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合集下载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对于理解和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理论主要探讨了劳动的价值和商品的价值这两个基本概念,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本质和剥削机制。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仅在理论上提供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思考,而且在实践中也为工人阶级的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指导。

劳动价值论的核心观点是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价值是劳动时间的反映。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劳动时间的多少。

劳动时间越长,价值就越大。

这个理论的出发点是从商品交换的角度来分析社会经济关系,揭示了劳动在商品经济中的特殊地位。

首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剥削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成为商品,工人通过出售自己的劳动力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

劳动价值论揭示并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剩余价值实现过程,即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来获取利润。

这使得工人阶级认识到自己在经济中的地位,进而形成了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抵制和反抗。

其次,劳动价值论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才能消除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剥削关系,使劳动得到合理回报。

劳动价值论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规划和管理提供了指导原则。

通过对劳动价值的关注,社会主义经济可以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

此外,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意义也在于揭示了商品经济中的对等交换原则。

只有在商品价值相等的前提下,交换才能实现。

劳动价值论使人们认识到,商品交换不仅仅是物品的互换,更是劳动的互换,价值的对等交换。

这为人们正确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提供了基础。

然而,劳动价值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一方面,劳动价值论过于强调劳动时间,忽视了劳动的质量和创造力对价值创造的影响。

另一方面,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价值创造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某些非劳动要素的贡献也不容忽视。

马克思主义对劳动价值的诠释

马克思主义对劳动价值的诠释

马克思主义对劳动价值的诠释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揭示社会规律和解释社会现象的理论体系,其中对劳动价值的阐释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价值是商品价格的基础。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劳动的社会性。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商品不是由单个个体生产的,而是通过社会分工合作实现生产的。

每个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参与到生产过程中,最终形成商品。

这种社会性劳动决定了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总劳动量决定的。

其次,马克思主义指出劳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别。

劳动价值是商品内在的由劳动量决定的价值,而交换价值是商品在市场上通过交换确定的价值。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由于私有制和市场竞争的存在,商品的交换价值不完全等同于劳动价值,这也是导致商品剩余价值产生的根本原因。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在实际劳动时间中创造的价值与为雇主所支付的工资之间的差额。

这种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利润的来源,也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剥削的根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是资本主义经济基本矛盾的表现,也是导致社会阶级斗争的重要动力。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对劳动价值的诠释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点,强调了劳动在商品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中存在的剥削和矛盾。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深入理解和解读,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当代社会经济运行的本质规律,从而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与劳动教育观——经典文献的研析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与劳动教育观——经典文献的研析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与劳动教育观——经典文献的研析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与劳动教育观——经典文献的研析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一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其中,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教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通过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文献进行研析,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与劳动教育观的内涵和意义。

首先,我们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类社会的本质活动,是人类通过改变自然来满足自身生活和发展需要的主要手段。

劳动价值观强调劳动对于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由其中所包含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劳动在商品经济中具有价值创造和价值转化的作用。

具体而言,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劳动者通过劳动从而获得物质财富。

马克思强调,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创造财富,但实际获得的财富往往不等于劳动价值,而是被剥削资本家剥夺了一部分。

劳动价值观揭示了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面临的剥削和压迫的现实,也为推动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次,我们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劳动教育观。

劳动教育观是马克思主义对劳动和教育关系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的根本需要,人通过劳动实现自己的价值和全面发展。

劳动教育观认为劳动与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教育应当以劳动为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强调,劳动可以培养人的劳动能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体现。

他提出的“手脑结合”的教育方法就体现了劳动教育观的核心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教育观还强调,劳动教育应该培养劳动者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使人们具备为社会作出贡献的能力和素质。

观察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文献,可以发现他们对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教育观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和阐述。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系统地分析了商品经济和劳动价值的形成过程,指出劳动是“生产力和价值的源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意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其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核心之一,也是他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进行深刻批判的重要基础之一。

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

在这一理论中,马克思强调了劳动者的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批判了无产阶级被剥削的现实状况,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和不公正性。

首先,劳动价值论强调了劳动在商品生产中的中心作用。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不是由商品的自然属性所决定,而是由生产这些商品的劳动所决定。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商品生产是建立在劳动者的劳动之上的,劳动是创造一切价值的源泉。

因此,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劳动者的劳动被资本家剥削的现实,使人们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存在的不公正性和剥削性。

其次,劳动价值论帮助人们理解了商品市场价格的形成机制。

根据劳动价值论,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决定,但在市场上商品的价格会受到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影响而波动。

通过对商品价值和市场价格的分析,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价格形成规律,揭示市场经济中的一些深层次机制。

此外,劳动价值论还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在的矛盾和危机。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制度自身内在存在着危机的因素。

当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商品生产过剩、市场竞争激烈时,劳动价值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将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周期性危机,这使得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成为研究资本主义危机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总的来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于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具有深远的意义。

通过分析劳动与价值的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剥削和不公正现象,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对于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特点和演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劳动价值论不仅有助于批判现实中的社会不公和剥削现象,更是探讨社会主义建设方向和路径的重要理论基础。

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学理论,更是一种对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

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引言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探讨了商品的价值是如何形成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劳动价值论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分析。

一、劳动价值论的基本概念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满足人们需求的能力),还具有交换价值(通过交换获得其他商品的能力)。

而交换价值则由商品中包含的劳动时间决定。

二、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与劳动价值论密切相关。

剩余价值是指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而获得的超过工人工资的部分。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雇佣工人进行生产,工人创造了商品的劳动价值,但只能获得其中一部分作为工资,而剩下部分则归资本家所有。

三、劳动价值论的实证研究劳动价值论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劳动时间与商品价格的关系、劳动价值转化问题以及不同产业之间的劳动价值差异等。

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学者们发现,总体上符合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

然而,在具体的市场经济中,由于供求关系、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商品价格可能与其劳动价值存在一定偏离。

四、劳动价值论的局限性尽管劳动价值论能够解释商品交换和剩余价值形成的基本原理,但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劳动价值论无法解释商品价格波动和市场经济中的价格差异。

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力提高,人类社会逐渐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很多产品已不再是简单地通过劳动时间来衡量其价值。

还有一些其他经济学派对劳动价值论提出了不同的批评和质疑。

五、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与实践意义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社会经济现象,劳动价值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揭示了商品价值形成的根本原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劳动价值论提醒我们关注工人阶级的权益和劳动条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还可以为我们探索更加合理和可持续的经济制度提供启示。

结论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揭示了商品价值形成的基本原理,并与剩余价值理论密切相关。

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所谓劳动价值论,就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剩余价值学说阐明了劳动在价值形成中的决定作用。

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反复强调“劳动创造人”,“劳动者通过劳动改造自然、支配自然界”。

由此可见,劳动创造财富,即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一关系却被颠倒了。

不少人都把自己工作、劳动的出发点仅仅看作为了获得某种报酬或满足个人需要;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则是为了体现他们的才能和贡献。

也有些人认为自己虽然参加劳动,但并没有付出任何具体的劳动,因而无须创造任何价值。

其实,尽管劳动没有直接创造出价值,但它对于创造价值却有重要意义。

例如,只要劳动引起产品的价值增殖,即使你没有付出任何劳动,那么你对于价值的贡献也是巨大的。

劳动对价值增殖的贡献越大,你创造的价值就越多。

如果你对价值的贡献不及创造者的一半,那就意味着,你对社会的贡献,仅仅相当于社会总贡献的百分之零点几,甚至更低。

因此,从长远的观点看,只有让每个人的劳动都能够给社会带来价值,整个社会才会有更高的效率。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

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区别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一个根本标志。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但是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本不存在什么富裕阶层。

同时,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人口众多,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如果实行公有制,那么一部分人将无法解决温饱问题,必然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

因此,公有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必须坚持的,私有制必须坚决摒弃。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党在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试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和意义及新时代如何深化这一理论的认识

试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和意义及新时代如何深化这一理论的认识

试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和意义及新时代如何深化这一理论的认识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指的是社会劳动创造的社会财富的唯一原因。

马克思认为,社会物质财富的形成和发展是以社会劳动为基础的,这种社会物质财富之所以存在,最终都归结为劳动而不是其他形式的生产要素。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物质财富的唯一基础,而劳动力则是社会财富的来源和关键要素。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指出劳动的基本特征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即:社会财富的形成和发展是以劳动为基础的,而劳动力是社会资本的唯一来源。

同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告诉我们,社会财富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仅是以劳动作为基础,还依赖其他条件,例如资本、机械设备、土地和环境等。

新时代深化劳动价值论认识,首先要肯定和把握社会财富的唯一根源是劳动,劳动力是社会财富的来源和关键要素,实现以劳动者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劳动、推动劳动创造价值。

其次,要把握劳动价值论的完整性,即社会财富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仅依赖劳动,还需要其他条件,如资本、机械设备、土地和环境等。

最后,要加强劳动者的保护,坚持法治道路,强化劳动者的权益保障,维护劳动者应有的劳动权利,推动劳动者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实现更好的劳动价值观。

总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通过反思和分析劳动发展历史和社会物质财富形成的过程,指出社会物质财富的唯一根源是劳动,并提出劳动力是社会财富的来源和关键要素的重要观点。

新时代人们要把握劳动价值论的完整性,强调以劳动者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劳动者的权益保障,推动劳动者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价值,从而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公平正义。

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观

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观

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观劳动价值论最初是由古典经济学派创立的,但是由于他们的方法论上的错误,导致了古典经济学的两个难题:即价值规律同资本与劳动相交换的矛盾;价值规律同有机构成不同的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矛盾。

马克思通过对这两个矛盾的研究与揭示,从而最终地完成了劳动价值论的深刻变革过程。

一、方法论变革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理论的变革,同他特殊的研究方法是分不开的。

与以往的经济学家不同,马克思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出发,对政治经济学的全部范畴赋予了新的内容。

马克思转移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其劳动价值论乃至整个经济学的创立,都是在社会性这一研究视角内进行和完成的,他在经济学上的成功,也是由于他这种立足于社会现实的研究方法的结果。

马克思是以科学的社会视觉来构造劳动价值论的。

从商品的物质属性中抽象出内在的社会关系来,把商品的使用价值理解成自然关系,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马克思还用社会性视角分析了劳动生产率与使用价值、价值的变动关系,分析了价值形式在历史上的演化历程,证明了商品的交换是卖者让渡使用价值获得价值,买者让渡价值获得使用价值的过程。

在物与物的交换的外壳下,隐藏着人与人交换劳动的关系。

马克思从社会性视角出发,构建了劳动价值论。

二、“人本”立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以人为本”建立的。

马克思认为,价值的实体是劳动,在商品价值决定和价值的计量问题上,马克思“以人为本”,分析了人的劳动过程的二重性,找到了商品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把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是“劳动者”为本的思想,在劳动价值论中他充分肯定活劳动创造价值的同时,以劳动力商品作为分析的钥匙,通过分析劳动力成为商品条件的论述,和劳动与资本买卖关系的表面上平等,实际上不平等,指出了劳动力商品特殊效用价值,寻找到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充分赞扬了劳动的意义和劳动者的意义。

三、价值观变革劳动价值论的价值目标。

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的总结和概括。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一、劳动价值观马克思认为,物质财富的产生只可能由劳动产生,而劳动能够改变自然物质,产生物质财富,是社会物质财富生产的基础。

劳动不仅能产生价值,而且还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有机组成部分,贯彻了劳动的“价值观”。

二、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认为,劳动价值是由工人的劳动和在劳动过程中耗费的工作时间决定的,即劳动价值由两个部分组成:显性劳动和隐性劳动。

由此可以推出劳动价值理论,即劳动时间长,价值大,劳动时间短,价值小。

三、劳动力和资本的价值马克思认为,劳动力和资本都具有价值,这两者都是物质财富的组成部分,相当于一种劳动力的储蓄,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进行交换,发挥作用。

四、价值交换和价值分配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劳动者与资本家、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价值交换,即劳动者与企业之间交换劳动力和资本,企业以资本的价值抵以劳动的效用。

当劳动者把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到生产过程中,便可以换取货币财富,以实现价值分配。

五、价值理论马克思认为,劳动价值理论是经济学中最重要的理论,是唯一理论可以用来解释物价和利润的改变,以及物价和货币价值之间的关系。

关于价值理论,马克思提出了许多概念,如价值的三个原则、价值的真实性、价值的流动性等。

总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的总结和概括,以劳动为财富生产的基础,价值是基于劳动和资本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并由此分配给劳动者。

此外,马克思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并拓展了价值理论,据此可以解释价格和物价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分析价值变化的真实性。

从基本理论入手准确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从基本理论入手准确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从 量上讲 , 抽象 劳 动 不 是 某 一个 人 自己在 生 产 某 个 使 用价值 时 所 耗 费 的 劳 动, 它是 众 多 生 产 同 种
影 响来 自两 个方 面 : () 1 自身 含有 较 高 的 技 术。 比如 作 为 劳动 手 段 的机 器性 能更 好 、 因而效率 更高 , 会使 使 用者 这 的生产 力 水平 提 高 , 生 产条 件发 生变 化 。 如 果 使 是个别 生 产者 率先 使用 这 种 机 器 , 将 使 自 己的 他 产品 的个 别价值 量低 于社 会 必要 劳动 时间决 定 的
维普资讯
20 0 2年 5月
内蒙 古 大学 学 报 ( 文 社 会 科 学 版 ) ^
J ur o t r n oi U l mi ( r n is o i e t ̄) or f me g l nv t Hu m l ̄ 帅dS c l it s I Mo a e y c t aS e ̄
价值 的共 同尺 度 , 这时 抽象 劳 动才 有必要 存在 , 由 此决 定 的 价 值 关 系 才 应 运 而 生 “ ” 。 因此 , 质 上讲 , 从 由抽 象劳 动凝 结形 成的价 值 不是 物, 而是 人 与人 之 间 的关 系, 的存 在和 消失 , 它 意 味著 一种 生产关 系的 存在 和 消 失, 财 富 ( 用 价 而 使 值) 的性 质 不会 因为 价值 的存 在和 消失 发生变 化 。
内涵 及本 质
中共 同具有的“ 第三种东西” 即它们当中都凝结 ,
着无 差别 的 人 类 劳动— — 抽象 人 类 劳动 。“ 些 这
物, 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 ——就
是 价值—— 商 品 的价值 。 “ ”
1 马 克 思 关 于 抽 象 人 类 劳 动 及 其 所 形 成 的 . 价 值 、 值 量决定 本 质 的分析 和现 实意 义 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和理论框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和理论框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和理论框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的课程。

在这门课程中,劳动价值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它以劳动为基础,揭示了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的本质。

本文旨在复习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和理论框架,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理论。

一、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1. 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商品的内在价值的源泉。

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其中所含有的劳动量。

无论是物质劳动还是精神劳动,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

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劳动在商品生产中的基础地位,强调了劳动者的价值。

2. 劳动价值的社会性劳动价值论强调,商品的价值是社会性的。

商品的价值不仅仅取决于个体劳动的付出,还需要通过社会分工和社会关系来确认。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衡量商品价值的标准,它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所需的平均劳动时间。

3. 劳动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马克思将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个层面。

具体劳动是指特定的劳动形式和内容,而抽象劳动则是劳动的一般性质,只有在抽象劳动中才能比较不同劳动的价值。

二、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框架1. 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价值论区分了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概念。

使用价值是商品满足人们实际需求的能力,而价值是商品所包含的劳动的量度。

使用价值是物质的,可以通过量度来衡量;而价值是抽象的,通过劳动时间来衡量。

2. 交换价值和劳动价值交换价值是商品在市场上交换时所具有的价值。

马克思认为,交换价值是劳动价值的体现,商品的交换比例是根据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交换价值的形成是在市场交换中,通过供求关系和商品的比较来确定的。

3. 商品的二重性和价值的虚拟性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二重性”。

使用价值是基于商品的实际物质属性,而价值则是基于商品的社会属性。

这种二重性使得价值具有虚拟性,价格的形成与市场供求关系密切相关。

4. 价值规律和剥削价值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观点之一。

浅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以人为本”的价值理论(一)

浅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以人为本”的价值理论(一)

浅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以人为本”的价值理论(一)论文关键词:劳动价值理论;以人为本;人力资本理论;科学发展观论文摘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以人为本”的价值理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批判的是“以物为本”的价值理论,突出的是人的主体性。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中“以人为本”的思想不仅对西方的人力资本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我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批判的是“以物为本”的价值理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突出的是劳动和劳动者,强调“劳动是积极的、创造性的活动”,“劳动是生产的真正灵魂”。

劳动者的创造能力,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他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在经济科学上的具体体现。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从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古典经济学发展而来的。

斯密在创立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时,系统地阐发了劳动价值论。

斯密的理论体系关注的是如何才能增加“国民财富”,而这种财富主要指的是物质产品。

出于对增加物质产品生产的关心,也出于在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中普遍存在的对下层劳动者的同情,斯密把劳动看成是一国国民消费的一切产品的源泉。

斯密的学说表明,劳动价值论从其产生那天起,就是一种世界观和社会哲学的体现,这种世界观和社会哲学认定人和人的劳动是人类社会繁荣昌盛的惟一源泉。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作为一种“以人为本”的价值理论,对人本身始终有着一种历史的、现实的和具体的实践关怀,所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根本价值不仅仅在于为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权利、人的生存与发展等问题提供一种真理性规定,而且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思和批判,引起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形形色色的反人性、反人道的现象的关注,并借助“应当怎样”的价值理性和“必然怎样”的历史理性对“实然怎样”的实证理性进行批判和变革,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拓展新的历史空间。

西方主流经济学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物”本经济学,即以物为本,见物不见人的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对于经济现象的理解和解释一直是重要的课题。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提出,为我们认识经济世界提供了深刻而有力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核心观点是,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这一观点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深入研究和批判之上。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是最常见的经济现象。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比如食物可以充饥,衣服可以保暖。

而价值则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正是这种劳动,决定了商品的价值量。

那么,为什么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呢?这是因为,只有通过人类的劳动,才能将自然资源转化为有用的物品,赋予它们满足人类需求的能力。

例如,一块铁矿石本身并没有价值,但经过工人的开采、冶炼和加工,变成了钢铁,进而制成各种工具和机械,这个过程中所付出的劳动就创造了价值。

劳动不仅创造了价值,还决定了价值的大小。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如果某个生产者能够在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情况下生产出商品,那么他就能够在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反之,如果生产耗费的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可能面临亏损甚至被淘汰。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还揭示了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比如农民种地、工人织布等。

而抽象劳动则形成了商品的价值。

抽象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体现了人类劳动的共性。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

工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获得工资,但工资往往只是工人创造价值的一部分,剩余部分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这种剥削关系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社会的不平等。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对于我们理解现代经济现象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经济学理论,它以劳动为基础,将经济发展概括为劳动力和财富的关系。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劳动力价值论”,即
认为,任何物品的价值都是由它的生产所需的劳动力构成的,
这些劳动力的大小决定了物品的价值大小,也就是说,物品的
价值与劳动力的数量是成正比例的,物品的价值本质上是劳动
力的价值。

从社会实践意义上来说,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一种新的社
会生产关系观念,它揭示了劳动力价值在社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马克思提出的劳动力价值论的概念,对当时的社会
经济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工人阶级的觉醒,推动了社
会主义革命的进程。

此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还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
新的经济思想,它强调劳动力的价值,从而改变了传统以资本
为中心的经济理论,使劳动力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把劳动变
成主体,使社会经济更加公正,促进社会的进步。

总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深远,不仅推
动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进程,也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
经济思想。

它强调劳动力的价值,以劳动为中心,使社会经济
更加公正,促进社会的进步,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理
论意义。

浅谈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观

浅谈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观

浅谈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观1.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观概述2. 劳动价值论对经济思想的影响3. 评价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观4. 解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观在现代经济中的应用5.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观与现代价值理论的比较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观概述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劳动价值观是其理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此商品所需要的劳动量,即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观认为,个体的劳动力是一种商品,其价值取决于其所含有的必要生活资料的数量。

因此,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就是资本家所剥削的价值。

二、劳动价值论对经济思想的影响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激发了经济学家对劳动和价值关系的深刻思考。

它对现代经济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价值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和价值分配理论等方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成为了经济学中的经典命题。

三、评价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观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观是一种矛盾的价值理论。

虽然其有着一定的科学性,但是劳动价值论同样也存在着一些缺陷。

如:它只能适用于简单商品经济,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复杂商品经济的形式也更加普遍。

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观需要与现实经济相结合,不断改进、完善。

四、解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观在现代经济中的应用在现代经济中,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相当重要。

例如,劳动力的薪酬、商品的定价、纳税方法和政府公共物品的提供等都与劳动价值学说有关。

然而,随着现代生产方式的变化和生产要素的变化,劳动价值学说的适用性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五、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观与现代价值理论的比较在现代经济学领域,有许多不同的价值理论,如效用价值学派、主观价值学派、价值链理论等等。

相对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这些价值理论更加现代化和科学。

在理论和实践中,价值理论的适用性更为广泛。

案例:1. 一部手机的价值大约是人工制造所需劳动时间的10倍。

解析:换句话说,这就是说,对于一部手机的价值来说,其中90%来自非物质价值,而仅有10%的价值是由劳动力所创造的。

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

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

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摘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学说史上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由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立场、观点贯穿于其整个理论体系之中,所以应当从马克思的整个经济理论体系出发来把握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内涵。

同时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实践意义,本文将通过阐述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内涵,分析其理论与实践意义。

并结合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新发展及各大文献的相关论述,总结自己关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观点。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理论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发展劳动价值论,即劳动创造价值。

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揭示商品内在矛盾的科学理论,所揭示的市场经济规律是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中出现的新问题的指针。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内涵丰富、意义深远,是马克思整个经济理论的基础和出发点,深刻认识解读劳动价值论对于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指导现实生活和工作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国正处于深化开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期、机遇期、挑战期,深入研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研究指导。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一个关于劳动创造商品价值及商品生产、交换遵循价值规律的逻辑紧密、内容丰富、结构完整、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其包括:1、价值实体,也就是劳动。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二因素理论指的是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在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学说中,马克思强调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种属性。

2、价值量的尺度,就是劳动时间。

马克思曾经在《资本论》中指出:“使用价值或财物具有价值,只是因为有抽象人类劳动对象化或物化找里面。

3.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3.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3.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劳动价值论是关于价值是一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

商品价值决定于体现和物化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的理论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的。

劳动理论的基本内涵:1.科学的劳动价值论2.劳动的二重性理论3.劳动力商品理论4.劳动与人的本质理论1.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劳动理论表示,商品的价值来源于凝固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换言之,商品的价值依赖于人类的抽象劳动。

具体内容而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主要包含以下三部分:一就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指出商品价值具备二重性,包含价值和使用价值。

其中,价值就是商品中凝固的无差别劳动,使用价值则所指的就是商品对人的可以采用性。

通过商品价值二重性理论,马克思明晰了阐明出来商品就是用以互换的劳动产品的本质。

二就是商品价值量理论,马克思指出,劳动就是有价值的,其可以通过商品市场和消费者证实。

因此,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并不由个人劳动时间同意,而依赖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这一理论不仅多样了劳动价值的内涵,还将其推向课堂教学层面。

三就是价值规律理论。

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格可以紧紧围绕其价值上下波动,并按照价值成正比的原则展开互换。

2.劳动的二重性理论劳动的二重性理论在马克思劳动理论范畴内占有着关键地位,就是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其他有关理论的基础[2]。

马克思基于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理论的抨击,创造性地明确提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备二重性:一就是具体内容的劳动,其目的是生产出来满足用户人们消费市场需求的产品。

这种劳动不仅存有生产原料上的差异,还主要整体表现在劳动形式上的差异。

此外,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具备永恒性,只不过劳动形态本身可以随着历史的进步而不断变化。

二就是抽象化的劳动,也就是通常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马克思指出,如果不考量具体内容的劳动形态,那么所有的人类劳动均可视作劳动者体力或脑力的消耗,也就是生理学意义上的.花费。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
摘 要� 关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中劳动创造价值 � 物化劳动是 否创造价 值以及劳动 价值论的 现实指导意
义等问题的认识 � 必须建立在尊重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之上 � 关键词 � 劳动价值论 � 价值 � 活劳动 � 物化劳动 � 指导意义 中图分类号 � � F O-0 F � � 4 . 3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 1 0 0 9 -1 4 3 2( 2 0 0 6 0 4-0 0 7 9-0 3
第1 1卷 第4期 2 0 0 6年 8 月
株洲 师范 高等 专科 学校 学报
JO U R N AL OF Z H U ZH O U TE AC H ERS COLLEGE
V � l . 1 1N � . 4 A � g . 2 0 0 6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
易三艳 *
( 株 洲师 专高 等专 科学 校 人文 社会 科学 系 , 湖 南 株洲 , 4 1 2 0 0 7)
*
收稿日期 � 2 0 0 6-0 32 4 作者简介 � 易三艳 � � 女� 湖南攸县人 � 株洲师专人文 系讲师 � 经济 学硕士 � 主要 从事哲 学 � 思 想政治 教育研 1 9 7
� � 1 识" , 已 经成 为新 的历 史条 件下 面临 的一 个重 大
理 论命 题 . 马克 思和 恩格 斯的 早期著 作中 曾表 现 了 对价 值 问 题 的 极 大 关 注 . 马 克 思 的 博 士 论 文 � 德谟克 利特 和伊 壁鸠 鲁自 然哲 学的 差别 � ( 1 8 4 1) 中, 曾对 人的 自 由与 必 然 和 反 对 神 本主 义 价 值 观 等 问进 行 过 探 讨 . 在 � 资本论� , � 政治经 济学批 判� 手稿 和其 他经 济学 著作 中 , 马克思 对各 种不 同 意 义的 价值 概念 作过 考察 和把 握 . 他 首先 严格 区 分 物品 的使 用价 值和 商品 价值 , 交换 价值 , 立足 于 对 交换 价值 及其 内 在 尺 度 的考 察 , 揭示 了 商 品 生 产 的秘 密 , 从 而 在劳 动 价 值 论 的 基 础上 创 立 了 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面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内容提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其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和基石,是颇具科学性、系统性和开放性的理论体系。

本文在对其中的创造价值的劳动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由紧密相联的三部分构成:体力劳动价值论是其基础和核心;脑力劳动价值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智力劳动价值论是其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在前二者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这样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于逻辑地和历史地考察分析商品经济社会中的劳动价值关系具有重大的社会现实意义和思想价值。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其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和基石。

近几年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术界不少专家、学者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和掌握的背景知识不同,引发了一场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争论。

其中有的学者认为:“劳动价值论将价值的创造只归结于活劳动,这同当代条件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结论是很难吻合的。

”〔1 〕甚至有的学者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包袱还是翅膀”的问题〔2〕。

这说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正面临着新的挑战。

怎样迎接这一挑战,如何在争论中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笔者认为,关键在于系统地、全面地、历史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这对于考察商品经济社会中的劳动价值关系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创造价值的劳动是复杂的多层次的劳动系统的运作过程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只有劳动才赋予已发现的自然产物以一种经济意义上的价值。

”〔3〕因此,劳动是价值的源泉。

从经济学意义上讲,劳动是劳动力的支出和使用,而这种劳动力的支出和使用是劳动者通过使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并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系统的活动来实现的。

换言之,在商品经济社会中,现实的创造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由劳动主体和劳动客体构成的复杂系统的运作过程,是劳动主体和劳动客体的有机结合或二者的矛盾运动过程。

由劳动主体和劳动客体组成的创造价值实体的劳动系统,由于其复杂程度的不同而表现出了不同的层次结构。

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不同质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而同质不同量的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交换)价值。

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马克思在分析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时,将劳动划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并且认为:“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

”〔4〕这就是说,在不同的劳动系统中由于劳动主体所付出的抽象劳动这种“同质劳动”的量上也存在着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差别,存在着由于复杂程度的不同而导致的劳动量的“部分质变”。

根据“部分质变”,我们将不同的劳动系统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划分为“手工工具——体力型”劳动系统、“机器——脑力型”劳动系统、“信息——智力型”劳动系统。

劳动系统的三种不同类型依次是其三个不同层次,在三个不同层次的劳动系统中劳动与价值量的关系依次被称为体力劳动价值关系、脑力劳动价值关系和智力劳动价值关系〔5〕,在理论上依次称为体力劳动价值论、脑力劳动价值论和智力劳动价值论。

体力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和核心“手工工具——体力型”劳动系统是以劳动者的体力消耗为主并且以使用手工工具为特征的。

在该系统中,劳动工具主要是一般的铜器、铁器或铁木复合器物等手工工具,它将劳动主体和劳动客体联结起来。

并且在该系统中,劳动过程的主要承担者是劳动主体,劳动主体的体力(或自身的自然力)的大小标志着该劳动系统中动力的大小,它决定着劳动范围的大小和效率的高低,因此该系统的运行通常被称为体力劳动。

在商品经济的发展史上,这是最简单的劳动,它所创造的价值量的大小是与劳动主体的劳动时间的长短成简单的比例关系的,劳动时间的量决定了价值的量,这如马克思所说:“直接劳动时间的量,已耗费的劳动的量是财富生产的决定因素。

”〔6〕因此,在“手工工具——体力型”劳动系统中的劳动价值关系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与价值的关系,而反映这种关系的理论就是体力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以体力劳动价值关系为基础的,或者说简单劳动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出发点和基础〔7〕,因此体力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内容。

尽管马克思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已经洞察到象“科技劳动”不属于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属于“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即复杂劳动〔8〕,并且认为科技产品作为“商品可能是最复杂的劳动产品”〔9〕。

但是马克思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分析问题的方便,将这种最复杂的劳动产品的价值加以简化,使之“还原”为简单的体力劳动价值关系。

从方法论角度讲,这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马克思说:“为了简便起见”,“它的价值使它与简单劳动产品相等”,“这样就省去了简化的麻烦”。

马克思进一步说:“各种劳动化为当作它们的计量单位的简单劳动的不同比例,是在生产者背后由社会过程决定的。

”〔10〕由此可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正是以简单的体力劳动价值关系为逻辑起点来建构的,从而使反映体力劳动价值关系的理论——体力劳动价值论成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和基础。

脑力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机器——脑力型”劳动系统是以脑力消耗为主并且以使用机器为主要特征的。

马克思指出,在该系统中“整个生产过程不是屈从于劳动者的直接技巧,而是科学在技术上的应用。

”〔11〕因而该系统的运作通常被称为脑力劳动。

在此劳动系统中,劳动过程的主要承担者是劳动主体及其外化的产物——劳动手段。

劳动过程中的动力不仅仅取决于人的体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借助科学在生产中物化的劳动手段所使用的自然力〔12〕。

马克思指出:“使用劳动工具的技巧,也同劳动工具一起,从工人身上转移到了机器上面。

”〔13〕并且在分析机器发展的历史时进一步指出,该机器系统是由“三个本质上不同的部分组成的”,即作为动力的发动机、调节改变运动形式的传动机和抓住半改造劳动对象的工具机。

这种机器系统具有自己的内在结构,是一个能够自己运转、自行转换能量并作功的高效运作系统。

工人在生产中的地位相对降低,这如马克思所说:“机器使肌肉力成为多余的东西”〔14〕,工人的技术和技巧都转移或合并到机器上去了。

因此,在考察该劳动系统中产品的价值来源时,有些学者认为是二重的,即生产工人的活劳动和机器系统的运作共同创造价值。

笔者认为,这仅是表面现象,一方面它反映了活劳动创造价值的事实,另一方面得出机器创造价值的观点。

显然,前者应当肯定,而后者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实质是相悖的,因而应当深入分析和探讨。

实质上,在“机器——脑力型”劳动系统中,如果价值的来源是二重的,那么它应该是,(1)生产过程中的活劳动;(2)“生产者背后”的科技劳动。

这是因为,机器系统的出现是科技发展的产物,即科技劳动的产物,是科技人员脑力劳动的结果。

马克思在创立其劳动价值论时,尽管是以简单的体力劳动价值关系为逻辑起点而展开的,但他同时充分肯定脑力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劳动。

马克思指出,从形成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看,任何劳动“都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的生产耗费”〔15〕。

脑力劳动作为“脑”、“神经”等活动的概括,随着科技的发展物化并凝结在机器系统中,借助于机器系统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创造价值。

因此“机器系统的运作创造价值”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其实质是科技人员的脑力劳动借助于机器系统的运作创造商品的价值。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机器——脑力型”劳动系统中体现的是脑力劳动价值关系。

根据陈征先生关于马克思的脑力劳动创造价值的论述,“机器——脑力型”劳动系统所进行的“是复杂劳动,在计算其价值时要按照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来进行折算”,“复杂劳动不仅能够创造新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大大超过复杂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创造出大大超过一般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16〕。

因此在“机器——脑力型”劳动系统中价值量与该系统的运作时间而劳动时间不是呈简单的比例关系,而是呈现“自乘的或不如说是多倍的”关系即倍数关系〔17〕。

值得进一步指出的是,科技人员进行复杂劳动的过程与其借助于机器系统运作实现价值的过程在“时、空”上存在着“位差”或“错位”现象,正是这一时、空上的错位或位差的存在,造成了实质上是科技人员的脑力劳动创造的价值,却在表面上显现为机器系统创造价值的假象。

智力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可缺少的内容智力是人认识事物和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总称,是在体力和脑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标志着人所特有的高级形态的能力,创造性是其本质特征。

人的智力的支出和使用即智力劳动是人的劳动的最高层次。

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深入,尤其是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的出现和使用,它使机器系统增添了新的控制部分,即除了动力机、传动机和工具机之外增添了控制机。

控制机的运用使生产中的结构、能量变换被信息、功能交换所代替,机器系统的运作过程第一次有了自己的“中枢”和“大脑”,达到了“自我调节”的新水平。

控制机的实体是电子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机,它对整个机器系统的调控和指挥,实质上是通过对信息的接收、处理、贮存和输出来实现的。

这样,人的特有功能——智力,随着它的运用即通过智力劳动赋予给机器系统,使机器系统具有明显的智力运作的品质。

这种新型的装置,通常被称为智能机器系统。

而借助于智能机器系统进行物质生产的系统被称为“信息——智力型”劳动系统。

智能机器系统的出现和使用,使现代生产过程或“信息——智力型”劳动系统中生产工人的活劳动量大大减少或者几乎完全被取代。

生产过程“愈来愈以不需要任何教育就干得了的简单劳动代替复杂劳动了”〔18〕,甚至出现了“无人工厂”、“无人车间”的社会现象。

从表面上看,现代企业中创造价值的活劳动几乎被智能机器系统的运作所代替,从而进一步凸现了学术界争论的“机器创造价值”或“物化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使持此观点的同志似乎有了事实根据。

而在实质上又是怎样的呢?马克思在创立其劳动价值论,尤其在分析机器对现代工业的影响时,以深邃的历史发展眼光洞察到:“现代工业通过机器……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

”〔19〕而智能机器系统的运用便是“生产技术基础”的巨大变革,从而使工人在“信息——智力型”劳动系统中与其他要素的结合方式发生巨大变化。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在这种条件下,“工人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主要当事者,而是站在生产过程的旁边。

〔20〕生产工人的“直接劳动在量的方面降到微不足道的比例”,在质的方面“变成一种从属的”〔21〕,而且“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22〕,归根到底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23〕。

事实也是如此,智能机器系统既是智力劳动的产物,也是智力劳动创造并实现其价值的“工具”和“中介”。

它的出现和运用,使生产过程真正成为科技运用的场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