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歌剧

合集下载

浪漫主义时期的欧洲歌剧文化

浪漫主义时期的欧洲歌剧文化

浪漫主义时期的欧洲歌剧文化作者:王璐张玉春来源:《艺术科技》2015年第07期摘要:浪漫主义时期的意大利歌剧仍保持着正歌剧与喜歌剧的分野,但随着浪漫主义创新精神的深入,艺术家们狂热地追求自由和解放,力图彻底摆脱传统的轨道,标新立异,使得音乐的戏剧性和戏剧的真实性受到重视,迎来了歌剧的再次繁荣。

关键词:浪漫主义;歌剧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政治形势也不断变化,法国大革命后的欧洲社会文化对思想文化领域不断演变的各种思潮流派、艺术风格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同时为唤醒民族自强自立意识的思潮,推动民族解放和独立运动。

同时,民族主义意识也渗透到了音乐文化领域。

虽然这一时期的意大利歌剧仍保持着正歌剧与喜歌剧的分野,但随着浪漫主义创新精神的深入,艺术家们狂热地追求自由和解放,力图彻底摆脱传统的轨道,标新立异,使得音乐的戏剧性和戏剧的真实性受到重视,迎来了意大利歌剧的再次繁荣。

罗西尼、唐尼采蒂和贝里尼是l9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歌剧的大师。

罗西尼创作的《塞维利亚理的发师》,华丽的旋律、丰富的舞台效果、织体清晰透明的写作于法,以及轻松戏谑的序曲,可以同莫扎特的《费加岁的婚娴》相媲美。

多尼采蒂的正歌剧《拉美魔尔的露其娅》、贝利尼的朴素亲切的具有喜歌剧因素的正歌剧《梦游女》等,至今仍是受欢迎的歌剧。

特别是多尼采蒂的创作经验为后继的威尔第带来了许多借鉴。

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歌剧不仅没有因为封建王朝的结束而衰落,反而盛行法国大歌剧风格。

其开端就是奥柏的歌剧《波蒂契哑女》。

在德国,韦伯创作的《魔弹射于》标志着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诞牛。

作品风格采用浓郁的德国民间曲调,营造了一种神魔萦绕的气氛。

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同时他的歌剧为“歌剧大师”瓦格纳日后规模异常庞大的歌剧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世纪中后期欧洲各国掀起民族解放和独立的运动,同时推进了音乐文化艺术领域的民族主义潮流。

歌剧中也出现了许多反映强烈爱国和民族情感的题材。

威尔第正与瓦格纳是这一时期两股力量的杰出代表。

自由射手

自由射手

《自由射手》赏析歌剧《自由射手》,出自德国作曲家卡尔·马里亚·冯·韦伯,该作品诞生于1819年,它的问世,标志着欧洲歌剧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时期的开始,成为了欧洲浪漫主义的奠基之作,因此,韦伯也被誉为西欧浪漫主义歌剧的创始人。

这部歌剧是韦伯创作成熟时期价值最高的一部作品,很多人这样评价过他“韦伯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写《自由射手》这部歌剧。

”1821年6月18日,柏林皇家剧院首次上演了这部歌剧,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该剧一共上演了50多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然而到了今天,这部杰出的歌剧却很少在舞台上演,人们仅仅熟悉它的序曲。

在管弦乐《自由射手》序曲中,韦伯充分发挥了器乐的表现能力,把人们带入了神话般的境界。

作品引子中的第一主题非常著名,由圆号吹出主旋律,呈现出大自然的幽静和谐的气氛,也体现了神话的色彩。

后来又出现了阴森的主题、马克斯的咏叹调和阿迦特形象的主题,最后在强有力而辉煌的音乐中结束。

《自由射手》是浪漫派歌剧的典范,韦伯花费了三年的时间来完成这部综合性质的歌剧。

歌剧脚本是韦伯的朋友金特根据德国作家阿佩尔的故事集里关于恶毒猎人的古代民间传说改写而成。

讲述的是青年猎人马克斯在一次射击初赛中失败了,他正为第二天的决赛发愁,因为如果继续失利,按照猎人的风俗习惯,他就不可能同自己的恋人阿迦特成婚。

这时,一个已经将灵魂出卖给魔鬼的声名败落的猎人卡斯帕尔乘虚而入,他因为自己的死期将至而急于找个替身,便诱骗马克斯到鬼魂出没的狼谷炼制百发百中的弹。

决赛开始了,马克斯的目标是从花丛中飞起的一只小白鸽,殊不知这是阿迦特的化身。

一声枪响白鸽落地,奇迹出现了,智慧与公正的隐士用法术将马克斯的枪口移向躲在树上的卡斯帕尔,存心害人的卡斯帕尔受到了应有的惩罚,马克斯和阿迦特终于得救。

剧本反映了善良与爱情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主题。

从《自由射手》的历史地位来看,它可以说是第一部浪漫主义歌剧和德国民族歌剧,将文学和造型艺术融合在德国歌唱形式中。

17世纪到20世纪西方歌剧的发展

17世纪到20世纪西方歌剧的发展

引言在17世纪到20世纪,西方歌剧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发展,从最初的意大利歌剧到后来的德国和法国歌剧,不断演变和丰富。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历史、文化和音乐等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一主题,以期对西方歌剧的发展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一、17世纪:意大利歌剧的诞生和发展1. 奠基:意大利歌剧的诞生17世纪初,意大利的新威尼斯剧院为歌剧提供了舞台,莫札特的《多妮朵利嘉儿》等作品拉开了歌剧创作的序幕。

意大利歌剧以激情、表演和旋律为特点,为后世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发展: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歌剧在巴洛克时期,意大利歌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著名作曲家普契尼的《里戈莱托》等作品在此时期涌现,对歌剧的形式和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时期的歌剧注重音乐和舞台效果的结合,呈现出极致的艺术表现力。

二、18世纪:法国和德国歌剧的崛起1. 法国歌剧的独特魅力18世纪,法国歌剧开始崭露头角,以其优雅的舞台设计和丰富的剧情著称。

作曲家朗基耶等人的作品,使法国歌剧逐渐成为欧洲歌剧界的一颗耀眼明珠。

2. 德国歌剧的探索与创新与法国歌剧相比,德国歌剧在18世纪进行了更为深刻的探索与创新。

莫扎特和韦伯等作曲家的作品,为德国歌剧注入了更多的戏剧性和音乐性,将歌剧推向了新的高度。

三、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歌剧繁荣1. 情感表达的浪漫主义歌剧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歌剧充满了浓郁的情感和戏剧性,作曲家梅耶贝尔等人的作品,将歌剧的音乐和剧情进一步结合,呈现出更为细腻和深刻的艺术表现。

2. 意大利歌剧的复兴:威尔第和普契尼在19世纪,意大利歌剧经历了一次复兴,威尔第的《茶花女》和普契尼的《图兰朵》等作品,使意大利歌剧再次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其悠扬的旋律和深刻的戏剧性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

四、20世纪:现代主义的歌剧创作1. 探索新领域:20世纪现代主义歌剧20世纪,现代主义歌剧开始在欧洲和美国等地兴起。

其作品的题材更加多元化,音乐风格更加大胆前卫,对传统歌剧形式进行了颠覆和重新诠释。

古典主义时期的歌剧

古典主义时期的歌剧

古典主义时期的歌剧古典主义时期一种新的音乐体裁-喜歌剧出现了,很快就把已有的正歌剧赶到了舞台的边缘。

巴洛克的正歌剧表现的是英雄的统治者的功绩和赞美现状,这使它基本上成为一种贵族的艺术。

与之对比的喜歌剧,说明了社会的变化,歌颂了中产阶级的价值。

喜歌剧利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和情景,使用对白和简单的歌曲取代宣叙调和冗长的返始咏叹调。

它自由地运用了增添趣味的插科打诨的哑剧、猥亵的幽默和对社会的讽刺。

《管家女仆》意大利最早的一部喜歌剧。

内容取材于日常生活场景或普通人的小事情。

音乐通俗易懂,唱词使用民族语言。

讲述女仆起先拒绝主人的调情,后来终于做了主人的太太。

古典主义时期,公众迷恋歌剧除了优美的音乐,还具有迷人的意境、明星的吸引力和戏剧中所有令人兴奋的展现。

歌剧中有充满炫技的咏叹调和振奋人心的合唱。

古典主义时期的歌剧仍保持了巴洛克时期发展起来的特点。

序曲-两幕或三幕,运用咏叹调和宣叙调的连续,偶尔运用合唱。

18世纪喜歌剧带来了声乐重唱,允许情节更快地展开,不是等待每个角色相继演唱。

三个或更多的角色同时表达他们自己特定的情感。

比如,一个人唱爱情,一个人唱恐惧,一个人唱愤怒,第四个人向其他三个开玩笑。

作曲家经常把声乐重唱放在每幕的结束处。

莫扎特与歌剧古典主义歌剧,特别是在声乐重唱方面的大师是莫扎特,他有着对戏剧效果的直觉,用音乐快速转变情绪和色彩,快速交换音乐对话的能力。

莫扎特的音乐生来是戏剧性的,特别适合歌剧这种体裁。

《费加罗的婚礼》和《唐·乔瓦尼》(唐璜)两部歌剧堪称莫扎特人生的顶点。

《费加罗的婚礼》家庭喜剧,包含背叛、私通、爱情和最终的赦罪等主题。

描写了伯爵府的仆人费加罗马上要和女仆苏姗娜结婚了,费加罗正欢天喜地地准备婚事,受到干扰以及一系列的事情。

主要角色很多。

《费加罗的婚礼》序曲《唐·乔瓦尼》又称《唐璜》(1787)讲述一个叫唐·乔瓦尼的不道德的追逐女性的故事,他在欧洲各地勾引和杀害女性,最后被他所杀害的男人的鬼魂追逐并拉下地狱。

歌剧的发展史

歌剧的发展史

吴勇辉09401240124 电气本0901歌剧的发展史歌剧是音乐、戏剧、诗歌、舞台美术、舞蹈等交融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是高度集中的舞台表演艺术,也是声乐艺术中难度最大,最具艺术魅力的重要艺术形式。

歌剧产生于16世纪末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它是著名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物。

1597年,诗人努尼里奇,作曲家佩里卡奇尼等根据神话故事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歌剧《达芙内》可惜早已失传,1600年作曲家丁·佩里所写的《犹里狄茜》是西方公认的第一部西洋歌剧,开创了歌剧的新纪元。

到17世纪上半叶(1637年)世界上第一座歌剧院在意大利威尼斯建立,名叫“圣卡西阿诺歌剧院",标志着歌剧已开始走向平民百姓,加之这时的歌剧在创作上的发展与创新、使歌剧从简单的叙述形式改变为戏剧性形式,从而使歌剧向前跨进了一大步。

到17世纪末,音乐发展达到了一个辉煌的时代,产生了几位划时代的大音乐家,其中包括意大利的斯卡拉蒂,法国的拉穆和德国的巴赫与亨德尔.当时在罗马影响最大的斯卡拉蒂,他一生写了115部歌剧,确定了歌剧咏叹调的ABA基本形式,并在A段反复时加上装饰音及华彩段,极大地发展了人声的歌唱艺术,丰富了歌唱的表现力,推动了歌唱技术的提高,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只顾炫耀技巧的不良风气,当时歌剧舞台上活跃着阉人歌唱家,人们挑选出一些音色优美的男孩,给他们施行阉割手术,使他们在保存高音音域的同时,保存了男子的力度;另一种不良现象是,剧院为了吸引观众,引进某些与剧情关系不大的奇特情景,豪华的布置或盛大的场面,这样做削弱了歌剧的戏剧性和思想内涵的表达,使歌剧的整体性与艺术性有所下降。

格鲁克是歌剧史上的改革者,他提倡音乐服从戏剧的效果,主张歌剧的戏剧性和音乐性的完美统一,反对故弄玄虚的浮夸做法,主张除掉那些同戏剧和台词无关的装饰音乐。

同时,格鲁克还提倡用本国语言创作,以发展各国歌剧,他的改革使歌剧通向了意大利浪漫主义的道路。

罗西尼是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的先锋,他创作了《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威廉退尔》等杰作,标志着意大利歌剧步入成熟期,与他同样有名望的作曲家有多尼采蒂、贝里尼等,他们作品的特点是演唱者不仅需要有高超的声乐技巧,而且音乐旋律也优美迷人,把歌剧艺术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迄今为止,演唱难度最大的歌剧基本上都出自这三位作曲家之手,人们还常把这一时期的歌剧称为歌剧的美声时期。

[世界十大歌剧合集]之《托斯卡》

[世界十大歌剧合集]之《托斯卡》

[世界⼗⼤歌剧合集]之《托斯卡》托斯卡G.普契尼创作的歌剧。

3幕。

作于1900年,同年在罗马⾸演。

剧本由贾可萨和伊利卡根据萨尔多的戏剧改编。

在这部歌剧中,普契尼注意⾳乐的感情渲染和戏剧性效果,全剧始终强调声乐的重要性,有许多精彩唱段。

例如第⼆幕托斯卡的咏叹调,为了艺术,为了爱情。

第三幕卡⽡拉多西的咏叹调,星光灿烂。

剧中⼈物性格的刻画很深刻,有很强的艺术感染⼒。

基本信息托斯卡(三幕歌剧)作曲:普契尼剧本:朱塞培·贾柯萨、鲁伊吉·伊利卡根据⼗九世纪法国剧作家维克多连恩·萨都原著戏剧《托斯卡》改编⽽成⾸演:1900年01⽉14⽇,罗马康斯坦济歌剧院剧情简介《托斯卡》Tosca1800年,罗马画家马⾥奥·卡⽡拉多西因掩护政治犯安格洛蒂⽽被捕受刑,歌剧⼥演员托斯卡正热恋着他。

警察总监斯卡⽪亚被托斯卡迷住,答应使她的恋⼈获得⾃由。

作为回报,她得委⾝于他。

托斯卡被迫假意顺从,在警察总监刚写完假处决的命令后,趁其不备⽤⼑刺死了他。

黎明时,马⾥奥被带到刑场,托斯卡告诉他这只是假处决,谁料这是警察总监耍的花招,马⾥奥真的被处决了。

这时刺死总监⼀事已经被⼈发现,并认定斯卡尔⽪亚是托斯卡所杀。

托斯卡陷⼊绝境,终于呼喊着“斯卡尔⽪亚,上帝⾯前见”并跳墙⾃杀。

《托斯卡》是意⼤利伟⼤的作曲家普契尼根据法国剧作家萨尔杜的同名戏剧改编创作⽽成的⼀部三幕歌剧,歌剧讲述了1800年发⽣在罗马的⼀个动⼈的爱情悲剧故事。

《托斯卡》是⼀部在世界歌剧舞台上演出次数最多,也是⽬前最受⼈们欢迎的⼀部歌剧。

今天,它已成为众多歌剧院中的保留剧⽬。

歌剧《托斯卡》于1900年在罗马⾸演。

今年正好是其问世100周年。

歌剧《托斯卡》的故事情节讲述的是,1800年的罗马,画家卡⽡拉多西由于掩护了越狱的⾰命党⼈⽽被警察局逮捕监押。

画家的恋⼈、歌剧演员托斯卡找到警察局局长斯卡⽪亚求他宽容。

斯卡⽪亚早就垂涎托斯卡的美貌,于是便提出要托斯卡出卖⾃⼰的⾝体来换取卡⽡拉多西的⽣命与⾃由。

经典悲剧的音乐语言——威尔第歌剧《奥塞罗》与《麦克白》

经典悲剧的音乐语言——威尔第歌剧《奥塞罗》与《麦克白》
白的人性 化的心理和个性得 因 。伊雅各 的阴谋 诡计促使奥 塞罗走上悲剧 之路。奥塞罗的 到 了淋漓尽致 的刻画和展现 ,其音乐更是 紧密地推动着剧情 命运向我们呈现了那个时代种族歧 视在人们内心 留下的阴影 , 的发展 。又如第二幕 中麦克 白在刺杀 国王邓肯之前与夫人 的 还有人性 中的嫉妒 和多疑 、爱 和恨的交织及善 恶势 力永不停 宣叙调 以及后来他 自己的宣 叙调 中其犹豫 不决的音乐亦是他 歇的较量 。 丰富的矛盾的挣扎 的内心活动 的展现 。也 正是因为矛盾剧情 二 、人性 与灵魂 的挣 扎 的紧凑的发展使得音乐 的布局也打破 了分 曲的局限 ,浑然一 虽然生长于不同的时代 , 麦克 白与奥塞罗 的曲折命运却有 体。 着相似之处 两人起初 的形 象都 很高大, 都是战斗英雄, 而且 管弦乐也积极地 推动着矛盾主题 的发 展 ,例如在麦克德 具有非凡 的勇气 和力量 。可是作为具有多重 品质的人, 二者的 夫的咏叹调之后那一段军号 为主的交 响乐 连接 ,就预示着受 个性里都有致命的缺 陷, 前者是权 欲膨胀, 后者则单纯轻信 和 压迫人 民必要起来反抗 的强 大力量 。在这 里整个场面及 民众 妒忌, 而正是这些缺 陷一步一步地促成 了最终的悲剧。 麦克 自从一个 身居高位 、受 人爱戴 的英雄沦为 只有 口 头 情绪的描写就显得顺理成章 。莎士 比亚 的哲 学思想也在威尔 弟的歌剧音乐 中得 以 现。 体 荣誉和拥有魔鬼般灵魂 的弑君篡位者, 虽经历 了道德沦丧的挣 在 《 麦克 白 》中 , 幽灵 、麦克 白夫 人其实都 代表麦克 扎和权欲 中人性 的煎熬。但推动 他犯罪的最根本 的原 因不是 白本人 内心的一个部分 ,麦 克 白夫人 的死 则表现了她的 “ 心 他夫人 的怂恿 ,也 不是女巫神秘 邪恶的预言 ,而是他 内心无 的 自相残杀导致 的最后 的破 碎” , “ 以这个剧的后面还有 法满足 的贪婪 的权 力欲望 。而奥 塞罗之所 以会 杀死妻 子 ,阴 所 个剧在上演 ,那属 于黑夜 的永远见不得 人的悲剧 ,它在麦 险的亚戈是促 成悲剧的关键人 物。 由于嫉妒 、贪婪 和未被提 克 白和他夫人 的梦中—— 那灵魂深处 的王国里演 出,其震撼 升的怨恨, 他施计让奥塞罗轻信 自己的妻子苔 丝德梦娜和凯西

歌剧opera

歌剧opera
威尔第《茶花女》 ——因为爱,勇敢跨越门第礼教;因为误解,终生陷入悔恨遗憾,一个令人 为之叹息的爱情故事,一首首撩拨心弦的动人乐曲,造就全世界最受欢迎的 歌剧名作。

饮酒歌
为所作的歌剧《茶花女》中第 一幕唱段。当时男主角阿尔弗雷 多在女主人公薇奥莱塔举行的宴 会中举杯祝贺,用歌声表达对薇 奥莱塔的爱慕之心,薇奥莱塔也 在祝酒时作了巧妙回答。
歌剧opera
会计三班 杨莉嘉
歌剧(opera.)
歌剧最早出现在17世纪的意大利, 既而传播到欧洲各国是一种歌唱艺 术形式。 一直到18世纪,意大利歌剧依然 是欧洲的主流。
意大利语歌剧: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 德语歌剧:查理的· 施特劳斯《玫瑰骑士》 法语歌剧:乔治· 比才《卡门》 俄语歌剧:柴可夫斯基《黑桃皇后》 英语歌剧:大利)

一位游走于巴黎上流社会的名交际花茶花女,一位来自 正统家庭的年轻作家,不顾身份地位的悬殊及世俗礼教, 坠入了爱河,原以为从此可以白头偕老,无奈在作家的父 亲秘密干涉下,作家误以为茶花女是一个嗜钱如命、用情 不专的女子,这个误解,造成了两人一生无法弥补的遗憾。 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在观赏这部以法国文学家小仲马著 名小说为本的戏剧《茶花女》后,备受感动,立即邀请剧 作家修改剧本,以短短6周时间谱曲完成,改编为歌剧。
这首单二部曲式的分节歌以轻快 的舞曲节奏、明亮的大高色彩及六 度大跳的旋律动机贯穿全曲,表现 了主人公对真诚爱情的渴望和赞美, 充满青春的活力。同时又描绘出沙 龙舞会上热闹、欢乐的情景。
Thanks for your watch!

欧洲歌剧与中国戏剧的异同

欧洲歌剧与中国戏剧的异同

欧洲歌剧与中国戏剧的异同2019-05-06每个民族都有属于⾃⼰的特⾊⽂化,世界各民族的⽂化都是与⽣俱来的。

⽆论是歌剧还是戏剧,实际上都是⼀种⽂化的缩影,可直接和综合地反映⽂化精神和民族特⾊。

欧洲歌剧与中国戏剧都是存在于本⼟的⽂化背景和古典⽂学的基础之上的,因⽽形成了两者独具风格的完整体系,并以其各⾃的特点矗⽴于世界剧坛上,在⽂化研究的基础上对两者进⾏⽐较具有重要的意义。

⼀、欧洲歌剧与中国戏剧的差异(⼀)欧洲歌剧与中国戏剧的⽂化差异1.欧洲歌剧的⽂化背景欧洲歌剧有400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逐步从地区性扩展为国际性。

从⽂艺复兴起,⾳乐艺术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命⼒,⼈们开始⼒求摆脱神学的束缚,歌颂真实⽣动的⼈物形象,意⼤利成为歌剧的诞⽣地,欧洲歌剧的哲学基础是唯物主义,受这种意识的指导,欧洲歌剧艺术以写实为主。

欧洲歌剧继承了再现性,以写实传统不断发展,如今其歌唱艺术被世界各国的歌唱家们所学习和采⽤,达到了辉煌的顶峰。

2.中国戏剧的⽂化背景中国戏剧具有独具特⾊的艺术体系,它以美妙绝伦、博⼤精深⽽享誉世界,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中国民族传统声乐的典范。

东⽅以“天⼈合⼀”的⾃然主义为精神核⼼,于是中国戏剧这⼀艺术创作和艺术论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化精神。

中国长期处于漫长的封建社会,思维⽅式趋于求同、排异。

经过汉、唐到宋、⾦之后形成⽐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学、⾳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成,由此,中国戏剧艺术不断发展,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湘剧、黄梅戏、湖南花⿎戏成为中国戏剧的代表,最终形成以⼀种标准聚合在⼀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个性的艺术体系,继承了写意传统、诗歌传统和哲学上的多元辩证传统。

(⼆)欧洲歌剧与中国戏曲⾳乐体系的差异1.欧洲歌剧的⾳乐体系欧洲歌剧采⽤的是“咏唱”体系。

即唱者的歌调、旋律和歌词是相互适应的统⼀体,欧洲歌剧⼀般分为男低⾳、⼥中⾳、男⾼⾳、⼥⾼⾳四个声部,其旋律有着纵向与横向的发展关系。

19世纪的意大利歌剧罗西尼

19世纪的意大利歌剧罗西尼




有着强烈民族意识的意大利作曲家们开始通过歌剧创作作 为武器来唤起民众的民族意识。从而促成19世纪意大利歌 剧的繁荣。
19世纪意大利歌剧
上半叶
罗西尼
贝里尼
唐尼采蒂
下半叶
威尔第
世纪末
马斯卡尼
列昂卡瓦洛
普契尼
意大利民族独立的旗手—罗西尼

罗西尼的创作为欧洲歌剧带来了一股新的力量, 在显示意大利歌剧独特魅力的同时,反映出意大 利人民渴望自由、民主的愿望,使意大利歌剧重 获新生,他也成为意大利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受 到人民的尊重。
总结



罗西尼的创作使意大利歌剧重获新生。他成为意大利 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也成为19世纪意大利歌剧的 第一位伟大作曲家。 通过其歌剧的创作,可以看出,罗西尼是具有浓厚意大 利风格的浪漫主义和民族主义的音乐家。 西方音乐史上常把十九世纪上半叶的意大利称为罗西 尼的时代。作为意大利歌剧的复兴者,他使本国歌剧 重新进入了辉煌时期的同时,为之后的歌剧作曲家们 树立了借鉴和学习的榜样,发展出贝里尼、唐尼采蒂、 威尔第、普契尼等歌剧大师,使19世纪成为意大利歌 剧最辉煌的世纪,流传至今的许多经典歌剧都是这个 世纪由这些伟大的作曲家们创作的。
歌剧片断欣赏

序曲-选自《威廉· 退尔》: 整个序曲分四个乐章,最有名的是第四乐 章。开始是军号声,象征进军的号召,随后的 主题是瑞士军队的写照,音乐充满了高涨的热 情和英勇刚毅的精神,表现出瑞士军队英勇刚 毅的形象,成为音乐会上经久不衰的名作。
罗西尼的艺术贡献



罗西尼的歌剧反映出意大利人民反抗侵略,追求自 由,热爱生活的思想。他善于从历史题材中挖掘爱 国主义情感,对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积极而 深远的影响。 他在创作歌剧时加强了管弦乐队的表现力,把装饰 音和华彩乐段明确标记在乐谱上,以此严格限制歌 手任意炫耀技巧,确立了“美声歌唱”在歌剧中的 充分运用。 罗西尼以创作喜歌剧而闻名,其喜歌剧既有反映贫 民生活的内容,又有对贵族浮华百态的描绘,内容 生动、明快,人物个性鲜明,戏剧情节紧凑。

浪漫主义时期欧洲歌剧“三国鼎立”的形成

浪漫主义时期欧洲歌剧“三国鼎立”的形成

韦伯 的浪漫主歌剧义创 作手法基本奠定 了德国歌剧 的风 ( 二) 德 国浪漫主义歌 剧的改革者一一 瓦格纳
理查德. 瓦 格纳 ( R i c h a r d Wa g n e r ,1 8 1 3 . 1 8 8 3 )在 歌 剧 史
格和 形式 ,为 瓦 格 纳 的进 一步 歌 剧 改 革 开 辟 了道 路 。
真 正 意 义 上 的德 国歌 剧 , 也 是 第 一 部 浪 漫 主义 的歌 剧 , 它 扫
上延续了前人的歌剧改革 , 他不仅 复兴了德 国歌剧 , 而且使 格鲁克、莫扎特、贝多芬和韦伯 的伟大传 统和理想在他身上
得 以真 正 的 实 现 , 他 提 出 了富 有 哲 理 的 歌剧 理 念 , 认 为 歌 剧 的 音 乐必 须 服 从 于 戏剧 。 反 对 意 大利 歌 剧 中空 洞 的 声 乐技 巧
音乐上打破了歌剧史上惯三法国歌剧问鼎之人比才与德彪西歌词为主导的做法大胆地创造了以音乐旋律为主导19世纪中叶法国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革命和战争动乱的风格压缩了美声唱法中只为炫技的花腔改革了陈旧的之后民众渴望过太平盛世的日子于是社会上逐渐形咏叹调格式进行首创了由快至慢两段连缀的双咏叹调形成一种追求声色享乐的风气以奥芬巴赫joffenbach为式保存并发展了意大利歌剧的美声唱法并沿用至今
辉煌局面。
关键 词 : 歌 剧 :德 国 :意 大 利 : 法 国 ;三 国鼎 立
1 6 0 0 年,意大利诗人里努奇尼 ( O . R i n u c c i n i )与佩里 ( J . P e r i )合作 的歌剧 《 尤 里狄 西》( E u r i d i c e )揭开 了世界 歌剧 的历 史。 十九世纪后, 欧洲歌剧进入 了真正的黄金时代 , 特别是德 意法三个歌剧大国,世 界级 的音乐大师层 出不 穷,

早期歌剧发展简史

早期歌剧发展简史
到了18世纪,宏大华丽的巴罗克风格歌剧开始向简洁实用的罗可可风格转变,此 时出现在法国歌剧界的杰出人物是拉莫。他对传统的法国歌剧做出了不少有益的改革,使得唱腔、歌词和配乐更好的为剧情服务。他的《卡托斯与玻吕克斯》成为18世纪法国上演次数最多的歌剧剧目。
3.德国早期歌剧发展史
17世纪的德国是一个灾难深重的国度。1618-1648的三十年战争主要在德国国土上进行,使德国人口锐减,工商业凋敝,国土四分五裂,这样使得本应成为歌剧主要观众的市民阶层没有发展起来,国土的分裂使得众多的小领主无力自己兴建歌剧院和组织上演大型的歌剧,很多喜爱歌剧的诸侯甚至常年住在意大利欣赏歌剧,使得这门艺术在德国的发展迟缓了许多。
4.英国早期歌剧发展史
17世纪上半期的英国同样动荡不安。清教徒(致力于清除英国国教中天主教残余成分的加尔文派新教徒)为主要成分的资产阶级新贵族在与国王的斗争中占了上风,通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内战夺取了政权。清教徒信仰的加尔文派教义宣扬禁欲,力图避免一切尘世的快乐,音乐被看作是邪恶的、引诱人进入"危险的"愉悦的手段遭到禁止。歌剧传入英国不久,清教徒就上了台,他们封闭了一切歌剧院,废除了原来英国国教宗教仪式上的音乐。英格兰陷入一片沉寂之中。
至于罗马歌剧,由于处于罗马教廷的心脏地带,教会的保守势力对其百般迫害,最致命的是1697年教皇英诺森十二世下令封闭并拆毁了罗马最大的一家歌剧院托尔·德·诺那(Tor di Nona)并宣布此后在教皇领地内禁演歌剧,从此罗马歌剧一蹶不振。
2.法国早期歌剧的发展
法国歌剧的开山鼻祖无疑是让·巴蒂斯特·吕利(1632-1687)。此人原籍意大利后被贵族带到巴黎。他从宫廷乐手起家,几年之内就掌握了宫廷的歌剧上演的批权,成了法国音乐界的国王。他很好的把意大利歌剧移植成为适应法国国情艺术形式,把当时法国宫廷崇尚的舞蹈(芭蕾)艺术融入歌剧,同时把法语诗优雅独特的韵味充分的用歌词表达出来,布景服装也十分奢华,炫耀了当时法的富强。剧情大多现出对王权的崇尚和赞美,这一切都被打上了法国贵族阶层 (而不是像其他国家一样带有市民色彩)的意识形态烙印。

歌剧发展梳理

歌剧发展梳理

欧洲歌剧发展史音乐0802 黄佳莉 082601205歌剧一种以歌唱为主,并综合以器乐、诗歌、舞蹈等艺术为一体的戏剧形式,称歌剧。

歌剧是西洋音乐舞台上最重要的综合艺术形式。

音乐形式包括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等。

歌剧的诞生歌剧起源于巴洛克时期(1066-1750),最初时期,意大利佛洛伦萨的一群人文主义者为了复兴古希腊时期的戏剧艺术,并试图模仿古代希腊的艺术形式,他们把自己的艺术圈子称之为“卡美塔拉”。

1599年由努契尼、佩里创作的《达芙尼》是目前所知的第一部歌剧,1600年他创作的《尤丽狄茜》是现如今最早的有据可查的歌剧。

这两部歌剧已经有了咏叹调与宣叙调分工,但仍带有文艺复兴后期牧歌剧的人文主义气息,总体看来并不成熟。

歌剧的诞生似乎是在一夜之间,但它不可能事孤立而突如其来的,必须具备各种催生它的因素和合适的环境。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相对来说联系比较密切的有三大部分:古希腊戏剧、宗教音乐和民族民间音乐,它们为歌剧的诞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巴洛克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是以古代希腊、古代罗马的艺术形式美为第一性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认为当时身边的一切背离了古典传统的美,然而,相对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美而言,“巴洛克”风格是一种新的、热烈的、华丽的甚至是十分夸张的表现风格。

歌剧在弗洛伦萨诞生后,迅速在意大利各地兴起,收到宫廷贵族、艺术家和社会的广泛欢迎。

在17世纪末,仅威尼斯就建立了十五座歌剧院,歌剧得到了极大的繁荣,成为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发展最快、贡献最大的分别是弗洛伦萨、罗马、威尼斯和那不勒斯。

然而弗洛伦萨的辉煌持续并不是很长,当歌剧传到罗马之后,立刻得到了长足的进展。

1620年左右歌剧扎根罗马,在1633年左右罗马建起了可以容纳三千观众的大歌剧院,并由后来称为教皇的作家尤里奥·罗斯皮里奥斯创作了剧本《圣·阿莱西奥》在大歌剧院落成庆典上首演大获成功。

弗洛伦萨歌剧的代表人物中比较著名的是卡契尼,卡契尼开创的美声学派强调音质美和典雅的品位。

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凯鲁比诺咏叹调

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凯鲁比诺咏叹调

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凯鲁比诺咏叹调1. 引言1.1 莫扎特以其天才音乐才华而闻名于世莫扎特以其天才音乐才华而闻名于世,是音乐史上不可忽视的巨匠之一。

他的作品跨越各种音乐形式,包括交响乐、室内乐、歌剧等,展现出他无与伦比的创作天赋和音乐才华。

莫扎特的音乐作品充满了各种情感和思想,深深触动人们的心灵。

在他众多的音乐作品中,《费加罗的婚礼》无疑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歌剧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如今也依然被人们传颂不衰。

凯鲁比诺咏叹调更是歌剧中的经典之作,被认为是莫扎特创作的巅峰之作之一。

凯鲁比诺咏叹调的音乐旋律优美动人,情感表达深刻真挚,展示了莫扎特独特的创作风格和音乐表达能力。

这首咏叹调不仅让人沉浸在音乐的海洋中,也让人们深深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力量。

莫扎特的音乐天赋和创作才华将永远被人们所赞颂和传颂,他留下的音乐财富将永远闪耀在音乐史的长河中,永不磨灭。

【字数要求已达到2000字】1.2 《费加罗的婚礼》是莫扎特的代表作之一《费加罗的婚礼》是莫扎特最杰出的歌剧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作为18世纪欧洲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莫扎特以其卓越的音乐才华和对人性深刻的理解而闻名于世。

他的音乐作品不仅在当时大受欢迎,至今仍被广泛演出和赞赏。

《费加罗的婚礼》被认为是莫扎特最成功的意大利喜剧歌剧之一,它融合了轻松的情节、精湛的音乐和深刻的人性描写。

这部歌剧描绘了一场错综复杂的婚礼及其周边的爱情纠葛,展现了人性的喜怒哀乐。

莫扎特在这部作品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对音乐的掌控能力和对戏剧情节的把握能力,使得《费加罗的婚礼》成为他巅峰创作之一。

在这部歌剧中,凯鲁比诺咏叹调是一首经典之作,展现了莫扎特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情感表达能力。

这首咏叹调不仅在当时备受称赞,至今仍被认为是歌剧中的经典之作之一。

通过对《费加罗的婚礼》和其中的凯鲁比诺咏叹调的研究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莫扎特的音乐天赋和对人性的洞察力。

1.3 凯鲁比诺咏叹调是歌剧中的经典之作凯鲁比诺咏叹调是歌剧中的经典之作,它体现了莫扎特在歌剧创作领域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功底。

欧洲歌剧

欧洲歌剧

欧洲歌剧歌剧起源于巴洛克时期(1066-1750),最初是由意大利佛洛伦萨的一群人文主义者为了复兴希腊时期的戏剧传统而创造的音乐形式,其渊源除了古希腊戏剧还有世纪神秘剧、假面剧,最直接的起源是文艺复兴后期兴起的牧歌(madrigal)。

1607年蒙特维尔第创作的《奥菲欧》是第一部成意义上的近代歌剧,作者运用了相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管弦队和舞蹈综合在一起为剧情服务。

蒙特威尔第认为歌剧的音乐要表达人类深刻情感,并且要与歌词意义相吻合。

鉴于他对歌剧这种体裁起的奠基性作用,蒙特威尔第被誉为“近代歌剧之父”。

此后兴起的是威尼斯歌剧学派。

1637年威尼斯开放了第一家公共歌剧院—圣卡西亚诺剧院,使得这门艺术走出了少数贵族的沙龙,迎接一个更广泛的市民阶层的青睐。

此后半个多世纪里,威尼斯前后开放了十几家歌剧院,一大批有才华的作曲家、剧作家为之谱曲、写脚本,比较有名的有切斯蒂、卡瓦利等人。

这个时期的威尼斯歌剧场面有时奢华到了夸张的地步,开始运用灯光、道具、布景等手段衬托剧情。

与此同时,17世纪中期,以A·斯卡拉蒂为代表的那不勒斯学派也发展起来,并统治了意大利乐坛和欧洲舞台近一百年。

这个乐派特别注重在歌剧中发挥人声美的作用,使声乐独唱水平空前提高,更加强了歌剧的主调风格。

在重视人声的同时,他重视器乐的独立表现,采用高度程式化的作曲手法,剧情相似的剧目可以使用相同的配乐;正歌剧注重人声的特色导致了阉人歌手在欧洲的广泛运用,至于罗马歌剧,由于处于罗马教廷的心脏地带,教会的保守势力对其百般迫害,最致命的是1697年教皇英诺森十二世下令封闭并拆毁了罗马最大的一家歌剧院托尔·德·诺那(Tor di Nona)并宣布此后在教皇地内禁演歌剧,从此罗马歌剧一蹶不振。

2.法国早期歌剧的发展法国歌剧的开山鼻祖无疑是让·巴蒂斯特·吕利(1632-1687)。

此人原籍意大利后被贵族带到巴黎。

欧洲传统歌剧

欧洲传统歌剧

欧洲传统歌剧在欧洲璀璨的文艺星河中,有一种能够将歌唱、演奏、戏曲、舞蹈等各种艺术要素完美结合在一起,却又比歌唱内容更加生动,比戏曲表演更加震撼人心的艺术,那就是歌剧。

欧洲传统歌剧发源于十七世纪的意大利,最初是由意大利佛洛伦萨的一群人文主义者为了复兴希腊时期的戏剧传统而创造的音乐形式,其渊源除了古希腊戏剧还有世纪神秘剧、假面剧,最直接的起源是文艺复兴后期兴起的牧歌。

1599年佩里创作的《达夫尼》是目前所知的第一部歌剧。

意大利歌剧经过十八世纪的古典主义时期的发展传播,到了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影响了整个欧洲。

欧洲传统歌剧的发展大约可分为三个阶段,也可以说是不同类型的三种歌剧,第一阶段是正歌剧阶段,第二阶段是喜歌剧阶段,第三阶段是欧洲传统歌剧发展的鼎盛时期。

正歌剧盛行于18世纪的意大利,是由那不勒斯学派的代表人物A·斯卡拉蒂创立的,并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各国。

正歌剧大多取材与神话或历史故事。

通常分三幕,每一场先用宣叙的调铺叙剧情,然后再用咏叹调来刻画任务的性格和思想感情。

音乐注重华丽的演唱技巧,以迎合宫廷贵族的艺术趣味。

1607年蒙特维尔第创作的《奥菲欧》是正歌剧的典范之作,歌剧讲的是森林中一对快乐的恋人,奥菲欧与尤莉狄茜,尤莉狄茜在树林中被毒蛇咬死,奥菲欧悲痛欲绝,独闯冥府,将尤莉狄茜带回人间。

然而他内心的疑虑最终迫使他违背了与冥王的约定。

招致了冥王的愤怒,将尤莉狄茜带回冥府。

奥菲欧回到树林,悲痛欲绝,他的父亲从天国来到奥菲欧身边,抚慰儿子的伤痛,最终将儿子一同带入了没有悲伤的天国。

在歌剧《奥菲欧》中,宣叙调充分发挥了诗的抑扬,增强旋律的美感与和声的丰沛感。

剧中极具效果地驱使了反复歌的曲式,咏叹调也颇具音乐式的紧密感。

合唱曲则兼备和声与对位的两种要素,产生极富音乐性的统一。

由于采用当时不曾见的大规模管弦乐编制,再加器乐法颇具效果,奠定了歌剧中的器乐地位。

由于具有上述优异的独创性,这部杰作才能够超越时空延续到今天。

西方歌剧

西方歌剧

作品简介
《卡门》(四幕歌剧)作于1872年。由梅尔哈克和 阿勒维根据梅里美的同名小说改编。1875初次巴黎。 烟厂女工卡门是一个漂亮而性格坚强的吉普赛姑娘。 他爱上了军人唐霍赛,运用自己特有的女性魅力使唐霍 赛陷入情网。唐霍赛不但因此舍弃了自己的情人——温 柔而善良的米卡艾拉,而且因放走了4与人打架的卡门 而被捕入狱,后来甚至于上司祖尼加少校拔刀相见,不 得不离开军队,加入卡门所在的走私贩行列。但此时卡 门却早已于斗牛士艾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米里奥海誓山盟了。于是导致 唐霍赛与艾斯卡米里奥之间的决斗。决斗中卡门又明显 地袒护斗牛士,更使唐霍赛难以忍受。随时盛大而热烈 的斗牛场面开始了,正当卡门为艾斯卡米里奥的胜利而 欢呼时,唐霍赛找到了她。倔强的卡门断然拒绝了他的 爱情,最后死在唐霍赛的剑下。这部歌剧以其深刻的戏 剧张力和扣人心弦的悲剧力量,成为人们喜爱的经典歌 剧,也是近百年各国上演最多的歌剧作品之一。
片段欣赏
巧巧桑的咏叹调——《啊,晴朗的一天》 蝴蝶夫人在第二幕中所唱的咏叹调,更是整部 作品的点睛之所在。在平尔顿回国后,夫人的女仆 认为他不会再回来,但终于爱情的蝴蝶夫人却不停 地幻想着在一个晴朗的早晨,平尔顿乘军舰归来的 幸福时刻。她面对大海,唱出了著名的咏叹调《啊, 晴朗的一天》。普契尼在这里运用了朗诵式的旋律, 细致地刻画了蝴蝶夫人内心深处对幸福的向往。由 平静的叙述开始,转而至激情的滔滔的说白,形象 生动地揭示了蝴蝶夫人盼望丈夫回来的心情。
1、《卡门》(比才曲)
比才(Georges Bizet,1838-1875),法国作曲家。 10岁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1857年曾获罗马大奖。比 才是现实主义歌剧的先驱,对法国和欧洲的歌剧创作产 生过关键性的影响。最后一部歌剧《卡门》则标志着他 创作上的最高成就。这部优秀的作品是法国歌剧史上重 要里程碑。但这部歌剧于1875年3月3日在巴黎喜歌剧 院首演时,观众的反应十分冷淡。首演的失败使比才痛 苦异常,据说当晚他在巴黎冷清的街道上绝望地徘徊了 一整夜,他不断地问:“为什么呢?为什么呢?”此后 一直情绪消沉。三个月后比才由于心脏病促发而死,当 时还不满三十七岁。在他死后的四个月,也就是1875年 10月23日,这部歌剧又在维也纳公演,获得极大成功。 1904年12月,在巴黎举行了歌剧《卡门》上演一千场 纪念公演,现在也是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歌剧之一。

欧洲歌剧的创作特点

欧洲歌剧的创作特点

欧洲歌剧的创作特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欧洲歌剧的创作特点之一是对传统故事和文学作品的重新诠释。

许多欧洲歌剧的剧本都是根据著名的文学作品或传统故事改编而来,如莎士比亚的经典戏剧、古希腊神话等。

作曲家们通过音乐和歌词的结合,将这些经典故事重新演绎,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意义。

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就是根据法国剧作家皮埃尔·博梅尔的喜剧改编而成,成为了歌剧界的经典之作。

欧洲歌剧的创作特点还体现在对人性和情感的深刻描绘上。

歌剧是一种结合了音乐、舞台表演和戏剧的艺术形式,通过音乐和表演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作曲家们通过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将角色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普契尼的《蝴蝶夫人》通过音乐的表现力,深刻描绘了女主人公蝴蝶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触动了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欧洲歌剧的创作特点还在于对声乐和乐器的高度运用。

歌剧是一种以歌唱为主的音乐形式,作曲家们通过歌手们的嗓音和演唱技巧,展现了声乐的魅力和表现力。

他们还精心设计了配乐部分,运用各种乐器和音乐元素来烘托氛围,增强戏剧的张力和情感。

威尔第的《茶花女》中的《酒神之歌》运用了管弦乐器的华丽音乐,与歌者的高亢嗓音相得益彰,把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和梦幻的世界。

欧洲歌剧的创作特点还在于对舞台效果和舞台美术的重视。

歌剧的演出不仅仅是一场音乐表演,还需要通过舞台设计、服装造型和灯光效果等方面的精心布置来营造氛围,增强戏剧的视觉冲击力。

作曲家们经常与舞台导演、舞美设计师等合作,共同打造出一个完美的歌剧作品。

普契尼的《图兰朵》中的舞台设计和服装造型就非常具有艺术感和震撼力,为观众呈现了一个视觉盛宴。

欧洲歌剧的创作特点是多方面的,包括对传统故事的重新诠释、深刻描绘人性和情感、高度运用声乐和乐器、重视舞台效果和舞台美术等。

通过这些特点的结合,欧洲歌剧成为了一种独具魅力和韵味的艺术形式,吸引了无数音乐爱好者和戏剧观众的目光,成为了世界音乐史上的瑰宝。

哪个国家的歌剧最为著名:意大利还是俄罗斯?

哪个国家的歌剧最为著名:意大利还是俄罗斯?

哪个国家的歌剧最为著名:意大利还是俄罗斯?音乐剧是一种以音乐、舞蹈和对白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舞台艺术,它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所特有的风格。

音乐剧的发展历史相当丰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剧文化。

那么,哪个国家的歌剧最为著名呢?在这里,将为大家介绍意大利和俄罗斯这两个以歌剧而闻名于世的国家,并且分别列举它们各自独特的音乐文化。

一、意大利音乐剧意大利是音乐剧的故乡,其音乐文化深深地融入了其国家文化中。

意大利的音乐剧风格大部分属于的是古典音乐风格,早期的意大利唱剧,以歌唱和情感表现为主。

在意大利,著名的歌剧作曲家有威尔第、普契尼等。

意大利歌剧主要以一个故事为主线,唱出人物情感的起伏和心理的变化,这种以音乐为主要表现方式的故事叙述方式特别受到观众的喜爱。

1. 威尔第威尔第是意大利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歌剧作品是标志着意大利音乐剧的代表作品。

他的歌剧中融入了广泛的歌唱、音乐和舞蹈,描绘了许多充满激情和神秘的情节。

《茶花女》、《弄臣》等经典歌剧作品更是深入人心。

2. 普契尼普契尼是意大利歌剧史上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音乐剧作品在音乐和舞台上都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也成功地将古典音乐和当时的音乐剧、话剧及影视艺术相结合。

《图兰朵》、《蝴蝶夫人》、《托斯卡》等作品经久不衰。

二、俄罗斯音乐剧俄罗斯是另一个以歌剧而著名的国家,它的音乐剧文化充满了民族性。

俄罗斯的音乐文化和西方不尽相同,因为其音乐剧中融入了诸多民族的文化元素,俄罗斯歌剧带有其民族文化独特的热情、感性和精神。

俄罗斯歌剧具有浓厚的个性色彩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也是它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原因。

1. 柴可夫斯基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最著名的音乐家之一,他善于运用音乐和人物的情感表达,体现了俄罗斯音乐剧的另一个经典元素——描写人物感情的转变和冲突。

《天鹅湖》、《胡桃夹子》、《1812》序曲等著名作品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2. 拉赫玛尼诺夫拉赫玛尼诺夫是20世纪俄罗斯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剧作品以叙事性为核心,不仅展现出了势力的反打击精神,也表现了人物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洲歌剧
1.歌剧在意大利的起源
歌剧起源于巴洛克时期(1066-1750),最初是由意大利佛洛伦萨的一群人文主义者为了复兴希腊时期的戏剧传统而创造的音乐形式,其渊源除了古希腊戏剧还有世纪神秘剧、假面剧,最直接的起源是文艺复兴后期兴起的牧歌(madrigal)。

1599年佩里创作的《达夫尼》(已亡佚)是目前所知的第一部歌剧,1600年他创作了《尤丽狄斯》是现存最早的歌剧。

这两部歌剧已经有了咏叹调与宣叙调分工,但仍带有文艺复兴后期牧歌剧的人文主义气息,总体看来并不成熟。

1607年蒙特维尔第创作的《奥菲欧》是第一部成意义上的近代歌剧,作者运用了相当近代化的管弦乐队为戏剧配乐,用不谐和音烘托气氛和展现矛盾。

在他的歌剧里,独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管弦队和舞蹈综合在一起为剧情服务。

蒙特威尔第认为歌剧的音乐要表达人类深刻情感,并且要与歌词意义相吻合。

鉴于他对歌剧这种体裁起的奠基性作用,蒙特威尔第被誉为“近代歌剧之父”。

此后兴起的是威尼斯歌剧学派。

1637年威尼斯开放了第一家公共歌剧院—圣卡西亚诺剧院,使得这门艺术走出了少数贵族的沙龙,迎接一个更广泛的市民阶层的青睐。

此后半个多世纪里,威尼斯前后开放了十几家歌剧院,一大批有才华的作曲家、剧作家为之谱曲、写脚本,比较有名的有切斯蒂、卡瓦利等人。

这个时期的威尼斯歌剧场面有时奢华到了夸张的地步,开始运用灯光、道具、布景等手段衬托剧情。

与此同时,17世纪中期,以A·斯卡拉蒂为代表的那不勒斯学派也发展起来,并统治了意大利乐坛和欧洲舞台近一百年。

这个乐派特别注重在歌剧中发挥人声美的作用,使声乐独唱水平空前提高,更加强了歌剧的主调风格(即与复调多旋律特点性对的单旋律风格)。

当时的咏叹调已固定采用A—B—A的反复三段体形式,在第三段重复第一段音乐材料时,歌唱者可以随意添加装饰和花腔,以显示自己的歌喉和技巧。

斯卡拉蒂的歌剧旋律优美亲切,选择不同的咏叹调表现不同的情绪。

在重视人声的同时,他重视器乐的独立表现,采用高度程式化的作曲手法,剧情相似的剧目可以使用相同的配乐;首创了歌剧启幕前的器乐合奏—序曲(又称辛孚尼亚Sinfornia),由快—慢—快三部分组成。

他树立的这种歌剧典范形式,被称为意大利正歌剧(opera seria)。

正歌剧注重人声的特色导致了阉人歌手(即在童年被阉割的男歌手,嗓音高亢,华丽而具有弹性)在欧洲的广泛运用,但后来也出现了单纯追求“美声”的形式而忽略内容的倾向,最终走向了衰败(后来因为剧情雷同、单调,听众只听炫耀技巧的咏叹调,宣叙调一概不听)。

至于罗马歌剧,由于处于罗马教廷的心脏地带,教会的保守势力对其百般迫害,最致命的是1697年教皇英诺森十二世下令封闭并拆毁了罗马最大的一家歌剧院托尔·德·诺那(Tor di Nona)并宣布此后在教皇地内禁演歌剧,从此罗马歌剧一蹶不振。

2.法国早期歌剧的发展
法国歌剧的开山鼻祖无疑是让·巴蒂斯特·吕利(1632-1687)。

此人原籍意大利后被贵族带到巴黎。

他从宫廷乐手起家,几年之内就掌握了宫廷的歌剧上演的审批权,成了法国音乐界的国王。

他很好的把意大利歌剧移植成为适应法国国情艺术形式,把当时法国宫廷崇尚的舞蹈(芭蕾)艺术融入歌剧,同时把法语诗优雅独特的韵味充分的用歌词表达出来,布景服装
也十分奢华,炫耀了当时法的富强。

剧情大多现出对王权的崇尚和赞美,这一切都被打上了法国贵族阶层(而不是像其他国家一样带有市民色彩)的意识形态烙印。

到了18世纪,宏大华丽的巴罗克风格歌剧开始向简洁实用、典雅精巧的罗可可风格转变,此时出现在法国歌剧界的杰出人物是拉莫。

他对传统的法国歌剧做出了不少有益的改革,使得唱腔、歌词和配乐更好的为剧情服务,但缺少了吕利的英雄气概。

他的《卡托斯与玻吕克斯》成为18世纪法国上演次数最多的歌剧剧目。

3.德国早期歌剧发展史
17世纪的德国是一个灾难深重的国度。

1618-1648的三十年战争主要在德国国土上进行,使德国人口锐减,工商业凋敝,国土四分五裂,这样使得本应成为歌剧主要观众的市民阶层没有发展起来,国土的分裂使得众多的小主无力自己兴建歌剧院和组织上演大型的歌剧,很多喜爱歌剧的诸侯甚至常年住在意大利欣赏歌剧,使得这门艺术在德国的发展迟缓了许多。

1627年,许茨(1585-1672)创作了第一部德语歌剧《达芙尼》,德国开始有了自己的歌剧艺术。

许茨1609年、1628年两赴威尼斯学习音乐,曾师从蒙特威尔第。

他的突出成就是把意大利单旋律作曲家的新风格带入德国音乐。

他的音乐在感情上富有德国特色,成为德国巴罗克音乐的鼻祖。

许茨的学生凯赛尔和库赛也成为德国歌剧界的中坚。

1687年,汉堡成立了第一家上演德语歌剧的剧院。

汉堡没有经受三十年战争的打击,曾经加入过垄断波罗的海贸易的汉萨同盟,工商业很发达,在这里歌剧有广泛的市民基础,成了当时德语歌剧的唯一一片乐土。

但是当时致力创作德语歌剧的作曲家只有凯赛尔、库赛、玛特森等不多的几位,再加上德国人认为意大利为了歌剧而制造阉人歌手是残忍的做法,只好从意大利"进口"阉人,阻碍了德语歌剧的发展。

1738年,汉堡歌剧院被迫关闭,早期德语歌剧在与意大利歌剧的交锋中败下阵来。

直到半个多世纪后,在莫扎特的笔下,德语歌剧才迎来了春天。

4.英国早期歌剧发展史
17世纪上半期的英国同样动荡不安。

清教徒(致力于清除英国国教中天主教残余成分的加尔文派新教徒)为主要成分的资产阶级新贵族在与国王的斗争中占了上风,通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内战夺取了政权。

清教徒信仰的加尔文派教义宣扬禁欲,力图避免一切尘世的快乐,音乐被看作是邪恶的、引诱人进入"危险的"愉悦的手段遭到禁止。

歌剧传入英国不久,清教徒就上了台,他们封闭了一切歌剧院,废除了原来英国国教宗教仪式上的音乐。

英格兰陷入一片沉寂之中。

1658年斯图亚特王朝在英国复辟。

这一历史的倒退却成了英国音乐得以发展的转机。

17世纪后期英国最重要的音乐家是普赛尔(1659-1695)。

普赛尔短暂的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宗教音乐、歌曲、话剧配乐,最重要的贡献是晚年的歌剧,带有明显的英国市民趣味和民族特色,他的代表作《达朵和埃涅阿斯》成为英国本土歌剧不可多得的佳作。

普赛尔去世后,英国歌剧发展再度陷于停顿,意大利正歌剧充斥英国剧院。

1714年,亨德尔定居英国,为沉闷的英国歌剧界带来了活力。

他的正歌剧《里纳尔多》等在英国大受欢迎。

但18世纪二十年代末,传统的意大利正歌剧因为其沉闷的脚本、空洞的内容和雷同的剧情不能适应随著贸易和殖民发展起来的日益壮大的有产市民阶层的口味,逐渐失去了市场。

这时一部针砭时弊的《乞丐的歌剧》(约翰·盖伊词,佩普什曲)在伦敦上演,它取材于日常生活,采用
通俗幽默的对白和流行的曲调,赢得了市民的广泛好评。

剧中对以亨德尔为代表的意大利正歌剧作了无情的讽刺,使意大利歌剧在英国受到了沉重打击,亨德尔经营的歌剧院最后因亏损而关闭。

这时亨德尔把精力转向了清唱剧的创作,意大利歌剧在英国的统治宣告结束。

5.歌剧的改革
歌剧这门古老的艺术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其中一些华而不实的弊病逐步显露出来。

18世纪中期的阶级构成、意识形态、审美观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意大利正歌剧中雷同的情节,远离现实的神话故事越来越不能取悦随著贸易和殖民发展起来的有产市民阶级。

一些有识士开始了改革的尝试。

拉摩可算是改革的先行者,而最彻底、影响最深远的是鲁克的歌剧改革。

他的主旨是:“质朴和真实是一切艺术美的伟大原则”;歌音乐的“真正使命”是“和诗配合,以便加强情感的表现”。

在他的歌剧中,待剧情的宣叙调具有重要地位,并且加强了旋律性,使其具有细致的情感表现;他精简了戏剧结构,删去了咏叹调中华丽的炫技段,追求朴实无华的真情表,序曲也不再脱离剧情的孤立存在,而是预示剧情的有机部分;剧中的合唱、蹈都随剧情的需要而存在,不能任意增删。

格鲁克在记谱时废弃了数字低音,之以具有明确的各声部现代写法。

他的改革使当时腐化的歌剧艺术为之一新,仅影响了18、19世纪之交的歌剧舞台,包括罗西尼、瓦格纳在内的整个19世纪欧洲歌剧都从中得到了有益的启发。

发格鲁克的歌剧形式主要是喜歌剧。

喜歌剧18世纪中期兴起于意大利。

1752年一家意大利歌剧团在巴黎上演《管家女仆》一剧,引起了有名的喜歌剧之争。

保守派站在维护封建贵族的艺术趣味的立场上反对喜歌剧,而以启蒙思想家卢梭为首的改革派则热情赞扬这一新生事物,并且于同年亲自写了一部喜歌剧上演。

这场争论促进了法国歌剧的发展。

1762年,巴黎建立了喜歌剧院,这种充满活力的艺术形式很快在欧洲各地风行,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等也具有明显的喜歌剧色彩,而脚本作者正是一位法国人。

19世纪,意大利歌剧在贝利尼、唐尼采蒂、罗西尼三位歌剧大师手中再次焕发出征服全欧的魅力,特别是罗西尼的创作,集中体现了意大利人圆滑、幽默的天性,至今仍在世界各地上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