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听泉》练习和答案
《鼎湖山听泉》阅读题答案
![《鼎湖山听泉》阅读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fb1dd49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3d.png)
《鼎湖山听泉》阅读题答案《鼎湖山听泉》阅读题答案1.山泉与人本来没有什么共同之处,但作者在第2段将山泉比作了爱女,山泉和爱女有何共同之处?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喜爱之情2.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那么是孩子如铃的笑语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明确:比喻;在在文中有何作用?明确:承上启下3.第3段中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如何理解?明确:古老的鼎湖山,因山泉的活泼,焕发了青春的气息。
4.鼎湖山和泉的关系?明确:泉是鼎湖山的灵魂;鼎湖山的绿和泉水的关系?:泉滋润着绿,绿修养着泉5.文中写补山亭内的一副楹联的内容有何作用?明确:上联印证了登山感受:使进山之人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下联开启下文,引出对鼎湖山树木的.描写,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6.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这样说算不算自相矛盾?为什么?明确:因为山高林密,所以泉影越不可寻;因为山越高,山势起伏越大,所以泉声越发动听。
7.作者把钟声和泉声相互应答写成老人呼唤忘返的孩子,有何作用?明确:衬托出山泉的青春活力8.课文直接写泉的地方并不多,而是写到了庆云寺、树木和鼎湖山的变化有何作用?明确:因为庆云寺是听泉的地点,而树木又能表达泉的润物之成效,这是宕开一笔,为下文写听泉蓄势,9.课文第8段写了哪三方面的内容?明确:1多层次的悦耳的泉声2听泉而得得人生感悟3赞美山泉10.作者说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这滋味表达在哪些方面?明确:1泉声层次丰富,悦耳动听;2泉声让人获得人生感悟,3泉声能净化人的心灵。
11.文章写泉声的层次为什么选择提琴、弹拨、倍司、铜管这几种乐器来作比喻?为什么先写喻体,后来才道出本体?明确:这些乐器和下文的交响乐想照应;符合当时听泉的过程:先听再辨再想象出详细的泉水的情形,所以先喻体,再本体。
12.文中看不见的指挥棒指什么?这交响乐奇妙在何处?明确:大自然一切和谐组合的自然规律(或作者的心);奇妙在何处可以参考11题答案!13.作者听泉的过程也是一个什么过程?明确:心灵净化的过程(还要能画出表现作者心灵之旅的句子)14.山不在名,有泉那么灵仿写了哪一位诗人的哪一篇诗文中的句子?有何作用?明确:刘禹锡的《陋室铭》,引出下文对泉水的赞美,突出泉是鼎湖山的灵魂。
鼎湖山听泉课外阅读答案
![鼎湖山听泉课外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a8dd43fa2161479171128e5.png)
篇一:鼎湖山听泉课外阅读答案篇二:鼎湖山听泉课外阅读答案入夜,山中万籁俱寂。
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
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
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
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入深潭。
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
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
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
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
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
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高,有泉则灵。
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这一夜,只觉泉鸣不绝于耳,不知是梦,是醒?梦也罢。
醒也罢。
我愿清泉永在。
我愿清泉常鸣。
1.文中所描写的泉声有什么独特的美? 。
2. 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这别有的滋味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 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
中的融和滤用得好不好,请选择一个进行分析。
4.下面一段文字描写瀑布,与上文描写泉水相比较,它们在写法上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请作简要分析。
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
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朱自清《绿》)【答案】1.节奏美、层次美、情韵美。
2.①万般泉声,如一曲奇妙的交响乐。
鼎湖山听泉初三语文同步练习题及解析
![鼎湖山听泉初三语文同步练习题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b8ffc73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51.png)
鼎湖山听泉初三语文同步练习题及解析鼎湖山听泉初三语文同步练习题及答案一.正字正音。
一hong( ) ying联( )?? 拾级而上( )? 泠泠淙淙( ) ( )?? 怅惘( )( )? 古刹( )?? 生意盎然( )万lai俱寂( )? 汩汩( )二.下面语段中有三处表达错误,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①创建文明都市不仅能够提升市民精神生活的品位,而且能够进一步完善都市基础设施。
②在省级文明都市创建活动中,全市人民参与程度的高低和创建力度的大小是成功的关键。
③我们要树立“港城是我家,文明靠大伙儿”的观念,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的主人翁姿势参与到投身创建活动中去。
④我们要共同爱护港城文明形象,形成助人为乐、扶贫帮困、和谐友善的社会风尚至关重要。
第?? 句改为:第?? 句改为:第?? 句改为:三.阅读下面一则材料,从中你有什么发觉?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一只狼吃饱了,安逸地躺在草地上睡觉。
另一只狼气喘吁吁地从远处跑来。
这使躺着的狼十分惊奇,它问:“你在追赶羚羊吗?”“没有!”“有人在追赶你吗?”“没有!”“那你什么缘故没命地奔驰呢?”那只狼说:“听说狮子要来了。
”“狮子要来?”听了这话,它放下心来,“狮子是我们的朋友,有什么可怕的呢?你去跑你的吧,我要睡觉了。
”后来,狮子确实来了。
由于它的到来,整个草原上的羚羊的奔驰速度变得极快,这只狼不再那么容易得到食物了,不久便饿死了。
临死前它不住地怨恨,认为狮子破坏了自己安静的生活。
我探究的结果是:四.完成阅读。
泉(贾平凹)我老家的门前,有棵老槐树,在一个风雨夜里,被雷击折断了。
家里来信说:它死得专门惨,是拦腰断的,又都列开四块,只有锯下来,什么也不能做,劈成木柴烧罢了。
我听了,专门是伤感。
后来,我回乡去,不能不去看它了。
这棵老槐,打我记事起,它就在门前站着,看起来一直没见长,便是那么的粗,那么的高。
我们做小孩的,是日日夜夜恋着它,在那儿落秋千,抓石子,踢毽子,欢乐得要死。
《鼎湖山听泉》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鼎湖山听泉》练习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b056ae9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69.png)
《鼎湖山听泉》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阅读文章2、3、4节,完成下面各题:1.两段文字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第4节写鼎湖山树的浓密,与课题“听泉”有什么联系?答:3.“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一句中,“此中精神”所指的内容是什么?答: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鼎湖山为岭南四大名山之一,作者却单选无数山泉,且又只在一个“听”字上用足了功夫,单这选材,这角度,足以让人叹服。
B.文中多处运用衬托的手法,如用景物朦胧、视线模糊来反衬听觉的敏锐,泉声的清朗;用低处泉声反衬高处泉声的悦耳;用白天听泉反衬深夜听泉的清晰。
C.作者听泉听得如痴如醉;听泉,听得百感交集。
读者读着这篇散文,也如同有一股清澈的泉水流过心头,让人得到美的享受与爱的升华。
D.文章最后说“我愿清泉永在。
我愿清泉常鸣”是由于作者听懂了鼎湖山小溪、滴泉、激流飞瀑那优美的歌声,山泉为他注入了一股生命的活力。
5.山泉本无生命,但在本部分作者却把它化为一个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根据文意,概括这一形象的两个特点,并揣摩作者寄托其中的情感。
特点① ②情感:6.文中引用了补山亭中的一副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有什么用意?7.你是如何理解“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这一句话的?8.“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一句写出了山泉的半含半露,《小石潭记》中也有类似的描写,请默写出来。
二、最新考题展示(2004·贵阳)阅读文章第8、9、10自然段,按要求作答。
1.本语段主要写了哪三个内容?答:2.请仿照语段中的“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自己写一句话。
答:3.请写出语段中表现“我”心灵之旅和心灵净化过程的句子。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鼎湖山听泉》同步达纲练习题(附答案)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鼎湖山听泉》同步达纲练习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1970b06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76.png)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鼎湖山听泉》同步达纲练习题(附答案)●点击学习目标▲知能目标1、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
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的特点。
3、能分析课文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详略有致、明暗交错的组材方式。
4、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有层次地表达的写作特点。
▲情感目标1.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审美能力。
2.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重点难点1.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学习作者在文章中对材料的详略安排技巧。
3.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4.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刷新知识库存知识库存1.作者简介谢大光(1943一),1962年工科大学毕业参军,开始文学创作。
转业后,任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著有散文集《落花》等。
他的散文创作,在数量上并不怎么引人注目,但是质量上都经得起反复推敲,耐人寻味。
2.鼎湖山简介鼎湖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一,位于肇庆市区东北18公里。
原名顶湖山,因山顶有湖而得名,后传说轩辕皇帝曾在此铸过鼎,遂改为今名。
也有一说,山顶天湖周围有三峰鼎立,故取鼎湖山。
风景区范围包括鼎湖、三宝、凤来、鸡笼、伏虎、青狮等十多座山峰及天溪、云溪两大溪谷,总面积11.7平方公里,主峰为鸡笼山。
鼎湖山自然风光秀丽,自唐朝起已成为著名的佛教圣地,内有云溪景区、天湖景区和天溪景区。
目前最能吸引游客的还是天溪景区。
天溪景区以庆云寺为中心。
满山青翠簇拥的庆云寺,建于明朝崇祯年间,有大小殿房100多间,占地17000平方米,是岭南四大名刹之一。
寺中瑰宝颇多,如《碛砂藏经》、舍利子、千人镬、白茶花树、平南王座、百梅诗碑以及慈禧太后的"敕赐万寿庆云寺"牌匾等,庆云寺附近有纪念中日文化交流先行者日本荣睿大师的荣睿碑、荣睿纪念亭和荣睿纪念堂。
《鼎湖山听泉》阅读理解及答案
![《鼎湖山听泉》阅读理解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dca6b67a1c7aa00b42acb58.png)
《鼎湖山听泉》阅读理解及答案《鼎湖山听泉》阅读理解及答案鼎湖山听泉入夜,山中万籁俱寂。
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
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
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
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入深潭。
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
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
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
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
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
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高,有泉则灵。
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这一夜,只觉泉鸣不绝于耳,不知是梦,是醒?梦也罢。
醒也罢。
我愿清泉永在。
我愿清泉常鸣。
1.文中所描写的泉声有什么独特的美?。
2.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这别有的滋味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3.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
中的融和滤用得好不好,请选择一个进行分析。
4.下面一段文字描写瀑布,与上文描写泉水相比较,它们在写法上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请作简要分析。
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
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绿》)【答案】1.节奏美、层次美、情韵美。
2.①万般泉声,如一曲奇妙的`交响乐。
鼎湖山听泉阅读理解答案
![鼎湖山听泉阅读理解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6ecc582dd88d0d233d46a1b.png)
篇一:鼎湖山听泉阅读理解答案篇二:鼎湖山听泉阅读理解答案入夜,山中万籁俱寂。
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
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
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
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入深潭。
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
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
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
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
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
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高,有泉则灵。
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这一夜,只觉泉鸣不绝于耳,不知是梦,是醒?梦也罢。
醒也罢。
我愿清泉永在。
我愿清泉常鸣。
1.文中所描写的泉声有什么独特的美? 。
2. 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这别有的滋味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 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
中的融和滤用得好不好,请选择一个进行分析。
4.下面一段文字描写瀑布,与上文描写泉水相比较,它们在写法上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请作简要分析。
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
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朱自清《绿》)【答案】1.节奏美、层次美、情韵美。
2.①万般泉声,如一曲奇妙的交响乐。
鼎湖山听泉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鼎湖山听泉同步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35d07c6227916888586d761.png)
鼎湖山听泉同步练习题及答案课题:鼎湖山听泉班级:姓名:主备人:许定群审核人:徐美云时刻:9.10一.正字正音。
一hong() ying联()拾.级而上()泠.泠淙.淙()()怅惘..()()古刹.()生意盎.然()万 lai俱寂()汩.汩()二.下面语段中有三处表达错误,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①创建文明都市不仅能够提升市民精神生活的品位,而且能够进一步完善都市基础设施。
②在省级文明都市创建活动中,全市人民参与程度的高低和创建力度的大小是成功的关键。
③我们要树立“港城是我家,文明靠大伙儿”的观念,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的主人翁姿势参与到投身创建活动中去。
④我们要共同爱护港城文明形象,形成助人为乐、扶贫帮困、和谐友善的社会风尚至关重要。
第句改为:第句改为:第句改为:三.阅读下面一则材料,从中你有什么发觉?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一只狼吃饱了,安逸地躺在草地上睡觉。
另一只狼气喘吁吁地从远处跑来。
这使躺着的狼十分惊奇,它问:“你在追赶羚羊吗?”“没有!”“有人在追赶你吗?”“没有!”“那你什么缘故没命地奔驰呢?”那只狼说:“听说狮子要来了。
”“狮子要来?”听了这话,它放下心来,“狮子是我们的朋友,有什么可怕的呢?你去跑你的吧,我要睡觉了。
”后来,狮子确实来了。
由于它的到来,整个草原上的羚羊的奔驰速度变得极快,这只狼不再那么容易得到食物了,不久便饿死了。
临死前它不住地怨恨,认为狮子破坏了自己安静的生活。
我探究的结果是:四.完成阅读。
泉(贾平凹)我老家的门前,有棵老槐树,在一个风雨夜里,被雷击折断了。
家里来信说:它死得专门惨,是拦腰断的,又都列开四块,只有锯下来,什么也不能做,劈成木柴烧罢了。
我听了,专门是伤感。
后来,我回乡去,不能不去看它了。
这棵老槐,打我记事起,它就在门前站着,看起来一直没见长,便是那么的粗,那么的高。
我们做小孩的,是日日夜夜恋着它,在那儿落秋千,抓石子,踢毽子,欢乐得要死。
冬天,世上什么都光秃秃的,老槐也变得赤裸,鸟儿却来报答了它,落得满枝满梢。
鼎湖山听泉课外阅读答案
![鼎湖山听泉课外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809e8c1c1c708a1284a4480.png)
篇一:鼎湖山听泉课外阅读答案篇二:鼎湖山听泉课外阅读答案入夜,山中万籁俱寂。
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
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
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
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入深潭。
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
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
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
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
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
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高,有泉则灵。
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这一夜,只觉泉鸣不绝于耳,不知是梦,是醒?梦也罢。
醒也罢。
我愿清泉永在。
我愿清泉常鸣。
1.文中所描写的泉声有什么独特的美? 。
2. 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这别有的滋味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 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
中的融和滤用得好不好,请选择一个进行分析。
4.下面一段文字描写瀑布,与上文描写泉水相比较,它们在写法上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请作简要分析。
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
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朱自清《绿》)【答案】1.节奏美、层次美、情韵美。
2.①万般泉声,如一曲奇妙的交响乐。
鼎湖山听泉阅读答案谢大光
![鼎湖山听泉阅读答案谢大光](https://img.taocdn.com/s3/m/03c5876f168884868762d6f6.png)
篇一:鼎湖山听泉阅读答案谢大光篇二:鼎湖山听泉阅读答案谢大光谢大光①江轮挟着细雨,送我到肇庆。
冒雨游了一遭七星岩,走得匆匆,看得蒙蒙。
赶到鼎湖山时,已近黄昏。
雨倒是歇住了,雾漫得更开。
山只露出窄窄的一段绿脚,齐腰以上,宛如轻纱遮面,看不真切。
眼不见,耳则愈灵。
过了寒翠桥,还没踏上进山的途径,泠泠淙淙的泉声就扑面而来。
泉声极清朗,闻声如见山泉活脱进跳的姿影,引人顿生雀跃之心。
身不由己,循声而去,不觉渐高渐幽,已入山中。
②进山方知泉水非此一脉,前后左右,草丛石缝,几乎无处不涌,无处不鸣。
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
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
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
好一个调皮的孩子!③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
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
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
行至半山,有一补山亭。
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唯亭内一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
⑤钟声来自半山上的庆云寺。
寺院依山而造,嵌于千峰碧翠之中。
由补山亭登四百余阶,即可达,庆云寺是岭南著名的佛教第十七福地,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寺内现存一口“千人锅”,直径近二米,可容一千一百升,颇为引人注目的古刹当年的盛况,于此可见一斑。
⑥晚饭后,绕寺前庭园漫步。
园中繁花似锦,蜂蝶翩飞,生意盎然,与大殿上的肃穆气氛迥然相异。
花丛中两棵高大的古树,枝繁叶茂,绿荫如盖,根部护以石栏,显得与众不同。
原来,这是二百多年前,引自锡兰国(今名斯里兰卡)的两棵菩提树。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得道于菩提树下,因而,佛门视菩提为圣树,自然受到特殊的礼遇。
⑦鼎湖山的树,种类实在太多。
鼎湖山听泉阅读理解答案
![鼎湖山听泉阅读理解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643ef2c5fbfc77da369b19d.png)
鼎湖山听泉阅读理解答案入夜,山中万籁俱寂。
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
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
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
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入深潭。
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那么轻重缓急,远近上下,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
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
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
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似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
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
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那么名,我却道山不在高,有泉那么灵。
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这一夜,只觉泉鸣不绝于耳,不知是梦,是醒?梦也罢。
醒也罢。
我愿清泉永在。
我愿清泉常鸣。
1.文中所描写的泉声有什么独特的美? 。
2. 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这别有的滋味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3. 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似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
中的融和滤用得好不好,请选择一个进行。
4.下面一段文字描写瀑布,与上文描写泉水相比拟,它们在写法上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请作简要。
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
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朱自清《绿》) 【答案】1.节奏美、层次美、情韵美。
2.①万般泉声,如一曲奇妙的交响乐。
②听出岁月的流逝,变迁,生命的诞生、成长、繁衍、死亡的人生感悟。
[(苏教版)《鼎湖山听泉》,3]鼎湖山听泉阅读答案
![[(苏教版)《鼎湖山听泉》,3]鼎湖山听泉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a3f61949b6648d7c0c746da.png)
[(苏教版)《鼎湖山听泉》,3]鼎湖山听泉阅读答案2、介绍鼎湖山: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齐名。
前人为此山写过很多游记,本文为当代散文家谢大光写,却与众不同。
<o:p></o:p>问:课题中哪两个字是本文的关键?(听泉二字)<o:p></o:p> [本文作者着重抓住一个“泉”字来写,用听觉来感受,写出了鼎湖山的独特的美。
]<o:p></o:p><o:p> </o:p>二、朗读课文,讨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o:p></o:p>[主要写了作者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o:p></o:p>讨论分段并说出大意:<o:p></o:p>第一部分(1)写我们来到风景名胜鼎湖山,交代了地点。
<o:p></o:p>第二部分(2—7)写白天我上山途中观景听泉。
<o:p></o:p>第三部分(8—10)写夜晚我在庆云寺借宿,细细聆听、品味着泉声,抒发了作者在鼎湖山听泉的总体感受。
<o:p></o:p> 问: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o:p></o:p>[从“半个小时左右”、“过了寒翠桥”、“来到半山腰的庆云寺”、“入夜”、“朦胧中”这些词句,可以看出课文是按照地点转移和时间的先后顺序写的。
]<o:p></o:p>又:作者的行踪顺序: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黄昏——晚饭后——夜间<o:p></o:p>[以空间转移为主,辅之以时间来组织材料。
]<o:p></o:p>问:你认为全文的重点在哪里?<o:p></o:p>[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九年级语文鼎湖山听泉练习题及答案
![九年级语文鼎湖山听泉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a3c84f9cc175527062208ba.png)
九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鼎湖山听泉班级学号姓名得分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怅惘..古刹.安xiáng童zhì2.下面的句子中每句都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
①.园中繁花似景:蜂蝶翩飞:生意盎然:与大殿上的肃慕气氛迥然相异。
②.闻声如见山泉活脱脱迸跳的姿影:引人顿生雀悦之心:身不由己:寻声而去……3.阅读下面的材料内容:谈谈它们告诉我们什么共同道理?材料一:而如今:大约是佛法失灵的缘故吧:同一个庆云寺:却由于引来大批旅游者:反给自然保护区带来潜在的威胁。
(谢大光《鼎湖山听泉》)材料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任何一个原始城市必然有鸟有鱼有兽:因为在同一个蓝天下:同饮一江水:共同生长在一块土地之上:只是:由于人类的霸道和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鸟、鱼、兽渐渐退避三舍或渐渐灭绝。
(舒乙《都市精灵》)材料三:“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
”这是英国诗人库柏的诗句。
……但愿城市化不会把地球上的乡村消灭掉:因为那将意味着消灭了上帝最宝贵的创造。
(周国平《人应当敬畏自然》)答:4 .你听过音乐会吗:听过大自然的某种声音吗?请选择一种声音进行描摹:并说出你听时的感受。
(用一到两种修辞手法)答:二.阅读理解、分析。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
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
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
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
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
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鼎湖山听泉【课前学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上正确的拼音。
①肇.庆()②泠泠..()③淙.淙()④一脉.()⑤怅惘()⑥汩汩()⑦古刹()⑧拾级()⑨污垢()⑩繁衍()2、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划出并在后面改正。
引我暇想顿生雀跃寻声而去盘旋曲折伸手欲缆清澈透明山鸣谷应小心翼翼炯然相异新陈代谢3、选词填空。
①过了寒翠桥,还没踏上进山的石径,泠泠淙淙的泉声就 (A迎 B扑 C拂)面而来。
②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 (A绕 B趴 C偎)我膝下的爱女。
③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 (A涌 B掀 C推)去。
④钟声来自半山上的庆去寺。
寺院依山而造, (A藏 B嵌 C耸)于千峰碧翠之中。
⑤有时,泉水在树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A潭 B片 C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
4、仿照下面例句写一句话,要求与例句中的格式相似,修辞手法相同。
例句:我愿是一朵欢乐的浪花,为大海营造一点生机。
【课堂导学】1、文章结构2、文章主题本文通过对鼎湖山泉水的声音、形态等的描写,表现了鼎湖山的泉水,滋润了葱茏的树木,给了鼎湖山以生命的活力,孕育了鼎湖山悠久的历史文化,让人感受到生命演进的旋律,产生一种心灵洗涤的感悟,揭示了“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3、语言特点这篇文章语言清新生动,颇有吸引力,这得归功于作者在文中成功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景物的特征,自然地引发读者产生联想,进入美妙的境界。
比如“越向高处,树越密,绿意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
怅惘间,忽闻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
”这段文字一方面描绘了泉声与钟声的特点,泉声欢快清亮,钟声厚重安详,一方面又通过比喻形象描绘出泉声与钟声和谐相应的情景,作者把这情景形象地比喻为老人召唤嬉戏忘返的孩子,这比喻充满了人间的情趣,流露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再如,“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 。
这句话,赋予了泉水生命,突出了泉声的清脆悦耳,也透着活力。
由于泉声的点缀,使古老的鼎湖山洋溢着生气,也点出了山泉是鼎湖山之魂。
一、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①进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脉,前后左右,草丛石缝,几乎无处不涌,无处不鸣。
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
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
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进,偎我腰间。
好一个调皮的孩子!②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
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
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
行至半山,有一补山亭。
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
③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
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
就连脚下盘旋曲折的石径,也印满苔痕,点点鲜绿。
踩着潮润柔滑的石阶,小心翼翼,拾级而上。
越向高处,树越密,绿意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
怅惘间,忽闻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
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
1、②③两段文字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第③段写鼎湖山树的浓密,与课题“听泉”有什么联系?3、“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一句中,“此中精神”所指的内容是什么?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鼎湖山为岭南四大名山之一,作者却单选无数山泉,且又只在一个“听”字上用足了功夫,单这选材,这角度,足以让人叹服。
B.文中多处运用衬托的手法,如用景物朦胧、视线模糊来反衬听觉的敏锐,泉声的清朗;用低处泉声反衬高处泉声的悦耳;用白天听泉反衬深夜听泉的清晰。
C.作者听泉听得如痴如醉;听泉,听得百感交集。
读者读着这篇散文,也如同有一股清澈的泉水流过心头,让人得到美的享受与爱的升华。
D.文章最后说“我愿清泉永在。
我愿清泉常鸣”是由于作者听懂了鼎湖山小溪、滴泉、激流飞瀑那优美的歌声,山泉为他注入了一股生命的活力。
5、“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一句写出了山泉的半含半露,《小石潭记》中也有类似的描写,请默写出来。
【课后学习】一、阅读下文,思考回答文后的问题。
随风吹笛林清玄微微的雨。
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
侧耳仔细听,那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笛子的声音,因为箫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
由于来得遥远,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阔的平野,穿过雨声,在天地间扩散呢?笛的声音好像没有那么悠长,而且只有简单的几个音节。
我的前方是一片麻竹林。
音乐显然是来自麻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
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历史悠远的竹林。
因为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地穿透它,惟有竹林的密叶,有时连阳光也无能为力;再大的树林也有规则,人能在其间自由行走,惟有某些竹林是毫无规则的,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
因此自幼父亲就告诉我们“逢竹林莫入”的道理。
这样想着,使我本来要走进竹林的脚步又迟疑了,但看看天色尚早,决定还是到竹林里去走一遭——我想,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撼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
竹子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子便是演奏者。
我研究了很久才发现,原来竹子洒过了小雨,上面有着水渍,互相摩擦便发出尖利如笛子的声音。
而上面满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的笛声。
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譬如,春晨鸟雀的啾唧,。
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每年到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
我喜欢录下自然的声籁。
有一回我放着一盒写明(溪水)的录音带,在溪水淙淙之间,突然有两声山鸟长鸣的锐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
虽然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但是都没有这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得如此深刻。
原来在自然里所有的声音都是独奏,可是竹林的交响整个包围了我,像是百人的交响乐团刚开始演奏的第一个紧锣密鼓的乐章。
那时候我才真正知道,为什么中国许多乐器都是竹子制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的植物能发出像竹子那样清脆、悠远、绵长的声音。
可惜的是我并没有能录下竹子的声音,后来我去了几次,不是无雨,就是无风,或者有风有雨却不像原来配合得那么好。
它变化无穷,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没有风,竹子只是竹子,有了风,竹子才变成音乐,而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才成为交响乐。
1、为什么说“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2、文章最后说“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才成为交响乐”,这句中的“交响乐”与我们平时听到那些高超的音乐家演奏的“交响乐”给我们的感受是一样的吗?为什么?3、每逢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
请把“我”喜悦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写出来。
4、请联系上下文内容,将横线上的句子补充完整并写在下面。
5、赏析语句,写出你的理解。
虽然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但是都没有这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得如此深刻。
原来在自然里所有的声音都是独奏,可是竹林的交响整个包围了我,像是百人的交响乐团刚开始演奏的第一个紧锣密鼓的乐章。
二、《鼎湖山听泉》中材料的组合是以时间顺序为主,还是以空间转换的顺序为主?这两种顺序的关系怎样? 贯穿全文的是“泉”字,还是“听”字?参考答案1、①zhào ②líng ③cóng ④mài ⑤chàng ⑥gǔ⑦chà ⑧shè ⑨gòu ⑩yǎn1、错别字:暇寻缆炯改正字:遐循揽迥3、①B扑②A绕③C推④B嵌⑤C泓 4.C(“千人锅”是一个特别的称谓,应该加引号)4、我愿是一片青翠的树叶,为春天点缀一丝新绿。
(答案不是唯一,符合要求即)1、鼎湖山泉水声欢快清亮、悦耳动听,充满生命的活力。
2、写树的浓密,表现环境的幽静,突出“听泉”的特点。
3、青翠碧绿,了无杂尘4、B(B后两个“反衬”应为正面衬托。
)一、1、因为作者认为:音乐是美好的象征,产生音乐的地方应该是美好之地,善良之地,文明之地。
(意思对即可)2、音乐家演奏的“交响乐”永远都有人为的痕迹,与文中所写的交响乐是不能等同的,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
3、喜悦的内容为:春雷响起,表明冬天的结束,明媚的春天来临了;春雷响起,这是自然之声,它粗犷,豪放,惊天动地,给人一种抖落冬天的寒意,迎接万物苏醒的时刻的快乐。
4、夏夜蛙虫的鸣唱、滔天海浪的交响5、把竹林的声响比喻成百人的交响乐团演奏的紧锣密鼓的乐章。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林在风雨中相互摩擦发出的声音的美妙动听,及天风海雨似的音乐给作者带来的震撼。
二、本文是游记散文,人物在行动,自然是以空间转换的顺序为主。
从文章看,人物从哪里到哪里,说得很明白,而对时间则写得比较含糊,只有“黄昏”“晚饭后”“入夜”不多的几处。
从题目看是“听”支配“泉”,但是从全文看,一方面听是一个过程,另一方面,泉是本文的关键,全文是在颂泉,而听只是认识泉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