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狭窄的CT诊断进展_殷信道
颅内血管狭窄的TCD诊断(转)
颅内血管狭窄的TCD诊断(转)颅内动脉狭窄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颅内动脉管径缩小,使通过该部位的阻力增加但未造成血流中断,血管造影时可看到动脉狭窄,但血流能通过狭窄部位,远端动脉不同程度显影。
颅内动脉狭窄在发生率上以大脑中动脉MCA最高,其次是颈内动脉末段TICA或颈内动脉虹吸段SCA。
然后为椎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PCA和大脑前动脉ACA。
造成颅内动脉狭窄的原因很多,最常见为动脉粥样硬化,少见的有烟雾病、放疗引起的动脉狭窄,免疫或其他原因引起的颅内动脉炎等。
颅内血管狭窄诊断原则或标准:①血流速度增快,尤其是局限性血流速度增快;②血流频谱紊乱(频窗消失、涡流伴杂音)。
1.血流速度增快血流速度增快是动脉狭窄部位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改变,血流速度增快是诊断血管狭窄最重要的指标。
典型病例可出现狭窄段血流速度增快,狭窄近端和远端血流速度正常或相对减低。
2.血流频谱紊乱血管狭窄后的另一重要改变是血流频谱紊乱和出现粗糙或乐音样杂音。
三种常见的血流频谱紊乱如下:(1) 狭窄段红细胞血流速度增快以及狭窄后段血管内径的复原或代偿性扩张,使处于边缘的红细胞形成一种涡流的反流状态,或大量处于低流速的红细胞血流表现为多向性,TCD表现为血流速度增快,蓝色频窗不明显或消失,基线两侧出现低频对称的局限性高强度红色信号。
(2) 狭窄部位血流速度增快但处于高流速红细胞数量减少,血流混杂因而呈现频谱紊乱的湍流状态,TCD表现为狭窄处血流速度增快,蓝色频窗消失代之以高强度红色湍流频谱,湍流仅出现于与高速血流方向一致的收缩期,常与分布于基线两侧低频的涡流同时存在,但涡流频率更高,伴响亮粗糙杂音。
(3) 伴特殊乐样音或机械样杂音的血流紊乱频谱:上述涡流或湍流频谱常伴有低调粗糙杂音,当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因血管极度狭窄或血管痉挛造成的血流速度异常增高,血流撞击血管壁或血流内部异常信号导致高调杂音,如高调尖锐的鸥鸣或刺耳的机械性杂音。
tccd大脑中动脉狭窄诊断标准
TCCD即经导管颅内动脉溶栓术,是一种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导致急性脑梗患者的技术。
关于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涉及到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患者存在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影像学证据,如头部CT或MRI等影像检查发现血管狭窄或闭塞的证据。
2. 患者存在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失语、构音障碍等神经系统定位的表现。
3. 结合患者具体的临床表现、必要的辅助检查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评分,判断是否存在急性脑梗的可能。
具体来说,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 血管狭窄程度:一般来说,狭窄程度在50%以上的患者,有发生急性脑梗的风险。
因此,通过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如CTA、MRA等,可以评估血管狭窄的程度。
2. 临床表现:除了血管狭窄程度外,患者的临床表现也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患者通常会出现偏瘫、失语、构音障碍等神经系统定位的表现,这些表现可以作为诊断大脑中动脉狭窄的依据。
3.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根据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可以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评分越高,病情越严重。
此外,对于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诊断,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如脑出血、脑栓塞等。
同时,对于存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患者,还需要进行危险因素评估,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综上所述,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包括血管狭窄程度、临床表现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多个方面。
对于这类患者,需要及时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治疗,以降低发生急性脑梗的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断标准可能因医院、地区以及专家经验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因此,如果您或他人疑似存在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症状,建议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cta脑血管狭窄诊断标准
cta脑血管狭窄诊断标准
脑血管狭窄是指颅内或颈内动脉的管腔狭窄,可能导致脑血流
减少,从而引起脑缺血和脑卒中等严重后果。
CTA(CT血管成像)
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用于诊断脑血管狭窄。
CTA脑血管
狭窄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血管影像,CTA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血管影像,通过观察血
管的形态和管腔狭窄程度来诊断脑血管狭窄。
医生会根据CTA影像
中的血管狭窄程度和位置来判断病情。
2. 症状和体征,医生还会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来进行诊断。
比如,患者可能出现头痛、眩晕、视物模糊、言语不清等症状,医生会根据这些症状来判断是否存在脑血管狭窄。
3. 病史,患者的病史也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史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脑血管狭窄,医生会结合这些
病史来进行诊断。
4. 并发症,脑血管狭窄可能引起脑梗死、脑出血等并发症,医
生会观察CTA影像以及患者的临床表现来判断是否存在并发症,从
而进一步确认诊断。
总的来说,CTA脑血管狭窄的诊断是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判断的,不仅仅依靠影像学检查,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和病史等信息来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有助于医生进行科学准确的诊断,并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CT血管造影与磁共振诊断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的价值
CT血管造影与磁共振诊断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的价值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诊断技术也日新月异,CT血管造影与磁共振成像作为目前常用的影像诊断手段,在诊断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从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两个方面谈谈它们在诊断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中的价值。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的相关疾病。
颈内动脉是供应大脑的主要血管之一,它在颈部通过软骨环进入颅内,分布于脑干及其上方,被称为颈内动脉颅内段。
当颈内动脉颅内段发生狭窄时,会影响大脑的血液供应,导致病人出现头痛、头晕、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引起中风等严重并发症。
及早发现和准确诊断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对于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避免严重后果至关重要。
CT血管造影是一种以静脉注射造影剂,通过CT扫描获取血管成像的一种影像检查技术。
相比传统的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无需通过血管插管,减少了患者的不适感和感染的风险。
对于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的诊断,CT血管造影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价值:CT血管造影对血管结构和血液流动情况的显示十分清晰。
它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颈内动脉颅内段的血管结构和血流动态,能够清晰地显示血管狭窄的位置、程度和范围,为后续的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CT血管造影可以帮助医生区分血管狭窄的原因。
狭窄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是血管壁的粥样硬化斑块,也可能是动脉瘤、动脉炎等疾病导致的。
CT血管造影可以通过观察血管壁的形态和信号强度,配合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全面分析,帮助医生准确定位血管狭窄的原因,为临床治疗提供更精准的指导。
CT血管造影还可以辅助医生评估血管介入治疗的可行性。
对于一些需要进行血管介入手术的患者,CT血管造影不仅能够准确地定位血管狭窄的位置和程度,还能够评估术中的风险和手术可行性,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磁共振成像在诊断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中的价值。
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18 11
・
临 床 新 进 展 ・
颅 内动脉 狭 窄 的诊 断 与 治疗 进 展
孙碹 陶庆玲
脑 动 脉 粥样 硬化 性狭 窄是 缺 血性 脑卒 中的重 要 发病 机
出准确判 断 。 迄今 为止仍是诊 断颅 内血 管狭 窄的最可靠手段 。
1 . 磁 共 振 血 管 成 像 ( a nt eo ac n i rp , R 2 m g e crsnn ea g gah M A) i o 它 的 成 像 是 基 于对 流 动 血 液 与 静 止 脑 组 织信 号 差 异 而 得 到 的 。 三 维 时 间 跃 迁 技 术 是 以相 关血 流 的 增 强 为 基 础 , 以 得 到 可 多个 角度 的 平 面 . 此是 一 项 适 合 检 查 Wii 环 血 管狭 窄 和 闭 因 ls l
2 颅 内动脉 狭窄的分型 颅 内脑 动 脉 狭 窄 的合 理 分 型 是 治 疗 决 策 的 基 础 . 目前 主 要 的分型 方法有 M0i r分型 和 L A分型 。M 等于 19 M 9 8年提 出了颅 内动脉狭 窄分 型 . 它有助 于预 测球囊成形术的成功和 并 发症 的发 生。 他根 据狭 窄血 管的结构和颅 内血管成型 的经验将 狭 窄血管长度 和几何形 态分为三型 : A型 , 窄长度 ≤ 5m 狭 m, 同心 和 中等程 度 的偏 心 ; B型 ,~1 m 长 , 度偏 心 , 0m 极 中等成
制 ,因为人种 的不 同,动脉 粥样硬化的分布也有很 大的区别 。 白种人多表 现为颅外段眙动脉病 变. 而颅 内动脉粥样硬 化性狭 窄则是 亚洲患者脑卒 中的重要原 因, 占患者病 因构成 的 3 % ~ 3
5 %。在 我 国, 1 缺血 性脑血管病 的颈动脉 系统颅 内段血 管狭 窄
评估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三种影像学方法的对比分析
评估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三种影像学方法的对比分析李星亮;杨笑一;张玉强;郭宇;王昕光;李二生【摘要】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ree imaging methods (CTA, MRA and DSA) in evaluating intracrani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Methods A total of 60 patients with clinical diagnosis of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or ischemic cerebral stroke, who were encountered at authors’ hospital during the period from Jan. 2011 to Feb. 2013,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All the patients underwent 64-slice CTA, MRA and DSA. The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intracrani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C1 - C5 segment) was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C1 - C3 segment, C4 segment and C5 segment.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of DSA, which was regarded as the “gold standard”, th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accuracy of CTA and MRA were determined. The results of CTA and MRA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each other. Results Th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accuracy of CTA for C1-C3, C4 and C5 segment of intracrani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were 94.03%, 79.25% and 87.50%; 94.64%, 85.94%and 90.00%; 96.23%, 89.55% and 92.50%, respectively. Whereas th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accuracy of MRA for C1 - C3, C4 and C5 segment of intracrani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were 89.55%, 75.47%and 83.33%;91.07%, 82.81%and86.67%;94.34%, 85.08%and 89.17%, respectively.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etecting intracrani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existed between CTA and MRA. Conclusion In diagnosing intracranial internalcarotid artery stenosis, CTA and MRA have higher accuracy and are well compatible with that of DSA. Compared with MRA, 64-slice CTA has more high diagnostic value and accuracy in evaluating intracrani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located at C4-C5 segment.(J Intervent Radiol, 2014, 23:333-336).%目的:探讨64排CTA、MRA和DSA 3种方法评估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程度的临床应用价值。
CT血管造影与磁共振诊断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的价值
CT血管造影与磁共振诊断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的价值CT血管造影与磁共振诊断是目前医学领域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在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的诊断中,这两种方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接下来我们将从不同角度分析CT 血管造影与磁共振在诊断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中的价值。
从临床诊断角度来看,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都是对大血管进行高分辨率三维成像的技术,可以清晰地显示血管的解剖结构和病变情况。
对于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的诊断,CT血管造影可以直接显示血管内腔的狭窄程度和形态特征,对血栓形成、动脉瘤等并发症也能够做出准确的诊断。
而磁共振则可以通过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MRA)实现对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的非侵入性成像,同样能够全面、准确地显示血管的形态和狭窄情况。
两者在临床诊断的价值上并无明显差异,均能够为医生提供丰富、直观的诊断信息,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评估血管狭窄的情况。
从诊断准确性来看,CT血管造影与磁共振在诊断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方面也有各自的优势。
CT血管造影可以提供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对血管粥样硬化等钙化斑块的显示更为清晰,能够更准确地定位和评估病变,对于急性脑血管事件的早期诊断和分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而磁共振则通过多种序列的成像可以更全面地评估病变的特性,如T1WI、T2WI、DWI等序列对于脑组织的显示和评估有独特的优势,对早期缺血性病变的检出以及脑梗死的鉴别有重要意义。
结合两种检查方法的优势,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有利于医生更好地进行临床治疗。
从临床应用价值方面来看,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在诊断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中都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它们均为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对患者没有创伤性,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的痛苦和不良反应,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诊疗体验。
它们是快速、便捷的检查方法,能够为医生提供及时、清晰的影像信息,有利于加快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进程。
它们具有较高的复现性和准确性,可以为医生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有助于制定更科学的治疗方案。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诊治现状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诊治现状卫飞;卢丽;李光勤【摘要】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我国缺血性卒中最常见原因之一,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和支架治疗.在WASID、SPARCL、CHANCE、SAMMPRIS等研究的推动下,常规药物治疗过渡到强化药物治疗,包括双抗血小板药物、强化他汀治疗等.同时,SAMMPRIS、VISSIT研究证实颅内支架置入并不获益,而国内的颅内支架研究认为可以接受,东西方观点差异明显.传统影像学检查用以发现血管狭窄,而高分辨率MRI可用来评价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理性质和稳定性,可用于卒中风险分层.本文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诊疗研究的重要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了解其最新临床诊疗现状.【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年(卷),期】2016(013)012【总页数】5页(P40-44)【关键词】颅内粥样硬化;动脉狭窄;诊断;治疗【作者】卫飞;卢丽;李光勤【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重庆400016;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重庆400016;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重庆40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1[Abstract]The intracrania1 atherosc1erotic stenosis is one of the commonest causes of ischemic stroke.The treatments inc1ude medicine therapy and the stenting therapy.Evidences from WASID,SPARCL,CHANCE,SAMMPRIS tria1s,etc,support aggressive medicine administration,especia11y dua1-antip1ate1et and intensive statin therapy.Meanwhi1e SAMMPRIS and VISSIT tria1s doesn't show benefit of intracrania1 stenting whi1e Chinese tria1s do.Intracrania1 stenting is in great debate for its safety and efficiency with a big gap between East and West.Traditiona1 image1ogica1 examinations are used for identifying the vesse1 stenosis,whi1e high-reso1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ay identify the intracrania1 atherosc1erotic p1aque by patho1ogica1 features and vu1nerabi1ity,which is usefu1 for stroke risk stratification. Thisartic1e reviews the recent vita1 progress in the diagnosis and therapy for intracrania1 atherosc1erotic stenosis,aiming to update the know1edge of c1inicians.[Key words]Intracrania1 atherosc1erosis;Artery stenosis;Diagnosis;Therapy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1 atherosc1erotic stenosis,ICAS)是全世界范围内缺血性卒中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其在中国人群中,引起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高达35%,远高于白种人。
磁共振血管成像判断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应用价值
磁共振血管成像判断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应用价值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它能够通过磁场和无线电波来生成人体组织的高质量图像。
通过MRA技术,医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患者的脑血管结构,帮助诊断和治疗多种脑血管疾病。
在临床上,MRA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判断颅内动脉狭窄程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颅内动脉狭窄是指颅内动脉管腔狭窄,引起脑部供血不足的一种疾病。
颅内动脉狭窄可能导致脑梗死、脑溢血等严重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及早发现和准确判断狭窄程度对于及时干预和治疗至关重要。
传统的判断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方式主要是经颅多普勒超声血流成像(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nography,TCD)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但这两种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而磁共振血管成像因其无创伤、高分辨率、全方位立体成像等优点,在判断颅内动脉狭窄程度方面显示出了明显的应用优势。
磁共振血管成像可以提供非常清晰的血管显像。
通过MRA技术,医生可以获得高分辨率、立体的脑血管成像,清晰地显示脑血管的位置、走向、血流情况等重要信息。
相比于TCD和DSA,MRA技术所得到的血管成像更加清晰精准,有利于医生全面地评估患者的血管状况,准确地判断颅内动脉狭窄的程度。
磁共振血管成像具有非创伤性和安全性。
与DSA需要通过在患者的动脉内插入导管以及注入造影剂的方式不同,MRA技术完全不需要插管和注射造影剂,不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任何损伤和副作用,大大降低了检查的风险和不适感。
尤其对于一些不能耐受造影剂的患者,如肾功能不全、过敏史等,MRA技术的安全性更加突显。
磁共振血管成像还可以提供多种成像方式。
根据不同的临床需求,医生可以选择磁共振血管成像的多种成像方式,如时间飞行成像(Time-of-Flight,TOF)、相位对比成像(Phase Contrast Imaging,PC)等等,以获取更全面、更准确的脑血管信息。
CT血管造影与磁共振诊断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的价值
CT血管造影与磁共振诊断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的价值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今我们对于许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有了更加准确和高效的手段。
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诊断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这两种影像学检查在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诊断中的价值和优势。
我们需要了解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它可能导致脑血流不畅甚至缺血性脑卒中,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严重影响。
对于这一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干预至关重要。
而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诊断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方法去发现和诊断患者的血管狭窄情况,从而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和预后。
我们来探讨一下CT血管造影在这方面的应用。
CT血管造影是一种可以清晰显示血管结构和血流情况的检查方法,通过给患者注射造影剂,然后利用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对血管进行成像。
在诊断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时,CT血管造影可以快速准确地探测到狭窄的部位、程度和形态,对于颅内血管狭窄造成的脑供血不足、脑梗塞等疾病也有着很高的诊断准确性。
CT血管造影还可以检测到血栓、动脉瘤等其他血管病变,为患者的综合治疗提供更多的信息。
我们来看一下磁共振成像在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诊断中的价值。
磁共振成像是一种无辐射、无创伤的成像技术,通过磁场和无损耗的无线电波对患者进行成像。
在诊断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时,磁共振成像可以清晰地显示出血管的解剖结构、血流速度和血栓等异常,通过多种序列的成像可以获取血管的立体信息和运动状态,为医生提供全面的血管情况并帮助医生了解更多病变的信息,从而对患者进行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与CT血管造影相比,磁共振成像具有不产生辐射、不需要造影剂的优点,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等相对更加安全。
磁共振成像在软组织的成像上有着独特的优势,能够更好地显示出颅内血管的情况,对于一些局部血管狭窄或重要部位的血管情况有更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CT血管造影与磁共振成像在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的诊断中均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应用优势。
TCD对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20140118
狭窄≧70%
MCA(M1+M2),MFV>120cm/s
BA+VA,MFV>110cm/s
高山
D:56-60mm
MFV=60cm/s
D:52-42mm
MFV=250cm/s
SPR=250/60=4.2
SRB标准?
高山
推荐SONIA诊断标准
SPR(比值)=狭窄段/正常
狭窄≧50% MCA(M1+M2),SPR≧2
高山
血管狭窄程度、 血流流速和流量 之间的关系
血 流 速 度 和 血 流 50%以上,流速开始增快 量
60-70%以上流量开始下降 极度狭窄时,流速降低
血流速度 血流量
80% 50% 40% 20%
管径狭窄程度(%)
高山
诊断标准
绝对值(狭窄段)
颅内动脉狭窄(>50%)的TCD诊断:
• 某条动脉血流速度绝对值 达到诊断狭窄的标准
BA+VA,MFV>110cm/s
敏感性55%,特异性98%,PPV 79%,NPV 94%,总体准确性93%
高山 Zhao L et al. Stroke. 2011
诊断标准
绝对值(狭窄段)
SPR(比值)=狭窄段/正常
狭窄≧50%
MCA(M1+M2),MFV>100cm/s BA+VA,MFV>80cm/s
2014-4-15
TCD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
高山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
相对于同侧颞窗
右侧颞窗
相对于同侧颞窗
左侧颞窗
红色表示血流朝向探头
蓝色表示血流背离探头
高山
经颞窗,TCD可以探测到MCA(M1和 M2)、ACA-A1和PCA(P1和P2)
颅内动脉狭窄的影像学分析
T2WI
T2WI showed infarcts at bilateral pons and cerebellum
T1C
High resolution MRI for lesion
CBF
CBV
MTT
Pre-stenting CT perfusion
对CASE1分析
初步目的 狭窄部位:基底动脉近段 狭窄程度
DWI
E
T2WI showed an infarct in the right cerebellum, but DWI was unremarkable
T1WI
+C
Axial T1WI showed an eccentric wall thickening on the left surface . Post-contrast T1WI showed focal and eccentric enhancement of the BA wall
初步目的 狭窄部位 狭窄程度
狭窄率及分级
最终目的 罪犯病变? 确立治疗方案
内科 血管内介入 外科
狭窄所致血流动力学改变
前向血流分级 侧枝及侧枝代偿分级 狭窄远端脑组织灌注程度的 分级
监测及随访
狭窄处管壁
与非动脉粥样硬化狭窄鉴别 测量斑块负荷 组分分析-判断易损斑块
侧枝 a 面动脉
眼动脉代偿
b 颌内动脉
眼动脉代偿
c 脑膜中动脉
眼动脉代偿
d 脑膜中动脉
前硬膜吻合
e 枕动脉
乳突孔
f 枕动脉
顶孔
侧枝
a后交通动脉 b大脑前动脉与大脑中动脉间软脑膜动脉吻合 c大脑后动脉与大脑中动脉间软脑膜动脉吻合 d小脑上动脉与大脑后动脉间顶丛吻合 e小脑间动脉吻合 f前交通动脉
颅内动脉狭窄影像学进展PPT课件
颅内动脉狭窄的早期诊断和治 疗对于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具 有重要意义。
02
CATALOGUE
颅内动脉狭窄影像学技术概述
传统影像学技术
X线血管造影
是最早的颅内动脉狭窄诊断方法,通过血管造影剂显影血管形态,判断狭窄程 度。
CT血管成像(CTA)
利用多层螺旋CT对血管进行无创性成像,可显示颅内动脉狭窄的部位和程度。
颅内动脉狭窄影像 学进展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颅内动脉狭窄影像学技术概述 • 颅内动脉狭窄影像学进展 • 颅内动脉狭窄影像学研究展望 • 结论
01
CATALOGUE
引言
背景介绍
颅内动脉狭窄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 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脑血管狭窄, 引起脑供血不足,进而引发一系列神 经系统症状。
治疗方案选择
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医 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选择合适的手术或非 手术治疗方案。
疗效评估
治疗后,通过影像学技术 可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 整治疗方案。
03
CATALOGUE
颅内动脉狭窄影像学进展
影像学技术的进步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01
无创、无辐射,可清晰显示颅内血管结构,对诊断颅内动脉狭
窄具有重要价值。
定手术方案提供依据。
术中导航
影像学技术可以为手术提供实时导 航,帮助医生精确找到病变部位, 提高手术成功率。
术后随访
影像学检查可以监测患者术后恢复 情况,评估治疗效果,为调整治疗 方案提供依据。
04
CATALOGUE
颅内动脉狭窄影像学研究展望
影像学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利用AI技术对影像数据进行深度学习和分析,提高诊断准确性和 效率。
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4] 陶庆玲,孙碹,赵晖,等.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研究[J].中华 神经科杂志,2006。39(5):28—30.
C5] Janice E.William S。M8rc I。et a1.Gender differences in outcomes among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intnwranial arterial stenosis[J]. Stroke,2007.38(7):2055—2062.
颅内脑动脉狭窄的合理分型是治疗决策的基础.目前主 要的分型方法有Moil分型和LMA分型。Mori等于1998年提 出了颅内动脉狭窄分型.它有助于预测球囊成形术的成功和并 发症的发生。他根据狭窄血管的结构和颅内血管成型的经验将 狭窄血管长度和几何形态分为三型:A型.狭窄长度≤5 mm. 同心和中等程度的偏心;B型,一10mill长。极度偏心,中等成 角;C型:狭窄长度>10mm,极度成角(>90。)。并发症、手术成 功率以及再狭窄率与狭窄血管长度和几何形态有极大关系.狭 窄长度越长、成角越大手术成功率越低、并发症和再狭窄率越 高,A型最适合行球囊血管成型或支架置入。LMA分型则根据 路径判断可以较精确地判断支架成形术的结果[引。将直接或通 过盗血引起病变的分为:I型,指狭窄血管供血区域缺血.出 现相应区域缺血的临床表现;1I型.指狭窄引起了侧支血管供 血区域缺血(盗血)。狭窄血管供血区得到代偿而未出现相应 的症状,临床表现的是侧支血管供血区域缺血症状(盗血综合 征);m型,指混合型或复杂型。各型按照有无梗死灶又细分A、 B、C三个亚型.A型指相应区域无梗死。或有腔隙性梗死但无 神经缺损后遗症.乙酰唑胺激发试验异常。预计血管重建术后 患者能获益。B型指相应区域小面积梗死.患者发生过小卒中 或合并远端血管串联性狭窄。或远端主干闭塞.但该支动脉尚 参与其他狭窄血管的侧支血供。预计血管重建术后患者能部分 获益。C型指相应区域大面积梗死.有大卒中后遗症或远端主 干慢性闭塞,而且该支动脉未参与其他狭窄血管的侧支血供,
脑动脉狭窄的分布及影像学评估研究进展
脑动脉狭窄的分布及影像学评估研究进展周全;佟旭;王海英;李欣;曹亦宾【期刊名称】《中国卒中杂志》【年(卷),期】2014(000)006【摘要】In China, 10%~20%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are due to cerebral artery stenosis, which is mainly caused by atherosclerosis. Many studies have showed that intracranial artery stenosis is more frequent than extracranial artery stenosis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Therefore, the early diagnosis of ex-intracranial artery stenosis is important to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cerebral infarction. Until recently,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 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HRMRI),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have been widely applied to assessment of ex-in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 A hot topic in recent years is that by using neuroimaging to explore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ischemic stroke according to cerebral artery stenotic distribution. In this article, we aimed to make a review of advance in the assessment of cerebral artery stenotic distribution by neuroimaging.%我国10%~20%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是由脑动脉狭窄所致,究其病因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
CT血管造影与磁共振诊断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的价值
CT血管造影与磁共振诊断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的价值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影像学在诊断和治疗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成像是目前常用的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它们能够清晰地显示患者颈内动脉颅内段的血管情况,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本文将探讨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在诊断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中的应用及价值。
我们来了解一下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
CT血管造影是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利用CT扫描仪对患者进行快速扫描,然后通过计算机软件重建出患者血管的立体图像,以显示血管的狭窄和闭塞情况。
而磁共振成像则是利用强磁场和无线电波对患者进行成像,通过不同的脉序和参数来获取血管的影像,以显示血管的解剖结构和血流情况。
两种检查方法在显示血管结构和功能上各有优势,能够互相补充,提高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的诊断准确性。
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成像在诊断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
它们能够直观地显示患者血管的解剖结构,包括血管的通畅情况、狭窄程度、血流速度等信息,为医生提供直观的观察结果。
它们具有无创伤性,患者在接受检查时不会感到疼痛或不适,能够减少患者的不适感和恐惧情绪。
它们还能够快速获取检查结果,为医生提供及时的诊断信息,有助于早期发现和干预治疗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
更重要的是,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成像能够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一旦确诊患者颈内动脉颅内段存在血管狭窄,医生便可以根据血管狭窄的程度和范围来选择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介入手术或外科手术等。
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在指导临床治疗方案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
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成像还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病情变化和疗效。
在患者接受治疗后,医生可以通过定期进行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检查来观察患者血管狭窄的变化情况,评估治疗的效果,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颅内动脉狭窄的影像诊断技术应用进展
颅内动脉狭窄的影像诊断技术应用进展
龚一令;曾秋华
【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工程》
【年(卷),期】2014(022)011
【摘要】目的对颅内动脉狭窄的影像学诊断技术应用进展进行分析,研究最佳的影像学诊断技术.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疑似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共计5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以CTA及DSA技术进行诊断干预.以DSA为诊断金标准,对两种诊断方法下的敏感度、特异性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DSA、CTA诊断颈内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灵敏度与特异性数据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数字血管造影与CT血管造影均是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狭窄的有效技术,两者相互配合,对于提高诊断各类颅内动脉狭窄客观性有重要价值,值得重视.
【总页数】2页(P60-61)
【作者】龚一令;曾秋华
【作者单位】湖南省娄底市中心医院放射科,湖南娄底417000;湖南省娄底市中心医院放射科,湖南娄底41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5
【相关文献】
1.高分辨率磁共振在颅内动脉狭窄性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J], 霍成举;夏章勇;赵鑫;班茹;王晓婷;张柳英;郭存举;王继跃;曲怀谦
2.不同类型支架材料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并发症防治及应用进展 [J], 杨磊;黄斌
3.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影像诊断技术应用进展 [J], 钟维章
4.乳腺癌影像诊断技术应用进展 [J], 凌国辉; 卢斌贵; 游佳
5.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在颅内动脉狭窄临床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J], 袁富玲;揣兰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孙瑄;陶庆玲
【期刊名称】《实用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9(0)8
【摘要】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发病机制,因为人种的不同,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布也有很大的区别。
白种人多表现为颅外段的动脉病变.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则是亚洲患者脑卒中的重要原因,占患者病因构成的33%~51%。
在我国,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颈动脉系统颅内段血管狭窄的检出率很高,有报道达到39.3%,而一半以上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有颅内动脉的狭窄。
颅内动脉狭窄可导致脑血流减少与狭窄处血栓形成和血栓或斑块脱落性栓塞.在临床上可表现为思维迟钝、认知水平下降或头晕、耳鸣、复视、黑朦等慢性缺血性症状,以及TIA与脑梗死等急性缺血发作。
所以,针对颅内动脉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治疗和预防措施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总页数】2页(P1181-1182)
【作者】孙瑄;陶庆玲
【作者单位】200336,上海市长宁区中心医院神经内科;200336,上海市长宁区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
【相关文献】
1.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J], 葛树勇;张仁良
2.颅内动脉瘤影像学诊断与治疗进展 [J], 滕才钧
3.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J], 苏一家
4.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J], 彭玮; 罗海彦
5.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机制及治疗新进展 [J], 何钰;王建波;王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 放射影像科 殷信道
一、颅内动脉狭窄的概述
• 定义:各种原因导致脑动脉的血管变窄、变细, 甚至闭塞。
• 病因: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外压性改变等等 。 • 颅内动脉狭窄分型 • 部位分型、病变本身的形态学分型和径 路分型,
简称LMA分型。 • 部位分型关注的重点是否分叉处病变: • N型病变部位为非分叉处病变; • A型、B型部位分别代表分叉前、后病变; • C型部位为跨分叉病变,但边支动脉无狭窄;
• 特点:与DSA、CTA、MRA不同,TCD主要是通 过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来对血管狭窄程度进行评价。 而且多个文献研究证实TCD与造影有良好的可比 性。有报道称,TCD结合CTA可以达到DSA的诊 断标准。
• 优点:便宜,可以床边操作,无放射线 • 缺点:声窗窄,不能显示较小血管,操作人员技
术水平对结果影响大 • 参数:取样容积深度(检测深度),血流方向,
周围有许多细小新生血管,或时间超过3个月的闭塞。 • 径路分型: 对导引导管到靶病变之间的径路进行分型,Ⅰ型径路:
适度迂曲;Ⅱ型径路 :较严重的迂曲;Ⅲ型径路:严 重迂曲。
二、颅内动脉狭窄的判断
1、颅内动脉狭窄的NASCET 标准
• [(Dn– Ds)/Dn] x 100。 • Dn 正常血管直径 • Ds 是狭窄血管直径. • NASCET 的动脉狭窄分级: • 正常:0–9%, 轻度狭窄:10–29%, 中度狭窄:
• 另外,对于海绵窦前段、海绵窦段、海绵窦后段 的颈动脉狭窄,Dnormal定义为颈动脉岩段最宽的 无弯曲的正常管径直径。如果整个岩段都有病变, 定义为颅外颈内动脉最远端的直径。
• 如果有串联的颅内病变(如同时有椎动脉远端和 基底动脉中段),则要分别计算各处狭窄的狭窄 率,取其最狭窄的数值为结果。
• 如果狭窄近闭塞,无法看到狭窄处管径,那么就 定义狭窄程度为99%。
• D型部位为跨分叉病变,边支动脉有狭窄; • E型部位为边支动脉开口部狭窄; • F型部位是分叉前狭窄合并边支狭窄。 • 颅内动脉病变形态学分型: A型:长度<5mm,同心性或适度偏心性的光滑性狭窄; B型:长度5mm-10mm,偏心性或成角性(>45o)狭窄,
或不规则性狭窄,或时间短于3个月的闭塞; C型:长度>10mm,或严重成角性(>90o)狭窄,或狭窄
• 在后循环低血流状态时,CTA检测血管通畅性较 DSA优越。
• 不同操作者间CTA显示颅内动脉血管情况可靠性 高
• (AJNR2002,2009)
• 钙化
• 支架随访
三、CT灌注(CT perfusion,CTP)
当快速团注对比剂通过脑血管时感兴趣区脑组织
强化短暂改变,与对比剂浓度呈线性正比,在动 态CT(dynamic CT)技术条件下,这些变化可 绘成由体素组成的局部感兴趣区的时间-密度曲线 (time-attenuation curve,TAC);从TAC中, 可计算出TTP或MTT,CBF和CBV。
• VR和MIP是观察颅内动脉狭窄较好的重建方法。
(AJNR,2010)
• Nguyen-Huynh 等研究41例患者,总共475对主要 的颅内动脉段的DSA和CTA进行对照。
1、各段基于CTA和DSA测得血管狭窄程度 ,组间相 关性为0.98。
2、CTA检测大血管闭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
• 颅内动脉血管钙化与血管动脉硬化及缺血性脑中 风有关。( Cerebrovasc Dis. 2004;J Neuro imaging. 2007)
A:1级Dot B:2级<90° of
carotid wall circumference C:3级90–270° of circumference3 D:4级270–360° of circumference
扫描方法: • KV:80;MAs:180 • 对比剂团注,剂量40ml • 速率:4-5ml/s • 延时时间5-10s • 动态扫描时间40s • 扫描范围:20-30mm • 层厚:5-12mm • 层数:2-4
• 峰值时间(TTP):注射开始到最大对比增强的时间 • 脑血流量(CBF):曲线最大斜率 • 脑血容量(CBV):曲线下的面积
• CT对早期脑梗死征象检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 为20%–87% ,56%–100% 。
• 早期脑梗死征象与临床结果呈负相关。
2、颅内动脉血管钙化
• 颅内动脉血管钙化发生率,最高为颈内动脉(60%), 其次分别为椎动脉(20%),大脑中动脉(5%),基底 动脉(5%)。( Cerebrovasc Dis. 2006 )
二、颅内动脉狭窄的影像学检查
• DSA • TCD • CT • MRI • SPECT
DSA
• 由于对血管狭窄测量的精确性,DSA仍是目前血 管狭窄测量的金标准。
• 缺点:设备要求高,有一定的风险存在(<1%的 卒中发生率),局麻药和造影剂过敏,放射线照 射等。
TCD
• 颅内动脉狭窄>50%的TCD诊断标准: • MCA > 100 cm/sec • ICA > 90 cm/sec • VA > 80 cm/sec • BA > 80 cm/sec
3、在检测≥ 50%的狭窄,CT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 为97.1%,99.5%。
因此CTA对颅内较大血管的狭窄程度≥ 50%具有较好 的检出敏感性和特异性。
(stroke, 2008)
• CTA在显示颅内动脉狭窄、闭塞的敏感性和特异 性以及≥50%狭窄程度的识别准确性均较MRA高。
• CTA不能很好显示周围有钙化的血管腔以及颈内 动脉海绵窦段。
30–69%, 重度狭窄:70–99%, 血管闭塞:100% (AJNR,2005)
2、 NASET法的衍生——WASID法
Owen B. Samuels, Gregg J. Joseph, Michael J. Lynn. 等人在“A Standardized Method for Measuring In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 (AJNR Am J Neuroradiol 21:643–646, April 2000)文中提出了一个测量颅内大血管(颈动 脉颅内段、大脑中动脉、椎动脉颅内段、基底 动脉)狭窄的方法
血流速度,血流频谱,血管搏动指数,CCA压迫 试验
MRA
• 自从1985年Wedeen等人首先证明MRA在临床上 的可行性之后,该技术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 从时间飞越法(TOF-MRA)、对比增强法(CEMRA )发展到磁化传递抑制(Megnetization Transfer Suppression, MTS)、可变翻转角采集 法(Tilted Optimized Nonsaturating Excitation, TONE)、多层重叠薄块采集法(Multiple Overlapped Thin Slab Acquisition, MOTSA)等 新技术。
速率4-5ml/s。 • 采用人工延时20s或自动示踪技术(主动脉CT值
120Hu)进行图像采集
2、图像重建
• 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 ,VR)
• 最大密度投影成像(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
• 多平面重建成像(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 MPR)
• 由Schwartz等人对颈内动脉狭窄及颈动脉分叉病 变的研究中出现了最早的关于临床应用的记载。
• ——Schwartz RB et al。Radiology, 1992; 185(2):513-519
三、颅内动脉狭窄的CT进展
一、MSCT平扫
1、早期脑梗死 征象(Radiology
, 2005,2001)
狭窄率=[1-(Dstenosis/Dnormal)] ×100%
• Dstenosis狭窄最重处的血管直径,Dnormal为近端的 正常血管直径,分别有以下几种情况:
• 1.对于大脑中动脉、椎动脉颅内段以及基底动脉, Dnormal定义为狭窄近端最宽的,无弯曲的正常动 脉管径直径。
• 2.如果近端血管有病变(如大脑中动脉起始段狭 窄),那么就定义为狭窄远端最宽的无弯曲的正 常动脉直径
• 扫描序列:TR、TE、TOF(time of flight)、CE (contrast enhance)等
• 后处理技术:MIP,FOV(field of view)等
CTA
• CTA是在螺旋CT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早在1977年Coin CG等人就关于CT动脉造影技术 进行了系统的描述——Computy. J Comput Assist Tomogr. 1977 Apr;1(2):165-8. )
• PHILIPS
TOSHIBA
小结
谢谢!
半定量后处理参数图:
• 平均通过时间图( Mean transit time, MTT)或峰 值时间图( Time to peak TTP),
• 脑血容量图 ( Cerebral blood volume CBV) • 脑血流图( Cerebral blood flow CBF) ;CBF ×
MTT = CBV
AJNR:2005
二、MSCTA
• 快速注入造影剂的同时,采用连续薄层螺旋扫描 获得原始图像后,进行三维重建显示血管
1、技术参数 • 120Kv,280-300mA,FOV 18cm • 矩阵512X512,螺距1.0-1.5,准直器宽度1mm;
重建层厚0.5-1.0mm。 • 扫描范围:主动脉弓到颅顶 • 造影剂:用量60-100ml,高压注射器肘静脉团注,
• 5h
• CTP的参数图可用来判断脑缺血半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