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地区岩溶地面塌陷类型
武汉市岩溶塌陷分类及防治对策_杨涛
第 27 卷 第 5 期 2013 年 10 月
资源环境与工程 Resources Environment & Engineering
No. 5 Vol. 27 , Oct. , 2013
武汉市岩溶塌陷分类及防治对策
杨
摘
涛,涂
婧,殷
美,刘鹏瑞
( 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 湖北 武汉 430034 )
要: 通过对武汉市岩溶塌陷的性状特征进行研究,分析 其时空 分 布 特 点 及 主要 影响 因素, 总结 武 汉 市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发生时间 ( 年 - 月) 1931 1977 1983 1988 1994 1999 2000 2000 2001 2005 2006 2008 2009 2009 2010 2010 2010 2011 2012 - 08 - 09 - 07 - 05 - 06 - 04 - 02 - 04 - 05 - 08 - 04 - 02 - 11 - 12 - 01 - 04 - 07 - 12 - 11
湖北武汉市典型地段岩溶塌陷风险评价
湖北武汉市典型地段岩溶塌陷风险评价崔霖峰;陈邦松;涂婧;杨涛;李海涛【期刊名称】《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年(卷),期】2017(28)2【摘要】岩溶塌陷是岩溶地区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之一.长期以来,该问题一直影响和制约岩溶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岩溶塌陷风险性进行评价,是制定科学合理城市规划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本文选取武汉市岩溶地区典型地段,进行岩溶塌陷风险评价.在分析岩溶塌陷内在和外在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分别建立了岩溶塌陷易发性、危险性和易损性评价模型,并进行相应的评价;最后,进行了岩溶塌陷风险性评价.结果显示,典型地段岩溶塌陷高风险区位于长江沿岸原塌陷区和开采井附近,面积约16 km2,中高风险区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因此,在制定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需高度重视这些区域,避免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总页数】10页(P59-68)【作者】崔霖峰;陈邦松;涂婧;杨涛;李海涛【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北京 100081;浙江华东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00;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湖北武汉430051;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湖北武汉430051;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北京 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25【相关文献】1.岩溶塌陷的类型、成因机制及防治途径——兼论武汉市岩溶塌陷勘查工作要点[J], 刘广润;程伯禹2.武汉市岩溶塌陷区域风险评价与管理研究 [J], 王卫东3.武汉市某居民区典型场所微生物气溶胶调查及健康风险评价 [J], 夏宇翔;孙霞;陶瑞东;张萌;郑明明;梅运军4.基于帕累托改进的农田生态补偿农户受偿意愿——以湖北省武汉市、荆门市和黄冈市典型地区为例 [J], 李海燕;蔡银莺5.土地用途管制框架下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四川省成都市和湖北省武汉市2个典型区域的比较 [J], 朱兰兰;蔡银莺;罗成;王鹏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武汉市岩溶塌陷危险性分区评价
[ ] 盂 庆山, 5 陈勇 , 汪稔 . 岩溶 洞穴工 程地质 条件 与顶板 稳定性 评价 [ ] 土工基础 ,0 4 1 ( )5 5 . J. 2 0 ,8 5 :5— 8 [ 陈国亮 . 6] 岩溶 地面 塌陷 的成 因与防治 [ . M] 北京 : 中国铁道 出版
层 厚 2 3 q 6~ 0n。下 伏 CT灰 岩 岩溶 发 育 , 江水 、 . 长 孔 隙水 、 溶水水 力联 系密切 , 岩 地下 水位 波动 较强 。上 部
空隙承压含水层与下部碳酸盐岩含水层 间无隔水层或
存在 较薄 的弱 透水层 。区内历史 上 曾发生 过 陆家街 塌
陷、 毛坦 港塌 陷 。
程 地 质 ,0 4 3 ( :8—6 . 2. 岩溶 区高速公路路基 下岩溶顶板 稳定性 的模糊
图 2 岩 溶 地 面 塌 陷危 险 性 分 区 图
1 危 险性较 大区 ;. . 2 危险性 中等 区;. 3 危险性 较小 区; . 本安全 区 ; 4基 5 分 区界线 ;. . 6 钻孔揭露溶洞 ;. 7 物探探测溶洞 。
3 1 危 险性大 区 (I) .
主要分布在 中南轧钢厂 、 阮家巷、 陆家街、 司法学
校 、 火村 等 区域 。该 区上覆 盖层 为单砂 层 或粘 土层 , 烽 较 薄 , 砂 厚 度 比较 小 , 层 厚 2 粘 盖 8~3 0m。下 伏 cT —
灰岩岩溶发育 , 长江水 、 孔隙水、 岩溶水水力联系密切。 上部 空 隙承压 含水层 与下部碳 酸盐 岩含 水层 间无 隔 水
各种影响因素及其相互联系 , 并采用专家打分确定单
因素权 重值 , 价结 果将 研究 区分 为 四个 等 级 区 , 中 评 其
危 险性 中等一 大 区为 多 年来 岩溶 塌 陷 高 发 地段 , 价 评 结果 具 有较高 的可 信度 。 参 考文 献 :
武汉地区岩溶地面塌陷类型
• 2、潜蚀—渗流或振动液化—漏失机理
• 3、钻孔或打桩,尤其是冲击振动成孔引起盖 层砂土液化、漏失、诱发塌陷地质灾害产生。 汉南纱帽镇塌陷和武咸公路塌陷属此类。
•
后两种情况产生的前提还是地下空洞和通
道存在,因此,本质上还是自然地质灾害。
• 八、防治对策、措施
• 1、绕避、及时回填(如烽火村)。
• 2、严禁在易塌陷区开采地下水或限量抽水 (如汤池温泉)。
•
这是一种混合类型。当覆盖层为二元
结构冲积层且冲积层下部饱和粉土、砂、
砾石层直接盖在岩面之上时,在粉土、砂、
砾石层中的孔隙水与可溶岩中的岩溶裂隙、 管道水发生直接联系,形成统一运动情况 下,由于水位不断升降变化,尤其是岩溶
地下水位或承压水头低于孔隙水位时,发 生垂直渗流。
•
先是在粉土、砂、砾石层中发生潜蚀
作用产生塌陷。此种塌陷一般规模不大,
地表陷坑直径为几米至十几米,数量取决
于土洞数目(图3)。
• 图3 湖北大冶老土桥村土洞剖面
Z126 53.20
2.10
9.60 13.1
Z127 53.20
Z17 53.20
Z131 53.20
1.30
7.50
8.70
9.00
10.7 13.8
12.4 14.3 14.0
1、亚粘土 2、粉细砂 3、含砾粘土岩 4、粘土岩 5、灰岩 6、地下水位 7、钻孔编号及孔深
武汉市汉南长江干堤陡埠段岩溶地面塌陷成因分析
l 地面塌陷情况
武汉市汉 南 长江 干堤 ( 桩号 3 5 4+6 0 0—3 5 4+
9 0 0 ) 离 堤脚 约 1 0 0 m处 发 生 地 面 塌 陷 。其 中 : 主 塌 陷 区 (I 号 塌 陷区 ) 位 于 场 区北部 , 近东 西走 向, 长 约
3 5 0及 3 6 4+6 0 0— 3 6 4+6 5 0段 堤身 下 穿 过 , 与长 江 水 流 接 近垂 直 , 岩 层 倾 向上 游 , 倾角 6 5 。一7 3 。 。观 音 山 组( T ) 上覆 为 三叠 系 中统 陆水 河 组 ( T : 。 ) 钙 质 泥岩 与
2 0 0 8年 2月 2 9日 1 4时 , 武汉 市 汉 南 长 江干 堤 陡
沉 降量 为 0 . 4 1~ 0 . 8 1 c m之问 , 与 主 塌 陷 区 的距 离缩
埠堤 段 堤 内发 生 了大 面 积 的地 面塌 陷 , 由于地 陷 区 紧 邻汉 南 长江 干堤 , 对 长 江 干堤 的 防洪 安 全 构 成 了极 大 的威胁 。地 陷 发生后 , 国家 防总 、 湖 北省 及武 汉市 政府 高 度重 视 , 有关 领导 亲临 现场 指 挥 。3月 1日, 有 关 专 家对 现场进 行 了查 勘 , 初 步认 为地 陷发 生 的主 要 原 因 系地 下岩 溶造 成 的地 面塌 陷 。
Ab s t r a c t :T h e g e o l o g i c a l r e a s o n s f o r f o r ma t i o n o f l a r g e a r e a g r o u n d c o l l a p s e i n Do u b u S e c t i o n D y k e o f Ya n g t z e Ri v e r i n Ha n n a n r e g i o n re a i n t r o d u c e d .T h e f o r ma t i o n c o n d i t i o n s a n d me c h a n i s m o f k a r s t c o l l a p s e a r e p r e s e n t e d .T h e c o l l a p s e
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
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发生过多次,损失巨大。
本文介绍了岩溶地面塌陷发生的成因和诱发因素,并依照武汉市的岩溶特征,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与预警方法,对武汉市的岩溶地面塌陷防治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防治;预警1. 引言武汉市地处我国中部,属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区内分布南北3条近东西向覆盖型碳酸盐岩条带,碳酸盐岩主要为石炭系中统黄龙组(C2hl)灰岩、二迭系下统栖霞组(P1q)灰岩夹炭质灰岩及三叠系下统大冶组(T1d)灰岩、泥灰岩[1];武汉市岩溶主要分为覆盖型和埋藏型,裸露型岩溶极少分布。
1978年至今已发生十多起岩溶地面塌陷灾害,且近来越发频繁,其中尤以青菱乡烽火村(2000年4月)塌陷规模和损失最大,可见武汉市属于岩溶地面塌陷多灾区。
若能成功防治预警岩溶地面塌陷的发生,将会产生巨大实际意义。
2. 岩溶地面塌陷的成因及诱发因素2.1 岩溶地面塌陷的成因岩溶地面塌陷的形成一般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出现在以一定厚度土体为盖层的覆盖型岩溶区,一般认为,覆盖层厚度<10m者,塌陷严重;10~30m者,容易塌陷;>30m者,塌陷可能性很小;(2)覆盖层以下可溶性基岩浅部岩溶发育,顶界面上有开口岩溶管道(落水洞、岩溶竖井),具有搬运、储存大量冲蚀物所必需的通道和空间;(3)具有引起土体变形、破坏的作用力,该作用力的主要来源是地下水静、动水压力和土体自重。
[2]通过查阅武汉市岩溶塌陷记录资料,发现历次塌陷的发生均具有上述条件。
塌陷区上覆土层均为第四系全新统松散堆积物(Q4),属长江一级阶地中、前部,地表上层较薄(厚5m左右),物理力学指标低(Ps值一般仅为0.5MPa);中下部砂土层疏松,f值一般在0~5MPa,在地下水的内动力作用下极易被潜蚀;一旦砂粒流失,常形成土洞或扰动土层,表明岩溶地面塌陷处于发育阶段。
在一定外力或自重作用下,即发生地面塌陷。
2.2岩溶地面塌陷的诱发因素市内岩溶地面塌陷诱发因素可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武汉地区岩溶及岩溶地面塌陷特征及处理措施汇报lb20151208-1
灰岩,呈近东西向成条
带状分布,主要分布于 向斜及背斜的两翼;白
云质灰岩主要分布北部
盘龙城一带。 三叠系泥灰岩、灰
岩多分布于向斜的核部
图1-3 武汉市灰岩分布范围图
中南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Central Southern Geotechnical Design Institute Co.,Ltd
2 岩溶发育形态与发育程度分析
3 武汉地区岩溶地面塌陷
3.3 武汉市岩溶塌陷类型
武汉市塌陷类型及典型案例分析
(1)饱和松散层(粉土、砂、砾石)潜蚀—渗流—漏失塌陷型 饱和松散层在地下水位变化过程中发生潜蚀——液化,通过岩溶裂隙 直接漏失到岩溶空洞中,造成地面塌陷。 Ⅰ级阶地典型案例:
椭圆形,长约8米,宽约6米
图3-2 Ⅰ级阶地某塌陷实例照片
3 武汉地区岩溶地面塌陷
3.2 武汉市岩溶塌陷类型
武汉市历史塌陷
武汉市在自然及人类工程活动(抽取地下水)作用下,自 1931 年以 来,主要在武昌丁公庙、江夏区马鞍山井田、汉阳中南轧钢厂、武昌阮家 巷、陆家街、毛坦港、市司法学校、青菱乡烽火村、江夏区范湖乡金水村、 乌龙泉京广线、鹦鹉洲大道、江夏文化大道鹏湖湾等十处地方发生了岩溶
1 可溶岩地层岩性、工程特性及分布特征
1.2 可溶岩工程特性及分布特征
岩性
石炭系黄龙组灰岩;二叠系马鞍组炭质灰岩、泥灰岩及栖霞组灰 岩,局部白云质灰岩;三叠系厚层泥灰岩、灰岩。
工程特性
石炭系(C)灰岩块状构造,强度很高; 二叠系(P1-2)炭质灰岩、泥灰岩、硅质岩薄层状、层状构造,强
度较高;生物屑微晶灰岩中薄层状,强度很高;白云质灰岩为灰白色,
江夏鹏湖湾
世贸锦绣长江
已建成的7层楼房的一角地基。楼 I级阶地,标高20m,Q4冲积 二叠系 P灰岩,背斜北 角的塌陷坑长约5米、宽约3米、 物,具二元结构,厚26m, 翼,岩层陡倾角 深约10米,里面露出数根水泥桩。 下部砂层厚10m。 I级阶地,标高20m,Q4冲积 倒转背斜北翼至核部, 白沙洲高架桥工程桩基础施工期 物,具二元结构,厚25-30m, 三叠系T、二叠系P、石 间至少发生3次大的地面塌陷 下部砂层厚20m。 炭系C灰岩 二叠系P灰岩,岩层陡倾 椭圆形,5米见方,第1次塌陷深 龙岗地带,上部为老黏土层, 角,向斜北翼,塌陷部 约3米,第2次塌陷深约6米。 灰岩顶面有红粘土 位发育有土洞,深溶沟 与下部溶洞相连 I级阶地,标高20m,Q4冲积 大桥断层西侧,二叠系 椭圆形,塌坑长10米,宽 8米,塌 中南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物,具二元结构,厚25-30m, P灰岩,向斜北翼,岩层 坑深6米 Central Southern Geotechnical Design Institute Co.,Ltd 下部砂层厚 20m。 陡倾角
一种复合型岩溶地面塌陷的形成机理——以武汉市烽火村塌陷为例
一种复合型岩溶地面塌陷的形成机理——以武汉市烽火村塌
陷为例
胡亚波;刘广润;肖尚德;张峰
【期刊名称】《地质科技情报》
【年(卷),期】2007(26)1
【摘要】以武汉市烽火村岩溶地面塌陷为例,在对大量地质资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将岩溶地面塌陷坑的发育形态与其形成机理相结合,借助室内大型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和FLAC3D数值模拟研究结果,从分析砂层中扰动带和土洞发育及其破坏方式入手,通过对单一扰动带和土洞发育形态的分类,以及扰动带和土洞之间相互干扰和联合的分析,综合提出了一种复合型岩溶地面塌陷的形成机理。
岩溶地面塌陷分为小型塌陷和大型塌陷两大类,小型塌陷是单个扰动带和土洞发育的结果,大型塌陷是多个扰动带和土洞共同发育、相继失稳的结果。
【总页数】5页(P96-100)
【关键词】复合型岩溶地面塌陷;形成机理;物理模型试验;数值模拟;扰动带和土洞【作者】胡亚波;刘广润;肖尚德;张峰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42.26
【相关文献】
1.岩溶地面塌陷形成机理与成因模式研究——以山东泰安-莱芜为例 [J], 高宗军
2.深圳市龙岗区同乐村岩溶地面塌陷特征及形成机理初步探讨 [J], 冯书才;吴志斌
3.论岩溶地下水位对岩溶塌陷形成的控制作用——以山东枣庄市岩溶地面塌陷区为例 [J], 袁杰;高宗军;马海会
4.红层岩溶发育特征与地面塌陷形成机理——以咸宁地区为例 [J], 肖攀; 彭轲; 李雪平; 吴丽清
5.广州夏茅村岩溶地面塌陷成因机理与塌陷过程分析 [J], 郭宇;周心经;郑小战;李晶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武汉地区砂土渗流—漏失型岩溶地面塌陷致塌模式分析
1 . 2 远城 区
塌 陷 总方量 最 大约 1 . 8万 m ; 而 江 夏法 泗 塌 陷则 一 次 性 产生 多 达 1 9个塌 陷坑 , 塌 陷总方 量 约 2 1 . 0万 m 。 江 夏文 化 大道 塌 陷 为 另 一 种 土 洞潜 蚀 致 塌模 式 , 其 机理 不 在本 文探讨 范 围 。
后 的防治 工作 提供 数据 支持 。
1 岩溶地 面塌 陷概况
. 1 主城 区 的加强并 向远城区扩展 , 环境问题 日益突出; 尤其是岩 1 溶地面塌陷的频发 , 极大地影 响了居 民的正 常生产和 以前 武汉 市致 灾 的岩 溶地 面塌 陷主 要集 中在 主城
生 活秩 序 , 也 引 起 了政府 部 门 的高 度 重视 。 本 文在 分析 武 汉 地 区历 年 来 塌 陷事 件 的基 础 上 , 根据 收 集 的资 料 及 数 据 , 为 武 汉 地 区砂 土 渗 流 一漏 失
数 字 出 版 网 址 :h t t p : / , 4  ̄w . c n k i . n e t / k c ms / d e t a i l / 4 2 . 1 7 3 6 . X. 2 0 1 5 1 0 1 9 . 0 8 4 2 . 0 0 6 . h t m l 数 字 出版 日期 :2 0 1 5—1 0—1 9 0 8: 4 2
资 源 环境 与 工程
4 岩溶 塌 陷 与 土层 厚度 及 力 学 性 质之 间的关 系
上土 下砂 的二元 结构覆 盖 型岩溶 的塌 陷 过程 可拆
岩溶地面塌陷机理预测与防治
慢等效扩容,造成
盖层内部呈球形空
间体向周围扩大,
符合气体压力传导
原理; 腔内真空度越高,
内压
( P 0)
岩 扩容作用越强。 溶
真
(扩容)
在岩溶盖层底面 之下对盖层底部土
空
腔
地下水的重力下
水面Βιβλιοθήκη 体施加抽吸作用,降抽真空—瞬间抽
使其冒落,加速微
冒,符合重力原理;
抽吸力 观扩容—宏观造形
Fy
水的重力越大,
( F y)
康彦仁认为,各种外部因素产生的致塌力,可以形成重力、渗流潜蚀、 失托增荷、真空吸蚀、水气冲(气)爆、水击、振动破裂、振动液化、 荷载、水位波动解散、溶蚀、根蚀等12种致塌效应。
康彦仁指出:岩溶塌陷的形成是多机制的,单一成因理论如潜蚀论、 液化论、真空吸蚀论等只能解释某些特定条件下所形成塌陷。
.
28
1、岩溶地面塌陷机理
1.1.1 巴普洛夫与潜蚀论
潜蚀作用概念:
目前,在地质学、地貌学、气候学、地理学、水土保持、工程地质以及岩 土工程等领域,不同的学者出于各自的研究目的,采取不尽相同的研究方 法和手段,不同程度地研究了潜蚀作用现象,其内涵和外延不尽相同。 2010年,李喜安等对该概念进行了梳理,提出如下概念,本人赞同该观点
力的作用位置图示 ( P a-P 0)
地面
作用力的基本原理
作用力是瞬间产 生冲压造形—符合 冲量原理;
真空压差越大, 盖层越薄,冲压造 形越快;
洞壁越陡,洞口 越圆;
力的作用模式 冲压
(外压)
地面
作用力快速或缓 盖
层
扩容力 ( P 0)
在岩溶盖层内部 进行微观物理机械 吸蚀掏空破坏—微 观吸蚀扩容作用
武汉市岩溶塌陷分类及防治对策
塌 陷于 1 9 3 1 年 8月 发生 于武 昌区 丁公 街 , 塌 陷 曾导 致 江堤 溃 口, 白沙洲 淹没 , 并 在该 段形 成倒 口湖 。近 三 十 年来 , 随着城 区 范 围不 断 扩 展 , 人 类 工 程 活 动 的加 剧 , 武汉 市岩 溶 塌 陷频 繁 。岩溶 塌 陷 的发 生 与发 展 、 诱 发 因 素等呈 现 出新 的变 化 趋 势 , 对 武 汉 市 的 城 市 建设 造
第2 7卷 第 5期
2 0 1 3年 1 0月
资 源 环 境 与 工 程
Re s o ur c es En v i r o n me nt& Eng i ne e r i n g
V0 l _ 27. No . 5 Oc t . . 2 01 3
武 汉 市 岩 溶 塌 陷分 类及 防治 对 策
对 策 建议 。
关键词 :岩 溶塌 陷 ;类型 ;诱 发 因素 ;防治对策
中 图分 类 号 :P 6 4 2 . 2 5 文 献 标 识 码 :B 文 章 编 号 :1 6 7 1 —1 2 1 1 ( 2 0 1 3 ) 0 5— 0 6 6 1— 0 4
0 引 言
武汉 市 岩溶地 质 条 件 十分 复 杂 , 数 条 碳 酸 盐 岩 条 带横 跨长 江 , 总 体 呈 近东 西 向分 布 。 武 汉 市 长 江 两 岸
泥盆 系石 英砂 岩 、 石炭一 三 叠 系碳 酸盐 岩 、 侏 罗 系石 英 砂岩 、 白垩一 下 第 三 系 杂 砂 岩 、 上 第 三 系半 胶 结 粘 土 岩 。基岩 大 多隐伏 于第 四纪地 层之 下 。 区 内第 四纪 地 层 主要包 括 : 第 四系 全 新 统 冲 积 层 、 湖积层 、 湖一 冲 积 层、 残 坡 积层 ; 第 四系 上更新 统 冲积 层 、 湖 积层 ; 第 四系
武汉市江夏区大桥新区红旗村黏土盖层岩溶塌陷致塌模式分析
武汉市江夏区大桥新区红旗村黏土盖层岩溶塌陷致塌模式分析涂婧;李慧娟;彭慧;魏熊;贾龙【摘要】武汉市江夏区大桥新区红旗村文化大道附近发生岩溶塌陷,其上覆盖层为黏土.文章针对该类型岩溶塌陷,结合岩溶发育特征、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水文地质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影响因素,对致塌模式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在溶沟底部分布有软塑至流塑状的力学性质较差的红黏土,溶沟底部发育的溶蚀裂隙与下部的溶洞或通道相联通;流塑状红黏土流失至下部岩溶通道中,形成土洞;钻探施工、楼房载荷、振动作用加速黏土体的软化、崩解和溶蚀作用,进而加速土洞向上发展.此外,地基开挖减少上覆黏土厚度,降低了土体抗剪强度,最终在上覆土体自身重力和附加荷载作用下发生塌陷.根据土体受力情况,得出塌陷力学模型,并利用数据进行验证,其验证结果与实际相符合,并结合致塌模式和力学分析提出应增强土体抗塌性能、增加建筑物地基稳定性和减缓岩溶系统水动力因素变化的防治措施.%Karst is widely distributed and karst collapses frequently happen in Wuhan City.The karst collapses used to occur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in the main urban area where and the quaternary overburden over the subsidence area is of dual-layered structure with clay layer in upper and sandy one in thelower.However,in recent years,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intensification of human engineering activities in the exurban areas of the city,karst collapse has also occurred in the clay area,such as Jiangxia district.The karst collapse studied in this paper occurred on April 29,2014,at 2:30 p.m.in a residential community due to a new construction project implemented at the Jiangxia district.The collapse's area size was about 200 square meters.It caused two people missing,a drill rig buriedand the buildings 1# floor raft foundation completely collapsed,which put an end to th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resulted in a large economic loss.Through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karst characteristics in the area,soil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human engineering activities,the collapse mode is obtained.Our research findings show that the limestone surface in the subsidence area has a large number of dissolved channels and grooves which are connected by the dissolution fissure and the underlying karst cave.This led to the the red clay with poor mechanical properties in the bottom part of the ditch lost to the lower karst channel,forming a soil cave.Moreover,the foundation drilling,building load and vibration all accelerated the softening,disintegration and dissolution processes of the clay,thus accelera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il cave.The foundation excavation reduced the thickness of clay and subsequently reduced the shear strength of the soil.Finally,collapse occurred under the action of gravity and additional load of the overlying soil.On the basis of Mohr-Coulomb criterion and plastic equilibrium theory,the force conditions of the soil were analyzed,from which the mechanical model of the collapse were gained.The results of the collapse mechanics model are verified,which are in line with the data derived from fieldwork.By comparison,firstly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additional load on the ground and the reduction of clay thickness due to the foundation pit excavation are main inducing factors of the karst collapse.Secondly,the fluctuation of underground water level caused by drainage and atmospheric pressuredifference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accelerating collapse occurrence.Finally,based on the collapse pattern and mechanics analysis,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has been proposed,that is,to increase the anti-collapse properties of the earth,increase the stability of the building foundations and reduce the hydrodynamics of the karst system.【期刊名称】《中国岩溶》【年(卷),期】2018(037)001【总页数】8页(P112-119)【关键词】黏土盖层;岩溶塌陷;致塌模式;力学模型;防治措施【作者】涂婧;李慧娟;彭慧;魏熊;贾龙【作者单位】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武汉430034;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武汉430034;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武汉430034;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武汉430034;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塌陷防治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54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260 引言武汉地区发育有10条碳酸盐岩条带(图1)[1-3],覆盖型岩溶广泛发育,岩溶塌陷地质灾害频发。
武汉地区砂土渗流—漏失型岩溶地面塌陷致塌模式分析
武汉地区砂土渗流—漏失型岩溶地面塌陷致塌模式分析余泰敏;喻理传【摘要】武汉地区滨江的一级阶地覆盖土层具上下砂的二元结构,可溶岩多隐伏于砂土层之下;由于砂性土具粘聚力小、易液化的特点,故渗流—漏失机理为区域内主要的塌陷类型.通过对武汉地区历年来塌陷事件资料数据的分析,建立了武汉地区砂土渗流—漏失型岩溶地面塌陷的致塌模式及数学模型.通过数学模型试算结果表明:下部砂土漏失后粘性土盖层是否塌陷主要取决于上部粘性土层的强度和厚度,上部土层强度越高或厚度越大越不易塌陷,反之则容易塌陷.【期刊名称】《资源环境与工程》【年(卷),期】2015(029)006【总页数】5页(P887-891)【关键词】岩溶地面塌陷;渗流—漏失型;致塌模式;武汉地区【作者】余泰敏;喻理传【作者单位】湖北省地质局武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湖北武汉430051;湖北省地质局武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湖北武汉430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26武汉地区近东西向分布4条可溶碳酸盐岩条带,除局部有少量出露外,多隐伏于覆盖土层之下,属覆盖型岩溶。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工程建设活动的加强并向远城区扩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岩溶地面塌陷的频发,极大地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也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本文在分析武汉地区历年来塌陷事件的基础上,根据收集的资料及数据,为武汉地区砂土渗流—漏失型岩溶地面塌陷建立数学模型,分析其致塌模式,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1 岩溶地面塌陷概况1.1 主城区以前武汉市致灾的岩溶地面塌陷主要集中在主城区的鹦鹉洲长江大桥与白沙洲长江大桥之间的长江两岸,统称陆家街地区“第3岩溶条带”(见表1),其余地段则以潜在不稳定塌陷为主。
表1 主城区主要塌陷事件一览表[1]Table 1 Schedule of main subsidence event in main city zone?1.2 远城区随着工程经济向远城区的发展,分布在汉南—江夏一线的“第4岩溶条带”亦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其可溶岩隐伏分布面积远较陆家街地区大;发生的塌陷事件均具突发性,且塌陷规模较主城区大(表2)。
武汉市都市发展区岩溶发育特征
2017年8月第4期城市勘测Urban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Sur^^eyingAug.2017No.4文章编号:1672-8262(2017)04-157-06 中图分类号:P642.252 文献标识码:A 武汉市都市发展区岩溶发育特征官善友|!t,陶良2,谢纪海2,夏冬生2(1.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22; 2.武汉市测绘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22)摘要:为查明武汉地区岩溶发育特征,通过对大量揭露碳酸盐岩的工程钻孔进行统计分析,划定了武汉市都市发展区不同时代碳酸盐岩的分布范围,分析了岩溶发育特征,提出延米线岩溶率的概念划分了垂向上岩溶发育的强弱程度分区,探讨了岩溶发育的影响因素。
得出了武汉地区距离灰岩顶板埋深1 m~4m的深度范围是强烈岩溶活动区、4 m~ 10 m是中等岩溶活动区、10 m以下是弱岩溶活动区的结论。
关键词:碳酸盐岩分布;岩溶发育特征;线岩溶率;岩溶活动程度分区1引言武汉市地质环境条件复杂,部分地区属岩溶地面 塌陷地质灾害易发区,20世纪中叶以来先后发生了中 南轧钢厂、倒口湖、陆家街、毛坦村、白沙洲大道、市民 政学校等30多起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在全国同类 城市中罕见。
尤其是近几年,随着武汉市城市建设强 度的不断增强,岩溶地面塌陷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 也呈上升趋势,2014年和2015年发生于江夏大桥新 区、汉阳世贸锦绣长江的两处岩溶地面塌陷造成了 4 人伤亡。
岩溶地面塌陷灾害的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 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制约着武汉市的建设和发展。
关于武汉市的岩溶地质问题,前人做了大量的研 究工作,范士凯对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的形成条件和 塌陷机理进行了系统总结,并归纳为潜蚀机理和真空 吸蚀机理[1]。
罗小杰通过对大量地铁钻孔进行分析,总结了武汉市浅层岩溶的垂向发育特征,分析了区域 构造演化与岩溶发育史之间的关系,剖析了其工程意 义[2]。
武汉地铁6号线岩溶发育特征及岩溶处理措施
2018年6月第3期城市勘测Urban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SurveyingJun.2018No.3文章编号:1672-8262(2018)03-160-06 中图分类号:P642.25 文献标识码:B 武汉地铁6号线岩溶发育特征及岩溶处理措施刘建芳*(武汉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30)摘要:根据武汉地区岩溶特点和地铁6号线岩溶专项勘察资料,总结武汉地区岩溶区主要分为三种地质结构类型,分析不同地质类型岩溶塌陷机理,三种地质结构类型发生岩溶地质灾害的原因进行分析把武汉地区划分出高、中、低 三种风险区。
采用统计方法分析武汉地狭6号线岩溶区段的发育特征,从岩溶的横向、竖向分布及溶洞的填充情况等 方面总结岩溶发育规律,武汉地区岩溶以3 m以内的溶洞为主,主要在岩面以下15 m范围内发育,从上到下溶洞的填 充率逐渐降低。
结合武汉地铁6号线I类岩溶地质区前进村站~红建路站~马鹦路站区段的车站和区间岩溶处理措 施进行分析总结,既要考虑地铁工程施工中的安全措施也要考虑运营中的安全措施。
防止上覆砂层的漏失主要采取 封闭溶洞连通通道和溶洞注浆的措施。
对高风险区不但要考虑地铁本身施工和运营的风险还要考虑周围环境变化 引发的地质灾害。
关键词:地铁6号线;岩溶;发育特征;处理措施1引言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东部,全境面积约8 494 km2,石灰岩分布面积约1 100 km2,约占该市面 积的12. 9%[6]。
武汉市地貌形态由剥蚀堆积垄岗区 (长江m级阶地)逐渐过渡为冲洪积区(长江I级阶 地)。
武汉历史上出现了十多次岩溶塌陷,给工程建设 带来重大影响,且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岩溶地质灾害 防治引起许多专家、学者及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视,他们 对武汉地区岩溶发育历史[6]、发育规律[7,9]、成因机制 及塌陷灾害防治[3~5,9]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把 武汉地区岩溶划分为多个条带,条带宽度为1.2 km~ 6.0 km不等。
武汉市江夏区金水办事处岩溶地面塌陷的特征与成因浅析
武汉市江夏区金水办事处岩溶地面塌陷的特征与成因浅析摘要:本文通过对武汉市江夏区金水办事处地面塌陷灾害调查,分析了金水办事处地面塌陷类型、时空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形成机理。
结果表明,该处地面塌陷属覆盖型岩溶,人类工程活动是引发塌陷的主要外因。
岩溶的发育程度、上覆松散岩土层是岩溶地面塌陷形成的基本条件;强烈地下水位变动、振动( 震动) 荷载等动力扰动是岩溶地面塌陷的动力条件。
同时工程钻探、地下水的抽取、地下采矿及地下工程施工等人类工程活动对岩溶塌陷也有重要影响, 常作为诱发动力, 通过改变基本条件而加速岩溶塌陷的形成。
根据实际的情况,制定出一定的防治措施,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岩溶地面塌陷特征;成因分析;防治对策;武汉市Summary: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Jiangxia district of Wuhan jinshui surface collapse disaster investigation analyzed Goldwater Office types,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round subsidence, impact factors, formation mechanism.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karst ground collapses are overwritten, major morbidity of human engineering activity is the cause of the collapse. Karst Development degree, overlying loose rock layers are basic condi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karst ground collapses; strong changes in the groundwater level, vibration (shock) loads on dynamic disturbance is the dynamic condition of karst ground collapsing. Simultaneous engineering drilling, extraction of groundwater, underground mining and underground construction of human engineering activities on the karst collapse also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ften induced by dynamic by changing basic conditions and speed up the formation of karst collapse.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and work out certain preventive measures in order for reference.Key words: characteristics of karst ground collapsing; analysis; control; Wuhan1、概述2012年11月2日下午2时,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金水办事处农科所一菜地地面开始出现裂缝,至下午5时,出现小面积塌陷,11月3日早晨6时,塌陷面积至现状,未见扩展。
武昌倒口湖地区F地块岩溶特征、地面塌陷机理分析及治理措施
图 1 岩 溶 分 区示 意 图
F g 1 Ma fk rtp r t n i. p o as a t i io
14 水文地质特征 .
该地 区地下 水主 要为松 散岩 类孔 隙水 和碳 酸盐 岩 岩溶 裂隙水 。松散 岩类 孔 隙水赋存 于 上覆 第 四系全 新 统 冲积砂类 土层 中 , 隙发育 、 水性 好 、 孔 透 富水性 强 , 为 强含 水层 , 具承压 性 , 位标 高 1.O~ 02 水 9 1 2 .0m。
度范围内, 中灰岩面往下 5m范 围内溶洞表现为最 其 发育 , m 以下 溶 洞相 对 较 少 , 体 也 渐 完 整 ; 溶 洞 型 溶 洞 较 少 , 溶 发 育 基 本 特 征 及 分 布 规 律 统 计 见 5 岩 从 岩
育带, 一1 4m标 高以下溶洞相对渐 少,为岩溶弱发 育带。在 水平方向上 ,多数 为独立成洞 ,贯通 的可能性 较小,溶洞 以单层为主 ,多层较 少。岩溶地 面塌 陷是 因上覆松散 砂土颗 粒受地 下水潜蚀影 响 ,长期不 断流 失,在砂 土层 中逐渐形成漏斗状疏松体 ,随着漏斗状疏松 体的不 断扩 大 ,最后发 生塌 陷,属 于 “ 潜蚀~ 漏 斗状疏松体型 ”塌陷。有针 对性地采取 高压水平帷幕、静压 注浆 以及 渗透注浆的 治理措施 ,可有效 防止 岩
0 引 言
武昌倒 口湖地 区 F地块地处武金 堤西 、 墙东 江 防洪 泰路一江安路之 间 , 目前 正在 进行 商业 住 宅 开发 , 规划
总用地面积约 10h 总建筑 面积 约 10万 m , 0 m , 5 居住人
78 .0—1.0m; 细砂 , 58 3 2 ⑤ 厚 .0~1.0m; 13 ⑥砾 砂 , 厚 0 9 4 3 场 地南 端 下 伏 基 岩 为上 第 三 系 ( 泥 .0— .0m; N) 岩; 北端下 伏 基 岩 为⑦ 三 叠 系 大 冶 组 ( 。) 溶 性 碳 Td 可
湖北武汉岩溶塌陷成因机理与致塌模式
(1 Geological Environment Center of Hubei ProvinceꎬWuhanꎬ Hubei 430051ꎬChinaꎻ2 Beijing Sumavision Inc. ꎬ
76
郑晓明ꎬ等:湖北武汉岩溶塌陷成因机理与致塌模式
2019 年
合理的武汉市岩溶塌陷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实现武汉
市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有效监控与科学管理提供了理论
支撑ꎬ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ꎮ
1 岩溶塌陷产生的地质模式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oundwater level and the bedrock surface as well as different thickness and structure
of the quaternary. According to the collapse mechanism and its predominant factors the karst collaps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karst geological conditions are very complex in Wuhan City. A number of karst
collapse happened in recent years due to natural and human factors.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classifies th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长江二、三级阶地老粘土(Q2—Q3)
区,虽有石灰岩条带分布,但从未发生过 塌陷,原因是无土洞分布(已经成千上万 个钻孔证实)。没有土洞的原因有二:一 是阶地下石灰岩面高差很小,不利于土岩 面上地下水流动;二是岩溶承压水头往往 高于土岩界面。
• 3、武汉市周边的山前坡地或山间谷地老 粘性土下隐伏岩溶区(乌龙泉、大冶)偶 有土洞型塌陷发生。其原因是土岩界面坡 度大,岩溶地下水位低于岩面,存在较大 的岩溶饱气带和垂直循环带,易于形成土 洞。
武汉地区岩溶地面塌陷类型及 其发生、分布规律和防治对策
勘察大师 范士凯
•
近年在一些城市圈内的隐伏岩溶 分布区,岩溶地面塌陷时有发生。如 武汉、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由隐伏 岩溶造成覆盖层地面塌陷曾导致居民 财产严重受损,或建筑工程停顿,或 堤防受损加固,其经济损失非常巨大。
其中以武汉市最为突出,2000年4 月近郊的烽火村出现22个塌陷坑,造成 49栋农居楼房易地重建,经济损失500 余万元;2008年4月汉南纱冒镇邻近长 江大堤发生地面塌陷,仅加固堤防就耗 资近3000万元;2009年6~11月武咸公 路改造工程先后发生八次塌陷使交通受
•
武汉地区自北向南有三条隐伏石灰
岩条带呈东西向分布,横穿长江及其阶地。 根据已发生的多次塌陷,概括以下四条规
律:
• 1、自1931年至今,武汉市区先后发生的 10余次岩溶地面塌陷全部分布在长江一级 阶地的二元结构冲积层中,其地层组合为 上部粘性土,下部粉细砂(偶见卵砾石), 地层时代为Q4。地下水分三层:上层滞水、 孔隙承压水和岩溶承压水。产生塌陷地段 的岩溶承压水头低于冲积层孔隙承压水头 数米。
•
先是在粉土、砂、砾石层中发生潜蚀 作用,形成“漏斗状疏松体”,进而因垂 直渗流加剧,局部水力坡度加大,砂、砾 石土呈液化状态流入岩溶空洞,地面出现 塌陷坑。另一种液化是打桩采用重锤冲击, 产生振动液化。
• 3、真空吸蚀机理 • 所谓“真空吸蚀”是指岩溶地下水在
大量抽取或因矿井大量排水后水位在短时 间内急剧下降过程中的“活塞”作用下形 成负压至真空状态。在这种负压或真空作 用下,覆盖土层对应岩溶地下通道的薄弱 位置在瞬间产生陷坑或陷洞。这种由负压 或真空对覆盖层的抽吸作用称为“真空吸 蚀”。
• 四、机理 •
不同地质条件具有不同的塌陷机理。 最早流行的是“潜蚀”机理。上世纪 80年代出现了“真空吸蚀”机理。本 文提出“潜蚀—液化—漏失”机理。 实际情况是三种机理并存,不同地质 条件下的塌陷符合不同机理。
• 1、潜蚀机理 • 所谓“潜蚀”是泛指地下水在运动过
程中不断带走土中物质的机械作用过程。 岩溶地面塌陷过程中的“潜蚀”一般是发 生在土岩接合面附近的土中。最有利于发 生潜蚀的条件是覆盖层为粘性土,且岩溶 地下水位已脱离基岩顶面降至岩体中而在 地下水位以上存在饱气带,亦即岩面上下 地下水的垂直循环带。
•
由于基岩面的高低变化,特别是在溶 沟、溶槽中易形成土层底部的小径流,在 漫长的潜蚀过程中将土中物质带入溶洞中, 在上覆粘性土层中形成“土洞”。当土洞 顶板土层超越自撑能力时,发生地面塌陷。 土洞形成要两个重要条件,一是岩溶地下 水位低于土岩界面,二是土岩界面高差较 大。因此,土洞多数分布在山前或山间谷 地。
Q4
Q4
Q4
Q4
Q4
N T1
-20
1
2
3
4
5
6
Z2 28.50
7
1、亚粘土 2、粉细砂 3、含砾粘土岩 4、粘土岩 5、灰岩 6、地下水位 7、钻孔编号及孔深
• 图2
武汉市汉南纱冒镇塌陷
•
二是“土洞塌陷型”,即粘性土(多 为Q3-Q2老粘性土)在土岩界面上长期受地 下水潜蚀而形成土洞。当土洞顶板土层厚 度减小到不能自撑时,受某种触发因素 (强降雨、抽水或打桩、爆破振动或地震) 作用产生塌陷。此种塌陷一般规模不大, 地表陷坑直径为几米至十几米,数量取决 于土洞数目(图3)。
•
一是饱和松散层(粉土、砂、砾石) “漏失”型,即饱和松散层在地下水位变 化过程中发生潜蚀——液化,直接漏失到 岩溶空洞中,造成地面塌陷。此类塌陷规 模大,突发性强,危害最大。
• 如武汉市汉南纱冒镇塌陷,最大陷坑 160m×60m,最深处10m,陷入土方达 15000方;烽火村塌陷22个陷坑,最大者
•
上述三种机理是指三种不同地质条 件下的塌陷过程特点,也就是说不同条件 符合不同机理。其共同特点是,必须具备 岩溶空洞及联系通道和地下水的运动,所 不同的是覆盖土层与岩溶的组合性质不同 和触发因素不同。前两者机理是以自然因 素为基本因素,最后一种则以人为因素为 主。
• 五、类型
• 岩溶地面0m,深10余米,其中三栋小楼
陷入坑中(图1~2)。
• 图1
N45°E
烽火村岩溶地面塌陷地质剖面图
ZK8 31.40 11# 陷坑 5 # 陷坑
高程(m) 20 10 0 -10 -20
ZK11 29.00
Z4 29.30
1# 陷坑
Z2 28.50 孔隙水位
Z1 37.50
高程(m) 20 岩溶承压水位 10 0 -10
• 4、大量抽排岩溶地下水地段,易发生真 空吸蚀型地面塌陷。如湖北应城汤池温泉, 当将岩溶水的承压水头抽至土岩面以下数 米(即抽水量达1600T/d)时,地面即发 生塌陷;湖北松宜煤矿区,上世纪70年代 曾因井下突水、淹井,造成地面河床处发 生多处陷坑,河水大量灌入地下。
• 七、塌陷内外因 •
基本条件(内因)是基岩中存在岩溶 空洞并有与覆盖层相连的通道,所以塌陷 属于地质灾害。外因有三:
十里铺 蛇山
龟山 武汉大学 王家店
• 南部:自汉阳 太子湖至武昌 陆家街、武太 闸及南湖广大 地区。东西长 约35km,南北 宽约4.0~ 5.0km。
陆家街 太子湖 武泰闸 南湖片区
• 北部:自岱家山、谌家矶至蒋家墩、武钢。东西 长约17km,南北宽约0.8~2.8km。 • 中部:汉阳邹家湾、十里铺、龟山至蛇山、武汉 大学、蚂蚁嶂。东西长约35km,南北宽约0.5~ 2.0km。 • 南部:自汉阳太子湖至武昌陆家街、武太闸及南 湖广大地区。东西长约35km,南北宽约4.0~ 5.0km。 此外,在汉南区也有一条东西向狭长的石灰 岩条带。 • 上述几个条带中,北部及中部条带从来未发 生过塌陷。有史以来十余起塌陷基本上都发生在 南部条带和汉南条带上。
• 一、定义
• 所谓“岩溶地面塌陷”,是指隐 伏在第四纪覆盖层下的可溶岩中存在 岩溶空洞,且存在与覆盖层相连的通 道。在某些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作用 下,覆盖层物质沿着岩溶通道漏失到 岩溶空洞中,引起覆盖土体发生塌陷, 导致地面出现塌陷的自然现象。这里 要强调两层含义,一是“地面塌陷”, 二是“覆盖层土体”塌陷,而非可溶 岩溶洞塌陷。
• • • • • • • • • • • •
三、武汉市区发生塌陷的记录 1931年8月武昌丁公庙(倒口湖)塌陷; 1978年汉阳轧钢厂钢材库塌陷; 1983年武昌阮家巷塌陷; 1988年武昌陆家街中学塌陷; 1999年4月青菱乡毛坦港小学塌陷(2000年又塌一次); 2000年2月武昌涂家沟司法学校塌陷; 2000年4月青菱乡烽火村塌陷; 2005年和2006年阮家巷(倒口湖)两次塌陷; 2008年2~3月汉南纱帽镇陡埠堤塌陷; 2009年6月至11月武咸公路改造段先后发生8处塌陷。 以上1~8处和第10处塌陷全部发生在南部石灰岩 条带上,第9处发生在汉南条带上。
2.10
1.30
9.60
13.1
18.2
•
三是“真空吸蚀塌陷型”,无论是饱 和粉土、砂、砾石覆盖层,还是粘性土覆 盖层,都可能在岩溶地下水位急剧、大幅 度下降过程中由于真空负压作用而发生地 面塌陷。在自然条件下很少发生地下水急 剧、大幅度下降过程,而多半是人为活动 (抽水或矿井排水)引起的。如湖北应城的 汤池温泉,在石灰岩中抽取热水时,当水 位降至土岩界面以下一定深度(取水量> 1600T/d)便发生地面塌陷。
• 2、潜蚀—渗流或振动液化—漏失机理 • 这是一种混合类型。当覆盖层为二元
结构冲积层且冲积层下部饱和粉土、砂、 砾石层直接盖在岩面之上时,在粉土、砂、 砾石层中的孔隙水与可溶岩中的岩溶裂隙、 管道水发生直接联系,形成统一运动情况 下,由于水位不断升降变化,尤其是岩溶 地下水位或承压水头低于孔隙水位时,发 生垂直渗流。
• 二、武汉市区石灰岩分布
• 武汉市区自北向南主要有三条石灰 岩带横跨长江呈近东西向分布,其余 为零星分布(见下图)。
• 北部:自岱家 山、谌家矶至 蒋家墩、武钢。 东西长约17km, 南北宽约0.8~ 2.8km。
岱家山
谌家矶 蒋家墩
武钢
• 中部:汉阳邹 家湾、十里铺、 龟山至蛇山、 武汉大学、王 家店。东西长 约35km,南北 宽约0.5~ 汉阳邹家湾 2.0km。
• 六、分布规律
•
从上述的三种塌陷机理和相对应的 三种塌陷类型可知,不同的地质条件决 定了不同的塌陷类型。地质条件最突出 的特点是可溶岩之上覆盖层性质——第 四纪地层组合特点和地下水埋藏类型及 其变动特点,这些条件则决定了塌陷分 布规律。
•
众所周知,地貌单元决定其单元内第 四纪地层的时代和地层组合特征。其中, 地层组合特征决定了土岩界面之上土层性 质,如冲积层二元结构(上部为粘性土, 下部为粉土、砂及卵砾石)就限定了塌陷 类型为“潜蚀—液化”漏失型;地层时代 则决定了土层固结密实程度,也就决定了 它抵抗漏失的能力,如山前坡地或山间谷 地粘性土则不可能因潜蚀—液化而漏失, 而只能是在土岩接触面附近,因长期潜蚀 而形成土洞。这两种类型实际上受地貌单 元的严格控制。仅以武汉及其周边地区为 例,略述塌陷分布规律。
• 八、防治对策、措施
• 1、绕避、及时回填(如烽火村)。
• 2、严禁在易塌陷区开采地下水或限量抽水 (如汤池温泉)。 • 3、在建筑区范围内填充、堵塞岩溶空洞及 通道(如汉南纱帽镇长江大堤)。这是一项根 本措施(两种方式:竖向在石灰岩中注浆 充填空洞和通道;水平向在土岩结合面上 下注浆,形成水平封闭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