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记叙文阅读之(三)常用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答题技巧总结(全)
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答题技巧总结(全)一、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表现方法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在初中语文中是经常提及的两个名词术语:它们之间区别很大。
(一)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
初中课文常见的修辞方式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对比、借代、反复、反语、引用、互文、婉曲、顶真、回环、通感等。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拟人: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 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势,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议论文往往用排比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7、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
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
8、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二)表达方式:也叫表达方法,其内涵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个方面。
(1)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文常用写作手法
记叙文常用写作手法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
作用:突出本体xx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xx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
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xx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xx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xx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
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记叙文写作手法讲解1.确定中心,写出深意。
我们要着于挖掘所写事件中含有的生活哲理或找出它闪光的地方,反复思考,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
即善于从普通的小事中写出深意来。
2.文章的六要素要交待清楚。
一件事情的发生,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六方面,即常说的“六要素”,只有交待清楚这几方面,才能使读者对所叙述的事,有个清楚、全面的了解。
3.言之有序,条理要清楚。
表现手法有哪些及作用答题格式
表现手法有哪些及作用答题格式表现手法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两大类,具体如下:1. 直接表现手法:肖像描写: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情、姿态等来揭示人物性格。
动作描写: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来展示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
语言描写: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来展示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
心理描写:通过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来展示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
2. 间接表现手法:景物描写: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或者环境来反映人物的情感、心境或者事件的发展变化。
细节描写:通过描写事物的细节来反映人物的性格、情感或者事件的发展变化。
象征手法:通过描写某一事物来象征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者情感。
对比手法:通过对比不同的事物、情感或者情境来突出主题。
伏笔手法:在故事中设置伏笔,引导读者进行推理或者猜测,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这些表现手法各有各的作用,具体如下:1. 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直接表现手法可以揭示人物性格,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 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等间接表现手法可以通过对环境和细节的描绘来反映人物情感、心境或事件的发展变化,让作品更富有象征意义,加深作品的思想内涵,让文章内容更丰富。
3. 对比手法和伏笔手法可以通过对比和暗示的方式让故事更加出人意料,引导读者进行推理或猜测,增加作品的可读性和悬念感。
4. 象征手法则可以突出主题,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5. 线索则是组织情节的要素,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来展示故事的发展,让情节更加紧凑和连贯。
6. 开门见山、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等结构技巧可以突出主题,强调作者的意图,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7. 衬托(正衬/反衬)则可以突出主要人物或事物的性格或特点等,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8. 照应则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可以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
9. 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则可以突出强调事物(人物)的特征,使所表现的对象形象更丰满,更鲜明。
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表现手法及作用
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表现手法及作用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随着重视母语教育的呼声不断高涨,语文在未来中高考中的重要性肯定会越来越大。
那么中考语文怎么复习好呢?下面来看看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考语文考试复习知识点——记叙文。
(一)对比。
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1、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只狗咬伤工匠赫留金的事故中,其态度在顷刻间变了四次,反复再三,前后判若两人。
这里通过主人公自己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刻画了“变色龙”的性格。
再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揭示出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
再如《故乡》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
再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
2、运用对比手法,描摩景物,抒发感情。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二)衬托。
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
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
1、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
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花的话》中用月下比美的众花来对比衬托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二月兰;再如《爱莲说》。
2、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
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三)铺垫。
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
如《荔枝蜜》采用了层层铺垫的写法。
写荔枝林的茂盛,是为蜜蜂提供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写荔枝蜜的甜香,是为下文赞颂蜜蜂作铺垫;写蜜蜂的辛劳,又是为赞颂劳动人民作铺垫。
记叙文常用的表现手法
记叙文常用的表现手法包括以下几种:
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进行陪衬、衬托的一种表现手法。
对比: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能突出主体,使之形象鲜明。
衬托经常与对比一起使用。
伏笔:对后文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提示或暗示。
埋下伏笔后,后文一定要有照应。
照应: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使文章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使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这些表现手法可以帮助作者更生动地描绘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记叙文写作手法及作用
记叙文写作手法及作用
记叙文是一种以叙述事情发生的经过和过程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体裁。
它通过叙述事件的来龙去脉、人物的情感变化以及环境的变化等方式,展现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
为了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记叙文采用了多种手法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增强故事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首先,描写是记叙文常用的手法之一、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可以使读者更加形象地感受到故事中的人物和环境,增强读者的沉浸感。
描写可以包括细节描写、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等。
细节描写可以从感官上描述人物的外貌、服装、气味,以及环境中的声音、味道和纹理等,让读者通过感官感受来了解故事中的情景。
动态描写可以通过描绘人物的动作和情感表达来使故事更加生动。
静态描写则通过描写静物的形态和特点来表达情感或营造氛围。
其次,对话是记叙文中常用的手法之一、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可以展示出人物之间的关系、情感以及思想。
对话可以是直接的口头对话,也可以是人物内心的独白对话。
通过对话的手法,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人物之间的互动,加深对人物性格和情感的理解。
再次,时间顺序是记叙文中重要的手法之一、通过合理地安排事件的前后顺序,可以展示出事件和人物的发展和变化。
时间顺序可以是直线性的,也可以是倒叙、插叙等非线性的。
通过灵活运用时间顺序的手法,可以在故事中产生悬念和张力,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
此外,语言的巧妙运用也是记叙文中重要的手法之一、通过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夸张、反问、设问等,可以增加故事的吸引力和张力。
通过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增强故事的表现力。
表现手法及其作用整理
表现手法及其作用整理1、联想: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
2、铺垫表现手法:作用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
3、对比(对照):作用是突显对象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4、象征: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些。
5、衬托表现手法:作用是突出本体的某个特征。
6、抑扬:作用是前后对比,形成起伏之势。
7、照应表现手法:作用是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正侧描写:作用是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
9、虚实结合表现手法:作用是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突出主旨。
10、托物言志:作用是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
11、直抒胸臆表现手法:作用即景抒怀。
12、借景抒情:作用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13、融情于景表现手法:作用是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14、衬托或渲染:作用是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事物的特点。
15、动静结合表现手法:作用是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16、以静衬动:作用是突出了事物的动态特征。
17、以动衬静:作用是突出环境静谧、安静、寂静的特点。
18、用典表现手法:作用是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19、白描表现手法:作用是用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鲜明生动的形象。
20、开门见山:作用是文章开头直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衬托和对比的区别是什么衬托“和”对比“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衬托就是为了使某事物的特色更加突出,用别的东西来陪衬和对照的修辞手法。
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手法。
教育最新K12中考语文 记叙文阅读 第三部分 品析鉴赏类
第三部分品析鉴赏类在现代文阅读中,评价和鉴赏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次,属创造思维。
通俗一点说就是赏析一篇文章的精彩之处。
记叙文(包括散文)应从哪些角度鉴赏呢?①从表达方式角度: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白描细描、细腻生动),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②从选材剪裁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③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
表现手法包括: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欲扬先抑、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抒情、借古喻今、运用典故、直接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④从结构安排角度: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⑤从语言运用角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请记住以下关键词:技巧、内容、结构、情感本部分许多类型题大体都围绕这四个方面来分析解答。
即:先看运用的写作技巧(修辞方法、表现手法、人物描写方法等等);再分析写了什么内容;第三分析结构上的作用;最后看表达的情感(包括人物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文章的主旨,文章的感情基调等等)。
中考试题中对文章的鉴赏,都选定某个角度,大家仅就提问的内容回答即可,一般没有太大难度。
下面仅就初中阶段经常接触和考查的几个方面来学习。
1.品析段落的作用★赏析段落的作用,一般从内容、结构以及作者情感或艺术效果等方面来考虑。
记叙文主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学生)
记叙文主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教学目的:1.区分判断表现手法,体会不同表现手法的作用;2.正确运用各种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解答题及实际应用一、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归纳梳理,领悟知识。
1.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如《故乡》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
少年闰土: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中年闰土:外貌: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2.运用对比手法,描摩景物,抒发感情。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
1.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
2.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
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例题1一诺千金(陕西2014年中考试题)去年秋天的一个傍晚,天降大雨,那是场罕见的倾盆大雨。
我打着伞去车站接一个朋友。
我们曾约定,风雨无阻。
我在车站久等也没见朋友露面,倒是看见一个少年,没带伞,抱着肩瑟瑟地站在车牌边。
我把伞伸过去,他感激地说谢谢,告诉我说,他在这儿等一个朋友。
车一辆一辆开过,雨在伞边形成一道道雨帘,天地间茫茫一片,怎么也不见我们所盼望的人。
我对少年说他们也许不会来了,可少年固执地摇摇头。
又来了一辆车,从车上跳下一个少年,无比欢欣地叫了一声。
记叙文常见的表现手法
记叙文常见的表现手法记叙文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一种文体,在记叙文中,有很多常见的表现手法,它们就像是厨师的调料,能让故事变得更加美味可口,更加吸引人。
先来说说象征吧。
这就好像是给事物赋予了一种特殊的意义,用一个具体的东西来代表一种抽象的概念或情感。
比如说,用白鸽象征和平,用蜡烛象征光明。
在故事中巧妙运用象征,可以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主题。
还有对比呢!这就像把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放在一起,让它们的差异特别明显。
比如说,一个善良的人和一个邪恶的人,通过对比,能让善良的人显得更加善良,邪恶的人显得更加可恶。
这样能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或者事情的重要方面。
铺垫也很重要呀!就像是在跑步前先热热身,为后面的精彩情节做好准备。
通过一些看似不相关的细节或者情节,慢慢引导读者进入到关键的部分,让读者在后面的高潮部分更加投入。
悬念呢,就像是给读者抛下一个大大的问号,让他们心里痒痒的,特别想知道答案。
这样可以勾起读者的好奇心,让他们迫不及待地继续读下去。
描写,这可是让故事变得生动形象的绝招!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进行细致的描写,能让读者感觉这些人物就像是在眼前一样。
对环境的描写呢,能营造出特定的氛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还有类比呀!这就像是找到了两个相似的东西,通过比较,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比如说,把学习知识比作攀登高峰,一下子就把学习的艰难和收获的喜悦表现出来了。
隐喻呢,就像是藏在文字背后的小秘密,不直接说出来,但又能让读者领会到其中的深意。
这些表现手法在记叙文中可太常见了,它们就像是魔法棒一样,能把一个普通的故事变得精彩绝伦。
如果一篇记叙文没有这些表现手法,那该多枯燥无味啊!那还能吸引读者吗?肯定不能啊!所以说,这些表现手法是记叙文的灵魂,能让故事变得有血有肉,充满魅力。
我们在写记叙文的时候,一定要好好运用这些表现手法,让我们的故事变得更加精彩!。
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
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1、常见的:对比、象征、衬托、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讽刺夸张2、较常见的:侧面烘托、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区分比较写作手法是一种统称,包括:“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结构手法”等。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等。
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即结尾点题),伏笔照应,铺垫悬念,承上启下,首尾呼应,、对比、衬托、铺垫、详略、顺叙,倒叙,插叙等表现手法(一)对比:是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对照比较(它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是并列的),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1、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只狗咬伤工匠赫留金的事故中,其态度在顷刻间变了四次,反复再三,前后判若两人。
这里通过主人公自己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刻画了“变色龙”的性格。
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揭示出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
如鲁迅的《故乡》中将二十年前后的家乡变化进行对比。
《故乡》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
再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
2、运用对比手法,描摩景物,抒发感情。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对比手法的作用:鲜明地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_____特征,使形象更加鲜明。
(二)衬托:文章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作陪村,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
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烘云托月”的就是衬托。
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_答题技巧总结(全)
表达效果:简单一点说就是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描写方法、修辞)的作用。
容易混淆的几个概念一、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表现方法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在初中语文中是经常提及的两个名词术语:它们之间区别很大。
(一)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
初中课文常见的修辞方式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对比、借代、反复、反语、引用、互文、婉曲、顶真、回环、通感等。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拟人: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势,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议论文往往用排比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7.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
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
8.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二)表达方式:也叫表达方法,其内涵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个方面。
(1)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及作用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及作用常见写作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
作用具体如下:(1)象征手法的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手法的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3)衬托(侧面烘托)手法的作用: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4)讽刺手法的作用: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5)欲扬先抑的作用: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作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7)设置悬念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例文我的暖,一寸长这是个身着工作服、满身油漆和泥土,满面灰尘,约莫40岁左右的中年男子。
他隔着车窗,朝我弯弯腰,腼腆地笑着,给我递了根香烟。
看我接了烟,他大喜过望,慌忙从兜里摸出打火机帮我点上,咧开大嘴一笑,说:“大哥,您是几天来第一个接俺烟的呢。
”我一听,就有点蒙。
他好像瞧出了我的心思,憨憨一笑,说:“俺这烟差,你们城里人瞧不上眼。
您是第一个接俺烟的人,俺激动哩。
您绝对是一个瞧得起俺们乡下人的好人。
”“有事吗?”我笑笑,为这个中年男子的“油嘴滑舌”。
“是这样的,大哥,”男子搓搓手,不住地点头,“俺就是想,能坐坐您的车不?”“你要到哪里?”我轻轻皱了皱眉,不是我小气不让他搭车,而是他那一身的油漆和泥土,实在是让我心有芥蒂。
“不不不,”他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俺哪儿也不去,就在上面坐一会儿就行。
今儿不坐,明天坐一回就行,还是今儿这个时间。
记叙文表现手法及作用
记叙文表现手法及作用初中阶段常见的记叙文表现手法有:比照、象征、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侧面衬托、欲扬先抑、虚实结合等。
1.衬托:用另一事物来陪衬或对照以突出原有的事物,衬托有主次之分。
如《藤野先生》中以仙台职员对我的友好态度来衬托藤野先生;另一种描述: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比照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2.比照: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拟的一种修辞方式。
比照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比照没有主次之分,如《故土》中的闰土与杨二嫂的比照;3.铺垫: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得根底性描写。
例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
4.抑扬相生:“抑〞是压低、否认,“扬〞是振发、表扬;“相生〞是说文章要有“扬〞有“抑〞,相互生发,富于变化。
其中常见的是“欲扬先抑〞,即对人欲表扬而先批评,对事欲说对而先说错,对物欲说好而先说坏。
当然“抑〞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充分的“扬〞。
“抑扬相生〞手法中另有“欲抑先扬〞,如果运用得体,也能使文章摇曳多姿,翻出新意。
如《白杨礼赞》中为了赞美白杨树而先说“它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5.铺垫与伏笔的区别6.衬托是从周围的事物慢慢突出描写对象,是渲染;衬托是两件相同的事物,进行比拟,有正面比拟和反衬,突出描写对象。
造句:这样的雨天,衬托出了她忧郁的心情。
这两株憔悴的梅花衬托出了繁茂的桃花。
7.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中考语文 专题复习三 记叙文阅读 表现手法(铺垫伏笔衬托)
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我已 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一处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解析下列试题,总结答题思路。 (1)1.2013河南《放学》《创新中考》第150页 第2题:第-段中哪些语句为后文写安安放学路上
伏笔主要是谋篇布局即结构上的技巧,使文章前后照应,结 构严谨;铺垫是写作方法上的技巧,主要是对内容起作用, 比如推动情节,突出人物,等等。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 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 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 “反衬”;以次衬主。
(三)九年级上册课文《故乡》中第56页“还有闰土, 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我已 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一处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一处运用了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 “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与闰土见面,使 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的经历做了铺垫?
答案 :他的球鞋一层泥,裤膝上一团灰,指 甲里全是罴的。 ②只要十五分钟的路,你走 了一小时。(每点1分,共2分)
(2)《光明在低头的一瞬》《解题题典》第 191页 第三题:本文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文 本举例并简要分析。(6分)
答案:衬托,铺垫(单纯答 “衬托”“铺 垫”“对比”也可)。(若答成文中使用的 其他手法得1分,其他不得分。)如:①以 街头人物雕像的虚浮表面和教堂装饰的奢 华衬托教堂的“清凉圣洁之气”;②以等待 正在施礼的人和唱赞美诗的教士外在的圣 洁衬托扫烛油的老妇人深沉朴素的虔诚。 ③以弗拉基米尔教堂壁画的整体风格为老
初中现代文阅读题型专题讲解(三)(表现手法、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的作用等!!!)
现代文阅读专题讲解三教学目标:1、学会记叙文阅读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2、掌握记叙文的人物形象分析3、阐述感情体验教学过程:记叙文阅读方法解读(三)一、分析表现手法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法.在中考中,对文章的表现手法分析显得非常重要。
中考考察到的题型和几种表现手法如下:【常考题型】(1)本文(某部分)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2)本文在情节安排上最大的特点是设置悬念(欲扬先抑/前后照应等),试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
【方法点拨】(1)伏笔:使内容前后照应,情节紧凑,结构严谨.(2)铺垫:制造悬念,引人入胜,突出重点,使情节衔接自然紧密.(3)象征:把抽象的事理和情感表现得具体可感,含蓄而耐人寻味.(4)衬托:突出本体特征、作者情感,增强表现力。
(5)对比:突出事物(人物)特征和情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6)欲扬先抑: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使情节曲折生动。
(7)设置悬念:使情节环环相扣,曲折生动,引人入胜.(8)前后照应:使文章前后贯通,脉络清楚,主题突出,结构严谨。
(9)托物言志:把事理和情感表现得具体可感、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模板一:文章先写.。
为下文写。
.。
买下伏笔,使内容前后照应,情节紧凑,结构严谨。
模板二:先写。
.。
.。
为下文写.。
.。
.作铺垫,制造悬念,突出重点,使情节衔接自然紧密。
模板三:运用象征,抓住。
..。
.与。
.。
相似点,通过对。
...。
形象描述,更好地表现了.。
..。
,含蓄而耐人寻味。
模板四:用。
.。
.。
衬托。
...。
,使。
.。
特点更突出、鲜明,增强表现力.模板五:把..。
.。
和。
.。
.对比,突出事物.。
.。
特点或人物精神品质,鲜明地表现出。
.。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模板六:作者本意是.。
而先。
.。
,用抑扬之法,突出重点令读者更全面深刻地认识。
,使情节曲折生动.模板七:先把。
.。
...抛给读者,设下悬念,后面再解释,使情节环环相扣曲折生动,引人入胜。
常用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以小见 抓住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活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使立意 大 变得深刻。
托) 有对应性质或相反特点的事物衬托是“反衬”。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使之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所写的对
欲扬先 抑
象,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示例:鲁迅《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作者先“抑”,刻画了阿长好事粗 俗、迷信可笑的一面;再“扬”,写阿长为“我”买回《山海经》这件事,
凸显了阿长的朴实善良、仁厚慈爱。
常用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对 比 示例:吴敬梓《范进中举》一文,作者将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众乡邻
及张乡绅对他的态度进行对比,揭露和讽刺了趋炎附势的社会风气。
衬 托 以次要人物或事物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突出主要人物或事物的特点、 (侧面烘 性格、思想和感情等。用相同性质或特点的事物衬托是“正衬”,用具
寓情于
景 以景为主,情感含蓄地“寓”在其中。侧重“寓”字,没有刻意的“借”
(情景交 意,只是在描写景物时自然地渗透了作者的情感。
融)
动静结 合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和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点面结 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个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二者结合,既能反 合 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象
征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要描写的事物上,表达特定的情感,增强文章的 表现力。
讽
刺
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 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以虚衬实,虚与实 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显事物、景物 的特点,突出主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显得生趣盎然。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比喻,将盛开的紫藤萝比喻成帆和船,显得生机勃勃;又比喻成笑容,更显美好可爱,是作者喜悦心情的表现。拟人,“忍俊不禁的笑容”。
夜深了,秦奋同学还没有休息。他默默地用笔在本子上勾画着。
……
学期结束的统一考试中,秦奋以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名列初二年级第一。学校的老师、同学都向他投以赞许和羡慕的目光。
秦奋同学勤奋刻苦地学习,终于有了回报。他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名列初二年级第一。这让我们明白这是在情理之中的,这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最好验证。前面的叙述与后面的内容相照应。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作业本练习
一.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
对比、衬托、铺垫、伏笔、照应、象征、夸张
归纳梳理,领悟知识。
(一)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1、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如《故乡》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
少年闰土: 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
学科: 语文 任课教师:宋老师 授课时间:2012年 月 日(星期 ) :00--- :00
姓名
年级:
教学课题
记叙文主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阶段
基础(√) 提高( ) 强化( )
课时计划
第( )次课
共( )次课
教学
目标
知识点:记叙文主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考点:文章应用的表现手法及在文章中的作用
三、预习反馈:朗读下列词语,并给加点词语注音。
迸溅(bèng jiàn) 伶仃(líng dīng) 盘虬卧龙(qiú)
仙露琼浆(qióng) 酒酿(niàng)
解释下面的生词:
迸溅:向外溅出或喷射。 繁密:多而密。
稀落:稀稀疏疏,出现得少。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酒酿:米酒。 挑逗:逗引,招惹。
忍俊不禁:忍不住笑。忍俊:含笑。 仙露琼浆:形容鲜美的酒。
这里的独句成段,既是作者内心的反应,又为全文埋了悬念伏笔,引出下文。
2、(1)找出第2—7自然中段描写紫藤花的句子,并分析讨论:
A.描写对象是如何变化的?
B.描写角度有何变化?
C.描写手法如何?
A.描写对象分别是花瀑、花穗、花朵。
B.描写角度有形象、颜色、神态.
C.描写手法有比喻、拟人。
(2)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然后思考
C、这篇文章单纯地是描绘紫藤萝瀑布吗?试找出文中最能表现课文中心的句子。
六、思考品味
1、文首句“我不由地停住了脚步 ”的原因是什么?独句成段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我不由停住了脚步”说明紫藤花的美丽,作者是因为心有所动而止步。“不由”在这里点了作者从沉思到惊醒到被吸引的过程。那么他为何而沉思,又被什么所吸引了?
中年闰土: 外貌: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2、运用对比手法,描摩景物,抒发感情。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例题2
三件不能让母亲知道的往事
我是个乡下孩子。母亲是土生土长的乡下人;没什么文化。但没文化的母亲对孩子的爱并不会因为愚昧、不科学的原因而比有文化的母亲少一分,只不过有的时候会以“特别”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已。
念高三那年的一个周末,母亲第一次搭别人的车来到县城的一中。在递给我两罐咸莱后,又兴奋地塞给我一盒包装得挺漂亮的营养液。我惊讶地问母亲:“咱家那么困难,买它干什么?”母亲很认真地说:“听人家说,这东西补脑子,喝了它,准能考上大学。”我摩挲着那盒营养液,嘟囔着:“那么贵,又借钱了吧?”母亲一笑:“没有!是用手镯换的。”那只漂亮的银手镯是外祖母传给母亲的,是贫穷的母亲贵重的东西了。多年来一直舍不得戴,压在箱底。
5.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A. 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
人物的情感及心理变化
B. 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
记叙和描写
思考题:
作者以“紫藤萝瀑布”为题有何用意?
将花喻为“瀑”,形象地表现了花之繁茂、花之流长,隐含了生命的活力与绵延长远。
思考讨论题:文中插叙“忽然记起十多年前的事”是否多余?有何作用?
和现在茂盛的紫藤萝花作对比,从而突出花旺盛的生命力,突出中心。
方法:讲练法
重点
难点
重点:区分判断表现手法
难点:解答题及实际应用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学
过
程
课前
检查
作业完成情况:优□ 良□ 中□ 差□ 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作业检查与分析
二、教学内容:1.判断常用表现手法,体会不同表现手法的作用。
2.相关练习
本段主要是从哪方面来描绘紫藤萝的?其特点是什么?本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本段主要是从花形来描写紫藤萝的。
其特点是“像一条瀑布”。其中有总写:“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也有细写:“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进溅的水花。”
在语言上,本段使用了比喻和拟人,尤其是最后“每一条紫色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的拟人手法,将贬词褒用, “挑逗”一词是拟人用法,更显紫藤萝亮丽可爱,玲珑剔透,既富动感又充满情趣,和阳光相映成趣。
3、教学过程
记叙文阅读指导(三)
《紫藤萝瀑布》讲解
你一定接触过许多花草树木。大千世界,一草一木,只要你用心体会,你从中会获得许多启示。即使面对同一景物,在不同的心情下,都会产生不同的情感。《紫藤萝瀑布》的作者就是在自己弟弟身患绝症死后,自己面对紫藤萝花产生的感想。在这样的心情下,面对着盛开的紫藤萝,作者的所见所想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领略一下作者独特的心理体验。
另外,文章还使用了夸张、排比和借代的修辞手法,细腻生动有趣。
2、(3) 读第3-7自然段,思考本段又写了紫藤萝的哪方面?如何理解作者在本段中由花的
热闹写到自己精神的写作思路?
本段主要是描绘了紫藤萝的花色。其特点是热闹、却又沉静。
作者在本段中由花色的热闹的描绘转入到花色的沉淀,沉淀的花在眼前,更在心上流动,流动的花荡涤了自己的焦虑与悲痛,留给自己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在此作者已经由花写到自己的心,并引入了“生死谜,手中情”的思考。
无论是人生的热烈,还是人生的生死,生命对于万物来说都有着顽强与美好,它是永恒的!
“不觉加快了脚步”。这里和文章开头相呼应,从“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到“不觉加快了脚步”,其实是写出作者思想的一个变化过程,对人生的思索过程,从迷惘、惆怅、痛苦到领悟、宁静、喜悦。
作者在这里由花及人并悟及生命,写出了“生命的长河无止境”的主旨。由此,作者在结尾句也表现了自己积极的人生态度。
通观全文,看看作者对紫藤萝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试在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1.我不由得停下了脚步。
2.伫立凝望,这一条紫藤萝瀑布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
3.忽然记起十多年前,曾经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藤萝萝花了。
4.藤萝又开花了,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二)衬托。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
1、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
2、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教师总结: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这就是生命的意义,我们今天的学生,更要懂得生命的意义,努力学习,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
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
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例题1
一诺千金 (陕西2004年中考试题)
去年秋天的一个傍晚,天降大雨,那是场罕见的倾盆大雨。我打着伞去车站接一个朋友。我们曾约定,风雨无阻。我在车站久等也没见朋友露面,倒是看见一个少年,没带伞,抱着肩瑟瑟地站在车牌边。我把伞伸过去,他感激地说谢谢,告诉我说,他在这儿等一个朋友。车一辆一辆开过,雨在伞边形成一道道雨帘,天地间茫茫一片,怎么也不见我们所盼望的人。我对少年说他们也许不会来了,可少年固执地摇摇头。又来了一辆车,从车上跳下一个少年,无比欢欣地叫了一声。伞下的少年一下子蹿了出去,两个人热烈地击掌问候,那份快乐是如此坦荡无愧,相互的欣赏流淌在那一击中,让目睹那画面的我感到一种灵魂的升华。
“紫色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物我交融,既写出一树繁花的壮丽,又抒发愉快欢畅的心情。
4、阅读10—11自然段,讨论回答: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本段阐明作者从花中领悟人生意义,对花形、花色、花香进行总体提炼和归纳,由观花而生情,由情而生志。