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综述

合集下载

结直肠癌发病现状面面观

结直肠癌发病现状面面观
过去的十年间,结直肠癌发病率平均每年下降 3。4%,>62 岁下降幅度最大。患者改善就医途径、筛查、标准化治疗等方式都加速了结直肠癌发病下降的趋势。
病灶分布
结直肠癌因其病灶差异(结肠和直肠)而具有不同的风险因素、生物学特征、发病机制。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为近端结肠(42%),其次为直肠(28%)。病灶分布有性别差异:与男性相比,女性近端结肠癌的比例更高、直肠癌更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外,病灶分布还与诊断年龄相关:随着年龄的增加,近端结肠癌比例明显增加,而直肠癌比例降低(例如,在结直肠癌女性患者中,80 岁或以上时,56% 的为近端结肠癌,而小于 50 岁时,这一比例为 26%。
生存差异
结直肠癌生存率无性别差异。2003 到 2009 年统计的 5 年相对生存率为 64.9%、诊断后 10 年为 58.1%。直肠癌的 5 年总生存率较结肠癌稍高,这与局限期直肠癌的发病率高有关。40% 患者是在局限期确诊,5 年生存率为 90.3%。局部和远端转移的患者生存率分别为 70.4% 和 12.5%。III 期结肠癌患者接受辅助化疗可使生存期加倍。值得注意的是,与接受辅助化疗的白人相比,黑人获益相似且毒性事件较少。无证据表明叶酸补充剂会增加结直肠癌风险,膳食总叶酸摄入与结直肠癌负相关。

结肠直肠癌

结肠直肠癌

在西方国家每年新发生的癌症中,结肠直肠癌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发病率仅次于肺癌。

1989年在美国大约有7.5万人死于结肠直肠癌,其中约70%位于直肠和乙状结肠,且95%为腺癌。

在侵犯内脏恶性肿瘤中结肠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

其发病率在40岁时开始上升,至60~75岁时达到高峰。

结肠癌在女性中更常见,而直肠癌在男性中更常见。

5%患者可发生同步瘤(一个以上)。

大肠癌的遗传易感性不明显,但是有"癌症家族"和"结肠癌家族"(如家族性息肉病,Lynch综合征)的报道;在这些家族中结肠直肠癌可发生于几代人中,常出现在40岁前,且较多见于右半结肠。

在有些Lynch综合征病例中,2号,3号和7号常染色体至少有四个基因发生突变。

其他易感因素包括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肉芽肿性结肠炎和家族性息肉病(包括Gardner综合征);患这些疾病时,在任何特定的时间内其癌变的危险性与发病年龄和基础疾病的病程有关。

结肠直肠癌发病率高的人群所摄取的饮食含较少的纤维素和较多的动物蛋白,脂肪及精制的碳水化合物。

虽然致癌物质可能通过饮食摄入,但更可能是来自摄入的食物,胆汁或小肠分泌物,通过细菌的作用而产生。

确切的致癌机制尚不清楚。

结肠直肠癌可通过穿透肠壁直接蔓延,血源性转移,局部淋巴结转移,神经周扩散和肠腔内转移而播散。

结直肠癌的新辅助化疗概述

结直肠癌的新辅助化疗概述

结直肠癌的新辅助化疗概述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上升,手术治疗是其首选治疗方案,但多数病例就诊时已为进展期肿瘤。

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术前新辅助化疗逐渐应用于临床,并表现出较好的疗效,加之新的化疗药物及分子靶向药物的应用,大大改善了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为结直肠癌的治疗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就结直肠癌新辅助化疗的研究进展做以综述。

标签:结直肠癌;新辅助化疗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已跃居常见肿瘤第3位,全球每年新发病例近1 20万,死亡人数达60万[1,2]。

据报道,有25%的结直肠癌患者就诊时已为中晚期,超过25%的患者第一次根治术后将复发或转移。

尽管近年来结直肠癌的治疗得到长足发展,但是IIIC期及Ⅳ期结直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仍不超过50%,Ⅳ期更是低于10%[3]。

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是指对结直肠癌患者在手术之前给予全身化疗,已作为结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1989年,Wilke[4]等报道了新辅助化疗在进展期胃癌患者中的应用。

随着大规模的研究和临床应用,目前新辅助化疗已应用于多种肿瘤,并取得肯定疗效,成为综合治疗重要的组成部分。

1新辅助化疗的概念新辅助治疗(neoadjuvant therapy)是指针对局部晚期的结直肠癌患者或伴同时性肝转移的患者术前采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C)、新辅助放疗(neoadjuvant radiotherapy)和新辅助放化疗(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

NC是其中最常用的一种,可以不同程度地减轻肿瘤负荷,降低肿瘤临床分期。

因此,近年来NC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2新辅助化疗的可行性新辅助化疗的作用原理:①减低肿瘤负荷,降低肿瘤分期,使不能切除的肿瘤变为可以切除,提高治愈性、手术切除率[5];②控制微小及潜在的转移灶,减少术中播散及术后转移复发,清除肝内的微小转移灶[6];③防止术后肿瘤血供改变以致影响化疗效果,效果优于术后;④可使手术时肿瘤细胞增殖能力处于最低状态,减少术中癌细胞医源性播散;⑤在化疗敏感性试验中,有助于了解肿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有利于术后化疗药物的选择,以指导制定术后治疗计划,并可协助判断预后[7];⑥对于伴有肝转移的患者,使不可切除的患者变为可切除,并且减少肝脏的切除范围,最大限度的保留肝体积[8]。

结直肠癌综述

结直肠癌综述

结直肠癌综述2014-06-27 17:50来源:丁香园作者:波字体大小-|+本文是一篇关于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于 2014 年 4 月 26 日由Hermann Brenner发表于《柳叶刀》杂志。

结直肠癌是当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每年全球有约 120 万名患者被确诊为结直肠癌,而有超过 60 万名患者直接或间接死于结直肠癌。

其在各地区的发病率有显著差异,这与所谓西方式生活有密切联系。

男性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高于女性。

此外,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比如发达国家的结直肠癌发病中位年龄为 70 岁。

虽然遗传因素是结直肠癌的的危险因素,但大部分结直肠癌都是散发的,并在几年以腺瘤 - 肿瘤的形式发生。

当前结直肠癌最主要的治疗手段是外科手术、新辅助放射治疗(患者是直肠癌)以及辅助化疗(患者为 III、IV 期或高风险的 II 期结肠癌)。

在生存期方面,I 期患者的 5 年生存率可达 90% 以上,而 IV 期患者只有略大于 10% 的生存率。

镜或血液筛查已被证实能有效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但大部分国家仍未开始实施有组织的筛查。

1、流行病学分析1.1 发病率和死亡率结直肠癌是人类主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于第三位和第四位。

每年有120 万新确诊的病例,并且有超过 60 万名患者死于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发病率在 50 岁以下年龄段较低,但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

发达国家的结直肠癌发病中位年龄为 70 岁。

该病在欧洲、北美和大洋洲较为多发,而在南亚、中亚及非洲则比较少见。

如图 1 所示,在 2008 年,按每百万人标准人口计算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从 4.3(中非,男性)到 45.7(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男性)和 3.3(中非,女性)到 33(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女性)。

图 1.2008 年预计男性结直肠癌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原来的一些低风险国家,如西班牙、东欧及东亚的几个国家,被发现其国飞速增长的发病率与所谓的西方式生活有密切联系。

结直肠癌治疗现状PPT

结直肠癌治疗现状PPT
筛查建议
对于高危人群,如年龄大于50岁、家族史中有结直肠癌患者等,建议定期进行筛查,以便早期 发现并治疗。
个体化治疗
个体化治疗的意义
结直肠癌患者的病情各异,个体化治疗能够根据 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治 疗效果。
基因检测与靶向治疗
基因检测有助于确定患者的基因突变类型,为靶 向治疗提供依据。针对特定基因突变的靶向药物 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发达国 家发病率高于发展中国家。
03 年龄与性别
结直肠癌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 性。
02
结直肠癌的治疗方法
手术切除
手术切除是结直肠癌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 01 切除肿瘤和周围组织,达到根治的目的。
手术方式包括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根据肿瘤 02 的位置、大小和分期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放疗
放疗是结直肠癌治疗的辅助手段 之一,通过放射线杀死癌细胞或
缩小肿瘤。
放疗包括内照射和外照射两种方 式,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
式。
放疗的副作用包括放射性肠炎、 膀胱炎等,需要加强不良反应的
预防和处理。
其他治疗方法
其他治疗方法包括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新兴治疗手段,针对不同病情选择合适的 治疗方法。
手术切除后的并发症包括感染、出血、吻合口瘘 03 等,需要加强术后护理和观察。
化疗
01 化疗是结直肠癌治疗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药物 杀死癌细胞或阻止其生长。
02 化疗药物包括口服药物和静脉注射药物,根据病 情选择单药治疗或多药联合治疗。
02 化疗的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等,需 要加强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
发病机制与病因
01

结直肠癌PPT演示课件

结直肠癌PPT演示课件
免疫功能下降
放化疗可能导致患者免疫功能下降 ,易感染,需加强抗感染治疗及免 疫支持治疗。
长期随访与康复指导
定期随访
结直肠癌患者术后需定期随访,包括体格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影 像学检查等,以便及时发现复发或转移。
饮食指导
建议患者术后保持均衡饮食,增加蛋白质摄入,减少高脂肪食物摄入 ,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放疗
利用高能射线照射肿瘤部位,破坏癌细胞的DNA,达到杀死 癌细胞的目的。放疗通常作为术前或术后的辅助治疗。
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进展
免疫治疗
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例如,PD-1/PD-L1抑制剂可阻断 癌细胞对T细胞的抑制作用,增强T细胞的抗癌活性。
靶向治疗
针对癌细胞特定的分子靶点进行治疗。例如,EGFR抑制剂可阻断癌细胞生长所 需的信号通路,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预后因素
生活质量和心理支持
肿瘤分要因素。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并发 症和心理问题,需要关注患者的生活 质量和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生存期
早期结直肠癌患者经过规范治疗,5 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而晚期患者 5年生存率显著降低。
未来发展趋势及研究方向
精准医学
利用基因测序、生物标志物等技术,实现结 直肠癌的精准诊断和治疗。
免疫治疗
研究和开发针对结直肠癌的免疫治疗方法, 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人工智能辅助诊疗
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医生进行结直肠癌 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多学科协作模式的完善
加强多学科之间的协作和交流,提高结直肠 癌的综合治疗水平。
遗传综合征
某些遗传综合征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林奇综 合征(Lynch syndrome)等可增加患结直肠癌的风险, 相关人群应加强监测和筛查。

结直肠癌讲课PPT课件

结直肠癌讲课PPT课件

早期筛查与诊断
诊断方法:通过病理学检查确诊结 直肠癌。
筛查方法:粪便潜血试验、结肠镜 检查等。
注意事项:出现便血、腹痛等症状 时应及时就医检查。
患者管理与随访
定期进行结直肠癌筛查,及早发现并治疗癌前病变 建立患者档案,记录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情况 定期随访,监测患者的恢复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结直肠癌讲课PPT课件
目录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结直肠癌概述 结直肠癌的诊断 结直肠癌的治疗 结直肠癌的预防与控制 结直肠癌的康复与护理
定义与分类
结直肠癌是发生在结直肠部位的恶性肿瘤 根据组织学可分为腺癌、鳞状细胞癌等类型 根据发病部位可分为升结肠癌、降结肠癌等类型 根据分化程度可分为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结直肠癌
发病机制
结直肠癌的发生 与遗传因素、环 境因素、生活习 惯等多种因素有 关。
结直肠癌的发病 机制主要包括腺 瘤性息肉、炎症 性肠病、家族性 腺瘤性息肉病等。
结直肠癌的发病 机制中,细胞凋 亡和细胞增殖的 失衡也是一个重 要的因素。
结直肠癌的发病 机制还包括一些 新的研究方向, 如肠道微生物群 落与结直肠癌的 关系等。
分期与预后评估
分期:根据结直 肠癌的病情严重 程度,将其分为 早期、中期和晚 期三个阶段,每 个阶段的治疗方 案和预后不同。
预后评估:根据患 者的病情、年龄、 身体状况等因素, 评估结直肠癌的治 疗效果和患者的生 存期,为制定治疗 方案提供依据。
复查与随访:在 治疗过程中,需 要定期进行复查 和随访,以监测 病情的变化和治 疗效果,及时调 整治疗方案。
术后护理:定期复 查、调整饮食、保 持良好心态
放疗与化疗
放疗:通过放射线杀灭癌细胞,局部治疗效果较好 化疗:通过药物杀灭癌细胞,全身性治疗效果较好 联合治疗:放疗与化疗结合,提高治疗效果 注意事项: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注意副作用的预防和处理

结直肠癌常用筛查方法综述

结直肠癌常用筛查方法综述
法 以及其他潜在的筛查试验。并概 述 了结直肠癌 筛查项 目的发展趋势。
【 关键词 】 结直肠癌 ;筛查;方法
l 1 duci n nt o to
的方式 实施预防或 治疗 ,因此结直肠癌高危 个体 的识 别和早期诊 断显得 尤其 重要 。常用的 筛查措施主要 包括 粪便 隐血
试验、钡灌肠检 查 、纤维 乙状结肠 镜与 结肠镜检 查等 。 目前适 用于人群 筛查 的最佳方法 尚不确定 ,分 子筛查及其 他新
的技术有望应用 于人群 结直肠 癌筛查 ,将有助 于减 少结直肠癌 的发 病率和病死 率。本 文讨论 了几种结 直肠 癌的 筛查方
影 响力的逐 步提升 ,陆续收到一源自 国外 医疗机构或个人 的英文投稿 ,同时,国 内丰富 的医疗经验也 日益 受到 国外 密切 关注。本栏 目的开辟 旨在开放 国际间医疗技术的交流窗 口,搭 建 国际和 国 内全科 医学临床 工作者相 互沟通 和交流 的平
台。
Re i w l r c a nc r S r e n v e Co o e t lCa e c e ni g: Cur e a l b e M e h d r ntAv ia l t o s
vd as a s n h al ig o i o RC a eo rt a o a c i c a g r p r o a e p e e td o u e y s r i u tr k a d t e e ry da n ss fC r f i i li l i c c mp r n e sn e al r ep o o in v b r v n e rc rd b u - t t n gc l e o a eo e mea t s a c u r d r e srt ge s d fr s r e i g h v e n b s d p ma l n fc lo c l b o d ia i v b f r t sa i h s o c re . h t e is u e o c e n n a e b e a e r r y o e a c ut lo rn l s a i i tss e t ,b r m n ma,f xb e sg i o c p a u ee i l i l imo d s o y,a d c l n s o y 卟 e b s to rp p l t n s r e i g si e i s u c r e n oo o c p . e t meh d f o u ai c nn t lr ma n n e - o o e l ti . mo e u a c e n n ro h rn w tc n q e l h p f l o n c mp e n e e meh d n y r s l i e u t n o an l c lrs r e i go t e e e h iu swi o eul s o o lme tt s t o sa d ma e u t n ar d c i f l y h o mo b dt n rai o C r i i a d mo l yf m RC. T i e iw d s u s st e c re t a iu RC s r e i gmeh d n t e oe t c e n n y t t r h sr ve i se h u n r sC c e n n t o sa d oh r tn i s re i g c v o p l a

结直肠癌预后因素综述

结直肠癌预后因素综述

结直肠癌预后因素综述结直肠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均居恶性肿瘤的第3位[1]。

在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居于恶性肿瘤的第3位,病死率居于恶性肿瘤的第5位[8]。

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 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

50年来,尽管手术方式和辅助治疗手段不断发展, 结直肠癌根治性手术后生存率却无太大变化, 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在50%一60%,50%的患者术后因局部复发或转移而最终死亡[10-14]。

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术后复发和转移[9]。

治疗比较棘手,为临床研究的热点。

结直肠癌分期系统众多:TNM分期、Dukes分期、MAC分期(改良Astler-Coller分期)、Kirklin分期,Concord Hospital分期、中国分期、日本分期等。

使用最广泛的是TNM分期系统(2010年第七版)[5]。

TNM分期是结直肠癌分期的标准方案, 被世界各国学者接受, 也被全球各地肿瘤登记机构采用, 适于多学科结直肠癌分期的全球性语言[36]。

目前对结直肠癌的治疗仍是以手术为主、辅以化疗、放疗、分子靶向治疗的综合治疗。

目前研究认为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如下:1.性别:大多数研究表明[55,63,65,70],性别并不是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独立因素。

研究显示,男性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率与同期相应女性患者无明显差异,而对预后并无显著影[60]。

另外,相关文献分析男性患者预后较女性差的主要因素是心血管并发症、永久肠造口、急症手术、呼吸系统并发症及吻合口瘘[61]。

2.年龄:目前关于年龄对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报道不一致。

有研究显示,年龄不是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42,65]。

另有研究显示,年龄是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47-49,59,82]。

国内的研究主要倾向于年龄不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65,42]。

但是有报道显示≤40岁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可能更差[66]。

结直肠癌的临床研究进展

结直肠癌的临床研究进展

结直肠癌的临床研究进展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结直肠癌的临床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带来了新的希望。

一、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研究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到多个基因的突变、表观遗传改变、肠道微生物群的失调以及环境因素等。

目前的研究表明,APC基因、KRAS 基因、TP53 基因等的突变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此外,DNA 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表观遗传改变也能够影响基因的表达,促进肿瘤的形成。

肠道微生物群与结直肠癌的关系也日益受到关注,某些肠道细菌的代谢产物可能具有致癌性,而另一些则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二、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早期诊断是提高结直肠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目前,常用的筛查方法包括粪便隐血试验、结肠镜检查、乙状结肠镜检查等。

粪便隐血试验简便易行,但特异性较低。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结直肠癌的金标准,不仅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病变,还可以进行活检和治疗。

近年来,基于血液的肿瘤标志物检测、粪便 DNA 检测等新技术也逐渐应用于临床。

例如,癌胚抗原(CEA)和糖类抗原 19-9(CA19-9)等肿瘤标志物在结直肠癌的诊断和监测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粪便 DNA 检测能够检测出肿瘤细胞释放到粪便中的 DNA 突变,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三、结直肠癌的治疗方法1、手术治疗手术仍然是结直肠癌治疗的主要手段。

对于早期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性手术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

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腹腔镜手术和机器人手术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对于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姑息性手术可以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2、化疗化疗在结直肠癌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氟尿嘧啶、奥沙利铂、伊立替康等。

化疗可以用于术前新辅助治疗,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率;也可以用于术后辅助治疗,降低复发和转移的风险;还可以用于晚期结直肠癌的姑息治疗,控制肿瘤进展,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结直肠癌的现状CRC)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

结直肠癌的现状CRC)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

结直肠癌的现状结直肠癌(CRC)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

过去几十年里,由于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变化,我国城乡居民的结直肠癌发病率呈持续性升高。

CRC目前已成为我国发病率前5的恶性肿瘤[1]。

CRC的症状常表现为腹痛、便血、黑便,大便习惯改变及贫血等。

由于临床症状的出现常处于晚期,且不能与炎症性肠病、痔疮等良性病变特异区分,因此无症状期的早期筛查是提高CRC存活率、改善预后的根本措施。

结直肠癌常用的筛查手段根据《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治指南》的推荐,CRC的早期筛查手段主要包括:粪便潜血试验(FOBT)FOBT是目前国际通用的、也是我国临床上最被广泛使用的CRC无创筛查手段。

Zhang等[2]的大数据分析显示,免疫化学法大便隐血试验(iFOBT)筛查减少了59%的CRC死亡率,与结肠镜效果接近(61%),显著优于乙状结肠镜(33%)。

结肠镜/乙状结肠镜结肠镜下病理活检是目前诊断CRC的金标准,但由于其有创性且费用高昂,在我国一般不直接作为初筛方案。

乙状结肠镜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会遗漏大量结肠病变,对近端CRC发病率无明显降低作用。

其他筛查方法其他方法如基因甲基化、虚拟结肠镜检查及结肠胶囊内镜等,由于费用等问题,目前在我国推广有相当的难度。

综上而言,iFOBT由于具有灵敏度高、费用少、无创性及操作方便等诸多优点,因而是目前我国CRC早期筛查最适合、也是最被广泛应用的检测方法。

发展中的iFOBT检测技术iFOBT用的是什么检测原理和筛查指标?其在使用中可能存在哪些问题?在未来具有怎样的改进和发展方向?下面我们通过回顾iFOBT的发展历程来进一步了解该检测方法:指标迭代:从单项到联检经典指标:血红蛋白(Hb)Hb是最先也是最常被使用的便隐血和检测指标,在高等动物体内具有运载氧的功能。

每分子Hb由4个亚基组成,分别为2个α亚基和2个β亚基。

消化道病变时会有少量出血并释放血红蛋白,通过免疫反应对粪便Hb指标进行检测即可提示消化道的病变情况。

结直肠癌病理学亚型

结直肠癌病理学亚型

结直肠癌病理学亚型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病理学亚型可根据组织学特征和分子表型进行分类。

本文将从不同的病理学亚型入手,探讨结直肠癌的分类及其临床意义。

1. 腺癌(adenocarcinoma)腺癌是最常见的结直肠癌类型,占据了大多数病例。

该亚型的癌细胞来源于结直肠黏膜上皮细胞,具有腺样分化特征。

腺癌可以进一步分为低分化、中分化和高分化等不同程度,其中高分化腺癌预后相对较好,低分化腺癌预后相对较差。

2. 黏液癌(mucinous carcinoma)黏液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结直肠癌亚型,其特点是癌细胞分泌大量黏液。

黏液癌的病理学特征是肿瘤内含有大量的黏液囊泡,与腺癌相比,黏液癌的预后相对较差。

3. 海绵状癌(signet ring cell carcinoma)海绵状癌是一种罕见的结直肠癌亚型,其特点是癌细胞内富含黏液,核呈现出“戒指状”或“泡沫状”。

海绵状癌常常与早期浸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相关,患者预后较差。

4. 腺鳞癌(adenosquamous carcinoma)腺鳞癌是一种罕见的结直肠癌亚型,其特点是同时具有腺癌和鳞癌的组织学特征。

腺鳞癌的预后通常较差,并且对传统的化疗和放疗不敏感。

5. 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鳞癌是结直肠癌中较为罕见的亚型,其组织学特征是由鳞状上皮细胞转化而成。

鳞癌通常与慢性炎症、炎症性肠病和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相关。

鳞癌的预后相对较差。

6. 粘液腺癌(mucinous adenocarcinoma)粘液腺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结直肠癌亚型,其特点是肿瘤内含有大量的黏液囊泡,并且具有腺样分化特征。

粘液腺癌通常与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相关,预后相对较差。

7. 未分化癌(undifferentiated carcinoma)未分化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结直肠癌亚型,其特点是缺乏明显的分化特征,细胞形态不规则。

未分化癌的预后通常较差,治疗难度也较大。

结直肠癌研究进展

结直肠癌研究进展

结直肠癌研究进展摘要:结直肠癌在恶性肿瘤发病率排名第三位,近40 年来,中国的结直肠癌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早期患者虽可经手术治愈,但仍有一半的结直肠癌患者会发生局部复发,甚至远处转移。

在精准医学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靶向药物出现,研究证明药物治疗能延长患者生存并改善生活质量,新一代药物可使中位生存期延长到20个月,但是还是有一些患者对各类靶向药物不敏感。

本文将对对结直肠癌的病理,现有的药物治疗手段,以及预后和未来展望进行分析和综述。

关键词:结直肠癌;病理;药物治疗;预后一、结直肠癌病理1、结直肠癌发病原因结直肠癌多见于中、老年人,但近年来青年人发病率亦有增多的趋势,结肠癌解剖位置多发生在近端结肠,可能与其组织来源及遗传因素有关。

此外,许多基因因素也与结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如近端结肠微生物不稳定性与肿瘤的发生,高蛋白饮食增加了远端肿块的机会,而高脂饮食则增加了近端结肠癌的可能。

2、临床表现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腹痛、腹胀、便血或黏液血便、排便习惯改变、腹部肿块、腹泻以及肛门坠胀, 同时伴有食欲减退、消瘦、乏力、贫血等全身症状。

结直肠癌的主要症状是排便习惯和粪便性质的改变。

2.1中、青年结直肠癌中、青年结直肠癌患者以腹痛、便血为首发症状,病程短,进展迅速,其原因可能是青年患者肿瘤生长迅速、侵袭性强, 易压迫并侵犯神经, 或阻塞肠腔导致梗阻, 因而主要表现为腹痛。

2.2老年结直肠癌老年结直肠癌具有病程长、疾病发展缓慢等特点,首发症状以便血和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而疼痛较少,根据确诊时伴随疾病来看,老年结直肠癌患者伴随高血压、心脏病、肺功能障碍、糖尿病等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结直肠癌患者。

二、目前的药物治疗手段1.氟尿嘧啶类1.1 5-FU:该药单独使用有效率为20%,具有严重胃肠道反应、且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该药与CF联用是目前晚期结直肠癌的最基础治疗方案。

1.2 卡培他滨:卡培他滨是5-FU的前体,疗效与5-FU持续滴注相近;毒副作用与5-FU相似,但手足综合征更为突出。

结直肠癌综合治疗新进展

结直肠癌综合治疗新进展

结直肠癌综合治疗新进展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其综合治疗策略在近年来有了显著的进展。

结直肠癌综合治疗的目标是通过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针对结直肠癌综合治疗的新进展进行介绍。

在结直肠癌的手术治疗中,微创手术技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选择。

腹腔镜手术和经肛门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可以减少手术创伤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机器人辅助手术也逐渐在结直肠癌治疗中得到应用。

机器人手术具有高清晰度、三维立体视觉和手臂稳定等优势,可以提高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放化疗在结直肠癌综合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与传统的放化疗相比,调强放疗技术的应用逐渐增多。

调强放疗能够更精确地定位肿瘤灶,减少正常组织的受损,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副作用的发生。

此外,放疗技术的个体化应用也成为一种研究热点。

根据患者的基因变异情况和放疗敏感性,可以选择个体化的放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肿瘤遗传学的快速发展,靶向治疗已经成为结直肠癌综合治疗中的重要策略之一。

靶向治疗通过针对特定的癌细胞分子靶点,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经典的靶向治疗药物,如抗EGFR抗体和抗VEGF抗体,已经被广泛用于结直肠癌的治疗中。

另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也为结直肠癌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这些药物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增强对肿瘤的免疫应答,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免疫治疗也是结直肠癌综合治疗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增强对癌细胞的免疫应答,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近年来,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给结直肠癌的免疫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检查点抑制剂通过抑制免疫检查点分子的相互作用,激活患者的免疫细胞,增强对肿瘤的免疫攻击。

免疫治疗在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部分患者的肿瘤得到了显著缩小甚至完全消失。

除了传统的治疗手段,综合治疗中的营养和心理支持也非常重要。

结直肠癌研究方向综述

结直肠癌研究方向综述

结直肠癌的研究方向有很多,以下为您推荐:
免疫疗法。

由于大部分结直肠癌是PD-L1阳性的,所以PD-1免疫疗法在结直肠癌治疗上展现出了较好的效果。

在一项针对局部晚期错配修复缺陷(dMMR)直肠癌患者的研究中,18名II期和III期dMMR直肠癌患者每天接受500mg一款名为Dostarlimab(多塔利单抗)的新型PD-1治疗6个月,结果显示可评估的14名患者100%达到了临床完全缓解。

靶向治疗。

根据相关研究发现,在晚期结直肠癌中,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化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干细胞治疗。

干细胞治疗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医疗技术,其可以分化成其他类型的细胞,为结直肠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除上述研究方向外,基因治疗、中医治疗也是结直肠癌的治疗方向,具体可咨询专业人士。

结直肠癌的免疫治疗进展

结直肠癌的免疫治疗进展

结直肠癌的免疫治疗进展结直肠癌是临床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以40-70岁人群最为多见,其发病机制目前仍在探讨之中,结直肠癌根治术是目前临床外科治疗的首选方案,不仅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还有助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1]。

与传统术式相比,以微创为特点的腹腔镜手术不仅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而且还能够促进患者术后恢复以及降低并发症发生[2-3]。

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发展,使得靶向治疗、精准治疗等理念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属于免疫抑制分子,一旦与配体PD-L1相结合便会导致T细胞进入程序性死亡,从而导致机体内肿瘤细胞得以逃避免疫系统的灭杀[4]。

因此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主要的免疫治疗在临床上得到了应用,并且在安全性、有效性上获得了认可[5-6]。

为进一步评价结直肠癌的免疫治疗进展,以及为临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本文特进行此次综述。

现报告如下。

1 PD-1抑制剂在结直肠癌免疫治疗中的应用PD-1是表达在T细胞表面的一种重要的免疫抑制跨膜蛋白,而PD-L1和PD-L2均是配体;肿瘤细胞表面能够表达PD-L1或者PD-L2,因此一旦肿瘤细胞与T细胞的PD-1蛋白结合便会导致T细胞无法再识别肿瘤细胞,从而使得肿瘤细胞能逃避免疫系统查杀。

而PD-1以及PD-L1抗体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在临床实体肿瘤的治疗中获得了显著疗效,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延长患者生存周期。

为此胡诗琪等[7]在研究中对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在化疗治疗的基础上,每3周给予200 mg帕博利珠单抗,持续1年直至进展、不可接受的毒性或停药,结果显示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分别达到21.7%、78.3%,而在不良反应事件中主要为Ⅰ、Ⅱ级常见,罕见Ⅲ级,没有Ⅳ级。

证实临床对于MSI-H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通过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疗效和安全性均理想。

裴风云等[8]在研究中探究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抑制剂用于局部进展期错配修复缺陷(dMMR)或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结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安全性与疗效,发现8例纳入研究的患者经完整新辅助免疫治疗后,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的患者为7例,主要病理缓解(mPR)8例,同时以CTCAE 5.0版进行免疫治疗相关不良事件的评价,结果全组均未发生3级及以上免疫治疗相关不良事件;此外研究中随后要对所有患者均顺利进行了肿瘤根治性切除手术,且术后均未发生手术相关不良事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直肠癌综述2014-06-27 17:50来源:丁香园作者:张波字体大小-|+本文就是一篇关于结直肠癌得研究进展,于2014 年4 月26 日由Hermann Brenner发表于《柳叶刀》杂志。

结直肠癌就是当今最常见得疾病之一,每年全球有约120 万名患者被确诊为结直肠癌,而有超过60 万名患者直接或间接死于结直肠癌。

其在各地区得发病率有显著差异,这与所谓西方式生活有密切联系。

男性结直肠癌得发病率高于女性。

此外,结直肠癌得发病率会随着年龄得增大而增加,比如发达国家得结直肠癌发病中位年龄为70 岁。

虽然遗传因素就是结直肠癌得得危险因素,但大部分结直肠癌都就是散发得,并在几年内以腺瘤- 肿瘤得形式发生。

当前结直肠癌最主要得治疗手段就是外科手术、新辅助放射治疗(患者就是直肠癌)以及辅助化疗(患者为III、IV 期或高风险得II 期结肠癌)。

在生存期方面,I 期患者得5 年生存率可达90% 以上,而IV 期患者只有略大于10% 得生存率。

内镜或血液筛查已被证实能有效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与死亡率,但大部分国家仍未开始实施有组织得筛查。

1、流行病学分析1、1 发病率与死亡率结直肠癌就是人类主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分别位于第三位与第四位。

每年有120 万新确诊得病例,并且有超过60 万名患者死于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发病率在50 岁以下年龄段较低,但会随着年龄得增大而增加。

发达国家得结直肠癌发病中位年龄为70 岁。

该病在欧洲、北美与大洋洲较为多发,而在南亚、中亚及非洲则比较少见。

如图1 所示,在2008 年,按每百万人标准人口计算得年龄标准化发病率从4、3(中非,男性)到45、7(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男性)与3、3(中非,女性)到33(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女性)。

图1、2008 年预计男性结直肠癌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原来得一些低风险国家,如西班牙、东欧及东亚得几个国家,被发现其国内飞速增长得发病率与所谓得西方式生活有密切联系。

而包括美国得一些发达国家则随着结直肠镜筛查及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得广泛使用,其结直肠癌发病率正呈现稳中有降得态势。

2008 年,按每百万人标准人口计算得年龄标准化死亡率从3、5(中非,男性)到20、1(中欧与东欧,男性)与2、7(中非,女性)到12、2(中欧与东欧,女性)。

自从二十世纪80 年代以来,由于早期得发现与治疗,一些发达国家得结直肠癌死亡率正在不断下降。

但在医疗条件不好得地区,如中美、南美与中国得农村地区,结直肠癌得死亡率仍在不断上升中(如图2)。

图2、1955-2010 年间部分国家得男性结直肠癌年龄标准化死亡率变化趋势1、2 预后在过去得几十年中,很多国家得结直肠癌生存率都有所提高。

尤其就是在一些高收入国家,如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及一些欧洲国家得结直肠癌5 年生存率已经达到了65% 以上。

但相对得,在一些低收入国家这个值还不到50%。

结直肠癌得预计生存期会随着发病年龄得增大而减少。

而对于年轻人,女性得生存率高于男性。

结直肠癌得疾病分期就是最重要得预后因素。

比如,2001 年到2007 年间,美国不同分期得结直肠癌患者得5 年生存率分别为90、1%(I 期),69、2%(II 期与III 期)与11、7%(IV 期)。

危险因素与预防1、3 风险因素及预防与肺癌不同,大部分得结直肠癌不只有一个风险因素。

除了年龄与性别,还有很多得危险因素值得注意,如结直肠癌家族史、炎性肠病、吸烟、过量饮酒、食用大量得红色得加工肉类(主要就是指加工得四条腿得动物肉)、肥胖以及糖尿病等(具体见表1)。

而这些风险因素中又以结直肠癌家族史与炎性肠病与结直肠癌得关系最为密切。

虽然其她得风险因素在理论上可以避免,但现实生活中她们却更常见,并在结直肠癌发病史中扮演了极为重要得角色。

表1、结直肠癌得危险因素回顾新得证据表明,感染幽门螺杆菌、梭杆菌属细菌及其她得一些潜在传染病原体可能与结直肠癌得发病有关。

结直肠癌得预防方法包括体育锻炼,使用激素替代疗法,服用阿司匹林以及使用内镜切除癌前病变(腺瘤)。

另外,一些研究表明,饮食中加入丰富得水果、蔬菜、五谷杂粮与鱼对结直肠癌有预防作用。

对于高血脂人群,她汀类药物得使用也有利于降低结直肠癌得发病概率。

最后,一些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人体内维生素D 得含量与结直肠癌发病呈负相关。

但其机理尚待进一步研究。

结直肠癌得发病还与遗传密切相关。

根据一项大型得双生子研究结果,34、35% 得结直肠癌风险可归因于遗传因素。

这个遗传因素除了传统意义上得结直肠癌家族史以外,还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与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Lynch 综合征)。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却发现越来越多得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结直肠癌得关联并不大。

荟萃分析表明,与结直肠癌相关得SNPs 只占结直肠癌风险得很小比例,而且她们在与已知得环境风险因素相互作用时并不占主导地位。

2、病理分期结直肠癌就是根据局部浸润深度(T 分期)、淋巴转移情况(N 分期)与就是否有远端转移(M 分期)来进行分期。

并根据分期情况来决定治疗。

虽然根据UICC 得TNM 分期可以从整体上指导规范化治疗并评估预后,但具体到个人,这两者都无法达到(在NCCN 治疗指南与个体化治疗齐头并进得背景下,这句话很值得玩味。

)。

尤其就是UICC 分期为II 期与III 期得患者。

事实上,有相当多得患者并没有从化疗中获益。

因此,提高肿瘤得信息标记可以帮助那些有高复发风险得患者从辅助治疗中收益。

3、分子发病机制结直肠癌得分子发病机制就是基因突变。

最近二十年间得多项研究表明基因突变与结直肠癌得预后与治疗方案关系密切,也因于此,很多靶向治疗药应运而生。

3、1 腺瘤- 癌序列不典型增生性腺瘤就是最常见得结直肠癌癌前病变,但它发展成结直肠癌往往需要10 年以上。

70% 以上得腺瘤形成都伴有APC 基因突变,这似乎预示着APC 基因突变与结直肠癌得癌前病变关系密切。

此外,腺瘤- 癌得进展通常还伴随着KRAS 基因得激活以及P53 抑癌基因得表达抑制。

这些特性得基因突变往往伴随着染色体数目与结构得变化。

(如APC 基因突变源于5 号染色体上得5q21 遗传缺失,p53 基因表达受到抑制则被认为就是17 号染色体17p13、1 得遗传缺失。

)然而,散发性结直肠癌中15% 以上就是通过完全不同得分子发病机制发生得。

比如说锯齿状病变,这就是这种典型得癌前病变往往表现为CpG 位点得甲基化与BRAF 基因得突变。

这些病变很不起眼,因此在结肠镜筛查时往往难以识别。

大部分老年人,特别就是老年女性广基锯齿腺瘤所引起得结直肠癌均表现为高度得微卫星不稳定性(high-level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H)。

3、2 遗传方式大约3%-5% 得结直肠癌来自遗传。

遗传性结直肠癌就是一种非常值得进一步研究分子机制得肿瘤。

从遗传角度上瞧,肿瘤主要就是由重要得抑癌基因与DNA 修复基因表达失活以及野生型等位基因得突变所引起。

遗传性结直肠癌得最常见形式有两种,分别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癌(林奇综合征,估计等位基因频率1:350 至1:1700)与家族性腺瘤性结肠息肉病(估计等位基因频率1:10000)。

这两种结直肠癌都就是常染色体遗传疾病。

3、3 错配修复缺陷与MSI-H错配修复基因缺陷型结直肠癌得特点就是累积许多通过染色体微卫星分布得基因缺失与插入错误。

MSI-H 肿瘤呈现以下特点:定位在近端结肠;患者年龄小于50 岁(遗传型)或老年人(散发型);同步发生其她肿瘤;局部病灶较大,且很少发生器官转移。

MSI-H 得组织病理学特点为较差或混合性分化(高分化)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得密集浸润。

90% 得MSI-H 型肿瘤至少有一种DNA 错配修复蛋白得失表达。

虽然DNA 错配修复基因得失活瞧起来更像就是加速而非启动结直肠癌,但在肿瘤发展中DNA 错配修复启动得确切时间仍未可知。

4、与预后与治疗有关得分子标志物4、1 微卫星不稳定除了遗传性结直肠癌,微卫星不稳定检测可以提供有效得预后信息与治疗反应。

根据一个集合了32 例研究(共有7642 名结直肠癌患者)得系统评价显示,有MSI-H 得患者预后比微卫星稳定(microsatellite stability,MSS)得患者好(总生存期得危险比为0、65)。

此外,MSI 患者似乎不能从5-FU 化疗方案中获益,故伊立替康就是她们得基础化疗药物。

但这个结果目前还存有争议。

这些发现使得“就是否该给那些接受辅助化疗得结直肠癌患者进行肿瘤分子学分析”得争论一直存在。

4、2 免疫系统细胞浸润MSI-H 表型与相关得高密度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关系密切。

这种联系可能来源于一个自身得抗肿瘤免疫应答,这种免疫应答可有助于改进MSI-H 结直肠癌得预后。

局部免疫细胞浸润已被证明就是一种有效得预后因素。

结直肠癌患者(无论UICC 分期为几期)病灶中心若显示有CD45 R0 阳性及CD3 阳性淋巴细胞密集浸润,可以有良好得预后。

反之,低淋巴细胞浸润就是独立得不良预后得因素。

所以,当前各国都在努力开发一种新型得免疫学分类方法来进行结直肠癌得预后分期。

4、3 KRAS 与其她作为预后指标得基因突变分子标记中最突出得例子就是已经进入临床常规检测得对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进行得KRAS 基因检测。

KRAS 基因突变得结直肠癌患者对抗EGFR 治疗效果很差,从而使得单药治疗得有效率从20% 降至0%。

而BRAF 基因突变与EGFR 得关系则尚需进一步研究来确定。

这种基于复杂得基因突变与表达模式得新型分类系统可以用于区分患者以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总而言之,通过分子分型鉴定可以对不同类型得结直肠癌得预后进行判断。

MSI-H 得患者一般预后较好,而MSS 与CpG 位点甲基化得患者一般预后极差。

5、诊断与分期结直肠癌主要就是由内镜取出得组织学标本来确诊得。

2%-4% 得患者在确诊结直肠癌后会被强制性进行完整得结肠镜或CT 结肠成像检测来排除其她同步发生得肿瘤。

如果根治性切除术术前无法做到,应该在术后六个月内行结肠可视化检测。

对于直肠癌,诊断时精确得局部分期就是必须得,这也就是新辅助治疗得重要依据。

除了到肛门口得准确距离,肿瘤侵袭得范围也就是很重要得。

超声内镜检查作为一种非侵入性得检查手段,可以区别肿瘤就是否浸润,从而判断直肠癌得T 分期。

所以,超声内镜就是局部肿瘤分期得可选方法之一。

当然,最可靠得还就是MRI。

但由于新辅助治疗过程中辐射得影响,不管哪种方法检查得结果都不就是百分百可靠。

对于结直肠癌得诊断中,远处转移也就是很重要得一项指标。

约20% 得患者在诊断出结直肠癌时就已经发生了远处转移。

远处转移最常见得位置就是肝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