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国家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

国家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

国家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第一章教育基础1.小学教育特点4:对象特别的义务全面基础教育教育对象特别性(生理、感知水平低、形象经历、道德感含糊、);基础性(社会、个体进展的基础,课程内容);义务性(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青年实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免费学校教育);全面性(各方面充分进展,保证其德智体美劳方面最大程度和谐进展)2.小学教师劳动特点6遵守系统、给学生做示范的复杂长期工作,(还需要离开学校、加班、备课)复杂性(教育目的全面、任务多样、对象差异)制造性(因材施教、教学上别断更新、教育机制)劳动时刻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利用课余时刻备课、批改作业;校内外、家访等)系统性(由教育的系统性以及人的身心进展的延续性决定)3.课程打算(教学打算)是依照教育目的和别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内容要紧包括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以及学周安排。

4.教育目的是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要求,是教育的核心咨询题妨碍教育目的制定的因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人的身心进展特点与需要;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5.教育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妨碍三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教育者是教育妨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挑选和施加教育妨碍的对象,教育妨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6.学校治理三要素:治理者、对象、手段;工作核心是教学治理;领导体制是校长负责制7.8.教育观看法(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举行系统感知和考察)教育调查法(搜集、整理、分析相关资料,揭示事物本质规律,寻求解决咨询题的方案)系统抽样(依照预定规则、每部分抽取1个样本)分层抽样(按某一属性分类,按比例举行随机抽样)等距抽样(编号后分成个数相同的组)整群抽样(随机分组,抽取群体)多级抽样(抽取若干群,在群中随机抽取样本)教育实验法(操纵或创设一定条件,验证假设,探讨条件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前实验(缺乏假设、操纵措施、无对比组)真实验(彻底操纵、效度高)准实验(在现成的教学班级内举行、无随机分派,别能操纵误差)9.学校文化核心是:精神(观念)文化10.新课程标准的核心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进展”小学时期以综合课程为主、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何必修课程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6: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挑选性;紧密课程内容与日子和时代的联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与素养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行三级课程治理制度11.教师专业进展三时期:进展最后成为专家型教师关注生存时期(搞好关系)关注情境时期(提高学生成绩)关注学生时期(思考个不差异、学生需求)12.教师专业进展的途径: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展微格教学(小型课堂教学)举行特意训练(日回忆、新材料、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周月回忆)反思教学经验(波斯纳:经验+反思=成长)13.教学研究的基本步骤7:确定研究课题;查阅、阅读文献;提出研究假设;制定研究打算、设计研究方案;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做出结论;撰写成文。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是重要的科目之一。

这一科目涵盖了丰富的内容,对于考生能否成功获得教师资格证起着关键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其中的主要考点。

一、教育基础这部分内容是构建教育教学知识体系的基石。

首先,了解教育的发展历程、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从古代教育的特点到现代教育的变革,考生需要清晰地把握其脉络。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也是重点。

教育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例如,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会制约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决定教育的结构和内容。

教育目的的理论和我国的教育目的同样重要。

不同的教育目的理论,如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等,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主张。

而我国的教育目的强调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学生指导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

考生需要了解小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认知发展特点,以及情绪情感、意志、自我意识等社会性发展特点。

在学习指导方面,学习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为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

同时,要掌握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学习策略的分类与训练等内容。

对于小学生的品德发展,了解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掌握品德培养的方法至关重要。

此外,还需要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方法。

三、班级管理班级与班集体的区别和联系,以及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阶段,是这部分的基础知识。

班主任的工作内容繁多,从了解和研究学生,到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再到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都需要考生熟悉。

班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也是常考的内容。

要明确活动的类型、目标、步骤等,能够根据不同的主题和目的设计出富有创意和实效的班级活动。

四、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将教学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的关键环节。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明确、具体、可操作,能够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

教学过程的设计包括导入、新授、巩固练习、小结和作业布置等环节。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01教育基础一、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小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古代小学教育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古代的小学教育的特点: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近现代的小学教育1、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

(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2、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设立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7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3、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

当代小学教育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我国的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1992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小学开始了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改革3、20xx年开始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小学教育的现状1. 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2.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3. 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4. 办学体制走向多元化5. 课程改革不断深化二、小学教育的特点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小学生的发展可能性;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小学教育的基础性(1)社会发展层面的基础性①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②小学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2)个体发展层面的基础性(3)课程内容层面的基础性小学教育的义务性(义务教育的显著特征: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小学教育的全面性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

三、小学的组织与运行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对象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务行政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总务工作管理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方向性原则、有效性原则、民主性原则、科学规范性原则、系统整体性原则、责任制原则学校管理的常用方法:行政管理方法、法律法规管理方法、经济管理方法、思想教育方法、数理统计方法校长负责制成为我国现阶段中小学的管理体制。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考点第一章教育基础第一节教育与教育学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管制、灌输来进行的,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教育的形态:P41.家庭教育2.社会教育3.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导形态。

三种教育形态的功能整合: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有着各自的目的、地位、作用和特点,同时他们也有各自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

这就需要三者之间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实现三种教育力量的整合,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益。

三种教育力量的整合,有利于教育在时空上的相互衔接,有利于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有利于加强各种教育的互补作用,完成教育的整体效应。

P5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偏向;2.教育是通过专门培训出来的教师所进行的活动,对学生的作用力比较强;学校教育能对其他各种环境因素加以控制,选择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因素,克服和排除那些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因素。

P5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1.教育者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学生参加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活动;教育者要争取社会力量的配合,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P61教育目的的作用:1.规范作用:规范了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的教育方向;规范了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④规范了学校管理。

2.激励功能;3.选择功能;4.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既是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同时也当然是衡量教育质量和效益重要依据。

P8小学教育的培养方针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学龄初期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来的。

20世纪后的教育的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信息化小学生的身心发展:1.小学生的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归纳.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归纳.









识 ..................................................................................
......................................... 2









革 ..................................................................................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归纳
目录






础 ..................................................................................
................................................. 2







式 ..................................................................................
...........................................24








施 ..................................................................................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重点知识点总结1. 教育学知识- 教育学的定义和特点-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教育学的基本原理- 教育学中的重要概念2. 教育心理学知识- 学习与记忆的基本过程- 学习的类型和因素- 学习策略与方法- 学习困难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学习环境对学习的影响- 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和特点3. 教学设计与评价- 教学目标的确定和分类-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教学方法与策略- 教学资源的设计和利用- 教学评价的目的和方法- 教学评价结果的运用4. 课堂管理与组织- 课堂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学生行为管理的策略- 课堂组织与课堂氛围的建设 - 学生参与与合作的促进5. 学科教学知识与能力- 语文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数学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英语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科学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社会与生活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 艺术与体育教育的原则和方法6. 教育法律与职业道德- 教育法律法规的内容和适用-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伦理与教育的关系- 教师职业发展与提升7. 班级管理与教育指导- 班级管理的目标和原则- 班级管理的策略和方法- 学生发展与个性特点的认识- 学生心理健康与解决方法- 学生生涯规划的指导与帮助总结: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涵盖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与评价、课堂管理与组织、学科教学知识与能力、教育法律与职业道德以及班级管理与教育指导等方面的知识点。

掌握这些重点知识点,是一名小学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

同时,在备考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综合运用各个知识点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提高教学能力和教育素养。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常考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常考知识点

一、概念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这里大家需要注意的是,是“适龄”而不是“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

二、特征1.强制性:义务教育是法律保证实施的教育活动;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依法予以保障;对不履行义务教育的行为,国家以立法的形式强制执行。

2.免费性: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免除学杂费,这是世界各国实施义务教育的一个共同特点。

义务教育从免除部分费用到免除全部费用,需要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条规定了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这说明我国的义务教育是真正意义上的免费教育。

3.普及性:全体适龄儿童、少年,除依照法律规定办理延缓入学和休学手续的以外,都必须入学接受教育,并且必须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4.公共性:义务教育是一种社会公共事业,属于国民教育的范畴。

它是面向本地区、本民族全体国民的教育,不应成为某一阶级、政党或宗教派别的工具而被垄断。

5.基础性: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其目的是为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四有”的社会主义人才奠定基础。

义务教育的基础性还表现在义务教育是一种全民性的教育,而不是英才教育,其根本目的是使全体适龄儿童、少年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民族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以上五个是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但是最根本的特征还是强制性,这一点往往以单选题的形式考查。

三、发展历程义务教育最早起源于16世纪的德国(普鲁士),接下来小编重点带大家梳理一下在我国的发展历程:1.1902年,由管学大臣张百熙拟定的壬寅学制,就体现出了义务教育的思想,它规定:“儿童自6岁起受蒙学4年,10岁入寻常小学堂修业3年。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是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的一项重要科目,主要考察考生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下面是本科目的重点笔记知识点。

一、教育教学理论基础1.思想道德教育:包括德育的目标、任务和原则;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德育教育的主要方法和手段等。

2.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社会文化学习理论、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等。

3.教育心理学:包括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理论、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及处理方法等。

二、小学教育与教学原理1.教学原则:以学生为本、启发思维、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统一、因材施教、兴趣为中心、循序渐进等。

2.课程理论与教学设计:结构化课程设计、问题导向课程设计、任务型教学设计等。

3.小学教学特点与方法:儿童中心教育、体验教育、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活动教学等。

三、教育教学评价与考试1.教育评价的概念与目的: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评价的目的及原则等。

2.学生评价的方法与工具:常用的学生评价方法和工具,如测验评价、观察评价、作品评价等。

3.教师评价的方法与工具:常用的教师评价方法和工具,如教学观察、教学日志、教学反思等。

四、课程教学与教材分析1.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课程与教学的定义、相互关系及实施中的策略。

2.教材分析:教材的功能、性质、内容结构和使用方法等。

3.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示范法、故事法等。

五、教学组织与管理1.教学组织形式:讲授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

2.学校教育与管理: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管理制度和教育管理组织等。

3.教育教学管理:教育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校外教育与教学管理等。

六、教育教学与创新1.课程与发展:课程目标的设定与调整、课程内容的创新与发展、课程实施的与改进等。

2.教学与发展: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编排、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进、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等。

以上只是《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一些重点笔记知识点,希望能够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知识点归纳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知识点归纳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第一章教育基础第一节小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一、小学教育概述(一)小学教育的概念现代教育学定义“小学”为学龄儿童(6-12岁)接受初等教育所设的学校,属于基础教育的一部分,现分为初级小学、高级小学、完全小学、中心小学以及实验小学五种类型。

我国传统教育阶段的划分只有小学和大学两级,小学也称蒙学。

蒙学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着重儿童认知和行为处事的训练。

(二)小学教育的任务根本任务:打好基础二、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发展据记载,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一)古代的小学教育(先秦至鸦片战争)特点: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二)近现代的小学教育(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四个标志性事件1、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

2、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1897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为小学,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

)3、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癸卯学制》,该学制第一次系统构建了以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为主干的学校教育体系。

将小学正式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

(清政府1904年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设立了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7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4、到了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

四个学制1、壬寅学制,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2、癸卯学制,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3、壬子癸丑学制,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并改学堂为学校,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的六三三学制。

它是我国小学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影响一直持续到1949年。

(三)当代的小学教育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我国的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024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必备知识点及简单题重点

2024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必备知识点及简单题重点

2024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必备知识点及简单题重点2024年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必备知识点及简单题重点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是想要成为小学教师的考生必须通过的考试。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是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涵盖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等多个方面。

在备考2024年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时,了解和掌握这些必备知识点及简单题重点是非常必要的。

一、教育制度与政策1、我国的教育制度及其组成部分2、国家的教育政策及其对教育的影响3、义务教育的概念、特征和实施原则二、学生与学习1、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教育对策2、学习理论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3、学习的分类与方法4、学生评估与评价方法三、课程与教学1、课程的概念与类型2、课程设计的基本要素与方法3、教学原则与方法的分类及其优缺点4、课堂教学环节与技巧四、德育与班主任工作1、德育的目标与原则2、德育的基本方法及其应用3、班主任的角色与职责4、班主任工作的策略与方法五、教育法律法规1、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与主要内容2、教育法律关系及其构成要素3、教育法律责任的类型与承担方式4、教育行政执法的原则与程序六、现代教育技术与应用1、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特点与发展趋势2、多媒体教学资源的类型与使用方法3、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及其注意事项4、教育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其优势七、组织与管理1、学校组织结构的类型与特点2、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与方法3、学校公共关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维护策略4、班级管理的概念与原则,班级管理的基本环节与方法八、安全隐患防范与学生心理健康1、学校安全隐患的类型及其防范措施2、学生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3、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应对策略4、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认定与处理方法九、教师职业素养与专业发展1、教师的职业素养及其构成要素2、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与途径3、教师职业规划的内容与实施方法4、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以上是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的一些必备知识点及简单题重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一、教育学1. 教育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的概念、特点、基本原理•教育学的分类及各自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实践意义与方法2.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概念、特点、基本概念•学习与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发展心理学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3. 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的概念、特点及其研究对象•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教育家族与社会的关系4. 教育法律与管理规定知识•职业道德及其规范•教育法律知识•教育管理规定及其实践应用二、教学基本知识1. 认识教育、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及其基本概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2.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及其类型•教学设计的组成部分•教学设计的过程3.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分类及其特点•教学手段的分类及其特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在不同教学阶段的应用4.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目的、方法及其原则和要求•教学评价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教学评价结果在教学中的应用三、学科教学知识1. 语文教学知识•语文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语文教学内容、思路和方法•语文教学评价和反馈2. 数学教学知识•数学教学目标、基本概念以及重点和难点•数学教学内容、思路和方法•数学教学评价和反馈3. 英语教学知识•英语教学目标、基本概念以及重点和难点•英语教学内容、思路和方法•英语教学评价和反馈4. 科学教学知识•科学教学目标、基本概念以及重点和难点•科学教学内容、思路和方法•科学教学评价和反馈四、教育教学专业素养1. 教育教学素质及其培养•教育教学素质的基本内涵、构成要素•教育教学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方法与技巧2. 教学反思与教育实验•教学反思的概念、方法与实施步骤•教育实验的概念、分类及其应用方法3. 新闻、出版、电影、广告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应对措施•新闻、出版、电影、广告对青少年的影响•相应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4. 师德师风知识及其实践•师德师风的概念、意义和内涵•师德师风的基本要求和社会责任•师德师风的实践方法和技巧以上就是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的整理。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重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重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重点一、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什么答:1、加强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我够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二、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答:1、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2、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3、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三、简述小学德育的途径答: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劳动4、少先队活动5、班主任工作四、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方法答:1、行政方法 2、法律方法3、教育方法4、经济方法5、学术方法五、小学班级管理的方法答:1、制度管理法2、民主管理法3、学生自主管理法、4情感沟通法5目标管理法六、小学班级管理的原则答:1、民主性 2、整体性 3、高效性七、怎样设计教育研究方案答:(1)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 (2)选择研究对象 (3)分析研究变量.(4)形成研究方案.八、简述教育研究的基本环节答:1研究的构思与设计、2研究的组织与实施、3成果的分析与总结九、教育研究的原则答: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4教育性原则十、小学生的卫生保健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答:(1)保持正确姿势,组织适当的体育活动和体力劳动.(2)保护牙齿,培养儿童良好的用餐习惯.(3)眼和耳的卫生保健.(4)保持合理的营养和良好的生活习惯.(5)注意用脑卫生.十一、常用的小学教学方法答: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演示法十二、沟通在学校的管理作用答:传递信息、控制、激励、情感交流十三、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答: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心理辅导.十四布鲁巴奇反思方法答: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十五、教学原则定义,有哪几个原则原则的定义,注意事项重点启发性原则.答: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原则:1)直观性原则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教具可分为两类:一是实物直观;二是模象直观.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用语言作生动的讲解、形象的描述,能够给学生以感性的知识.(2)启发性原则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是启发的首要问题,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激发学生主动性、欲望和兴趣,汇集和发展为推动学习的持久动力.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3)巩固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4)循序渐进原则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5)因材施教原则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德智体发展的特点,各学科学习的情况与成绩,有何兴趣、爱好与擅长以及不足之处,然后有目的的因材施教.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十六、教学方法定义几种方法,注意事项,重点是谈话法.答: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演示法.(二)谈话法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第一,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第二,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第三,要善于启发诱导.第四,要做好归纳、小结.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优点:(1)有利于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系统的传授知识.(4)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的质量班级授课制的缺点:(1)主要表现在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而且学生主要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其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2)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3)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一定的限制,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决定.学生的动会少,实践性不强,缺乏独立性.(4)教学内容、时问和进程的程序化,难以容纳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难以创新.(5)由于课时的限制,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以适应“课”的要求,使教学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十八、课堂教学总结基本方法什么答:归纳总结式束、比较异同式结束、练习检测式结束、悬念式结束、活动式结束、拓展延伸式结束、表扬激励式结束.十九、小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是什么答:主体参与策略、合作探究策略、知情融合策略、个性发展策略二十、简述课堂教学的常用方法.(1)讲授式的教学方法. (2)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3)训练与实践式教学方法. (4)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二一、小学班主任的作用答:第一、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第二,班主任是校长、教导主任的有力助手.第三,班主任是各任课教师的协调者.第四,班主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二二、小学班主任的职责与任务.答:(1)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3)指导学生课外、校外生活和活动.(4)管理班集体,指导少先队工作.(5)协调各任课教师的工作.二三、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包括哪些方面答:(一)了解学生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三)建立学生档案 (四)个别教育(五)班会活动(六)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七)操行评定 (八)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二四、班级活动的特点.答:自愿性、自主性、差异性、广泛性、灵活性二五、简述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答:(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2)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3)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二六、组织班级活动的原则.答:1目的性原则、2针对性原则、3易操作原则、4整体性原则、5创新性原则、6多样性原则二七、班级活动的形式.答:1论理式班队活动2、交流式班队活动3、文艺式班队活动4竞赛式班队活动5、纪念式班队活动6、实践式班队活动二八、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特征,类型.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历史法、比较法、个案法特征:继承性、创新性、系统性、控制性类型:按研究目的分(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综合性研究)按研究的功能分(发展性研究、评价性研究、预测性研究)按研究的对象分(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按使用的方法(历史研究、描述研究、比较研究、实验研究、理论研究)二九、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方法.答:一方面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的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另一方面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反思教学经验三十、常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的方法.答: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5、给于恰当的奖励与惩罚三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答:1依法执教、廉洁从教 2、注重礼仪、遵守公德3、尊重家长、团结协作 4、热爱学生严谨治学 5、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三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答:1身心发展顺序性 2身心发展不平衡型 3、身心发展的阶段性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三三、加涅的8层次5分类答:加涅把学习分成八类:①信号学习.②刺激一反应学习.③连锁学习.④言语联结学习.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⑦规则或原理学习.⑧解决问题学习. 前三类是人和动物共有,后五类是人类所特有.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加涅后来进一步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把它们看做是五种学习类型.分别是:①智慧技能.主要用来解决“怎么做”.②认知策略.学会学习的核心部分.③言语信息.④动作技能.⑤态度.三四、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答:1.前习俗水平(惩罚服从取向阶段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大约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2.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和遵守法规取向阶段)这是在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直到青年、成年.第三阶段:“好孩子”取向.第四阶段: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柯尔伯格认为大多数青年和成人的道德推理就属于这级水平.3.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和普遍伦理取向阶段)三五、学习策略.:(一)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复述策略(1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2多种感官参与 3、复习形式多样化4、画线、5排除互相干扰 6整体识记与分段识记)精细加工策略:1、记忆术(位置记忆法、缩减和编歌法诀、谐音联想法、视觉联想、语义联想)2、做笔记3、提问4、生成性学习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组织策略:1、列提纲2、利用图形(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网络关系图)3、利用表格(一览表、双向表)(二)元认知策略(调节策略、监视策略、计划策略)(三)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策略、学习环境策略、努力管理策略、社会资源利用策略)三六、课外活动的内容、形式.答:内容:1科技活动2、学科活动 3、文学艺术活动 4、体育活动 5、社会活动6、传统的节日活动形式:(一)群众性活动(二)小组活动10-20人(三)个人活动三七、教学设计原则4点、步骤7点、要求5点、内容4点、依据6点,教案的内容6点答:原则:系统性原则、程序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反馈性原则步骤:1教学目标的阐述2教学重难点分析3、教学准备4、教学课时计划5、教学设计过程6、板书设计7、教学反思要求:1导入环节2问题设计3、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4、练习设计5、教学后记内容:1教学目标的设计 2、教学内容的设计3、教学措施的设计4、教学评价的设计依据:1学科性能2教学任务和要求3、教学内容的特点4、教学原则的要求 5教师本人的教学特点和风格6、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四三、小学生美育的基本方法和策略有哪些1.美育的途径十分广阔,方法灵活多样.美育可以在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也可以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进行.具体策略和方法如下:(1)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文化艺术活动进行美育.第一,通过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教学进行美育;第二,通过艺术学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进行美育.(2)通过大自.然进行美育.(3)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美育.第一,利用家庭环境进行美育;第二,组织学生参加美化学校环境的活动:第三,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现美.四四、简述激发小学生动机的基本方法.(1)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恰当进行奖惩:(2)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和维持学习兴趣:(3)指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增强对成功的期望:(4)培养自我效能感,增强学生成功的自信心:(5)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学习动机的激发者;(6)注意个别差异.四五、简述操作技能不同于心智技能的特点(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归因结果,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四六、教师应具有的教育素质有哪些①教育理论知识;②教育实践能力;③运用教育机智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④教育科研能力.四七.怎样培养学习动机.(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与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四八.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柯尔伯格采用的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提出了道德判断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1)前世俗水平.阶段1,惩罚与服从阶段;阶段2,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2)世俗水平.阶段3,好孩子定向阶段;阶段4,法律与秩序的定向阶段; (3)后世俗水平.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阶段6,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阶段.四九、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五二.、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有如下四个:(1)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个体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生理基础;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影响作用,但其作用不能夸大.(2)环境: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具有其独特的功能,例如加速个体发展、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等得功能.(4)个体主观能动性: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五三、.简述教育调查报告的一般结构一般的调查报告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引言在引言部分应简要讲明本次调查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方法与步骤(3)材料分析材料包括用来对比或说明现象结构的背景材料、其他调查材料、典型调查材料以及文献资料.(4)总结总结包括结论、预测、建议和对调查的估价.五四、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简述你对这三种学习方式的理解(1)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2)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3)探究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五五、简述最近发展区概念及意义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五六、教学反思的内容按时间分几种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围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策略.五八、福勒和布朗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五九、简述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1、复习要及时2、复习要合理3、复习活动即要避免无限过度,又要坚持适当超额,超额学习程度达到150%效果最佳.六十、简述小学教师反思的基本内容1、对教学目标进行反思2、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3、对教学特色进行反思4、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5、对教学有点反思六一我国为什么进行基础教育改革一、适应全球发展的需要1、知识经济的呼唤2、个人发展的需要3、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二、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1、人力资源持续发展的需要2、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六二、简述奥苏泊尔的有意义学习条件1. 新的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2. 学习者认知结构种具有同化新材料的适当知识基础(固定点),便于与新知识进行联系,也就是具有必要的起点.3. 学习者还必须具有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积极地将新旧知识关联起来的倾向.4. 学习者必学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新知识与认识结构中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六三、皮亚杰到的发展阶段论1、自我中心阶段(2-5)2、权威阶段(6-8)3、可逆阶段(8-10)4、公正阶段(10-12)六四、皮亚杰身心发展阶段1、感知运算阶段(0-2)2、前运算阶段(2-7)3、具体运算阶段(7-12)4、形式运算阶段(12-成人)1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什么(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5简述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主要因素.(1) 距离的远近;(2)交往的频率;(3)态度的相似性;(4)个性的互补性;(5)外貌等因素.5简述情绪与情感的关系.情绪和情感同属于感情性心理活动的范畴,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情感是对感情性过程的体验和感受,情绪是这一体验和感受状态的活动过程.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它又通过情绪来表达.情绪也离不开情感,情绪的变化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中蕴含着.情感.但是二者也有所区别.情绪主要是指感情过程,即个体需要与情境互相作用的过程,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往往随着情景的改变和需要的满足而减弱或消失.而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常用来描述那些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6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为何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3)学校教育由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负责.7简述创造性思维的概念及其特点.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三个: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8简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论.布鲁纳是美国着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因此,他的理论常被称为认知结构论(1)学习观.①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②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2) 教学观.①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②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主要包括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和强化原则.9简述赫尔巴特教学理论.赫尔巴特是传统教学理论的代表,他的教学理论主要有:(1) 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主张采用班级授课制进行教学; (2)强调教材的重要性,主张学生以学习问接知识为主,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 (3)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核心、权威和主导的地位.10关于人的身心发展有哪些典型观点其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他什么关于人的身心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二因素论和相互作用论. (1)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高尔登和美国的霍尔.遗传决定论的理论观点是,幼儿心理发展是受先天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2)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环境决定论的理论观点是,幼儿心理的发展完全是后天环境教育的结果.遗传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 (3)二因素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吴伟士和德国的施太伦.二因素论的理论观点是,幼儿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 (4)相互作用论是目前影响较大的一种观点,多数心理学家都支持这一观点.理论观点是,遗传对幼儿心理发展作用的大小依赖于环境的变化,而环境作用的发挥也受遗传的制约,即“遗传决定心理发展的限度,环境在限度内起决定作用”.11一节好课的基本标准是什么(1)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2)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 (3)要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4)要能够使个别学生得到照顾.12 简述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表述的目的.(1)展示研究价值,取得社会承认; (2)促进学术交流和成果转化; (3)有利于提高研究水平; (4)提高研究者的研究能力.13简述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1)作业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 (2)作业不宜太难,也不宜太易,应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 (3)作业分量要适宜,难易适度,形式多样;(4)作业的要求应明确; (5)对作业的反馈要清晰、及时.14简述问题解决的概念和特点.概念: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基本特点: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15简述各心理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1)构造主义心理学.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冯特、铁钦纳.这一学派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还认为心理学的方法是实验内省法,心理学的任务是用内省法分析出意识过程的基本元素.(2)机能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詹姆斯,代表人物还有杜威、安吉尔等.机能主义也主张研究意识,但他们认为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主张把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大. (3)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可区分为旧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旧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则为托尔曼、赫尔和斯金纳等人.行为主义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是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该部分主要测试考生对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能力的运用。

下面是该科目的重点笔记知识点。

一、教育心理学1.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社会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等。

2.发展心理学:包括儿童生理、智力发展、语言发展、情感发展等内容。

3.教育评价:包括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为核心的综合评价,以及对学生学业水平、学法和学风的评价方法。

二、教育学1.教育目标:教育目标的分类以及确定教育目标的原则。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分类以及确定教学目标的原则。

3.教学法:教学法的分类以及不同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

4.课程与教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教学组织与设计的基本原则。

三、课程与教材1.课程理论:包括课程开发、课程评估、课程等内容。

2.教材原则:教材编写的原则、教材评价以及选择教材的方法。

四、教学评价1.教学评价的基本概念:包括教学评价的意义、功能以及与学生评价的关系等。

2.教学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正式测试评价和非正式评价的方法,以及评价工具的选择方法。

五、教育法律法规与教育政策1.教育法律法规:包括《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2.教育政策:包括当前教育中的政策措施、教育发展的规划等。

以上是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重点笔记知识点,希望可以对备考有所帮助。

考生可以结合相关教材和教学实践经验进行深入学习和思考,灵活运用于实际教学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一、学科知识1. 语文- 课程标准与教学要求- 常见教学方法和技巧- 教学模式与策略- 阅读与写作能力培养2. 数学- 数与代数- 几何与观察- 数据与统计- 空间与形状- 探究与解决问题3. 英语- 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培养- 语法与词汇- 听力与口语教学- 阅读与写作能力培养二、教育心理学1. 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 社会文化学习理论2. 学生发展理论- 儿童身体发展- 儿童认知发展- 儿童社会情感发展- 儿童道德发展3. 学习评价理论- 评价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评价的目的与功能- 评价的方法与工具- 评价结果的运用和反馈三、教育法律法规1. 义务教育法律法规- 义务教育法- 学校管理条例- 教育工作者从业法- 学生权益保护法2. 班级管理法规- 班级管理制度与规范- 学生考勤与请假制度- 学生纪律和行为规范3. 学科教学法规- 语文教学法规- 数学教学法规- 英语教学法规四、教育教学方法1. 概念与特点- 教学方法的概念与分类- 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分析-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2. 教学策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教师与学生互动合作3.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目的与原则- 评价方式与工具选择- 回顾与总结课堂教学五、课程设计与教学评价1. 教学设计与教学计划- 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的层次与结构- 教学计划的编制与实施2. 教学媒体与资源- 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 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开发- 网络资源的利用3. 效果评价与反思- 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 教师教学效果的自我评价- 教学反思与教师成长。

史上最全的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归纳

史上最全的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归纳

史上最全的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
考知识点归纳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是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的一个重要科目,主要考察考生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下面是一个史上最全的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的归纳:
一、教育学基础知识
1.教育学的定义、性质、任务和方法
2.教育学的发展史、流派和理论体系
3.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4.教育学的实践意义和问题
二、教育学专业知识
1.儿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发展规律
2.儿童成长的各个方面特点和规律
3.儿童行为管理和心理健康问题的探讨
4.儿童与家庭、学校等环境的关系
5.教育评价与测量的方法和原则
三、教育教学方法与技能
1.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育教学设计
2.教学过程的管理和组织
3.学生评价和激励的方法和原则
4.教学实践中的具体策略和技巧
四、教育教学的研究与
1.教育教学的原则和途径
2.教育教学研究的方法和工具
3.寓教于乐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和实践
4.教育教学问题的实证研究和解决方法
五、课程与教材的研究与开发
1.教育课程的基本原理和体系
2.小学各学科课程的要求和特点
3.教材的选择和使用
4.教材开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六、教育教学的政策与法规
1.教育法律法规及政策
2.教育教学相关管理办法和制度
3.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师行为准则
4.学校管理与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以上归纳的是《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科目的主要考点,但仅仅知道这些知识点是不够的,还需要考生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来掌握这些知识。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到你。

小学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必背资料

小学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必背资料

第一章教育基础1.简述教育的基本要素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为主导,受教育者为主体,教育影响是贯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桥梁。

2.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是由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师与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特定的社会实践活动,目的在于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学校教育以文化教材影响学生,其影响具有价值性、发展性和简性(2)学校教育是有目的的影响学生,其影响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和深性(3)学校是有组织的制度化的教育形式,其影响具有集中性、统一性和规范性。

3.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4.简述学校成立的基本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2)脑力脑动和体力劳动相分离为小学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3)文字创造知识的积累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手段与充分的教育内容(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来为统治阶级服务。

5.简述确立小学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小学教育目的的确立有四大依据:(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6.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1)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个性等方面全面发展;(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7.简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①双轨制②单轨制③Y型学制(或分支型学制)8.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基础地位(简答)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基础地位是: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9.简述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答:加德纳认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八个范畴,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

202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202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一、文章类型分析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重要的一门科目,主要涉及小学教育的基本理论、课程与教学理论、德育原理、学生心理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在考试中,常见的文章类型包括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等。

二、关键词梳理1、教育学:包括教育目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教育制度等。

2、课程与教学理论:包括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

3、德育原理:包括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评价等。

4、学生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发展、情感发展、社会化发展等。

5、教育法律法规:包括教育法律制度、教育法规政策、教育法律责任等。

三、考点归纳1、教育学基础知识,包括教育目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教育制度等。

2、课程与教学理论,包括课程设置的原则、课程设计的要素、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的种类等。

3、德育原理与实践,包括德育的目标、德育的内容、德育的方法、德育的评价等。

4、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包括认知发展、情感发展、社会化发展等。

5、教育法律法规,包括教育法律制度、教育法规政策、教育法律责任等。

四、题型举例1、单项选择题:针对某个概念、理论或实践问题进行提问,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正确的。

2、判断题:给出一段陈述,要求判断其是否正确。

3、填空题:给出一段空白,要求填写缺失的关键词或短语。

4、简答题:针对某个问题或概念进行简要的解释或阐述。

5、论述题:针对某个问题或概念进行详细的论述和分析,要求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说明。

五、复习策略1、梳理知识点,形成知识框架。

考生需要对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有清晰的认识,以便更好地应对各种题型。

2、注重实践应用,结合具体例子。

考生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具体例子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提高解题能力。

3、反复练习,熟悉考试题型。

通过大量的练习,考生可以熟悉考试题型,掌握解题技巧,提高答题速度和准确率。

教资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

教资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又称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把现代先进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传授给学生,又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①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②发掘教材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③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素质。

(二)直观性原则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①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②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三)启发性原则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鼓励学生动手,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四)巩固性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其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而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将其提取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知识②组织好学生复习工作④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知识(五)循序渐进原则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六)因材施教原则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①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②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③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造条件,尽可能地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都得以发挥。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是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一大科目,主要考察考生对于小学教育教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以下是该科目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归纳。

一、教育学基础知识1.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与分类:教育的定义、教育学的分类、教育的性质和目的等。

2.教育思想和流派:孔子思想、兴学、新教育、人力资本理论等。

3.教育目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综合发展。

4.教育原则:社会主义教育原则,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等。

5.教育规律:教育发展规律、学生发展规律等。

二、心理学基础知识1.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心理发展的规律。

2.学习心理学:学习的条件与要素、学习的心理过程、学习的方法与策略。

3.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社会文化心理学等心理学理论。

三、课程与教学论基础知识1.课程与课程标准:新课程的理念与目标、国家课程标准等。

2.教学理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法。

3.课堂教学原则与方法:知识的呈现、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问等。

4.教学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多元评价等。

四、教育信息技术1.网络技术:网络资源的获取与利用、网络教学实施的策略和教学方法。

2.多媒体技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实施与评价。

3.教育软件:教育软件的类型与特点、教育软件的运用。

五、小学生健康与安全教育1.儿童青少年健康问题:常见疾病、饮食与营养、心理健康等。

2.小学生安全问题:校园安全、交通安全、网络安全等。

3.健康与安全教育的内容、方法与策略。

4.学生突发疾病的处理与急救知识。

六、小学德育教育1.德育的基本任务与方法:示例引领、言传身教、激励教育等。

2.培养学生的品德与价值观:集体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国际视野等。

3.小学生道德教育:学生个性培养、行为规范培养等。

七、小学语文教育1.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与方法: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教学、阅读教学等。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解读: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教育基础1.小学教育特点4:对象特殊的义务全面基础教育教育对象特殊性(生理、感知水平低、形象记忆、道德感模糊、);基础性(社会、个体发展的基础,课程内容);义务性(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免费学校教育);全面性(各方面充分发展,保证其德智体美劳方面最大程度和谐发展)2.小学教师劳动特点6遵守系统、给学生做示范的复杂长期工作,(还需要离开学校、加班、备课)复杂性(教育目的全面、任务多样、对象差异)创造性(因材施教、教学上不断更新、教育机制)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利用课余时间备课、批改作业;校内外、家访等)系统性(由教育的系统性以及人的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决定)3.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以及学周安排。

4.教育目的是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要求,是教育的核心问题影响教育目的制定的因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5.教育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三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6.学校管理三要素:管理者、对象、手段;工作核心是教学管理;领导体制是校长负责制7.8.教育观察法(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感知和考察)教育调查法(搜集、整理、分析相关资料,揭示事物本质规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系统抽样(根据预定规则、每部分抽取1个样本)分层抽样(按某一属性分类,按比例进行随机抽样)等距抽样(编号后分成个数相同的组)整群抽样(随机分组,抽取群体)多级抽样(抽取若干群,在群中随机抽取样本)教育实验法(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验证假设,探讨条件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前实验(缺乏假设、控制措施、无对照组)真实验(完全控制、效度高)准实验(在现成的教学班级内进行、无随机分派,不能控制误差)9.学校文化核心是:精神(观念)文化10.新课程标准的核心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程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6: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11.教师专业发展三阶段:发展最终成为专家型教师关注生存阶段(搞好关系)关注情境阶段(提高学生成绩)关注学生阶段(考虑个别差异、学生需求)12.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展微格教学(小型课堂教学)进行专门训练(日回顾、新材料、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周月回顾)反思教学经验(波斯纳:经验+反思=成长)13.教学研究的基本步骤7:确定研究课题;查阅、阅读文献;提出研究假设;制定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做出结论;撰写成文。

14.《规划纲要2010-2020》战略目标: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工作方针5: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15.教材编排:螺旋式(重复)、单一式16.我国颁布的第一个是壬寅学制;实施的葵卯学制;资本主义的壬子葵丑;美国壬戌17.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目标模式斯腾豪斯《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过程模式劳顿“文化分析”理论情境模式瓦根舍因《范例教学原理》皮亚杰智力发展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教育“活的教育学”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教学目标导向第二章学生指导1.感觉(个别属性)的特性:感觉的相互作用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同一感觉相互作用:感觉适应(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感觉后象(刺激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不同感觉互相作用:感觉的互相补偿(感觉系统机能缺失后通过其他感觉机能弥补)联觉(同时引起两种感觉,如红色看起来觉得温暖等)2.知觉(整体属性)的特性:选择性(根据当前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进行加工)理解性(以知觉经验为基础进行加工,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说明)整体性(根据知识经验把多种属性整合,如红花绿叶)恒常性(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反而保持相对稳定)3.注意品质:范围/广度(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我对象的数量)稳定性(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

维持时间越长,注意越稳定)分散(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对象吸引)转移(根据新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分配(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活动)4.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反映事物本质)、判断(肯定或否定)、推理(已知推出新判断)5.情绪的状态分类:根据情绪状态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心境(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激情(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具有爆发性和冲动型)应激(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急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6.动机冲突:双趋(同时并存两种能满足需要的目标,但只能选择其中之一)双避(同时遇到两个力图回避的威胁性目标,但只能避其一)趋避(统一目标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多重趋避(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7.气质类型:胆汁质(兴奋)、多血质(活泼)、黏液质(安静)、抑郁质(孤僻)8.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内法论(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代表: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等外铄论(依靠外在力量)代表:荀子、洛克“白板”、华生“婴儿”9.认知方式的分类场独立型:利用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干扰;场依存型: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一句,容易受周围因素影响,善于察言观色。

反思型: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学习成绩好;冲动型:反应快但常常出错,成绩较差。

幅合型:搜集和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知道找到唯一正确解答;发散性: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方面,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

10.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巴普洛夫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条件反射,狗、铃铛、流口水)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正强化(奖品);负强化(撤销惩罚);惩罚;消退(不予理睬、被强化过的反应不再有强化物相伴)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认知学习理论:苛勒完型-顿悟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目标-对象-手段)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论(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马斯洛、罗杰斯自由学习观、学生中心的教学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皮亚杰(创始人)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11.席勒首次提出美育的概念;王国维第一个引入概念;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12.个体身心发展特点顺序性(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的顺序,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阶段性(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不能“一刀切”)不平衡性(“洛伦兹”关键期、最佳期)互补性(扬长避短,发觉自身优势、促进个性化发展)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13.奥苏泊尔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14.小学德育实施的主要途径:思想品德课与其它科教学;校外、课外活动;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少先队活动;班会、校会、周会、晨会;班主任工作15.小学生心理辅导常用方法:强化法(正激励,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代币奖励法(象征性强化物,积分奖励等);行为塑造法(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复杂行为);示范法(因榜样受强化而使自己也间接受到强化);暂时隔离法(特定时间不对不良行为给予强化,同时转情境,使行为不良者对新的情境产生厌恶的方法);自我控制法(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改善);惩罚法(厌恶刺激或撤销一个愉快刺激)。

16.小学的德育方法说理教育法: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注意:时机、有针对性;学生的接受力;做好引导总结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主要有家长、教师、同学、英雄人物、革命领袖等注意:选好学习的榜样(根据时代和学生实际出发,指导选择榜样,获得明确前进方向)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使榜样对学生产生力量,推动他们前进,需要让学生了解榜样。

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及时把学生的情感、冲动引导到行动上来,把敬慕之情转化为道德行动和习惯。

陶冶教育法: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

注意:创设良好的情景;与启发说服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指导实践法: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际活动,在行为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练和考验。

注意:严格要求;调动学生积极性;注意检查和坚持。

品德评价法: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促使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督促其不断进步的一种方法。

包括奖励、惩罚、屏蔽等。

注意:明确目的和正确的态度;公正合理,实事求是,坚持标准;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把奖惩和教育结合起来,坚持与人为目的,不是为了奖惩而奖惩。

品德修养指导法: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思,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

第三章班级管理1.班集体的发展阶段: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成员互不认识,只是按照课表进入教室参与共同活动)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彼此开始熟悉,产生一定的人际关系,形成小团体)成熟期的集体阶段(有明确的、共同认可的奋斗目标,形成坚强的核心)2.班级管理的功能: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根本)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治自理。

3.班级管理的模式:常规管理(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平行管理(对集体的管理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个人的直接管理影响集体)民主管理(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目标管理(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转化小组、个人目标,使其融为一体)4.班级组织建设主要包括班级组织机构的建立和班级组织规范体系的建立。

其中班级组织机构分为班委会制度、值周班长制、建立各种类型的小组、班级学生会议制度;班级组织规范体系的建立包括班级组织制度、行为规范、集体舆论和班风。

5.班主任的角色定位:实施素质教育的骨干力量;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班级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协调者。

6.小学班主任的基本素养:责任意识和移情能力;学习意识与探究能力;团队意识与领导能力7.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常规工作:了解学生(学生个体和群体)(中心环节)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发展目标、核心队伍、正常秩序、教育活动)建立学生档案(集体、个人)班会活动(班级例会、主题班会)协调各种教育影响(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协调)操行评定(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小结与评价)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个别教育工作:先进生工作(严格要求,防止自满;不断激励,弥补挫折;消除嫉妒,公平竞争;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