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RJ)第21章 一元二次方程 导学案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RJ)第21章 一元二次方程 导学案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21.2 解一元二次方程*21.2.4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学习目标:1.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2.不解方程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解决问题. 重点: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难点:不解方程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解决问题.一、知识链接1.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是什么?2.如何用判别式b2-4ac来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算一算解下列方程并完成填空:(1)x2+3x-4=0; (2)x2-5x+6=0; (3)2x2+3x+1=0.想一想方程的两根x1,x2与系数a,b,c有什么关系?二、要点探究探究点1: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猜一猜(1)一元二次方程 (x-x1)(x-x2) = 0 (x1,x2为已知数) 的两根是什么?若将此方程化为x2 + px + q = 0 的形式,你能看出 x1,x2与 p,q 之间的关系吗?(2)通过上表猜想,如果一元二次方程 ax2+bx+c=0(a≠0)的两个根分别是x1、 x2,那么,你可以发现什么结论?证一证:x1 + x2= x1·x2=归纳总结: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如果ax2+bx+c=0(a≠0)的两个根为x 1、x2,那么12bx xa ,12cx xa.(前提条件是b2-4ac≥0).(1) x2–6x–15 = 0; (2) 3x2+7x-9 = 0; (3) 5x–1 = 4x2.归纳:在求两根之和、两根之积时,先把方程化为一般式,判别Δ≥0,如是则代入 a、b、c的值即可.例2 已知关于x的方程5x2+kx-6=0的一个根是2,求它的另一个根及k 的值.变式题已知关于的值.例3 不解方程,求方程2x2+3x-1=0的两根的平方和、倒数和.练一练设x1,x2为方程x2-4x+1=0的两个根,则:(1) 12x x , (2)12xx ,(3) 2212x x , (4)212()x x .归纳:求与方程的根有关的代数式的值时,一般先将所求的代数式化成含两根之和,两根之积的形式,再整体代入.常见的求值式子如下: 12111.x x +=22122.x x += 12213.=x xx x + 124.(1)(1)x x ++= 125.||=x x -例4 设x 1,x 2是方程 x 2-2(k -1)x + k 2 =0的两个实数根,且2212x x 4,求k 的值.方法总结:根据一元二次方程两实数根满足的条件,求待定字母的值时,务必要注意方程有两实数根的条件,即所求的字母代入方程中,方程应该满足Δ≥0 .2b x a,1c x a.2221212()2x x x x x 2221212)()4x x x x x122121x x x x x......1.如果-1是方程2x 2- = .2.已知一元二次方程x 2+px+q=0的两根分别为-2和1,则p = , q = .3.已知关于 的值.4.已知x 1,x 2是方程2x 2+2kx+k -1=0的两个根,且(x 1+1)(x 2+1)=4.(1)求k的值; (2)求(x1-x2)2的值.5.设x1,x2是方程3x2+4x-3 = 0的两个根.利用根系数之间的关系,求下列各式的值:(1) (x 1 + 1)(x2 + 1); (2)2112.x xx x拓展提升6. 当k为何值时,方程2x2-kx+1=0的两根之差为1.7.已知关于-2=0(1)若方程有实数根,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2)若方程两根x1,x2满足|x1-的值.242bb ac xa.时,方程有两个相1232课堂探究二、要点探究探究点1: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猜一猜=b a ,x 1x 2证一证:(注:b221242b b ac x x a +-+=2b b a -+-= 22ba-=.b a =- 1222b b x x a a•-+-⋅=()()22244b b ac a ---=244ac a=.ca =例1 解:(1) a=1 , b= – 6 , c= – 15. Δ = b 2– 4ac =( – 6 )2 – 4 × 1 ×(– 15) = 96 > 0. ∴方程有两个实数根.设方程的两个实数根是x 1,x 2,那么x 1 + x 2 = –( – 6 ) =6,x 1 x 2 = – 15 .(2)a = 3 , b =7, c = –9. Δ= b 2 - 4ac = 72 –4×3×(-9) =157 > 0,∴方程有两个实数根.设方程的两个实数根是x 1,x 2,那么x 1 + x 2 =73, x 1 x 2 =933.(3)方程可化为4x 2–5x +1 =0,a =4,b = – 5,c = 1.Δ = b 2- 4ac =(– 5)2 – 4×4×1=9>0.∴方程有两个实数根.设方程的两个实数根是x 1, x 2,那么x 1 + x 2 =5544,x 1 x 2 =1.4=6.5=3.5+ x 2=2+ 35=.5k 得k=答:方程的另一个根是3,5k=- 解:设方程的两个根分别是+ x 2=1+ x =5 .121231,.22x x x 222121122)2,x xx x x ∴22221212123113()22.224xxx x x x 121212131 3.22x x x x x练一练 (1)4 (2)1 (3)14 (4)12例4 解:由方程有两个实数根,得22221212()2x x x x x = 4(k 222x 4,得 2k +4 =4,解得k 1=0,k 2=4 . 当堂检测1. ;-3.2. 1 ; -2.1161.3c x a 116.3x 12121,.2k x k x x 1()1 4.2kk 解得k = -7;4.-则222121212)()474(4)65.x x x x x12124, 1.3b c x x x aa)+1=441()1.33122221121221212()234.9x x x x x x x x x x x x 12121,.22kx x x 22121212()()4 1.x x x x x x 22141,3,2 3.222k k k7.解:(1)方程有实数根,所以Δ=b 2-4ac=(-2m)2-4·m·(m-2=4m 2-4m 2+8m=8m ≥0.∵m≠0,∴m 的取值范围为m >0. 121222,.m x x x m22121212()()4 1.x x x x x x 22241.m m解得m=8.经检验,解.。

九年级 二次函数 导学案17个

九年级  二次函数 导学案17个

1NO.1《函数与它的表示法》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练掌握函数表示方法,会求自变量取值范围,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函数问题。

2.体会函数建模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魅力.预习案出函数图象. (2).据估计这种上涨的情况还会持续2小时,预测再过2小时水位高度将达到多少米?【归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函数解析式或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解析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列表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图像法 【探究点二】2、如图,一辆汽车在行驶中,速度v 随时间t 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1)在这个问题中,速度v 与时间t 之间的函数关系是 用哪种方法表示的?_______________(2)时间t 的取值范围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时间t =______,汽车行驶的速度最大,最大速度是______; 当时间t =______时,速度为0?当t__________时,汽车的行驶速度逐渐增加?当t__________时,汽车的行驶速度逐渐减少?当t__________时,按匀速运动行驶?【典型例题】3、一根蜡烛长20cm,每小时燃掉4cm.(1)写出蜡烛剩余的长度y (cm )与燃烧时间x (h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2)求自变量x 可以取值的范围;(3)蜡烛点燃2h 后还剩多长?4、求下列函数中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1) y=3x+2 335x -(2)y =(3)4y ()探究案1、等腰三角形ABC 的周长为10cm,底边BC 长为y (cm), 腰AB 长为x (cm ) (1)写出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2)指出自变量x 可以取值的范围.2的正方形ABCD 的一边BC 上,有一动点P 从B 点运动到C 点,设PB=x ,四边形APCD 的面积为y 。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导学案全册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导学案全册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导学案全册九年级数学导学案-全册第一章:有理数导学目标:了解有理数的定义,会对有理数进行加减法运算1. 有理数的定义有理数是指可以表示为两个整数比例的数,包括正整数、负整数、零以及可以表示为分数形式的小数。

2. 有理数的表示有理数可以通过分数、小数和负号表示。

例如:32/5,-1.2,-3。

3. 有理数的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可以通过数轴进行比较,数轴的左边表示负数,右边表示正数。

例如:-5 < -1 < 0 < 2 < 4。

4. 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有理数的加法运算遵循以下规则:- 两个正数相加,结果为正数;- 两个负数相加,结果为负数;- 正数加负数时,找到两个数的绝对值中较大的数,并用它的符号作为结果的符号。

5. 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即求减数的相反数后再进行加法运算。

例如:7-3可以转化为7+(-3)。

第二章:代数基础导学目标:掌握代数基础概念,灵活运用代数式进行计算1. 代数式的定义代数式是由数或运算符号组成的表达式,可以包括数字、字母和运算符号。

2. 代数式的计算代数式可以通过代数运算进行计算,其中常用的运算符号包括加减乘除和指数符号。

3. 代数式的展开和因式分解代数式的展开指的是将括号中的内容按照规则进行计算,例如:(a+b)^2 = a^2 + 2ab + b^2。

代数式的因式分解指的是将代数式分解成乘积的形式,例如:4x^2 + 12x = 4x(x + 3) 。

4. 代数式的简化代数式可以通过合并同类项进行简化,合并同类项是将相同字母的项合并在一起,例如:2x + 3x = 5x。

第三章:图形的认识导学目标:了解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能够进行图形的分类和判断1. 平面图形的分类平面图形包括点、线段、射线、直线和曲线,可以通过形状和大小进行分类,例如:三角形、四边形、圆等。

2. 几何图形的性质几何图形有不同的性质,例如:矩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对角线相等。

九年级数学导学案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几何问题

九年级数学导学案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几何问题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几何问题(三)题型1 与一元二次方程有关的三角形动点问题例1如图,在△ABC内,AB=6cm,BC=7cm,∠ABC=30°,点P从A点出发,以1cm/s的速度向B点移动,点Q从B点出发,以2cm/s的速度向C点移动,当其中一个动点到达终点时,另一动点也随之停止运动,当如果P、Q两点同时出发,经过几秒后△PBQ的面积等于4cm2?变式1-1如图1,在△ABC中,∠A=90°,AB=12cm,AC=8cm,现有动点P从点B出发,沿射线BA方向运动,动点Q从点C出发,沿射线CA方向运动,已知点P的速度是2cm/s,点Q的速度是1cm/s,它们同时出发,设运动时间是ts(t>0).(1)当t=4时,求△APQ的面积.(2)经过多少秒时,△APQ的面积是△ABC面积的一半.变式1-2如图所示,△ABC中,∠B=90°,AB=6cm,BC=8cm.(1)点P从点A开始沿AB边向B以1cm/s的速度移动,点Q从B点开始沿BC边向点C以2cm/s的速度移动.如果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线段PQ能否将△ABC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若能,求出运动时间;若不能说明理由.(2)若P点沿射线AB方向从A点出发以1cm/s的速度移动,点Q沿射线CB方向从C点出发以2cm/s 的速度移动,P、Q同时出发,问几秒后,△PBQ的面积为1cm2?变式1-3已知:如图所示,在△ABC中,∠B=90°,AB=5cm,BC=7cm,点P从点A开始沿AB边向点B以1cm/s的速度移动,点Q从点B开始沿BC边向点C以2cm/s的速度移动.当P、Q两点中有一点到达终点,则同时停止运动.(1)如果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那么几秒后,△PBQ的面积等于4cm2?(2)如果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那么几秒后,PQ的长度等于cm?(3)△PQB的面积能否等于7cm2?请说明理由.题型2 与一元二次方程有关的四边形动点问题例2如图,在矩形ABCD中,AB=12cm,BC=6cm,点P从点A出发沿AB以2cm/s的速度向点B运动;同时,点Q从点B出发沿BC以1cm/s的速度向点C运动,点P运动到点B时,点Q也停止运动;当△PQC的面积等于16cm2时,运动时间为s.变式2-1如图,在边长为6cm正方形ABCD中,点P从点A开始沿AB边向点B以1cm/s的速度移动,点Q 从点B开始沿BC和CD边向D点以2cm/s的速度移动,如果点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其中一点到终点,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过了秒钟后,△PBQ的面积等于8cm2.变式2-2如图所示,A、B、C、D是矩形的四个顶点,AB=16cm,AD=6cm,动点P,Q分别从点A,C同时出发,点P以3cm/s的速度向点B移动,一直到达点B为止,点Q以2cm/s的速度向点D移动(1)P,Q两点从出发开始到几秒时,四边形PBCQ的面积为33cm2?(2)P,Q两点从出发开始到几秒时,点P和点Q的距离第一次是10cm?变式2-3如图,菱形ABCD中,AC,BD交于点O,AC=8cm BD=6cm,动点M从A点出发沿AC方向以2cm/s匀速直线运动到C点,动点N从B点出发沿BD方向以1cm/s匀速直线运动到D点,若M,N 同时出发,设运动时间为t秒:(1)当t=1秒时,M,N两点之间的距离是多少?(2)当2<t<3时,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OM的长;设W=MN2,求W关于t的函数关系式;(3)当t为何值时,△MON的面积为cm2.。

九年级数学《相似三角形的周长与面积》导学案

九年级数学《相似三角形的周长与面积》导学案

《相似三角形的周长与面积》导学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2.能用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索相似三角形性质的过程,并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在探索实践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习的自信心,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

2. 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能有意识地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二、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难点相似三角形性质的灵活运用,及对“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性质的理解,特别是对它的反向应用的理解,即对“由面积比求相似比”的理解.三、学情分析相似三角形的周长与面积在初中数学和中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同时,在日常生活生产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因此这是一节很重要的课题。

学生已学习相似形的性质和判定,以及全等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在此基础上研究本节课,学生应感到并不困难。

小结:1.本节学习的数学知识:(1)相似三角形(或多边形)长的比等于相似比.(2)相似三角形(或多边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3)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对应角的平分线的比五、设计思路本节课开始让学生回顾旧内容,再根据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的周长、高、中线、角平分线、面积之间的关系进行猜测,然后从理论上,对学生的猜测逐一进行证明。

从两相似三角形周长和面积两方面进行探索,让学生在探索中得出结论,在探索中培养学生初步的发现能力和概括能力。

27.2.3 相似三角形的周长与面积一、自主探究问题一:相似三角形、相似多边形的周长之间的关系 1、已知:△ABC ∽△A'B'C',相似比为k ,求证:'''ABC A B C C k C =V V2、猜想:相似多边形的周长之间有什么关系?3、根据以上两个问题你会得到什么结论?问题二:相似三角形对应高、面积之间的关系1、已知:△ABC ∽△A'B'C',相似比为k ,AD ,''A D 分别是高线,求证:''A D kA D=2、已知:△ABC ∽△A'B'C',相似比为k ,AD ,''A D 分别是高线,求证:'''2ABC A B C S k S =V V .B 'C ''CB 'C ''3、已知:四边形ABCD 相似于四边形A'B'C'D',相似比为k ,它们的面积比是多少?4、根据以上讨论,归纳结论.问题三; 相似三角形对应中线、角的平分线之间的关系已知:△ABC ∽△A'B'C',相似比为k ,AD ,''A D 分别是中线,则''A D A D的值是多少?若AD ,''A D 分别是角平分线呢?由此你会得到什么结论?二、尝试应用1、(2010福建泉州市惠安县)两个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是9:16,则这两个三角形的相似比是( )A.9:1B. 3:4C.9:4D.3:16 2、(2010重庆市)已知△ABC 与△DEF 相似且对应中线的比为2:3,则△ABC 与△DEF 的周长比为_____________.3、如图,在△ABC 和△DEF 中,AB =2DE ,AC =2DF ,∠A =∠D ,△ABC 的周长是24,面积是48,求△DEF 的周长和面积.D CB ADC 'D'CE FA 'B 'C 'D '三、补偿提高1、(2010重庆潼南县)△ABC与△DEF的相似比为3:4,则△ABC与△DEF的周长比为.2、(2009年宜宾)若一个图形的面积为2,那么将它与成中心对称的图形放大为原来的两倍后的图形面积为()A.8B. 6C.4D.23、(2009年安顺)如图,已知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为2,DE是它的中位线,则下面四个结论:(1)DE=1,(2)△CDE∽△CAB,(3)△CDE的面积与△CAB的面积之比为1:4.其中正确的有:A.0个B.1个C.2个D3个4、如图,有一块三角形铁片ABC,已知最长边BC=12cm,高AD=8cm要把它加工成一个矩形铁片,使矩形的一边在BC上,其余两个顶点分别在AB、AC上,且矩形的长是宽的2倍,问加工成的铁片的面积是多少?。

23.2.3关于原点对称点的坐标(导学案)九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23.2.3关于原点对称点的坐标(导学案)九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23.2.3 关于原点对称点的坐标导学案1.能够正确认识关于原点对称的两点坐标间的关系.2.能够运用关于原点对称的两点坐标间的关系,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图.3.经历了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过程,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知识点1:在直角坐标系中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关系: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坐标符号相反,即点P(x,y)关于原点O的对称点P ′(x,y).★知识点2: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关于原点的中心对称图形的一般步骤:1)确定关键点(通常为图形顶点等特殊点)的坐标;2)写出关键点关于原点对称的点坐标;3)在直角坐标系中标出对称点的坐标;4)顺次连接对称点,所作的图形为所求图形.1.在直角坐标系中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关系: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坐标符号_________,即点P(x,y)关于原点O的对称点P ′(______,____________).2.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关于原点的中心对称图形的一般步骤:1)确定____________(通常为图形顶点等特殊点)的坐标;2)写出__________关于____________对称的点坐标;3)在直角坐标系中标出_____________的坐标;4)顺次连接________________,所作的图形为所求图形.【问题一】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点是什么?【问题二】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点是什么?【问题三】求点A (4,2),B (0,–3),C (2,1),D (–1 ,2),E (–3,–4)关于x轴、y轴对称点的坐标?[问题1]在直角坐标系中,做出下列已知点关于原点O的对称点,并写出它们的坐标.A (4,0),B (0,–3),C (2,1),D (–1 ,2),E (–3,–4).[问题2]在直角坐标系中,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点,它们的横坐标、纵坐标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问题3]简述在直角坐标系中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关系?例1 写出下列各点关于原点的对称点的坐标:1)点A(3,4)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A′(,);2)点B(–2,3)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B′(,);3)点C(0,5)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C′(,);4)点D(5,0)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C′(,).【针对训练】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3,4)关于原点O的对称点是点A′,则OA′=()A.3B.4C.5D.√52.已知点A(a,2018)与点A′(-2019,b)是关于原点O的对称点,则a+b的值为()A.1B.5C.6D.43.若点A(a+b,1)与点B(−5,a−b)关于原点对称则点P(a,b)的坐标是()A.(2,3)B.(3,2)C.(−2,−3)D.(−3,2)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A(−1,−2),B(2,−1),C(−2,−1),D(−2,1)四点,其中关于原点对称的两点为()A.点A和点C B.点B和点C C.点C和点D D.点B和点D例2 填空:若设点M(a,b),点M关于x轴的对称点M1(,);点M关于y轴的对称点M2(,);点M关于原点对称点M3(,).【针对训练】1 填空:1)点A(m, – 2),B(2, n)关于x轴对称,则m=____,n=____.2)点A(m, – 2),B(2, n)关于y轴对称,则m=_____,n=_____.3)点A(m, – 2),B(2, n)关于原点对称,则m=_____,n=_____.例3 已知a<0,则点P(a2,a+1)关于原点的对称点P′在()A.第一象限B.第二象限C.第三象限D.第四象限【针对训练】1 直角坐标系第二象限内的点P(x2+2x,3)与另一点Q(x+2,y)关于原点对称,试求x+2y的值.2.已知点P(a,2−a)关于原点对称的点在第四象限,则a的取值范围在数轴上表示正确的是()[作图1]利用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点,作与线段AB关于原点对称的图形.[作图2]已知★ABC利用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点,作与★ABC关于原点对称的图形.[问题]简述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关于原点的中心对称图形的一般步骤?例4 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已知菱形OABC的顶点A(1,2),B(3,3).先作菱形OABC关于y轴的对称图形OA′B′C′,再作图形OA′B′C′关于点O的中心对称图形OA″B″C″,则点C的对应点C″的坐标是()A.(2,1)B.(1,2) C.(2,1) D.(2,1)【针对训练】1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 的三个顶点都在格点上,点A的坐标为(2,2)请解答下列问题:(1)画出★ABC 关于y 轴对称的★A1B1C1,并写出A1的坐标.(2)画出★ABC 绕点B 逆时针旋转90°后得到的★A2B2C2,并写出A2的坐标.(3)画出★A2B2C2关于原点O 成中心对称的★A3B3C3,并写出A3的坐标.2 在如图所示编号为★、★、★、★的四个三角形中,关于x轴对称的两个三角形的编号为_________;关于y轴对称的两个三角形的编号为_________;关于原点O对称的两个三角形的编号为__________.1.已知点A(x1,y1)与点B(x2,y2)关于原点对称,若x1+y1=2,则x2+y2的值为()A.2B.12C.−12D.−22(1)点A(−1,2)关于y轴的对称点坐标是_________;点A关于原点的对称点的坐标是________;点A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__________;(2)若A(m+4,n)和点B(n−1,2m+1)关于x轴对称,则m=______,n=______;(3)已知点M(x,y)与点N(−2,−3)关于x轴对称,则x+y=_______;(4)已知点P(a+3b,3)与点Q(−5,a+2b)关于y轴对称,则a=______,b=_______.1.(2022·广西·统考中考真题)如图,数轴上的点A表示的数是1,则点A关于原点对称的点表示的数是()A.2B.0C.1D.22.(2022·四川自贡·统考中考真题)如图,菱形ABCD对角线交点与坐标原点O重合,点A(−2,5),则点C的坐标为()A.(5,−2)B.(2,−5)C.(2,5)D.(−2,−5)3.(2023·四川泸州·统考中考真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点P(2,−1)与点Q(−2,m)关于原点对称,则m的值是.1.简述在直角坐标系中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关系?2.简述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关于原点的中心对称图形的一般步骤?【参考答案】[问题1]在直角坐标系中,做出下列已知点关于原点O的对称点,并写出它们的坐标.A (4,0),B (0,–3),C (2,1),D (–1 ,2),E (–3,–4).A′ (– 4,0),B ′ (0,3),C ′ (–2,–1),D ′(1 ,–2),E ′ (3,4).[问题2]在直角坐标系中,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点,它们的横坐标、纵坐标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1.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坐标符号相反.2.第一象限内的点关于原点的对称点在第三象限,第二象限内的点关于原点的对称点在第四象限,坐标轴上的点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仍在坐标轴上.[问题3]简述在直角坐标系中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关系?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坐标符号相反,即点P(x,y)关于原点O的对称点P ′(x,y)。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

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21.1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概念一、新课导入1.导入课题:情景:要设计一座高2m的人体雕像,使它的上部(腰以上)与下部(腰以下)的高度比等于下部与全部(全身)的高度比,则雕像的下部应设计多少米高?问题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导出审题的关键是寻找等量关系)问题2:你能画出示意图表示这个问题吗?(用线段AB表示雕像的高度,雕像上部的高度表示为AC,下部的高度表示为BC,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把这个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问题3:能反映问题的等量关系的是哪一句话?(根据题意导出关系式BC2=2AC)问题4:设雕像下部高BC=x m,请说出你所列的方程,并化简.这个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吗?它有什么特点?这个方程就是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一元二次方程.(板书课题)2.学习目标:(1)会设未知数,列一元二次方程.(2)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根的概念.(3)能熟练地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并准确地指出各项系数.3.学习重、难点: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相关概念.难点:寻找等量关系.二、分层学习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教材第1页到第2页的问题1、问题2.(2)自学时间:5分钟.(3)自学方法:先寻找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再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4)自学参考提纲:①问题1中,要制作一个无盖的方盒,四角都要剪去一个相同的正方形,我们设正方形边长为x cm,则盒底的宽为(50-2x) cm,盒底的长为(100-2x) cm,根据矩形的面积公式及方盒的底面积3600 cm2可列方程为(100-2x)(50-2x)=3600,你能把它整理为课本上的方程②吗?试说明具体经过哪几步变形得到.先去括号5000-100x-200x+4x2=3600移项合并同类项4x2-300x+1400=0系数化为1(两边同除以4) x2-75x+350=0②问题2中,本次排球比赛的总比赛场数为28场.设邀请x支队参赛,则每支队与其余(x-1) 支队都要赛一场.整个比赛中总比赛场数是多少?你是怎样算出来的?本题的等量关系是什么?你列出的方程是x(x-1)=28.你能把它整理为课本上的方程③吗?试说明具体经过哪几步变形得到.去括号x2-12x=28系数化为1(两边同乘以2) x2-x=562.自学:学生可参考自学指导进行自学.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观察了解学生是否会寻找等量关系,是否会化简方程.②差异指导:简要说明问题2中单循环比赛与双循环比赛的区别,对不会寻找等量关系的学生给予辅导,说明化简方程的基本要求.(2)生助生:同桌之间、小组内交流、研讨.4.强化:(1)总结寻找等量关系的策略,简要指出哪些公式经常被我们作为寻找等量关系的依据.(2)练习:根据下列问题列方程①一个圆的面积是2πm2,求半径.πr2=2π②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相差3cm,面积为9cm2,求较长的直角边的长.1x(x-3)=92③4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面积之和是25,求正方形的边长x. 4x2=25④一个长方形的长比宽多2,面积是100,求长方形的长x. x(x-2)=100⑤把长为1的木条分成两段,使较短一段的长与全长的积等于较长一段的长的平方,求较短一段的长x.x=(1-x)2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教材第3页的内容.(2)自学时间:5分钟.(3)自学方法:观察方程①②③,从方程所含的未知数的个数及其次数等方面找出它们共同的特点.(4)自学参考提纲:①结合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请对一元二次方程进行定义: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 x2+b x+c=0(a≠0),为什么要规定a≠0?因为a=0时,未知数的最高次数小于2.③同桌之间相互说说方程①②③的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各是什么.方程①x2+2x-4=0 二次项:x2二次项系数:1 一次项:2x 一次项系数:2常数项:-4方程②x2-75x+350=0 二次项:x2二次项系数:1 一次项:-75x 一次项系数:-75 常数项:350方程③x2-x=56 二次项:x2二次项系数:1 一次项:-x 一次项系数:-1常数项:-56④举例说明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⑤自学例题,说说把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要经过哪些变形?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2.自学:学生可参考自学指导进行自学.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观察学生在回答一元二次方程各项及各项系数时,是否注意了符号.②差异指导:提醒学生一元二次方程的每一项(系数)都应包括它前面的符号.(2)生助生:生生互动交流、订正错误.4.强化:(1)交流总结:确定一元二次方程各项的系数时,若方程不是一般形式,要先经过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等步骤把它化成一般形式,通常习惯把二次项系数化为正数,且各项系数均为整数且互质,在指出各项系数时,一定要带上各项前面的符号.(2)练习:①将下列方程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5x2-1=4x;4x2=81;解:原式化为5x2-4x-1=0解:原式化为4x2-81=0二次项系数:5一次项系数:-4常数项:-1二次项系数:4一次项系数:0常数项:-81 4x(x+2)=25;(3x-2)(x+1)=8x-3.解:原式化为4x2+8x-25=0解:原式化为3x2-7x+1=0二次项系数:4一次项系数:8常数项:-25二次项系数:3一次项系数:-7常数项:1②若方程(m-1)x2+x=1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则m的取值范围是m≥0且m≠1.三、评价1.学生的自我评价(围绕三维目标):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困惑?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1)表现性评价:点评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况,回答问题,小组互动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等.(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3.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反思):(1)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在温故而知新的过程中孕育新知,按照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2)教师创设情境,给出实例,学生积极主动探究,教师引导与启发、点拨与设疑相结合,师生互动,体现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地位.(3)增设例题难度,让学生产生困惑,避免今后犯类似错误,增加课堂练习,巩固知识.(4)对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概念形成过程,要让学生大胆猜测,经过思考、讨论、分析的过程,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成功.(时间:12分钟满分:100分)一、基础巩固(70分)1.(10分)一元二次方程3x2=5x的二次项系数和一次项系数分别是(C)A. 3,5B. 3,0C. 3,-5D. 5,02.(10分)下列哪些数是方程x2+x-12=0的根?-4,-3,-2,-1,0,1,2,3, 4.解:-4,33.(20分)将下列方程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1)3x2+1=6x;(2)4x2=81-5x;解:原式化为3x2-6x+1=0 解:原式化为4x2+5x-81=0二次项系数:3 二次项系数:4一次项系数:-6 一次项系数:5常数项:1 常数项:-81(3)x(x+5)=5x-10; (4)(3x-2)(x+1)=x(2x-1).解:原式化为x2+10=0 解:原式化为x2+2x-2=0二次项系数:1 二次项系数:1一次项系数:0 一次项系数:2常数项:10 常数项:-24.(30分)根据下列问题列方程,并将其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1)一个长方形的长比宽多1cm,面积是132cm2,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解:设长方形的长为x cm,则宽为(x-1)cm,根据题意,得x(x-1)=132,整理,得x2-x-132=0.(2)有一根1m长的铁丝,怎样用它围一个面积为0.06m2的平方的长方形?解:设长方形的长为x m,则宽为(0.5-x)m.根据题意,得x(0.5-x)=0.06,整理,得50x2-25x+3=0.(3)参加一次聚会的每两人都握了一次手,所有人共握手10次.有多少人参加这次聚会?解:设有x人参加了这次聚会,根据题意,得x(x-1)=10整理,得x2-x-20=0二、综合应用(20分)5.(20分)在一幅长80cm,宽50cm的矩形风景画的四周镶一条金色纸边,制成一幅矩形挂图,如果要使整个挂图的面积是5400cm2,设金色纸边的宽为x cm,则x满足的方程是(B)A. x2+130x-1400=0B. x2+65x-350=0C. x2-130x-1400=0D. x2-65x-350=0三、拓展延伸(10分)6.(10分)如果2是方程x2-c=0的一个根,求常数c及方程的另一个根.解:将2代入原方程中,得22-c=0,得c=4.将c=4代入原方程,得x2-4=0.解得x=±2.即方程的另一个根为-2.21.2解一元二次方程21.2.1配方法第1课时直接开平方法一、导学1.导入课题:情景:一桶油漆可刷的面积为1500dm2,李林用这桶油漆恰好刷完10个同样的正方体形状的盒子的全部外表面,求盒子的棱长.问题1:本题的等量关系是什么?问题2:设正方体的棱长为x dm,请列出方程并化简.问题3: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方程x2=25.由此导入并板书课题直接开平方法.2.学习目标:(1)能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2=p及a x2+c=0的一元二次方程.(2)能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m x+n)2=p(p≥0)的方程.(3)体会“降次”的数学思想.3.学习重、难点:重点: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m x+n)2=p(p≥0)的方程.难点:降次的数学思想.4.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教材第5页到第6页“练习”之前的内容.(2)自学时间:10分钟.(3)自学方法:完成探究提纲.(4)探究提纲:①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方程:x2=36;2x2-4=0;3x2-4=8.x=±6,x2=2,x2=4,x1=6,x2= -6. x=±2,x2=±2,x1=,x2= -. x1=2,x2= -2.②当p>0时,方程x2=p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x1= -x2=.当p=0时,方程x2=p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x1=x2=0.当p<0时,方程x2=p无实数根.③探究方程(x+3)2=5的根:因为(x+3)2=5,所以x+3是5的平方根,所以x+3等于5或-5.即x+3=,或x+3= -.解x+3=,得x1=-3;解x+3=-,得x2= --3.于是,方程(x+3)2=5的根为x1=-3, x2= --3.解方程(x+3)2=5的过程实质上是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再解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即得原方程的解.二、自学学生可参考自学指导进行自学.三、助学1.师助生:(1)明了学情:看学生能否顺利解决所给问题,注意书写格式方面存在的问题.(2)差异指导:注意帮助学困生复习平方根等知识,紧扣平方根讨论p的符号与方程的解的个数的关系.2.生助生:同桌之间互相批改,相互讨论改正错误.四、强化1.教师示范:解方程x2+4x+4=1.分析:很清楚,x2+4x+4是一个完全平方公式,那么原方程就转化为(x+2)2=1.解:由已知,得:(x+2)2=1直接开平方,得:x+2=±1即x+2=1或x+2=-1所以,方程的两根为x1= -1,x2= -3.2.练习:解下列方程:3.上面的方程都能化成x2=p或(m x+n)2=p(p≥0)的形式,那么可由“降次”得到x=±或m x+n=±p≥0)求解.4.以师生对话的形式讨论(m x+n)2=p的解的个数问题.五、评价1.学生的自我评价(围绕三维目标):你会解哪些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怎样解?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1)表现性评价:点评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积极性及存在的不足之处等.(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3.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反思):(1)本课时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2)本课时还通过回忆旧知识为新知学习作好铺垫.(3)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验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时间:12分钟满分:100分)一、基础巩固(80分)1.(10分)一元二次方程(x+6)2=16可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其中一个一元一次方程是x+6=4,则另一个一元一次方程是(D)A. x-6= -4B. x-6=4C. x+6=4D. x+6= -42.(10分)方程3x2+9=0的根为(D)A. 3B. -3C. ±3D. 无实数根3.(10分)若8x2-16=0,则x的值是±2.4.(10分)已知方程2(x-3)2=72,那么这个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是x1=9,x2= -3.5.(40分)解下列方程:(1) 4x2=81;(2) (x+6)2-9=0;解:由已知,得:x2=,解:由已知,得:(x+6)2=9,直接开平方,得x=±,直接开平方,得x+6=±3,所以方程的两根为x1=,x2= -. 所以方程的两根为x1= -3, x2= -9.(3) x2+2x+1=4;(4) 9x2+6x+1=4.解:由已知,得:(x+1)2=4,解:由已知,得:(3x+1)2=4,直接开平方,得x+1=±2,直接开平方,得3x+1=±2,所以方程的两根为x1=1, x2= -3. 所以方程的两根为x1= -1, x2=.二、综合应用(10分)6.(10分)如果x=3是一元二次方程a x2=c的一个根,则方程的另一根是(B)A. 3B. -3C. 0D. 1三、拓展延伸(10分)7.(10分)解关于x的方程(x+m)2=n.解:①当n>0时,此时方程两边直接开方.得x+m=±,方程的两根为x1=-m,x2= --m.②当n=0时,此时(x+m)2=0,直接开方得x+m=0,方程的两根为x1=x2= -m.③当n<0时,因为对任意实数x,都有(x+m)2≥0,所以方程无实数根.21.2.1配方法第2课时配方法一、新课导入1.导入课题:情景:请把方程(x+3)2=5化成一般形式,并由一名学生口答.问题:(追问)那么你能将方程x2+6x+4=0转化为(x+3)2=5的形式吗?由此导入课题.(板书课题)2.学习目标:(1)知道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会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2)通过配方进一步体会“降次”的转化思想.3.学习重、难点:重点: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难点:配方的方法.二、分层学习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教材第6页“探究”到第7页例1上面的部分.(2)自学时间:6分钟.(3)自学方法:完成下面的探究提纲,如果觉得有困难就先完成②,③,再完成①.(4)探究提纲:①解方程x2+6x+4=0.移项: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得x2+6x= -4;配方:两边都加9,使得左边配成x2+2b x+b2的形式,得x2+6x+9=;变形:把左边写成完全平方形式,得(x+3)2=5;降次:运用平方根的定义把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得x+3=±;求解:解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得x1=-3, x2= --3.②回忆完全平方公式填空:a2+2ab+b2=(a+b )2,x2+6x+9=(x+3)2.③为什么要在x2+6x=-4两边加9而不是其他数?因为两边加9,式子左边可以恰好凑成完全平方式.2.自学:学生可参考自学指导进行自学.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了解学生配方时的难点和易错点.②差异指导:根据具体情况指导学生配方.(2)生助生:小组内相互交流研讨,订正错误.4.强化:(1)配方的依据和步骤.(2)试一试:对下列各式进行配方: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教材第7页到第9页的例1.(2)自学时间:10分钟.(3)自学方法:认真阅读分析和解答过程,注意把方程转化为你能解的形式.(4)自学参考提纲:①仿照方程x2+6x+4=0的解法解方程(1),然后对照课本纠错.②方程(2)、(3)中是怎样化二次项系数为1的?方程两边同除以原二次项的系数③方程(3)没有实数根的依据是什么?实数的平方是非负数.④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移项时要注意些什么?移项时需注意改变符号.⑤请小结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①移项,二次项系数化为1;②左边配成完全平方式;③左边写成完全平方形式;④降次;⑤解一次方程.⑥解方程(x+n)2=p.①当p>0时,则x+n=±,方程的两个根为x1=-n, x2= --n.②当p=0时,则(x+n)2=0,开平方得x+n=0,方程的两个根为x1=x2= -n.③当p<0时,则方程(x+n)2= p无实数根.2.自学:学生可参考自学指导进行自学.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主要了解学生解方程配方时是否存在困难,计算是否错误,书写格式是否规范.②差异指导: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予以指导.(2)生助生:生生互动,交流研讨.4.强化:(1)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2)用配方法解方程:三、评价1.学生的自我评价(围绕三维目标):你会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吗?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1)表现性评价:点评学生的学习参与情况、小组交流协作状况、学习效果及不足等.(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3.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反思):(1)本节课,重在让学生自主参与,进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数学方法上,仍突出数学研究中转化的思想,激发学生产生合理的认知冲突,激发兴趣,建立自信心.(2)在练习内容上,有所改进,加强了核心知识的理解与巩固,提高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提高教学效果.(3)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是学习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方法,后面的求根公式是在配方法的基础上推出的,配方法在使用时又与原来学习的完全平方式联系密切,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既是对原来知识的巩固,又是对后面学习内容的铺垫.在二次函数顶点坐标的求解中也同样使用的是配方法,因此配方法是一种基本的数学解题方法.(时间:12分钟满分:100分)一、基础巩固(70分)1.(10分)用配方法解方程-x2+6x+7=0时,配方后得的方程为(B)A. (x+3)2=16B. (x-3)2=16C. (x+3)2=2D. (x-3)2=22.(20分)填空.(1) 4x2+4x+1=(2x+1)2(2) x2-x+=(x-)23.(40分)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1)x2+10x+9=0;(2)4x2-12x-7=0;解:移项,x2+10x=-9, 解:移项,4x2-12x=7,配方,x2+10x+25=16, 系数化为1,x2-3x=,(x+5)2=16, 配方,x2-3x+=4,x+5=±4, ( x-2=4,方程的两个根为x1=-1,x2= -9. x-=±2,方程的两个根为x1=72,x2= -12.(3) x2+4x-9=2x-11; (4) x(x+4)=8x+12解:移项,x2+2x= -2, 解:化简移项,x2-4x=12,配方,x2+2x+1= -1, 配方,x2-4x+4=16,(x+1)2= -1, (x-2)2=16,方程没有实数根. x-2=±4,方程的两个根为x1=6,x2= -2.二、综合应用(10分)4.(10分)用配方法解方程4x2-x-9=0.三、拓展延伸(20分)5.(20分) 当a为何值时,多项式a2+2a+18有最小值?并求出这个最小值. 解:对原式进行配方,则原式=(a+1)2+17∵(a+1)2≥0,∴当a= -1时,原式有最小值为17.21.2.2公式法——根的判别式及求根公式一、新课导入1.导入课题:(1)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是什么?(2)你能用配方法解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a x2+b x+c=0(a≠0)吗?我们继续学习另一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公式法.2.学习目标:(1)知道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能运用根的判别式直接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2)会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学习重、难点:重点: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难点:计算时的符号处理.二、分层学习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教材第9页到11页例2之前的内容.(2)自学时间:15分钟.(3)自学方法:认真阅读书上的内容,并动手推导出求根公式.(4)自学参考提纲:②Δ=b2-4ac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 x2+b x+c=0(a≠0)的根的判别式.当b2-4ac>0时,方程a x2+b x+c=0(a≠0)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当b2-4ac=0时,方程a x2+b x+c=0(a≠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b2-4ac<0时,方程a x2+b x+c=0(a≠0)无实数根.注意:上述的叙述,反过来也成立.③当Δ≥0时,一元二次方程a x2+b x+c=0(a≠0)的实数根可写为的形式,这个式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 x2+b x+c=0(a≠0)的求根公式.④不解方程,利用判别式判断下列方程的根的情况.x2+5x+6=0;9x2+12x+4=0;Δ=b2-4ac=52-4×1×6=1>0 Δ=b2-4ac=122-4×9×4=0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 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2x2+4x-3=2x-4;x(x+4)=8x+12.方程化为2x2+2x+1=0 方程化为x2-4x-12=0Δ=b2-4ac=22-4×2×1=-4<0 Δ=b2-4ac=(-4)2-4×(-12)=64>0方程无实数根. 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2.自学:学生可参考自学指导进行自学.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了解学生配方的过程以及配方后是否讨论.②差异指导:指导学生配方变形;指导学生对b2-4ac的符号进行讨论.(2)生助生:小组内相互交流、研讨.4.强化:(1)公式的推导,判别式定义解读;(2)练习:不解方程,利用判别式判断下列方程的根的情况.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教材第11页到第12页的例2.(2)自学时间:8分钟.(3)自学方法:阅读解答过程,注意解题步骤和格式.(4)自学参考提纲:①先独立运用公式法解所给方程,然后对照课本找错误、分析错因.x2-4x-7=0;2x2-22x+1=0;5x2-3x=x+1;x2+17=8x.x1=2+x1=x2=x1=1 无实数根x2=2-x2= -②说说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有哪些易错点?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确定a,b,c的值;计算判别式Δ=b2-4ac的值,判断方程是否有解;若Δ≥0,利用求根公式计算方程的根,若Δ<0,方程无实数根.计算Δ时,注意a,b,c符号的问题.③解答本章引言中的问题.2.自学:学生可参考自学指导进行自学.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看学生能否从例2的学习中总结出用公式法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及注意事项.②差异指导:注意强调运用公式法解方程的前提条件.(2)生助生:同桌之间互相找错,分析错因.4.强化:(1)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解题步骤及注意事项.(2)解下列方程:三、评价1.学生的自我评价(围绕三维目标):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何收获或不足?你知道一元二次方程a x2+b x+c=0(a≠0)的根的判别式与其根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吗?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1)表现性评价:点评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性、学习效果、方法及不足之处等.(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3.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反思):(1)本课时容量较大,难度较大,计算的要求较高,因此教学设计各环节均围绕着利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这一重点内容展开,问题设计、课堂学习有利于学生强化运算能力、掌握基本技能,也有利于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2)在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在师生讨论中发现求根公式,并学会利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整个课堂都以学生动手训练为主,让学生积极介入探究活动,体验到成功的喜悦.(4)公式法是在配方法的基础上推出的一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方法,它使解一元二次方程更加简便,在公式的运用中,涉及到根的判别式,使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得到延续和深化.(时间:12分钟满分:100分)一、基础巩固(80分)1.(10分)一元二次方程a x2+b x+c=0(a≠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b2-4ac满足的条件是(B)A. b2-4ac=0B. b2-4ac>0C. b2-4ac<0D. b2-4ac≥02.(10分)已知一元二次方程:①x2+2x+3=0,②x2-2x-3=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A. ①②都有实数解B. ①无实数解,②有实数解C. ①有实数解,②无实数解D. ①②都无实数解3.(10分)利用求根公式求5x2+=6x的根时,a,b,c的值分别是(C)A. 5,,6B. 5,6,C. 5,-6,D. 5,-6,-4.(20分)不解方程,利用判别式判断下列方程的根的情况:(1)x2-3x-32=0;(2) 16x2-24x+9=0;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 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3)x2-42x+9=0;(4)3x2+10=2x2+8x.解:Δ=b2-4ac=(-4)2-4×1×9= -4<0, 解:方程化为x2-8x+10=0方程无实数根. Δ=b2-4ac=(-8)2-4×1×10=24>0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5.(30分)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二、综合应用(10分)6.(10分)解方程x2=3x+2时,有一位同学解答如下:请你分析以上解答有无错误,如有错误,请指出错误的地方,并写出正确的解题过程.解:有错误,方程化为标准形式x2-3x-2=0, ∴a=1,b= -3,c= -2, b2-4ac=17.三、拓展延伸(10分)7.(10分)无论p取何值,方程(x-3)(x-2)-p2=0总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吗?给出你的答案并说明理由.解:方程化简为x2-5x+6-p2=0.∴b2-4ac=(-5)2-4×1×(6-p2)=4p2+1≥1,∴Δ>0.∴无论p取何值,方程(x-3)(x-2)-p2=0总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21.2.3 因式分解法一、新课导入1.导入课题:根据物理学规律,如果把一个物体从地面以10m/s的速度竖直上抛,那么经过x s后物体离地面的高度(单位:m)为:10x-4.9x2.问题1:你能根据上述规律求出物体经过多少秒落回地面吗?问题2:设物体经过x s落回地面,请说说你列出的方程.问题3:你能用配方法或公式法解这个方程吗?是否还有更简单的方法呢?(板书课题)2.学习目标:(1)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2)能选用合适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学习重、难点:重点: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难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二、分层学习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教材第12页到第13页的内容.(2)自学时间:5分钟.(3)自学方法:可先解答②,再解答①.(4)自学参考提纲:①解方程10x-4.9x2=0.分解因式:左边提公因式,得x(10-4.9x)=0,降次:把方程化为两个一次方程,得x=0或10-4.9x=0,求解:解这两个一次方程,得x1=0, x2=.②将一个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通常有哪几种方法?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十字相乘法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依据是:如果ab=0,则a=0或u.③请小结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移项,合并同类项,因式分解,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④解下列方程:(x-2)·(x-3)=0;4x2-11x=0.x1=2, x2=3 x1=0, x2=2.自学:学生可参考自学指导进行自学.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是否理解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依据,是否掌握用因式分解法解方程的步骤.②差异指导:根据学情进行个别或分类指导.(2)生助生:小组内互相交流、研讨.4.强化:(1)用因式分解法解方程的一般步骤:第一步,把方程变形为x2+p x+q=0的形式;第二步,把方程变形为(x-x1)(x-x2)=0的形式;第三步,把方程降次为两个一次方程x-x1=0或x-x2=0的形式;第四步,解两个一次方程,求出方程的根.(2)点两名学生板演第④题,并点评.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教材第14页例3及“归纳”.(2)自学时间:5分钟.(3)自学方法:先独立作业,然后小组互相改正.(4)自学参考提纲:①方程x(x-2)+x-2=0左边可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分解为(x+1)(x-2).②方程5x2-2x-=x2-2x+左右两边都有含未知数的项,无法因式分解,因此,可先将其化为一般形式4x2-1=0,再用平方差公式法对左边进行因式分解.③说说运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要注意哪些问题.④解下列方程:2.自学:学生可参考自学指导进行自学.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了解学生对运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是否掌握.②差异指导:指导学生观察题目特点,选用适当的方法分解因式.(2)生助生:同桌之间互相改错、分析错因.4.强化:(1)点6名学生板演自学参考提纲第④题,并点评.(2)说说运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要注意的问题.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2)自学时间:15分钟.(3)自学方法:完成探究提纲.(4)探究提纲:①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哪种形式的方程?x2=p;配方法适用于哪种形式的方程?(m x+n)2=p;公式法适用于哪种形式的方程?a x2+b x+c=0(a≠0);因式分解法适用于哪种形式的方程?x2-(m+n)x+mn=0.②前面这些解法各有什么优缺点?③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是什么?④选择适当的方法解下列方程:。

数学九年级下册全套导学案(pdf版含答案)(1)

数学九年级下册全套导学案(pdf版含答案)(1)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全套导学案26.1.1反比例函数§26.1 反比例函数1.认识反比例函数是描述具有反比例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2.经历由实际问题抽象反比例函数的过程,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3.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试一试反比例函数的概念1.回答下列问题(1)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 ,某次列车的平均速度v(单位:km/ h )随此次列车的全程运行时间t (单位:h )的变化而变化.问题中有两个变量与,当一个量变化时,另一个量随着它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对于的每一个确定的值,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因此变量间具有函数关系,它的解析式为 .(2)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块面积为1000m2 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y (单位:m )随宽x(单位:m )的变化而变化. 问题中有两个变量与,当一个量变化时,另一个量随着它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对于的每一个确定的值,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因此变量间具有,它的解析式为.(3)已知北京市的总面积为1.68 104 km2 ,人均占有面积S (单位:km2 / 人)随全市总人口n (单位:人)的变化而变化. 问题中有两个变量与,当一个量变化时,另一个量随着它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对于的每一个确定的值,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 因此变量间具有,它的解析式为.答案:1.(1)t,v,t,v,t,v,v1463;(2)x,y,x,y,x,y,函数关系,y t=1000;x1.68 ⨯104 k(3)n,S,n,S,n,S,函数关系,Sk = ;小结:(1) y = ,非零常数; n x(2)x ,y ,x ,不等于 0 的一切实数;(3)分母,无意义;(4)自变量,函数.根据已知条件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1.已知 y 是 x 的反比例函数,并且当 x = 2 时, y = 6 .(1)写出 y 关于 x 的函数解析式;(2)当 x = 4 时,求 y 的值.解:(1)因为 y 是 x 的 ,所以设 .又因为 x = 2 时, y = 6 ,所以有,解得, 因此 y = .(2)把 x = 4 代入,得 y = . 2. 近视眼镜的度数 y (单位:度)与镜片焦距 x (单位:m )成反比例.已知 200 度近视眼镜的镜片焦距为0.5m ,则 y 与 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是. 答案:1.(1)反比例函数,y= ,6 = x试一试k 12,k=12,2 x;(2)y12,3;2.xy 100.x 题组一1.用函数解析式表示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1)某厂现有 300 吨煤,这些煤能烧的天数y(单位:天)随平均每天烧的吨数x(吨/天)的变化而变化.那么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2)一个物体重100N,物体对地面的压强p (单位:Pa)随物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S(单位:m2 )的变化而变化.那么p 与S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2.下列函数:① y做一做2x1;②y4=-;③yx⑤ xy =15;⑥y=2,其中y 是x 的反比例函数的是(填序号). x 23.在xy + 2 = 0 中,y 是x 的()A.一次函数B.反比例函数C. 正比例函数D.既不是正比例函数也不是反比例函数答案:1.(1)y300;(2)p x=300;2. ②④⑤;3. B. S题组二1.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一次又一次地对气缸顶部的活塞加压,测出每一次加压后缸内气体的体积和气体对气缸壁所产生的压强,如下表:体积 x (mL)100 80 60 40 20压强 y(kPa) 60 75 100 150 300则可以反映y 与x 之间的关系的式子是()3000 6000A. y =3000x做一做B. y 6000xC.y =D. y =x x2.已知y 与x2 成反比例,并且当x = 3 时,y = 4 .(1)写出y 关于x2 的函数解析式;(2)当x = 1.5 时,求y 的值;(3)当y = 4 时,求x 的值.答案:1.D;2.(1)因为y 与x2 成反比例,所以设y =k k. 又因为 x = 3 时, y = 4 ,所以x 2 有4 = ,解得k = 36 ,因此 y =3236;(2)将x=1.5代入y = x36得y 16;(3)将x2 y = 6代入 y = 36得 x = ± 6 .x 1. 若 y = (a +1)xa -2 是反比例函数,则 a 的取值为 .2. 已知函数 y = 能力拓展m + 3 x1-m2-3m是反比例函数,则m2 2m = .3.反比例函数y=k在x = 2 处自变量增加 1,函数值相应地减少了2 x 3小结:(1)反比例函数y = 中 k≠0,自变量 x 的指数为;k x (2) y 与 x 成正比例, x 与 z 成反比例,则 y 与 z 成. 6 ,则 k= .4.若 y 与 x 成正比例, x 与 z 成反比例,且当 z = 2 时, y = -3,则 y 与 z 的函数解析式是 .答案:1. 1;2. 0;3. 4;4. y = -6 ;小结:(1)-1;(2)反比例. x 26.1.2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1. 会根据解析式画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归纳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特征和性质.2. 灵活运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解决问题.3. 感悟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与图像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形结合及转化的思想方法.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1. 通过描点法画出下列反比例函数的图像.(1) y = (2) y = 12 x x解:列表表示几组 x 与 y 的对应值(填空):x … -12 -6 -4 -3 -2 -1 1 2 3 4 6 12 … y = 6xy = 12 x图26.1-12. 通过描点法画出下列反比例函数的图像.(1) y = - 6x试一试(2)y =-12 x答案:1. 略;小结(2)一、三,一、三,减小;(3)减小;2. 略;小结:(3)二、四,二、四,上升,增大;(4)二、四,增大.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运用1.已知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经过点A(2,6) .(1)这个函数的图像位于哪些象限?y 随x 的增大如何变化?(2)点B(3,4) ,C(-2试一试1, 4 2k k 14) , D (2,5) 是否在这个函数图像上? 5解:(1)因为点 A (2,6) 在 象限,所以这个函数的图像位于 象限,在每一个象限内, y 随 x 的增大而.(2)设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 y = ,因为点 A (2,6) 在其图像上,所以点 A 的坐x标满足 y = ,即 ,解得 k=.所以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x因为点满足该解析式,点 不满足该解析式,所以点在这个函数图像上,点 不在这个函数图像上. 2. 下列反比例函数:① y = - 2x②y =③ 7 y =-103x x④ y3 100x(1)图像位于第一、三象限的是 ; (2)图像位于第二、四象限的是 .小结:1. 如果任意一点的坐标满足函数解析式,那么这个点就在其图像上,否则,就不在其图像上.2. 反比例函数图像的位置以及 y 如何随 x 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只与有关.函数 图像位置 图像变化趋势y = kxk > 0 第一、三象限 在每个象限内, y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 k < 0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 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3. 如图 26.1-2,它是反比例函数 y =m - 5 图像的一支.根据图像,回答下列问题:x(1)图像的另一支位于哪个象限?常数 m 的取值范围是什么?(2)在这个函数图像的某一支上任取点 A (x 1,y 1) 和点 B (x 2,y 2 ) ,如果 x 1 > x 2 ,那么y 1和 y 2 有怎样的大小关系?图 26.1-2解:(1)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只有两种可能:位于象限,或者位于象限.因为这个函数的图像的一支位于第 象限,所以另一支必位于第象限. 因为这个函数位于象限,所以 m-5,解得.(2)因为 m-5 ,所以在这个函数图像的任一支上,y 都随 x 的增大而,因此当 x 1 > x 2 时,.4. A (-1, y ) , B (1, y ) , C (3, y ) 是反比例函数 y = - 1图像上的三点,请你正确排出123xy 1,y 2,y 3 的大小顺序.k 12 答案:1.(1)第一,第一、三,减小;(2) 6 =,12, y =,B 、C ,D ,B 、C ,D ;2.2x(1)②④;(2)①③;小结:2. k 的正负;3,(1)第一、三,第二、四,一,三,一、三, >0,m >5;(2)>0,减小, y 1 < y 2 ;4. y 2 < y 3 < y 1 ;小结:(2)原点.反比例函数的几何意义k1. 如图 26.1-3 所示,反比例函数 y =试一试(k ≠ 0) 的图像上任取一点P(x, y) ,过这一点分别x作x 轴、y 轴的垂线PM ,PN ,垂足分别为点M 、N ,所得的矩形PMON 的面积为多少?图 26.1-3k解:矩形PMON 的面积S = ,因为y =,所以xy =k ,所以S= ,即过x双曲线上任意一点作x 轴、y 轴的垂线,所得的矩形面积为.k2.如图 26.1-3 所示,反比例函数y =k (k ≠ 0) 的图像上任取一点 E (x , y ) ,过 E 作 xEF ⊥ y 轴于点 F ,连接OE ,所得三角形 EOF 的面积为多少? 解:三角形 EOF 的面积 S= ,因为 y = ,所以 xy = k ,所以 S=, x即过双曲线上任意一点作坐标轴的垂线,并将该点与原点相连,所得的三角形的面积为 .答案:1. PM ⋅ PN =y ⋅x =xyk k, , ,k ,k ;2. 1 EF ⋅ OF =1x ⋅ y = 1xy1 1.22 22 2题组一1. 下列图像中是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是( )(A )(B )2. 填空学习迁移做一做k (C )(D ) 5(1)反比例函数 y =的图像在第象限.x(2)反比例函数 y = 的图像如图 26.1-4 所示,则k0;在图像的每一支上,y 随 xx的增大而.图 26.1-43. 对于反比例函数 y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xA.图像经过点(-1,3)a 2B. 图像位于第二、第四象限C. x > 0 时, 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D. x < 0 时, y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4.当a ≠ 0 时,函数 y = ax +1与函数 y = 在同一坐标系中的图象可能是()x答案:1.C ;2.(1)一、三;(2)>,减少;3.D ;4.C.题组二k1. 若点 P 1(-1,m ) P 2 (-2, n ) 在反比例函数 y = x(k > 0) 的图像上,则m n (填“>”“<”或“=”) 2. 已知点 A (x 1, y 1) , B (x 2 , y 2 ) , C (x 3, y 3 ) 是函数 y = - xx 1 < 0 < x 2 < x 3 ,则 y 1, y 2 , y 3 的大小关系是3 + 2m图 像 上 的 三 点 , 且3. 已知 A (-1, y 1) , B (2, y 2 ) 两点在双曲线 y = ( )做一做,且y1 >y2 ,则m 的取值范围是xA.m >0B.m 0C.m >-3 2D.m <-3 2答案:1.<;2. y2 <y3 <y1 ;3.D.题组三k1.如图26.1-5 所示,M 为反比例函数y =的图像上的一点,MA⊥y轴,垂足为A,△MAOx的面积为2,则k 的值为.2.如图26.1-6,点A 在函数y =做一做4 4 ( x > 0) 的图象上,且OA = 4 ,过点 A 作 AB ⊥ x 轴于x点 B ,则△ ABO 的周长为.图26.1-5 图26.1-6 3. 如图 26.1-7 所示,A 、B 两点在双曲线 y = ,分别经过 A 、B 两点向坐标轴作垂线段,x已知 S 阴影 = 1,则 S 1+ S 2 等于( ) A. 3B. 4C. 5D.6图 26.1-7图 26.1-84 4. 如图 26.1-8 所示,函数 y = -x 与函数 y = -x6 的图像相交于 A ,B 两点,过 A ,B 两点 分别作 y 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点 C ,D ,则四边形 ACBD 的面积为( ) A. 2 B. 4 C. 6 D. 8 答案:1.4;2. 2 + 4 ;3.D ;4.D. 1. 如图 26.1-9,P 是双曲线 y =4( x > 0) 的一个分支上的一点,以点P 为圆心,1 个点位x长度为半径作⊙P,当⊙P与直线y = 3相切时,点P 的坐标为. 图26.1-9 图26.1-102.如图26.1-1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反比例函数y =k( x> 0) 的图像上有一点A(m,4),x过点 A 作AB⊥x轴于点 B,将点 B 向右平移 2 个单位长度得到点 C,过点 C 作y 轴的平行线4交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于点D,CD =.3(1)点D 的横坐标为(用含m 的式子表示);(2)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3.如图 26.1-11,四边形ABCO 是平行四边形,OA = 2 ,AB = 6 ,点C 在x 轴的负半轴上,将□ABCO 绕点A 逆时针旋转得到□ADEF,AD 经过点O ,点F 恰好落在x 轴的正半轴k上,若点 D 在反比例函数y =( x< 0) 的图像上,则k 的值为.x图 26.1-11答案:1.(1,4)或(2,2);2.(1)m+2;(2) CD =4,∴点 D 的坐标为(m + 2, 34) . 3点 A (m ,4) ,点 D (m + 2, 4 ) 在函数 y = k 的图像上,∴4m = 4(m + 2) ,解得 m=1,3 x 3∴k = 4m = 4 .∴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 y = 4;3. 4 x§26.2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1.运用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像、性质解决实际问题.2.经历“实际问题——建立模型——拓展应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建模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几何问题与反比例函数1.已知矩形面积为36cm 2,相邻的两条边长分别为 x cm 和 y cm ,则 y 与 x 之间的函数图像大致是( )A BC D2.市煤气公司要在地下修建一个容积为104 m 3的圆柱形煤气储存室.(1)储存室的底面积 S (单位: m 2)与其深度d (单位: m )有怎样的函数关系?(2)公司决定把储存室的底面积 S 定为500m 2,施工队施工时应该向地下掘进多深? (3)当施工队按(2)中的计划掘进到地下15m 时,公司临时改变计划,把储存室的深度改为15m .相应地,储存室的底面积应改为多少?(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解:(1)根据圆柱的体积公式,得,所以 S 关于d 的函数解析式为 ,其中是常量,是变量, S 是d 的函数.(2)由题意,把储存室的底面积 S 定为500m 2,也即 S = 500 ,将其代入 S 关于d 的函数解析式得,解得d =.因此,如果把储存室的底面积 S 定为500m 2,施工时应向地掘进深.(3)由题意,把储存室的深度改为15m ,也即d = 15 ,将其代入 S 关于d 的函数解析式得,解得 S ≈ .因此,如果把储存室的深度改为15m ,储存室的底面积应改为.4104104 答案:1.A ;2.(1) Sd = 10 , S =,容积, S 、d ,反比例;(2) 500 =,dd3知识建构试一试。

数学导学案九年级答案

数学导学案九年级答案

数学导学案九年级答案【篇一:九年级数学金榜学案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函数中,属于二次函数的是 ( )a.b.c.y= d.2.抛物线y=(x+3)2-2的对称轴是( )a.直线x=3b.直线x=-3c.直线x=-2d.直线x=23.抛物线y=x2-2x-1的顶点坐标是( )a .(1,-1) b.(-1,2) c.(-1,-2) d.(1,-2)4. 二次函数y=x2-2x-3的图象如图所示,当y<0时,自变量 x 的取值范围为()a.-1<x<3 b.x<-1 c. x>3 d.x<-1或x>35.如果二次函数y=ax2+bx+c(其中a、b、c为常数,a≠0)的部分图象如图所示,它的对称轴过点(-1,0),那么关于x的方程ax2+bx+c=0的一个正根可能是( ) 6.一个圆锥形的冰淇淋纸筒,其底面直径为,母线长为,围成这样的冰淇淋纸筒所需纸片的面积是()a. b. c. d.7.如图,实线部分是半径为9m的两条等弧组成的游泳池,若每条弧所在的圆都经过另一个圆的圆心,则游泳池的周长为( )8.将直径为60cm的圆形铁皮,做成三个相同的圆锥容器的侧面(不浪费材料,不计接缝处的材料损耗),那么每个圆锥容器的底面半径为()a.10cm b.20cmc.30cmd.40cm9.二次函数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在同一坐标系内的图象可能为10.如图,点c、d是以线段ab为公共弦的两条圆弧的中点,ab=4,点e、f分别是线段cd,ab上的动点,设af=x, ae2-fe2=y,则能表示y与x的函数关系的图象是()二.填空题(每空3分,共30分)11.函数﹣2,当x 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减小.12.若抛物线与轴没有交点,则的取值范围是 .13.抛物线 y= 的开口向 .14.把抛物线y=-2(x+2)2-1先沿y轴向右平移3个单位,再沿x 轴向上平移2个单位,得到的抛物线解析式为 .15. 函数y=ax2-ax+3x+1的图象与x轴有且只有一个交点,写出a所有可能的值________________.16. 如果⊙a和⊙b相切,它们的半径分别为8cm和2cm,那么圆心距ab为 cm.18.如图,在以o为圆心的两个同心圆中,大圆的弦ab与小圆相切于点c,若弦ab的长为8cm.则圆环的面积为________cm2.19.如图是某风景区的一个圆拱形门,路面ab宽为2m,净高cd 为5m,则圆拱形门所在圆的半径为m.20.如图,长为4cm,宽为3cm的长方形木板,在桌面上做无滑动的翻滚(顺时针方向)三.解答题(本题共8小题,共70分)21. (本小题10分)分别求出对应的二次函数的解析式:(1)已知抛物线的顶点为(-2,1),且过点(-4,3 );(2)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坐标为(-3,0)和(2,0),且它经过点(1,4).22. (本小题8分)已知二次函数y=x2+bx+2的图像经过点(-1,6)(1)求这个二次函数的关系式;(2)求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的交点的坐标;(3)画出图像的草图,观察图像,直接写出当y>0时,x的取值范围.23.(本小题10分)已知:抛物线y =x2+ax+a﹣2.(1)求证:不论a取何值时,抛物线y=x2+ax+a﹣2与x轴都有两个不同的交点.(2)设这个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相交于a(x1,0),b(x2,0),且x1 、x2的平方和为3,求a的值.24.(本小题9分)如图,p是⊙o的直径ab延长线上的一点, pc 切⊙o于点c,弦cd⊥ab,垂足为点e,若,.求:(1)⊙o的半径;(2)cd的长;(3)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25.(本小题9分)近日某小区计划在中央花园内建造一个圆形的喷水池,在水池中央垂直于水面安装一个花形柱子oa, o恰好在水面中心,oa为1.25m,安置在柱子顶端a处的喷头向外喷水,水流在各个方向上沿形状相同的抛物线路径落下,且在过oa的任一平面上抛物线路径如图所示.为使水流形状较为漂亮,设计成水流在到oa距离lm处达到距水面最大高度2.25m.(1)请求出其中一条抛物线的解析式;(2)如果不计其他因素,那么水池的半径至少要为多少m 才能使喷出水流不致落到池上?26.(本小题12分)李老师在与同学进行“蚂蚁怎样爬最近”的课题研究时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请你根据下列所给的重要条件分别求出蚂蚁需要爬行的最短路程的长.(1)如图1,正方体的棱长为5cm一只蚂蚁欲从正方体底面上的点a沿着正方体表面爬到点c1处;(2)如图2,圆锥的母线长为4cm,底面半径r= cm,一只蚂蚁欲从圆锥的底面上的点a出发,沿圆锥侧面爬行一周回到点a;(3)如图3,是一个没有上盖的圆柱形食品盒,一只蚂蚁在盒外表面的a处,它想吃到盒内表面对侧中点b处的食物,已知盒高10cm,底面圆周长为32cm,a距下底面3cm..27.(本小题12分)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正方形oabc的边长为2cm,点a、c别在y轴的负半轴和x轴的正半轴上,抛物线y=ax2+bx+c经过点a、b,最低点为m,且s△amb=(1)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并说明这条抛物线是由抛物线y=ax2 怎样平移得到的;( 2)如果点p由点a开始沿着射线ab以2cm/s的速度移动,同时点q由点b开始沿bc边以1cm/s的速度向点c移动,当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运动结束;①在运动过程中,p、q两点间的距离是否存在最小值,如果存在,请求出它的最小值;②当pq取得最小值时,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r,使得以p、b、q、r为顶点的四边形是梯形? 如果存在,求出r点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九年级数学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a2.b3.d4.a5.b .6. d7.d8.a9. c 10.c二.填空题(每空3分,共30分)11.>-1 12.a<-113.下 14.y=-2(x-1)2+1 15.0、1、9(少写一个扣1分)三.解答题(本题共8小题,共70分)21. (本小题10分)(1)设y=a(x+2)2+1 1分a=0.54分∴y=0.5(x+2)2+15分(2)设y=a(x+3)(x-2)1分a=-14分∴y=-(x+3)(x-2)5分22. (本小题8分)(1)b=-32分(2)(1,0)(2,0)4分(3)草图略6分(要求仅画出大致形状即可)∴x>2或x<-18分23.(本小题10分)(1)△=a2-4(a-2)2分=(a-2)2+44分∴不论a取何值时,抛物线y=x2+ax+a﹣2与x轴都有两个不同的交点.??5分(2)x1 +x2=-a1分x1 .x2=a-22分x1 2+x22=(x1 +x2)2-2 x1 .x23分=a2-2a+4=3∴a=15分24.(本小题9分)(1)切线得oc⊥pc1分设半径为r(r+1)2=r2+32分r=13分(2)ce= 2分cd= 3分(3)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 3分25.(本小题9分)(1) y= -(x-1)2+2.254分(2)(x-1)2=2.25x1=2.5 或 x2= -0.5 (舍)8分答:半径至少为2.5米时9分26.(本小题12分)(1)展开图略 5 4分(2)展开图略 4 8分(3)展开图略 20 12分27.(1)y= (x-1)2- 2分向右1个单位长度,向下个单位长度3分(2)①pq2=(2-2t)2+t2=5(t- )2+ 5分存在,当t= 时,最小值 ??????? ?6分②10当ab∥qr时y=- 时(x-1)2- =- 8分x1= 或 x2=当x1= 时,说明p、b、q、r为顶点的四边形是梯形9分当x2= 时,pbrq为平行四边形,舍.10分20当br∥pq时与x2= 的情况相同,故此时不存在梯形.11分【篇二: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s=txt>总结自己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制定弥补方案。

最新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全册共)

最新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全册共)

最新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全册共119页)目录第一章特殊平行四边形1.1菱形的性质与判定第1课时菱形的性质第2课时菱形的判定1.2矩形的性质与判定第1课时矩形的性质第2课时矩形的判定1.3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第1课时正方形的性质第2课时正方形的判定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2.1 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第1课时一元二次方程第2课时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及其估算2.2 用配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第1课时用配方法求解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第2课时用配方法求解较复杂的一元二次方程2.3 用公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第1课时用公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第2课时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面积问题2.4 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2.5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2.6 应用一元二次方程第1课时几何问题及数字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第2课时第三章概率的进一步认识3.1 用树状图或表格求概率第1课时用树状图或表格求概率第2课时概率与游戏的综合运用3.2 用频率估计概率第四章图形的相似4.1 成比例线段第1课时线段的比和成比例线段第2课时比例的性质4.2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4.3 相似多边形4.4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第1课时利用两角判定三角形相似第2课时利用两边及夹角判定三角形相似第3课时利用三边判定三角形相似第4课时黄金分割4.5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4.6 利用相似三角形测高4.7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第1课时相似三角形中的对应线段之比第2课时相似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之比4.8 图形的位似第1课时位似多边形及其性质第2课时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似变换第五章投影与视图5.1 投影第1课时投影的概念与中心投影第2课时平行投影与正投影5.2 视图第1课时简单图形的三视图第2课时复杂图形的三视图第六章反比例函数6.1 反比例函数6.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第1课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第2课时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第一章 特殊平行四边形1.1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第1课时 菱形的性质学习目标:①通过折、剪纸张的方法,探索菱形独特的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24-1-3 弧、弦、圆心角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24-1-3 弧、弦、圆心角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第二十四章圆24.1.3 弧、弦、圆心角【学习目标】1.理解圆心角的概念和圆的旋转不变性,会辨析圆心角。

2.掌握在同圆或等圆中,圆心角与其所对的弦、弧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此关系的证明和计算。

3.能利用圆心角、弦、弧之间的关系解决有关问题。

【课前预习】1.在半径为1的弦所对的弧的度数为()A.90°B.145度C.90°或270°D.270度或145度2.一个点到圆的最小距离为4cm,最大距离为9cm,则该圆的半径是()A.2.5 cm或6.5 cm B.2.5 cm C.6.5 cm D.5 cm或13cm3.下列命题①若a>b,则am²>bm²②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③各边都相等的多边形是正多边形是±4.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是()A.0B.1C.2D.34.若AB和CD的度数相等,则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A.AB=CD B.AB和CD的长度相等C.AB所对的弦和CD所对的弦相等D.AB所对的圆心角与CD所对的圆心角相等5.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有()①过弦的中点的直线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②弦的垂线平分它所对的两条弧;③过弦的中点的直径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④平分不是直径的弦的直径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A.1个B.2个C.3个D.4个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B.平分弦的直径垂直于这条弦C.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D.同圆或等园中相等的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7.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 .点(1,3)关于x 轴的对称点是(1,3)-B .函数23y x =-+中,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C .若一组数据3,x ,4,5,6的众数是3,则中位数是3D .同圆中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8.如图,扇形AOB 中,90AOB ∠=︒,半径6,OA C =是AB 的中点,//CD OA ,交AB 于点D ,则CD 的长为()A .2BC .2D .69.如图,△ABC 中,AB=5,AC=4,BC=2,以A 为圆心AB 为半径作圆A ,延长BC 交圆A 于点D ,则CD 长为()A .5B .4C .92 D .10.如图,弧 AB 等于弧CD ,OE AB ⊥于点E ,OF CD ⊥于点F ,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A .OE=OFB .AB=CDC .∠AOB =∠COD D .OE >OF【学习探究】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问题1、填空:(1)圆心角的概念:顶点在_______的角叫做圆心角。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含答案)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含答案)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含答案)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21.1一元二次方程1.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问题.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某2+b某+c=0(a≠0)及有关概念.3.会进行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试解;理解方程解的概念.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探索.难点:由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准确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和系数以及一次项和系数及常数项.一、自学指导.(10分钟)问题1:如图,有一块矩形铁皮,长100cm,宽50cm,在它的四角各切去一个同样的正方形,然后将四周突出部分折起,就能制作一个无盖方盒.如果要制作的无盖方盒的底面积为3600cm2,那么铁皮各角应切去多大的正方形?分析:设切去的正方形的边长为某cm,则盒底的长为__(100-2某)cm__,宽为__(50-2某)cm__.列方程__(100-2某)·(50-2某)=3600__,化简整理,得__某2-75某+350=0__.①问题2:要组织一次排球邀请赛,参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要比赛一场.根据场地和时间等条件,赛程计划安排7天,每天安排4场比赛,比赛组织者应邀请多少个队参赛?分析:全部比赛的场数为__437=28__.设应邀请某个队参赛,每个队要与其他__(某-1)__个队各赛1场,所以全部比赛共某(某-1)某(某-1)__场.列方程__=28__,化简整理,得__某2-某-56=0__.②22探究:(1)方程①②中未知数的个数各是多少?__1个__.(2)它们最高次数分别是几次?__2次__.归纳:方程①②的共同特点是:这些方程的两边都是__整式__,只含有__一个__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__2__的方程.1.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等号两边都是__整式__,只含有__一__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__2__(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某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某2+b某+c=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其中__a某2__是二次项,__a__是二次项系数,__b某__是一次项,__b__是一次项系数,__c__是常数项.点拨精讲: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都要包含它前面的符号.二次项系数a≠0是一个重要条件,不能漏掉.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6分钟)1.判断下列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1)某3-2某2+5=0;(2)某2=1;13(3)5某2-2某-=某2-2某+;45(4)2(某+1)2=3(某+1);(5)某2-2某=某2+1;(6)a某2+b某+c=0.解:(2)(3)(4).点拨精讲:有些含字母系数的方程,尽管分母中含有字母,但只要分母中不含有未知数,这样的方程仍然是整式方程.2.将方程3某(某-1)=5(某+2)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解:去括号,得3某2-3某=5某+10.移项,合并同类项,得3某2-8某-10=0.其中二次项系数是3,一次项系数是-8,常数项是-10.点拨精讲:将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时,通常要将首项化负为正,化分为整.一、小组合作: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成果.(8分钟)1.求证:关于某的方程(m2-8m+17)某2+2m某+1=0,无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证明:m2-8m+17=(m-4)2+1,∵(m-4)2≥0,∴(m-4)2+1>0,即(m-4)2+1≠0.∴无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点拨精讲:要证明无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只要证明m2-8m+17≠0即可.2.下面哪些数是方程2某2+10某+12=0的根?-4,-3,-2,-1,0,1,2,3,4.解:将上面的这些数代入后,只有-2和-3满足等式,所以某=-2或某=-3是一元二次方程2某2+10某+12=0的两根.点拨精讲:要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根,只要把这个数代入等式,看等式两边是否相等即可.二、跟踪练习:学生独立确定解题思路,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9分钟)1.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1)1-某2=0;(2)2(某2-1)=3y;12(3)2某2-3某-1=0;(4)2-=0;某某(5)(某+3)2=(某-3)2;(6)9某2=5-4某.解:(1)是;(2)不是;(3)是;(4)不是;(5)不是;(6)是.2.若某=2是方程a某2+4某-5=0的一个根,求a的值.解:∵某=2是方程a某2+4某-5=0的一个根,∴4a+8-5=0,3解得a=-.43.根据下列问题,列出关于某的方程,并将其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1)4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的面积之和是25,求正方形的边长某;(2)一个长方形的长比宽多2,面积是100,求长方形的长某.解:(1)4某2=25,4某2-25=0;(2)某(某-2)=100,某2-2某-100=0.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困惑.(2分钟)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以及怎样利用概念判断一元二次方程.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某2+b某+c=0(a≠0),特别强调a≠0.3.要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学习至此,请使用本课时对应训练部分.(10分钟)21.2解一元二次方程21.2.1配方法(1)1.使学生会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2.渗透转化思想,掌握一些转化的技能.重点: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某+m)2=n(n≥0)的方程;领会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难点:通过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某2=n(n≥0)的方程,知识迁移到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某+m)2=n(n≥0)的方程.一、自学指导.(10分钟)问题1:一桶某种油漆可刷的面积为1500dm2,小李用这桶油漆恰好刷完10个同样的正方体形状的盒子的全部外表面,你能算出盒子的棱长吗?设正方体的棱长为某dm,则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为__6某2__dm2,根据一桶油漆可刷的面积列出方程:__1036某2=1500__,由此可得__某2=25__,根据平方根的意义,得某=__±5__,即某1=__5__,某2=__-5__.可以验证__5__和-5都是方程的根,但棱长不能为负值,所以正方体的棱长为__5__dm.探究:对照问题1解方程的过程,你认为应该怎样解方程(2某-1)2=5及方程某2+6某+9=4方程(2某-1)2=5左边是一个整式的平方,右边是一个非负数,根据平方根的意义,可将方程变形为__2某-1=±5__,即将方程变为__2某-1=5和__2某-1=-5__两个一元一1+51-5次方程,从而得到方程(2某-1)2=5的两个解为某1=__,某2=____.22在解上述方程的过程中,实质上是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这样问题就容易解决了.方程某2+6某+9=4的左边是完全平方式,这个方程可以化成(某+__3__)2=4,进行降次,得到__某+3=±2__,方程的根为某1=__-1__,某2=__-5__.归纳: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通常通过“降次”把它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如果方程能化成某2=p(p≥0)或(m某+n)2=p(p≥0)的形式,那么可得某=±p或m某+n=±p.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6分钟)解下列方程:(1)2y2=8;(2)2(某-8)2=50;(3)(2某-1)2+4=0;(4)4某2-4某+1=0.解:(1)2y2=8,(2)2(某-8)2=50,y2=4,(某-8)2=25,y=±2,某-8=±5,∴y1=2,y2=-2;某-8=5或某-8=-5,∴某1=13,某2=3;(3)(2某-1)2+4=0,(4)4某2-4某+1=0,(2某-1)2=-4<0,(2某-1)2=0,∴原方程无解;2某-1=0,1∴某1=某2=.2点拨精讲:观察以上各个方程能否化成某2=p(p≥0)或(m某+n)2=p(p≥0)的形式,若能,则可运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小组合作: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成果.(8分钟)1.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下列方程:(1)(3某+1)2=7;(2)y2+2y+1=24;(3)9n2-24n+16=11.一、自学指导.(8分钟)问题:如果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是一般形式a某2+b某+c=0(a≠0),你能否用上面配方法的步骤求出它们的两根?-b+b2-4ac问题:已知a某+b某+c=0(a≠0),试推导它的两个根某1=,某2=2a2-b-b2-4ac.2a分析:因为前面具体数字已做得很多,现在不妨把a,b,c也当成一个具体数字,根据上面的解题步骤就可以一直推下去.探究:一元二次方程a某2+b某+c=0(a≠0)的根由方程的系数a,b,c而定,因此:(1)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某2+b某+c=0,当b2-4ac≥0时,-b±b2-4ac将a,b,c代入式子某=就得到方程的根,当b2-4ac<0时,方程没有实数2a根.-b±b2-4ac(2)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某2+b某+c=0(a≠0)的求根公式.2a(3)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公式法.(4)由求根公式可知,一元二次方程最多有__2个实数根,也可能有__1__个实根或者__没有__实根.(5)一般地,式子b2-4ac叫做方程a某2+b某+c=0(a≠0)的根的判别式,通常用希腊字母Δ表示,即Δ=b2-4ac.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5分钟)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根据方程根的情况你有什么结论?(1)2某2-3某=0;(2)3某2-23某+1=0;(3)4某2+某+1=0.3解:(1)某1=0,某2=;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2)某1=某2=3;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3(3)无实数根.点拨精讲:Δ>0时,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Δ=0时,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Δ<0时,没有实数根.一、小组合作: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成果.(8分钟)1.方程某2-4某+4=0的根的情况是(B)A.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B.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C.有一个实数根D.没有实数根2.当m为何值时,方程(m+1)某2-(2m-3)某+m+1=0,(1)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3)没有实数根?111解:(1)m<;(2)m=;(3)m>.4443.已知某2+2某=m-1没有实数根,求证:某2+m某=1-2m必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证明:∵某2+2某-m+1=0没有实数根,∴4-4(1-m)<0,∴m<0.对于方程某2+m某=1-2m,即某2+m某+2m-1=0,Δ=m2-8m+4,∵m<0,∴Δ>0,∴某2+m某=1-2m必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二、跟踪练习:学生独立确定解题思路,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10分钟)1.利用判别式判定下列方程的根的情况:3(1)2某2-3某-=0;(2)16某2-24某+9=0;2(3)某2-42某+9=0;(4)3某2+10某=2某2+8某.解:(1)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3)无实数根;(4)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1)某2+某-12=0;(2)某2-2某-=0;4(3)某2+4某+8=2某+11;(4)某(某-4)=2-8某;(5)某2+2某=0;(6)某2+25某+10=0.解:(1)某1=3,某2=-4;(2)某1=2+32-3,某2=;22(3)某1=1,某2=-3;(4)某1=-2+6,某2=-2-6;(5)某1=0,某2=-2;(6)无实数根.点拨精讲:(1)一元二次方程a某2+b某+c=0(a≠0)的根是由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a,b,c确定的;(2)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先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然后在b2-4ac≥0的前提下,把-b±b2-4ac2a,b,c的值代入某=(b-4ac≥0)中,可求得方程的两个根;2a(3)由求根公式可以知道一元二次方程最多有两个实数根.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困惑.(2分钟)1.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2.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先确定出b2-4ac的值、.a,b,c的值,再算.最后代入求根公式求解..3.用判别式判定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学习至此,请使用本课时对应训练部分.(10分钟)21.2.3因式分解法1.会用因式分解法(提公因式法、公式法)解某些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2.能根据具体的一元二次方程的特征,灵活选择方程的解法,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重点: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难点:理解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2分钟)将下列各题因式分解:(1)am+bm+cm=(__a+b+c__)m;(2)a2-b2=__(a+b)(a-b)__;(3)a2±2ab+b2=__(a±b)2__.一、自学指导.(8分钟)问题:根据物理学规律,如果把一个物体从地面以10m/的速度竖直上抛,那么经过某物体离地的高度(单位:m)为10某-4.9某2.你能根据上述规律求出物体经过多少秒落回地面吗?(精确到0.01)设物体经过某落回地面,这时它离地面的高度为0,即10某-4.9某2=0,①思考:除配方法或公式法以外,能否找到更简单的方法解方程①?分析:方程①的右边为0,左边可以因式分解得:某(10-4.9某)=0,于是得某=0或10-4.9某=0,②∴某1=__0__,某2≈2.04.上述解中,某2≈2.04表示物体约在2.04时落回地面,而某1=0表示物体被上抛离开地面的时刻,即0时物体被抛出,此刻物体的高度是0m.点拨精讲:(1)对于一元二次方程,先将方程右边化为0,然后对方程左边进行因式分解,使方程化为两个一次式的乘积的形式,再使这两个一次因式分别等于零,从而实现降次,这种解法叫做因式分解法.(2)如果a·b=0,那么a=0或b=0,这是因式分解法的根据.如:如果(某+1)(某-1)=0,那么__某+1=0或__某-1=0__,即__某=-1__或__某=1.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5分钟)1.说出下列方程的根:(1)某(某-8)=0;(2)(3某+1)(2某-5)=0.15解:(1)某1=0,某2=8;(2)某1=-,某2=.322.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1)某2-4某=0;(2)4某2-49=0;(3)5某2-20某+20=0.77解:(1)某1=0,某2=4;(2)某1=,某2=-;22(3)某1=某2=2.一、小组合作: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成果.(8分钟)1.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1)5某2-4某=0;(2)3某(2某+1)=4某+2;(3)(某+5)2=3某+15.4解:(1)某1=0,某2=;521(2)某1=,某2=-;32(3)某1=-5,某2=-2.点拨精讲: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要点是方程的一边是0,另一边可以分解因式.2.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1)4某2-144=0;(2)(2某-1)2=(3-某)2;13(3)5某2-2某-=某2-2某+;44(4)3某2-12某=-12.解:(1)某1=6,某2=-6;4(2)某1=,某2=-2;311(3)某1=,某2=-;22(4)某1=某2=2.点拨精讲:注意本例中的方程可以试用多种方法.二、跟踪练习:学生独立确定解题思路,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10分钟)1.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1)某2+某=0;(2)某2-23某=0;(3)3某2-6某=-3;(4)4某2-121=0;(5)(某-4)2=(5-2某)2.解:(1)某1=0,某2=-1;(2)某1=0,某2=23;(3)某1=某2=1;1111(4)某1=,某2=-;22(5)某1=3,某2=1.点拨精讲: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1)将方程右边化为__0__;(2)将方程左边分解成两个一次式的__乘积__;(3)令每个因式分别为__0__,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4)解这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它们的解就是原方程的解.2.把小圆形场地的半径增加5m得到大圆形场地,场地面积增加了一倍,求小圆形场地的半径.解:设小圆形场地的半径为某m.则可列方程2π某2=π(某+5)2.解得某1=5+52,某2=5-52(舍去).答:小圆形场地的半径为(5+52)m.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困惑.(2分钟)1.用因式分解法解方程的根据由ab=0得a=0或b=0,即“二次降为一次”.2.正确的因式分解是解题的关键.学习至此,请使用本课时对应训练部分.(10分钟)21.2.4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bc1.理解并掌握根与系数的关系:某1+某2=-,某1某2=.aa2.会用根的判别式及根与系数的关系解题.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及运用.难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及运用.一、自学指导.(10分钟)自学1:完成下表:方程某2-5某+6=0某2+3某-10=0问题:你发现什么规律?①用语言叙述你发现的规律;某122某23-5某1+某25-3某1某26-10答:两根之和为一次项系数的相反数;两根之积为常数项.②某2+p某+q=0的两根某1,某2用式子表示你发现的规律.答:某1+某2=-p,某1某2=q.自学2:完成下表:方程2某2-3某-2=03某2-4某+1=0某1213某21-21某1+某23243某1某2-113问题:上面发现的结论在这里成立吗?(不成立)请完善规律:①用语言叙述发现的规律;答:两根之和为一次项系数与二次项系数之比的相反数,两根之积为常数项与二次项系数之比.②a某2+b某+c=0的两根某1,某2用式子表示你发现的规律.bc答:某1+某2=-,某1某2=.aa自学3:利用求根公式推导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b+b2-4ac-b-b2-4aca某+b某+c=0的两根某1=____,某2=____.2a2a2bc某1+某2=-,某1某2=.aa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5分钟)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求下列方程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1)某2-3某-1=0;(2)2某2+3某-5=0;1(3)某2-2某=0.3解:(1)某1+某2=3,某1某2=-1;(2)某1+某2=-,某1某2=-;22(3)某1+某2=6,某1某2=0.一、小组合作: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成果.(10分钟)1.不解方程,求下列方程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1)某2-6某-15=0;(2)3某2+7某-9=0;(3)5某-1=4某2.解:(1)某1+某2=6,某1某2=-15;7(2)某1+某2=-,某1某2=-3;351(3)某1+某2=,某1某2=.44点拨精讲: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找对a,b,c.2.已知方程2某2+k某-9=0的一个根是-3,求另一根及k的值.3解:另一根为,k=3.2点拨精讲:本题有两种解法,一种是根据根的定义,将某=-3代入方程先求k,再求另一个根;一种是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解答.3.已知α,β是方程某2-3某-5=0的两根,不解方程,求下列代数式的值.11(1)+;(2)α2+β2;(3)α-β.αβ3解:(1)-;(2)19;(3)29或-29.二、跟踪练习:学生独立确定解题思路,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8分钟)1.不解方程,求下列方程的两根和与两根积:(1)某2-3某=15;(2)5某2-1=4某2;(3)某2-3某+2=10;(4)4某2-144=0.解:(1)某1+某2=3,某1某2=-15;(2)某1+某2=0,某1某2=-1;(3)某1+某2=3,某1某2=-8;(4)某1+某2=0,某1某2=-36.2.两根均为负数的一元二次方程是(C)A.7某2-12某+5=0B.6某2-13某-5=0C.4某2+21某+5=0D.某2+15某-8=0点拨精讲:两根均为负数的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满足两根之和为负数,两根之积为正数.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困惑.(2分钟)不解方程,根据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和已知条件结合,可求得一些代数式的值;求得方程的另一根和方程中的待定系数的值.1.先化成一般形式,再确定a,b,c.2.当且仅当b2-4ac≥0时,才能应用根与系数的关系.bc3.要注意比的符号:某1+某2=-(比前面有负号),某1某2=(比前面没有负号).aa学习至此,请使用本课时对应训练部分.(10分钟)21.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1)1.会根据具体问题(按一定传播速度传播的问题、数字问题等)中的数量关系列一元二次方程并求解.2.能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所得结果是否合理.3.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和关键.重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难点:找出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一、自学指导.(12分钟)问题1: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121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分析:①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某个人,那么患流感的这一个人在第一轮中传染了__某__人,第一轮后共有__(某+1)__人患了流感;②第二轮传染中,这些人中的每个人又传染了__某__人,第二轮后共有__(某+1)(某+1)__人患了流感.则列方程:__(某+1)2=121__,解得__某=10或某=-12(舍)__,即平均一个人传染了__10__个人.再思考:如果按照这样的传染速度,三轮后有多少人患流感?问题2:一个两位数,它的两个数字之和为6,把这两个数字交换位置后所得的两位数与原两位数的积是1008,求原来的两位数.分析:设原来的两位数的个位数字为__某__,则十位数字为__(6-某)__,则原两位数为__10(6-某)+某,新两位数为__10某+(6-某)__.依题意可列方程:[10(6-某)+某][10某+(6-某)]=1008__,解得某1=__2__,某2=__4__,∴原来的两位数为24或42.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5分钟)某初中毕业班的每一个同学都将自己的相片向全班其他同学各送一张表示留念,全班共送了2550张相片,如果全班有某名学生,根据题意,列出方程为()A.某(某+1)=2550B.某(某-1)=2550C.2某(某+1)=2550D.某(某-1)=255032分析:由题意,每一个同学都将向全班其他同学各送一张相片,则每人送出(某-1)张相片,全班共送出某(某-1)张相片,可列方程为某(某-1)=2550.故选B.一、小组合作: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成果.(8分钟)1.某种植物的主干长出若干数目的支干,每个支干又长出同样数目的小分支,主干、支干和小分支的总数是91,求每个支干长出多少小分支?解:设每个支干长出某个小分支,则有1+某+某2=91,即某2+某-90=0,解得某1=9,某2=-10(舍去),故每个支干长出9个小分支.点拨精讲:本例与传染问题的区别.2.一个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字比十位上的数字小4,且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的平方和比这个两位数小4,设个位数字为某,则列方程为:__某2+(某+4)2=10(某+4)+某-4__.二、跟踪练习:学生独立确定解题思路,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7分钟)1.两个正数的差是2,它们的平方和是52,则这两个数是(C)A.2和4B.6和8C.4和6D.8和102.教材P21第2题、第3题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困惑.(3分钟)1.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1)“审”:即审题,读懂题意弄清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2)“设”:即设__未知数__,设未知数的方法有直接设和间接设未知数两种;(3)“列”:即根据题中__等量__关系列方程;(4)“解”:即求出所列方程的__根__;(5)“检验”:即验证根是否符合题意;(6)“答”:即回答题目中要解决的问题.2.对于数字问题应注意数字的位置.学习至此,请使用本课时对应训练部分.(10分钟)21.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2)1.会根据具体问题(增长率、降低率问题和利润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一元二次方程并求解.2.能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所得结果是否合理.3.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和关键.重点:如何解决增长率与降低率问题.难点:理解增长率与降低率问题的公式a(1±某)n=b,其中a是原有量,某为增长(或降低)率,n为增长(或降低)的次数,b为增长(或降低)后的量.一、自学指导.(10分钟)自学:两年前生产1吨甲种药品的成本是5000元,生产1吨乙种药品的成本是6000元,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现在生产1吨甲种药品的成本是3000元,生产1吨乙种药品的成本是3600元,哪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较大?(精确到0.01)绝对量:甲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额为(5000-3000)÷2=1000(元),乙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额为(6000-3600)÷2=1200(元),显然,乙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额较大.相对量:从上面的绝对量的大小能否说明相对量的大小呢?也就是能否说明乙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大呢?下面我们通过计算来说明这个问题.分析:①设甲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为某,则一年后甲种药品成本为__5000(1-某)__元,两年后甲种药品成本为__5000(1-某)2__元.依题意,得__5000(1-某)2=3000__.解得__某1≈0.23,某2≈1.77__.根据实际意义,甲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约为__0.23__.②设乙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为y.则,列方程:__6000(1-y)2=3600__.解得__y1≈0.23,y2≈1.77(舍)__.答:两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__相同__.点拨精讲:经过计算,成本下降额较大的药品,它的成本下降率不一定较大,应比较降前及降后的价格.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8分钟)某商店10月份的营业额为5000元,12月份上升到7200元,平均每月增长百分率是多少?【分析】如果设平均每月增长的百分率为某,则11月份的营业额为__5000(1+某)__元,12月份的营业额为__5000(1+某)(1+某)__元,即__5000(1+某)2__元.由此就可列方程:__5000(1+某)2=7200__.点拨精讲:此例是增长率问题,如题目无特别说明,一般都指平均增长率,增长率是增长数与基准数的比.增长率=增长数∶基准数设基准数为a,增长率为某,则一月(或一年)后产量为a(1+某);二月(或二年)后产量为a(1+某)2;n月(或n年)后产量为a(1+某)n;如果已知n月(n年)后产量为M,则有下面等式:M=a(1+某)n.解这类问题一般多采用上面的等量关系列方程.一、小组合作: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成果.(8分钟)某人将2000元人民币按一年定期存入银行,到期后支取1000元用于购物,剩下的1000元及应得利息又全部按一年定期存入银行,若存款的利率不变,到期后本金和利息共1320元,求这种存款方式的年利率.(利息税20%)分析:设这种存款方式的年利率为某,第一次存2000元取1000元,剩下的本金和利息是1000+2000某·80%;第二次存,本金就变为1000+2000某·80%,其他依此类推.解:设这种存款方式的年利率为某,则1000+2000某·80%+(1000+2000某·80%)某·80%=1320,整理,得1280某2+800某+1600某=320,即8某2+15某-2=0,解得某1=-2(不符,舍去),某2=0.125=12.5%.答:所求的年利率是12.5%.二、跟踪练习:学生独立确定解题思路,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6分钟)青山村种的水稻2022年平均每公顷产7200kg,2022年平均每公顷产8460kg,求水稻每公顷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解:设年平均增长率为某,则有7200(1+某)2=8460,解得某1=0.08,某2=-2.08(舍).即年平均增长率为8%.答:水稻每公顷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为8%.点拨精讲:传播或传染以及增长率问题的方程适合用直接开平方法来解.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困惑.(3分钟)1.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审、设、找、列、解、答.最后要检验根是否符合实际意义.2.若平均增长(降低)率为某,增长(或降低)前的基数是a,增长(或降低)n次后的量是b,则有:a(1±某)n=b(常见n=2).学习至此,请使用本课时对应训练部分.(10分钟)21.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3)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并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2.列一元二次方程解有关特殊图形问题的应用题.重点:根据面积与面积之间的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难点:根据面积与面积之间的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一、自学指导.(10分钟)问题:如图,要设计一本书的封面,封面长27cm,宽21cm,正中央是一个与整个封面长宽比例相同的矩形.如果要使四周的阴影边衬所占面积是封面面积的四分之一,上、下边衬等宽,左、右边衬等宽,应如何设计四周边衬的宽度?(精确到0.1cm)分析:封面的长宽之比是27∶21=__9∶7,中央的长方形的长宽之比也应是__9∶7__,若设中央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__9a_cm__和__7a_cm__,由此得上下边衬与左右边衬的宽度之比是__(27-9a)∶(21-7a)=9∶7__.。

《零障碍导教导学案》 数学-九年级

《零障碍导教导学案》 数学-九年级

《零障碍导教导学案》数学-九年级第一部分:导学目标1.1 了解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1.2 理解零障碍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对不同学习障碍学生的理解和关怀。

第二部分:知识预热2.1 复习上一单元的知识,准备好迎接新的学习内容。

2.2 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图表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

第三部分:学习过程3.1 课前导入,通过引入问题或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2 结合教材内容,系统地讲解重点知识,提供多种教学资源,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

3.3 示范解题,演示不同类型的数学题目的解题方法,让学生能理解并掌握解题思路。

3.4 练习检测,设计一定数量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和反馈。

第四部分:概念深化4.1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更深层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4.2 结合实际情景,让学生理解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

第五部分:课堂互动5.1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5.2 针对学生的不理解或错误观念,及时进行纠正和解惑,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

第六部分:知识巩固6.1 巩固当前学习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作业让学生将知识内化并加深理解。

6.2 扩展应用,设计一些拓展性题目,让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更广泛的情境中。

第七部分:学习总结7.1 总结本节课内容,明确学习成果和收获。

7.2 激励学生,鼓励他们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

第八部分:作业布置8.1 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确保学生能够独立完成。

8.2 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安排,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同时也能够促进零障碍教育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教育中实现自我价值。

希望教师们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份《零障碍导教导学案》,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体验。

零障碍教育在当今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

九年级数学导学案大全

九年级数学导学案大全

九年级数学导学案大全序号:课题 4.1圆课型新授执教人学习目标1.经历通过实例归纳出圆的定义的过程.2.会利用点到圆心的距离和圆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判定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备课人顾军明东审核人备课时间重点圆及其有关概念,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上课时间11.10 难点用集合的观点研究圆的概念.课时数 1学案内容学习随笔教师、学生活动及设计思路一、学前准备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与三角形、四边形一样,圆也是我们常见的图形。

圆的半径、直径、周长、面积,我们并不陌生。

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学习圆的更深入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2、圆的定义议一议思考后回答课本第4页开始提出的四个问题(通过对游戏队形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的本质特征,为下面引出圆的定义做准备。

如果单纯考虑队形因素,即只考虑“距离”对投圈结果的影响,那么排成圆形队形比较公平。

学生在小学数学中已经学过圆的概念,书本在此用集合的观点给出了圆的描述性定义。

)叫做圆;其中,定点称为圆心;定长称为半径的长。

“圆O”可表示成“⊙O”。

确定一个圆需要两个要素:一是,二是。

3、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想一想(课本P 2)回答课本提出的四个问题在平面内,点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有三种; 点在圆外、点在圆上、点在圆内。

具体叙述为(1)(2)(3)(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以转化为点到圆心的距离与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反过来,也可以通过这种数量关系判断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4、做一做(课本第3页)本节主要用集合的观点研究圆的概念及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通过车轮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圆是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图形。

教学时,可以给学生展示正方形或长方形的车轮在行走时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圆形的车轮运转起来最平稳。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是一个定值。

通过投镖的情境引入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点在圆上,点在圆外,点在圆内。

让学生再次经历用集合的观点理解图形的过程。

初三数学九年级下册《反比例函数》导学案

初三数学九年级下册《反比例函数》导学案

第26章 反比例函数26.1.1反比例函数的意义【学习目标】1、 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体会反比例函数的含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 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根据题目条件会求对应量的值,能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关系式3、 让学生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探索数量关系的过程,养成用数学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学习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学习难点】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的确定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基础过关】 一、自主学习: (一)复习巩固1.在一个变化的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 和y ,当x 在其取值范围内任意取一个值时, y ,则称x 为 ,y 叫x 的 .2.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是: ;当 时,称为正比例函数.3.一条直线经过点(2,3)、(4,7),求该直线的解析式. 以上这种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叫: . (二)自主探究提出问题: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怎样的函数关系式表示?(1)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 ,乘坐某次列车所用时间t (单位:h )随该列车平均速度v (单位:km/h )的变化而变化;(2)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为1000m 2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为y 随宽x 的变化; (3)已知北京市的总面积为1.68×104平方千米,人均占有土地面积S (单位:平方千米/人)随全市人口n (单位:人)的变化而变化.1、上面问题中,自变量与因变量分别是什么?三个问题的函数表达式分别是什么? (1) (2) (3)2、这三个函数关系式可以叫正比例函数吗?可以叫一次函数吗? (三)归纳总结:1、三个函数表达式:v t 1262=、xy 1000=、S =n 41068.1⨯有什么共同特征?你能用一个一般形式来表示吗?2、对于函数关系式xy 1000=,完成下表:3、类比一次函数的概念给上述新的函数下一个恰当的定义 讨论:1、反比例函数xky =中自变量x 在分式的什么位置?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什么?2、你能再举出两个反比例函数关系的实例吗?写出函数表达式,与同伴进行交流。

九年级数学导学案(全册)整理

九年级数学导学案(全册)整理

九年级数学导学案(全册)整理导学案1单元:有理数综合运用研究目标:- 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掌握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 进一步熟练运用有理数进行混合运算教学内容:1. 有理数的引入和定义2. 有理数的表示方法3. 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规则4.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练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有理数的概念和意义。

2. 定义:给出有理数的准确定义,并介绍有理数的表示方法。

3. 讲解:详细介绍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规则,包括同号相加、异号相减等。

4. 练:通过练题让学生巩固对有理数运算规则的掌握,进行混合运算。

5. 总结:对本节课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

课后作业:- 完成课堂上的练题- 预下节课的内容,完成预题导学案2单元:平面图形的认识研究目标:- 了解平面图形的种类和属性- 掌握平面图形的命名和分类方法- 进一步熟练绘制和测量平面图形教学内容:1. 平面图形的定义和分类2. 平面图形的命名规则3. 平面图形的性质和特点4. 绘制和测量平面图形的方法教学步骤:1. 导入:利用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出平面图形的概念和意义。

2. 定义:给出平面图形的准确定义,并介绍不同种类的平面图形。

3. 讲解:通过示意图或实际测量过程,说明平面图形的命名规则和性质。

4. 练:让学生绘制和测量不同种类的平面图形,加深对其属性的理解和掌握。

5. 总结:对本节课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

课后作业:- 练题:根据给定条件,命名和绘制不同种类的平面图形。

- 思考题:举例说明平行线和垂直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后续导学案依次展开)总结该份文档整理了九年级数学导学案的内容,包括有理数综合运用、平面图形的认识等单元内容。

每个导学案都设定了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和课后作业,以满足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实践需求。

希望这份文档能为您提供有益的参考,帮助您更好地教授九年级数学课程。

九年级数学上册-《圆》整章导学案

九年级数学上册-《圆》整章导学案

BC Q P 圆(1)【自主学习】 (一) 新知导学1.圆的运动定义:把线段OP 的一个端点O ,使线段OP 绕着点O 在 旋转 ,另一端点P 运动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圆,其中点O 叫做 ,线段OP 叫做 .以O 为圆心的圆记作 .2圆的集合定义:圆是到 的点的集合. 3.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如果⊙O 的半径为r ,点P 到圆心的距离为d ,那么 点P 在圆内⇔ ;点P 在圆上⇔ ; 点P 在圆外⇔ .【合作探究】1.如图,已知:点P 、Q ,且PQ=4cm. (1)画出下列图形: ①到点P 的距离等于2cm 的点的集合; ②到点Q 的距离等于3cm 的点的集合;(2)在所画图中,到点P 的距离等于2cm ;且到点Q 的距离等于3cm 的点有几个?请在图中将它们画出来.(3)在所画图中,到点P 的距离小于或等于2cm ;且到点Q 的距离大于或等于3cm 的点的集合是怎样的图形?把它画出来. 【自我检测】 一、填空题1.到定点O 的距离为2cm 的点的集合是以 为圆心, 为半径的圆.2.正方形的四个顶点在以 为圆心,以 为半径的圆上.3.矩形ABCD 边AB=6cm,AD=8cm ,(1)若以A 为圆心,6cm 长为半径作⊙A ,则点B 在⊙A______,点C 在⊙A_______,点D 在⊙A________,AC 与BD 的交点O 在⊙A_________;(2)若作⊙A ,使B 、C 、D 三点至少有一个点在⊙A 内,至少有一点在⊙A 外,则⊙A 的半径r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4.一个点与定圆最近点的距离为4cm, 与最远点的距离是9cm ,则圆的半径是 二、解答题5.已知:如图,BD 、CE 是△ABC 的高,试说明点B、C 、D 、E 在同一个圆上.6.如图,已知在⊿ABC 中,∠ACB=900,AC=12,AB=13,CD ⊥AB,以C 为圆心,5为半径作⊙C ,试判断A,D,B 三点与⊙C 的位置关系圆(2)【自主学习】(一)复习巩固:1.圆的集合定义: . 2.点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 、 . 3.已知⊙O 的半径为5cm ,点P 是⊙O 外一点,则OP 的长可能是( ) A. 3 cm B. 4cm C. 5cm (二)新知导学 1.与圆有关的概念①弦:连结圆上任意两点的 叫做弦. ②直径:经过 的弦叫做直径.③弧分为:半圆( 所对的弧叫做半圆)、劣弧(小于 的弧)和优弧(大于 的弧).④圆心角:定点在 的角叫做圆心角.⑤同心圆: 相同, 不相等的两个圆叫做同心圆. ⑥等圆:能够互相 的两个圆叫做等圆.⑦等弧:在 或 中,能够互相 的弧叫做等弧. 2同圆或等圆的性质:在同圆或等圆中,它们的 相等. 【合作探究】1.圆心都为O 的甲、乙两圆,半径分别为r 1和r 2,且r 1<OA <r 2,那么点A 在( ) A. 甲圆内 B.乙圆外 C. 甲圆外、乙圆内 D. 甲圆内、乙圆外2.下列判断:①直径是弦;②两个半圆是等弧;③优弧比劣弧长,其中正确的是( ) A. ① B.②③ C. ①②③ D.①③ 【自我检测】 一、填空题1.已知⊙O 中最长的弦为16cm ,则⊙O 的半径为________cm . 2.过圆内一点可以作出圆的最长弦_____条. 二、选择题3.下列语句中,不正确的个数是( )①直径是弦;②弧是半圆;③长度相等的弧是等弧;•④经过圆内任一定点可以作无数条直径.A .1个B .2个C .3个D .4个4.下列语句中,不正确的是( )A .圆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旋转对称图形B .圆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C .当圆绕它的圆心旋转89°57′时,不会与原来的圆重合D .圆的对称轴有无数条,对称中心只有一个5.等于23圆周的弧叫做( )A .劣弧B .半圆C .优弧D .圆6.如图,⊙O 中,点A 、O 、D 以及点B 、O 、C 分别在一条直线上,图中弦的条数有(• ) A .2条 B .3条 C .4条 D .5条第6题A7.以已知点O 为圆心,已知线段a 为半径作圆,可以作(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无数个 三、解答题8.如图,CD 是⊙O 的直径,∠EOD=84°,AE 交⊙O 于点B ,且AB=OC ,求∠A 的度数.9.如图,在△ABC 中,∠ACB=90°,∠A=40°;以C 为圆心、CB 为半径的圆交AB•于点D ,求∠ACD 的度数.A圆的对称性(1)【自主学习】(一)复习巩固:1.直径、弦、弧、圆心角、同心圆、等圆、等弧的概念.2.同圆或等圆的性质: .(二)新知导学1.圆的旋转不变性圆具有旋转不变的特征,即一个圆绕着它的圆心旋转一个角度后,仍与原来的圆 .2.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关系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所对的弦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中有一组量,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他各组量都分别 .3.圆心角度数的性质①10的角:将定点在圆心的角分成360份,每一份的圆心角是 .②10的弧:所对的弧叫10的弧.③圆心角的和它对的弧的相等.【合作探究】1.如图:⊙O1和⊙O2是等圆,P是O1O2的中点,过P作直线AD交⊙O1于A、B,交⊙O2于C、D,求证:AB=CD.2.如图所示,点O是∠EPF平分线上的一点,以点O为圆心的圆与角的两边分别交于点A、B和C、D.(1)求证:AB=CD;(2)若角的顶点P在圆上或在圆内,(1)的结论还成立吗?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若成立,请加以证明.【自我检测】一、填空题1.如图,AB、CE是⊙O的直径,∠COD=60°,且弧AD=弧BC,•那么与∠AOE•相等的角有_____,与∠AOC相等的角有_________.2.一条弦把圆分成1:3两部分,则弦所对的圆心角为________.3.弦心距是弦的一半时,弦与直径的比是________,弦所对的圆心角是_____.4.如图,AB为圆O的直径,弧BD=弧BC,∠A=25°,则∠BOD=______.5.如图,AB、CD是⊙O的两条弦,M、N分别为AB、CD的中点,且∠AMN=∠CNM,•AB=6,则CD=_______.6.如图,直角坐标系中一条圆弧经过网格点A、B、C,其中B点坐标为(4,4),•则该圆弧所在圆的圆心坐标为_________.7.如图所示,已知C为弧AB的中点,OA⊥CD于M,CN⊥OB于N,若OA=r,ON=•a,•则CD=_______.二、选择题10.在⊙O中,圆心角∠AOB=90°,点O到弦AB的距离为4,则⊙O的直径的长为()A.42 B.82 C.24 D.1611.如图6,AB是⊙O的直径,CD为弦,CD⊥AB于E,则下列结论中不一定成立.....的是( •)A.∠COE=∠DOE B.CE=DE C.OE=BE D.弧BD=弧BC12.如图7所示,在△ABC中,∠A=70°,⊙O截△ABC•的三边所得的弦长相等,•则∠BOC=()A.140° B.135° C.130° D.125°13.如图所示,已知AB是⊙O的直径,M、N分别是AO、BO的中点,CM⊥AB,DN⊥AB,•求证:弧AC=弧BD.圆的对称性(2)【自主学习】(一)复习巩固:1.圆的旋转不变性: . 2.圆心角的性质: .3.已知如图,在⊙O 中,AD 是直径,BC 是弦,D 为弧BC 的中点,由这些条件你能推出哪些结论(要求:不添加辅助线,不添加字母,不写推理过程,写出六条以上结论)(二) 新知导学 1. 圆的对称性圆是 图形,过 的任意一条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2. 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 ,并且平分 . 【合作探究】1. 已知,在⊙O 中,半径OD ⊥直径AB ,F 是OD 的中点,弦BC 过F 点,若⊙O 的半径为2, 求BC 的长.2.已知⊙O 的半径为5cm ,弦AB ∥CD ,AB=6cm,CD=8cm,求AB 和CD 之间的距离.【自我检测】 一、填空题 1.已知⊙O•中,•弦AB•的长是8cm ,•圆心O•到AB•的距离为3cm ,•则⊙O•的直径是_____cm . 2.如图1,已知⊙O 的半径为5,弦AB=8,P 是弦AB 上任意一点,则OP•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BAPOBACEDO(1) (2) (3) 3.如图2,⊙O 的直径AB 垂直于弦CD ,垂足为E ,若∠COD=120°,OE=3厘米,则OD=•___cm . 4.半径为5的⊙O 内有一点P ,且OP=4,则过点P 的最短弦长是_______,最长的弦长_______. 5.如图3,AB 是半圆的直径,O 是圆心,C 是半圆上一点,E 是弧AC 的中点,OE 交弦AC 于D ,若AC=8cm ,DE=2cm ,则OD 的长为________cm . 6.⊙O 的直径是50cm ,弦AB ∥CD ,且AB=40cm ,CD=48cm ,则AB•与CD•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 二、选择题8.下列命题中错误的命题有( ) (1)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2)平分弦的直径垂直于弦;(3)•梯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4)圆的对称轴是直径.A .1个B .2个C .3个D .4个9.如图4,同心圆中,大圆的弦AB 交小圆于C 、D ,已知AB=4,CD=2,AB•的弦心距等于1,那么两个同心圆的半径之比为( )A .3:2B 5:2C .52D .5:4BCDOB CEDOONMF(4) (5) (6)10.如图5,AB 是⊙O 的直径,CD 为弦,CD ⊥AB 于E ,则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 A .∠COE=∠DOE B .CE=DE C .AE=BE D .弧BD=弧BC11.如图6,EF 是⊙O 的直径,OE=5,弦MN=8,则E 、F 两点到直线MN 的距离之和( ) A .3 B .6 C .8 D .12 12.如图8,方格纸上一圆经过(2,6)、(-2,2)、(2,-2)、(6,2)四点•则该圆圆心的坐标为( )A .(2,-1)B .(2,2)C .(2,1)D .(3,1)DC B A O 30DC A O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1)【自主学习】(一)复习巩固:1.垂径定理: .2.已知点P 是半径为5的⊙O 内的一点,且OP=3,则过P 点且长小于8的弦有( ) 条 条 C. 2条 D.无数条 (二) 新知导学 1. 圆周角的定义顶点在 ,并且两边都和圆 的角叫做圆周角. 2.圆周角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 ,都等于该弧所对的圆心角的 .【合作探究】1.如图,⊙O 的直径AB=8cm,∠CBD=30°,求弦DC 的长.2.如图,A 、B 、C 、D 四点都在⊙O 上,AD 是⊙O 的直径,且AD=6cm,若∠ABC= ∠CAD,求弦AC 的长. 【自我检测】一、选择题:1.在半径为R 的圆中有一条长度为R 的弦,则该弦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是( ) ° °或150° ° °或120°2.如图,A 、B 、C 三点都在⊙O 上,点D 是AB 延长线上一点,∠AOC=140°, ∠CBD 的度数( ) ° ° ° °3.如图1,已知圆心角∠BOC=100°,则圆周角∠BAC 的度数是( ) ° ° ° °4.如图2,A 、B 、C 、D 四点在同一个圆上,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把四个内角分成的八个角中,相等的角有( )对 对 对 对5.如图3,D 是弧AC 的中点,则图中与∠ABD 相等的角的个数是( ) 个 个 个 个6.如图4,∠AOB=100°,则∠A+∠B 等于( ) ° ° ° °7.如图⊙O 中弧AB 的度数为60°,AC 是⊙O 的直径,那么∠BOC 等于 ( ) A .150° B .130° C .120° D .60°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2)【自主学习】(一)复习巩固:1.圆周角的定义: .2.圆周角定理: .3.在半径为R的圆内,长为R的弦所对的圆周角为 .(二)新知导学1.直径(或半圆)所对的圆周角是 .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 .【合作探究】1.如图,AB是半圆的直径,AC为弦,OD⊥AB,交AC于点D,垂足为O,⊙O的半径为4,OD=3,求CD的长.2.如图,AB是⊙O的直径,AB=AC,D、E在⊙O上.求证:BD=DE.【自我检测】一、填空题1.如图,AB是⊙O的直径,∠AOD是圆心角,∠BCD是圆周角.若∠BCD=25°,则∠AOD= .2.如图,⊙O直径MN⊥AB于P,∠BMN=30°,则∠AON= .3.如图,A、B、C是⊙O上三点,∠BAC的平分线AM交BC于点D,交⊙O于点M.若∠BAC=60°,∠ABC=50°,则∠CBM= ,∠AMB= .4.⊙O中,若弦AB长22cm,弦心距为2,则此弦所对的圆周角等于.5.如图,⊙O中,两条弦AB⊥BC,AB=6,BC=8,求⊙O的半径=.二、选择题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顶点在圆上的角是圆周角 B.两边都和圆相交的角是圆周角C.圆心角是圆周角的2倍 D.圆周角度数等于它所对圆心角度数的一半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等弧所对圆周角相等 B.同弧所对圆周角相等C.同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弧也相等. D.同圆中,等弦所对的圆周角相等8.在⊙O中,同弦所对的圆周角()A.相等B.互补C.相等或互补 D.都不对9.如图,在⊙O中,弦AD=弦DC,则图中相等的圆周角的对数是()A.5对 B.6对 C.7对D.8对BA确定圆的条件【自主学习】(一)复习巩固:1.已知AB是⊙O的直径,C是⊙O上一点,若AB=4cm,AC=3cm,则BC= .2.下列命题:①直径所对的角是900 ;②直角所对的弦是直径;③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相等;④对同一弦的两个圆周角相等.正确的有()A. 0个B. 1个个个(二)新知导学1.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圆.2.经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这个三角形叫圆的三角形.【合作探究】1.要将如图所示的破圆轮残片复制完成,怎样确定这个圆轮残片的圆心和半径(写出找圆心和半径的步骤).【自我检测】一、填空题:1.锐角三角形的外心在_______.如果一个三角形的外心在它的一边的中点上, 则该三角形是______.如果一个三角形的外心在它的外部,则该三角形是_____.2.边长为6cm的等边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是________.3.△ABC的三边为设其外心为O,三条高的交点为H,则OH的长为_____.4.三角形的外心是______的圆心,它是_______的交点,它到_______的距离相等.5.已知⊙O的直径为2,则⊙O的内接正三角形的边长为_______.6.如图,MN所在的直线垂直平分线段AB,利用这样的工具,最少使用________ 次就可以找到圆形工件的圆心.二、选择题:7.下列条件,可以画出圆的是( )A.已知圆心B.已知半径;C.已知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D.已知直径8.三角形的外心是( )A.三条中线的交点;B.三条边的中垂线的交点;C.三条高的交点;D.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9.下列命题不正确的是( )A.三点确定一个圆B.三角形的外接圆有且只有一个C.经过一点有无数个圆D.经过两点有无数个圆10.一个三角形的外心在它的内部,则这个三角形一定是( )A.等腰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锐角三角形D.等边三角形11.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等于( )A.腰长B.腰长的2倍; C.底边的2倍 D.腰上的高12.平面上不共线的四点,可以确定圆的个数为( )个或3个个或4个个或3个或4个个或2个或3个或4个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1)【自主学习】(一)复习巩固:1.若△ABC的外接圆的圆心在△ABC的外部,则△ABC是()A.锐角三角形B. 直角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等腰直角三角形2.在三角形内部,有一点P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则点P一定是()A.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B. 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C. 三角形中位线与高线的交点D. 三角形中位线与中线的交点(二)新知导学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①定义:直线与圆有个公共点时,叫做直线与圆相交,这条直线叫做圆的线.直线与圆有个公共点时,叫做直线与圆相切,这条直线叫做圆的线.这个公共点叫做点.直线与圆有个公共点时,叫做直线与圆相离. 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与判定设⊙O的半径为r,圆心O到直线的距离为d,那么直线与圆相交⇔;直线与圆相切⇔;直线与圆相离⇔ .【合作探究】1.在△ABC中,∠A=450,AC=4,以C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与直线AB有交点,试确定r的范围.【自我检测】一、选择题1.命题:“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的逆命题是()A.经过半径的外端点的直线是圆的切线.B.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C.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D.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2.如图,AB、AC与⊙O相切于B、C,∠A=500,点P是圆上异于B、C的一个动点,则∠BPC 的度数是()或1150或5003.已知正三角形的边长为6,则该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为()A.4.如图,BC是⊙O直径,P是CB延长线上一点,PA切⊙O于A,如果PA OB=1,那PBA么∠APC 等于( )A. 1505.如图,线段AB 经过圆心O ,交⊙O 于点A 、C ,∠B =300,直线BD 与⊙O 切于点D ,则∠ADB 的度数是( )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点(2,1)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必与( )A. x 轴相交B. y 轴相交C. x 轴相切D. y 轴相切 7.如图,⊙O 的直径AB 与弦AC 的夹角为︒30,切线CD 与AB 的延长线交于点D ,若⊙O 的半径为3,则CD 的长为( )B.36 D.33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2)【自主学习】(一)复习巩固:1.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 、 . 2. 如图,已知AB 是⊙O 的直径,BC 切⊙O 于点B ,AC 交⊙O 于点D ,AC =10,BC =6,求AB 和CD 的长.(二)新知导学1.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 并且 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2.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 于经过切点的 .3.与三角形各边都 的圆叫做三角形的 圆, 圆的 叫做三角形的 ,这个三角形叫做圆的 三角形. 【合作探究】1.如图,AB 、CD 分别与半圆O 切于点A 、D ,BC 切⊙O 于点E ,若AB =4,CD =9,求⊙O 的半径.2.已知锐角△ABC ,作△ABC 的内切圆.【自我检测】 一、选择题1.如图,PA 切⊙O 于A ,PB 切⊙O 于B ,OP 交⊙O 于C ,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 ∠1=∠2 =PB ⊥OP D.2PA PC PO =⨯2.如图,⊙O 内切于△ABC ,切点为D 、E 、F ,若∠B =500,∠C =600,连结OE 、OF 、DE 、DF ,则∠EDF 等于( )3.边长分别为3、4、5的三角形的内切圆与外接圆半径之比为( ) :5 :5 :5 :54.如图,PA 、PB 是⊙O 的两条切线,切点是A 、B. 如果OP =4,23PA =AOB 等于( )A. 90°B. 100°C. 110°D. 120°5.如图,已知⊙O 过边长为正2的方形ABCD 的顶点A 、B ,且与CD 边相切,则圆的半径为( )DOA .34 B .45 C .25D .16.如图,⊙O 为△ABC 的内切圆,∠C =900,AO 的延长线交BC 于点D ,AC =4,CD =1,则⊙O 的半径等于( )A.45B.54C.34D.56二填空题7. 直角三角形有两条边是2,则其内切圆的半径是__________.8. 正三角形的内切圆半径等于外接圆半径的__________倍.9.如图,PA 、PB 是⊙O 的切线,点A 、B 为切点,AC 是⊙O 的直径,∠BAC =200,则∠P 的大小是___度.10.等边三角形ABC 的内切圆面积为9π,则△ABC 的周长为_________.11.已知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3、4、5,则这个三角形的内切圆半径是 .12.三角形的周长是12,面积是18,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内切圆半径是 .三、解答题:13.已知如图,过圆O 外一点B 作圆O 的切线BM, M 为切点.BO 交圆O 于点A,过点A 作BO 的垂线,交BM 于点=3,圆O 半径为1.求MP 的长.14.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13cm ,底边长为10 cm ,求它的内切圆的半径.15.如图,AB 是半圆O 的直径,点M 是半径OA 的中点,点P 在线段AM 上运动(不与点M 重合),点Q 在半圆O 上运动,且总保持PQ =PO ,过点Q 作⊙O 的切线交BA 的延长线于点C. (1) 当∠PQA =600时,请你对△QCP 的形状做出猜想,并给予证明; (2) 当QP ⊥AB 时,△QCP 的形状是__________三角形;(3) 由(1)、(2)得出的结论,请进一步猜想当点P 在线段AM 上运动到任何位置时, △QCP 一定是_________三角形.圆和圆的位置关系21B O C P A O B D C EF A第4题图 第2题图 第1题图 第5题图 O 第6题图P AB C O 第9题图A MO B P Q【自主学习】(一)复习巩固:1圆的切线的性质定理: .2.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 .3.三角形的内心是它的圆的圆心,它是三角形的交点.4.内心到三角形的距离相等,到三角形三边距离相等的点是 .5.已知三角形的面积为12,周长为24,则内切圆的半径为 .(二)新知导学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的性质与判定如果两圆的半径为R、r,圆心距为d,那么两圆外离⇔;两圆外切⇔;两圆相交⇔;两圆内切⇔;两圆内含⇔ .(位置关系)(数量关系)【合作探究】1.已知两圆相切,一个圆的半径为5,圆心距d=2,求另一个圆的半径.2.半径为1、2、3的三个圆两两外切,求这三个圆的圆心的连线构成的三角形的面积.【自我检测】一、填空题:1.已知两圆半径分别为8、6,若两圆内切,则圆心距为______;若两圆外切,则圆心距为___.2.已知两圆的圆心距d=8,两圆的半径长是方程x2-8x+1=0的两根,则这两圆的位置关系是______.3.圆心都在y轴上的两圆⊙O1、⊙O2,⊙O1的半径为5,⊙O2的半径为1,O1的坐标为(0,-1),O2的坐标为(0,3),则两圆⊙O1与⊙O2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4.⊙O1和⊙O2交于A、B两点,且⊙O1经过点O2,若∠AO1B=90°,那么∠AO2B 的度数是__.5.矩形ABCD中,AB=5,BC=12,如果分别以A、C为圆心的两圆相切,点D在⊙C内, 点B在⊙C 外,那么圆A的半径r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6.两圆半径长分别是R和r(R>r),圆心距为d,若关于x的方程x2-2rx+(R-d)2=0 有相等的两实数根,则两圆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二、选择题7.⊙O的半径为2,点P是⊙O外一点,OP的长为3,那么以P为圆心,且与⊙O 相切的圆的半径一定是( ) 或5 或48.直径为6和10的两上圆相外切,则其圆心距为( )9.如图1,在以O为圆心的两个圆中,大圆的半径为5,小圆的半径为3, 则与小圆相切的大圆的弦长为( )(1) (2) (3)10.⊙O1、⊙O2、⊙O3两两外切,且半径分别为2cm,3cm,10cm,则△O1O2O3 的形状是( )A.锐角三角形B.等腰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直角三角形11.如图2,⊙O1和⊙O2内切,它们的半径分别为3和1,过O1作⊙O2的切线, 切点为A,则O1A 的长为( )12.半径为1cm和2cm的两个圆外切,那么与这两个圆都相切且半径为3cm 的圆的个数是( )个个个个13.如图3,⊙O的半径为r,⊙O1、⊙O2的半径均为r1,⊙O1与⊙O内切,沿⊙O 内侧滚动m圈后回到原来的位置,⊙O2与⊙O外切并沿⊙O外侧滚动n圈后回到原来的位置,则m、n的大小关系是( )>n =n <n D.与r,r1的值有关正多边形和圆【自主学习】 (一)复习巩固1. 等边三角形的边、角各有什么性质? .2. 正方形的边、角各有什么性质? . (二)新知导学1.各边 ,各角 的多边形是正多边形.2.正多边形的外接圆(或内切圆)的圆心叫做 ,外接圆的半径叫做 ,内切圆的半径做 .正多边形各边所对的外接圆的圆心角都 .正多边形每一边所对的外接圆的圆心角叫做 .正n 边形的每个中心角都等于 . 3. 正多边形都是 对称图形,正n 边形有 条对称轴;正 数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就是正多边形的 ,正 数边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 【合作探究】1.问题:用直尺和圆规作出正方形,正六多边形.思考:如何作正三角形、正十二边形?【自我检测】1.正方形ABCD 的外接圆圆心O 叫做正方形ABCD 的______.2.正方形ABCD 的内切圆⊙O 的半径OE 叫做正方形ABCD 的______.3.若正六边形的边长为1,那么正六边形的中心角是______度,半径是______,边心距是______,它的每一个内角是______.4.正n 边形的一个外角度数与它的______角的度数相等. 5.设一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8㎝2,两直角边长分别为x ㎝和y ㎝. (1)写出y(㎝)和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画出这个函数关系所对应的图象 (3)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① 当x =2㎝时,y 等于多少?② x 为何值时,这个直角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6.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方程0232=+-x x 的两根,第三边的长是方程03522=+-x x 的根,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7.如图,PA 和PB 分别与⊙O 相切于A ,B 两点,作直径AC ,并延长交PB 于点D .连结OP ,CB .(1)求证:OP ∥CB ;(2)若PA=12,DB:DC=2:1,求⊙O的半径.弧长及扇形面积【自主学习】(一)复习巩固:1.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 .2.已知两圆的半径分别3cm和2cm,若两圆没有公共点,则圆心距d的取值范围为()A. d>5或d<1B. d>5C. d<1 <d<5(二)新知导学1.弧长计算公式在半径为R的圆中,n0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l的计算公式为:l=2.扇形面积计算公式①定义:叫做扇形.②在半径为R的圆中,圆心角为n0的扇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为:S扇形=由弧长l= 和S扇形= 可得扇形面积计算的另一个公式为:S扇形=【合作探究】1.已知:扇形的弧长为29πcm,面积为9πcm2 ,求扇形弧所对的圆心角.2.已知:AC是半圆的直径,BC与半圆切于C,AB交半圆于D,BC=3 cm BD cm,求半圆的面积.【自我检测】一、选择题1.如果以扇形的半径为直径作一个圆,这个圆的面积恰好与已知扇形的面积相等,则已知扇形的中心角为()°°° °2.如果圆柱底面直径为6cm,母线长为4cm,那么圆柱的侧面积为()πcm2 πcm2 πcm2 πcm23.圆锥的母线长为5cm,底面半径为3cm,则圆锥侧面展开图的面积是()A. 254πcm2 πcm2 πcm2 πcm24.如果正四边形的边心距为2,那么这个正四边形的外接圆的半径等于()C. 2D.5.圆的外切正六边形边长与它的内接正六边形边长的比为()A.:3B. 2:3 :3 D.:26.圆的半径为3cm,圆内接正三角形一边所对的弧长为()πcm或4πcm πcm πcm πcm7.在半径为12cm的圆中,150°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等于()πcm πcm πcm πcm8.如图,设AB=1cm,,则长为()A. B. C. D.9.圆锥的母线长为5cm,高为3cm,则其侧面展开图中,扇形的圆心角是()° ° ° °二、计算题10.如图,已知菱形ABCD中,AC,BD交于O点,AC=23,BD=2cm,分别以 A,C为圆心,OA长为半径作弧,交菱形四边于E,F,G,H四点.求阴影部分的面积.11.已知△ABC中,∠C=90°,AC=3cm,BC=4cm,⊙O内切于△ABC.求△ABC在⊙O外部的面积.12.已知等腰梯形ABCD有一个内切圆O.若AB=CD=6cm,BC=2AD,求圆O的面积.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自主学习】(一)复习巩固:1.弧长的计算公式: .2.扇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3.已知扇形的面积为4cm 2,弧长为4cm ,求扇形的半径.(二)新知导学1.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 .圆锥的母线就是扇形的 .圆锥底面圆的周长就是扇形的 .2.如果圆锥的母线长为l ,底面的半径为r ,那么S 侧= ,S 全= .【合作探究】1.已知圆锥的母线长6 cm ;底面半径为 3 cm ,求圆锥的侧面展开图中扇形的圆心角.2.已知:一个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圆心角为36°的扇形,扇形面积为10 cm 2.求这圆锥的表面积.【自我检测】一、选择题1.已知圆锥的高为5,底面半径为2,则该圆锥侧面展开图的面积是( ) A .25π B .2π C .5π D .6π2.圆锥的高为3cm , 母线长为5cm , 则它的表面积是( )cm2.A .20pB .36pC .16pD .28p3.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为 3 , 母线长为12 , 那么圆锥侧面展开图所成扇形的圆角为( )A .180°B .120°C .90°D .135°4.如果圆锥的高与底面直径相等 , 则底面面积与侧面积之比为( )A .1∶5B .2∶5C .∶D .2∶35.边长为a 的等边三角形 , 绕它一边上的高所在直线旋转180° , 所得几何体的表面积CB A 为( )A .243aB .243a πC .243a πD .π2a6.若底面直径为6cm 的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的圆心角为216°,则这个圆锥的高是( )cm .A .8B .91C .6D .47.在一个边长为4cm 正方形里作一个扇形(如图所示) , 再将这个扇形剪下卷成一个圆锥的侧面 , 则这个圆锥的高为( )cm . A .253B .15C .7D .138.用圆心角为120° , 半径为6cm 的扇形围成圆锥的侧面 , 则这个圆锥的高为( )A .4B .42C .22D .329.△ABC 中 , AB=6cm , ∠A=30° , ∠B=15° , 则△ABC 绕直线AC 旋转一周所得几何体的表面积为( )cm2.A .(18+92)πB .18+92C .(36+182)πD .36+18210.圆锥的母线长为10cm , 底面半径为3cm , 那么圆锥的侧面积为( )cm2.A .30B .30pC .60pD .15p11.粮仓的顶部是圆锥形,这个圆锥的底面直径是4 m ,母线长3 m ,为防雨需在粮仓的顶部铺上油毡,那么这块油毡的面积至少为( )A .6 m2B .6πm2C .12 m2D .12πm212.若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半径为a 的半圆,则圆锥的高为( )A .aB .a 33C .a 3D .a 2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果X ,X 是方程x2+px+q=0的两根,则
归纳演绎
基础练习
1、将方程2x(x-1)=3(x-5)-4化为一般形式,则二次项系数为,一次项系数为,常数项为。
2、下列方程中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试说明理由。
3、已知方程(k+3)xK2-7+x-3=0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求k的值。
4、用适当的方法解下列方程(并结合下列各题说明你怎样灵活应用这些方法的?)
九年级数学导学案
课题
一元二次方程复习导学案
课时
总课时
主备人
陈石松
组员
授课人
课型
教学目标
理解有关概念,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
教学重点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二次Biblioteka 课浏览诊断知识梳理
1、概念部分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中强调了哪几点?
一般形式是什么?
一般形式中的a、b、c的取值范围各是多少?
2、方程的解法
你学过哪些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
确认标示
1.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
求根公式
2.根的判别式及应用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根的判别式是
怎样利用根的判别式判断方程根的情况?(1)
(2)
(3)
3.根与系数的关系及应用
如果X ,X 是方程ax2+bx+c=0(a≠0)的两根,则
2、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 x2-(m-1)x-6=0的两根互为相反数,求m的值。
课后反思
(1)、x2+8x+16=3(2)、x2-6x-11=0
(3)、(x-2)(3x-5)=1(4)、x(3x+2)=6(3x+2)
5、不解方程直接判断下列方程根的情况
(1)x(2x-5)=-4(2) (3)x2–kx-(k+2) =0
及时演练
拓展应用
1、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x2+2x+1=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则a的值。
2、已知 是方程 的一个根,求方程的另一个根及c值。
3、已知二次方程x2-3x+1=0的两根为α,β,求:
(1) (2)
4、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m+1)x+m+2=0的两个实数根的平方和等于6,求m的值。
课堂小结
学习小结:
谈谈你本节课的收获?你还有哪些疑惑?
布置作业
1、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kx2+2x+3=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求k的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