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学生集体与集体教育
教育学_自考资料_第十章_学生集体与集体教育
第十章学生集体与集体教育一、单项选择题((有时每题2分,共40分;大部分年份每小题1分,共20分)1.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 D )。
(03.4) (07.4)(09.4)A.教书育人B.监督学生努力学习C.培养班干部D.建立良好的班集体2.班集体内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是( C )。
(03.4) )(06.10)A.教导主任B.学生C.班主任D.任课教师3.学生集体与学生群体相比较而言,学生集体是学生群体的( D )。
(04.1)A.同义语B.小部分C.低级形式D.高级形式4.班级组织建构的首要原则是( A )。
(04.4)A.有利于教育的原则B.目标一致的原则C.可接受性原则D.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5.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是( B )。
(05.10)A.组建良好的班集体B.促进班集体成员的全面发展C.指导本班班委、共青团组织工作D.评定学生操行6.学生集体的特征首先是要有( B )(07.4)A.集体舆论B.共同目标C.干部队伍D.活动7.( D )是青少年学生学校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手段和方式。
A.群体 B.班级 C.课堂 D.学生集体8.在集体中,经常性的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 B )是形成集体主义思想的基础。
A.班级活动B.集体活动C.教育影响D.学习活动9. 集体是一个有机的组织,是按照( C )的原则组织起来的。
A.集体性B.启发性C.民主集中制D.实践性10. 学生集体是否形成了( A ),这是集体成熟的重要标志。
A. 健康的舆论B.共同目标C.教育要求D.干部队伍11. ( C )是班级组织建构的首要原则。
A.利于身心发展原则;B.目标一致原则;C.有利于教育原则;D.有利于教学原则;12. 中国中小学班级组织的建构多数属( A )的建制形式。
A.直线职能式B.直线式C.职权结构D.角色结构13.团的最基层一级组织是( A )。
A.团支部 B.支部委员会 C.团总支 D.团小组14.( B )是中小学最主要的学生集体组织形式,也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教育学德育论部分题库
德育论部分练习思考题一、填空题1、思想品德是由、、、和四个要素构成的,其中是基础。
2、德育的基本途径有、、、等。
3、说服教育可采取、、等方式进行。
4、德育常用的方法有、、、、等。
5、学生思想品德的动力是。
6、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之间的矛盾。
7、在德育中,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必须建立在基础之上。
8、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实质就是把转化为的过程。
9、学生集体既是教育的,又是教育的10、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是教育的,起主导作用,受教育者当他接受影响时是教育过程的,在自我教育中是教育的。
1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和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它们是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基础。
二、选择题1、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结构是()。
①由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构成的②由学校、家庭、社会和年轻一代相互作用构成的③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按一定关系构成的④由教师、家长和学生构成的2、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开端是()。
①晓之以理②动之以情③导之以行④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选择最有效的因素为开端3、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是()。
①思想品德课②各门文化课③课外和校外活动④少先队和共青团工作4、组织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叫()。
①榜样示范②实际锻炼③陶冶教育④自我教育5、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的动力是()。
①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提出的要求②受教育者的社会实践活动与交往③受教育者思想内部的矛盾④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情感的感化作用6、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
①政治立场和观点的教育③思想政治品质的教育②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教育④品德的教育7、德育的主要方法是()。
①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外课外活动等②说服、榜样、锻炼、陶冶和自我教育等③正面教育、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等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材施教、从实际出发等8、自我教育能力是指()。
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自学能力③自我修养的能力④道德评价能力9、在德育过程中,对学生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这是因为品德的形成是()。
第十章 学生集体与集体教育
三、名词解释 1、学生集体P311 学生集体P 学生集体是青少年学生学校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 学生集体是青少年学生学校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各级各 类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手段。 类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手段。 2、班级p320 班级p 班级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 班级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聚集在 一起,并对其进行统一内容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一起,并对其进行统一内容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班主任P 3、班主任P333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班主任工作是 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下, 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下,为了对一个班级的学生有效 地进行教育管理所专门设置的教师职务。 地进行教育管理所专门设置的教师职务。
2、如何建立良好的学生集体?P316-320 316善于向学生提出教育要求:及早提要求, (1)善于向学生提出教育要求:及早提要求, 注意方法分寸。 注意方法分寸。 树立明确的共同目标:目标要有方向性、 (2)树立明确的共同目标:目标要有方向性、 针对性、吸引力和时代感。 针对性、吸引力和时代感。 建立一支好的干部队伍:严格要求、 (3)建立一支好的干部队伍:严格要求、耐心 引导、积极流动。 引导、积极流动。 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正面教育、 (4)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正面教育、结合实 控制信息、言传身教。 例、控制信息、言传身教。
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教育学》 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教育学》
应试秘笈十一
第十章 学生集体与集体教育
一、单选题
1、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奠定了现代班级授课制教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学基本形式的基础。 学基本形式的基础。 学生集体是学生群体的高级形式 高级形式。 2、学生集体是学生群体的高级形式。 中小学最主要的学生集体组织形式是班集体 班集体。 3、中小学最主要的学生集体组织形式是班集体。 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 是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 4、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 学生集体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 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 5、学生集体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 班主任的中心任务是促进班级成员的全面发展 促进班级成员的全面发展。 6、班主任的中心任务是促进班级成员的全面发展。 同桌文化、小团体文化是属于班级文化中的隐性文 7、同桌文化、小团体文化是属于班级文化中的隐性文 化。
教育学名词解释
1.学校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文化包括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主要是以人或人际关系为基础构成的文化形态。
2.环境决定论:所谓环境决定论是指,在对待环境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上,认为真正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绝对影响作用的力量,是儿童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
这种观点片面的夸大了环境和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3.教育机智:是指一种面对新的突发事件,能够迅速而正确的做出判断,随机应变的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就是对于课程的各个方面做出规划和安排。
5.教育的国家化:教育的国家化是指由于教育向世俗化过渡和公共的国民教育迅速普及,教育开始成为对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意义的社会性事业,这就要求扩大国家直接干预和调整文化教育发展的职能,更有效地发挥国家管理教育事业的作用。
因此,欧美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把教育纳入国家活动之中,用行政手段发展公立学校体制,用法律的手段确立义务性的国民教育制度。
这种趋势在教育史上被称为教育的国家化。
6.教育学: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二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三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
7.双轨制:所谓的双轨制就是指在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制度有两个相互独立的系统:一个是专门为资本主义子弟服务的,配备有良好的师资和设备,学生们沿着这个系统深造,就可以升入一些有名的高等学校,毕业以后直接成为统治阶级和各级管理人员。
另一个是为劳动人民的子弟准备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都比较差,主要是学习一些实用知识和技能,很少有升入大学的机会,一般在上中学之前就进入劳动市场了。
8.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与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相反,其观点强调人的自我发展,认为个人的价值远高于社会的价值,教育的职能就在于使人的本性不受影响的得到完善的发展,所以应当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往往强调人的自然本性,希望教育按照人的本性而不是违背这一本性办事。
教育学名词解释
1、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2、义务教育:也称强迫教育,是指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习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具有强制性、民主性、基础性、免费性、世俗性、阶级性等特点。
3、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人们对教育结果的预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具有导向、选择、激励和评价的价值,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国家层面的教育目的需要具体化为学校层面的培养目标,学校层面的培养目标又需要具体化为每门科目的课程目标,每门科目的课程目标则进一步具体化为每学期、每个单元甚至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4、教育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美国教育哲学家布鲁巴克指出:教育的内在价值就是我们不是因为它们对于另外某些事物有用处,而是因为它们本身就具有好的价值。
外在价值就是我们因为这些对于某种事物有用处而判断它们是好的那种价值,它们的价值依赖于它们去达到另一种价值时所产生的后果。
杜威认为,教育的价值就是教育对现实社会和人的生活所带来的益处。
不过他一般是从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上去说明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
也就是说,某一教育内容或要素当它成为教育的直接目的时,它就具有内在价值的属性。
而当它成为实现别的目的的手段、方法或途径时,它就具有外在属性的属性。
5、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
教育学名词解释(排序完整)
A暗示教学:利用暗示手段,激发学生心理潜力,加速学校进程的一种教学B班集体: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而组织起来的有纪律、有凝聚力的一个班的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组织形式。
它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的向全部学生集体授课。
班级:班级是学校系统的的细胞,是学校开展各类活动的最基本且稳定的基层组织。
榜样示范发: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班级教学:是指根据年龄或学习程度,把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贝尔——兰喀斯特制:又称“导生制”,具体做法是:教师以教年龄大的学实际上是一种“转授式”的教学组织形成必修课程:是课程计划中规定的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
班集体: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而组织起来的有纪律、有凝聚力的一个班的学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使每一班级有固定的学生和C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展览馆、大自然或其他社会场所,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和研究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参与性学习:学生积极主动的参加各种教学活动的学习方式。
学生主体参与传统教学方法:源于赫尔巴特的五步教学法。
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教学为中心。
教师的任务是通过系统的工作把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里规定的知识、技能和熟练的技巧教给学生,每堂课都有明确的目的要求。
教师对学生的成绩作出评定,学校根据学生的成绩决定其能否升级、毕业。
成熟:人的某种先天素质的发展过程。
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以及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
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
它道德意志: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道德:是通过善恶评价、社会舆论、人们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来维持的,调整任我,群我、物我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道德教育,就是传授这类行为规范和准则,形成人们一定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教育。
第十章 学生集体与集体教育.
学生集体的概念:
学生集体是青少年学生学校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我国各级各类学 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手段和方式。通过集体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自 我教育,培养自主、自立、自治的能力,学习民主精神和民主集中制的方 法,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这是学生集体所具有的基本功能。学生集体不仅 是学校教育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它本身也是教育的目的。
班级组织建构的原则:
1.有利于教育的原则(首要的原则) 2.目标一致的原则 3.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
班级组织的结构:
班级组织机构是班级组织结构形成的基础和前提。 班级组织机构的微观建制的形式主要有三种:直线式、职能 式、直线职能式。 班级组织结构主要包括:职权结构、角色结构、师生关系结 构和生生关系结构。
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
1.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 2.班主任是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 3.班主任是联系学校、家庭及社会的纽带
班主任工作的目的:
协调各方面(主要包括学校、社会、家长、学生集体等)力量, 组织培养良好的班集体,从而促使其全体成员在德智体美诸方 面全面健康的发展 (1) 班主任作为学校职员,代表政府和学校行使其教育权利, 他必须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与要求,因而班主任工作的目的必 须与国家的教育目的相一致 (2) 班主任是教育者,又是班集体的组织者与管理者
班集体对班主任工作的反作用
1. 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实施教育工作的有力保障 2. 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获取工作经验的宝贵资源之一
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
第一、 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 第二、 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 (1)培养学生自立、自策、自勉的精神和民主作风 (2)在学生中树立热爱科学、勤奋学习的良好风气
综合知识与职业能力测试(教育类)考试大纲
(二)综合知识与职业能力测试(教育类)主要测查考生从事教育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的能力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
考试内容包括公共基础知识、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和教育类专业知识三大部分(教育类专业知识占50%,大纲参见附件一),其中公共基础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法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行政管理、公文写作、深圳市情和时事常识等七方面内容,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包括数量关系、言语理解与表达、判断推理和资料分析等四个部分。
附件一:教育类专业知识教育类专业知识《教育学》部分一、绪论掌握“教育学”的概念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熟悉教育学创立的标志和条件;了解教育学创立的简要过程;了解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的发展;了解主要几种教育学派别和教育思想;了解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状况。
二、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掌握教育的定义;掌握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熟悉教育发展的阶段及其每一阶段的特征;掌握现代教育的特征。
三、学校掌握学校的定义;了解学校制度的发展;掌握学校公益性特点;掌握学校文化的概念即构成;熟悉学校的制度文化对学生的发展的影响;掌握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掌握我国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领会学校组织的管理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领会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熟悉国家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的具体内容;掌握学校、家庭、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领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相互配合。
四、学生掌握三种主要的儿童发展观;领会不同的儿童发展观对教育的影响;掌握皮亚杰关于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掌握杜威关于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领会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掌握儿童个体发展的定义;领会儿童个体发展概念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领会儿童个体发展表现出的几个普遍的特点;领会实现教育在儿童发展中起主导作用需要把握的几项要求;领会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内涵;掌握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的几个基本原则。
五、教师掌握教师概念的含义;掌握教师地位的含义;领会教师专业化应具备的条件;掌握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地位的根本途径;掌握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掌握教师资格分类;掌握教师资格条件;掌握教师资格的认定机构和认定程序;领会教师培训的含义;领会教师考核的含义;领会我国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领会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聘任制度;领会教师考核的内容和原则。
集体主义教育讲稿
集体主义教育讲稿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主题是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共同责任感的教育模式。
在这个个人主义盛行的社会,我们应该重视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首先,集体主义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在一个集体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任务,只有大家团结一致、互相配合,才能完成集体的目标。
通过集体活动,学生们可以互相帮助、分享经验,学会与他人合作、相互支持。
这样的经历将有助于他们建立起团队合作的观念和意识,学会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也学会尊重和包容他人的不同。
其次,集体主义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法独立完成所有任务,往往需要与他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好的结果。
通过集体主义教育,学生们能够体验到合作的乐趣和价值,学会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也能够接受他人的帮助和建议。
这种合作精神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
最后,集体主义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共同责任感。
在一个集体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只有每个人都能够尽力履行自己的职责,才能够保证集体的顺利运行。
通过集体活动,学生们能够意识到自己对集体的重要性,学会为集体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种共同责任感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还能够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和发展。
在集体主义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集体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和共同责任感。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团队项目,让他们在项目中共同努力、协作完成任务,体验到合作的重要性;还可以开展集体游戏和集体讨论,让学生们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社交需求,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才能。
同时,教师在集体主义教育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该充当学生的引路人和指导者,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教育学名词解释
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6、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教育学名词解释06588
名词解释1、苏格拉底产婆术:即助产术,即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索、自己得出结论。
正如苏格拉底自己所说,他自己虽然无知,但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好像他母亲是助产婆一样,虽然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能够帮助新生命诞生。
2、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3、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4、学科中心论:学科中心论的出发点和中心是学科本身,主张学校课程以各科知识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各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目标。
5、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原则: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合全班学生的发展水平和需要,又要注意个别差异,以便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特长!6、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
7、最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8、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9、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及为适应就业机会变化而进行的信息搜寻等形式,所有这些方面的投资都或多或少改善和提高知识、技能、健康等人力品质,从而提高生产力,增加金钱和精神收益.10、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以及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
11、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12、智力:一般指人们认识的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
13、目标参照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王道俊《教育学》名词解释
王道俊版的《教育学》名词解释1.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它既指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2.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4.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硬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5.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7.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8.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9.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尾部、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所长,获得最佳的发展。
10.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
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11. 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个别短暂活动或操作活动。
12. 教学方法组合: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稳定特点的教学活动的模式。
教育学名词解释 简答
名词解释1 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和关系2 校园文化: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的教育活动顺序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3 教育方针: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4 教学策略:指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育行动的综合方案,就是在教育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育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的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与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的意义。
5 道尔顿制: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问题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察。
6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7 班级管理: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8 教育目的: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到的结果的设定,即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的作用体现在:教育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评价作用9 德育: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10 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可分为:讲述,讲演,讲解三种形式11 德育的教育性功能:两大含义一是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12 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的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集体与集体教育(一)_真题-无答案
学生集体与集体教育(一)(总分55,考试时间90分钟)一、填空题1. ______是青少年学生学校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手段和方式。
2. 集体是一个有意识地加以组织的群体,是具有______、______和______的整体。
3. 班主任的多重角色决定其工作任务繁重而复杂。
但从其工作的目的出发,班主任工作的任务最重要的应包括如下两方面内容:______是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______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
4. 共青团组织的教育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______的功能,______的功能,______的功能。
5. 通过集体对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培养______、______、______的能力,学习民主精神和民主集中制的方法,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这是学生集体所具有的基本功能。
6. 培养健康的舆论,首先要经常进行______,第二要结合实际事例引导学生做出______,第三要注意______,第四要特别重视教师______的作用。
7. 少先队活动的阵地形式有很多,一般情况下可以分为以下四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在中小学教育工作中,班主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看来,这种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______,______,______。
9. ______是中小学最主要的学生集体组织形式,也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10. 班级是由学生构成的,班级文化与学生文化皆是学校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区别。
国外学者把学生文化主要归结为三种:______、______和______。
11. 培养学生干部,首先要有______,第二要______,第三要注意学生集体领导机构的经常变动,使集体中每个成员轮流地置于领导与被领导的地位。
12. 共青团基本任务是______。
13. 一般的情况下,班级是由以下三个层次构成:第一个层次,由______组成,主要负责参与制定和执行班级工作计划,配合班主任完成班级的教育教学工作。
教育学原理-西北师大胡德海知识讲解
教育学原理-西北师大胡德海教学模式美国师范教育家乔伊斯与韦尔《教育模式》一书中提出,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在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和方式。
教学模式既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一系列概括。
教学模式是反映■ 特定的教学理论,并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教学形式、策略的模式化的教学活动结构。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育目的、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教师教学风格等方面存在多样性,决定了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
程序教学模式、发现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暗示教育模式、范列教学模式•集体教育一一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模式也称平行教育影响,旨在让学生成为教育主体。
它以集体为教育对象,是通过■来教育个人。
教育者对集体和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教育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
其优点是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不要使学生总感觉自己是被教育的对象,而产生厌恶感,要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才是教育的主体,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情景教育一一明日快乐论一一前苏联马卡连柯马卡连柯在集体教育模式中提出,以任务驱动实现目标。
在改造过程中,不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过去的错误上,而应引导他们看到美好的未来。
即给学生提出一个或几个需要经过一定的努力才能完成的新任务,吸引集体中的每个成员为完成新任务,由近及远、由易到难地开展活动,由简单地原始满足发展到最高的责任感,从而使整个集体积极向上。
(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看到希望,看到未来。
)教学设计相关课程是I由一组相互联系和配合的学科组成的课程。
编制相关课程要使各学科教学顺序能相互照应、相互联系,穿插进行,即保持原有学科界限,又要确定学科间的联系点。
融合课程亦称合科课程,是由若干相关学科组合成的新学科。
融合比关联更进一步,它是把相关学科内容融合为一门的学科。
如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融合为生物学。
广域课程和数门相邻学科内容而形成的综合性课程,如有的国家把地理、历史综合形成“社会研究”课程等。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
1。
广义的教育: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2。
狭义的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也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等。
第四章1.广义的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2。
狭义的教育目的: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第五章1。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双轨学制: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从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中学)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连接的中等职业教育)。
第六章1。
课程:广义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2.间接经验:间接经验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书本知识,它是人类知识的基本成果,间接经验具体包含在各种形式的科学中.3。
直接经验是指与学生现实生活及其需要直接相关的个人知识、技能和体验的总和。
1。
教学: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间接经验学习的活动就是教学。
第八章1。
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
2。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教育。
3。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并注重学以致用,发展动手能力,领悟知识的价值.4。
教育学 学生集体与集体教育
第十章学生集体与集体教育【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正确地理解学生集体的概念,懂得学生集体的组织培养过程,了解学生集体的基本组织形式,领会班主任与班集体的相互关系。
第一节学生集体概述一、学生集体的概念集体是群体发展的高级形式,任何组织起来的群体,只有符合一定的要求才能成为集体。
集体是一个有意识地加以组织的群体,是具有共同规范、共同活动目的和共同活动组织的整体。
学生集体是社会地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作为特殊的群体,它表现出其他群体所没有的特点,如良好的集体主义精神、民主与集中的原则和制度、健康的人际交往关系、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组织运行方式等等。
学生集体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他集体组织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学校教育工作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所采取的一系列形式进行的。
为了使教育工作取得效果,一个最重要的前提是建立学生集体和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集体具有以下的教育作用:1.集体通过有机的组织对其成员施加教育影响。
集体是一个有机的组织,学生可以在集体里学习如何处理个人与集体和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在集体活动中,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行为的内动力。
此外,良好的集体不仅是教育学生的必要条件,它本身就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在良好的集体环境中,学生能自觉主动地按照外部教育的要求,提高自己原有的道德水平,自觉将社会道德意识转化为个体道德意识。
2.集体组织活动比教师个人对学生教育的范围大、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灵活,学生易于接受。
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会从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多方面教育感染学生。
在集体活动中,学生间还会形成一种与社会要求一致的相互关系,在这种情况下,集体不是限制个人发展,而是实现着个人品质的多方面发展,因而成为教育的一个有效手段。
3.集体的教育影响是通过舆论实现的,集体舆论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良好的集体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舆论维护着集体的荣誉和团结,形成了巨大的教育力量,促使每个孩子努力争取进步,决心克服缺点错误。
教育学论述题
1.怎样理解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教学活动中。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学生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是他们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
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和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智力水平的高低。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让的内在机制。
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应注意以下条件。
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
第三,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2.试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班主任肩负着全面管理班级的职责,他是学校教育的中坚力量。
班主任的素质直接决定班级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班集体的全体成员的整体水平,从而决定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因此,班主任的素质极为关键。
(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主帅,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对教育对象个体来说,教师的职能可归结为“灵魂工程师”,但对教育对象群体来说,他更多的是班集体的缔造者、设计者。
班主任要根据学校的整体办学思想,在主客观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提出相对理想的班级管理模式。
(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班主任的权威、地位、职权等构成的职权影响力;二是班主任的个性特征和人格魅力,这些构成了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
良好的班集体不是自发形成的,它依赖于班主任的领导与组织,班主任要善于利用职权影响力和个性影响力来领导和组织班级。
(3)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研究班级中的交往行为,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班主任的重要使命之一。
班主任应悉心研究班级的人际关系,指导学生的交往活动:①要把学生作为交往的主体,研究学生的交往需要及能力的差异性,指导学生避免和解决冲突,建立积极的交往环境。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班主任【圣才出品】
(2)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变工作;
(3)做好偶发事件中的个别教育。
三、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1.了解和研究学生 (1)基本内容 ①了解学生个人情况,主要包括个人德、智、体的发展,他的兴趣、爱好、特长、品质、 性格,他的家庭状况和社会交往情况; ②了解学生集体情况,它是在了解学生个人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包括全班学生的 年龄、性别、家庭等一般情况,以及学生德、智、体发展的全貌,班风与传统等。 (2)主要方法 ①观察。观察学生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班主任只有深入到学生的学习、劳动、课外 活动和课余生活中去,才能全面而真实地观察到学生的各种表现。 ②谈话。与学生的谈话方式很多,班主任要根据情况灵活运用。谈话时,班主任的态度 要亲切、和蔼、真诚;内容应当能增进学生的知识,富有教育意义;方式上要注意引导学生 敢于敞开思想,虚心听取他人意见。 ③分析书面材料。有关学生的书面材料大致有学生档案资料、班级记录资料和学生个人 写的资料三类。分析资料可以掌握学生德、智、体、美及其家庭、社会交往等全面情况,可
4 / 21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以了解他们的每个方面的历史与现状及其发展变化的情况与趋势。 ④调查研究。调查研究主要适用于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或弄清有关学生教育的某个问
题。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学生,此外,还可以是学生的家长、亲友、任课教师、母校教师和原 班主任以及其他有关人员,应根据具体调查任务来确定。调查的种类可分为综合调查和专题 调查。
健全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与
传统。
(2)学生群体
①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a.正式群体:是指在校行政、班主任或社会团体的领导下,按一定章程组织起来的学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2、学校教育是指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教职人员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
狭义上,学校教育是指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实施的教育活动。
3、教育目的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影响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想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阶级利益需要提出的培养人的质量规格的总设想或规定。
4、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系统,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学校之间的纵横衔接关系。
5、义务教育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是一种普遍的、全民的教育。
6、课程是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
广义的课程指的是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全部经验。
7、课程计划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8、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文件,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9、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
10、教学是以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研究为基础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是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互动、动态生成为存在方式,促进学生发展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11、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具体方式和手段的总称。
12、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
2、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它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
它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学生集体与集体教育【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正确地理解学生集体的概念,懂得学生集体的组织培养过程,了解学生集体的基本组织形式,领会班主任与班集体的相互关系。
第一节学生集体概述一、学生集体的概念集体是群体发展的高级形式,任何组织起来的群体,只有符合一定的要求才能成为集体。
集体是一个有意识地加以组织的群体,是具有共同规范、共同活动目的和共同活动组织的整体。
学生集体是社会地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作为特殊的群体,它表现出其他群体所没有的特点,如良好的集体主义精神、民主与集中的原则和制度、健康的人际交往关系、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组织运行方式等等。
学生集体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他集体组织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学校教育工作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所采取的一系列形式进行的。
为了使教育工作取得效果,一个最重要的前提是建立学生集体和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集体具有以下的教育作用:1.集体通过有机的组织对其成员施加教育影响。
集体是一个有机的组织,学生可以在集体里学习如何处理个人与集体和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在集体活动中,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行为的内动力。
此外,良好的集体不仅是教育学生的必要条件,它本身就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在良好的集体环境中,学生能自觉主动地按照外部教育的要求,提高自己原有的道德水平,自觉将社会道德意识转化为个体道德意识。
2.集体组织活动比教师个人对学生教育的范围大、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灵活,学生易于接受。
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会从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多方面教育感染学生。
在集体活动中,学生间还会形成一种与社会要求一致的相互关系,在这种情况下,集体不是限制个人发展,而是实现着个人品质的多方面发展,因而成为教育的一个有效手段。
3.集体的教育影响是通过舆论实现的,集体舆论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良好的集体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舆论维护着集体的荣誉和团结,形成了巨大的教育力量,促使每个孩子努力争取进步,决心克服缺点错误。
良好的集体舆沦,还可以对不良言行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使其消灭在萌芽状态。
4.在集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得人人都成为教育者。
集体成员之间的友谊和力量,是老师个人力量根本不可比拟的。
在集体中,每个人都是集体的教育对象,又都能教育和影响集体。
当他们作为教育对象时,他们是教育的客体;当他们教育和影响集体时,他们又都是教育的主体。
二、学生集体的组织和培养(一)学生集体的发展阶段在集体形成的初始阶段,主要任务是组织和团结集体。
集体形成的第二阶段,积极分子开始接连转到教师这方面来,自觉地维护纪律的男女学生开始组织在教师周围,这意味着集体已经初步建立了自己的核心和舆论。
集体形成的第三阶段,是集体发展趋于成熟并和谐发展的阶段。
这时,集体开始成为真正的教育手段。
集体本身作为主体,向每个成员提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要求,并团结全体成员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进行有组织的顽强努力。
集体关心着每一个人,个人关心着集体。
在第一阶段中那种对个人利益的暂时压制已经消失,集体的基本目的是满足每个人的正当利益,真正成为个人全面发展的客观条件。
(二)如何建立良好的学生集体1.善于向学生提出教育要求对学生提出教育要求,有助于很快地整顿学生集体的秩序和纪律,使刚刚建立起来的集体迅速走上正轨。
同时,对学生提出教育要求,有助于激发教育过程中的内部矛盾,促使学生集体及每个成员的发展。
教师提出的要求首先应使学生能立即发现他现有的发展水平和应有的水平之间的矛盾,同时,教师在提出要求时要注意循序渐进,确定要求的重点。
另外,教师所提的任何一个教育要求都必须得到全体学生的支持。
2.树立明确的共同目标学生集体的奋斗目标首先要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符合我国的教育目的。
其次,要有针对性,能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提高集体的实际水平。
再次,目标应具有吸引力、时代感,能鼓舞全体成员为达到目标而努力奋进。
3.建设一支好的学生干部队伍培养学生干部,首先,要有严格的要求。
第二,要耐心引导。
第三,要注意学生集体领导机构的经常变动,使集体中每个成员轮流地置于领导与被领导的地位。
4.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培养健康的舆论,首先,要经常进行正面教育,使学生对是非、善恶、美丑、荣辱有正面的认识。
第二,要结合实际事例引导学生作出正确评价。
第三,要注意控制各种信息,表扬和宣传积极的共产主义思想行为,对消极落后的言行,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加以抵制。
第四,要特别重视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
第二节学生集体的基本组织形式一、班级班级是学校里班和级的总称。
这里的班具有“群”与“组”的含义,级具有“层次”与“等级”的含义。
从这个角度去理解,班级在教育学中的含义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并对其进行统一内容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班级的概念,基本上是随着班级教学或班级授课制概念的提出而出现的。
当今,人们对班级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为班级授课制的简称,意指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另一种理解为班集体的简称,意指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单位。
(一)班级组织建构的社会心理基础班级教学组织形式的建立,不仅有效地缓解了教育资源短缺与群体受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
而且,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它能够发挥个体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一种功能。
班级是学生发展的一面镜子,它通过群体作用在镜子中所形成的影像,即班级组织的镜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班级组织建构的原则1.有利于教育的原则有利于教育的原则是班级组织建立的一条首要的原则。
当其他的原则与其发生冲突的时候,其他原则都必须无条件地服从这一原则。
班级组织的建立,必须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任何影响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举措,都不能作为班级组织建构原则的基础。
2.目标一致的原则组建班级的建构很重要一点,就是被组建的人群在基本目标上应该是一致的。
3.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青少年儿童的身心正处于发展时期,班级组织的建构不仅要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而且还应该有利于青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班级组织的结构班级组织机构是班级组织结构形成的基础与前提。
班级组织机构的微观建制的形式主要有三种:(1)直线式。
(2)职能式。
(3)直线职能式。
直线式的结构比较简单明了,工作上容易沟通,易于指挥。
其结构图式是:班主任——班长——组长一一学生。
职能式的结构,在班长与组长中间横向的层次上又出现了许多新的职责分工,负责在班长与组长以及学生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工作。
直线职能式同时兼具上述两种形式的特点,在这种建制中既有明显的垂直水平的支配关系,又有明显的横向水平的责任分工的关系。
直线职能式的班级组织机构设置了与班长平行的团支书或小队长的职务,在与班级委员平行的水平上又设置了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等职务。
在我国中小学班级组织的建构多数属于直线职能式的建制形式。
班级组织结构与班级组织机构不同,班级组织的结构主要包括:职权结构、角色结构、师生关系结构和生生关系结构。
1.职权结构传统的学校组织机构的建立,基本上是按照韦伯的理性科层制的原则建立起来的。
因此,班级组织的建立在某种程度上也符合理性科层制的特点:即层次分明、制度严格、权责明确。
班级组织活动的开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首先,班级组织活动的开展应该以批评与教育为主。
其次,班级组织活动应该以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为主。
再次,班级是锻炼与培养学生的一种重要途径。
2.角色结构角色从某种角度来说意味着一种责任,一种义务。
职权与责任是统一的,因此职权与角色也应该是统一的。
即有什么样的职权相应的就会承担什么样的角色,反过来,承担什么样的角色,相应的就会拥有什么样的职权和义务。
3.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不管如何进行转换,都必须保证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为前提。
只有这样,才能在师生之间形成真正的尊重平等,才能真正地有利于发挥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才能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4.生生关系一般的情况下,同学间的矛盾很难激化。
但是,不管是否被激化,在其他群体成员中所存在的矛盾关系在同学间也是存在的,正是由于有这些关系的存在,才使学生在学校与班级中能够经历一个比较完整的社会化过程,由一个自然人不断地向社会人的方向成长与发展。
(四)班级文化班级是由学生构成的,班级文化与学生文化皆是学校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区别。
国外学者把学生文化主要归结为三种:学术亚文化、娱乐亚文化和违法亚文化。
除了上述三种亚文化以外,在班级中还存在着一些隐性的亚文化。
第三节班主任与班集体的相互关系一、班集体与班主任概述班集体是中小学最主要的学生集体组织形式,也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因而这里有必要单独予以剖析。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
班主任工作是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下,为了对一个班级的学生有效地进行教育管理所专门设置的教师职务。
在中小学教育工作中,班主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看来,这种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班主任是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班主任是联系学校、家庭及社会的纽带。
二、班主任在班集体组织培养中的影响(一)班主任工作的目的班主任工作的目的是:(1)班主任作为学校职员,代表政府和学校行使其教育权利,他必须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与要求,因而班主任工作的目的必须与国家的教育目的相一致。
班主任必须领会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并以此作为自己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最终目的。
(2)班主任是教育者,又是班集体的组织者与管理者。
班主任工作的直接目的,是协调各方面力量组织培养一个团结友爱、蓬勃向上的班集体。
综上所述,班主任工作的目的是协调各方面(主要包括学校、社会、家长、学生集体等)力量,组织培养良好的班集体,从而促使其全体成员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健康地发展。
(二)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班主任工作的任务主要应包括如下两方面内容:第一,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
第二,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
协调各方面力量,促进全班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是班主任工作的最终目的,也是其工作的中心任务。
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步与提高,班主任除了组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外,还特别需要关注以下几方面工作:(1)培养学生自立、自策、自勉的精神和民主作风。
(2)在学生中树立热爱科学、勤奋学习的良好风气。
学习是学生的首要任务,因而培养班集体的良好学习风气是班主任的基本任务之一。
在具体工作中,班主任要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班主任要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其二,班主任要经常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学生学习成绩的变化。
其三,班主任要建立完善的学习制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四,班主任要帮助学生合理支配课余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