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工业基地振兴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纪玉山常忠诚1
(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由于一系列原因,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始终未能摆脱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地区经济出现衰退,调整和改造的任务迫在眉睫。本文主要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角度展开论述,探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思路与对策,提出以“新型工业化道路”来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关键词:老工业基地,比较优势,信息化,新型工业化道路
A Necessary New Pattern Industrialization Road to the Revitalization of Northeast Old Industrial Base
Yushan Ji, ZhongCheng Chang
(Center for China Public Sector Economy Research in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
Abstracts: 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reform and open-up policy,the economy of northeast old industrial base maintains growing at a high rate. However, for some kinds of reason, little changes occurred to the growth-mode of northeast old industrial base economy.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es slowly and the whole area shows something of stagnation recently. The paper bases on the optimizing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alyzing the measures to realize the northeast old industrial base’s rejuvenation. In the end, it puts forward an idea of revitalizing the northeast old industrial base though the way of new industrialization road.
Key words:Old Industrial Base,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formationalization, New Industrialization Road
1纪玉山(1948--),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信息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知识经济等研究;常忠诚:(1977—),男,辽宁海城人,吉林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是国家重工业、能源和商品粮基地,装备制造、石油化工、冶金、医药、军事工业均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度成为中国工业经济的领头羊。改革开放以后,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东北老工业基地许多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难以在短期内克服,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不合理,技术装备水平落后,体制转变和经济发展的各种矛盾相当突出,特别是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衰退,接续产业发展缓慢,形成了典型的“东北现象”。
党的“十六大”召开以后,中央政府把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解决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不协调问题作为当务之急,适时推出了“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与振兴”的战略决策,从而吹响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号角。因此,如何抓住时代赋予的有利契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新经济迅猛发展的潮流,顺利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是亟待研究的紧迫课题。本文主要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角度展开论述,力图探索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有效方式。
一、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国工业化的必然选择
经济发展理论和众多国家的发展实践都表明,工业化是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实现富国强民的必由之路。经济理论界对“工业化”的概念持有不同观点:巴格奇(A.K,Bagchi)为《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辞典》撰写的辞条“工业化”采用了一种较窄的定义:“工业化是一种过程”,[1] 认为工业化主要指工业的发展,伴随而来的是国民收入中第二产业所占比例或第二产业从业人口数量的增长。与之相对,中国经济学家张培刚先生则采用较宽泛的定义,认为“工业化是一个动态的和发展的过程,首先表现为国民经济中一系列主要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的过程”,[2] 并将工业化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以下几点:1、工业化首先表现为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即通常所说的机械化过程;2、工业化是一场生产技术的革命,同时,它还包含着生产组织和国民经济结构多层次的相应调整和变动;3、工业化不仅包括工业本身的机械化和现代化还应包括农业在内的整个国民经济的机械化和现代化;4、工业化的过程中,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所占比例,不论是用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还是就劳动人口来衡量都有不断降低的趋势。结合这两种定义,我们认为,工业化本质上是一个社会经济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应表现为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伴随着社会经济制度和组织结构的变革,现代化工业部门产值和就业比重不断增长,而原有农业等传统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下降,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
虽然工业化本身意味着发展中国家跃升为发达国家的过程,但不同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战略选择却不尽相同。发展中国家应该根据本国的资源禀赋,历史条件和文化传统等选择适宜发展的工业化战略。
在建国后的几十年中,我国一直在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制度僵化和国际环境的制约,我国同时实施了闭关锁国的进口替代战略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中央集权的计划调节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价格的激励作用被弱化,重工业一度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但那是没有农业、轻工业和消费水平支撑的重工业的畸形发展,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改革开放以后,以减少政府干预、主张自由贸易为基本特征的工业化战略的“新古典方法”得到重视,内向型的进口替代战略逐步淡出,外向型的出口导向战略得以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也得到调整,农业和轻工业取得长足发展,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到20世纪末,我国不仅实现了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而且轻、重工业内部结构也呈现轻行化和高加工化的态势。
然而,进入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后,伴随着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传统的工业化道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由于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处于工业化进程的所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高新技术革命和信息化的影响,如果发展中国家不想长期落后于世界先进的工业化浪潮,必须改变其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战略,而不能延续过去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老路;其次,传统工业化理论中的“发达国家就是工业国家”的基本规律已经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事实相违背,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正逐步步入“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而且在多数发达国家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如果发展中国家仍然因袭传统工业化理论,单纯地推行高投入、高能耗的传统工业化而忽略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就会在世界经济分工体系中成为发达国家的附庸。并且还会由于高科技产品和传统工业品价格之间不断扩大的“剪刀差”使自己永远处于被动的不平等贸易地位。所以当代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目标应该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结合,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化;再次,传统的工业化过程是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这对于人口众多而人均资源占有量不高的中国来说,不仅工业化和经济发展难以为继,而且破坏生态和环境会直接妨碍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这些后果都是我们所无法承受的;最后,传统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强调严格固化的阶段式发展模式,而忽视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和各自比较优势的发挥,这与我国打破传统的梯度发展理论,实现跨越式赶超的目标也是相矛盾的。
从上述的简要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进入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后,中国的工业化战略选择面临着新的挑战,信息时代的中国迫切需要一个紧跟时代步伐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所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的必然选择。可以说,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为我国在信息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