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似动现象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实验研究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实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实验研究:1.似动现象似动现象是指,两个相距不远、相继出现的视觉刺激物,呈现的时间间隔如果在1/10秒到1/30秒之间,那么我们看到的不是两个物体,而是一个物体在移动。
例如,我们看到灯光从一处向另一处移动,事实上是这只灯息了,那只灯同时亮了。
这种错觉是灯光广告似动的基础。
在韦特墨之前,人们一般都认为这种现象并没有什么理论上的意义,只不过是一些人的好奇心罢了。
然而,对韦特墨来说,这种现象正是不能把整体分解成部分的证据。
这种现象的组成部分是一些独立的灯在一开一关,但组成一个整体后,给人造成这些灯在动的印象。
似动现象是形成格式塔心理学的基础。
开始时,它主要关注的是知觉。
如右图所示,如果你对着它多看一会儿,就会感到这些线条在移动。
但倘若把每条线都分开,就不会有似动现象。
后来,格式塔心理学还研究了其他方面的课题。
它把重点放在整体系统上,在这个系统中,各个部分是以一种能动的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仅根据各分离的部分,无法推断出这个整体。
例如,漩涡之所以会那样,并不是由于它所包括的那些具体水滴的原因,而是由于水的运动方式。
如果把旋涡分解成水滴,就无法理解漩涡这种现象了。
又如曲调,因为曲调取决于音符之间的关系,而不是音符本身。
为了强调这种整体性,韦特墨采用的德语“Gestalt(格式塔,或译完形)”一词,可以被翻译成“形式(form)”、“型式(pattern)”、“形态(Configuration)”等,意思是指“能动的整体(dynamic wholes)”。
由于韦特墨发起的这场运动关注的是这类完形或格式塔,所以人们把它称为“格式塔或完形心理学”。
2.整体与部分格式塔心理学家把重点放在整体上,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承认分离性。
事实上,格式塔也可以是指一个分离的整体。
例如,格式塔心理学家特别感兴趣的一个研究课题,就是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明显的实体。
他们是用“图形与背景”这个概念来表述的。
实验心理学 实验六 似动
实验 似动现象
一、实验目的:认识似动现象。 二、仪器与材料:EP2004型心理实验台及EPT801型速示仪,卡片四套。 三、实验方法: 1、主试根据显示屏内容设置:联机模式→似动现象→学号→姓名。主 试把其中一套卡片分别插入A、B视场,按<确定>键。主机背后的绿色指 示灯亮,提示被试实验开始。 2、被试见绿色指示灯亮后,双眼靠近速示仪观察口,观察的同时调节< 是+>、<否->键,改变闪烁频率,直到似动现象最为明显时,按附机<确 定>键,测试终止。 3、主试查看或打印数据,选进行测试更换被试。 四、结果 记录每个被试似动现象最明显时的闪烁频率。 四、讨论 1、说明似动现象产生的条件。 2、试述似动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Thanks!
实验 彩色负后像
一、实验目的:认识彩色负后像。 二、仪器与材料:EP2004型心理实验台及EPT801型速示仪,彩色卡片三 张,白色背景卡片一张。 三、实验方法: 1、主试根据显示屏内容设置:联机模式→色彩负后像→学号→姓名→ A视场(40秒)。主试把白色背景卡片插入B视场,任选一张彩色卡片插 入A视场,按<确定>键。主机背后的绿色指示灯亮,提示被试实验开始。 3、被试见绿色指示灯亮后,双眼靠近速示仪观察口,同时按附机<确定 >键,测试开始。被试注意看卡中的“+”,40秒后彩色卡会自动换成白 色背景卡(计时开始),被试仍要注意看白色背景卡片,会有负后像产 生,待负后像消失,按一下<确定>键(计时停止),附机灯灭,鸣响, 黄色指示灯亮,测试结束。 4、主试选再做一次,换彩色卡片,按同样方式测试另2张卡片,总共三 次。查看或打印数据,选进行测试更换被试。 四、结果: 讨论每个被试不同刺激的负后像延迟时间。 五、讨论: 为什么彩色后像的色调是原色调的近似补色,试分析之。
似动现象名词解释
似动现象名词解释似动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是指在某种特定情景或体验中,某种知觉(如视觉、听觉、触觉等)以及情感因素受到某种外部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感知活动。
似动现象也被称为“虚拟动作”,可以让人感受到一种假想的力量,并表达出特定的情绪和表达特定的意图。
这种知觉感受尽管来自自身的体验,但实际上是外部因素通过身体的力量和感知受到的影响。
似动现象可以归结为三类:1、外部刺激:有意识的外部刺激,如音乐、视觉、触觉等,可引发似动现象;2、内在刺激:由于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情绪刺激,如害怕、烦恼、惊喜等,也能引发似动现象;3、自发性刺激:主动性刺激,指在没有外部刺激下,人们仍能感受到自身的动作,如想象力、诉说等,也在可以引发似动现象。
似动现象可以让人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外部环境,更加深刻的感受周围的情绪,从而更好的应对外部环境。
比如一个人受到一段音乐的影响,可以感受到音乐的力量,并表达出特定的情绪,从而理解音乐创造的感觉。
另外,这种心理现象也可以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比如体育运动中通过虚拟动作手势和运动技术表达出想要表达的意图,以便使队员们更好的把握比赛的动态,帮助他们更好的团结配合,而这一切都是通过似动现象的作用实现的。
不仅如此,似动现象还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行为以及其中的感受。
通过似动现象,人们可以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这有助于身体和精神的发展,在大脑中建立连接,建立正确的认知模式以及健康的身心状态。
在临床实践中,似动现象正被用来帮助患者改变不良行为和心理模式,从而更好的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消除心理和精神上的病痛。
总之,似动现象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心理现象,虽然它的效果不一,但它的功效非常强大,能帮助人们更深刻的理解环境及周围的情绪,进而更好的处理外部环境的事物,帮助人们更好的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因此,似动现象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心理现象,值得深入研究。
实验四 似动实验
实验四似动实验一、实验的目的和要求(1)掌握似动实验的步骤;(2)通过实验了解什么是似动现象。
二、实验原理似动现象是一种错觉性的运动知觉。
它是在一定的条件刺激下,物体在空间没有位移而被知觉的运动。
似动仪是演示和测定心理似动感知的仪器。
实验一般按下列方式进行:先呈现一个刺激,随后在不同空间位置再呈现一个相似的刺激。
这样,在两个刺激的强度、时距、空距适当的条件下,就会引起似动知觉,即亮点从先呈现的位置移到后呈现的位置。
三、主要技术指标:1.信号发生:输出0.1-60Hz方波闪烁信号。
2.频率调节:<10Hz,每档0.1Hz,>10Hz每档1Hz;3.呈现分二部分:(1)插入可调换图片演示似动现象,图片为长短错觉、飞鸟似动、线条似动、折线反转现象四种;(2)似动现象时空条件测定:1个亮点固定,另1个亮点可移动,两亮点间距为60-200mm可调。
亮点直径:3mm 。
4.仪器尺寸:280×280×245mm。
四、使用方法:1.接通并打开电源开关。
拨动电源开关一侧的微拨开关,选择演示实验或者似动时空条件测定实验。
要求被试离开观察面1.5--2米左右,并要在光线较暗处进行。
2.调整亮点或亮面闪烁的频率。
按红键一下,频率将增加1档,如果不松手按下一段时间,频率将持续上升,升至60Hz将不再升。
反之,按绿键一下,频率将降低1档,如果不松手按下一段时间,频率将持续降低,降至0.1Hz将不再降。
3.实验一:附有长短错觉、飞鸟似动、线条似动、折线反转四张图案插片,可供调换使用。
调整闪烁频率,演示四种似动现象。
插入长短错觉图案,将相继呈现两个简单的错觉图形,可见到中间线条的延长与缩短现象。
插入两个飞鸟图案,能产生相当于鸟飞行的现象。
插入两个相互垂直的线条图案,能产生直立线条轻轻倒下的现象。
插入两个折线的图案,可观察到翻转现象。
似动范围超出了剌激所在平面,形成空间运动形式。
4.实验二:呈现亮点有二个,一个固定,一个可通过左右移动改变互相距离。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规律性及其与生理、环境等因素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实验心理学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关注。
本实验旨在探讨似动现象的时空条件,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二、实验目的1. 了解似动现象的基本原理和特点;2. 探究似动现象的时间和空间条件;3. 分析似动现象在不同条件下的产生规律。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择2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年龄在18-25岁之间,男女比例相当;2. 实验材料:黑色背景屏幕、红色亮点、计算机程序;3. 实验程序:将被试分为两组,每组10人。
每组被试分别接受两种实验条件,即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
在实验过程中,要求被试观察屏幕上的两个红色亮点,并判断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先后出现、同时出现还是由一点向另一点移动。
具体实验步骤如下:(1)向被试讲解实验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确保被试理解实验内容;(2)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3)对每组被试进行两种实验条件的实验,分别记录被试的判断结果;(4)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似动现象的时间和空间条件。
四、实验结果1. 时间距离条件下,被试判断两个红色亮点先后出现的概率较高;2. 空间距离条件下,被试判断两个红色亮点由一点向另一点移动的概率较高;3. 在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共同作用下,被试判断两个红色亮点同时出现的概率较高。
1. 似动现象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主要表现为对静止物体的运动错觉。
本实验结果表明,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对似动现象的产生具有显著影响;2. 在时间距离条件下,由于前后刺激的间隔时间较长,被试更容易判断两个红色亮点先后出现;3. 在空间距离条件下,由于两个红色亮点之间的距离较远,被试更容易判断它们由一点向另一点移动;4. 在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共同作用下,被试更容易判断两个红色亮点同时出现。
六、实验结论1. 似动现象的产生与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有关;2. 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共同作用下,似动现象的产生更为明显。
8.实验心理学 实验报告 似动现象
8.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似动现象似动现象___ 应用心理学 _ 班【摘要】:^p该实验是在黑色背景下以两个红色亮点为研究对象,在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两个变量的影响下,观察两个亮点之间的关系是先后出现、同时出现还是由一点向另一点移动;根据实验结果来判断两点产生似动现象的最优时空条件。
了解似动现象的时间和空间条件。
【关键词】:^p 似动现象时间知觉空间知觉 1.引言两个间隔一定距离的静止刺激物,以适当的时间间隔先后呈现。
观察者会产生刺激物由一点移动到另一点的感觉,这种现象称为似动现象。
似动现象是指当某一物体实际上没有发生空间位移而被知觉为好像在运动,是一种对静止物体产生的运动错觉。
似动现象是由于先后呈现的刺激作用于感受野使机体产生了与真实运动相似的生理刺激。
第一个刺激停止后,它所引起的神经兴奋还会持续一个短暂的时间,在这个短暂时间内,如果还出现第二个刺激,它所引起的神经兴奋就会与第一个刺激所引起的暂时持续的兴奋相连,所以感觉上第一个刺激就移动到第二个刺激的地方。
德国心理学家 M.韦特默,于 1912 年最早研究似动现象。
电影、电视的摄制和放映就是利用了似动现象的原理。
2 对象与方法2.1 被试西昌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20__ 级应用心理学班 2 班同学 1 名,矫正视力正常,色觉正常,左右手正常。
2.2 仪器实验仪器为计算机,PsyKey 实验平台,耳机 2.3 实验材料黑色屏幕,红色小圆点 2.4 程序在黑色背景上先后呈现两个红色小圆点(直径 0.5cm)两个小圆点可在不同的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条件下呈现。
在每种空间距离的条件下按照 5ms、10ms、20ms、60ms、100ms、150ms、20__ms、250ms、300ms、350ms、400ms、500ms 这12 个时许的升序和降序做 24 次判断。
在每种时距,空距条件下,演示一次从左到右的相继呈现:刺激 1→时距→刺激 2 60ms5-500ms60ms 空间距离的实验顺序按照拉丁方的方法进行排列,将被试随机分成甲乙丙三组,分别按三种不同顺序进行实验,图示如下:表表 1 实验顺序设计组别顺序甲123乙258丙58在每个空距条件下,时距从 5ms 开始,依次增加到 500ms,每个时距做一次判断,让被试判断两个刺激是同时出现、先后出现、还是一个刺激从一点向另一点移动;然后再从 500ms 开始,逐渐减少到5ms,同时每个时距做一次判断。
似动现象
似动现象(p.175)
从实验心理学的角度讲,在某些条件下,人由一个单一的刺激可以产生运动的感觉,而实际并不在动,而是感觉上在动(apparent motion),这个现象被称为似动现象。
实验简介•一会儿将呈现
一条竖线和一
条水平线(如
右图),两条
线段会交替呈
现,你会看到
竖线向右边倒
下。
再看一遍原理介绍
举例说明:
譬如,有两个电灯泡(或一系列灯泡)放在相邻的两个位置上,然后让电灯泡交替地亮和灭,好比霓虹灯那样,我们在夜晚大城市的高楼大厦经常可以看到。
当灯光的“亮与灭”交替的速度越快时,我们看到的不是个体灯泡的亮与灭,而看到的是灯光很有节奏地在“移动”。
这样,我们并没有知觉到两个灯泡(或一系列灯泡)各自的“亮与灭”或它们的位置关系,而是知觉到了灯光在“移动”。
反之,如果我们只关注某一个(或每一个)灯泡的亮与灭或位置时,灯光“移动”的现象又不存在了。
实验三十一 似动现象
实验三十一似动现象实验背景知识两个间隔一定距离的静止刺激物,以适当的时间间隔先后呈现。
观察者会产生刺激物从一点移动到另一点的感觉,这种现象称为似动现象。
似动现象是由于先后呈现的刺激作用于感受野,使机体内部产生了与真实运动相似的生理刺激。
第一个刺激停止后,它所引起的神经兴奋还会持续一个短暂的时间,在这个短暂的时间内如果出现第二个刺激,它所引起的神经兴奋就会与第一个刺激所引起的暂时持续兴奋相连,所以感觉上第一个刺激就移动到第二个刺激的地方。
德国心理学家M·韦特默,于1912年最早研究似动现象。
电影、电视的摄制和放映就是利用了似动现象的原理。
实验目的1、学习似动现象的研究方法。
2、掌握似动现象的基本规律。
3、分析影响似动现象产生的时间与空间条件。
实验方法一、被试全班同学,3~5人一组二、仪器与材料计算机,北京大学PES心理实验系统“似动现象”实验程序,命令:EVISION。
三、方法与程序1、在黑色背景上相继呈现两个红色小圆点(直径0.5cm)。
两个小圆点可以在不同的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条件下呈现。
2、在每种时间距离、空间距离条件下,演示两个小圆点从左到右相继呈现共5遍,每个小圆点呈现60毫秒。
即每次实验按如下顺序重复5遍刺激1 →时间距离→刺激260ms 5~100ms 60ms3、两个小圆点之间的空间距离分别为2cm、5cm、8cm。
空间距离的实验顺序按照拉丁方的方式进行排列,将被试随机分成甲、乙、丙三组,分别按照三种不同的顺序进行实验,图示如下:顺序 1 2 3甲2cm 5cm 8cm乙5cm 8cm 2cm丙8cm 2cm 5cm4、两个小圆点之间的时间距离有12种,分别是5ms、10ms、20ms、60ms、100ms、150ms、200ms、250ms、300ms、350ms、400ms、500ms。
在每种空间距离的条件下,这12个时间距离分别按照升序和降序共做24次判断。
即,在每个空间距离条件下,时间距离从5ms开始,依次增加到500ms,每个时间距离做一次判断,让被试判断两个刺激是同时出现、先后出现、还是一个刺激从一点向另一点移动;然后再从500ms开始,逐渐减少时间距离到5ms,同样每个时间距离做一次判断。
似动现象实验报告
似动现象李璐2010210781(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430079摘要:本实验采用心理实验系统(PES)测定了3名被试在12种时距和3种空距条件下产生似动现象的情况。
实验结果表明:先后呈现两个红色亮点产生似动现象的最优空距为2cm,最优时距为5ms。
关键词:似动现象;时距;空距1 引言运动知觉是对空间中的物体运动特性的知觉。
似动现象就是运动知觉现象的一种,属于运动错觉。
两个间隔一定距离的静止刺激物,以适当的时间间隔先后呈现。
观察者会产生刺激物由一点移动到另一点的感觉,这种现象称为似动现象。
似动是由于先后呈现的刺激作用于感受野使机体产生了与真实运动相似的生理刺激。
第一个刺激停止后,它所引起的神经兴奋还会持续一个短暂的时间,在这个短暂的时间内如果出现第二个刺激,它所引起的神经兴奋就会与第一个刺激所引起的暂时持续的兴奋相连,所以感觉上第一个刺激就移动到第二个刺激的地方。
似动是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电视和电影就是利用这种现象使观众产生连续运动的知觉的。
德国心理学家M.韦特海默,于1912年最早用实验方法研究了似动现象。
从此以后,似动现象的实验室研究,多半是是关于其产生的客观条件及影响因素的,对它的解释尚处于假设的阶段,目前能确定的是,似动现象发生在较高的信息加工水平,它是动觉信息同刺激位置信息整合在一起的结果。
影响似动现象的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客观条件方面有刺激呈现的空距、时距,刺激物的强度、形状、数目等,主观条件方面包括个人经验、暗示、个体差异等,其中,刺激的数目越多越容易产生似动现象。
由于产生似动的最适宜的时距和空距依赖刺激的形状、强度而变化,所以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产生似动的最优时距、空距不同。
如K.Marbe 所得的最优时距为200ms,最优空距为4.5°;M.Wertheimer得到的最优时距为60ms;叶绚等得到的最优空距为2cm;北大杨傅民等得到的产生似动的最优空距为2cm,最优时距为200ms。
心理似动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心理似动现象的时空条件研究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XX大学心理学实验室实验目的:探究心理似动现象产生的时空条件,即在不同时间间隔和空间距离下,观察被试对静止刺激物的运动知觉。
实验原理:心理似动现象是指当某一物体实际上没有发生空间位移而被知觉为好像在运动,是一种对静止物体产生的运动错觉。
这种现象的产生与时间间隔和空间距离两个变量密切相关。
本实验旨在通过控制这两个变量,探究心理似动现象的最佳时空条件。
实验材料:1. 黑色背景屏幕2. 两个红色亮点3. 计时器4. 实验指导语实验方法:1. 被试选择:选取XX名大学生作为被试,男女比例均衡。
2. 实验流程:a. 被试进入实验室,坐在实验椅上,面对屏幕。
b. 主试向被试讲解实验目的、流程和注意事项,确保被试理解并配合实验。
c. 实验开始,屏幕上出现两个红色亮点,被试需观察并报告两个亮点之间的关系是先后出现、同时出现还是由一点向另一点移动。
d. 改变时间间隔和空间距离两个变量,重复实验步骤,记录被试的反应时间。
3. 数据记录:记录每个被试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反应时间,以及判断结果。
实验结果:1. 时间间隔对似动现象的影响:当时间间隔较短时,被试更容易产生似动现象,即认为两个亮点是由一点向另一点移动;当时间间隔较长时,被试更容易判断两个亮点是先后出现或同时出现。
2. 空间距离对似动现象的影响:当空间距离较小时,被试更容易产生似动现象;当空间距离较大时,被试更容易判断两个亮点是先后出现或同时出现。
3. 最佳时空条件:根据实验结果,似动现象的最佳时空条件为:时间间隔较短,空间距离较小。
实验讨论:1. 时间间隔的影响:时间间隔较小时,由于神经系统的适应性,被试更容易将两个静止的亮点知觉为连续的运动。
2. 空间距离的影响:空间距离较小时,被试更容易将两个静止的亮点知觉为连续的运动,因为空间距离较近时,视觉信息更容易被整合。
3. 最佳时空条件:最佳时空条件有利于被试产生似动现象,为电影、电视等影视作品的制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似动现象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了解似动现象的基本原理,掌握似动现象产生的时空条件,进一步探讨似动现象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似动现象是指当某一物体实际上没有发生空间位移而被知觉为好像在运动,是一种对静止物体产生的运动错觉。
这种现象是由于先后呈现的刺激作用于感受野,使机体产生了与真实运动相似的生理刺激。
当第一个刺激停止后,它所引起的神经兴奋还会持续一个短暂的时间,在这个短暂时间内,如果还出现第二个刺激,它所引起的神经兴奋就会与第一个刺激所引起的暂时持续的兴奋相连,从而产生似动现象。
三、实验材料1. 心理实验系统(PES)2. 12种空距的刺激物(如红色亮点)3. 黑色背景布4. 计时器5. 记录表四、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采用心理实验系统(PES)测定被试在12种空距条件下产生似动现象的情况。
2. 被试选择:选择3名被试,年龄、性别、视力等基本一致。
3. 实验步骤:(1)将被试安排在实验室内,确保实验环境安静、光线适宜。
(2)向被试讲解实验目的和注意事项,确保被试了解实验过程。
(3)启动心理实验系统,将被试引入实验状态。
(4)在黑色背景布上先后呈现两个红色亮点,观察被试在12种空距条件下产生似动现象的情况。
(5)记录被试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并统计实验数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在12种空距条件下,被试在先后呈现两个红色亮点产生似动现象的最优空距为2cm,最优时距为100ms。
2.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似动现象的产生与刺激物之间的空间距离和时间间隔密切相关。
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空间距离和时间间隔的减小,似动现象的强度逐渐增强。
(2)在实验条件下,被试在2cm的空间距离和100ms的时间间隔下,似动现象的强度达到最大。
(3)似动现象的产生与被试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如视觉敏感度、注意力集中程度等。
六、实验讨论1. 似动现象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似动现象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它有助于我们了解人类感知、认知和运动协调等方面的问题。
似动现象实验报告
心理实验报告实验课程:实验心理学实验名称:似动现象实验日期:12年11月7日指导老师:刘洋学生姓名:陈润琪班级:心理11-3 学号:1107243111、摘要:本实验以了解似动现象产生的时间和空间条件。
此次被试为北京林业大学应用心理学系11级72名学生,以小组为研究对象,研究在12种时距和3种空距条件下产生似动现象的情况。
结果表明:在本实验呈现的光点强度下,先后呈现的两亮点产生似动现象的最优空距为2cm,最优时距为5ms和15ms。
2、关键词:似动现象感觉阈限时空举例3、前言:似动现象英文名称:EVISION两个间隔一定距离的静止刺激物,以适当的时间间隔先后呈现。
观察者会产生刺激物由一点移动到另一点的感觉,这种现象称为似动现象。
简介:两个间隔一定距离的静止刺激物,以适当的时间间隔先后呈现。
观察者会产生刺激物由一点移动到另一点的感觉,这种现象称为似动现象。
似动是由于先后呈现的刺激作用于感受野使机体产生了与真实运动相似的生理刺激。
第一个刺激停止后,它所引起的神经兴奋还会持续一个短暂的时间,在这个短暂的时间内如果出现第二个刺激,它所引起的神经兴奋就会与第一个刺激所引起的暂时持续的兴奋相连,所以感觉上第一个刺激就移动到第二个刺激的地方。
德国心理学家M.韦特默,于1912年最早研究似动现象。
电影、电视的摄制和放映就是利用了似动现象的原理。
方法与程序:在黑色背景上相继呈现两个红色小圆点(直径0.5cm)。
两个小圆点可在不同的时距和空距条件下呈现。
在每种空距的条件下按照,5ms、10ms、20ms、60ms、100ms、150ms、200ms、250ms、300ms、350ms、400ms、500ms这12个时距的升序和降序做24次判断。
在每种时、空距条件下,演示1次从左到右的相继呈现:刺激1 →时距→刺激260ms 5~500ms 60ms空间距离的实验顺序按拉丁方的方法进行排列,将被试随机分成甲、乙、丙三组。
格式塔心理学实验案例实验思考
格式塔心理学实验案例实验思考# 格式塔心理学实验案例:似动现象实验。
一、实验案例。
1. 实验背景。
格式塔心理学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其中似动现象是格式塔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似动现象就是我们在某种条件下,会看到一个物体在运动,而实际上这个物体并没有真正地移动。
2. 实验过程。
韦特海默(Max Wertheimer)做了一个经典的实验。
他在暗室里,将两条垂直的光线先后投射到黑色的屏幕上,两条光线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当这两条光线先后闪烁的时间间隔比较合适的时候,比如说间隔60毫秒左右,观察者会看到一条光线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就像一个光点在屏幕上做连续运动一样。
但实际上,并没有一个光点在真的移动,只是两条静止的光线在按顺序闪烁。
韦特海默还改变了光线闪烁的时间间隔、光线的强度、距离等因素,来观察这些因素对似动现象的影响。
二、实验思考。
# (一)关于我们的感知。
1. 我们的眼睛“骗”了我们?你看啊,这个实验就很神奇。
我们一直觉得自己看到的就是真实的,眼睛就像一个忠实的小相机,把外面的世界原原本本地拍下来送到大脑里。
可是这个似动现象呢,就像眼睛在给我们开了个小玩笑。
明明是两条静止的光线,大脑却让我们看到了运动。
这是不是说明我们的感知其实不是那么可靠呢?就好像大脑有时候会自作主张地根据一些规则来解释我们看到的东西,而不是单纯地记录事实。
2. 大脑是个“脑补”大师。
大脑在这个实验里就像是个超级爱“脑补”的家伙。
它接收到两条光线闪烁的信息,然后根据以往的经验(可能是我们对物体运动的经验),就把这两个分开的事件给组合成了一个连续运动的事件。
这就好比我们看一幅画,画里只有寥寥几笔,但是我们的大脑能根据这些线条想象出一个完整的形象,比如几笔就能让我们看出是一个人的侧脸。
大脑总是在试图把零碎的信息整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这就是格式塔心理学说的整体性吧。
# (二)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1. 电影和动画的秘密。
这个似动现象在电影和动画里可就派上大用场了。
似动现象实验报告
似动现象实验报告1引言似动现象是运动知觉现象的一种,属于运动错觉。
它是空间中不同位置的静止且不连续的刺激相继呈现,却被知觉为一个刺激在空间连续运动的现象,电影就是利用这种现象使观众产生连续运动的知觉的。
似动现象的实验室研究,多半是关于其产生的客观条件及影响因素的,对它的解释还处于假设的阶段,目前能确定的是,似动现象发生在较高的信息加工水平,它是动觉信息同刺激位置信息整合在一起的结果。
影响似动现象产生的原因很多,客观条件方面有刺激物呈现的空距、时距,刺激物的强度、形状、数目等,主观条件方面有个人经验、暗示、个体差异等,其中,刺激的数目越多越容易产生似动现象。
由于产生似动的最适宜的时距和空距依赖刺激的形状、强度而变化,所以不同的实验条件下,产生似动的最优时距、空距不同。
本实验将通过测定5名被试对黑色屏幕上呈现红色光点时产生似动现象的情况,来确定在本实验中呈现的光点强度下最优时距和空矩。
2方法2.1 被试福建师范大学10级心理学本科生5名,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色盲或色弱。
2.2 仪器和材料心理实验软件系统;电子计算机5台;呈现的刺激为黑色屏幕上的红色小圆点,直径为0.5cm。
2.3实验程序①进入心理实验系统,进入实验“似动现象”。
根据事先的分组选择实验的顺序后按回车键开始实验。
②屏幕上显示如下指示语,然后屏幕按照选定的顺序呈现刺激,准备时间为1000ms,刺激呈现时间为60ms,同一空间间距下,每个时距从5ms开始,依次增加至500ms ,再从500ms 依次减小至5ms ,共判断24次,刺激间隔时间为800ms ,不同任务间隔时间为2000ms 。
④记录全班被试的结果。
3 结果3.1 计算被试在各种时空条件下感到两亮点是同时、似动和先后的平均次数百分数,见表1。
表1:各种时空距离下三种反应的次数%时距(ms )5102060100150200250300350400500空距 (cm)2cm 同时 .6.6.6.3.2动 .4.4.3.2.1.1.1先后 0 0 .1 .5 .7 .9 .9 1 1 1 1 1 5c m 同时.6.6.7.6.4.2.2.1.1动.4.4.2.2.3.1先后 0 0 .1 .2 .3 .7 .8 .9 .9 1 1 1 8cm同时.8.8.6.5.4.2.1.1动.2.2.4.4.3.4.2.2先后.1.34.7.711113.2空距为2cm 时产生似动现象的次数的平均百分比大于5cm 和8cm 时产生的次数百分比;而在每3种空距条件下,两光点时距为10cm 和60cm 时似动现象的百分比的均数最大。
似动现象实验报告
学习迁移前摄作用和倒摄作用的实验验证姓名:席建颖学号:20072118931.引言前一种学习对后一种学习的进程发生影响叫做学习的迁移;如果前面学过的东西对后面学过的东西的保持发生了影响,则叫做前摄作用,而倒摄作用则是指后来学过的东西对前面学过的东西的保持发生的影响。
本实验拟验证学习迁移前摄作用和倒摄作用。
2.方法2.1 被试华中师范大学3名大三学生,身体健康,思维正常2.2 实验仪器电脑、电键2.3 实验材料psykey 心理学实验教学系统软件2.4 方法及程序本实验用图形与数字对照翻译的学习任务来研究前摄抑制作用和倒摄抑制作用。
共有两种对照关系(甲和乙),甲和乙的图形是一样的,但与数字(1,2,3,4,5,6,7)的对照关系不同。
在实验开始时,实验者要做出选择,其中:①单独学甲,表示对照组;②先学乙,后学甲,是前摄作用的实验组;③先学甲,后学乙,是倒摄作用的实验组。
三组最后都是测量甲的保存量,主试要求被试认真阅读指示语,向被试讲清楚实验过程。
学习时,连续翻译7个图形,只要有一个翻译错误就要全部重翻译,并计为学习了一遍。
而且在翻译错误时,屏幕上会呈现正确答案,检查时连续测试3遍,检查的错误次数指测试中的错误个数,以下为实验设计表格。
检查前摄抑制的实验设计如下:(甲、乙代表学习材料)检查倒摄抑制的实验设计如下:3.结果学生甲的测试结果:前摄作用=(控制组错误次数-实验组错误次数)/控制组错误次数×100=33倒摄作用=(控制组错误次数-实验组错误次数)/控制组错误次数×100=50学生乙的测试结果:前摄作用=(控制组错误次数-实验组错误次数)/控制组错误次数×100=100倒摄作用=(控制组错误次数-实验组错误次数)/控制组错误次数×100=72学生丙的测试结果:前摄作用=(控制组错误次数-实验组错误次数)/控制组错误次数×100=60倒摄作用=(控制组错误次数-实验组错误次数)/控制组错误次数×100=15甲乙丙三组前摄作用平均值为66,三组后摄作用平均值为464.讨论分析4.1 前摄作用结果分析从以上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三位学生实验者均表现出了前摄作用,而且是前摄抑制作用,尽管程度不同,因此我们可已从很大程度上认为学习者前面学过的东西对后面学过的东西的保持会发生影响,也即前摄作用是存在的。
似动现象实验
似动现象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把静止物知觉为运动或把没有连续移动的物体知觉为连续的运动。
似动知觉包括自主运动、诱导运动和动景运动。
(1)自主运动:自主运动又称为游动运动或自动效应,指人在暗室内注视一个微弱的、静止的光点片刻后感觉到光点在来回移动的现象。
它的产生与黑暗中的光点失去了周围空间的参照物有关,但此现象的真正原因至今尚未有很好的解释。
(2)诱导运动:是指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邻近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现象。
(3)动景运动:是指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相继呈现时,人们看到原来两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连续运动的现象。
电影、霓虹灯、活动广告等就是按照动景运动发生的原理制成的。
本实验所研究的似动现象主要指动景运动。
影响似动现象产生的因素主要有经验、提示、知觉物的背景移动情况、光点之间的空间距离等。
一、目的揭示似动现象产生的时间和空间条件。
二、仪器与材料1.仪器: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
2.材料:1). 两个红圆相距分别为2cm和5cm2). 两个白色小鸟。
3.)两个白色对称三角形.三、方法1.双击桌面“心仪心理实验平台”图标,弹出登录窗口。
对首次登录者,请先注册用户;对已做过实验者用已有用户名和密码登录。
双击“电脑实验”,打开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主界面。
选中左侧实验列表中的“似动现象”,右边呈现实验说明。
单击“进入实验”弹出“指导语”窗口。
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或使用默认值)、练习等,也可以单击“开始实验”按钮直接进行实验。
2.指导语是:这是一个有关似动现象的实验。
实验开始后屏幕会出现两个红圆(两个相似的图形)。
请你使用1号反应盒准备反应。
当两个圆(两个相似的图形)都亮时请按“-”号键,改变两个红圆(两个相似的图形)的交替呈现(间隔)时间,直到你感到只有一个圆在来回移动(似乎像一个图形在移动)时,说明已产生了似动现象,此时你按“=”号键予以确认。
拟动现象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拟动现象的概念和特点;2. 探究拟动现象产生的时间和空间条件;3. 分析拟动现象与时间知觉、空间知觉的关系。
二、实验背景拟动现象是指当某一物体实际上没有发生空间位移而被知觉为好像在运动,是一种对静止物体产生的运动错觉。
德国心理学家M.韦特默于1912年最早研究似动现象。
电影、电视的摄制和放映就是利用了拟动现象的原理。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西昌学院教师教育学院2018级应用心理学班2班同学1名作为被试;2. 实验材料:黑色背景、两个红色亮点、电脑屏幕、计时器;3. 实验步骤:(1)将被试置于实验室内,确保实验环境安静;(2)在黑色背景下,使用电脑屏幕显示两个红色亮点;(3)调整两个亮点的时间间隔和空间距离,观察被试对两个亮点之间关系的感知;(4)记录被试对两个亮点先后出现、同时出现或由一点向另一点移动的感知情况;(5)重复实验,分析实验结果。
四、实验结果1. 时间间隔对拟动现象的影响:当两个亮点的时间间隔较短时,被试更容易感知到似动现象,即认为两个亮点由一点向另一点移动;当时间间隔较长时,被试更容易感知到两个亮点先后出现或同时出现。
2. 空间距离对拟动现象的影响:当两个亮点的空间距离较小时,被试更容易感知到似动现象;当空间距离较大时,被试更容易感知到两个亮点先后出现或同时出现。
3. 拟动现象与时间知觉、空间知觉的关系:拟动现象的产生与被试的时间知觉和空间知觉密切相关。
当被试对时间间隔和空间距离的感知与实际刺激相符合时,拟动现象更容易产生。
五、实验结论1. 拟动现象的产生与时间间隔和空间距离密切相关,时间间隔和空间距离对拟动现象的产生具有显著影响;2. 拟动现象的产生与被试的时间知觉和空间知觉密切相关,时间知觉和空间知觉对拟动现象的产生具有显著影响;3. 拟动现象是一种对静止物体产生的运动错觉,其产生原理与时间知觉、空间知觉以及刺激的时间间隔和空间距离有关。
六、实验讨论1. 本实验结果表明,拟动现象的产生与时间间隔和空间距离密切相关。
似动现象实验
似动现象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把静止物知觉为运动或把没有连续移动的物体知觉为连续的运动。
似动知觉包括自主运动、诱导运动和动景运动。
(1)自主运动:自主运动又称为游动运动或自动效应,指人在暗室内注视一个微弱的、静止的光点片刻后感觉到光点在来回移动的现象。
它的产生与黑暗中的光点失去了周围空间的参照物有关,但此现象的真正原因至今尚未有很好的解释。
(2)诱导运动:是指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邻近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现象。
(3)动景运动:是指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相继呈现时,人们看到原来两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连续运动的现象。
电影、霓虹灯、活动广告等就是按照动景运动发生的原理制成的。
本实验所研究的似动现象主要指动景运动。
影响似动现象产生的因素主要有经验、提示、知觉物的背景移动情况、光点之间的空间距离等。
一、目的揭示似动现象产生的时间和空间条件。
二、仪器与材料1.仪器: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
2.材料:1). 两个红圆相距分别为2cm和5cm2). 两个白色小鸟。
3.)两个白色对称三角形.三、方法1.双击桌面“心仪心理实验平台”图标,弹出登录窗口。
对首次登录者,请先注册用户;对已做过实验者用已有用户名和密码登录。
双击“电脑实验”,打开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主界面。
选中左侧实验列表中的“似动现象”,右边呈现实验说明。
单击“进入实验”弹出“指导语”窗口。
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或使用默认值)、练习等,也可以单击“开始实验”按钮直接进行实验。
2.指导语是:这是一个有关似动现象的实验。
实验开始后屏幕会出现两个红圆(两个相似的图形)。
请你使用1号反应盒准备反应。
当两个圆(两个相似的图形)都亮时请按“-”号键,改变两个红圆(两个相似的图形)的交替呈现(间隔)时间,直到你感到只有一个圆在来回移动(似乎像一个图形在移动)时,说明已产生了似动现象,此时你按“=”号键予以确认。
似动现象例子
似动现象例子似动现象是一种认知心理现象,被定义为“当某人想象一个活动过程,他会感受到心理上的仿佛有所动作在发生一样”。
似动是一种客观的认知行为,它可以反映出个体对某事物的兴趣,对其他人和对象的看法,以及与某物有关的任何联系。
它可以通过观察某物的变化,例如物体的移动或发出的声音,或者依靠想象的力量进行表达。
似动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实验来检测,例如让受试者观看一段动作影像,让受试者想象自己实际参与了活动,或者让受试者对不同类型的动作影像进行情感反应。
然后,通过观察受试者在活动中的眼动、皮肤电阻变化、肌肉活动、心率变化等生理反应来定量研究他们的似动现象。
似动现象可以用于体育比赛,比如拳击、跆拳道、柔道、跳水等,而且很多专业运动员都会采取似动的方式来进行训练。
似动可以帮助专业运动员摆脱眼前的负担,可以在很多情况下增加他们的比赛表现。
此外,似动现象还可以用于娱乐活动,比如跳舞、打牌、游戏等等。
似动现象可以让某人更容易陶醉在游戏或活动中,更能够体会到这种活动带来的快乐与成就感。
最后,似动现象还可以用于学习和表达。
似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堂内容,比如学生可以想象他们自己参与到某些活动中去,比如戏剧表演、运动比赛等,从而更好地理解所学的过程和内容。
此外,似动现象还可以用来表达某人的感情,比如在演讲中,可以结合自己的情感,来表达对某一话题的关注和态度。
总之,似动现象是一种客观的认知行为,可以说它具有许多用处。
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促进他们的学习与成长,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想象力,更加容易地与外界沟通,并帮助他们摆脱负面的情绪。
因此,似动现象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心理学现象,它可以在许多方面给人们带来好处。
似动现象名词解释
似动现象
似动现象(英文:Apparent motion),指人通过瞬间两点刺激而产生的运动宫定,是一种运动知觉现象。
是指客观上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者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看成是连续运动的一种现象。
从实验心理学的角度讲,在某些条作下,人由一个单一的剩激可以产生运动的感觉,其实实际上并不在动,而是“感觉上在动”,这个现象被称为“似动现象”。
“似动现象”很早就被发现,但直到1912年,才由德国实验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惠特海默授揭示这个现象产生的原理,他发表了《运动知觉的实验研究》,提出了人的运动知觉的基本规律,一种通过视觉幻觉产生的运动假象—“phi现象”,即常说的“似动现象”。
格式塔心理学以“整体构成(完形)原理”,对影像的似动现象和深度感幻觉进行了心理学解释。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影片的幅幅静态画格,以每秒16格或24格的速度连线呈现。
会产生似动和深度感的感觉,这不仅是由于生理的视堂暂留现象,而且还有赖于把影像组织成更高层次的动作整体的“特殊的内心体验”—“完形”过程,是大脑的积极参与认同的结果。
这种“完形”作用造成的效应即似动效应,或“Phi效应”。
似动的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和运动后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似动现象
XXX 应用心理学 X 班
摘要
该实验是在黑色背景下以两个红色亮点为研究对象,在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两个变量的影响下,观察两个亮点之间的关系是先后出现、同时出现还是由一点向另一点移动;根据实验结果来判断两点产生似动现象的最优时空条件。
了解似动现象的时间和空间条件。
关键词似动现象
时间知觉空间知觉引言
两个间隔一定距离的静止刺激物,以适当的时间间隔先后呈现。
观察者会产生刺激物由一点移动到另一点的感觉,这种现象称为似动现象。
似动现象是指当某一物体实际上没有发生空间位移而被知觉为好像在运动,是一种对静止物体产生的运动错觉。
似动现象是由于先后呈现的刺激作用于感受野使机体产生了与真实运动相似的生理刺激。
第一个刺激停止后,它所引起的神经兴奋还会持续一个短暂的时间,在这个短暂时间内,如果还出现第二个刺激,它所引起的神经兴奋就会与第一个刺激所引起的暂时持续的兴奋相连,所以感觉上第一个刺激就移动到第二个刺激的地方。
德国心理学家 M.韦特默,于 1912 年最早研究似动现象。
电影、电视的摄制和放映就是利用了似动现象的原理。
2 对象与方法
1 被试
西昌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218 级应用心理学班 2 班同学 1 名,矫正视力正常,色觉正常,左右手正常。
2 仪器
实验仪器为计算机,PsyKey 实验平台,耳机 3 实验材料
黑色屏幕,红色小圆点 4 程序
在黑色背景上先后呈现两个红色小圆点(直径 .5cm)两个小圆点可在不同的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条件下呈现。
在每种空间距离的条件下按照 5ms、1ms、2ms、6ms、1ms、15ms、2ms、25ms、3ms、35ms、4ms、5ms 这 12 个时许的升序和降序做 24 次判断。
在每种时距,空距条件下,演示一次从左到右的相继呈现
刺激 1
→
时距
→
刺激 2 6ms
5-5ms
6ms 空间距离的实验顺序按照拉丁方的方法进行排列,将被试随机分成甲乙丙三组,分别按三种不同顺序进行实验,图示如下
表表 1 实验顺序设计
组别
顺序甲
1
2
3
乙
2
5
8
丙
5
8
2
在每个空距条件下,时距从 5ms 开始,依次增加到 5ms,每个时距做一次判断,让被试
判断两个刺激是同时出现、先后出现、还是一个刺激从一点向另一点移动;然后再从 5ms 开始,逐渐减少到5ms,同时每个时距做一次判断。
每个被试对空距判断 24 次,三个空距共判断 72 次。
结果
表表 2 同时、似动和先后的次数百分数
时距空距 5
1
2
6
1
15
2
25
3
35
4
5
2
同时动先后 16
33
16
33
16
16 16
51 16 51 16 33
33 51 33 51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