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概论

合集下载

环境科学概论

环境科学概论

环境科学概论第一章绪论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

人类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特别是从产业革命以来,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方面做出了巨大的成就。

与此同时,由于工业化过程中的处置适当,尤其是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现实威胁。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世界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环境科学就是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解决环境问题而诞生的一门新兴科学。

他是一个有多学科到跨学科的庞大科学体系组成的新兴学科,也是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之间的边际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向深度、广度进军的标志,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并进一步升华的表现。

环境科学诞生的时间不久,并正在发展之中,因此对于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内容和分科给以确切完备的答复尚有一定困难。

但是,学科的发展异常迅速,特别是自70年代以来20年间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其研究领域之广,出版书刊之多,资料积累之丰富,在科学发展史上都是罕见的。

在这种情况下,对它的研究对象`任新的学科发展更是有益的。

第五章固体废物与环境务`内容`分科和发展动向进行概括的总结和探讨是十分必要和可能的,对于促进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使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骤增,堆放和处置场地却日益减少,处置费用也越来越高],以及有害废弃物处置不当所造成的对大气、水士的严重污染,加恶化着环境,危害人体。

另一方面,全球范围的天然资源的渐减少,迫使大家重固体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增加会的物质财富。

因此,固体废物的处和利用已日成环境科学中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之一。

第一章绪论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

人类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特别是从产业革命以来,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方面做出了巨大的成就。

与此同时,由于工业化过程中的处置适当,尤其是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五章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现实威胁。

环境科学概论

环境科学概论

自然环境物质自然现象水岩石、土壤动植物、微生物气温阳光引力地磁力太阳的稳定性地壳稳定性大气力量水循环水土演变等地质构造情况地震、火山活动海啸能量第一章 绪论一、基本概念 1.什么是环境?1)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事物, 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2)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 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有时也称为环境。

3)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4)自然环境亦可以看作由地球环境和外围空间环境两部分组成。

2.环境质量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反映人类自身的具体要求对环境的评价概念。

3.环境容量和环境自净能力1)环境本底值 在自然状况下,环境中物质和能量的分布值。

2)环境容量 在人类生存不致受害、自然环境结构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3)环境自净能力 在环境容量范围内,环境对进入其内部的物质和能量,具有一定的迁移、扩散、同化、异化能力,称之。

二、环境规律 1、环境功能特性● 整体性 ● 有限性● 不可逆性(能量循环、物质循环) ● 隐显性(汞污染引起的水俣病、DDT 农药) ● 持续反应性(遗传性、生态资源的破坏) ● 灾害放大性(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 2、环境要素1)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成。

2)分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

自然要素:水、大气、生物、阳光、岩石、土壤 3、环境要素属性 ①最差(小)限制律:整体环境的质量,不能由环境诸要素的平均状态决定,而是受环境诸要素中那个与最优状态差距最大的要素所控制。

②等值性:即各个环境要素,无论它们本身在规模上或数量上如何的不同,但要是一个独立的要素,那么对于环境质量的限制作用无质的差异。

任何一个环境要素,对于环境质量的限制,只有他们处于最差状态时,才具有等值性。

环境科学概论

环境科学概论

环境科学(kēxué)概论环境科学(kēxué)概论一章(yī zhānɡ)绪论1环境要素(huán jìnɡ yào sù):又称环境(huánjìng)基质,构成人类环境整体各个独立、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guīlǜ)基本物质组分,(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2环境要素(huán jìnɡ yào sù)特点①最差(小)限制律②等值性③整体性大于个体之和④先后出现,相互联系,相互联系。

3环境质量:在一个具体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对环境评定一种概念。

4环境分类①聚落环境②地理环境③地质环境④宇宙环境。

5环境功能特性:整体性;有限性;不可逆性;隐显性;持续反应性;灾害放大性。

6环境本底值:环境在未受到人类干扰情况下,环境中化学元素及物质和能量分布正常值。

7环境自净作用:环境对于进入其内部的污染物或污染因子,具有一定迁移、扩散和同化、异化能力。

8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下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能(kěnéng)容纳污染物最大负荷量。

9环境自净(huán jìnɡ zì jìnɡ):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将引起一系列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变化,而自身逐步被清除出去,从而使环境达到自然(zìrán)净化目的。

10环境科学所研究(yánjiū)和任务①人类(rénlèi)和环境关系②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迁移、转化、循环和积累过程和规律③环境污染调查、评价和环境和预测④环境状况控制和防治⑤环境污染危害⑥自然资料保护和合理作用⑦环境监测、分析技术和预报⑧环境区域规划和环境规划⑨环境管理。

11环境科学分科:环境学;基础环境学;应用环境学。

环境科学概论

环境科学概论

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科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科学,它研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这门学科的目标是理解和解决环境问题,以保护和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

环境科学的定义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环境和环境问题的科学。

它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学科,包括生物学、化学、地理学、物理学、社会学等。

环境科学家使用这些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和解决环境问题。

环境科学的重要性环境科学的重要性在于它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包括污染、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资源枯竭等。

这些问题对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存都构成了威胁。

通过环境科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的原因和影响,从而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环境科学的研究领域环境科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

例如,大气科学家研究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水科学家研究水资源管理和水质问题;生态学家研究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健康;土壤科学家研究土壤质量和土地利用问题等。

环境科学的挑战尽管环境科学在解决环境问题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我们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环境问题往往是复杂的,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因素和利益相关者。

其次,我们的知识和技术仍然有限,无法完全理解和解决所有环境问题。

最后,环境问题往往需要全球合作来解决,但国际合作往往受到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

环境科学的未来尽管面临挑战,但环境科学的未来仍然充满希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将有更强的能力来理解和解决环境问题。

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这将推动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环境科学的研究和应用中。

此外,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国际合作也将在解决环境问题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的来说,环境科学是一门重要的科学,它对我们理解和解决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继续支持和推动环境科学的研究和应用,以保护和改善我们的环境。

环境科学概论

环境科学概论

环境科学概论第⼀章绪论1.环境的基本概念环境科学中,环境是指以⼈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与⼈类发⽣相互作⽤的⾃然要素及其总体。

中华⼈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类⽣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改造的⾃然因素的总体2.环境的分类聚落环境(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城市环境)区域环境(森林环境、草原环境、海洋环境、湖泊环境城市环境、农村环境、开发区环境) 地球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3.⼋⼤公害事件的致污因⼦烟尘,SO2,光化学烟雾,甲基汞,镉,煤尘重⾦属粉尘4.当今全球性的三⼤环境问题全球变暖,酸⾬沉降,臭氧层空洞5.环境问题引发的第⼀第⼆次⾼潮第⼀次:⼋⼤公害事件第⼆次:全球性\⼴域性环境问题,⼤⾯积的⽣态破坏,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化学品的污染及越境转移6.标志环境科学产⽣的书籍《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第⼆章⽣态学基础1.种群数量变动规律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产⽣条件:理想状态——⾷物充⾜,空间不限,⽓候适宜,没有天敌等;增长特点:种群数量每年以⼀定的倍数增长,第⼆年是第⼀年的λ倍。

计算公式:t 年后种群的数量为(N0为起始数量, t 为时间,Nt 表⽰t 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为年均增长率。

)此⽅程画出的曲线开始时呈指数增长趋势,后来增长趋势逐渐缓慢,最后(在接近环境容纳量K 时)达到⽐较稳定的停滞⽔平,呈现“S ”形,所以⼜叫做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

种群数量由0→K/2值时,种群增长率增⼤种群数量在 K/2值时,种群增长率最⼤种群数量K/2 →K 值时,种群增长率不断降低种群数量达到K 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但种群数量达到最⼤,且种内⽃争最剧烈。

2.群落概念:同⼀时间内,⼀定区域中不同⽣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在⼀起形成的⼀个集合体 N t =N 0λt结构:垂直结构:⼤多数群落的内部都有垂直分化现象,即成层现象。

⽔平结构:不同种群在⽔平⽅向上的分区现象。

演替:(1)原⽣演替概念:在从未有过⽣物⽣长或虽有过⽣物⽣长但已被彻底消灭了的原⽣裸地上发⽣的⽣物演替,⼜称为初⽣演替。

环境科学概论

环境科学概论
②臭氧能引起胸部压缩、刺激黏膜、头痛、咳嗽、疲倦等症状。
③臭氧能损害有机物质,如橡胶、棉布、尼龙和聚酯等。
④目前哮喘病的增多与氧化剂的增多有关,还会引起植物毁坏。
空气污染事故的一些主要特征可归纳如下:①逆温层和低风速,使空气处于停滞状态。
②烟、SO2及其它污染物浓度增大引起咳嗽、眼疼及
生物系统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种内基因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我国采取的措施:
(1)建立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
(2)成功地保护了许多珍贵动物;
(3)外来物种对本地生态系统会造成巨大的生态破坏,加重国家财政负担。
3、调控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环境质量,造福人民,促进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环境科学:环境学、基础环境学、应用环境学。环境问题:由于自然和人为的问题引起环境质量恶化,出现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自然环境问题:如地震、火山爆发、海啸、台风、沙尘暴。人为环境问题:如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生态破坏等。突出的问题:(1)全球性的大气污染
推广少污染的煤炭开采技术和清洁煤技术
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建立综合性工业基地:各企业间相互利用原材料和废弃物,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
采用必要大气污染控制技术进行治理
实行“污染者和使用者支付原则”,可采用的经济手段:
建立市场(排污许可证制度等)
税收手段(污染税、资源税等)
收费制度(排污费等)
化学烟雾是大气中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在紫外线照射下反应生成的多种污染物的光混合物。
光化学烟雾最具危害的两种物质是臭氧(O3)和过氧乙酰硝酸酯。光化学烟雾发生的条件:气象方面:逆温、地理方面、污染源方面。光化学烟雾的危害性如下:①刺激眼睛,这是由具有刺激性的二次污染物甲醛,过氧化苯甲酰硝酸酯(PBzN)、PAN和丙稀醛引起的。

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科学概论

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科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及环境要素第二节环境问题及环境保护第三节环境学及环境科学第一节环境及环境要素环——周围境——事物及其状态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发生关系的周围一切因素的总和。

中心事物是环境的主体周围相关事物是环境的客体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生态学研究的环境,是生物周围与生物发生关系的相关事物的集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有一定范围,其大小取决于主体的影响力,即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辐射半径”。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和。

包括空间、物质(大气、土壤、水体)、能量(物理、化学、生物)、自然现象人工环境——通过人类活动形成的物质(汽车)、能量(电)、精神产品(影视)1)物质多样性生命物质、非生命物质(2)形态多样性陆地:高山、丘陵、平原、高原、盆地,水域:江、河、湖、海……(3)过程多样性过程性质: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生态过程过程时间:短期过程、中期过程、长期过程(4)功能多样性生态功能、资源功能、废物消纳功能……人类需求与创造的多样性1)人类的需求物质需求、精神需求、服务需求……(2)人类的创造创造的方式、过程和结果具有多样性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多样性(1)界面多样性城市、乡村、陆海空……(2)方式多样性资源开发、工农业生产、废物排放、城市建设……(3)过程多样性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生态过程(4)效应多样性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效应:物理、化学、生物、生态……环境变化对人类产生的效应:生理、社会、经济、技术……指构成人类环境系统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环境科学概论》PPT课件

《环境科学概论》PPT课件
研发高效、环保的污染治理和修复技术,解决环 境污染问题。
ABCD
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安全
研究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的服务功能和生态安全 屏障作用,为生态保护提供理论支持。
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
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为推动绿色发 展提供决策参考。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城市生活污水、垃圾等废弃物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影响居民生 活和健康。
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建筑物和道路等人工构筑物导致城市热岛效应 加剧,影响城市气候和居民生活。
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环境问题认识
化石能源开采利用 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开采和利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 气、废水和固废等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影响。
功能
提供生物栖息地,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和水文循环,净化空气和水质,以及为人 类提供食物、能源和休闲场所等生态服务。
PART 03
人类社会活动对自然环境 影响评价
REPORTING
工业生产排放污染物种类及危害程度评估
废气排放
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 物等,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影
响人类健康。
REPORTING
大气污染防治技术路线选择
源头控制
通过改进生产工艺、使用清洁能源等方式减少大 气污染物排放。
治理技术
采用除尘、脱硫、脱硝等大气污染治理技术,降 低污染物浓度。
监测与监管
建立完善的大气环境监测体系,加强监管力度, 确保污染物达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等多种水体污染治理方法。
和人类健康。
畜禽养殖排放
02
畜禽粪便和废水排放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影响居民生活和农
业生产。
农业废弃物

《环境科学概论》PPT课件

《环境科学概论》PPT课件
土壤污染危害
土壤污染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进而威胁人类食品安全,同时还会对地下 水和生态系统造成长期影响。
生态破坏现状及危害分析
生态破坏现状
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日益严重,包括森林砍伐、 草原退化、湿地消失等。
生态破坏危害
生态破坏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 进而影响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会加剧自然灾害 的发生和全球气候变化。
04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生态文 明建设路径探讨
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解读
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要考虑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 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坚持公平、持续、共同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在满足当代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追求公平 、持续和共同的发展。
技术手段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技术、GIS技术、环境监测技术等, 进行环境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
实验与模拟
通过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等手段,揭示环境问题的内在机制和演 变规律。
02
地球环境系统与人类活动 影响
大气圈层结构与功能
大气圈层结构
包括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中间层和热层等。
大气圈层功能
保护地球免受外来天体撞击、维持地球温度稳定、提供氧气等生命 必需气体、形成天气和气候等。
宪法中的环境保护条款
明确国家保护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 公害的职责,为环境保护提供最高法 律依据。
环境保护基本法
《环境保护法》作为我国环境保护的 基本法,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制度和措施。
环境保护单行法规
针对特定环境问题制定的单行法规, 如《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 治法》等。

《环境科学概论》PPT课件

《环境科学概论》PPT课件

.
20
2、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它是 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 是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所引起的环境衰退 和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因 此它是环境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
21
环境破坏:又称生态破坏,主要指人类社会活动引 起的生态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 们导致环境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和 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环境破坏主要是由于人类 活动违背了自然生态规律,急功近利,盲目开发 而引起的。按对象性质分 :生物环境破坏;非生 物环境破坏
特点:1、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性问题;
2、已从局部扩展到区域甚至全球, 从地表到高空及地下,呈立体态;
3、表现形式要加多样化;
.
19
4、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5、已严重损害人类的健康与福利,威胁人类 生存和发展。
三、环境问题分类
1、 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它 是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 因素或很少有人为因素参与,使人类社 会遭受一定损害的问题。包括地震、火 山活动、滑坡、泥石流、台风、洪水、 干旱等等。
• 对于环境科学来说,中心事物是人,“环 境”就是人类生存的环境,指的是环绕于 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它包括自然 因素,工程因素和社会因素。
.
9
二、环境的分类和组成 1、 自然环境:是人类发生和发展的物质基
础,它是由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所组成的。 大气 水体
要素 土地 岩石 生物
.
10
自然环境还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作进一步 分类。
以自然环境为主体的区域环境有:森林、草 原、沙漠、冰川、海洋、湖泊、河流、山 地、平原等多种类型。
以人工环境为主体的区域环境有:城市、农 村、工业区、旅游区,开发区等 。

环境科学概论

环境科学概论

名词解析1)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称。

2)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范围下,维持人类-环境系统稳定,人类活动不引起环境功能破坏发生质的改变的能力,其实质就是在维持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

3)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之间矿物元素的输入与输出,以及他们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间和生物间的交换。

4)生物富集:是指生物从周围环境(水体、土壤、大气)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有机体内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5)生态效率:是指各能量参数在各营养级之间及内部传递与转化的效率。

选择题1)环境的特性:整体性、区域性、相对稳定性、变化的滞后性、脆弱性。

2)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1.环境科学分化发展阶段2.环境科学交叉与整合阶段3.从环境问题全球化与定量环境模型构建阶段。

3)环境科学研究对象:P12研究“人类—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4)大气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散逸层。

5)土壤的特性:吸附性、缓冲性、氧化还原性以及自净功能。

6)物质循环的类型:水循环、气体型循环、沉积型循环、有毒有害物质循环。

7)能量转化效率:摄取量、同化量、呼吸量、生产量。

8)人工生态系统的特点:1人类作为主导因子,环境人工化明显2人工环境的多样化3人工环境的脆弱性4环境污染严重9)迁移与扩散方式:溶解迁移、还原迁移、螯合迁移、悬粒迁移、生物迁移。

简答题1.环境科学的任务第一、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了解全球环境变化的历史、演化机理、环境结构及其基本特性等,从而为改善环境和创造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地球环境安全的影响。

第三、探索和发现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作用机理及对人体的影响,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环境规律,从而为人类健康的生活提供服务和指导。

环境科学概论

环境科学概论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2.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

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

它也是人类诞生和生存的空间。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的组成分为“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两部分。

【由无机环境生物的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以及分解者(腐生微生物)4部分组成。

】4.生态系统的结构(1)形态结构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种群数量、种的空间配置(水平分部、垂直分布)、种的时间变化(发育、季相)等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

例如,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有各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有各种动物和复杂的微生物种群。

(2)营养结构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建立起来的营养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它是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循环的基础。

生态系统中,有食物关系把多种生物链接起来,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另一种生物再以第三种生物为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连锁关系,成为食物链。

按照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一般可把食物链分为捕食性食物链、碎食性食物链、寄生性食物链及腐生性食物链。

5.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联系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全部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均来自太阳。

太阳能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按热力学定律进行的。

(2)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不仅随时进行着能量的转换和流动,而且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各个组成见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中的一切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和非生物的环境,都是由运动着的物质构成的,并在地球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建立起各种循环体系。

与人类环境关系比较密切的主要有水、碳、氮三大循环。

01环境科学-环境科学概论

01环境科学-环境科学概论

二、环境的分类和组成 1、 自然环境:是人类发生和发展的物质基 础,它是由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所组成的。 大气 水体 要素 土地 岩石 生物
自然环境还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作 按生态特征分:陆生环境 水生环境 • 按人类的影响程度:原生环境 次生环境 2、工程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由人 类的工业、农业、建筑、交通、通讯等工 程所构成的人工环境,是一个整体的技术 圈。
2)区域环境:是包括人工环境在内的占有一 定地域的自然环境,区域的范围可大可小, 区域内环境结构特点、功能也千差万别。 以自然环境为主体的区域环境有:森林、草 原、沙漠、冰川、海洋、湖泊、河流、山 地、平原等多种类型。 以人工环境为主体的区域环境有:城市、农 村、工业区、旅游区,开发区等 。
3)全球环境 :又称地球环境,范围包括大 气圈中的对流层和平流层的下层、水圈、 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4)宇宙环境:是指大气层以外的环境。它是 人类生存环境的最外圈部分,即大气层以 外的宇宙空间,也称空间环境,星际环境。
3、社会环境:是人类在长期生存发展的社会 劳动中所形成的,是人与人之间各种社会 联系及方式的总和,包括经济关系、道德 观念、文化风俗、意识形态、法律关系等。 • 包括:文化环境 心理环境 4、环境如果按空间尺度大小,由近及远,由 小到大可分为聚落环境、区域环境、全球 环境、星际环境。
1)聚落环境:是人类群居生活的场所。是人 类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与人类关 系最密切,最直接的生存环境。 居室环境 院落环境 村落环境 城市环境
无论从何种角度,进行环境分类,环境都 具有共同的特征。 首先,环境是一个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客观 物质体系,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它 既有依托作用,又有限制作用,因此环境 有合适与否,或优劣之分。 其次,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同地区的 环境由其若干个独立组成部分(环境要 素),以其特定的联系方式构成一个完整 的系统。

环境科学概论

环境科学概论
跨学科合作加强
加强环境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合作研究,共同应对新兴污染 物的治理挑战。
国际合作在解决环境问题中作用
共享资源与信息
加强国际合作,共享环境治理资源、技术和信息,推动全球环境 治理进程。
协同应对全球性问题
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问题,加强政策对话 和行动协调。
推动绿色发展转型
未来政策走向预测
政策法规将更加严格
随着环境保护形势的日益严峻和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未来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将更加严格,对 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也将进一步加大。
政策法规将更加注重实效
未来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将更加注重实效,强调政策法规的执行效果和执行力度,确保各项政策法规能够真正 落地生根。
政策法规将更加注重公众参与
现行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的主要内容
包括环境保护基本法、污染防治法、自然资源保护法、生态保护法等,涵盖了大气、水、 土壤、固体废物、噪声、放射性污染等各个领域。
现行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的实施效果
在促进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维护公众环境权益、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 重要作用。
政策法规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剖析
PART 02
自然环境系统组成与功能
REPORTING
大气圈层结构与作用机制
大气圈层垂直结构
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中间 层和热层等。
大气成分与作用
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成 分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大气运动与气候形成
风、气压、气温等大气运动对气 候形成的影响机制。
大气污染与防治
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防治 措施。
定义
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与环境 相互作用及其影响的综合性学科。

环境科学概论

环境科学概论

环境定义: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工环境环境科学定义: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动与环境演化规律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的科学。

方法的的科学。

它提供了综合、它提供了综合、定量和跨学科的方法来研究环境系统。

由于大多数环境问题涉及人类活动,因此活动,因此经济经济、法律和社会科学知识往往也可用于环境科学研究。

环境容量(环境容量(Environment Environment capacity capacity)):指在人类生存与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

环境要素(环境要素(Environment Environment factor factor)):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称环境要素,也称环境基质。

——包括水、大气、阳光、岩石、土壤——包括水、大气、阳光、岩石、土壤等非生物环境要素以等非生物环境要素以 及动物、植物、微生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环境要素。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引起了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产生了影响。

了影响。

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全球性的环境污染:气候变暖,气候变暖,臭氧层耗竭,大面积酸雨污染,淡水资源的耗竭及污染; 大面积的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壤退化及荒漠化,森林面积锐减;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故和化学品的污染及越境转移境转移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第一,强调公平性原则,强调公平性原则,包括本代人的公平、包括本代人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以及公平分配有限资源; 第二,强调持续性原则,其核心是指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能力;第三,强调共同性原则,即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其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而实现这一。

801环境科学概论

801环境科学概论

801环境科学概论简介环境科学概论是一门介绍环境科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学科。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建立起对环境科学的整体认识,并培养环境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

通过学习环境科学概论,学生将了解到环境科学的重要性以及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和解决方法。

第一部分:环境科学基础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主要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和过程。

其基础包括环境与生态学、大气科学、地球科学、水文学、土壤学等。

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第二部分:环境问题与挑战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或污染。

常见的环境问题包括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退化、垃圾处理等。

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第三部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是指采取各种措施来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以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要的前提下,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所面临的重要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

第四部分:环境科学研究方法环境科学研究方法是指用于研究环境问题的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

常见的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调查、采样、实验室分析、数学建模等。

研究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具体问题的性质和研究目的来确定,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结语环境科学概论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学习该课程可以使学生对环境科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培养环境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

在当前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环境科学的研究和环境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更多的环境科学人才,为保护地球家园做出自己的贡献。

环境科学概论ppt课件

环境科学概论ppt课件

环境科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
在实验室或野外模拟环境条件, 研究环境因素的变化规律及其对 生物和人类的影响。
数学模型法
运用数学方法建立环境模型,预 测和评估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和 影响。
01
观察法
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直 接观察,收集环境信息和数据。
02
03
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考察 等方式,了解公众对环境问题的 看法和态度。
水污染
主要污染源、污染物种类 、危害及防治方法。
水资源开发与利用
水资源分布、开发利用现 状、存在问题及可持续利 用策略。
土壤环境
土壤组成与性质
土壤改良与保护
土壤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等 组成部分及其性质。
土壤退化原因、改良措施及保护策略 。
土壤污染
主要污染源、污染物种类、危害及防 治方法。
生物环境
04
02
自然环境系统
大气环境
01
02
03
大气组成与结构
包括干洁空气、水汽、气 溶胶等组成部分,以及大 气垂直分层和各层特征。
大气污染
主要污染物来源、种类、 危害及防治方法。
大气环流与气候
全球大气环流系统、季风 环流、气候类型及影响因 素。
水环境
水体类型与特征
包括河流、湖泊、水库、 海洋等水体类型及其各自 特征。
加强国际间环境科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 对全球性环境问题。
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挑战与应对
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
环境污染
减少污染物排放,发展清洁生 产技术和循环经济,加强环境 监管和治理。
气候变化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推动 绿色低碳发展,减少温室气体 排放。

环境科学概论 整理

环境科学概论 整理

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科学概论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生态学、地理学及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通过该课程的讲授,目标是培养以上专业学生的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及环境科学的总体轮廓,包括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分科、发展与特点。

特别是重点了解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的特点,了解人类活动引起的以上环境要素的污染特征,包括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掌握污染物在各环境要素中的转化规律及污染物扩散模式。

同时了解全球当前主要的热点环境问题,初步掌握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环境问题和环境科学的产生1.环境(Environment)1.1 什么是环境环境,就词义而言,是指周围的事物,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个主体而言,从这一角度上讲,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会随着“主体”的变化而改变。

“环境”一词,作为一个专门术语,同样会随着学科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含义。

例如,对于生态学,由生态学的经典定义:“研究生物之间及其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不难看出生态学中的环境是相对于生物这一主体而言的外部世界,它包括光照、水分、土壤,温度、地形地貌等。

什么是环境科学中的环境?对于伴随着20世纪50年代前后“环境问题”,更确切地说是“环境污染问题”的第一次高潮的出现而逐渐发展起来,并逐渐扩大其研究内容的环境科学来说,其主体是人类。

环境科学中的“环境”的定义应该是以人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全部。

这里的外部世界包括人类已经认识到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周围事物。

它包括非生物环境(Physical environment)(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也包括生物环境(Biological environment)。

1.2 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概念(1) 生态(Ecology)生态学的定义颇多,从最初的1866年德国博物学家E. Haeckel在其所著《普通生物形态学》》中给生态学下的最经典的定义:“研究生物之间及其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到1972年现代著名生态学家E.P.Odum在其出版的教科书《生态学基础》中的定义:“生态学为研究自然界的构造和功能的科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环境物质自然现象水岩石、土壤动植物、微生物气温阳光引力地磁力太阳的稳定性地壳稳定性大气力量水循环水土演变等地质构造情况地震、火山活动海啸能量第一章 绪论一、基本概念 1.什么是环境?1)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事物, 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2)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 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有时也称为环境。

3)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4)自然环境亦可以看作由地球环境和外围空间环境两部分组成。

2.环境质量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反映人类自身的具体要求对环境的评价概念。

3.环境容量和环境自净能力1)环境本底值 在自然状况下,环境中物质和能量的分布值。

2)环境容量 在人类生存不致受害、自然环境结构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3)环境自净能力 在环境容量范围内,环境对进入其内部的物质和能量,具有一定的迁移、扩散、同化、异化能力,称之。

二、环境规律 1、环境功能特性● 整体性 ● 有限性● 不可逆性(能量循环、物质循环) ● 隐显性(汞污染引起的水俣病、DDT 农药) ● 持续反应性(遗传性、生态资源的破坏) ● 灾害放大性(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 2、环境要素1)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成。

2)分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

自然要素:水、大气、生物、阳光、岩石、土壤 3、环境要素属性 ①最差(小)限制律:整体环境的质量,不能由环境诸要素的平均状态决定,而是受环境诸要素中那个与最优状态差距最大的要素所控制。

②等值性:即各个环境要素,无论它们本身在规模上或数量上如何的不同,但要是一个独立的要素,那么对于环境质量的限制作用无质的差异。

任何一个环境要素,对于环境质量的限制,只有他们处于最差状态时,才具有等值性。

③整体大于各个体之和:或说环境的整体性大于环境诸要素之和。

环境诸要素的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产生的集体效应,是个体效应基础上的质的飞跃。

④出现先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从深化的意义上看,某些要素孕育着其他的要素。

岩石圈的形成为大气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岩石圈与大气的存在,又为水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又孕育了生物圈。

三、环境问题1.一些概念1)由自然或人为因素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问题,称为环境问题。

2)生态破坏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砍伐森林、自然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灌溉、CO2、氟氯烃的排放、捕猎与环境破坏3)环境污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速度超过了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第二章生态学基础与生态系统一、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及机理的科学。

二、生态系统1.一些概念1)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构成一个生态学的功能复合体。

2)种群是占据某一地区的某个种的个体总和3)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地段或一定生境里各生物种群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所构成的组合结构单元。

2.生态系统的结构1)非生物部分:无机物质(H2O、N、P、K、Ca等矿质元素)、气候因子(光、温等及其他物理因子)、有机物质(糖、蛋白质、脂类、腐殖质等)。

2)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草食、肉食、杂食、寄生、腐生)、还原者3)食物链(food chains)①定义:食物链是指初级生产者获得光能后制造的食物供给各级消费者形成以食物营养为中心的链索关系。

②类型:掠食链、寄生链、腐生链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生态效率林德曼效率 10%2)特点①生态系统中能量形成的转换完全符合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转化和守恒)。

②单向流动、逐级递减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水循环(概念)在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作用下,水分不断蒸发、汽化而形成云,通过大气环流传播到各处,以雨或雪形式降落下来。

降落下来的水分,一部分渗入地下;一部分经植物蒸腾进入大气层;一部分形成地表径流汇入海洋,再经水面蒸发进入大气圈。

这种过程循环往复,永无止境,称为水循环。

2)碳循环不平衡的生态效应:(1)生物圈:海平面上升,淹没大片海岸湿地,陆地生物区变化(2)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农作物减产。

病虫害加重。

影响牲畜食欲。

●森林生态系统——导致干旱、增加森林大火风险。

森林害虫增加,影响森林对物质的吸收。

●水生生态系统——使海洋静水层和沉淀层的微生物活动加快,水中含氧量减少,影响许多海洋动物的生存;导致藻类繁殖速度加快,使鱼类产量减少。

(3)生物群落:影响生物群落结构,使植物群落中有些优势种竞争能力下降。

(4)物种:加速物种的灭绝;加速某些物种的迁移。

(5)种群:改变某些植食性动物的食性,导致某些种群的互相作用强度增强。

(6)个体:提高水分利用,提高光合作用,促进作物生长,改变植物形态结构。

3)有毒有害物质的循环概念:指那些对有机体有害的物质进入生态系统,通过食物链富集或被分解的过程。

特点:在食物链上循环流动并逐级浓缩富集;在生物体代谢过程中不能被排泄而被生物体同化,长期停留于生物体内;有些有毒有害物质不能分解而相反经生态系统循环后使毒性增加。

三、生态平衡所谓生态平衡,就是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都保持一种平衡状态,即系统中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较长时间地保持稳定,这种状态即称为生态平衡。

四、生态学的一般规律•1、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规律•2、物质循环与转化再生规律•3、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平衡规律•4、相互适应与补偿的协同进化规律•5、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五、生态学的应用(详情见PPT)第三章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系统一、结构空间结构、社会结构、营养结构(倒三角)二、城市生态系统特点➢城市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不完全的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自我驯化的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身兼数任: 生产者、消费者、主宰者➢城市生态系统是容量大、流量大、密度高、运转快、高度开放的系统三、城市生态系统功能1.能量流动遵循热力学定律,单向流动,不满足林德曼定律2.物质流动人口流动、资源货物流动第四章人口与环境一、人口环境容量❖人口环境容量也称为人口承载力。

❖在一定生活水平下能供养的最高人口数,随着生活水平的标准而异。

二、影响人口变化的自然因素1.对人口分部的影响:气候因素、地形因素2.对人口总量的影响三、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1. 对土地资源的压力2. 对森林资源的影响3. 对能源的影响4. 对城市环境的影响5. 对工业发展的影响6. 对气候的影响第五章粮食问题一、提高粮食产量带来的环境问题1.垦荒地对生态平衡的破坏2.化肥使用对环境的影响3.使用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对大气污染(随风飘移可以污染全球)、对水体的污染、对土壤的污染(残留时间长、累积性)、对人体的危害(农药具有神经毒性、致癌性,损坏肝脏或造成慢性中毒)二、利用生态学原理提高粮食产量1.植树造林,减少灾害。

森林具有蓄水保土功能,破坏森林,就可能导致水旱灾害,使作物减产;2.充分利用太阳能,增加初级净生产量;3.尽量把初级净生产量转变为食物;4.遵循物流平衡规律,保护土地肥力;5.合理捕捞,保护海产资源。

必须按生态学规律,规划捕捞活动,才能稳定地获得最大海产品产量。

第六章能源与环境一、一些概念1.一次能源(天然能源)从自然界取得未经改变或转变而直接利用的能源。

2.二次能源由一次能源经过加工直接或转换得到的能源。

二、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1、使用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1)开采过程的环境影响:一是工人的事故和职业性的伤亡;二是地面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包括生成地表沉陷,露天开采占用大量农田、草地等;三是废水的影响,包括煤矿酸性矿坑水、石油开采中的钻井泥浆水等。

2)运输过程的环境影响:煤炭运输、堆存和装卸过程中产生自燃或扬尘污染大气、浸出水污染水体;石油运输可能发生泄漏或油船事故,对海洋造成污染。

3)加工过程中的环境影响:产生灰尘、NO X、SO X等,(石油加工)排出SO X、NO X、CO和氨,炼油厂跑油事故也时有发生。

4)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化石燃料主要是作燃料,其环境影响主要是燃烧时产生各种气体与固体废物以及发电时的余热造成的热污染(1.水体中各类无机氮含量增加;2.藻类种群结构发生改变;3.使影响区域的昆虫提前苏醒,食物链中断,而引起死亡)2.水力发电对环境的影响1)自然方面:可能引起地面沉降、甚至诱发地震;或下游水位降低甚至断流,引起土壤盐碱化。

或上游泥沙减少,引起河口冲刷、侵蚀等。

2)水库水质变化:水库中各层水的密度、温度、甚至溶解氧也不同。

使进出水库的水质存在差异。

3)生物方面:建库后,可能淹没一些野生植物,使其灭绝,由于动植物尸体腐解,又会引起鱼类死亡。

由于水域面积扩大,使某些生物(如钉螺)的栖息点增多,为血吸虫病产生创造了条件。

4)社会经济方面:改善用水条件、增加农灌,生产电力及对工农业生产是正面影响。

而搬迁移民,淹没一些古文物是其负面的影响。

第七章水资源环境问题一、水资源消耗与水危机的产生1.水危机产生的原因自然条件影响、城市与工业区集中发展、水体污染2.我国水资源的特点和主要问题1)特点:降水:地区分布不均匀蒸发:地区差异大径流:地表径流时空分布不均匀地下水:补给类型差异大2)主要问题:Ⅰ地区分布不均匀,水土组合不平衡Ⅱ水量年内年际变化大,水灾旱灾频繁Ⅲ水土流失严重,诸多河流含沙量大Ⅳ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平衡二、水污染1.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水体中的含量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造成水体生态系统破坏的现象,称为水污染。

(按人类活动分类: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村污水)2.造成水体水质、水生生物、底质质量变化的各种物质和能量称为水污染物。

1)悬浮物使水体变浑,影响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吸附有机毒物、重金属等,形成危害更大的复合污染物沉入水底,日久形成淤积,妨碍水上交通或减少水库容量,增加挖泥负担。

2)耗氧有机物排入水体后能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在分解过程中消耗氧气,使水体中的溶解氧减少。

影响鱼类和水生生物的生存,造成水体变黑发臭。

3)植食性营养物主要指含有氮、磷的无机、有机化合物,易引起水中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形成富营养化,使自来水处理厂运行困难,造成饮用水的异味,严重时会使水中溶解氧下降,鱼类大量死亡,甚至会导致湖泊的干涸灭亡。

4)重金属•水体中重金属可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毒性更强的金属化合物,如汞的甲基化;•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具明显累积性;•具有强烈生物毒性,天然水中只要有微量重金属即可产生毒性效应,排入水体或农灌,影响鱼类、水生生物、农作物的生长、生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