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释与史料实证素养解读47页PPT
素养四历史解释——学科核心能力课件-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看法等,也属于人的主观认识。 素养四 历史解释——学科核心能力
素养四 历史解释——学科核心能力
素养四 历史解释——学科核心能力
素养四 历史解释——学科核心能力
素养四 历史解释——学(3科)核历心能史力 学的认识功能是指历史知识在人们认识和改
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历史知识是人们认识现在
素养四 历史解释——学科核心能力
2.(2020·山东烟台二模)《明实录》中记载的明武宗 勤于国事,即使外出巡游,所有的奏章也要及时批答。而 《明史》(清)中则把他描述为“骄奢淫逸”的昏君。导致 这种差异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史官个人才识 B.史著编撰意图 C.史料运用方式 D.史著编撰体例
解析:明武宗在明代编写的《明实录》和清代编写的 《明史》中的形象截然相反,两本史书编著时受史家所处 时代、立场、出发点等因素的制约,即受史著编撰意图的
素养四 历史解释——学科核心能力
C
项;不同的观点侧重点不
素养四 历史解释——学科核心能力
素养四 素养四
历历史 史同解解释释,————研学学科科究核核心心视能能力力角不同,在没有更多材料的情况下,一般不能
素养四 历史解释——学科核心能力
判断后期学者更为可信,排除 D 项。
答案:B
素养四 历史解释——学科核心能力
素养四 历史解释——学科核心能力
素养四 素养四
历历史 史解解释释认————识学学科科到核核心心:能能第力力 一,所有的历史叙述都包含史实和解释两部分;
素养四 历史解释——学科核心能力
第素1养讲四聚历焦史五解大释第核—心—二素学养科,,核引心对领能高力同考突一破高历分 史事物的叙述会有不同的解释。
素养四 历史解释——学科核心能力
核心素养下的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
内容,组织适当的历史实践活动,探寻学生历史核心素 养培养的增长点,丰富学生历史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历 史价值观的形成,并陶冶学生情操。
如学习造纸术的相关内容时,为帮助学生全面了解 我国造纸术的发展过程,我们开展了“追寻造纸术发展 史”的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收集文物与具有史证 价值的史料。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仅实践能力得到发 展,而且情感、思想受到熏陶,感受到我国辉煌的古文 明,还从我国近现代的落后中汲取经验教训,增强了责 任感与使命感。
总之,我们要将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培养作为历史教 学的主旋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准确解读核心素养, 不断加强历史教学研究,以核心素养为契机,不断推动 高中历史教学变革,使核心素养得到较好的落实,促进 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景芳芳 . 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中教学中的运用[J]. 新课程(下),2017(6).
历史·学科视点
核心素养下的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
江苏省南通中学(226000) 曹 阳
[摘 要]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之一。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实证的意义就在于通过解读多角度的史 料,还原历史现场,合理进行历史解释,回归历史教学的本真。
[关键词]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2-0072-02
3. 历史试题趋向侧重“史论结合” 历史核心素作用。江苏高考命题思路紧随
������������������������������������������������������������������������������������������������������������������������������������������������������������������������������������������������������������������������������������������������������������������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PPT教学课件
38
(1)把握学习专题中的关键问题
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要对学习专题的内容进行梳理, 明确该专题所涉及 的范围及重要史事,在此基础上,概括 和确定该专题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并 将这些关键问题的解 决与核心素养的发展建立起联系,围绕关键问题对教学 内 容进行整合。 例如,必修课程中“人民解放战争”这一学 习专题,史事的范围是解放战争的进程,关键问题一是国 民党南京政权覆亡的原因,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是教学内容中的核心。 教师要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全面、正确地认识这两个问 题,并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在唯物史观、历史解释与家国 情怀等方面的素养。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6征求意见稿
19
二、关键环节在于实践落实
(核心素养)指向于未来挑战、社会与 个体发展需求,关键环节则在于实践落实。
——林崇德
1、课堂渗透
2、试题体现
3、课题研究
20
1、课堂渗透:以罗斯福新政为例
教学是核心素养落实到课程的 具体执行过程,课堂是核心素养落 实到课程中最为微观、具体的层面, 是核心素养能否真正落地,培养出 所需要人才的重要环节。
29
不仅仅实证
30
•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 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 度、能力与方法。
•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 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 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 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 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 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15
判断是否将“知识教育”转化 为“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判断 标准: 历史教育道德化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讲座课件(共51张PPT)
(三)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
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 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 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 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问题解决: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 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
技术运用: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 意愿;具有工程思维,能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
维度
文化基础 自主发展 社会参与
批判质疑: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 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
勇于探究: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 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
(二)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
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 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 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史料与史料实证+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六)坚持唯物史观的总原则
三、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几个主要因素: 1、立场不同。如评价者的政治立场(站在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立 场;站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立场等) 知识基础、价值取向、生 活经验、主观情绪等。 2 、时代不同、受时代局限。特定时代的认识能力、思维水准和 思维方式。例: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儒 学备受尊崇;而新文化运动期间,倡导科学与民主,儒学被批判抨 击。 3、占有史料不同。人物经历的复杂性,史料选取与应用上的差别, 新材料的发现与解密等。 4、分析方法和角度不同。例: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 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 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 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关于工业革命 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说明(随着研究视角的拓展而趋于全面)。 5、现实政治的需要。例:《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 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 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修撰的政治性)。
具体材料C、反 可用于研究…… 映了……
1.(2017新课标全国卷Ⅰ)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
C 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记述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 师败绩。”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 ,不利而旋。”
两者价值高低不能绝对化
A
一、史料分类
(三)根据目的
1、有意史料:作者为了左右别人的认识而有意制造的 史料(如官修史书或成文历史著述,回忆录或公开的 报道、摄像等) 2、无意史料:没有上述主观故意的情况下形成的史料 (如官方留下的文书档案、军事文件等)
专题三学科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可编辑
思路点拨 材料型选择题的解题关键是找准材料中的关键词。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南京条约》内容的掌握情况。此题是材料型 选择题,材料给出的关键信息是“香港成为英国经营中国的基地”“五口开 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中有“割香港岛给英国”“开放广 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的规定,故选A。
③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 ④国际恐怖主义势力猖獗
①西欧的联合
② 的重新崛起
③造纸术的发明 形式,既考查学生对史料的理解能力、应用成果的发展与交流”“中外杰出 人物”“大国崛起的历程”“战
④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 争与国际格局”等。
思路点拨 图片型选择题的解题关键是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然后依据题
极格局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在发展。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 真实
的态度与方法。
思路点拨 图片型选择题的解题关键是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然后依据题 干要求准确作答。 试题分析 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呈现形式图文并茂,涉及课标的知识点覆盖 面广,具有 发展的时序性;从能力考查角度,旨在考查学生归纳和提炼有 效信息的能力;从中提取的时间顺序信息是:商—秦—汉—东晋,汉字的发展 顺序是: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书写工具的演变是:甲骨—石碑 —竹简—纸张;由此可直观得出汉字的成熟和书写工具的演变推动了书法艺 术的出现。B项正确。
( )
典例1 某史学家指出:“香港成为英国经营中国的基地,五口开放则成为由沿
海推向内地的孔道……”上述材料指的是 ( )
思路点拨 图片型选择题的解题关键是找准图片材料中的关键词。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掌握情况。
这类题型主要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关系初探素材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关系初探修订中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将“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作为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引起广泛的讨论。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的关系进行了思考。
下面借助清末废科举、美国内战前的南方奴隶制两个历史问题,提出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希望为核心素养的持续讨论,提供一点参考。
一、从内涵看,“史料实证”属于“历史解释”求真是历史研究的永恒追求。
从内涵上说,“史料实证”旨在通过可信的史料努力实现探求历史真实的目的,即进行事实判断,而事实判断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不仅限于获得历史真实,即不能满足于事实判断,而应以“史料实证”为基础,即在事实判断的前提下,结合相关史实,遵循一定的史观、原理和方法,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原因、意义与影响等进行深入探讨,实现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价值判断。
也就是说,历史解释是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结合。
可见,“史料实证”是做出合理“历史解释”的基础与前提,是“历史解释”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史料实证”在本质上属于“历史解释”的范畴。
下面将通过两个案例来说明这一观点。
案例1-1:废科举后士人的反响1905年9月2日,慈禧太后下令,次年起“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5392页。
]。
许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废科举断送了读书人的前途,因此必定会引发士人的强烈反应。
阅读相关研究成果后发现,废科举是在平稳中完成的。
以下史料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废科举令颁布后士人的平静反应:前日报载有上谕,立即停止科举……今日科举已成历史上陈迹矣。
许多醉心科举之人,有痛哭者矣。
[ 胡香生辑录、严昌洪编:《朱峙三日记(1893—1919)》,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69页。
]1905年10月15日:下诏停止科考,士心散涣,有子弟者皆不作读书想,别图他业,以使子弟为之,世变至此,殊可畏惧。
高中历史 课程标准解读“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关系初探素材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关系初探修订中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将“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作为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引起广泛的讨论。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的关系进行了思考。
下面借助清末废科举、美国内战前的南方奴隶制两个历史问题,提出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希望为核心素养的持续讨论,提供一点参考。
一、从内涵看,“史料实证”属于“历史解释”求真是历史研究的永恒追求。
从内涵上说,“史料实证”旨在通过可信的史料努力实现探求历史真实的目的,即进行事实判断,而事实判断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不仅限于获得历史真实,即不能满足于事实判断,而应以“史料实证”为基础,即在事实判断的前提下,结合相关史实,遵循一定的史观、原理和方法,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原因、意义与影响等进行深入探讨,实现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价值判断。
也就是说,历史解释是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结合。
可见,“史料实证"是做出合理“历史解释”的基础与前提,是“历史解释”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史料实证”在本质上属于“历史解释”的范畴。
下面将通过两个案例来说明这一观点。
案例1-1:废科举后士人的反响1905年9月2日,慈禧太后下令,次年起“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5392页。
].许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废科举断送了读书人的前途,因此必定会引发士人的强烈反应。
阅读相关研究成果后发现,废科举是在平稳中完成的。
以下史料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废科举令颁布后士人的平静反应:前日报载有上谕,立即停止科举……今日科举已成历史上陈迹矣。
许多醉心科举之人,有痛哭者矣。
[胡香生辑录、严昌洪编:《朱峙三日记(1893-1919)》,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69页.]1905年10月15日:下诏停止科考,士心散涣,有子弟者皆不作读书想,别图他业,以使子弟为之,世变至此,殊可畏惧.[ 刘大鹏遗著、乔志强标注:《退思斋日记》,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46页.以下四天的日记均出自此书,因此仅标注页码.] 1905年10月17日:日来凡出门,见人皆言科考停止,大不便于天下,而学堂成效未有验,则世道人心不知迁流何所,再阅数年又将变得何如,有可忧可惧之端。
高考历史专题“史料实证”三题—理论解读与教学建议优秀PPT课件
上学读书,独自潜心读书最重要,凑热闹最有害。
“史料实证“:非常重要 —— 历史学的本质特性
“高端“教学的目的:养成实证意识,进行演练示范,感受史学的魅力,等等 。不是学操作研究! 如果以高端技能为训练目标:实际做不到的事(本科、硕士也做不到),硬要 求大家做到 —— 结果是什么? 不能真正的落实,只是玩形式、玩花样、流于概念术语的套用。—— 太注重 表面形式,太忽视实质内容
先训练提取史料的正面信息: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关键词、概括主要内容 如上题: 如《三国志•袁涣传》:募民开屯田,民不乐,多逃亡。(袁)涣白太祖(曹
操)曰:“夫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动,宜顺其意,乐之者 乃取,不欲者勿强。”太祖从之,百姓大悦。
此处注意史学研究与历史教学的差异
【名校课堂】获奖PPT-高考历史专题 “史料 实证” 三题— —理论 解读与 教学建 议课件 (PPT) 推荐( 最新版 本)推 荐
—— 中学?大学?研究生? — 培养历史学家? 高校历史专业有“史学概论”,只是概论,不要求学会运用!
何谓高端?何谓基础?
—— 学生的认知水平上考量 —— 教考的可操作性上考量
辛德勇: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教学中,当学生(教师是不是这样我不知道)还不具备最 最基本的历史知识、特别是文献学知识时,所谓课堂讨论,是有害无益的,只能 流于空谈,流于无根之谈,并且会妨碍学生潜心读书,打好基础,而直到大学毕 业,绝大多数同学并不能具备相应的知识。
【名校课堂】获奖PPT-高考历史专题 “史料 实证” 三题— —理论 解读与 教学建 议课件 (PPT) 推荐( 最新版 本)推 荐
历史核心素养研讨课件:+“历史解释”三要素和培育路径
▲基于史证与逻辑的阐释
关,也与秦二代而亡因此而在汉初形成的 “过秦”思潮有关,更与司马迁所处的汉武
帝时代及个人的不幸际遇有关。
云梦睡虎地秦简,它的数量不少,其内 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 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确实 能为研究“秦帝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 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较为详实 的资料。但它仍然难以为今人建构出一个秦 始皇,更无力证实或证伪秦始皇的“暴政”。 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几乎没有历史学家 将云梦睡虎地秦简与秦始皇的暴政联系起来。
▲微观叙事与宏观着眼的结合
罗斯福新政再回眸
20世纪30年代初,罗斯福推进新政 困难重重,他的一位朋友感慨地说,
“假如你成功了,你就是美国历史 上最伟大的总统。”
罗斯福沉郁良久,带着预
言家的口吻说:“
。”
假如我失败了,我将是美
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总统。
“总统”是什么?
总统是既享有君主制的各种优势,又 不致共和国颠覆的人。
巧的是,此处恰好是清政府所规定的朝鲜 贡使赴京行走路线,饱受中华文化浸润的他 们行经此地,看到这个奇怪的景像,自然会 生出种种感慨。
《明烛无端为谁烧? ——清代朝鲜朝贡使眼中的蓟州安、杨庙》
不过,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到咸丰元 年(1851年),面对同一景像,贡使们的这种 感慨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先是把这种文明 失坠的表现归咎于清朝,从而充满鄙夷之心; 接着又代汉族中国人想象,认为是某种历史 暗示,并当仁不让地把自己当成中华文明的 正宗;最后是无法想明白蕴含其中的道理, 只好叹气说“明烛无端为谁烧?”
案例: 我们能否证实秦始皇是“暴君”?
【课前活动】请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关 于秦始皇的信息,并带入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