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读后感

左传读后感
左传读后感

《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中的名篇。主要讲述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间为了夺国君君权位而进行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郑庄公设计并故意纵容其弟共叔段与其母武姜,其弟骄纵,于是欲夺国君之位,庄公便以此讨伐共叔段。庄公怨其母偏心,将母亲迁于颖地。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颖考叔规劝,母子又重归于好姜氏厌恶其子郑庄公始于庄公出生时的难产,可是她对于共叔段,却又非常溺爱,屡次请求郑武公废长立幼,虽遭武公拒绝,但姜氏并不就此罢休,这就充分说明这个女人不仅愚蠢而且顽固。姜氏的一恶一爱,始终贯穿于矛盾的产生、发展和激化的过程,正是行文的脉络所在。

郑庄公即位后,姜氏要求把制邑分给共叔段。制,地在虎牢,形势险要,姜氏居心何在,庄公是十分清楚的,当然不能允许,告诉姜氏:“制……他邑唯命”据说虢叔恃险不修德政,结果被郑武公所灭,对于庄公这段话中所包含的杀机,姜氏未必能够完全参透。求制不及而求京,也在庄公意料之中,由此可见,姜氏的筹篡一开始就落入庄公的掌握之中了。

历史上封建统治者,总是把维护自己的权力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即使是母子兄弟之间,也丝毫不有缓解他们之间的权力之争,郑庄公即位到共叔段外逃,共经过二十二年,这漫长的岁月,突出表现了庄公蓄谋已久,甚至连他的大臣也觉察不出其心迹,被蒙在鼓里,当祭仲提出京的制度不合规定时,庄公却说:“姜氏要这么干,我有什么办法呢?”装出无可奈何的样子。等到祭仲提醒他“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时,他才说:“多行不义……”的话,这个“毙”字和“虢叔死焉”的“死”字是一脉相承的,即使在这一点透露之中,也遮上了一层帷幕:表明这是在自杀,而非他杀,企图逃避杀弟的罪责,可说既狠毒又狡猾。庄公没下的陷井,就是养共叔段之骄,纵共叔段之欲,使其不断膨胀,逐步发展到自我毁灭,权力欲望的沟壑是永远填不满的,郑庄公竭力容忍共叔段的得寸进尺,从表面看,好像处于被动地位,实际上主动权仍然在庄公手里,如果加以扼制,共叔段就会收敛,郑庄公企图使其自我毁灭的目的就会落空,因此,不管共叔段使“西鄙北鄙贰于已”也好,还是进而把二邑归为已有,封地扩展到禀延也好,庄公都不露声色,听之任之,即使他的心腹公子吕连续向他提出警告。其至说出:“欲与太叔,臣请事之,若不与,则请除之”这样的话来激他,他都不为所动,这说明庄公的深藏不露,已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等到共叔段完成了进攻国都的准备,并得知姜氏开城作内应的时间之后,才“可矣”。公子吕伐京后,共叔段逃到鄢,庄公亲率军攻鄢,终于使共叔段彻底垮台,对于姜氏当然也不放过,把她放逐到城颍,且誓曰:“不及黄泉,天相见也!”怨恨之深溢于言表,再也用不着掩盖了。

和郑庄公的极端冷酷相此,共叔段则表现为极度狂热,这种狂热,既表现了攫取权力的野心,也表现了施展权术的低能,共叔段的步步副近,实际上都是在步步落入庄公为他设下的陷井,争权夺利,可以使人变得冷酷无情,也可以使人变得骄横狂热,从本质上来说,它们是封建统治者罪恶本质的表现。因此,这一对亲兄弟,犹如一根毒藤上结出的一双恶果,其胚胎并没什么大的区别,不过一个是胜利者,一个是失败者而已。

姜氏共叔段母子的密谋及活动,在文章中并没有作正面描写,只是通过简要的记叙和郑庄公与祭仲、公子吕的对话表现出来,这样写不仅使文字显得十分简洁,而且突出了郑庄公在这场斗争中的主导地位,对于姜氏、共叔段的密谋活动,郑庄公了如指掌;而姜氏,共叔段对郑庄公的险恶用心及严密布置却毫无所知。妙在似明实暗,似暗实明。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对话,郑庄公这个奸雄的性格特征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遂为母子如初”的结尾,读来使人感到十分滑稽,有人称之为丑剧,亦不为过,像姜氏母子这样早已失去了普通人性的典型人物,在经过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挣斗之后,能够毫无芥蒂再叙什么天伦之乐吗?何况在刚出生之时就埋下了怨恨的种子,“遂为母子如初”的“初”字就缺乏依据,显得勉强了,血腥的厮杀早就把统治阶级竭力宣扬的那层薄薄的“孝悌”的外衣撕得粉碎了。无怪乎史官对此事的评论也感到为难了。“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这是作

者针对颍考叔而说的。将孝道永赐予汝之族类,似乎是郑庄公受到颍考叔孝母的感染,其实不过是庄公借此就坡下驴。他之所以欣然接受颍考叔的建议,不过是企图缝补这些破碎的外衣,掩盖已经充分暴露的肮脏的躯体和丑恶的灵魂。这也是千古奸雄的伎俩,因为在这里郑庄公又集中地表现了他的伪善,而伪善是永远和丑恶伴随在一起的。

秦晋殽之战是左传描写的另一场重要战役。春秋时代是兼并战争极为频繁的动乱时代,弱肉强食,大国争霸是这边一时代的特点。当时秦晋是大国,郑是小国。僖公三十年(前630年)秦晋围郑,郑大夫烛之武利用秦晋争霸的矛盾,游说秦穆公,分化了秦晋联盟,使秦与郑另订盟约,加深秦晋见的矛盾,这是秦晋之战的原因。

故事按战争的起因、发展和结局展开,而且在情节中塑造了秦穆公、蹇叔、弦高、先轸等几个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文章以卜偃传命——假托君命为开端,告诫晋国大夫们“将有西师过轶我”,渲染战争即将到来的紧张气氛,从中可以看出秦晋两国间争霸中原的矛盾已十分尖锐,就象箭在弦上一般,这是爆发崤之战的根本原因。晋文公卒于鲁僖公三十二年十二月,而在三十三年春,秦师就已过周北门了。可见秦袭郑是早有准备,而晋对此并非一无所知,它也获得了秦袭郑的情报,所谓“柩声如牛”的装神弄鬼不过是耍弄迷信手段来进行战争动员而已。

杞子密报是秦袭郑而导致秦晋崤之战的直接原因。秦穆公一心追求霸业,得到杞子“掌其北门之管”作“潜师”内应的密报后,秦穆公的野心立刻膨胀起来,准备劳师袭郑了。他假惺惺的“访诸蹇叔”只不过是希望得到一个元老重臣的附和而已,但当蹇叔陈述利害表示反对时,他非常恼火,仍一意孤行,悍然袭郑,点将出师于东门之外。在蹇叔哭师时,秦穆公竟恼羞成怒,咒骂蹇叔“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寥寥数语,把秦穆公的刚愎自用、利令智昏、表现的活灵活现。

蹇叔是一个老谋深算的、有政治远见的老臣形象,他竭力劝阻秦穆公出师伐郑,从战略上作了深谋远虑的分析,毫不犹豫地否定“劳师袭郑”错误做法,指出秦方——“师劳力竭”,结果只会是“勤而无所,必有悖心”;郑方——“师之所为,郑必知之”,“远主备之”,潜师偷袭的意图必然不可行,而且还会丧失杞子内应这样有利的条件;晋方——“且行千里,其谁不知”,晋国必然会密切注意秦师态势,抓住有利战机,利用有利地形,“御师于崤”。蹇叔抓住秦晋争霸的利害关系所进行的战略分析,是很中肯而有预见性的,但秦穆功完全听不进去。虽然蹇叔的进谏失败了,但并没就此放弃,他哭送与师出征的儿子并做了“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的预言,他希望秦穆公能醒悟,停止侵略战争,以免国家和人民蒙受巨大损失。蹇叔哭师这一个故事情节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不计个人得失、忠诚为国的老臣形象。

下文叙述了秦军在行军途中的骄横和袭郑无功的情况,这里有王孙满观师、弦高犒师和皇武子辞客三个故事情节,并一一验证蹇叔“师之所为,郑必知之”,“远主备之”的预言。

秦军过周北门表现极为骄横傲慢,作者通过王孙满的议论暗示秦军骄兵必败的结局。作者在这里塑造了一个聪颖敏锐的人物形象。王孙满年纪尚小,但他有着非凡的智慧,他不为秦师表面的威武和强大所吓倒,而是透过现象看到了秦军纪律涣散骄傲轻敌的本质,得出“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的结论。

秦军在滑地碰上郑国商人弦高,弦高是一个爱国重义的人,当他知道自己的国家有被偷袭且会有亡国的危险时,急中生智假脱君命,慷慨地“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并“使遽告于郑”,阻滞了秦军的进军,使郑消除了内患,做好了防备图象的准备。

郑公得到情报,觉察到杞子等人的内应行动,于是皇武子一番巧妙的外交辞令,驱逐了杞子、逢孙、扬孙,使秦军陷于“攻之不克,围之不继”的困境,被迫撤军。至此,秦军远涉千里,袭郑无功,“师劳力竭”,失败的征象已露端倪。

文章最后部分写秦晋崤之战的爆发和结局,这是战争的第二阶段。包括先轸论战、秦军败师、文嬴请三帅、先轸怒唾于朝、孟明请赐、穆公悔过等几个情节,进一步验证了蹇叔“晋人御师必于崤”,“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的预言。

秦军袭郑无功,“勤而无所”,已疲惫不堪,士气低落,在回师途中还是要经过晋过险要之地崤山,对此晋国绝不会放弃削弱霸敌的良机。先轸论战就集中反映了晋国统治者的这一愿望。他抓住了秦国“以贪勤民”师出不义的弱点,驳斥了栾枝“未报秦施而伐其师”的所谓仁义之说,认为“敌不可纵。纵敌患生”、“一日纵敌,数世之患”,明确指出秦晋争霸中原的利害关系。此外,他由提出伐秦的另一理由是“天奉我也”、“违天不祥”,用天命论来激励士气。先轸的鼓动完全代表了晋国统治阶级的利益。晋襄公联合了姜戎部落,带孝亲征,表明晋国动员面之广,争霸决心之大。秦晋两军,一劳一逸,一骄一慎,一方“入险而脱”,另一方据险而伏,秦军全军覆没,三帅被俘,结果完全在蹇叔的预料之中。

同时在结尾中通过先轸怒唾于朝、孟明请赐、穆公悔过等几个情节和细节的描写,将这三个人物形象刻画的更加完整和丰满。如先轸的耿直忠诚和深谋远虑已在他和栾枝的论辩中表现出来了,尾声中有增添了他问秦囚时盛怒之下的怒唾于朝的细节,就把先轸的鲁莽暴烈突现出来。又如秦穆公,作者在蹇叔哭师的情节中主要刻画他刚愎自用的一面,而在穆公向师而哭引咎认错的尾声中又表现了他勇于改过的一面。这样,崤之战由秦穆公一意孤行而起,又由他总结教训承认错误结束。故事和人物性格就显得比较完整了。

左传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其中许多人物写得个性鲜明。晋文公是左传着力描写的人物,他由一个贵公子成长为政治家,由四处流窜到一代霸主,人物性格有一个曲折成熟的过程。楚灵王是左传中被否定的形象,它在即位前争强好胜,野心勃勃,弑王自立,即位后残暴骄奢,确实是个昏君。但是作者又表现了她宽容纳谏,知错能改的形象,刻画了一个复杂的君主形象。

齐桓公也是左传中详细记录的一个人物。春秋时期,周王室的势力逐渐衰落,失去了控制诸侯的力量,各诸侯国展开激烈的竞争和兼并,形成了大国争霸的局面。其中,地处黄河中下游的齐国是最早称霸的国家。齐国是姜尚(即姜太公)的封国,是西周设置在东方的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从姜尚下传到第十四个君主齐襄公当政时,荒淫无道,政治腐败,并且由于他赏罚不明,诛杀不当,臣民人人自危,甚至连他的亲兄弟也害怕被害,公子纠由管仲辅佐逃往鲁国,公子小白由鲍叔牙辅佐逃往莒国。公元前688年,齐国发生政变,齐襄公在政变中被杀死。

齐襄公死后,齐国一时没有了国君。各派大臣都开始了策划拥立君主的活动。管仲和鲍叔牙是很要好的朋友,但是现在都想辅佐他们各自的主子夺得齐国国君的位置。这时,齐国的大贵族国氏和高氏偷偷派人到莒国去,召公子小白回国;而此时鲁国也正派军队护送公子纠回国,另派管仲率军去莒国通往齐国的道路边守侯,阻拦公子小白回国。管仲赶到莒国边境时,正好遇见鲍叔牙和公子小白匆匆往齐国赶去。管仲见此,忙拿出弓箭,对准公子小白射了一箭,但箭只射到铜制衣带钩,没在有伤着身子。小白为了迷惑对方,假装中箭,大叫一声,倒在车上。鲁国护送公子纠回齐国的军队听到小白已死的消息,觉得已经再没有人和公子纠争位了,便放缓了行军速度。而公子小白和鲍叔牙一行却加快速度,日夜兼程地赶到齐国的首都临淄,登上了国君的宝座,这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随即发兵在乾时大败鲁军,并要求鲁君杀死公子纠,囚送管仲回齐国。齐桓公为什么不杀管仲呢?原来,鲍叔牙知道管仲有治理国家的才能,对他非常敬重和爱惜,便向齐桓公举荐。齐桓公虚心接受了鲍叔牙的意见,果然拜管仲为相国。

管仲当了齐国相国之后,协助齐桓公在经济、内政、军事等三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齐桓公依靠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对外扩张,还打出了“尊王攘夷”

的旗号。所谓“尊王”就是尊重周王室,承认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的地位;“攘夷”则是联合中原各个诸侯中的力量,共同抵御北方游牧部落的进攻和阻遏楚国向北发展的势头。当然,这实际上是利用天子的名义来号令其他诸侯,以称霸于中原。齐桓公通过举出“尊王攘夷”的旗号,果然奠定了齐国在中原地区的霸主地位。

历史的观后感

历史的观后感 观《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有感观看了日本侵华这一展板之后,我感受到了当时的日本军人的可恶作风,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国军民顽强的战斗意志。 回顾,我们不会忘记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的野心,不会忘记七七卢沟桥的枪声,不会忘记一次次的大屠杀,不会忘记侵略者丑恶的嘴脸,不会忘记无辜百姓绝望空洞的眼神。 而近年来,日本人所做的一切仍旧使我们失望,修改教科书,日本首相一而再再而三参拜靖国神社……他们不但不承认,而且企图改变历史。 日本对于战争的看法,不但没有愧疚之意,还处处给世人一个错乱的印象。 但历史永远不会被掩盖,思想永远不可能被控制,因为血迹不会淡,百姓的冤魂也不会散。 同时,这段历史也让日本人乃至全世界人民看到中华民族是个不屈不挠的民族。 经过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这不仅是中国近百年史上第一次获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也使中华民族从此真正屹立于世界之林,我们也不会忘记中国共产党的不断探索,不会忘记平型关首战告捷,不会忘记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苦,不会忘记无数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不会忘记每一个不畏侵略,用智慧用勇气用一颗爱国之

心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中华儿女。 这是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 日本的侵华战争,严重威胁着中国的生存,陷中华民族于亡国灭种之绝境。 挽救民族危亡,是每一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直到今天,我们仿佛还可以听见那一年胜利的号角,依旧振奋人心,我们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密苏里号军舰上签字投降垂头丧气的日本人,大快人心。 历史记得所有的一切,屈辱,暴行,反抗,胜利。 作为一名大学生,作为一个有良知正义感的中国人,我们都会不忍直视那段血淋淋的历史,我们应该不断告诫自己,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我们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胜利的果实,我们应当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的本质,保存历史留下的证据,给我们的后代展示最真实的历史。 我们不耻日本侵略者,我们缅怀先烈,我们尊重历史。 日本的侵华战争,每一个中国人都应牢牢记住的历史。 请记住那片灰色的天空,记住那块鲜血然染红的土地,记住那群战斗的人民。 第二篇:历史观后感读后感字姓名:学号:班级:高一班《东周列国志》在这个寒假里,我略读了《东周列国志》相关书籍,从中有所体会。 《东周列国志》是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演义小说是由明代著名的通

关于_左传_的人物评论

关于《左传》的人物评论 何新文 内容提要 《左传》与所谓“上古帝王之书”的《尚书》、大事纲要式的《春秋》 之类历史著述不同,它同时又是一部具有重要文学意义的作品。《左传》作者在记 载历史之时,自觉地将“人”这个社会历史的主体作为叙写的对象,将众多的历史 人物具体形象地再现于他的史著之中,从而使《左传》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重 要的历史文学著作,并在此后的文学史上发生了深巨的影响。20世纪的《左传》 研究,已把《左传》的人物描写纳入研究范围,但对于古代的《左传》人物评论却 较少涉及。故本文将对这一内容作出初步的论述。 一 史家传论:汉魏六朝《左传》 人物评论的兴起 古代关于春秋历史人物的评论,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如《左传》书中及《论语》所载孔子对子产和晋文、齐桓等人物的评论;《孟子》书中对子产及齐桓、晋文、管仲等人物的评论;《荀子》书中关于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管仲、子产、晏子等人的评论,还有《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中有关人物的评论等等,都在后世产生过较大影响,也对今天的春秋人物研究具有参考意义。但是,为了慎重起见,尤其是考虑到对于《左传》成书年代乃至所谓“左传学”形成时代的不同意见,本文对我国古代《左传》人物评论的述说,拟从汉代开始。 在汉代的《左传》人物评论中,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是首先就应提到的。 司马迁在其《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中曾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由此可知,司马迁是见过《左传》的。《史记》根据《左传》等所载史料,撰成了吴、齐、鲁、燕、陈、卫、宋、晋、楚、越、郑等《世家》,评价了春秋列国的许多重要人物;又撰列《十二诸侯年表》,表载《春秋》、《左传》、《国语》中出现的重要人物行事,以供成学治文者“欲览其要”;还专门写有《管晏列传》、《伍子胥列传》、《循吏列传》等,对管仲、晏婴、伍子胥等《左传》所载人物予以论叙。其中如评管仲曰:“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并称其为“世所谓贤臣”;评晏婴曰:“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评伍子胥曰:“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耶?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均对其人其事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表明了太史公自己的景仰敬佩之情。 司马迁不仅为《左传》所载春秋人物立传,还以“太史公曰”形式,对这些人物予以直接的评价。如《宋微子世家》评:“宋襄(公)”,《晋世家》评“晋文公”,《楚世家》评“楚灵王”,《越王勾践世家》评“勾践”,《史记?循吏列传》评“楚相孙叔敖、郑相子产、楚昭王相石奢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三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三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这样一个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实验,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进滚烫的油锅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跃而出,逃离陷境。然后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这次它感到舒服惬意,以致意识到危险来临时却欲跃乏力,最终葬身锅底。由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青蛙对眼前的危险反映敏感,对还没有到来的危险反映迟钝。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实人在这方面也是如此,正如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奋进,而安逸优越的环境却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耽于安乐,尽享舒适,常常一事无成。 有的人甚至在安逸之时沉溺酒色,自我毁灭。这于青蛙临难时的奋起一跃和温水中的卧以待毙是何其相似。“生于忧患”是千古不变的名言,春秋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是它最好的注册。那时,勾践屈服求和,卑身事吴,卧薪尝胆,又经“十年生聚,十年数训”,终于转弱为强,起兵灭掉吴国,成为一代霸主,勾践何能得以复国?这是亡国之辱的忧患使他发愤、催他奋起的结果。这说明,当困难重重、欲退无路时,人们常常能显出非凡的毅力,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能,拼死杀出重围,开拓出一条生路。但是,有了生路,有了安逸,人们却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而“死于安乐”。这方面的例子莫过于闯王了。1644年春,闯王攻入北京,以为天下以定,大功告成。那些农民出身的新官僚把起义时打天下的叱咤风云的气魄丧失殆尽,只

图在北京城中享受安乐,“日日过年”,李自成想早日称帝、牛金星想当太平宰相,诸将想营造府第。当清兵入关,明朝武装卷土重来时,起义军却一败不可收拾。这令我想起欧阳修说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老。 险情环生时人们能睁大眼睛去拼搏,因此化险为夷;安逸享乐中却意志消退,锐气全无,结果一败涂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是战国时期儒家大师孟子写的。我读了这篇文章,觉得篇幅虽短,但言简意赅,发人深省,同时我也体会到这样一个道理:逆境使人立志,顺境使人丧志。 不是吗?孙叔敖、百里奚、管夷吾、舜等这些人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炼,克服重重困难,锐意进取,成了有所作为的人,虽然他们原来并不为人所知。其实,这种人是很多的。 大家都听说过“卧薪尝胆”这个故事吧。它说的是春秋时代,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被迫带着妻子到吴国去给吴王夫差当奴仆。 回国后,越王勾践为了不让安逸的生活把自己报仇的决心消磨掉,夜间睡在柴草上,并悬吊苦胆,吃饭睡觉之前经常尝尝那胆的苦味,以激励自己的斗志。经过长期准备,越国打败了吴国,雪了国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虽身处逆境,只要勇于拼搏,有坚强的毅力,是可以战胜困难的。 但是如果安于享乐,不奋发向上,就会一落千丈,无所作为。我国古代有一个秀才叫江淹,他很有才气,诗赋曾轰动一时。但由于后

人教版《曹刿论战》原文及课下注释

曹刿论战1 十年2春,齐师伐我3。公4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5谋之,又何间6焉?”刿曰:“肉食者鄙7,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8?”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9,必以分人10。”对11曰:“小惠未徧12,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13,弗敢加14也,必以信15。”对曰:“小信未孚16,神弗福17也。”公曰:“小大之狱18,虽19不能察20,必以情21。”对曰:“忠之属也22。可以一战23。战则请从24。” 公与之乘25,战于长勺。公将鼓26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27。公将驰28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29,登轼30而望之,曰:“可矣。”遂逐31齐师。 既克32,公问其故33。对曰:“夫战,勇气也34。一鼓作气35,再36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37,故克之。夫大国,难测38也,惧有伏39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40,故逐之。”

《曹刿论战》课下注释: 1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标题是编者加的。《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之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故又称“长勺之战”。 2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3我:《左传》是据鲁史写的,所以称鲁国为“我”。 4公:指鲁庄公。 5肉食者: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6间(jiàn):参与。 7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8何以战: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凭、靠。 9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个人专有。 10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11对:回答。 12徧:通“遍”,遍及,普遍。 13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帛,丝织品。 14加:虚报。 15信:实情。 16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为人所信服。 17福:赐福,保佑。 18狱:案件。 19虽:即使。 20察:明察。 21情:(以)实情判断。 22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23可以一战: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 24战则请从:(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25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坐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26鼓:击鼓进军。古代作战,击鼓命令进军。下文的“三鼓”,就是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27败绩:大败。 28驰:驱车(追赶)。 29辙(zhé):车轮轧出的痕迹。 30登轼:登上车前的横木。轼,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 31逐:追赶、追击。 32既克:战胜齐军后。既,已经。 33故:原因,缘故。 34夫战,勇气也:作战,要靠勇气。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35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作,振作。 36再:第二次。 37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38测:推测,估计。 39伏:埋伏。 40靡:倒下。

0574《左传》释词四则

《左传》释词四则 苏芃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提要:本文就《左传》中“盍姑内省德乎”、“服谗蒐慝”、“弃位而姣”、“君讨臣”四个词语的词义展开考释论证。 关键词:《左传》盍姑内省德乎服谗蒐慝弃位而姣君讨臣考证 《左传》作为中国传统儒家经典“十三经”中最为厚重的一经,自西汉以来,历代学者多有校释,本文拟在前贤故训的基础上,针对其中一些疑难词语进行考释辨证,力求能有所发明,今公诸同好以请益。 盍姑内省德乎 《左传·僖公十九年》:“宋人围曹,讨不服也。子鱼言于宋公曰:‘文王闻崇德乱而伐之,军三旬而不降。退修教而复伐之,因垒而降。’……今君德无乃犹有所阙,而以伐人,若之何?盍姑内省德乎!无阙而后动。” 章太炎《春秋左传读》:“‘盍姑内省德乎?’《说苑》述之云:‘胡不退修德。’按:《说文》:‘,却也,从彳日夊1,一曰行迟。,2或从内,退,古文从辵。’按:从内者,内 声也,此内字乃之古文省。大刘君识古文,故以‘退’释‘内’也。《墨子·亲士》曰: ‘君子进不败其志,内究其精。’俞先生曰:‘内乃坏字,与进对文。’今观此文,则内、 固以声通矣。《释诂》:‘省,察也。’省德,谓自察其德何如也。作修德,则便文易之,非训诂也。寻上文说文王云:‘退修教而复伐之。’则此当以退劝宋公,确然无疑义者。上作退,此作内者,古文不定一体,故彝器每有一字而前后异形者。今人乃以内省德属读,而从内省疚之义,由不知古六书假借也。” (章太炎1982:268)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节引了太炎先生之说。(杨伯峻1990:384) 按:太炎先生之说当确之不疑。“内”、“退”异文同义的情况在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的相对应文字里时常可见。如今本《周易·巽卦》:“初六,进退,利武人之贞”,帛书本作“初六,进内,利武人之贞”(邓球柏2002:401);今本《周易·系辞》:“退藏于密”,帛书本作“内藏于闭”(邓球柏2002:510)。又如,在《尉缭子·兵谈》中,今本“则内可以固守”,银雀山出土的简本作“故可以固守”(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1985:77),《尉缭子·攻权》中,今本“夫力弱故进退不豪”,银雀山出土的简本作“……故进不藁(豪)”(银雀 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1985:81),这里的“”即“”,也就是“退”字。又,从“内”的字亦多有用作“退”的情形,如《马王堆汉墓帛书(一)·德经》“吾不进寸而芮尺”(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1980:6),《马王堆汉墓帛书(一)·道经》“是以声(圣)人芮其身而身先”、“功述(遂)身芮(退)”(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1980:10),这里作“芮”字形的字,传世本《老子》相对应的都是“退”字。 由此,我们可知“内”作“退”,传世文献、出土文献皆有大量实证用例,《汉语大词典》

高三作文(读后感)论“鲁庄公的鄙与不鄙”——读《曹刿论战》有感

论“鲁庄公的鄙与不鄙”——读《曹刿论战》有感 读过《左传》中《曹刿论战》一文的人都知道,它通过描述曹刿和鲁庄公在齐鲁长勺之战的战前准备、战时指挥、战后总结中的言行,展现了曹刿的爱国热情、政治才能和军事韬略,暴露了鲁庄公政治上的目光短浅和军事上的急躁冒进,提出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个核心的观点 不错,大敌当前,鲁庄公虽然列举了应战的三个条件,但他把“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放在首位,把“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放在第三位,以为主要靠得到他封赠的几个贵族首领率领士卒冲锋陷阵,就能打败齐军,没意识到“取信于民”,发动人民战争的重要意义,把贵族的力量至于人民的力量之上,本末倒置;他还把“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放在第二位,以为虔诚地对待神灵,就能得到神灵的保佑,打败齐军,盲目迷信。另外,他不懂得以逸待劳、敌疲我打、兵不厌诈的战略战术,急于指挥军队出击和追击,轻举妄动,急躁冒进。鲁庄公这个“肉食者”的确有“鄙”的一面。 然而,鲁庄公能弗专衣食、以情治狱,说明他是一个廉洁公正的君主。其次,他能纾尊降贵,接见曹刿,跟曹刿共同探讨应战的条件;能从善如流,不刚愎自用,又能任人唯贤,不嫉贤妒

才,愿意跟曹刿同车上阵,听从曹刿的意见,放手让曹刿代替自己指挥作战;还不耻下问,向曹刿询问取胜的原因,从中学习战略战术,吸取教训。可见,鲁庄公还有“不鄙”的一面,这正是他跻身为“春秋五霸”之一的重要资本。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是否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第一,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正如我们既要否定鲁庄公的缺点,又要肯定鲁庄公的优点一样,不能求全责备。 第二,一个君主不可能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军事无所不精的全才,最要紧的是他能像鲁庄公那样廉洁公正,亲近民众,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从善如流,不懂就问,虚心好学,不刚愎自用,不独断专行。 说到鲁庄公,我不由得想到毛泽东。 在第一点上,毛泽东尚能做到。他在《沁园春雪》中客观评价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以及成吉思汗;在第二点上,晚年的毛泽东则完全比不上鲁庄公。毛泽东因为对新兴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规律认识不足,盲目模仿苏联的建设模式,而且头脑发热,急躁冒进,搞什么“三面红旗”“大跃进”,幻想15年“超英赶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在经济建设的决策上发生了严重错误,造成严重后果,却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坚持错误,对婉转批评的刘少奇和直言讽谏的彭德怀怀恨在心,残酷迫害,以一场席卷

曹刿论战左传

《曹刿论战》(《左传》) 姓名 【原文】熟读课文,解释下文加点字词。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 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 民弗从也。”公曰:“牺牲 ..()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 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 ..()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 )作气,再.( )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来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乡亲们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自会谋划此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太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他进宫廷拜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们)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小恩惠没有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和丝织品,我从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如实禀报神。”曹刿回答说:“小信用不能使神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弄清楚,我也必定按照实情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此打一仗。如果作战的话,请允许我跟随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两军在长勺交战。鲁庄公将要击鼓进军。曹刿说:“不可以。”齐军三次击鼓进军。曹刿说:“可以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准备驾车追赶齐军。曹刿说:“不可以。”他下车看齐军车轮辗出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看齐军的撤退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鲁庄公就下令追击齐军。

古代汉语《左传》选读(南京大学高小方)

《古代汉语》 大学高小方教授 《左传》选读(一) 一、《左传》的名称和性质 1、名称:《左传》是简称,它的全称是《左氏春秋》,又叫《春秋左氏传》。 2、性质:存世的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按年月日为顺序来记录历史的书)。 《春秋经》242年历史只用了一万八千字,不能说是叙事详尽。 二、春秋笔法 《春秋》原是鲁国史官所记,后经孔子修订。孔子为达到他“正名”的目的,寓褒贬之意于字里行间,这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 例:《春秋经》微言大义,褒贬或含在字里行间,或有明确的标记词。 《春秋·襄公二十五年》“齐杼弑其君光”,用一“弑”字(地位低的人杀地位高的人),就将乱臣杼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春秋·襄公三十一年》“莒人弑其君密州”,虽然同样用“弑”,但主语却用了一集合名词“莒人”(音举),这就连同被弑的君主密州也遭了贬斥:若是个好君主,何至于触犯众怒? 三、《春秋》三传 1、为解释《春秋》经义,左丘明(春秋末鲁史)作《左传》,公羊高(战国时齐人,子夏弟子)作《公羊传》,榖梁赤(战国时鲁人,亦子夏弟子)作《榖梁传》。 2、《左传》左丘明(春秋末鲁史)196845字,多用事实解释《春秋》,与《公羊传》(44075字)、《榖梁传》(14512字)的“空言说经”很不同,是三传中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最高的。 3、这三传都不是榖梁赤、公羊高和左丘明他们本人亲自写在竹简上的或丝绸上,而是口耳相传,最后由其弟子记录下来的。师道相传——具有很高的保真度,因为它用一定的调子吟诵,一代一代口耳相传下来,最后记录下来。把散文用一定的调子诵读出来,传授给自己的弟子,一般说出入不会太大。齐、鲁、与毛诗(《诗经》)的主要区别就是部分字在字型上可能不同(同音假借)。可见传统的吟诵很重要!吟诵,韵文、散文用一定的调子传授,出入只在部分字形上) 四、《左传》的作者 1、“孔子将修《春秋》,与左丘明乘如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孔子家语·观周》。 2、现存《孔子家语》是伪书,西汉至三国失传,三国司马昭的岳父王肃做伪 3、这段话来路:西汉大公羊家董仲舒的三传弟子严祖《严氏春秋》(出于左传的反对派公羊家)所引。后来又为(南朝)文阿《左氏义疏》所引。又被(唐)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为西晋杜预《春秋序》写的解释性文字时所引。

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左传》 主备人复备人备课时间 9.27 上课时间 第六单元教学目标第一课时 学习时,要联系学过的文言诗文,对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梳理和区分。 一、小组采用多种方式朗读 二、小组分工合作翻译全文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三、内容分析理清脉络 (一)战前之“论”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快速背诵法 抓层次 抓句式 抓关键字词 (1)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2)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刿曰:“肉食者。” (3)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弗敢,必。” 对曰:“小惠,弗。” 公曰:“牺牲,弗敢,必。” 对曰:“小信,弗。” 公曰:“小大之狱,,必。” 对曰:“忠之属也。。。”

读《左传》· 庄公十年(曹刿论战)有感_读后感

读《左传》· 庄公十年(曹刿论战)有感读《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论战) 《左传》中,《曹刿论战》中的“长勺之战”,历来被视为以弱胜强的战例。鲁国(全境在今山东境内)虽是一个一等诸侯国,其辖下土地大约就是如今一个县面积而已。齐国,也在山东境内,是二等诸侯国,其辖国却占有山东东部及山东半岛,地理上有渔盐之利,齐、鲁二国国力相比,强弱不言而喻。鲁庄公十年,齐国攻打鲁国,在曹刿协助下,鲁国打败了齐国。此战,曹国采用“敌疲我打”方针,并提出了理论根据:“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反击时机在敌方“辙乱旗靡”之际。时至今日,此等理论依然被军事指挥员所接受。因此,人们认定,《论战》是一篇军事文章。 细读《论战》,掩卷思之,该文还是一篇治国大文章。 强敌当前,鲁莽的庄公不考虑敌我双方状况就要出战。曹刿问,你凭什么去打仗?鲁庄公提出三个条件:第一个是,我每天享用的衣食,无论如何都要分一些给别人。曹刿告诉他,这种小恩小惠,广大人民没有得到,人民不会为你卖命的(小惠未遍,民弗从也)。第二个条件是,祭神的时候,忠诚老实,不敢虚夸。用现在的话说,在精神信仰上,我是彻底忠诚的。曹刿说,这些微小的信用无济于事,精神信仰不会帮助你(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直至提出第三个条件:大大小小的案件,虽不能一一查清,但一定按实际情况处理。所以曹1 / 2

刿回答:因为你尽心为人民办事,凭这一点,能够打胜这一仗(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得人心者得天下。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这是古代士大夫和封建帝王都意识到的,民心民气是立国之本,说该文是治国文章,是恰如其份。成语“人命关天”,一般人认为人命如天大,有识者则指出:这个“天”是指“天数”、气数“。如果一个国家的司法部门、执法部门出了问题,恐怕这个国家将有不忍言之事发生。曹刿将司法公正与否来衡量民心向背,其见识确有过人之处。 说《曹刿论战》是一篇大文章,不是指其篇幅,该篇全文仅200余字,既阐明治国道理,又包涵军事理论,说它大实不为过。文笔方面也很精采,文中用“公将战”、“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和“公向其故”,用墨不多而刻画出一个不分客观形势、鲁莽行事和打胜仗不知其所以然的统治者嘴脸,又印证了曹刿“食肉者鄙”的论断。可以说《论战》在整部《左传》中,是很精采的章节。 2 / 2

左传介绍及其相关作品

左传介绍及其相关作品 《左传》简介 【简介】 《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4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西汉时称之为《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考证】 《左传》的作者,至今都是未解之谜。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班固等人都认为《左传》是左丘明所写。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唐朝的赵匡首先怀疑《左传》不是左丘明所作。此后,有许多学者也持怀疑态度。叶梦得认为作者为战国时人;郑樵《六经奥论》认为是战国时的楚人;朱熹认为是楚左史倚相之后;项安世认为是魏人所作;程端学认为是伪书。清朝的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却仍然认为是左丘明所著。清末康有为断言它是西汉末刘歆伪造。但在刘歆以前《左传》已被许多人抄撮或征引过,故康氏之说也难成立。今人童书业则认为是吴起所作,赵光贤认为是战国时鲁国人左氏所作。当代学者多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所作。据杨伯峻考证,大约作于公元前403~前386年之间。 【内容】 《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取材范围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 《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它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但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而且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且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这就大大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 由于《左传》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

左传读书心得体会精选范文5篇

左传读书心得体会精选范文5篇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下面给家分享一些关于左传读书心得体会,方便大家学习 左传读书心得体会1 春秋是历史上一个动乱的时代,周王室衰退,诸侯国势力膨胀。因为动乱,国家间时时会有被吞并的危险,这就促使各诸侯国在结合自身地理位置、民众特点等基础上励精图治,强壮自己,因此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和发展,可以说,这是中华史上第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是一次文化革命。 站在周礼的角度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对君主的忠诚似乎高于对家人的关爱,这在《石碏谏宠州吁》中可以看见,石碏杀了骄奢淫逸害死桓公而自立的州吁,还杀了自己的儿子石厚,因为他与州吁同党作乱。如果石碏自己从小倾心教导儿子要追随明君,石厚或许不会与州吁一同作乱,既然有自己的过失,又为何全部加在儿子身上?为忠于卫桓公稳定国内秩序而大义灭亲,这从人道主义上讲真太不可思议。但在中国历史上,这种大义灭亲又好像随处可见。曾听人讲发生在家乡时期的真实故事,一个女教师的儿子被人打成右派,很多人在街上游行反对他,他母亲也就是这个女教师也在游行队伍中,因为她是政府的职员,如果不跟着打她的儿子,她的工作也会没的,所以她不得不在队伍中高喊“打到某某某(她儿子名字)”,亲情在某个时候竟如此淡薄。但也有不同于石碏的“忠”“贞”的代表——荀息,他是另一个诸葛亮,为晋献公倾尽心力,最后自杀而死。 春秋时虽然礼崩乐坏,但各国仍强调等级,不仅要向周天子交贡赋,还要将国内发生之事上报。在《王以诸侯伐郑》中郑庄公与周桓王打战,周桓王肩膀受伤,当臣子请求追逐周桓王时,郑伯说“君子不欲多上人,何敢陵天子乎?苟自救也,社稷无损,多矣”。这说明他仍有分封等级的观念,即使自己强大了,也不敢明着推翻周天子的统治,而是首求自保。 历朝历代中都有女人通过获得君主宠爱改变自己不是嫡子的儿子的命运,使之登上宝座。《左传》中有典型的一例:《晋骊姬之乱》,从“乱”字中可以看出,讲述者是站在千古之制的基础上,认为骊姬乱政、祸政,但我认为这可以看成古代女权意识的萌发,即使骊姬是让她儿子当国君而非自己,但至少她懂得要用自己的力量改变政治面貌,所以应叫“女人改政”。可惜在以后的朝代里,女性的`主体意识一直被压制,男权社会使得这种意识不能茁壮成长。 读《左传》,我才真正深刻感受到一句话“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神降于莘》里,虢公想通过对神的祭祀得到土地,内史批评说不听于民而听信与神是亡国之道。“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的思想是唯物史观的体现,勿信神。强调以民为本、爱民的,还有《秦输栗于晋》等。值得一提的是,古代统治者尽管提出“民为邦本”,但只是讲要重视百姓,因为他们是农业的主要生产力,而农业又是统治的根基。古代的民本思想并没说百姓为国家的主人、民为国主。这就和现代的有本质区别。 另外,春秋的诸侯国们经常打着仁德的口号与其他国家打战,因此《左传》中有一些战争篇目,涉及战争场面、作战人员的计谋,如《曹刿论战》《晋侯及楚人战于城濮》,还有为维护国家主权产生的优秀外交辞令也是春秋灿烂文化的一部分。 各种宫廷政变,政权的更迭,春秋处于时代新旧交替之际,大繁荣的思想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左传》不仅有史学价值,更有文化价值,今天的人应多从这里得到更多民族文化的精华。 左传读书心得体会2 一日晚,我在整理家中的书橱,偶然翻到一本自己以前的语文书,一时兴起,就坐在地上翻看了起来,读到其中《左传》的《郑伯克段于鄢》一文,庄公,一出世即为母所恶;段,庄公之胞弟也,为其母所偏爱。先王在世,其母就有废长立幼之意;庄公即位,段又恃母爱骄

20、曹刿论战《左传》

二十、曹刿论战《左传》 1、易读错的字 曹刿(guì)又何间(jiàn)焉(yān)肉食者鄙(bǐ)未能远谋(móu)弗(fú)敢小惠未徧(biàn)小信未孚(fú)小大之狱(yù)玉帛(bó)公与之乘(chéng)公将驰(chí)之下视其辙(zhé)登轼(shì)遂逐(zhú)齐师夫(fú)战再而衰(shuāi)三而竭(jié)彼竭我盈(yíng)望其旗靡(mǐ)长勺(sháo)保佑(yòu) 2、多音字 shí(食物)jiān (时间)fēn (分别)chéng (乘客)食间分乘 sì(食马者) jiàn(间隔) fèn (分外) shèng(千乘) xiāng(乡人) fú(夫战) jiāng(公将战) nán(难测也)乡夫将 jiàng(将领)难 xiàng(乡为身死) fū(大丈夫) qiāng(将进酒) nàn(遇难)3、形近字 谋móu(谋划)惠huì(欢迎惠顾)徧biàn(小惠未徧)鳊biān(鳊鱼) 慧huì(聪慧)编biān (编写)蝙biān(蝙蝠)煤méi(煤炭)彗huì(彗星)煸biān(煸牛肉)稨biǎn (稨豆)牲shēng(牺牲)绩jì(战绩)驰chí(驰骋)辙zhé(车辙)姓xìng(姓名)啧zé(啧啧赞叹)弛chí(松弛) 性xìng(性别)债zhài (欠债)池chí(池塘)撒sā(撒野)澈chè(清澈)拭shì(擦拭)衰shuāi(衰弱)竭jié(枯竭) 哀āi (悲哀)碣jié(碣石)撤chè(撤退)轼shì(苏轼)衷zhōng(由衷)揭jiē(揭穿)褐hè(短褐)俱jù(俱乐部)靡mǐ(望其旗靡) 喝hē(喝酒)糜mí(糜烂) 渴kě(渴望)惧jù(恐惧)摩mó(揣摩) 4、重点词语解释及译文 曹刿:春秋时鲁国人。 (1)十年:鲁庄公十年(前684)。春:春天。十年春:鲁庄公十年的春天。(2)齐:齐国。师:军队。伐:攻打。我:《左转》是按照鲁国纪年顺序编写的,所以称鲁国为“我”。齐师伐我: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3)公:指鲁庄公,鲁国君主。前693年—前662年在位。将:将要。战:迎战。公将战:鲁庄公将要迎战。(4)曹刿:春秋时鲁国人。请:请求。见:拜见。曹刿请见: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5)其:他的。乡:同乡。曰:说。其乡人曰:他的同乡说。(6)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者。谋:谋划。之:代词,这件事。肉食者谋之: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7)何:何必。间:参与。焉:语气助词,呢。又何间焉:你又何必去参与呢?(8)曰:说。刿曰:曹刿说。(9)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者。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肉食者鄙:大官们目光短浅。(10)未:能:能够。不。远谋:深谋远虑。未能远谋:不能深谋远虑。(11)乃:于是,就。入:进入。见:拜见。乃入见:于是就进入(宫廷)拜见(鲁庄公)。(12)问:(曹刿)问道。(13)何:什么。以:凭、靠。何以:

《策略思维》读后感-个人总结篇

博弈 -------《策略思维》读后感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生活中方方面面都需要我们做出决策。迅速处理好大量的信息,有效做出决策并得到高效执行,是我们个人成长及企业经营获得成功的关键。策略思维又名战争的艺术, 耶鲁大学教授奈尔伯夫和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迪克西特的这本著作,用许多活生生的例子,向没有经济学基础的读者展示了当今比较流行的博弈学说。博弈是指在一定的游戏规则约束下,基于直接相互作用的环境条件,各参与人依靠所掌握的信息,选择各自策略(行动),以实现利益最大化和风险成本最小化的过程,简单说就是人与人之间为了谋取利益而竞争。人生一直就是一个选择与被选择的过程。古人言:有得必有失。如何让自己在得到某种东西所花费的代价最小,这就是选择的艺术。《策略思维》就是这么一部介绍如何选择的书,把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从博弈论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论证,并试图从中找到一个最佳的解决办法,从而使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问题,更加明了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所以我认为它也是一本充满了智慧的书。 策略思维介绍 《策略思维》一书共13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共3个章节,主要介绍了博弈论的概念和应用的方法,博弈论又称对策论、竞赛论或游戏论,用于分析竞争双方的态势与对策及其反应,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些决策的均衡问题。10个策略故事,推倒出四大法则。 第一法则:向前展望,向后推理。 第二法则:假如你有一个优势策略,请照办。 第三法则:剔除所有劣势策略,不予考虑,如此一步步做下去。 第四法则:走完寻找优势策略和剔除劣势策略的捷径后,下一步就寻找这个博弈的均衡。 四条法则,前后衔接,简洁、有序,包含了相继行动的过程,也包含了同时

曹刿论战左传

1. 可以一戰的第三個條件(94, 00) 2. 記述史事(94) 3. 人物性格(94, 97) 4. 身份, 國家面對的危難(97) 5. 敘事手法(97) 6. 鼓之/馳之戰略(00) 7. 寫作手法:對比(00) 8. 字詞解釋(00) 1. 背景 齊攻打魯國,在長勺交戰 2. 曹劌主動進見莊公的原因 (1)朝廷官員缺乏遠見;(2)料到莊公沒有作好應戰準備,亦未知魯國可憑藉甚麼與齊國開 戰;(3)忠貞愛國,見國家有難,故挺身而出 3. 曹劌2次與莊公論戰的內容 1次:戰前。討論與齊國應戰可憑藉的條件 2次:戰後。討論戰時的作戰策略:鼓之和馳之 4. 魯莊公認為可以與齊國一戰的原因&曹劌反應: (1)近臣擁護:向來不會獨享衣食,必定分給近臣共用 曹劌反應:只是小恩惠,並沒有惠及全體百姓,故人民不會真心為國家作戰 (2)神靈保佑:祭祀時,祭品一定依禮制的定數,並誠心拜祭,不會虛報數目 曹劌反應:只是小信用,是祭神的基本態度,神靈不會特別保知魯國 (3)處事公正,愛護臣民:大小刑獄雖未能仔細查察,但必定根據實情來辦理 曹劌反應:認為他盡了君主的職責(「忠之屬」),愛護臣民,惠及體百姓,故人民會盡忠效力 5. 詳略寫內容&原因 內容:詳寫論戰(曹劌與莊公戰前及戰後的對話、曹劌與鄉人的對話),略寫戰爭的經過原因:突出人物(曹劌/魯莊公/鄉人)性格 6. 曹劌性格/人物特點 忠貞愛國:不理鄉人勸阻,求見莊公,務求為國效力 有自信心:批評朝中官員缺乏遠謀,自信其能力比他們優勝

鎮定沉著:交戰時,仍能保持冷靜,至齊軍三鼓後,士氣衰竭,才進攻 小心謹慎:齊軍戰敗,不立即追擊,恐怕齊軍有埋伏,故下車看見齊軍車痕混亂,旗幟倒下,斷定齊軍真的戰敗,才追擊齊軍 識見卓越:深明民心的向背才是戰爭勝負的關鍵 精通軍事:深知士氣的重要,故齊軍三鼓後,士氣衰竭,才一鼓作氣地擊敗齊軍 7. 莊公的性格/人物特點 欠缺謀略:兩軍交戰時,不懂士氣的重要,一開始就擊鼓進攻 魯莽衝動:見齊軍戰敗,即下令追擊 虛心納諫:順從曹劌戰時的戰略 勤政愛民:對大小的刑獄必定按實情處理 8.魯莊公缺乏遠謀/不是一個英明的君主的例子 (1)沒有做好準備,草率應戰;(2)未明民心對作戰的重要性,只寄望近臣的擁護和神靈的 保佑;(3)一開戰即擊鼓進攻,欠缺謀略;(4)見齊軍戰敗,即下令追擊 9. 描寫人物方法:對話/對比 對話:與鄉人的對話中,批評朝中官員缺乏遠謀,自信其能力比他們優勝,表現出曹劌的自信心 對比:見past paper 2000

曹刿论战读后感5篇

曹刿论战读后感1 《曹刿论战》写的是历史上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它的作用可堪比巨鹿之战。是齐鲁两国战略转折点。在战火纷飞的春秋战国,诸侯国个个虎视眈眈,曹刿是长勺之战中光彩照人的角色,他的'毛遂自荐精神,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把握战机的卓越才能,确实令人敬佩。但是,人们却忽略了关键人物——鲁庄公。 曹刿的确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如果当他自我推荐时,鲁庄公拒绝了他的好意,不肯任用这个山野村夫。那么曹刿还会在历史的舞台上绚烂耀眼吗? 曹刿这个人,我们不得不说他胆子大到极点了,面对一代君王,依然措辞辛辣。“肉食者鄙”的刺耳批评,“小惠未徧”、“小信未孚”的尖锐意见,这些都可以取他项上人头。如果不是鲁庄公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曹刿早就长眠于地下了! 曹刿善于运用战术,控制军心这是无可否认的,但是鲁庄公也善于总结经验。不懂装懂是不少君王的坏毛病,他们才不想让别人认为他们笨,面对胜利只会享受和庆祝。然而鲁庄公在“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战争的规律,提高自身才干。不就向我们说明了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虚心。 曹刿论战读后感2 今天,我读了《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其中“曹刿论战”最让我喜欢,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当时,齐鲁两国都在现在的山东境内,齐国是大国,鲁国是小国。公元前682年,鲁桓公出访齐国,被齐襄公暗杀。鲁桓公死,他的儿子庄公继位。由于齐襄公无道,他的弟弟小白预知齐国将有叛乱,便和鲍叔牙跑往莒国寄身。鲁庄公八年,公孙无知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君。管仲、召忽辅佐公子纠逃往鲁国。鲁庄公九年,齐国大夫杀死公孙无知。这时,齐国无君,鲁庄公欲送公子纠回国为齐君,但齐襄公的弟弟小白先入齐即了君位,是为桓公。桓公因为鲁国欲纳公子纠的事,怀恨在心,在桓公即位第二年,就是公元前684年,率军攻打鲁国,进行报复。这就是《曹刿论战》所记载的齐鲁长勺之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完整word版)《曹刿论战》原文+注释+译文

《曹刿论战》① ①选自《左传·庄公十年》。《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之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故又称“长勺之战”。 十年②春,齐师伐我③,公④将战。曹刿请见⑤。其乡人曰:“肉食者⑥谋之, ②十年:鲁庄公十年(前684年)。③我:《左传》是据鲁史写的,所以称鲁国为“我”。④公:鲁庄公。⑤见,接见,这里指被接见。⑥肉食者: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意思。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来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此事的, 又何间⑦焉?”刿曰:“肉食者鄙⑧,未能远谋⑨。”乃入见。问:“何以战⑩?” ⑦间(jiàn):参与。⑧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⑨远谋:深谋远虑。⑩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凭、靠。 (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太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他进宫廷拜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借什么作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安,有

“养”的意思。弗,不。专,个人专有。?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对:回答。?褊,通“遍”,遍及,普及。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们)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小恩惠没有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东西。牺牲,指猪、牛、羊等。帛,丝织品。?加:虚报。?信:实情。?小信未孚: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为人所信服。?福:赐福,保佑。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不敢虚报数目,一定做到诚实可信。”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不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公曰:“小大之狱?,虽○21不能察○22,必以情○23。”对曰:“忠之属也○24。可以一战○25。 ?狱:案件。○21虽:即使。○22察:明察。○23情:(以)事情判断。○24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25可以一战: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弄清楚,我也必定按照实情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事情。可以凭这个条

曹刿论战读后感4篇

曹刿论战读后感4篇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曹刿论战读后感 曹刿论战记录的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一场战役,曹刿用自己的智慧帮助鲁庄公战胜了强大的齐军。这篇文章的精髓在于曹刿准确抓住了时机,给鲁国带来了胜利。从这篇文章中我认为我们应该像曹刿那样能够抓住时机,出奇制胜。 抓住时机,对于职场上或即将进入职场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曹刿就是通过击鼓和车辙观察齐军的状态,从而抓住了战胜齐军的时机。但在实际生活中,而时机并非像《曹刿论战》中那样是能够看到,它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所以,我们每个人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中,时刻都要运用我们的五官去发现可以向他人展现自己才能或提升自己能力的机

会。一旦发现,我们就要时刻抓住。同时我还要说的是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曹刿之所以能够抓住机会,就是因为他熟悉各种兵法,能够熟练应用各种兵法。所以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在机会到来之前,我们还要做好准备。这些准备其实就是我们的专业知识、社会经验、人际交往等等方面。只有在这些方面达到一定程度,在机会到来之时,我们才能很好的抓住它。 作为保烟一名新进的员工,我认为抓住每一个向厂领导和各位同仁表现自己,展现自己的能力的机会,是一件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事情。但是在此之前,我必须积极向老员工学习工作技能,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必要的操作技能,熟悉保烟的厂规厂纪和基本的运作流程,尽快尽好地适应工作环境。与此同时我还要努力踏实地、认真地做好每件事情。虽然现在我暂时在保全班工作,但在工作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最基本的是三车间机组的有几台,

具体位置在哪。其次保全班的工作涉及到三车间各个领域,我们大概了解到这些领域的工作情况。还有我们还进行了相关培训,增长了我们的见识。最重要的是,我在保全班学到了什么是细节。由于三车间的卫生很重要,所以任何角落都要干净,我们每天的工作都要细致到一个胶点,一个细节的错过,就会导致我们一天的工作满盘皆输。注重细节,是我在保全班最大的体会。 虽然我并不确定自己今后会在哪个职位上工作,但是无论在哪我都要时刻保持学习的态度,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使自己能够在工作过程中抓住属于自己的机会,从而得到能力和事业上的提升。 《曹刿论战》写的是历史上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它的作用可堪比巨鹿之战。是齐鲁两国战略转折点。 在战火纷飞的春秋战国,诸侯国个个虎视眈眈,曹刿是长勺之战中光彩照人的角色,他的毛遂自荐精神,取信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