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一地理必修二学习知识点总结计划农业.doc

合集下载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让我们共同努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胸怀梦想,珍惜时间,发奋学习,立志成才,让青春载着梦想飞扬!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必修2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必修2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必修2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一、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1.主干知识(1)农业是人类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活动,与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相比,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等显著特点。

(2)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技术条件等。

(3)不同的历史阶段,影响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

2.思维提示(1)农业生产的特点(2)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技术条件等。

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的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3)不同的历史阶段,影响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

在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基本“靠天收获”,自然因素为主导因素;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技术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3.能力提升正确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思路“农业区位选择”要结合实例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分布的影响,其中自然因素特别是气候条件对农业地域类型的影响较突出,社会经济条件尤其是市场因素显得更重要,学会因时、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农业区位。

选择农业区位时应考虑:①离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成本越高;②从单位面积产值看,由高到低依次是花卉、乳牛、果园、小麦等;③平原地区一般宜发展种植业,丘陵、山地宜发展林果业;④还应考虑到土地面积的大小、生产所需水量的多少、产品对运输的迫切性等因素。

二、农业的地域类型1.主干知识(1)迁移农业是土地和住所均不固定的一种原始的农业地域类型。

(2)水稻种植业是亚洲季风区最具特色的一种农业地域类型。

(3)混合农业是种植业和畜牧业相互结合、兼而有之的综合性农业。

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

2.思维提示(1)热带迁移农业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非洲刚果盆地等地广人稀的热带森林地区。

迁移农业对森林和土地资源造成破坏,被抛弃的荒地难以恢复森林原貌。

(2)亚洲水稻种植业亚洲水稻种植业的有利条件①高温多雨的气候②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③种植水稻的历史悠久,稻米是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及原因水利工程量大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科技水平低经济较落后,凭传统经验(3)混合农业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非洲的南非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也属混合农业。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讲解农业区位因素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讲解农业区位因素
请输入正文内容
30%
请输入正文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文字点击此处输入文字点击此处输入文 字点击此处输入点击此处输入文字点击此处输入文字 点击此处输入文字点击此处输入文字点击此处输入文 字点击此处输入点击此处输入文字点击此处输入文字
THANKS
感谢观看
PART 01
农业经济情况
农业经济情况
请输入内容请输入内容请输入内容请输入内容请输入内容请 输入内容请输入内容请输入内容请输入内容请输入内容
输入标题
点击此处输入文字点击此处输入文字点击此处输入文字点击此处 输入点击此处输入文字点击此处输入文字点击此处输入文字点击 此处输入点击此处输入文字点击此处输入文字点击此处输入文字 点击此处输入点击此处输入文字点击此处输入文字点击此处输入
坡度陡 地势低 土层深厚
水土流失 积水成涝 不易水土流失
林、草 鱼塘 粮(耕作业)
思考:山东丘陵盛产花生,而东南丘陵盛产茶叶,原 因是什么?
黑土地
土壤肥力
土壤碱性
茶树
3、土壤
土质 土豆
塞北戈壁


西



的 农
塞上江南





4、水源
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引黄河水,有“塞上江南”之称。 在年降水量少于250mm的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分布在地 下水、河流水、冰雪融水丰富的地方。
(2)农产品:食用产品:粮食、花果蔬菜、蛋奶肉等。 工业原料:棉花、橡胶、烟草、麻类、皮毛等。
二、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区位的含义
区位:是指某个事物的 位置。包括绝对区位和 相对区位两方面含义。
(1)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在什么地方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记忆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特点生产力水平−−−→−不断增长分布热带原始森林等地区的落后民族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亚、非、拉等洲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瑞典等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1.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记忆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记忆迁移原因特点迁移路线二战前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2.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1.洲人到美洲、非洲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3.东亚、南亚人被招到美洲二战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2.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世界人口迁移口诀:二战前,旧到新,一去不返乡二战后,发展到发达,打工挣钱回故乡4、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记忆迁移原因特点迁移方向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1.计划经济体制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8、中国古代和近几十年来人口迁移的因素:理解记忆古代:主要是战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其次为开疆拓土、流放、戍边等;近几十年:主要是国家政策、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个人需求等;1.3人口的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理解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2、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约因素记忆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货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3、合理人口容量概念:记忆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1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城市形态的概念: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2、城市形态的类型:记忆类型团块状条带状组团状分布地区平原地区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延伸地形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地举例成都、合肥、华盛顿兰州、洛阳、西宁、宜昌重庆中心商务区的主要特征:①经济活动最为繁忙;②建筑物高大稠密;③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④内部分区明显;3、功能区比较理解记忆4、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记忆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5、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6、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7、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1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2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3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 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8、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后期: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依据:城市人口规模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城市等级低,数目多,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数目少,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3、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1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2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3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4、城市等级体系: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姐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5、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理解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德国南部为例6、门槛人口与商业服务等级1把维持一家企业生存所需的最低人口数称为门槛人口服务人口>门槛人口赢利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保本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亏本2商业等级与门槛人口的关系根据门槛人口的小,可划分出商品或服务的等级;价格低,门槛人口小,为低级商品;价格相对较高,门槛人口相对较大,为高级商品2.3城市化1、城市化的含义理解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人口的城市化城市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乡村变为城市的过程土地的城市化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记忆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动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记忆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4、城市化的意义:1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2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记忆6、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比较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 7、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来源危害大气污染 城市居民生活排出的烟尘;工污染物有煤烟、粉尘、二氧化后期阶段:一慢一高城市化速度慢,城市化水平高 逆城市化中期阶段:一快一慢城市化速度快,城市化水平变化大 郊区城市化 初期阶段:两低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速度低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8、城市环境的改善措施1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措施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2建立生态城市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3.1农业的区位选择1、农业的概念: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2、农业区位的含义:1农业生产的位置 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联系3、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记忆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4、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5、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理解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千烟洲立体农业、横断山区的农业地形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河西走廊的粮棉生产水源因素6、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理解记忆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域化7、农业地域的含义: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8、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记忆1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2自然条件3社会经济条件9、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位置:澳大利亚的西南端、东南端墨累-达令盆地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10、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记忆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 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 发展措施:东水西调优点:①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②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 ③灵活的生产选择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都有分布作物:水稻为主水稻的习性:好暖喜湿 2、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1气候以季风为主,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 2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3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4种植历史悠久,有丰富的生产经验 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记忆1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 2单产高,商品率低 3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 4水利工程量大口诀:“一大一小一高三低” 4、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分布:美国、阿根廷、加拿大、澳大利亚、乌克兰东亚东南亚南亚作物:小麦、玉米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5、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1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2交通运输便利 3市场广阔4地广人稀 5机械化程度高 6农业科技先进6、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就美国而言的部分典型区位优势:如位于五大湖区及密西西比河有丰富的水资源,地处中央大平原地势平坦,且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人均耕地人多地少地广人稀主要农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生产规模小大机械化程度低高科技水平低高商品率低高经营方式家庭经营,规模很小家庭经营的大农场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地区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所在国多为发展中国家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1、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及生产对象记忆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生产对象:牛、羊2、大牧场放牧业区位条件记忆1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2地广人稀,地价低3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3、大牧场放牧业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记忆1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如修建铁路2合理利用草场如围栏放牧、划区轮牧3种植饲料 4开辟水源如打机井5培养良种牛、防病害5、乳畜业的分布及农产品记忆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农产品:牛奶及乳制品6、乳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1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温带海洋性气候2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7、乳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五种农业地域对比表农业地域类型地域分布生产特点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集中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大牧场放牧业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地具有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距海港近的优势采取的措施以阿根廷为例:培育良种牛,加强牛群病害的研究;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开辟水源;种植饲料;商品谷物农业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地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通运输;地广人稀;高度发达的工业和先进的科技等优势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是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混合农业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将饲养牲畜和谷物生产有机结合起来混合农业的优点: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4.1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1、工业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2分类:按生产对象:采掘业、加工工业按产品性质:重工业主要为生产服务轻工业主要为生活服务2、主要的区位因素理想的工业区位:充足的原料、动力;质高价廉的劳动力;前景广阔的市场;便利的交通;目的:低投入、高产出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五种主导型工业类型的特征3、影响工业区位选择主要因素的发展变化1科学技术进步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鞍钢与宝钢的区位变化特征:共同区位优势:交通便利、接近市场、接近水源区别:鞍钢——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宝钢——接近消费市场钢铁工业的三次变革:近煤型动力导向型----近铁型原料导向型----临海型市场导向型2环境保护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3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如政策变化、乡土情感、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等4.2工业地域的形成一、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1.工业联系1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投入——产出的联系第一种是甲企业的产出是乙企业的投入;如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制造;第二种时同一工厂中不同工序之间的联系也属于这种联系方式,如汽车组装厂、生产流水线; 2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有些工厂相互之间并没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却在地理空间上联系在一起,工厂之间这种空间联系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廉价劳动力等,如某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不同工业企业3信息上的工业联系 2、工业集聚在工业发展中,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工业集聚现象; 分类:专业化生产的工业集聚、共用基础设施的工业集聚工业的集聚的优点,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等,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3.工业地域1工业地域的概念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我们称之为工业地域;D 部门 C 部门 B 部门 A 部门 基础设施和廉价劳动力2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地域按照不同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两类:①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主要是在生产上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业企业自发集聚形成的;②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既有与前者相同的类型,也有在共同的基础设施条件吸收下,不同工业集聚而形成的;3工业地域的性质工业地域按照发育程度的不同,分为两类:①发育程度较低的工业地域如食品工业,以当地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主,工业联系简单、规模小、工厂少;②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域如钢铁工业区,工业联系复杂、面积大、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往往能够形成专业化很强的工业城市;我国和世界许多著名的“钢城”“石油城”“汽车城”;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近些年来,一些科技含量高、工序复杂的工业如飞机、汽车制造工业和电子工业等开始出现分散的趋势;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条件,降低成本,以最终获得最大的综合经济效益;4.3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一、传统工业区1、主要分布: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2、传统工业区的特征⑴一般是在丰富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⑵以大型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分布高度集中;二、鲁尔区的发展、衰落与整治1.发展的区位特点①丰富的煤炭资源②离铁矿较近如法国洛林铁矿③充沛的水源如莱茵河、利珀河、鲁尔河④便捷的水陆交通⑤广阔的市场2.衰落的主要原因20世纪50年代以后,经济开始衰落,其原因是:①生产结构单一鲁尔区的五大传统工业部门:煤炭、电力、钢铁、机械、化工②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气的使用③世界性钢铁过剩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⑤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3.综合整治措施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开始实施综合整治的总体规则,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综合整治;A、调整工业结构B、调整工业布局C、发展第三产业D、优化环境提示:德国鲁尔优化环境的措施:A、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废气等的排放;B、建立完善的废弃物回收装置和污水处理系统C、植树造林4.辽中南工业区的特征1区位优势:煤、铁、石油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接近市场;2与德国鲁尔区相比,不同之处在于鲁尔区内铁矿资源不丰富,辽中南水源供应紧张;传统工业区普遍存在问题 衰落原因:原料和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等;三、新兴工业区的概念、分布1.概念:新兴工业区是指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发达国家的一些乡村地区,逐渐形成了以灵活多变的中小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2.主要分布:在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以及美国“硅谷”等,日本的“硅岛”九州岛英国苏格兰地区、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印度的班加罗尔、北京中关村等;四、意大利新兴工业区1.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发展的主要条件① 大批廉价劳动力是发展的当地条件;② 20世纪70年代 原料 和能源大幅度涨价是发展的国际条件;③ 发达的信贷体系④意大利高度开放的经济⑤ 政府的大力支持2.发展特点国内条件口诀:“小、轻、散、低、散”3.独特的发展模式—工业小区1概念指一个地区的中小企业生产企业和生产企业之间、生产企业和非生产企业之间以一项经营活动为中心,根据现代经营需要,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相互信赖、比较稳固的协作关系和产供销体系;2作用有助于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4.对我国温州乡镇企业发展的启示加强技术投入、企业之间联系和协作,杜绝恶性竞争,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提高生产和管理人员的技术五、美国“硅谷”1.特点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一些科技含量很高的新兴工业迅速发展起来;1人才:从业人员水平高 2产品:研发费用高;3增长和更新速度快; 4产品面向国际市场2.崛起原因①位置优越,环境优美;②气候宜人;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③世界人才高地;。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农业)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农业)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总结(农业)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区位的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1.农业地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具有相同特征。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季风水田农业(课本P47~48图 3.11)
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必修二农业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农业知识点总结.

油料作物: 大豆、花生、油菜 地中海气候:油橄榄,柑橘,葡萄 糖料作物:甘蔗、甜菜 中国九大商品粮基地:中国三大产棉区:西北新疆、华北平原、长江流域。

3、农业的分类:(1)根据生产对象分: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2)根据投入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多少分: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 (3)根据产品用途分: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北方地区为什么青藏高原太阳能最丰富,但热量不足? 热带西北地区西北地区为什么光照条件好,昼夜温差大?立体农业:又称层状农业。

着重于开发利用垂直空间资源的一种农业形式。

立体农业的模式是以立体农业定义为出发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和人类生产技能,实现由物种、层次、能量循环、物质转化和技术等要素组成的立体模式的优化。

地势起伏的高海拔山地、高原地区,农、林、牧业等随自然条件的垂直地带分异,按一定规律由低到高相应呈现多层性、多级利用的垂直变化和立体生产布局特点的一种农业。

如中国云南、四川西部和青藏高原等地的立体农业均比较突出。

这里种植业一般多分布于谷地和谷坡,山地为天然林,间有草地,林线之上为天然草场,具有规律性显著、层次分明的特点。

绿洲农业:绿洲农业指干旱荒漠地区,依靠地下水、泉水或者地表水进行灌溉的农业。

绿洲农业一般分布于干旱荒漠地区的河、湖沿岸,或冲积扇、洪积扇地下水出露的地方以及高山冰雪融水汇聚的山麓地带,一般呈带状、点状分布。

河谷农业:在河谷地区发展的农业称为河谷农业。

高山地区的河谷地带,由于地势较山地低,气温较高,无霜期比山地长,降水条件较好,河水又可作为灌溉水源,河谷之间的山岭一般都有森林,使谷地土壤的腐殖质较丰富,土壤比较肥沃,是山区适宜耕作的地区,河谷地带的农业发达。

例如我国青海省黄河谷地、湟水谷地都是典型的谷地农业区,是青海省的主要耕作区。

坝子农业:主要分布于山间盆地、河谷沿岸和山麓地带。

坝上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云贵高原上农业兴盛、人口稠密的经济中心。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笔记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笔记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笔记一、自然地理环境1. 我国地理位置我国位于东亚,东临黄海、东海,南濒南海,西南与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接壤,西北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接壤,北与俄罗斯、蒙古、朝鲜接壤,东北与朝鲜、俄罗斯接壤。

2. 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南北地势分明。

东部为平原和丘陵地,中部为高原和盆地地貌,西部为山地和高原地形。

我国地处亚热带、北温带和北寒带的交接处,气候类型多样,有热带季风、温带季风、地中海式气候等类型。

3. 我国的自然灾害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地震、洪涝、干旱、台风等。

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台风带,地震、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二、人文地理环境1. 我国的人口分布我国人口众多,人口分布不均衡。

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而西部地区人口稀少。

这主要是由于东部地区地势平坦、气候温暖,适宜人类居住和生产;而西部地区地势复杂,气候恶劣,自然条件差,限制了人口的分布。

2. 我国的工业分布我国的工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

这是因为东部地区交通发达,资源丰富,人口多,市场需求大,是工业区的理想选择地。

3. 我国的交通网络我国的交通网络发达,包括公路、铁路、航运等多种交通方式。

我国的铁路网总长居世界第一,公路、航运等交通设施也十分完善。

三、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 我国的农业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农业以粮食作物为主,包括稻谷、小麦、玉米等。

我国还发展了棉、油料、茶叶、糖料等经济作物。

2. 我国的工业我国的工业发展迅速,已成为世界工业大国。

主要工业有煤炭、石油、钢铁、有色金属等,同时也发展了机械、化工、轻工等产业。

3. 我国的城市化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增加迅速。

特别是在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而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

高中必修2第三章 农业

高中必修2第三章 农业

鱼塘
花卉棚
农业的区位因素是在不断变化的,自然因素 相对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
2、农业地域是怎样形成的?
农业地域是人们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而形成的。
混合农业:以耕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而形成的农业地域类型
1季风水田农业
农业地域类型主要有:
2商品谷物农业
3大牧场放牧业
4乳畜业
3、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有何特点?
3、主要特点:
生产规模大
商品率高 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因素
这些因素对商品谷物农业有什么影响呢?
地广人稀 机械化水平高
市场广阔
生产效率高
农业科学 技术先进
交通运 输便利
商品率高
产量高
自然条件优越
案例3: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 美国的谷物商品农业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
春小麦
冬小麦
美国中部农业区,北为春小麦,南是冬小麦
春小麦:在春天播种的小麦。 我国分布:长城以北。
冬小麦:能越过冬天的小麦。 我国分布:长城以南,淮河以北。
比较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差异
气候条件 农产品 种类 人均 耕地 经营方 式 生产 规模 机械化 商品率 程度
季风气 候区
水稻 小麦 玉米
1、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有哪些?
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气候因素
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 植
澳大利亚牧场
湄南河平原地区的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澳大利亚的牧场
主要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
地形因素
海拔高度 地势起伏大小 地面坡度大小
农业发展的基本理念:
因地制宜
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湘教版)(通用8篇)漫长的学习生涯中,看到知识点,都是先收藏再说吧!知识点是指某个模块知识的重点、核心内容、关键部分。

想要一份整理好的知识点吗?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湘教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篇1第一章人口一、人口增长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

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二、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四、地域文化与人口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高一地理农作物知识点归纳

高一地理农作物知识点归纳

高一地理农作物知识点归纳农作物是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它们承载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在高一地理课程中,学生们将接触到许多关于农作物的知识,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与总结。

一、农作物的分类农作物可根据其用途进行分类,主要分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

粮食作物是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如稻米、小麦和玉米等;经济作物指的是用于工业生产的作物,如棉花、油菜和烟草等;饲料作物则是用于喂养牲畜的作物,如苜蓿和玉米秸秆等。

除了按用途分类,农作物还可根据其种植方式进行分类。

常见的种植方式有农田种植和园艺种植。

农田种植是指在农田中进行大面积的种植,如水稻和小麦等;园艺种植则是指在小规模的园地中进行种植,如蔬菜和水果等。

二、农作物的适生环境农作物具有不同的适生环境要求,这取决于其生长和发育的需求。

例如,水稻喜欢湿润的环境,因此适宜在亚热带和热带气候中种植;相反,小麦则适宜在温带和寒带气候中生长。

此外,土壤肥力、气候条件和水资源等也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三、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对于提高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其中,土壤改良是种植技术的基础。

通过施加有机肥料、调节土壤pH值和控制盐分等方法,可以改善土壤的肥力和结构,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此外,合理的种植密度、科学的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也是农作物种植技术的关键。

四、农作物的区域分布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不同的农作物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不同的区域分布。

例如,在中国,北方地区适宜种植小麦和玉米,南方地区适宜种植水稻和蔬菜。

全球范围内,稻米主要分布在亚洲地区,玉米主要分布在美洲地区。

五、农作物的发展与问题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作物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为了满足需求,农作物的品种改良和增产措施不断进行。

例如,杂交育种技术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抗性。

然而,农作物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土地和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等,这些问题给农业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威胁。

六、农作物的未来发展趋势未来,农作物的种植将更加趋向于绿色、高效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高一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高一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篇一农业地域的形成农业地域:在一定地域、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农业分类:根据动植物地域分布的不同,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形成了各种地域类型。

热带雨林迁移农业、游牧业(粗放农业)、商品谷物农业、乳畜业、种植园农业、大牧场放牧业(资金)、水稻种植业(劳动)(密集农业)。

根据农业投入的多少,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

根据农产品的用途(或农业商品生产率的高低),分为自给农业(有下划线的)和商品农业。

按生产对象可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混合农业。

标志:统一农业地域内,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特点。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篇二1.培养兴趣没有兴趣,学习就会从享受变作忍受,成为负担。

有了兴趣,学习就成为一种需求,就学得轻松愉快,动力无穷。

2.学法兼用在高中的各门课程中,地理与其它学科相比,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文理交融。

它既有理科的严密性与逻辑性,又具有文科的形象生动与灵活。

因此,学习高中地理就要针对不同的内容,分别采用理科或文科的学习方法。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

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

这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

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

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

2017高一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

2017高一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

2017高一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一)1、农业的概念: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2、农业区位的含义:(1)农业生产的位置 (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联系3、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记忆]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

4、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5、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 [理解]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千烟洲立体农业、横断山区的农业(地形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河西走廊的粮棉生产(水源因素)6、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理解记忆]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域化7、农业地域的含义: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8、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记忆](1)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2)自然条件(3)社会经济条件9、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位置:澳大利亚的西南端、东南端(墨累-达令盆地)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10、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记忆]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发展措施:东水西调优点:①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②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③灵活的生产选择2017高一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二)1、工业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 3.1农业的区位选择

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 3.1农业的区位选择

第三节第1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农业区位的两层含义(1)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2)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3.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a 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自然因素气候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种类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不同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要求的水分条件不同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当的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地形坡度过大不利于发展种植业;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的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宜发展种植业,宜发展牧业或林业,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土壤土壤的酸碱性、肥力、土层的厚度、土壤的性质等都对农业生产产生影响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发展适宜生长的农作物(酸性土壤适宜种茶树、柑橘;碱性土壤适宜种甜菜、沙棘、枸杞等)水源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在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地区,农业布局在有河湖水、地下水和冰雪融水丰富的地方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关注市场动态,发展市场需求的农产品交通运输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此类农业要求有快捷便利的交通园艺业、乳畜业等应布局在交通运输方便快捷的地方政策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干预农业生产响应政府决策,发展农业生产机械机械代替了人力和畜力,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技术条件的发展和改进,通过影响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从而影响农业区位的条件化肥促进了农业的产出良种使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冷藏技术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b.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条件在不断变化,其主要是通过对地形、光热、土壤的改造或对市场、交通等因素的影响,间接影响农业发展。

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全面考虑:(1)农作物的生长习性。

每种农作物都有其生长特点,如甘蔗适宜热带高温的条件,甜菜适宜中温带温凉的气候条件等。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

[记忆]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特点分布热带原始森林等地区的落后民族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亚、非、拉等洲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瑞典等)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高一必修2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2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2地理知识点总结一、人口的变化。

1. 人口的自然增长。

-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 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农业革命之前,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农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速度有所加快;工业革命之后,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

- 人口自然增长的空间差异:- 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人口增长缓慢,有的国家甚至出现负增长,如德国、俄罗斯等。

- 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快,如印度、尼日利亚等。

2.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 人口增长模式:-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如一些原始部落。

-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多存在于发展中国家。

-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多为此模式。

-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转变的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从原始型向传统型的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是从出生率的下降开始的。

3. 人口的迁移。

- 人口迁移的概念: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 人口迁移的分类:- 国际人口迁移:- 19世纪以前,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例如欧洲人迁移到美洲和大洋洲。

- 二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 国内人口迁移:-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主要是从东部地区迁往内地和边疆地区。

-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受经济因素影响,人口大量从内地向沿海,从农村向城市迁移。

-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

例如,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与气候有关。

- 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如就业机会、经济收入等。

- 社会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等。

如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政策吸引人口迁入西部。

二、城市与城市化。

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区位的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 2. 农业区位因素(课本 P42 图 3.3 )
区位因素影响
自气候水热条件影响农作物的种类分布、耕作制度、生长发育和产量
然地形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适宜发展种植业;坡度大于 25°的山地不适宜发展种植业,
因适宜发展畜牧业和林果业,利于水土保持
素土壤不同的土壤适宜不同的农作物生长,如东南丘陵酸性红壤适宜种植茶树
水源对半干旱、干旱地区的绿洲农业、灌溉农业来说,是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也是限制因素
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运输条件,要布局在交通便利的地方
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要在政策规定范围内发展农业
社机械提高劳动生产率,地广人稀的地区发展商品农业以机械化为主
会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经营方式
因①培育良种可以扩大农业区位选择的范围:小麦可在海拔4000 米种植;双季稻向北推广
素科技到江淮平原;②农业科技可提高农业生产率;③改变农业生产方式:玻璃温室、塑料大棚、无土栽培。

生活习惯影响农业地域类型及其结构的转变
历史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①市场需求变化使城市周围农业生产重点转为乳畜业和园艺业②交
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农产品市场范围扩大。

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的改造:①玻璃温室、塑料大棚改造温度条件;②东南丘陵、黄土高原、云贵高的变化原地形坡度大,修筑梯田改造地形条件;③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加强灌溉改造水分条件;
④三江平原沼泽地过湿,通过挖渠排水改造水分条件;⑤沿海滩涂土壤含盐度高,通过工
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排盐,改造土壤。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农业地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
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具有相同特征。

★ 2.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课本P45~ 46 图 3.9 )
分布区域澳大利亚西南部、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
生产、经营方式小麦—牧羊为主;家庭经营
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

自然条件:①气候温暖,光照充足,降水较多;②地势平坦开阔;
区位优势③土壤肥沃;④灌溉条件较好。

社会经济条件:①地广人稀;②市场广阔;③机械化水平高;④科技水平高,牧草和畜
种优良;⑤交通便利;⑥政策扶持;⑦传统的生产、生活习惯。

生产优势① 两种生产方式交替进行,土地休耕轮作,形成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持土
壤肥力;②两种生产方式忙、闲错开,便于有效、合理地安排农事活动;
③生产的灵活性大,对市场的适应性较强,经济收入稳定。

限制性因素灌溉水源(位于大分水岭的雨影区)
解决措施东水西调(修建水利工程,引大分水岭东侧的水)
精品文档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季风水田农业(课本
P47~ 48 图 3.11 )
分布 亚洲季风区(包括东亚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东南亚、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 区)
自然因素
① 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宜水稻种植;②河流中下游平原、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便于水田
管理;③土层深厚、土壤肥沃;④水源充足,便于灌溉
社会因素
①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②人口稠密对粮食的需求量大;③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④人 们喜食稻米 生产特点
原因
发展措施
小农经营
家庭经营,人多地少
适度规模经营
单产高,商品率低
精耕细作单产高;人多地少,自给为主 控制人口数量,增强商品意识 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 人多地少,凭传统经验耕作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机械化水平 水利工程量大
季风气候区,水旱灾害频繁
政府大力投资水利工程建设
★二、商品谷物农业(课本 P49~ 50 图 3.14 ,3.15 )
概况
美国中部平原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优势
⑴主要作物:小麦、玉米
⑴自然条件——①地形平坦开阔;②土壤深厚肥沃;
⑵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③水源充足;④气候温和,降水丰富。

商品率高
⑵社会经济条件——①交通便利;②地广人稀;
⑶经营模式及分布:
③工业发达,提供机械、电力、化肥、农药; ①家庭经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④科技水平高;⑤市场广阔
阿根廷、乌克兰、俄罗斯
②国营——中国的东北、西北
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大牧场放牧业(课本
P51~ 52 图 3.16 )
分布 美国和阿根廷牧牛为主,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养羊为主
生产对象 牛、养 产品 肉、皮、毛等
基础条件 大面积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植被稀疏,适宜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生产特点
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阿 根 廷 潘 帕 区 位 自然因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
斯 草 原 大 牧 优势 社会经济因素:①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②距海港近,交通便利。

场放牧业 (密 主 要 ① 改善交通运输条件(铁路的贯通、海上冷冻船的发明) ;
集 的 商 品 牧 措施
② 开辟水源(打机井) ; ③种植饲料;④育良种牛。

牛业)
★二、乳畜业(课本 P52~ 54 图 3.20 , 3.21 )
分布 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 生产对象 奶牛
产品
牛奶及其制品 主导因素
市场、饲料供应
布局原则
① 生产牛奶为主的乳畜业分布在大城市附近;②乳制品加工业可以分布在离城市较远的地方。

区位 自然因素:①气候温凉潮湿,利于牧草生长;②地形平坦,利于饲草和饲料种植;优
势 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饮食习惯,市场广阔。

特点
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
西欧 乳畜业
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