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77级激情燃烧的岁月
“八百壮士”与哈工大——“哈工大精神”探源
“八百壮士”与哈工大——“哈工大精神”探源中国教育报(顾寅生)在20世纪50年代哈尔滨工业大学扩建初期,学校汇聚了立志为共和国工业化献身的大批青年才俊,培养出平均年龄在27.5岁的800多位年轻教师。
这支队伍艰苦创业,硕果累累,积淀了哈工大人坚持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坚持科学精神的高标准严要求,坚持对国家、对事业的高度责任心这些大学精神的深厚底蕴。
这支队伍被老校长李昌昵称为“八百壮士”。
在祖国的东北名城哈尔滨市坐落着哈尔滨工业大学。
多年来,哈工大以学科全面、人才济济、成果丰盛而享誉海内外。
自从20世纪60年代中苏“蜜月期”结束后,哈尔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地域优势逐渐消退。
尽管多年来地方政府在办学上给哈工大以很大的支持,但是位置偏远、气候寒冷、地方经济在转制过程中遭遇困难等不利条件客观存在。
然而,多年来哈工大却在以稳健的势头持续发展。
哈工大1984年入选国家“七五”、“八五”期间重点建设的15所院校,1996年成为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的13所院校之一,1999年位列国家“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
几十年来,出自哈工大的两院院士有70余位,各地高校领导第一把手一百多位,副校长、副书记一百多位。
在国人引以为豪的祖国航天事业中,有哈工大毕业生近万人。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神五”发射时任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的李继耐,副总指挥胡世祥、栾恩杰,“神五”飞船系统总指挥袁家军,曾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三垂一远”模式的提出者李元正和试验大队大队长许达哲,长征二号F火箭的总设计师刘竹生,KM6工程总设计师黄本诚,“神六”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神六”飞船系统总指挥尚志,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空间光学分系统主任设计师王家骐,“神六”副着陆场总指挥吴年生,航天科技集团副总经理、探月工程副总指挥马兴瑞,“神舟”飞船分系统指挥于登云,火箭发动机和工程热物理专家庄逢辰,“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孙敬良……都是哈工大的校友。
哈工大校庆朋友圈刷屏文案
哈工大校庆朋友圈刷屏文案
1. 我的青春,因为哈工大而更加精彩!
2. 在哈工大的日子是我人生中最珍贵的记忆,校庆快乐!
3. 虽然离校已久,但内心永远为哈工大而骄傲!
4. 三尺讲台,一生使命。
感恩哈工大,校庆快乐!
5. 和哈工大一起成长,感谢校庆让我们再聚首!
6.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哈工大,永远值得骄傲!
7. 来自哈工大的祝福,希望你们校庆快乐!
8. 哈工大,你是我奋斗的起点和归宿!
9. 哈工大校庆,让我们怀念过去,展望未来!
10. 让我们用汗水浇灌哈工大的树苗,留下美好的回忆!
11. 踏上哈工大的征程,才发现世界如此美好!
12. 在哈工大,遇见了你们,校庆快乐!
13. 哈工大,一种内外兼修的精神境界!
14. 拥抱哈工大,享受校庆带来的喜悦和骄傲!
15. 哈工大人,我的兄弟姐妹,我们一起庆祝校庆!
16. 无论走到哪里,哈工大的记忆永远铭刻在心!
17. 在哈工大学会的知识,用在生活中让大家羡慕!
18. 爱哈工大,爱校庆!让我们一起刷屏吧!
19. 哈工大,你是我生活中最美的事实!
20. 校庆到了,让我们用热情点亮哈工大的火焰!
21. 在哈工大,我从胆怯变得勇敢,感谢校庆带来的成长!
22. 哈工大校庆快乐!让我们一起歌唱青春的旋律!
23. 哈工大,你是我追梦路上最坚实的后盾!
24. 从哈工大走出去,带着学院的荣誉,我们继续闪闪发光!
25. 哈工大如同一座精神堡垒,让我们一起为校庆喝彩!
26. 哈工大人,不负韶华,不负青春!校庆快乐!
27. 每一次校庆都是我们一起欢聚的时刻,感谢哈工大给我这么多美好回忆!
28. 哈工大校庆,让我们一起点亮属于我们的星空!。
新中国成立后哈工大的发展和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哈工大的发展和成就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新中国的重要高等学府之一,始终致力于国家科技和经济建设。
经过多年的努力,哈工大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建校初期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前身是哈尔滨工业专门学校,始建于1920年,是当时的东北工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5年,中国解放战争爆发,哈尔滨工业专门学校遭受战争破坏,学生和教师被迫转移。
1950年1月,学校迁回哈尔滨市南岗区,定名为“哈尔滨工业学院”,成为新中国创建时期建立的第一批15所重点高等学校之一。
建校初期,哈工大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条件简陋,但学校导向清晰,重点发展工科和应用科学技术,为国家培养了众多的工程和科技人才。
1952年,哈工大开始进行系统的科研攻关,参与国家“一五”计划的重点科研项目。
1954年,哈工大投入巨资建设了一座面积达到57万平方米的综合性教学科研园区——新校区,并在新校区设立了30多个实验室和科研机构。
这一系列的发展成果为哈工大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科建设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工科为主,形成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
1982年,哈工大接受教育部委托,成为人才项目试点高校,历经20余年的发展,已形成十大学科门类和各类学科博士点。
其中,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6个学科门类进入ESI全球前1%,21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和生物学等学科水平位居国内领先。
哈工大在新材料、环境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2003年,哈工大自主研发并实现商业化应用的相变散热器,填补了国际技术空白,成为全球第一。
此外,哈工大还在人工智能、生物医学、智能交通、能源环境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
三、人才培养哈尔滨工业大学一直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
哈军工七十周年校庆公告内容
哈军工七十周年校庆公告内容哈军工七十周年校庆公告内容一、引言哈军工七十周年校庆即将举行,在此之际,我们对这家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企业表示热烈祝贺。
作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中流砥柱,哈军工在七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国家的国防现代化和军事装备的创新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全面评估哈军工七十周年校庆公告的内容,深度探讨其发展历程和未来展望,并共享个人对这一主题的理解和观点。
二、哈军工七十年的发展历程回顾哈军工七十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这家企业从最初的小型工厂逐步发展成为众多领域涉足的综合性军工企业。
在军事装备、军用航空航天、军事信息技术等领域,哈军工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并为国防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在国际市场上,哈军工的产品也广受好评,展现出了我国军工企业的实力和影响力。
通过深入挖掘哈军工的七十年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军工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取得的成就。
三、哈军工七十周年校庆公告内容概述哈军工七十周年校庆公告内容包括了对过去七十年的回顾,对未来发展的展望,以及对全体员工的表彰和激励。
在回顾部分,公告详细介绍了哈军工从成立初期到如今的发展历程,重点突出了关键时刻和重大成就。
在展望部分,公告指出了国际形势的发展对哈军工的挑战和机遇,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战略规划和发展目标。
公告还对在岗员工和离休老同志进行了表彰,表达了对员工的感谢和激励。
四、深度探讨哈军工的发展与未来展望哈军工七十年的发展历程是我国军工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过去的七十年里,哈军工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和自主研发,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
未来,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哈军工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在此背景下,哈军工需要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自主研发能力,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
哈军工还需要加强员工队伍建设,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推动企业管理和运营的现代化。
工大与中国航天
问 苍 茫 大 地
1962年,哈工大完成重要的战略转折,走上了 一条具有航天特色的综合发展之路,并开创了第一个 “黄金时代”。
1981年,哈工大划归七机部领导,从此写下立 足航天、服务航天的18年辉煌篇章,开创了第二个 “黄金时代”。
1987年6月,中国高校第一个以培养高级航天专 门人才和从事航天高技术研究为主的学院——哈工 大航天学院诞生,成为航天基础及应用基础技术 研究的重要基地。 航天学院建立,在航天界、教育界、科技界 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标志着哈工大为航天事业 发展培养接班人、为航天服务的战略举措,开创 了哈工大服务航天的新局面。
数 风 流 人 物 还 看 今 朝
——从航天馆的建立到航天 魂的铸造
为了让孩子、让青年一代铭记那些艰辛而光 辉的航天岁月,航天学院金永德教授牵头,从 1986 年开始筹建哈工大航天馆。他身体力行, 不辞劳苦地奔赴全国各地收集航天器实物与模型, 在各大中小学诲人不倦地讲述着中国的航天历程, 传递着一种精神和理念。
脑”
容错计算机 —为神舟安装“大
“神舟”数管容错计算机是专用计算机,它具 有自检测、自纠错的能力,可为飞船提供高可靠 性的数据管理。技术难度很大,靠进口是不可能 的。哈工大杨孝宗教授带领的课题组以短短9个 月的超常速度(按常规应两年完成),与航天总 设计部合作完成了 “载人飞船数据管理分系统 主控容错计算机”的研制,促进了整个系统联调 的进程。从总体方案设计、具体软件设计到最后 组装设计、焊接、调试,从三级通信到电子盘应 用等,都是他们自己开发的。有些关键性的难题, 甚至是在大年夜解决的……2001年,他们的研究 成果与分系统一起获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
焊接:为返回舱“整容”
返回舱返回地面经过大气层时,会因摩擦而 产生高温,所以必须在返回舱的金属压壳外加一 层防热保护层。为此,金属壳体的焊接变形就必 须控制在相当高的精度范围内。哈工大焊接老专 家田锡唐教授提出采用“逐点挤压焊缝法”来控 制变形,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并特别向中国空 间技术研究院推荐了焊接专家钟国柱教授和从事 “逐点挤压矫形法”研究的郭海丁,他们共同设 计并研制了多用途焊缝逐点挤压矫形机。在攻关 过程中,钟国柱教授和郭海丁教授应用和发展了 焊缝逐点挤压和风动锤击矫形法,在很短时间内 就成功地把返回舱的尺寸和形状、精度控制到完 全符合设计的使用要求,确保了我国“神舟”号 飞船能够顺利地按计划执行发射任务。江泽民总 书记到北京航天城观看“神舟”号试验返回舱时, 对整容大师们给予了极大的鼓励。
老信封见证百年哈工大
邮史钩沉老信封见证百年哈工大◎张益茂2020年6月7日,哈尔滨工业大学迎来建校100周年华诞。
一百年光阴流转、岁月如歌,丁香盛开。
让我们循着老信封的实寄足迹一起体会校园历史的厚重,回顾其百年的历程。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工大),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位列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髙校A类。
学校始建于1920年,1951年被确定为全国学习国外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样板大学之一,1954年进入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6所高校行列,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
1999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985工程”重点建设的九所大学之一。
百年岁月(图1),于1920年5月开始筹建,10月17日举行开学典礼。
当时设有铁路建设和电气机械工程两个科,用俄语教学。
1922年4月2日,学校改名“中俄工业大学校”。
哈工大的创建,与帝俄在中国建设中东铁路(抗日战争胜利后,改称“中长铁路”)有直接关系,建校的宗旨是为中东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学校按俄国的教育模式办学。
后来日本用物资换取了中东铁路苏联一方的产权,学校的教学活动开始向日本教育模式过渡,到1935年学校完全被日本人接管,改用日语授课,指定招收中、日籍学生(图2)。
1938年1月1日起,学校改名为“国立哈尔滨工业大学”。
1945年,抗战胜利后,哈工大由中长铁哈工大的前身——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图I20年代校址图2民国时期学生宿舍图350年代校址有2枚长方形“第二次催领”“第三次催领”戳记,说明邮局已经提醒3次,可是不知收件人为什么还在拖拉,就是不愿意去邮局交款取回邮件。
研究过程中,笔者有幸见到一份1946年3月6日中华邮政上海邮政管理局颁发的密令,“关于与共党所设通讯机构应否通邮一节,前经 本局密呈交通部,拟议共党交通机构送来邮件,经转各局暂予照常转发或投递,该项如贴用共党邮票,予以涂销,并于投递时照第79号各类邮件资费表规定向收件人补收资费,粘贴邮票盖销,暂不按欠资例加倍罚取。
年少流金岁月
年少流金岁月,华发更生情怀。
已经泛黄的照片仍然记录着我们的风华正茂,历尽风雨的石头楼依旧镌刻着我们的青春之歌。
三十年回眸,故园依旧,好友翘首,恩师期待,母校盼归。
根据同学们的热烈企盼,经商议,“东北电力大学77、78级校友毕业30年聚会”活动拟定于2012年6月中旬在母校举行。
诚邀同学们届时共回母校欢聚。
特此公告,敬祈周知。
为了能重温一下30年前的旧梦,寻找失落在科大的故事,为了毕业后老同学们有机会相聚叙旧,我们在科大的同学和在合肥的校友会发起下,今年国庆期间在科大举行75级3系全系校友聚会。
希望同学们能互相转告尽量到会。
母校恩深,同学情浓。
忆昔初到桂林之时,清纯青涩未相知。
山水之间留故事,同学同窗结情缘。
相见时难别亦难,转眼过了三十年,人生多少辛酸事,感叹沧海变桑田。
三十年前聚首,三十年后想念。
韶华虽逝,家业已成;盛夏复来,何处遣怀?五岭皆热,桂林独宜。
应大多80级同学要求,经在桂同学计划筹备,我80级同学定于本月24日屏风山下重聚,旨在叙新念旧,联络感情,共享欢乐!真诚希望同学们暂别府邸,或驱车自驾,或乘机飞临,携家带口,踊跃赴会。
1、活动时间2010年7月24日-7月26日2、报到事宜报到时间:7月24日报到地点:花园假日酒店(七星公园北门,学校后门)3、联系接待地质:连漪秦晓珠物探:周力青何先明化探:李景保赖有超4、活动内容交流;参观;合影;座谈;餐会;叙旧;旅游;运动5、交通食宿总协调人王若晨6、活动总负责人冯佐海望看到通知的同学相互转告,在桂同学,已翘首等待。
天南海北,桂林再聚,把酒言欢,抚今追昔,自得其乐,此情此景,人生几何也?。
哈工大发展历史
哈工大发展历史
哈尔滨工业大学,简称哈工大,创建于1920年,最初名为哈尔滨工业专门学校,其历史可以追溯至三个国立实验工厂之一的哈尔滨工业学校。
经过近百年的努力发展,如今哈工大已成为国内一流的理工大学之一。
20世纪初,中国开始兴办民族工业,哈尔滨成为当时最大的工业基地之一。
1919年,当时的北洋政府在哈尔滨设立了防洪工程学校,这可以视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前身之一。
1920年,南开大学教授左舜生与众多工业家在哈尔滨创办了“哈尔滨工业专门学校”,正式开展了工业教育。
建校初期,哈工大开办的是冶金、机械、电机、土木工程等6个专业,1933年增加了化学工程、造纸工程等专业。
1940年,哈工大成立了“查尔斯•克拉克纤维研究所”,专门从事纸浆和造纸的研究工作。
1954年,学校开始转型,开始向航空、军事等领域拓展,陆续成立了航空工程、航天工程、兵器工程等学院。
1960年代,哈工大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开始拥抱国际化,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
21世纪以来,哈工大持续发展壮大,推动产教融合、科研创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学校现设有16个学院,44个本科专业,10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近年来,哈工大在人工智能、先进制造技术等领域成绩显著,在国内外学术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和学术地位。
我们83级
一写下这几个字,我内心的底气就开始往下泄,真是觉得,83级没什么可值得炫耀的。
我们就是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一届大专生。
看到我的老师,也是学姐的洪珉教授有关77级回忆,洋洋洒洒写了那么多,我心就更虚了。
是啊,家里七八个姊妹,最受宠的是谁呢?毫无疑问,不是老大就是老幺,因为他们生的特殊嘛,没听俗语说:头生娇,老生娇,中间夹着受气包。
我们83级受气倒不至于,但因没特色引不起人们注意却是真的。
77级,那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天之骄子,也是藏龙卧虎的一代。
想想,将荒废了十多年的学业,一下子就能拾起来,并且还脱颖而出,不是骄子是什么?!所以,著名作家陈建功说:全国的77级都是同学!,言外之意,全中国的77级学生,没有一个不是了不起的!83级呢?若论人生经历那是与77级的学哥学姐们无法相比的。
我们这群学生青一色的60后,年龄上下再差也错不过5岁;我们还青一色的是从校门进校门。
之前,我们大多数从未出过校门,更没出过远门,上大学是我们第一次离开家乡,能考到城市里上大学,那也算是鲤鱼跃龙门了。
尽管,我们83级也算是温室里的小花朵,没经过什么大风大浪,也没见过什么大世面,但与我们之后的70后、80后、90后、00后比起来,我们可是有许多许多骄傲的资本哟。
所以,我们83级的大学生,教育我们的80后、90后后代时,总爱说,我们那时&&。
至少,我们上大学,没任何一位家长陪伴,是自己背着包袱走来的。
我家在长垣,距安阳100多公里,现在驾车也就2个小时,但80年代我第一次到安阳来求学时,却走了整整一天。
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坐长途公交车,时间之长可以说达到了我承受的极限。
当时自己人小身也瘦,还多病,背着个大行李,好不容易才挤上车,却没座位,只能站在汽车门口,印象中我行李还被车门夹住了。
汽车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在一停一走中,我的胃如翻江倒海,将苦水都吐出来了。
那时,我也不过十七八岁的年纪。
到学校也就算是到家了,那时候流行上一级的老乡接下一级的同乡,接我的刚好是我高中时的同班同学,一见他我就哭了。
2014哈工大校优秀毕业生公示名单
无 无 无 无 无 学习委员 无 无 无 无 无 无 无 班长 班长 无 无 学习委员 无 无 党支书 无 学习委员 院研究生会外联宣传 部副部长 学习委员 无 无 班长、校研究生会外 联部部长 班长 群众 文体委员 党支书 无 党支书 无 无
北京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805所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出国留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出国留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中科院长春光机所 继续在本校攻读博士学位 新淞机器人 西安中航工业六一八所 航天三院8358研究所 哈尔滨工业大学读博 天津航空机电有限公司 中电集团第21研究所 天津飞思卡尔 中国兵器工业第208研究所 兵器导控所 中航工业集团洛阳电光设备 研究所 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 所 拟赴慕尼黑工业大学攻读博 士学位 苏州昆莱无人飞行器科技有 限公司 暂时未定 上海宝冶集团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任云鹏 苏炳志 屠园园 王首喆 杨川 周华楠 单国航 胡雅琴 黄灿鸿 李弘毅 马泽众 孙大林 孙卓异 屠志鹏 王培宇 张春雨 郑雪 周鑫 陆嵩 刘月 李小帅 赵明 赵志强 曹胜梅 李丹 杜梦林 赵首帅 张彬彬 田聪玲 张中玉 张峰 王泽宇 吕秀秀 斯朝铭 胡芳芳 黄银春
1101810206 1101800303 1101800318 1103210304 1101800327 1101840108 1102100222 1102100418 1102100201 1102200225 1102100313 1102100109 1102100117 1102100209 1102100514 1102100513 1102100510 1102100226 1102100107 1102100412 12S004082 12S004014 12S004074 12S104006 12S104040 12S004022 12S004036 12S004098 12S004087 12S004055 12S004012 12S018050 12S118017 12S118031 12S118025 12S118020
哈工大的“八百壮士”
哈工大的“八百壮士”作者:韩宇杨思琪来源:《文萃报·周二版》2019年第35期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800多名热血青年,从祖国各地齐聚哈尔滨工业大学。
彼时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由苏联政府移交给中国政府管理,开始肩负起推动旧教育制度改革,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使命。
而这支平均年龄只有27.5岁的教师队伍,响应国家号召,心中怀着建设新中国的愿望,为我国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及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就是后人常常提起的哈工大“八百壮士”。
86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工大“八百壮士”代表秦裕琨,仍清晰记得刚抵达哈尔滨时的场景,他和同学们出了车站,哈工大一名教师带着当时学校仅有的交通工具——马拉平板车,接他们到学生宿舍,这是他从没见过的场景。
当时哈工大规模小、专业窄,教师和学生也很少,只有两三栋教学楼,出门就是马路,因此被称为“马路大学”,学校周边一片荒凉。
冬天低温达零下30多摄氏度,30多人挤在一间宿舍,暖气常常不足,伙食上缺肉少油,经常有人吃不饱、营养不良。
“八百壮士”中,大多数人来自南方,他们放弃了安逸的生活,来到气候严寒的祖国北疆。
“条件再艰苦,我们都不以为意,而是一门心思搞研究、教学生。
”来到哈工大的第二年,秦裕琨就参与组建了我国最早的锅炉专业。
作为学校培养的师资研究生,他们白天跟着苏联专家学习,晚上复习消化、为本科生备课,还自发组织翻译、编写教材,为哈工大和全国高等教育界,创设了一批新兴学科与专业。
这800多名年轻人,成长于战火硝烟之中,经历过颠沛流离,深知国恨家仇。
直到新中国的曙光升起,随着一声令下,他们毫不犹豫,献身共和国的工业化事业。
在他们心中,振兴国家就是最重要的抱负。
上世纪50年代末,随着苏联专家陆续撤离,哈工大一度出现“教授荒”,“八百壮士”迎难而上,承担起全部教学科研任务,在短时间内培养出一批理论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哈工大也因此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
记黑龙江省1977年恢复高考的前前后后
记黑龙江省1977年恢复高考的前前后后作者:***来源:《档案天地》2024年第06期實现中国梦是一场历史接力赛,每一代青年都在时代机缘中塑造自己的理想和努力方向,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党的十一大召开后不久,高考制度恢复,这一重大决策关乎几千万知识青年的前途与命运,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长远发展目标。
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传到黑龙江省后,广大青年欢呼雀跃、奔走相告。
本文以黑龙江省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为据,记述黑龙江省1977年恢复高考前后的各项相关工作,回顾一代青年的奋斗历程。
两考并举春季入学1977年高考,黑龙江省共有19.5万人报名,经过11月28日的“初试”选拔,有6万余名考生参加了最终的文化考试(图1)。
此次高考中,考生可填报5个志愿学校,文科与理科不能兼报,报大学的可兼报中师的相应学科。
1977年高考最为特别的是地市初选(“非统考”)这个环节。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地(市)招生委员会根据政审、考试和体检的情况提出初选名单(全省的初选总数应为录取总数的二倍或稍多于二倍),并汇总全部材料报省、市、自治区招生委员会。
参加这次“初选”的对象来源广泛,他们中间有来自生产第一线的产业工人、贫下中农和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模范人物,有热心为农村服务的“赤脚医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民办教师,有毕业较早的六六、六七届高中生,有属于应届毕业生的九年一贯制学生,还有一定数量学习成绩特别优秀的在校生。
1977年12月举行的高考统考,全国各地考试时间不统一,多设于12月中旬,黑龙江省定于12月24至25日两日。
这次高考是一次打破常规的特别举措,导致了冬季考试春季入学的结果,谱写了中国人才选拔史上的“春天故事”。
陈侃章2020年4月在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冬季里的春闱——1977年恢复高考纪实》一书,书名便用“春闱”这一科举术语来形容中国高考史上这唯一一场设于冬季的考试。
1982年初,77级本科生毕业,到夏天又有78级学生毕业,一年有两届毕业的大学生,迄今在新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仅此一次。
激情燃烧的岁月 人生转折的时光--吉林化工学校化工机械771班校园学习与生活琐忆
第34卷第4期2020年第4期Vol.34 No.4N0.4.2020技术与教育TECHNIQUE & EDUCATION激情燃烧的岁月人生转折的时光吉林化工学校化工机械771班校园学习与生活琐忆栾学钢2020年10月,母校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迎来了 70周年华诞。
作为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吉林化工学校1977级.1980届化 工机械专业的学生,刚好也迎来了毕业40周年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 者怀其源”,化工机械771班的校友无论走向何方、走到哪里,都会珍藏起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那段人生转折的时光。
幸运地赶上开往学校这班车1978年3月18日,恰好是中央在北京召开全国科学大会、迎来科学的春天日子,我们班40名同学,从吉林省的大城小镇、穷乡僻壤,来到美丽的江城——吉林市,汇聚在位于江南宝山路 13号的“吉林省石油化工学校”,编入化工机械专业。
由于是1977年参加的高考,属于1977级,故简称“化机771班”。
1977年初冬那场考试,是中断十年之后首次恢复的全国统一高考,不过是 由各省份组织命题。
虽然没有考上大学本科,同学们都心有不甘,高兴不起来,不过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与一起参加高考而没有收到录取通知书 的同龄人相比,我们毕竟还是幸运地赶上了开往 学校的这班车。
学校寄来的《新生入学须知》里面 要求“自备半个月的粮票,起副食关系供应介绍信。
自备25公分三角板一副,三用圆规一盒和 25公分学生型对数计算尺一把。
”“预交书籍费6元和半个月的伙食费十元整。
”与现在新生入学的场面不同,全班同学都是自己来报到的,没有哪个家长陪伴。
那时公路客运还不像现在这样发 达,稍远一点的同学都是乘火车来吉林。
宿舍里只提供床铺,又逢春寒料峭季节,棉衣棉裤加上被褥,每个新生携带的行李都不少。
我的行李等 物品都放到一个木箱里面,从我保存的列车行李 票上看,应该是提前一天于17日从辽源站出发, 在梅河口站转车,第二天上午到达吉林站,行程291公里,木箱重45公斤,相当于现在乘坐飞机 托运两件行李箱,由火车站的行李房送到列车前 面加挂的行李车上托运。
哈工大的逸闻趣事
哈工大的逸闻趣事
哈尔滨工业大学(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哈工大,校本部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作为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哈工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以下是一些有关哈工大的逸闻趣事:
1. “工程师的摇篮”:哈工大是中国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的工程技术人才。
2. “一门四院士”:哈工大有一位老校长,他的四个儿子都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一门四院士”。
3. “冰雕门”:在哈尔滨的冬天,哈工大的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冰雕。
有一次,一位学生用冰雕成了一个门,并在上面写着“只有你能看见我”,成为了校园内的一景。
4. “宇宙火箭研究室”:哈工大是中国最早开展航天技术研究和教学的大学之一,曾经参与过中国的“两弹一星”工程。
5. “机器人研究”:哈工大在机器人技术方面有着世界领先的研究成果,其机器人足球队曾经获得过世界冠军。
6. “音乐节传统”:哈工大有一个传统,就是每年都会举办一次音乐节,吸引了很多学生和市民的参与。
7. “滑雪课”:在哈尔滨的冬天,哈工大开设了滑雪课,成为学生们冬季的一项特色体育活动。
8. “创业热土”:哈工大是中国高校创业的热土之一,许多学生毕业后选择创业,涉及领域广泛,包括航天、机器人、智能制造等。
9. “国际交流”:哈工大与许多国际知名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学生交流和科研合作,为师生提供了广阔的国际视野。
10. “校园风景”:哈工大的校园风景优美,建筑风格独特,是中国高校中著名的美丽校园之一。
这些逸闻趣事展现了哈工大的独特魅力和丰富的校园文化。
哈工发展历程
哈工发展历程
哈工大的发展历程悠久而辉煌。
哈工大的前身是创建于1920
年的哈尔滨工程学校,当时的目标是为中国培养高级工程师。
经过长期的发展,学校于1954年更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取
得了更高的学术地位和声望。
在建国初期,哈工大致力于国防科技和军工工业的发展。
学校将教育与科研相结合,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工科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此期间,学校的学科建设逐渐完善,设立了工程力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等一系列重点学科。
改革开放以来,哈工大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校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引进了大量的先进科技和教育理念。
这一时期,哈工大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材料科学、能源环境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如今的哈工大已经成为中国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一。
学校不仅拥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和完备的学科体系,还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科研平台。
哈工大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人才,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未来,哈工大将继续秉持“求是创新,服务国家”的办学理念,加强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为实现中国的科技强国梦不断努力。
同时,学校将进一步推进国际化办学,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推动全球科技进步和人类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哈工大九十年校庆
九十年时光,于沧海桑田的历史长河中,不过是弹指一瞬,九十年时光,也足以映照出一所名校的光芒。
九十年历程风雨如晦,哈尔滨工业大学踏过多少荆棘,走过多少艰辛,经受多少磨砺,百炼而成钢,浓墨而重彩,灿烂而辉煌。
在这耀眼的光环之下回望九十年光辉岁月,哈工大人秉承“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校训,在困难中求突破,在挫折中求发展,斗志昂扬,奋发图强。
这九十年,是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九十年,是璀璨夺目硕果累累的九十年,是多少哈工大人呕心沥血,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谱写出的华彩壮美的九十年。
九十年,如长河浩浩荡荡;九十年,如史诗壮丽激昂;九十年,如山川连绵锦绣;九十年,如汪洋博大宽广。
九十年的底蕴滋养了这片饱含智慧的土地,九十年的传承构筑起这座浸润知识的殿堂。
这里也曾经历过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曾与苏俄合办,曾被日本接管,曾经历过无情的战火,身处硝烟弥漫。
但哈工大人从没弯下不屈的脊梁。
这里也曾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开创了一个黄金年代,成为“工程师的摇篮”。
这里曾笼罩于十年内乱的阴霾,这里也曾沐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昂首阔步迎风招展。
近百年的兴衰荣辱,久而弥新,一如陈年佳酿,韵味悠长。
如今,这里是照亮前途之路的明灯,是通向理想之国的阶梯,是开启真理之门的锁钥。
为数莘莘学子托起翱翔的翅膀,培育出多少国家栋梁。
多少青年在这里成长,在进取中展露锋芒,在创新中挺起胸膛。
多少教授在这里焚膏继晷,辛勤耕耘,谆谆教诲,语重心长。
多少领导殚精竭虑,励精图治,一丝不苟,寝食俱忘。
这里桃李芬芳,泽被四方,巍峨学府,辈出栋梁。
放眼未来,意气飞扬,哈工大与时代同步,与祖国同行,与祖国命运紧密结合,为祖国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不懈努力。
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哈工大乘风破浪,一定会书写出更加灿烂的篇章。
九十校庆,万众欢畅,灿烂辉煌,万寿无疆!。
哈尔滨工程大学:七秩辉煌,向海图强
文·李丽云 朱虹 袁玥 图·哈尔滨工程大学9月1日,“国防七子”之一——哈尔滨工程大学迎来70周年校庆日。
在建校70周年创新发展大会上,校长姚郁表示:“矢志一流的哈工程,将更加奋进报国,走好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之路,切实发挥主力军作用,瞄准船、海、核领域高端急需,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哈工程力量。
”哈尔滨工程大学31号楼前的陈赓大将塑像HEILONGJIANG PICTORIAL14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2023年9月1日,哈尔滨工程大学建校70周年创新发展大会现场金秋时节,哈尔滨工程大学图书馆门前的枫林火红热烈15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从新中国第一艘实验潜艇到无人航行器,哈工程始终胸怀“国之大者”,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在一批批大国重器上镌刻了哈工程印记。
“心里要装着祖国,要把自己的前途永远和国家的需要、人类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在哈工程“开学第一课”上,年过九旬的中国水声学科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工程教授杨士莪这样教导水声工程专业的学子。
杨士莪创建了新中国第一个理工结合的水声工程专业,他以“国家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的初心,带领水声领域科学家完成了一系列具有国际水平的研制工作,为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定位系统奠定坚实基础。
践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悟空号”全海深AUV下水哈尔滨工程大学 11 号楼春景HEILONGJIANG PICTORIAL16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做科研就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毅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工程教授杨德森历经16年执着探索,成功实验论证了矢量声呐,实现了中国水声技术从标量到矢量的飞跃,为我国万里海疆打造了精度更高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工大77级激情燃烧的岁月
纪念恢复高考30周年:哈工大77831班——
人生 77级激情燃烧的岁月
发布时间:2007-6-21
据哈尔滨新闻网(撰文/章梅、视觉/张静2007-06-03)讯:
[编者按]:值此高考恢复30年之际,我们将目光回望30年,对焦那些恢复高考后首批77级考生,他们是从全国570万名考生中脱颖而出的幸运儿——在大学之门关闭了11年之后,1977年12月,每29个考生中只有一个如愿以偿。
今天,我们选取哈工大77级机械制造工艺及自动化专业(77831班)和黑大77级中文系汉语言专业,通过一文、一理两个班的天之骄子们的讲述,共同铭记那段难忘的历史。
采访结束后,回首30年前的那场高考,哈工大校长王树国的话代表了77级所有大学生的共同心声:高考遭到颠覆性的破坏,导致当时的中国社会动荡,发展无秩序,国家失去发展方向。
此时,提出恢复高考,是一个转折,不仅仅是77级这一代人的命运在改变,更使得祖国从一种动荡回归到理性,这是一个重大事件。
作为受益者、见证人,我们感到庆幸,这是民族的幸事,其社会意义、政治意义深邃。
作为11年淘出的精品,77级大学生忠诚、可靠、重感情、有一定之规,他们像基石一样,在中国大地上谱写着华章。
回首30年前的那次高考,哈工大77831班级的31名学子使用频率最多的词汇是“幸运”、“转折”。
哈工大77831班:科技战线领风骚
南有清华,北有哈工大——可见当时哈工大名气之大。
作为“培养工程师的摇篮”的国防院校,在“文革”影响依然留存的年代,对于许多还背负着政治阴影的青年们来说,报考哈工大是可望不可及的梦。
幸运的是,作为特例,1977年招生没有完全按照考生志愿录取,这使一些考生们得以在第一批次录取时进入哈工大,命运之门从此打开。
趴在被窝里打手电复习
现任哈工大校长的王树国,1977年时正在天津大港油田一地处偏僻的钻井地蹲点,
工大,从哈工大计算机系毕业工作几年后,又在职获得哈工大工程硕士,一家人与哈工大结下不解之缘。
中学老师在大学阶梯教室中为考生补课
现在高校任职的洪老师当时正在哈汽轮机厂当铣工。
洪老师曾就读的哈医大附中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后,极为负责地为10年来在附中学习过的所有准备参加高考的学生一起补课,因为人太多,足足有近200人,中学教室容纳不下,学校特意借了哈医大的阶梯教室集中授课。
中学老师站在大学讲堂上给只有初中水平的学生们补课,说来令人难以置信。
洪老师说她当时的基础极差,是超常发挥使她荣幸地被哈工大录取了。
回想30年前的高考,洪老师说,自己那一代人虽然遭受11年知识断层之苦,但最终却成为受益者,否则永远不可能坐在大学的教室中聆听师训。
1979年,由于各方面表现突出,77831班在全省高校中获得了唯一一个教育部、国家体委、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四部委联合授予的“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77级大学生:最“恶补”的一代
中断11年的高考,让77级大学生格外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他们近乎疯狂地用4年时间攫取知识,以填补11年知识荒漠造成的亏空。
当时,77831班学生尽管已考入哈工大,但全班31人的知识水平却参差不齐。
为了缩小差距,班委会提出“不让一个同学落队”的口号,这句口号现在听起来更像是一句玩笑,但在当时,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难度却不小。
当时,全班同学中年龄最小的17岁,最大31岁。
知识层次千差万别,有的同学连立体几何都没学过,大部分77级大学生连英语最基本的abc都不会。
补习,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时间来补习,许多学生全身心钻进书本。
班级组成学习小组,张勇、杨津利用业余时间给同学讲几何画法,提高同学们对“投影关系”的认识。
教室、图书馆成了77831班同学的根据地,教室、寝室的灯不到最后一刻不会熄灭。
王树国在哈工大的4年中,只看过一场电影《小花》。
“认真、上进,发奋苦读、如饥似渴;读书、解题,孜孜以求、近乎疯狂;懂生活、
互助团结、社会经验丰富,与老师关系密切。
”时任辅导员的翟老师这样评价77831班,其实这是77级大学生整体特点的浓缩。
77级大学生毕业时遭“疯抢”
1982年大学毕业时,哈工大77831班同学供不应求。
如今,30年转瞬即逝,许多同学奋战在科研院所,有的在企业从事经营管理,还有的在其他领域工作。
哈工大学子们以行动诠释着“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埋头科研,在科技领域独领风骚。
学理工科的人,对技术有一种天然的兴趣,督促他们不断地去研究、探索。
在这种理科精神的激励下,77831班有8人先后考入各高校继续攻读研究生、博士、博士后,许多人还选择出国深造。
王树国于1987年赴法国留学,专事机器人研究。
回国后继续搞科研,使哈工大在国内的机器人研究领域独占鳌头。
他后来成为哈工大校长,并于2006年获得法国总统骑士勋章。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副总经理许达哲,在载人航天工程中,参加了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全部六次飞行试验,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两项,2007年2月,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质量人”。
李晋年是在哈工大学习时间最长的一位,前后共有12年,直到博士后毕业,他才离开哈工大,后到香港工作,至今已经10年。
他的两个姐姐也参加了1977年的高考,后在1978年考上理想大学,姐弟三人一起成为高考的受益者。
在哈工大从事教学的陈明著作等身,他讲授的机械原理成为国家精品课程……
为苏联专家挑错
哈工大77831班杨琪在学习中发现苏联专家编制的有关“刀具”部分的教材中,有一个函数推理公式存有漏洞。
这一发现,立刻震动了哈工大师生,后经过专家多次论证,证实杨琪的发现是正确的,随后将教材改过来。
为多上一堂英语课调整比赛起跳高度
大一时,哈工大77831班李晋年要代表学校参加全省高校运动会的跳高比赛,下午1点有两堂英语课,下午1点30分跳高比赛却要正式开赛。
当时,李晋年的跳高成绩
很好,为了能上一堂英语课,李晋年将起跳高度定为1.40米,这样就可以晚点到达赛场。
校长得知此事后,特意派专车来送他去参加比赛,他在3点前到场,并以冠军的荣誉回报了校长的关爱。
此后,他连破5年省高校跳高纪录。
独特的毕业对联
毕业时,哈工大77831班王树国曾将机械中的“力”与文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写下一副对联:“拉压弯扭剪,车钳铣铇磨”,横批“舍我其谁”。
黑龙江省高考关键词
预选:1977年到1988年,黑龙江省的高考实行预选制度。
到1989年,黑龙江省取消预选,实行一次统考。
标准化:1989年8月,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试逐步在全国推行。
把光学符号阅读器、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引入高考。
双轨:1988年黑龙江省实行自费生招生制度,部委院校和省属部分院校招收少量自己交学费,毕业后不包分配的大学本、专科学生。
并轨:1995年黑龙江省9所省属高校本科招生实行“并轨”。
1996年黑龙江省省属高校本、专科招生全部实行“并轨”改革。
扩招:1999年,高校全面扩大招生。
据统计,黑龙江省1999年比1998年扩招18000人。
自主招生:哈工大于2007年获得自主招生资格,是目前黑龙江省唯一一所有自主招生权利的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