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一单元的教学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1课《沁园春 长沙》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1课《沁园春 长沙》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背诵;2、情感态度:豪迈的革命家情怀;3、过程方法:朗读、讨论教学重难点:意象和情感教学课时:2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探究教学过程:一、读单元提示,勾出关键词,概括各段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一、认读诗歌:早读预习课文,并看注释认读诗歌,了解诗意,试着背诵全诗;训练对附录诗歌的整体把握二、解读诗歌:1、解读标题,了解诗词常识,词牌及其题目的作用,明确本首诗是借景抒情诗歌2、整体感知,熟悉内容:►作为借景抒情诗歌,写了什么景、抒发什么情?〔用文中话回答〕湘江寒秋之景怅-激扬的豪迈情感►练练对附录诗歌的整体把握►概括上下片:万山红遍,一派壮丽之景;风华正茂,一段峥嵘岁月。

三、品读诗歌:感受形象,理清思路,品味情感:►作者借景来抒发自己的豪迈的情感,默读圈点,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

明确:立〔上片〕看、怅、问——借景抒情〔下片〕携、忆、记——借事抒情►品味“立〞,初步感受诗人形象:从语序、背景环境分析感受诗人“独立〞的情怀►A."看"统领的借景抒情〔上阕"看"字;领起七句。

下阕"忆"字;领起八句。

〕写到哪些景物?诗人是怎样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的?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竞自由〞的特点?〔抓修饰词品味〕试着说说。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诗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组合有序,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总。

并从数量〔万、百〕、范围〔遍、漫〕,色彩浓度〔尽染、碧透〕,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明确: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

用文本的话就是“万类霜天竞自由〞古代诗人往往伤春悲秋,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呢?提示:假如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景物,可能是这样的感叹: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水流无情,逝者如斯;黄叶飘零,生命终结;苍鹰孤独地盘旋,小鱼无力地漂游;不是万类竞自由,而是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人教版新课标高一语文必修一全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一语文必修一全册全册教案

---------------------------------------------------------------最新资料推荐------------------------------------------------------ 人教版新课标高一语文必修一全册全册教案高中人教版新课标高一语文必修一全册免费版教案全集高一语文第一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 1、沁园春长沙教案【背景资料】一、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 1925 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

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

据《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日刊》载:毛先生泽东去岁回湘养疴,曾于湘潭衡山一带,从事农民运动后为赵恒惕所知,谋置先生于死地。

先生闻讯,间道人粤。

二、补充注释《沁园春》:词牌名。

沁园: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见《后汉书》)。

1 / 3《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

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 114 字。

上片 13 句,四平韵;下片 12 句,五平韵。

【示范教案】沁园春长沙毛泽东【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

2.了解词的发展简史。

3.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诵读能力。

2.着重训练学生抓准词中意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

2.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全集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全集

必修一教案全集第一单元“认识自我”教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方法论,做好高中新阶段学习的思想准备。

2、结合各课特点,学习议论文、散文的一般写法。

3、学习语言。

4、教法上注意:①整体感知,揣摩语言;②把握文意,理清思路;③筛选信息,概括要点;④研究探讨,转化能力。

⑤适用343教学法。

*单元导语讨论:1、为什么“认识自我”是世上最大的难题?用书上的话回答。

2、为什么说“高中时期是确立自我意识最为关键的阶段”?*参考阅读第一课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朱光潜教案一:◆目标要点学法1.知识与能力:把握本文词语的音形义和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充分理解“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在文中的寓意和在现实中的意义,提高认识自我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学生阅读,质疑,讨论,鉴赏评价,通过课外相关阅读和写作等手段,课内外衔接一体,提高自我感性认识,从而达到理性认识高度。

3.情感态度与世界观: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学会与自己的惰性和现实的困难做斗争,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从而锻炼出强大的自我意志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最大限度地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

◆识记理解积累字音叨(tāo)天席不暇(xiá)暖长沮(jū)渣滓(zǐ)桀溺(jiénì)夤(yín)缘淫佚(yì)蹶(jué)倒字形洗练—提炼—凝练—锤炼惰性—隋朝缴械—激动蹶倒—撅断—噘嘴—猖獗席不暇暖—瑕不掩瑜—假戏真做—遐迩闻名词义叨天:沾光,受到好处;附丽:依附,附着。

夤缘:攀附上升,比喻拉拢关系,向上巴结。

淫佚:放纵。

渣滓:①物品提出精华后剩下的东西②比喻品质恶劣对社会起破坏作用的人。

因循苟且:不思创新,做事马虎。

蹶倒:摔倒,比喻失败或挫折。

敷衍:应付了事。

席不暇暖:连席子也来不及坐暖。

形容奔走忙碌,没有坐定的时间。

谁以易之:谁去改革它。

易:改变。

◆导读剖析领悟走进作者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

最新高一语文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名师优秀教案

最新高一语文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名师优秀教案

高一语文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情感价值与价值观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探究。

教学重点:反复吟读,体会深秋意境,领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导语:秋天是一个这样的季节,(收获,丰富,多愁,充满想象……)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写了许许多多的有关秋的诗歌,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秋的理解和感悟,同学们你们了解的有哪些呢,例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忧国伤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清净无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沉郁壮阔)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1、学生齐读文章,初步感受。

学生自我评价,注意部分字的读音(橘,舸,遒,遏)2、播放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读比较并评价。

3、学生自读课文(1)本文上下阕各自写了什么,分别有何直观感受,(2)分别找到统领本文上下阕的关键字词。

(诗眼)(3)找出最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句词,并体会它的作用。

(4)提出一个自读时碰到的难题。

4、分组讨论、交流自读情况。

用心爱心专心明确:上阕:描绘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

(看)主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承上启下)下阕:抒发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怀。

(忆)三、品味鉴赏上阕,体景悟情1、赏析前三句(1)哪位同学能够通过合理的调整、补充,把前三句的大意通畅的说一说, “独立”而不孤单,“寒秋”却无冷意。

(2)介绍背景,重温历史(3)比较鉴赏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附:《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明确:《江雪》是柳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所写,表露作者与恶势力决不妥协的心志。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册第一单元 教案示例 新课标 人教版 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册第一单元 教案示例 新课标 人教版 教案

错误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册第一单元教案示例教学目标:1.品味诗歌语言,合理想象诗歌情境,深入体会诗歌优美深婉的意境。

2.通过本诗和一般古典闺怨诗的比较,体会本诗在写作角度上的独特之处。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在背诵全诗的基础上展开教学)一。

导入:在诵读的时候,已经可以初步感知诗歌语言的古典韵味,这种韵味来自于作者郑愁予深厚的古典文学造诣。

郑愁予的诗以婉约见长,把中国的传统意识和西方的现代派技巧结合得浑然一体。

而《错误》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

二。

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受诗歌的语言,意境。

这是一首极为抒情的诗,但也未尝不可以看作是一首叙事诗,因为其中藏着一个凄美幽怨的故事。

(问)什么故事呢?(明确)一个游子路过江南,被一直在等待的女子误认为是归人。

作者没有正面写相遇,但马蹄声却掀起了一阵阵情绪的波澜。

(问)诗歌创设的环境氛围是怎样的?诗歌的情绪基调是怎样的?(明确)环境氛围是凄清的,情绪基调是落寞、孤寂的。

第一小节:“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交代了叙事的背景,一“走”,一“等”,一游子,一思妇,表现了中国诗歌中的一个传统主题:思妇盼归人。

三。

出示历史上的闺怨诗,通过比较体味诗歌创作角度上的不同。

长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望江南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八声甘州(下阕)柳永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比较:相似点:从内容上看,都是闺怨诗,都突出了女主人公“等”的状态。

不同点:1、对女主人公的处理。

问:包括本诗在内的四首诗中,哪一首中的女主人公情感表现得最为含蓄?明确:三首词中的女子都以明确的登楼者的形象出现,“思”“恨”“断肠”“凝愁”,都是敞开心扉,直抒胸臆。

但《错误》中的女子却十分矜持,她的全部动作不是“望”,而是“听”,显得最为含蓄。

语文必修1人教新课标第一单元同步教案

语文必修1人教新课标第一单元同步教案

语文必修Ⅰ人教新课标第一单元同步教案【教学内容】这个单元主要学习中国新诗。

《沁园春·长沙》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表达了诗人和战友们改造旧中国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

《雨巷》借寂寞、迷蒙的雨巷和丁香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等意象,抒发了大革命失败后青年知识分子的失望与彷徨的心理,表达了诗人热切的追求,与所求不可得的惆怅。

《再别康桥》描绘了康桥迷人的风光,表达了依依惜别的离情。

《大堰河——我的保姆》以深深的敬爱之情,塑造了一个仁慈善良、饱经忧患的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大堰河的真挚怀念和赞美,并通过赞美大堰河,寄托了对大地上所有像大堰河一样的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1、掌握“新诗”与旧体诗、现代诗歌与古代诗歌的区别。

2、了解“词”的基本知识和旧体诗中的“诗歌语法”现象,了解学习旧体诗的一般方法。

3、学会通过把握诗歌意象来把握作品思想情感的方法。

4、学习欣赏诗歌的表现技巧。

5、了解中国新诗的发展史和不同流派,培养欣赏新诗的健康情趣,提高理解欣赏新诗的的能力。

6、启动周记计划。

7、穿插作文“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教学方法设想】1、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中国新诗,学习《沁园春·长沙》知识让学生通过比较更好地了解新诗的特点。

2、要把解读意向作为理解诗歌的突破口。

3、解读意向要学会“知人论世”。

4、无论那一类诗歌,教学中都要提倡“以诵读带动品析”的方法。

【教学课时安排】《沁园春·长沙》…………………………………2课时《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2课时《大堰河——我的保姆》…………………………2课时布置第一篇周记…………………………………1课时讲写评作文“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3课时单元练习及讲析……………………………………2课时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学目标】1 掌握有关“词”的知识,掌握“新诗”与旧体诗、现代诗歌与古代诗歌的区别,了解学习旧体诗的一般方法(诗歌鉴赏三“什么”)。

2024年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

2024年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

2024年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本册教材的基本知识点和阅读方法。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诗歌阅读与欣赏2.第二单元:散文阅读与欣赏3.第三单元:小说阅读与欣赏4.第四单元:戏剧阅读与欣赏5.第五单元:古诗文阅读与欣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和古诗文的基本知识,阅读方法,写作技巧。

2.教学难点:诗歌的意象分析,散文的行文结构,小说的人物塑造,戏剧的冲突设置,古诗文的理解与鉴赏。

四、教学过程第一单元:诗歌阅读与欣赏第1课《诗经·关雎》1.导入:介绍《诗经》的背景和地位,引导学生了解《关雎》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2.阅读课文:学生齐读《关雎》,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分析课文:讲解诗歌的意象、修辞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

4.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对《关雎》的理解和感悟。

第2课《离骚》1.导入:介绍《离骚》的作者屈原,引导学生了解屈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阅读课文:学生自读《离骚》,感受诗歌的豪放与悲壮。

3.分析课文:讲解《离骚》的意象、结构和主题,引导学生理解屈原的忧国忧民情怀。

4.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对《离骚》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单元:散文阅读与欣赏第1课《庐山谣》1.导入:介绍《庐山谣》的作者陶渊明,引导学生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阅读课文:学生自读《庐山谣》,感受散文的清新与淡雅。

3.分析课文:讲解散文的结构、修辞和主题,引导学生理解陶渊明的山水情怀。

4.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对《庐山谣》的理解和感悟。

第2课《岳阳楼记》1.导入:介绍《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引导学生了解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阅读课文:学生自读《岳阳楼记》,感受散文的雄浑与激昂。

3.分析课文:讲解散文的结构、修辞和主题,引导学生理解范仲淹的忧国忧民情怀。

4.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对《岳阳楼记》的理解和感悟。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教案1、荷塘月色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情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语言特色上。

2、安排三课时第一教时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曾经品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父亲那臃肿而蹒跚的背影所承载的悲凉、惆怅与沉重似乎还沉积在我们心头。

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河塘,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月、心荷。

(板书文题)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文学研究会早期成员。

江苏东海人,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又自称扬州人。

原名自华,号秋实。

生活经历: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

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

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

早年从事新诗创作,内容多写小资产阶级的失意,也有觉悟青年对光明的呼唤。

在清华任教后,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

朱自清正直爱国,参加过“五•四”和“一二•九”运动,但阶级的局限使他长期脱离现实。

抗战任西南联大教援期间,思想有较大转变。

1948.8.12病逝前,谆谆嘱告家人,说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

评价影响:《别了,司徒雷登》(毛泽东)赞扬他有骨气,“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代表作品:著有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著作,大都收入四卷本《朱自清文集》(1953开明书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春》《绿》《荷塘月色》《灯影桨声里的秦淮河》《威尼斯》。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诗词常识选讲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诗歌意象、意境的定义2.了解意象、意境的区别与联系3.初步掌握赏析诗歌的方法教学过程:一、说说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中国传统诗歌强调意象和意境,但是,什么是意象和意境,中学课本中往往语焉不详。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也认为: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意象则就是“意境”,这二者是完全一致的。

的确,在不少情况下,这两者是可以吻合的。

但是,从文学审美的角度细细推敲,我们发现,这两者之间还是有着多方面的不同。

人教版语文(必修1)教师用书中认为:“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

“象”即形象、物象。

“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有形与无形的统一。

分析诗歌时要注意区分诗中描述性意象和比喻性意象(又称为实生活意象和象征性意象)。

(一)内涵不同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

这些写入作品的形象就是意象的“象”。

但由于它们是经过诗人的挑选和判定而写入的,所以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因而这些形象便不再是现实中的普通形象了,故称为“意象”。

我们可以把这种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通称为“意象”。

意境则不同,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它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生,是超越于具体意象之外,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的境界。

而且我们说意境时只是针对少数优秀的文学作品而言的,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产生意境。

(二)范围不同意象往往可以用数量的多少来统计,属于个体观念;而意境则是一个整体观念。

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有着多种意象:山、林、江、舸、鹰、鱼,达6种之多。

但是作为意境,却只有一项,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造出了一幅绚丽夺目、生机勃勃的秋景图。

那浓重的色彩,那争竞的场面,那搏击的气势,那轻翔的自由,在读者的心中已经合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带给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已经远远超出了那6种意象所表现的范畴。

人教版必修一高中语文《第一单元──诗歌单元》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人教版必修一高中语文《第一单元──诗歌单元》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人教版必修一高中语文《第一单元──诗歌单元》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学段及学科
高中语文
教材版本
人教版必修一
单元名称
《第一单元──诗歌单元》
单元教材主题内容与价值作用
《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外短诗五首这个单元指导学生品味、鉴赏诗歌。让学生明确,诗歌是以抒情为主的文学样式,即使是叙事诗,也把抒发感情放在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以丰富心灵,陶冶性情。
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及学习方法
教学中,引领学生区分新诗中的描述性意象和比喻性意象。描述性意象或实生活意象,在《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两首诗中用得较多,如前一首诗中的“云彩”“金柳”“波光”“水草”“星辉”“夏虫”等,后一首诗中在对大堰河辛苦劳作的生活场景的描写中,诗人用了集束描述性意象群,渗透了诗人对大堰河悲惨身世和凄苦命运的深切同情。而像《雨巷》中的“丁香”“姑娘”、《风雨》中的“风雨”“舵手”等,则为比喻性意象或象征性意象,它们表达的诗人丰富深刻的思想情感,值得揣摩、品味。
单元目标
1、重点目标:通过欣赏不同的特点和风格的诗歌,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2、其它目标:了解诗歌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类和新诗的历史。
重点、难点与关键
情初步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抒情,意象)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
1.反复朗读;2.分析意象;3.发挥想像;4.感受真情;5.陶冶性情;6.学写新诗。
其中反复朗读、发挥想像是读诗的基础,这是最基本的训练,也是容易做到的,在本册课本“表达交流”中有“朗诵”一节,较为全面地指导学生朗诵,可提示学生提前阅读,
1.按产生的时代分为:古体诗:诗经、楚辞、乐府诗;近体诗:律诗绝句;古典诗歌词曲小令散曲;现代诗歌新诗;以旧体诗形式反映现代生活思想的诗

新教材高一语文教案 新课标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优秀五篇)

新教材高一语文教案 新课标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优秀五篇)

新教材高一语文教案新课标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优秀五篇)新教材高一语文教案新课标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篇一1.带着感情朗读和背诵这两首诗。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能分辨出联想和想象。

学习过程:前置作业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缥缈( ) 笼罩( ) 鲛人( )疏星( )灯笼( )隔( )2.积累词语:缥缈:笼罩:疏星:鲛人:陈列:课堂探究1.诗人描写的牛郎织女的命运如何?它与传说的故事有何不同?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2.谈谈《静夜》中表现出的理想、愿望和情绪。

3.总结两首诗,看看写景和想象有什么样的联系?4.课内精读:《天上的街市》(1.第1节由街灯写到明星,这是运用的艺术手法,由明星想到“有美丽的街市”和“一些物品”,这又是运用的创作手法。

(2)这首诗既有现实主义,又有想象,其中第一节是现实主义,第二节是想象。

(3.诗中的牛郎织女与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命运有着明显的不同,为什么这样写?(4.诗的后3节连用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有什么表达作用?(5.有的同学认为“不信,请看那朵流星”一句中的“朵”字使用不当,应改成“颗”字才准确,你认为呢?为什么?(6)从下列词组中选一组,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编一个合理生动的故事。

(1)汉堡小蚂蚁红背包(2)月亮古树蜻蜓当堂检测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教你唱咯咯咯①今天这课上的,俩字儿:郁闷!②三分钟!就剩最后的三分钟!按照安全好的,由姜雨涵作小结,谈收获,这课就结束了,天衣无缝,完美无缺呀!偏偏这个时候,这个李冒儿,今天又举了手,我就知道他要坏事,可当着那么多听课老师的面,我又不能不点他。

果然,他大咧咧地站起来,说什么黄鼠狼是有害动物。

书上写的明明白白,黄鼠狼吃田鼠和玉米虫,是有益动物,我要他再读读课文,他直着脖子说:“黄鼠狼偷人类的鸡吃,是有名的‘偷鸡婆’,它就是有害动物!”我真恨不得扒了他的皮,当然,有那么多老师看着,我是不能扒他的皮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1单元》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1单元》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2、教师可以继续利用学生的兴趣热情,组织一场诗歌朗诵比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朗诵对象,不局限于所学课文。
2.广泛阅读诗歌,培养自己对诗歌的艺术感受力和读诗的趣味,陶冶性情,培养审美情趣。Fra bibliotek重点、难点与关键
1、提高诵读诗歌的能力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
2、关于诗歌意象的分析是本单元学习的难点。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
1、以诵读教学法为主开展教学。
2、融合讲授法、分析法、讨论法等。
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及学习方法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1单元》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学段及学科
高中语文
教材版本
人教版
单元名称
《必修1第1单元》
单元教材主题内容与价值作用
学习本单元,既可感悟《沁园春.长沙》中青年诗人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对母校的绵绵离情;《大堰河》对母亲大堰河的赤子深情。
单元目标
1.学会分析诗歌的意象,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1、本单元诗歌均抒发了一定的情感,反复诵读可陶冶我们的情操。
2、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分析、理解、整合过程中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课时安排
共安排6课时进行教学,《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各1课时,余下2课时举办诗歌朗诵会,诗歌习作课等的教学活动。
说明
1、本单元的编写很好地贯彻了新课程的理念,符合高中生学习的规律,突出了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创新精神等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教材本身的优势,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新课标版高一第一单元新教材说课稿

高中语文新课标版高一第一单元新教材说课稿

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及编排统编版普通高中教科书(2019版)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具体文本为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闻一多《红烛》、昌黎《峨日朵雪峰之侧》、雪莱《致云雀》、茹志鹃《百合花》、铁凝《哦,香雪》。

其中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闻一多《红烛》、昌黎《峨日朵雪峰之侧》、雪莱《致云雀》共同构成了第2课。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诗集《女神》中的代表作,表达“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红烛》是闻一多同名诗集的序诗,赞美了红烛点亮世界的奉献精神。

《峨日朵雪峰之侧》创作于1962年,诗人昌耀受到时代、社会等因素影响创作了这首蕴含谦卑而强劲生命力量的诗作。

《致云雀》是英国诗人雪莱的抒情诗代表作,热情赞颂了象征欢乐、光明、美丽的云雀。

2.所属任务群及课标要求该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课程标准“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3.主要学习内容基于学习任务群的把握,第二课的学习内容确定为(1)精读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2)根据诗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形象、意蕴、情感、形式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3)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歌的一般规律。

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

尝试诗歌创作。

(4)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笔记的习惯。

根据需要,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等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

人教版高中语文《高一必修一第一单元》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高一必修一第一单元》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高一必修一第一单元》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学段及学科
高中语文
教材版本
人教版
单元名称
《高一必修一第一单元》
单元教材主题内容与价值作用
本单元的诗歌虽然长短不齐、作者不一,但都于含蓄朦胧之中隐匿着一个丰富斑斓的情感世界,充盈着美的享受,活跃着灵动的情感,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净化学生的心灵,叩问学生的灵魂。比如《沁园春长沙》里生机勃勃的秋景和壮怀激烈的人生豪情,《雨巷》中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对母校的绵绵别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对“母亲”大堰河的赤子之情。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
课堂教学时教师要重视体验涵咏式的诵读,尽量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联想,还可以采用以写促读的方式,可以对一句话或几句话进行想象拓展,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阅读鉴赏能力。还可以通过课外习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延伸与文本的个性化心灵对话活动。
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及学习方法
教师首先要唤醒学生与文本相似的、独特的个性化的审美情感体验、心灵感受,以“我”观诗中之物,以“我”品诗人之情,由己推人,读懂诗人,最终达到与作家气息相通、心灵默契的结果。诗歌单元的导学就是要实现以美读美、以情品诗,引导学生先调动己情,唤醒个性化审美体验,再在共性群体的审美活动中共赏诗歌原意,最后进行更深刻的个性化心灵解读,从而建构从个性到共性再到个性的品读虹桥。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沁园春.长沙》:新诗概念,意象分析;
练字,情感分析。
第二课时:
《雨巷》意象选用,象征手法运用,音乐美的分析。
第三课时:
《再别康桥》点拨学习,关注三美主张的体现。
第四课时:
《大堰河,我的保姆》自读,关注其叙事性的特点。
……
说明
诗歌是以抒情为主的文学样式,情感抒发是诗歌最重要的美学特征,而有些诗歌情感比较含蓄隐晦,顾非反复咏读,相互交流,就无法理解诗歌。

新课程标准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案导学案配套课堂检测课后作业答案

新课程标准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案导学案配套课堂检测课后作业答案

一般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一、内容及其解析1.内容:沁园春·长沙是中国宏大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宏大领袖毛泽东同志作品。

整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描绘核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回忆,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豪情斗志。

2.解析:沁园春·长沙选自毛泽东诗词集,是高中语文第一课,这也是高中语文唯一一个现当代诗歌单元〔主要是现代新诗〕第一篇。

这一课教学也是学生进入高中以后所接触正式第一堂语文课,在这以前,我们虽然已经对高中语文编排体系、教学内容、学习要求和高考语文一些特点给学生讲解过,学生已经初步明白了高中语文学习一些要求,可能对高中语文有了确定簇新感和较深厚爱好,但这终归是学生进入高中以后所接触第一课,这堂课有很强引领作用。

课文支配在单元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高中语文信念,进一步增加学生学习高中语文爱好,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再加之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培育学生“初步具有观赏文学作品实力〞,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中也明确规定高中学生必需“初步文学鉴赏实力〞,尤其是对高考题第二卷中诗词鉴赏有着确定导向作用。

新诗属于文学作品,高中语文教材中也仅此这一个单元,所以不行防止要担当起通过本单元学习和训练,初步培育学生对新诗鉴赏实力重任。

二、目的及其解析1.目的〔1〕体会壮阔深厚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形象。

〔2〕学会鉴赏诗歌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诗歌鉴赏规律。

〔3〕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革命使命感和远大志向。

2.解析〔1〕诗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形象是诗本质。

在分析诗词时候,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生活底蕴,绽开联想和想象翅膀,来再现、丰富和补充作品中形象,这是诗歌观赏关键。

又因为沁园春·长沙采纳是古典词格书写新时代内容“旧瓶装新酒〞形式,语言是精炼,往往是一个词、一句话就包含着丰富内容,在教学时相宜用温故知新法,在点难办树上简要点出词章法,体会词中借景抒情特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诵读技巧,意象的把握,叙事抒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沁园春长沙》主要是读,《再别康桥》主要是说,《大堰河——我的保姆》主要是写。

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美的享受,感恩教育。

教学重点诵读技巧,意象的把握,叙事抒情的写法。

学时难点对美的享受,感恩教育。

教学活动【讲授】一、导入。

二、进行《沁园春长沙》读的训练。

随着教学的逐渐深入,朗诵分为以下步骤展开:第一步,自我感知后的初读,即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的朗读,也可以说这种朗读是原生态的,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学生对文章的认知水平和理解状况,读后随即要求学生评论,一般情况下,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的初读往往表现平平,很难打动听众,听众也会指出这些缺点;第二步,在评读后,使学生能读出诗的重音和节奏,知道应该如何把握诗的轻重缓急,体味出诗人赋予诗的思想感情,这一步,相对于第一步,学生的表现有所进步,是朗读者和评读者比较容易满足的时候;第三步,教师参与实践,刺激学生产生新的更高级别的审美需求,配上钢琴曲《黄河》伴奏,声情并茂地朗诵,使学生产生情感冲击,又有了新的挑战欲望;第四步,学生进行超越自我、赶超老师的尝试,这个时候,给学生播放音乐伴奏,让他们尽情发挥,达到“演读”的高度,也达到本节课的高潮。

三、进行《再别康桥》说的训练。

可以让学生对意象进行分析,选择一个点深入探究:《再别康桥》中为什么把“河畔的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引起学生广泛的思索、热烈的讨论,很好地开展“说”的实践,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得出多种结论。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以下观点,可供参考:1、新意相似。

2、感觉相似。

3、睹物思人。

4、神情相似。

5、形象相似。

6、离情相似。

四、进行《大堰河——我的保姆》写的训练。

首先引导学生对使用排比句叙事抒情的段落进行朗诵、分析,体会其在塑造人物形象和抒发情感方面的作用,然后趁热打铁,布置当堂写作实践小训练,每人写一个诗歌片段,运用叙事抒情的方式,将一个疼爱自己的人关照自己的若干细节排比在一起,完成后读给同学听,让大家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一单元的教学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第一单元诗歌的情感特点;
2、把握诗歌鉴赏的内容;
教学重点:
1、学会分析诗歌中的意象;
2、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学会分析诗歌中的意象。

一、|整体感知
第一单元是对中国新诗的鉴赏,这四首中国诗词,大都是广为传颂的名篇佳作。

其主题,可共用一个“情”字来概括。

《沁园春·长沙》抒发的是青年诗人的革命豪情,《雨巷》抒发的是对丁香姑娘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抒发的是对母校的绵绵别情,《大堰河—我的保姆》抒发的是对母亲“大堰河”的赤子之情。

情感“风景”可谓丰富多样。

二、诗歌鉴赏的内容
诗歌鉴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二是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本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

即:一方面要注意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另一方面要分析诗中运用的意象。

(一)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

1、人物形象又有两种类别,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这类诗歌往往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如李白
的《静夜思》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往往是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如柳宗元《江雪》诗中的渔翁就是一个孤傲清高者的形象,作者刻画的渔翁形象,又是折射自己,所以,渔翁即作者,作者即渔翁,两种形象具有统一性的一面。

2、事物形象指那些托物言志诗中描绘的形象。

如于谦《石灰吟》中所咏叹的石灰,同样,这一物象
也折射了抒情主人公自己,其与诗中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具有同一性,不过是用曲笔,让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隐藏在物象的背后。

3、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和人文景象。

同样这些景也刻上了诗人情感的烙印,正所谓
“我手写我心”。

总之,诗中的形象人也好,物也好,景也好,其背后一定有诗人站在那里,诗中刻画的形象只不过是诗人的感情寄托而已。

所以这里就涉及到意象一词。

4、意象是诗歌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意象
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有形与无形的统一。

欣赏一首诗,外行眼中只是词语与词语的连接,内行眼中却是意象与意象的组合,这些组合担负着表达诗人思想情感的任务。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如“春草”(顽强的生命力;偏僻、荒凉)、“杨柳”(惜别)、“梅花”(坚
贞不屈;高洁)“明月”(思乡;洁净)、“蝉”(高洁;人生短暂)等,这些意象不仅仅指客观事物本身,而且是饱含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

(二)诗歌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有以下特点:
1、从语音上分析,具有音乐美。

诗歌讲究押韵,读起来有节奏感。

2、从语义上分析,具有凝练、含蓄、形象等特点。

古代诗歌诗句极讲究凝练,有时一句由几个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中间没有其他词语连接。

这正是古人特别讲究炼字的体现,但其表达的意蕴是丰富深刻的,正所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仅仅九个并列的名词就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暮色苍茫的深秋野景图,极力渲染了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

诗歌的语言具有含蓄性,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景中含情等。

如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的内容从表面上看是写新娘子在新婚第二天去拜见公婆之前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没有把握的心理状态。

在古代新媳妇拜见公婆是一件大事,所以她一大早就起了床,在红烛光照中妆扮,等待天亮,好去堂前行礼。

这时,她心里不免有点嘀咕,自己的打扮是不是很时髦呢?也就是,能不能讨公婆的喜欢呢?但联系题目可知,这首诗实则是朱庆馀在临应考前写给水部郎中张籍的,张籍当时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闻名的。

朱庆馀平日向他行卷,已经得到他的赏识,临到要考试了,还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写
下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

再看张籍的回答,“越女新妆出镜心,
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
一曲菱歌敌万金。


在这首诗中诗人同样也用含蓄的语言对朱庆馀的才华学识作出了肯定的回答。

他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诗歌语言还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多是借助修辞实现的。

如朱熹他要表达他读书的感受,这本来是一个说教成分很浓重的抽象话题,然而诗人很机巧的取用如同一面明镜样清净的半亩方塘来喻指人的心胸,用“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描写来形容人不断读书之后胸中的气象。

最后再以一个设问句揭示出方塘如此清净恬淡且又充满生气的原因。

这样一个经常读书、不断更新知识可以提升人的思想境界的道理,就在
对“半亩方塘”的描写中表达出来了。

这当然是形象生动且饶有趣味的。

再如一首元曲《讥贪小利者》
“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

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

亏老先生下手!”
用极度夸张的手法讽刺了贪图小利之人,这首元曲通过夸张的修辞同样彰显了诗歌语言的形象性这一特点。

3、从语法上分析,有语序颠倒、语句跳跃、成分省略等特点。

古人吟诗作赋,因对仗、平仄、押韵、修辞等的需要,有时对语序作了调整,出现了倒装句。

从而使诗歌呈现出新颖别致的特点。

如“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实际上是“不知人面去何处,桃花依旧在春风中笑”的意思;还有“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该是“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以及“欲穷千里目”应该是“欲目穷千里”。

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就是指在表达过程中语言序列所出现的断裂或空白,语言的内在含义出现了并列或转折。

在文学语言中,我们可以分为这样两类:一类是诗歌语言,一类是散文语言。

二者比较,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应当引起注意,这就是散文语言具有一种“线性”特点,就是语言所包含的意思如一线连接,有头有尾,因果性较强。

而诗歌语言则是非“线性”的特点,中间总是留有空白或出现断裂,常常内容不是一线贯穿,而是出现并列或转折,这就是语言的跳跃性。

打个比方,你写一句四季,假如只是这样写:
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这种方式是诗的方式而不是散文的方式,它们可以标出季节的推演变化,中间有许多空白,虽然断裂,但空间感极强,这是比较典型的跳跃性,是诗的语言。

散文一般不能这样写,至少这不是典型的散文
语言。

散文写春、夏、秋、冬一般要写春天的一些景致,比如说春天草绿了,雁来了,这是线性的,而不是一下了由春天跳到了夏天。

我们看杜甫的《绝句》一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的每两行构成的对偶关系,其实也是一种并列。

这四行诗写的是四个方向,不是线性的发展,而呈一种不同方向的立体状态。

第一行写“黄鹂”,第二行则转写“白鹭”;第三行写“西岭”,第四行又写“东吴”,都是呈大跳跃状态,是典型的诗歌语言方式。

诗歌语言的跳跃性主要表现为成分的省略,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我)(于)松下问童子,
(童子)言师采药去(了)。

(师)只在此山中,
(因)云深不知(师之)处.。


还有我们即将学习的诗歌《沁园春·长沙》中“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应是“寒秋,(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其中既有省略,又有倒装。

(三)诗歌的表达技巧
这一方面包括的内容极为丰富复杂,我们会在以后的学习中随见随讲。

(四)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诗歌是以抒情为主的文学样式,即使是叙事诗,也把抒发感情放在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

在中国这样的国度里,抒情诗极为发达,情是诗的内核。

所谓“我手写我心”“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总之,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

感情是诗歌的内容,人们可以把一部小说、一部散文、一个剧本的内容附属的头头是道,但是,要复述一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却非常困难,你只能说它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思想。

所以,学习这个单元是诗歌,我们要反复诵读作品,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以丰富心灵,陶冶性情。

那如何体会诗中的情感呢?尤其是如何把握比较含蓄甚至隐晦的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
感呢?一是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思想生平;二是感知诗中的意象;三是分析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

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有意识地增加生活阅历,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文化修养,尤其要广泛阅读中外名诗,培养对诗的感受力和读诗的趣味。

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而且,如果我们真的有了丰富的积累,就自然会做到出口成章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