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稻田地表径流氮磷养分流失规律初探
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分析
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分析长湖流域是我国水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农田地表径流中的氮磷流失对流域水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对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进行分析,对于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1. 氮磷源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中的氮磷主要来自于化肥施用、农作物残体和农业废弃物的分解、土壤中的氮磷素和农药残留等。
化肥施用是氮磷流失的主要来源,尤其是在种植密度大、化肥施用量较大的农田地区。
2. 氮磷流失特征(1)时空变化大:氮磷流失受降雨、土壤类型、地形、农业管理措施等多种因素影响,不同季节、不同降雨强度下氮磷流失量差异较大。
(2)径流产额高:长湖流域地处湖泊密布的地区,地表径流丰富,导致农田地表径流中氮磷含量较高。
(3)边坡冲刷严重:长湖流域地势多变,存在较多的坡耕地,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和氮磷流失。
(4)氮磷比例差异大:在农田地表径流中,氮和磷的比例变化较大,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农业管理措施下,氮磷比例差异显著。
二、氮磷流失影响因素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中的氮磷流失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降雨条件:降雨对氮磷流失有明显影响,降雨强度大、频率高容易造成地表径流和氮磷流失。
2. 土壤类型:土壤类型对氮磷的吸附和释放具有重要影响,不同土壤类型的氮磷流失特征存在明显差异。
3. 农业管理措施:化肥施用量、施肥时间、灌溉条件等农业管理措施对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有重要影响。
5. 地表覆盖:植被覆盖、耕作方式等对土壤侵蚀和氮磷流失起着重要影响。
三、氮磷流失对策建议1. 合理施肥:科学施用化肥,控制施肥量和施肥时间,合理施用有机肥和磷肥,减少氮磷流失。
2. 调整农业结构:合理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减少氮磷流失潜在风险较高的作物种植。
3. 建立农田防护林带:适当增加农田周边的防护林带,加强水土保持,减少坡地水土流失和氮磷流失。
4. 加强管理措施:加强对农业生产的管理和监督,规范施肥施药操作,减少氮磷流失。
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分析
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分析长湖流域是中国南方地区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农田地表径流中的氮磷流失对流域水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对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实践,并保护地下水和湖泊水体的水质。
一、研究地区概况长湖流域位于中国南部,涵盖了湖南、江西、福建等省份。
长湖流域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降水充沛。
农业是该地区的主要产业,以水稻、茶叶、水果等种植业为主。
二、农田地表径流中氮磷流失的原因1. 土壤侵蚀长湖流域的农田地坡度较大,容易发生土壤侵蚀。
在雨水冲刷下,土壤中的氮磷等养分被带走,进入地表径流中,导致农田地表径流中的氮磷流失。
2. 农田施肥长湖流域的农田施肥量较大,尤其是化肥的使用量较大。
农田施肥不当,肥料中的氮磷养分随着地表径流流失到湖泊水体中,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并引发藻类大量繁殖,造成湖泊水体水质恶化。
3. 农田灌溉长湖流域的部分地区存在着大量的农业灌溉水,灌溉水中的氮磷养分与作物生长时的养分流失,会通过地表径流进入湖泊水体中。
三、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分析1. 季节变化研究发现,长湖流域的农田地表径流中的氮磷流失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
夏季雨水较多,土壤侵蚀严重,氮磷流失量较大;而冬季雨水较少,氮磷流失量相对减少。
这表明季节变化是影响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的重要因素。
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研究还发现,长湖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农田地表径流中氮磷流失存在差异。
水稻田、果园等种植业用地的农田地表径流中氮磷流失较大,而林地、茶园等的农田地表径流中氮磷流失相对较小。
这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农田地表径流中的氮磷流失有着不同的影响。
3. 施肥水平农田不同的施肥水平也对农田地表径流中的氮磷流失有着显著影响。
过量施肥会导致氮磷养分在地表径流中被带走的概率增加,从而加剧氮磷流失的程度。
四、建议和措施1. 合理施肥针对农田地表径流中氮磷流失的特点,应加强对农田的合理施肥管理。
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分析
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分析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中的氮磷流失是一种重要的农业非点源污染问题,对水质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中氮磷的流失特征,进行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
长湖流域位于某省,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流域。
农田地表径流中的氮磷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施肥、农药使用和畜禽养殖等活动。
这些活动导致农田土壤表层的氮磷含量增加,并随着降雨的冲刷而流失到河流和湖泊中。
研究表明,农田地表径流中的氮磷流失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流失量和流失通量较大。
长湖流域的降雨量较多,且降雨强度大,导致农田地表径流量增加。
农田土壤表层的氮磷含量较高,加上农业活动带来的外源性氮磷输入,使得流失量和流失通量较大。
流失过程季节性明显。
长湖流域的农业生产以夏季为主,施肥和农药使用较为集中,造成夏季流失量较高;冬季降雪融化和春季雨水较多,使得流失过程在冬春季节也较为明显。
氮磷的流失形式多样。
农田地表径流中的氮磷主要以溶解态和颗粒态的形式存在,其中溶解态氮磷占主导地位。
溶解态氮主要以硝态氮的形式存在,而溶解态磷主要以无机磷为主。
颗粒态氮磷主要是通过颗粒物的携带而流失,其中颗粒态磷主要以有机磷为主。
流失过程具有一定的空间异质性。
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中氮磷流失的分布不均匀,不同地区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农田存在着不同的特点。
旱地农田的氮磷流失量较大,而水田农田流失量相对较小。
这与不同土壤类型、地形条件、降雨量等因素有关。
针对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中氮磷流失的特征,应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加强农田地面覆盖,选择适宜的土壤保护措施,如保墒覆盖层、水土保持梯田等,降低农田地表径流产生和流失的可能性。
合理调控施肥和农药使用,减少农田土壤的氮磷含量,并利用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等生态工程措施,提高氮磷的截留和去除效果。
加强农业生产管理,合理调控农作物种植结构和肥料农药的使用量,稳定氮磷的输入,从源头上减少氮磷的流失。
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分析
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分析【摘要】本文主要针对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展开研究,首先分析了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的影响因素,包括土壤类型、降水情况等因素。
然后详细探讨了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的特征,揭示了其规律和趋势。
接着提出了解决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问题的有效办法,并通过案例分析和数据统计进一步验证了研究成果。
最后针对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问题给出了建议,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本文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对该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有助于提升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管理水平,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长湖流域、影响因素、解决办法、案例分析、数据统计、建议、研究方向、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田地表径流中氮磷流失是当前农田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对水质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随着人类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农田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长湖流域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区域,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问题严重,给当地水环境带来了很大压力。
开展对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的特征,探讨其影响因素及解决办法,为减少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来说,本研究的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分析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的主要影响因素,揭示其形成机制和规律;2. 探讨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的特征,包括时空分布特点、浓度变化规律等;3. 提出针对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的解决办法,包括土地利用方式调整、农业生产模式改进等措施;4. 结合案例分析和数据统计,验证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并为实际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以上研究目的的实现,希望能够为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问题的治理与管理提供科学支持,促进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水环境保护。
稻田氮磷面源污染现状
稻田氮磷面源污染现状、损失途径研究进展摘要稻田养分损失是农业生产领域的热点,其对控制面源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通过对稻田氮磷面源污染现状、损失途径及其影响因子等方面的阐述,提出了减少稻田氮磷损失的对策,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稻田;氮磷素;损失氮(N) 、磷(P)是重要的生命元素,生命支持系统不可替代的主成分,也是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的根本要素。
但是,氮磷肥料的投入,在我国局部地区使用过量[1]。
据联合国世界粮农组织1995~1997年资料统计[2],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氮肥消费国,氮肥用量已占全球氮肥总量的36.9%,其中,占全国24%的氮肥用于水稻生产,目前稻田单季氮肥用量平均为180kg/hm2,比世界平均用量高出75%[3-4]左右。
氮、磷肥施入土壤后,被作物吸收利用的分别占其施肥量的30-35%和15-25%[5],大部分氮、磷肥经各种途径损失到环境之中,导致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河流和湖泊水质的富营养化,不仅破坏水生生物的正常生长条件,引起鱼类的死亡,同时也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6]。
我国水稻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26.18%,而在南方占到70.19%[7]。
在水稻生产中,氮肥的损失多达30-70%[8]。
今后的30年,中国的人口还将继续增加,为了满足人口增长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氮、磷肥的施用量还将进一步增加。
因此,如何兼顾氮肥施用的农业效益和环境效益,减少稻田中氮、磷肥的损失,降低其对环境的影响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本文基于水环境角度,对近20年来国内外有关农田氮、磷流失方面研究动向作一概述,为今后的深入探讨提供借鉴。
1 稻田氮、磷损失的现状水稻是我国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同时也是消耗氮索较多[9],流失氮索较多的作物。
稻田排水中流失的氮磷在河湖汇集,严重污染附近水体,加重周边环境负荷。
农田氮素的流失是目前日益严重的非点源污染的源泉之一,水体生态环境的恶化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农业面源氮等营养型污染物[10-13]。
水稻灌区农田退水氮磷污染现状研究
水稻灌区农田退水氮磷污染现状研究水稻灌区农田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但长期的农业生产活动导致水稻灌区农田遭受着各种污染,尤其是氮磷污染。
本文将对水稻灌区农田退水中氮磷污染的现状进行研究。
水稻灌区农田退水中氮磷污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肥和农药。
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为了提高产量,农民普遍使用化肥和农药,其中主要含有氮和磷元素。
这些化肥和农药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部分被吸收利用,但仍然有一部分残留在土壤中。
随着水稻灌区农田退水进入河流和湖泊,化肥和农药中的氮磷元素便会流入水体,引发水体氮磷污染。
其次是人畜粪便和养殖废水。
在水稻灌区,农民养殖家禽家畜,粪便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物质。
当肥料和废水混合,排入农田退水中时,会加剧水体氮磷污染。
最后是农业废弃物的堆肥。
农民通常将废弃的农作物残体和畜禽粪便进行堆肥,然后将堆肥施加到农田中,以提高土壤肥力。
由于堆肥不规范使用或过度使用,堆肥中的氮磷元素过度富集,进而通过农田退水流入水体。
水稻灌区农田退水中氮磷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巨大。
氮磷污染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破坏水体生态平衡。
氮磷污染会诱发水体浑浊、藻类过度生长等问题,不仅影响水质,也对水生动植物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氮磷污染还会对水稻生长产生负面影响,由于水稻灌区农田退水富含氮磷元素,当农田退水灌溉到水稻田时,会导致土壤中的氮磷浓度过高,对水稻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针对水稻灌区农田退水中氮磷污染问题,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治理。
加强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管理,鼓励农民采用科学施肥和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
推行农田退水的收集与处理,建设农田退水处理设施,将排放到水体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处理,以减少氮磷的流失。
加强农业废弃物的管理和综合利用,规范堆肥的使用,降低氮磷的富集程度。
水稻灌区农田退水中氮磷污染是中国农田面临的重要问题。
需要通过加强管理和治理措施,减少氮磷的流失和富集,保护水体生态环境,同时提高水稻生产的可持续性。
有机肥控制稻田氮磷流失风险效果初步研究
有机肥控制稻田氮磷流失风险效果初步研究作者:吴美玲等来源:《湖北农业科学》2013年第18期摘要:2012年6~10月在贵州省贵阳市红枫湖镇大冲村进行田间试验,通过对比分析施用有机肥与农户习惯施用尿素和磷肥的稻田水中氮和磷浓度变化,对有机肥控制稻田氮磷流失风险效果进行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有机肥处理(M)下稻田水中最高总氮(TN)、总磷(TP)浓度为1.35 mg/L和0.28 mg/L,农户习惯施肥处理(CON)平均TN、TP浓度为3.26 mg/L和0.36 mg/L,同等纯氮肥下施用有机肥的稻田水中TN、TP浓度分别为0.58、0.20mg/L。
可见,与农户习惯施肥相比,施用有机肥能明显消减稻田水中TN、TP的残留量,可降低稻田水中氮和磷的流失风险。
关键词:有机肥;农户习惯施肥;稻田氮磷;产量;流失风险中图分类号:S141;S15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8-4328-05“两湖一库”(红枫湖、百花湖、阿哈水库)是贵阳市的饮用水源,每天向贵阳市区提供55万t的水,占城市用水总量的68%,被誉为贵阳市的“三口水缸”。
近些年来,为了提高作物产量而大量施用化肥,造成肥料利用率下降,氮磷大量流失,导致“两湖一库”汇水区域农业环境面源污染。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施肥后稻田氮磷元素的运移规律、动态变化及流失已成为世界各国学者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1-4]。
许多研究表明,肥料施入稻田1周内,田面水中的氮磷浓度均处于很高的水平,如遇排水则会导致大量氮磷元素的损失[5-8]。
为了减少稻田氮磷的流失,一些发达国家鼓励农民从常规种植向有机种植转换,并提出了一种不施农药、化肥等化学添加剂,依靠施用生物有机肥培肥土壤,采用物理、生物病虫害防治等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有机种植模式[9]。
本研究是通过对比分析施用有机肥与农户习惯施用尿素和磷肥稻田水中氮和磷浓度变化,对有机肥控制稻田氮磷流失风险效果进行初步研究,旨在为减少化肥施用、降低稻田排放水氮磷含量,为控制农业环境氮磷面源污染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稻田氮磷面源污染现状、损失途径及其防治措施研究
Ab t a t T e n tin o so c a d s h os o g i ut r r d ci n n t a ey i ot n rci a in f a c sr c : h u r t s f ie p d y i t e h t t a r lu a p o u t ,a d i h s v r e l r p o f c l o mp r t a t l s i c n e a p c g i frt e c n r l n fpa e s u c ol t n a d te p oe t n o c lgc n io me t I h s p p r h ur n i ain o ln o h o t l g o l o I e p lui n h r tci fe oo ia e v rn n. n t i a e ,t e c r t t t pa e oi n o o l e su o f
氮、 磷肥经各种途径损失到环境之中, 导致土壤与地下水 体污染, 同时造成河流和湖泊水质的富营养化, 这不仅破 坏水生生物的正常生长条件 , 引起鱼类的死亡 , 同时也严
泉之一 , 水体生态环境 的恶化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农业 面源氮等营养型污染物u J ” 。在美 国, 对非点源污染状
氮( ) 磷( ) N 、 P 是重要的生命元素, 生命支持系统不 可替代的主成分 , 也是促进农 业持续 发展的根本要 素。
但是 , 氮磷肥料在我 国局部地区使用过量 。据联合 国 世界粮农组织 19 19 95~ 97年资料统计 , 中国是世界上
氮磷流失机制
氮磷流失机制引言:氮磷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营养元素,但它们的过度流失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氮磷流失的机制,以便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这一问题。
一、氮的流失机制:1. 水体流失:氮肥施用后,随着降雨或灌溉水的流动,氮化合物会溶解在水中,进而流入河流、湖泊和地下水。
这种水体流失是氮流失的主要途径之一。
2. 水土流失:在农田中,氮肥施用过量或不当的施肥方式会导致土壤侵蚀,使氮肥随着土壤颗粒一起被冲刷到水体中,从而造成氮的流失。
3. 水分蒸发:在干旱地区,土壤中的水分蒸发会导致氮肥浓度的增加,进而促使氮的流失。
这种流失机制在缺乏有效灌溉和水分管理的地区尤为突出。
二、磷的流失机制:1. 土壤侵蚀:磷肥施用过量或不当的施肥方式会导致土壤侵蚀,使磷肥随着土壤颗粒一起被冲刷到水体中。
这是磷流失的主要途径之一。
2. 水体流失:与氮不同,磷主要以固体形式存在于土壤中,但在降雨或灌溉水的冲刷下,一部分磷会以悬浮物的形式进入水体,从而造成磷的流失。
3. 植物吸收不足:土壤中的磷肥如果无法被植物充分吸收利用,就会逐渐积累并流失到水体中。
这种流失机制在土壤磷素含量过高的情况下尤为明显。
三、防止氮磷流失的措施:1. 合理施肥: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需求,合理施用氮磷肥,避免过量施肥和不当施肥方式,减少养分流失的风险。
2. 水分管理:合理管理灌溉水和降雨水的流动,避免水体流失带走氮磷肥。
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和排水系统,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侵蚀。
3. 土壤保护:采取措施减少土壤侵蚀,如植被覆盖、梯田建设、合理耕作等,防止磷肥随土壤颗粒流失到水体中。
4. 植物管理:合理选择作物品种,提高植物对氮磷的吸收利用效率,减少养分在土壤中的积累和流失。
结论:氮磷流失是农业生产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了解氮磷流失的机制,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养分流失,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通过合理施肥、水分管理、土壤保护和植物管理等综合措施的应用,可以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水稻生长期间氮磷流失形态的研究
为严重的富营养化 状况 , 次爆发 的蓝藻事件 , 多 已引起全社
会的关注。 目前普遍认 为 , 湖泊的 富营养化主要 是 由于大量 的超过水体 自净负荷 的氮磷的进 入 , 中大 多数湖泊 中氮磷 其 负荷来 自农业面源 污染 。在 8 、O 代太湖流域为 促进农业 09年 增产 , 把增施氮磷肥 作为重 要措施 , 并取 得了显著 成效 , 但 可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情况还没 引起足够 重视 。农业面源 污 染的控制难度较大 , 治理 收效甚 微 , 主要 因为存在 流域性 和区域性的特点 , 干预 因素众多 , 同时 又很 大程 度受随机性 降雨所形成的径流 等事件型污染 影响 。大量研究 资料 表明 , 氮磷流入水体主要通 过降雨造 成的地表径 流和地 下渗漏 , 因 此, 弄清农 田氮磷 污染物 的流失规律和 流失量 以及 目前的施
条件 下尿素的铵化 。在对照 田中 , 氮浓度为1 .8 / g, 全 2 2 mg k NH 一 N浓度只有 6 2 mg k . 3 / g,比施肥处理 中 NH 一 N浓度
稻田氮磷流失控制技术研究
稻田表面流去除鱼塘养殖水中的氮、磷效果试验研究
殖池塘旁稻 田内布置 9个小区, 进行 田间面流试验 , 取 水样进行 分析 。结果表 明 : 在1 . 5— 6 . 0 m / h ( 相应 的平 均流速为 7 . 5~ 3 0 m / h ) 的水力 负荷 下 , 鱼池 水经稻 田表 面流 处理后 可得 到一 定净化 ; N 、 P的去除 率与稻 田表 面流的流量( 流速 ) 有关 , 随流量增大呈减 小趋 势; 在抽穗 一扬花 期稻 田可有效减 少养殖水 的氮磷含 量 , 在拔 节 期 一孕穗期可显著减 少 N O r—N含量 , 有利改善池塘 养殖环境 。 关键词 : 稻田; 表面流 ; 鱼塘水 ; 净化 效果
稻 田表 面 流 去 除 鱼 塘 养 殖 水 中 的 氮 、 磷 效 果 试 验 研 究
王 秀娟 , 朱建强 , 丁进伟 , 姚佳佳
( 长江大学 农学 院, 湖北 荆州 4 3 4 0 2 5 )
摘
要: 池塘 水质对水产养殖非 常重要 , 本研究的 目的在 于探 索稻 田面流净化池塘养 殖水质 的技 术途径 。在 养
Ab s t r a c t : Wa t e r q u a l i t y i n i f s h p o n d i s i mp o r t a n t t o a q u i c u h u r e .T h e o b j e c t i v e o f t h e s t u d y i s t o e x p l o r e a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w a y
中图分类号 : X 7 0 3 . 1 文 献标 志 码 : A
Ex p e r i me n t a l S t u d y o n Re mo v a l Ef f e c t o f Ni t r o g e n a n d P h o s p h o r o u s i n F i s h p o n d Wa t e r v i a S u r f a c e Fl o w i n P a d d y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Fi e l d
稻田氮损失途径.docx
稻田氮损失途径稻田氮损失途径稻田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被广泛种植并为人们提供大量的食物。
然而,稻田中的氮损失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氮素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关键营养元素,稳定的氮循环对于增加农作物产量至关重要。
但当氮素损失过大时,不仅会对农作物产量造成影响,还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如土壤酸化、水体富营养化等。
本文将重点讨论稻田中氮素损失的途径,并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1. 氨挥发:稻田中,施加的化肥中的氨会被微生物迅速转化为氨,并通过气态排放进入大气中。
这是氮损失的一个重要途径之一。
氨挥发的程度受到湿度、温度、土壤酸碱度以及氨挥发抑制剂的影响。
为了减少氨挥发,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使用控释肥、粘土覆盖剂、定向喷洒等,来减少氨的挥发。
2. 土壤流失:水流通过稻田时,会带走一部分含有氮素的土壤,这被称为土壤流失。
土壤流失的程度取决于地形、水流速度和土壤的保持能力。
为了减少土壤流失带来的氮素损失,可以采取一些土壤保持措施,如梯田种植、植被覆盖、植株栽种等,以提高土壤的保持能力。
3. 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淋洗:施加的化肥中的氮素在土壤中被微生物迅速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这两种形态的氮素容易被水分淋洗出土壤,进入水体。
为了减少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淋洗,可以合理施肥,避免过量施肥和错时施肥,以减少氮素在土壤中的浓度。
4. 作物吸收不足:稻田中氮素的损失也可能是由于作物对氮素的吸收不足导致的。
过量的灌溉和排水会导致土壤中的氮素被冲刷走,从而减少作物的氮素吸收量。
因此,科学的灌溉和排水管理十分重要,以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和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作物对氮素的吸收利用率。
为了减少稻田中氮素的损失,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综合措施:1. 合理施肥:根据土壤本身的养分含量和农作物的需求,科学地选择施肥剂的类型和用量。
避免过量施肥,以免造成氮素的过度积累和浪费。
2. 使用氮素稳定剂:可以通过添加氮素稳定剂,如2. 使用氮素稳定剂:可以通过添加氮素稳定剂,如硝酸铵和硫酸铵等,来减少氮素的损失。
湖北省稻田地表径流氮磷养分流失规律初探
湖北省稻田地表径流氮磷养分流失规律初探摘要:在湖北省水稻主要种植区设置3个田间原位监测点,采用径流池收集地表径流的方法,研究水稻田地表径流产生和氮磷养分流失的规律。
结果表明,2010年,全省稻田平均产生地表径流8次,产流量平均为304.5mm,产流系数为34.7%,径流主要发生在4~8月降雨比较集中的时段;施肥后全省稻田年平均总氮的流失量为4.90~10.67kg/hm2,总磷流失量为0.63~1.44kg/hm2;径流水中总氮平均浓度为1.83~3.83mg/l,总磷浓度为0.16~0.49mg/l;可溶态氮是地表径流氮素流失的主要形态,约占总氮的70.2%~86.7%,其中尤以硝态氮的流失量最大,占总氮的51.8%~69.5%,铵态氮流失量较小,约占总氮的7.4%~34.9%;磷素的流失以颗粒态磷为主,占总磷的60.4%~87.7%;肥料氮、磷养分流失量平均分别为当季施肥量的0.46%和0.37%。
施肥和径流量是影响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的主要因素,施肥导致氮、磷养分流失量增加,径流产生量大的时段,其氮、磷的流失量也增加。
关键词:氮磷养分流失;地表径流;稻田;养分形态;湖北省abstract:experimentalplotsinsituwereconductedinthemainriceplantingregionsofhubeiprovincein2010,therunoffwaterineachplot was collectedandtested,toinvestigatetheregularpatternofthesurfacerunoffeventsandthenitrogenandphosphoruslossesofthericefield.theresultsshowedthatthesurfacerunoffeventsusuallyoccurredinrainingseasonfromapriltoaugust.onaverage,8timesofrunoffeventsoccurredinayear,theannualamountofrunoffwas304.5mmandtherunoffgenerationcoefficientwas34.7%; theannualamountofnitrogenlossesfromricefieldwas4.90~10.67kg/hm2,thephosphoruslosseswas0.63~1.44kg/hm2.themeanconcentrationofnitrogenlosseswas1.83~3.83mg/land0.16~0.49mg/lforthephosphorus.thedissolvenitrogenaccountedfor70.2%~86.7%ofthenitrogenlosses,thatwasthemainwayofnitrogenlosses,ofwhichthenitratenitrogenhadapercentageof51.8%~69.5%,andonly7.4%~34.9%fortheammoniumnitrogenlosses.theparticlephosphoruswasthepredominantlosingphosphorusform,whichaccountedfor60.4%~87.7%ofthephosphoruslosses.thecoefficientsofnitrogenandphosphoruslosingfromrunoffwasrespectively0.46%and0.37%ofagrowingseason.itwasfoundthatfertilizerandrunoffdischargewere the twomainfactorsinfluencingnitrogenandphosphoruslosses,theamountofnitrogenandphosphoruslosses were improvedbyfertilization,andalsoincreasedwiththeincreasingofrunoffamount.keywords:nitrogenandphosphoruslosses;surfacerunoff;ricefiled;nutrientform;hubeiprovince湖北省是我国的第三大水稻生产大省,2000年以来,全省水稻播种面积181万~216万hm2,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50%以上[1]。
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分析
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分析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然而,农业生产和人类活动对水环境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影响,尤其是对氮和磷等营养物质的流失,已经成为水环境中的重要问题。
长湖流域是一个重要的农业流域,其农田地表径流中的氮、磷流失情况影响着流域的水环境质量,因此,分析其特征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措施。
一、影响氮、磷流失的因素农田地表径流中的氮磷流失主要受到降雨量、土地利用、土壤类型、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降雨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径流和流失的含量;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不同类型的养分输入和流失特征;不同土壤类型的养分固持能力和滞留时间不同;地形和坡度影响了径流流动速度和径流承载流量,从而影响了养分流失的含量和速率。
(一)氮的流失特征氮的流失与土地利用方式密切相关。
长湖流域的水田为主,其氮流失主要在于水循环过程中的氮形态的变化和水田栽培管理方式。
水稻生长过程中会出现大量氮素积累,其中积累在茎叶中的氮主要以有机形态存在(如蛋白质等),在水田渗漏流过程中很难脱落到土壤中,导致水体中氮素含量增加。
此外,水田常见的肥料使用方式为集中施肥,同时缺乏中期施肥或分次施肥,导致农业面源氮流失增加。
磷的流失多与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类型有关。
水田中磷的流失主要是由于磷在水体中的转化迅速,而水田水体中渗漏的水经由附近磷丰富的土壤或地表流水带高含量的磷离子进入水体。
此外,当水田土壤中的磷含量过高时,会形成磷的饱和效应,导致其成为一种限制水体磷含量升高的因素。
三、减少氮、磷流失的措施为减少氮、磷等养分流失,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一方面,应从源头控制,适量施用肥料,注意肥料分区施用和分次施肥等;同时,应采用良好的农业生产管理措施,合理设计灌溉方案,加强排水系统改造,控制径流流量和速度,尽可能延长养分滞留时间;另一方面,通过建立人工湿地、植被覆盖与生态恢复等措施,提高沉积效应,缓解氮、磷等养分污染。
总之,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中氮、磷等养分流失是水环境中的重要问题,需要重视和加强管理,以保障流域生态环境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分析
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分析
农田地表径流是指在雨水或灌溉水的作用下,经过土壤、植被等层面的阻隔后流出土
地的水流。
农田地表径流中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如氮、磷等,而这些物质如果过多地流失,就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1)地理位置因素:长湖流域位于江苏省南部,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农田面积较大。
其气候条件为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意味着降雨量较高,因此农田地表径流量也较大。
(2)土地利用类型:长湖流域农田主要以种植稻谷为主,其次为薯类、蔬菜等。
稻谷的种植对氮磷的需求较大,因此农民通常采用大量施肥的方式来增加产量,但这也加剧了
氮磷流失的风险。
(3)地形地貌:长湖流域的土地大多为平原和河流湖泊,河流流域之间有着复杂的流域关系,水系纵横交错,流速快慢不一,这些都会影响农田地表径流的流动和氮磷的流
失。
(4)管理技术:在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与氮磷的流失与农民的管理技术密切相关。
一些农民使用传统施肥方式,过多的施肥会促使氮磷的流失;另一些农户则采用先进的科
学施肥技术,能够有效减少氮磷的流失,从而避免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与地理位置、土地利用类型、地形地
貌和管理技术等因素密切相关。
只有合理科学地管理农业生产,才能够减少农田地表径流
氮磷流失,保护环境资源。
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分析
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分析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的水平不断提高,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已成为水环境污染的重要源头之一。
本文通过长湖流域的调查研究,探讨了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的特征。
1. 湖泊水域氮磷含量高。
长湖是长江下游的最大淡水湖泊,其水质受到农业农村活动的影响明显。
调查发现,长湖水域的氮、磷含量高于国家二类表面水标准,其中总氮含量可达
2.22mg/L,总磷含量可达0.25mg/L。
农田地表径流是长湖水域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2. 沿着流域由上游到下游,氮磷流失逐渐加剧。
调查发现,在长湖流域内,氮磷流失量会随着地理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上游产生的农田地表径流的氮磷流失量较小,而下游则较高,其中,氮磷流失最严重的是流域内的低洼地区,流经低洼地区的河流和沟渠都受到了污染的影响。
3. 氮、磷流失反应灵敏度不同。
本调查还发现,氮磷的流失反应灵敏度不同,磷的流失量较氮显著。
经过对上下游样点及低洼地区的样点进行分析,发现磷的平均值要高于氮。
原因是磷不随着水流,不利于逐渐稀释,而氮在水中的稀释程度显著。
稻田土壤氮素流失机制研究
稻田土壤氮素流失机制研究摘要: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总结了稻田土壤中氮素流失的过程机制和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探究了抑制或减缓稻田土壤氮素流失的方法,为稻田氮素流失的相关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稻田;氮素流失;机制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soil nitrogenlosing in paddy fieldAbstract:Through consulting a large number of documents,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process of soil nitrogen losing mechanism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paddy fields, then explore the methods to inhibit or slow the nitrogen losing in the paddy fields; the goal is to providing a basic material for related research.Key words: paddy field; nitrogen losing; mechanism氮素是动植物生长所需的主要元素。
土壤中氮素的丰缺及供给状况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水平[1]。
随着世界人口的日益增加, 对粮食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该元素在维持农业系统的可持续性和经济活力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由于其易于以气体形式挥发, 易于淋失和迁移, 因此氮素会大量流失, 进而影响水和空气的质量[2]。
为提高土壤的氮素水平,人们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大量的氮素化肥。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氮肥年用量最多的国家之一[3],单位面积的施用量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由于施肥方法或农业管理措施不当,导致氮素损失加剧[4],严重影响了氮肥利用率,中国氮肥利用率仅为30% ~50%[5]。
稻田流失养分循环利用系统构建研究初探
再 利用研究 ,构 建农 田流失养分循 环利 用系统 工程
关键词 :稻 田;地表径流 ;流失养分 ;养分拦截 ;循环利用
中图 分类 号 :S 8 11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7 .9 6( 0 0 02 7.5 645 0 2 1 )1—2 50
随着 农业 生产 的发 展 , 了提 高水 稻单 产 , 为 农 民正逐年 加大 农 田化肥 的投 入量 , 特别 是 太湖 流域 稻 区部分 高产 田的施氮 量为 2 0 3 0 k ・m~ 7 ~ 0 gh ,甚 至 高达 30k ・m~ 5 gh ,过高 的氮肥 投入 不仅 使得 氮 肥利 用率 过低 , 而且 直接 和 间接地 导致 了一 系列 不 良的环境 反 应[3 1] -。投入 农 田的化肥 ,很大 一部 分 会 通 过 地 表 径 流 【 】 方 式 进 人 农 田周 围 的 水 体 4等
在前人 研究基 础上 ,进一步 明确农 田养分 的投 入 和流失量 ,对农 田流失 养分进 行生物拦 截及农 田
高度 ,多余 的部 分 让其 自动 流 出 。通 过 在农 田排
水沟出 口处( 1 图 ) 装置流量计测定每次发生径流的 排 水 量 ,同时 每 次排 水 时 ,取水 样 测 定水 体 中养 分 含 量 ,计 算 出养分 的输 出量 。农 田径 流水 流 向 排 水 沟 ,通 过 流 量计 以后 全 部 汇集 于 农 田周 围水 体 净 化 塘 , 在 池 塘 种 植 不 同 水 生 植 物 f 葫 芦 水
稻 田流 失 养分循 环 利 用 系统构 建 研 究初 探
刘红江 ,陈 留根 ,朱普平 ,盛婧 ,张岳 芳,郑建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稻田地表径流氮磷养分流失规律初探摘要:在湖北省水稻主要种植区设置3个田间原位监测点,采用径流池收集地表径流的方法,研究水稻田地表径流产生和氮磷养分流失的规律。
结果表明,2010年,全省稻田平均产生地表径流8次,产流量平均为304.5mm,产流系数为34.7%,径流主要发生在4~8月降雨比较集中的时段;施肥后全省稻田年平均总氮的流失量为4.90~10.67kg/hm2,总磷流失量为0.63~1.44kg/hm2;径流水中总氮平均浓度为1.83~3.83mg/l,总磷浓度为0.16~0.49mg/l;可溶态氮是地表径流氮素流失的主要形态,约占总氮的70.2%~86.7%,其中尤以硝态氮的流失量最大,占总氮的51.8%~69.5%,铵态氮流失量较小,约占总氮的7.4%~34.9%;磷素的流失以颗粒态磷为主,占总磷的60.4%~87.7%;肥料氮、磷养分流失量平均分别为当季施肥量的0.46%和0.37%。
施肥和径流量是影响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的主要因素,施肥导致氮、磷养分流失量增加,径流产生量大的时段,其氮、磷的流失量也增加。
关键词:氮磷养分流失;地表径流;稻田;养分形态;湖北省abstract:experimentalplotsinsituwereconductedinthemainriceplantingregionsofhubeiprovincein2010,therunoffwaterineachplot was collectedandtested,toinvestigatetheregularpatternofthesurfacerunoffeventsandthenitrogenandphosphoruslossesofthericefield.theresultsshowedthatthesurfacerunoffeventsusuallyoccurredinrainingseasonfromapriltoaugust.onaverage,8timesofrunoffeventsoccurredinayear,theannualamountofrunoffwas304.5mmandtherunoffgenerationcoefficientwas34.7%; theannualamountofnitrogenlossesfromricefieldwas4.90~10.67kg/hm2,thephosphoruslosseswas0.63~1.44kg/hm2.themeanconcentrationofnitrogenlosseswas1.83~3.83mg/land0.16~0.49mg/lforthephosphorus.thedissolvenitrogenaccountedfor70.2%~86.7%ofthenitrogenlosses,thatwasthemainwayofnitrogenlosses,ofwhichthenitratenitrogenhadapercentageof51.8%~69.5%,andonly7.4%~34.9%fortheammoniumnitrogenlosses.theparticlephosphoruswasthepredominantlosingphosphorusform,whichaccountedfor60.4%~87.7%ofthephosphoruslosses.thecoefficientsofnitrogenandphosphoruslosingfromrunoffwasrespectively0.46%and0.37%ofagrowingseason.itwasfoundthatfertilizerandrunoffdischargewere the twomainfactorsinfluencingnitrogenandphosphoruslosses,theamountofnitrogenandphosphoruslosses were improvedbyfertilization,andalsoincreasedwiththeincreasingofrunoffamount.keywords:nitrogenandphosphoruslosses;surfacerunoff;ricefiled;nutrientform;hubeiprovince湖北省是我国的第三大水稻生产大省,2000年以来,全省水稻播种面积181万~216万hm2,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50%以上[1]。
全省水稻田主要分布在沿长江、汉江的平原以及河谷地带,水稻种植区降雨丰富,水网密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农业集约化程度高。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许多湖泊产生了富营养化问题[2],使这些区域成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最脆弱、水环境质量受到严重胁迫的地区。
通过在全省水稻主要种植区设置田间原位监测点,采用径流池收集地表径流的方式,研究全省水稻田地表径流产生特点及氮、磷养分流失的形态和规律,旨在为全省以及长江中下游流域农田面源污染的控制和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1.1田间监测试验地点概况在湖北省主要水稻产区选择了3个原位监测点。
1号监测点(f1),早稻、晚稻连作,位于汉江流域鄂中丘陵水稻产区,地点在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县曹武镇龚湾村;2号监测点(f2),早稻、晚稻连作,位于鄂东南沿江平原水稻产区,地点在湖北省鄂州市梁子湖区太和镇莲花黄村;3号监测点(f3),一季中稻,位于江汉平原水稻产区,地点在湖北省潜江市高场管理区高场分场。
3个区域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雨主要集中在春夏季(3~8月),且年际差异较大。
各监测点主要气候条件和土壤(0-20cm)的基本农化性状见表1。
1.2田间监测试验设计每个监测点设置两个处理:对照(ck)和农民习惯施肥(fp)。
ck处理不施任何肥料,fp处理肥料的施用量、施用方法和施用时期完全遵照当地农民生产习惯。
fp处理各监测点施肥量见表2,具体施肥情况为:f1点,早稻基施复合肥(n、p2o5、k2o含量分别为27%、16%、9%,简称27-16-9,下同)750kg/hm2,追施尿素15kg/hm2和碳酸氢铵225kg/hm2;晚稻基施复合肥(22-9-14)300kg/hm2,追施碳酸氢铵225kg/hm2。
f2点,早稻基施复合肥(15-15-15)450kg/hm2,追施尿素90kg/hm2;晚稻基施复合肥(15-15-15)750kg/hm2,追施尿素150kg/hm2。
f3点,中稻基施复合肥(15-15-15)1110kg/hm2和氯化钾(45%k2o)330kg/hm2,追施尿素225kg/hm2。
3个监测点的基肥均在水稻移栽前一天撒施,施肥后耙平移栽,追肥则在返青分蘖期撒施。
每个试验区每处理3次重复,共计6个小区,小区面积30m2,每个小区建一个径流池,用来收集小区径流水。
各监测点的监测时段均为201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1.3样品采集及测定实测并记录试验地历次降雨量及每次降雨产生径流后各小区径流量,参照文献[3]的方法采集径流水样,水样如没有在采样当天进行测定,则冷藏(4℃)保存。
水样总氮(tn)采用碱性过硫酸钾氧化-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硝态氮(no3--n)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铵态氮(nh4+-n)用靛酚蓝-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总磷(tp)采用过硫酸钾氧化-钼蓝比色法测定,可溶性磷(dp)则是将水样经0.45μm微孔滤膜过滤后采用过硫酸钾氧化-钼蓝比色法测定;植物样全氮、全磷采用h2so4-h2o2消煮-流动注射分析仪测定。
1.4氮、磷养分流失量、流失系数和肥料利用率计算方法地表径流途径流失的氮、磷量等于整个监测周期中各次径流水中氮、磷浓度与径流水体积乘积之和。
计算公式如下:p=■ci×vi其中,p为氮、磷流失量;ci为第i次径流水中氮、磷的浓度;vi为第i次径流水的体积。
肥料养分流失系数用流失率表示,以氮素为例,计算公式如下:肥料氮素流失率=■×100%以氮肥为例,肥料利用率的计算公式如下:氮肥利用率=■×100%1.5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统计及图表采用spss16.0和microsoftexcel2003处理。
2结果与分析2.1施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监测试验结果表明,对水稻生产而言,施肥是提高水稻产量重要的措施。
表3表明,施肥后水稻子粒产量提高973.8~4161.2kg/hm2,增产幅度为19.4%~156.3%;秸秆干物质增加了1000.8~4043.2kg/hm2,同时施肥也提高了水稻对n、p养分的吸收利用。
3个监测点磷肥当季利用率平均为19.7%,与相关报道一致[4];氮肥当季利用率平均为23.8%,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这可能由于当地农民的氮肥施用量和运筹方式不合理,施氮量偏高,施氮时间过于集中、追氮过早[6],造成氮肥利用率低。
众多研究表明,农业生产中过剩的n、p是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
n没有被当季作物吸收利用的部分以地表径流、地下淋溶以及氨挥发的形式流失或残留在土壤中;p没有利用的部分除以地表径流、地下淋溶方式流失外,大部分残留在土壤中。
残留在土壤中的n和p为后茬作物提供养分的同时,也增加了土壤地表径流流失的风险。
富含n、p的农田排水导致了农田周边水体的富营养化[7]。
在太湖和淮河流域,农田排水中的n、p已成为该地区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8]。
2.2湖北省稻田地表径流发生规律各监测点的地表径流都主要在4~8月产生。
2010年监测期间,f1点共产生了11次径流,7月份径流量最高,为78.4mm,3月径流量最小,为9.2mm,其他几个月径流量相差不大,为37.9~44.4mm;f2点共产生8次径流,7月份3次径流量共147.8mm,其他几个月的径流量为48.5~51.6mm;f3点共有6次径流,7月份径流量107.4mm,其他几个月径流量为51.6~58.4mm(图1)。
研究收集到的径流都是由降雨产生,4~8月是江汉平原地区的雨季,因此也是径流的主要形成时期。
3个监测点的平均年径流量为304.5mm,产流系数为34.7%(表4)。
其中f1和f3的年径流量和降雨量接近,产流系数也相差不大,分别为25.4%和22.7%。
而f2的年降雨量最小(706.3mm),径流产生量却最多(396.7mm),产流系数高达56.2%。
地表径流的产生,受到降雨、灌溉、土壤性质以及植被状况等多种因素影响,当降雨强度大于入渗强度时才会产生径流[9],因此研究中全年降雨量大的试点其径流量和径流系数并不一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