿;今义:跪下。

⑬非蛇鳍之穴无可奇抵者:古今异义,古义:容身,托身;今义:把感情、理想、 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⑭君子博学而且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天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⑯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作动词,游水⑰木直中绳,糅以为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第16课 三、赤壁赋/苏轼四、登泰山记/姚鼐⑱其曲中规:形作名,曲度,弧度回登面而招,臂非加长也:形作名,高处⑳故木受绳则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㉑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2、一词多义绝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停止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隔绝③以为妙绝《口技》:也息④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韭赏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⑥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断绝强②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前出塞》:有力的弓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强健、强壮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略多④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勉强⑤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赤壁之战》:强盛假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借、借用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借助、利用③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假装④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假如、如果望①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远叠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盼望、希里③先达德隆望尊《送东阳马生序》:声望⑤予犹记周公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农历卜五FI 闻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JO②博闻强志《屈原列传》:见闻、见识③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军官收河南河北》:IO④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使上级听见⑥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五人墓碑记》:声望、声名⑥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闻名、出名⑦扫后更闻香《和张秀才落花有感》:用鼻子嗅3、特殊句式: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敕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②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③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师说、劝学知识点归纳

师说、劝学知识点归纳

《师说》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教授。

2.或师焉,或不焉.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二、古今异义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2.吾从而师之.吾从而师之;今:表因果的连词。

古:跟随(他)并且......;今:表因果的连词。

3.无贵无贱.无贵无贱古:无论;今:没有。

古:无论;今:没有。

4、今之众人、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人。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风尚;今:道路,道德。

古:风尚;今:道路,道德。

6、.小学而大遗.小学而大遗古:在小的方面学习;今: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7.弟子不必不如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8.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古: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结合,相当于“用来……的”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三、重点实词1、.传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流传)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③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授)③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授)2、师、师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③吾师道也(动词,学习)③吾师道也(动词,学习)④吾从而师之 (意动用法,以……为师) ④吾从而师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3、从、从①惑而不从师(跟随)①惑而不从师(跟随)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自) 四、重点虚词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自)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次,它的用法如下:代词,有两种情况① 代词,有两种情况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这些” :郯子之徒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A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B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C 表示宾语前置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句读之不知D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A 作代词,指代自己:将哀而生之乎作代词,指代自己:将哀而生之乎B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C 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吾欲之南海(3)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次,用法如下:① 代词,有四种情况代词,有四种情况A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B 复指,作主语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C 作兼语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余嘉其能行古道(他)D 作定语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A 表猜测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B 表感叹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四、词类活用四、词类活用①名词作动词①名词作动词吾师道也(名词“师”带宾语“道”,用作动词:学习),用作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表自动:从师。

10《石钟山记》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10《石钟山记》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石钟山记》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从,介词)4.焉①彭蠢之口有石钟山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在那里)②硿硿焉(相当于“然”,“地”、“……的样子”,形容词词尾)③微波入焉(相当于“于是”,即“到那里”,兼词)④如乐作焉(无义,表陈述语气词,助词)5.余①余韵徐歇(剩余的,形容词)②余尤疑之(我,代词)6.得①得双石于谭上(得到,找到,动词)②固得观所谓石钟者(能够,助动词)7.搏①水石相搏(击,拍,动词)②森然欲搏人(扑向,动词)四、词类活用(一)名词作状语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乘着船)②大石侧立千尺(侧,在旁边)③事不目见耳闻(目,亲眼;耳,亲耳)④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里,在晚上)(二)名词作动词①而此独以钟名(名,命名,取名)(三)使动用法①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响)五、特殊句式(一)判断句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②此鹳鹤也③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④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⑤此世所以不传也(二)省略句①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而况石乎!②磔磔(于)云霄间③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于)绝壁之下(三)宾语前置①古之人不余欺也(“不余欺”即“不欺余”)②余是以记之(“是以”即“以是”)(四)定语后置①石之铿然有声者(即“铿然有声之石”)(五)介词结构后置①得双石于潭上②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③而大声发于水上六、一词多义:1、而:扣而聆之(表顺接)徐而察之(表修饰)空中而多窍(表并列)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表转折)人而无仪《相鼠》(表假设)2、焉:箜箜焉(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微波入焉(兼词,于此)4、因: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趁机)因笑谓迈曰(于是)七、重点词义:1、水石相搏(击、拍)2、桴止响腾(传播)3、余尤疑之(更加)4、所在皆是也(这样)5、适临汝(往)6、余方心动欲还(刚才)(心惊)7、则山下皆石穴罅(缝隙)8、涵澹澎湃而为此也(形成)9、与向噌洪者相应(先前)(应和)10、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11、此世所以不传也(…的缘故)【寓意/主旨】《石钟山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游石钟山后所写的一篇考察性的游记。

《师说》文言文知识梳理

《师说》文言文知识梳理

《师说》文言知识梳理1.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2.词类活用吾师道也──名词用作动词,学习或师焉──名词用作动词,学习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词作动词,低于。

吾从而师之──“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而耻学于师──“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位卑则足羞──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耻辱,以……为羞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小学而大遗──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3.古今异义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建树和成就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也解惑也所以古义:用来……的,……的凭借。

今义:表结果。

愚人之所以为愚所以古义:……的原因。

今义:表结果。

吾从而师之从而古义:从,随从;而,表承接,可不译。

今义:连词,因此就。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众人古义:一般人。

今义:众多的人。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少年儿童以全面的基础教育。

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古义:不一定。

今义:不需要。

余嘉其能行古道古道古义:古人的从师之道。

今义:古代沿用至今的道路。

4.特殊句式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判断句翻译:老师,是(可以)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判断句翻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翻译: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动句翻译:不受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师不必贤于弟子状语后置句翻译:老师不一定胜过学生而耻学于师状语后置句翻译: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省略句翻译: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一.字词1. 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同“授”,传授,讲授。

)2)或不.焉(同“否”)2. 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2)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

今:学校。

3)今之众人..古:一般人。

今:表示很多人。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用来……的。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吾从而..师之古:跟随并且。

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6)句读..之不知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

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8)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

今:没有,否定副词。

3. 词类活用1)n.→意动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2)a.→n.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愚人)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大的方面)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3)n.→v.: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4)a.→v.:惑.而不从师(形容作动,遇到疑难问题)5)使动: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使……学习)4. 一词多义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吾从而师.之(名词意动,以……为师)吾师.道也(名词意动,以……为师)2)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六经的著作)3)道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惑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惑.而不从师(形容作动,遇到疑难问题)5. 重点实词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2)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难道)3)犹且..从师而问焉(尚且,还)4)士大夫之族.(类)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6)圣人无常.师(固定的)7)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赏)8)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普遍)9)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6. 虚词1. 而1)连词,表承接人非生而.知之者吾从而.师之择师而.教之2)连词,表转折惑而.不从师小学而.大遗3)连词,表并列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4)连词,表修饰则群聚而.笑之5)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如是而.已2. 于1)介词,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介词,向:而耻学于.师3)介词,对于:于.其身也4)介词,从:其皆出于.此乎5)介词,表被动,被:不拘于.时3. 也1)句中语气词,表停顿: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其可怪也.欤4. 乎1)介词,相当于“于”,在;表比较: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语气助词,表反问,吗: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语气助词,表揣测,吧:其皆出于此乎.4)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唉: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5. 其1)代词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疑难问题)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生乎吾前”的人)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2)副词,表揣测,大概:其.皆出于此乎3)副词,与“也欤”配合表示反问,相当于“这不是……吗”:其.可怪也欤6. 之1)助词,主谓之间消除独立性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2)助词,的古之.学者必有师3)代词,这,这一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六艺经传皆通习之.4)代词人非生而知之.者(代知识,道理)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这件事)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代童子)5)助词,的彼童子之.师6)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二.句式1)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2)省略句吾从(之)而师之其出(于)人也远矣3)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其闻道也亦告乎吾学于余耻学于师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小学而大遗4)被动句不拘于时劝学一.字词1. 通假字1)輮.以为轮(通“煣”,表疑问语气)2)虽有.槁暴(通“又”)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2. 古今异义1)君子..曰。

古:有修养的人。

2)故木受绳..则直。

古:经墨线量过。

3)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古:见得广。

4)而见者远...古:人在远处也能看见。

3. 词类活用1)n.→v.非能水.也(游水)用心一.也(专一)2)n.→状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每天)上.食埃土(向上)下.饮黄泉(向下)4. 一词多义<1>焉1)兼词,于之风雨兴焉.蛟龙生焉.2)句末语气助词,不译圣心备焉.<2> 而1)表转折,却而.青于蓝而.见者远而.闻者彰而.致千里而.绝江河2)表修饰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蟹六跪而.二螯3)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表并列:则知明而.行无过矣5)表因果:而.神明自得6)表顺接:锲而.不舍<3> 于1)从:取之于.蓝(从)2)比:而青于.蓝二.句式1)判断句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用心躁也2)省略句輮(之)以为轮3)倒装句状语后置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风雨兴焉。

蛟龙生焉。

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过秦论一.字词1. 通假字1)外连衡.而斗诸侯(通“横”,连横)2)合从.缔交(通“纵”,合纵)3)孝公既没.(通“殁”,死亡)4)秦有余力而制其弊.(通“敝”,疲惫)5)而倔.起阡陌之中(通“崛”)6)嬴粮而景.从(通“影”)7)百有.余年矣(通“又”)2. 古今异义1)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崤山以东2)然后..以六合为家古:这样以后3. 词类活用1) 使动外连衡而斗.诸侯(使……争斗)会盟而谋弱.秦(使……弱)约从离.衡(使……离)流血漂.橹(使……漂)分裂.河山(使……分裂)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以愚.黔首(使……愚昧无知)以弱.天下之民(使……弱)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灭亡)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见)2) adj.→n.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3) adj.→v.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缩小)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减弱)4) n.→v.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瓮.牖绳枢之子(用破瓮当作)瓮牖绳.枢之子(用草绳系)5) n.→状有席.卷天下(像卷席子一样)包.举宇内(像打包一样)囊.括四海之意(像装口袋一样)内.立法度(对内)外.连衡而斗诸侯(对外)南.取汉中(向南)西.举巴蜀(向西)东.割膏腴之地(向东)南.取百越之地(向南)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面)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向南)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天下云集响.应(像回声一样)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4.一词多义1) 固秦孝公据肴函之固.(险要的地势)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地)以为固.(坚固的屏障)自以为关中之固.(坚固的屏障)2) 因因.遗策(沿袭)因.利乘便(趁着)因.河为池(就着)3) 北追亡逐北.(v.作n.,溃败的军队)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n作状,在北面)4) 延秦人开关延.敌(邀请)延.及孝文王(延续)5) 制赵奢之伦制.其兵(统帅)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履至尊而制.六合(控制)6) 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连,用来)尝以.十倍之地(介,凭借)以.弱天下之民(连,用来)然秦以.区区之地(介,凭借)7) 兵赵奢之伦制其兵.(军队) 收天下之兵.(兵器)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兵器)8) 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失去) 追亡逐北.(v作n,逃兵)吞二周而亡.诸侯(使v,使……灭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v,使……灭亡)二.句式1)判断句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2)省略句介词省略蹑足(于)行伍之间威振(于)四海委命(于)下吏聚之(于)咸阳而倔起(于)阡陌之中宾语省略以(之)为桂林、象郡铸以(之)为金人十二以为(之)固主语省略(秦始皇)于是废先王之道3)倒装句定语后置铸以为金人十二金城千里宾语前置自若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状语后置秦有余力而制其弊余威震于殊俗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非铦于钩戟长铩也非抗于九国之师也4)被动句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石钟山记一.字词1. 通假字1)南声函.胡(通“含糊”,重浊而模糊)2)至莫.夜月明(通“暮”)3)汝识.之乎(通“志”,记得)2. 古今异义1)余方心动..欲还古:心惊。

2)空中..而多窍古:中间是空的。

3)自以为得其实..古:它的真相。

3. 词类活用1) n.→v.微风鼓.浪(振动)而此独以钟名.(命名)2) 使动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使……鸣叫)3) n.→状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乘舟)大石侧.立千尺(在旁边)事不目.见耳闻(亲眼)事不目见耳.闻(亲耳)而臆.断其有无(凭主观)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在夜晚)4)n.→v.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做县尉)4.虚词<1>焉1)兼词,于之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在那里) 微波入焉.(到洞穴、缝隙里面)2)……的样子:硿硿焉.3)句末语气助词:如乐作焉.<2> 而1)表递进而.况石乎2)表顺接扣而.聆之而.大声发于水上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表转折,可是而.此独以钟名而.臆断其有无而.言之不详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4)表并列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余固笑而.不信也而.山上栖鹘空中而.多窍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而.笑李渤之陋也5)表修饰,地徐而.察之6)表因果,因而涵淡澎湃而.为此也二.句式1)判断句所在皆是也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周景王之无射也魏庄子之歌钟也此世所以不传也2)省略句介词省略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至(于)绝壁下磔磔(于)云霄间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于)绝壁之下主语省略(吾)送之至湖口。

3)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得双石于潭上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而大声发于水上定语后置石之铿然有声者宾语前置古之人不余欺也余是以记之4)被动句闻人声亦惊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