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 第四讲魏晋风度与魏晋文学

合集下载

大学语文 第四讲魏晋风度和魏晋文学

大学语文 第四讲魏晋风度和魏晋文学

这种悲剧性的基调又因文人的政治处 境而带上了政治的色彩。许多文人莫 名 其妙地卷入政治斗争而遭到杀戮,
如孔融、杨修、祢衡、丁仪、丁廙、 嵇康、陆 机、陆云、张华、潘岳、石
崇、欧阳建、孙拯、嵇绍、牵秀、郭 璞、谢混、谢灵 运、范晔、袁淑、鲍
照、吴迈远、袁粲、王融、谢朓等。 还有一些死于西晋末年 的战乱之中,
第一层:写景。 第二层:抒情。
第三层:行军的艰苦。真德秀之“闵劳 恤下”,于此可见。
第四层:抒情。以周公自命,见其胸怀
百家讲坛:
56/u31/v_NDMyMzAxNTg.html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弟。曾封为 陈王,死后谥“思”,故世称陈思王。有《曹子建 集》。在建安作家中,他是留存作品最多、对当时 及后代文学影响最大、后人多数评价最高的一个。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是典 型的乱世文学。作家们既要适应战乱,又 要适应改朝换代,一人前后属于两个朝代 甚至三个朝代的情况很多见。敏感的作家 们在战乱中最容易感受人生的短促,生命 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的无常,以及 个人的无能为力,以及个人的 无能为力,
从而形成文学的悲剧性基调,以及作为悲 剧性基调之补偿的放达,后者往往表现为 及时行乐或沉迷声色。
曹植自幼聪明,才华出众,一度受到曹操的偏 爱,因此引起他和曹丕围绕继承权的一场明争暗夺。 最终,由于曹植放纵不羁,缺乏政治家所需的成熟 与老练,而归于失败。曹操死后,曹植受到曹丕的 严厉迫害,他名为王侯,行动却不得自由,动辄获 咎,如同囚徒。明帝曹叡继位后,曹植的处境有所 改善,但仍然得不到信任,空怀壮志,无从施展, 终于郁郁而死。
曹植的生活和创作,可以公元二二○年曹丕称 帝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其前后期的作品,内容与 风格均有明显不同。

魏晋风度与魏晋文学

魏晋风度与魏晋文学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 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 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 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 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 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将四言体诗写得出神入化。他的名作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龟虽寿》、 《短歌行》等,可称得上是《诗经》后最 优秀的四言诗。

比如《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 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 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二)探求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陶渊明对生命短促的事实,表现得比同时 代任何人都焦灼不安。 现存一百多首诗里,竟有几十处提及“老” 和“死”。 “纵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惧。应尽便须尽, 无复独多虑。”——不求解脱的解脱。
魏晋风度与魏晋文学
第一章
建安风骨与魏晋风流 第二章 陶渊明与田园诗
概说
一、时代背景 历时约400年,历史情况比较复杂: 一是全国长期分裂。二是政权更迭频繁。三
是社会动乱。
汉末、三国、西晋、东晋、 南朝、北朝、 北方十六国 …… 三国(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 东晋(公元317年—公元420年)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

另一方面,东晋士族文人普遍企羡隐逸, 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气,在他身上也留下了 深刻的影响。《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思想矛盾。 当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无法在动乱的社会 中实现时,归隐便成为主要思想。

浅谈魏晋风度与魏晋文学

浅谈魏晋风度与魏晋文学

浅谈魏晋风度与魏晋文学作者:魏保政来源:《卷宗》2017年第34期摘要:魏晋时期名士们的思想与心灵开始移位,从原先的儒家集体思想中冲破出来,发展了内心深处的独享空间。

它不仅是士人们精神面貌的总体反映,也是当时的文化潮流。

它涉及面广,无所不包,既有政治,又有哲学思辨、文艺创作、社会习俗等。

它仿佛一个酣畅淋漓的大汉,在历史的舞台上演尽其一生的风流底事。

关键词:魏晋风度;魏晋文学魏晋时期是我国思想大变革时期,魏晋易代对于人民思想的冲击极大挑战了儒家思想的变化,文人墨客内心的思考显现出来,魏晋时期的文学为我们打开魏晋时期思想的一扇窗。

1 魏晋风度的形成谈到魏晋风度,首先得谈它独特的历史背景。

自汉末以来,大规模战乱不已,先是董卓之乱,接踵而来的是三国鼎立,魏晋易代,八王之乱,永嘉南渡,中原地区出现了白骨遍野的惨象。

魏晋士人们流离失所,辗转四方,寻求栖身之所,过着朝不保夕的寄寓生活。

面对天翻地覆,人命如蚁的社会现实,生性敏感多思的士人,心中的哀伤和悲痛可以想见。

他们把这种哀伤和悲痛沉淀,转换为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探索和询问,转换成对生与死的思索,在他们的诗中“忧生之嗟”随处可见(如《古诗十九首》、曹操《短歌行》)。

同时,汉末以来的正统儒学受到反拨,面对“白骨蔽平原”的社会现象,儒家对于生死问题的逃避态度,已不能令魏晋士人满意。

况且,越来越僵化的礼教,成为上层集团统治人的工具,阻碍人的真性情、真道德的表达,魏晋士人们要求冲破这种束缚,展示个人独特魅力。

特别是魏晋玄学的兴起,从哲学思想上给当时的士人以指导,打破了礼教在人们头脑中的僵化作用,使当时的士人追求一种自然、超脱、玄远和神明:一种“大人先生”式的飘逸境界。

对这种境界的追求,外显在他们的言谈、举止、仪表等方面,就形成了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

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

一部《世说新语》可以说是魏晋风度的集中记录。

魏晋风度与魏晋文学浅谈

魏晋风度与魏晋文学浅谈

魏晋风度与魏晋文学浅谈(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2015211409 ,王敏)摘要:对魏晋文学及魏晋风度的简略阐述关键词:魏晋风度,魏晋文学谈到魏晋风度 ,首先得谈它独特的历史背景。

自汉末以来 ,大规模战乱不已 ,先是董卓之乱 ,接踵而来的是三国鼎立 ,魏晋易代 ,八王之乱 ,永嘉南渡 ,中原地区出现了白骨遍野的惨象。

魏晋士人们流离失所 ,辗转四方 ,寻求栖身之所 ,过着朝不保夕的寄寓生活。

面对天翻地覆 ,人命如蚁的社会现实 ,生性敏感多思的士人 ,心中的哀伤和悲痛可以想见。

他们把这种哀伤和悲痛沉淀 ,转换为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探索和询问 ,转换成对生与死的思索 , 在他们的诗中“,忧生之嗟”随处可见(如《古诗十九首》、曹操《短歌行》) 。

同时 ,汉末以来的正统儒学受到反拨 ,面对“白骨蔽平原”的社会现象 ,儒家对于生死问题的逃避态度 ,已不能令魏晋士人满意。

况且 ,越来越僵化的礼教 ,成为上层集团统治人的工具 ,阻碍人的真性情、真道德的表达 ,魏晋士人们要求冲破这种束缚 ,展示个人独特魅力。

特别是魏晋玄学的兴起 ,从哲学思想上给当时的士人以指导 ,打破了礼教在人们头脑中的僵化作用 ,使当时的士人追求一种自然、超脱、玄远和神明 :一种“大人先生”式的飘逸境界。

对这种境界的追求 ,外显在他们的言谈、举止、仪表等方面 ,就形成了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

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

一部《世说新语》可以说是魏晋风度的集中记录。

正是在这个时代,士夫们创造了影响后世的文人书法标杆,奉献了令人模范景仰的书圣,“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在生活上不拘礼法,常聚于林中喝酒纵歌,清静无为,洒脱倜傥,他们代表的“魏晋风度”得到后来许多知识分子的赞赏。

魏晋风度,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由正始才俊何晏、王弼到竹林名士嵇康、阮籍,中朝隽秀王衍、乐广至江左领袖王导、谢安,莫不是清峻通脱,表现出的那一派“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几追仙姿,为后世景仰。

魏晋风度的描述

魏晋风度的描述

魏晋风度的描述魏晋风度的描述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时期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而这个时期所创造的魏晋风度更是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这种风度主要表现在语言艺术、诗词文学、书法绘画以及衣食住行等方面,其无形之处更是体现了一种高雅的人生境界。

一、语言艺术方面在魏晋时期,许多文人雅士以文化艺术为嗜好,因此这个时期的语言艺术得以达到了一个极上的境界。

他们运用华美的修辞手法,采用富有美感和韵律感的语言,写出的文章韵律悠扬、意境深远,既表现了文人雅士的高尚情趣,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风貌与意识形态。

如《唐诗三百首》中的《登高》一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首诗将一个悲情的场景写得淋漓尽致,句句韵律婉丽,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感动。

二、诗词文学方面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古诗词在魏晋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在魏晋时期,文学上追求高雅、精致和细腻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魏晋诗人以“清新淡雅”为美学追求,从背景、情感、意境、艺术特色等方面探旨意。

他们将鲜明的意象融合到作品中,不仅语言对仗工整,同时也擅长用押韵手法构成韵律美。

《七步诗》是魏晋时期著名诗人曹操的代表作,从文学角度看,它不仅在语言上典雅清新,而且在形式上表现出形式上的独特之美,是魏晋时期文学历史上的经典之作。

三、书法绘画方面魏晋时期,书法和绘画也迎来了其鼎盛时期。

在书法方面,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等书法大家的兴起,推崇了“苍劲有力,纵横险劲”的书法造诣。

他们在笔墨上有所超越,以意、形、势、韵为一体,创造出富有艺术魅力的书法风格。

在绘画方面,魏晋时期兴起的山水画、人物画等,常常采用散点、贴点、点缀的手法,给观众留下了深刻而又独特的印象。

魏晋书画家的艺术成就,为中国书画发展走向成熟和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衣食住行方面在生活方面,魏晋时期更是以高雅、精致的生活方式示人。

在衣着方面,由于时代背景的变化,人们的审美也随之发生了转变。

深色、素雅、清丽已经成为当时的主流。

魏晋风度课件

魏晋风度课件
2/20/2011 10
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 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 俭啬》 《俭啬》 石崇每要客燕集,常令美人行酒; 石崇每要客燕集 , 常令美人行酒 ; 客饮酒不尽 使黄门交斩美人。 者 , 使黄门交斩美人 。 王丞相与大将军尝共诣 丞相素不善饮,辄自勉强,至于沈醉。 崇 。 丞相素不善饮 , 辄自勉强 , 至于沈醉 。 每 至大将军,固不饮以观其变,已斩三人, 至大将军 , 固不饮以观其变 , 已斩三人 , 颜色 如故,尚不肯饮。丞相让之,大将军曰: 如故 , 尚不肯饮 。 丞相让之 , 大将军曰 : “ 自 杀伊家人,何预卿事! 汰侈》 杀伊家人,何预卿事!” 《汰侈》
2/20/2011
8
许允妇是阮卫尉女,德如妹,奇丑。交礼竟, 许允妇是阮卫尉女,德如妹,奇丑。交礼竟,允无 复入理,家人深以为忧。会允有客至, 复入理,家人深以为忧。会允有客至,妇令婢视之 还答曰: 是桓郎。 桓郎者,桓范也。妇云: ,还答曰:“是桓郎。”桓郎者,桓范也。妇云: “无忧,桓必劝入。”桓果语许云:“阮家既嫁丑 无忧,桓必劝入。 桓果语许云: 女与卿,故当有意,卿宜查之。 许便回入内, 女与卿,故当有意,卿宜查之。”许便回入内,既 见妇,即欲出。妇料其此出无复入理, 见妇,即欲出。妇料其此出无复入理,便捉裾停之 许因谓曰: 妇有四德,卿有其几? 妇曰: 。许因谓曰:“妇有四德,卿有其几?”妇曰:“ 新妇所乏唯容尔。然士有百行,君有几? 许云: 新妇所乏唯容尔。然士有百行,君有几?”许云: “皆备。”妇曰:“夫百行以德为首。君好色不好 皆备。 妇曰: 夫百行以德为首。 何谓皆备? 允有惭色,遂相敬重。 贤媛》 德,何谓皆备?”允有惭色,遂相敬重。《贤媛》
2/20/2011 6

大学语文ppt:魏晋风度

大学语文ppt:魏晋风度
士族: 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时代的变迁→→→行 为方式、处世态度的改变
二、魏晋风度的外在表现及思想内涵
(一)注重养生,珍视生命——首先要活着 (二)崇尚自由,任性而为——活得要舒服 (三)追求本真,保持自我——活得要有个性 (四)尚美——活得要有品味
❖ 以上谈了魏晋风度的种种外在表现,他们服药养生, 首先要活着;他们崇尚自由,任性而为,要活得舒服; 他们追求直率,标榜自我,要活出个性;他们爱美, 追求神韵,要活得有品味;他们喜欢清谈,爱惜才情, 他们想活得对社会有用。总之,他们的种种作法无不 是想向世人表明,他们想活得有意义有价值。
从整体来看,魏晋士人这个群体在逆境中锲而不舍、 执著追求乱世中一种更积极更有意义的人生确实值得 我们学习、效法,他们在追求过程中表现出的那种认 真劲、所做出种种标新立异的行为应该得到后人的肯 定,而不是指责,魏晋士人的“魏晋风度”留给我们 的是一笔财富,值得我们认真地去思考。
任诞放达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常 言“礼岂为我设耶?”时有丧母,嵇喜来吊,阮作白 眼,喜不怿而去;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阮大 悦,遂见青眼。” (《晋书·阮籍传》)
诸阮皆能饮酒,仲容至宗人间共集,不复用常 杯斟酌,以大瓮盛酒,围坐相向大酌。时有群猪 来饮,直接去上,便共饮之。(《世说新语·任 诞》)
(四)尚美——活得要有品味
中古时代的士林名流多为潇洒不羁的 性情中人,其感情的丰富性不仅表现在言语 应对和诗赋歌咏上,也表现在对于情绪的把 握与控制上。有情而不露情,这是雅量的一 个突出的特点。而表现这种风度的惯用语, 通常是“喜怒不形于色”,“沉着冷静”。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 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 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 不异于常。——《世说新语·雅量三五》

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

一、什么是魏晋风度:魏晋风度指的是在中国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

它既是名士的精神贵族的产物,也是凭借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而形成的。

首先,人格思想行为又极为自信风流萧散、不滞于物、不拘礼节,放达出格,有悖常理。

再次,清静无为,不务世事,洒脱倜傥,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

再次,多独立特行,强烈的主体意识,又颇喜雅集,“以清淡为经济”,喜好饮酒。

最后,自我的发现与肯定,追求行止姿容的漂亮俊逸个性上。

具体表现形式:饮酒、服药、两性解放、放情山水、喜欢清谈、文学生活、酒是魏晋风度的典型写照。

曹操诗中就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

最典型的便是“竹林七贤”的好酒狂饮。

参考阅读:服药这里的药特指一种叫做五石散的矿石药。

五石散自汉代出现,至魏时因玄学宗师之一何晏的服食而大行于世,东汉时服食相当普遍,由魏晋至唐,经历五六百年之久。

五石散对年迈体虚、阳气偏衰者,用的好的话,有一定的助阳强体作用,但是在养生求仙之风的影响下,许多人妄图借此虚幻的神仙梦,于是当时许多人都来服食。

放情山水魏晋名士在山水自然中陶冶性情,解放人格。

东晋时代由北南下的士族与当地豪族广占山林田园,开辟新野荒地,比如南朝刘宋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曾任太守的永嘉,就是在晋室南渡之后才开发的。

现在的著名风景区浙江温州楠溪江一带就属于这块地方。

士族将新开发的江南之地打造成庄园与领地,作为世代相传的固有财产。

他们在对自然林野的经营管理中,刻意将它朝着田园化方向发展,既“尽幽居之美”(《宋书·谢灵运传》),又“备登临之美”(《南史·王裕之传》)。

西晋的士族文人石崇、潘岳,东晋的文人王羲之、许询、宋代的谢灵运,都有咏吟自己庄园宅墅的作品。

喜欢清谈魏晋人喜欢清谈,。

《世说新语》记载着当时的名士清谈,展现了名士的思想风采。

清谈是产生于探求玄理的动机,王导称之为‘共谈析理’。

嵇康《琴赋》里说:‘非至精者不能与之析理’,‘析理’须有逻辑的头脑,理智和良心和探求真理的热忱。

魏晋文学与魏晋风度

魏晋文学与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与魏晋文学
本讲学习要点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汉乐府的思想艺术 《古诗十九首》 建安风骨与“三曹”: 陶渊明的诗歌创作 《归园田居》赏析 《饮酒》赏析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时代背景]
文学史上所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始于东汉建安年 代,迄于隋统一,历时约四百年。这是一个长期分裂、 战乱频仍的时代,封建王朝不断更迭,人民生活动荡不 安。人口的频繁流动和民族融合的急剧加强带来了物质 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大交流,人们处在不断变化的大环境 中,思想活跃,视野开阔,感情奔放,富于创新与探索 精神,出现了我国文化史上又一个百家争鸣的时期。玄 学、佛学、道教、儒学以及法家、名家相互争胜又相互 吸收,科学技术、宗教哲学、历史地理、文学艺术、音 乐舞蹈、书法绘画、雕刻建筑等诸多方面均有杰出成就, 为其后几百年的隋唐盛世积蓄了力量和智慧。
《蒿里行》 (一)“ 汉末实录 ”
(二)“古直悲凉” 1、浑厚质朴,不加雕琢。 2、慷慨悲凉,富于同情心。 “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短歌行》
•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 △
曹操,魏武帝。沛国谯人。 年二十,举孝廉。 初平元年(190),起兵讨董桌。 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于许昌。 十三年(208),进位丞相。 二十一年(216),封魏王。 二十五年(220),卒。 其诗,反映汉末动乱,慷慨悲凉。 散文,多切政事,清峻通脱。

古代文学史部分 魏晋南北朝

古代文学史部分 魏晋南北朝

一、名词解释1、魏晋风度:“风度”原是魏晋时用来品评人物的词语。

魏晋时期,人们对人物的品评由道德风范转向人物外貌,进而发展到人物的精神气质。

魏晋风度乃是魏、两晋名士风度的总体概括,包括三方面的内涵:曹魏时积极建功立业的健迈风度;正始与西晋士人心灵苦痛而自嘲自残的风度;东晋的审美风度,以山水游宴、游仙清谈、琴棋书画及赏竹养鹤等为风度的载体。

主题特征上表现为自然的发现、深情的发现、玄谈、越名教而任自然等。

魏晋风度为开端的儒道互补的士大夫精神,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

2、建安风骨:建安时代是文学开始走向自觉的时代,也是诗人创作个性高扬的时代。

建安诗人多高自标置,以文才武略自负,创作上独辟蹊径,诗歌内容上,多反映社会动乱现实,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出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建功立业的抱负,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形成了一种“雅好慷慨”的时代风貌和刚健明朗的文风。

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雄健深沉,慷慨悲凉,后人把这种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

代表作家有“三曹”、“七子”等。

3、玄言诗:魏晋玄学风盛,玄学影响文学,产生了玄言诗。

诗人以玄言入诗,诗述玄理,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淡乎寡味。

缺少艺术形象和真情流露,艺术性较低。

西晋以玄言入诗者不多,玄言诗的代表诗人为东晋时期的孙绰、许询。

《诗品序》评曰:“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代表作如孙绰的《秋日》,由秋日之景引发逍遥淡远的人生怀抱,寓哲理于意象之中,是玄言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4、永明体:永明体是指南朝齐永明年间出现的一种新诗体,是从诗歌声律角度提出的一个概念。

其时,周颙发现汉语四声,沈约将四声的知识自觉运用到诗歌格律当中,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句式趋于定型,以五言四句、八句为多,律句大量涌现,平仄相对的概念比较明确,为唐朝近体诗的形成作了必要的准备,成为古体诗向近体诗过渡的一种重要形式。

魏晋风度PPT课件

魏晋风度PPT课件
(一)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
(二)保持鲜明的个性,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三)保持求知的热情,获取对事物的真知灼见
(四)随缘任化,过一个潇洒、充实、有意义的人生
.
30
参考书目:
1.世说新语笺疏(修订本) (南朝·宋)刘义庆 著 刘 孝标 注 余嘉锡笺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2.鲁迅:《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
11
服药饮酒
寒食散:即五石散,五石即紫石英、白石英、 赤石脂、钟乳石、石琉黄等。
散药和酒能使人废“形”获“神”,体 “道”悟“本”。
何平叔云:“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 神明开朗。”(《世说新语·言语》)
.
12
(二)崇尚自由,任性而为——活得要舒服
王子猷雪夜访戴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 皎然。因起彷徨,咏 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 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 前 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 尽而返,何必见戴?”
从整体来看魏晋士人这个群体在逆境中锲而不舍执著追求乱世中一种更积极更有意义的人生确实值得我们学习效法他们在追求过程中表现出的那种认真劲所做出种种标新立异的行为应该得到后人的肯定而不是指责魏晋士人的魏晋风度留给我们的是一笔财富值得我们认真地去思考
魏晋风度
.
1
魏晋风度
魏晋之际,是一个美的自觉的时代, 文人的生活状态表现出一种超越世俗功利 的审美意味,魏晋文人所特有的崇尚自然、 风流自赏、不慕功利、纵情任性、潇洒飘 逸的风度。这就是后人所说的魏晋风度。
.
24
(五)口吐莲花,才华横溢——活得要有用
晋人重视清谈本身的美,注重思辨过程 的美,而对思辨的结果是否正确倒并不 在意,对“理之所在”并不十分关心。

大学语文 第四讲魏晋风度与魏晋文学71页PPT

大学语文 第四讲魏晋风度与魏晋文学71页PPT
Fra bibliotekEND
大学语文 第四讲魏晋风度与魏晋文学
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47、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 爱。— —英国
48、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 勒 49、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 罚才能 使犯罪 得到偿 还。— —达雷 尔
50、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 威·厄尔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大学语文 魏晋风度

大学语文 魏晋风度


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 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 “何可一日无此君?” 【译文】王子猷曾经暂时借住别人的空房,随即叫 家人种竹子。有人问他:“暂时住一下,何必这样 麻烦!”王子猷吹口哨并吟唱了好一会,才指竹子 说:“怎么可以一天没有这位先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曰: ‘何可一日无此君?’”怎样理解王子猷的“何可 一日无此君”?

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 相识①。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 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②,云:“闻君善吹 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 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③。 客主不交一言。
①桓子野:桓伊,小名子野,曾任大司马参军,后任豫州刺 史。《晋书》说他“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 ②相闻:互通信息。③弄:演奏。
《世说新语》 《兰亭集序》 《文心雕龙》
宗白华称:“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
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 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 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 代。”


魏晋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 新兴门阀士夫阶层社会生存处境极为险恶,同时其 人格思想行为又极为自信风流萧散、不滞于物、不 拘礼节。 士人们多独立特行,又颇喜雅集。



正是在这个时代,士夫们创造了影响后世的文人书 法标杆,奉献了令人模范景仰的书圣。 “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 向秀、王戎。 在生活上不拘礼法,常聚于林中喝酒纵歌,清静无 为,洒脱倜傥,他们代表的“魏晋风度”得到后来 许多知识分子的赞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汉书》卷七十九《仲长统传》:常以为凡游帝 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 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论 之曰: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匝,竹 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舟车足以代步涉之 难,使令足以息四体之役,养亲有兼珍之膳,妻孥 无苦身之劳。良朋萃止,则陈酒肴以娱之;嘉时吉 日,则烹羔豚以奉之。蹰躇畦苑,游戏平林,濯清 水,追凉风,钓游鲤,弋高鸿,讽于舞雩之下,咏 归高堂之上。安神闺房,思老氏之玄虛,呼吸精和, 求至人之仿佛。与达者数子论道讲书,俯仰二仪, 错综人物。弹南风之雅操,发清商之妙曲。逍遥一 世之上,睥睨天地之间,不受当时之责,永保性命 之期。如是则可以陵霄汉,出宇宙之外矣。岂羡夫 入帝王之门哉?
因为佛经的翻译导致了四声的发现。 佛经中记载的大量故事,随着佛经的翻译传
入中国,并 且流传到民间,加强了中国文学 的故事性。 文学观念的多样化。魏晋南北朝本是文学观 念脱离儒家强调的政教中心 说,发生重大变 化的时期。这与玄学有很大关系,而佛教中 关于真与空的观念, 关于心性的观念,关于 境界的观念,关于象和象外的观念,以及关 于形神的讨论, 也丰富了文学观念。
曹操《苦寒行》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
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 对我蹲,虎豹夹道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 霏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拂郁,思 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道正徘徊。迷惑失故路,薄 暮无宿栖。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 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大学语文
第四讲魏晋风度与魏晋文学
一、背景介绍:
1、动乱的时代。
东汉的人口峰值超过六千万,三国末期
降为三千万。东晋末年为一千七百多万。 曹操《蒿里行》:铠甲生虮虱,万姓以 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 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植《送应氏》: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 寞,宫室尽烧焚。垣墙皆顿擗,荆棘上 参天。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侧足 无行径,荒畴不复田。游子久不归,不 识陌与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宋真德秀《文章正宗》卷二十二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 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 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宋·敖陶孙《诗评》:魏武帝如幽燕老将, 气韵沉雄。 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二:大约武帝诗沈郁 直朴,气直而逐层顿断,不一顺平放,时时 提笔换气换势。寻其意绪,无不明白,玩其 笔势文法,凝重屈蟠,诵之令人意满。
王粲: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
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 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 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覇陵岸, 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七哀诗》)
清代吴淇:“盖人当乱离之际,一切皆轻,
: 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 一时俱逝,痛可言邪。昔日游处,行则连舆, 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毎至觞酌流行, 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 忽然不自知乐也。谓百年已分,可长共相保, 何图数年之间,零落略尽,言之伤心。顷撰 其遗文,都为一集。观其姓名,已为鬼録。 追思昔游,犹在心目,而此诸子化为粪壤, 可复道哉。
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 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这就是生死主 题、 游仙主题、隐逸主题。这些主 题往往以药和酒为酵母引发开来,药 和酒遂与这个 时期的文学结下了不 解之缘。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 系》

2、门阀制度
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
呼是庶族、寒门。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不 是基于官职的高下或财产的多寡,而是基 于宗族的血统。在汉代,已经日益明显地 形成许多世代官宦的豪门大族,他们的子 弟,比一般人更容易获得政治权力。经过 汉末大乱,这些豪门大族成为具有很强独 立性的社会力量。他们有自己的庄园、私 人武装和大量的依附农民,使任何统治者 都不敢忽视。
《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 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 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 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课本第90页。 陈鼓应: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以前 就存在。听不见它的声音,也看不着它的形体,它 独立长存而永不衰竭,循环运行而生生不息,可以 为天地万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 作“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他广大无 边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 返回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 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人取法地, 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169页。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一些
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士族和庶 族的对立成为这个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 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创作中,也就成 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3、政治动荡,导致思想的解放,儒学的
独尊地位发生动摇。 摆脱经学束缚,形成新的世界观和人生 观。其理论形态就是魏晋玄学。它与老 庄思想有密切关系,东晋以后又吸取了 佛学的成分。 魏晋风度:崇尚自然,“越名教而任自 然”(嵇康《私论》)——法天贵真
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 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孟德所传诸 篇,虽并属拟古,然皆以写己怀来,始而忧 贫,继而悯乱,慨地势之须择,思解脱而未 能,亹亹之词,数者而已。本无泛语,根在 性情,故其跌宕悲凉,独臻超越。 沈德潜《古诗源》卷五:借古乐府写时事, 始于曹公。
或者说是用自己的言行、诗文、艺术使自己
的人生艺术化。这种艺术必 须是自然的,是 个人本性的自然流露。魏晋风流与文学有密 切的关系。从表面看 来,阮籍、嵇康、王羲 之、陶渊明等著名的文学家同时也是魏晋风 流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作品从不同的方面体 现了魏晋风流的特点。从深层看来,魏晋风 流下那种对人生艺术化的自觉追求, 那种对 个性化的向往,那种自我表现的要求,那种 无拘无束的氛围,正是文学成 长的良好气候。
魏文帝曹丕建立九品中正制,因为中
正官把持在士族手中而形成“上品无 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 传》) 的局面。 “王与马,共 天下”(《晋书·王敦 传》)
文学家族的大量出现。文学与文化集
中在世家大族手里,与政治权利一起 世代相传。
三曹(曹操及其子曹丕、
曹植);阮瑀 及其子阮籍;嵇康及其子嵇绍、绍从子嵇 含;三张(张载及其弟张协、张亢),二 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及其 从子潘尼);傅玄及其子傅咸;谢安及其 孙谢混,谢混及其族子谢灵运、谢瞻、谢 晦、谢曜,谢灵运及其族弟谢惠连、其同 族的谢朓;萧衍,其子萧纲、萧绎。
最难割者骨肉,而慈母于幼子尤甚。写其重 者,他可知矣。”(《六朝选诗定论》卷六) 沈德潜:“杜少陵《无家别》、《垂老别》 诸篇之祖”(《古诗源》卷五)
陶渊明:“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 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 馀。”(《归园田居》其四)
曹丕《与吴质书》
第一层:写景。 第二层:抒情。
第三层:行军的艰苦。真德秀之“闵劳
恤下”,于此可见。 第四层:抒情。以周公自命,见其胸怀 百家讲坛:
/u31/v_NDMyMzAxNTg .html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弟。曾封为 陈王,死后谥“思”,故世称陈思王。有《曹子建 集》。在建安作家中,他是留存作品最多、对当时 及后代文学影响最大、后人多数评价最高的一个。 曹植自幼聪明,才华出众,一度受到曹操的偏 爱,因此引起他和曹丕围绕继承权的一场明争暗夺。 最终,由于曹植放纵不羁,缺乏政治家所需的成熟 与老练,而归于失败。曹操死后,曹植受到曹丕的 严厉迫害,他名为王侯,行动却不得自由,动辄获 咎,如同囚徒。明帝曹叡继位后,曹植的处境有所 改善,但仍然得不到信任,空怀壮志,无从施展, 终于郁郁而死。 曹植的生活和创作,可以公元二二○年曹丕称 帝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其前后期的作品,内容与 风格均有明显不同。

元刘履《风雅翼》卷二:赋也。太行山在河内,按 厚斋王应麟地理考,首自孟州,连亘至。幽州凡有 八陉,是为天下之脊。羊肠阪,史记正义云即太行 阪道也。今沁州有羊肠山,石磴盘纡,若羊肠然。 熊罴皆猛兽,色黄赤相似罴尤多力,能拔树。怫郁, 忧滞也。东归,指谯郡而言。谯即今亳州也。薄, 迫也。斧冰,谓天寒水冻,碎之以供爨也。糜,粥 也。东山诗,周公既东征,述其往来之劳,在外之 久,以劳归士者也。此盖武帝屯兵河内时,登陟太 行,遇天寒而赋之也。首言道路之险艰,次叙景物 之变异,因叹吾行旅日远,思欲一归而不可得。末 又念及征夫劳苦,迫于饥寒而不得休息也。一说水 深桥绝,以比事之未济云。

钟嵘《诗品》: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
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 笙,女工之有黼黻。 谢灵运: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 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宋无名氏 《释常谈》卷中引)

这种悲剧性的基调又因文人的政治处 境而带上了政治的色彩。许多文人莫 名 其妙地卷入政治斗争而遭到杀戮, 如孔融、杨修、祢衡、丁仪、丁廙、 嵇康、陆 机、陆云、张华、潘岳、石 崇、欧阳建、孙拯、嵇绍、牵秀、郭 璞、谢混、谢灵 运、范晔、袁淑、鲍 照、吴迈远、袁粲、王融、谢朓等。 还有一些死于西晋末年 的战乱之中, 如杜育、挚虞、枣嵩、王浚、刘琨、 卢谌等。

《庄子·渔父》:真者,精诚之至
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 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愚者 反此,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贵真, 禄禄而受变于俗,故不足。
不受礼教约束的、没有世俗伪饰的、保持其
天性的人,就是“真人”。 儒家的道德 教条和仪礼规范已失去原有的约 束力,一种符合人类本性的、返归自然的生 活, 成为新的追求目标。身外的功业荣名既 然受到怀疑,便转而肯定自身的人格。身 后 的一切既然那么渺茫,便抓紧即时的人生满 足。他们以一种新的眼光看待世界, 以一种 新的情趣体验人生,成为和汉儒不同的新的 一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