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古文字学讲义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文字篇》PPT课件上课讲义

《古代汉语文字篇》PPT课件上课讲义

3、今字承担古字的假借义
涂,本义是一条水的名字,假借为道路义。后 来就造个“途”字表示道路义,如《史记·主 父偃列传》:“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
齐,本义为齐平,假借来记录“齐敬”的“齐” 这个词(这是本无其字的假借),表示祭祖之 前对祖宗的崇敬。这个意义后来写作“齋” (斋)。“齋”承担的是“齐”的假借义。
1、繁化
骨,本来写作冎,后来加肉,成为骨,表意就 更清楚了。
采,本来从手从木,后来又加提手旁,表意也 更明确了。
齿,甲骨文象口中有牙齿之形,后来又加声符 止,成为一个形声字。
益,本来表示水从器皿里溢出来的意思。后来 被借作利益和副词的益之后,于是又加水旁, 成为溢字。
2、简化
分为三种情况:
➢ 一是将原来形体复杂的图形文字线条化、 符号化。
章,从书写结构讲,分为立、早两部分, 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立早章”。古汉 语讲汉字的结构,主要是从造字角度讲 的。章是由音、十两部分组成,东汉许 慎的《说文解字》云:“乐竟为一章。 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书写结 构只能告诉人们一个字的写法,造字结 构则能体现一个字的本来意义。“乐竟” 是指音乐告一段落。
第三节 古书的用字
一、古今字 二、通假字 三、异体字 四、繁简字
一、古今字
➢ (一) 什么是古今字 ➢ (二)古今字的分类 ➢ (三)古今字形成的原因 ➢ (四)古今字的意义关系 ➢ (五)古今字与异体字、通假字的关系
(一)什么是古今字
古时字少,常用一个汉字兼职记录一些意义, 后世为理解书面语言时不产生歧义,常为这种 兼职字所记录的某项意义再造新字,新造的字 与原来兼表意义的字合称为“古今字”。新造 的字是“今字”,原来兼表意义的字是“古 字”。例如“暮”这个词,本来用“莫”来记 录,后来写作“暮”,“莫”和“暮”就是古 今字的关系,“莫”是古字,“暮”是今字。 古今字是记录同一个词古今用字有异造成的历 史现象,即“古用彼,而今用此。”

古文字学讲义

古文字学讲义

文字学任课教师:沈培(Tel.:,)教材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一版,1990年第二次重印,1996年第三次重印,2001年第六次印刷;台湾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4年3月第一版,1995年4月再版主要参考书1.唐兰《中国文字学》,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开明书店1949年3月版重印本2.唐兰《古文字学导论》(增订本),齐鲁书社,1981年1月3.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12月第1版(已多次印刷)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第1版另外,平时经常查字典,经常翻阅《中国语文》、《语言研究》、《古汉语研究》、《古文字研究》、《文物》、《考古》、《考古与文物》、《中国历史文物》、《中原文物》等杂志。

目的是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以及国家现行的语文政策和考古发现的新材料。

绪论一、我们对汉字的了解①日常工作和学习中书写和使用汉字的情况看读用②为什么要学文字学1、了解字的古义,对了解字义的发展有帮助2、知道字形的发展,对了解古义有帮助3、为进一步研读古文字资料打好基础4、对于阅读校正古籍有用5、对于了解汉字的构造与汉民族的文化关系有用二、汉字学基本情况1、“文字”的定义以及古人对“文字”的叫法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在汉语里,“文字”一语,也叫“字”,它们可以用来指一个个的字,也可以指记录某种语言的文字符号的整个体系。

在有必要的时候,我们把後者称为“文字体系”。

文我们现在说“文字”或“字”,古人原来不是这么称呼的。

他们叫做什么呢?最早他们叫做“文”、“名”或“书”。

先看叫做“文”的例子:1.《左传》至少有三处解释文字的构造:昭公元年:於文皿虫为蛊,穀之飞亦为蛊。

注:文,字也。

昭公六年:夫文,止戈为武。

注:文,字。

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民反德为乱。

乱则妖灾生。

故文:反正为乏。

注:文,字。

2.《礼记·中庸》:“书同文。

”因此,顾炎武在《日知录》里说:“春秋以上言文不言字。

古代汉语专题讲义

古代汉语专题讲义

第一部分文字文字部分凡五章,讲述汉字的性质、产生、字形结构及发展演变的基本知识,要求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概念。

第一章汉字的产生和性质 P3汉字是为克服汉语时空上的制约而产生的帮助交际的符号系统。

汉字的历史悠久,其产生大约在五六千年之前,大汶口时期陶器上的刻划符号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汉字。

到甲骨文时期,汉字已经成为成熟的文字体系。

汉字是在图画的基础上产生的,象形表意是它的基本形式,汉字几千年的发展一直没有脱离表意的方向。

汉字是适应汉语的需要而产生的,汉语是非黏着的孤立型语言,它的音节直接与意义相联系,是表意的语音单位,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汉字的性质是表意体系的文字。

※学习要点:1、文字产生与发展的原因。

2、结绳、契刻和八卦与汉字起源的关系。

3、图画与文字起源,文字画与图画文字。

4、石器时期陶器上刻画的符号的类型及其特点。

5、汉字体系的形成。

6、如何判定一种文字的类型。

7、构成汉字的三种字符。

8、教材所说的“表意文字”的概念与西洋学者所用的“表意文字”的概念有什么不同。

※学习内容一、什么是文字文字:是帮助人们扩大交际范围,记录有声语言的视觉符号系统。

文字的产生(1)绘画(艺术)(2)文字画→图画文字(原始文字,图形固定化,记录语言中的声音和意义)文字是由图画逐渐发展演变而成的,是人们长期生产实践的产物。

图画的抽象化即形成文字画,这是图画发展成文字的第一步。

在成熟的文字产生以前,我国的原始绘画已经相当发达,如仰韶文化遗址出土彩陶上面的图案就可看作后来文字的先声。

二、汉字的产生在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

结绳、契刻、八卦都不是文字。

具有文字性质的记号:仰韶期(距今约七千年左右)半坡陶器上的刻划符号。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汉字:大汶口期(距今约五千年左右)的陶器刻划符号。

依据:1、具有与甲骨金文一样的象形意味。

2、已出现合体会意字。

3、字形已固定化,各地有共同形体。

汉字体系的雏形:出现在奴隶制社会的早期——夏代。

古文字学讲义整理

古文字学讲义整理

古文字学讲义整理【ppt4】盟書:記錄盟約的言辭,也叫做載書。

【ppt5】简帛:我国在纸张发明以前,用于书写的材料主要是简帛。

简最迟在商代初年就已经使用,帛的使用大概稍晚一些。

战国时代——楚简。

历史上竹简的发现:孔子壁中书《论衡·正说》:“考景帝时,鲁恭王坏孔子教授堂以为殿,得百篇《尚书》于墙壁中,武帝使使者取视,莫能读者,遂秘于中,外不得见。

至孝成帝时,征为古文《尚书》学。

”《汉书·艺文志》:“武帝末,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

凡数十篇,皆古字也。

……孔安国者,孔子后也,悉得其书,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国献之,遭巫蛊事,未列于学官。

”《论衡·正说》:“至孝宣皇帝之时,河内女子发老屋,得逸《易》、《礼》、《尚书》各一篇,奏之。

宣帝下示博士,然后《易》、《礼》、《尚书》各益一篇。

而《尚书》二十九篇始定矣。

”汲冢竹书:晋武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掘战国魏襄王(一说“安厘王”)墓,得到简牍数十车,后世叫做“汲冢竹书”。

《周易》、《竹书纪年》、《穆天子传》。

《竹书纪年》相传为战国魏之史书,凡十三篇,宋时亡佚清朱右曾:《汲冢纪年存真》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今本竹书纪年》,系出后人伪托,可参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简文内容:1.书籍:信阳竹书: 三代周公先王郭店竹书:儒家和道家文献上博竹书:儒家、道家、兵家及杂家等有学者断言,“郭店楚简出土以后,整个中国哲学史、中国学术史都需要重写。

”2.遣策3.占卜祭祷:主要是为墓主人所患疾病及仕途的前景进行占卜和祭祷。

4.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岁”篇有“秦楚月名对照表”。

5.日书:选择吉凶之书,仅见于九店简6.司法档案:主要出自包山简【ppt6】籀文:西周宣王时的太史籀着有《史籀》十五篇,《史籀》所用字体后人叫做籀文,也有人叫它做大篆。

据今本统计,《说文》所收籀文共220余字。

古代汉语(上册)小学讲义

古代汉语(上册)小学讲义

古代汉语第一章文字第一节汉字的产生(了解)一、汉字产生的传说1.结绳说2.八卦说3.仓颉造字说:仓颉在群体创造的基础上,将艺体纷呈的汉字进行了加工整理,因此也称为造自大众的杰出代表。

二、汉字产生的途径和汉字体系的形成途径:①产生于契刻号;②产生于记事图画,而且主要是生产于记事图画。

第二节汉字的性质和演变一、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汉字的性质:表意。

二、汉字形体的演变☆以秦为分界,汉字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秦朝以前,即先秦文字(甲骨文、金文、六国文字、籀字和小篆)属于古文字范畴;秦以后的文字基本属于今文字,包括隶书、楷书、草书和行书。

第一阶段,秦以前的文字。

㈠殷周文字1.甲骨文甲骨文又名殷墟文字和殷墟书契。

甲骨文的特点:①因其字是从原始文字发展而来,有些字与原始文字较为接近,还保留浓重的描画物象的色彩,形象逼真,颇似画面。

②异体字繁多。

③偏旁不固定,可以互换。

④款式自由灵活,可以正写,也可以反写。

2.金文金文又称钟鼎文。

毛公鼎竟多达497个字,足抵《尚书》一篇。

㈡战国文字1.六国文字(蝌蚪文)主要写在竹简和缯帛上。

字体草率诡异,简体流行,俗体字大量涌现。

2.秦国文字分大篆和小篆。

大篆有籀文、石鼓文和诅楚文。

第二阶段,秦以后的文字。

1.隶书隶书分为古隶和今隶,古隶又称秦隶,今隶书又称汉隶。

今隶后人又称“八分”。

(简答)汉字的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一次剧烈的变革。

它结束了古文字时代,开创了今文字的新时期,使汉字的形体发生了质的变化。

由古文字形象的音节表意文字阶段,过渡到今文字符号的音节表意文字阶段,彻底地改变了古汉字的象形面貌,进一步声化和符号化。

最重要的标志是:大曲折婉转的线条变成了点横折曲撇。

那挑勾的笔画及他的摆脱了线条的束缚,整个字方正平直,棱角鲜明。

成了不像形的象形字。

第三节汉字的形体构造一、传统的“六书”说1.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屈曲),日月是也。

”——所谓象形,就是要画成所表达的物体,随着物体形状曲折婉转即成,“日”、“月”就是这样的字。

2024版王力《古代汉语》PPT课件讲义完整

2024版王力《古代汉语》PPT课件讲义完整
性和流畅性。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27
33
选读篇目
《郑伯克段于鄢》、《曹刿论战》等。
赏析要点
分析选文所体现的作者的历史观和文学 观;探讨选文在叙事写人方面的艺术成 就;品味选文的语言特点。
2《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 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 和策略。
《战国策》的艺术特色在于善于通过讽 喻、比喻、夸张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描写社会风貌;语言生动、流畅,富于 感情色彩。
现代音
上古音、中古音与现代音的比较
指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以北京语音为标 准音,可通过拼音方案等工具学习掌握。
揭示汉语语音的历时变化及其规律,有助于 深入了解汉语语音系统的发展演变。
2024/1/27
11
03
词汇与语法
2024/1/27
12
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与分类
特点
单音节词为主
多义词丰富
2024/1/27
2024/1/27
研究现状
目前,古代汉语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古籍整理与校 勘工作仍需加强,音韵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尚 未得到圆满解决,训诂学和语法学的研究也 需要进一步深入。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 学术交流的加强,古代汉语研究的方法和手 段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6
02
文字与音韵
20
《楚辞》概述及艺术特色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 原等人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具有 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
格。
《楚辞》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 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强烈的个
人情感表达。
《楚辞》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 象征、比喻等手法的运用,以及

古代汉语讲义

古代汉语讲义

古代汉语讲义第一篇:古代汉语讲义古代汉语讲义1.《尔雅》13年我国第一部词汇学、训诂学专著,第一部词典,分为两部分,前三篇重在解释一般词汇,后十六篇具体解释古代典籍制度。

开创了“类聚群分”体例来释词,对后代辞书的编纂有着重要影响。

历代“《尔雅》之学”有清邵晋涵《尔雅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

2.二义同条(二义不嫌同条):本是《尔雅》的一种体例,指在《尔雅》部分条目中出于同一条目的若干个被解释的字在含义上分为不同的两组,而用同一个字来解释,因而这个解释的字也相应地表示两种不同的含义,最早提出二义同条的是清王念孙之子王引之的《经义述闻尔雅》。

如:林、烝、天、帝、王、后、辟、公、侯、君也。

君有二义,为君上之君,天、帝、王、后、辟、公、侯是也;为群聚之群,林,烝是也。

古者,君与群同声,故可得和而释之。

(洪城《中国历代语言文字学文选》)3.《说文解字》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开部首检字的先河。

全书共15卷,把不同于小篆的古文等异体字列为重文,所收字体是研究上古文字的重要依据,创立540部首,再“据形系联,引而申之”,归并为14大类,“举一形而统重形”系统阐释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即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

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是: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义证》、王筠《说文释例》和《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4.六书秦汉间学者分析汉字结构的特点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按照许慎《说文序》的名称,班固《汉书艺文志》的顺序,他们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实际上,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即为“四体二用”。

5.(三国魏)李登《声类》,是我国最早的韵书,“始判清浊”。

6.(梁)顾野王《玉篇》体例仿《说文》,但《说文》只讲本义,着力于字形,《玉篇》则侧重于字义的说明,并广泛征引。

中国古代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

古代汉语讲义

古代汉语讲义

古代汉语讲义大学本、专科一年绪论、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音韵学、诗词格律、修辞学、标点、翻译、训诂学杨小平古代汉语纲要•古代汉语纲要•Ⅰ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也是阅读古书的工具课。

•古代汉语课的教学目的是:比较系统掌握古代汉语基础知识,并具有运用所学古代汉语知识阅读一般文言文的能力。

•Ⅱ考试内容和一、绪论部分1、古代汉语的性质范围2、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意义3、古代汉语课所包含的知识:主要有文字、音韵、词汇、语法、诗词格律和工具书使用等,此外还涉及到古书注释、古文阅读、古文今译和文化常识(包括修辞)等。

二、文字部分1、六书: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2、汉字的形体结构与汉字本义的关系;3、部首、偏旁、形符、声符;4、省形、省声、亦声;5、独体字与合体字的区分•6、汉字书体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7、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8、本字、借字、通假字。

•该部分重点要求:•1、掌握象形、指示、会意、形声四种造字方法;•2、能够运用汉字的造字方法探求常用汉字的本义。

•三、音韵部分•1、古代汉语中的古音、今音;•2、中古汉语的声母--三十六字母•3、《诗经》的分韵、《广韵》的韵部、平水韵;•4、双声、叠韵;•5、四声;•6、古音通假;7、破读;•8、叶韵;•9、古注的注音方法:读若、如字、直音、反切;•10、切语上字、切语下字;•11、特殊读音的字和异读字。

•该部分重点要求:•1、掌握古音通假知识和规则;•2、具有分析辨认常见通假字的能力。

•四、词汇部分•该部分要在掌握现代汉语词汇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1、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2、单音词、复音词、联绵词、单纯词、合成词;•3、偏义复词;•4、多义词;本义、引申义、义项;5、同音词;•6、同源词;•7、同义词及其辨析;•8、古今词义的演变和古今词义的差异。

•该部分重点要求:•1、古今词义的差异。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复习讲义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复习讲义

古代汉语根底知识复习讲义导语:古汉语分为书面语和口头语两种,由于古代人民的口头语言,现在已经无法听到,我们常说的古代汉语只指书面语言。

下面提供古代汉语复习根底知识,欢送参考!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

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

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

是一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它试图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

首先,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挥文词典。

其次,这部词典引例丰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根底上编写成的,保证了收词立目、释义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

8)《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

9)《词诠》:近人杨树达著。

这部书收集了古书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及一局部代词、动词、副词,说明它们的用法、意义并引书证。

古代汉语讲义

古代汉语讲义

古代汉语讲义大学本、专科一年绪论、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音韵学、诗词格律、修辞学、标点、翻译、训诂学杨小平古代汉语纲要•古代汉语纲要•Ⅰ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旳•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旳基础课, 也是阅读古书旳工具课。

•古代汉语课旳教学目旳是:比较系统掌握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并具有运用所学古代汉语知识阅读一般文言文旳能力。

•Ⅱ考试内容和•一、绪论部分•1、古代汉语旳性质范畴•2、学习古代汉语旳目旳意义•3、古代汉语课所涉及旳知识:重要有文字、音韵、词汇、语法、诗词格律和工具书使用等, 此外还波及到古书注释、古文阅读、古文今译和文化常识(涉及修辞)等。

二、文字部分•1、六书:象形、批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2、中文旳形体构造与中文本义旳关系;•3、部首、偏旁、形符、声符;•4、省形、省声、亦声;• 5.独体字与合体字旳辨别•6、中文书体旳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7、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8、本字、借字、通假字。

•该部分重点规定:• 1.掌握象形、批示、会意、形声四种造字措施;• 2.可以运用中文旳造字措施探求常用中文旳本义。

•三、音韵部分• 1.古代汉语中旳古音、今音;• 2.中古汉语旳声母--三十六字母• 3.《诗经》旳分韵、《广韵》旳韵部、平水韵;• 4.双声、叠韵;• 5.四声;6.古音通假;7、破读;•8、叶韵;•9、古注旳注音措施: 读若、如字、直音、反切;•10、切语上字、切语下字;•11.特殊读音旳字和异读字。

•该部分重点规定:• 1.掌握古音通假知识和规则;• 2.具有分析辨认常见通假字旳能力。

•四、词汇部分•该部分要在掌握现代汉语词汇知识旳基础上进行学习。

• 1.古代汉语词汇旳特点;• 2.单音词、复音词、联绵词、单纯词、合成词;• 3.偏义复词;4.多义词;本义、引申义、义项;• 5.同音词;• 6.同源词;•7、同义词及其辨析;•8、古今词义旳演变和古今词义旳差别。

古文字讲义

古文字讲义

古文字学参考书目:1.唐兰《古文字学导论》齐鲁书社,1981年。

2.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中华书局,1985年。

3.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文物出版社,1987年。

4.陈伟湛、唐钰明《古文字学纲要》,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

5.朱顺龙、何立民《中国古文字学基础》,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

6.刘翔等《商周古文字读本》,语文出版社,1989年。

讲课章节:第一章:商周甲骨文第二章:商周金文第三章:战国文字第四章:古文字考释方法第五章:古文字学简史引言古文字学以古漢字和各種古漢字資料為研究對象的學科。

古文字的範圍1.按照中國傳統文字學的觀點﹐古文字指先秦時代的漢字。

2.現代的文字學者多數認為秦統一後的篆文﹐即所謂小篆﹐也應該劃入古文字的範圍。

3.20世紀70年代以來﹐有不少秦和西漢早期的簡牘和帛書出土。

這些簡帛上的隸書﹐字形還保留著篆文的不少特點﹐跟後來成熟的隸書有明顯區別﹐因此有人主張把秦和西漢早期的隸書也看作古文字。

按照這種意見﹐古文字可以說是隸書成熟之前的漢字。

古文字學的內容在中國﹐對古文字的研究開始得很早﹐但是﹐長期以來是包含在作為“小學”一部分的傳統文字學和以古銅器和碑刻等為主要研究對象的金石學裡的﹐一直到20世紀才有“古文字學”的名稱。

人們所說的古文字學﹐內容並不一致﹐大體上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

廣義的古文字學既包括對古文字本身的研究﹐也包括對各種古文字資料的研究。

後一方面的研究繼承了金石文字之學的傳統﹐主要以各種古代遺留下來的實物上的古文字資料(如甲骨卜辭﹑銅器銘文等)為對象﹐著重於釋讀這些資料﹐弄清它們的性質﹑體例和時代﹐並闡明研究這些資料的方法﹐這方面的研究也有人認為應該稱為古銘刻學。

在廣義的古文字學裡﹐這方面的研究往往被視為重點。

狹義的古文字學主要以古文字本身為對象﹐著重研究漢字的起源﹐古漢字的形體﹑結構及其演變﹐字形所反映的本義以及考釋古文字的方法。

狹義的古文字學是文字學的一個分支。

《古代汉语》讲稿精讲

《古代汉语》讲稿精讲

3. 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欣赏诗文韵律
鉴赏诗文内容
欣赏诗文韵律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郑风· 子衿》)



鉴赏诗文内容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 下言长相忆。 -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
5.学习古代汉语的內容来自采用同音代替 丑(丑、醜
) 里(里、裏 ) 谷(谷、糓) 余(余、餘 ) 几(几、幾 ) 发(發、髮)
采用楷化草书
書、樂、為
书、乐、为
练习
理發店 影後刘晓庆 人纔招聘 幼皃院 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4.古今字
对前代数词或数义公用的通用字与后代为了
狗也”。 《玉篇· 犬部》:“狗,家畜,以吠守。” 《玉篇· 豕部》:“豕,猪之总名 。”
《说文》:巫,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
象人两袖舞形。
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 是也;
《说文· 亦部》:亦,人之臂亦也。从大,象两 亦之形。 《论衡》:吕后出,见苍犬,噬其左腋,遂病腋伤。

词义扩大
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属今义一部分。
菜 睡 响

岁比灾害,民有菜色。《汉书·元帝纪》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礼记·学记》) 《说文· 艹部》:“菜,草之可食也。” 《小尔雅· 艹部》:“菜,谓之蔬。”

《说文· 目部》:睡,坐寐也。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说文· 宀部》:“宫,室也”
。 唐· 陆德明《经典释文》:“宫,古者贵贱同 称宫,秦汉以来惟王者所居者为宫。” 上古之时,民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 宫室。 (《周易》) 父母妻子,皆同其宫。 (《墨子· 号令》)

上海大学 历史文选讲义古文字学讲义

上海大学 历史文选讲义古文字学讲义

第一讲:中国文字形体演变概述历史知识的储备地理知识储备齊嘗臨鑒邊实际是汉字(ABC)表意文字——音上的千差万别时代概念形体概念纵向的字形演变真草隶篆——倒过来才是历史篆以下只是基本定型——前面还有很长路:书法体与字形体“隶变”————“古文字”甲金篆隶试举一组字形的演变线索:女(高69—70),立(高71)、长(高74)疒(高77)咼(高78)、手(高81)、止(自编)、耳(高91)、自(高91)、虎(裘63)(练习)1—10的数字(练习)重要偏旁:女、手、止、人、大、疒、心、牛、羊、虎、隹、衣、丝、斿、宀、门(半)、矢、水、王、玉……:试讲一则西周金文形体演变,自恭、懿以后变得剧烈。

趋势:线条化、平直化对不能算笔道的方块、团块的改造:P47,平直化:中间美术化也能降低象形程度:P47下所谓“鸟虫书”:只美观,不实用看《大盂鼎》(部分练习)《史籀篇》、字书、周宣王(BC827—782)P50—51秦国文字相对西周晚期字改动最少,与籀文多相合,但不是秦国文字“大篆”的不科学(小篆以前,西周晚与石鼓)六国文字:不止六国俗体的泛滥秦国正体与俗体之间不象六国文字那样战国中期以后铜器文字改铸为刻,包括中山王那样的长篇(晋系)(侯马)所谓“蝌蚪文”P56(参中山王)六国文字的差别:“异形”P57歲(鄂君启节)(楚系)今天文字的“古文”痕迹P55三体石经P55——后图P58楚国正俗之间的差别实物:石鼓、诅楚(练习)、小篆(参说文字形),篆之为刻P66,正式参照(峄山)薦秦国文字形体趋势:规整、匀称程度不断提高P63(弯曲、平直)小篆的形成:P65隶书形成后小篆的行用(印章、金石)小篆练习(帝尧……填字),《峄山刻石》(提问单字)——篆隶之间的革命性变化(去象形,笔画简省,笔画平直)P84“随体诘诎”用方折改变圆转P68隶书对篆文字形的改进:P82——85(辅导学生看)(多加练习)六国俗体也有向隶体演变的趋势:如果秦没统一隶书:低贱,书写快、行用广,“贱隶”:秦代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汉代通行:隶书、草书西汉武帝朝可以看作隶书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分界点滞后现象,是并存的,不是那么壁垒分明P78东汉晚期碑刻隶书很漂亮,书法P75东汉中期:新俗体、新隶书东汉晚期:新隶书和草书结合成为行书汉魏之际:在行书基础上形成楷书复古现象:P76金石较简牍古,国家文书比一般文章古,P78隶书特点(标准):P78倒数第二段:挑法和波势:向横向、两边发展——与篆文向竖不同所谓“八分”书——成熟汉隶:书写很快,昭宣之际就形成看熹平石经(参图)练习(离骚)(临摩)史书、佐书(隶书别名):官府从事文书工作称书佐和史P81,先是官吏,再推广民间,抄写快速的需要,章草即汉代的草书,大概是写得比较规整。

古文字学基础讲义1

古文字学基础讲义1

派則認為,凡是用來傳遞資訊的、表示一 定意義的圖畫和符號,都可以稱為文字。 “文字”既可以用來只一個個的字,也可 以只記錄某種語言的文字符號的整個體系。 文字產生的技術條件出現的比較早,但社 會條件卻出現的相當晚。 社會生產和社會關係
納西圖畫文字
人射鹿
唐蘭《中國文字學》


书绳《 契而易 。治经 ﹂, 后系 世辞 圣传 人》 易﹁ 之上 以古 结 ·


汉 字 始 于 结 绳
为﹁ 表把 大人八 文约 物卦 字《,当 易是作 之经 刘 汉 祖》师字 六 矣十培起 四,源 。卦他的 ﹂ ,说代 :

汉 字 始 于 八 卦
竹 木 算 筹 表 示 卦 数
八卦的卦爻与数字有关,但是八卦只不过是三个奇
数或偶数的排列符号,是原始社会占卜的一种记事 符号,从其来源和用途可知,不是记录语言的文字。




从历史上看,两种说法均 是用来帮助记忆的方式,前者 起传递信息、记事备忘的作用, 后者是原始社会占卜的一种记 事符号,它们既没有社会意义, 也无法发音,更重要的是它们 不能像文字那样起记录语言和 传播语言的作用。
古文字基础
第一章 汉字的起源
主讲:历史文化学院 王帅
文明社会“始于标音字母的发明和文字的使用”。
路易斯· 亨利· 摩尔根 Lewis Henry Morgan
(1818 – 1881)
文字的性質
• 文字的定義與性質 • 狹義: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 • 廣義:人們用來傳遞信息的、表示一定意 義的圖畫和符號。 • 文字是語言的符號,其本身也有所使用的 符號。 • 各類文字的字符可歸納為三類:意符、意 符和記號。
西安半坡陶器符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最新古文字学讲义任课教师:沈培(Tel.:,E-mail:shenpei@教材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一版,1990年第二次重印,1996年第三次重印,2001年第六次印刷;台湾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4年3月第一版,1995年4月再版主要参考书1.唐兰《中国文字学》,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开明书店1949年3月版重印本2.唐兰《古文字学导论》(增订本),齐鲁书社,1981年1月3.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12月第1版(已多次印刷)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第1版另外,平时经常查字典,经常翻阅《中国语文》、《语言研究》、《古汉语研究》、《古文字研究》、《文物》、《考古》、《考古与文物》、《中国历史文物》、《中原文物》等杂志。

目的是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以及国家现行的语文政策和考古发现的新材料。

绪论一、我们对汉字的了解①日常工作和学习中书写和使用汉字的情况看读用②为什么要学文字学1、了解字的古义,对了解字义的发展有帮助2、知道字形的发展,对了解古义有帮助3、为进一步研读古文字资料打好基础4、对于阅读校正古籍有用5、对于了解汉字的构造与汉民族的文化关系有用二、汉字学基本情况1、“文字”的定义以及古人对“文字”的叫法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在汉语里,“文字”一语,也叫“字”,它们可以用来指一个个的字,也可以指记录某种语言的文字符号的整个体系。

在有必要的时候,我们把後者称为“文字体系”。

文我们现在说“文字”或“字”,古人原来不是这么称呼的。

他们叫做什么呢?最早他们叫做“文”、“名”或“书”。

先看叫做“文”的例子:1.《左传》至少有三处解释文字的构造:昭公元年:於文皿虫为蛊,穀之飞亦为蛊。

注:文,字也。

昭公六年:夫文,止戈为武。

注:文,字。

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民反德为乱。

乱则妖灾生。

故文:反正为乏。

注:文,字。

2.《礼记·中庸》:“书同文。

”因此,顾炎武在《日知录》里说:“春秋以上言文不言字。

”到了现在,“文”仍然可以指“文字”,但多用于比较专门的术语,如“英文”、“法文”等。

名除了言“文”以外,古代比较早的时候还使用“名”这个词。

如:1.《周礼·外史》:“掌达书名於四方。

”郑玄注:“古曰名,今曰字。

”2.《仪礼·聘礼》:“百名以上书於策。

”郑玄注:“名,书文也,今谓之字。

”3.《论语·子路》:“必也正名乎?”郑玄注:“正名,谓正书字也。

古者曰名,今世曰字。

”(郑注已佚,有辑本。

后敦煌、吐鲁番发现一些郑注写本,参看王素《唐写本郑氏论语注及其研究》,文物出版社,1991.11)“书字”,也有作“书名”的,郑玄在注《礼记》时就说:文,书名也。

4.唐代的贾公彦《仪礼义疏》说:“古者文字少,直曰名,后代文字多,则曰字。

”把文字叫做“名”,其实现在对大家也不应该很陌生,比如说日语中有“平假名”、“片假名”,这其中的“名”是什么意思?就是“字”的意思。

书除了“文”,“名”的叫法以外,在战国以后,人们往往把文字叫做“书”,如:1.《尚书序》:“造书契。

”《释文》:“书者,文字。

”2.《荀子·解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

”3.《韩非子·五蠹》:“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

”字、文字从上面可以看出,我们古人曾用“文”、“名”、“书”来指我们“字”或“文字”。

“字”这个字被用来指文字,上面我们已经说过,东汉人郑玄注古书时说“古曰名,今世曰字”,说明至迟在东汉时,“字”已经跟我们现在的意思是一样的了。

根据古书,最早把“文字”叫做“字”,大概是在秦朝时候。

江永《群经补义》说:“其称书名为字者,盖始于秦。

吕不韦著《吕氏春秋》,县之咸阳市,曰:‘有能增减一字者,予千金。

’”古人造“字”这个字,最早表示的不是我们现在的意思,按照《说文》的解释,“字”的本义是“人及鸟生子”,《说文》:“字,乳也,从子在宀下,子亦声。

”《说文》认为“文”和“字”意义有不同,独体为文,合体为字。

这大概是后来的分别。

至于“文字”连用,顾炎武《日知录》说:最初见于秦始皇28年(公元前219)的琅(瑯)玡(琊)台刻石,其上有“同书文字”。

把“文字”二字用在书名上的,最早是《说文解字》,这还是“文”与“字”分用。

其后有晋朝王义的《文字要纪》、王愔Yīn《文字志》、梁朝阮孝绪《文字集略》等书,“文字”是连用的。

文字学据蒋善国《汉字学》P21:“‘文字学’这个名称,出现于1912年。

清朝末年,西学东渐,西方学术都有系统,各种学科名称经汉译后,都在词尾加一‘学’字,如哲学、文学、植物学、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统计学、人类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等。

……”2、从“小学”到“汉字学”——现代意义的汉字学的建立至少在西周时代的晚期,已经有人专门编写小学生的识字课本了。

传说《史籀篇》就是这种读物。

在春秋时代,人们对汉字的形体结构进行分析和解说也往往从古书里可以看到,如《左传》、《论语》里都可以看到(已见上文所引)。

据说上海博物馆收购的战国楚竹简中有字典,如果确实,可见战国时代一定有人对文字作专门的研究了。

西汉时代,把文字之学叫做“小学”。

这是怎么知道的呢?隋唐间人颜师古在给《汉书·杜邺传》作注时说:“小学谓文字之学也,《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以六书,故因名云。

”这说明了为什么把“文字学”叫做“小学”。

(当然,关于古人入小学的年龄,古书中是有不同的说法的,有的说八岁,有的说13岁,还有的说15岁——如伏生《尚书大传》,而《礼记·内则》说“六年”就“教之以数与方名”,“方名”可能就是“字”。

)小学学习以识字为主,所以把有关文字的学问叫做了“小学”。

西汉末刘歆在汉哀帝时继承其父亲刘向的职业替皇家图书馆校理图书,他写了一个目录书,叫做《七略》,把图书分为六大类: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

其中“六艺略”相当於後来四部图书分类法中的“经部”,它又分“易”、“书”、“诗”、“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九种。

《七略》这本书在唐宋间就亡佚了,但它的内容可以从东汉班固所写的《汉书·艺文志》中看到个大概。

因为班固写《艺文志》就是根据《七略》而写的。

《艺文志》下的“六艺”类里有“小学”类,“小学”之属著录的有关文字学图书有《仓颉》、《凡将》、《急就》、《元尚》、《训纂》、《别字》、《仓颉传》、《扬雄仓颉训纂》、《杜林仓颉训纂》、《杜林仓颉故》计10家45篇(其中《别字》13篇,馀各一篇)。

从《汉书·艺文志》所录可以看出,“小学”大致是一些童蒙识字读物,还不能算是研究著作。

需要注意的是,它跟后代的不同是,它不包括有关训诂的《尔雅》之类和有关音韵的书(音韵学兴於魏晋以后,东汉时代也许还没有这类专著)。

秦代统一文字,李斯等人一定在文字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小学”的含义后来扩大了。

到了唐代长孙无忌等撰《隋书·经籍志》,经部图书已经将《声韵》、《声类》等音韵之书列入“小学”类,但《尔雅》、《广雅》、《方言》、《释名》等解释词语的语言著作仍然另属一类。

到了五代刘昫监修的《唐书·经籍志》将训诂书、文字书、音韵书和书法著录在一起,但甲部(即经部)类目仍将“诂训类”和“小学类”分为两类。

到了北宋宋祁、欧阳修重修的《新唐书·艺文志》,开始将“诂训类”并入“小学类”之中。

自此,所谓“小学”的含义已扩大到文字、音韵、训诂、书法四个方面。

清代乾隆时所编《四库全书总目》则在经部“小学类”下分为“训诂”、“字书”、“韵书”三个小类(书法著作另属他类)。

对于文字的研究在过去确实很受重视,但其重视的原因是因为我们自古以来就重视对经典的研究。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第一部文字学专著,许慎写此书是为了正确地解释经典。

他在《叙》中说:“盖文字者,经艺(按:指经学,即解说经书之学)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

”清朝王鸣盛说:“《说文》为天下第一种书,读遍天下书,不读《说文》,犹不读也;但能通《说文》,馀书皆未读,不可谓非通儒。

”还有人说“六书明而古经传无不可通”。

正因为《说文》是为解释经典而作,汉字学从一开始就处于经学附庸的地位。

正因为“小学”一向处于“经学的附庸”的地位,它所注重的材料基本上都是书面材料,所以这种研究大致属于“语文学”的范围,与“语言学”尚有区别(参看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前言》,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小学”即传统文字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詹鄞鑫《汉字说略》第6-第11页作了总结,即:①增广《说文》,编了不少字典,如《玉篇》、《类篇》、《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等;②规范用字,即所谓“正字”;③校订整理《说文》;④注疏《说文》或解释形音义;⑤研究《说文》“六书”。

在传统文字学的研究者中,很少有人直接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绝大多数人不能正确处理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因此在“小学”研究中形成了以文字统帅语言的局面。

在19、20世纪之交,有两件事为现代意义的文字学的形成准备了初步的条件。

这两件事是西方语言学思想的传入和古文字研究的进步。

晚清以来,由于金石学的发达和古文字资料的大量发现(其中包括殷墟甲骨文等前所未见的重要资料的发现),古文字研究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清末的吴大澂、孙诒让等人已经根据古文字指出了《说文》的一些问题。

进入民国时代以后,这方面的研究有进一步的发展。

大量的古文字资料和有关的研究成果,为现代意义的文字学的建立,准备了重要的条件。

对现代意义的文字学的建立起了更重要的作用的,是西方语言学思想的影响。

章太炎1906年发表《论语言文字之学》,提出应当把广义的“小学”叫做“语言文字之学”(见《国粹学报》第二卷第12、13号,又见《国学讲演录·小学略说》),这样才名正言顺。

章氏认为:“自许叔重创作《说文解字》,专以字形为主,而音韵、训诂属焉。

……合此三者,乃成语言文字之学。

此固非儿童占毕所能尽者,然名为‘小学’,则以袭用古称,便于指示;其实当名‘语言文字之学’,方为确切。

”以“语言文字学”代替“小学”之名是对的,这反映章氏对语言和文字已有了明确的区分。

但开始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主要是文字和语言的关系不清,一直以文字统率语言。

所以,即便自此之后,有人在讲文字学的时候仍然讲文字、音韵、训诂的内容。

1917年,北大开文字学课,由两个人教,一个是朱宗莱,一个是钱玄同。

朱先生教“文字学形义篇”,钱先生教“文字学音篇”。

后来很多人都采取这个方法,但是由于“音”比较专门,一般讲文字学的人也就不讲而只讲形和义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