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课后习题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古代“高等教育”有何特点.P4
1随着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转移.“高等教育”中心也处在变动之中。2具有官办、私办或官私合办多种形式,但以官办的资助和兴办为主。3教育内容比较全面,比较注重道德与论理教育4教育的方式方法比较灵活,交流、启发、论辩是常用的方法5学术研究和教学育才结合得比较紧密。
2、中世纪大学产生初期有哪些基本特征.P6
(1)已初具现代意义上高等教育的基本内涵。(2)大学拥有自治权。
(3)大学是具有“国际性”的学术机构。(4)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程度授予相应的学历或资格证书。(5)中世纪高等教育仅限于大学教学.
4、“二战”结束至20 世纪70 年代高等教育有哪些主要特征.P9
1高等教育大发展、大调整.由注重发展数量逐步过渡到注重提高质量。2由“精英教育”过渡“大众教育”。3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办学形式日趋多样化。4出现“产学研一体化”和“学生消费者至上”现象。
1、我国高等教育的地区结构有何特点.请分析其原因。P27-28
高等教育的地区结构.指高等学校的地区分布,即它们的数量、类型在不同地区分布的比例,或称区域结构。我国高校大的方面分为三类:一是面向本省、市、自治区;二是面向大协作区;三是面向全国。新中国成立前,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交通便利的大城市或沿海地区,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几乎没有;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布局调整后高等教育也重新布局,经过几十年的实践.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地域分布逐步形成以下两种模式.(1)梯度结构模式。第一层次为经济发达的和原来高等教育基础较好的省市.包括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第二层次为一些原先高校数目不多.但发展较快的省市.包括浙江、福建、河南、黑龙江等.这些地方一般有高校30~40所.第三层次主要包括一些边远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
如云南、贵州、甘肃、西藏等。我国高等教育的地域结构因此呈现从沿海到内地、从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梯度层次。(2)中心城市模式。即重点发展中心城市的高等教育.然后以中心城市带动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从而使高等教育布局更趋合理。
□2、高等教育结构的制约因素有哪些。P28-31
答:(1)社会经济、产业、技术结构的基础作用(2)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的直接制约。(3)区域经济、区域文化的客观影响。
□4、高等教育的功能和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有什么区别和联系。P44 高等学校的社会功能是高等教育的功能的具体体现.是把高等学校作为一种机构并针对外部环境而言的。功能通常指具有一定结构的系统所具有的作用.它是事物通过自己特有的活动而实际起到的作用。而职能则指某一机构的职责与能力。两者在概念的内涵上有着相同之处.都指事物的作用.但两者存在着应有范围上的区别。高等教育的功能总是通过高等学校的职能得以体现或与高等学校的职能相对应。高等教育的功能是高校职能存在的内在依据;高校职能是高等教育功能的外化形式。
□5、如何理解高校的国际合作职能。P43
国际合作是指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HE交流与合作。它主要包括师生互换、学位互认、学者互访、国际联合办学、国际合作研究、参加和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国际教育资源的互补和协助等。这既是21世纪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对高等学校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大学在世界各国经济和科技日趋国际化的历史潮流中应当和能够扮演的角色。这种新的职能在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充分利用杠杆的作用,打破高校历史上形成的相对封闭性,将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服务在国际合作的现实导向下进行全面的协调和有机的重组。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和思想内涵.
基本观点.①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是一致的.②旧式分工和私有制造成人的片面发展.③大工业生产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④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思想内涵.①人的身心全面发
展.这是将人的生理和心理素质、体力和智力统一起来的全面发展.要把智、德、美三育通体育内在地结合起来.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来把握.②个体和社会的协调统一的全面发展.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具体地、历史地把握人的全面发展.③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多维的.而且是充分的、自由的、和谐的。这将在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得以实现。
□3、如何认识实现高等教育目的基本途径。P64-66
答:实现高等教育目的的途径就是能使高等教育目的得以实现的具体的实施方式,即教学工作、科学研究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工作是实施德、智、体、美诸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着力点主要在于掌握历史积淀的人类知识,主要是“传道、授业、解惑”。
科学研究训练的着力点主要在于培养学生主动探寻知识的能力和科学精神。社会实践的着力点主要在于使学生了解社会、提高素质、学会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三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三种实施途径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从而有效实现高等教育目的。
□1、专业划分、专业设置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专业划分:以学科为基础.职业适应性.独特性.层次性原则
专业设置.以专业结构及其相应功能为指导.两者联系紧密、相互依存。
□2、制定专业培养目标要考虑哪些因素.
答:第一.专业培养要与教育方针、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国家的学位条例相一致.第二.专业培养目标要体现德智体美协调发展的要求.要充分体现德与才、身与心、知识与能力、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协调与和谐.第
三.专业培养目标要体现高等学校层次、规格的差异性.第四.要使专业人才
质量规格具有国际可比性。
□3、专业内涵建设包括哪些方面.(高校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专业建设主要是指专业内涵建设,广义的专业建设也包括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调整。专业内涵建设的内容包括(1)专业培养目标建设。通过调研.
使专业培养目标符合学科发展趋势.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人才成
长规律。(2)专业课程体系、内容、方法建设。围绕培养目标调整优化
课程体系.充实更新课程内容.改进课程教学方法。(3)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包括年龄、学历、学位、职务、学缘等方面的结构。提高教师素质.强化专业团队。最关键的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4)专业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改善专业办学条件.优化教育教学环境。(5)专业管理建设。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提高管理者的基本素质和管理技能.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这几个方面相互联系、缺一不可,不能片面
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其中最关键的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2、教师指导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1)教育性原则。教师要鼓励学生增强信心.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认真独立地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2)科学性原则。要求学生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从实际出发.科学地调查、分析问题.科学地使用材料.科学地建立逻辑结构。(3)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对学生进行普遍指导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各个学生的特点和差异.给予个别指导。
□5.制定高等学校教学原则的依据是什么.
答:(1)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规律.(2)社会的需要和教育的目标.(3)高等学校的特点.(4)先进的教学经验。(5)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3、高等学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有哪些内容和方式.
答:(1)教学水平评价的内容.广义的“教学评价”内容包括.第一.基本
素质。具体为思想道德、学术职务、职业技能.普通话水平、写作水平、
学术水平.、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第二.教学状态。具体为备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考试工作、教学改革。第三.科学研究。具体为科研立项、论
文著作、应用成果、教研成果、科研获奖。第四.工作业绩。具体为教学
工作量、开课门数、课程抽考、综合评价.领导评价、同行专家评价、学
生评价.、年度考核、表彰奖励。第五.特色项目或特殊贡献。(2)评价
方式.教师自我评价、教师同行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校领导对教
师的评价等多种方式
□4、高校教师对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基本要求是.客观、公正、科学、统一。
□5、结合实际谈谈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答:高等学校教学改革趋向国际化.学科综合化趋势增强.高等学校教学趋
向个性化.教学管理活性化.倡导自主性学习.教学改革围绕培养创新人才
展开.趋向于强调教学内容的更新。
□1、你认为高等学校的教师应该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答:对一所大学而言.科学研究都是做好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只有具备
高水平的科研.才能使最新的学科信息进入教学过程.促进教学的更好发
展。要成为合格的高校教师.必须先是一个科研工作者.好的科研工作者才
能够成为优秀的教师。没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就没有教学的高质量。教
师要围绕教学进行科学研究.建立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的机制。要积极地
把教学中的疑难问题上升为科研的问题.同时要把科研成果即使转化为教
学内容.提升教学的科技含量。
□2、试述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意义及其主要的途经。
答:高等学校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定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
理论和基本技能.而且要是学生能在本专业领域进行一定的科学研究.创
造性地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科研素质和能力。指导大学生参
与科研活动有多种途径(1)结合专业课的教学进行科研指导(2)在师
生合作研究中进行科研指导(3)结合社会实践进行科研指导(4)结合
学生的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进行科研指导。
□1.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直接动因是什么.
答:政治因素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直接动因:1.政治体制改革对高等
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作用。(1)政治体制改革决定高等教育改革与发
展的方向;(2)政治体制决定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式。 2.政策引导为高等
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指明方向。(1)政策引导高度教育改革与发展是一种
世界性现象;(2)中国运用政策引导推动高度教育改革与发展。
□1、试述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因。
答:(1)经济因素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础动因.(2)政治因素是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直接动因.(3)文化因素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
催化动因:1)传统文化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2)文化差异导致
教育政策的差异3)外来文化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先发国家的
高等教育;第三世界高等教育。
□2、结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论述我过高等教
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现状:关于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目前存在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高等
教育规模已经过大,有的认为应当保持稳定,有的认为还要适度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投融资渠道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各种高等教育类型基本
形成;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高校招生规模大幅度增加,普通本科专业布点迅速增长。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矛盾是:高
等教育机构所能提供的教育机会与公民接收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之
间的矛盾,对这对矛盾的协调和解决构成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动力。发展趋势:高等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现代化——高等教育思想、
内容和方法的现代化;高等教育多样化——体制、类型和标准的多样化;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终身化。改革的趋势:多元化(对象、政策
和目标)、现代化(模式更加完善;策略更加科学;价值取向更趋功效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