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道德的起源和本质
第二讲 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2、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 (道德的特殊本质)
(1)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
( 2 )道德规范没有也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
己开辟道路。
(3)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3、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道德的深层本质)
( 1 )道德需要促使人类结成相互满足的价值 关系,调节人与人的交往、协作,完善人的人 格,形成人类特有的实践精神。
天赋论与神启论不同,它不是诉诸外在源自、 神秘的力量,而是求诸人的主观心灵能力。
孟子说,人具有先天的道德良知、 良能,有所谓“四端”,即恻隐、 羞恶、辞让和是非之心。 康德认为,具有普遍道德价值的东 西,只能是来自人的理性本身的善 良意志。
情感欲望论认为,道德是人的生理和心理需 要的产物,它起源于人的情感和欲望。
“天道”与“宗教情感”
人们可以不信宗教,但不信宗教不一定 就没有宗教情感。
中国人宗教观念的实用主义
中国人对宗教的庸俗态度、宗教偶像不止一个、 宗教仪式的世俗化 道家修炼是为了长生不老;禅宗的修行是为了 “涅磐成佛” 中国人的“信仰”分为三个领域: 第一,宗教界的自我修行。 第二,士大夫阶层的精神寄托。 第三,底层民众的消灾免难。
情。 ——(法)爱尔维修
动物本能论认为,道德起源于动物的合群性, 或社会本能的简单延续和复杂化。
在达尔文看来,社会本能 俄国克鲁泡特金认为,越 是导致人类道德产生的最 是高等动物越能把个人利 重要的原因。它表现为以 益和集团利益“一视同 群居为乐,对同类富有同 仁”。人类的伦理情感和 情心,并以各种方式彼此 善恶观念来源于动物的合 协作,相互服务。 群感和母兽爱护幼兽的自
道德的起源本质和社会作用

道德本身就是人类生活的固有价 值尺度,道德使人真正成为目的,获 得其独特的价值和尊严。道德内在于 人,是人们的自我肯定、自我发展、 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道德能够丰富、 充实人的内心世界,使人性更完善, 使人格更高尚,使人生更美好。
总之,坚守道德,能使人们尽可 能生活得和平、幸福、充满创造性和 富有意义。
三、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道 德的深层本质)
在道德的本质问题上的主要争论:
主观精神决定论。持这种观点的思 想家认为道德的本质是由人的主观精神 或理性决定的。
客观精神决定论。这种观点认为道 德的本质是由神或某种客观精神决定的。
物质生活水平决定论。这种观点认 为人的道德素质是由一定的物质生活水 平决定的。
(四)意识水平是道德发生的主观 条件
人类的意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 但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 独立性一是表现在它使社会实践中存 在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服从于人的 需要;二是表现在意识由不自觉到自 觉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能动作用。
第二节 道德的本质
一、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道 德的一般本质)
二、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 范体系(道德的特殊本质)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第二节 道德的本质 第三节 道德的社会作用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一、伦理学史上的争论 二、道德的起源
一、伦理学史上的争论
(一)客体论。客体论把道 德的起源归结为人以外的因素。 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为神启论、 天道论、理念论;另一类为教育 论、环境论、和社会关系论。
二、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 节规范体系(道德的特殊本质)
1、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 规范。
2、道德规范没有也不使用强制 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
3、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第二节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良道德传统
人类道德的发展具有其内在的规 律性,是在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 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进步的。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的重大意义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也是人立 于社会的重要条件。 礼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
“故学至乎 礼而止矣,夫 是之谓道德之 极。”
——《荀子·劝学》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诚:言为心声,对内诚于己就是不自欺。 信:恪守诺言,对外信于人就是不欺人。
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思 潮。一种是文化复兴主义思潮,另一种是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我们要坚持批 判继承的原则,注意科学辨析,自觉避免 各种错误倾向的影响。
必须积极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优秀成果。
第三节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是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 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 物,是对中国古代优 良道德传统的传承与 升华,是中国革命道 德传统的直接继承和 发展。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
渊》)
孟子: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墨家 :“兼爱”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
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 诈不欺愚” 韩愈《原道》: “博爱之谓仁”。 朱熹:“爱之理,心之德”,并以生释仁。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 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 自己的能动作用。
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人
类
的 意 识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的生存需要不
叁
人
再是社会利益的主要矛盾时,由人们的发展的
需要所引发的矛盾冲突就会成为道德所要调节 的主要内容。 为了调节人们的利益需要,最初便形成了一
的
生
存
与
些最简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以缓和利益的冲
突和矛盾。
发
展
肆
经济关系对道德 的决定作用,是
劳动实践是人的创造 通过劳动实践起
贰
人类自我意 识的形成与 发展是道德 产生的主观 条件。
叁
人的生存与 发展需要是 道德发生的 诱因。
肆
劳动实践是 道德产生的 动因。
德
的 起 源
壹
社
会
关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只有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才会产生道德。
系
贰
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其 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与他 人或集体的不同利益关系以及产生了 调节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时,道德才 得以产生。
性的体现。 作用
动
实 践
践是道德产生的
根本动力。
壹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 的社会意识形式, 归根到底是由经济 基础决定的,是社 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贰
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 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 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 和引导、规范人们的社会 实践活动。
道
德
的 本 质
道 德
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
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
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 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
行动规范的总和。
道 德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 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罗国杰伦理学重点概要

伦理学第一章伦理学的对象,方法和任务1.研究对象——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风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表现为善恶对立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2.伦理学的基本问题: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
分为:a.经济利益和道德的关系问题;b.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问题。
3.伦理学的任务:a.科学地论证和阐述道德的起源,本质,发展及其规律;b.概括和阐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规范体系;c.研究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理想有道德的新人的成长规律;d.批判旧道德,更新旧观念。
第二章道德的起源和本质1.历史前提:劳动是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形成的是道德起源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社会关系是道德起源的直接基础。
2.原始道德的发生:a.前奏期:行为依赖于人的本能;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的生产;具有自然调节的倾向。
b.萌芽期:血缘家庭开始产生,原始人真正有了道德的需要,是原始道德意识的开端。
c.形成期:氏族和氏族公社的产生,标志着道德意识的进一步加强;许多生产和甚或道德规则是原始人有意识的活动。
——指道德作为道德区别于他物的根本性质,是道德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和道德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总和。
a.道德是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b.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c.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第三章道德的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指道德作为在普遍依赖于社会经济条件基础上星河城的系统,其内部个构成要素遵循某种关系的联结并相对稳定的整合形式。
2.道德的结构态势,其存在范围,存在态势和内部要素联系是有序和无序的统一。
3.社会道德和个体道德是自成和相成,自组自控和互动互控,自为和互补的统一。
——道德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对整个社会生活所具有的功能. 其功能包括:能动的反映和积极的调节。
——指道德作为一个系统,其基于内部个要素之间的有机关联性,以及外部诸要素之间和有机关联性,而形成的因果联系和运转状况。
道德的起源、本质及功能

因此道德更具稳定性,可以超越时代和阶级。
把握世界的四种方式:道德、哲学 、宗教、艺术
首先,道德实践过程是实际活动与 精神活动相统一的过程。
再次,道德又引导个人超越自己的利益,是为了更多的个人 利益得到保障。
积极方面
不足之处
道德本 道德对个体需要的超越性,对 体论 个体的规范,揭示出了道德的
一般特性。
造成对个人利益的轻视和践 踏,并否认人的意志自由和 主体的能动作用
道德工 揭示了人在道德生活中的创 具论 造性作用和主导地位
道德规 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道德的 范说 本质特征
这个女儿!
在道德本质的问题上,确立人的中心和主体地位,把道德视为 实现人的需要服务的手段与工具。
不同于道德的工具主义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伊壁鸠鲁:“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 的乃是得到快乐,而以感触为标准来判断一切的善”
霍布斯:人们的自我保存,利己需要是目的,而自然法的一切 条文,都是为此目的服务的工具,不得与之相悖。
容易导致利己主义、个人主 义、道德相对主义甚至道德 虚无主义
扼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有些人不感冒
道德主 追求主体的人在道德面前的 忽视了主体性的社会历史内
体说 意志自由
容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
1、从道德特性来看: 接受社会约束——心甘情愿地接受 2、从道德实践活动来看: 外在制约性——内在要求 3、从道德本质的规范性和主体性相互关系来看:
(2)道德规范没有也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 道路。
第二章道德的本质和社会功能[试题]
![第二章道德的本质和社会功能[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8732b4c1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17.png)
第二章道德的起源、本质和社会功能教学时间安排:8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道德的起源,掌握道德的构成,理解道德的本质,正确认识道德的功能和社会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道德本质、道德功能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教学教程:第一节道德的起源一、伦理学史上的争论神启论把道德起源归结于神秘的天启和神的意志。
理念论伦理学认为道德起源于至高的理念和精神。
教育论、环境论和社会关系论所指的外在条件和外部的事物已是属人的事物和条件,这些思想已具有了唯物主义的萌芽和倾向。
先天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生而有之的东西。
本能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的本能和本性。
人性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类自然的天性,人的自然本性、本能决定共同的人性,是决定社会本质的共同的东西,因而也是决定道德的根本层次。
所以一定社会的阶级道德的产生和形成都是与人的自然本性密切相关的,人的本性不仅决定了道德的产生,而且决定了道德发展的总趋势。
道德正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本能欲求和自然感觉而产生的一种工具性的方式。
需要论认为,道德是人根据自己的生存发展需要,自己为自己立法的产物。
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成果源于人的需要,人类社会产生了道德,就是因为道德满足了人的某种需要。
人类通过各种对世界的掌握方式来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以实现对自己的肯定和发展。
而道德作为人类理性的结晶,不是表达个人的偏爱和欲求,而是表现人们的共同愿望和需要。
从道德发生的历史看,道德产生于人们调节社会群体内部各种关系以维护一定社会秩序以及个人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需要。
这用千百年来客观存在着的道德协调性因素和进取性因素就可证明。
二、道德的起源(一)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的产生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道德根源于经济关系,是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讲的。
(二)劳动实践是道德产生的动因。
劳动实践是人的创造性的体现;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要通过劳动实践起作用;劳动实践是道德产生的根本动力;劳动实践的创造推动了道德的产生。
道德的起源和本质

第二章道德的起源与本质一、道德的起源道德是怎么产生的?根源何在?这就是伦理学关心的道德起源问题。
在漫长的岁月中,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们对道德的起源和演变问题进行了大量探索和猜测,提出了各式各样的答案,为伦理学的发展留下了丰富的思想资料。
(一)道德起源的几种观点关于道德的起源,在马克思主义学说诞生以前有几种不同的见解:1、神启论:道德来源于神的启示。
例如: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伦理学则认为,道德起源于“上帝”的“启示”。
基督教教义《旧约》上讲的“摩西十戒”便是“上帝”耶和华启示摩西,摩西再把得到启示的教规和戒律传给教民。
2、天赋论:道德是人先天所具有的禀赋。
这种观点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类的“天性”或自然本性,是先天的,是人生来就有的。
我国战国时代的孟子就说过:“仁义礼智,非由外说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3、进化论:道德观念起源于动物的“社会”意识或互助性。
进化论伦理学倡导者俄国的克鲁泡特金认为,生物进化的过程中,个体之间利益是互相调合的,彼此之间具有天然的同情心。
人类是由动物进化来的,人类社会道德是对动物所“固有的”道德本能和道德情感的继承,甚至善与恶、最高的幸福等观念,也是在进化过程中从动物身上继承来的。
4、感觉欲望论:道德来源于人的自然本性的欲求。
感觉欲望论从人的自然本能出发来说明道德的起源,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的某种自然的感情或欲望。
例如英国功利主义伦理学说创始人边沁提出:“自然把人放在痛苦和快乐这两个最高主子的统治下。
只是他们指出我们应该做什么,决定我们将要做什么。
正误的标准,因果的联系,都和苦乐分不开的。
我们一切言行和思维都受苦乐的制约。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属于社会上屋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必须而且只能从人类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本身去探讨道德的起源。
(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的产生有其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其客观条件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形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和矛盾;其主观条件是指人的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开始意识到这种利益关系和矛盾需要加以调整。
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革命道德相延续,同时也是对人类优秀道德成果
的吸收和借鉴
最后,社会主义道德克服了以往阶级社会道德的片面性 和局限性,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坚持以集体主义
为原则,展现出真实而强大的道义力量
感谢大家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
汇报人:XXXXX
日期:XXXX
2023
因此,道德的起源问题,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来认识和把握
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请德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动物的本为中不存在真正的德 。劳动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创造了人,社会和社会关系,也创造了道德。劳动在创造人的 同时也形成了人与人的关系。原始的劳动分工与协作,使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扶持 自量不
1 其三,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里总是反映着一定阶级的利益,因而不可避免地具有阶级性
同时,不同阶级之间的道德或多或少有一些共同之处,反映着道德的普遍性。其四,作为社会意识的道德
2 一经产生,便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既表现为道德的历史继承性,也表现为道德对社会发展具
有能动的反作用
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作为一种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之间
交往和社会关系,各种利益关 系更为凸显随看社会分工的不 断发展,个人利益,他人利益和 社会利益的界限逐步明要求规 范、协调或制约利益冲突的意 识更为强烈,由此促进了人类 道德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可以 说,道德正是适应社会关系尤 其是利益关系调节的需要而产
生的
人的自我意识是遭德产生的主 观条件。意识是道德产生的思 想认识前提。人只有在社会
3 关系的特殊的行为规范,道德与法律规范、政治规范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用善恶标准去评价,依靠社会
罗国杰《伦理学》笔记

(2)道德规范并没有也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它主要是借助于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和内
心信念来实现的;
(3)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内化的规范也称为良心,良心是人们思想、言行的标准、尺度和检
查官,良心形成特定的动机、意图、目的,良心促使人去遵守社会规范。
④
在当今西方伦理学中,新功利主义主要有两个代表流派,即“准则功利主义”和“行为功利主义”。新功利主义在重效果轻动机、重个人利益轻社会利益等问题上,与老功利主义是一脉相承的。
但又在道德的认识中具有某些特别的意义。
〈4〉从认识(反映)主体上看。整个社会,每个社会群体、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嗾使道德认识社会
现实的主体。
(二)道德调节功能。调节人的行为,并通过调节人的行为来调节社会关系,是道德最突
出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它具有以下几个总体性特点:
〈1〉从调节的角度和范围上看。道德是从现实利益关系的角度,特别是现实生活中个人对待社会集体
2. 强调个人的集体性质,除了强调个人的社会历史本质之外,在伦理学领域,关键是要强调个人客观
上必须担负的社会责任,强调个人的这种集体使命感。
强调集体的个人性质,也不知识简单地强调集体的个人构成因素,在伦理学领域,更重要的是强调
个人的道德活力、道德主动性和道德首创精神,是强调个人的道德个性。
般特征。大的作为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既具有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又受制于现实社会的经济
生活和政治生活,从而表现出与其他社会现象不同的一般本质。
(二)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这是道德的特殊本质。
道德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的根本特征,就在它的特殊的规范性:
道德起源和本质的说法

道德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涉及到人类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是人类互相相处的基础。但是,道德的起源和本质一直是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们经常探讨的问题。
道德的起源,一般分为两种观点:一种是进化心理学观点,另一种是社会契约论观点。进化心理学观点认为,道德是人类进化的结果,它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和繁衍而产生的。人类之所以会有道德观念,是因为这种观念可以提高人类的生存率和繁殖率。社会契约论观点则认为,道德是人类社会的产物。人们为了共同生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要制定一些共同的行为规范,这些规范就是道德。
不管是哪种观点,都说明了道德的起源是人类自身的需要,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而产生的。道德的本质则更深层次地揭示了道德的意义和价值。
道德的本质是什么?道德本质的不同解释,也是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们争论的焦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康德的义务论和尼采的意志论。
康德的义务论认为,道德的本质在于人类的义务和责任。他认为,人类具有自由意志,但是人类的自由意志必须遵循一些普遍适用的道德规则。这些规则在人类自由意志的基础上,规范人们的行为,使得人类社会可以更加和谐。
尼采的意志论则认为,道德的本质在于人类的意志。他认为,人类是通过意志来建立道德,而不是道德来规范人类的意志。尼采认为,道德的本质是人类的意志在自我创造和自我超越中的表现。
这两种观点的差异,反映了道德本质的多样性。道德本质的不同解释,可以看作是对人类道德理解的不同角度和侧重点。
道德的起源和本质是人类社会中永恒的话题。道德的起源和本质的不同观点,反映了人们对道德的不同理解和认知。无论是哪种观点,都强调了道德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更加关注道德的发展和实践,以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和美好的社会。
道德的起源与人的本质

后来各家各派的人性学说,都是为各种政治学 说提供理论论证,但从道德学说上看,则是通过对 道德起源问题的讨论,力求深刻揭示出人的本质, 再辅以相应的成善途径和修养方法,最终实现人之 为人和治国之道的现实需要。可见,孔子的“性相 近,习相远”命题,既奠定了儒家哲学人性论的基 础,又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中国哲学人性论的价值 取向,对整个中国哲学思维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 的影响。
其次,孟子提出人性本善的观点。孟子认为, 人与禽兽的本质区别在于人具有作为“万物之灵” 的人性,亦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 是非之心” 这“四端” 。”“恻隐之心,仁之端 也;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 我也,我固有之也。”认为性善是自然的现象, 至于人有时为恶,乃是环境的影响,并非出于人 类的本性。孟子以善规定人性,表明他已初步认 识到人的本质具有社会性的一面,深化了对人的 社会本质的认识。
孔子虽然提出“性相近”,但同时也认为人有 善恶之别。他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上智” 含有善的意思,“下愚”则有恶的含义。这上下两 种极端的人几乎不可转化,他们是极少数。这样, 要习教明道而达去恶向善的便是占大多数的中人。 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创造性命题,却并 未说明“性相近”究竟近于什么,是近于善,还是 近于恶?所以自他以后,引出了人性是什么,有无 共同人性、人性是否可以改变等一系列基本的理论 问题,促维触及了两个问题:一是人类 普遍共同的人性问题。人具有异于禽兽之性的人 性,人性是普遍近似的。“性相近”是对人的类 本质的抽象。二是从人性出发的心性修养问题。 人性是天生的,而人的道德精神却可以通过后天 的学习实践来塑造。人是道德的动物,“人者, 仁也,人而不仁,非人也。”孔子认为,人如果 能学习仁与礼的思想,并付诸实际行动,就可成 为高尚的人。由于后天的学习实践不同,人既可 以向善,成为君子圣贤,也可以学恶,成为乡愿 小人。
试述道德的起源和本质 思修

试述道德的起源和本质思修
道德作为人类社会中根本支柱之一,起源于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类对传统价值观念不断探索思考、实践体悟的结果。
道德起源于古希腊时期,当时特洛伊战争促使古希腊人思考人类和如何确定道德行为的意义。
随后的古罗马时期,基督教的出现促使道德融入新的理论框架当中,带来了新的道义上的价值取向。
进入现代,人类社会拥有许多经典的伦理学习成果,其中又以黑格尔的“危机伦理学”最为突出,这一时期的研究内容和看法深深地影响着当今的道德研究。
道德本质是一种反映普遍伦理价值观念的共同语境,是人类历史进程中不断总结出来的根据人类社会共同利益确定的行为和行为准则。
它是一种理性认识,根植与特定文化背景之中,包括了民族伦理、宗教道德、商业道德、族群传统和政治道德等五种类别的道义价值要求,并为其道德灵魂提供支柱的普世价值观及人类行为的准则。
因此,道德可被看做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普遍理念和规范,它在今日不断地被尊重、实践和发展到更高的层次,为社会营造一个有序、秩序和道德的环境。
道德的本质[优选内容]
![道德的本质[优选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3c10c176524de518974b7d5a.png)
行业借鉴#
29
• 应然是一种理想状态,是对实然的反思性 把握。
• 作为集合体的“应然”存在方式,所揭示的
是社会应当具有何种伦理关系、伦理规范、伦理 秩序,它所探究的是存在秩序、规范、关系及其 合理性。
• 作为单个人的“应然”存在方式,所指示的
是个人应当具有何种品质美德,做一个什么样的 人,它所探究的是个人生存的意义、价值和生活 方式。
“人的最有价值的努力是为我们行为的道德化而奋斗。我们的内
心平衡,甚至我们的生存本身都取决于道德。惟有我们行为的
道德化才能赋予生命以美好和尊严。”
——爱因斯坦
第三讲
道德的起源、本质及其他
行业借鉴#
1
(一)道德的起源
• 一、中外伦理思想史上几种道德起源说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
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三)道德与宗教
• 在发生学的意义上,道德与宗教有着原初 的混沌一体。在原始的禁忌、祭祀、巫术 中,存在着原始宗教与原始道德。
• 在原始社会,原始宗教通过宗教神话和宗 教礼仪来强化道德(规范)的社会影响力。
行业借鉴#
32
区别
• 第一,反映生活的方式不同: 超然与必然
宗教总是把现实的客观必然性,转换成超 人类、超尘世的虚幻的异己力量;道德反 映历史的必然性和现实的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它赋予必然以正当和善的意义,以此 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行业借鉴#
9
• 劳动、社会关系和自觉意识三者的有机统 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解道德起源问题的基 本视角。
行业借鉴#
10
(二)道德的本质
• 一、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
•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 映,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归根结底根源 于社会经济关系。
道德

道德的起源虚假实验
猴子和香蕉
人具有一般动物所具有的自我抑制能力,更具有一般动物所 没有的有意识的自我抑制能力。这种抑制不仅表现在人的生物 性上,也表现在人的社会性上。人一开始就是社会动物,在生 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为了群体的生存和发展,人的欲望不得 不受到群体利益的制约,这种群体利益就是通过人的自我抑制 能力和行为,形成了某些默契—即最初的道德。也可以说,当 人类意识到抑制的时候,便开始从社会性上、从人与人的相互 关系上相对自觉地抑制自己,道德也就由此产生了。
彝族闹洞房
闹洞房产生于道德从群体向个体的过渡,当俩人世界开始诞生,并以 爱情为基础的小家庭在道德的谴责声中出现时,为了惩罚男女之间产生爱 情这样一种不道德行为,于是就有了闹洞房。最初决不是什么“闹”,而 是严厉的惩罚,男女为了爱情必须付出代价。如今云南大、小凉山的一些 彝族同胞,依然保留着惩罚的风俗,他们用脏水、污水,以至粪便去泼新 娘、新郎,甚至把新娘、新郎吊起来毒打,以惩罚这对背叛众多情人、建 立俩人世界的不道德男女。
3、生产实践是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统一 的社会条件
道德的源头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与自然界的对立,其目的不 是“破坏”自然,而是改造自然,是为了把自然作为自己的无机身 体统一到自身中来。人改造自然的过程,是生产实践的过程,同时
也是自然改造人本身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对立统一”的过程。
这个过程使人超越自然,建立起非自然意义上的物质文明,人真正 实现了自身的对象化;与此同时,这个过程使人的类不断地整合与调
一、道德的起源
(一)伦理思想史上关于道德起源的几种观点 1、神启论 认为道德来自于神灵的启示和超力量的规定
西汉董仲舒提出: “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道之大原出于 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从这一观点出发,他把封建道德纲常神圣 化、宗教化,认为触犯封建道德就是违反天意。
第二章 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最早的原始人群彼此之间很少来往,但群体 内部则有了很简单的分工合作。
使用着简单的语言,有了一定的、比较稳定 的意识。
他们在劳动和交往关系中,会表现出合群、 互助、协作的倾向,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 共同体,在共同生活中形成了按既定规则 分食的习惯。
但这一切在本质上还只是在自然界的压力 下,为了求得生存,在简单的求生意识支 配下产生和形成的,而不是在自觉意识支 配下表现出来的,因而还没有道德的意义
氏族公社诞生于血缘家庭,是一个有确定血缘关 系的、内部成员之间不得通婚的集团。它与血缘 家庭的最大的区别是,氏族内部,男女之间的性 关系明确禁止通 婚,就标志原始道德的正式形成。
理由:
一方面,随着氏族内部禁婚意识的确立,与之有
关的行为规则也相应地强化和明确起来,并成为 氏族公社中普遍通行的严格的、共同的社会要求。 这也就标志着,用以调节人们相互关系的共同的 行为规范已经形成,或者是以不成文法的形式提 出了明确的道德规范。
二、道徳发生的萌芽期
人类进化到古人阶段,道德的发生也进入 萌芽阶段。
在这个阶段上,原始人仍然处于野蛮阶段。
在一个集团内部,凡是与集体的生存发展 相一致的,就是氏族全体成员所欢迎、所 赞赏的,就是合乎道德的。其中也就预示 着原始道德的萌芽。
在原始血缘家庭这种社会组织形式中,社会秩序 和人们的相互关系还是不规范、不稳定的。
第三,从劳动中形成了道德产生与发展的动力。
劳动不仅产生了人的利益追求,引起了人与人之 间的差距与矛盾,而且也推动着道德的产生,成 为道德产生的动力源。
二、社会关系是道徳起源的直接基础
只有在社会中,发生个人与整体、个人利益与整 体利益的关系后,只有当人将其合群的本能上升 为交往关系时,道德才有可能发生。
道德的起源和本质是什么思修

道德的起源和本质是什么思修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的基石,一直是伦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从古至今,无数哲学家、文化学者和社会科学家都对道德的起源和本质进行了思考和探究。
本文试图从哲学角度探讨道德的起源和本质,以思修的方法分析和阐述这个复杂而又深刻的问题。
道德的起源道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形成的阶段。
在人类还处于原始部落社会时,道德行为并不以个体自主意识为基础,而更多地是受到社会规范的约束。
这些规范通常由共同信仰、宗教信仰或者部落长老等权威人物来制定和维护。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道德逐渐从外部规范转化为内心的自我约束。
这种转变受到了人类社会的变革、个体意识的觉醒以及人类智力的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道德的本质道德的本质是一个复杂的哲学问题。
许多哲学派别都对道德的本质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述。
1. 客观主义观点客观主义认为,道德是客观存在的,具有普世性和绝对性。
按照这一观点,道德标准是超越个体和社会的普遍准则。
这种观点强调道德的客观性和不可变性,将其视为人类行为的指导原则。
2. 相对主义观点与客观主义观点相反,相对主义认为道德是相对的、变化的,不同的个体和文化有着不同的道德标准。
相对主义强调了道德的主观性和文化多样性,它拒绝将某种道德标准强加于其他文化或个体。
3. 主体主义观点主体主义认为道德是个体意识的产物,道德标准是个体主动选择和建构的结果。
按照这一观点,道德是个体内心的道德感和判断力所导致的行为准则。
思修的方法和道德问题思修是一种有助于理解和解答复杂哲学问题的方法。
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
在道德问题上,思修方法可以提供一种深入分析的工具。
首先,思修方法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通过实践,我们可以观察到道德实践在社会中的具体表现,并且判断道德标准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其次,思修方法强调历史的观察。
道德并非一成不变的,它受到历史和社会条件的影响。
通过对历史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道德观念在不同社会阶段的变化,并从中寻找道德发展的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道德的起源与本质一、道德的起源道德是怎么产生的?根源何在?这就是伦理学关心的道德起源问题。
在漫长的岁月中,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们对道德的起源和演变问题进行了大量探索和猜测,提出了各式各样的答案,为伦理学的发展留下了丰富的思想资料。
(一)道德起源的几种观点关于道德的起源,在马克思主义学说诞生以前有几种不同的见解:1、神启论:道德来源于神的启示。
例如: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伦理学则认为,道德起源于“上帝”的“启示”。
基督教教义《旧约》上讲的“摩西十戒”便是“上帝”耶和华启示摩西,摩西再把得到启示的教规和戒律传给教民。
2、天赋论:道德是人先天所具有的禀赋。
这种观点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类的“天性”或自然本性,是先天的,是人生来就有的。
我国战国时代的孟子就说过:“仁义礼智,非由外说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3、进化论:道德观念起源于动物的“社会”意识或互助性。
进化论伦理学倡导者俄国的克鲁泡特金认为,生物进化的过程中,个体之间利益是互相调合的,彼此之间具有天然的同情心。
人类是由动物进化来的,人类社会道德是对动物所“固有的”道德本能和道德情感的继承,甚至善与恶、最高的幸福等观念,也是在进化过程中从动物身上继承来的。
4、感觉欲望论:道德来源于人的自然本性的欲求。
感觉欲望论从人的自然本能出发来说明道德的起源,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的某种自然的感情或欲望。
例如英国功利主义伦理学说创始人边沁提出:“自然把人放在痛苦和快乐这两个最高主子的统治下。
只是他们指出我们应该做什么,决定我们将要做什么。
正误的标准,因果的联系,都和苦乐分不开的。
我们一切言行和思维都受苦乐的制约。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属于社会上屋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必须而且只能从人类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本身去探讨道德的起源。
(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的产生有其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其客观条件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形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和矛盾;其主观条件是指人的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开始意识到这种利益关系和矛盾需要加以调整。
道德赖以产生的这两个前提条件,都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劳动过程中获得的。
由于劳动,人才认识到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从而产生了各种意识。
人的一切知识,包括道德意识和知识,都是从社会实践,首先是从社会生产实践中获得的。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人们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和交往联系复杂化了,就出现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于是便产生调整这种矛盾的要求和意识。
这种要求和意识起初只是少数人的,以后经过总结和传播,逐步成为多数人的意识和要求,形成具有道德规范意义的风俗习惯,产生了履行这种风尚习俗的责任感和义务观念,这便是最初的道德现象。
在人类历史中,道德的产生与原始社会时期的各种“禁忌”、和生产、生活习俗是紧密相连的,道德就是从这些东西中演化而来的。
1、生产性的“性禁忌”。
2、“火”的使用。
3、绝对平均主义分配方式。
人类最早并没有道德规范,而是有一些风俗后成习惯,以后发展成为族规民约,后来随着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复杂化、多样化,才产生的初步的道德,以后不断逐步演变成为比较牢固的道德意识、道德心理和道德感情,特别是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道德便从风俗习惯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立的意识形态,统一的道德也分裂成为彼此相对立的阶级道德。
因此,道德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即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人类在长期的物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产生和逐步形成的。
二、道德的本质(一)非马克思义的道德本质说1、道德是由人的精神或理性决定的2、物质生活水平决定道德3、个人利益决定道德(二)马克思主义道德本质说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人类历史上的道德观念,从人们的社会经济关系中考察道德现象,认为:道德作为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道德作为意识形态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利益是道德的基础,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的或社会的利益的反映。
这种观点可以表述为以下四个方面:1、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社会道德体系的性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并为一定社会经济基础服务的一种意识形态。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一切以往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
”在人类史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同的社会形态有不同的社会经济基础,不同的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又决定了不同的社会道德体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道德。
2、经济关系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道德体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恩格斯说:“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
”由于一切类型的道德始终受着经济关系的制约,因而,任何道德原则和规范都是从一定社会或阶级所要求的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关系中引申出来的。
在阶级社会里,由于各个阶级的利益不同,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也就不同。
3、社会生活中的共同利益,决定着各阶级的共同道德观念。
任何阶级社会,各个阶级的群体都离不开公共生活,公共生活中人们的共同利益是各个阶级共有的。
为了维护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共同利益,稳定社会公共秩序,防止威胁公共生活中共同利益的各种捣乱行为,因而各个阶级又存在着人们必须共同遵守的最起码、最基本、最普遍的道德行为准则,即“社会公德”。
比如“勿偷盗”、不能打人、不破坏他人财物、不能抢劫,文明礼貌、尊老爱幼、讲究卫生、遵守秩序等等,这些是不同阶级所共有的社会公共道德。
4、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引起道德的变化。
一切社会道德的变化,归根到底都是与社会经济关系的根本变革相联系的,当旧的经济关系被新的经济关系代替后,旧的道德体系或迟或早也要被新的道德体系所代替。
由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是一个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的过程,因而新的道德体系代替旧的道德体系也是一个不断进步的发展变化过程。
三、道德的特点(一)历史性。
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经济条件的不同,道德标准也就不同。
(二)阶级性或集团性。
在阶级社会里,一个时代占统治地位的道德总是统治阶级的道德。
但其他的阶级或集团往往也有自己的道德标准。
(三)规范性。
道德是一种行为规范,所包含的和要解决的矛盾,主要是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之间的矛盾。
其解决方式,是根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去指导规范人们以什么行为标准处理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
(四)渗透性。
人类生活的各个时期,各个领域都存在着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大都需要道德来调节。
在纵向来看,人类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道德持续存在,它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并与人类社会共始终;从横向看,它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方方面面。
它比政治法律规范存在的时间更长,范围更广,并同时也向政治、法律规范中渗透。
(五)稳定性。
道德具有较大的稳定性。
在漫长岁月里,形成了人们的传统习惯和风尚,因而具有较大的稳定性。
某种道德一旦形成便会长期存在。
(六)自律性。
道德只是提倡“应当怎样”,“不应当怎样”,而不是强行规定“必须怎样”、“不准怎样”,它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信念来维持,通过劝诫、说服、示范方式起作用,不是靠国家力量来维持。
四、道德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一)道德与政治的关系道德与政治都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政治在上层建筑中所处的核心位置,致使道德在受经济关系决定的同时,还必须要受政治因素强有力的制约。
因此,在道德建设中,必须充分重视道德与政治的关系,把政治对道德的影响提高到一个适当的程度,否则新道德体系的建立与形成,也是不可能的。
1、二者之区别第一,二者所体现的关系不同。
道德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既体现个体与个体的关系,也体现整体的行为规范。
而政治,自产生之始,所体现的就是群体与群体的关系。
在两大对立的政治集团中,是不可能形成一个共同遵守的政治准则的。
第二,二者起作用的方式不同。
从对社会秩序的维护来看,道德所依赖的是舆论,它虽然可对行为产生一种强大的心理压力,但却没有丝毫的强制作用,而政治秩序与原则则是靠强大的国家机器来维系,强制性则是它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第三,其行为原则的构筑不同。
道德是靠教育和修养来孕育,并以此来影响他人,其行为的基础是“良心”与自身的自觉性。
而政治靠的则是信念,具体体现为不同利益群体间的激烈冲突,直致产生相互对立群体之间的生死之争。
第四,二者反映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程度和方式不同。
政治比道德更直接更集中地反映经济关系和阶级利益,而道德则往往通过政治的折射反映经济关系。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的根本问题包括社会制度的变革要依靠政治斗争来解决,而不能依靠道德说教。
而道德则是通过思想教育,来巩固或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唤起和促进人们的责任心、义务感,从而起到维护或破坏某种经济基础的作用。
第五,二者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的时间长短不同。
道德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政治只存在于阶级社会。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原始社会的道德就开始担负起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的职能。
而政治则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一旦阶级社会消亡,社会中的阶级关系也随之消亡,作为反映和调整社会关系的政治也就随之消亡了。
2、道德与政治的联系二者均是对经济基础的反映,同时,二者又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
第一,一定阶级的道德反映一定阶级的政治并为其服务。
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一旦成为普遍的习惯和传统,就直接成为巩固现有政治制度的强大力量。
道德本身对社会政治的作用是有限的,但如果服务于给千百万人指出目标和方向的政治决策,它就可能成为变革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
第二,从作用上看,政治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求道德服务于政治赖以生存的经济关系,而道德在推动经济进步的同时,也要求政治不断地向文明的方向发展。
第三,从对利益的维护看,由于政治所处的核心位置,道德既处于政治准则的制约之下,同时也游离于不同的政治之外,从而,对更广泛的利益起维护作用。
当新的道德标准在经济和政治的一体作用下确立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政治取向就不能与道德的总体要求相背离。
(二)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道德与法律是社会规范最主要的两种存在形式,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范畴。
1、二者的区别:第一,二者产生和存在的时间不同。
原始社会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规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说氏族习惯。
所以说,道德的产生是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步的,道德是维系一个社会的最基本的规范体系,没有道德规范,整个社会就会分崩离析。
而法律则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以及私有制、阶级的出现,与国家同时产生的。
在阶级社会道德与法律二者是共同存在的,并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不断地发生变化。
第二,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
法律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它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一种行为规范,具有明确的内容,通常以各种法律渊源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国家制定法、习惯法、判例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