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八月——收获》
柴可夫斯基《八月—收获》作曲技法分析
柴可夫斯基《八月—收获》作曲技法分析郭露佳【摘要】柴可夫斯基把古典主义时期的和声风格与浪漫主义时期的情感特征巧妙的相结合.在主题展开上,运用多次转调模进,是作曲技法的重要手段.在和声运用上,通过转调和离调的展开,使得各部分的主题推向高潮.还多次运用低音和弦与和声布局的关系,使得作品的情绪展开与和声现象的衔接做好了妥帖,是一部很具有俄罗斯民族音乐特色的作品.【期刊名称】《黄河之声》【年(卷),期】2018(000)022【总页数】1页(P37)【关键词】主题展开;转调模进;和声布局【作者】郭露佳【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东日照 276826【正文语种】中文《八月—收获》选自于柴可夫斯基《四季》的钢琴套曲,这首作品以劳动人民的忙碌收获为写作题材,应景于八月这个季节。
诙谐风趣的主题应用了具有俄罗斯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
《八月—收获》为再现复三部曲式结构,以b小调为主调、节拍为6/8拍。
首部(1—67)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束部分展开性写法形成庞大的扩展,活泼的快板热烈,充满激情。
中部(68—129)是带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可划分为C乐段(68—83)、D乐段(84—99)、C1乐段(100—115)、连接段(116—129)。
中部与首部在速度、节奏、旋律、感情和体裁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变得柔和的旋律表现了人们在紧张劳作后休息的场景。
再现部(130—198)回归主调b小调,是首部的完全再现。
一、主题的展开(一)转调模进作品首段中部的第24—31小节,作曲者运用展开性写法和材料与句法的进一步浓缩相结合,以25—26小节为模进的主题(T为动机),27—28小节是25—26小节上行三度模进,29小节变化展开形成新的模进主题,材料与织体不断级进上行模进迅速达到高潮。
在这八小节中转调五次,调性经过a—C—e—G—b,大小调的交替中持续三度上行,将生动活泼的忙碌氛围表现出来。
在作品的第84—95小节中,84—85小节(D56—T)为模进的原型动机展开五次模进,86—87小节中间声部的模进;88—89小节高声部的模进;90—91小节中间声部的模进;92—93小节高声部的模进;94—95小节高声部的模进;96小节中间声部的模进。
柴可夫斯基《八月-收获》曲式结构辨析
础 上 上 行 四度 模 进 ,最 终 在 a小调 的二 级 七 和 弦结 束 , 推 出一个 低 音 部 跳跃 进 行 ,上 方 声 部两 小 节 为~ 个 音 型 有 观 点 认 为 ,此 段是 一 般 乐 段 ,但 依 据 分 析 两个 乐 的上 行模 进 动机 ,先 是 围绕 着 l a ,在 a小调 上 进 行 ,随 段 的规 模 ,两个 乐 段 以重 复 开始 ,终 止式 体 现 了不 同调 后 两小 节上 行 三度模 进 ,围绕着 d o 在 c大 调上 进行 ,形 性 色彩 的对 比 ,虽 然最 后 一 个 和 弦是 b小调 的属 和 弦 , 成 d句 。 之后 四小 节 d 低 音部 的伴 奏 延续 前 面 的跳 音 进 但 也掩 盖 不 了此 和 弦 之前 六 小 节 的调 性 改 变 ,关 键 部位 行 ,高音 部 以三音 组 为 动机 又 一 次 以 三度 上 行模 进 进 行 的调 性 转 变 是 必定 要 分 析 的 ,因为 它 所起 的作 用 不 只是 三 次 ,依次 为 e小 、G大 、b小 调 ,之后 四小 节为 连接 句 , 调性 色彩 的变 化 ,还 有 结 构 框架 主要 部 位 的 支撑 ,所 以 在 不 断上 行 的模 进 中落 到 的音 高 ,整 个 四小 节 在此 音 笔者 认 为此 处应 分析 为 复乐 段 。 上 以不 同八 度 持 续 ,伴 以低 音 部 强 音 的强 调 ,力 度 不 断 另有 观 点将 呈 示段 的结 束 分 到 2 4小 节 ,包含 6个乐 加 强 ,和 声 始终 在 b小调 属 七 和 弦上 持 续 ,对 主和 弦 的 句 ,原 因就 是 它们 是 同一 素 材 的展 开 。笔 者 也 不赞 同此 期 待一 步步 加强 ,最 终推 出 了再现段 A 。
浅析柴科夫斯基《八月收获》的音乐特征
八月 收 《 二月——狂欢节 》是 由普 ・ 维亚杰姆基斯作诗 。从题 题 。作 为乐 曲的呈示段本应该使用平稳 的和 弦 ,而 《 获 》恰恰不 同。首先它 的和弦变化 比较多 ,并且副和 弦的使 目就能看 出这是首欢快 的曲子 。俄罗斯人 民狂欢 ,突然爆发
用 频 繁且 复 杂 。然 后 它 的 和声 进 行 不 稳 定 ,在 原 有 的 主调 上 的 大笑 声 和 窃窃 私 语 声 交 织 在 一 起 ,显 得 格 外 热 闹 。 I 级和 V I I 级 的离调倾 向 ,给 听者 以欢 快跳跃 《 三月—— 云雀之歌 》是 由阿 ・ 玛伊科夫作诗 。三月是 出现 了很 多 V 的感觉 ,表达出农 民的忙碌 。中部 ( 第 6 9 —1 2 9 小节 )抒 情 个象 征春 天的月份 ,春 回大地 ,万物 复苏 ,大 自然 的新 生 的部分多一些 ,平稳的旋律让人感觉安逸 ,表现劳动后休息 活 又 开 始 了 。 整 首 曲 子都 能 显 示 出 春 天 的 生 机 。 第1 3 O 一1 9 8小节 ) 《四月 — — 松 雪 草 收 获 的 喜 悦 。 再 现 部 分 ( 和 首 部 形 成 完 全 再 现 ,在 情 绪 上 和 首 部 形 成 统 一 ,并 且 回归 三月春天的生机 , 让 人 又激 动 又 兴奋 , 迎 接 着 新 生 活 的到 来 , 对未来充满着希望 。 首部 。
一
《 五 月 — — 五 月 之 歌 》 由阿 ・ 费 特 作 诗 。俄 罗 斯 北 方 五
三、结合 《 八月收获 》的音乐 特征浅谈在 演奏上
月 的夜 晚 和 白天 一 样 明亮 ,景 象 中昼 夜 交 替 着 ,乐 曲 中略 显 的技巧和情 感 出痛 苦 的沉 思 和 甜 蜜 的安 静 相 互 纠 结 。 (一 )技 巧 上
柴可夫斯基 《八月—收获》曲式分析报告
柴可夫斯基《八月—收获》的分析报告此曲的曲式结构为带三声中部的复三部曲式,主调b和声小调。
首部(第1小节—第67小节)的结构为引申型中段且变化再现的三段曲式。
第一段(第1小节—第16小节)是个复乐段。
基本结构,即全曲的第一个主题(第1小节—第8小节)是个对比且方整的两句式乐段,单一调性,b和声小调。
其中第一乐句(第1小节—第4小节)的织体比较有趣:在节奏律动的主持续音上出现从b小调的主音(b1)下8度级进到(b)的一连串平行六和弦进行(其中中音与次中音声部穿插了三处下二度的双辅助音)。
第二乐句(第5小节—第8小节)主奏声部换至低音,且由两次相同的终止式连缀而成(重属增六—属七—主)。
这一乐句与第一乐句形成的明确对比,主要是通过旋律声部音区的转换、句法结构以及和声运用的转换这三方面。
这个主要主题生动活泼、诙谐奔放,为首部谐谑曲音乐体裁营造了动感十足的器乐曲基调。
而后的(第9小节—第16小节)运用改变和声终止式(第15小节—第16小节往主调的属方向离调)的方式变化重复第一乐段。
这个复乐段的开放终止为第二段的发展敞开了思绪。
第二乐段(第17小节—第36小节)是个引申型中段,可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17小节—第24小节)在规模上相当于乐段的8小节,由两个呈模进关系的乐句连缀。
第一乐句(第17小节—第20小节)开头的两小节与第一乐段并行进入,而后通过向e和声小调ⅱ7的持续转向第一次终止(在e和声小调上)。
这个乐句具有明显的材料引申、调性转换和打破原有节奏律动的特点,是音乐发展的开始。
第二乐句(第21小节—第24小节)是第一乐句上纯四度方向的严格模进,调性从e和声小调转向a和声小调;第二阶段(第25小节—第32小节)是材料与句法进一步浓缩,并通过持续向上模进的方式迅速到达高潮的积累过程,调性经过a-C-e-G-b,最后停在b和声小调的Ⅲ级增三和弦上;第三阶段(第33小节—第36小节)是高潮的持续带连接,运用和弦的持续与声部在不同音区的转换,弱化了旋律线条,凸显出回归主调属方向的和声功能。
音与诗的融合——以柴可夫斯基《八月——收获》为例
一、简介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生于1840年5月7日,是19世纪俄罗斯伟大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代表作品有第四、第五、第六(悲怆)交响曲,歌剧《黑桃皇后》,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等。
他在多个领域都有着深厚的造诣,给世界音乐史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品《四季》是他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一,一共由12首带有标题的独立小曲组成,每一首小曲与月刊逐月发表的12首诗篇相呼应,其中,每一首乐曲都向我们展示了色彩缤纷的民俗风情画卷,副标题为“性格描绘的12幅画面”,旋律生动地反映出俄罗斯人的日常生活劳动情景及俄罗斯民间音乐的音调,作品大都有着欢快的节奏、简洁的结构,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深刻地刻画了在社会动荡时期人们对安稳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与追求,极具浓郁的俄罗斯民族风情。
作品《八月—收获》是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中的第八首,正如阿·柯里佐夫的诗:“家家户户收秋粮,高高的裸麦倒在地上,成捆的麦子垛成山,夜半牛车搬运忙。
”音乐与诗歌紧密结合,用音乐的方式来描绘艺术的画面。
诗中有乐,乐中有诗,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
二、曲式分析这首作品的曲式结构为复三部曲式(如表1),为b小调,6/8拍,首部有谐谑曲的体裁特征,以引申型的三段式写成,为有再现的引申型单三部曲式。
音乐风格热烈奔放,富有激情,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中段则抒情如歌,中部为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调性也转到明朗的关系大调D 大调上。
中部更多地表现了人们抢收后的安静祥和,用动静结合的音乐表现手法来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且从多个层面展现了农民们因丰收而繁忙劳作的生活场景以及喜悦的心情。
再现部是首部的原样再现。
首部为1到67小节,是由A,B,A 1构成的非对称性、非方整性的引申型三段曲式。
主调为b 小调,速度为活泼的快板,最后以属七到主做收拢性结束。
9到16小节是a 乐句和b 乐句的重复性乐句。
B 段是引申型写法,具有回旋曲的特点,由8+12的两个乐句构成,其中,频繁转调具有中段不稳定的特点,在各个调之间做调性的游移。
柴可夫斯基的“四季之歌”,每一首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柴可夫斯基的“四季之歌”,每一首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多么美妙的夜晚,幸福笼罩着一切,谢谢你,夜半亲爱的故乡!从冰冻的王国,从风雪的王国,你的五月飞奔而来,她是多么新鲜清爽!——阿·费特由于俄罗斯地处北半球的北部,近五个月的冬季冰天雪地,进入五月后可以告别风霜冰雹,迎来万物复苏的春天。
《五月-白夜》是钢琴套曲《四季》中的第五首,也是柴科夫斯基采用“夜曲”体裁创作的一首标题化作品。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幅俄罗斯地理环境因素所造成的特有的自然景观“白夜”现象。
借助夜晚来描写五月的俄罗斯告别严冬,迎接初春,安静与柔美中不失活跃和动感的情景。
《五月-白夜》采用了规整的复三部曲式,开头清澈、明亮的和弦,婉转如歌的旋律,拉开了“夜”的序幕。
第二部分开头出现了左右手旋律相互补充的复调手法。
在旋律的不断流动中,主题得到了巩固。
节奏和织体比起第一部分变的有些复杂和丰满,情绪上也出现了短暂的高涨。
再现部分的主题朴素无华,在ppp的力度中静静地结束。
也是柴科夫斯基的这首夜曲,运用淡淡的笔触,朴实、含蓄的语言勾勒出一个清净悠远的“五月之夜”。
柴可夫斯基的“四季之歌”柴科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副题为“性格描绘十二幅”。
全曲由十二首附有标题的独立小曲组成。
这些诗篇又与十二个月的季节特点相关联,故乐曲以“四季”为名。
其中第六首《船歌》和第十一首《在马车上》最为流行,第三首《云雀之歌》及第十二首《圣诞节》也常单独演奏。
关于柴可夫斯基写四季钢琴套曲,还有一个小故事:1875年,在老柴创作芭蕾舞音乐《天鹅湖》过程中,受到圣彼得堡杂志《小说家》的编者尼古拉·马特菲耶维奇·贝纳德的邀约,写十二首钢琴小品,以配合贝纳德从俄国诗中选出的十二首适合于1876年1~12月各月份的诗,按月在刊物上登出。
柴可夫斯基嘱咐他的男仆,到了每月的某日提醒他做这件事。
每逢应该写这样一首钢琴作品的那天,柴可夫斯基就坐下来创作,写完就寄给杂志社。
柴可夫斯基《八月――收获》文字分析
柴可夫斯基《⼋⽉――收获》⽂字分析2019-06-02摘要:在柴可夫斯基以复三部曲式写成的这⾸⾳乐作品中(钢琴曲),⾸尾部分是欢腾、热烈的,中部是安静、宁静闲适的,形成的鲜明对⽐中,揭⽰了收获季节因丰收⼈民的内⼼充满喜悦的⼼情。
中部是展开型中部,也称插部,通常具有不稳定的陈述特征,结构不具有独⽴的完整性。
关键词:复三部曲式离调模进转调乐段柴可夫斯基是俄国乃⾄于全世界最伟⼤的作曲家之⼀,他的作品既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具有动⼈的抒情性,并且具有强烈的戏剧⾊彩。
他留下的许多传世之作都深受世界各地⼈们的喜爱。
如他的歌剧:《⿊桃皇后》;舞剧:《天鹅湖》、《睡美⼈》、《胡桃夹⼦》等;钢琴⼩品曲集:《四季》等。
在⾳乐内容的表现⽅⾯:他很善于利⽤戏剧的⽭盾冲突,把对美的赞扬与对恶的抨击统统交织在⼀起,以达到强烈的情感冲击⼒,《第六“悲怆”交响曲》就是很好的例证。
在⾳乐技法的运⽤⽅⾯:他⾮常重视俄罗斯民间曲调的收集与运⽤,但他并不禁锢于此,⽽是在继承本民族特⾊⾳乐的同时,积极⼤胆地从西欧⾳乐中汲取养分,把西欧的创作技法与本民族的创作特⾊完美地揉合在⼀起,从⽽形成了⾃⼰的独特风格。
在这⾸复三部曲式写成的钢琴作品中,从⼀个侧⾯体现了俄罗斯⼈民收获的场⾯,⾊彩明快,充满了热烈与欢乐。
第⼀部分以引申型带变化再现的三段式写成,结束部分展开的写法,形成了庞⼤的扩充展开,活泼的快板充满激情。
第⼀部分(1-67⼩节):带变化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具有谐谑曲(诙谐曲)的题材特征。
A乐段(1-16⼩节):该乐段是个复乐段,1-8⼩节为全曲的第⼀个主题,是个对⽐且⽅整的两句式乐段。
由b⼩调弱起开始,1-4⼩节在低⾳主持续上发展下⾏⼋度级进,⼀连串的平⾏六和旋进⾏。
做了:I6-VII6-VI6-V6-II6/IV-#3IV6-VII2-III6-VII46-I的进⾏。
5-8⼩节做了:VI-b3VII56/V-V7-I-IV的进⾏,低声部为旋律声部,这⼀乐句与第⼀乐句形成了明确的对⽐,主要通过旋律声部⾳区的转换,句法结构及和声的转换。
功能性与色彩性并重——柴可夫斯基《八月——收获》的和声分析
现 。 是无 论 它 的形式 如 何 多变 ,功能 性和 声进 行 仍然 是 贯 但 穿于 本 首乐 曲结构支 点 部 位 的主体 进 行 。
例 l
首与 该 月 的节 气特 征相 联 系 的钢 琴 曲 , 且要 求 每首 乐 曲 并
都 要 以俄 罗斯诗 人 的作 品 为题词 。 种 别 出心裁 的 约稿 , 这 激
梅 克 夫 人停 止对 其 资助 , 皇 制度 下残 酷 的社 会 现 实,使其 沙
最能体现农民生活 的场面进行创作, 展现了农 民来来往往
忙于收割 , 喜获丰收的景象。 曲的主题具有 明显的幽默诙 乐 谐的 风格 。本篇 论文 拟 以和 声 的角 度对 这首 《 , 月一 收获 》
进行分析。
Ⅶ Ⅵ Ⅶ Ⅵ V Ⅶ6 Ⅵ /
Ⅶ
” Ⅵ Ⅶ I V/
Ⅵ
12 2
21年 01
_l-, ■— - ■ l,
和田 专 校学报 师范 科学
捆捆庄稼聚成麦垛 ,牛车轧轧连夜奔波。
这是 一 首描 写农 村 生活 的 作 品。 柴科 夫斯 基 抓 住收 获这
一
作技法与本民族的创作特色完美的揉合在一起, 从而形成 了 自己的独特风格。
柴 可夫 斯基 的 创作 经历 了三个 阶 段 。( )是创 作 的初 一 期 阶段 :l6一 l7 年 间 .也就 是柴科 夫 斯基 的 “ 86 8 7 莫斯 科 ” 时 期 。这一 时 期他 的作 品 充满 了 明 朗乐观 的思 想 感情 。( ) 二 创 作 的 中期 阶段 :与 梅克 夫人 相 识 ,受 其 资助 与鼓 舞 ,全力 投 入创 作 的 时期 ( )创 作的 高峰 阶段 :I8一 l9 年 . 三 87 83
浅析钢琴曲《八月--收获》的音乐风格
麦倒地上 ” 创作 的. 是 套 曲中 的第 八 首 , 音 乐色调明快 . 充 满 了欢 乐 与 激 情 . 带 有 明
显 的民族音 乐风 格。《 八 月— — 收 获 》 共 1 9 8小 节 .其 曲 式 结 构 为 复 三 部 曲式 . 主 调 为 b和 声 小 调 . 第 一 部 分有 些 戏 谑 曲 的 特 色, 音乐欢快热烈 , 速 度 为 活泼 的快 板 , 勾 勒 出 了俄 罗 斯 劳 动 人 民 内 心 充 满 了激 情 与快 乐 , 在丰收时节 繁忙 、 喜 悦 收 获 粮 食的场面。 第 二 部 分 音 乐 和第 一部 分 形成
使 音 乐得 到 了充 分 的 发 展 分 裂 发 展 出 快
速、 新的、 由十 六 分 音 符 构成 的 节 奏 类 型 。
画面感 , 在高低声部 , 通过相差一个八度 .
旋 律 线 条做 半音 级进
( 四) 调式调性及和声进行。 第 一 乐 段
有 b和 声 小 调 主 和 弦 开 始 .经 由 重 属 一
的标题 , 《 八 月— — 收 获 》 是 根 据 阿 ・ 科 利
佐 夫的诗作 “ 家家户户 收秋粮 . 高 高 的 稞
以 八 分 音 符 和 四 分 音 符 构 成 了跳 跃 的 乐
句, 并 且 加 入 了低 音 声 部 的主 持 续 音 。 乐 汇 之 间 形 成 的 两边 短 中 间 长 的 结 构 . 让 乐
留在 D大调七 级和祥 山 为 了 对 调 性 起 到强调作用 . 到 了第 二 乐 句 出 现 到 属 功 能 的 离 调 上 ,最 终 停 留在 D 大调 属 功 能 和 弦 上 。 并 且 为 了使 音 乐步 入 高 潮 , 通 过 二 级、 三级 、 四级、 五级和六级 的离调模进 ,
柴可夫斯基《八月—收获》文字分析
个 变 化 再 现 段 . 收 拢 在 D 大 调 的 主 和
同 时 . 积 极 大 胆 地 从 西 欧 音 乐 中 汲 取 养 分. 把 西 欧 的创 作 技 法 与 本 民族 的创 作 特
色完美地揉合在 一起. 从 而 形 成 了 自 己 的
弦上 。1 1 6 —1 2 9小 节 , 是一个连接 部 , 采
材 特征 A 乐段 ( 1 —1 6小 节 】 : 该 乐 段 是 个 复 乐段 , 1 — 8小 节 为 全 曲 的第 一 个 主 题 。 是 个 对 比 且 方 整 的 两句 式 乐段 。由 b小 调 弱
个连 接 段 。 运 用 和旋 的持 续 及 旋 律 声 部 在
不 同音 区 的转 换 . 凸 显 出 回 归 主调 属 方 向 的 功能 。 前 两 个 阶段 是 音 乐开 放 性 发 展 的 主体部 分 , 调 性不断转换 。 和 声 功 能 更 加 的 不 协 和 , 作 曲手 法 上 呈 对 比 的 分 裂 方
形成的鲜明对比 中。 揭 示 了收 获 季 节 因丰 收人 民 的 内心 充 满喜 悦 的心 情 。 中部 是 展 开 型 中部 , 也称插部 , 通 常 具有 不稳 定
柴 可 夫 斯 基 是 俄 国 乃 至 于 全 世 界 最 伟大 的作曲家之一. 他 的 作 品 既具 有 浓 郁
B 乐段 ( 1 7 —3 6小 节 ) : B 乐段 是 以展
柴可夫斯基《 八月
的陈述特征 . 结构 不 具 有 独 立 的 完 整 性 。
关键 词 : 复三 部 曲式 离调模 进 转 调 乐段
收获》 文字分析
■ 张 政 江 苏 师 范 大 学
摘要: 在 柴可 夫 斯 基 以复 三 部 曲 式 写 成 的 这 首 音 乐作 品 中 ( 钢琴 曲) , 首尾部分是欢腾 、 热烈的 , 中部 是 安 静 、 宁静 闲 适 的 ,
柴科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的音乐分析
柴科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的音乐分析1875年,冬圣彼得堡文艺月刊《小说家》(Nouvelliste)主编M·贝纳德遇到了一个难题。
他需要从俄罗斯诗人的诗中,选出十二首内容与每个月的节令相关并富于俄罗斯特色的诗歌,准备在1876年新创刊的音乐副刊上,每期刊登一首。
于此同时,还要刊登一首与诗歌内容相吻合的钢琴曲。
于是他向正值创作盛年的柴科夫斯基约稿,并将挑选好准备选登的诗歌寄给柴可夫斯基,请他每月按节令写一首钢琴曲,与诗同时发表。
这就是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的由来,也因此《四季》一共由十二首带有标题的独立小曲组成。
《四季》每一首乐曲都是一幅色彩缤纷的民俗风情画,旋律生动地反映出俄罗斯人的生活侧面及俄罗斯民间音乐的音调,深刻地刻画了俄罗斯民众的生活与思想感情。
套曲依次为:一月《壁炉边》,节奏和缓,温柔中略带担忧和愁苦二月《狂欢节》,活泼欢快,富有跳动性,充满干劲三月《云雀之歌》,以灵巧轻捷的旋律描绘出云雀欢唱的场景四月《松雪草》,暗示春天到来,予以柔和的情绪,节奏较为自由五月《清净之夜》,歌唱性较为明显,旋律柔润委婉,节奏起伏不定六月《船歌》,基调温和略带忧郁,给人以夏夜泛舟飘荡远方的感觉七月《刈者之歌》,描写田园清爽的气氛,使用民歌的旋律,具有查尔塔斯舞曲的风格八月《收获》,洋溢着收获的喜悦,主体带有回旋感九月《狩猎之歌》,采用三部曲的形式,给人一种晨雾缭绕的原野上策马疾驰的感觉十月《秋之歌》,旋律缠绵悠缓,基调颇为哀伤十一月《在马车上》,采用俄罗斯民谣中的自然音阶旋律,感情丰富,乐趣充满生气十二月《圣诞节》,圆舞曲风格,将诗中姑娘的诙谐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
在整个作品体系中,《四季》包括了十二种不同的音乐形式,多样的题材形式,具有明显的多样化特征。
多种多样的结构形式结合,使得作品的内涵更为丰富,为听众带来的感情渲染更加深刻,进而促使这一作品的内部结构与审美价值更加丰富。
《四季》的诞生将钢琴曲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也是柴可夫斯基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一。
柴可夫斯基《八月—收获》文字分析
柴可夫斯基《八月—收获》文字分析
莫扎特· 柴可夫斯基的《八月—收获》在苏联的20世纪早期尤其受到赞誉,因为它把歌剧激情融入到俄国音乐中,成为苏联民众最热爱的歌曲之一。
这首歌唱出了八月收获时在乡村当中繁花盛开的情景。
首先,柴可夫斯基用他才华满足的和弦来对象画出织田的景象,优雅而平实的旋律像晴日的阳光一样照耀在田里的收获。
管弦乐的伴奏中传出的三声叫唤,象征风吹松树的叹息,唤起人们对昔日收获的缅怀。
其次,通过柴可夫斯基的主题旋律的不断重复,我们可以看到他构建的乡村生活的传统美感,尤其是祖先的敬畏和孝顺之情。
而这首歌唱慰乡愁魂,并表达苏联农村人民竭力耕种土地,收获了希望。
最后,柴可夫斯基的《八月—收获》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歌曲,描绘出田野里久违的生机勃勃,唤起人们对收获岁月的叹息。
换句话说,它是对八月金黄收获的对象描绘。
柴可夫斯基把乡村的浓浓孜然与激情融合在一起,使充满温暖的音乐中传递出八月的收获时刻,歌曲传唱着八月庄稼的欢乐,给听众以温馨的感动。
功能性与色彩性并重_柴可夫斯基_八月_收获_的和声分析
例3
e:Ⅱ2
Ⅱ56
Ⅱ7
Ⅴ7Ⅰ
例 3 是乐曲的第 18-20 小节。短短的三个小节是停留在 料及语汇方面更具拓展性和延伸性。
临时的主调 e 小调上的。它虽是处在乐曲极不稳定的连接段
二、三度、二度关系转离于作品结构中间部位
中(乐曲首部的首段与中段连接的部分),调性停留也极为
这首作品在陈述过程中,除了将功能性和声贯串于其中
调——e 小调——G 大调——b 小调,是一个持续的三度上 行的小调与大调的交替。这较之古典乐派的四、五度调性关
出主题的再现,因此在乐曲中起到一定的连接作用。那么这 里根音进行与调性转离连续的三度上行会让音乐有逐步推
系转换而言则更具有多样性(当然在本曲中四、五度调性关 进之感,最终将热列、欢快而且忙碌的气氛表现的淋漓尽致。
个典型谱例。例 4 中模进的原型动机为Ⅶ7——Ⅰ,例 5 中 模进的原型动机为Ⅴ56——Ⅰ,分别在谱例中被严格模进了 四次与五次。尤其是例 5,仔细分析谱例会看到它在运用模 进展开时的许多巧妙之处。从谱例的第 84 小节开始,如果 以两小节为单位,那么每后两小节的次中音声部旋律进行则 是前两小节的高音声部旋律的上二度模仿;如果以四小节为 单位,每后四小节的高声部旋律则是前四小节高声部旋律的 上三度模进。具体的目的在谱例后的分析中已经很明显的分 析了,它们分别属于和声模进的两种典型类型:调内模进与 半音模进。
柴可夫斯基的创作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创作的初 期阶段:1866—1877 年间,也就是柴科夫斯基的“莫斯科” 时期。这一时期他的作品充满了明朗乐观的思想感情。(二) 创作的中期阶段:与梅克夫人相识,受其资助与鼓舞,全力 投入创作的时期。(三)创作的高峰阶段:1887—1893 年, 梅克夫人停止对其资助,沙皇制度下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其 作品更为深刻。本论文即将分析的是钢琴作品《八月》,出 自作曲家钢琴小品集《四季》中的一首,是作曲家在创作初 期阶段的一部作品。
柴可夫斯基《八月-收获》的音画特征
柴可夫斯基《八月 -收获》的音画特征摘要: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浪漫主义时期著名的音乐家之一,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八月-收获》是钢琴组曲《四季》中一部以俄罗斯民族丰收为主题的音乐作,用音乐去表现大自然之美。
在他的音乐中,他把自己的生活经历、感受和音乐融为了一体,用音乐来描绘了一幅幅俄罗斯民族丰收的画面,并进一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和当时人民真实的生活场景。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俄罗斯;收获《八月—收获》是钢琴组曲《四季》中的一首钢琴小曲,是柴可夫斯基巅峰时期创作的一部经典作品。
这是一首描写俄罗斯人民辛勤劳作、喜迎丰收的作品,因此柴科夫斯基将八月这个季节的丰收时节,用音乐去描绘农民劳作时生活的场面,十分应景于八月这个季节,描绘了一幅幅农民忙于收割,喜获丰收的画面。
这部作品汲取了俄罗斯民族音乐元素,并于西方创作技法相结合,在音乐形式上有所创新,展现了俄罗斯浪漫的民族古典风格。
整首作品,音乐充满了欢乐、激情,具有明亮的色彩。
乐曲的主题具有明显的幽默诙谐的风格,体现了具有俄罗斯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
1.音乐特征分析《八月—收获》,这首作品以劳动人民的忙碌收获为写作题材,应景于八月这个季节。
诙谐风趣的主题应用了具有俄罗斯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
《八月—收获》为再现复三部曲式结构,以b小调为主调,节拍为6/8拍。
(一)第一部分音乐特征《八月—收获》第一部分为作品首部,(第1小节-第67小节)为b小调对比性中部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节拍为6/8拍,活泼的快板热烈,充满激情。
首部,分为三个乐段。
第一乐段的开头1-8小节,为整首乐曲的主题动机,是对比且方整的两个乐句。
后面的乐句是对主题动机的重复,该乐段为复乐段,完全终止为收拢型结构。
8个小节中出现多个变化音的模进音型,以弱起和第1小节的前两拍为模进的主题,展开进行三次的变化模进。
乐段A为了展现出跳跃和活泼的音乐旋律,在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先现音、倚音等和弦外音构成不协和和弦,并加入了低音声部的主持续音,使调性的呈示与和声进行的更加的具有稳定性。
柴可夫斯基四季一月 三月 五月 八月 十二月的曲式分析
柴可夫斯基四季一月三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的曲式分析在传统音乐作品结构内,重属增六和弦常进行到经过的主四六和弦,或置于两个相同形式的主和弦之间,形成辅助和弦而使和声具有变格进行的特点。
从柴可夫斯基创作的整体音乐作品来看,增六和弦解决到主和弦是柴可夫斯基和声语言的灵魂。
在钢琴套曲《四季》Op.37之一《一月——炉边》中,柴可夫斯基使用重属增六和弦解决到主和弦这一特色和声进行,给音乐带来新奇的和声音响。
《一月——炉边》的曲式结构为复三部曲式,第一部分的音乐停留在第28小节E大调的属七和弦上,中部从第29小节的同主音小调(e小调)的VI级和弦(C大三和弦)上突然闯入,C大三和弦即是E大调的降VI级大三和弦,E大调的属七和弦解决到降VI级大三和弦时,第一部分形成阻碍终止的特殊形式,和声有意外进行的音响。
第29小节的第3拍,当旋律声部分进行到#A音时,下方声部保持,和声转化为e小调的德国增六和弦,该和弦没有解决到属和弦,而是到下一小节e小调的主和弦(e小三和弦),这里的和声进行为:tsVI -b3DVII56/D-t,德国增六和弦用柱式和弦奏出,主和弦用大山型的琶音式旋律奏出,二者构成织体对比。
力度设计为P到PP的循环进行,形成力度层次的对比。
tsVI-b3DVII56/D -t的和声语汇被连续反复之后,第35-36小节,德国增六和弦与下中音和弦交替进行。
如果将德国增六和弦看成是II级和弦的附属七和弦(即C属七和弦)的等和弦,那么,这两小节即构成同根音大三和弦与属七和弦的交替,和声音响富有戏剧性变化。
整个中部开始的和声使用德国增六和弦与主和弦以及德国增六和弦与下中音和弦的连接,音乐柔和、抒情,和声具有变格进行的特点。
第36小节,e小调的德国增六和弦各个声部以半音上行的方式进行到bA大调的下属和弦(bD大三和弦),德国增六和弦与根音成小二度关系的大三和弦对置,和声色彩对比强烈。
第95小节,音乐在A 大调的主和弦上作完全终止,其后是由下中音和弦、德国增六和弦与主和弦交替进行构成的变格补充终止,其和声序进为:tsVIb3DVII56/D-T-tsVI-b3DVII56/D-T。
柴可夫斯基《八月——收获》艺术特色分析
柴可夫斯基《八月——收获》艺术特色分析柴可夫斯基《八月——收获》艺术特色分析一、柴可夫斯基简介柴可夫斯基(1840-1893年),全名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出生于俄罗斯。
他是俄国乃至于全世界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其创作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1866-1877年间,童年的柴可夫斯基是幸福的。
作品中都充满了明朗、乐观的情绪。
在1878至1885年,柴可夫斯基的多数时间生活在意大利和瑞士,偶然的机会他与梅克夫人相识,并且受到其资助,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创作。
但在1887-1893年间,柴可夫斯基仅21 岁时,俄国进入了新旧制度交替的巨大变革时期,俄国这个时代经常出现绝望、困惑、悲哀的社会气氛和情绪。
整个社会的动荡不安、家庭环境的改变和自己的心理历程变化,导致了他在这一时期的作品散发着热情激烈的情感、孤寂忧郁的情调以及惊心动魄的悲剧性。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很善于利用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把赞扬美与抨击恶交织在一起,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
他还非常重视俄罗斯民间曲调与西欧音乐创作技法的结合运用,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作品既有民族性又有抒情性,此外还兼顾了强烈的戏剧性。
他留下的许多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
例如:歌剧:《黑桃皇后》《叶甫盖尼·奥涅金》;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室内乐《第一弦乐四重奏》《第一钢琴协奏曲》;钢琴小品曲集《四季》等。
二、《四季》简介1875 年12 月,圣彼得堡文艺月刊《小说家》的主编贝纳得决定在其新创刊的音乐副刊上,每月刊登一首诗歌并由柴可夫斯基为其谱曲,《四季》就是柴可夫斯基接受的一项“乐配诗”的约稿。
这套钢琴小品集《四季》描绘的是俄罗斯本民族的各种风土人情,它通过十二首作品表达一年中的十二个月,主要展现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每个月的自然景象及人文风景。
每个季节的周而复始,都是一幅幅优美的图画,柴可夫斯基通过动人而富有诗意的旋律表达了当地人们对幸福的渴望、沉思等。
柴可夫斯基《四季》之七月八月的艺术处理
柴可夫斯基《四季》之七月八月的艺术处理吴敬【期刊名称】《黄河之声》【年(卷),期】2014(000)020【总页数】2页(P28-29)【作者】吴敬【作者单位】滨州学院【正文语种】中文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的创作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为1865-1875年左右,前期创作倾向比较欢快明朗,向往光明。
第二时期为1875-1887年左右,这一时期虽然因为婚姻工作等因素精神上比较苦闷,但是1876年梅克夫人与柴可夫斯基开始通信,与梅克夫人精神上的交流成为柴可夫斯基精神上的依靠。
梅克夫人还对他提供了经济上的援助,使他摆脱了日益感到烦闷的教学工作,全身心投入到音乐创作中。
这时期的作品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三时期是1887年左右至去世,柴可夫斯基的创作逐渐进入了顶峰,作品风格表现出了悲剧性的倾向。
钢琴组曲《四季》具有浓郁的俄罗斯民族的民间语汇。
七月和八月是描写农民在田间劳动的场景,表现出人们对丰收的喜悦心情。
七月《刈者之歌》,4/4拍、降E大调、快板、单三部曲式;《刈者之歌》是描写俄国农民民间劳动的小品,单三部曲式,主题比较质朴、有活力,具有民间歌曲率真、爽朗的风格,表现出人们对于丰收的喜悦心情。
乐曲A乐段(1-14小节)主要由和弦音组成,弹奏时应注重声音的力量性。
在弹奏这部分和弦时上身应往前送力,手腕要有弹性,手指各关节绷紧要有抓的意识,和弦音应自然集中。
A段主旋律带有民间舞蹈音乐的性质,高声部的和弦音在注重力量性的同时还应有意识的突出旋律声部。
A段左手是由一个符点二分与四分的柱式和弦组成的固定节奏,应把有规律的韵律感弹奏出来。
B乐段(14-31小节)右手分为两个层次,高音声部是一个带重音记号的双音,中声部是由一个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单音组成二音连的落起。
主旋律在右手,应表现出一种力量,坚定和粗犷的特质。
左手是均匀的八分音符跳音,在一、三拍的音应强调一下。
右手短小节奏与左手持续不断跳音组合使这部分音乐形成了一种律动感,象农民以固有的姿势、速度挥动镰刀的劳动场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柴可夫斯基《八月—收获》的分析报告
此曲的曲式结构为带三声中部的复三部曲式,主调b和声小调。
首部(第1小节—第67小节)的结构为引申型中段且变化再现的三段曲式。
第一段(第1小节—第16小节)是个复乐段。
基本结构,即全曲的第一个主题(第1小节—第8小节)是个对比且方整的两句式乐段,单一调性,b和声小调。
其中第一乐句(第1小节—第4小节)的织体比较有趣:在节奏律动的主持续音上出现从b小调的主
音(b1)下8度级进到(b)的一连串平行六和弦进行(其中中音与次中音声部穿插了三处下二度的双辅助音)。
第二乐句(第5小节—第8小节)主奏声部换至低音,且由两次相同的终止式连缀而成(重属增六—属七—主)。
这一乐句与第一乐句形成的明确对比,主要是通过旋律声部音区的转换、句法结构以及和声运用的转换这三方面。
这个主要主题生动活泼、诙谐奔放,为首部谐谑曲音乐体裁营造了动感十足的器乐曲基调。
而后的(第9小节—第16小节)运用改变和声
终止式(第15小节—第16小节往主调的属方向离调)的方式变化重复第一乐段。
这个复乐段的开放终止为第二段的发展敞开了思绪。
第二乐段(第17小节—第36小节)是个引申型中段,可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17小节—第24小节)在规模上相当于乐段的8小节,由两个呈模进关系的乐句连缀。
第一乐句(第17小节—第20小节)开头的两小节与第一乐段并行进入,而后通过向e和声小调ⅱ7的持续转向第一次终止(在e和声小调上)。
这个乐句具有明显的材料引申、调性转换和打破原有节奏律动的特点,是音乐发展的开始。
第二乐句(第21小节—第24小节)是第一乐句上纯四度方向的严格模进,调性从e和声小调转向a和声小调;第二阶段(第25小节—第32小节)是材料与句法进一步浓缩,并通过持续向上模进的方式迅速到达高潮的积累过程,调性经过a-C-e-G-b,最后停在b和声小调的Ⅲ级增三和弦上;第三阶段(第33小节—第36小节)是高潮的持续带连接,运用和弦的持续与声部在不同音区的转换,弱化了旋律线条,凸显出回归主调属方向的和声功能。
第二段中前两个阶段是音乐引申发展的主体部分,调性不断运动,句法上呈对称且等比的分裂方式(4+4+2+2+1+1+1+1)。
再现段(第37小节—第67小节)由于中段聚集了较大的发展动力而通过结构内部与外部的延伸取得相对平衡的发展,即变化再现。
(第37小节—第44小节)完全再现(第1小节—第8小节)。
(第45小节—第58小节)是与原主题后变化重复的结构相称,但材料、句法与和声均得到充分发展的扩充阶段(结构内部的延伸),于第58 小节收拢终止于主调b和声小调。
(第59小节—第67小节)是结构外的补充,充分地强调并完结首部中生动、诙谐的律动,使其自成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部分。
中部(第68小节—第115小节)与首部形成情绪上、体裁上的对比,变繁忙而生机勃勃的劳作场景为如歌而悠然舒心的抒情画面。
结构上仍然是引申型中段且变化再现的三段曲式。
调中心换到主调的平行大调D大调,运用合唱式的音乐织体,旋律在不同声部交叉呼应。
第一乐段(第68小节—第83小节)是个方整的两句式乐段,开放终止在D大调的属方向。
第一乐句(第68小节—第75小节)由下行级进而后叹息式音调构成的四个等长的乐节连缀而成,勾勒出一派农忙后浑身汗水却满心喜悦的闲暇景象。
第二乐句(第76小节—第83小节)旋律换到次中音声部且改变方向级
进上扬至开放终止。
第二乐段(第84小节—第99小节)是个引申型中段,截选了中部主题靠后(第72小节—第73小节)的音调作为模进音组的原型,以连续上二度的步伐在高音与次中音声部作呼应式的转调模进处理,使得音乐在一浪高过一浪、节节攀升的过程中渐入整曲的第二次高潮(第94小节—第95小节),而后音乐快速回落。
第三乐段(第100小节—第115小节)是个变化再现段,第二句收拢终止在D大调上。
连接兼再现前的准备(第116小节—第129小节)沿用中部的下行级进与叹息式音调构成的乐节,在主调b和声小调的属长音持续背景上逐渐分裂至一小节的律动,为再现部的调回归作足准备。
再现部(第130小节—第198小节)是个静止再现的处理,最后多出主和弦的三次柱式强奏,加强了全曲的终止感。
作品的创作特点可从以下几方面探讨:一、各乐部中单主题的发展主要通过转调模进与分裂句法相结合,使各乐部均有一次高潮的积累;二、中部与两端部分界限清晰,结构均相对独立完整且对比明确,可看作三声中部的类型。
同时,中部的对比已上升到体
裁的对比层次而不同于典型的三声中部;三、几处附属结构音乐片段的写作不但满足了结构的均衡,同时,把情绪的发展与衔接做得充分而妥帖,使听者得到一次酣畅淋漓的尽情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