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冷技术及其发展

合集下载

相变蓄冷技术发展

相变蓄冷技术发展

相变蓄冷技术发展相变蓄冷技术发展相变蓄冷技术是一种利用物质在相变过程中吸热或释热特性来实现储存和利用冷能的方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对可持续能源的需求增加,相变蓄冷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下面将从步骤思维的角度,逐步介绍相变蓄冷技术的发展过程。

首先,研究人员首先需要寻找适合的相变物质。

相变物质应具有较高的相变潜热和适当的相变温度,以实现较高的储存和利用冷能效果。

这需要对各种材料进行实验和测试,以确定最佳的相变物质。

其次,研究人员需要设计和制造相变蓄冷装置。

该装置通常包括相变物质的容器、传热管道和传热介质等组成部分。

通过这些组件的结合,相变物质可以在相变过程中与传热介质进行热交换,从而实现冷能的储存和释放。

然后,研究人员需要进行相变蓄冷装置的实验和测试。

他们会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实验,以评估装置的性能和效果。

通过这些实验,可以确定装置的优化方向和改进的空间。

接下来,研究人员需要进行相变蓄冷技术的优化和改进。

他们会对相变物质的性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改善其相变特性和储存效果。

同时,他们也会对相变蓄冷装置的结构和工艺进行改进,以提高装置的传热效率和可靠性。

最后,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相变蓄冷技术逐渐得到了应用和推广。

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物空调、制冷设备和冷链物流等领域,为这些领域提供了一种高效和可持续的冷能储存和利用方法。

同时,相变蓄冷技术也在不断发展,研究人员正在探索更多新的相变物质和装置结构,以进一步提高其性能和应用范围。

总结起来,相变蓄冷技术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它需要通过对相变物质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和制造、实验和测试、优化和改进等步骤进行研究和探索。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相变蓄冷技术将为人们提供更多高效和可持续的冷能储存和利用解决方案。

蓄冷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蓄冷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蓄冷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摘要:空调蓄冷技术是指采用制冷机和蓄冷装置,在电网低谷的廉价电费计时时段,进行蓄冷作业,而在空调负荷高峰时,将所蓄冷的冷量释放出来的成套技术。

因而,蓄冷技术就是合理选择蓄冷介质、蓄冷装置与设计系统组成,利用优化的传热手段,通过自动控制技术,周期性的实现高密度的介质蓄冷和合理的冷量释放。

关键词:冰蓄冷;峰谷电价;技术;应用引言:我国发展应用空调蓄冷技术,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

基于我国发电厂仍高峰电力严重不足、实际电力控制技术水平不能保证低谷电力的高效率运行的事实,面对日益发展的用电需求,为了合理用电,解决电力负荷的峰谷差现象,国内的部分电网、城市开始采取分时电价的收费制度。

采用空调蓄冷系统可以有效的做到合理用电,缓解电力负荷的峰谷差现象。

一、蓄冷技术的概述采用空调蓄冷系统可以有效的做到合理用电,缓解电力负荷的峰谷差现象。

其优点时,第一,用户安装蓄冷装置后,可以利用夜间低谷电时间段进行蓄冷,白天高峰电时段进行释放冷量,由于城市执行低谷段低电价、高峰段高电价的峰谷电价政策,从而给用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第二,用户安装蓄冷装置后,空调蓄冷的制冷机装机容量可以得到减小,可以相应减少变配电设备的配置,同时,利用峰谷电价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第三,空调蓄冷系统以谷补峰,减少地区的装机容量,可以做到少建电厂,提高燃煤发电机组夜间低谷运行时段的发电效率,因而,实现燃煤发电环节的节能减排;第四,采用大型冰蓄冷装置,提供大温差小流量的冷水资源,可以降低空调末端系统运行能耗,给用户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

二、常用的蓄冷技术的分类与特点常用空调蓄冷技术多以蓄冷介质区分,有水蓄冷、冰蓄冷和共晶盐蓄冷系统三大类。

其中冰蓄冷从制冷系统构成上还可以分为直接蒸发式和间接蒸发式两种,根据制冰方式的不同,可分为静态制冰和动态制冰两种。

静态式制冰方式,冰的制备和融化在同一位置进行,蓄冷设备和制冰部件为一体结构,具体形式有冰盘管式、完全冻结式、密闭件式等多种形式;动态型制冰方式,冰的制备和融化不在同一位置进行,制冰机和蓄冰槽相对独立,如冰片滑落式和冰晶式系统。

蓄冷技术近几年的发展全解

蓄冷技术近几年的发展全解

(5)北京西冷工程公司研制的“有压罐式齿球蓄冷器”于1900年9
月14日申请专利,专利号(申请号):90 2 20234.0,设计人:张 友亮、张友群,专利权人:万世清、沙金良,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
局1991年10月30日批准《实用新型》第64007号。
1992年北京西冷工程公司在广州黄浦区红山街供电承装公司二层办 公楼,建筑面积210㎡,建造了北京西冷“有压罐式齿球蓄冷器” 试验站,是国内第一个自行设计、自行制造、自行安装使用的冰蓄 冷系统。接着,北京日报社,建筑面积1.52万㎡,综合办公楼,设 计冷负荷1512KW,采用北京西冷工程公司的“有压罐式齿球蓄冷 器”,卧式蓄冷罐Φ2400×600三台,1993年6月投入运行。 (6)1992年,清华大学热能系空调教研室与清华人工环境工程公 司合作建造了国内第一台蓄冰设备性能试验台,并开始对国内外各 种蓄冰设备性能进行系统测试。
蓄冷技术近年来的发展
(1) 1975年建成的上海徐家汇万人体育馆,首先使用了水蓄冷装置。 江苏省院在七十年代中设计过南京五台山体育馆工程,采用过水蓄冷。 山东体育馆建成于1979年,为了节省投资,平衡用电,采用空调蓄冷 水池方案,容积753.74 m3 的蓄冷水池,∆t取10℃。 首都体育馆建成于1968年,原设计空调冷源利用北京西郊较丰富的地 下水,由两口深井汲取14℃的深井水。事隔20多年,北京的地下水资 源日益紧张,继续以深井水作为空调冷源已经不可能。因此,首都体 育馆决定建造冷冻机房作为空调冷源,而且要求设置蓄冷水池,1989 年10月出图,在冷冻机房的地下空间,设立蓄冷水池,容积为630m3, Δt取8℃,蓄冷量为5274KWH。
相继出现,日益显示它的节能效果。例如:北京茶叶城,北京音
像城,北京天福缘茶叶城,北京天安天地国际公寓,河北职业政 法学院,河北正定中学等都是采用水源热泵+水蓄冷+水蓄热的水

蓄冷技术概述

蓄冷技术概述

六、运行模式
❖ (二)部分蓄冷模式
夜间非用电高峰时制冷设备运行,储存部 分冷量,白天空调期间一部分空调负荷由 蓄冷设备承担,另一部分则由制冷设备承 担。
六、运行模式
❖ (二)部分蓄冷式
制冷量Q
蓄冷
放冷 制冷机制冷 蓄冷
时间h
❖ 就选择的制冷机容量而言,常规系统最大, 全部蓄冷系统次之,部分蓄冷系统最小。
❖ 部分蓄冷策略的经济性较好,应用得较为 广泛。尽管其“移峰”能力不如全部蓄冷 策略那么高但初投资相对较低,特别是均 衡负荷系统初投资最少。从系统组成、设 备投资、系统运行可靠性和运行费用等方 面综合考虑,部分蓄冷策略易为用户接受。
思考题
❖ 1、蓄冷技术原理? ❖ 2、蓄冷空调的形式有哪些? ❖ 3、水蓄冷空调和冰蓄冷空调比较,各自
全国冰蓄冷+水蓄冷空调项目数量统计 (按地区分)
地北上天重浙江山湖湖河河广江广四福安山辽陕甘宁 总 区京海津庆江苏东南北南北东西西川建徽西宁西肃夏 计

蓄 61 26 6 1 69 58 30 10 22 7 15 32 12 4 23 15 13 2 9 14 1
430

水 蓄7 3 2 冷
1 126
❖ 蓄冷技术发展方向
1、建立区域性蓄冷空调供冷站 2、建立与冰蓄冷相结合的低温送风空调系统 3、开发新型的蓄冷空调机组 4、开发新型的蓄冷技术
如直接接触式冰蓄冷;气体水合物蓄冷;过冷水蓄冷 5、开发新型蓄冷蓄热介质 6、发展和完善蓄冷技术理论和工程设计方法 7、建立客观公正的蓄冷空调系统经济分析和评估方法
500 450 400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冰蓄冷技术

冰蓄冷技术

冰蓄冷技术周明一、冰蓄冷空调技术及其发展背景蓄冰空调系统即是在电力负荷很低的夜间用电低谷期,采用电制冷机制冷,将冷量以冰的形式贮存起来。

在电力负荷较高的白天也就是用电高峰期,把储存的冷量释放出来,以满足建筑物空调负荷的需要。

同时在空调负荷较小的春秋季减少电制冷机的开启,尽量融冰释冷,提供空调负荷。

蓄冰空调系统是“转移用电负荷”或“平衡用电负荷”的有效方法。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目前我国的发电装机容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但仍不能满足电力消费量;同时电力消费出现夏季冬季差值持续加大的现象,而同一天的上午和晚上电力消费量亦较其他时段达到高峰。

过去国家实行供电侧调节,主要靠新建电厂和建设蓄能电站,但仍满足不了每年用电量以5~7%增长的需要,同时电力系统峰谷差也急剧增加,电网负荷率明显下降,极大影响了发电的成本和电网的安全运行。

由于电能本身不易储存,因此近年来国家从电用户方面考虑并制定了一系列的移峰填谷和节约用电政策加强对用电需求侧的管理(DSM),由于高峰用电量中空调用电一般占了30%以上,建筑物用电的40~60%左右,采用蓄冰空调后可大大缓解由于空调用电负荷在用电峰谷时段的不均衡而造成的电网不均衡。

因此现在全国有许多城市的电力部门都适时推出了分时电价结构和许多相关的优惠政策,以鼓励人们使用蓄冰空调。

冰蓄冷空调技术是实现电网削峰填谷主要方法之一,目前该项技术在世界上属于成熟的技术,正被世界各国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

根据权威机构99年的资料显示,蓄冰工程已有1.5万个在全球各地正常运行,仅我国台湾省到2000年末就有近500个蓄冰空调系统正在运行。

国内目前也有150个蓄冰空调系统工程在运行或建设之中,发展势头十分迅猛。

国家电力公司也在有关文件中提出积极推广蓄冰空调技术,转移高峰电力,提高电网经济运行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以达到节能和环境保护的目的。

二、冰蓄冷空调系统主要特点冰蓄冷空调系统相对于常规空调系统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 冷水机组高效率运行,系统运行灵活,冷量一比一的配置对负荷变化的适应性很强。

冰蓄冷知识点总结

冰蓄冷知识点总结

冰蓄冷知识点总结一、冰蓄冷技术的原理1. 制冷原理:冰蓄冷技术利用低温时段利用外部电力或太阳能等能源,把水制冷冰冻,制得冰块。

当需要冷却的时候,释放储存的冷能,以此降低制冷系统的负荷,降低能耗。

2. 蓄冷原理:制冷设备在低峰时段运行,将冰制造好保存起来。

在高峰时段不需要开启制冷设备,通过释放储存的冷能来满足需求。

二、冰蓄冷技术的优点1. 节约能源:冰蓄冷技术能够在低峰时段利用便宜的电力或者太阳能等能源,制冷并储存冷能,降低高峰时段的能耗成本。

2. 减少负荷峰值:通过在低峰时段制冷并储存,可以在高峰时段释放冷能,降低空调系统的负荷峰值,减少对电网的压力。

3. 环保节能:使用冰蓄冷技术可以减少碳排放,降低能源消耗,对环境更加友好。

4. 应用广泛:冰蓄冷技术不仅可以应用在建筑空调系统,还可以应用在食品零售行业、交通车辆、工业生产等领域。

5. 维护便利:冰蓄冷系统相比于传统直接蒸发式制冷系统,维护成本更低,寿命更长。

三、冰蓄冷技术的应用领域1. 建筑空调系统:在商业建筑和住宅楼宇的空调系统中广泛应用,通过在夜间低峰时段制冷,白天释放冷能来降低空调系统运行成本。

2. 食品零售行业:冰蓄冷技术在超市、冷藏库等场所使用,能够减少制冷系统的耗电量,降低运行成本,同时保持食品的新鲜。

3. 交通工具:在公共交通工具和商用车辆中,冰蓄冷技术可以减少车辆空调系统的能耗,提高燃油利用率。

4. 工业生产:在一些工业生产过程中,例如塑料加工、化工等领域,冰蓄冷技术可以用来降低生产过程中的制冷成本。

四、冰蓄冷技术的发展趋势1. 太阳能结合:将太阳能与冰蓄冷技术结合,可以更好地利用清洁能源,增加系统的可持续性。

2. 智能化控制:通过智能传感器和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对冰蓄冷系统的精确监控和调节,进一步提高能效。

3. 新材料应用:利用新型材料和制冷技术的发展,可以提高冰蓄冷系统的效率和环保性。

4. 多元化应用:冰蓄冷技术不仅可以应用于空调制冷,还可以拓展到其它工业和生活领域,提高其市场应用的多元性。

蓄冷技术研究综述

蓄冷技术研究综述

蓄冷技术研究综述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国内外蓄冷式空调技术的发展情况以及主要的蓄冷技术,分析比较了了水蓄冷,冰蓄冷,共晶盐蓄冷等不同形式蓄冷技术的优缺点,并提出了当前国内外蓄冷技术研究的热点。

关键字:水蓄冷,冰蓄冷,共晶盐蓄冷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新鲜水果,蔬菜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这一要求大大推进了科学工作者对食品贮藏方法的不懈努力研究。

20世纪70年代所诞生的冰温技术,就是其重要成果之一。

随着中国冷链物流,特别是医药、疫苗专业化冷链物流的高度发展,相变蓄冷的材料技术已经日益成为中国物流界一个引人瞩目的焦点。

相变蓄冷的材料技术作为一个较新的概念被引入中国的冷链物流。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是人类为生存、发展所需物质、能量的贮存场所。

能源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人类为物质和精神生活进一步提高的严重障碍。

纵观整个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但同时对能源的利用又存在很大的浪费,这样一方面造成能源的供给渐趋紧张,另一方面也加剧着环境的恶化。

因此,如何开发出新的绿色能源及提高其利用率已经成为非常紧迫的世界性课题。

与此同时,能源的短缺和环境污染同样是制约我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近年来我国的能源供应紧张状况有所加剧,无论是石油、煤气还是电,都会出现短时期内的供不应求的状况。

对电力来说,就具有一个明显的时间性特点,白天“高峰期”的负荷与夜晚的“低谷期"的负荷之间的峰谷差很大,这一差别导致白天用电高峰期时的发电与输电设备严重超载。

电力部门为保证电网的运行安全,只能采取拉闸限电的措施,影响了用户的正常使用。

在现代社会中,这种拉负荷限峰的做法不宜采用。

而这用电低谷时,用户少、负荷低,发电与输电能量的大量过剩,供过于求,电网运行效率低下,使电网的负荷率降低。

蓄冷技术就是在电力负荷率较低的夜间,充分利用电网低谷时间的低价电采用电动制冷机制冷,把冷量按显热或潜热的形式储存在某种介质中,将冷量储存起来。

蓄冷技术近几年的发展

蓄冷技术近几年的发展

(5)北京西冷工程公司研制的“有压罐式齿球蓄冷器”于1900年9
月14日申请专利,专利号(申请号):90 2 20234.0,设计人:张 友亮、张友群,专利权人:万世清、沙金良,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
局1991年10月30日批准《实用新型》第64007号。
1992年北京西冷工程公司在广州黄浦区红山街供电承装公司二层办 公楼,建筑面积210㎡,建造了北京西冷“有压罐式齿球蓄冷器” 试验站,是国内第一个自行设计、自行制造、自行安装使用的冰蓄 冷系统。接着,北京日报社,建筑面积1.52万㎡,综合办公楼,设 计冷负荷1512KW,采用北京西冷工程公司的“有压罐式齿球蓄冷 器”,卧式蓄冷罐Φ2400×600三台,1993年6月投入运行。 (6)1992年,清华大学热能系空调教研室与清华人工环境工程公 司合作建造了国内第一台蓄冰设备性能试验台,并开始对国内外各 种蓄冰设备性能进行系统测试。
(26)几万甚至几十万m2以上的建筑群和住宅小区,在采用区域供冷系统时, 冰蓄冷方案也作为考虑或采用之一, 在某些工程已被采用。例如广州大学城共有 10所大学,建筑面积共724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有500万平方米的建筑物纳入区 域供冷系统, 采用BAC钢盘管,总蓄冰量达25.2万RTh,采用BAC钢盘管,建成后 是全球第二大冰蓄冷区域供冷系统,对移峰填谷将起积极作用。
筑面积为129,000㎡,设计制冷负荷3,370RT,设计总冷量 46,105RTH,采用1,286片美国FAFCO-HXR-12型非标准蓄冰换热片,
国内第一个利用建筑物原有的筏基做成土建蓄冰槽,总蓄冷量
13,187RTH,移峰负荷1,480RT,蓄冰槽位于现机房的正下方。整 个蓄冰空间分为几乎相等的三个蓄冰槽区,增大了蓄冰空调应用 的安全可靠性。双工况主机采用TRANE-CVHG-1067型三级离心式 冷水机组两台,单台制冷量为1,120RT,机载主机有两台远大VI型 500RT吸收式制冷机组及一台TRANE 400RT螺杆式冷水机组。

相变蓄冷应用前景

相变蓄冷应用前景

相变蓄冷应用前景相变蓄冷应用前景相变蓄冷是一种利用物质在相变过程中吸热或放热特性来实现热能储存的技术。

相变蓄冷具有高储能密度、长时间稳定性和环境友好等优点,因此在多个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首先,相变蓄冷技术在建筑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

传统空调系统大量消耗电能,而相变蓄冷可以利用夜间低峰电来储存冷能,白天释放冷量,实现节能减排。

例如,通过在建筑中嵌入相变材料,白天热量可被吸收并储存,晚上则释放出来,达到降低室内温度的效果。

相变蓄冷技术可以有效减少空调系统的能耗,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

其次,相变蓄冷技术在电子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电子设备的高温运行会导致性能下降和寿命缩短,而相变蓄冷可以通过吸收热量来降低设备的工作温度,提高电子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通过在电子芯片上使用相变材料,可以实现对高温部件的定向冷却,提高电子设备的散热效果,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此外,相变蓄冷技术在食品冷链领域也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

食品冷链是保障食品安全和质量的重要环节,而相变蓄冷可以提供可靠的冷藏和冷冻能力。

相比传统冷链设备,相变蓄冷技术可以实现更长时间的冷藏和更低的温度波动,有效保持食品的新鲜度和品质。

此外,相变蓄冷还可以应用于远程、无电源的冷藏场景,提供冷链服务的便利性和可行性。

最后,相变蓄冷技术在可再生能源领域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和间断性给能源供应带来了挑战,而相变蓄冷技术可以将过剩的能源转化为冷能进行储存。

通过将可再生能源与相变蓄冷技术相结合,可以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平稳供应,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应用。

综上所述,相变蓄冷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建筑、电子、食品冷链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相变蓄冷技术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相变蓄冷技术将为各个领域带来更多的创新和发展机会,为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蓄冷空调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蓄冷空调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蓄冷空调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方贵银 邢 琳 杨 帆(南京大学)摘 要 阐述应用蓄冷空调的意义及其发展现状,介绍各种类型的蓄冷空调系统,指出蓄冷空调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空调 水蓄冷 冰蓄冷 共晶盐The developing status and trend of cool storage air 2conditioning technologyFang Guiyin Xing Lin Yang Fan(Nanjing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significance and developing status of cool storage air conditioning technology are presented.All kinds of cool storag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are introduced.The trend of cool storag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is pointed out.KE Y WOR DS air 2conditioning ;water storage ;ice storage ;eutectic salt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商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建筑中央空调系统的应用越来越普及,人们已逐渐认识到蓄冷空调技术具有很大的移峰填谷潜力。

在建筑空调系统中应用蓄冷技术已成为我国今后进行电力负荷需求侧管理、改善电力供需矛盾最主要的技术措施之一。

目前峰谷电价政策的出台及其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将为促进我国蓄冷空调的发展和应用创造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蓄冷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将形成不断发展的趋势。

1 蓄冷空调技术的发展现状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的能源危机促使蓄冷技术迅速发展。

美国、加拿大和欧洲一些国家重新将冰蓄冷技术引入建筑物空调,积极开发蓄冷设备和系统,实施的工程项目也逐年增多。

暖通空调新进展-蓄能技术讲解

暖通空调新进展-蓄能技术讲解

冰浆制取
日 本 东 洋 制 作 所 开 发 的 冰 浆 系 统
冰浆用途
果品冷藏
水产品冷藏
水产品冷藏运输
工艺快速冷却
低温环境与灭火
超市食品冷藏
冰浆空调系统
典 型 的 冰 浆 系 统
冰浆空调系统
系统结构示意
冰浆发生器
空调建筑物
蓄冰室(1)
蓄冰室(2)
冰浆空调系统应用示例
北京嘉里中心酒店( Maximice冰浆技术) 商贸综合楼(韩国,sunwell冰浆技术) 京都火车战(日本,高砂热学过冷水技术)
调系统转移负荷能力、总能耗水平及用户效益,根据何种方 法对常规系统进行比较,也是人们所关心的一个问题。
4、蓄冷技术研究热点
(5)蓄冷介质的研究开发 开发新型蓄冷介质,便于放置的、无腐蚀性的有机蓄冷
介质,如常温下胶状的可凝胶。 利用水合物的特性进行蓄冷,也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一个课题。
冰浆(Ice Slurry)
其中冰粒子颗粒为毫米至
厘米级。
• 通常为了降低凝固点加入
醇类和盐类抑制剂。
冰浆微观形态
冰粒子微观示意
冰晶粒子融冰过程
融冰过程中的冰粒子
蓄冰槽
Ice Slurry制取方式
几 种 冰 浆 制 取 原 理
冰浆制取
美国Paul Mueller Company公司冰浆机制取冰浆的过程
1、蓄冷技术在空调领域应用中的发展
(3)快速发展阶段—以降低整体投资,改善空气品质为目标。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除了转移尖峰用电时时段空调用 电负荷目标外,又增加了利用冰蓄冷的 “高品位冷量 ”,以提 高空调制冷系统整体能效,以及降低空调制冷系统整体投资 及建筑造价,改善室内空气品质和热舒适的目标,进入了低 温、大温差供冷送风的蓄冷空调发展阶段。

外融冰蓄冷系统的发展状况及工程应用

外融冰蓄冷系统的发展状况及工程应用

外融冰蓄冷系统的发展状况及工程应用简介:本文介绍了外融冰蓄冷系统的技术特点和作用,说明了了目前国内外外融冰蓄冷取冷特性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及其研究成果,总结了清华大学和清华同方在外融冰研究和应用方面的成果,对外融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进行了评估和预测。

关键字:冰蓄冷外融冰一.引言冰蓄冷技术作为一类重要的能源利用技术,近来获得了很大发展。

冰蓄冷是指在用电低谷时用电制冰并暂时蓄存在蓄冰装置中,在需要时(如用电高峰)把冷量取出来进行利用,由此可以实现对电网的“削峰填谷”,有利于降低装机容量、维持电网的安全高效运行,所以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采取了各种措施以鼓励蓄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根据制冰方式的不同,冰蓄冷可以分为静态制冰、动态制冰两大类,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制冰方式【1】。

静态制冰方式,即在冷却管外或盛冰容器内结冰,冰本身始终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这一类制冰方式包括冰盘管式、封装式等多种具体形式。

动态制冰方式,该方式制冰过程中有冰晶、冰浆(iceslurry)生成,且冰晶、冰浆处于运动状态。

每一种具体形式都有其本身的特点和适用的场合。

外融式冰盘管蓄冷在制冰方式上属于静态制冰方式,是由冷源将乙二醇溶液、盐水溶液等栽冷剂冷却到0℃以下并送入蓄冰槽内的冰盘管与管外的水进行热交换,在管外结冰以蓄存冷量,需要时进行取用,从而蓄冷过程必须克服随厚度增加越来越大的冰层热阻。

与内融冰方式在取冷时仍由管内的乙二醇溶液或盐水作栽冷剂与管外冰进行二次换热不同,外融冰方式是直接采用蓄冰槽内的水作为取冷介质送出,冰是从冰柱外表面开始向内进行融化的。

其工作过程决定了外融冰方式与内融冰方式等需要二次换热的冰蓄冷形式相比,取冷效率更高,而且取冷温度更低,并可长时间保持低温取冷,使取冷过程更加平稳,并使得实现大温差低温送风成为可能;同时又比冰晶式、冰片滑落式等动态制冰技术设备的材料要求低,加工、使用、管理方便。

例如一般空调用表冷器处冷冻水温度约为7℃,如果采用外融冰方式,冷冻水温度可长时间保持在1~2℃,可以更大幅度地降低送风温度,增加送回风温差,实现送风量的大幅度减少。

中国大陆蓄冷技术的发展

中国大陆蓄冷技术的发展
住宅小区采用冰蓄冷集中供冷(热)系统的有杭州 中江都市花园、江苏常州金禧园、上海路易凯旋 宫、江苏仪征镜湖花园、上海万里凯旋华庭、湖 南电信花园、上海中环凯旋宫等.
广州大学城
中国大陆采用美国BAC公司钢盘管,共139个 工程,总蓄冷量1,211,773 [RTh]。
(2010年8月)
日本BAC公司钢盘管,共1,136个工程,
法国CIAT公司最早在杭州建立CIAT冰球生产工厂。最 近中国台湾“冰宝”(GEMINI)牌塑料盘管和美国 EVAPCO椭圆钢盘管均在上海建立了生产线,美国BAC 圆形钢盘管在大连建立生产线,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 减少了运输费用和缩短了供货时间。
有关采用各家蓄冰设备的工程项目的数量统计详见表2 和图1。按照蓄冷量计算得到的各家蓄冰设备所占比例 见图2。
建筑面积m2
80,000 96,000 35,000 52,000 56,730 20,000 40,000 31,000 45,000 900,000 7,240,000 94,000 140,000 405,000 240,000 550,000 173,035
蓄冷量RTh
7,120 9,240 3,564 13,680 7,616 6,125 4,500 2,820 3,564 28,560 252,000 6,536 11,880 106,696 6,840 22,800 18,240
从已建成和投入运行的蓄冷空调工程来看, 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已建成的水蓄冷和冰蓄冷空调工程, 凡是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精心运行,不 仅保证了工程质量,达到了设计要求,在 削峰填谷、减少运行费用方面也起到了积 极的作用.有的工程在用电高峰时段可以 不开主机,对削峰作用很大。
(2)由于蓄冰储能提供了低温冷源,为低 温送风技术的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蓄冰 技术与低温送风技术的结合,既可以有效 地使峰谷差减小,又可省能与节省初投资, 它是目前国际HVAC&R行业公认的值得推 广应用的技术。我国十分注意发展低温送 风技术,已经在25个以上冰蓄冷空调工程 中采用了大温差和低温送风系统(表3中 展示17个)

冰蓄冷技术发展历史

冰蓄冷技术发展历史

冰蓄冷技术发展历史冰蓄冷技术是一种利用冰的潜热特性进行制冷的技术。

它是制冷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以下是冰蓄冷技术的发展历史:1. 30-60年代:主要目的是减少冷机容量,降低初投资在30至60年代,冰蓄冷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冷机容量,降低初投资,用于短时间降温、周期性使用的场所,如影剧院、教堂、乳品加工厂等。

这种技术的应用,可以在短时间内提供大量的冷量,以满足这些场所的需求。

然而,随着制冷机制作成本的降低,这种技术的经济性逐渐失去吸引力。

2. 70-80年代:随着世界范围内的能源危机加剧,冰蓄冷技术迅速发展随着世界范围内的能源危机加剧,能源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这个背景下,冰蓄冷技术重新得到了关注和推广。

冰蓄冷技术主要用于只在用电高峰时段使用空调的建筑物,如办公楼、大型商场等。

这种技术的应用,可以在用电高峰时段减少电力负荷,从而降低能源消耗和成本。

同时,冰蓄冷技术还可以提高空调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

在70至80年代,冰蓄冷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这主要得益于技术的进步和政府政策的支持。

在这个时期,许多建筑物开始采用冰蓄冷技术,以降低能源消耗和成本。

同时,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采用这种技术。

3. 90年代至今:持续发展和广泛应用进入90年代以来,冰蓄冷技术继续得到发展和广泛应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降低,冰蓄冷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除了原有的应用领域,冰蓄冷技术也开始应用于医院、学校、酒店等其他类型的建筑物。

同时,政府对节能和环保的重视也推动了冰蓄冷技术的发展。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补贴,鼓励企业和个人采用冰蓄冷技术。

此外,一些城市也开始对采用这种技术的建筑物提供额外的优惠政策。

目前,冰蓄冷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成熟且广泛应用的制冷技术。

它不仅可以提高空调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还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和成本。

未来,随着能源管理和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冰蓄冷技术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蓄冷空调技术及其发展现状_徐勇

蓄冷空调技术及其发展现状_徐勇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工作和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许多商场、宾馆、写字楼、民用住宅都设有空调系统,导致我国电力需求增长非常迅速,尤其是一天内用电高峰与低谷差距在不断拉大,电网运行的不均匀情况日趋严重,极大地影响了发电的成本和电网的安全运行。

冰蓄冷中央空调技术是人类在面对能源危机时优化资源配置、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大技术革命,有着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蓄冰系统是利用低价时段制冰,将冷量储存在蓄冰筒中,在高峰电价时段,将储存的冰量释放出来供空调末端,达到节省电费、节能环保的目的。

由于蓄冰技术可平衡电力负荷,提高负荷因素,从而大大减少CO2和烟尘排放量,同时由于CFC用量的大幅减小,从而可减轻全球温室效应,对环境保护具有重大的意义。

对用户来说,蓄冰系统除作为中央空调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外,还兼有备用冷源的功能,可实现计算机优化管理和低温送风。

冰蓄冷空调代表了全球中央空调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这些特点使得蓄冰空调系统将成为21世纪空调系统用户的最佳选择。

1蓄冷技术的发展阶段及应用状况1.1蓄冷技术的发展阶段蓄冷技术最初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其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1]、[2]。

(1)从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是以削减空调制冷设备装机容量为主要目标,以小冷机带动大冷负荷的蓄冷阶段,特别是1950—1960年间,发展很快,主要采用水蓄冷技术,优点是投资省、技术要求低、维修费用少,可用于一些周期性使用,供冷时间又短的建筑物,如教堂、体育馆、礼堂。

(2)1973年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再次引起人们对蓄冷技术的关注和研究。

人们开始实验性地将蓄冷技术引入建筑物空调系统,以转移尖峰用电时段空调负荷为主要目的,此阶段主要在办公楼、大型商场内推广蓄冷技术。

(3)1983年在美国能源部主持召开的第3次“蓄冷技术在制冷工程中的应用”专题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了与冰蓄冷相结合的低温送风系统。

蓄冷技术的发展从此进入了第3个阶段。

清华冰蓄冷宣讲材料

清华冰蓄冷宣讲材料

绿色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冰蓄冷技术 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助力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 发展。
智能化与数字化
未来冰蓄冷系统将更加智能化和数字化,实现远程监控、 智能调度和数据分析等功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系统运 行稳定性。
跨界融合与创新
跨界融合将成为未来冰蓄冷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将冰蓄 冷技术与其他领域的技术相结合,创新出更多具有市场潜 力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
由于冰蓄冷技术的能效较高,可以减 少建筑物的运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分析
节能减排
冰蓄冷技术的应用可以有 效地减少能源的消耗和碳 排放,对环境保护和可持 续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冰蓄冷技术能够提高能源 的利用效率,为社会创造 更多的经济价值。
促进技术创新
冰蓄冷技术的应用可以推 动相关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提高整个行业的科技水平。
05 清华冰蓄冷技术的未来发 展与展望
技术创新与升级
持续研发新技术
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探索和开发 新的冰蓄冷技术,提高系统的能
效和稳定性。
智能化控制
引入先进的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 实现冰蓄冷系统的智能化控制,提 高系统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材料与设备升级
改进和优化冰蓄冷系统的关键材料 和设备,提高其性能和寿命,降低 维护成本。
清华冰蓄冷宣讲材料
目录
• 清华冰蓄冷技术介绍 • 清华冰蓄冷系统的组成与特点 • 清华冰蓄冷技术的市场前景与价值 • 清华冰蓄冷技术的实际应用与效果 • 清华冰蓄冷技术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01 清华冰蓄冷技术介绍
技术背景与发展历程
冰蓄冷技术背景
随着社会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能源供应日趋紧张,节能减排成为社会发展 的重要趋势。冰蓄冷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节能技术,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关注 和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蓄冷技术及其发展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国内外蓄冷技术的发展概况,并介绍了几种蓄冷技术的优缺点,探讨了蓄冷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蓄冷技术空调系统
中图分类号:tu83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蓄冷技术在国外应用已达50年之久,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世界范围的能源危机,各工业发达国家电力供应紧张的局势促进了蓄冷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所谓蓄冷空调,即在夜间电网低谷时间(同时也是空调负荷很低的时间),制冷主机制冷并由蓄冷设备将冷量储存起来,待白天电网高峰用电时间(同时也是空调负荷高峰时间),再将冷量释放出来满足高峰空调负荷的需要或生产工艺用冷的需求。

这样制冷系统的大部分耗电发生在夜间用电低峰期,而在白天用电高峰期只有辅助设备在运行,从而实现用电负荷的“移峰填谷”。

2各种蓄冷方式
空调系统中合理采用蓄冷技术可以提高机组效率、减少设备容量,并有可能降低整个空调系统的造价,因此说蓄冷技术是很有发展前景的,也可以是空调发展的一个方向。

下面分别对水蓄冷、冰蓄冷、共晶盐蓄冷和气体水合物蓄冷等空调蓄冷方式的优缺点加以简要评述:
2.1水蓄冷
水蓄冷就是利用水的显热来储存冷量的一种蓄冷方式,蓄冷温度在4℃~7℃之间,蓄冷温差6℃~11℃,单位体积的蓄冷容量为5.9~11.3kwh/m3。

只要空间条件许可,水蓄冷系统是一种较为经济的储存大冷量的方式,而且蓄冷罐体积越大,单位蓄冷量的投资越低;当蓄冷量大于7000kw,或蓄冷容积大于760m3时,水蓄冷是最为经济的。

这种蓄冷方式系统简单、投资少、技术要求低、维修方便,并可以使用常规空调制冷机组蓄冷,冬季还可蓄热,适宜于既制冷又取暖的空调热泵机组。

水蓄冷空调系统的主要缺点是蓄冷槽容积大、占地面积大,这在人口密集、土地利用率高的大城市是个问题,也是它的使用受到制约的主要原因。

水蓄冷技术适用于现有常规制冷系统的扩容或改造,可以在不增加或少增加制冷机容量的情况下提高供冷能力。

另外,水蓄冷系统还可利用消防水池、蓄水设施或建筑物地下室作为蓄冷容器,从而进一步降低系统的初投资,提高系统的经济性。

2.2冰蓄冷
冰蓄冷是利用水相变潜热的一种蓄冷方式。

0℃冰的蓄冷密度高达334kj/kg,储存同样多的冷量,冰蓄冷所需的体积仅为水蓄冷的几十分之一。

但是,由于冰蓄冷的制冷主机要求冷水出口端的温度低于-5℃,与常规空调冷水机组出水温度7℃相比,冰蓄冷制冷机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蒸发压力大大降低,制冷量约降低30%~40%,制冷系数cop也有所下降,耗电量约增加20%。

由于制冰槽及冰水管路温度常低于0℃,还需增加绝热层厚度,以避免外部结露,减少
冷损失。

另外,冰蓄冷蓄冷温度几乎恒定;设备容易标准化、系列化;对蓄冷槽的要求比较低,可以就地制造,为广泛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当然,冰蓄冷空调系统设备的管路复杂,低温送风还会造成空气中的水分凝结,导致送到空调区空气量不足和空气倒灌。

在常规空调系统改造为冰蓄冷空调时,会因为制冷主机的工况变化太大、空调末端设备(风机盘管)的不适应和保温层厚度不符合要求等变得很困难。

2.3共晶盐(优态盐)蓄冷
共晶盐蓄冷是利用固液相变特性蓄冷的一种蓄冷方式。

蓄冷介质主要是由无机盐、水、成核剂和稳定剂组成的混合物,也称优态盐,目前应用较广泛的相变温度约8℃~9℃,相变潜热约为95kj/kg。

这些蓄冷介质大多装在板状、球状或其它形状的密封件中,再放置在蓄冷槽中。

共晶盐蓄冷能力比冰蓄冷小,但比水蓄冷大,所以共晶盐蓄冷槽的体积比冰蓄冷槽大,比水蓄冷槽小。

共晶盐蓄冷的主要优点是相变温度较高,可以克服冰蓄冷要求很低的蒸发温度的弱点,并可以使用普通的空调冷水机组。

但共晶盐蓄冷在储释冷过程中换热性能较差,设备投资也较高,阻碍了该技术的推广应用。

2.4气体水合物蓄冷
20世纪80年代美国橡树岭国家试验室开始以r11、r12 等为介质研究气体水合物蓄冷,其机理是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水在某些气体分子周围会形成坚实的网络状结晶体,同时释放出固化相变
热。

气体水合物属新一代蓄冷介质,又称“暖冰”,其相变温度在5℃~12℃之间、适合常规空调冷水机组,熔解热约为302.4~464kj/kg、与冰的蓄冷密度334kj/kg相当。

采用气体水合物蓄冷,蓄冷温度与空调工况相吻合,蓄冷密度高,而且储、释冷过程的热传递效率高,特别是直接接触式储、释冷系统。

气体水合物低压蓄冷系统的造价相对较低,被认为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蓄冷方式。

但该方法还有一系列问题有待解决,如制冷剂蒸气夹带水分的清除,防止水合物膨胀堵塞等,工程实用还有困难。

3蓄冷技术的发展方向
蓄冷技术作为一种移峰填谷调节能量供需、节约运行费用、实现能量的高效合理利用的手段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许多国家的研究机构都在积极进行研究开发,其目标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1)区域性蓄冷空调供冷站。

已经证明,区域性供冷或供热系统对节能较为有利,可以节约大量初期投资和运行费用,而且减少了电力消耗及环境污染,建立区域性蓄冷空调供冷站已成为各国热点。

这种供冷站可根据区域空调负荷的大小分类自动控制系统,用户取用低温冷水进行空调就像取用自来水、煤气一样方便。

(2)冰蓄冷低温送风空调系统。

蓄冷与低温送风系统相结合是蓄冷技术在建筑物空调中应用的一种趋势,是暖通空调工程中继变风量系统之后最重大的变革。

这种系统能够充分利用冰蓄冷系统所产生的低温冷水,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因设置蓄冷系统而增加的初投
资,进而提高了蓄冷空调系统的整体竞争力,在建筑空调系统建设和工程改造中具有优越的应用前景,在21世纪将得到广泛的应用。

(3)开发新型的蓄冷空调机组。

对于分散的暂时还不具备建造集中式供冷站条件的建筑,可以采用中小型蓄冷空调机组。

(4)开发新型蓄冷、蓄热介质。

蓄冷技术的发展和推广要求人们去研究开发适用于空调机组,且固液相变潜热大,经久耐用的新型蓄冷材料。

(5)发展和完善蓄冷技术理论和工程设计方法。

蓄冷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要求加强对现有蓄冷设备性能的试验研究 ,建立数值分
析模型,预测蓄冷设备的性能,从而对蓄冷空调系统进行优化设计。

(6)建立科学的蓄冷空调经济性分析和评估方法。

在进行蓄冷空调系统可行性研究时,如何综合评价蓄冷空调系统转移用电负荷能力、能耗水平和用户效益,如何比较常规空调和蓄冷空调系统,是人们一直关心的一个问题。

蓄冷空调系统并非适用于所有场合,必须通过认真分析评估,确保能够降低运行费用、减少设备初投资、缩短投资回收期,才能确定是否采用。

4结语
蓄冷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要抓住机遇,继续加强和扩大与国外蓄冷设备厂的合作,在吸收众多技术优点的基础上,向低成本、高效率、全自动化方向发展。

另外,政府部门应大力提倡、宣传蓄冷空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制定合理的分时电价政策,鼓励广大用户采用蓄冷空调系统。

要积极开办蓄冷空调系统的设计、施工、
调试、运行的培训,使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施工安装人员深入了解蓄冷空调系统,使我国的蓄冷空调事业步入迅速发展的良性轨道。

参考文献
[1] 叶水泉陈国邦.蓄冷空调技术及其发展.低温工程.
2002(119).1.p32~39.
[2] 姚扬刘淑娟.空调工程中的蓄冷技术. 应用能源技术. 2000(59).1.p15~17.
[3] 李金平王如竹等.蓄冷空调技术及其发展方向探讨.能源技术.2003(24).3.p119~121.
[4] 顾念祖.储冰桶性能的测定.第八届全国余热制冷与热泵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7.102-105.
[5] 许建俊华泽钊.na so·10h o溶液的特性及其在蓄冷空调技术中的应用.制冷学报,1997(19).1.1~6.
[6] 郭开华,舒碧芬.空调蓄冷及气体水合蓄冷技术.制
冷.1995(53).3.p15~21.
[7] 陆亚俊,马最良,姚杨编.空调工程中的制冷技术.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1997.
[8] 严德隆,张维君主编,空调蓄冷应用技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