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名进入古诗
山东省泰安市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泰安市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2330b48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9a.png)
山东省泰安市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高二语文试题2023.1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就广义的书写而言,胜迹所关联的历史、文学、宗教甚至神话、民俗都至关重要,但最终既体现“文”而又显现为“迹”的,无疑是具有物质性的题刻,尤其是摩崖石刻。
题刻的原始动力可能来自文本,但促使人们前往观赏的却不仅文本,还有作为遗迹的文字书写。
对于胜迹而言,题刻显然不仅具有指认的作用,对其塑造也有一定的意义,尤其是山东境内那些以摩崖石刻著名的山川: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四山摩崖与云峰山刻石。
尽管宋人已经注意到泰山经石峪所刻的《金刚经》并留下题名,但文人的到访与题刻,在旅游成为风气的明代嘉隆以后才明显增多。
而由于金石学在清代的风行,这些摩崖题刻甚至超越地方风景的图绘与刊印,在胜迹的塑造中起到直接的作用。
在更多的情形下,摩崖与环境可能并不是一种协作的关系,而是互相提示的关系。
摩崖石刻的特点在于不可移动,因而是真正嵌入自然山水之中的文字,与名胜的关系更为密切。
诚如白谦慎先生所说,摩崖与特定的历史时间和地理空间联系,从而成为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
可见,要准确解释摩崖石刻的文字形式,我们确需将之置诸环境之中加以观察。
嘉庆二年(1797)二月初,黄易访碑岱麓,他不仅关心摩崖,也关心“奇观”,从他的描述中,我们发现他一会儿看自然风光,一会儿看石刻。
在登山时,他记录了道路两侧山石树木,奇峭逼人,有愈上愈妙之感。
嗣至玉皇顶,俯视周边山峦,盛称此乃“天下奇观”。
古诗词中的城市地名对照表
![古诗词中的城市地名对照表](https://img.taocdn.com/s3/m/84e2c08e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af.png)
刷题练习【例1】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下列诗句与苏州有关的是( )。
A.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B.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C.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D.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答案】D。
解析:A项出自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黄鹤楼在武汉,与题干不符合。
B项出自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描写的是杭州西湖的美景,故排除。
C项出自杜牧的《泊秦淮》,而秦淮河在南京,描绘的是南京的奢靡生活,故排除。
D项出自张继的《枫桥夜泊》,姑苏指的现在的苏州。
故本题答案选D。
【例2】下列古代城市别名与现代地名对应错误的是( )A.石头城——南京B.广陵——扬州C.锦官城——西安D.京口——镇江【答案】C。
解析:成都古代别称为锦官城、蓉城、少城、锦城等,而西安古代别称长安、镐京和西京等,故锦官城与西安不匹配。
故本题答案选C。
提高记忆力的小技巧01.拒绝死记硬背如果没有把知识内化,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徒劳而已。
死记硬背可能短时间内有效,但不能达到长期记忆的效果。
只有真正理解了的东西才能记得牢固。
如果你能掌握知识的内涵,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记住它们,事半功倍。
02.睡前复习睡觉前把要背诵的东西过一遍,第二天早晨起来的时候再回想一下。
这时候你会惊奇地发现,昨晚背的东西基本上都记住了。
大脑会在睡眠时重新进行记忆储存。
这样可以在潜意识中加深印象,巩固前晚所学的知识。
在这里提醒大家:睡前复习,效果更佳。
03.联想记忆法联想是一种很好的思维形式,也是很高效的记忆方法。
想要记住某一个知识,可以将它和另一个东西联系在一起。
这样一来,当新知识与想象力相结合时,大脑对这个知识的印象就会加深。
04.视听结合法其实,背东西不是只能默读,手、脑、口、耳都可以一起参与。
推荐大家尝试同时使用多种感官来记忆知识。
高中背题的时候,经常一边手抄,一边默念,真的比只用眼睛看记得牢固多了。
多种感官来帮助大脑强化记忆,效果杠杠的。
05.规律作息时间有的小伙伴每天学习到后半夜,看起来很努力,其实效果可能并不怎样。
古诗叨叨令·溪边小径舟横渡翻译赏析
![古诗叨叨令·溪边小径舟横渡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1b86f71551810a6f4248654.png)
古诗叨叨令·溪边小径舟横渡翻译赏析《叨叨令·溪边小径舟横渡》作者为元朝诗人马致远。
其古诗全文如下: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
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
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
【注释】⑴也么哥:这三字是元曲常用的感叹词,无实义。
⑵却原来:这三字属于衬字。
侬:意即“我”。
【翻译】无。
【赏析】此曲从风格上看当是文人所作。
其末句即用白贲《鹦鹉曲·侬家鹦鹉洲边住》成句,也是写“不识字渔父”(白贲曲语)的。
据元冯子振《鹦鹉曲·序》载,白曲在其时享有盛名,“有北京伶妇御园秀之属,……恨此曲无续之者”,于是冯子振逞才和白曲百余首,可见白贲曲的影响之大。
而白贲曲一出,因其首句有“鹦鹉洲”,其曲原名“黑漆弩”也就改称“鹦鹉曲”,鹦鹉洲也就从原特定的地名一变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因此,此曲“侬家鹦鹉洲边住”的那个“侬”也很可能是个“渔父’。
此曲所写意境受白曲直接影响亦较明显。
但此曲的结构与白曲却大不相同。
它先用许多扑朔迷离的笔墨描绘了一个似乎无人迹、无尘嚣的世外桃源之境。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一条不知名的小溪,清澄透明的流水静静地淌着;登舟横渡上岸,再沿着一条弯弯小径走去,一座小小屋舍便悠然可见了。
这里已隐约透出一股神迷之感。
室何人居,诗人未道,他仅描绘了小屋安谧而恬静、雅淡而优美的外部环境;其地何所,诗人未明,是“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的乡村野地,还是“小桥流水有人家”(王安石诗)的郊外花村,读者难知其详。
以下两句,诗人将读者引入更加神迷的境界:“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
”青山白云,幽邃缥缈,使人想起贾岛《访隐者不遇》中童子的答语,“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令人悬望之余,不无怅惘之感。
诗人似乎知道读者会有这样的心理感受,故再用两句颇涵自得、自傲,而又不无戏谑嘲弄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重复叠唱,再将读者推向迷茫恍惚之极境,让人只好自叹凡俗,对此神秘的仙界可望而不可即,可想然不可知。
有哪些带有地名的诗句
![有哪些带有地名的诗句](https://img.taocdn.com/s3/m/e2823fd4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2d.png)
有哪些带有地名的诗句1.有哪些带有地名的诗句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4、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6、故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7、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8、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9、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0、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2、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1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4、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15、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6、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17、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18、青海长云晴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9、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0、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22、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23、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2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5、襄阳好风曰,留醉与山翁。
26、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功夫织得成。
27、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28、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29、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30、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2.含有地名的诗句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2.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4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5总为浮云能敝日,【长安】不见使人愁.6【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7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8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9愿解腰下剑,直为斩【楼兰】10【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11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12【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1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14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15【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16【湖南】送君去,【湖北】送君归17自言家住【云南】北,知是遗尘几世孙18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19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20【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2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22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2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24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25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26【青海】长云晴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27【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2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29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30【襄阳】好风曰,留醉与山翁3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32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33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3.诗中有地名的诗有哪些1.公归上前勉书策,先取关中次河北。
语文古诗过零丁洋的翻译及赏析
![语文古诗过零丁洋的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1ce0e78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52.png)
语文古诗过零丁洋的翻译及赏析《过零丁洋》大家都学过了吧,这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首重要古诗,它的翻译和赏析大家都要熟知。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提供关于语文古诗过零丁洋的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语文古诗过零丁洋的原文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语文古诗过零丁洋的翻译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语文古诗过零丁洋的赏析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
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山(在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
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山的南宋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严正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并出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
”诗的开头两句回顾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
概括地说,是两件大事。
一是受到皇帝的选拔,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
二是在元军入侵、宋室危亡之际,响应朝廷“勤王”号召,在德?元年(1275)正月,以全部家产充军费,起兵抗元,在频繁不断的战斗中度过了四年。
这四年中,他出生入死,为挽救危亡,竭尽全力,苦苦支撑,但局势却越来越危殆。
此时,南宋大部江山已落入敌手,自己也兵败被俘。
眼看大势已去,诗人不禁悲从中来。
所以接下去两句就进一步抒写国破家亡的悲哀。
国土遭到元军的蹂躏,山河破碎,设在山的南宋王朝在元军的攻逼之下也岌岌可危,覆亡在即,一如风中柳絮。
这是从国势一面说。
至于文天祥自己,也是一生坎坷,当初做官曾因忤权贵而屡被罢斥;起兵抗元之后,多次兵败,一次被扣,两次被俘,数次欲自杀尽节而不死。
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31e1afd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35.png)
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从东汉末年到魏晋,这种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
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
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
但这种觉醒,却是通由种种迂回曲折错综复杂的途径而出发、前进和实现的。
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武)李(陵)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
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
在这种感叹抒发中,最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
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他们唱出的都是这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
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
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
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奴隶制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
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并无价值。
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珍重生命呢?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
古诗词中古今地名对照
![古诗词中古今地名对照](https://img.taocdn.com/s3/m/bf102753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37.png)
古诗词中古今地名对照
古诗词中常常提到古今地名,这些地名可能因为历史变迁、地
理位置等原因发生了变化。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诗词中的地名对照:
1. 长安,长安是古代中国的都城,即现在的西安,曾是唐朝的
都城。
在许多古诗词中都提到了长安,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中有“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
不见使人愁。
”长安在古代诗词中常常象征着繁华和壮丽。
2. 洛阳,洛阳是中国历史上的古都之一,位于河南省。
在古诗
词中,洛阳常常被赞美为繁华富丽之地,如杜牧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洛阳亲友如
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洛阳在古诗词中常常象征着离别和怀念。
3. 江南,江南是中国南方地区的通称,包括了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和福建等省份。
在古诗词中,江南常常被赞美为风景秀丽、物产丰富的地方,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有“常记溪亭日暮,沉
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江南在古诗词中常常
象征着恬静和柔美。
以上是一些古诗词中常见的地名对照,这些地名在古诗词中常常承载着特定的历史、文化和情感内涵,通过对这些地名的了解,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王维《使至塞上》诗赏析
![王维《使至塞上》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d077127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13.png)
王维《使至塞上》诗赏析王维《使至塞上》诗赏析王维《使至塞上》为盛唐著名边塞诗,但关于此诗学术界迄今仍存在诸多争议,令人莫衷一是。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王维《使至塞上》诗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使至塞上》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边塞诗,诗中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尤为人称赏。
然而,学术界关于此诗的论争迄今仍聚讼纷纭,异论异解迭出,令人莫衷一是。
据笔者考察,关于此诗,从创作的时间、地点到主题思想,从标题到诗歌最后一词,几乎都存在争议,古虽有“诗无达诂”之说,但如本诗一样争议如此之多,争论涉及面如此之广,持续时间如此之长,这在古代文学研究中是极为罕见的。
有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特作此文,试图解开这个学术界的难解之谜,以期为这首著名诗歌的研读乃至诗人王维的研究略尽绵薄之力。
一我们认为,解读本诗,了解当时王维出塞的路线是关键。
《使至塞上》诗是王维出塞时创作的一首描写旅途见闻的诗歌,此点为学术界所公认。
我们知道王维此次出塞,是从当时的都城长安(今西安)出发去往凉州(唐代河西节度使幕府所在地,即今武威),而这段路途正是汉唐时代我国通西域的丝绸之路的东段。
了解王维此次出塞行走的路线,对于准确理解本诗的内容至关重要。
历来解诗者,大多有意无意忽略了这个问题。
其实,不管是持本诗作于赴塞途中说者还是持凉州说者,关于本诗的内容基本都持相同的观点,即本诗主要描写了王维赴塞途中所见到的奇特壮阔的边塞风光。
如果我们弄清楚了王维此行出塞走的路线,再对照诗中所描写的景观,自然也就能准确理解诗句的内容与含义了。
在盛唐时期,凉州是唐代西北的边关重镇,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它位于河西走廊咽喉之处,其东南可直通长安、洛阳,其北可防突厥、回鹘,其南可抵御吐蕃,其西可通西域各国,故唐朝将其作为河西节度使幕府所在地,有重兵驻防。
高中古诗文欣赏之登泰山记
![高中古诗文欣赏之登泰山记](https://img.taocdn.com/s3/m/3c93fdd719e8b8f67c1cb954.png)
登泰山记清代:姚鼐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译文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
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
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
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
这月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
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那些台阶共有七千多级。
泰山正南面有三条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
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
古诗晚次乐乡县翻译赏析
![古诗晚次乐乡县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ab98193bb68a98271fefada.png)
古诗晚次乐乡县翻译赏析《晚次乐乡县》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陈子昂。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
【前言】《晚次乐乡县》是唐代诗人陈子昂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征途中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浓烈的思乡之愁,情景交融,韵味悠长。
【注释】⑴次:停留。
乐乡县:地名,唐时属山南道襄州,故城在今湖北荆门北九十里。
⑵杳:遥远。
⑶际:边。
⑷日暮:太阳将落山之时。
⑸孤征:独自在旅途。
孤,单独。
征,征途。
⑹川原:山川原野。
⑺迷旧国;迷失了故乡。
迷,迷失。
旧国,故乡。
⑻边城:边远的小城。
⑼“野戍”句:野戍,指野外驻防之处。
荒烟,荒野的烟雾。
断,断绝,停止。
⑽平:此处指景象没有变化,模糊一片。
⑾如何:为何,为什么。
⑿恨:惆怅之意。
⒀噭噭:号叫声,这里指猿啼声。
【翻译】故乡已经遥远的看不到边际,太阳西垂暮色来临时,我一个人在征途。
山川原野使我迷失了故乡,道路终于进入边远的小城。
城外戍楼上的缕缕荒烟已消失,深山上的林木看上去也模糊一片为何此时心中充满无限惆怅,猿猴在夜色里嗷嗷的鸣叫。
【鉴赏】陈子昂诗多以思理深邃、质朴劲健见长,此诗却以情景交融、韵味悠长见胜,在陈诗中别具一格,值得重视,由此也可见陈子昂艺术才能的多面性。
诗题中的乐乡县,唐时属山南道襄州,故城在今湖北荆门北九十里。
从诗中所写情况看来,此篇是诗人从故乡蜀地东行,途经乐乡县时所作。
“次”是停留的意思。
首联说,故乡早已在远方消失,暮色苍茫之中自己还在孤独地行进着。
“杳”,遥远。
诗人从“故乡”落笔,以“日暮”相承,为全诗定下了抒写“日暮乡关何处是”(崔颢《黄鹤楼》)的伤感情调。
首句中的“杳无际”,联系着回头望的动作,虽用赋体,却出于深情。
次句以“孤征”承“日暮”,日暮时还在赶路,本已够凄苦的了,何况又是独自一人,更是倍觉凄凉。
以下各联层层剥进,用淡笔写出极浓的乡愁。
第三句承第一句,第四句承第二句,把异乡孤征的感觉写得更具体。
2020文学类阅读训练彭程《当地名进入古诗》详解版
![2020文学类阅读训练彭程《当地名进入古诗》详解版](https://img.taocdn.com/s3/m/988737e40029bd64783e2c9e.png)
当地名进入古诗彭程一在我个人的经验中,面对地图时,也总是古诗词最能够以生动的姿态呈现的时刻。
目光摩挲过一个个地名,旁边那些或大或小的圆圈或圆点,在幻觉中次第打开。
仿佛是岩溶地带大山峭壁之上的洞穴,外部看去并不大,一旦进入,却会发现溶洞宽阔,石笋奇诡,暗河幽深。
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地名下,藏匿着自然、历史、民俗……一个物质和精神的丰富浩大的谱系。
而与这种感觉几乎同步,此时耳畔也总是会响起古诗词铿锵有力或婉转悠扬的音调,在眼前幻化成为一幅幅画面。
(古诗词带给人画面感)譬如(举例)此刻,目光所及之处,是甘肃武威。
西汉初,武威为匈奴所占据。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大破匈奴,为彰显大汉的“武功军威”而命名此地。
不过在漫长岁月中,它更为人知的名字是凉州。
凉州,地名二字中已经有了凛冽的寒意,入诗,更是漫溢出边地的荒凉和戍人的哀愁,甚至“凉州词”在唐代成为专门的曲调,很多诗人依调填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坐看今夜关山月,杀边城游侠儿”“白石黄沙古战场,边风吹冷旅人裳”……从汉唐到明清,一片愁云惨雾,飘荡舒卷在西北大漠戈壁之上。
(举了甘肃武威和凉州这两个地方,入诗的凉州要比以彰显大汉“武功军威”命名的武威更有名气,诗句里的凉州,地名不再只是地名,而具有独特的含义(寒意),通过诗词生动地展现了单调抽象的地名)如果一个地方是一只瓷器,诗词便是瓷器表面上闪亮的釉彩。
因为这些诗句,一个原本抽象单调的地名变得具体而生动,有了色彩、声音和气息。
一行诗句便是一条通道,让我得以穿越时光的漫漫长廊,驰目于辽阔的天空和大地,徜徉在幽静的山林和庭院,欣赏四时风光,感受八方习俗。
(综上,可概括出,古诗词让读者通过画面感受当地风土人情,使抽象单调的地名变得具体生动。
)二爱默生说过,诗人是为万物重新命名者。
有一些地方,虽然早已经地老天荒地存在着,但长时间里都只是一种物质形态的面貌,枯燥粗糙,只有在经过文人墨客的描绘后,才变得具有精神性。
《使至塞上》古诗词鉴赏
![《使至塞上》古诗词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b0e92b5d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be.png)
《使至塞上》古诗词鉴赏《使至塞上》古诗词鉴赏1《使至塞上》唐代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注释译文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注释⑴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
使:出使。
⑵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⑶属国:有几种解释: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
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
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
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
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
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
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
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⑷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⑸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
胡天:胡人的领空。
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
⑹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
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
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
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
《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
”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⑺长河: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条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
⑻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古诗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翻译赏析
![古诗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88ea49079563c1ec5da71ca.png)
古诗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翻译赏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出自文言文《陋室铭》,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注释】⑴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⑵在(zài):在于,动词。
⑶名(míng):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⑷灵(íng):神奇;灵异。
⑸斯是陋室(òu hì):这是简陋的屋子。
斯:指示代词,此,这。
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
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⑹惟吾德馨(xīn):只因为(陋室铭)的铭文(就不感到简陋了)。
惟:只。
吾: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
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
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上:长到;入:映入。
⑻鸿儒(hóng rú):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
鸿:同“洪”,大。
儒,旧指读书人。
⑼白丁:平民。
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⑽调(tiá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⑾金经:现今学术界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指佛经(《金刚经》),也有人认为是装饰精美的经典(《四书五经》),但就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书则指的是佛经(《金刚经》)而安徽考察则是后者。
金:珍贵的。
金者贵义,是珍贵的意思,儒释道的经典都可以说是金经。
⑿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⒀之:语气助词,不译。
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古诗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翻译赏析
![古诗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88ea49079563c1ec5da71ca.png)
古诗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翻译赏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出自文言文《陋室铭》,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注释】⑴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⑵在(zài):在于,动词。
⑶名(míng):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⑷灵(íng):神奇;灵异。
⑸斯是陋室(òu hì):这是简陋的屋子。
斯:指示代词,此,这。
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
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⑹惟吾德馨(xīn):只因为(陋室铭)的铭文(就不感到简陋了)。
惟:只。
吾: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
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
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上:长到;入:映入。
⑻鸿儒(hóng rú):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
鸿:同“洪”,大。
儒,旧指读书人。
⑼白丁:平民。
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⑽调(tiá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⑾金经:现今学术界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指佛经(《金刚经》),也有人认为是装饰精美的经典(《四书五经》),但就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书则指的是佛经(《金刚经》)而安徽考察则是后者。
金:珍贵的。
金者贵义,是珍贵的意思,儒释道的经典都可以说是金经。
⑿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⒀之:语气助词,不译。
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古诗小港渡者翻译赏析
![古诗小港渡者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5fa60b34b73f242326c5f27.png)
古诗小港渡者翻译赏析文言文《小港渡者》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
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孰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
”予愠为戏。
趋行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及起。
理书就束,而前门已下矣。
予爽然⑩,思渡者言近道。
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
【注释】①庚寅:1650年(顺治七年)。
②蛟川:地名,指今镇海县城。
(浙江宁波镇海)③小奚:童仆。
④木简:这里指木板。
⑤孰视:仔细看。
⑥阖:合,关。
⑦愠(yùn):含怒。
⑧扑:跌倒。
⑨下:上锁。
牡,门闩,锁簧。
⑩爽然:若有所思的样子。
【翻译】顺治七年冬天,我从小港想要进入镇海县城,吩咐小书童用木板夹好捆扎了一大叠书跟随着。
当时西边的太阳已经落山,傍晚的烟雾萦绕在树头上,望着县城还有约摸两里路。
于是问那摆渡的人:“(我们)到南门时它还开着吗?”那摆渡的人仔细打量了小书童,回答说:“慢慢地走,城门还会开着,急忙赶路城门就要关上了/b/19674。
”我听了有些动气,认为他在戏弄人。
快步前进刚到半路上,小书童摔了一跤,捆扎的绳子断了,书也散乱了,小书童哭着,没有马上站起来。
等到把书理齐捆好,前方的城门已经下了锁了。
我这时才觉得自己先前的做法不对而茫然自失,想到那摆渡的人说的话接近哲理。
天底下那些因为急躁鲁莽给自己招来失败、弄得昏天黑地到不了目的地的人,大概就像这样的吧。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初中借代古诗有哪些
![初中借代古诗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5a9dac6f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fc.png)
初中借代古诗有哪些借代,顾名思义便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借代词为名词。
使用时,必须考虑替代的正当性与通用性,尽量不要化简为繁,并且要让文义通顺。
那么关于初中借代古诗有哪些呢?让我们一起来通过做题了解一下吧。
初中借代古诗有哪些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折断的铁戟沉埋黄沙还没有销掉,拿起来一番磨洗仍可辨认出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如果东风没有帮助年少的周瑜,铜雀台春宫深处就会关着二乔。
主旨: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曲折地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和豪爽胸襟。
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二句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
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全文▲从体裁看这是一首七绝诗,从内容看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中前两句由折戟引出“认前朝”——“三国赤壁”,为后两句作铺垫。
▲后两句议论感慨,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表达了作者不以成败论英雄(或是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的政治见解和独到的史识。
▲《赤壁》中诗人借物起兴来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慨叹的诗句是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冼认前朝。
从反面落笔进行议论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本诗的以小见大手法是怎样表现的?提示: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
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后二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
课外古诗词--潼关
![课外古诗词--潼关](https://img.taocdn.com/s3/m/04e76589e518964bcf847ccc.png)
课外古诗词·潼关一、古诗原文《潼关》作者:清·谭嗣(sì)同终古/高云/簇(cù)此城,秋风/吹散/(sàn)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xián)束(shù),山入/潼关/解不平。
二、鉴赏古诗1、作者介绍: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
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2、解诗题潼关,地名,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
地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点,南邻华山群峰,东望豫西平原,素有“第一关”的美誉。
3、创作背景公元1882年秋,十七岁的谭嗣同从湖南故乡随父赴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的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欣然下笔,遂有此诗。
三、古诗翻译:1、译文:从古至今,高天上的白云就一直簇拥着这座城关,秋风将清脆的马蹄声吹散入这滚滚的云涛中。
奔腾而来的黄河在这里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2、注释【1】潼关:关名。
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关城临黄河,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历来为军事重地。
【2】终古:久远,自古以来。
【3】簇:簇拥。
【4】束:拘束。
【5】山入潼关:指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
【6】河流:指奔腾而过的黄河。
【7】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
【8】解:懂得3、赏析,感知此诗的情感美:①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首句描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地势十分险要。
次句叙述作者途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地名进入古诗(节选)彭程一处地名,当然是一个名词。
但这仅仅是在开始的时候。
如果你深入进去,知晓了它的前世今生,来路去处,可能就不会这样想了。
你会发现它拥有更为丰富的词性。
尤其当它被嵌入了古诗词,被一再地吟咏。
武汉。
扼南北之枢纽,据东西之要津,因而自古便被称为“九省通衢”。
自古,诗人骚客便竞相状写它的万千气象,其中尤以吟诵黄鹤楼为多。
流传最广的,当属唐代崔颢的《黄鹤楼》了。
这样的句子不会有人感到陌生:“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蹲踞蛇山之巅,近两千年间,黄鹤楼屹立成了江城的地标,一任大江奔流,岁月递嬗。
但实际上,有关这座“天下江山第一楼”的出色诗句还有很多。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银涛远带岷峨雪,烟渚高连巫峡云”(王十朋);“千帆雨色当窗过,万里江山动地来”(吴国伦);“鄂渚地形浮浪动,汉阳山色渡江青”(陈恭尹)……长江穿越三镇向远方流泻,这样的句子溅落在多个朝代的诗词册页上,水汽氤氲。
且让想象也随着江水的流向一路向东,瞬间便会抵达南京。
大江的下游,水量更为丰沛,诗篇也愈发繁多。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谢朓);“碧宇楼台满,青山龙虎盘”(李白);“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王安石)……六朝古都,天下名邦,其美不可方物。
但一座城市亦如一场人生,悲欣交集,盛衰相继。
兵燹频仍,王朝更迭,禾黍之伤,兴亡之怨,仿佛黯黯烟云,笼罩在石头城上。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韦庄);“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
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萨都剌)……然后不妨再来一次小幅度的偏移,目标在东南方向,三百公里。
杭州,古称钱塘、临安、余杭。
名字不同,不变的是天堂和仙境的美誉。
且不再追古抚今,只将它的美好约略端详。
索性也就援引几句,而把更大的空间交付给想象:“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凤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柳永)。
就在前年,三秋桂子飘香、十里荷花绽放之际,一次美轮美奂的盛大峰会,云集了多国政要,恍若鲜花着锦,让曾经的繁华相形见绌。
经过这些古诗词的点化,一个地名分明超越名词的简单指代功能,而具有了更为丰富的意涵。
你能看到它的姿态趋向,是属于动词的;看到它的样貌色泽,是属于形容词的;而这些地方在我们心中引发的向往、赞叹、感伤等种种情绪,不用说又涂抹上了叹词的属性。
伴随着词性的不断叠加,也是它自身的渐次袒露。
吟哦之间,意味无穷。
因为这些诗句,一个原本抽象单调的地名变得具体而生动,有了色彩、声音和气息。
一行诗句便是一条通道,让我得以穿越时光的漫漫长廊,进入彼时的天空和大地,道路和庭院,欣赏四时风光,八方习俗。
如果一个地方是一只瓷器,诗词便是表面上闪亮的釉彩;是一株苍劲虬曲的古藤,诗词便是纷披摇曳的枝叶;是一个窗口,诗词便是自里向外望见的天光云影,四时变幻,任意舒卷。
做一次连接起几个地点的旅行吧。
此刻我目光正对着雄鸡地图上中间偏右的一点,开封,河南省的重要城市,曾经的古都。
让想象的脚步自此处迈动,由东向西,踏上古中国坚实饱满的腹部。
老丘,大梁,陈留,东京,汴梁,汴京……历史漫长,给这里留下众多名称。
“高楼歌舞三千户,夹道烟花十二衢”(何景明),八个朝代的都城,《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里的世界,享有“一苏二杭三汴州”的美誉。
始建于北宋的开宝寺塔,俗称铁塔,是这座城市的标志:“隋堤烟柳翠如织,铁塔摩空数千尺”(于谦)。
那时登上铁塔,会看到一条大河流淌。
汴河,隋唐大运河的一段,当时最重要的漕运通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白居易)。
以河流为纽带,中原的朴厚,连接了江南的灵秀。
金元以降,汴河深埋于地下,就像这座城市的繁华,被封藏于记忆中。
继续西行,洛阳在洛河边迎候。
自高宗起,它做过唐王朝五十年的都城,故有东都之称。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
洛阳牡丹,原来那时就已经闻名天下。
通都大邑,从来都是野心竞逐之地,因此“古来名与利,俱在洛阳城”(于邺)。
而富丽豪奢,即便登峰造极,最终也不免灰飞烟灭。
君不见西晋豪富石崇的金谷园里,“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杜牧)。
吊古未免伤怀,那就不如欣赏日常的风景,体味朴素的人间情感吧。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刘克庄)。
大自然的声色之美,足以娱情遣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张籍)。
乡思乡情,最能慰藉一颗羁旅中的诗心。
这一段目光的旅程,且歇止于西安,八百里秦川的中心。
它的古称是长安,大唐帝国的中枢,几个世纪间的世界第一都市,“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
众夷归化、万邦来朝之地,什么样的想象力,才能够担当起对这座伟大之城的勾勒?如果它是一幅巨型画卷,一首诗便是一道笔画,一抹彩色,参与了对它的描画。
且只听听有唐一代诗人们的吟诵:“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李商隐),“长安渭桥路,行客别时心”(綦毋潜),“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贾岛),“长安大道连狭邪,青牛白马七香车”(卢照邻),“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杜牧),“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道离别”(刘禹锡)……从初唐到盛唐,复由中唐到晚唐,一辈辈人们写下的诗句层层叠叠,仿佛远处终南山上的白云青蔼,与这座城市相望相映。
诗句是时代的笺注,阐释着生活的广阔的内容。
字里行间,五味杂陈。
有世相百态,有历史云烟,有心底沟壑,有眼前峰峦。
王朝命运,人生遭际,相逢与别离,得意与失意,戍边将士的思念,留守妇女的哀怨。
它们纠结缠绕,音律从高亢到凄凉,涵盖了宫商角徵羽,弥漫于东西南北中。
就这样,经由诗句的陶冶,一处地点便不再是单纯的外在客体,而内化为精神世界的某个元件;它又仿佛是一帖试纸,能够检测出灵魂中存在着什么样的元素。
有一些地方,虽然早已经地老天荒地存在着,但长时间里都只是一种物质形态的面貌,枯燥粗糙。
只有在经过文人墨客的描绘后,才变得具有精神性。
诗文也是一种加持,为地名灌注了灵动的气质。
仿佛出色的匠人手里捏出的泥人,被吹拂进了生命的气息,活灵活现。
于是一切大为不同。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辛弃疾)。
郁孤台,僻远闭塞的赣州古城墙上的一处亭台,因为南宋诗人辛弃疾这首《菩萨蛮》,而得以广为人知。
金兵南下烧杀劫掠,沦陷区百姓生灵涂炭,激发了诗人报国杀敌的炽热激情。
这一腔热血,同样在挚友陆游的血脉中激荡:“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瓜洲渡口,散国关隘,当年抗击金兵的前线;而今日“报国欲死无战场”,恢复中原几成空想,思之如何不郁愤泣血?情感沉郁,气韵浑厚,千年后仍然让人震撼。
多情未必非豪杰。
浴血疆场的勇士,同样也能深情款款。
沈园,绍兴的一处私家园林,江南众多园林中的一座,却因为陆游与唐琬的一段凄艳悱恻的爱情,而变得与众不同。
情深意笃的伉俪,因为陆游母亲的干预,被迫劳燕分飞,内心郁积了永久的疼痛。
暮年的陆游旧地重游,触景生情,写下七言绝句《沈园二首》:“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至情至性,天地可鉴。
不妨说,在《沈园二首》之前,沈园并不存在;有了《沈园二首》,沈园与日月同光。
古诗词中,不少地名寄寓了道德的力量,价值的指向,对作者是自勉自励,更向读者标举了立身处世的姿态。
汨罗江,屈原于此怀石自沉。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只能赴身清流,以身殉国。
“一掬灵均泪,千年湘水文”(孟郊),“独余湘水上,千载闻离骚”(刘长卿)。
后世文人的景仰凭吊,也如同江水一样奔流不竭。
北海,今天的贝加尔湖,苏武被匈奴扣留,远放此地牧羊十九载。
“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
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李白)。
饱受冻馁之患,始终心怀故国。
威武不屈,日月可鉴。
古诗词中,还时常借助自然形胜,提供一种启示。
这样的地名,有关气度和胸怀,视野和境界。
《望岳》是杜甫登临泰山的憬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高。
”气魄决定格局,自然和精神的绝美风景,都只向阔大的胸襟敞开。
《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览庐山的发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主观与客观,整体和局部,在韵脚的停歇处,思辨开始起步。
感性上升为智性,形象转化为哲理,倚仗的是深刻的功夫修为。
当一些地名被再三引用,被反复言说,它就上升为一种意象,具备了符号的功能。
阳关象征了离别,北邙寓意着死亡。
巫山隐喻了男欢女爱,陇头意味着流离失所。
蓬莱是来世的向往,昆仑是仙界的居所。
碣石摹写北地的萧瑟荒寒,潇湘渲染南国的凄凉悲怨。
金谷园是奢靡的狂欢,乌衣巷是繁华的落幕。
陌上婉转地言说儿女情长,垓下明确地感慨英雄气短。
首阳山,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于此隐居,喻示着操守高洁。
烂柯山,樵夫看童子下棋,一局未终斧柄已烂,比况了沧桑巨变。
在这样的场合,对这些地名的理解程度,又直接取决于阅读者精神文化的蕴积。
没有对母语的热爱,缺乏对历史和传统的沉浸,就难以窥见字面背后的精微和玄奥,难以感知到那些不尽之意,言外之旨,声音中的声音,味道里的味道。
仔细盯着地图上的一个个地名,时间久了,那些圆圈圆点就会幻化成一个个泉眼。
想象一番,那些被以不同音调吟诵的诗句,岂不正仿佛泉水的汩汩滔滔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