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奥运时代困扰中国体育报道的_三大悖论_
体育报道要避免不和谐用语
体育报道要避免不和谐用语作者:曹华来源:《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13期随着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临近,各地新闻媒体加大了对奥运筹办报道的力度,怎样报道奥运,使自己在这场“新闻混战”中博得先机,是包括报纸、广电及新生代网络在内的各种、各家媒体共同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要想在奥运报道中占得先机,报道的语言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暴力语言不等于战争语言在当前的体育报道中使用“战争语言”似乎已经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执掌帅印”、“征战”、“凯旋”、“兵不血刃”、“同室操戈”、“重开战火”等字眼已经不仅仅在武侠小说中看到,很多的体育报道都会借其渲染气氛,制造紧张空气,以此暗喻比赛的残酷和激烈。
可以说,这些词语增加了体育赛事报道的生动性、形象性,使几十分钟的赛事显得更加活泼、精彩。
但竞技体育除娱乐性之外还有欣赏性,如果滥用“战争语言”,战争体育会演变为暴力,整场赛事会充满血腥味,失去了可看性。
2005年8月29日,第十七届乒乓球亚锦赛男团决赛中,中国男队3∶0战胜韩国男队摘得男团冠军,第二天《东方体育日报》以《克柳承敏灭吴尚垠乒乓球亚锦赛中国男团夺冠》为标题对此次比赛进行了报道。
而“灭”一词大有蔑视和轻视之意。
对2007年斯诺克世锦赛的报道中,上海《青年报》曾以《世锦赛第一轮对阵奥沙利文丁俊晖:争取首轮干掉他》为题,表明丁俊晖夺冠的信心。
“干掉”一词表明了丁俊晖必胜的信心,但一场正常的体育比赛,一经如此渲染就被抹上了一层或浓或淡的暴力色彩。
《10分钟玩死阿曼》、《森林狼加时?咬死国王》……以战争语言报道体育固然很痛快很解气,但用得太多太滥,无异于在张扬和渲染暴力与仇恨,有着明显的社会副作用,说到底,体育比赛只是一种高水平的游戏,没有必要渲染得那么杀气腾腾、你死我活。
民族情感不等于体育情感作为一名中国观众,自己的同胞能站在世界之巅的竞技场上参加比赛,并能成为焦点,为之高兴、雀跃、呐喊是人之常情和真情流露,是爱国主义情怀的具体表达,但作为体育赛事的报道者则应以中立的立场、观点报道和解说比赛。
我国“后奥运时代”的调查与研究
我国“后奥运时代”的调查与研究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2-000-02摘要 2008年北京奥运会完美闭幕之后,中国与奥运有关的文化、事物将永远留在中国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其中有多少的传统、多少的现代,两者又如何共处?奥运会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奥运精神的结束,它必将给中国带来更为深远影响。
关键词中国后奥运时代一、引言“后奥运时代”的中国首都北京,一年来在城市规划建设、场馆赛后利用、城市管理服务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不仅吸收和发挥着这些奥运遗产的能量,更体现着全市上下在新形势新阶段对推动首都科学发展的思考和开拓。
筹备和举办奥运会,为北京乃至中国留下了丰厚的文化和物质遗产。
奥运精神,不仅激励和团结我们万众一心共创辉煌,更成为鼓舞和凝聚我们在北京发展征程上不懈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经济的较快发展,都离不开北京奥运精神。
它更是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升华,改革创新为核心的现代中国时代精神的彰显。
二、研究方法(一)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后奥运时代”的论文、报道等材料。
(二)调查访问法对北京相关奥运机构的走访调研,如:奥运博物馆、鸟巢、水立方、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等。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一)以奥林匹克精神重塑中国体育“奥林匹克主义谋求把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合起来,创建一种在努力中求欢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的生活方式”---开宗明义写入《奥林匹克宪章》中的“奥林匹克主义”,如果说过去对我们而言多少有些高远,现在则通过大量生动鲜活的“奥运故事”直接呈现在我们身边。
这种教育的深远意义,肯定超越体育运动本身。
以“北京的微笑”为代表的精神意义上的”奥运红利”,首先应该由“后奥”时期的中国体育来分享,让中国体育先行一步与奥林匹克精神“接轨”,不仅强健国民身体,更进一步重塑国民精神气质。
可预期的是,家门口的奥运让我们过足“金牌瘾”之后,中国体育过度的“金牌崇拜”将逐渐淡化。
北京奥运后期我国体育经济面对“低谷效应”的理性思考
、
[】 4图登 克珠
谭镜明 : 西藏 旅 游人 力 资源 需 求 内因 分析 [ . J 重 ]
亿美元的收益 。赛前新南威 尔士州 G P增长最快 ,奥运会 当年 D
并没有实现最高增长率 . 运后增长 率出现了i幅下滑的趋势 . 奥 j 、 到 20 0 3年 时 G P 增 速 一 直 没 有 出现 明显 的 起 色 。 在 筹 备 奥 运 D 的
庆 工 商 大 学 学报 , 0 6I ) 5 -5 2 0 (2 : 8 6
[] 城 2 0 商 旅 国 资 大 合并 .1 纪经 济报 道 ,O 4 O 5京 0亿 2世 2 O一 4
维普资讯
产 业 经 i 斋
一
系列扩张 整合 , 形成以旅 行社客源为龙头 , 以酒店 、旅游汽车
接待为核心 . 以景点、 会展 为延伸的一体化经营战略。 这就是 首
旅模式” ,其 实质 就 是 政 府 推 动 型 的横 向一 体 化 模 式 。 西 藏 旅 游 企 业选 择 这 种 模 式 由 政 府 主导 ,企 业 和 市 场 共 同参 与组 建 旅 游 企 业 集 团 ,做 大做 强西 藏 旅 游 产 业 蛋 糕 .这 是旅 游业 作 为西 藏 的 ~ 项 综 合 性产 业 发 展 的必 然 要 求 。 比 如 藏 旅 游企 业可 以通 过 与 西 民航 铁 路 金融 保 险 卫 生部 门 、汽 车 公 司 城 市 建 设 环 境 保 护 林 业 等 部 门 的联 合 . 成 程 度 更 高 规 模 更 大 的旅 游企 形 业 集 团 。这种 集 团将 产 业 集 团 交 通 部 门 、金 融 部 门 、 生 部 门 、 卫
实现西藏跨越式发展 。
参考文献 :
济 状 况 的 变 化 时 .~ 定 要 结 合 其 他 相 关 的 经 济 变量 和 因 素 , 不 能 只 片 面 地 看 到 奥 运 对 主 办 地 经 济 发 展 的 影 响 。 从 几 个 宏观 经
北京奥运后期我国体育经济面对“低谷效应”的理性思考
北京奥运后期我国体育经济面对“低谷效应”的理性思考奥运后期是诸多奥运经济问题频繁异动阶段,奥运前期所进行的投资、建设、消费、环境等在奥运会结束后都出现萎缩,极易导致低谷效应。
所以,后期的主要发展思路是一方面要利用好现有场馆设施;另一方面必须制定合理有效的体育产业发展政策,从而消除“后奥运低谷效应”。
标签:奥运体育经济产业政策奥运后期我国体育经济发展必须切实解决好“低谷效应”所带来的负面因素。
奥运会比赛场馆在赛后如何得到有效的管理和经营,一直是奥运会组织者和举办城市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和难题。
而主办城市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就是平衡奥运期间对室内运动场馆的需要,还要平衡赛后长期运营的商业计划。
同时设计奥运场馆的起点必须将场馆设计出赛后运动的基本功能,必须考虑长期使用,要将所有细节都考虑进去,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价值。
奥运低谷效应并不是定理,分析举办地奥运前后经济状况的变化时,一定要结合其他相关的经济变量和因素,不能只片面地看到奥运对主办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几个宏观经济指标来看,各主办城市变化的差异较大,但各主办城市赛后的投资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这和奥运前投资计划使得很多大规模的投资活动在奥运前高密度集中是分不开的。
一、近两届奥运前后期经济状况澳大利亚和新南威尔士州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中获得了63亿美元的收益。
赛前新南威尔士州GDP增长最快,奥运会当年并没有实现最高增长率,奥运后增长率出现了小幅下滑的趋势,到2003年时GDP的增速一直没有出现明显的起色。
在筹备奥运的前四年投资出现了大幅增长,尽管个别年份略有波动,但增长的平均幅度大大高于1996年以前的水平。
赛后投资不仅大幅下滑,而且出现了负增长,2002年以后才逐渐恢复,2003年投资增长率回升到10%,恢复至了赛前的状况。
雅典奥运会的总支出超过了80亿欧元,是继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后,支出最多的一届。
由于相关建设工程不能按工期施工,后期为加快工程进度增加了额外支出,同时,安全保卫费用大幅增加。
浅谈“后奥运时代”体育资源供给与世界需求的博弈.doc
浅谈“后奥运时代”体育资源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博弈-“关键词:后奥运时代;体育资源;社会需求摘要:该研究的逻辑起点是体育资源的供给与体育资源的社会需求,在体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国民健康水平的提高与国家竞技实力的增强两者之间的博弈。
体育资源的配置涉及资源的种类、来源、影响因素和资源投入后的最终产品等诸多因素及这些因素的互动。
“后奥运时代”随着人们对体育的需求不断增大,大众体育资源相对不足的问题已经突显出来,成为阻碍大众体育发展的绊脚石。
1 体育资源体育资源,是指一个社会用于体育活动,以扩大参与体育活动的人口和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在物资、资本、人力、时间和信息等方面的投入。
体育资源是发展体育的物质凭借。
一般而言,体育资源越充沛,体育活动就越容易开展,其发展水平就越高。
但是由于人们的健康需求水平是没有限度的,竞技运动的发展也是没有止境的,因此,体育资源与社会的体育需求之间总是存在着差距,社会越是发展,人们越是感到体育资源的紧缺。
1.1体育资源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人力资源是指从事体育工作的专业工作者,如体育活动指导者、运动员、教练员、科技人员、体育教师和管理人员及开展体育活动的辅助人员等。
开展大众体育的人力资源主要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教师等,由于大众体育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其人力资源的多少是以总人口与大众体育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的比例为标准的。
(2)资金今天,由于大众体育的规模向覆盖全社会的方向发展,并出现多样化的趋势,而竞技体育科技含量不断加大,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一个国家的体育事业需要雄厚的财力支持,体育越是发展,需要的资金就越多。
(3)体育设施开展体育活动需要一定的空间,要取得好的练习效果需要一定的场地条件和设备器材。
体育设施已经构成了现代社会的特有的文明景观。
(4)余暇时间是重要的体育资源,有了余暇人们才有可能亲身参与体育活动或观赏体育比赛,从而刺激体育消费,导致其他体育资源的增长。
余暇时间的多少对其他体育资源有重要的促进或促退作用。
我国职业化体育“诺斯悖论”困境的分析及对策研究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社 会科 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An h u i Ag r i c u l t u r a l U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d i t i o n )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i z a t i o n a n d t h e d u t y o f c o n t r o l l i n g i t s d e v e l o p me n t ,f a l l i n g i n t o t h e No r t h Pa r a d o x
可 以说 , 我 国职业化体 育改革是 中国市场经 济体制 改革 的一个缩影 , “ 诺斯 障论 ” 实质上是 国家 ( 政府 ) 的权办 障论[ 】 ] , 反映 了市场 经济体制 中产权基 础上
Ab s t r a c t : Un c l e a r p r o p e r t y r i g h t s a n d i n d i s t i n c t i o n o f o p e r a t i o n b o d y a n d ma n a g e me n t b o d y h a v e l o n g b e e n t h e ma i n p r o b l e ms i n f l u e n c i n g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Ch i n a ’ S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i z e d s p o r t s .Th e ma i n r e a s o n l i e s i n t h e g o v e r n me n t’ S a d o p t i o n o f b o t h t h e d u t y o f c l a r i f y i n g p r o p e r t y r i g h t s o f s p o r t s
浅析后奥运时代的中国体育
浅析后奥运时代的中国体育韩春风138****4027************************.cn2008年北京奥运会即将到来,作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体育盛会之一,它无疑将会对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深刻影响,特别是对我国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等方面今后的发展产生更直接的影响。
我们应该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不仅要在奥运会上借助东道主的优势创造好成绩,更要在奥运会结束之后创建一个更加繁荣的体育发展形势。
如何利用举办奥运的良好契机,深化体育改革,促进我国体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事实证明,绝大部分奥运会举办国会在奥运会结束之后迎来体育领域的空前发展。
日本在东京奥运会上获得16枚金牌,位居金牌榜第3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成绩。
同时,也成功地向世人展示了日本经济复苏的实力,极大地鼓舞了日本民众。
奥运会结束之后,日本把本国的体育工作重心从竞技体育转移到大众体育上来,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政策,确保大众体育开展的资金、体育场地设施、社会指导员等,经过40年的发展,日本大众体育成绩斐然。
1988年汉城奥运会后,韩国政府迅速调整了体育策略,以倡导“繁荣经济”为主的金泳三政府提出了竞技体育商业化的策略。
由于当时的人们仅仅局限于比较热门的项目,所以竞技体育的商业化在韩国并没有发展的很好。
但是,与日本相同的是,韩国同样在奥运结束之后掀起了大众体育热潮。
1993年,韩国政府开始实施名为“提升国民体育的5年总体计划”的体育政策,从1993年到2002年的两个5年总体计划实施期间,全民健身政策在全民健身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成效。
在体育设施的兴建、体育活动计划和比赛项目的发展、公益体育俱乐部的增加以及体育活动指导者和教练的大量出现方面效果显著,人们有规律的体育参与已经明显增加了。
从日韩两个过的经验我们不难看出,奥运会对整个体育的影响是相当深刻的,如何利用奥运会带来的大好形势,是每个体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的问题。
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的发展的思索
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的发展的思索前言一、目前中国体育进展所面临的咨询题及原因分析中国体育进展中存在的咨询题不少,比如,竞技体育领域中的假球黑哨咨询题、激动剂咨询题、篡改运动员年龄咨询题等等,但从大的方面来说,目前中国体育进展过程中存在的咨询题能够概括为三个方面,即三个别平衡进展: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的别平衡进展,都市体育与农村体育的别平衡进展,沿海发达省市与内陆欠发达地区体育的别平衡进展。
这三个方面的别平衡是我国体育进展的几个基本咨询题。
(一)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及学校体育进展的别平衡表1 上世纪xx年代以来中国军团在奥运会、亚运会上的成绩时刻地方金牌数排名涨跌时刻地方金牌数排名涨跌1992 巴塞罗那16 4 ↑ 19xx 北京183 1 → 2000 悉尼28 3 ↑ 1998 曼谷129 1 →20xx 雅典32 2 ↑ 2002 釜山150 1 → 造成竞技体育进展与群众体育、学校体育进展别平衡的因素有不少,笔者认为要紧有以下几个方面:国家体育投入偏重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投入别够;地点政府对群众体育、学校体育进展重视别够;体育与教育系统配合别够,两大治理部门没有形成促进体育进展的合力;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存在偏差。
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是全民素养提高的重要支撑点,相关部门对群众性体育活动“说起来重要、抓起来次要、忙起来别要”的态度必须改变。
全民躯体素养别提高,竞技领域拿多少块金牌也无法使中国成为真正的体育强国。
(二)都市与农村体育进展的别平衡都市体育近年来获得了较快进展,差不多形成了以社区体育为主导的都市体育进展模式,小区、健身点、全民健身路径、老年人活动中心以及收费性的健身俱乐部等体育活动形式进展较快,参与人数也别断上升,甚至以往被认为是“贵族消费”的球、高尔夫等运动也被一部分市民同意。
随着市民日子水平别断提高、余暇时刻的延长、体育观念的转变,依托都市较好的体育设施条件,都市体育呈现较快的进展势头。
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的发展的思索
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的发展的思索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的发展的思索前言一、目前中国体育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中国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很多,比如,竞技体育领域中的假球黑哨问题、兴奋剂问题、篡改运动员年龄问题等等,但从大的方面来说,目前中国体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三个不平衡发展: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的不平衡发展,城市体育与农村体育的不平衡发展,沿海发达省市与内陆欠发达地区体育的不平衡发展。
这三个方面的不平衡是我国体育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及学校体育发展的不平衡表1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军团在奥运会、亚运会上的成绩时间地点金牌数排名涨跌时间地点金牌数排名涨跌1992巴塞罗那164↑1990北京1831→2000悉尼283↑1998曼谷1291→2004雅典322↑2002釜山1501→造成竞技体育发展与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发展不平衡的因素有很多,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国家体育投入偏重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投入不够;地方政府对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发展重视不够;体育与教育系统配合不够,两大管理部门没有形成促进体育发展的合力;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存在偏差。
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是全民素质提高的重要支撑点,相关部门对群众性体育活动“说起来重要、抓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态度必须改变。
全民身体素质不提高,竞技领域拿多少块金牌也无法使中国成为真正的体育强国。
(二)城市与农村体育发展的不平衡城市体育近年来获得了较快发展,已经形成了以社区体育为主导的城市体育发展模式,小区、健身点、全民健身路径、老年人活动中心以及收费性的健身俱乐部等体育活动形式发展较快,参与人数也不断上升,甚至以往被认为是“贵族消费”的网球、高尔夫等运动也被一部分市民接受。
随着市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余暇时间的延长、体育观念的转变,依托城市较好的体育设施条件,城市体育呈现较快的发展势头。
与之相对,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体育活动的开展不容乐观。
论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文化传播理论创新
论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文化传播的理论创新[摘要] 本文从北京奥运后体育文化传播研究亟待理论整合与创新的实际出发,分析现阶段中国体育文化传播的发展路径,并以此为基础,论述体育文化传播中有待开拓的几个理论视角。
[关键词] 体育传播理论路径随着体育-文化-传播研究的日益深入,业已形成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态势,体育文化传播的理论创新与整合成为无法回避的瓶颈。
热点散乱、话语芜杂既是厚积薄发必然经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段模糊混沌的困局。
北京奥运渐行渐远,留给我们的思考却越积越深,无论是体育文化传播本身的理论支撑还是其现实的发展指向,都需要在回顾中整理,概括中提升。
一、北京奥运后体育文化传播研究亟待理论整合与创新任何一个学科,当它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其研究的学理基础与研究对象都会发生拓展与迁延,这就对学理层面的创新与发展提出了现实的理论诉求,作为新兴的跨学科研究,体育文化传播也不例外。
1. 中国体育文化传播研究的内容拓展需要新的理论支撑目前体育文化传播的研究对象涵盖几乎所有与体育相关的人类传播活动,关于“体育-媒介-社会-文化”的相关研究已经远远超出几年前以内容分析为主的体育新闻报道研究的范畴,学界不断出现的新的提法,诸如体育文化传播、媒介体育、体育景观、体育媒体服务等,都反映出研究视域的扩展与问题。
北京奥运作为一场盛大的媒介事件,引发了众多人文社会科学对体育文化传播的关注,特别是在体育文化传播与文化产业概念相互包容的现实研究范畴中,更是带有浓厚的交叉学科的性质。
加上198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学、传播学、文化学、人类学等新兴理论的大量引入,体育媒介研究一时间聚集了人文社会领域的诸多思潮,新的命题与阐释迭出,也带来了研究范式与概念范畴的混杂,需要对其进行理论梳理、沉淀与反思。
2. 体育文化传播研究对象的扩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本土理论架构对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体育文化传播研究的起点并不是来自本土文化,而是来自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运动,中国现代体育的发展也是西学东渐的产物,直到今天体育文化传播实践中依然沿袭着西方现代奥林匹克话语体系中对体育精神的界定,因而在很多时候,我们缺少的不是体育文化传播研究的理论支撑,而是与中国本土体育这一研究对象相适应的建设性的观念。
应对后奥运时期低谷效应
后奥运时期的低谷效应引言奥运会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体育盛会,每四年一次的奥运会都能给国家带来巨大的影响力和荣誉感。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在奥运会结束后,往往会出现一种被称为“后奥运时期的低谷效应”的现象。
本文将探讨后奥运时期的低谷效应的原因,对体育界和国家发展的影响,以及可能的对策。
低谷效应的原因1.缺乏动力和激励:奥运会是运动员们努力训练的目标之一。
一旦奥运会结束,运动员们常常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和对取得胜利的激励。
2.资金和资源的减少:奥运会期间,国家通常会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来支持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
而在后奥运时期,这些资金和资源可能会减少,导致训练条件的恶化。
3.媒体关注的转移:奥运会期间,媒体通常会全力关注运动员和比赛。
然而,在奥运会结束后,媒体的关注往往会转移到其他热门话题上,导致体育界的曝光度和影响力下降。
后奥运时期低谷效应的影响1.运动员士气的下降:由于缺乏动力和激励,运动员们的士气往往会降低,训练积极性下降,甚至可能出现退役的情况。
2.青少年体育参与率的下降:奥运会通常会激发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而后奥运时期的低谷效应可能会使这种热情迅速消退,导致参与体育的青少年人数减少。
3.国家形象的下降:奥运会是展示国家实力和形象的重要平台,然而后奥运时期的低谷效应可能会导致本已疲弱的国家形象进一步下降。
对策和解决办法1.提供持续的支持和激励:国家和体育组织应该在奥运会结束后继续为运动员们提供支持和激励,包括资金支持、培训计划和比赛机会等。
2.加强青少年体育教育:青少年体育参与是培养未来运动员的重要途径。
通过在学校和社区推广体育教育,激发青少年的兴趣和热情,可以有效减缓后奥运时期低谷效应的影响。
3.多样化的体育宣传和推广:为了保持体育界的曝光度和影响力,媒体可以将焦点从奥运会单一的赛事转移到其他体育赛事上,推广更多种类的体育项目,以吸引更多观众和支持者的关注。
结论后奥运时期的低谷效应是一个需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奥运心得体会:中国对后奥运低谷效应说NO
奥运心得体会:中国对后奥运低谷效应说NO《水浒传》中,武松别听酒家劝阻,以为他有意散步谣言,只为他留宿于此,非要酒后过冈,结果竟真如“半夜里敲钟”——一鸣惊人地成为“流芳百世”的打虎英雄。
纵观历史,一些开过奥运会的国家,在奥运会过后,竟别约而同地浮现经济衰退、增长速度下滑的现象。
这些现象进而成为“后奥运经济的怪圈”。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闭幕,人们别由得担心:中国的后奥运时代是否也逃别掉“怪圈”的诅咒;依然会像武松一样给世界一具奇迹!从理论上说,奥运会的确会对主办国经济产生妨碍。
因为,在举办奥运会之前的几年里,主办国往往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场馆设施投资,这将带动经济进展。
奥运会当年,消费和旅游也会拉动经济增长。
但是,在后奥运期,随着投资、消费的趋小,总需求急剧下落,而竞赛场馆、运动员村以及与奥运相关的文化、旅游、体育等产业基本上能够重复消费的供给品,供给量基本保持别变或者下落很少。
这种供给过剩、有效需求别脚将会导致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与奥运前的快速增长形成强烈反差。
但是,正如经济学家樊纲所言,奥运会后之因此会浮现经济衰退,无非是有两个方面因素的妨碍:一是经济总量的规模,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
只要在这两个方面,中国可以成功应对,兴许,中国真可以像武松那样给世界一具奇迹。
在奥运会后经济浮现下滑的国家中,举办都市GDP的占比普通都达到全国经济总量的10%以上,而北京GDP全国占比还别到4%。
另一方面,主办国经济增长速度越快越能阻挠后奥运经济浮现的衰退。
中国长期的经济增长潜力在9.3%到9.5%之间,而北京长期增长潜力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可能在10%左右,北京与全国的关系是“水涨船高”。
所以北京以及全国在奥运过后,经济的部分放缓会被全国的加速工业化、都市化建设力量冲抵,如此无穷无尽的内在需求,将为中国经济注入快速进展的长期动力,这是奥运后,中国经济被看好的原因之一。
依照北京工商大学李明义与朱哲人所作的“后奥运北京固定资产投资趋势分析”显示,随着北京“十一五”规划已确定的新城建设、新农村建设、都市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投资的相继实施,奥运会后北京还是有巨大的投资需求。
后奥运时代的中国篮球之惑
后奥运时代的中国篮球之惑
黎伟军
【期刊名称】《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9(019)003
【摘要】在诘问与沉思"举国与举市"、"锦标与惠众"、"拿来与输出"等关联性问题后,结合新时期中国体育发展环境,落脚于中国篮球在重大理念性发展问题的取舍和选择,以期对后奥运时代的中国篮球发展提供理性的思考.
【总页数】3页(P72-74)
【作者】黎伟军
【作者单位】惠州学院,体育系,广东,惠州,516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12
【相关文献】
1.从逻辑学角度对“后奥运时代”叫法的质疑分析——兼谈“后奥运”衍生概念的规范使用 [J], 邱雨;
2.奥运城市志愿者"后奥运:"时代志愿服务意向调查研究——以北京市东城区奥运城市志愿者为例 [J], 李晨
3.奥运“后时代”的健康生活——奥运“后时代”:掌握急救技能,普通人亦有用武之地 [J], 徐绍春
4.对伦敦奥运后中国篮球运动的反思 [J], 张鹏飞;陆晶晶
5.后姚明时代背景下中国男篮奥运会比赛攻防能力分析
——以第29届、第30届、第31届奥运会的中国男篮小组赛成绩为例 [J], 金华丽;陈胜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后奥运我国竞技体育制度的思考
后奥运我国竞技体育制度的思考
王家忠
【期刊名称】《巢湖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7)3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现行的竞技体育制度的调查研究,分析了我国竞技体育制度的利于弊,阐述我国在后奥运时期的体育改革方向和理论指导思想,提出争取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回报,充分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我国的体育事业在后奥运时期更加辉煌.
【总页数】3页(P120-122)
【作者】王家忠
【作者单位】巢湖学院,巢湖,238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43
【相关文献】
1.对里约奥运会女排夺冠后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理性思考 [J], 王颖
2.对后奥运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思考 [J], 李杜娟;陈冲
3.后奥运期我国竞技体育制度框架创新的研究 [J], 郝猛;孙晓庆
4.后奥运期我国竞技体育制度框架创新的研究 [J], 姜杉
5.后奥运期我国竞技体育制度框架创新的研究 [J], 姜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程雪峰北京奥运会对于中国新闻媒体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机遇。
作为东道主,中国媒体在北京奥运会报道中既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消息传播速度快等特点为人称道,但报道中展现出的市场化竞争中的迷惘与浮躁也令人深思。
应该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中国体育报道专业化尝试的一个天赐的大舞台,然而中国媒体的报道给人的感觉是专业化“理已到,势未成”。
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2008年奥运后的中国体育,在指导思想上将实现由金牌至上向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转变;在战略发展重点上将实现奥运争光向全民健身的转移。
毫无疑问,中国体育报道中目前存在的“三大悖论”也将制约着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报道的发展。
一、专业理念的认同性与报道取向的失位性进入21世纪,中国媒体体育新闻报道走专业化方向已成为目前中国媒体的一个共识,许多中国媒体谈体育报道必谈专业理念。
然而,这种专业理念的广泛认同性与报道取向的失位性的矛盾却是一个中国体育报道无法回避的误区,可以说,中国体育报道的专业化之路正处于“理已到,势未成”的瓶劲中。
体育新闻报道专业性不仅是新闻报道真实、准确、客观、公正原则的一般体现,同时也是体育专业意识和特征的具体反映。
体育新闻报道专业性很强,每个运动项目均有自己的比赛规则、独特的技战术以及一些专业术语等。
特别是做赛事及赛事预测及分析性报道及体育评论,最能体现出一个体育记者的专业素养和体育方面综合知识的储备。
体育记者要具有专业领域的知识、对赛事新闻的敏锐感受力和责任心,还要有反思精神、开阔的视野和良好的新闻采访与写作素养。
应指出,体育记者与其他专业记者相比,往往对自己的报道对象倾注更多的情感,这也是由体育竞技本身具有的“高情感心理体验”的特征决定的。
这尤其需要体育报道把握好这个度。
因为报道中很可能因记者的个人情感,导致理性思维的缺位,而仅仅是从个人的好恶来报道,失之冷静、客观和公正,进而错误地引导公众的舆论,损害媒体的形象。
很多媒体旗帜鲜明地强调体育报道的专业理念,也认识到它的重要性,而实际上绝大多数中国媒体的体育报道沿用的仍然是非专业方式。
非专业方式是理性缺失,具体来说是报道取向的失位。
我国媒体在北京奥运报道中理性缺位导致报道取向失位的问题表现很明显。
的确,刘翔这个符号蕴含了更多的政治色彩与商业利益:在政治上,他与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紧密相连,成为中国田径和中国体育的象征;在商业上,他被大企业塑造成了英俊开朗、活力向上的明星形象。
而与此同时,体育报道也被双重挟持,不仅无法规避、扭转、引导非理性和非健康乃至错误的外部舆论,反而推波助澜,把所有非正常的压力都汇聚、转嫁到运动员身上。
中国飞人刘翔因伤退出了比赛令世界都为之惋惜,国内有些媒体对此却“不依不饶”,问中国飞人的对手杜库里:“刘翔和特拉梅尔的退出,使得你有了新的机会?”对此,杜库里气愤地说:“不!我不认为我的机会是他们退出造成的,不!我希望他能留下来,哪怕我不会取得好成绩。
”法国名将杜库里上届奥运会折戟沉沙,他最能体会刘翔此时此刻的心情。
当然还有此次因伤退出的美国名将特拉梅尔。
杜库里的回答真正让人感到,他是把刘翔首先当一个人来看待,然后才是世界飞人、他的劲敌。
因此,刘翔没有什么可道歉的,他只是做出了自己的一种选择——他无法回避、必须面对的选择——他不能比赛了。
在北京奥运会上,法国人期待这个雅典奥运会的金牌得主马诺度夺得三块金牌,但是她什么都没拿到。
去年她曾经为了爱情不惜远走意大利。
这样的做法中国人无法理解的,显然不是我们所引以为荣的,但是法国媒体和记者们认为这是可以理解的是,作为运动员,首先是一个人、一个开心的人。
中国记者问代表德国队比赛的老将丘索维京娜(原为乌兹别克斯坦人)是为德国比赛、还是为自己的祖国和儿子比赛,这位老将说:“不知道。
但我知道我的儿子一定守在电视机旁,首先我在比赛中得到了快乐。
”显而易见,我们对体育观念的理解存在差异。
然而,你却不能不说丘索维京娜体现的东西正是后奥运时代困扰中国体育报道的“三大悖论”奥林匹克运动最本质的东西——她是一个热爱体育、热爱人生的、快乐的人。
但在中国,因为刘翔被众多媒体赋予肩负13亿人的期望的重任,因此他承受着比伤痛更重的心灵之痛。
而美国田径协会执行长马斯巴克发表相关评论认为:“没有一个运动员需要肩负别人预期的目标。
”其实,我们没有必要把刘翔当作中国田径和中国体育的象征,我们也没有必要造什么神。
今日之中国,绝不需要仅仅一个形象让世界睁大眼睛。
有关刘翔的报道形成一个强势,但是一个空洞的能指——承载的是对“黄种人也能够在直道项目上站在世界前列”的证明,或是一块金牌所唤起的宏大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
一些媒体还对此做出一些低俗化的猜测,有的体育名记甚至写文章指出“刘翔应走完比赛”。
这种强大的所指对象便是社会舆论的洪流,裹挟着众声喧哗,最终淹没了专业性。
这种唯感性化的报道,无形中成了一种为政治热情所强加而异化了的体育报道,导致错误舆论的生长与膨胀,其结果无论是对刘翔本人,还是对中国田径乃至对中国体育都构成负面影响。
二、体育文化的多元性与传播内容的单一性体育新闻报道的国际性体现在竞技运动的跨文化性上。
体育新闻报道的国际化,也带动了受众欣赏视角的国际化。
体育新闻报道不能简单在理解对比赛胜负和金牌多少的信息传播,更应有其多元的文化内容。
这是21世纪体育发展的一个趋势,更应成为体育报道的一个方向。
美国体育体育研究院学者指出:“任何群体或民族的游戏与运动生活的形式和类型,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他们的文化。
”大多数社会学家认为:某一社会组织的体育运动能反映出这个社会的基本价值观。
作为奥运东道主,中国媒体的体育新闻报道应注意体育的跨文化特征,不仅关注东道主中国体育代表团的表现,还应关注世界各国运动员的表现;不仅关注中国夺金的热门项目,也要关注其他国家有望夺牌的项目;不仅关注中国体育运动在奥运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也要关注其他民族和国家为奥运会发展所做的贡献;不仅关注竞技体育的发展,也要关注群众体育及大众健身事业的发展;不仅关注中国的人文风情,也推介其他国家的人文风情。
体育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对身体的教育”,体育不仅是身体的行为,同时是一种精神行为。
中国体育报道要还原体育的本质,让体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和拓展,让世界真正领略和感受一个东方体育大国的体育人文精神。
体育精神本身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
菲尔普斯、博尔特和伊辛巴耶娃向我们展示的是“更高、更快、更强”的自我挑战精神,而奥林匹克还有其他的魅力———强健人类体魄,汇聚世界友谊,彰显普世价值。
体育应当是人性的复归,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工具,更不是你死我活、杀身成仁。
体育人文精神和新闻传播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体育报道应彰显出人文关怀。
作为传播体育精神的重要渠道和方式,体育新闻报道应反映对在体育运动中处于主体地位人的关注上,即关注人与极限的挑战、挑战中人的心路历程和挑战结束时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
目前,相当多的体育新闻报道热衷于追踪焦点人物和明星选手,这种关注具有“传媒逼视”的意味。
一些报道是一种有意炒作,它重视“人”,但却漠视人的感受,伤害了人的情感,缺少一种对人的体验、情感、心灵和精神等方面有真正意义的关注和深层次的思考,反映的是狭隘的民族主义金牌观,这显然有悖于体育报道的专业理念和体育运动的体质。
传媒通过体育报道塑造国家形象无可厚非,更是中国传媒应该承担的重要责任。
我们要警惕的是,将这种情绪极端化,放大到不合理的程度,完全置体育的专业精神于不顾,就会造成一系列的恶果,不仅妨碍体育事业的发展,更是对体育精神的歪曲,甚至有损中国的国家形象。
诚然,并不是说体育完全不能承担额外的使命、宣传的功能,体育报道可以承担政治任务、宣传任务,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的乒乓外交就是“小球推动大球”的经典实例,促成了中美交往的破冰之旅,相关的新闻报道也取得很好的效果。
不过这只是非常时期的一个特例。
在通常情形下体育报道不能脱离专业性,况且只有建立在专业性基础上的宣传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事实上,在北京奥运举行期间,中国媒体报道的前三分之二阶段,焦点主要集中在我国运动员摘金夺银上,报道视角和形式很单一,北京奥运是在我国举办的世界性盛会,我国媒体报道的视角和立场,将直接反映出中国的胸怀和姿态,任何带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的报道将损害中国媒体、甚至国家的形象,而公正、客观和全面的报道不仅能赢得广大受众的信赖,还利于扩大我国在世界体育界的影响力,发挥出一个体育大国在世界体育发展中应起到的作用。
令人感到欣慰和感慨的是,中国受众已经能更理性地看待胜负,对体育本质有了相当的认识。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媒体的报道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已滞后于受众的认识和需求了。
让人感慨的是张娟娟打破韩国人奥运会24年的射箭不败神话后,特别感谢了现场五千名冒雨观看决赛的观众,她说:“太感谢观众了,没有他们的助威,我的信心可能没有那么足,非常感谢他们,他们很辛苦。
”杜丽的赛后也感言,自己能顶住压力,再度成功问鼎离不开国人真诚的关怀和支持,令她感慨的是,在她第一次出场失利后媒体记者很少采访,可谓“门可罗雀”,而在她5天后夺冠后媒休记者又一哄而上。
相反,大多数网友们却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冷静和关爱,如有的网友发表了这样的贴子——“杜丽这次你没哭,而我却成了泪人”。
中国观众人射击名将朱启南和老将谭宗亮也给予极大的支持和鼓励,中国体育爱好者对体育的认知也提升了一个层次,这是国民整体素质提高的一个反应。
三、报道形式的解构性与娱乐诉求的媚俗性中国体育进入职业化方向使体育本体性功能得以强化,而体育承载的的意念性功能在不断弱化。
新世纪的中国体育正在发生着两个重要转变,从政治需求转向全体中国人的根本需要;从社会群体的强制性需求转向个人幸福生活的主动需要。
体育在过去承载了太多的政治理想,是应该回到它本应该有的游戏和娱乐功能了。
在体育娱乐化的观念日渐深入人心之时,体育报道的外延逐步扩展,许多过去没有的新形式、新内容都加入了体育新闻的范畴。
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这种体育的娱乐诉求发生了异化,出现了相当多格调不高、内容粗俗的东西。
体育报道文本形式的“后现代”最突出的特点是摒弃了先前垄断体育新闻界的定性分析方式,进入了本体性阐释的阶段,这可以从美国解构理论家米勒“解构式阅读策略”上得到印证,即文本的意义既有生产性,会不断产生出新的意义来;在任一文本中,总会寓有彼此矛盾的意义,容许你做出多义性的诠释。
体育报道后现代的前提无疑是电视大规模进入乃至在体育报道中占据一定的主导地位,大众传媒如今重新界定着传播,并打破了表层与深层二元对立的深度模式。
伴随着电视画面及专家、嘉宾的解说,观众便认为其看到的就是“在场的真”,他们为自己设计的任务便是解读其所见的能指意义,而非深层的表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